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大肠杆菌病防治

2024-07-12

仔猪大肠杆菌病防治(精选十篇)

仔猪大肠杆菌病防治 篇1

1 适时免疫

防治大肠杆菌病的首要问题是搞好免疫工作, 免疫的对象是母猪。目前, 预防大肠杆菌病常用的疫苗有K88 K99 987P疫苗和K88 K99双价基因工程苗。K88 K99双价基因工程苗使用较广泛, 按其说明书要求在母猪临产前20~30 d注射1次即可, 在实际防疫工作中, 发现免疫2次比免疫1次效果要好。即在母猪临产前35~40 d免疫1次, 临产前15~20 d再加强免疫1次。另外, 当用1种疫苗效果不好时, 更换疫苗的种类, 发病明显减少, 这样做可有效提高母乳的抗体水平, 控制黄痢、白痢等大肠杆菌病的发生。

2 落实综合防疫措施

2.1 做好母猪产前补硒和仔猪的补铁与补硒工作

单纯依靠注苗免疫是不够的, 在母猪产前1周注射亚硒酸钠维生素E注射液10 m L, 提高母乳的含硒量, 仔猪出生3日龄时;注射含硒的铁剂1m L (含铁100~150 mg) , 对减少大肠杆菌病的发生也有一定的作用。当有些下痢仔猪药物治疗不理想时, 可以再注射1次铁制剂, 有的仔猪可减轻或停止下痢。铁制剂对仔猪下痢可能有抑制作用。

2.2 做好清洁消毒工作

在搞好全场消毒的同时, 更要注意对产房的消毒, 母猪进产房前要用质量分数为2%的火碱溶液对产房进行彻底消毒。母猪进产房时, 再用体积分数为0.5%的过氧乙酸溶液对母猪猪体进行喷雾消毒。母猪临产前还要用质量分数为0.1%的高锰酸钾溶液擦拭母猪的乳房及会阴部位, 同时挤去乳头中的奶水几滴, 以清除乳头内的病菌。仔猪出生后, 在吃初乳之前, 每头仔猪喂给质量分数为0.1%的高锰酸钾溶液10 m L, 对预防大肠杆菌病也很有效。另外, 对猪舍和产床消毒, 要经常更换消毒药品, 每周消毒1次即可。

2.3 降低湿度保持猪舍干燥

一般猪场保温工作都容易做到, 但是猪舍的湿度总是容易被忽视, 湿度问题要比温度问题更为重要。不要每天用清水冲刷地面, 以免湿度过大。为了防疫需要, 夏季猪舍每2 d用清水冲洗1次, 冬季每周冲洗1次, 并要保持良好的通风, 降低猪舍湿度。

3 早期治疗

3.1 母仔同治提高大肠杆菌病的治疗效果

母猪产前1~2 d, 给母猪投服或注射抗菌药物, 对预防仔猪发生黄痢和白痢也很重要;仔猪发病早期给母猪使用抗菌药物, 可起到辅助治疗作用, 采取母仔同时用药的方法比单纯仔猪用药效果更好。所用的药物最好用长效抗菌药, 如特效米先、得米先、磺胺嘧啶钠等注射液;口服药物可选氟哌酸、诺氟沙星、恩诺沙星, 也可使用庆大霉素等, 可以根据病情选择2~3种药物联合使用, 比使用一种药物效果又好。

3.2 对于已发病的仔猪尽早治疗

可采用传统的药物治疗, 如上所述的几种, 以及磺胺类, 卡那霉素, 硫酸新霉素, 鉴于耐药株的出现, 可使用较新的药物, 如环丙沙星、恩诺沙星、乳酸诺氟沙星、庆增安, 以及痢菌净等制剂。

3.3 及时补液防止脱水

可给初发病的仔猪根据质量大小口服适量的体积分数为5%的葡萄糖盐水。对下痢严重者, 要采取腹腔注射补液盐补液。

仔猪球虫病防治措施思考探讨 篇2

结、使用的诊断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合全县养殖户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的探索与思考,为广大养殖户提供参考。对科学事业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只有科学调查和严格的科学实验,才有科学的结论和现实指导意义。我结合在山西省县畜牧兽医中心站多年的工作实践进行研究认为仔猪球虫病是由猪等孢球虫(isosparasuis)和某些艾美耳属球虫寄生于哺乳期及新近断奶仔猪小肠上皮细胞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症状的原虫病。其主要病源是猪等孢球虫(isospora suis),表现为出生后第二周(有时候是第三周)发生非出血性的黄色至白色腹泻。临床症状并无特别之处,受害仔猪并不中止吮乳,死亡率很低。然而仔猪球虫病常常会伴发一些继发性疾病(比如由细菌引起的疾病)。造成仔猪的死亡率升高。新生仔猪的球虫病呈世界性分布,在任何养猪场中均可能发生,使受害仔猪的生长速度远远落后于健康仔猪。目前,在治疗药物不多的情况下,仔猪球虫病的控制和预防必须依靠综合采取卫生措施和治疗措施。

深入调查时科学措施的关键环节这是我在兽医门诊遇到的典型病例:(1)询问资料:2011年3月上旬笔者所在的镇养猪专业户王某,从附近的农户购入50-80日龄、体重15-20千克仔猪208头,分成12间拦舍饲养。进栏舍时注射了猪瘟疫苗,饲料是以市售的配合料为主,中午另加喂适合的青料。4月2日,一栏舍17头仔猪突然拉稀,不久12间栏舍的仔猪大部分腹泻。当地的兽医怀疑是饲料引起消化不良症,采用改变饲料,少吃多餐,肌注多西环素等综合疗法,没有疗效。又怀疑是病毒性腹泻,对症治疗后,病情没有的带有效控制,发越发严重,部分猪粪中有血液和黏液,并有6头死亡。4月12日,笔者所在部门接治,现场所见,猪舍光线不足,不通风,猪舍四周水沟不通,猪舍南北走向,舍内地面潮湿,残留粪便较多,舍内饲养密度拥挤,为0.2-0.25平方米/头。(2)临床症状:发病初期,仅发现少数仔猪腹泻,粪便呈糊状,棕黄色或棕褐色;精神沉郁,食欲略有减少,体温,呼吸,均正常。几天后,大部分仔猪排出黄白或污黑色粘性糊状稀粪;精神怠倦,有的喜卧,食欲大减,有的仅吃几口,爱喝污水;皮肤苍白,明显贫血。随着病程的发展,有的出现大便失禁,频频排出带血的稀粪,恶臭味并污染猪体的后躯,肛门周边红肿,并有努责现象。(3)剖解变化:门诊剖解了6头病死猪,病理变化基本相同。尸体消瘦,苍白。主要病变见于小肠、盲肠、结肠,肠黏膜肿胀、充血、出血,表面黏膜呈弥漫性坏死;肠内容物稀薄,混有血液和黏液,呈暗红色;肠壁呈水肿状肥厚,肠系膜水肿或充血。肠系膜淋巴结肿胀。肛门多松弛,其他器官无特征性病变。(4)实验室检查:采集病猪新鲜粪便,用饱和盐水漂浮法集虫镜检和刮去病变肠黏膜涂片300倍镜下检查卵囊。

科学实验表明,此病例被确诊为猪的球虫病。我对此科学思考,有针对性的探索,提出科学的治疗措施。首先要在立即对猪舍和环境消毒,保持栏舍清洁卫生,供应新鲜饮水,富含维生素a和维生素k的饲料的同时,根据病情不同程度,进行药物治疗。其次,对未出现临床症状的仔猪与病猪隔离开。采用球痢停(青岛宝依特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拌饲料服预防,连用5天。治疗结果有效,用药3天后病情后病情基本得到了控制,食欲恢复,粪便变软未见有血液;用药5天后基本痊愈;用药7天后痊愈。20天后随机抽检15头仔猪的新鲜粪便,用饱和盐水漂浮法集虫镜检,没有发现球虫卵囊、裂殖体和裂殖子等。

我结合门诊遇到的病例和所做的调查,在调查结果分析和养殖户实际需要的基础上,提出防治措施。减少仔猪感染率,提高成活率,增加养殖户的经济效益。由此我思考:一是要建立完善的饲养管理制度,认真执行仔猪的饲养管理制度,可以防止未感染仔猪的感染;也可以使感染仔猪得到好的哺育,加快病的痊愈。特别对外来仔猪进行隔离饲养一个月,并进行检疫。二是要建立驱虫防疫制度,定期进行驱虫预防,是预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调查发现,养殖户对预防驱虫的观点很淡漠,没有这方面的意识,更没有建立什么驱虫制度。这也是造成球虫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养殖户中普遍缺乏对预防寄生虫病的观念,这需要大力进行宣传、科技服务。使养殖户建立起科学的防疫管理制度是兽医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三是要产房卫生管理制度。结合“全进全出”制度,用高压、热水冲洗产房地面及用具;采用喷灯等器械灼烧、消毒;四是要粪便管理,对粪便一定要按照环境卫生学的要求进行处理。五是要科学的药物预防,通常还在饲料中添加一些化学预防药物,(如断奶料同时添加土霉素不仅能防止一些细菌性的拉稀,而且增重非常明显。

仔猪大肠杆菌病防治 篇3

关键词 现代兽医;中兽医;结合防治;仔猪大肠杆菌病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9--02

用中兽医与现代兽医相结合的方式对仔猪大肠杆菌病进行疾病预防与诊疗具有十分显著的临床疗效,两者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西药可有效抑制并杀灭有害大肠杆菌,较为普遍的使用药物包括抗生素、沙星类、磺胺类和呋喃类药物等;中药在有效抑制大肠杆菌的同时还可有效增强机体抵抗力,对机体状态起到改善与调节的作用。为此,旨在探究中兽医和现代兽医相互结合防治仔猪大肠杆菌的疗效,现将相关资料阐述如下。

1 仔猪大肠杆菌病的临床诊断

1.1 中兽医诊断方式

中兽医对仔猪大肠杆菌病采用“症状-病-证”[1]的判定方式,并以此来认识疾病本质,利于对疾病做出相对严谨的判断。若仔猪出现黄白痢症状,一般可按照泄泻病症进行判定;若出现黄白痢症状且发病时间较为漫长,仔猪体质较弱、遇冷泻重、口色淡清和四肢耳鼻不温等,可判定为虚寒泄泻;若仔猪体质较强、耳鼻发热、粪便水样兼有带血、苔黄腻等症状,可判定为湿热泄泻。包文斌[2]等对发病仔猪进行诊断时发现其四肢发冷、食欲减退、粪稀如水,全身皮肤冰凉,腹部出现鼓音,可见黏膜色泽较淡,脉象沉迟等,可判定为虚寒泄泻;张磊[3]等对15头仔猪进行研究分析,见其出现灰白色或排白色酱状污臭,精神萎靡,有些夹带血丝状粪便,舌苔厚而且口色微红等;少数体温升高、发生呕吐,为黄白色米汤样或浆糊样粪便等,后期频频拉稀,体温降低,迅速消瘦,皆可依据湿热泄泻的原理进行诊断与治疗。

1.2 现代兽医诊断方式

现代兽医主要是利用现今的一些医疗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同时依据该类疾病的流行病学、病理变化、临床症状等进行判定。通常情况下,可将仔猪大肠杆菌疾病归纳为仔猪黄痢、仔猪白痢和水肿病等。

2 仔猪大肠杆菌病的相关预防措施

主要通过现代兽医与中兽医两方面对该类疾病进行预防。其中,中兽医主要依据“治未病”的理念进行疾病预防。主张对未发病的仔猪进行预防,包括加强饲养管理、针药调理、疾病防治等方面;对于已经出现该类疾病的仔猪主张及时进行病情预防,防止疾病恶性发展。目前,疾病预防比疾病治疗更为重要,对于具有传染性质的大肠杆菌疾病来说,疾病预防显得十分重要,良好的预防方案可有效避免疾病的发生发展,如若疾病一旦发生,将造成很大的传染危害,且后期疾病治疗的程序也较为繁琐,降低饲料报酬,时间长了还会形成僵猪。因此,中兽医建议在仔猪日常饲料中加入适量的中草药进行疾病预防;现代兽医则主张更加细致的疾病预防方案。一是保证良好的卫生清洁工作,减少病菌传染的几率。在日常饲养时,每日应定时对圈舍进行清洁、消毒。二是刚产下的仔猪应给予初乳营养。生产前的15 d与40 d应给予大肠杆菌3价灭活苗对母猪进行注射治疗,可以起到良好的疾病预防效果。进行母乳喂养前,应及时对乳房做好消毒工作。三是生产后的7 d与生产前的7 d饲养人员应给予适量的乌梅散或白头翁散等中药添加于母猪的日常饲养中;此外,引进种猪时严禁从水肿发病区域引进。四是乳猪断奶时应逐日减少喂乳次,切记禁止突然断奶。五是对于小于3周龄的乳猪在日常饲料中应加大矿物质与维生素含量,尽量选择新鲜干净的饲料,做好饲料多样化;断奶初期,应逐渐加大精饲料的喂养。六是做好免疫接种工作。现今还未颁布正式的生产疫苗,某些地方将菌株进行分离后制作成菌苗,在断奶前7 d给予2 mL于肌内注射治疗,其免疫效果较佳。

3 中西兽医相互结合的治疗方案

3.1 中医疗法

中兽医主张采用中药制剂进行疾病治疗。虚寒泄泻:治宜温中散寒、补脾益胃为主,药方选择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和炙甘草)配合理中汤(干姜、当归、砂仁和苍术)适量加减;湿热泄泻:治法以清热燥湿、和中健胃为主,药方选择四君子汤加白龙散(白头翁、黄连、秦皮和龙胆草)适量加减;另外,还有伤湿泄泻型、寒湿泄泻型,分别用四君子汤加消导汤(山楂、神曲和厚朴)和四君子汤加小健中汤(桂枝、白灼、炙甘草、生姜和饴糖)适量加减。每日2剂,连喂3 d,母猪用乌梅散、白头翁散进行调理。

3.2 西医疗法

一是选择肌内注射或者服用四环素、氯霉素、生霉素、庆大霉素和磺胺类等药物进行治疗。二是每次给予1~3 mL的氧氟沙星进行肌内注射,或者给予0.5~1.0 g的氨苄青霉素给予肌内注射。三是将适量的地塞米松注射液、苯甲酸钠咖啡因注射液(10%)、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混合后给予静脉注射治疗,1次/d,连续治疗2~3 d,并依据仔猪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用药与药物剂量等。

4 结语

对仔猪大肠杆菌疾病进行防治时采用中兽医与现代兽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可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2种治疗方案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疾病预防时,两者均采用未病先防。中兽医主张给予相应的抗体于母体内,从而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现代兽医则认为,应给予相关的现代医疗手段。同时,严格对仔猪进行检查后针对性给药并实现对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疾病预防中,包括每日定时清洁圈舍卫生,做好母猪乳房的消毒等措施,在最大程度上将疾病感染概率降至最低,防治病菌的交叉感染。两种疾病防治方案相互结合,可实现对大肠杆菌病防治的优势互补,提高疾病的防治效果,得到更多专家学者的同意与认可。

参考文献

[1]包文斌,叶兰,潘章源,等.大肠杆菌F18菌株敏感和抵抗基因型仔猪十二指肠基因表达谱差异分析[J].遗传,2011,33(1):60-66.

[2]包文斌,潘章源,朱璟,等.猪TLR4基因在F18大肠杆菌抗性型和敏感型资源群体间的差异表达分析[J].畜牧兽医学报,2011,42(2):278-283.

[3]张磊,李永明,徐子伟,等.K88菌毛及其在仔猪断奶腹泻预防制剂开发中的应用[J].浙江农业学报,2010,22(6):879-883.

仔猪大肠杆菌病的防治体会 篇4

1 病因

1.1 仔猪黄痢

又称早发性大肠杆菌病, 由致病性埃希氏大肠杆菌引起的1~7日龄仔猪发生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新生仔猪24 h最易感, 以1~3日龄多见, 7日龄以上很少发生。剖检常见肠炎和败血症, 有的无明显病理变化。临床特征为剧烈腹泻, 排黄色稀粪、脱水。开始1~2头发生, 继而全窝感染, 发病率高, 死亡率100%。主要是母猪带菌后排出粪便, 病原菌散布于圈舍, 小猪吮吸舔舐被污染的乳头、皮肤、圈舍壁时感染, 下痢的粪便污染场地、用具形成新的传染源。据调查, 头胎母猪产仔猪感染最为严重, 以后逐步减轻, 可能是母猪产生抗体, 仔猪通过母乳获得了抗体。

1.2 仔猪白痢

致病性埃希氏大肠杆菌导致出生10~30日龄的仔猪多发的急性消化道疾病, 以下痢灰白色粥样稀便为特征。本病致死率低, 但常引起病猪脱水消瘦, 如不及时治疗, 多数死亡或转为慢性, 即使恢复也成为僵猪。本病的发生原因与没有及时吃上初乳、奶量过多或过少、天气骤变、换料、卫生差、保温不良等各种应激有关。常常同群相继发病、反复发病。

1.3 仔猪水肿病

俗称摇摆病, 是由溶血性大肠杆菌产生的毒素而引起7~12周龄仔猪的一种急性、致病性传染病。主要特征为发病突然, 眼脸、或其他部位水肿, 运动失调, 是一种发病率低 (5%~30%) 、致死率高 (可超过90%) 的传染病, 断奶后1~2周的肥胖小猪易发, 4—5月和9—10月多见, 天气骤变和阴雨是一大诱因。通过带菌母猪和已感染仔猪排除的粪便、污染的饲料及饮水、环境等, 通过消化道进入机体。患过仔猪黄痢病的仔猪对本病有较强的抵抗力。食量大、个大和饲料比较单一, 缺乏硒、VB、VE的猪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

2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2.1 仔猪黄痢

潜伏期短的出生后12 h内发病, 主要症状为突然腹泻, 排腥臭黄色、灰黄色浆状稀便, 内含凝乳小片, 里急后重, 昏迷而死。剖检尸体可见脱水严重, 皮下常有水肿, 肠道膨胀, 有大量黄色液状内容物和气体, 肠黏膜呈急性卡他性炎症变化, 以十二指肠最为严重, 肠壁菲薄, 呈半透明状, 肠系膜淋巴结有弥漫性小出血点;胃膨胀, 充满酸臭味白色或黄色混血液乳凝块;肝肾有凝固性小坏死灶。

2.2 仔猪白痢

仔猪突然发生腹泻, 粪便呈乳白色、灰白色、淡黄色或黄绿色, 浆糊样, 有特殊腥臭味, 有时粪便较稀, 带有气泡;有时混有血丝;排粪次数增多, 严重时排粪失禁或脱肛;有时呕吐。发病仔猪体温不高, 病程2~3 d, 长的7 d, 能自行康复, 死亡率低。个别因极度衰弱而死, 无特征性明显变化。

2.3 仔猪水肿病

发病前可见腹泻, 粪便呈灰白色粥样, 部分未见腹泻即发病。四肢无力、步态摇摆、倒地抽搐、耳尖冰凉;眼睑、头颈部水肿, 呼吸困难 (腹式呼吸) , 有的四肢呈游泳状神经症状、盲目转圈或行走, 有的两前肢跪地、后肢站立。触摸时, 患猪发出嘶哑叫声。部分病初体温上升至41℃以上, 很快降低至常温或低于常温。病程数小时, 长者1~2 d, 有的无临床症状突然死亡。剖检可见眼睑、下颌及头颈部水肿, 胃壁水肿尤其严重;肺瘀血、水肿;肝肿大;全身淋巴结水肿, 充血或出血肠道呈现卡他性炎症, 肿胀、膨气、肠壁变薄, 结肠间膜及其淋巴结水肿;皮肤、心、肝、脾、肾、淋巴结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变化。

3 诊断

根据本病的流行特点、症状和特征性病变, 结合饲养场环境卫生条件不难做出初步判断, 确诊需要做实验室检查。可采用涂丹染色镜枪、分离培养、血清学试验、动物试验和生化试验等技术确诊。

4 防制措施

4.1 预防

4.1.1 引起仔猪大肠杆菌病的一个

主要原因是饲养管理差和卫生条件差, 仔猪腹部受凉, 所以应当搞好仔猪、妊娠泌乳母猪的饲养管理, 保持圈舍等环境卫生。具体要:猪舍清洁干净, 定期清除粪尿和污物, 经常进行消毒, 保持猪舍内干燥;母猪饲喂富含蛋白质、矿物质、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的全价多样化饲料, 防止饲料突变;初生仔猪开乳前, 须将母猪乳房用消毒液洗干净, 挤通乳汁后再让小猪吃初乳;做好仔猪的保暖、防寒、通风, 产房温度保持在20~25℃, 保姆箱温度保持在28~30℃;小猪出生能喝水后, 可给少量0.1%高锰酸钾水或1%食盐水, 或在猪槽里放少许木炭末, 任小猪舐食, 或用蛋壳研成细粉, 拌在食料里饲喂, 有一定预防效果;不要让小猪喝污水或舐食污物。加强断乳前后仔猪的饲养管理, 改善卫生条件, 7日龄时即可开始补饲诱食, 少喂多餐, 防止饲料及饲养方法突然改变, 饲料中可添加土霉素、硒和维生素E。

4.1.2 常发仔猪大肠杆菌病的猪场

可以采用疫苗注射预防, 各场可选用与本场血清型一致的大肠杆菌菌苗, 也可分离筛选本场致病性大肠杆菌制备自家菌苗。预防仔猪黄、白痢时母猪免疫用新生仔猪腹泻大肠杆菌K88、K89双价基因工程疫苗和K88、K89、987P、F的单价疫苗或多价疫苗, 在母猪产前40 d和20 d各注射1~2头份, 通过母猪获得被动保护;仔猪采用仔猪黄痢4P油乳剂苗和双价基因工程苗MM-3。预防仔猪水肿病可在仔猪出生后14~18日龄时, 每头注射仔猪水肿病油乳剂三价灭活苗2~4 m L, 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4.1.3 母猪妊娠期间定期使用清瘟败毒散或银翘散,

可以有效地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母猪产后用益母草、半边莲、生计草煎水混料饲喂, 可以通过乳汁增强仔猪抗病力。

4.2 治疗

在选择高效抗生素治疗的同时, 应改善提高饲养管理水平, 抗生素的选择最好以药敏试验为依据。

4.2.1 发病初期尚有食欲饮欲时, 可以饮用

“止痢王”、“复方安普霉素、盐酸多西环素可溶性粉”;同时按剂量肌肉注射抗菌药物, 如庆大霉素、卡拉霉素、新霉素、先锋霉素、链霉素、复方新诺明等。

4.2.2 发病中期, 除下痢外, 出现食

欲废绝、消瘦脱水时, 在口服和注射抗菌药物的同时, 根据猪只大小胃管补液, 药液配方以口服补液盐为基础, 加入适量抗菌药物、收敛药物, 配合葡萄糖和抗生素;极度衰竭的病猪采用静脉输液抗生素, 加入地塞米松2 mL和10%VC 1~2 m L。患猪出现神经症状时, 用5%的葡萄糖水250~500 mL、安钠伽0.50~2 g、20%甘露醇50~100 mL, 混合后静脉注射, 1次/d, 连续注射3 d, 以缓解脑部水肿和颅内压升高。

4.2.3 其它方法治疗仔猪黄、

仔猪球虫病的防治 篇5

关键词:仔猪球虫病;等孢球虫;肠道菌群平衡;寄生虫平衡

仔猪球虫病是一种寄生在小肠上皮细胞上的柔嫩艾美耳球虫或等孢球虫引起的一种疾病,主要危害7~21日龄的仔猪[1],在全国规模化猪场及散养场的仔猪群中广泛流行。农向等[2]对四川乐山不同地区仔猪粪便进行了球虫卵囊检测,结果发现乐山地区猪场仔猪球虫感染率为33.6%;杨光友等对四川仔猪球虫病的调查结果表明,猪等孢球虫阳性场占87.50%,总感染率为18.72%[3]。每年在本病的预防与治疗方面,花费的成本比较高,给中国养猪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将重点阐述仔猪球虫病的防治方法,望能为养猪者提供一些仔猪球虫病防治措施。

1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发生于小猪,多见于7~21日龄的乳猪,但是断奶仔猪偶尔也会发生,有报道说猪等孢球虫可以引起了5~6周龄断奶仔猪的腹泻,腹泻经常出现在断奶后4~7 d时,感染率高达94.44%[4],死亡率低。成年猪为带虫者,是感染哺乳仔猪主要来源;环境中的球虫,也是感染断奶仔猪的一个重要途径。球虫卵囊发育需要较高的温度,因此本病多发于夏季,特别高温潮湿的天气,产床或高床潮湿,易引起哺乳仔猪或断奶仔猪发生该病。

2临床症状

本病主要症状是腹泻,粪便呈黄色、棕褐色、个别粪便中带有少量血,粪便呈糊状沿肛门下流,仔猪身上粘满粪便,皮肤表面潮湿,发出腐乳样的酸臭味。一般情况下,仔猪会继续吃奶,被毛脏乱,脱水,消瘦,增重缓慢或不长,逐渐形成“僵猪”。哺乳仔猪发病率通常很高,死亡率一般较低,断奶仔猪感染率很高,发病率很低。

3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是空肠和回肠黏膜,出现纤维素性坏死或脱落,肠道变薄,肠道内出现白色或红色样球虫斑点;肠绒毛萎缩或脱落,肠道内存留饲料样稀粪便,胆囊充盈,胆汁变稀,颜色淡绿,其他器官无明显变化。

4实验室诊断

1)无菌采集病死仔猪肝脏、脾脏、淋巴结,在实验室用显微镜涂片镜检,未发现细菌,将病理组织接种于血液培养基上,也未见细菌生长。

2)采集仔猪的稀粪及死猪小肠肠道内的内容物,用饱和盐水漂浮法,取漂浮物涂片镜检,可见大量圆形的球虫卵囊,结合临床症状,即可确诊本病。

5防治方法

5.1预防方案

1)做好饲养管理工作:一方面做好饲养人员的管理,防止饲养人员、管理人员或他人的鞋靴携带球虫虫卵带入产房或保育舍;另一方面抓好仔猪的养殖,提高仔猪自身的免疫力及对疾病的抵抗力,即使受到少量的球虫卵囊感染,也不会表现出临床症状,也不会对仔猪机体造成很大伤害。

2)做好环境控制工作:一方面产房、保育舍做到“三度一通风”,球虫在高温、高湿、通风不良、仔猪密度比较大等条件下,比较容易发生球虫病。因此,产房、保育舍的温度、湿度、密度要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同时要保持舍内良好的通风;另一方面做好产房、保育舍环境卫生工作,搞好环境卫生是减少仔猪感染球虫病损失的最好方法,平时要将产房、保育舍彻底清除干净,产房、保育舍内要保持清洁、卫生、干燥。

3)做好日常消毒工作:仔猪感染球虫病的主要来源于产房中的母猪或保育舍环境中,要减少仔猪球虫病的发生,必须加强对产房、保育舍内进行彻底清洁及消毒,可以用消毒剂10%聚维酮碘溶液(四川恒通天典)或复方稀戊二醛癸甲溴胺溶液(四川恒通天韦胺)交替使用对舍内、产床喷洒,也可以用喷焰消毒;同时防止鸟类、老鼠等球虫宿主动物进入产房、保育舍内;再者对养殖区进行用消毒剂10%聚维酮碘溶液(四川恒通天典)或复方稀戊二醛癸甲溴胺溶液(四川恒通天韦胺)定期消毒,防止环境中的球虫卵囊,由饲养人员带入产房、保育舍内。

4)做好猪群驱虫工作:母猪是仔猪感染球虫卵囊的重要来源,因此,母猪产前10 d,可以用伊维菌素氧阿苯达唑粉(四川恒通衡加净)1 kg拌料1吨,用一次进行驱虫,可以有效减少仔猪感染球虫卵囊;对猪群进行全群进行定期用伊维菌素氧阿苯达唑粉(四川恒通衡加净)1kg拌料一吨驱虫,减少饲养人员将虫卵带入产房、保育舍的机会。

5)在保育仔猪饲料里,长期添加畜禽通用维生素预混料Ⅲ型(四川恒通平衡健),畜禽通用维生素预混料Ⅲ型含由高稳维生素、电解质、氨基酸、益生菌+益生元等成分,①益生菌在动物消化道内通过竞争性排斥作用,抑制病原菌,维持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平衡,帮动物建立有利于宿主的肠道微生物区系,提高仔猪机体免疫能力。仔猪免疫力强,一方面即使保育仔猪感染少量球虫,也不会对仔猪机体造成伤害,反而让保育仔猪建立对球虫的免疫屏障;另一方面免疫力强,抗病能力强,仔猪死亡率可降低18%。②维持肠道内的正常菌群,促进有益菌的生长繁殖,抑制有害菌的生长繁殖,它可在肠道内产生有机酸,降低肠道pH值,而pH为7.4时最有利于球虫卵囊的产生[5],从而抑制球虫卵囊的产生及其他病原微生物产生,降低仔猪营养性腹泻率为72%。③增强肠道有益菌群,有益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多种消化酶类活性物质,加强了对饲料的消化,提高饲料的利用率,仔猪饲料成本降低了13.7%,生长速度提高8.8%。④满足仔猪机体对必须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及电解质的需求,维持机体营养平衡,促进机体新陈代谢,使仔猪群发育良好,体型更好,还可以提高抗应激能力,清除体内毒素,能够产出优质、口感好的肉质。

5.2治疗方案

1)发现仔猪球虫病,用地克珠利溶液(四川恒通球虫净),根据体重大小,灌服1~2 mL/次,一天一次,连用2~3天即可。

2)由于球虫在肠道减少或消失,打破了肠道内寄生虫平衡[6],会引起其他寄生虫的繁殖,因此,用伊维菌素氧阿苯达唑粉(四川恒通衡加净)对保育仔猪进行驱虫,氧阿苯达唑,对猪机体伤害少,驱虫效果更好,100 g拌料100 kg,可以连用7 d。

3)病后恢复,由于先用地克珠利溶液(四川恒通球虫净)控制仔猪球虫,又通过用伊维菌素氧阿苯达唑粉(四川恒通衡加净)驱虫后,猪体内寄生虫平衡处于比较低的平衡,基本对猪体不构成危害。由于球虫引起的肠道菌群不平衡,致使肠道黏膜受损,仔猪免疫下降等因素,可以用畜禽通用维生素预混料Ⅲ型(四川恒通平衡健)调理并恢复肠道菌群平衡、机体免疫力平衡、机体新陈代谢平衡、维持内分泌平衡、改善血液循环维持内环境平衡等, 100 g拌料250 kg,连用10~15 d。

(编辑:何芳)

参考文献:

[1]白成友,范才良,文红等.我国猪球虫病及其防制研究概述[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2.9:6-7.

[2]农向,梁梓.宋琳芝等,乐山地区仔猪球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畜禽种业,2008, (5):43- 44.

[3]杨光友,曾智勇,郭莉,等. 四川省仔猪球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兽医科技,2004,34(3):31- 34.

[4]宁长申.河南部分地区猪等孢球虫流行情况调查、致病试验与药物防治[D].南京农业大学,2010.

[5]谢明泉.彭新宇.球虫细胞培养因素探讨[J].广东农业科学.1999,5:46-47.

仔猪大肠杆菌病的综合防治 篇6

1 病原特点

大肠杆菌为两端钝圆、中等大小的杆菌, 有鞭毛, 无芽孢, 革兰氏阴性。对外界不利因素抵抗力不强, 一般常用消毒药容易将其杀死。但本菌可在土壤和水中存活数月之久。

2 发病机理

正常生理情况下, 仔猪小肠前段不适宜于大肠杆菌的繁殖, 当这一段肠道内环境发生改变时, 病原性大肠杆菌可以附着在肠黏膜上定居下来, 并大量繁殖。产生许多对宿主有害的毒性物质, 如肠毒素、内毒素以及其它产物等。肠毒素可以刺激肠黏膜上皮, 引起液体大量渗入肠道内, 从而使肠道膨胀, 肠道迟缓引起下痢;内毒素则可引起水肿、神经症状 (共济失调、轻瘫及麻痹等) 和腹泻等。由于上述毒素的作用和肠道内大量非生理性物质的产生, 或发酵、腐败过程的加速, 肠黏膜正常吸收功能发生障碍, 进一步引起下痢。肠道在有害物质的刺激下, 功能进一步减退, 从而造成机体失水, 营养物质吸收更加困难, 抵抗力进一步降低, 细菌乘机侵入血液, 最终导致败血症死亡。

3 流行特点

大肠杆菌为家畜肠道的常见菌, 带菌母猪和发病仔猪为主要传染来源, 病原性大肠杆菌随粪便污染饲料、饮水、用具及母猪乳头、皮肤等, 经消化道感染。在仔猪健康和发育完善时一般不呈现致病作用, 一旦饲养管理不良, 猪舍阴暗潮湿或阴雨连绵, 仔猪抵抗力下降时, 常引起成窝发病。

4 临床症状

4.1 仔猪白痢

一般发生于10~30日龄的仔猪, 30日龄以上的很少发病。病猪体温正常, 初期精神、食欲无明显变化, 主要症状是腹泻, 排出灰白、淡黄色糊状稀便, 有特异腥臭味。随着病情发展, 腹泻次数增多, 精神不振, 食欲减退, 逐渐消瘦, 最后昏迷虚脱以至死亡。

4.2 仔猪黄痢

多发生于一周龄以内的仔猪, 以1~3日龄最为常见, 流行初期的病猪多表现软弱, 呈昏迷状态, 很快死亡。以后其它仔猪相继发生腹泻, 排黄色带黏液、腥臭的稀粪, 污染会阴、尾和后肢, 精神沉郁, 食欲减退, 脱水, 眼球下陷, 迅速瘦弱, 最后昏迷死亡。

4.3 猪水肿病

多发生于断奶不久的仔猪, 尤以生长快、营养状态良好的仔猪发病较多。一般发病率不高, 约10~35%, 而致死率很高, 可达90%。发病突然, 体温正常, 精神沉郁, 食欲不振, 步行不稳, 无目的行走, 转圈或盲目冲撞, 渐进性麻痹。静卧时, 表现肌肉震颤, 频频抽搐, 四肢划动, 做游泳状。触摸体表敏感, 频频呻吟, 声音嘶哑, 常见眼睑、结膜、脸部水肿。死前呼吸困难, 口鼻流出泡沫样液体, 最后抽搐死亡。

5 病理变化

仔猪白痢除胃肠道黏膜呈现充血、出血、卡他性炎症外, 常无其它明显的变化。

仔猪黄痢肠黏膜呈急性卡他性炎症, 肠壁变薄、松弛, 尤以十二指肠明显。

猪水肿病明显的病变是水肿, 水肿部位主要在胃的大弯部和贲门部, 胃壁显著增厚, 切开流出无色、茶色或淡黄色透明液体。此外, 结肠肠系膜胶冻状水肿也是最常见的病变之一。肺脏表现不同的水肿。心包、胸腔和腹腔有不等量积液。

6 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剖检变化, 结合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的分析, 一般可以作出诊断。

7 预防措施

注意改善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 猪舍要保持清洁干燥, 防寒保暖。

饲养用具要勤洗勤消毒;栏圈要定期消毒。

哺乳母猪乳头经常用0.1%高锰酸钾溶液消毒。

初生仔猪尽早吸吮初乳以提高抵抗力。

仔猪做好补饲, 逐渐断奶, 饲料喂量逐渐增加, 合理饲喂精饲料, 增加一些富含矿物质和维生素的饲料。

在分娩前一个月, 给妊娠母猪注射大肠杆菌基因工程苗或大肠杆菌多价菌苗, 可有效预防仔猪黄、白痢。

在出生后15~17天, 给仔猪注射猪水肿病蜂乳胶苗, 对预防猪水肿病有一定效果。

为了增强新生仔猪的特殊抵抗力, 在未吃初乳之前, 口服非致病性大肠杆菌 (NY-10菌株) 培养物5毫升, 使其在肠内大量繁殖, 阻止病原性大肠杆菌的侵入。

病仔猪应隔离治疗。尸体深埋或焚烧, 污染场所严格消毒。

8 治疗

仔猪白痢治疗方法很多, 一般都有效, 但早期治疗效果较好。如内服痢菌净10~25毫克/千克, 每日2次;内服磺胺脒0.5~1克, 每天3~4次;内服土霉素0.25克, 每天2~3次, 同时内服活性炭等收敛吸附药物。中药可选用白龙散、苍白山泽散、大蒜液等, 或内服微生态制剂, 如调痢生、促菌生等。

仔猪黄痢发病甚急, 经过迅速, 往往抢救无效, 应着重预防。在仔猪开始发病时, 应立即全窝给药, 如链霉素、土霉素、多粘菌素、氟哌酸等, 同时口服含有葡萄糖的电解质溶液。

仔猪大肠杆菌病的综合防治 篇7

1 发病原因

1.1 仔猪直接感染致病性大肠杆菌

致病性大肠杆菌主要存在于母猪的肠道、产道及圈舍等周围环境中, 出生后的仔猪特别是农户散养的仔猪与其密切接触, 当环境条件改变并蓄积到一定毒力时就特别容易引起仔猪发病。

1.2 仔猪的消化机能不健全

刚出生和断奶的仔猪, 尚未获得充足的母源抗体或母源抗体已经消除, 个体免疫力较弱;又因消化机能不健全, 消化酶活性低, 胃腺分泌活动弱, 造成消化功能失调, 引起肠道内菌群失去平衡, 继而导致大肠杆菌在体内大量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 毒素被机体吸收引起发病。

1.3 日粮营养物质失衡

部分养殖户误认为用高能高蛋白饲料喂猪增重快、周期短、效益好, 但他们不知早期断奶的仔猪消化植物性蛋白的能力差, 当较多的饲料蛋白进入肠道后发生腐败分解, 不仅造成肠道内微生物菌群失调, 也给致病菌营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同时日粮主要成分碳水化合物中硒和维生素E含量不足, 使机体免疫器官的正常结构功能遭到破坏, 引起免疫力降低, 造成肠道p H值和菌群体系发生改变, 从而为该病的发生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引起发病。

1.4 环境应激因素

日粮突然更换、天气骤变、运输、预防接种等应激源刺激机体, 极易造成脑垂体、肾上腺等内分泌紊乱, 使机体处于紧张的应激状态, 进而引起淋巴系统功能退化, 淋巴免疫功能降低, 使机体对病原菌的抵抗力减弱, 致使肠道正常菌群失调, 引起致病性大肠杆菌大量生长繁殖, 进而引起发病。

2 流行特点

该病主要发生在体重为1~30 kg、日龄为1~70日龄的健康仔猪;无明显季节性, 一年四季都有发生, 但日粮能量蛋白含量较高或突然更换日粮、天气骤变、环境阴冷潮湿等情况下更易发生;发病突然, 病程短, 死亡率高。

3 临床症状

本病多突然发生, 哺乳期患猪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顿, 食欲减退或废绝, 拉黄、白痢, 消瘦, 脱水;断奶后的仔猪多表现为肌肉震颤, 皮肤敏感, 表现惊厥 (触之惊叫, 叫声嘶哑, 盲目转圈, 突然倒地, 口流泡沫) , 眼睑和结膜充血、肿胀, 有时耳部、颈部和腹部皮下出现明显水肿;个别病猪体温升高, 下痢, 在出现神经症状后几小时内死亡, 死亡率高达100%。

4 剖检病变

剖检可见病死猪胃壁大弯部水肿严重, 特别是胃贲门区黏膜增厚达1~2 cm, 切开胃壁可见切面增厚、呈胶冻状, 有清亮或淡黄色液体流出;头部、眼睑水肿明显;有的全身淋巴结充血、出血和水肿;心包和胸腹腔有较多积液, 在空气中暴露立即凝结成胶冻状。水肿并发下痢者, 小肠黏膜另有出血性变化;高度水肿者, 回盲瓣有明显水肿、呈胶冻样。

5 诊断

常根据病因调查、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确诊。

6 防治措施

1) 加强饲养管理, 搞好环境卫生。圈舍及周围环境要保持清洁, 产仔前用2.5%Na OH溶液消毒;产仔后每隔3 d用0.1%的三氯异氰尿酸溶液泼洒消毒1次, 可及时杀灭圈舍和周围环境的致病菌。

2) 增加母源抗体, 加强母仔保健。在母猪临产前40和15 d, 每头接种大肠杆菌K88、K99、9879三价基因工程苗2头份各1次;在产前7 d给待产母猪注射10 m L猪水肿抗毒注射液, 可让所产仔猪得到有效保护。3日龄内的仔猪每头用右旋糖酐铁注射液1 m L+亚硒酸钠维生素E 0.5 m L+庆大霉素0.5 m L, 肌肉注射。加强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 在日粮中添加0.2%的金霉素和适量的硒与维生素E, 可很好地降低大肠杆菌病的发生率。

3) 加强仔猪饲养管理, 抓好环境条件过渡。仔猪从15日龄起就逐步补给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教槽料饲喂, 至25日龄左右才断乳, 严禁突然断乳;断奶后用原饲料搭配适当比例断奶料在原圈舍喂养2~3 d再转入保育舍, 尽量减少应激因素的影响。

4) 适时免疫接种, 增强个体抵抗力。仔猪出生后哺乳前每头接种1头份猪瘟弱毒疫苗;在20日龄时, 每头皮下注射K88、K99基因工程苗1头份;在30日龄时, 每头皮下接种猪肺疫和猪丹毒二联苗1头份;在45日龄时, 每头接种猪口蹄疫疫苗1头份。

仔猪大肠杆菌病防治 篇8

1病因与机理

新生仔猪大肠杆菌病是由肠杆菌科埃希氏菌属中某些特定血清型的大肠杆菌所引起致病的, 常见的有O8:K87、K88ac, O138:K81, O139:K82, O141:K85、K88, O147:K88ac、K89, O149:K88ac、K99, O157:K88ac, O115:K99O60:K88等血清型菌株, 它们多数具有K88、K99两种粘附抗原及产生肠毒素的能力, 其中以O60、K88最为常见。一般来说刚分娩的仔猪肠道内是处于无菌状态的。仔猪出生后, 在污染的环境下各种微生物 (包括有益菌和有害的微生物) 就有可能趁虚而入, 主要的侵袭途径是口腔和脐带。致病性大肠杆菌进入肠道后就在肠道定居, 其定居的建立是先靠定居因子而所谓的粘附素来完成的。粘附素是附着于菌体表面的一种纤毛, 也叫做纤毛抗原, 它具有粘附的特性, 使菌体牢牢地粘附在小肠上皮绒毛上。大肠杆菌有了立足之地后便开始大量繁殖, 并且产生大量的热敏肠毒素及耐热肠毒素, 从而刺激肠腺上皮细胞使其分泌机能亢进, 造成大量水分和电解质在肠腔内积蓄, 起过肠道再吸收能力, 最终导致腹泻。

带菌母猪是传染源, 病原菌随粪便污染环境, 饲料, 引水用具, 母猪皮肤及乳头;仔猪由于吮吸及到处舔 (墙、地、栏和母猪皮肤等) 而感染。病仔猪又构成新的传染源, 致使疫情经久不断。

饲养管理和卫生方面的不良因素也是引起发病的重要原因。母猪饲养管理不好;饲料质量差;突然改变饲料种类;饲料中缺乏矿物质和维生素;母猪缺乏运动等, 都可引起母猪体质减弱和消化不良, 泌乳因或多或少, 或浓或稀, 以至乳汁不良, 致使仔猪消化不良而发病;猪舍潮湿阴寒, 粪便不及时清扫, 圈舍太小、拥挤等都会降低仔猪的抵抗力而发病;母猪乳头太脏;给水不足, 仔猪喝粪尿水及脏水;天气突然变坏等不良因素, 都能促进本病的发生和传播。

2 症状与病变

2.1 症状

大便稀, 红痢为暗红色、黄痢为淡黄色、白痢为灰白色。走进猪舍有一股腥味, 发病初期, 吃乳、吃料一般正常。发病中期仔猪吃乳、吃料减少, 有轻微的脱水症状。发病后期, 仔猪不吃乳、不吃料, 易继发感染, 最后严重脱水而死亡。

2.2 病变

尸体呈严重脱水状态, 干而消瘦, 体表沾污黄色稀便。常见颈腹部的皮下有水肿, 粘膜和肌肉苍白, 肠道膨胀, 有大量液体、黄色内容物和气体。肠粘膜呈急性卡他性炎症, 肠壁变薄, 松弛尤以十二指肠最为严重。肠系膜淋巴结色淡或呈黄色, 质地柔软而脆弱, 表面有弥漫性小点出血, 肝、胃常有小坏死灶。

3 防治措施

3.1 减少感染的机会

提倡自繁自养和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建立产房和怀孕母猪产前产后的兽医卫生消毒制度, 认真解决猪舍排污问题, 搞好猪舍内外环境卫生。平时作好圈舍、环境的卫生及消毒工作;母猪产前5 d将产圈清扫干净, 进行消毒。临产当天, 把每个乳头挤掉乳汁少许, 以冲除乳头孔的细菌和污物, 同时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擦洗乳房乳头。产后要保持圈舍干燥清洁卫生。10~15 d再带猪消毒1次。

3.2 加强饲养管理

母猪饲养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仔猪的健康状况;避免近亲繁殖;合理调制饲料, 饲料品质要好, 营养要全面, 以保证母猪泌乳量的平衡, 防止乳汁过浓或过稀。出生仔猪要吃到足够的初乳, 要尽早开食补料, 促进其消化器官的早期发育, 同时要在日粮中适当添加酸化剂, 有效调整胃肠道pH值, 使整个胃肠道保持一个理想的酸化环境, 从而全面提高仔猪的消化机能和抗应激能力。

3.3 提高仔猪的抗病能力

在寒冷天气, 加强仔猪保温措施, 除增加垫草外, 用保温伞、保温板或红外线灯泡增温, 预防仔猪受凉下痢。同时做到了仔猪一出生, 用50%北里霉素涂抹母猪乳头, 每日2次, 并视情况对仔猪进行滴服其他抗菌药液, 效果更好。为了防治仔猪肠道菌群失调, 还在饲料或饮水中加了0.5%促菌生或其他菌粉制剂, 连续服用。注意了用细菌制剂等就不再用抗生素, 仔猪2日龄、10日龄用右旋糖试铁、牲血素、富铁力的其中一种肌肉注射l mL;在仔猪3~5日龄补水时, 在水中加入口服补液盐, 供仔猪自由饮用, 并保证饮水的干净、清洁。7日龄起给仔猪补料, 及早锻炼胃肠功能, 促进器官发育, 减少发生。

3.4 免疫接种

采用疫苗免疫接种是防制本病最好的措施。目前一般使用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制生产的新生仔猪大肠杆菌K88、K99双价基因工程苗。该疫苗给妊娠母猪被动免疫1次即可, 具体方法是在妊娠母猪产前10~20 d给耳根深部皮下接种1 mL, K88、K99两种保护性抗体即可通过初乳传递给新生仔猪, 从而获得免疫保护。

3.5 治疗方法

仔猪下痢如果早期进行治疗, 治愈率较高;如果治疗太晚, 仔猪就会死于脱水和并发感染。临床上我们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在发病初期, 仅出现下痢, 尚有一定食欲与饮欲, 可在肌肉或皮下注射抗菌药物。1 d 2次, 连用2~3 d。在发病中期, 仔猪除下痢外, 食欲废绝, 身体明显消瘦, 有脱水症状。在注射抗菌药物的同时, 进行口服补液, 并适量加点收敛药物。对极度衰竭的严重病猪, 除用上述方法外, 还进行了静脉输液, 在输入的葡萄糖盐水中, 加入适量抗生素、地塞米松2 mL和10%维生素C 1~2mL;为防止酸中毒, 还可用3%~5%碳酸氢钠。

仔猪大肠杆菌病防治 篇9

中兽医与现代兽医的结合具有优势互补的优点, 在临床上往往会收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所以也是防治仔猪大肠杆菌病的一条有效途径。西药主要用于直接或间接杀灭、抑制大肠杆菌, 常用的是抗生素、沙星类、磺胺类、呋喃类等药物。中药的作用就比较广泛, 既可表现为抑制作用, 又可调节和改善机体机能状态, 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1 中兽医与现代兽医对仔猪大肠杆菌病的诊断

1.1 中兽医对仔猪大肠杆菌病的诊断

中兽医对于仔猪大肠杆菌病的诊断遵循了“症状-病-证”的辨证规律, 力求通过四诊获取临床信息以便认识疾病本质, 作出正确判断。如患大肠杆菌病的仔猪出现了泻下黄白痢的症状, 一般情况下中兽医是按照泄泻病症的思路来进行辨证的。如病猪泻下黄白痢, 其病程较长, 呈现体质虚弱、粪稀如水、遇冷泻重、耳鼻四肢不温、口色淡清、口津滑利、脉沉迟等病症, 则可诊断为虚寒泄泻;若病猪体质较强, 粪便稀或水样, 多秽浊腥臭或兼有带血, 耳鼻发热, 苔黄腻等, 则属于湿热泄泻。

1.2 现代兽医对仔猪大肠杆菌病的诊断

现代兽医对仔猪大肠杆菌病的诊断主要是通过现代的医疗技术,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通过细菌学检查, 将仔猪大肠杆菌病分为仔猪白痢、仔猪黄痢、水肿病三大类。

2 中兽医与现代兽医结合的治疗方法

治疗仔猪大肠杆菌病, 采用中药治疗按每日两剂2次使用, 结合西药痢菌净、磺胺类、沙星类等药物后海穴注射, 辅以针灸治疗效果更佳。

3 中兽医与现代兽医结合的预防措施

3.1 中兽医对仔猪大肠杆菌病的预防措施

祖国的传统医学一直以来就贯穿着一种“治未病”的预防思想, 包含了未病先防 (加强饲养管理、针药调理、疫病防治) 、既病防变 (早期防治、防止转变) 两层意思。对于大多数疾病来讲, 预防永远重于治疗, 而仔猪大肠杆菌病在这点上体现得更为明显。中兽医在预防仔猪大肠杆菌病方面有一些很好的方法, 现在比较广泛使用的方法是在饲料中添加中草药, 经母体给药达到预防的效果。

3.2 现代兽医对仔猪大肠杆菌病的预防措施

3.2.1 平时做好圈舍、环境卫生的消毒工作, 做好产房及母猪的清洁卫生和护理工作。

3.2.2 母猪产前40 d和15 d注射大肠杆菌多价苗

(大肠杆菌腹泻k88、k99、987p三价灭活苗或大肠杆菌k88、k99双价基因工程苗) , 新生仔猪通过吃初乳而获得抗体保护。

3.2.3 母猪喂乳前先人工挤去几滴乳汁, 再用高效消毒济清洗乳房乳头。

3.2.4 保持圈舍环境的清洁和干燥, 搞好保温、消毒工作。

3.2.5 母猪产前7 d和产后7 d在饲料内添加富利高和奶痢停。

3.2.6 对仔猪水肿病的预防。

严禁从发病地区引进种猪。加强仔猪断奶前后的饲养管理, 断奶前1~5d逐渐减少喂乳次数, 严禁突然断乳。调整饲料配方, 增加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 3周龄内蛋白质不高于19%。饲料应多样化, 保持饲料新鲜洁净。断奶初期补料要坚持少量多次的原则。断奶后限喂一周青饲料, 逐渐增加精饲料。

免疫接种:目前对仔猪水肿病尚未有正式批准生产的商品化菌苗可以使用。据报道, 用从本场分离到的菌株制成的自家灭活菌苗, 在仔猪断奶前一周每头肌肉注射2 mL, 可使仔猪获得较好的免疫效果。

总而言之, 中兽医与现代兽医结合预防的方法并不是孤立的, 它应该是在未病先防, 加强饲养管理的基础上, 与现代兽医注射有关疫苗结合起来, 这样才能把疾病防范于未然之中。

摘要:仔猪大肠杆菌病是严重制约我国养猪业发展的一种仔猪传染病。采用中兽医与现代兽医结合的治疗方法, 在仔猪大肠杆菌病诊疗上, 具有扬长避短、优势互补的作用, 往往收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因此, 为了使仔猪大肠杆菌病在防治技术上再创新突破, 中兽医与现代兽医对仔猪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成为广大兽医工作者更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新生仔猪低血糖病和腹泻病的防治 篇10

关键词:仔猪;低血糖;腹泻;病因;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8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5.10.036

1仔猪低血糖病

新生仔猪低血糖症是指血糖含量大幅度减少并出现脑神经机能障碍的一种新生仔猪疾病。在妊娠母猪饲养条件不良的情况下,往往所生仔猪的部分或全部发病,发病仔猪如不及时治疗,就会死亡。

1.1病因

一般认为主要是由母猪妊娠后期的饲料营养不均衡,或产后缺乳,以及仔猪本身不能吮乳等引起。仔猪生后活动加强,体内耗糖量增多,在胎儿时期缺糖或生后不能充分获得糖的补充时,血糖即急剧下降。脑组织机能活动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糖的氧化,但脑组织含糖元极少,需要不断地自血液中摄取糖,故当血糖含量降至一定水平时,就会严重影响脑的机能,出现脑神经兴奋或抑制的现象。

1.2症状

本病多发生于出生后2~3天的仔猪,往往在一窝仔猪内部分或全部相继发病。突然呈现不吮乳,毛色发暗,四肢绵软无力,卧地不起。有的迅速死亡,有的则呈现脑神经机能障碍:出现阵发性痉挛,角弓反张,四肢伸直或呈游泳状运动,眼球固定,口腔有少量白沫。有的表现肢体绵软,皮肤感觉迟钝或消失,对外界事物无反应,体温不高,在症状显著阶段体温可降至37℃以下,最后陷入昏迷状态而死亡。病程一般为数小时,有时可拖延1~2天。

1.3防治

1.3.1治疗本病治疗主要应尽快补糖,用10%葡萄糖5~10毫升腹腔注射或前腔静脉注射,每隔4~6小时1次,连续2~3天;经口腔灌服葡萄糖,每次3~5克,每天3~4次,连用3~5天;如果温度降到正常体温以下时,可配合肌肉注射庆大霉素、维生素B1注射液及安钠咖注射液等。

1.3.2预防加强妊娠后期母猪的饲养管理,给予全价饲料;对新生仔猪给予充足的母乳,如母猪缺乳,应进行人工哺乳。

2仔猪腹泻病

新生仔猪腹泻病是仔猪3日龄内发生的红痢和黄痢的总称,又称“仔猪三日痢”,是一种新生仔猪的急性、致死率较高的传染病。

2.1病因及特征

新生仔猪腹泻病的特点是发病快,病程短,病死率高,损失大,病因及特征如下。

仟猪红痢由C型产气荚膜梭菌(或称C型魏氏梭菌)感染引起的仔猪梭菌性肠炎,又称仔猪传染性坏死性肠炎、仔猪肠毒血症。以泻出红色血样稀粪为特征,1~3日龄的新生仔猪受感染后突然排出血痢,后躯粘满血样稀粪,精神沉郁,行走无力,很快呈现濒死状态。少数病猪无血痢症状,却已昏迷倒地,在出生的当天或次日死亡。4~7日龄仔猪症状轻微,1周龄以上仔猪很少发病。由于发病急,死亡快,因此必须以预防为主。

仔猪黄痢又称早发性大肠杆菌病,以泻出黄色粘液状稀粪为特征,最早见于生后8~12小时,典型病例一般在生后24小时左右出现症状。一窝仔猪中突然发现有1~2头仔猪精神沉郁,全身衰弱,迅速死亡;继之其他仔猪相继腹泻,排出水样稀粪,呈黄色或黄白色,混有凝乳状小片和小气泡,带腥臭味,肛门失禁。捕捉时由于仔猪挣扎、鸣叫,常常从肛门流出黄色稀粪。病猪吃奶停止,饮欲增加,由于脱水和电解质缺失,双眼下陷,腹下皮肤呈紫红色,最后昏迷死亡。3日龄以内感染的病情较重,1周龄以后感染的病情较缓和,2~3周龄的仔猪也可发生本病,但症状较轻。

红痢和黄痢由于存在着发病日龄和粪便的特征,根据临床症状不难诊断,两者的区别是是否排泄红色带血稀粪。在生产中,往往由于仔猪吃奶停止,经治疗康复的仔猪,也因母猪泌乳停止,而很难正常饲养,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2.2预防措施

母猪免疫猪场应根据粪便特征作出红痢或黄痢的确诊,对受红痢危害的猪场,可给生产母猪接种仔猪肠毒血C型干菌苗,肌肉注射;怀孕母猪初次注射2次,每次2毫升(用20%氢氧化铝胶盐水稀释),第1次在分娩前1个月,第2次在分娩前半个月注射;以后在分娩前10~20天耳根深部皮下接种2毫升大肠杆菌K88、K99双价基因工程疫苗,即可预防新生仔猪腹泻病。给母猪免疫,通过初乳传递抗体给哺乳仔猪,使仔猪在易感期内获得被动免疫保护。这是预防该病的最主要办法。

药物预防新生仔猪出生后、吃乳前、剪牙时,给予舐喂促菌生或DM423菌粉制剂。同时,口服泻痢速停口服液,连服3天,预防效果良好。

产仔卫生消毒前,对栏舍要进行彻底清洗消毒;在母猪分娩时,应用消毒药液(如消毒王、氯毒杀、消毒威等)擦洗母猪乳房,并挤出乳头内的少许乳汁,以防污染,再将泻痢速停口服液倒在药棉上涂擦乳头,然后让仔猪吃奶。同时,应用保温箱、红外线灯等保温工具,做好新生仔猪的保温和控制湿度工作,保持栏舍和垫草的清洁、干燥。

2.3治疗方法

红痢整窝仔猪用强效红黄白注射液、卡那霉素、止血敏等混合肌注,每头2毫升,每日2次,连用3天。

黄痢整窝仔猪用强效红黄白注射液或卡那霉素肌注,每头1毫升,每日2次,或两种药物交替使用,连用3天,并每天1次口服新霉素25毫克,连用3天。

不管是红痢,还是黄痢,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给仔猪口服人工补液盐或自配葡萄糖盐水,防止机体脱水,增强抵抗力。

根据生产实践,新生仔猪腹泻病是危害新生仔猪最严重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用疫苗给母猪免疫是最佳预防办法,但除此仍要重视综合性防治措施。一旦發生此病,应迅速作出红痢和黄痢的鉴别诊断,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减少损失;对已经发生该病的猪场,一定要根据配种记录,按免疫程序给每头母猪接种疫苗,以提高预防效果。

上一篇:医学辅助诊断下一篇:流感疫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