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金融管理

2024-08-25

工学结合金融管理(精选十篇)

工学结合金融管理 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模式,探索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是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外延扩张逐步走向内涵发展的必由之路。探寻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模式如何更好地适应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新要求, 是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诉求。

工学结合是一种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与教育环境, 发挥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优势, 将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教育有机结合, 满足企业需要, 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 (群) 需要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求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必须以满足个体和社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 以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为基础, 创新教学管理模式, 使教学管理更好地引导教育教学创新, 充分发挥校企两种教学资源优势, 推进内涵建设, 进而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诉求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四大基本特征:即现代性、职业性、市场性和大众性[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1.从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轨迹分析。

1999年, 高等职业教育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而进入了大发展时期。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 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 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定位不准的问题, 沿用本科的教学模式、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及教学管理模式, 导致高职教育淡化了其职业性。为扭转这一现象, 从政府管理层面, 到高职院校及广大教育研究专家学者积极探索、勇于实践, 将学习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与本土化相结合, 提出了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 培养生产、建设、管理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教育改革方针, 确立了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及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这一历史背景下, 深化基于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成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必须面对与解决的现实问题。

2.从人才培养工作的系统性分析。

在工学结合背景下, 无论是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环境, 还是评价手段都发生了重大改变。从教学主体看, 教师素质需要不断“双师化”, 师资队伍的人员构成由于兼职教师的加入也不断对教学制度建设提出新的要求。职业院校单纯的学生身份也在学生与企业准员工之间转换。从教学内容看, 课程的开发、大纲的制定、内容的更新都需要行业企业的广泛参与, 这对教务管理工作人员课程统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教学环境看, 企业工厂实习、实训车间的设立, 丰富了教学资源, 大大提高了教学环境的真实性, 但也拓展了教学管理的空间范围。从教学评价的手段看, 单一知识评价已经不能满足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 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为教学质量管理增加了难度。

3.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现状分析。

目前, 我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除了在外部运作机制方面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之外, 在“工”与“学”的微观操作层面尚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 (1) “工”这部分的内容、要求与专业或课程教学相脱节, 或者未能贯穿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 (2) 工学结合只是在校外开展, 并且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缺乏系统性, 无法提供稳定、优质的实习机会; (3) 工学结合的组织比较紊乱, 缺乏有效的管理与监控, 放任自流, 浪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 (4) 评价方式仍囿于传统的桎梏, 无法体现职业能力的要求。解决上述问题, 有赖于教学管理模式及教学管理体系的创新。

二、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主要特征

高等教育管理具有人文性、专业性和科学性等方面的特征[3]。工学结合背景下,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与普通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相比, 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特征。

1.社会性。

与学术型的普通高等教育相比, 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更为直接和紧密。它既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 同时又更为直接地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必须认真研究其社会性, 主动、自觉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教学管理的内容与形式也必须符合国家相关的方针政策, 体现服务社会的基本职能。此外,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一线需要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要求学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 要求充分发挥学校、企业两个主体的共同作用, 共同育人, 高等职业院校的这种开放性的办学特征也增加了其教学管理的社会性。

2.差异性。

与其他教育类型相比,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工作无疑更应该关注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不仅体现在同一院校中生源的差异性:既有技工类、职高类、中专类毕业生, 又有普通高中毕业生;也体现在同一学校、同一专业学生不同学习能力、不同发展能力的差异性上, 更体现在工学结合背景下, 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学业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等方面。这些差异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是一个多样性的动态过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必须认真研究这种差异性, 设计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从而满足社会、学生个体对高职教育的多元化需求。

3.综合性。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的综合性体现在:一是与其他教育类型相比, 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更为广泛、密切, 其办学模式与人才培养工作体现出开放性、职业性与实践性等综合特征。二是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所涉及的职责范围更广、工作内容更为复杂、难度更大, 它面临着整合校内外多种教育资源的任务, 其复杂程度对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者在能力与素质上提出了更高、更综合的要求。三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所依据的基本理论与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一领域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跨学科领域。

三、“三维一体、三化一式”教学管理模式探索

结合工学结合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的特征, 运用系统论的思维方式,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 逐步建立起了“三维一体、三化一式”的教学管理模式。所谓“三维一体、三化一式”的教学管理模式是指以“三全”质量管理理念为先导, 融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主体维度3个维度管理为一体, 实行人性化、柔性化、信息化、开放式的教学管理模式。它是基于工学结合背景下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 以柔性化管理为方法,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 以开放式管理为平台构建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新模式。

(一) 三维一体

1. 强化时间维度, 实现全程化教学管理。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对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需要构建涵盖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生回访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这一体系包括学生在校3年时间跨度内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始业教育到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的系统工程;包括如何就工学结合的各类形式, 进行全时质量监控, 形成基于工作任务与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校企结合的新生始业教育工作方法、认知实习、专业实习、顶岗实习等实习质量管理制度与方法;包括毕业生质量调研体系开发等系列内容。为此, 在教学管理制度设计上, 学院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制定了一系列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如“学生千日成长指南”、“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指导意见”、“毕业生跟踪调查办法”等, 并对教学质量进行全过程管理。

2. 延伸空间维度, 实现全方位教学管理。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极大地延伸了教学空间, 主要教学场所从教室、学校变为生产性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基地, 模拟或仿真、全真化实验室等。为此, 高职院校必须建设涵盖工学结合主要教学活动空间的教学质量管理工作机制、方法与制度。其中包括学生生产性实训质量管理机制、学生顶岗实习质量管理机制、符合各类工学结合形式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对此, 学院树立“大课堂”的教学观念, 从以学校为中心向以他方为中心转变, 打破传统僵化的教学组织管理方式, 改革原有教学规范中不适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 构建全新的教学规范与管理机制, 鼓励教师与企业深度融合, 教学任务与实际岗位需求结合, 重构彰显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组织形式。

3. 完善主体维度, 实现全员教学管理。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必须在全体教师及行业、企业的参与下才能推行, 教学质量管理的主体应从教学管理职能部门拓展到涵盖行业、企业的“双主体”, 及教师、企业与学生等所有参与教学活动的人员。高职院校应打破学校单方评价的传统做法, 发动行业、政府与社会力量参与教学质量管理, 重视吸纳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 实现质量管理主体的多元化, 强调评价过程中多主体之间的合作、互动与沟通。为此, 学院修订了《兼职教师规范化管理办法》、《教师工作业绩考核与工作量计算办法》、《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办法》等, 使校内外教师的教学工作能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相对接, 并形成系统的工作机制, 促进教学质量管理与企业管理的有机结合, 从而有效推动了教学工作规范有序地开展。

(二) 三化一式

1. 坚持人本理念, 实现人性化教学管理。

人本管理的本质是一种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 以促进人自身完善与发展为根本目的, 强调个人价值与集体价值、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辨证统一为原则的管理理念。高职院校管理要素中主体性成员——学生是活生生的人, 因此, 在教学管理中只有以人为本, 把调动人的积极性这个目标转换为通过管理塑造一种环境, 激励学生自觉为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目标的统一而奋斗, 这种管理才是有效的管理[4]。“人性化”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体现了这一理念。自2004年以来, 学院积极探索“准专业证书”制, 全院近600名学生参加了“准专业”相关课程模块的学习, 并取得了准专业证书。自2005年起, 学院以满足行业企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需要以及学生个性化需求为出发点, 积极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构建了以订单为载体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 在学生第一、第二学年学习并掌握专业核心能力的基础上, 在第五学期专门设置了订单模块、专业深化和拓展模块以及面向全院学生开设的第二专业选修模块, 努力加大选修课程比例, 使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余地, 满足了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需求。

2. 改革教学管理方法, 实现柔性化教学管理。

工学结合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需要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加大柔性程度, 使学生有较多的选择余地与发展空间。高职院校应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出发, 构建柔性化的教学管理制度, 以适应现代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 改革原有学制、学籍管理模式, 推进适合高职院校特点的弹性学制, 逐步实施完全学分制, 提高学制、学籍管理的兼容性。为此, 学院在教学组织、教学运行、教学资源配置、管理方法上力求克服刚性过多、柔性不足的问题, 加大柔性程度, 鼓励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与自主创业, 将学生取得社会实践、顶岗实习、职业资格证书、创业业绩以及获奖等情况折算成一定的学分, 逐步实现了柔性化的教学管理。

3. 创新教学管理手段, 实现信息化教学管理。

工学结合背景下的教学地点实现了从封闭的学校内部扩展到外部的行业企业中, 形成了一个由学校、企业和社会三方共同构成的开放性的教学互动空间。此外, 由于学生多样化、个性化需要的凸显, 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已难以应对教学管理内容的多样化变革, 构建“信息化”教学管理模式势在必行。为此, 学院十分重视教学管理手段创新, 较早地引进并使用现代管理技术手段, 从排课、学生选课、“准专业”证书及职业资格证书的报名及考试、学籍管理及学业成绩查询等教学运行管理, 到学生评教、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平台等教学质量监控, 均充分利用信息管理平台, 并在对平台信息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查找问题、分析原因, 研究制订相应的改进措施, 不断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4. 搭建教学管理平台, 实现开放式教学管理。

工学结合下教学体系的开放性不仅体现在教学活动的主体由单一的学校变成企业和学校两个主体, 而且体现在职业院校的教学体系实现全面的开放, 具体表现在教学场所、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教学评价以及教学资源的构成等诸多方面的开放上[5]。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应适应开放式教学的要求, 不断延伸管理范围, 重建管理制度, 再造管理流程, 完善质量管理和保障体系, 实现由行业、政府与社会力量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质量管理主体。为此, 学院成立了作为学校下属的二级学院——“银领学院”。银领学院在办学上, 以订单培养为始点、以开放式办学为特征、以双师团队为依托、以工学结合为载体、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优质银领为目标, 实现了学院“行业、校友、集团共生态”的办学模式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无缝对接, 促进了学生高就业率和高质量就业。

参考文献

[1]马庆发, 唐林伟.中国职业教育研究新进展.2007[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319.

[2]周雪, 蓝欣.第四次圆桌会议主题:工学结合校企合作[J].职业技术教育, 2007 (27) .

[3]项贤明.论学术管理理念与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4 (06) .

[4]吴卿艳.论以人为本的大学管理理念[J].高教发展与评估, 2005 (03)

工学结合管理办法 篇2

工学交替是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形式,是职业教育“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必然要求,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科学创新精神和熟练专业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做好工学交替工作也是建设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规范我校的工学交替实践教学工作,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总则

第一条本办法所称工学交替,主要是指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和教学计划的安排,组织在校学生到企业生产服务第一线参加的实践教学活动。

第二条学生参加工学交替,须经过所在系部根据专业对口的原则审定同意后办理完审批手续,由学校招生就业培训处统一安排方可离校参加工学交替实践教学活动。

第三条工学交替单位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工作学习条件和安全健康的劳动环境。

一、细则

第一条组织领导

工学交替工作,由学校教学校长总负责,并组成由学工处、教务处、各系、招生就业处等部门组成的工学交替管理领导小组。工学交替的日常管理工作由学生所在各系和企业共同承担。

第二条工学交替安排

1、工学交替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进程,一般第6学期开始安排。

2、工学交替的内容要求:专业对口、分项目实训,具备专业性、综合性和可操作性。

第三条工学交替学生的管理

1、安排参加工学交替的学生由所在系和实习单位共同管理。各系和实习单位在学生参加工学交替期间,要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确保学生在实习期间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

2、要建立健全工学交替管理体系。学校成立工学交替领导小组;各系成立工作小组,明确专人负责工学交替工作,要加强专业实习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建立学生工学交替实习管理档案,定期巡回检查工学交替实习情况,加强工学交替实习指导和管理,处理实习中出现的有关问题,确保工学交替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

3、建立学校、工学交替合作单位和学生之间的信息联系制度,定期进行沟通联系。学生到达实习单位前,各系、实习单位和学生本人应当明确各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第四条 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职责

(一)职责

1、应当加强工学交替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工学交替管理制度,加强工学交替工作的监督检查,要明确对学生工学交替期间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认真进行考核。协调有关部门和实习单位,共同做好实习学生的管理工作,保证实习安全、有序开展。

2、在安排工学交替时,要与实习单位共同制订专业实施方案,开展专业教学和职业技能训练;指导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

教育,定期帮助学生总结工学交替学习成果,做好工学交替成绩的评定工作。

3、要主动加强与工学交替单位和学生的联系,要建立专业指导教师联系学生制度,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工学状态,解决工学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切实指导好学生的工学活动。

4、要与学生工学交替学习所在单位协商,允许工期间学生集中一段时间返校或在工学单位,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

(二)工学交替实习学生职责

1、工学交替是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学生都必须按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按时参加工学交替活动。对于集中安排的工学交替,无正当理由不参加者,不能获得相应课程的学习成绩。

2、对于正常安排的工学交替学习,学生应当严格遵守学校和所到单位的规章制度,服从管理;

3、学生工学交替学习期未满,不得擅离或调换工学交替学习单位。个别学生确因特殊情况,中途调换单位的,须本人提出书面申请,报系工学交替学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学生未经批准擅离、调换实习单位的,实习成绩以零分记,其间发生的一切问题由学生本人负责。

4、工学交替学生在单位应遵守单位纪律,尊重企业指导老师,服从工作分配,认真工作,遵守所在单位的保密制度。若遇到问题,应及时与指导老师或系联系,由系与单位协商解决。若因学生的原因给单位或学校造成不良影响或损失的,学校将根据有关规定给予相应处理。

5、工学交替学习期间,学生应积极主动与学校、专业指导老师、工学交替学习单位指导老师保持紧密联系,完成工学交替学习任务。

(三)指导老师职责

指导教师由二部分人员组成:一是系根据学生的专业情况指定本系相应专业具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作为指导教师;二是由单位指定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是工学交替的学习指导者,又是工作的组织者。指导教师应认真履行职责,指导学生完成工学交替任务。校企双方的指导教师应加强联系。

学校指导教师职责:

1、熟悉专业工学交替方案和专业实习计划,按要求参加工学交替学习动员大会,做好学生参加工学交替前的各项准备工作,负责将工学交替学生送到企业,并保持与学生的联系。

2、学校指导老师要加强与单位的联系,积极配合单位开展工作,及时解决工学交替学习中的问题,争取单位的支持和帮助,搞好单位与学校的关系。

3、指导教师要及时了解、掌握及检查学生完成工学交替学习的情况,指导学生撰写工学交替学习总结等;

4、负责学生实习成绩的评定工作。

企业指导教师职责:

1、企业指导教师应具备一定专业水平和实践经验。每位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数最多不超过10人。

2、指导教师要按要求指导学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检查工作进度和质量。在业务指导中应注意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和创新精

神,并详细作好指导记录。

3、指导教师在学生工学交替结束后要指导学生撰写总结材料,保证学生的工学交替的学习质量。

4、在工学交替即将结束时,代表单位做好对实习生的鉴定与成绩评定工作。

第五条 成绩考核与评价

(一)考核原则

学生在工学交替期间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双重指导,校企双方要加强对学生的工作过程控制、指导和考核,实行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校企双方考核制度,双方共同填写“学生工学交替学习工作鉴定表”。

(二)成绩考核评定

1、工学交替一次做单独一门课程成绩计。考核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企业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70%;二是学校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30%。

2、企业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考核

工学交替学习在统一指导教师指导下,可以在同一单位的同一岗位进行,也可以在同一单位的不同岗位进行,企业要对学生在每一部门或岗位的表现情况进行考核,对学生的表现、工作质量做出客观评价。填写“工学交替学习工作鉴定

(一)”表。

3、学校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考核

学生要写出工作报告,学校指导老师要对学生工作报告及时进行批阅、结合日常检查中学生的表现,评定成绩。填写“工学交替学习工作

鉴定

(二)”表。

第六条其它

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管理体系探究 篇3

[关键词]工学结合 顶岗实习 信息管理 教学管理

[作者简介]程云燕(1968- ),女,广西柳州人,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刘永福(1965- ),男,广西蒙山人,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主任,副教授,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广西南宁530226)

[课题项目]本文系桂教高教[2006]194号《广西关于公布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第二批立项项目的通知》重点资助项目第11号“高职高专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5-0034-02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外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顶岗实习是工学结合的一种重要形式,以其工作岗位的真实性、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工作经历与体验的综合性成为高职实践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内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学生参加顶岗实习的具体时数,教育部有相应的要求:“顶岗实习时间不得少于半年。”

一、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特点

对于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时间安排,有的学校把半年实习时间安排在第六个学期,也有的学校采取了“2+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顶岗实习时间安排在最后一年。为了获得充足的真实工作岗位和就业岗位,多数院校采用把顶岗实习与毕业实习、准就业结合在一起,并采取分散实习形式,对实习地点不作统一安排。只规定学生实习的范围,对具体的实习内容亦不作详细规定,而是根据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而定。这种个性化的顶岗实习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毕业前有半年或一年的顶岗实习工作经历,而且能顺利地完成由学业向就业过渡。正是这种实习地点的分散性以及实习内容的不统一性,造成了管理上的复杂性,有些出现了教师的指导和监督不到位。即便是采取教师巡视检查的方式,虽然有些走马观花,但也很难做到每点必到,因此学生的实习基本上脱离了学校的监管,呈“放羊”状态。

实习过程存在着许多不可预知的情况。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在相当长的一段時间内脱离学校环境,处在完全不同于学校的社会环境中。学生处于“半工半读”状态,要扮演实习者和员工两种角色,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双重管理。繁重的生产劳动、复杂的人际关系、严格的企业管理以及种种无法预测的人和事,会使学生在实习期间出现在学习、角色、心理上的不适应,甚至有的学生违反企业的纪律,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影响学校的声誉。

实习点的分散性、实习过程不可预知性是教学管理的难点。加强顶岗实习管理,及时反馈实习过程的信息,对顶岗实习学生的行为和心理进行及时的辅导,对教学质量实施有效地监控,成了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教学管理的关键因素

1.“多赢”是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无论是工学结合还是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与企业的用人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关注学生个体的职业发展需求,找到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利益的结合点,体现“多赢”,才能保证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谋求利益最大化,不可能主动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而是想通过接收实习学生,找到适合企业需要的员工。学生在毕业前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试图通过毕业前的顶岗实习,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工作岗位和就业单位。学校希望利用企业的真实职业环境、真实的工作任务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因此,在确定实习单位之前,学校应搭建一个企业岗位需求与学生顶岗需求的交流平台,通过实习单位选人,学生选择实习单位、实习岗位,满足企业用人要求和学生真实职业环境专业技能训练的要求。只有双方的需要比较吻合,才能保证后续的实习有效地进行。

2.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信息流的构成与特点。顶岗实习的信息流主要来自几个方面:一是企业实习岗位的需求和学生实习的意向;二是学生实习进度汇报,学校对学生实习过程的指导,以及学校与企业的信息互通,学生之间实习体验或经验的交流;三是实习企业对学生实习效果的评价和学校从教学的角度对学生毕业实习的考核,以及学生自我的评价。这些信息的互通与反馈是即时的、动态的。

3.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评价主体多元性和形式多样性。由于分散的顶岗实习企业、工作岗位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学生的学习地点由课堂转移到了公司、工厂,实习指导的教师由校内的老师变成企业的技术人员或车间里的师傅。同时,学生是实习的主体,经历实习之后,学生对自己工作经验的丰富、操作技能的提高,可以作出一个自我的判断和评价。因此,评价的主体应从学校单一主体转变成学校和企业、学生多元主体,并按不同的权重构成最终的评价结果。对顶岗实习效果评价一般可考查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实习态度和表现,包括工作态度、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等。二是实践能力的提高,即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等。三是实习论文的质量,毕业论文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可以是专题研究报告,也可以是设计作品,或者是调查报告、营销策略建议书,等等。对毕业论文成绩应结合实习类型、个性化特点、分类评判。

三、解决问题的措施

1.开发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信息管理系统。为了快速、及时地对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工作状态及工作效果等情况进行监控管理,可以依托校园数据网平台,设计基于Web方式的顶岗实习信息管理平台,供学生、企业、学校管理部门及学生系部及时地了解顶岗实习教学过程信息。该系统分为7个子系统,信息管理系统总体上实现以下功能。一是信息服务:向学生、社会、教师及管理人员提供有关条例、管理制度、顶岗工作流程、实习安全教育、考评办法等。二是岗位信息发布:供校外实训基地或其他企业、学院及系部管理人员发布岗位需求及岗位描述信息,也可以作为提供校外实训基地或合作企业的信息展示等功能。三是选岗:供学生进行岗位信息阅读及选岗、退选操作,对学院及系部管理人员提供学生选岗监控、分析操作。四是过程信息监控:一方面为企业负责人、顶岗实习教师、顶岗实习小组组长等多方参与的管理人员反馈学生顶岗信息(在岗情况、工作进度、学生工作纪律、工作效果等);另一方面为学院管理部门及学生系部监控学生在岗工作内容、工作进度、学生工作纪律、工作效果等情况。五是实习评价:供企业负责人、顶岗实习教师、顶岗实习小组组长或学生本人等对学生顶岗实习进行总体评价反馈,同时可对学生顶岗实习总体情况做出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六是交流平台:建立一个学校、企业及客户等共同参与、交流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交流顶岗信息、评价管理经验、实习经验等。七是系统管理:系统管理者负责用户身份认证以及系统模块设计与管理(如图1所示)。

2.学校建立健全顶岗实习的组织保障体系。顶岗实习工作实行院系二级管理,分别成立相应的顶岗实习工作管理机构,负责顶岗实习的管理、指导工作,保障顶岗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调整校内部门的职能,综合教务处和就业办公室的部分职能成立产学合作处,负责全院顶岗实习工作的宏观管理;顶岗实习的日常学生管理由教学系(部)和企业共同承担,并且以学校管理为主;形成纵向管理结构的组织保障体系(如图2所示)。

产学合作处主要有三大职能:一是规划学院的实践教学活动;二是搭建企业与系部联系的桥梁;三是监督实践教学活动的实施。各系成立由系主任任组长的系级顶岗实习专项工作组,成员包括专业教研室主任、实习指导教师、学生辅导员或班主任,具体负责学生顶岗实习中需要解决的技术指导、行为指导、生活指导,执行专业顶岗实习计划,检查实习进度和效果。

3.建立和完善顶岗实习教学管理制度。为明确各部门及人员的工作职责,保障顶岗实习的顺利实施,学院与企业共同制定切合企业生产特点的顶岗实习管理办法。比如,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工学结合考评办法、校外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等。在实习期间,首先学生必须遵守企业的管理制度,如企业的生产操作规程、安全管理、出勤制度等;其次是从教学上对学生要求,如写实习日记或工作情况记录、定期汇报制度、实习总结等。因此,实习期间的管理制度应该融合了企业生产管理制度与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

总之,顶岗实习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提高实习的管理水平,是提高实习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而且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认真地分析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参与者的利益关注点,建立健全由组织保障体系、制度保障体系、技术手段构成的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管理体系,才能保障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教高[2008]5号)[Z].2008-04-09.

[2]刘学文.加强顶岗实习管理提高学生职业素质[J].职业教育研究,2007(10).

工学结合金融管理 篇4

一、修改酒店管理专业培养方案,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即指学习中有工作, 工作中有学习, 如英国的“三明治” (Sandwich Education) , 美国的“合作教育” (Cooperative Education) , 它的主要功能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使学生从学校步入职业生涯时就有一定的工作经历和经验, 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力。近年来, 酒店管理专业结合专业建设目标, 修改酒店管理专业培养方案, 确定四段交互成长式人才培养模式, 将学生三年在校时间划分为四段, 一年专业基础学习时间、半年校内生产性实训时间、一年专业技能学习时间及半年校外顶岗实习时间。在教学过程中, 强调理论与实践交互、课堂教学与实训实习交互、实景与实境交互、学校与企业交互, 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服务技能、管理技术及经营潜能。实践证明, 这种“1+0.5+1+0.5”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 重视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的一致性, 提高了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 缩短了学生从学校教育到实际工作岗位的距离。

二、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实训实习教学过程

(一) 校内生产性实训阶段

酒店管理专业拥有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实验宾馆) , 包括饭店前台操作实训室、饭店客房操作实训室、饭店大堂操作实训室、饭店酒吧与茶艺操作实训室、饭店多功能厅操作实训室、饭店宴会操作实训室、饭店中餐厨房、饭店西餐厨房、酒店管理软件系统实验室、餐饮管理软件系统实验室等。修改后的酒店管理专业培养方案规定本专业学生在第二学年要在实验宾馆里完成至少半年的生产性实训。实验宾馆模仿酒店的相关组织机构, 设置运营协调部、房务部、餐饮部、财务部、销售部、人力资源等部门, 由相关专业教师任部门经理, 下置若干“准工作岗位”, 让实训学生参与进来, 了解酒店工作岗位与工作流程, 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其间, 结合学校教职员工实际情况, 酒店管理专业实训学生每天为在校的150名左右的教职员工提供午餐现场服务。2007年底, 为检验校内实训教学效果、巩固和提高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及展示实训教学成果, 酒店管理专业携手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策划组织了2008年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迎新年中西餐自助晚宴活动, 自助晚宴的“客人”是全体教职员工及特邀嘉宾共计300余名, “现场工作人员”是全体实训基地实习学生及部分指导老师。酒店管理专业实训学生在实训老师带领下, 依据晚宴规模及晚宴主题, 精心开展了晚宴流程设计、菜单设计、环境布置、现场服务、活动总结等工作。迎新晚宴活动推动了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 提高了学生的服务意识与动手操作能力, 获得很好的实训效果。

(二) 校外顶岗实习阶段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 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上海旅专酒店管理专业在学生校外顶岗实习、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探索,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扩大合作企业面, 逐步形成了四位一体联动的校外顶岗实习管理机制, 即在学校实习办、各系科、学工处和实习单位等四方位共同配合下实现顶岗实习的有效有序管理。

酒店管理专业校外顶岗实习安排在最后一学期, 为期半年, 是学生将在校期间所学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综合应用阶段, 也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的关键环节。

1.实习前期准备

(1) 利用学校资源展示实习基地风采。在学校的网站、校内的宣传屏幕、实习信息专栏上展示实习基地的风采, 同时由学生社团定期编写和发布《行业快迅》, 通报行业内最新消息, 以增强学生对企业及其文化的认识。

(2) 由实习带队老师与班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指导与教育, 并邀请企业领导及专家来校开展行业入门讲座, 对学生进行职业养成教育。如邀请上海明天广场万豪大酒店总经理来校介绍酒店职业人的必备要素, 邀请上海大宁福朋喜来登大酒店人力资源总监来校做“如何成为一名成功的酒店人”讲座等等。

(3) 签订实习就业协议书。与学生实习单位签订《实习就业协议书》, 明确实习期限、实习内容、实习生待遇、实习生录用率、

SQL SE RVE R 2000课程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以《SQL SERVER 2000》课程设计为例, 整个教学过程在宏观上采用“项目准备”、“项目实施”和“项目考核”, 在微观上采用“项目分组”、“巡回指导”、“量化考核”的方法, 分析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的一般实施过程, 以提高实践教学环节教学质量。

关键词:课程设计;项目实施;SQL SERVER

陕西刘引涛

引言

高职教育的重要体现是职业特征。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达到职业教育目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不仅仅在教学时间上多于普通本科教育, 而且其内涵也有很大不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能力的养成、技术的培养和操作技能的训练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本文通过对软件技术专业一个班级《SQL SERVER 2000》课程设计的整个教学过程实施和总结, 分析出一般课程设计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供大家参考学习。

1实践教学的特点

实践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项目开发或研究。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 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 存在困难是必然的。所以, 实践教学的教师, 要想办法帮助学生去适应新的学习对象, 渡过难关。要实施好实践教学环节, 必须对实践教学的特点有所认识。实践教学环节有以下特点:

⑴以学生为中心, 基本上是学生操作, 教师旁观指导。学生的

校企双方的职责等, 以保证学校、实习生、商, 改进完善实习教学。企业三方权益。3.实习后评价阶段

(4) 在学校实习办组织下召开实习动员大会, 使学生明确实习目的、实习要求与实习任务及实习的重要性。为配合大会的顺利召开, 在实习前三周, 由实习带队老师对实习生进行实习管理的教育, 介绍实习基地情况、实习管理制度等;由班辅导员对实习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

2.进入企业实习阶段

三、推进工学结合带来的效果

(1) 企业部门主管或经理对实习生进行入职教育, 使学生尽快了解企业情况, 缩短适应期, 然后组织统一考试, 只有通过考试的学生才能到岗位上实习。

(2) 企业按照实习就业协议书, 选派经验丰富的酒店指导老师对实习生进行实习指导, 并定期组织召开实习生座谈会, 与实习带队老师、实习生交流总结实习经验, 了解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同时与学校实习办、专业负责人沟通协注意力和教学活动由学生自己来支配, 学生占主动地位。

⑵知识综合 (涉及多门课程) , 考虑多方面因素。

⑶能力的培养, 以动手的形式来开展教学活动。

⑷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不一定在教材上找得到, 要靠自己去摸索。

⑸学生从课堂教学转到实践现场, 会出现不知从何做起的感觉, 需要教师引导。

2课程设计教学过程实施

从宏观的课程设计而言, 把《SQL SERVER 2000》课程设计分为项目准备、项目实施和项目考核三个阶段, 指出整个课程设计环节学生需要完成的项目任务、应该达到的项目要求、项目实施的过程 (比如选题要求、设计要求、设计过程要求等) 以及项目考核办法。从微观的课程设计分为项目分组、巡回指导、量化考核三个阶段, 从而推动整个实践环节, 提高教学效果。

2.1宏观课程设计

在宏观课程设计教学中, 把整个课程设计分为三个阶段 (如下

能力、深化内涵的过程, 使自身管理水平、实践能力与沟通能力得以提高, 推进了酒店管理专业的“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

实习结束后, 校企双方共同对学生的实习进行评定, 填写专业实习成绩评定表。同时, 学生要总结实习情况, 撰写毕业实习报告作为学生的毕业论文, 因实习报告内容与学生自身工作密切相关, 避免了毕业论文千篇一律、抄袭现象, 学生会更加认真的对待, 写出的毕业实习报告也更有可看性。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凸显了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高职高专教育特色, 增强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007年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 双证书获取比例达到80%。招生情况也是一年好于一年, 今年共招285名酒店管理专业学生, 比2005年增加50%, 占总招生人数的25%, 入校生整体素质比前些年有所提高。

酒店管理专业坚持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结合、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双轨教学模式, 效果突出, 吸引了众多企业参与学校合作办学, 学校近年来成立了丽嘉班、万豪班两个校企合作班, 与酒店方共同设计课程体系, 同时店方派专人投入到日常教学中, 实现真正的校企联合办学。

同时, 在工学结合教学过程中, 需要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管理, 加深了专业教师对企业的认识, 也是教师自身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陈解放.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高职类型特色创新的抓手[J].中国高等教育, 2008 (9) .

工学结合与高职教育管理的融合探究 篇5

【关键词】工学结合 高职院校 教育管理 创新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C-0122-03

随着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各大企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步增强,在这种情况下,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了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在高职教育管理中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无论是对教育价值的实现,还是对社会价值的实现,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调查研究显示,很多发达国家的高职院校之所以能够培养出众多品学兼优的高素质人才,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们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很好地运用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分析工学结合高职管理的基本概念以及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对于教育管理模式的影响,针对工学结合教育模式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工学结合与高职教育管理相融合的机制创新路径,希望可以为教育机构改革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参考。

一、工学结合与高职教育管理的概念

所谓工学结合,就是将社会与教育、企业与学校、市场与教学进行结合。我国高职教育旨在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因而,实施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非常必要。现在我们就从工学结合的角度出发,探究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管理需要树立的几个基本的概念。

首先是市场的取向。工学结合中的“工”是指企业、行业、市场等要素,而“学”则代表学校、学生以及学术研究等内容。在高职教育管理中运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树立市场化的观念,在教学的过程中时刻注意围绕市场展开教育,根据市场需求树立培养目标,一切以市场的要求作为出发点。其次是合作的导向。高职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必须要坚持合作的基本精神,只有加强教师、学生、校企以及政府之间的合作,才能保证教学设备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等满足市场的需求。再次是开放的方向。高职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必须要有一个开放的姿态,在办学、科研以及服务等各个方面都要坚持吸收其他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的优点,不断地引进先进的设备与师资力量,在管理方法上进行有益的改革,實现与社会的完美对接。最后是革新的方向。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高职院校管理方法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现代化的人才培养需要,亟须进行不同于传统的、不逐同大众的、符合本校办学特色的个性化改革,以适应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对高职教育管理工作的影响

(一)主要因素发生变化

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的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环境以及教育的内容与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1.教育主体的变化。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教育的主体基本上就是学校的教师,而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下,教育的主体转变为学校的教师与实习指导教师轮流担任。这样的转变的主要原因在于实习指导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灵活,为教学管理工作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2.教育客体的变化。由于工学结合的教育方式可以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深入到企业内部实习的机会,学生的身份将向学生与学徒双重身份进行转变,提前适应企业的环境,为以后走入社会做准备。

3.教育环境的变化。在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下,校园会与企业进行合作而使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这样的话,学生就不再处于单纯的校园环境,而是开始进入企业,面对企业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教育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四是,教育的内容与形式的变化。为了更好的适用新型的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势必会发生较大的变化,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人员在制定调整教学目标时需要做出及时的调整。

(二)对于高职院校管理工作的开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开展对于教育管理的实效性、学生职业素养的塑造以及学生的合作意识的培养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1.有助于提升教育管理的实效性。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深入到企业内部实习的机会,学生在实际的生产环境中所掌握的专业技能,是在高职院校接受教育时所不能获得的。尤其是企业的生产技术、管理模式等等,只有亲身体验之后,才能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所以说,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对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专业技能的掌握以及严谨工作作风的养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有助于塑造学生的职业素养。企业环境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有着很强的促进作用,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通过耳濡目染与真实体验,对于企业的文化与氛围进行不断地了解,职业品质与道德就会发生潜移默化的转变。再加上在学校接受的职业道德理论的教育,学生在走入社会、进入企业之后,很容易融入到现实的职业行为中。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与自律意识。学生身处企业的环境,除了更利于塑造职业素养之外,对于学生合作与自律意识的培养也有极强的促进作用。企业的条例、规范时刻都约束着学生日常的行为与思想,比如说,在进入企业之后,着装整洁、自动熄灭香烟等等。而在与其他的企业进行项目竞争时,企业内部的成员一致努力工作,争取为所处的企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对于学生的合作意识形成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现实困境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实施与政府、企业以及当今的教育现状有着紧密的联系,从外界环境与实施要素两方面来看,我国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面临着较大的现实困境。

(一)从外界环境来看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现实困境

目前,工学结合的支持体系还未真正的确立,原因就在于我国的政府机构、企业建设以及学校自身都未做好充分的准备,所以,从外界环境来看,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的现实困境可以从三个角度出发进行探讨。

首先,我国政府在教育职责的明确、鼓励企业的参与等方面都处理的不到位,不能充分调动企业接受学生并对其进行教育的积极性,而企业更是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把选人用人方面看做是高职院校份内的事,不愿意接受实习的学生。其次,由于高职院校公益性的教学目的与企业营利性的招收目标之间有一定的教育差异,导致学生在进入企业接受实习时,会因为在校接受的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的价值追求存在冲突,降低学生实习的效率。最后,在政府鼓励性措施不到位的情况下,高职院校自身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受到了极大的遏制,在派遣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时往往只是单纯为了完成任务,在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中处于被动的地位。

(二)从实施要素来看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现实困境

高职教育管理在进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改革时,教学的内容与方法经常因为各种因素的存在而无法进行全面的改革。一方面,在新型的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下,传统的课程模式势必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尤其是在进行专业课程的编写时,需要按照进入企业实习时具体的操作规范进行组织与编写;另一方面,现有的课程改革只是单纯的停留在教学内容的整合与教学形式的调整上,并没有建立一套系统的课程设计,与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真正需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除此之外,为了迎合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需要,很多高职院校都增加了实践课程的课程数,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但是,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立足的关键并不仅仅在于专业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职业道德的养成与试岗能力的培养,这是目前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中经常会忽视的重要部分。

四、工学结合与高职教育管理相融合的机制创新路径

在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下,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要面向市场、企业,积极寻求创新的办法,使得工学结合与高职教育管理完美结合。调查研究发现,只有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创新,才能保证高职教育管理工作更好地开展。

(一)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的倾向性

在进行专业课程设置时,高职院校要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尤其要把学校课程专业课程的设置与教育、社会的需求相结合,构建符合当地企业需求的教学管理体系。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还要根据自身的教育特征成立主体专业的指导委员会,尽可能的让企业的专家人员参与到专业课程的制定中来,鼓励学生参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加快对于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的培养。

(二)实训基地的共建共享

由于高職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具有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的特点,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难以进行大规模的实训基地建设。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更好地发挥实训基地建设对于高职院校发展的重大作用,高职院校需要尽快进行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的建设,把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生产流程与职业岗位相结合,加大企业在实训基地建设中的作用。在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参与实训基地建设的过程中,要时刻秉承着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使得高职院校管理更好的发挥工学结合这一教学模式的优势。

(三)师资队伍建设的“双师”特点

在高职院校全面展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一教学模式的改革之后,最首要的工作就是建立一支“双师结构”的师资团队,师资团队建设的主要目的在于形成高职院校主体专业的骨干队伍与带头人。并且,为了更好地明确企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可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或专家领导,不定期地为学生讲解企业的职业要求,使得学生在进入企业工作之前能够增强对于企业的了解,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为正式参加工作做准备。

(四)科研开发的共同进行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并不单单是指学校的教学内容与形式要与企业的需求相结合,而且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也要坚持走工学结合的道路,并把科研开发的重点放在应用与共享上面。具体的科研开发的措施有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相结合,共同开展科研开发的创新建设;根据企业的人才培养需求,建立重点学科的实验室与科研中心等等。

(五)人事机制的活力与激励

为了更好地开展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管理工作,需要在高职院校建立相应的人事分配机制,不断地完善教职工的工作考核标准与奖惩措施,让教师积极参与到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中。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要在与企业进行合作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完备的校园管理体系。

总之,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为了使高职学生在具备专业技能的同时,职业素养也得到很好的培养,高职院校应加快工学结合教学管理模式的建设,实现职业素质、专业技能与理论知识并重,通过增强实验、实训以及校企合作,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之后能够尽快地融入企业做准备。

【参考文献】

[1]韩奇生.高职工学结合课程改革中教师与学生角色重塑论析[J].高教探索,2013(6)

[2]余荣宝,王欣,刘红新.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策略探析——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研究》成果介绍[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

[3]龙屏风,肖庆丰.构建高职“工学结合”课程评价体系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高教学刊,2016(8)

[4]周兵.构筑高职“工学结合”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有效运行的保障体系[J].财会学习,2015(12)

[5]吕益萍.中外高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比较之浅见[J].教育与职业,2012(14)

[6]刘成尧,韩承江.高职工学结合跨课程项目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5(8)

【作者简介】罗 梅(1980— ),女,广西桂林人,广西师范学院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管理。

工学结合金融管理 篇6

近年来, 我国高等职业 (以下简称“高职”) 教育蓬勃发展, 为国民经济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文件精神和教育部关于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的要求,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 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我院酒店管理专业在积极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 与企业合作形成“校企双向全程介入”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了更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 我们把部分专业的核心课程的实训教学融入企业实训中, 获得一定成效, 同时也存在不足。

2“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课程实训教学的作用

教育部[2009]3号文件“关于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指出:“高职院校要切实落实高职学生学习期间顶岗实习半年的要求, 与合作企业一起加强针对岗位任职需要的技能培训, 确保学生的生产安全。大力提升毕业生的技能操作水平, 提高就业能力。”根据教育部的文件精神, 我院酒店管理专业实行“2.25+0.25+0.5”工学结合才人培养模式, 即分为三个月的企业实训和六个月的顶岗实习。

2.1 工学结合课程实训教学使高职院校充分利用企业资源, 提高办学质量

首先, 酒店管理专业是一个技能型很强的专业。在教学过程中, 部分实训课程无法在学校完成, 必须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 才能得以实施及达到教学目标。如职业道德、服务礼仪、沟通技巧等, 只有通过面对面的对客服务, 这些课程的理论知识才能得以运用, 学生才能真正学会如何对客服务, 从而强化自身的职业能力, 同时正确认识职业特性, 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其次, 我国许多院校的校内实训设施设备无法满足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实训教学需求。如“酒店设施设备管理”、“酒店安全管理”这些课程所需的实训教学设施必须是一个运营的酒店场景, 学校没有这些设施设备, 而合作企业能够满足这些课程对实训教学设备的要求。

2.2 通过工学结合课程的实训教学, 促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我院学生在第二学年要进行三个月的企业实训, 此时, 他们在校内已经完成专业理论知识及岗位技能的学习。在合作企业的三个月的实训过程中, 学生可以将在校所学专业理论及岗位技能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 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这样, 人才培养质量就得到提高,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得以有效实现。

2.3 工学结合课程实训教学有效弥补专业师资不足、优化师资结构

对一些专业性、技术性要求很高的课程, 如有关酒店工程部业务的课程, 如果在校进行教学, 本校的教师很难胜任这些课程的教学工作, 外聘老师也无法按时到校上课, 而且学校没有相关的设施设备。因此, 将这一类课程融入到学生工学结合实训中, 由酒店的工程部相关人员任教, 利用酒店现有的设施设备, 可以有效弥补专业师资不足, 优化师资结构, 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3“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课程实训教学实施与管理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课程实训教学的重点是课程的选择及教学管理, 其中实践教学的管理一直是教学管理的薄弱环节。

3.1 课程的选择及安排

在与企业多次研讨后, 根据校企双方的优势互补原则, 我们对课程及课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对基础性课程, 如酒店职业道德、酒店服务礼仪等课程, 我们采取在校完成70%的课程教学内容, 30%到企业进行实训教学;针对一些岗位技能型课程, 如餐饮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前厅服务与管理等, 我们采取在校完成60%的理论和技能学习, 40%在企业进行实训教学;对一些专业性、技术性、实训条件要求很高的课程, 如酒店设备管理、酒店安全管理等, 我们采取在校完成20%的课程教学内容, 80%到企业去进行实训教学。

3.2 实行“双导师制”

在酒店实训教学过程中, 实行“双导师制”, 建立学校、企业齐抓共管的“双导师制”管理方式, 由校内指导教师和酒店实训导师共同指导, 对实训的学生实行双重教学指导和管理, 共同履行职责, 指导学生完成工学结合课程实训学习。

(1) 酒店实训导师:负责实训学生的日常管理, 指导学生完成具体岗位工作, 帮助其提高服务水平与操作技能, 并对学生的实训进行考核与评定。

(2) 校内指导教师:负责与酒店和实训学生的沟通联系, 督促学生在企业的学习, 批阅“实训月记”, 指导学生撰写“实训总结”, 并与饭店实训导师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与评定。

3.3 定性与定量考评相结合

根据酒店实训教学的特殊环境, 编制了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实训手册》, 实行定性与定量考评双管齐下。

(1) 定性考评:对一些不能用准确的数据去考核的内容, 实行定性考核。定性考核内容主要有校内指导教师职责、企业人力资源部职责、实训部门职责、饭店实训导师职责、实训学生职责、实训课程论文、学生的考核标准及各课程的考核标准 (前厅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酒店职业道德、酒店服务礼仪、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等) 。

(2) 定量考评:定量考评是指将评语转化为分数的考核方法。这种考评需要在确定考核指针的评定项目之后, 对每一项目规定不同的得分, 最后, 通过累计各项目得分求得总分。在《实训手册》中, 对参加培训课时、课程实训课时、客人投诉、客人表扬、劳动纪律、实训综合评价等内容采取定量考评的方式, 通过量化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评。

3.4 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 强化管理

通过明确学校和企业双方的责任, 强化校企双方的责任意识, 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企业方主要注重企业文化教育、职业素养教育、安全纪律教育、实习工作指导、实训课程教学、考勤、考评等工作;学校方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岗前动员和培训、实训方案设计、实训监督、实训考评等工作。校企有分工, 更有合作。在学生工学结合实训过程中, 特别是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实训导师, 要加强沟通与合作, 明确工学结合实训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实训内容、课程及日常工作考核方式等, 使工学结合实训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

校内指导教师在学生的实训过程中, 应对学生进行过程跟踪并定期进行实训指导和监督, 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与学生、企业之间的联系。校内指导教师应积极配合酒店开展实训指导工作, 及时解决学生在实训中的问题, 争取企业的支持帮助;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情况, 指导学生填写《实训手册》、撰写实训课程论文等。

4 工学结合课程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有效推进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也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工学结合课程实训可以让学生对未来的职业及岗位有清晰的认识, 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但在实施过程中, 也存在一些问题。

4.1 学生不能正视岗位分配

在合作酒店的工学结合课程实训中, 会根据酒店的岗位需求及学生个体的特性, 在岗前培训后, 将学生分配到不同的岗位。各岗位有不同的工作时间及特点, 有些学生对所到岗位不满意, 心理会产生不满情绪和失落感, 可能会出现不服从管理等现象。校内指导老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及工作情况, 及时与企业沟通, 做好学生工作, 保证学生顺利完成课程实训教学任务。

4.2 学生对技术性课程实训教学企业化不理解

通过问卷调查, 有20%的同学对课程实训教学企业化不理解, 对企业导师教学不够满意, 认为企业老师上课内容技术性太强, 听不懂, 达不到教学目标。

在今后的工学结合实训教学安排中, 首先要加强学生宣传工作,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工学结合课程教学, 剖析技术性课程在学校和企业上课的优劣势。其次是加强与企业导师的沟通, 双方共同制定课程实训教学标准、考评标准、教学实施计划, 把握好课程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 按教学规律及学生特性开展实训教学活动, 保证学生能听懂学会, 达到教学目的。

4.3 学校管理制度存在缺失

工学结合课程实训教学, 校企双方都有专兼职老师开展教学活动, 他们为了让学生按时完成课程实训教学任务, 做了大量的工作, 了工作量增加。但学校对学生工学结合管理特别是劳务费用支付没有明确的规定, 校内老师和企业导师都是无偿服务, 没有得到应得的报酬。这样, 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直接影响工学结合课程实训的教学质量。

建议学校加强工学结合实训和实习管理, 出台相关管理制度, 特别是明确对校内老师和企业导师的课酬支付方式。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完成课程实训教学计划,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4 课程实训教学与企业工作时间的冲突

企业以赢利为目的, 学校以培养人才为目标, 双方在时间效率、成本控制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在工学结合课程实训教学过程中, 企业除了岗前培训及部分在岗培训外, 学校安排的课程实训无法完全在工作时间安排, 实训教学在时间上与企业的经营有冲突, 企业不能完全让学生停工去进行课程学习。如果安排学生用休息时间进行实训教学, 学生又不能理解, 这就是企业化教学中出现的时间冲突问题。

解决办法:一是与企业协调, 保证一定数量的教学时间。二是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让他们理解企业的经营特性, 尽快从“学生”向“员工”转变, 适应未来岗位环境, 正确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

5 结语

总之, 工学结合课程实训教学是高职院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途径。政府、学校都要充分认识工学结合的重要意义, 针对学校、企业、老师、学生在工学结合实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 要用积极的态度去认真应对和解决, 提高思想认识, 共同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提高办学水平, 办好高职教育。

摘要:“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是高职高专院校有效推进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通过到企业进行课程实训教学, 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技能学习与岗位实训相结合。通过工学结合的课程实训教学, 提高了学生对企业及岗位的认知能力、适应能力, 为后续专业课程的教学及顶岗实习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校企合作,实训教学,实践与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

[2]林红梅.高职院校旅游与酒店专业实习管理问题分析及对策初探[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3) :46—49.

[3]孙吉春, 刘凤.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 2010 (22) .

[4]蒲海.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西南大学, 2008.11.

[5]刘光明.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中的隐忧与对策研究[J].株洲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4) .

[6]姚和芳, 邓木生, 梁洁婷.顶岗实习运行管理与实践探索[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7]赵志群.对工学结合课程的认识 (一) [J].职教论坛, 2008 (2) .

工学结合金融管理 篇7

顶岗实习是现阶段高职学校促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培养专业化高素质人才的有效举措。现阶段, 高职院校在推进顶岗实习教育过程中, 基本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说符合顶岗实习要求的岗位不足、和合作企业的交流协调不到位、监督管理工作不落实等, 从而造成定岗实习无法达到实际效果。笔者认为, 高职院校应当加强定岗实习管理的组织与工作, 在搭建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信息管理平台的基础上, 加强顶岗实习的监督检查让其与高职学生毕业设计相结合, 才能够有效保证工学结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际效果。

1 加强顶岗实习的组织与管理

为了确保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的有序开展, 强化其过程的组织和管理是非常关键的环节。只有从顶岗实习指导到学生实习成果评定的全过程都由校方与企业共同组织管理, 才能够确保顶岗实习工作的顺利有效完成。我校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构建了校系二级、校企双元的顶岗实习管理组织, 同时建立了实训管理中心, 由专人负责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相关的事务, 从而有效对其进行强化;各个系组建了定岗实习指导工作小组;校系二级管理指导机构设置专人对顶岗实习情况予以监督。学校方面积极听取和征求合作企业的意见, 并会同企业共同制定了《定岗实习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各个系和专业应积极听取企业建议, 结合专业知识教学与就业导向要求来制定顶岗实习课程教学大纲[1]。

对于高职顶岗实习学生逐渐分散的问题, 除了确保每一名实习学生都有企业指导教师之外, 各个系也应当委派一定的校内教育参与到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中来, 校内教师一方面应当给予学生现场指导, 另一方面要做好和企业指导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 同时利用学校的网络平台, 选择灵活多元的教学模式, 积极运用现代通讯和网络等各种手段强化对参与顶岗实习学生的指导, 为学生答疑解惑;学校规定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应当定期向指导教师汇报自己的实习情况并在结束后提交实习总结, 确保顶岗实习教学质量。

2 搭建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信息平台

不管是工学结合或者半工半读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应当和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联系起来, 强调学生个体的职业化发展, 力求找到企业、学校以及学生三方利益的结合点, 充分体现出“多赢”。企业属于市场主体, 其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往往不会自愿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 而是借助于接纳实习学生, 找到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员工。

学生在毕业之前往往会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 希望借助于毕业之前的顶岗实习来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与企业。高职院校希望利用企业真实的就业环境来培养学生专业化的职业能力, 进而增强其毕业后的就业能力。所以当确定实习企业之前, 学校必须要搭建一个企业岗位需求和学生定岗需求的交流平台, 通过实习单位选人, 学生选择实习岗位, 最大限度的满足企业用人需求以及学生职业环境训练要求。只有当学生、学校以及企业三方需求相吻合的情况下, 才能够确保顶岗实习的顺利开展。

3 加强顶岗实习的监督检查

要实现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预期效果, 还应当加强顶岗实习的监督检查。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顶岗实习一般都会采取下面两种方式:其一是集中式的顶岗实习, 其二是分散式的顶岗实习。

所谓集中式一般是凭借和高职院校具有长期伙伴关系的大规模校外实训基地, 一批学生由学院整体推荐到工作岗位类似的一个或多个实训基地进行实习, 这种集中式的顶岗实习目前已经具备了相对完善的机制:实训基地的指导教师按照高职院校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协议以及实习指导管理制度, 可以有效的对高职学生进行对口实习指导, 校内的指导教师也在企业开展跟踪指导。所以, 集中式的顶岗实习, 只需要在实习开始之前制定合理的实习方案。但是因为现阶段国内的中小企业逐渐增多, 学生的定岗实习不能够都是集中式的, 反而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到中小企业或者个体企业中实习, 这类顶岗实习便是分散式的。一般来说分散式的顶岗实习一个企业只有几名学生, 因此该类型的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监督管理的重点所在。

4 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相结合

高职院校学生的毕业设计或者答辩, 是其在学校完成所规定的专业课程学习之后必须进行的理论基础以及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的训练, 不单单是专业技能的实践, 更是对学生应用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检测。毕业设计以及毕业答辩是高职院校学生毕业之前所需要经历的必要教学环节, 在高职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非常关键的地位与作用。

因此, 怎样让高职学生顶岗实习与其毕业设计联系起来, 将顶岗实习当成是学生知识、技能综合训练的平台, 坚持真题真做,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就显得更加重要。我校近年来每年开始选择一些专业的学生结合毕业前顶岗实习进行毕业设计或答辩改革。毕业设计的题目基本上由学生参与顶岗实习的单位决定, 通常是关于企业在实际生产、科研以及管理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难以处理的技术性专业性问题, 尽可能的让学生的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内容联系起来, 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管理、技术攻关中去, 同时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 让学生进行各环节的实践操作, 增强其综合素质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2]。

总而言之, 顶岗实习是高职教育中的关键环节, 加强顶岗实习的管理工作是保证高职学生实习质量的根本保障。另外, 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管理属于一项系统工程, 只有在深入分析企业、学校以及学生三方利益关注点之后, 建立完善由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和技术手段构成的全方位管理体系, 才能够确保其顺利施行。

参考文献

[1]杨平科.顶岗实习的起源与工学结合职业教育背景下的顶岗实习[J].职业教育, 2015 (07) :60.

工学结合金融管理 篇8

1 课程体系建设

1.1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概述

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在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中, 要了解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 分析岗位的技能要求, 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所谓工作过程, 是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系统化, 是指采用一定的方式, 对已经确定的工作过程进行归类、整理或加工, 使其集中起来作有规则的排列。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是完成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的总和, 是根据典型工作过程中工作任务的内在联系和相关性来构建课程体系并界定课程内容的[1]。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是培养学生真实的职业能力, 步骤是从职业工作过程出发, 根据职业岗位群职责, 分解该岗位包括的典型任务, 分析典型任务对应的行动领域技能, 推导出相关的学习领域, 组织和确定课程。

1.2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行动领域分析

表1是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进行课程开发时得到的行动领域分析表, 表中列出了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岗位群、典型任务、行动能力及其学习领域。

从行动领域分析表看出,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典型工作岗位有信息系统维护、网站建设和维护、网络维护和企业管理。每个工作岗位都包括一些典型的工作任务, 完成每个工作任务都可以需要2个或更多的行动能力, 为了获得这些行动能力, 需要一个或多个学习领域。从学习领域可以构建出专业的全部课程。

1.3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

总结学习领域包含的课程, 可以得到如图1所示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图。其中操作系统和网络技术是各个工作岗位的行动能力基础, 数据库技术是课程体系的核心, 计算机信息管理各个工作岗位都涉及数据库方面的技能。在课程体系结构图的最上端是由编程技术和管理软件组成, 对应了信管理专业的两个能力培养重点“IT技术+管理软件”。

2 实训体系建设

2.1 顶岗+技能+考证的实训体系构成

实训教学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要根据专业能力培养的需要, 构建与课程体系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将能力培养贯穿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2]。我们在实训教学中, 重视与企业的合作, 积级引入企业资源, 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实训教学, 建立了顶岗+技能+考证结合的实训体系。

顶岗+技能+考证结合的实训体系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实训的目的是培养技能, 同时获得专业技能证书;二是指实训的形式包括在企业的生产性岗位进行顶岗的实习实训, 也包括针对岗位的技能培训。

图2是“2+1”人才培养模式下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实训体系结构, 由课程情境实训、课程综合实训、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组成。根据实训的地点, 可以分为校内实训、校内虚拟实训和校外实训3种。其中, 校内虚拟实训是指在校内模拟企业生产环境进行的实训, 是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解决实训时空限制的新型实训方式, 也是当前高职实训教学的发展方向。

2.2 课程情境实训

课程情境实训是在课程教学中进行, 我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专业课一般都在机房进行, 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 一般专业课的实训学时都能达到50%以上。因此, 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就要进行情境实训设计。在课程设计中要创设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 让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完成情境任务, 训练职业岗位的单项技能。对于一些证书课程, 课程情境的设置可以结合考证的要求进行, 将考证内容融入实训教学。

2.3 课程综合实训

课程综合实训安排在每个学期的课程教学结束之后, 一般选取2门较为核心的课程进行, 每门课有1周的集中实训时间, 用于训练学生完成一个综合项目的技能。课程综合实训以培养技能为主。这两项与课程相关的实训是在校内进行的。

在“2+1”人才培养模式下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前两年每个学期都设置了2门综合实训课程, 见表2。

2.4 生产性实训

和课程综合实训的时间安排类似, 生产性实训是安排在课程教学结束之后。但是生产性实训的时间有两周。生产性实训原则上在校外实训基地的生产岗位进行, 也可以在校内虚拟实训基地完成, 目的是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熟悉高技能, 培养职业素养。

生产性实训是实训体系中的重要部分。生产性实训的开展需要得到企业的大力支持和配合。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可以发挥内涵优势, 从实践IT技能和管理软件应用两个目的积极寻找合作伙伴, 建立多个校内外的实训基地, 落实实训项目。同时在专业设计中要结合课程体系对生产性实训进行整体设计, 让各个学期的生产性实训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由于生产性实训时间不长, 学生难以全面介入企业的日常生产活动, 因此可以选择一些和考证训练相结合的实训项目, 有效利用生产性实训的2周时间。

表3列出了“2+1”人才培养模式下前4学期我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生产性实训项目安排。每学期都安排了不同的实训项目, 实训项目的选取也凸显了“IT技术+管理软件”的两个能力培养重点。表中有3个实训项目与资格证书挂钩, 在2周的实训结束后, 可以安排学生参加证书考试。通过生产性实训不仅延伸和扩展了校内的课程学习, 训练了学生的实践技能, 而且还有力地促进了考证工作。

各个学期的生产性实训, 既为学生在毕业前增添了宝贵的从业经验, 也有助于企业对学生的了解, 能直接促成合作企业安排就业或推荐就业。因此, 有必要认真规划和组织生产性实训, 使之成为实践技能培养的有力手段和促进就业的助推器。

2.5 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实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前金融危机形势下, 顶岗实习更是促进就业的有力手段。教育部在“关于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中指出, “高职院校要切实落实高职学生学习期间顶岗实习半年的要求, 与合作企业一起加强针对岗位任职需要的技能培训, 大力提升毕业生的技能操作水平, 提高就业能力。”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采用的“2+1”人才培养模式下, 第5个学期就是顶岗实训学期, 将安排学生参加为期一个学期的顶岗实习工作。顶岗实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尽早体验岗位工作环境, 零距离对接岗位工作实际以便于毕业时及早适应社会, 适应工作。

3 就业推进机制

3.1 以赛促学就业机制的意义

就业导向是高职教育的办学目标。在专业建设中要充分进行以赛促学的规划, 建立以赛促学的就业推进机制, 使技能竞赛成为学生的经常性活动, 为培养技能型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机会。

通过举办多种技能大赛或组织学生参加省级和全国级技能大赛, 既可以营造积极向上的学风, 又可以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训练, 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通过竞赛, 可以选拔出技能强手, 激发学生竞争意识, 同时获奖者能起到领头羊的作用, 带动其他学生的进步。

3.2 实施以赛促学的几点建议

举办竞赛可以有针对性, 如结合课程教学、实训教学或考证进行, 既可以由专业或学校举办, 也可以校企共办。通过举办和组织竞赛, 还可以加强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而企业也可以通过竞赛活动学生, 寻找合适的人才。

要注意加强竞赛的宣传和策划, 保证学生的参与面。我们在专业建设中, 围绕“IT技术”和“管理软件”两方面, 开展了数据库设计大赛、管理软件应用大赛、网页制作大赛和电脑组装大赛等,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 教学团队建设

4.1 教学团队的组成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关键, 是要有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教学团队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 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通过校企合作, 由本专业的教师和来自企业的专家共同组建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4.2 现有教师的实践技能培养途径

现有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是教学团队建设的重中之重。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提高现有教师的实践能力[3]。一是在指导学生完成实训项目中锻炼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二是安排教师下企业锻炼, 积累工作经验, 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三是通过校企合作科研, 在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的同时, 锻炼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四是选派教师到教育部师资培训基地或企业进行短期培训, 在短期内有针对性地强化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五是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鉴定, 获得高水平的职业资格证书, 不仅提高了教师的实践技能, 也有利于开展学生的考证培训工作。

4.3 兼职教师队伍的组建途径

选调企业的能工巧匠充实师资队伍是建立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的一个直接措施。但这往往受到高职院校人才引进时学历结构的限制, 企业的能工巧匠未必达到高职院校的师资学历要求。引进兼职教师是建立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的有效方式。可以通过聘请企业技术、技能人员作为兼职专任教师, 优化师资队伍的双师结构。

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是建立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的一个难点。可以采用两种做法化解难题:一是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 由企业推荐合适人员, 学校考察后, 通过企业聘任其承担专业课程, 以保证其授课时间。另一方面是根据兼职教师的时间安排特点, 安排不同形式的课程。不能保证整学期授课时间的, 可以安排其承担专业课程中实践性强的部分内容, 形成双师授课模式。或者可以安排承担课程综合实训的教学任务, 因为课程综合实训一般只有1周的时间, 兼职教师的授课时间相对能得到保证。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在物色兼职教师时, 也可以从IT技术和管理软件两方面寻找。设有培训部门以及包含培训工作的企业, 相对能够提供较稳定的兼职教师资源。深圳黎明网络有限公司和中科红旗有限公司是两家著名的IT公司, 金蝶软件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管理软件供应商之一, 这三家公司均有专设的培训部门或培训分公司, 通过与这些公司的全面合作, 我们建立了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有力地促进了实训教学以及职业证书的考证工作。

5 结语

专业建设是提升高职院校内涵发展力和持续发展力的核心命题, 同时, 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发展的依赖路径[4]。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我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在专业建设过程中, 围绕“IT技术”和“管理软件”这两个能力培养重点, 加强校企合作, 大力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建设, 建立全面系统的实训体系, 搭建多样化的技能竞赛平台, 建立以赛促学的就业推进机制, 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稳定的教学团队, 全面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

参考文献

[1]何燕.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J].计算机教育, 2008 (20) .

[2]潘陆益, 胡燕燕.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与实训体系的构建[J].职教论坛, 2005 (6) .

[3]孙宁玲.基于就业导向的专业建设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08 (6) .

浅析工学结合理念下的顶岗实习管理 篇9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以学生为主体, 以就业为导向, 充分利用学校外的教育环境和资源, 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顶岗实习是工学结合的一种重要形式, 以其工作岗位的真实性、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工作经历与体验的综合性成为高职实践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内容。

1. 顶岗实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1 实习内容的不统一性

只规定学生实习的范围, 对具体的实习内容亦不作详细规定, 而是根据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而定。

1.2 实习地点的分散性

实习地点的分散性, 造成了管理上的复杂性, 有些出现了教师的指导和监督不到位。即便是采取教师巡视检查的方式,

3.4建立地下开采矿山采空区和水患定期普查制度, 严格推行实测填图

聘请有资质的测量队伍, 准确地填绘开采、掘进、采空区等有关图纸, 每月至少填绘一次矿井上下对照图, 每个季度向安监部门提交一次;安监部门对企业的测量、填图工作进行检查督导, 每半年对地下矿山采空区和水患情况进行1次普查, 建立采空区监控、治理和水患防治档案。

3.5加强矿山企业内部的安全管理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及其它必要的安全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等, 并严格执行。建立并完善安全管理机制, 合理组织生产, 实行安全目标管理。建立规范的制度保障体系, 做到思想到位、组织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考核奖惩到位。

虽然有些走马观花, 但也很难做到每点必到, 因此学生的实习基本上脱离了学校的监管, 呈“放羊”状态。

1.3 实习过程存在着许多不可预知的情况

在顶岗实习期间, 学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脱离学校环境, 处在完全不同于学校的社会环境中。学生处于“半工半读”状态, 要扮演实习者和员工两种角色, 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双重管理。繁重的生产劳动、复杂的人际关系、严格的企业管理以及种种无法预测的人和事, 会使学生在实习期间出现在学习、角色、心理上的不适应, 甚至有的学生违反企业的纪律, 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 影响学校的声誉。

实习点的分散性、实习过程不可预知性是教学管理的难点。加强顶岗实习管理, 及时反馈实习过程的信息, 对顶岗实习学生的行为和心理进行及时的辅导, 对教学质量实施有效地监控, 成了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2. 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管理的几点意见

2.1 完善顶岗实习的教学管理

根据教学管理规范, 把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学期列入人才培养方案, 使顶岗实习管理有教学执行的依据。同时, 制订一系列的顶岗实习学期的教学管理文件与管理细则, 比如顶岗实习管理办法、考核细则等制度, 使顶岗实习具有教学指导和教学管理的意义, 而且实习期间的管理制度应该融合了企业生产管理制度与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

3.6重视安全文化建设

加强主要负责人及所有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 提高其安全生产意识。定期组织安全知识学习, 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减少操作人员违反操作规程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王启明, 鲍爱华.我国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现状与技术发展[J].

采矿技术, 2005, (6) :11-12.

[2]李事捷, 郭进平, 赵宏胜.提高非煤矿山安全水平的关键性问

题思考[J].金属矿山, 2008, (4) :1-6.

[3]肖利民, 王华生.小型矿山安全保障措施的探讨[J].采矿技

[4]王成, 孙宝生, 张建, 高明星.中国矿山安全现状与对策[J].

矿业研究与开发, 2006, (4) :81-85.

2.2 搭建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信息平台

无论是工学结合还是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 必须与企业的用人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 充分关注学生个体的职业发展需求, 找到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利益的结合点, 体现“多赢”, 才能保证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企业作为市场主体, 谋求利益最大化, 不可能主动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 而是想通过接收实习学生, 找到适合企业需要的员工。学生在毕业前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 试图通过毕业前的顶岗实习, 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工作岗位和就业单位。学校希望利用企业的真实职业环境、真实的工作任务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因此, 在确定实习单位之前, 学校应搭建一个企业岗位需求与学生顶岗需求的交流平台, 通过实习单位选人, 学生选择实习单位、实习岗位, 满足企业用人要求和学生真实职业环境专业技能训练的要求。只有双方的需要比较吻合, 才能保证后续的实习有效地进行。

2.3 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评价主体应多元性、形式应多样性

由于分散的顶岗实习企业、工作岗位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 学生的学习地点由课堂转移到了公司、工厂, 实习指导的教师由校内的老师变成企业的技术人员或车间里的师傅。同时, 学生是实习的主体, 经历实习之后, 学生对自己工作经验的丰富、操作技能的提高, 可以作出一个自我的判断和评价。因此, 评价的主体应从学校单一主体转变成学校和企业、学生三者为主体, 并按不同的权重构成最终的评价结果。对顶岗实习效果评价一般可考查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实习态度和表现, 包括工作态度、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等。二是实践能力的提高, 即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等。三是实习论文的质量, 毕业论文的形式是多样化的, 可以是专题研究报告, 也可以是设计作品, 或者是调查报告、营销策略建议书, 等等。对毕业论文成绩应结合实习类型、个性化特点分类评判。

2.4 加强顶岗实习的督查

有了顶岗实习的管理制度, 要达到顶岗实习的目的, 还需加强督查。现在一般高职院校的顶岗实习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集中式的顶岗实习, 一种是分散型的顶岗实习。集中式的顶岗实习主要是依靠与学院有长期合作关系的较大规模的校外实训基地。一个班的学生由学院整体推荐到工作岗位类似的一个或几个校外实习基地顶岗实习, 这类集中式的顶岗实习一般已形成较好的机制:实习基地的指导教师根据学校的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协议和实习指导及管理制度, 能够较好地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对口的顶岗实习, 学院相应的指导教师也在企业进行跟班指导。因此, 对集中式的专业顶岗实习, 只要在实习前制定好实习方案, 基本上属于免督查型的。但是由于当前经济发展的特点是中小企业、个体企业多, 学生的顶岗实习不可能全部都是集中式的, 反而多是到中小企业、个体企业中, 因此, 这些学生的顶岗实习是分散型的, 常常一个企业只有几个学生, 有的甚至只有一个学生。这类分散型的顶岗实习是我们督查的重点。

督查内容之一:工学结合学期的准备工作情况。

指导教师是否到位, 学生的相应顶岗实习指导资料是否全部领齐, 学生对顶岗实习的要求是否明确等。

督查内容之二:学生是否在规定的期限内到顶岗实习的企业。

分散型的顶岗实习, 主要是学生自己或通过家人找到在学校所在地或家乡的相关企业。这首先要由学生的学院系部指导教师负责联络, 然后向系里汇总、备案, 最后系部相应领导进行抽查。

督查内容之三:学生的顶岗实习岗位是否专业基本对口。

工学结合的顶岗实习基本上是课程基本结束时进行的。因此, 学生的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都有一定的基础。此时的顶岗实习是学校阶段专业学习的校外延伸, 学生的顶岗实习岗位要与专业有一定的关联度。如发现与专业完全无关的岗位, 动员学生再另找实习单位。

督查内容之四:学生是否坚持在相应的顶岗实习岗位工作。

因顶岗实习学期一般都是半年, 学生能否坚持实习, 而不是通过熟人盖一个企业章了事, 这也是督查的内容。因此, 学院相关部门应该定期的对顶岗实习情况进行跟踪回访, 兵分多路, 分地域到学生顶岗实习的企业进行督查, 不仅督查学生的顶岗实习是否到位, 还要督查学校的指导教师是否较好地与学生保持联系, 是否进行指导。

2.5 做好与顶岗实习企业的沟通

为了让学生真正达到去企业顶岗实习的目的, 学院应主动与顶岗实习单位联系。对学生在顶岗实习中碰到的困难, 及时与企业沟通协调;让企业指定专门的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 使学生获得较为满意的顶岗实习效果。

总之, 顶岗实习是教学的重要环节, 提高实习的管理水平, 是提高实习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而且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 只有认真地分析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参与者的利益关注点, 建立健全由组织保障体系、制度保障体系、技术手段构成的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管理体系, 才能保障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谭辉平等.做实高职顶岗实习有效推进工学结合[J].中国高教研究, 2008, (1) .

[2]万平.提高高职顶岗实习质量的策略[J].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5) .

[3]刘学文.加强顶岗实习管理提高学生职业素质[J].职业教育研究, 2007, (10) .

工学结合金融管理 篇1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强调高职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贴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即高职院校从知识、能力、素养方面都要与企业、与岗位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适合企业的行为习惯。

美国、英国、德国靠技术,唯有日本企业靠管理。“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6S现场管理最初是日本企业针对经营现场和工作现场开展的一项管理活动。为了培养贴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济宁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在宿舍管理中逐步推行这种管理模式,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提高学生素养,以适应企业文化和管理,做到与企业管理无间隙接轨。

1S——整理

在宿舍要求学生将必需物品、非必需物品与不要的物品区分开,只把必需物品放在一眼就看到的地方,凡不是必需的就收起来或者带回家去,不要的物品及时处理掉。目的是锻炼学生日常物品整理和判断物品使用价值的能力,看起来事小,但它是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能力。

2S——整顿

将上述已经整理好的必需的物品定点定位放置,并按标准整齐划一,被子按军被要求折叠,床单的铺、叠方法,枕头、书、洗刷用品、餐盒、鞋子、行李箱等的放置位置、方向都要统一,必要时加以标识,所有宿舍统一标准,并要求使用后要随时恢复到原位。目的是让学生改掉随时随地摆放物品的不良习惯,使宿舍看起来一目了然,消除找寻物品的时间,扩大活动空间,创造整整齐齐的生活和休息环境。

3S——清扫

清扫是6S的基本活动,也是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每天必需的功课,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单位。我们每个宿舍都排有值日表,每天早晨起床后个人物品个人整理,值日生则负责宿舍的扫地、拖地、整理公共用品的工作,做到不留死角。每周二下午是固定的卫生大扫除时间,宿舍全体成员一起进行彻底大扫除。这样,既能让宿舍保持干净亮丽,愉悦心情,培养其责任心,还可以锻炼同学们的团队合作精神、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4S——清洁

任何一项工作重在坚持,坚持才有效果,才能持之以恒,而坚持需要制度的约束。清洁其实是维持上面3S的成果,并将其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学校宿舍管理科经过不断的修改完善,已对宿舍内务整理、卫生清扫、检查方法都有了明确的制度,并有相应的量化赋分办法,每周由专人对每个宿舍抽查一次,进行打分,汇总后对各系部宿舍排名公布,作为考核系部工作的依据之一。每学期进行一次星级文明宿舍的评比,学期初由符合基本条件的宿舍提出申请,院宿管科根据该宿舍上学期各周检查情况以及宿舍成员的学习情况、团结协作情况等综合评定出三星、四星及五星级宿舍,在宿舍挂牌并分别给予不同的奖励,几年来形成了独特的接近企业激励机制的宿舍文化。

5S——安全

安全第一始终是我们不变的工作,学院运用安全知识制定科学的、合理的、行之有效的宿舍安全管理制度,预防各类事故,保障学院的正常学习生活秩序。每学期初以班为单位,签订安全责任承诺书,每天由专人对宿舍进行安全检查,重点是大功率电器和烟头,及时消除火灾隐患;每晚10:30各系部对本系所属宿舍进行治安检查,重点是夜不归宿的,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晚自习下课到熄灯这段时间每天由领导带头值班,每栋宿舍楼每晚有一位辅导员值班,以处理突发事件。几年来,学院宿舍没有出现过安全责任事故。

6S——素养

据调查,在高职学生求职择业过程中,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毕业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立于不败之地。我们进行5S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素养,以适应企业需求。

(作者单位:济宁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汽车减振装置下一篇:有效提问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