幼儿园美术欣赏教学

2024-08-10

幼儿园美术欣赏教学(精选十篇)

幼儿园美术欣赏教学 篇1

一、幼儿美术学习的特征

幼儿的美术能力的发展大体上经过涂鸦期、象征期、图式期等几个主要阶段, 按照皮亚杰的观点, 2-7岁儿童处在前运算期, 在美术活动方面具有以下特点:

1、符号功能的掌握:

用象征性符号来代表他们所接触的事物。他们通过感觉动作获得经验, 并开始形成表象符号和运用语言符号。

2、自我中心:常常把自己看到的认为是别人看到的。

3、行动受知觉支配:注意局部, 忽视整体, 对能引起他们强烈感受和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会留下相当稳定而持久的印象。

根据对5-7岁儿童的美术作品所作的调查和观察, 我们发现这个年龄的儿童存在着欣赏作品的某些潜力, 他们能够较长时间地注视作品, 并按照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作品作简单的描述。在观察作品的内容方面, 儿童对作品主题具有一定的知觉敏锐性。他们主要凭直觉感知, 对局部的物象观察得比较仔细, 能够描述某些细节, 对非具象的图画往往从具象的角度加以猜测。对作品的形成,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潜在的爱好, 一般来说, 他们容易接受色彩鲜艳、形状逼真的图画, 对色彩对比、形状轮廓、疏密关系、构图、比例等美的要素有所关注, 并能作出某些简单的判断。在艺术思维方面, 他们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对作品的体验与认识, 依赖于知觉运作和已有经验的直接推理, 他们对美的要素的各个层面的理解尚存在一定的困难, 缺乏整体性的分析判断能力。

二、美术欣赏需发展的能力

1、发展美感知觉形成的能力

美感经验产生于个体与作品的交互作用, 对视觉艺术的知觉不仅有赖于一般知觉能力, 而且还需要欣赏艺术形式的技巧。也就是通过各个层次的分析, 才能了解作品的意义, 感受作品提供的经验, 美术艺术教育家艾斯纳提出可以通过六个层次来把握。

(1) 经验的层次:作品给予我们什么感受, 注意作品形式和该形式引发的理念。这是对作品的第一个感受。

(2) 形式的层次:注意作品的形式结构, 着重整体结构的欣赏。

(3) 象征的层次:对作品图象意味的了解。

(4) 主题的层次:掌握作品的主旨与基本意义。

(5) 材料的层次:欣赏材料的特质和由材料引发的视觉经验的性质。

(6) 环境的层次:了解作品的背景与条件及其在艺术史中的地位与重要性。

在艺术教学中, 要引导幼儿对艺术品的形式、内容、媒介三部分作整体的欣赏, 使各种视觉要素呈现不同的表现内涵, 并注意体验艺术家在作品中所想表现的理念与情感, 使幼儿获得美术经验的满足。

2、适当地叙述视觉形式的能力

对视觉形式的叙述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

(1) 描述:观察者用直接的感知觉和美感意识去接触作品, 然后对作品的初步印象加以描述。

(2) 解析:对作品的形式、设计、组织与美感加以知觉。注意艺术的认知层面, 进行有意识的观察, 并对作品的形式要素进行分析和描述, 解释作品所传达的情感、气氛、理念, 对作品的内涵加以探讨。

(3) 评价:对作品价值的判断。谈论作品的结构, 用创造性的知觉发现艺术作品具有的潜在美感价值。

三、能力的培养方法

1、注重作品的选择

以前, 幼儿所欣赏的作品局限于教师的范画、幼儿的美术作品和墙饰等, 这些作品内容单一, 对培养幼儿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孩子是一张白纸,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再者, 文化修养是靠沉淀、积累成的。所以, 在实践中, 我们选择那些名人名作, 让幼儿直接与大师交流。不断流动和变化的现代派大师的作品和儿童的心灵特别容易沟通, 米罗童心的符号, 马蒂斯强烈的装饰色彩、毕加索夸张变形的图形, 都是孩子们乐于接受的图像。还有的名家喜欢画一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小品, 这恰恰与幼儿的经验相吻合, 齐白石的昆虫、小虾, 吴作人画的熊猫等, 均深受幼儿的喜爱, 还有民间工艺品、手工等作品所表达的纯朴稚拙的艺术追求, 很适合儿童欣赏。总之, 为儿童选择艺术欣赏作品必须遵循高度艺术性和儿童可接受性相结合的原则, 使之符合儿童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符合儿童的生活经验。

2、注重指导欣赏活动的过程

根据长期、反复的实践和摸索, 我们把过程框定为四个阶段:1、感知, 2、分析, 3、评价, 4、创作。这四个阶段与幼儿欣赏活动过程中心理活动的四个层次——感觉、智慧、表现、创造相吻合, 符合幼儿心理活动的过程,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一阶段:感知与叙述。教师以开放的态度, 利用艺术作品本身的感染力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要求幼儿用直接的感知觉与美感意识接触作品, 避免把教师的期望灌输给幼儿, 多提描述性研究性的问题, 将幼儿想象思考的重点移向对作品画面、意蕴以及表现手法的理解。

第二阶段:分析与解释。艺术活动有赖于智慧的运用, 而艺术认知层面的活动是需要学习的, 在幼儿欣赏作品时, 要引导幼儿从主题、形式、象征、材料等方面进行有意识的观察, 分析作品各种图形的关系、造型的特点、作者处理作品的方式等, 以进一步了解画面的形式及期内涵。让幼儿从观察中认识造型的要素, 提高幼儿的知觉敏锐性、推理能力、美的判断与美的感受能力。在这里要注意, 幼儿偏重于从感性层面来认识艺术品, 对作品的背景、知识、艺术基本要素等只限于在教师的点拨下才有所关注, 所以, 在这方面不必强求幼儿。

第三阶段:作品的评价。欣赏是以培养幼儿审美情趣和评价能力为主的, 因此, 评价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评价时, 要求幼儿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表达对作品的感受, 对审美要素进行分析、描述和谈论。教师可着重分析作品中视觉元素的特征。如作者是如何安排和组织, 以达到创作的预期效果的。在与幼儿的交谈中, 教师要用幼儿可接受的语言巧妙地呈现艺术品的内涵与意境, 并对所知觉的作品结构作必要的说明、解释和评价。

幼儿园美术欣赏教学实践初探 篇2

摘要:幼儿园美术欣赏可以说是绘画、手工教学的一种准备和启蒙,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美术欣赏教育是培育儿童艺术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对提高幼儿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具有十分重要作用。如果幼儿能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那么就能更快提高幼儿审美水平和欣赏能力。从而开阔艺术视野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由此,我们可以说美术欣赏是必不可少的。

关键词:美术欣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5-0291-01

美术欣赏作为一种文化的传递和提高幼儿审美情趣的方式,早已超越了原有的启蒙概念。如今的幼儿美术欣赏教育既是一种艺术熏陶,又是一种文化的积淀。幼儿对美术欣赏活动的兴趣直接与欣赏内容、幼儿的生活经验、教学策略、教师的艺术修养等方面有关。怎样才能让幼儿园美术欣赏活动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作用呢?

1.选择能激发幼儿兴趣的美术欣赏内容

幼儿是单纯幼稚的,但同时又是在不断成长并逐步走向成熟的。按照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去选择欣赏内容是让幼儿对欣赏活动感兴趣的前提。因此,在选择适合幼儿欣赏的艺术作品时,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与之欣赏水平和生活体验相适应的优秀艺术作品,使现实生活与艺术欣赏紧紧地融为一体。

作品的高度艺术性和可接受性是幼儿对艺术作品感兴趣的前提。作品高度的艺术型一般体现在名人名作,或者是为社会公认的、有艺术欣赏价值的作品中。这样的作品一般视觉冲击力强,用色和表现方法独特,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幼儿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艺术熏陶和文化积淀。

多渠道的参与使幼儿在丰富的体验中获得审美愉悦,使幼儿对美术欣赏活动感兴趣的基础。多渠道的参与就是在美术欣赏过程中,幼儿除了视觉、语言和美术创作活动的参与以外,还可以融入相关的音乐和动作作为支撑。多渠道的参与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发展需要,使他们在美术欣赏活动中获得更多的审美愉悦和审美体验。多种形式的表达使幼儿在创造中获得满足,是幼儿对美术欣赏活动感兴趣的关键。3-6岁的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创作能力都处于刚刚发展的状况,因此在表达和创作过程中会遇到一定的障碍。多种形式的表达能充分满足这一阶段幼儿的需要,并且能满足不同层次幼儿发展的需要。教师在组织美术欣赏活动时,要尽可能地创设机会,让幼儿通过多种形式来表现自己对美的感受。

2.教师要协调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审美经验的差异

每个人所出的生活、文化背景不同,所接受的教育也不同,从而造成了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审美经验的差异。在美术欣赏教育中,教师要协调好这些差异。首先,尊重幼儿审美经验的差异,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要做到尊重幼儿审美经验的差异,教师在进行作品分析时从多角度去思考,在接纳幼儿不同的观点时,也会表现出平和、理解和尊重的心态。教师这种心态会直接影响幼儿在美术欣赏活动中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只要幼儿表达出对作品真实的内心感受,教师就应给予积极的回应。

其次,以平等的方式呈现教师自身的审美感受。教师对于作品的理解、感受和认识教幼儿来说更加全面和深刻,也正因为这样,教师在美术欣赏中才能很好地引领幼儿对作品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但是教师往往会不自觉的把自己的感受和学习到的东西作为衡量幼儿观点的一个标准,长期这样会影响幼儿真实情感的表达。所以教师要做到以一种平等的身份陈述自己的观点之后,对幼儿审美经验进行提升。这种提升不是强加的,而是在教师有意的追问中自然产生的。

3.调动幼儿已有经验更好地理解画面

在美术欣赏中,一些常见的物品比较贴近幼儿的生活,他们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而一些名师名作的欣赏要进入深层次的学习和理解,必须调动幼儿已有的经验才能更好地完成。

首先,要在经验中导入,提高活动的兴趣。在众多作品中,总有一些是生活中常见的内容。这样的作品教师可以直接从幼儿的经验入手进行欣赏活动。如欣赏水印版画《老鼠嫁女》,教师引导幼儿从谈论生活中常见的婚礼入手,转入对画面的欣赏,使得幼儿有强烈的新奇感,从而将他们的经验很好地融入对画面的理解。

其次,在经验中学习,体验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在对作品进行深入分析时,为了让幼儿能够很好地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教师也需要巧妙地将幼儿的经验融入作品,然后引导幼儿感受和体验。如欣赏凡?高的作品《星月夜》,教师通过提问,巧妙地将幼儿在思想上“换位”,自然地唤起幼儿已有经验,从而帮助幼儿很好地运用自己的经验来理解画面所表达的情感。

最后,在经验中分析,深层次地理解作品。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智慧层面的分析和讲述的分量逐渐增多,这种分析和讲述对于幼儿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也就更需要幼儿已有经验的支撑。如毕加索的作品《哭泣的女人》,在这幅作品中,画家主要使用色彩和线条来表现情感的,如何引导幼儿通过色彩和线条来感知作品中人物情感是活动的重点。妈妈是幼儿最熟悉的人,教师将画面中的人物和“妈妈”这个特定的角色结合起来,自然而然地融入了幼儿的已有经验。因此,在欣赏时幼儿对情感的理解就轻松多了。

参考文献:

幼儿园美术欣赏教学创新研究 篇3

关键词:意义;美术欣赏;具体策略

一、幼儿美术欣赏教学的背景

对于人的智力发展方面,当今教育家认为,人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应当协调统一的发展,尤其在幼儿教育教学阶段,既要训练对于事物直接感官的灵敏性,也要顾及对于同类事物进行抽象概括的能力培养。因为科学的发展需要严谨的抽象思维,而对于事物直接感知的灵活的形象思维更能促进科学的创新。同样,在生物领域,人脑的左半球训练主管抽象思维,而右脑则是主管绘画等形象思维的训练。两者只有相辅相成,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学习、工作。

而在幼儿的美术欣赏教学的课堂当中,由于幼儿的认知特点只停留在形象思维的阶段,对于事物的感知和认识并没有抽象的概括能力。因此,在对于幼儿进行美术欣赏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幼儿所处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选择适合幼儿学习和接受的内容和课程进行教授,让幼儿能够直观的感知美术作品,从而让幼儿在感受作品的同时能够激发创作的欲望,运用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于美术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二、幼儿美术欣赏教育教学创新研究的具体策略

教师通过在美术欣赏教学的课堂引导,使幼儿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等,对于教师展现的美术作品进行直观的感受、体验、分析和判断,了解对称、均衡等基本的美术欣赏概念,感知美术作品当中的形式和内容的魅力,从而获得审美感受和美感经验等,培养其审美的能力

1、课前热身,引导幼儿进入状态

由于幼儿的年龄阶段正处于思想启蒙和思维方式养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往往更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根据每一堂课程的教学内容的不同,运用讲解、分析的方法进行引导,首先让幼儿仔细观察教师所展示的美术作品,在讲解时一定要注意教学语言和声调的结合,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激发幼儿欣赏具体美术作品的兴趣,结合教学经验,引导幼儿对于作品展开联想与想象,身临其境的感知美术作品的具体形象,更好的理解作品的内涵。

同时教师还可以把作品当时创作的背景或画家的小故事向幼儿作一简单介绍,这样,不仅可以使幼儿很快的进入学习状态,调解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集中幼儿的注意力,通过一些趣味性的小故事,来展开一堂课的学习,为幼儿的课堂学习做好铺垫。

2、问题互动情境,激发幼儿兴趣。幼儿在幼儿阶段的学习正处于起步阶段,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一味的讲解分析,灌输式教学极大的打击了幼儿对于美术欣赏的积极性,致使幼儿注意力分散,也没有进行良好的课堂互动,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必须改变这种教学模式。由于幼儿对于美术作品的线条、形状和色彩的直观感受和把握更为直接,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更是难能可贵的特质。因此他们对于美术作品的一些具象感受往往是其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展现,而此时,教师要做的就是充分尊重幼儿的独特见解并加以鼓励,让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成为美术欣赏的一种能力,最终提高他们的美术鉴赏力。

3、借助多媒体手段演示教学。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幼儿美术欣赏的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将占有重要的地位。多媒体教学是运用电脑技术通过在ppt中插入图片、视频、文字和动画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演示教学。而在幼儿美术欣赏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美术作品的展示是美术欣赏教学的前提,为了让幼儿更好的感受美术作品的魅力和内涵。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将具有代表意义的中国画、西洋画、民间艺术、雕塑和建筑等方面接近幼儿日常生活的题材的美术作品运用多媒体进行展示教学,通过不同种类、不同题材的美术作品的欣赏和比较,使幼儿在感受和感性的认知过程中,借助教师在作品色彩、形状以及对称、均衡、重复变化等方面的点拨,进一步提高幼儿的美术欣赏能力。

4、组建合作小组,加强沟通交流。研究表明,幼儿在相对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当中,其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而教师在美术欣赏教学的过程中,更多的是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因此,教师在引导的同时,可以组建合作学习小组。鼓励幼儿在观察和欣赏的过程中,进行小组合作活动,通过小组的集体活动、分组活动和随机活动,在小组的共同欣赏和讨论的过程中,让幼儿感受、认识周围环境的美,引导幼儿对于作品的感受和认知,逐步的形成一种审美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为艺术鉴赏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美术欣赏作为艺术教育教学内容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幼儿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幼儿正处于思想启蒙和思维方式形成的重要阶段,如果教师能够不断创新美术欣赏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对于提高幼儿的审美水平和欣赏能力、开阔幼儿艺术视野、培养艺术欣赏能力和提高幼儿艺术兴趣以及激发幼儿创造力、想象力都会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朱燕秋.幼儿园美术欣赏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2] 朱军妹.幼儿美术欣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幼儿园美术欣赏教学 篇4

一、创设宽松的环境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 宽松的环境是幼儿敢于求新求异的前提。宽松的环境能为幼儿提供可以自由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创设宽松的环境, 是指教师不把权威的结论或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看法强加于幼儿, 而是充分肯定每个幼儿的感受和理解, 用讨论的方式对幼儿进行引导。美术欣赏不存在完全正确的答案, 对于同一内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和理解。个体差异使得幼儿有完全不同的体验, 教师要有区别地对待。幼儿只有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才会有大胆求异的可能。如果幼儿担心被笑话或被指责而有所顾忌, 缺乏自信心, 便不敢说出与别人不同的想法, 更谈不上进入想象的世界了。需要注意的是, 对一些写实的美术作品, 人们对其内容和情感表现倾向的认识大致相同。如果有个别幼儿的认识完全偏离, 教师可以采取让幼儿讨论的方式, 各自发表不同的见解, 以对认识存在偏离的幼儿进行引导。比如教师可以说:“其他的小朋友说说自己的感觉, 和他的一样吗?”促发幼儿进行讨论, 逐步引导幼儿获得正确的认识。

二、提出开放性的问题

对话法是幼儿美术欣赏教学的基本方法, 它是指在美术欣赏教育中, 教师、儿童与美术作品三者之间的互相作用和互相交流。由于幼儿欣赏经验的缺乏, 需要教师做好幼儿与作品之间的中介, 引导幼儿与作品进行对话。在引导幼儿观察欣赏对象时,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这像什么”等, 能促使幼儿产生想象的需要和动机, 并激发幼儿去搜索大脑中的表象, 选择已有的形象组成新的形象。如在欣赏米罗的《人投鸟一石子》时, 教师问:“你看到了什么?”幼儿把抽象的图形想象成了“一个保龄球”、“只有一只眼睛, 一只脚, 像个妖怪。”由此可见, 幼儿把画面的主要物体与背景联系起来, 丰富了想象的内容。

三、分析作品的表现形式

幼儿欣赏美术作品, 首先是对作品中的具体形象的认识。但这远远不够,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 教师还要引导幼儿透过内容, 认识作品中的点、线、形、色等形式要素。教师引导幼儿对作品的表现形式进行分析, 如引发幼儿认识并分析欣赏对象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由什么线条表现的”等, 分析作品表现形式的过程, 有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仍以幼儿欣赏米罗的《人投鸟一石子》为例, 当幼儿看到“保龄球”说“好像是个人”, 教师就提示“我们来看看这一小块的红色”, 引起幼儿对画面中不同色块的注意, 幼儿说红色“像小鸟的弯嘴巴、像花、像火、像月亮”等。为了让幼儿理解画家是如何把“人”和“小鸟”画得这样与众不同, 教师提示幼儿仔细观察画里的人和小鸟, 看它们与我们平时看见的人和小鸟有什么不一样, 画家用了什么线条和形状使它们看起来和平时不一样。

教师启发幼儿注意作品的点、线、形和色的运用, 分析作品的表现形式, 总结作品是怎么变形的, 这对幼儿的学习来说是一种提升, 它有利于幼儿学会在创作中大胆表现自己的想象, 创作出更新颖的东西。

四、创造多通道感知的条件

幼儿的美术欣赏活动不仅要感知作品的内容、线条、形状、颜色等形式要素, 也要感知这些要素所表现的情感和意义。在欣赏活动中, 运用视觉、听觉、身体动作等多种通道, 能够使幼儿进行“拟人”和“移情”, 并容易受到作品表现出的情感的感染, 这不仅有助于幼儿审美体验的形成, 也能促进幼儿的想象力向更丰富、更符合现实逻辑的方向发展。

幼儿在欣赏徐悲鸿的《奔马》时, 教师播放音乐《赛马》, 让幼儿一边听音乐一边观察画中马奔跑的各种姿势。感受“马儿跑得非常快, 快得快飞起来了”等。接着, 教师让幼儿把自己当做草原上的一匹马, 根据音乐节奏的轻重缓急, 用肢体动作表现马奔跑的各种姿势, 如腿伸直、头昂起等, 此时的幼儿仿佛一匹匹强壮有力的马儿, 在辽阔的大草原上奔腾追逐。这时, 幼儿把画中的马儿想象成了有生命的形象, 它们怀着欢快、激昂、自由、奔放的心情在奔跑着。

在美术欣赏活动中, 教师为幼儿创造视觉、听觉、动作表现等多通道感知的条件, 可以引发他们把静物想象成动态的, 把无声的想象成有声的, 对物体进行移情等, 并最终成为训练幼儿想象力的有效途径。

五、给作品起名字

给作品起名字一般是在对作品的内容、形式和意义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进行的。幼儿给作品起名字的时候, 是根据自己对作品所传达信息的体验和理解, 并充分发挥想象力而完成的。教师应该鼓励幼儿独立思考, 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如在欣赏米罗的《人投鸟一石子》的尾声时, 幼儿给这幅画取的名字有:“水潭边的瀑布”、“大脚的人”、“没有鼻子的人”。通过给作品取名字, 能够引发幼儿对作品内容进行一个概括, 并促使幼儿对画家作画意图的想象。在欣赏之后, 及时让幼儿进行自由的创作, 也能极大地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幼儿园美术欣赏教学 篇5

活动目标:

1、从形式语言入手(色彩、图形等),初步感受“星空”的美。

2、尝试用图形来表达自己对作品的认识和感受。

3、通过感知对比色、图形联想,体验欣赏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活动准备:

1、观赏星座图。

2、PPT、音乐钢琴曲《星空》。

3、4大张画纸(星夜)、颜料盘8个(红、黄、蓝、绿、黑)、圆点刷子16个(每组1大2中1小)、水彩笔16支。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你观察过晚上的天空吗?晚上的天空有些什么?(PPT1)

二、欣赏:

1、(PPT2)西班牙有个大画家——米罗爷爷。他的爸爸是个天文学家,喜欢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星星,米罗爷爷受他爸爸的影响也很喜欢看星星,还很喜欢画星星。

2、看,这就是米罗爷爷的画,美吗?

你认为它美在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月亮、星星、一个个黑黑的圆点)黑黑的圆点表示什么呢?

(一闪一闪的星星)

有首歌曲《小星星》,我们来唱一唱。

你还看到了什么?(线条)

师指小人,你觉得这像什么?(娃娃)他的表情是怎样的?(惊讶、开心)

3、除了线条、图形,你还看到了哪些漂亮的东西呢?(色彩)

4、(PPT4)米罗老爷爷为什么喜欢这几种颜色呢?(出示颜色标记)颜色和颜色之间藏着一个小秘密:对比色。

(红——绿、黄——蓝、黑——白)老师身上有对比色吗?你们找一找自己身上有哪些对比色?对比色放在一起,会使颜色的对比更明显,黄的更黄,蓝的更蓝。

5、鲜艳的对比色、有趣的图形、跳跃的线条,米罗爷爷用这些向大家讲述了一个美妙的故事。

告诉你们哦,米罗爷爷画画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把自己看到的景色用图形表示,然后再通过想象加上一些颜色和线条,就把它组合成一幅美丽的画了,而且他的画中常常出现米字型。

6、如果请你给这幅画取名字,你会取个什么名字呢?

7、如果让你画星星的话,你会把一颗颗星星连画成什么样子呢?

三、创作:

1、今天我们四个小朋友合作画《星空》。请看步骤图:四人合作:海绵圆点刷印大小黑圆点水彩笔连线棉签添画及涂色。

2、幼儿4人合作画,提醒幼儿涂色时注意画面的干净,可用纸巾吸颜料。

课后反思:

整个活动,我先从幼儿想象天空,后欣赏大师作品,再进行想象创作这三个环节设计的,在活动中,幼儿通过与教师提供的作品直接主动对话,使他们潜在的艺术潜能被充分的调动起来,这充分说明,孩子是完全可以理解一些简单的美学知识和规律的,这幅画自由、轻快、无拘无束,通过欣赏之后再进行绘画创作来深化幼儿对作品的感受,这时的孩子们充满了自信,从而大胆的绘画,体验了成功的快乐。

过去的评价作品往往是以“谁画的像范画?”“谁画的好?”这些标准来衡量画的好坏,它不仅限制了幼儿的想象力,而且也违背了新《纲要》的精神。而我这次的评价就本着尊重幼儿的想象和对作品的理解为出发点,如“我们的星空画好了,感觉怎么样?你都看到了什么呢?”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它可以使孩子的思维更宽广、话题更拓展、思想更个性,显然,之后我听到了各种不同的答案。

美术欣赏中,同样一幅画给不同的幼儿欣赏会有不同的情况产生,今后的美术欣赏活动中,我会不断总结、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欣赏能力。

谈谈幼儿美术欣赏教育 篇6

关键词 幼儿 美术欣赏 审美能力

幼儿美术教育活动是教师引导幼儿自己欣赏和感受美术作品,自然景物和周围美好的事物,了解对称,均衡等形式美的初步概念,感受形式美和内容美,从而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培养其审美能力和审美评价能力。美术欣赏是美术作品发挥作用的重要方面。幼儿的美术欣赏活动是一种审美活动。

一、幼儿美术欣赏教育活动的作用

(一)美术欣赏教育活动可以扩大幼儿生活的视野

对于幼儿来说,世界是无穷大的,事物种类繁多,他们不可能观察和体验到生活的一切方面,其实我们大人也不全能。借助许多美术作品,可以使他们接触到远远不能涉及的广阔领域。

(二)美术欣赏教育活动可以“潜移默化”得使幼儿受到教育和生活的启迪

幼儿通过美术作用的欣赏而提高认识,受到教育,表现为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例如,欣赏“雨中的温暖”这副作品,画面中,下着雨,一位老师脱下自己的外套搭在两个孩的是很上,挡住了雨,不仅使孩子欣赏了画面的丰富的色彩,还使孩子深深地感受到了老师关心自己的那一份爱,从而引发他们的关心同伴,以至关心周围人。

(三)美术欣赏教育活动是提高艺术素质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这就是说按照美的原则创造出来的作品,反过来会对幼儿起着教育的作用,从而提高幼儿欣赏艺术的能力。

通过美术欣赏教育活动,使幼儿认识什么是真善美。教师在知道幼儿进行美术欣赏过程中,应注意从幼儿的年龄特征主伐,进行通俗易懂的讲解,启发,引导幼儿进行欣赏活动。

二、幼儿进行美术欣赏教育活动的指导

在幼儿园活动中美术教育活动是必不可少的,那到怎么来进行美术欣赏教育活动呢?以下我们就分四点来说说如何指导幼儿美术欣赏教育活动:

(一)美术欣赏作品内容应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

应选择与幼儿特征和心理特点相适应的美术作品作为欣赏对象。如小班可选择星星具体,色彩鲜艳,生动有趣的作品让幼儿欣赏与评价——例如:老师给小刚看一幅画,里面是一个设置很美的房间,桌上放着一个玩具和一个花瓶,花瓶防在中间。老师就问他:为什么要这样放啊?这样放的好处是什么呢?”从而引起幼儿绘画没,制作兴趣,探究美术作品的制作方法。

(二)美术欣赏作品形式多样化

选择欣赏的美术作品画幅尽可能大些,以便让幼儿看清楚,欣赏对象也可用幻灯,投影,电视录象。电影等方式呈现给幼儿。“例如:老师可以通过让幼儿观看电视录象,让其感受电视录象中美好事物。”在自然景物和环境布置的欣赏中,最好能让幼儿身临其境。”

(三)美术欣赏教育活动中教学方法的使用

在美术欣赏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注意调动幼儿的审美积极性。因为教师一开始就做了讲解和分析这样做极容易给幼儿造成思维定势,影响幼儿自身主动的感知和体验。应让孩子仔细观察,使幼儿自己去发现。其次,教师不要做过多多深的讲解分析,对幼儿进行“赶鸭子上架式”的知识灌输,那样是会适得其反的。教师应主要通过体温的方法,对幼儿加以诱导,使他们沿着一定的程度积极进行思考,联想,感受,提高审美能力。

(四)教師引导幼儿通过语言,动作,表情来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欣赏

幼儿通过语言,动作,表情来表现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可加深对作品的欣赏程度和理解,有利于幼儿欣赏水平的提高。接着,教师又引导幼儿欣赏如何折出鱼各种形状的身体,几条鱼是各不相同,教师又请幼儿用自己的动作来体验鱼儿游的形态,加深了对“海底世界”的理解。

总之,美术作品种类繁多,各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的理解,根据幼儿实际的发展水平来进行有的放矢的欣赏指导。

三、幼儿进行美术欣赏教育活动的成效

美术欣赏教育要求教师指导幼儿欣赏和感受美术作品中美好的事物,了解对称, 等形式美的初步概念,感受其形式美和内容美,从而丰富他们的美感经验,培养其审美情感。在低幼儿童中开展美术欣赏活动,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有其它活动不可代替的功效,它对开阔幼儿的视野,提高幼儿的艺术兴趣,发展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情感体验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积极的情感态度等方面均有显著的作用。在进行幼儿园美术欣赏教学时可采用了以下一些策略:

(一)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分析来增进幼儿的理解力

在对幼儿进行美术欣赏教学时,采用最多的方法遍是讲解,分析。在引导幼儿进行有意识的观察后,老师对作品的形式,要素进行分析和描述,讲解作品所传达的情感,气氛,理念,使幼儿对作品内涵加以理解。老师在讲解时要注意语言的具体形象,抑扬顿挫,激发幼儿欣赏的兴趣,提高欣赏的积极性,并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作品展开丰富联想。同时还可以把作品当时创作的背景或其里面的小故事向幼儿作一简单的介绍,提高他们欣赏的积极性。

(二)通过师生间的互动提问加深幼儿对作品的鉴赏力

幼儿对抽象作品作出反映的热烈程度,他们对线条,形状和色彩的直觉感受和把握,他们就做所表达的意想和情感表现性方面所展开的丰富想象,很多时候大人都不及他们。

(三)通过引导幼儿观察,比较,提高幼儿的表现能力

开展同题材风格的比较欣赏;同题材不同表现水平的比较欣赏,使幼儿在感受和感性选择的同时,老师给予色彩,形状,以及对称,均衡,重复变化等形式美和寓意美理性点拨。

大班幼儿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与研究 篇7

一、有距离地感知艺术作品和周围事物

布洛夫 (Bulbugh) 提出的“心理距离说”认为, 一个人如能采取较为客观的态度, 和所欣赏的事物保持一种适当的距离, 就能欣赏事物的美。欣赏本身就是把自我的知觉和感情投射到事物上, 而达到“物我同一”的境地。而要实现这种投射, 必须与作品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

那么, 什么样的心理距离才是合适的呢? 距离太远, 无法了解;距离过近, 缺乏美感。在艺术欣赏中, 作品所发生的年代和各种背景, 都可能远离欣赏者所处的时代, 如果缺乏相关的知识背景, 就无法与作品产生共鸣、与作品对话。因而也就无法进入欣赏状态。例如, 古典美术作品反映的主题多为重大历史事件、宗教和神话故事、帝王和权贵的肖像等, 由于儿童缺乏相关知识经验, 所以不太适合儿童欣赏。

心理学家舒帕尔·卡格安 (Schubel Kagan) 的观察发现, 儿童对于那些十分熟悉或是完全陌生的事物会表现出毫无兴趣, 只有那些与他们熟悉的事物有所不同, 但又可以看得出与它们有一定联系的事物, 才能真正吸引他们。由此可见, 只有那些与心中图式有一定距离的事物, 才能引起儿童的敏锐的知觉。

距离是会变化的, 它随对象的性质而变化, 也随个人保持距离的能力不同而变化, 但万变不离其宗, 即审美时不能丧失距离, 不能使距离达到极限或零点, 否则, 丧失距离就等于丧失美感。因此, 在布洛夫看来, “距离”是审美活动不可少的要素。

欣赏中, 儿童对心理距离的把握, 依赖于他们的知识经验、审美经验、情感经验。美术欣赏教育虽然不是让每个孩子成为大师级的人物, 但我们应该通过美术欣赏教育让孩子们既有审美的眼睛, 更有审美的大脑, 能运用艺术家的眼光去欣赏周围的各种事物。

二、增强美术欣赏中的情绪体验

美术欣赏本身是一种感情的投入, 欣赏者需欣赏作品中作者所欲表达的情感和信息。这种情感和信息是如何传达到欣赏者的心中的呢? 移情作用的理论解释了这种过程。移情说最早由利普士 (Lipps, 1903) 提出:人在观赏事物时, 会把自我的知觉和感情投射到对象当中, 和对象融为一体。画家在创作艺术品时, 将其情感和信息投射在作品中, 藉着作品为媒介, 以各种不同的技巧 (或以象征、或以渲染、或以暗示) , 将这种情感和信息传达给观者。观者在欣赏作品时, 必须推己及物, 才能了解作品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移情是儿童情感发展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他们常常把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投射到有生命或无生命的物体上去, 这为他们欣赏作品提供了情感基础。在美术欣赏中, 强调情感的体验, 可以磨练幼儿敏锐的审美知觉能力, 从而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

三、将美术欣赏和艺术创作结合起来

儿童美术欣赏活动是一种手、眼、脑并用的活动。美术欣赏活动需要他们用各种感官去感知审美对象, 用大脑去进行审美想像、审美理解, 并对审美意象进行加工和改造, 用语言、肢体、符号去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 这一过程既有心理操作又有实际操作。

传统的美术欣赏教育中, 以教师唱主角, 常有这种现象:当教师沉醉于他们自己对艺术品的欣赏时, 却不能与孩子们沟通。我们知道, 在欣赏的过程中, 当儿童感受到美和具有审美乐趣时, 他们确有一种审美创作的热情。让孩子们站在大师的肩上进行创作, 可让他们在想像的空间中自由地驰骋。幼儿从大师作品中获得的启迪拓展了他们表现的空间, 对审美创造能力的提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美术欣赏之后, 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儿童自己动手参与创作过程, 在身心运动中体验审美的乐趣, 从而获得艺术创造的亲身体验。实践表明, 儿童是介入者还是旁观者, 是动态地操作还是静态地观看, 效果是很不一样的。

四、提升儿童的审美创造力

美术教育的重要价值, 便是能培养儿童的审美创造力, 而创造贯穿于儿童美术欣赏的全过程。传统意义上的美术欣赏活动常是一种说教的、灌输的方式, 教师急于把和美术欣赏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填鸭式地教给儿童, 而忽视了儿童审美创造力的培养。在儿童美术欣赏教育中, 教师应注重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儿童的审美创造力:

1. 培养儿童持久的注意力, 以增进创造力思维。美术欣赏活动的最初阶段是审美注意, 此时各种心理因素都应指向并集中于欣赏对象的形式。而在学前阶段, 由于受到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 儿童往往只注意欣赏对象的内容而忽视其形式。因此, 在美术欣赏教育中, 教师应逐步引导幼儿把注意力集中到审美对象的形式和结构上去, 从而增强其审美注意的自觉性和稳定性。

2. 让儿童从熟悉的事物中发现特别、新奇的东西。儿童具有天生的好奇心, 也喜欢观察熟悉的事物, 如果能进一步通过美术欣赏活动, 启发他们看出某一美术作品在形式、色彩、造型、表现手法上与众不同的地方, 并以此作为创作的切入口, 那将不失为一种增进儿童审美创造力的有效办法。

3. 让儿童用自己的想法去表现。以往的美术欣赏活动中, 常常是教师把有关的美术知识直接灌输给孩子, 以教师代替了孩子的感觉、想像和思考, 而孩子们却没有自身的感知和体验, 更不用说有自己的想法了。因此, 在美术欣赏活动中, 应让儿童发表自己的感受, 用自己的想法去表现。

4. 让儿童以幻想的方式去处理周围的事物。幻想能增进儿童的创造力, 我们应尊重儿童任何幼稚、甚至荒唐的问题或观念, 应多鼓励他们提出与众不同的对欣赏对象的感受、理解、想像和判断, 避免绝对的价值判断。

幼儿园美术欣赏教学 篇8

●●运用多媒体进行美术欣赏的优势

1. 多媒体技术给教师提供了广阔的

美术欣赏素材空间, 丰富了教学内容和幼儿的知识面。在以往的幼儿园美术欣赏活动中, 我们大多采用大幅挂图来供幼儿欣赏, 而老师们要选择到大小适宜、题材丰富的名画图片却是一件非常苦的差事。我在活动中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为了找一幅画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与精力, 但孩子对于这种静止不动的挂图, 显然是没有兴趣的。而现在有了投影仪等设备就方便了许多, 小小的图片可以通过镜头来调节放大供幼儿欣赏, 从整体到细节部分都能看得很清楚。我们还可以从电视节目, 各种音像制品、计算机网络、书籍和现实生活中获得教学所需的图片、影像等名画欣赏素材。然后利用这些资料, 进行组织编排, 给孩子提供很多可看的图片影象, 在活动中紧抓孩子的视线。

2.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教学内容以图片、声音、动画等不同方式出现。例如老师设计的一些Flash课件, 结合了视听觉的感官体验, 向幼儿提供形象生动的欣赏材料, 激发幼儿参与的学习兴趣。如在欣赏齐白石的《虾趣》时, 我们从网上找到了一个制作好的课件, 课件里的小虾有各种形态, 通过认识虾, 最后导出名画《虾趣》, 使孩子对画中的形象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接下来可以接着一起欣赏一些齐白石的画, 使孩子们对齐白石的生平, 画风有一个更全面的体验, 给孩子们提供一个系统的多方面的学习。

3.利用多媒体技术便于对作品进行感受和体验, 教师更容易营造欣赏的气氛, 激发幼儿主动欣赏的积极性。多媒体能帮助我们将欣赏画面在电脑里调至最满意的大小和效果显示在屏幕上, 便于每个孩子都能仔细地观察。再配以适当的音乐, 加上老师的引导, 孩子们便能够更好地进行美术欣赏活动了。

●●运用多媒体进行美术欣赏的特点

1. 选择题材新颖, 幼儿易理解并能激发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欣赏作品来供幼儿欣赏。

美术欣赏涉及对美术作品内容的感受, 意义的领会等方面内容。教师在欣赏活动前, 必须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 选择欣赏内容;在欣赏活动中, 教师也必须遵循艺术性与幼儿接受能力相结合的原则, 结合他们的实际能力和需要, 选择他们能理解的美术作品。

2. 运用多媒体动静结合、图文并茂等特点, 制作美观实用的多媒体课件。

在选择好合适的欣赏作品并找到相关的资料之后, 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中图片处理、播放影碟、Flash动画制作、演示文稿中插入音乐或录音、数码相机拍摄照片等多种手段, 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制作美观而实用的课件。将教学内容形象、生动、鲜明地表现出来, 丰富教学形式, 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具感官感, 扩大教学信息量, 拓宽幼儿知识面, 并有利于幼儿感知、理解欣赏作品, 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

3. 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参与欣赏活动, 引导幼儿运用多种媒介从多方面感受和理解欣赏作品。

新《纲要》指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 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 而忽视幼儿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

●●运用多媒体进行美术欣赏的思考

1.运用多媒体进行美术欣赏, 不仅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美术素养, 同时还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因此, 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终身学习的观念, 一方面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 具备一定的美术鉴赏能力;另一方面不断完善掌握多媒体技术, 学习把自己掌握的技术与自己的教学活动相结合。

2.积极为教师创造多媒体美术欣赏教学条件。美术欣赏活动相对的资料会有很多, 这就需要大家一起努力, 把自己搜集的资料整理好投放到资料库, 方便大家共享。

美术欣赏是幼儿艺术欣赏的新形式, 将它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 这样的美术欣赏活动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 扩大了幼儿的视野, 陶冶了幼儿的情操, 激活了幼儿的思维和创作潜能, 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幼儿在活动中大胆地感受美、表现美。

引导幼儿欣赏美术作品的几点建议 篇9

关键词:美术作品,幼儿教育,作品欣赏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教师应创造条件引导幼儿接触各种艺术形式和艺术作品[1]。引导幼儿多接触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 可以丰富幼儿的审美感受和体验, 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同时让幼儿体验到欣赏带来的愉悦感, 启迪他们对美的事物的感受, 提高审美情趣, 提升艺术素养。那么怎样带领幼儿欣赏美术作品呢?笔者结合工作实际, 作了如下思考。

一、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 为幼儿提供审美感受的机会

儿童对艺术作品的接受有一个从生疏到熟悉的了解过程, 幼儿在一定的情境中, 不断地接受环境氛围的感染, 能使幼儿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 建立心理倾向, 经过一个过程, 有利于增强艺术感染力, 提高审美情趣, 从而形成艺术素养。例如在欣赏活动中根据这一特点, 我尝试先开辟一个小小的美术欣赏角, 布置一些民间美术作品, 粘贴一些色彩鲜艳的风筝、年画、花灯、剪纸作品等图片, 同时投放一些大红花布、结婚用的大红果盘、小花帽、虎头鞋等民间生活用品, 让幼儿在自由活动时自行摆弄欣赏, 老师也和他们一起欣赏、交流, 加强欣赏体验。根据需要阶段性更换欣赏角的布置, 营造民间美术氛围, 这种方式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欣赏机会, 让幼儿充分感受艺术作品的美, 再进行创作, 让艺术欣赏与创作相互融合、渗透, 达到提高幼儿的审美感觉和艺术创造能力的目的。通过潜移默化的间接方式影响其他幼儿, 使他们受到熏陶感染, 逐步获得愉快的体验, 从而喜欢上美术欣赏。然后, 再过渡到集体欣赏, 体现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二、欣赏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的兴趣点

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思维发展特点不同, 欣赏的内容、兴趣点也有所不同。如:小班幼儿年龄小, 感性经验较缺乏, 还未形成一种真正意义的审美态度, 他们对图案清晰、色彩鲜艳、形态夸张的画面较为敏感。而中国民间美术作品清新活泼、图案清晰、散发浓郁的生活气息, 特别是一些民间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 图案精美, 色彩鲜艳、造型夸张, 立体感强、对比强烈[2], 符合小班幼儿的审美感知特征。同时, 选择的欣赏作品应贴近小班幼儿的生活, 是他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 并从小处着手, 激发幼儿的欣赏兴趣。例如, “美丽的扇子”教学时, 由于扇子是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 因此, 我以扇子为载体让幼儿欣赏中国古典画《清明上河图》, 很多孩子围在我的身边兴趣盎然地观赏着扇画图中的人物在做什么?并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有的幼儿对图中一些直线条感兴趣, 箩筐上的线条、河边芦苇的线条, 他们觉得很美。《美丽的风筝》教学时, 我出示各种风筝造型, 立刻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这是孩子经常接触的事物, 特别喜欢。因此, 通过观察他们发现风筝上对称的图案, 从而在自己创作表现上也能够运用对称的技巧进行装饰。

大班幼儿的想象力有较大的发展, 语言表达水平和表达的欲望更是达到较高的水平, 哪些欣赏题材更适合大班孩子呢?漫画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 它的作画技巧符合幼儿的思维水平, 可以带给幼儿丰富的想象。选择单个内容的作品引导幼儿欣赏, 有助于观察画中的细节, 领会漫画的表现手法。再则, 以欣赏动物题材的漫画介入, 符合幼儿的欣赏特点, 他们很快地领会到夸张的表现手法, 大大激发幼儿的欣赏热情。下面是教师与孩子在欣赏漫画《乌龟》时的一段对话:

师:几米画家把乌龟的脖子画得特别长, 他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幼:乌龟想看到很远的地方。

幼:乌龟要回家, 它快到家了, 它想看到它的家。

幼:乌龟要去旅游。

师:你觉得画中的乌龟哪些地方很特别?

幼:尾巴又细又长。

幼:还会一摇一摇的。

师:你从哪里看出它是一摇一摇的?

幼:在尾巴两边画了很多短短的线。

师:你从一摇一摇的乌龟尾巴想到什么?

幼:乌龟很高兴;乌龟走得很快;乌龟很害怕, 才走得很快;不对, 它不是害怕。

师:乌龟害怕了吗?

幼:乌龟在笑, 它很高兴。

教师的一句提示语:“几米画家把乌龟的脖子画得特别长, 他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很自然地打开幼儿想象的翅膀, 能够顺着这一思路进行发散思维, 想象合理又丰富。从大家争论“乌龟害怕”与“不害怕”看出幼儿的观察很细致。教师给幼儿充分讨论的空间, 符合大班幼儿逐渐发展的是非辨别能力, 获得认识的机会。幼儿对于整幅画的理解合理又充满童趣, 不管这些理解是否符合画家的真实意图, 但对于孩子都是好的启发。漫画本来就是让大家进行无尽的遐想。

在欣赏漫画《摘果子》时, 当幼儿看到画上方几根结满果子的树枝, 就异口同声地认为果树又高又大, 即使没有高大的树干和茂密的树枝, 可见他们深刻具体地理解用最简洁的方法表现丰富的内容。这个过程自然又形象, 不需要教师多加引导。

在创作环节, 羚菲小朋友在画纸的上方画了一座用折皱线表现的竹桥, 在桥上画一只小鸡, 要表现小鸡的勇敢。俨洁小朋友把小草画得又细又长几乎占去画纸一半多的空间。而梧桐小朋友只在画纸中画了两只长着大大的翅膀的小鸟, 形容它们已飞得很高很高。当老师请他想想能不能在小鸟的下方再画出什么表现很高很高, 他很快画了几颗星星。由此, 我不得不佩服他的想象力, 这真是点睛之笔。

三、不同的美术作品, 辅助欣赏的切入点不同

大师的美术作品与幼儿之间有一段距离, 要吸引幼儿较持久地深入感受美术作品的美, 欣赏的切入点很重要, 形式也应丰富多样, 为幼儿进一步感受作品的美起到辅助作用。在组织幼儿欣赏“花灯”时, 我先请幼儿观看《元宵赏灯》的视频, 感受赏灯时热闹喜庆的气氛。然后再近距离地欣赏大型花灯的造型及色彩, 让幼儿说说哪些颜色最多?你最喜欢什么造型的花灯?欣赏“风筝”时, 我让幼儿观看“风筝的由来”课件, 通过了解风筝的演变, 幼儿对风中飞舞的斗笠风筝产生联想, 激起幼儿的审美意识, 然后逐步引导幼儿观赏风筝图案的对称美及造型特色, 这时幼儿的感性经验较丰富, 交流比较充分。

另外, 和幼儿一起欣赏写实作品也是件有趣的事。很多写实作品描绘了一定背景和情节的动态人物, 作品中人物的神态和身体动作是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 通过这些艺术作品的欣赏, 提高审美的敏感度。《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典型的写实油画作品。欣赏此作品时, 幼儿比较直观地观察到人物的表情、动作等细节。当观察到纤夫们的衣着和表情时, 一些小朋友皱起了眉头, 而有的幼儿对纤夫拉纤的动作深感兴趣, 乐涵小朋友表现纤夫又累又饿的动作, 特别逼真, 引得许多幼儿也跟着模仿起来。可见不同题材的作品欣赏角度是不同的。随着多种审美体验的积累, 幼儿的艺术素养将会得到提高。

四、支持幼儿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审美感受

用形体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认识, 可以给幼儿一个开放的表达方式, 并以此加深对美术作品的体验和印象。幼儿通过这些开放的活动形式, 不仅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还能提升想象力创造力, 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如欣赏建筑作品《中国古桥》时, 北京颐和园的玉带桥简洁柔美的造型和泉州安海安平古桥的直平牢固造型形成了不同的审美效果。在理解和体验时我尝试让幼儿用动作来表现直平牢固和柔美流畅的感受。幼儿两臂伸直, 两腿直立表现直平牢固的感觉;用两臂划弧线, 身体和两臂自上而下柔和地摆动来表现柔软的感觉, 表现得很到位, 理解也很正确。多数幼儿能从不同角度表现柔软的感觉, 形容柔和的感觉也比较具体, 并在欣赏中得到有效的迁移, 如乐涵小朋友认为拱桥的样子像头发一样软软的, 郅建小朋友觉得它像柳条一样柔柔的。

小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较局限, 但他们的思维开阔、想象丰富, 教师应尽量多提供机会, 让幼儿表达自己的感受。即使幼儿说得不够完善, 不够到位, 教师应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愿望。因为幼儿在表达和倾听的过程中, 能不断地增加内心感受, 从而积累审美经验。同时幼儿在表达的过程中, 能激发一种审美愉悦感, 增加审美的敏感性, 为以后更好地欣赏艺术作品做好铺垫。教师给幼儿充分的表达机会, 能更清晰地把握幼儿的关注点。例如在欣赏“扇子”的活动中, 引导幼儿欣赏扇面上的名画时, 教师应很少干预幼儿的说话愿望, 让幼儿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想怎么表达就怎么表达。在幼儿大胆表达的过程中, 教师随时掌握幼儿关注的角度, 重新定位幼儿对作品的理解, 就能惊奇地发现:欣赏时幼儿对画中用直线条表现出的屋顶、雨伞、桥、箩筐感兴趣, 认为这些是最美的。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令老师暗暗吃惊、叫好, 受益匪浅, 教师于是放弃原来的欣赏方式, 而顺应幼儿的思维和感觉从新的角度感受作品的美, 取得较好的效果。

总之, 在引导幼儿进行美术欣赏的活动中, 只要创造适合幼儿欣赏的条件、尊重幼儿的审美感受和表现, 帮助幼儿从欣赏活动中获得可喜的收获, 汇集点点滴滴的体会, 就能积累丰富多彩的审美体验, 增强审美意识, 提高审美水平, 从而提升幼儿的艺术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季湄, 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

浅淡中师美术欣赏教学 篇10

面对一幅绘画作品, 该如何欣赏?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在这里谈一下自己的思考。

一、美术欣赏教学的常见类型

一般说来, 常见的美术欣赏教学有以下四种类型:

1. 解说型———教师对美术作品或是对美术欣赏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讲解、说明。

2. 问答型———教师就作品或欣赏知识、原理提问, 学生回答。

3. 讨论型———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讨论, 教师作为援助者。

4. 自由型———学生在学校内外自发地、自由地欣赏美术作品。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 我们应根据不同的课业欣赏要求, 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师要充分把握教材的重难点, 对教材要有充分的认识

为了增加欣赏内容的趣味性, 充实课堂内容, 教师要备好课, 写好教案, 对于搜集到的美术欣赏作品 (世界名画、优秀艺术作品等) 一定要先选好题材内容。因为每件美术作品最突出的美点所处部位不同, 所以备课、授课的侧重也应不同, 有的作品最突出美点分析须侧重于时代背景和历史故事;有的应侧重于艺术家奇特而巧妙的构思;有的应侧重于形象的空间组合和画面构图;有的应侧重于造型材质的表现力;有的应侧重于形象造型的寓意和联想;有的应侧重于对整体空间和自然环境的关照;有的应侧重于某种造型形式因素的运用。

欣赏教学工作也应当是一个创造, 其创造精神应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发掘每件作品, 独自特有的最突出、最本质、最感人的美点, 并能对其作深刻分析, 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剖析中发挥创造和想象, 逐渐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

三、教师的授课方式应该灵活多样, 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1.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自主学习的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 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在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中, 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调动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中, 观赏者在观赏美术作品时, 最初的感受往往是获得美感的重要基础。学生更是凭第一印象 (直觉) 来欣赏美术作品, 学生直觉会受到个体知识和经验的局限, 感受到美的成分和质量都很有限, 但确实是亲眼所见, 亲身体验。根据这些, 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 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收集与欣赏内容有关的资料, 让学生有备而“赏”, 从而缩短与欣赏内容的距离, 产生欣赏的兴趣。上课时, 教师出示欣赏作品后, 教师不要立即讲解, 可以让学生读画几分钟, 也可以以讨论的形式, 再请他们说说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然后出一些思考题, 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如画面是以什么颜色为主?画了些什么?颜色是暖色调, 还是冷色调?整幅画感觉是欢快的, 还是伤感的?这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感觉, 胜于教师的讲解。这样也改变了那种以教师唱独角戏为师生共同参与,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

2. 欣赏与绘画、工艺结合, 从中领悟作品内涵

美术欣赏课不应是一味地欣赏, 有的时候让学生进行临摹作品, 从中体味作品的内涵, 这样就打破了欣赏课纸上谈兵、光说不练的局面, 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欣赏教学与工艺、绘画的教学并不是孤立的, 恰恰相反, 欣赏教学始终贯穿在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 他们的关系是互为作用的, 学生有了绘画的实践, 能够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 而在欣赏艺术作品之后, 他们就可以将作品的精华运用到自己的制作中。俗话说, “眼高才能手高”。只有让学生了解作品中的优点和美的因素, 才能有效地指导自己的美术学习活动, 从中获得美的体验。例如, 在教学民间绘画和工艺品欣赏时, 学生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兴趣, 很想动手做一做, 这时不妨让学生照着作品的风格、形象临摹一下。最后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和图上的作品进行评价, 了解作品美的因素。能使学生认识到自身作品的优点与不足, 给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完成练习的基础上展示一个发展方向, 诱发学生继续探求美的愿望, 为下一课的学习作铺垫。

3. 情景创设, 从中品味艺术魅力

优秀的艺术作品, 在总体形式结构背后都蕴涵着丰富的感情, 或思想, 或意念, 或某种意味等等精神内涵, 即意蕴美。在审美直觉这种表层的心理活动刺激了欣赏者的感觉后, 将不满足于停留在表面的连锁反应, 这时教师应积极配合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 激起他们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我们都知道音乐和美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音乐是一切艺术门类中最为抽象的艺术, 可音乐同样也是人类表达情感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手段, 由于音乐的抽象性, 因而人们在欣赏音乐时可以展开联想, 随着音乐节奏的起伏, 眼前情与景在不断地变幻, 人的情感也不断地变化。假如在美术欣赏课中有机地把音乐和美术结合起来, 将能达到图音并茂, 声色俱全地表现深刻主题的教学目的, 并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创造力。

上一篇:内存数据库技术下一篇:作文教学的几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