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风险及防范

2024-08-08

汇率风险及防范(精选九篇)

汇率风险及防范 篇1

一、汇率风险的涵义和成因分析

汇率风险是在一定时期内由于汇率变动引起企业外汇业务成果的不确定性。汇率风险的形成主要缘于汇率波动引发的交易风险、折算风险和经济风险等。

交易风险是在企业以外币计价的交易活动中形成的, 如商品进出口信用交易、外汇借贷交易、外汇投资等交易中, 由于交易发生日和结算日汇率不一致, 虽然以外币表示的款项数额没有变化, 但反映到企业的收益水平上, 汇率波动带来的损失可能已经超过了进出口业务本身的利润。例如, 国内出口企业输出价值为15万美元的商品, 在签订合同时美元/人民币的汇率为8.30, 出口企业可收124.5万人民币货款。若三个月后才付款, 此时美元/人民币的汇率8.20, 则国内出口企业结汇时的15万美元只能换回123万元人民币, 出口企业因美元下跌损失了1.5万元人民币。相反, 结汇时若以人民币计价, 则出口企业可收124.5万元人民币, 比以美元计价多收到1.5万元人民币。

折算风险是在企业将以外币表示的会计报表折算为本币表示的会计报表时产生的, 由于汇率变动报表中的某些项目折算后的价值会相应改变。目前,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日波幅远远小于兑非美货币的日波幅, 对于最终财务成果以人民币结算的企业而言, 用非美货币计价结算, 则其面对的汇率风险要高于用美元计价结算。例如, 国内某合资企业以美元为报告货币。年初该企业有4万英镑存款, 英镑/美元的汇率为1.83, 在财务报表中折算为7.32万美元。年底该公司编制资产负债表时, 英镑/美元的汇率为1.50, 该笔英镑存款经重新折算仅为6万美元, 帐面价值减少了1.32万美元。

经济风险是由于汇率变动对企业产销数量、价格、成本等经济指标产生影响, 致使企业未来一定时期的利润或现金流量减少或增加, 从而引起企业价值变化的风险。例如, 当一国货币贬值时, 对出口商来说, 一方面因为出口商品外币价格下降, 有可能刺激出口, 使其出口额增加而获益;另一方面, 如果出口商进行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为进口品, 因本币贬值, 会提高以本币表示的进口原料的价格, 企业的生产成本会增加。材料进口与产品出口对于汇率波动来讲处于相反的方向运动, 但大量的进口原材料和大量的产品出口更加深了企业现金流量对于汇率波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二、汇率风险防范的措施和建议

针对上述几种主要的汇率风险, 本文提出以下几点风险规避的措施与建议。

(一) 合理选择交易中的货币

在对外支付中, 应多使用软货币, 而在收汇时则应多使用硬货币;在对外融资中, 应争取使用软货币以便减轻债务负担。从目前的国际货币走势来看, 美元将会延续弱势, 而欧元的强势地位短期内难以改变, 人民币也将持续升值趋势。因此, 要力争在对外贸易中以美元作为支付和融资的货币, 而用欧元、英镑等硬货币作为收入结算的货币, 尤其应选择运用人民币作为计价结算的货币。

(二) 积极利用衍生金融工具, 选择合适的外汇交易品种

涉外企业利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保值操作是规避汇率风险最常用的方法。汇率保值操作主要有外汇远期、外汇期货以及外汇期权。企业应当培养外汇专业人才, 掌握外汇避险工具, 不断积累外汇风险管理能力, 在汇率波动时采取适当措施。另外, 还要注意保持外币资产与负债的币种匹配, 例如当某企业对美同时有进出口业务, 既有美元支出也有美元收入时, 可以在同其进行贸易时, 直接以美元报价、结算, 用出口收入的美元直接支付进口中的美元货款, 无须涉及货币的兑换。

(三) 择机确定合同价格和结算方式

对于出口业务结算货币贬值时, 可适当提高出口价格, 或与进口商约定按一定比例分担汇率损失;结算货币升值时, 可要求境外出口商降低进口商品价格。同时可以根据结算货币的汇率走向选择提前或推迟结算, 如果预测结算货币相对于本币贬值, 进口企业可推迟进口或要求延期付款, 而出口企业可及早签订出口合同收取货款, 反之, 进口企业可提前进口或支付货款, 出口企业可推迟交货或允许进口商延期付款。另外, 在预期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 如能将满足进口付汇需要之外的外汇收入以现时汇率结汇, 就能防止因人民币升值而带来的汇兑损失。

(四) 企业避险意识和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由于长期以来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 企业规避汇率风险观念较为淡薄, 对汇率避险工具了解不够, 限制了其对避险产品的运用。因此企业应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充分提高风险意识, 转变经营理念, 密切关注国内外金融市场的变化, 尽快学会运用金融避险工具。应在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建立汇率风险防范机制, 积极运用各种避险方式。在采取各种措施防范外汇风险的同时, 加强企业相关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总之, 企业有外币业务就必须承担汇率风险。在正确认识汇率风险的基础上, 加强对货币政策变化、国内外汇率利率等金融市场信息的研究和关注, 充分重视汇率风险带来的影响, 积极利用规避汇率的防范措施, 使企业既能获得收益, 又将筹资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 有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刘军.国际金融〔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2.

〔2〕史燕平.国际金融市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2001.

金融风险及防范 篇2

摘要:金融业是高风险行业,而金融会计是金融工作的基础,金融企业作为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特殊企业和独立的社会经济主体,在营运过程中存在各种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为此金融会计在金融工作中的基础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要。特别是近年来,金融案件的发案率逐年上升,涉案金额大、牵涉部门多成为一大特点。但对金融案件的分析可看出80%的金融案件离不开会计部门的会计核算和资金清算,所以金融会计的风险防范在金融部门的内部控制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金融内控管理的关键所在。文章主要从金融会计风险的表现形式、产生风险的原因及防范风险的相应对策等三个方面对金融会计风险进行了深入探讨。

风险是指未来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金融企业作为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特殊企业和独立的社会经济主体,在营运过程中存在各种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

一、现行金融会计风险的表现形式

1.核算虚假,会计信息失真。会计核算是银行会计的最基本职能,它是整个资金运用的真实反映。可以说,银行的一切业务活动都要通过会计信息反映出来,如果会计核算方法不当、核算程序不规范、核算质量不高或某个环节失控,就有可能出现风险。现实工作中,有的银行为维护自身利益,违反金融政策要求,在会计信息处理上大做文章,致使会计部门提供的信息资料不真实、不充分,真账假表、假账假表、任意调整收支科目等现象,事实上掩盖了信贷资产的质量和风险,影响对银行经营状况的客观评价进而带来更大的风险。从会计工作的程序看,结算编制是最后的环节。在银行业中,结算风险最主要的表现是结算数据不实,尤其是利润反映不实。当然,这种情况的存在,有技术或制度上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因素。从人为因素看,不可忽略的问题是虚假性。如有的金融机构为了本单位或其他某种需要,要求会计部门在结算报表上做数字游戏。或虚增利润,或虚减利润,或搞账外账,想以此取得业绩考核名次或达到暗盈利的目的。结果导致自下而上会计信息失真。期刊之家——论文快速发表的绿色通道,有需要的扣我:2863623720

2.操作违规,加大结算风险。近年来,随着银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特别是电子化进程的加快,会计结算制度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体系,为加强银行内部控制和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基层会计人员业务知识和风险防范意识的缺乏,不按规程操作越权办理业务的情况时有发生,人为加大了结算风险。

3.内控不严,会计人员约束不力。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银行会计人员素质不高,操作行为不规范,容易发生会计差错。二是个别会计人员内外勾结,肆意侵害银行利益,从而发生经济案件。三是会计岗位设置缺乏应有的互相制约和牵制。四是金融机构在会计核算方面的漏洞,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不严密,制度不完善,相互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

4.制约失衡,加大经营风险。银行会计作为一项专业性强风险性大的行业,面对大量结算票据、现金资产,以至密押、印章、重要空白凭证、有价单证等,一旦发生工作疏漏造成资产的损失是巨大的。目前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将银行作为其猎击的主要目标,各类案件居高不下,手段花样层出不穷,无论是假汇票、利用信用卡恶意透支,还是贪污盗窃、索贿受

贿,任何一个案件会或多或少涉及经营核算部门,一旦会计部门放松管制,降低核算水平,就会为犯罪分子客观上开了绿灯,加大了经营风险。

二、防范金融会计风险的具体措施

1.建立内控制度体系。

有效的内部控制实际上是金融机构从决策实施到管理、监督的一个完善的运行机制。其中独立的会计及核算体制是其基本要求之一。会计制度的完善,有利于内控制约机制的充分发挥。金融会计人员业务上只接受会计主管领导,会计人员进行账务处理的唯一依据是有效的会计凭证。在加强会计业务制度体系时,要注意其全面性、规范性、适用性和协调性,即这一制度体系在会计业务中覆盖要宽广,操作要规范,不能脱离实际,并能有效与其他部门工作配合。一套完善的会计制度将有利于堵塞漏洞,有利于防止和杜绝银行“三假”的产生,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才能有效控制人为调表而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化解风险。

2.改革会计管理体制。

实践证明,会计工作受同级领导的体制,不利于会计职能的充分发挥。目前,较为可行的改革措施是实行金融会计委派制。金融会计委派制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总行对各分行和直辖支行实行会计经理委派制度,分行对所辖分支机构实行会计经理委派制度。会计经理的人事关系隶属派出行,工作关系系由派出行财会部和派入行双重管理;二是建立委派会计经理资格制度。委派会计经理必须符合《会计法》规定的任职资格,德才兼备,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经委派人员管理机构按有关程序考核确认后,报行领导批准其委派资格;三是赋予会计委派经理与履行职责相当的权力。

3.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各级领导和管理人员在思想上要统一认识,高度重视会计工作在防范银行风险中的重要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关爱会计人员的成长,关心会计人员的生活,在物质待遇上适当向会计人员倾斜,在岗位设置、人员配置上给予支持,使他们安心工作。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强对会计人员自我约束的意识和能力,使他们能够自觉遵守财经制度和执行有关的规章制度。同时,要以多种形式的培训和学习,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防范风险。更多论文参考资料,请详询期刊之家网,或@2863623720

4.强化会计监督职能。

企业汇率风险的防范及应对策略 篇3

一、汇率风险对外贸企业的影响

企业要灵活有效地规避和应对外汇风险, 首先必须明确汇率风险对外贸企业的影响, 只有认识到汇率风险的严重性, 企业才能从认识上重视对汇率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进而根据自身情况和外部环境特点, 采取有效的外汇风险防范和应对措施。汇率变动对企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引发企业汇兑风险

在外贸业务中, 从最初的订立合同到最终的货款交付, 通常会有一段较长的时间间隔。在这一时间段内, 如果外币升值, 则进口企业支付既定的外币数额要付出更多的本国货币;如果外币贬值, 则出口企业收进既定数额外币结汇时可得的本国货币数量有所减少。这样一来, 虽然以外币表示的款项数目没有变化, 但折合成本币后, 反映的企业收益水平却存在很大的差别。在这过程中, 汇率波动给企业造成的损失甚至可能超过该进出口业务所获得的利润, 从而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

2、影响企业价值的变化

人民币汇率改变有可能会导致企业价值发生变动。比如, 对于我国外贸企业而言, 如果基于公司价值的层面, 在人民币汇率的单边升值走势下, 以未来美元现金流的现值衡量的企业价值, 将出现较大幅度的缩水, 从而可能影响到企业的融资能力及投资价值。

3、导致企业折算风险

在我国, 符合条件的企业在账面资产上不仅有人民币资产而且有外币资产, 但其综合财务报表上的资产和负债都要统一折算为人民币来表示。由于人民币汇率的变动, 资产负债表中某些项目的价值也会相应改变。目前我国规定的人民币兑换美元汇率日波动幅度远远小于兑换非美元货币汇率的日波动幅度, 在这一规定的影响下, 对于最终财务成果以人民币结算的我国企业来说, 如果他们使用非美元货币计价结算, 则其面对的汇率风险要远远高于用美元计价结算。

4、影响企业利润, 使得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下降

在汇率完全传递情况下, 当人民币升值时, 如果我国企业出口产品的外销价格与货币升值上升同等幅度且在国际市场上此商品价格需求弹性较大, 那么我国企业出口的产品出口数量就会锐减, 进而导致出口企业丧失市场份额, 收益下降;如果产品出口企业自身承担一部分本币升值带来的利润成本, 只是部分地提高出口产品价格, 那么就会直接导致其出口利润的下降。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只能自己承担大部分本币升值带来的成本, 而无法向国外的产品进口商转嫁成本, 因此, 人民币如果持续升值则会加剧我国企业出口产品的利润风险, 同时也会使得我国企业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下降。

二、企业汇率风险的防范和应对策略

1、企业要树立汇率风险防范意识

在国际金融环境瞬息万变的今天, 企业只有充分认识到汇率风险的危害, 熟练掌握规避汇率风险的方法, 对汇价变动的基本因素进行全面科学的分析 (如:经济和金融因素, 政治传媒因素, 各国央行的政策因素, 心理及市场预测因素, 突发事件因素等) , 才能从容面对外汇风险, 并及时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

2、加强对外汇管理人才的储备和培养

防范汇率风险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业务, 准确地预测货币汇率变化趋势是避免外汇风险的前提条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投资自由化的发展, 汇率波动的复杂性增加, 对企业外汇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除了精通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 还应通晓国际金融知识, 具有敏锐洞察力、开放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目前, 我国企业中缺乏外汇管理人才, 极不利于企业外汇风险的防范, 所以要加强人才的储备和培养, 不断充实外汇风险管理方面的人员, 安排专职人员从事汇率的预测和防范汇率风险的研究工作, 以适应企业各项业务发展的需要。

3、综合采用各种技术手段全面规避汇率风险

根据对外汇市场的预期, 适当采取各种技术手段, 能够有效的防范和应对汇率风险。在实际业务中, 如果汇率出现大幅波动的情况, 往往可以通过资产负债调整法, 选择有利的计价货币、在合同中订立保值条款、适当调整商品的价格、通过风险分摊法、提前或延迟收付法来防范汇率风险。其次, 当汇率变动难以预测时, 企业可以运用银行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风险, 以较小的代价, 将未来不确定的收益和成本固定下来。在实践中, 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技术方法和手段来规避和应对汇率风险

(1) 根据企业业务性质和外汇市场情况选择结算货币种类。在进出口业务中, 支付货币的选择对于企业效益的实现意义重大, 选取适当的支付币种, 不仅可以保证企业利润的实现, 还可以给企业带来额外的经济收益。一般情况下, 在对外支付中, 企业应多使用软货币, 而在收汇时则尽可能多使用硬货币;企业在对外融资中, 应使用软货币以便减轻债务负担。例如:预期到美元会延续弱势, 欧元的强势地位短期内难以改变, 人民币会持续升值。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要在对外贸易中尽可能以美元作为支付和融资的货币, 而用欧元作为收入结算的货币, 尤其是在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的情况下。

(2) 利用衍生金融工具实现企业资产的保值。在发达国家, 外贸企业往往通过利用衍生金融市场上的金融工具来进行保值操作以规避国际贸易中的汇率风险。随着我国金融体系的成熟, 和参与国际金融活动程度的提高, 我国企业在从事外贸进出口业务的过程中, 也应更多的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来降低企业的汇率风险。国际金融市场上常见的汇率保值操作主要有外汇远期、外汇期货以及外汇期权等几种。实践证明, 这几种衍生金融工具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对于外贸企业控制汇率风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 我国外贸企业应积极主动的学习和掌握这些外汇避险工具, 特别是在当前汇率波动幅度较大的情况下, 外贸企业要注重培养高素质的外汇专业人才, 不断提高自身的外汇风险管理能力, 以便在汇率发生波动时, 通过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实现企业的保值。

(3) 灵活制定合同价格和结算方式以分散交易风险。我国企业在进出口业务中, 可以通过与国外贸易商协调价格的方式降低一部分汇率风险。具体操作可如下进行:在结算货币呈现贬值趋势时, 我国企业出口产品时可适当提高出口价格, 或采取与进口方约定按一定比例分担汇率损失的方法来降低交易风险;当结算货币可能升值时, 我国企业进口产品可通过协商和谈判让境外出口商降低进口商品的价格。此外, 企业在进出口业务中, 还可以通过调整结算时间的方式来规避汇率风险。一般情况下, 如果预测结算货币相对本币贬值, 则我国企业在进口产品时应尽可能推迟进口或通过协商延缓付款期限, 而企业在出口产品时, 应尽可能提前签订出口合同或提前收取货款。

三、结束语

当前,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不景气使得企业面临的外汇风险有所增大。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除采取必要的金融技术手段防范外汇风险, 还需从企业自身入手, 全面有效的规避和降低汇率风险。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 通过加快技术创新, 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来拓展利润空间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第二, 通过谈判方式, 维护自身的正当权利。第三, 通过采用长期订单分拆、将汇率浮动条款写入合同等方式都能帮助企业积极有效规避汇率风险。

参考文献

[1]、赵明昕.出口贸易中的国家风险管理[J].保险研究, 2006 (06)

[2]、李朝晖.我国外贸企业规避汇率风险方法初探[J].商场现代化, 200 (708)

[3]、牛晋玲.进出口贸易中外汇风险的防范[J].世界经济情况, 2005 (09)

[4]、李朝晖.我国外贸企业规避汇率风险方法初探[J].商场现代化, 200 (708) (06)

[5]、陈文剑.新形势下外贸企业如何管理汇率风险[J].海峡科学, 2008 (02)

环境风险及及防范措施分析 篇4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要以易发生污染事故的企业、储存运输危险化学品的企业、危险废物处置的企业、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各类工业园区为重点,探索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基本方法,建立基础资料库,逐步摸索环境风险评估体系、企业环境风险管理体系、环境污染损害的评估与赔偿体系、保险制度的监管体系和赔偿责任的风险分担体系等。本着“成熟一个、示范一个、推出一个”的原则,及时发现实际运作中出现的问题,在实践中完善配套政策,争取2012年后在全国推广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要处理好几个关系,环境污染者责任分担要与环境风险分担相结合;市场手段要与政府监管相结合;强制保险要与自愿投保相结合;统一环境责任制度、法规要与实行不同环境风险等级、制定差别流动费率相结合;企业负担要与政策扶持相结合;自愿试点要与政策引导相结合。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推动的过程中还要把握好4个问题。

一是保险机制是一种市场手段,政府和环保部门在推动这项制度中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减少行政干预。环保部门要做好指导和服务工作,重点是提供环境污染事故、风险程度等基础情况,为保险产品的设计提供依据。同时,在发生污染事故时要加强与保险公司的沟通,加强现场监测和监督,为企业减轻污染事故影响,协助保险公司确定责任和理赔。

二是加强法规和政策的配套工作。地方立法工作中可以率先突破,将环境责任保险的要求在地方法规中体现出来,为环境责任保险提供法律依据。同时,要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投保。比如将企业投保费用在税前列支,或者将企业缴纳的排污费按一定比例补贴企业作为投保费用,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还可以考虑建立环境污染损害赔偿专项基金,解决超过保险限额以上的赔偿问题。在今后开征环境税筹集的收入中,要安排一定资金用于鼓励企业上环境责任保险。

三是加强试点工作的领导和协调,精心谋划、大胆探索、稳步推进。建议成立领导小组顾问组和技术指导顾问组,环保部门和保监部门相关负责同志作为地方领导小组的顾问,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环境保护部政策研究中心等单位的专家作为技术指导组的顾问,为地方试点提供指导。

四是及时沟通信息。组织地方的培训和交流,为各地交流经验、发现和解决问题提供有效支持。

总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一个新生事物,是环境保护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要勇于探索,以此作为转变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管理方式的突破口。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一个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污染损害赔偿。制定污染损害赔偿标准是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维护受害者权益的基础。

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是因环境污染造成的财产损害赔偿额、环境修复成本赔偿额、人体健康损害赔偿额、舒适度损害赔偿额和存在价值损害赔偿额的总和。前3项是重点工作,后两项在核算方法上不成熟,而且不是当前环境管理的重点,可视实际情况由相关部门决定是否纳入赔偿范围内。

财产损害可分为生产损害和个人资产损害两个类别。

环境修复成本赔偿标准是环境应急处理费用、环境污染清理费用和生态环境恢复费用的总和,可考虑应急处理费用、环境污染清理费用和生态环境恢复费用。

应急处理费用主要包括应急监测费用、检测费用、应急处理设备和物品使用费、应急人员费等。环境污染清理费用包括污染清理设备及工具的单价和数量,污染清理人员的工资标准和工作时间,污染物的处理成本和清理量。生态环境恢复费用包括土壤(水底污泥)更换、水体修复、污染处理设施(物品)购置和使用、人员开支等费用。

就人体健康损害赔偿标准而言,在现有法律框架下,环境污染造成的人体健康损害赔偿标准,应根据《民法通则》、《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有关规定进行核算,主要划分为一般性赔偿项目、致残赔偿项目及受害人死亡赔偿。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是环境经济政策体系的重要一环,能够有效地集中社会环境监管力量,使政府在解决环境问题方面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充分发挥保险的风险补偿和社会管理功能。

近年来,江苏省深入探索和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试点工作,确定“先行试点,逐步完善,建章立制,全面推行”的原则,按照“集中投保、保本微利”的要求,设计了规范、严谨、合理的保险产品,从今年11月1日起在江苏全省内河实施船舶污染责任保险。

在工作思路上,我们认为,全面推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应当坚持“三个结合”。

一是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环境管理和社会管理的制度创新,是利用市场机制防范环境风险的有效手段,要尊重市场规则,运用保险技术分散环境污染风险。但是,由于目前企业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意识普遍比较薄弱,加上这一险种的特殊性,仅仅依靠市场手段发展动力有限。因此,应该发挥各级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的主导推动作用,积极推动相关领域的立法工作,对高污染、高环境风险及处于环境敏感地区的企业应实行强制保险,并作为这部分企业进行环评审批、“三同时”验收等环保程序以及银行信贷的必要条件。

要研究制定有关优惠政策。建议允许安排一部分资金用于企业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保费的配套补贴,设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专项补助或奖励资金,用于补助或奖励自愿投保、主动承担环境风险的企业。

二是坚持推行保险与建立污染风险防范体系相结合。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涉及到风险源的评估和日常管理,以及发生事故后的应急处置、定损、赔偿等工作,与环境污染应急处置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应急部门要积极为保险公司提供投保企业范围和风险等级,保险公司要利用现有应急工作体系的数据评估企业风险,确定合理的保险费率。

保险公司的介入会提高污染事故调查和损失评估能力,一旦发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部门的响应与保险公司的定损、理赔处理相结合,可以提高事故处理效率,降低政府处理环境事故的成本。

三是坚持先行试点与稳步推进相结合。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和创新工程,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可采取先易后难、逐步完善的办法推进。尽快规范保险业市场秩序,加强相关从业人员和研究人员的培训,建立第三方承担的环境污染损失评估和责任认定体系。

宁波是一个港口城市,也是重化工基地,防范环境污染风险的任务很重。环保部门对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这项工作非常重视,而且循序渐进,取得了很大进展。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非常需要配套相关的法律环境,在当前法律不完善的情况下,政府的强制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前段时间,宁波市推出了医疗责任保险。一开始,医院都很抵触,不愿意参保,最后,通过宁波市政府以政府令的形式强制推行,医疗责任保险才逐渐推开。

医疗责任保险是一个长期亏损的险种,宁波市设立了专门的基金以保障赔偿能力,而且设定了赔偿封顶的限值。为了让医患双方都能对赔偿数额感到公平公正,宁波市在推行医疗责任保险时引入第三方机制,在市司法局下设立有关认定中心。这些经验在推广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时都可以借鉴。

目前,宁波市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有4家。这是一个新的险种,很多企业还不能接受,所以市场非常有限。因此,我认为要给参保企业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利用经济杠杆鼓励企业参加保险。

当前,我国正处于环境污染事故的高发期,环境保护问题日益凸现,特别是一些污染事故受害者得不到及时赔偿,引发了一定的社会矛盾。因此,创新环境风险管理方式,采取综合手段加强污染事故防范和处置工作,已是当务之急。

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保险业风险保障和社会服务功能不断加强,其中,责任保险是最能体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一类保险业务。近年来,保监会一直在积极推动相关领域责任保险的发展,与环保部门联合推动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就是其中重要内容之一。

第一,保险公司要本着开发好、维护好的原则,做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产品的开发工作。不同地区、不同行业面对的环境风险不同,尽管各保险公司都有相关产品,但是在保障水平、范围、程度等方面,与企业和政府的需求都还有一定差距。下一步,保险企业要根据环保部门和企业的要求,调整产品种类。同时,不断规范理赔程序,确保受害人能够及时获取有关赔偿信息,及时取得保险赔偿。

第二,要充分发挥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杠杆机制。对风险管理状况较差,或者拒绝对风险隐患做出整改的企业,保险公司要通过提高其保险费率等经济杠杆调节措施,督促企业做好风险管理工作,最大可能地将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第三,保险公司要杜绝恶性竞争。环境污染是高位风险,保险行业在推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不能按短期眼光开发产品,保险公司和保险行业都要为某次大的风险隐患进行日常积累。要保障市场公平有序地竞争,确保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以保障投保人的利益。

第四,要科学对待风险。在推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时,既要看到这项工作对社会、环保、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同时又要注意防范风险。要科学拟定保险费率,合理设置保险公司的理赔责任。如果保险公司理赔责任设置过低,就会造成保费过低,保险公司不敢承担责任,就不能得到企业的信任和认可,市场就会萎缩。但是又要充分考虑到环境污染事故的巨大风险,利用国际和国内市场妥善安排好再保险。

第五,要做好宣传工作。保险公司要积极配合保险监管部门和环保部门以及有关地方政府,编写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知识宣传手册,并认真总结现实案例,通过事实来提高企业的环境责任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推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逐步普及和发展。

近几年,环境污染事故发生的次数逐年下降,但是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事故处理的罚款与赔偿额不足以弥补各地环境污染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生产企业的劳动安全事故一般能及时控制在企业内部,而生产安全责任事故往往会造成化学品较大泄漏,其中一部分事故会引发环境污染事故,给第三方造成环境侵害。化工石化行业事故最多,其次是食品加工、医药行业。而交通运输事故几乎都会造成化学品泄漏,引发环境污染事故。

为了加强对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研究,我们选择了部分企业进行调研,包括一个工业园污水集中处理公司。在工业园区中有多个污染点,环境风险是1加1大于2,而且,污水集中到污水处理厂,投保主体与一般的企业有所不同。

今后一段时间,我们准备开展的工作包括:研究企业环境风险评估方法,提出风险类型和等级;研究企业环境风险管理办法,推行规避、转移、自担相结合;研究环境污染损害的核算方法,包括人身、财产、环境3部分;研究环境污染保险的责任认定与监管机制;研究保险产品的设计原则,包括范围、时效、限额和费率;研究保险赔偿责任的风险分散体系;提出立法建议。

我们首先建议,在试点工作的中后期要提出保险产品的设计原则。从前期的研究成果看,安全生产责任事故是造成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最重要原因,因此应该将安全生产引发的次生环境污染突发事故给第三方造成的环境损害,纳入绿色保险的范畴。

我们希望能够形成保险保障机制。我们要界定行业边界、企业边界,确定风险等级,考虑企业安全评价、环境评价情况,技术工艺情况、管理水平(I S O 14000认证),环境敏感性等。

湖南省环保局与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湖南省分公司(以下简称“湖南平安保险”)针对湖南省环境污染及风险的特点,联合制定了《湖南省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试行方案》,确定环境污染风险较大的化工、有色、钢铁等行业18家企业作为第一批试点的重点企业。截至今年10月底,已有3家企业投保环境污染责任险,6家已有明确投保意向。

今年9月底,已投保的一家农药生产企业发生了氯气泄漏事故,受损农民聚集到厂里要求赔偿,双方关系一度十分紧张。湖南平安保险闻讯后积极介入,使企业减轻了理赔协商工作量和经济压力,也使农民对理赔感到满意,妥善地化解了纠纷。而另一家列入试点的有色冶炼企业今年9月也发生了有害废渣意外流失污染地下水,导致群众中毒的污染事故。由于投保金尚未缴付,无法获得保险公司的赔付,企业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通过近一年的实践,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推行环境污染责任险缺乏强制力,主要依靠环保部门的通知和要求,缺乏长期、有效的机制。

二是环境污染责任险具有明显特殊性,主要表现在风险的识别和量化的技术难度大,污染造成的损失巨大,有些污染损失会随着时间积累,逐步显现出来。

三是投保企业太少,使保险公司承担了巨大风险。没有一定规模,要实现环境风险的分散和分担就会很难。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在我国还是一项新生事物,需要我们以改革创新的态度去探索和解决遇到的困难。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在以下几方面力争有所突破。

一是在相关法律法规中明确环境污染责任险的地位和适用范围,建立长效机制。

二是建议我国可采取强制与自愿相结合的环境污染责任险制度,在环境污染严重、环境风险大的行业,实行强制保险;对污染较轻的行业,政府给予积极引导,促使企业自愿投保。

三是建议保险公司加强环境污染风险防范方面的人才培养,从第三者角度来帮助企业加强对环境风险的防控。

四是建立国家或省级风险调节基金,在以省为单位对环境污染责任险实施统保的前提下,每年从企业的排污费核环境污染责任险保费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风险管理调节基金”,解决突发重大事故的超限赔偿问题。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核心问题是环境成本分摊的问题,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困难主要是由环境风险的特殊性决定的。保险一定要有数的饱和,才有量的分散。环境污染责任保险风险很大,可以分散的幅度却很小。而且,由于风险较大,国际市场对环境保险再保险的贡献力量也有限。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有5个突出问题。一是保险赔偿基金的归集和归集效率问题。通过强制手段归集资金的效率最高,但是现在是市场经济,又涉及政府定位的问题,所以难度很大。

二是偿付能力问题,要让保险公司保得起还能赔得起。保险公司可以微利经营,但是最后的赔偿,国外也有政府兜底。普通的污染事故由商业模式解决,超过商业模式赔付能力的部分通过专项基金解决。可以在商业好的年份积累基金,由全行业或者社会共管。否则,保险公司赔不起,也无法真正解决问题。

三是定价问题,定价合理才能持续健康地发展下去。确定价格要进行数据积累,形成环境成本的合理分摊。保险产品定价有一套精算技术,核心是根据历史上的损失数据,对未来损失做一个假设。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定价难,就是因为风险概率无法确定。定量也是个问题,损失怎么衡定,要有技术、标准和法律作基础。

四是保险公司的责任与限额问题,保什么、保多少、诉讼时间都要明确。

五是保险公司的经营模式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有两个关键。

一是如何解决公平合理和有效可行的关系。

现在,污染者并不承担环境成本,而是由政府和百姓承担。保险是市场条件下分配成本的好方式,社会有总的环境成本,必须按照市场化的方式分配下去。

二是如何通过环境成本分配产生正外部性,改善环境状况。

企业汇率风险控制与防范初探 篇5

当前, 经济全球化的加速运行, 以及过去几年资本管制的放松趋势逐渐显著, 固定汇率正在往更加灵活的汇率制度转变, 在多数国家, 汇率制度的弹性化特点提高。我国志2005年开始的汇率制度改革, 实施一套基于市场供求, 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不过, 伴随着人民币汇率的升值, 风险也慢慢呈现出来, 对此, 企业也需要对汇率变动中出现的风险承担相应的责任。对于企业而言, 有必要挑战思维定势, 在外汇资金流动的各个环节中实施和完善汇率风险管理。所谓汇率风险, 是企业受客观因素影响所致的以外币计价的资产或负债的价值发生变化的风险。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无论企业是否拥有进出口业务, 在其日常经营中或多或少都可能将遭遇汇率风险。值得一提的是, 国内企业尽管可能没有进出口业务, 但由于其材料供应会受汇率变化的影响而发生波动, 或是纯国内企业的产品需要和与进口商品竞争, 进口商品的数量与价格变化影响波及国内企业, 反而导致国内企业在转嫁汇率风险和承担间接风险影响上大于进出口企业。因此, 无论对于哪种类型的企业, 汇率风险控制与防范都是非常必要的。

二、企业汇率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

构建企业汇率风险预警机制, 需要以正确合理的汇率风险管理理念树立为前提, 注重对汇率风险评价的客观性。当前企业的风险预警和管理尚处于探索期, 加强对新汇率体制条件下的管理, 进而通过在现有技术和工具支持中构建相应的预警机制, 并符合企业风险规避的若干特殊要求, 属于管理研究和实践工作中的核心内容。

1. 汇率风险管理预案的提交。

在提交汇率风险管理预案时, 有必要设计如下方面的内容: (1) 对于企业的相关交易而言, 需要考虑到市场汇率、总额、期限交易的基本情况, 以及企业相关外汇资产的持有期限、外汇资产等要素; (2) 对于国际金融市场汇率及利率的走势作出判断; (3) 实施风险管理的备选方案和市场报价; (4) 企业外汇管理部门在推荐风险管理时的若干方案; (5) 拟定授权交易期间、汇率、利率变动区间及权限; (6) 该风险管理方案成功实施对企业整体外汇债务结构、综合债务成本或对企业整体外汇资产结构、单项和综合投资回报率、汇率利率风险及账务处理等的实质影响; (7) 企业未来动态跟踪管理对策; (8) 预案在无法进入实施的条件下会导致的后果及其处理方案。

2. 汇率风险管理预案的实施。

严格的审批实施程序是风险预案实施的核心, 详细的程序包括: (1) 汇率风险管理部门关于金融市场及企业外汇债务提供草案, 提交汇率风险管理预案; (2) 汇率风险管理部门主管初批; (3) 财务负责人复批; (4) 总经理终批; (5) 在预案界定期间, 需要在期间结束15日内提交后续分析报告, 主要内容包括实施或未实施的原因、实施结果及后续影响; (6) 对于企业汇率风险管理部门, 每隔半年对已实施的风险管理方案进行评估, 并就其未来管理提出科学合理的方案; (7) 企业汇率风险管理部门结合金融市场的最新情况, 对原有交易是否继续或平仓提供不定期建议。

3. 汇率风险管理预案的管理。

企业应当按照全局统筹的原则, 重视汇率风险管理, 意识到汇率风险管理不能脱离企业经营、财务风险管理之外, 应当在经营、财务风险的框架下进行综合性的管理。汇率风险管理的科学实施将影响到企业的经营、财务风险管理;同时, 唯有构建经营、财务风险管理体系, 才能以全局统筹的角度思考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规避企业的各种风险。因此, 汇率风险管理和企业经营、财务风险管理密切相关。企业不仅需要持续构建和完善整个经营、财务风险管理体系, 建立科学系统的风险预警机制;也应当通过有效的措施, 适时通过微观风险管理, 规避各种各样的财务风险。

三、企业完善汇率风险管理体系的举措

1. 完善经营理念, 确立风险管理思路。

企业应锁定成本的费用, 作为正常费用成本支出。同时, 避免在某一单业务亏损的时候就放弃尝试风险控制业务。从整体性的眼光出发, 而非对某一业务赚亏的简单计算。在确立正确理念的基础上, 方能有效的提高提高竞争力并获取长期利益。

2. 完善战略目标, 加强系统风险控制。

考虑到人民币升值的趋势, 企业在营销和生产战略的调整工作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规避和控制汇率风险。就国际直接投资而言, 其直接动机是降低成本, 提高效率。作为汇率风险管理的策略之一, 生产地转移应用较多。随着长期内人民币的持续升值, 有必要搜寻币值相对较弱的国家和地区, 确保固有优势, 提升在货币贬值国家的生产能力。

3. 完善管理原则, 加强动态风险管理。

当前, 外资银行逐渐进入我国, 使得金融产品市场上的产品种类更加丰富, 考虑到衍生类和结构性产品的不断创新推出, 在方案确立的条件下, 要通过经常性的比较分析, 针对具体情况及时调整策略, 而非一笔做进去或一成不变。与此同时, 加强盘位的动态性管理, 控制产品并完善对组合成本的使用, 实现降低成本的效果。确保监控工作的高密度和调整的及时性。

4. 完善组织管理, 注重健全组织保证。

加快构建企业专业化的风险管理委员会, 配合相关规章制度的完善。加强激励和考核的对称, 同时注重各个部门交易的控制, 而非单方透明。同时, 确保企业各类控制部门对各项业务的监控, 促进企业的高层对业务进展的认知。构建企业的授权机制, 加强风险管理业务的审批制度, 严格抵御道德风险。

摘要:本文首先提出了企业汇率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思路和步骤, 进而分析了企业完善汇率风险管理体系的若干举措。

关键词:企业,汇率风险,风险控制

参考文献

[1]邹睿蓉.进出口企业如何规避汇率风险[J].经济导刊, 2010;12

[2]周伟翔.中小企业从事外贸活动中的汇率风险规避[J].中国商贸, 2010;17

外贸企业汇率风险防范对策刍议 篇6

1 外贸企业汇率风险现状

汇率风险也称外汇风险,是指经济主体在其经营活动中,因汇率的变化,而使外贸企业丧失既得利益或蒙受潜在的经济损失,其中包括交易风险、折算风险和经济风险三种。我们主要分析交易风险。

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当天人民币升值2%。随着新的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实施以及国内经济和工资水平的日益增长,外贸企业经营如履薄冰,对市场预见性差,可控性小,使得企业面临更大的汇率风险,产生汇兑损失增大、融资成本增高等问题。

1.1 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汇率风险

自2005年我国宣布调整人民兑换美元汇率以来,截止到2008年,我国的汇改政策已使人民币升值了19%,但由于受到2008年经济危机的影响 (Financial Crisis) ,人民币暂停了增值趋势,而随着2010年我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重新启动,人民币汇率重新恢复了弹性,但现阶段人民币仍不能成为国际流通货币,所以我国外贸企业在与贸易国签订合约时,只能选择贸易国的货币作为合约货币。美元是我国目前对外贸易的主要合约货币。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汇率在不断走高,基本已形成稳步上升的增长态势。从短期的发展方向分析,人民币兑换美元依然会呈现速度加快、小幅升值、弹性增大及双向波动的走势,其升值的压力依然不可忽视。而从长期的发展方向分析,人民币在国际经济市场中是否还能具备升值潜力,其主要因素取决于我国的调控力度。因此,在现有的参考汇率和管理浮动的制度下,我国外贸企业不能只凭自身的主观意识对人民币的贬值或升值妄加揣测,而应主动配合人民币贬值或升值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改变。

1.2 人民币兑换其他货币的汇率风险

随着2008年金融海啸 (Financial Tsunami) 的爆发,全球经济开始出现衰退的现象。同时,投资者对全球经济衰退现象的担忧也开始加大。因此,投资者开始通过放弃部分利益的方法,来规避更多既得利益的损失。如从新兴市场或高息货币市场撤资,并转向日元、美元两种避险货币。这种现象直接导致了英镑、澳元和欧元等其他国际通货呈现出大幅度的下跌趋势,从而致使澳元、欧元兑换美元重挫了40%。而那些用非美元货币结算的外贸企业,也随着非美元货币的贬值,导致资产严重缩水。众多外贸企业面临严峻的财务危机,甚至还出现了濒临破产的局面。此种现象,显然没有被我国外贸企业所预见,并造成部分外贸企业严重的经济损失。

2 外贸企业防范汇率风险的对策

2.1 增设合同保值条款

我国外贸企业在签订买卖合同时,可增设货币保值条款,将债务或债权兑换成较为稳定的等值货币。通常情况下,外贸企业可以将结算计价货币汇率体现在合同中,如果未来的货币汇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就可以按照货币汇率的变化浮动调整实际支付货款额。亦或是在合同中明确,如果汇率发生变化,也可以通过重新谈判的方式,向合同的另一方转移成本,从而规避汇率风险,双方共担经济损失。

2.2 合理选择计价货币

外贸交易中,计价货币软硬的选择问题值得企业重视。企业所面临的外汇风险与交易中收付货币的币种密切相关。在外汇汇率不断变化的大环境下,我国外贸企业应力求在作为进口方时做到“付软”,而在作为出口方时做到“收硬”。企业对外借款时应该选取还款时趋于下降的软货币,对外投资时应选取收款时趋于上升的硬货币。但由于货币的选取原则也常常受双方地位影响,因此,也可以通过双方共同商议来决定货币币种。如果双方对合同货币有异议时,可以协商调整计价货币在货物总值中所占的比例,进而降低可能发生的经济损失。

2.3 调整收付汇时间结构

我国外贸企业还可以通过调整结算安排使外币资金留存在国内而后予以结算等方法,从而预防汇率风险的发生。如,我国外贸企业为适应人民币升值的趋势,可以与签订合同的另一方重新协商货款收支条款,争取将2~2.5个月的收汇期减少为1.5个月的收汇期,或将付汇周期适当延长,进而达到使外币资金滞留我国的目的。外贸企业通过重新调整进出口货款结算时间预防汇率风险,其本质是通过规避汇率风险中的时间因素来防范汇率风险。也就是说,当外贸企业作为出口方时,应采用“硬币”的结算手段,来延迟兑币和收款的时间。而当外贸企业作为进口方时,则应采用“软币”的结算手段,以力求缩短外币兑换本币的时间。

2.4 灵活运用远期外汇交易

远期外汇交易 (Forward Transaction) 是发达国家的外贸企业较为常用的一种金融保值手段,指的是企业可以与银行达成协议,约定未来办理结汇或售汇的汇率,来规避汇率风险的交易行为。如某一外资企业预计在8个月后收到一笔200万美元的外汇,当前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为1:6.33,银行8个月远期汇率为1:6.30。该企业与银行签订协议8个月后,即使当时的美元对人民币汇率降为1∶6.23,该企业却可以按和银行达成的1:6.30的汇率向银行卖出美元,实现外汇保值。然而远期外汇交易仍然存在风险,企业应该灵活运用,正确预测汇率波动。

2.5 积极拓宽贸易融资渠道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贸易融资已成为大多数外贸企业规避外汇风险和融资的手段。其中,出口企业常用出口押汇、贴现、出口保理以及票据包买等融资方式;进口企业常用进口押汇、远期信用证以及海外代付等方式。外贸企业的这些融资手段有效解决了企业资金周转问题,减少和消除了人民币汇率变动引起的外汇风险。

2.6 充分利用金融衍生工具

外汇期权 (Foreign Exchange Option) 是外贸企业应用广泛的金融衍生工具之一,交易的本质意义是权利的交易,指的是在外汇期权买卖中,合同所有人具有选择是否履行合同的权利。这种交易方式不依赖于汇率预测的准确性,比远期外汇更具有保值意义。当实际汇率变动与预测相反时,合同持有人仅需要支付少量的期权费就可以不执行期权合同。

3 结语

综上所述,外贸企业在对外贸易中应重视汇率风险给企业带来的危害,尤其是在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后,更应重视。我国外贸企业应取得银行的配合,同时,密切关注金融市场形势、经济时态及国际政治格局,以便全面关注主要货币间的汇率变化趋势。总而言之,外贸企业应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式为企业资产保值和防范汇率风险。

参考文献

[1]胥泽扬, 徐大为.关于外贸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及其规避的探究[J].中国商贸, 2012 (04) .

[2]张丽.浅析汇率波动条件下我国企业汇率风险的防范[J].中国集体经济, 2010 (34) .

汇率风险及防范 篇7

一、人民币升值对企业财务的影响

(一) 面临生产成本上升的压力和国际竞争力下降的风险。

长期以来, 低成本是我国企业出口产品的最大优势, 也是吸引外商投资企业来华投资设厂的主要原因。但是, 随着人民币的不断升值, 特别是在美国次级贷款危机的影响之下, 美元持续不断贬值, 引发了人民币的快速升值。人民币升值有利有弊, 对于缓解贸易顺差压力、舒缓国内物价上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等方面具有正面效应, 但同时也抬高了国内企业出口产品的成本, 削弱了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增大了国内市场的竞争程度。特别是对那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影响更大, 如纺织行业以及以加工贸易为主的行业, 成本上升压力更大, 一些中小企业将面临破产的危险。

(二) 面临资产价格波动和投融资难度加大的风险。

人民币持续升值预期造成国际热钱流入中国, 导致房地产、股票等升值预期较为强烈的资产价格迅猛上涨, 进而引发其他资产价格的上涨。人民币升值预期将促使人民币贷款趋于减少, 外币贷款趋于增加;从筹资的角度看, 筹资成本必然上升。同时, 负债资金增加, 将带来财务杠杆的效应, 如果投资利润率高于资金成本率, 则负债融资将为公司带来额外的收益;反之, 将给公司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 影响公司的效益。国内居民消费价格和生产资料价格不断攀升, 宏观调控政策趋紧, 这不仅会增大国内企业的运行成本, 而且会诱导部分企业盲目扩张, 最终造成产能过剩。而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或衰退的信号又会造成资本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 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大幅波动, 这必然增大了国内企业投融资的难度。

(三) 进出口企业将面临不同的汇率风险。

人民币的升值将对我国企业的进出口贸易产生不同的影响, 对于出口型国内企业来说, 人民币升值将会导致美元收入贬值, 汇兑损失增加, 如出口美国的纺织品、儿童玩具、家电、机械等;而对于原材料依赖进口、销售地主要在国内的企业来说, 人民币升值将降低原材料的实际采购成本, 汇兑损益将增加, 如造纸业, 其所用原材料纸浆主要依赖进口。首先让我们看看汇兑损益的认定。按照企业会计准则, 汇兑损益是指外币货币性项目, 因资产负债表日即期汇率与初始确认时或前一资产负债表日即期汇率不同而产生的汇兑差异。所谓货币性项目是指企业持有的货币资金和将以固定或可确定的金额收取的资产或偿付的负债。人民币升值后, 等量的外币只能换回较少的人民币, 对于拥有外币债务余额 (如外币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应付账款) 的公司, 外债折算为人民币后的汇兑损益将会减少, 从而减少财务费用, 而财务费用具有税收挡板的作用, 它的减少将增加当期的净利润。因此, 人民币升值后, 拥有外币借款、应付账款等外债的公司将因此受益。

二、应对人民币升值的财务策略

(一) 关注汇率的变动趋势

1、美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民币汇率趋势。

日本、美国、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 或基于国内经济的需要, 或迫于国内政治的压力, 要求中国改变汇率制度, 或径直要求人民币升值。在此背景下, 尽管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有所上调, 但上调的幅度不大, 未达到西方主要国家的预期, 人民币来自国外的升值压力仍然不小。尤其应关注美国联邦基金加息情况。按理说, 美元加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国际热钱对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巨大冲击。但有专家分析指出, 当前人民币的升值幅度仍然远远低于美国等国的预期目标。当人民币升值幅度难以满足他们的要求时, 人民币升值压力就很难减轻;相反, 这种压力将长期存在。所以, 美元持续升息并不能从根本上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 人民币升值压力将继续以经济问题的形式来反映政治问题的实质而长期存在。

2、关注国内学者对人民币汇率的态度。

国内的一些知名学者专门研究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 汇率升值的幅度、时机, 升值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等。这些对于公司财务管理人员来说, 是很好的参考资料。此外, 人民币汇率变动后, 市场上的各种价格会随之发生变动, 诸多因素, 例如大宗商品的价格、房地产价格, 都会有影响。作为公司财务管理人员, 应关注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 关注人民币升值对产业内部可能造成的影响, 时刻保持警惕性, 及时调整相应的财务决策, 减少汇率波动所带来的损失。作为公司财务管理人员, 应坚持“尽早结汇, 适量持有外币、灵活管理外币债权债务”的原则。“尽早结汇”是指公司收到外币时, 尽快结算成人民币, 由于人民币还有升值的趋势, 央行总是根据实际经济运行状况来决定人民币升值的时机和幅度的, 所以财务管理人员应认真分析汇率的发展趋势, 减少央行突然宣布人民币升值对公司的冲击。“适量持有外币”是指对于出口、进口额均较大的外贸公司, 可持有适量外币以应付日常之需, 避免因外币不足所引起的短缺成本的增加, 但应注意持有外币的时间不宜过长, 以避免汇率变动带来的损失。“灵活管理外币债权债务”是指公司对于外币类债权债务的管理要讲究方法, 权衡利弊, 选择能降低财务费用、使公司效益最大化的策略。如对于外币“应收账款”, 要讲究收账政策和收账方法, 改变信用政策, 加速资金的回笼。而对于外币“应付账款”, 在不影响公司信誉的情况下, 尽量延迟进口材料或延迟付款, 或改变货款结算方式, 如采取远期信用证结算方式或以人民币计价等。

(二) 适当增加外币债务。

如果一些外资预计人民币将进一步升值, 必将选择最佳时机大量涌入中国, 但因一时找不到好项目, 就先存放在银行, 到时资金供给将相对充裕, 筹资成本会有所下降, 公司可利用这一时机适当多举债, 较好地利用财务杠杆为公司带来收益。所以, 对于有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公司来说, 可适当增加美元债务, 这是一种较好的降低融资成本的财务决策。增加美元债务的方法很多, 诸如增加美元贷款、借外币负债、将人民币借贷变成外汇借贷、尽可能偿还人民币贷款、将要到期的国外贷款推迟还款等。

(三) 加强公司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五个相互联系的要素。严谨的内部控制, 要对公司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实行全方位的有效控制, 把公司的各项经济活动全面置于经济监控之中。由于汇率升值后可能影响到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足, 公司可重点从以下方面加强内部控制, 一定程度上抵消人民币升值带来的营业费用增加的影响:1、加强资金管理。要由专门的财务人员对资金特别是外币资金的筹集、调度、使用、分配等进行筹划, 并由相关人员实行严格控制, 防止资金体外循环。2、严格控制成本费用。公司可在成本控制和定价上下工夫, 降低成本应从现在逐步开始, 待人民币升值时, 公司依然能够向客户报出有竞争力的价格。对于成本控制, 可在“采购成本和制造成本”上下工夫, 并尽可能“降低费用率”等。公司可以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和需要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 通过公司的激励和约束, 使公司财务人员更关注汇率的影响及公司长远的发展, 及时采取策略应对人民币升值对公司的影响, 提高公司的效益。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 一个国家的汇率自由化应是大势所趋。不管国际市场有没有施加压力, 中国目前出口强劲, 外汇储备充足, 对外部环境变化也有了较强的承受力, 逐步调整人民币汇率、增加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是我国未来的汇率趋势。作为财务管理人员, 应未雨绸缪, 关注时势的发展变化, 从成本控制、增加原材料进口等方面, 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积极筹划, 即使不久的将来人民币再升值, 也可以最大限度地控制汇率风险。

(四) 运用有效的金融手段, 防范外汇交易风险。

企业可以利用银行等各种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工具和服务, 有效地防范外汇交易风险。可以运用的金融手段有以下几种:

1、出口 (进口) 押汇。

企业向银行申请办理出口押汇后, 银行有追索权地购买出口商发运货物后提交的全套单据, 即企业可提前取得该笔出口货物的应收外汇款项, 办理结汇手续。而办理进口押汇后, 银行在收到境外出口商或其银行寄来的单据后, 可按企业要求先行代付款项, 待进口押汇到期时由企业归还银行外汇资金, 从而可以推迟购汇时间。

2、出口保理业务。

出口保理通常是指出口商以延期付款的方式出售商品, 在货物装运后立即将发票、汇票、提单等有关单据卖断给保理商 (银行) , 收进全部或一部分货款, 从而取得资金融通的业务。

企业在采用赊销方式出口的情况下, 通过办理出口保理业务, 出口货物后形成的应收账款, 可由出口保理商提供账务管理与代收、坏账担保和融资等综合性服务。企业将应收账款债权转让给出口保理商后即可获得资金融通, 提前获得应收外汇账款, 并根据现行国家外汇管理规定办理结汇手续, 达到规避汇率风险的目的。

3、福费廷业务。

其特点是远期票据应产生于销售货物或提供技术服务的正当贸易;叙做包买票据业务后, 出口商放弃对所出售债权凭证的一切权益, 将收取债款的权利、风险和责任转嫁给包买商, 而银行作为包买商也必须放弃对出口商的追索权;出口商在背书转让债权凭证的票据时均加注“无追索权”字样, 从而将收取债款的权利、风险和责任转嫁给包买商。

企业在出口时, 可以办理福费廷业务, 把经进口方承兑和进口方银行担保的期限在6个月~10年的远期汇票或本票, 在无追索权的基础上出售给银行或金融公司, 这样一来, 企业既可提前收汇, 又可规避未来收汇风险。

4、远期结售汇。

人民币远期结售汇业务是直接用于规避汇率风险的金融产品, 可帮助企业事先固定外汇交易成本, 从而起到规避汇率风险的作用。企业在对汇率变化趋势有较大把握时, 可以事先与银行协商签订远期结售汇合同, 约定未来办理结汇或售汇的人民币兑外汇币种、金额、汇率以及交割期限等, 在交割日当天企业按照合同规定向银行办理结汇或售汇。

5、掉期交易。

掉期交易是指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时期相互交换某种资产的交易形式。掉期交易是当事人之间约定在未来某一期间内相互交换他们认为具有等价经济价值的现金流的交易。较为常见的是货币掉期交易和利率掉期交易。货币掉期交易, 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交换交易, 一般情况下是指两种货币资金的本金交换。利率掉期交易是相同两种货币资金的不同种类利率之间的交换交易, 一般不伴随本金的交换。

6、借款保值。

在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预期下, 如果企业存在美元债权, 可以选择借款保值的方式, 即借入美元并兑换成人民币进行投资, 待债权到期时, 用收回的美元归还借款, 由此消除外汇敞口, 固定未来债权现金流的人民币金额。

(五) 适度改变对外投资策略。

企业可以在投资计划中增加使用技术先进的国外资本设备, 或是增加进口品位较高的国外资源产品。当然, 扩大进口资源产品同时意味着减少使用国内资源产品, 国内有关行业企业必须加紧准备迎战更加激烈的国际化竞争。企业可以加紧制定海外投资战略, 包括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 以便规避国外的贸易保护主义壁垒, 获取海外优质原料来源和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至于众多未经登记而绕道赴海外投资的企业, 他们固然因此而规避了繁琐的管制, 但付出的代价是丧失了本来可以得到的法律保护, 国际避免双重纳税协定、海外投资保护……这些权利都不能享受到。因此, 这些企业应当密切关注政府的政策动向, 准备好在国内海外投资政策放宽到合适程度时补行登记手续, 以便取得国内政府对海外投资的保护。

摘要:美国金融危机后, 国际社会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一直没有停止, 而且有着愈演愈烈的趋势, 特别是全球经济形势的持续低迷和失业率不断增加, 使得人民币面临着巨大的升值压力。本文着力分析人民币升值对企业的影响, 积极运用各种手段, 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汇率风险,策略

参考文献

[1]张凤武.人民币升值压力分析与对策[J].商业研究, 2007.12.

[2]吕佳, 荆玮.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1.

[3]周小川.金融宏观调控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J].中国货币市场, 2004.10.

[4]李同宁.从科学发展观看人民币汇率问题[J].经济论坛, 2005.

汇率风险及防范 篇8

1 汇率风险以及外汇期权的相关定义

1.1 汇率风险的定义及危害

汇率风险 (Exchange Risk) , 又被称为外汇风险, 指企业持有外汇进行经济活动时, 因汇率变动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汇率风险大体可分为:交易风险、会计风险以及经营风险。

交易风险指的是运用外币进行计价交易的过程中, 企业因外汇汇率变动而承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1.2 交易风险主要发生在以下几种场合

(1) 商品劳务进口和出口交易时。

(2) 企业资本输入和输出时。

(3) 外汇银行持有外汇头寸时。

1.2.1 会计风险

会计风险, 又被称为折算风险, 指的是企业对资产负债表的会计处理中, 将功能货币转换成记账货币时, 因汇率变动而导致帐面损失的可能性。功能货币指企业在商业活动中使用的各种货币。记账货币是指在编制综合财务报表时使用的报告货币, 我国企业一般使用的是人民币。

1.2.2 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 又被称为经济风险, 指的是突然的汇率变动影响了企业产品的正常销售量、价格和成本, 引起企业在未来一段时间现金流量减少的一种潜在风险。

2 外汇期权的定义及特点

2.1 外汇期权的定义

期权 (Option) 又称选择权, 外汇期权是期权的一种, 又被称为货币期权 (Currency Option) , 是一种选择契约, 其持有人享有在契约届期或之前以规定的价格购买或销售一定数额某种外汇资产的权利, 而期权卖方收取期权费, 则有义务在买方要求执行时卖出 (或买进) 期权买方买进 (或卖出) 的该种外汇资产。外汇期权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出现, 主要的产生原因有两个:国际金融市场日益剧烈的汇率波动以及国际贸易的发展。随着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崩溃, 汇率波动越来越剧烈。1959~1971年, 联邦德国马克对美元的日均波动幅度极大, 1马克为0.44美分, 1971~1980年增长了近13倍, 1马克达5.66美分。同时, 国际间的商品与劳务贸易也迅速增长, 越来越多的交易商面对汇率变动甚剧的市场, 寻求避免外汇风险更为有效的途径。第一批外汇期权是英镑期权和德国马克期权, 由美国费城股票交易所 (Philadelphia Stock Exchange) 操作于1982年, 是股票期权交易的一种变形。外汇期权买卖的是外汇, 即期权买方在支付一定数额的期权费后, 有权在约定的到期日按照双方事先约定的协定汇率和金额同期权卖方买卖约定的货币, 同时权利的买方也有权不执行上述买卖合约。

2.2 外汇期权的主要特点

(1) 外汇期权买卖是原有外汇保值方式的扩展和补充, 它不但为客户提供了外汇保值的方法, 而且给客户提供了从汇率变动中获利的机会, 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2) 外汇期权买卖的买方在支付一定的期权费后, 有权在未来的一定时间内按约定汇率向卖方买进或卖出约定数额的外汇, 买方也有权不执行上述合约。

(3) 外汇期权业务的优点在于锁定未来汇率, 提供外汇保值, 客户有较好的灵活选择性, 在汇率变动向有利方向发展时, 也可从中获得盈利的机会。对于那些合同尚未最后确定的进出口业务具有很好的保值作用。

3 非金融企业在应用外汇期权防范汇率风险中存在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促使美国推出外汇期权。在日本, 通过外汇期权交易回避金融风险成为大部分非金融企业所采用的措施。据日本经产省统计, 目前大约44%的日本非金融企业选择外汇期权交易来规避风险。在我国通过外汇期权交易规避汇率风险的非金融企业越来越多, 在此过程中暴露出很多具体问题。

3.1 将外汇期权及其金融衍生品用于投机

由于企业管理层的眼光和能力存在差异, 目前我国有很多非金融企业管理在进行外汇期权等金融衍生品的交易以规避汇率风险过程中常抱有侥幸心理, 进行投机操作, 往往导致产品超出保值期范围。因为非金融企业属于非金融机构, 企业的主要经营业务也不是金融产品, 所以这类企业通常对金融衍生品交易不够了解, 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操作经验, 往往对一些不够正规的市场行情分析偏听偏信, 盲目跟从。因为很多企业的管理层没有自主观念并且风险意识薄弱, 只关注高回报而忽视了高风险, 就使得这些企业不仅达不到规避风险的目标, 反而增加了投机风险, 为企业正常商业活动的进行和既得利益的保值带来潜在威胁。

3.2 企业外汇风险管理缺乏专业人才

很多非金融企业因为对外汇风险管理缺乏经验, 也没有对相关工作给予足够重视, 虽然为了降低风险也进行了一些外汇期权金融衍生品的交易, 但是往往并没有聘请相关专业人员负责交易的进行。因为外汇期权金融衍生品的交易具有较高的复杂性和灵活性, 对交易负责人员具有很高的专业要求和技术要求。因此, 如果由非专业人员负责交易事务必然使交易的可靠性大大减少, 很可能达不到企业预期中对汇率风险规避的效果。

3.3 企业外汇风险管理机制不完善

我国也有很多非金融企业对外汇风险的管理有着足够的重视, 并极力在企业内部建设相关的管理机制。因为专业性限制, 需要通过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外汇期权的交易过程, 来保障交易的可靠性。但是因为非金融企业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 常常导致企业管理层与专业人员的沟通和工作传达不够到位, 导致管理层缺少对专业人员的控制能力。这样的情况不但增加了企业汇率风险管理工作的成本, 工作效率并也得不到明显地提高。

3.4 企业对外汇期权产品过于依赖

目前, 我国有很多企业在规避汇率风险的时候过于依赖外汇期权金融衍生品的交易而忽视其他风险规避策略, 比如外汇组合的风险分散策略。这些非金融企业完全依赖外汇期权金融衍生品, 并在商业交易活动中只使用那么几种外汇进行结算。这种做法实际上缩小了外汇风险的承受面, 变相地增加汇率风险给企业带来了压力和威胁, 这相当于将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一旦出问题就可能全盘皆输。

4 对非金融企业在应用外汇期权防范汇率风险提出的几点建议

在企业的风险防范策略中应该在以下几方面明确:使用什么样的金融产品, 什么人负责金融产品的购买, 以及如何管理金融产品和控制相关人员, 还包括如何向高级管理人员和董事会报告。

4.1 在非金融企业内增强汇率风险防范意识

非金融企业想要通过应用外汇期权有效地规避汇率风险带来的威胁, 首先, 就应该提高各级员工的风险意识, 加强对外汇期权金融衍生品的正确认知。其次, 企业管理层在面对高额收益带来的诱惑时, 应该保持头脑的冷静、清醒, 及时发现高收益背后的高风险, 时刻将企业的盈利点和关注点集中在企业本身主要经营的业务上, 确保企业在自身行业领域里健康、顺利的发展, 避免因小失大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效益损失。

4.2 加强引进汇率风险管理人才

因为外汇期权等金融衍生品的交易复杂性, 同时外汇市场的汇率瞬息万变。对于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和从业经验的人员, 想要通过外汇期权相关金融衍生品的交易成功规避汇率风险存在很大难度。并且因为金融市场的无规律性, 这种操作过程的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风险。所以, 从事对外贸易或者有较多海外业务的非金融企业应该引进富有外汇期权相关金融衍生品交易经验、具有完善相关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力的专业人才, 专门负责相关交易事务。以此避免非专业人员从事交易工作而可能给企业带来的不必要损失和风险。

4.3 建立完善的企业汇率风险管理制度

非金融企业想要有效地规避汇率风险, 没有完善的风险管理及评价制度是不可能的。首先, 企业应该在高级管理层和外汇期权事务负责人员之间建立无障碍的沟通交流平台, 要让企业高层管理的核心思想及决策能够及时地被相关负责人所了解, 避免在外汇期权金融衍生品的购买过程中出现与企业要求不符的情况, 同时也为负责购买外汇期权金融衍生品的专业人员提供一个表达专业意见的途径。其次, 应该对每一次购买外汇期权金融衍生品规避汇率风险的效果进行专业评价, 寻找规避效果良好或规避效果不好的具体原因, 为企业未来的风险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4.4 谨慎对待外汇期权交易

非金融企业在应用外汇期权规避汇率风险时一定要慎重, 因为在购买外汇期权时, 其期权费有时非常昂贵, 如果企业对外汇走势评估和实际情况差距甚大将会给企业造成一定程度的收益损失, 而这种损失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所以, 非金融企业在购买外汇期权之前一定要对汇率风险以及外汇期权购买风险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 企业管理层要时刻以提升企业收益和降低企业成本为核心目标, 保证不在各种高额利益的诱惑下失去理智, 同时企业管理层还要有自己的主观想法, 确保不盲从于社会流言和大众判断。

4.5 在进行贸易进出口工作前做好功能货币的选择

在非金融企业的进出口贸易活动中, 一般坚持出口收硬币, 进口付软币的原则, 但有时由于某些原因使出口不得不用软货币成交, 进口不得不用硬货币成交。因此, 非金融企业通常会拥有一定数额的外汇存款。这部分企业手持外汇也存在一定的汇率风险, 根据国际通用的“一揽子”货币理论, 如果企业持有外汇的种类太过单一将会加大这种汇率风险, 为了将风险影响进行削弱, 企业应该采取多种硬货币币种组合保持的方式, 以抵消单一币种汇率大幅度变动的影响, 做到从根本上减少一定程度的汇率风险。

5 结语

结合以上分析与研究, 笔者认为我国非金融企业通过外汇期权的应用防范外汇风险的策略是有效的, 虽然目前很多非金融企业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但是可以预见随着我国非金融企业对外汇期权防范汇率风险理念的不断加深, 未来一定会有更多的非金融企业因此受益。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企业已经越来越多地走向国际市场, 这在给企业带来丰厚外汇收益的同时, 也给企业带来了潜在的汇率风险。因此如何进一步地规避非金融企业的汇率风险, 已经成为国内金融领域亟待解决的的重要课题。本文将针对外汇期权在非金融企业汇率风险防范中的应用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外汇期权,非金融企业,汇率风险,防范

参考文献

[1]杨萍.BCD进出口有限公司外汇风险管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14.

[2]魏静.公司财务风险中的外汇风险管理[D].复旦大学, 2013.

汇率风险及防范 篇9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企业集团,财务风险

中国作为重要新兴经济体,综合国力跃居世界第二,中国政府持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作为金融体制改革重点,未来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及资本可自由流动,中国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紧密对接,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融为一体,必将加速中资企业国际化进程,广泛参与世界经济。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趋势对企业集团发展的影响,通过对利率、汇率宏观政策分析,为企业集团本外币管理、生产经营、发展战略筹划,创新资金运营模式,促进企业集团优化资源配置,抢抓机遇,加快国际化进程,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

一、利率市场化趋势及对企业集团影响

利率市场化是金融自由化进程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即由资金的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利率,或由资金供求关系、经济活动中的风险程度、通货膨胀等市场因素共同决定利率走势,政府不再对利率进行管制。

(一)国外利率市场化及利率水平

1.利率市场化国家的演变历程。在20世纪超过一半的时间里,多数国家都曾经存在过严厉的利率管制,其利率长期保持在较低的水平,在70~80年代时期,由于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通货膨胀、经济金融开放以及受金融自由化理论的影响,经济发达国家纷纷推动利率市场化。

2.利率市场化国家利率水平。利率市场化国家基准利率主要以同业拆借利率和回购利率为主。其中,以同业拆借利率为基准利率的国家有英国(Libor)、美国(FFR)、日本(Tibor)、欧盟(Euribor)等;以回购利率为基准利率的国家有德国(1W和2W回购利率)、法国(1W回购利率)、西班牙(10D回购利率)。

(单位%)

(二)人民币利率市场化趋势及利率水平

中国在1993年提出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设想,各项利率逐渐放开,由市场决定利率走势,但存款利率放开下限仍管制上限(上浮10%),这也是人民币利率市场化的关键所在。

2014年3月份,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存款利率市场化将在1-2年内完成。存款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涉及基准利率体系建设、货币和债券市场完善、资金供求主体财务约束硬化等领域改革,首先需推出利率市场化配套机制存款保险制度和存款类金融机构破产机制;其次存款利率按照“先长期、后短期,先大额、后小额”的原则逐步放开;第三,要形成反映资金市场供需关系的价格形成机制,适时推出以Shibor或回购利率为基础的利率定价和报价机制。

(三)利率市场化对企业集团影响

利率市场化是一把双刃剑,给企业集团带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需积极应对,提前消除不利因素,扩大有利影响,充分享受国家金融体制改革的红利。

1.利率市场化有利因素。(1)间接融资成本可能降低。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固有存贷差受到巨大影响和冲击,降低贷款利率、提高存款利率成为其争夺优质客户重要竞争手段,企业集团继续保持实力强劲、资产优良、资信程度高,则较其他企业更容易获得优惠的银行贷款。若资产负债率节节攀升、盈利能力持续下降,则融资成本不降反升,筹融资可能遭遇困境。(2)融资渠道多样化。利率市场化后,市场起决定性作用,金融工具不断创新,业务品种愈加丰富,直接融资特别是债务融资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企业集团若遇间接融资利率攀升时会更加倾向于市场直接融资,尤以债券市场融资为主,融资渠道更加多样化和便利化,取得融资规模和融资成本双重优势。(3)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得到优化。金融机构由于存贷利差的缩小,将通过细分市场和客户,更偏好向中小企业提供高利率的融资支持,企业集团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可能得到优化。(4)获取更多更优质的服务。利率市场化促进商业银行在金融产品、营销策略等方面持续创新,由单纯的价格竞争逐渐转为服务质量的竞争。企业集团成员单位较多,涉及多个产业板块,是银行争夺的高品质客户,除享受利率、贷款额度等实惠外,对商业银行不断推出的金融工具、产品和服务有着更多的选择,甚至根据本单位的特殊需要,要求提供量体打造的个性化金融服务方案。

2.利率市场化不利影响。(1)加大集团利率风险。利率市场化后,利率决定权完全由市场决定,利率波动频率和幅度会显著提高,利率期限结构也更为复杂,企业集团作为信贷资金直接使用者,无法准确把握市场利率走向,筹融资利率风险更加突出,长期合同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风险难以抉择。(2)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上升。利率市场化后,实际利率水平将有一定幅度上升,银行以此来弥补低利率放贷给大型企业的利润损失,多增加一笔不菲的费用支出,加剧其财务成本。(3)增加财务公司经营风险。利率市场化后,在资金供求力量推动下,利率水平上升、息差缩小通常是大概率事件。

二、汇率市场化趋势及对企业集团影响

汇率市场化是指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在利率市场化的前提下,将汇率浮动权交给市场,由市场自行决定汇率走势,但央行有一定的浮动汇率管理制度。

(一)国外汇率市场化及汇率水平

1.汇率市场化国家的演变历程。自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以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为浮动汇率制度所代替,世界主要工业国如美国、巴西、俄罗斯、日本等均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其余国家和地区多数实行钉住汇率制度,其货币主要钉住美元、日元等。

2.汇率市场化国家汇率水平。

(2013年12月31日)

(二)人民币汇率市场化趋势及汇率水平

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一直在完善中,人民币基本呈现单边升值,至2013年末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累计升值35.75%。目前,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正在着力推进人民币汇率弹性和实现汇率双向波动基础上,逐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最终实现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及资本可自由流动。

(三)汇率市场化对企业集团影响

2014年1季度,多年人民币单边升值转为双向波动,最高贬幅达3.6%,单日波幅最高约350BP。汇率市场化后,容易因投机或谣言引发汇率的暴涨暴跌,造成汇率波动频繁和波幅较大的局面,对企业集团进出口业务、海外投资和本外币管理产生较大影响。

中国鼓励境内企业“走出去”,实施国际化的经营战略,人民币升值使集团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得海外资源,显著降低海外投资或收购境外资产成本,增强国际购买力和对外投资能力。人民币贬值将降低集团对外投资积极性,增加海外投资成本。

汇率市场化有助于拓展境内外参与主体,汇率的多变性促进外汇期权、外汇期货、远期合同等汇率风险防范业务的创新与发展,丰富外汇金融产品,增加集团管理汇率风险工具,可选择主动承担汇率风险或规避汇率风险。

三、企业集团财务风险及应对措施

(一)企业集团财务风险分析

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均依托一体化的金融市场和完善发达的金融体系,是互为条件、协同推进的关系。根据资本逐利和投机需要,作为人民币内外价格的利率与汇率,虽有一个均衡区间,但波动频率和波动幅度带来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仍然是企业集团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

1.利率风险。企业集团正处在快速扩张期,自有资金严重不足,主要依赖外部融资,若不能扩大资本融资比例,随着债务融资规模增加和资产负债率提高,融资成本可能不降反升。

2.汇率风险。人民币国际化不断推进,企业集团综合实力和谈判能力,决定能否采用人民币进行跨境结算和境外投资,规避汇率风险。随着人民币利率汇率市场化推进,本外币融资成本逐渐趋同,集团适时调整本外币融资结构,减少汇率风险。

(二)企业集团应对策略与防范措施

在中国金融体制深化改革进程中,企业集团结合本外币管理、国际贸易量、生产经营、发展战略需要,未雨绸缪、积极应对,切实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

1.优化资本结构。企业集团应加大资本市场再融资力度,充分发挥上市公司平台作用,积极推进整体上市或分块上市,积极寻求战略投资者,加快推进混合所有制,提高集团净资产规模,发挥存量资产效率和效益,不断增加经营积累,优化资本结构,降低集团资产负债率,提升集团在金融市场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2.调整产业结构。企业集团建立海外产业基地是最好的避险工具,到新兴的发展更快的国家建设铜加工企业,到南美洲、非洲国家建设冶炼厂,实现集团产业向外转移、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扩大海外市场,实现投资区域多元化,逐步从原材料等低附加值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高新技术产业转移。

3.调整融资结构。企业集团巩固提升行业地位,拥有更多的市场份额和更强的话语权,才能拓宽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渠道,改善筹融资期限结构,力争融资合同采用浮动利率而非固定利率,减少利率风险。适时调整本外币融资结构,对保留外币融资规模汇率风险采取三分法:即1/3敞口锁定、1/3观察、1/3不锁定。年初制定一个目标汇率,当汇率超过设定值时进行锁定,不再留风险敞口。

4.统一筹融资平台。企业集团筹融资相对独立分散,融资强势与弱势单位资金不能有效协同、划转,资金富裕单位通过理财等手段寻求高收益,资金缺口单位银行授信紧张、融资成本居高不下。企业集团设立资金管理委员会,统一集团筹融资管理,发挥强势融资主体优势筹集低成本资金,借助财务公司平台重点解决集团年初审批额度内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减少集团担保风险,降低集团财务费用,同时为集团战略扩张提供资金保证。

5.创新运用金融工具。企业集团综合运用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如利率期货、利率期权、利率互换、远期利率协议和利率上下限等业务,规避利率风险。开展远期结售汇、外汇远期交易、掉期交易、回购交易和外币期货期权等业务,规避汇率风险。

6.提升国际化程度。企业集团充分发挥品牌、技术、营销渠道竞争优势,加快建成强大且富有竞争力的国际化集团,在国际贸易中拥有更强的话语权,可以指定人民币作为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结算货币,降低汇率风险及汇率风险管理成本。

7.加强汇率风险管理。企业集团外币融资规模偏大,国际贸易量和海外资产规模逐年递增,未采取套保措施、风险敞口完全暴露,在人民币汇率趋于双向波动下,汇率风险严重影响集团经营效益。企业集团设立人民币汇率研判小组,引进和培养外汇专门人才,举办外汇知识讲座,研究分析境内外汇率走势、波动因素,提高人民币汇率预判能力,通过周例会形成会议纪要,指导涉外企业日常外汇经营管理。

参考文献

[1]罗彦杰.应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措施研究.时代金融,2012(6)

[2]吴书画.基于国际经验的视角看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对策建议.经济研究导刊,2014(7)

上一篇:体系建模下一篇:发展现状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