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孩子的语言

2024-07-11

理解孩子的语言(精选十篇)

理解孩子的语言 篇1

一、强化语青知识

首先,读者应该发音准确。一方面,要对每个音素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做到准确无误,尤其是/s/和/Θ/,/z/和/6/,/i/和/i:/;另一方面,要对多数单词做到读音准确,能辨析近似音词,如think与sink,some与same,free与three.其次,读者应具有较强的辨音能力,准确辨别语流中的语音变化,尤其是同化、连读、加音等,提高理解能力。如and you/on’dju:/(语音同化);more and more/molten./(加音)。再次,读者应能辨别英美发音特点,熟悉英美发音差别。如ask/k/(美音)/ sk/(英音)。when/hwen/(美音)/wen/(英音)。此外,读者迩应留心对话中的语调。语调是说话时声音音调的变化所造成的旋律性模式,在英语中,语调不仅区别句子种类,还可以用来表达说话人的态度和情感,或者某种盲外之意。

二、丰富日常词汇

听录音文字主要是获取信息,不等于每个词都听懂。事实上只要抓住关键,抓住要点,就能听懂全句,而所谓抓关键就是在听单句时,

善于捕捉主要信息,尤其是一些关键的动词、名词、否定词等。例如:

1.生活常用词汇。这些词在对话中出现频率高,而且是短文信息的主要载体,他们有助于听者推断出对话内容、对话场景、以及对话者的关系等。

如(1)医院、医药词汇:doctor,nurse,patient,operation,surgery,medicine,pill,high temperature,cold,fever,cough,cancer,dentist,inject;

( 2 ) 机场、车 站常用词 汇 : ticket office , make a reservation,boarding card,gate,seat belt,takeoff,land,platform,sleeping car,conductor;

(3)学校常用词汇:homework,exam,test,term paper,required course, elective/optional course,dormitory,thesis,degree,credit system,scholarship,academic record,score;

(4)旅馆餐厅常用词汇:reception desk。a single/doubleroom,menu,order,waiter/waitress,pay thebill,salad,soup,beef,dessert,soft drink,beer,wine,book a room,spicy,go Dutch,卸;

(5)银行、邮局常用词汇:traveller’s cheek,cash,deposit,interest,ordinary mail,long distance call,stamp,envelope,postage,registered letter,airmail,parcel,package;

(6)商场常用词汇:do 80me shopping,on sale,in stock,Supermarket,department store,men’s suit,size,color,style,fashion,price tag,blue jeans,T-shirt,shirt,pants,sweater,shoes ;

( 7 ) 图书馆常用词汇: due , overdue , fine , renew ,journal,novel,shelf,periodical,library card,Reference books;

(8)海关检查常用词汇:declare,lug,gage,claim,dutyfree;

(9)办公室常用词汇:typing,copy,document,report/hake a telephone call,arrange an appointment等。

2.常用否定词汇。常用否定词汇既包含一般否定词,如no,not,neither,hardly,seldom,scarcely,little,few,rarely,none,unbelievable,impossible,ex-elude,not include,cancel,也包含:too…to,no better than, nothingbetter than, would rather等结构。同时,还有一些表让步的词汇,如but,although,even though,unles8,instead of,despite等。

3.数字词汇。英语听力涉及数字比较多,这些数字分别包括年代、年龄、日期、时间、价格、数量、电话号码等,而在实际中会有以下困难:带词尾th的序数词与对应的基数词易混淆,尤其是six与sixth;带词尾teen的数词与带词尾ty的数词易混;对于较长或较大的数词,我们应养成习惯,即1000以上的数字从低位向高位计算位数,每3位数前加逗号,而且第一个逗号前为thousand,第二个为million。

4.使役动词。主要是make,let,get,have等,其常用句型为have/make somebody do something或者have/get something done。

三、熟练语法知识

1 . 虚拟语气。主要是i f引导的非真实条件句,以及i fonly,wish,lest,in case等引导的其他虚拟句。此外,解题时应注意康旬是真实条件句还是非真实条件句。若是非真实条件句,还应留心是否定或肯定,因为这将决定选择的正确与否。

2.比较级。着重把握下列常用比较词:the same as,morethan,prefer…to,would rather,have more than enough,themost…Among,not 80 much。as,no better than。

3 . 状语。在因果状语中,主要把握。now that , there fore,due to,because of,for,owing to,as a result of,thanks to,result in,cause等。在时间状语中主要是when,while。not…until,no sooner than,after that,previously等。对于目的状语,则简单明了,主要有in order to,for,so that等。

四、熟悉口语语体

听力测试中,常出现一些固定的口语句式,这些句子都有一定的语言功能。例如:

1.服务性用语:Can I help you ? What can I do for you ? Would you like me to do something for you?

2.请求某人做某事:Would you like to do…?Will you mind…?Wm you please…?

3.建议:Why don’t you…?Why not…?You’d better….

4.对建议、请求、提议的各种回答:Thank you.No。thanks.that’s all right.That’s a good idea.Just fine.That’s not too bad.I suppose so,if you think it’S necessary.

五、提高阅读速度

在考试中,听力理解所要求的阅读速度(指利用问题后的15秒间隙扫视四个选项)大于阅读理解部分所规定的速度,因而,如果考生阅读速度慢,则跟不上录音速度,前一个问题还没答完,下一个问题已经开始,造成手忙脚乱,丢失或遗漏大量信息的现象。所以我们应尽力提高阅读速度,争取在问题开始前读完选择项,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游刃有余。

引导的前提:理解孩子 篇2

(江苏南京 袁美英)

我不赞同案例中教师的做法,理由如下:

1.娃娃家可让幼儿在角色扮演过程中理解他人行为,发展操作、合作等能力。如红红给布娃娃剪头发能实现对妈妈行为的理解,也能发展动手操作能力,而教师的阻止很有可能使红红产生消极情绪。

2.角色游戏强调幼儿对角色的投入和自主性的发挥,而红红的行为恰恰反映了这一特点。很多时候,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常常不能很好地扮演各自的角色,不能安静地做自己的事,游离于区域之外,甚至干扰他人活动,以至活动不能有效开展,教师常常为此苦恼。而红红给娃娃剪头发表面上看是破坏行为,实际上恰好是“妈妈”这一角色应有的行为,专注的神情充分体现了红红对角色的投入。这样的自主和投入不正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吗?

3.幼儿需要大量的经验才能理解“生长”现象。大部分4岁和5岁儿童认为生物和非生物随着时间推移会发生大小变化,只有6岁儿童能从生长角度区分生物和非生物,并能把生长的不可逆性作为生物的共同特征。由此可见,小班幼儿还不能正确认识“生长”现象,教师的告知显然不能说服红红。

教育是为了幼儿的.发展。如果从幼儿发展的角度出发,红红给布娃娃剪头发这一看似破坏性的行为是合乎情理的。如果是我,我会静静地观察红红的行为,然后问她原因并努力理解她的行为。最后我会通过提问“布娃娃的头发会不会像你的头发一样长出来”,引导她继续关注和思考这个问题。

抛出话题: “我为何不能给娃娃剪头发?”

针对话题展开的讨论:

理性看待幼儿游戏/(安徽芜湖 吴玲)

珍视儿童的游戏精神/(江苏南京 黄小丽)

引导的前提:理解孩子/(江苏南京 袁美英)

走进孩子的世界/(江苏淮安 丁霞)

关注孩子的需要/  (浙江温州 詹慈)

艺术地引导/(上海 张慧)

支持幼儿的发展/(江苏南京 任巍)

针对“我为何不能给娃娃剪头发”来文集粹

体验孩子的探究 理解孩子的学习 篇3

1明确活动的内容是教研组成员一同研究“怎样打开核桃”这个有趣的问题。

2每位教师准备2种~3种工具,带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核桃。

3教研组准备一些操作用的生核桃。

4指定一位骨干教师进行现场执教,并做好相应的准备。

活动过程

1环节一:我来实验——亲身感受打开核桃的过程

(1)教师用自己带的工具尝试打开核桃

主持人:你在打开核桃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

教师A:我带的是老虎钳,夹有点难,后来是用老虎钳铁的一头砸开的。

教师B:我先用的是起子,想搞开核桃不容易。但用锤子砸就比较容易。

教师C:小时候吃核桃用过门缝夹的方法,不知道现在可不可以把这个方法给孩子们尝试。

教师D:有的核桃不需要使用工具就能打开,比如我带的纸皮核桃,壳很脆很薄,用手就能剥开。

教师E:刚才我还发现把两个核桃握在一起使点劲也能弄开,不过我带的这个核桃壳本身也不是特别硬的。

主持人:通过刚才老师们的操作与交流。我们发现这个活动首先来源于生活,因此每位老师在操作前就有一些原有经验,其次我们发现用不同材料实验就会带来不同的新经验,如果是尝试打开不同的核桃,可能带来的新经验就是关于核桃本身的,大小、壳的硬度,以及内部结构,等等,如果是相同的核桃可能更多的是关于打开核桃的工具、以及使用工具的方法。下面我们就来尝试用不同的工具打开壳比较坚硬的生核桃,

(2)尝试使用各种工具打开壳比较坚硬的生核桃

主持人:老师们这次的操作有什么发现?大家认为孩子在操作中遏到的问题可能会有哪些?

教师A:生核桃真的很硬,用锤子比较容易砸开,不过也很容易砸碎,操作时要注意两个情况:一是需要对准,因为核桃是圆的,有可能会滚动;二是用多大的劲,这是比较难的。孩子如果第一次操作。可能会更加关注赶快打开而不会注意核桃壳砸成什么样。

教师B:我现在有点理解为什么今天的活动名称是“怎样打开核桃”而不是原来的“砸核桃”了。在核桃中间有个缝,可以用起子在中间钻个洞再打开,这时用的是“钻”的动作。

教师C:我发现今天带的工具很多都是用铁或不锈钢做的,有一定的分量,孩子在使用的时候很有可能要用到砸的动作,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能砸到手。我在考虑:核桃下面垫块布,增加摩擦,核桃就没那么容易到处滚了。

教师D:旁边这位老师带来的核桃夹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刚才试了一下。真的设计很巧妙,能将核桃夹开,而且核桃里面的肉不会碎。

教师E:今天我们这组的专用核桃夹有两种,一种是小碗形的。还有一种很像老虎钳,第二种需要使很大劲。我们觉得如果孩子用肯定不行,第一种孩子使用有一些可能性,不过也要劲大一些的孩子。这些专用的工具是可以让孩子了解的,因为它们体现了人类的智慧。

主持人:老师们在操作的过程中已经情不自禁地想象着孩子们可能遇到的情况,这是非常好的。其次大家想到了本次活动中的一些关键因素,如工具在打开核桃的过程中使用方法的转化,幼儿操作中的安全因素,专业工具与普通工具的关系,等等,这些都与我们即将提供给幼儿的操作现场紧密相关。下面就进入我们今天活动的第二个环节,为幼儿进行活动设计。

2环节二:我们来设计——分析孩子适宜的材料与记录方式

主持人:下面我们分成小组,以团队的形式来设计孩子们的活动,我们预设孩子是第一次进行使用工具打开核桃的活动,目标如下:(1)使用各种猜想的能打开核桃的工具,感受多种工具打开核桃的过程。(2)能用勾、叉的符号进行记录,勾表示成功,叉表示不成功。(3)在活动中能注意使用工具的安全。

(明确了活动任务后,教师们分成A、B、C三组,先进行30分钟的讨论与交流。然后每组派一位代表交流本组的经验。)

(1)A组

对活动中材料的考虑:核桃人手三个,装垃圾的小篓子,实物展台,以及记录笔、记录表、锤子、核桃夹、石头、门、积木。

本组预设的问题有:怎样能打开核桃?请你猜猜有哪些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打开它?同一种工具,为什么有人能打开。有人打不开?

操作前的要求:注意安全,砸开后的果壳放入小篓中,操作完后及时记录。

主持人:A组老师关注了经验在活动中的运用,不过目标中明确提出的是工具,工具的范围值得大家仔细考虑:记录表中的空白说明教师希望留给幼儿自主实验的空间,是一种新的想法:对于幼儿操作过程中的问题预设得较少。

(2)B组

本组主要对材料的提供和记录表的设置进行了重点讨论:我们认为应提供单一的硬皮核桃。一方面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在探索工具的使用和效果上,如果提供多种核桃会对幼儿使用工具的效果产生影响,干扰幼儿对工具的操作:另一方面硬皮核桃会给操作造成一定的难度与挑战,能激发和维持幼儿的兴趣。在数量上我们认为提供人手2个~3个为宜,这样可以给孩子多次操作的体验。工具可以提供剪刀、锤子、核桃夹、石头、老虎钳、锯子六种,有能打开的、有不能打开的,幼儿可以体验成功与失败,也会发现工具不同的效果,有利于幼儿的学习。

记录表我们有两种设计,第一种表格左侧一栏是工具图片,中间一栏是记录幼儿猜测的结果,右侧一栏记录操作后的结果。这样有利于幼儿更完整地得到经验。

第二种表格左侧为空栏,提供幼儿若干工具的小图片,幼儿认为哪种工具可以,就将图片贴在这一栏里。右侧两栏为操作后的发现。这样可以方便幼儿有针对性地选择若干种工具进行操作、实验,节约了操作时间。

关于活动过程,我们认为一开始应提供任务情境,调动幼儿已有经验,如询问:核桃的外壳怎样?我们要吃到里面的果肉应该怎样做?说一说你有什么办法?其次我们认为在介绍工具时应引导幼儿对工具的使用效果进行猜测,初步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也调动幼儿的操作兴趣。

主持人:第二组的老师能结合本次活动目标有针对性地考虑材料问题,在设计记录表时有开放式和半开放式两种。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班级幼儿的原有经验进行相应的选择。还有任务情境的提出也让我们对本次活动中的情境问题有了新的思考,有情境孩子可以更加有兴趣地活动。

(3)C组

本组认为活动材料包括:硬皮核桃若干:各种各样的工具(核桃夹、老虎钳、小铁锤、挂锁、扳手、起子);记录表(个人、集体)。活动中的提问设计:出示工具的环节可以问“这些工具你们认识吗?它们有什么用处”:猜想环节时可以问“今天我们要用工具试一试去打开核桃,请你猜一猜哪些工具能把核桃打开?并把自己的猜想记录在表格里”;交流分享环节时可以提问“你是用什么工具打开的?怎么打开的”;活动后可以提出新问题“回去找一找,还有哪些工具能够打开核桃”。

主持人:第三组考虑到了孩子用的和教师用于集体讨论的两种记录表;考虑到孩子在活动中的不同需要,在

核桃的数量上没有明确规定:问题的设置能与环节的设置相匹配。从最后的问题设计能看出教师对延伸活动的思考。

3环节三:我来记录——通过观摩现场再思考

教师观摩现场教学活动(附后)并记录孩子在现场中的活动状态。之后进行交流。

教师A:刚才看活动,我发现工具的数量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教师只提供8种工具并让孩子在操作前选择4种,然后实验,我看到的孩子操作很有目的性。并且很专注。

教师B:幼儿的操作让我看到了幼儿的原有经验,我观察的孩子一下子就先选择了锤子。她在猜测的时候也先选了锤子,孩子是利用了原有的经验进行判断的,而且她在操作时也体现出她在生活中用过锤子,拿与砸都很到位。

教师C:我现在对活动目标与材料的匹配更为明确了,今天教师提供的工具体现了能让幼儿进行操作的过程,大多数孩子都不是一下子能将核桃打开的,他们经历了选择工具、使用工具、探索工具的过程。

教师D:我发现老师是在最后提供专门的核桃夹的,我想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幼儿在最后有一种对比和惊喜。不过好像孩子使用核桃夹真的有困难,这个工具只能以幼儿看老师操作为主,有点遗憾。

教师E:我发现孩子们在记录表上使用勾叉都很熟练,而且目的性也很明确,说明孩子们有这样记录的经验。教师的集体记录对每种工具都讲得很细,所以分享交流的时间有点长,这种分享交流是否可以考虑进行一些选择。

教师F:我今天观察的孩子用两种工具打开了一个核桃,他其实是在组合使用工具,这是我完全没有想到的。他首先用老虎钳夹了个缝。再用起子钻,这样的方法是一种创造性使用吧。

教师G:今天活动中的工具可能是由孩子和老师共同收集的,因为老师在介绍工具时,有的孩子说得很准确,这种共同收集材料的方式很好地体现了科学活动从生活中来的道理。

主持人:在现场观摩的环节每位老师更加关注了幼儿的探究过程,更加了解幼儿,有的老师还在与自己的操作进行对比,发现其实每个人的探究过程都不一样。

4环节四:专家点评——提升活动内涵

本次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们的参与,使得大家对科学活动的理解更为全面:(1)活动的情境需要从多角度考虑。今天的活动前设计中教师们更多地考虑了幼儿的操作材料。但空间的考虑就不够。教师将活动安排在有软桌布铺设的地面上就考虑到了孩子的操作适宜性,还避免了工具砸核桃发出的较大声响,这是之前其他教师所没有想到的。(2)活动中的有效指导应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幼儿的操作,做到观察在前,支持在后,并且注意时机,避免集体式的指导。活动中应更加关注个别需要,如果建立在对平时幼儿了解的基础上,相信指导会更为“心中有数”。(3)科学活动需要不走形式,向纵深思考。主要体现在一个活动怎样让孩子不仅操作,而且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今天的活动接下去还会有许多事可以继续做,如对工具的比较与分类、在探究过程中寻找怎样将核桃打开而不将核桃肉弄得很碎,这也是个既与现实紧密相连又很有趣,且对幼儿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大家可以继续思考。

在本次教研活动结束时我们对组内教师提出了两个建议:(1)把“怎样打开核桃”这个活动带回自己的幼儿园试一试,在材料的呈现、记录的方式等方面可以依据自己幼儿园、班级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2)用多种方式记录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给参与活动的幼儿进行记录与分析,形成个案。

附活动教案:

科学活动:怎样打开核桃(大班)

执教:李微玉

活动目标

1使用各种猜想能打开核桃的工具,感受多种工具打开核桃的过程。

2能用勾、叉的符号进行记录,勾表示成功,叉表示不成功。

3在活动中能注意使用工具的安全。

活动准备

教师与幼儿共同收集各种工具、盘子、毛巾,教师用记录表、幼儿用记录表,生核桃若干。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核桃,引出问题,调动幼儿已有经验。

教师:这是什么?你们以前吃过核桃吗?是怎样打开的?

教师:今天我们就用一些工具来试着将核桃打开。

2幼儿猜测、思考哪些工具能打开核桃,并记录自己的想法。

(1)师生共同观察工具,并与记录图上的工具对应。可以在此环节帮助幼儿熟悉部分工具的名称。

(2)幼儿猜测、选择哪些工具可以打开核桃并记录。

教师:请在6种工具中选择4种在记录表上打勾,进行记录。

(3)教师与幼儿分享想法,并在大记录表上做记录,重点是引发幼儿猜想工具使用方法,

3幼儿使用自己猜测能打开核桃的工具进行操作。

(1)师生讨论打开核桃的方法、需要注意的地方。如:两只手的分工,打开的核桃将壳与肉分开放在相应的地方。

(2)幼儿使用工具进行尝试并记录。教师观察幼儿活动情况,并可以适当做一些记录。如使用工具的方式、安全性、记录的情况。

4展示幼儿的记录,幼儿分享操作中的发现。

教师:你使用了哪种工具?成功了吗?你是怎样使用这种工具的?

5出示核桃夹,与幼儿共同探究,感知专业工具的便利。

自然语言理解——原理与工具的介绍 篇4

如何来理解自然语言呢?怎样才能让机器理解自然语言呢?这是自然语言理解, 特别是计算语言学要讲的问题。

“理解”是什么意思?事实我们常常说, “我明白了你的意思”。一个人说这句话的意思实际上时说, 他可以利用你刚告诉他的东西进行事情推理和利用了。实际上, 对于计算机来说, 机器明白了人的意思实际上说, 机器可以利用人用自然语言输入的信息进行计算。

那么如何进行映射呢?这里可以参考下编译原理, 编译原理通过一个开始符号一步步往下推导, 一直到一个非终结符号都没有的情况, 这个时候一个句子就算是解析完成了, 而解析出来的句子通过一些符号运算, 最终可以映射成计算机可以理解的机器语言。

那么该如何转换呢?比较直观的想法就是使用编译原理技术, 使用一个开始符号S, 然后一步步推导到每个单词 (这里的单词实际上就是终结符号) 。然后对于每次归约, 使用action来操作, 最终映射成电脑所能理解的sql。对于一个像c语言的语法解析器来说, 它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赖于用户—也就是程序员—对于语言的理解, 像那个if else语法, 不管你怎么对齐, else也就只能和最近的一个if组成一个句子。但自然语言的情况就复杂得多了。在现实的生活中, 不但有一词多义的多义的情况, 而且就是对于同一句话, 断句不同都会造成非常不同的效果。比如说对于like这个词来说, 在不同的情况就有不同的意思。We like flying和you are like your mom.的时候就分别是喜欢和像的意思。如何区分?我们可以根据搭配来解决这个问题。对于像is like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给like的“像”意思一个比较高的概率, 而在另一种情况则给“喜欢”一个比较高的概率, 这样, 碰到不同的搭配就可以有不同意思理解。这个这种方法可以参考《统计自然语言处理基础》中的马可夫链。马可夫链就是就是根据概率状态转移模型来分析在什么样的情况下, 使用哪个表达方式更好。

当然, 在分析一句话的时候, 我们可能会碰到大量的重复情况, 比如说, 对于“I see a boy on the chair, 使用普通分析技术, 必定是先分析掉“I”“see”

“a boy on the chair”再继续分析“I see a boy”“on the chair”。对于一个比较大型的系统来说, 时间上可能会非常吃不消。而在自然语言理解中, 我们一般可以这样做在分析一个句子的时候, 不是每次只规约一种情况, 而是把所有可规约的情况都规约出来, 然后再继续分析, 这样缓存的结果就是, 我们不必要每次都回溯到开始符号s来重新分析, 而是在分析到每个词的时候更新一下当前分析句子的状态就可以了。经过统计, 使用这中技术的系统比不使用的要快5 000倍~100 000倍, 当然, 同时因为缓存中间结果, 系统开销也大得多。

但是, 如何才能句子的意思进行理解呢?我们回到我开始的那个问题。对于像下面一个对话:

来说, 我们可以使用下面的规则来进行

其中, s是代表开始符号, 后面的则是一个个的推导符号。而中间最关键的地方就是那个sem特征, 这个特征可以帮助分析器在规约的时候将一个简单的句子分析成相应的sql.

2 自然语言理解之工具与实现

除了有基础的理论之外, 实现自然语言理解系统也很重要。出于效率的情况, 真正的系统可能使用分布式计算, 然后在每个节点上使用像c++这样的语言来进行计算。但是对于像c++这样的语言, 可能在开发与调试上需要大量的时间和极度的细致, 这对于新应用的研究工作来说是不太合适的。在这种情况, 使用基于python的nltk会比较好一些。

Nltk的全称是”自然语言工具包”, 可以再google code上找到这个开源项目。目前的最新版本是2.0b9。这个工具支持了很多关于自然语言理解方面的技术, 是一个比较好的开发框架。

我们可以使用这个工具来简单的对上面的情况进行一些讲解, 首先, 我们可以先以上面第2节提到的规则作为一个模板来写一个文法文件, 它的后缀名是.fcfg (比如a.fcfg) 。nltk在处理的时候会根据你所提供文法文件来装入相应的规则。我们可以进行类似如下的操作

注意上面的操作, 我们通过load_parser方法装入语法文件, 然后再使用nbestparser就可以实现这些操作了。

3 结论

理解孩子内在的精神需求 篇5

第三讲  理解孩子内在的精神需求   主讲:董春慧

活动目标:

1、通过案例故事、教师讲解帮助家长了解幼儿爱哭的原因及合理的解决方法。

2、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反思,了解幼儿说谎的原因。

3、结合幼儿实际讨论怎样纠正孩子的说谎行为。

活动重点:引导家长结合实际情况讨孩子爱哭及说谎行为的纠正。

活动过程:

开场白:各位家长大家好!很高兴与大家坐在一起,共同探讨《牵手两代——亲子课程》,希望大家踊跃发言,谈谈自己的看法,愿我们的交流能使我们的心贴的更近,能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达成一致,同时也谢谢你们对我们工作的支持。

一、    提出问题,共同探讨:

1、您的孩子爱哭吗?你觉得原因是什么?

2、你的孩子有过说谎行为吗?当孩子说谎时您是怎样对待他的?

3、请家长自我反省一下,您有没有当着孩子的面说国谎?您觉得孩子的说谎行为与您有关吗?

二、    结合案例,探究孩子爱哭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1、案例《爱哭的茜茜》,讨论:你觉得孩子爱哭的原因是什么?

2、教师讲解孩子哭闹的常见原因:(1)缺乏自信心  (2)家长的不良影响  (3)由老人或保姆抚养 (4)亲子关系疏远(5)父母的教育原则不一致(6)成人对孩子的行为处理不当

3、结合教材讲解解决孩子爱哭的问题:(1)用平静的心态面对孩子的哭闹(2)父母要给孩子做好榜样(3)坚持原则,等孩子安静(4)满足孩子对爱和关怀的需要(5)帮助孩子建立自信(6)有意识的训练孩子延迟满足能力。

4、给家长提出合理化建议,帮孩子克服爱哭的毛病。

三、    结合实际、案例,探讨孩子的说谎问题。

1、讲解案例《说谎的依依》,讨论:你的孩子有过说谎行为吗?当孩子说谎时您是怎样对待他的?

2、结合幼儿实际,讲解孩子说谎的常见原因:①年龄特征②成人的不良暗示  ③为了获益而说谎④ 为了逃避惩罚而说谎 ⑤为了逃避自己不愿做的事  ⑥为了获得别人的关注  ⑦成人的错误引导

3、怎样纠正孩子的说谎行为:家长做好表率;家长要做好自我反思和检讨;告诉孩子现实的情况;直截了当指出孩子的错误;尊重孩子,给孩子表达自己感受的机会和权利;对孩子的处罚要适当;不给孩子制造说谎的机会;及时强化

4、向家长推荐几种亲子活动,帮孩子克服说谎的习惯,如:真假小判官;讲与说谎有关的故事;争当诚实标兵等。

5、家长结合自身的实际,反思自己平时的做法有那些不当之处,谈谈自己的感受。

课后作业:

1、怎样解决孩子爱哭的问题?

一个真正理解孩子的大人 篇6

校长先生对孩子的尊重在书中处处可见。“校长先生绝对不会把小豆豆的爸爸妈妈请到学校来。别的孩子也都一样,每当有这类事情发生的时候,都是在校长和学生之间解决”,“发生问题时,校长总耐心地听每一个孩子的解释”。还有那一场别开生面的巴学园式的运动会,不正是校长先生对高桥君这类特别的孩子的尊重和关爱吗?

校长先生不仅对孩子尊重,有一个情节还足已体现了他对教师的尊重。那次,一位女教师在上课时,无心地说了一句“有没有人还有尾巴呢?高桥君,你有没有呢”。校长先生知道了这件事后,他对这位老师发火了。但他“没有选择还有别的老师在的职员室,而是在谁也看不到的厨房里”。

正是这样一位对孩子的天性尊重,对孩子的人格尊重的校长先生,才会真正理解孩子,才会办起了这样一所与众不同的“巴学园”:

“在这个学校里,却可以根据当天的心情和方便,每天都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座位”;

“第一节课开始的时候,女教师就把当天要上的所有的课,还有每一节课所要学习的所有问题点,满满地写在黑板上,然后说‘下面开始上课,从你喜欢的那门课开始吧’”;

“放学后的游戏时间,比别的小学要长一些……总之,大家都随心所欲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

……

在巴学园中,我看到了教育的顺其自然。当小豆豆为了找掉进粪池中的钱包而把粪便全舀出来时,校长先生路过目睹了这一切,只说了一句“弄完以后,要把这些全都放回去,啊”;校长先生看见小豆豆总会对她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

“无论哪个孩子,当他出世的时候,都具有优良的品质。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环境的影响,也有来自成年人的影响,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所以,我们要早早地发现这些‘优良的品质’,并让它们发扬光大,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这是小林宗作教育情怀的独白。正是这位别样的校长先生,给予了小豆豆那群孩子别样的童年。

那,同样是校长的我,我能给予我的学生怎样的童年呢?

我沉思……

我会努力给予我的学生一个会与人交往的童年。一个在童年时期就没有朋友、只注重自我感觉的人是一个没有真正快乐的人,也是一个危险的人。会与人交往,就要会倾听,像小林宗作听小豆豆讲她故事时那样的姿态、那样的心境去倾听别人的话;会与人交往,就要会欣赏,像小林宗作欣赏小豆豆的小辫子时那样的真心、那样的直白。会与人交往,就要会尊重,像小林宗作尊重巴学园的每个人那样尊重自己身边的人,把信心带给别人,把欢乐带给别人。自己舒心的同时,也会收获别人带给你的快乐和力量。这不正是双重收获吗?所以,无论是对课堂学习方式的改革还是德育活动的开展,我都将致力于引导教师走向合作,引导学生在与人交往中获得成功的、快乐的体验。

我会努力给予我的学生一个阅读的童年。有人说,一个人,是他看过的那些书的总和。童年的书籍,是一个人最初看待世界的那双眼睛。而今,铺天盖地的虚拟世界让我们的孩子对活生生的、充满质感的现实生活没有兴趣。在扁平化的屏幕中,他们的指头更多地指向躁动不安的成人世界,而非掀开洋溢墨香、让人心境开阔而又宁静的童书。我将设置阅读课程,与教师、家长一起寻找适合孩子阅读的、让孩子着迷的书。小林宗作的“电车图书馆”是真正开放的图书馆,“谁都可以读,读哪一本都行……只要喜欢,什么时间来图书馆都可以”。让书在校园中随处可见,随手可翻。让阅读体验,丰富城市孩子物质化的童年。

我会努力给予我的学生一个每天跑步的童年。我总觉得,跑步是一项身心都得到磨炼的运动。在不断抬脚、踏地的重复而又有点单调的过程中,磨炼着人的心境,磨炼着人的意志。我将推动“每天跑步”运动。因为校园小,容不下全校孩子同时跑步,所以,我将让体育教师规划好各年级每天跑步的时间和场地,让教师领着孩子们每天都跑十分钟左右。让我们每一位五小人一天的学习生活从“跃动”开始,或是在这样的抬脚、踏地中实实在在地结束。

“巴学园,好学校!走进去一看,还是好学校”!孩子们围着学校齐心唱着的歌声,久久在我心中回荡着。因为,我也憧憬着那么的一天:

孩子们围着五小齐心歌唱——

“东城五小,好学校!走进去一看,还是好学校!”

(作者单位:东莞市东城区第五小学)

理解孩子的语言 篇7

1. 明确活动的内容是教研组成员一同研究“怎样打开核桃”这个有趣的问题。

2.每位教师准备2种~3种工具, 带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核桃。

3.教研组准备一些操作用的生核桃。

4.指定一位骨干教师进行现场执教, 并做好相应的准备。

活动过程

1.环节一:我来实验——亲身感受打开核桃的过程

(1) 教师用自己带的工具尝试打开核桃

主持人:你在打开核桃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

教师A:我带的是老虎钳, 夹有点难, 后来是用老虎钳铁的一头砸开的。

教师B:我先用的是起子, 想搞开核桃不容易, 但用锤子砸就比较容易。

教师C:小时候吃核桃用过门缝夹的方法, 不知道现在可不可以把这个方法给孩子们尝试。

教师D:有的核桃不需要使用工具就能打开, 比如我带的纸皮核桃, 壳很脆很薄, 用手就能剥开。

教师E:刚才我还发现把两个核桃握在一起使点劲也能弄开, 不过我带的这个核桃壳本身也不是特别硬的。

主持人:通过刚才老师们的操作与交流, 我们发现这个活动首先来源于生活, 因此每位老师在操作前就有一些原有经验。其次我们发现用不同材料实验就会带来不同的新经验, 如果是尝试打开不同的核桃, 可能带来的新经验就是关于核桃本身的, 大小、壳的硬度, 以及内部结构, 等等, 如果是相同的核桃可能更多的是关于打开核桃的工具、以及使用工具的方法。下面我们就来尝试用不同的工具打开壳比较坚硬的生核桃。

(2) 尝试使用各种工具打开壳比较坚硬的生核桃

主持人:老师们这次的操作有什么发现?大家认为孩子在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可能会有哪些?

教师A:生核桃真的很硬, 用锤子比较容易砸开, 不过也很容易砸碎, 操作时要注意两个情况:一是需要对准, 因为核桃是圆的, 有可能会滚动;二是用多大的劲, 这是比较难的。孩子如果第一次操作, 可能会更加关注赶快打开而不会注意核桃壳砸成什么样。

教师B:我现在有点理解为什么今天的活动名称是“怎样打开核桃”而不是原来的“砸核桃”了。在核桃中间有个缝, 可以用起子在中间钻个洞再打开, 这时用的是“钻”的动作。

教师C:我发现今天带的工具很多都是用铁或不锈钢做的, 有一定的分量, 孩子在使用的时候很有可能要用到砸的动作, 一定要注意安全, 不能砸到手。我在考虑:核桃下面垫块布, 增加摩擦, 核桃就没那么容易到处滚了。

教师D:旁边这位老师带来的核桃夹我还是第一次看到, 刚才试了一下, 真的设计很巧妙, 能将核桃夹开, 而且核桃里面的肉不会碎。

教师E:今天我们这组的专用核桃夹有两种, 一种是小碗形的, 还有一种很像老虎钳, 第二种需要使很大劲, 我们觉得如果孩子用肯定不行, 第一种孩子使用有一些可能性, 不过也要劲大一些的孩子。这些专用的工具是可以让孩子了解的, 因为它们体现了人类的智慧。

主持人:老师们在操作的过程中已经情不自禁地想象着孩子们可能遇到的情况, 这是非常好的。其次大家想到了本次活动中的一些关键因素, 如工具在打开核桃的过程中使用方法的转化, 幼儿操作中的安全因素, 专业工具与普通工具的关系, 等等, 这些都与我们即将提供给幼儿的操作现场紧密相关。下面就进入我们今天活动的第二个环节, 为幼儿进行活动设计。

2. 环节二:我们来设计——分析孩子适宜的材料与记录方式

主持人:下面我们分成小组, 以团队的形式来设计孩子们的活动, 我们预设孩子是第一次进行使用工具打开核桃的活动, 目标如下: (1) 使用各种猜想的能打开核桃的工具, 感受多种工具打开核桃的过程。 (2) 能用勾、叉的符号进行记录, 勾表示成功, 叉表示不成功。 (3) 在活动中能注意使用工具的安全。

(明确了活动任务后, 教师们分成A、B、C三组, 先进行30分钟的讨论与交流。然后每组派一位代表交流本组的经验。)

(1) A组

对活动中材料的考虑:核桃人手三个, 装垃圾的小篓子, 实物展台, 以及记录笔、记录表、锤子、核桃夹、石头、门、积木。

(最后一格供幼儿使用其他方法时自主进行记录)

本组预设的问题有:怎样能打开核桃?请你猜猜有哪些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打开它?同一种工具, 为什么有人能打开, 有人打不开?

操作前的要求:注意安全, 砸开后的果壳放入小篓中, 操作完后及时记录。

主持人:A组老师关注了经验在活动中的运用, 不过目标中明确提出的是工具, 工具的范围值得大家仔细考虑;记录表中的空白说明教师希望留给幼儿自主实验的空间, 是一种新的想法;对于幼儿操作过程中的问题预设得较少。

(2) B组

本组主要对材料的提供和记录表的设置进行了重点讨论:我们认为应提供单一的硬皮核桃。一方面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在探索工具的使用和效果上, 如果提供多种核桃会对幼儿使用工具的效果产生影响, 干扰幼儿对工具的操作;另一方面硬皮核桃会给操作造成一定的难度与挑战, 能激发和维持幼儿的兴趣。在数量上我们认为提供人手2个~3个为宜, 这样可以给孩子多次操作的体验。工具可以提供剪刀、锤子、核桃夹、石头、老虎钳、锯子六种, 有能打开的、有不能打开的, 幼儿可以体验成功与失败, 也会发现工具不同的效果, 有利于幼儿的学习。

记录表我们有两种设计, 第一种表格左侧一栏是工具图片, 中间一栏是记录幼儿猜测的结果, 右侧一栏记录操作后的结果。这样有利于幼儿更完整地得到经验。

第二种表格左侧为空栏, 提供幼儿若干工具的小图片, 幼儿认为哪种工具可以, 就将图片贴在这一栏里。右侧两栏为操作后的发现。这样可以方便幼儿有针对性地选择若干种工具进行操作、实验, 节约了操作时间。

关于活动过程, 我们认为一开始应提供任务情境, 调动幼儿已有经验, 如询问:核桃的外壳怎样?我们要吃到里面的果肉应该怎样做?说一说你有什么办法?其次我们认为在介绍工具时应引导幼儿对工具的使用效果进行猜测, 初步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 也调动幼儿的操作兴趣。

主持人:第二组的老师能结合本次活动目标有针对性地考虑材料问题, 在设计记录表时有开放式和半开放式两种, 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班级幼儿的原有经验进行相应的选择。还有任务情境的提出也让我们对本次活动中的情境问题有了新的思考, 有情境孩子可以更加有兴趣地活动。

(3) C组

本组认为活动材料包括:硬皮核桃若干;各种各样的工具 (核桃夹、老虎钳、小铁锤、挂锁、扳手、起子) ;记录表 (个人、集体) 。活动中的提问设计:出示工具的环节可以问“这些工具你们认识吗?它们有什么用处”;猜想环节时可以问“今天我们要用工具试一试去打开核桃, 请你猜一猜哪些工具能把核桃打开?并把自己的猜想记录在表格里”;交流分享环节时可以提问“你是用什么工具打开的?怎么打开的”;活动后可以提出新问题“回去找一找, 还有哪些工具能够打开核桃”。

主持人:第三组考虑到了孩子用的和教师用于集体讨论的两种记录表;考虑到孩子在活动中的不同需要, 在核桃的数量上没有明确规定;问题的设置能与环节的设置相匹配。从最后的问题设计能看出教师对延伸活动的思考。

3. 环节三:我来记录——通过观摩现场再思考

教师观摩现场教学活动 (附后) 并记录孩子在现场中的活动状态, 之后进行交流。

教师A:刚才看活动, 我发现工具的数量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 教师只提供8种工具并让孩子在操作前选择4种, 然后实验, 我看到的孩子操作很有目的性, 并且很专注。

教师B:幼儿的操作让我看到了幼儿的原有经验, 我观察的孩子一下子就先选择了锤子, 她在猜测的时候也先选了锤子, 孩子是利用了原有的经验进行判断的, 而且她在操作时也体现出她在生活中用过锤子, 拿与砸都很到位。

教师C:我现在对活动目标与材料的匹配更为明确了, 今天教师提供的工具体现了能让幼儿进行操作的过程, 大多数孩子都不是一下子能将核桃打开的, 他们经历了选择工具、使用工具、探索工具的过程。

教师D:我发现老师是在最后提供专门的核桃夹的, 我想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幼儿在最后有一种对比和惊喜。不过好像孩子使用核桃夹真的有困难, 这个工具只能以幼儿看老师操作为主, 有点遗憾。

教师E:我发现孩子们在记录表上使用勾叉都很熟练, 而且目的性也很明确, 说明孩子们有这样记录的经验。教师的集体记录对每种工具都讲得很细, 所以分享交流的时间有点长, 这种分享交流是否可以考虑进行一些选择。

教师F:我今天观察的孩子用两种工具打开了一个核桃, 他其实是在组合使用工具, 这是我完全没有想到的。他首先用老虎钳夹了个缝, 再用起子钻, 这样的方法是一种创造性使用吧。

教师G:今天活动中的工具可能是由孩子和老师共同收集的, 因为老师在介绍工具时, 有的孩子说得很准确, 这种共同收集材料的方式很好地体现了科学活动从生活中来的道理。

主持人:在现场观摩的环节每位老师更加关注了幼儿的探究过程, 更加了解幼儿, 有的老师还在与自己的操作进行对比, 发现其实每个人的探究过程都不一样。

4.环节四:专家点评——提升活动内涵

本次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们的参与, 使得大家对科学活动的理解更为全面: (1) 活动的情境需要从多角度考虑。今天的活动前设计中教师们更多地考虑了幼儿的操作材料, 但空间的考虑就不够。教师将活动安排在有软桌布铺设的地面上就考虑到了孩子的操作适宜性, 还避免了工具砸核桃发出的较大声响, 这是之前其他教师所没有想到的。 (2) 活动中的有效指导应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幼儿的操作, 做到观察在前, 支持在后, 并且注意时机, 避免集体式的指导。活动中应更加关注个别需要, 如果建立在对平时幼儿了解的基础上, 相信指导会更为“心中有数”。 (3) 科学活动需要不走形式, 向纵深思考。主要体现在一个活动怎样让孩子不仅操作, 而且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 今天的活动接下去还会有许多事可以继续做, 如对工具的比较与分类、在探究过程中寻找怎样将核桃打开而不将核桃肉弄得很碎, 这也是个既与现实紧密相连又很有趣, 且对幼儿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大家可以继续思考。

在本次教研活动结束时我们对组内教师提出了两个建议: (1) 把“怎样打开核桃”这个活动带回自己的幼儿园试一试, 在材料的呈现、记录的方式等方面可以依据自己幼儿园、班级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2) 用多种方式记录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 给参与活动的幼儿进行记录与分析, 形成个案。

附活动教案:

科学活动:怎样打开核桃 (大班)

执教:李微玉

活动目标

1.使用各种猜想能打开核桃的工具, 感受多种工具打开核桃的过程。

2.能用勾、叉的符号进行记录, 勾表示成功, 叉表示不成功。

3.在活动中能注意使用工具的安全。

活动准备

教师与幼儿共同收集各种工具、盘子、毛巾, 教师用记录表、幼儿用记录表, 生核桃若干。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核桃, 引出问题, 调动幼儿已有经验。

教师:这是什么?你们以前吃过核桃吗?是怎样打开的?

教师:今天我们就用一些工具来试着将核桃打开。

2.幼儿猜测、思考哪些工具能打开核桃, 并记录自己的想法。

(1) 师生共同观察工具, 并与记录图上的工具对应。可以在此环节帮助幼儿熟悉部分工具的名称。

(2) 幼儿猜测、选择哪些工具可以打开核桃并记录。

教师:请在6种工具中选择4种在记录表上打勾, 进行记录。

(3) 教师与幼儿分享想法, 并在大记录表上做记录, 重点是引发幼儿猜想工具使用方法。

3. 幼儿使用自己猜测能打开核桃的工具进行操作。

(1) 师生讨论打开核桃的方法、需要注意的地方。如:两只手的分工, 打开的核桃将壳与肉分开放在相应的地方。

(2) 幼儿使用工具进行尝试并记录。教师观察幼儿活动情况, 并可以适当做一些记录。如使用工具的方式、安全性、记录的情况。

4. 展示幼儿的记录, 幼儿分享操作中的发现。

教师:你使用了哪种工具?成功了吗?你是怎样使用这种工具的?

5. 出示核桃夹, 与幼儿共同探究, 感知专业工具的便利。

理解孩子的语言 篇8

入职前,准语文教师在师范院校大都接受了专业的教师口语训练。这种训练包括普通话层面的语音面貌塑造、口语交际(听话与说话)技能培养,还包括教学口语的模拟训练。经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大多数语文教师在走上讲台之前,都基本明确了教师课堂用语的一般要求,也初步掌握了组织课堂语言的常用技巧。

初入职的教师,都会慎重地对待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将教学中的每一句话都写在纸面上并反复推敲、修改,再将它熟记于心,这大概是每位语文教师都曾经做过的功课。——事实上,许多有经验的语文教师也一直没有放弃这样字斟句酌的修炼。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良好的语音面貌加娴熟的口语交际技能再加上认真审慎的态度,也并不能保证生成语文教师课堂语言的流畅、合宜、丰富,更遑论艺术性与感染力。

显然,教师的课堂语言不是表层的功夫。一方面,教学情境的复杂导致现实的教学话语必然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与生成性,它对教师的思维能力、应急能力都有必然的挑战。另一方面,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表面上看起来是课堂语言的随意、不当,背后问题的根源则是逻辑的混乱、意识的不明确或相关知识的缺失。往更深层面追溯,语言不过是“存在”的一种思想镜像和逻辑画面,是“存在”在语言思维中的逻辑投影。语言是“存在”的家,语言使“存在”开启与显现。在语言哲学的视域中审视教师的课堂语言,它就绝不仅仅是教师用于组织教学、教授知识、与学生开展对话的工具,而是教师言语生命的呈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话语系统,无论是书面的还是口头的。当一个人开始自己的言说“,出场”的话语不过是这个独特生命表现出来的一个表象,一个镜像,“未出场”的则是一个人生命状态的全息——一个人的生活态度、思维品质、文化修养、价值体系等生命的综合。说话的人,是通过话语,使自己得以表达、得以被理解,从而实现交往与对话。可以说,不是我们在说语言,而是我们通过语言说出我们自己,成为我们自己。

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就是语文教师言语生命状态的呈示。科学严谨、优雅精致的教学话语背后存在着的是教师智慧丰盈的精神生命。反之,单调枯燥、粗暴乏味的教学话语背后存在的则是教师粗糙干瘪的精神生命。

理解孩子的语言 篇9

推荐理由:

英语阅读教学是一个高度复杂的过程, 它既有内容, 又有思维, 还有语言。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提升思维能力是英语教学非常重要的任务。但语言的感知、赏析、内化、运用等能力的提高需要有一定的依托, 在阅读教学中理解和赏析语言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本期推荐的《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处理:理解与赏析》是在葛炳芳老师的带领下完成的英语阅读教学的研究成果。本书共分五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目标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对目前阅读教学中语言处理的现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并提出了语言处理的三个原则。第三章通过结合课例片段, 阐述了语言处理的过程和视角。第四章则分别从修辞视角和内容视角展示了课题研究中的两个完整的课例。第五章主要对本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并提出了后续研究的方向。

英语阅读理解非语言障碍的教学对策 篇10

阅读的兴趣和阅读的能力之间的联系非常的紧密。阅读的内在动机是兴趣爱好, 因此, 利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教师们在上课过程中必须最为注重的。

在课堂上, 教师要尽可能用形象生动的语言, 尽可能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来使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可以设定一个远景性阅读目标, 并使其转化为推动其阅读的强大动力。及时、有效的反馈, 让学生了解自己近期的进步, 纠正错误, 学生发现自己学习进取了, 会增强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 反之也能起到鞭策和警醒的作用。作为教师, 应该注意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成功的机会, 多鼓励他们。而在课堂之外, 教师可以和学生交朋友, 这样就可以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影响学生。此外, 教师也要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比如根据学生不同的能力特点, 帮助他们确定各自能够实现的目标, 让学生为自己的成就而自豪。长期坚持这样的做法, 就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使其保持持久稳定的兴趣。

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目的

帮助学生突破阅读的难题, 就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己的正确的阅读目标。首先, 让学生知道何为阅读目的。让学生知道阅读是为了获得乐趣, 回答问题, 理解文章并获取信息, 也为了写文章、评文章, 实践和学习各种阅读技术。其次, 要教会学生,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 阅读的目的可能不一样, 目标的重要性也可能是不同的。作为一个高中生, 阅读目的主要是为了得到信息, 同时可以学习文化知识, 进而理解文章。再者, 乐趣也是阅读目的之一, 获得乐趣成为学生在课外业余时间也阅读英语材料的一个重要原因。最后, 学生也要明确一点:正确的阅读目的才会提高阅读效率, 才能有好的阅读效果, 才会变成有意义的阅读。

三、阅读习惯的培养

阅读习惯不良, 不仅使学生的阅读速度受到影响, 同时也影响了他们对总体思路的把握和目标的定位, 这样势必导致学生对文章段落之间的逻辑性缺乏了解, 无法正确地进行判断、推理和归纳。有鉴于此, 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要多关注学生的不良阅读习惯。首先要对学生的错误观点进行纠正, 并不是越慢越好;其次是对学生进行限时阅读定期培训, 注重对学生快速阅读能力的培养, 尽量帮助学生养成默读的好习惯。只有经过学生和教师的长期努力, 才能培养及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才能提高理解的准确性和阅读速度。

四、语感障碍的突破

在现实的英语教学中, 英语语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人对英语这门语言的感觉, 包括人们对英语情绪语义、语言情感的感受等。语感是对英语语言的直接感知, 同时也是一个反复感性到理性的知识和经验的理解过程和结果。它来源于实践, 同时又能用于实践。对学生的语感进行有意识的培养, 就能促使学生早期形成语感并进而优化。如何能够培养出学生良好的英语语言意识?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 我认为以下方法可以一试。

1. 使用英语, 培养语感

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尽量使用英语, 适当使用汉语”的教学原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应尽可能不用汉语, 即使使用也应该加强分析对比, 鼓励学生从使用英汉双解词典逐步过渡到使用英英词典, 帮助学生准确掌握词汇的内涵和外延, 渐渐形成良好的英语语感。英语教师想必都有这样的经历体会:一些英语单词用中文是很难翻译准确的, 就像唐诗也很难翻译成英文一样, 在翻译解释过程中甚至会出现越解释越模糊的现象。这是因为每个国家的文化背景是不同的, 所以英语教师应当提供给学生一些包含单词、短语或句子片段的英语材料甚至于文化背景知识 (包括录音) 等, 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反复听、读, 进而体会、理解。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语感, 还可以为学生理解文本铺平道路, 帮助学生掌握单词、句子, 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 更好地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2. 加强阅读, 体会语感

教学实践证明, 阅读的文章越多越能增强学生的语感和经验, 也越能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思想内容并受之感染。因此, 英语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阅读, 让学生在阅读中慢慢感知、体会、领悟。阅读形式有多种, 可以在课堂上, 也可以在课后;可以是单读, 也可以小组形式读。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注意朗读的节奏、重点, 只有学生掌握了正确的方法, 才能实现教师“教是为了不教”的最终目标。学生的阅读应该结合默读和朗读两种方式, 这有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阅读能力, 让学生在速度与理解之间取得平衡。

3. 背诵课文, 深化语感

上一篇:民族振兴之路下一篇:超声波测距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