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食品产业

2024-08-11

绿色食品产业(精选十篇)

绿色食品产业 篇1

绿色食品产业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它是按照特定的生产方式生产出来的, 经国家机构认可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总称。我国绿色食品始于1990年, 它是有别于常规产业的一种新兴产业, 它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环境、技术密切相连。绿色食品产业开发二十多年的实践证明, 绿色食品是食品行业一次新的改革和创新。绿色食品产业是以低耗能、低污染、高产出为理念的, 它的发展不仅使一大批食品产业提高了档次, 同时也提高了我国食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1.1 发展速度快

自1990年以来, 绿色食品就以较快的速度发展着, 并且每年都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截至2003年, 全国绿色食品企业总数达到2047家, 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总数达到4030个, 再加上“十一五”国家对绿色食品的规划与支持, 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局面。近期, 国家以及各地区又制订出了符合自身发展的“十二五”计划, 相信我国的绿色食品产业会有更好的发展。

1.2 专业化和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进入21世纪以来, 绿色食品的发展与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 一种表现为农产品实现了从短缺到盈余的转变, 另一种表现则是实现了农产品的出口, 这两个方面表明我们不能再单单谈绿色食品产品, 而是要把绿色食品产品与农业经济相结合, 实现绿色食品产业的专业化和产业化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作为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壮大农产品优势以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1.3 绿色食品市场已初步形成

现阶段, 绿色食品已经进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中, 每个地区的超级市场几乎都有绿色产品的存在, 绿色食品凭借自己的质量和优惠的价格赢得消费者的一致好评, 市场占有率一直呈现上升趋势。同时, 绿色食品也呈现出良好的出口前景, 一部分绿色食品已经成功进入了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

2 与传统食品产业比较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传统食品的加工方法也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不断进步。虽然绿色食品的发展晚于传统食品产业, 但是与传统食品产业相比, 绿色食品产业在很多方面都优于传统食品产业。

2.1 利润优势

与传统食品相比, 从事绿色食品产业的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2003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比传统食品产业的增收状况表明, 这一年, 水稻、小麦、大豆、马铃薯以及其他类产品分别增收1400万元、1290万元、2608万元、9840万元、2800万元、62162万元, 共计92700万元, 农民人均增收35.9元, 约占农民增收的30%, 其他省份也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2002年, 湖北省累计出口绿色食品3500吨, 创汇982万美元, 部分出口产品与认证前相比提高了10%~23%。山东省绿色食品出口至日本的花生制品等达1200~1400美元。比普通出口产品的价格高80~110美元, 提高幅度8%左右。利润优势是绿色食品产业优于传统食品产业并使自己生产规模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2.2 安全优势

绿色食品是对具有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总称, 绿色食品的研发旨在提高食品的安全性, 以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健康的食品为目标, 绿色食品总体上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食品卫生安全标准。

绿色食品是通过特定的方式生产的, 它的安全性主要体现在产地环境和产品质量两个方面, 通过对生产过程的监督和指导, 严格控制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品 (比如化肥) 的使用, 并控制其他可能产生的危害。最终体现在绿色食品产品上, 就是减少或去除农药残留、食品添加剂残留等, 将食品中的重金属量、生物自身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毒素或有害物质的含量都控制到最低限度, 从而保证人的使用安全。

这些过程都是传统食品产业所不具有的, 透过绿色食品产业的生产方式我们真正的了解到绿色食品的安全性。

2.3 环境保护优势

绿色食品的发展是从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入手, 以不污染环境为宗旨, 促进环境、经济、社会、资源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公众素质的普遍提高, 消费者的环保意识的增强, 绿色食品的环保型正好迎合了人们的喜爱, 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了绿色食品的存在。为了环境的发展, 人们宁愿以较高的价格购买绿色食品。在国际贸易中, 发达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措施限制不利于环境保护的产品出口, 而以环境保护为宗旨的绿色产品正符合了出口的需求, 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竞争力。

传统食品产业在这一方面做的远远不如新兴食品产业, 2007年被人们广泛议论的食品的过度包装以及继承传统烹饪方法的烧烤等都足以说明传统食品产业存在的弊端。

2.4 政策支持优势

对于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 我们国家是持支持态度的。我国财政部门专门拨款支持绿色食品产业基地的发展, 并且制定了一些扶持地方绿色食品产业的政策, “十一五”、“十二五”又把绿色食品产业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方面。

我国发展绿色食品实施“环境有监测、操作有规程、生产有记录、产品有检验、上市有标识”的全程标准化生产模式, 推行“以品牌为纽带、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农户为基础”的产业发展模式, 倡导“保护环境、清洁生产、健康养殖、安全消费”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创建了“以技术标准为基础、质量认证为形式、标志管理为手段”的质量保证体系, 推行的全程标准化生产和监管模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目前, 全国绿色食品企业超过6000家, 产品超过17000个, 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2亿亩, 生产总量接近9000万吨。 (数据摘自阿里巴巴农业频道相关专题)

2.5 消费者接受程度的优势

在消费者收入一定的前提下, 绿色食品占同类产品的比重代表消费者的接受程度。据2003—2004年全国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状况调查结果显示, 消费者对绿色大米、面粉、食用植物油、水果、茶叶、液体乳及乳制品的接受程度分别增长了27.46%、4.92%、79.09%、46.36%、177.27%、77.87%, 相对于传统食品产业, 绿色食品更受消费者的欢迎。

3 绿色食品产业与传统食品产业的协调发展

虽然绿色食品产业较传统食品产业有很大的优势, 但传统食品产业也存在自身的优势, 我们可以推崇绿色食品产业, 也不可以完全否定传统食品产业的存在。所以, 在两者共存的条件下, 我们应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 使得两者可以相互促进, 相互协调, 共同发展。

3.1 传统食品制造技术的无可替代性

酒类产品的酿造、调味品、发酵产品制造都是传统食品产业特有的技术, 绿色食品产业所无法替代的。在这些方面, 绿色食品产业仅仅是对传统食品的改进, 并不是对传统食品产业的完全替代。

传统食品产业应在坚持自己原有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完善自己的技术, 使自己的发展更加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应该学习和继承传统食品产业的优秀方面, 在用新技术武装自己的同时不断用传统技术丰富提升自己。

3.2 传统食品产业的知识产权应受到保护

中国许多传统食品世代相传, 延续至今, 源远流长, 经久不衰, 长期为一定的人群食用, 具有习惯成自然、被人们接受的市场, 像一些农村的传统的小型菜市场, 虽然人们食用的并不是我们所说的绿色食品, 但我们却不能否定它的存在。

中国传统的食品总会渗透出浓厚的文化底蕴, 一些小吃的背后大多会藏着一个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故事, 这些东西体现出了中国丰富的饮食文化, 是值得我们保留和继承的。

我们的祖先通过了很多的尝试才有了现在我们所喜爱的不同的饮食文化, 这是老辈的智慧和创新的结晶, 我们应该继承并推陈出新。在传统食品起源时, 由于各个地区文化环境、地域的不同, 每个地方的食品又带着各自的特色, 随着民族风俗的演化, 延展为民族的特色。所以, 我们应尊重传统食品产业, 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这样才能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元素, 使我们国家的发展经久不息。

总之, 绿色食品产业和传统食品产业在发展中各自都有自己的优势, 二者相互依存, 不可分割, 在发展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节, 使二者在发展中相互促进。它们都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 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必然可以促进我国的快速发展, 使我国立于世界不败之地。

摘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传统食品产业日益显露出自身所存在的弊端, 它的发展不仅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 而且降低了生产资料的使用效率, 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我国的绿色食品产业逐渐成长起来, 并拥有了自己的优势产品和区域。绿色食品产业旨在以较短的时间最有效的获得人类所需要的产品, 但是由于人们对绿色食品产业缺乏一定的认识以及绿色食品产业市场体系不健全, 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仍然存在很大的障碍。

关键词:绿色食品产业,传统食品产业,博弈

参考文献

[1]张萍.浅议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 2011 (5) .

绿色食品产业对新疆农村 篇2

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摘要: 绿色食品一经问世, 就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并得以迅速发展, 这主要是因为它适应了时代的需要, 对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对绿色食品特点及发展现状进行概述的同时, 浅析研究了绿色食品产业对新疆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并对下一步如何更大程度地发挥这一推

动作用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绿色食品;农村经济;推动作用

前言

绿色食品是人类对自己物质文化活动反思后正确回归的产物, 是根植于环保农业、自然农业、有机农业并辅以高新技术的新兴产品。绿色食品产业在可持续发展原则指导下, 以一种新兴的产业发展思路, 通过适度的技术、理性的经济行为生产安全、优质、无公害食品, 同时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度。这一产业经十几年的科学规范发展, 对新疆农村经济的增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极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正文

1.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

截止2006 年12 月10 日, 全国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企业总数达到4 615 家, 产品总数达到12 868个, 分别比去年增长24.9%和32.3%。实物总量超过7 200 104 t, 产品年销售额突破1 500 108 元, 出口额近20 108 美元, 产地环境监测面积1 000 hm2(1.5 万亩)。从产品结构分析, 种植业产品占57.1%,畜牧业产品占14.2%, 渔业产品占5.8%, 饮品类产品占16.5%, 其他产品占6.4%。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97.9% , 企业年检率达95%。目前, 国际上类似我国绿色食品的有机食品、生态食品、自然食品生产和贸易发展十分迅速, 市场容量也在迅速扩大, 这对我国绿色食品是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 随着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在标准、技术、管理、贸易等方面进一步与国际相关行业接轨, 中国绿色食品的国际形象和

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从而在国际市场上树立中国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精品和名牌形象, 促进中国绿色食品的出口创汇。

2.新疆绿色食品发展现状

新疆绿色食品工作于1992 年启动以来, 经过16 年的不断探索, 打造出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安全优质农产品精品品牌。当前, 新疆绿色食品事业正处于十分重要的发展时期, 随着人们对绿色食品认识的提高, 形成绿色食品快速发展的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 绿色食品工作已成为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品牌已成为代表新疆安全优质农产品的一个精品形象。截止2007 年12 月底, 新疆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企业总数达到71 家, 产品总数达到201 个。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6 家, 自治区级龙头企业23 家, 原料产品占30%, 初加工产品占22.5%、深加工产品占47.5%。绿色食品产品认证数量继续保持30% 的递增速度, 续展认证企业和产品数量分别达到75%和79.41%, 排在全国第六位, 产地环境监测面积达到40.39 104 hm2(605.78 万亩)。目前, 新疆绿色食品发展规模稳步扩大。绿色食品生产企业总数, 产品数、原料基地面

积、绿色食品产量、产值等都比去年有所增加。与2006 年相比, 2007 年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总数和产品总数分别增长25%、35%。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水平有所提升。产品结构逐步优化, 原料产品、初加工产品、深加工产品三者间的比例逐步协调,绿色食品的品种在原有的肉、奶、水稻、面粉、食用油等基础上, 增加了新鲜蔬菜、食用菌、果脯等花色品种。三是从事绿色食品生产的企业较快增加, 绿色食品的金字招牌为生产企业和农户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对农村经济的增长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3.绿色食品产业对新疆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分析

3.1绿色食品发展模式带动农户生产, 增加农民收入

绿色食品“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措施, 要求申报企业必须建有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标准要求并且能满足其生产规模的绿色食品原料基地。绿色食品原料基地要集中连片、易于管理, 在这样的约束条件下, 基地的生产就必须有一定的规模, 而且要集中。同一种作物(品种)的规模化种植(养殖)可以促进农业规模化生产和标准化生产。这一要求形成了绿色食品!公司+ 基地+ 农户∀的主要生产管理模式, 该模式就是通过公司和农户签订种植供应合同, 保证产品原料来源的固定性, 同时, 农户收获产品既有了销路, 而且价格还高于一般市场。这样, 公司保证了产品质量, 农民增加了农业收入。

3.2 绿色食品技术标准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绿色食品标准包括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产品标准和包装标签储运标准等, 这些标准又包含了各方面详细准则, 如农药、肥料、兽药、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渔药等使用准则, 还有严格的产品标准, 都保证了绿色食品“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措施的落实, 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同时, 绿色食品的开发, 较好地改善了新疆许多地区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 环境要素得到了定期监测, 有效地预防了环境灾害。由此建立起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机制, 使农业生产、保护环境和增进健康三者得以有机结合起来。所以说, 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态经济的增长, 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3.3 绿色食品品牌优势提升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产品价值

农产品竞争本质上是质量的竞争, 是与质量有关的生产方式与管理体制的竞争。以源头监管为重点, 从环境、技术、管理等环节入手, 对农业生产全过程进行有效监控的绿色食品已成为国内农产品进入大型超市, 走向国际市场的“ 新卖点”和农产品出口的新的“增长点”。在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作用下, 企业和农户发展认证产品的积极性不断增长, 品牌效应得到了充分体现, 农产品自身价值也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增加了农民收入, 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增长。

3.4绿色食品发展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增强区域农业竞争力,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增长

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是提高农业竞争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战略措施。作为农业产业体系的组成部分, 绿色食品的发展与结构调整的重大措施紧密结合, 在促进结构调整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同时, 绿色食品有着重发展区域优势农产品的特点带动了当地优势作物的发展, 使其在原来的基础上, 更大程度地扩大了影响力, 增强了区域农业竞争力, 促进了农村区域经济增长。

4.采取有力措施, 加快绿色食品产业发展

4.1加大宣传引导力度, 全面营造绿色消费意识

加大宣传力度, 广泛普及绿色食品及其标志的基本知识, 引导消费者树立优先消费绿色食品的营养意识。使人们真正认识到开发绿色食品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保障人体健康, 提高农业和食品加工业经济效益, 以及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等方面的作用。把绿色消费形成一种文化, 提高人们的绿色食品消费意识, 从而使新疆绿色食品营销水平得到更大的提高。

4.2 拓展国际国内市场, 为绿色食品拓展出更多的生存空间

加大拓展市场力度, 以搞活经营拉动开发绿色食品能否打出去, 关键是要看市场开拓的力度如何。搞好市场开拓, 必须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突出地方特色, 选择有市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 把绿色食品开发同发挥区域优势产业结合起来, 建立高标准的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要通过实施绿色食品名牌战略, 精心培养一批名牌绿色食品, 努力扩大名牌比重, 发挥名牌效应, 提高市场占有率。要在加强信息系统建设, 搞好市场分析和预测的同时, 组建一支高素质的营销队伍, 坚持经常深入外地搞推销。在此基础上, 还要在一些大中城市设立绿色食品专卖店、连锁店、营销专柜等形式的销售网点, 大力拓展外埠市场。

4.3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以提高品质牵动开发

绿色食品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 绿色食品产业必须由高科技来支撑。应该从全面提高产品档次入手, 大力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 培植优良品种, 优化品种结构, 变初加工为深加工、精加工, 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可以通过引进国内外生产绿色食品先进技术, 并会同高校和科研部门协助企业消化吸收和创新。要加强产学研联合, 推进企业技术进步。通过采取多个企业共建或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联建的方式等多种形式搞好技术中心建设, 把技术引进与技术开发有机结合起来, 促进新疆绿色食品产业的大发展。

4.4 加强监督管理, 确保绿色食品质量安全水平

绿色食品管理相对滞后是制约当前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何加强绿色食品质量保证体系建设, 成了当今绿色食品发展的一项重要而且必须研究的课题。绿色食品开发管理应该要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认证与监管同步”的方针, 突出抓好认定产地的投入品使用和获证产品的监督管理,坚决打击假冒绿色食品的现象和行为, 绿办与工商、技术监督、公安等有关部门对市场销售假冒绿色食品的行为和不规范用标的生产企业进行认真的检查和打击, 净化绿色食品市场, 确保绿色食品质量安全水平。确保绿色食品产品质量和信誉。

4.5以龙头企业为主导, 加快产品认证进程

目前, 在新疆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 绿色食品企业占19% , 发展潜力还很大。应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一体化经营中的主导作用, 带动绿色食品产品认证和原料基地的发展。同时积极组织和引导龙头企业与绿色食品基地实行产销对接, 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认证标志为纽带、龙头企业为主体、基地建设为依托、农户参与为基础∀ 的一体化经营体系, 促进龙头企业与基地建设共同发展。

4.6 争取政策支持, 保障资金投入

绿色食品的开发应该说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产业, 如果没有政府的政策推动和资金扶持, 很多企业就因不愿意或者没能力去承担风险而放弃开发绿色食品。没有资金扶持, 绿色食品开发配套的科学技术就难以创新, 更无法推广。所以, 绿色食品作为利国利民的新生产业, 作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一个重要抓

手, 应该得到政府的政策推动和资金支持, 这也是发展农村经济的一条有力措施。

参考文献:

绿色食品产业放飞我的梦想 篇3

2005月1月21日晚,人民大会堂灯火辉煌,加拿大总理保罗·马丁宴请我国家领导人,陪同参加晚宴的都是社会各界卓有建树的知名人土。其中一位神采奕奕的女性格外引人注目,她就是温州亨哈食品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林红。作为浙江省内开发野生果菜资源第一人,林红身上自有一股“巾帼不让须眉”的飒爽英姿,谈话间笑声朗朗,话音掷地有声。一席交谈,林红将她昔日艰辛的创业历程以及今日众所瞩目的成就娓娓道来。

林红出生在温州文成县“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百丈潦镇石庄村。那里海拔高,山穷地薄。不甘贫困的林红在很多年以前便开始闯荡上海,开办服装厂。多年拼搏商海的经历赋予了林红坚韧不屈的毅力和迎难而上的可贵精神。10年前,她瞄准了家乡满山遍野的野生果菜。这些无污染、无残毒、口味独特又营养保健的天然绿色食品使林红看出了蕴藏其间的无限商机。于是,敢闯敢拼的年青姑娘毅然决定放手大干一场。1994年10月,“文成县亨哈山珍食品有限公司”在文成的青山绿水间顺利诞生。主导加工野生果菜,成为浙江省内领先开发野生食品的绿色企业。

第一批产品——“野生蕨菜”很快投放市场,消费者从好奇到赞赏,昔日的“山头货”使饮食品味逐渐趋向返朴归真的城市居民青睐有加。公司销售额很快节节攀升。第一炮顺利打响之后,林红更加干劲十足。村民们更是奔走相告:山里随处可见的野菜只要送到林红的加工厂就可以变成钱!

创业路上艰辛坎坷,市场风险更是变幻莫测。林红深知这一点。所以,从一开始,她便明确地将企业定位为“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同时树立企业“野生、稀有、名牌、外向、带农致富”的经营理念,并注重用科技提高产品质量,勇于打破常规,创新经营方式,实施品牌战略。通过一系列改革创新,原来家族式的企业开始逐步发展成为依靠科技的集产力口销、贸工农一体化的外向型农业产业化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公司不断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同时扩大原料基地,繁衍野生果菜种苗,推广人工种植技术,从而使开发的新产品层出不穷。目前已形成脱水、腌制、即食小包装、清水罐装、食无忧生鲜5大类共100多个品种的产品。并于1999年获得自营进出口权,一株株昔日并不起眼的野生菜开始出口创汇,在国际市场上“昂首阔步”。企业效益开始蒸蒸日上。2003年,公司销售总额达1.01亿元,其中出口创汇7552万元,折合美金921万元。

公司现有下属企业:文成县亨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独资),面积1170亩,是野生果菜人工种植实验、推广与特种禽畜立体开发的样板工程;文成县亨哈天顶湖果蔬加工厂(独资),占地62亩,首期完成投资1080万元,竣工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是绿色食品及野生果菜、食用花卉产品研制、生产基地文成县亨哈野生资源研究开发中心(独资),主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研究、开发野生食品新品种,抢救附加值高、有开发前景又濒临绝种的野生品种,是企业自办的研发机构;温州亨哈绿色食品开发销售有限公司(独资),公司下属专业营销公司及时掌握国内、外销售网络及信息,使得“亨哈”牌产品每年以85%以上的比例销往东亚、西欧等12个国家和地区;温州亨哈食品有限公司是亨哈绿色食品在温州开发与销售的管理企业;温州市食无忧食品专销配送有限公司,是温州市人民政府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的“食无忧”工程的主要实施单位,同时被温州市农业局认定为温州首批放心农副产品的专销试点单位。目前已在温州建立食无忧食品配送中心,计划在温州市内各社区开设100家生鲜超市(门店),首期11家已正式开业。经营从各放心基地直接运送过来的绿色食品及“放心菜”,实现了绿色、协b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绿色管理。另外,公司已在全国各地设立19个加工点,并与23个省、市100多个县(市)常年保持业务、信息联系。

亨哈公司两度被评为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浙江省百家诚信民营企业、浙江省“三优”(优秀企业、优秀产品、优秀经营者)企业、温州市轻工行业百强企业,温州市“三型”(规模型、科技型、外向型)企业等,“亨哈”牌产品更是两度荣获浙江名牌称号及多项国家、省级金奖,“亨哈”牌注册商标获浙江省著名商标。林红本人也被评为全国食品工业优秀女企业家、省级和市级优秀厂长(经理)、浙江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温州市劳动模范等,并担任温州市人大代表和文成县政协常委。接踵而来的荣誉是对林红创业的艰苦历程的最佳肯定。面对荣誉,林红始终淡定自若,她念念不忘的是“带农致富”的经营理念。去年公司为6000多农户就地增收4000多万元,一大批山区农民开始走上了“靠山吃山”的脱贫致富路。

经过10年的开拓,“亨哈”公司的发展态势正如日中天。面对中国加入WTO的挑战和机遇,“亨哈人”以极大的魄力和战略眼光率先提出凭借一切以农业资源为原材料的深加工产品(包括从生物资源到竹木产品),建立以“亨哈农产品概念”为基础的现代农产晶物流体系。它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现代交通为支撑,以规模化和专业分工为特征,打破传统产业、行业、地域限制的局限性的新型产品流通形式,极大地简化了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流通程序,缩短了流通时间,大幅度的降低了成本。更关键的是产品从生产到流通的各个环节都实行标准化、信息化、规范化管理,从根本上杜绝了劣质产品进入市场的通道,为消费者构建了一道“绿色防火墙”。目前,设在温州总部的亨哈绿色食品管理中心大厦建设正在紧张进行之中,建筑面积47680平方米,一期投资1.96亿元;郑州亨哈农产品物流项目——郑州亨哈国际商贸城也于2004年12月破土动工,该项目规划建筑面积达37万平方米,总投资6.9亿元人民币;上海、沈阳的项目正在立项当中。亨哈公司计划在3年内,率先把温州、郑州两大市场办成全国一流的绿色食品现代物流中心。与此同时,亨哈公司在世界各大城市建立了配送网点、采购链和展销中心。他们筹备在凡是有50万以上人口,3个小时车程内能到达的城市都建立仓储配送网点,这一规划得到了华侨的热烈反应和广泛支持,各地华侨商会的会长及名流精英都在积极主动地与亨哈衔接工作。

更令人激动的是,林红正在灵昆岛斥巨资打造一片真正的“桃花源”——温州亨哈循环型生态农业示范区。新的生态型城市在设计理念上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明中“天人合一”、平衡和谐的自然和人文精神,又吸收了上个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在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方面的科技和哲学成果,将人类有史以来在平面、低层建筑上的设计智慧和应用在大都市、超高层建筑上的系统技术优势及最新的数字化技术完整地融合在一起,从根本上改变了现代城市里建筑物、道路、绿地和公共设施不可避免的互相争夺地面和发展空间的矛盾,以空前的想象力和严谨的科学精神将自然生态系统、居住系统、道路和公共设施系统分3层有机地叠加在同一平面上,彻底解决了现代城市的种种弊病,提供了最适合人类居住的“生态型综合体”。而生产园区内实行农业生产工厂化管理,农民身份工人化转变,不仅有效地解决了“三农”问题,更是以其特有的建设标准化产业链、产业体系的理念,实现从有机肥制造、土壤改良到绿色农产品生产与高效、快捷流通的产业循环体系。与此同时,一大批怀着绿色梦想,与林红志同道合的科学家提供了诸如TBS制肥,BGA土壤改良、无粮型饲料制造、农药残留物降解以及BSR模块化污废水处理等技术,形成了循环型生态农业园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体系,最终共同实现农产品的高效、清洁、无害化生产。

整个生态园的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它的建立将是人类最理想的居住场所,将使“世外桃源”的神话成为现实。生态园的规划建设表明了林红不仅是一个实干型的企业家,更是一个富有激情的理想主义者,体现了她不凡的智慧和开创性,以及海纳百川的气度。

林红的绿色事业正在市场的商业舞台中“激情起舞”,而林红则更像一朵人类食苑中铿镪前行的赤色玫瑰,相信她会走得更远,更坚定!

浅析西藏绿色食品产业发展 篇4

一、西藏绿色食品发展基本情况

西藏自治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起步晚, 绿色食品企业或品牌认证率低。西藏自治区绿办于2002年7月获得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授权委托, 办公室挂靠在自治区农牧厅政策法规与市场信息处。2010年8月,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授权自治区绿色食品定点监测机构挂牌成立, 这是区内第二家有关绿色食品的监测机构, 第一家是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

2003年底, 绿办共推介了西藏拉萨啤酒有限公司、西藏红山药泉饮品有限公司、南木林县艾玛农工贸总公司等6家企业作为区内首批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树立了区内企业的品牌意识和名牌形象。2005年至2010年, 西藏圣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西藏拉萨啤酒有限公司、西藏特色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生产的西藏青稞精粮、拉萨啤酒11°、西藏大蒜油、西藏辣椒油、西藏花椒油、核桃油、白朗糌粑、牦牛肉、红景天、雪莲、冬虫夏草、藏鸡蛋等33个产品相继通过认证。

二、西藏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农业自然资源优势

特殊的地理特征, 导致了独特的气候类型, 也同时造就了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西藏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典型的地区之一, 是保障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因库。西藏自治区大部分地州、市没有对环境污染较大的化工、冶金等企业。监测数据表明, 西藏大气环境基本没有受到污染, 空气质量继续保持良好状态。首府拉萨市是中国环境空气质量最清洁的城市之一。由于西藏自治区农业集约化程度较低, 化肥、农药和其他化学合成物质的施用量很少, 1600多个湖泊由于周围没有污染, 仍处于原生状态。和其他省份相比, 环境状况具有比较优势, 西藏自治区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农业资源得天独厚。牦牛、青稞、松茸、藏药材等是高原特有气候条件下的特色农产品。西藏自治区绿色食品的生产规模和数量与西藏自治区的自然条件相比, 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国内外客商也十分看好西藏自治区的绿色食品产业, 许多外国客商希望进口西藏的以牦牛为原料的系列食品、青稞系列制品、油菜、松茸、核桃花椒、藏药材、冬虫夏草等绿色食品, 在西藏自治区发展绿色食品产业, 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广阔的国际市场, 发展前景非常看好。

三、影响西藏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 管理机构和制度建设力度不够

首先是管理机构不全, 关系不协调。省级绿色食品办公室受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委托行使产品认证和监督管理等职能, 西藏只有拉萨市成立了挂靠在农牧厅的专门绿色食品办公室, 其他市地县基本没有专职绿色食品产业管理的相应机构和人员安排, 有的县连负责人都没有确定。其次是关于发展区域绿色食品产业缺乏相应的统一规划, 相应的科技、制度设置、教育支撑力度不够, 技术服务跟不上。西藏的农业生产和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有着与内地不同独特性, 需要通过制度建设特别是标准建设占领市场。绿色食品的开发管理需要科技、生产领域的协作。在绿色食品生产领域, 低化学投入是一个关键的要求, 生物农药、生物肥、有机肥、优质复混肥、天然食品添加剂、天然饲料添加剂、环保型包装材料等生产资料的开发, 以及各种防腐技术、包装技术等关键技术的开发等相关产业还处于有待开发的阶段。

(二) 绿色食品认证体系和认证工作滞后

西藏绿色食品认证体系还不完善, 认证工作效率低下, 缺乏相应的认证绿色食品开发、认证和监管职能。面对西藏具有的巨大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 将西藏打造为绿色食品产业优势品牌潜力巨大, 需要用发展战略眼光开展绿色食品认证工作。有些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存在着“重申报, 轻管理”的现象, 对绿色食品标志的使用和绿色食品产品的生产过程监管不规范, 尤其是难以控制的农业投入品的使用, 如化肥、农药的使用, 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的使用等, 少数企业还不能严格按照绿色食品技术规程操作。尤其认证后的管理、企业自律行为、规范用标等, 还存在一些问题, 影响着社会对绿色食品品牌的认知度。

(三) 产业化发展不足

西藏绿色食品产业内总体上处于数量不足规模缺乏状态。已认证的绿色食品企业大多为中小企业, 企业规模小、投入少, 不具备在市场营造轰动效应的能力, 导致产品附加值低, 产业效益不明显。另外, 绿色食品产业的市场运作绝

大程度属于单个企业自我行为, 缺乏市场竞争力和定价权, 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就不能充分的发挥, 整个产业不能整合到一起, 不能整体打造产业效应, 提升产业优势。关于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政策更多地基本上停留在发动鼓励层次, 奖励办法覆盖面也是相当小, 相对于绿色食品产业的大规模发展, 真正的通过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促进食品质量安全水平, 还需要设立专项资金。另外, 绿色食品产业相关的项目太少, 没有相关项目公关、市场进入和相配套的投融资平台, 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就很难迅猛发展。

(四) 宣传力度不够

目前, 对绿色食品产业的宣传仅仅限制在绿色食品管理系统内部和绿色食品生产企业, 对大范围内的宣传严重不足, 这与全国绿色食品产业的宣传意识不强有直接关系。西藏的最大生态优势转化为资源优势、进一步转化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优势, 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自然资源层面的宣传上。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对农产品和加工食品的要求一直是数量和基本营养, 国家的宏观政策和消费者的注意力对食品安全性的关注远不如国外那么显著, 因此包括西藏在内的许多地方和企业领导对发展绿色食品仅仅从经济效益考虑, 主要考虑的是短期内能不能达到较高的经济效益, 并未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环境保护、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研究护、食品与健康的高度认识, 没有从战略意义和高度上去考虑开发绿色食品对一个地区、一个企业和农业、农村发展的意义。因此, 绿色食品基础知识的普及程度远远不够, 而且由于绿色食品的申报往往是企业行为, 企业对绿色食品的宣传多是突出自身产品的分散方式为主, 不可能形成对“绿色食品”品牌进行集中宣传, 因而也就不能形成凝聚消费者注意力的“名牌”、“金牌”。

参考文献

[1]杨唐勇.西藏自治区33个本地产品获绿色食品标志[OL].中国西藏新闻网, 2010-08-26.

[2]李显军.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研究——理论、模式与政策[D].中国农业大学博士论文, 2005.

[3]王德章等.绿色食品产业结构优化与竞争力提升[J].商业时代, 2004, (24) .

[4]刘莉.北京市场猪肉产品品牌竞争力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5]伍刚明.绿色食品产业化组织模式及经营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硕士论文, 2008.

[6]沈占波.浅析企业品牌竞争力的提升策略[J].企业经济, 2005, (4) .

牡丹江市绿色食品产业推进组 篇5

2011年2月

按照全省十大重点产业发展的战略部署,为全面落实省农村工作和市委十届十四次全委会议精神,大力实施“强农富民”工程,加快绿色食品产业的快速发展,充分利用我市优势资源,推进绿色食品产业经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税和现代化大农业建设,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基础现状

我市是特色农业大市,农业资源丰富。多年来我市始终坚持调优产业结构,实施产业化经营,实行市级领导包扶责任制,包产业、包龙头、包项目、包政策、包资金。做山水文章、发展特色农业;做生态文章,发展绿色食品;做口岸文章,发展外向型农业。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市委提出了“打造绿色有机食品之都”,深入实施“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优化产业结构、组建产业集群、实施项目开发、建设专业基地、拓宽市场领域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截止2010年,我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118户,实现销售收入638亿元,绿色食品产业带动基地农户162万户,实现户均增收4800元,绿色食品产业已成为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企业整体规模小、精深加工率较低、产品研发意识不强、市场开发资金不足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在今后工作中不断加以解决。

二、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 “强农富民”为目标,以农民持续增加收入为核心,以绿色农产品加工为支撑,打造绿色有机食品之都,全面落实省市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各项任务,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用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产品加工档次,用大基地促进大加工,用大项目带动大产业,用大品牌占领大市场,实现“三个转变”:即小农业向大产业转变,特色农业向绿色农业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强力推进绿色食品产业经营,全面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与政策引导相结合;坚持自我发展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坚持重点产业与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相结合;坚持大项目牵动与龙头企业带动相结合;坚持发展循环经济与降低能耗减少排污相结合。

(三)发展目标

2011年龙头企业发展到150户,2012年发展到165户,2013年发展到180户;绿色食品主要销售收入2011年达到957亿元,2012年达到1436亿元,2013

年达到1914亿元,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达到18万户,拉动农民收入8000元。到2015年发展的具体目标是:

——龙头企业大发展。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210户,培育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25户,其中超百亿元的1户,50亿元的2户,10亿元的5户,建成绿色食品加工园区10个,构建产业集群。

——项目建设大突破。谋划建设50个总投资1000万元以上起点高、规模大、市场好的大项目,重点培育总投资超亿元的大项目建设。

——精深加工大提升。绿色食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5%,其中精深加工率达到50%,绿色食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2:1。

——品牌建设大提高。放大我市现有的35个农产品加工业著名品牌效应,到2015年省著名品牌要达到50个,国家驰名品牌2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农产品全部达到绿色食品标准。

——拉动能力大增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500个,参加绿色食品产业经营达到20万户,户均收入10000元。

三、重点产业和主要任务

根据我市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和产业基础,今后五年重点围绕农产品、畜牧水产、山特产品及商贸流通业四大领域,突出发展玉米、大豆、水稻、果菜、乳品、生猪、肉牛、食用菌八大加工业,组建产业集团,把产业优势化为商品优势、市场优势,做大做强绿色食品产业。

(一)玉米加工业

着力解决深加工少、规模小的问题。我市玉米加工企业主要有黑龙江镜泊湖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宁安和平酿酒有限公司、牡丹江白酒厂、牡丹江高科生化有限公司、穆棱凯飞食品有限公司、穆棱正园米业有限公司、希望集团海林永行饲料公司、林口信源酿酒有限公司、宁安市腾飞生物酶有限公司、林口裕达粮油贸易有限公司10户企业,到2015年年加工能力100万吨,销售收入达40亿元以上,打造年销售5亿元以上企业1个,大力开发玉米淀粉、葡萄糖、白酒、酒精、精制玉米油、双歧因子、赖氨酸等,组建玉米产业集团。

(二)大豆加工业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叫响“非转基因”特色品牌。我市大豆加工企业主要有穆棱创力渔牧饲料有限公司、永和牡丹江食品公司、林口利通油脂有限公司、牡丹江正鑫油脂有限公司、海林海龙油脂有限公司、东宁天马集团贸易公司、宏源粮油农副产品有限公司、海林聚通油脂有限公司、林口金财粮食批发市场有限公司9户企业,到2015年加工能力达到40万吨,开发主要产品是豆油、豆粕、大豆蛋白粉、大豆软磷脂,加工产值15亿元。打造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3个,组建大豆产业集团。

(三)水稻加工业

水稻加工企业主要有牡丹江市响水米业集团有限公司、海林市威虎山米业公司、牡丹江茂源米业有限公司、穆棱市和平米业有限公司、牡丹江制米厂、黑龙江镜泊湖农业开发公司、黑龙江红日升食品有限公司、海林金色庄园米业有限公司、宁安双江米业有限公司、宁安嘉联米业有限公司10户企业,到2015年加工能力达到50万吨,主要开发优质米、米茶、米酒、米白金、米饮料等产品,销售额达到17亿元,组建水稻米业集团。

(四)果菜加工业

大力发展果菜产业,把“菜篮子”工程放到首位,满足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内在需求。我市果菜加工业、流通企业主要有牡丹江牡达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宁安源丰经贸有限公司、黑龙江龙腾农副产品有限公司、穆棱绿源蔬菜有限公司、林口天瑞成农副产品经销公司、牡丹江阿妈妮调味食品有限公司、牡丹江恩赐干调食品有限公司和牡丹江隆赫达食品有限公司8户企业,到2015年果菜加工能力达到5万吨,流通量80万吨,销售收入达到20亿元,组建果蔬产业集团。

(五)生猪加工业

我市生猪产业加工规模较大,生猪产业是我市农业四大主导产业之一。生猪产业加工企业主要有牡丹江鑫鹏肉业食品有限公司、牡丹江华誉食品有限公司、牡丹江阿穆尔食品有限公司、牡丹江笨笨乐食品有限公司4户企业,着力解决猪源不足问题。到2015年加工能力达到200万头,辟建10万头生猪养殖场10个,销售收入达到53亿元。组建生猪产业集团。

(六)肉牛加工业

我市已成为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区最大的肉牛生产加工基地。我市肉牛加工企业有龙江皓月集团穆棱肉牛加工有限公司,养殖基地有林口骏升肉牛养殖有限公司、林口兆福牧业有限公司、东宁连成牧业有限公司4户企业。皓月集团肉牛年加工能力20万头。由于我市育肥肉牛总量较小,满足不了皓月集团生产需要,到2015年全市育肥牛饲养量达到20万头,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组建肉牛产业集团。

(七)乳品加工业

我市现存栏奶牛8100头,年产奶量23万吨。我市鲜奶加工业有红星乳业集团、大湾集团、牡丹江硕业乳品公司,年加工能力15万吨,严重缺乏奶资源。到2015年我市奶牛饲养量达到6万头,产奶15万吨,销售收入15亿元。组建乳业产业集团,加大高端配方粉和高端液体奶开发力度,提高乳制品市场份额。

(八)食用菌加工业

我市是全国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现有食用菌244亿袋,鲜菌120万吨。我市食用菌加工业主要有东宁雨润绥阳黑木耳大市场有限公司、海林北味菌业有限公司、牡丹江中龙食品有限公司、牡丹江三通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牡丹江龙飞商贸实业有限公司、林口岩手滑子蘑有限公司、黑龙江宏福山特产品有限公司、海林市俊峰猴头菇有限公司8户企业,年加工能力5万吨。到2015年我市食用菌总产量达到35亿袋,销售额100亿元。加工能力达到鲜品50万吨,开发木耳块、开袋即食品和营养配餐。同时开发山野菜,年加工能力达到5万吨,销售额

3亿元,组建食用菌产业集团。

在着力推进“八大加工业”发展的同时,推进马铃薯、烟草、蜂蚕农产品加工业的加工及绿色食品开发、物流,做大做强林口、宁安打叶复烤厂、宁安糖厂、北味公司、宏达公司、小蜜蜂公司、慈蜂堂公司、夏林公司加工企业,到2015年销售收入到达80亿元。

四、农业园区建设

按照市委提出的“农村经济项目化、项目工作园区化”的要求,我市辟建了22个农产品加工园区,这些园区还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到2015年,我市要重点发展牡丹江生态食品园区、江南农产品加工园区、海林市农产品加工园区、东宁绥阳黑木耳产业园区、林口古城农产品加工园区、宁安范家农产品加工园区、穆棱下城子经济开发园区、共和农产品加工园区、海浪农产品加工园区、东宁对俄出口园区10大园区,固定资产投入达到50亿元,使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集中,向哈牡绥东产业带集中,打造绿色食品产业集群。

五、推进措施

(一)要在建设优势特色产业带上有新突破。要依托资源、区位和综合优势,突出发展畜牧产业、绿色食品和外向型农业,通过龙头企业集团带动产业升级。要推动四个主导产业大发展、快发展。特别是肉牛和生猪产业,要壮大大湾、惠民、建鑫等猪场和林口骏升、福林、兆福肉牛等养殖公司,扩大饲养规模,以满足鑫鹏、皓月生猪和肉牛生产需要。宁安市要大力发展养鸡业,供给正大集团生产。要扩大食用菌基地规模,“十二五”期间,食用菌生产规模力争达到35亿袋(块),搞好食用菌深加工。到2015年力争把我市建成黑龙江省东南部最大的肉牛生产加工基地,建成全国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加工基地。要推动特色产业发展,使我市蜂蚕、北药、山野菜、白瓜籽、冷水鱼和乡村旅游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好产业。

(二)要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上有新突破。龙头企业是绿色食品产业经营的支撑点,抓住了龙头企业,抓住了大项目就抓住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牛鼻子”。要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按照国家和省产业政策,要在土地使用、减免税收、贷款资金等方面积极扶持有资源基础、有产业规模、有科技含量、有市场前景的大项目、好项目。“十二五”期间要重点抓好绥阳黑木耳山野菜大市场新建项目,该项目由江苏雨润集团总投资10亿元,建占地67万平方米,是全国最大的黑木耳批发市场,2012年10月竣工,预计交易总额100亿元,利税10亿元。永和国际有机食品生态园项目,由上海弘奇永和食品发展股份公司投资3亿元,落户我市三道生态园区,新建年产2万吨豆浆粉、液态豆浆、大豆酸奶生产线,2012年项目达产后,预计产值10亿元,利税1亿元。林口森豪糠醛有限公司糠醛生产项目,总投资12亿元,年产糠醛1万吨,预计产值1亿元。我市新上25万吨番茄酱加工项目,项目总投资27亿元。该项目已落户林口县2011年开始投产,预计年产值2亿元。黑龙江华仙甜菊有限公司糖甙系列产品开发项目,总投资18亿元,深加工糖甙产品1万吨,项目达产后销售总额达到6亿

元,拉动2万多农户增收。

(三)要在组建农产品加工集团上有新突破。要坚持“扶大不扶小,扶强不扶弱”的原则,培植农产品加工产业集团,“十二五”期间,重点培育壮大皓月、正大、鑫鹏、响水、渤海、利通、双合、隆赫达、北味、黑宝十大产业集团,增强产业实力。要通过政府引导、改组改制、嫁接改造、招商引资等措施,盘活一批产业基础好的企业,使其成为我市大型农产品加工产业集团。通过扶持力争五年时间使我市销售额超亿元的企业达到20个,农产品商品转化率和精深加工率达到85%和50%。要按国家产业政策,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增强牵动和辐射能力。要适时召开银企对接会、产业推进会,扶持并引导企业调整结构、产品研发、开拓市场、扩大内需,使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朝着农产品加工转化率高、精深加工率高、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和市场占有率高的方向发展,让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

(四)要在推进农业生产专业化上有新突破。要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大力推进一村一品建设,把一村一品、一乡一业集中到多村一品、一县一业。要沿201-301国道上构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特色农业产业带,打造优质产品集中连片的生产基地,引领一村一品向加工园区集中、向产业带集中。各地要争取国家生产基地建设专项资金,加大一村一品、农业示范园区的投入,把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做大,用大产业、大基地支撑大企业、大加工。要搞好“订单农业”,签订农民信得过的“铁订单”。“十二五”期间,农业订单面积要达到650万亩,真正形成“猪合同”、“米合同”、“菜合同”。要依托东宁、绥芬河两大对俄口岸优势,加大对俄农业开发与合作,大力发展对俄生产基地建设,同时要搞好农产品出口基地备案工作,促使产业基地集约化经营朝着 “大而优、小而精”的方向发展。

(五)要在提高优质产品市场份额上有新突破。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瞄准国内外两大市场,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有序开拓市场。各地都要在农产品主产地、集散地,培育和发展一批有规模、有影响的农产品综合或专业市场,加快农村流通服务业的发展。“十二五”期间要重点培育下城子山特产品大市场、绥阳黑木耳大市场、林口龙腾农产品交易大市场、海林山市食用菌交易大市场、宁安源丰果菜交易市场等产地农产品市场建设。同时还要积极开展跨俄罗斯经营,充分利用国外资源,为我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开辟市场空间。要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按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要求,引导基地生产,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产地认证,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龙头企业要率先实现标准化生产,全力推进ISO9000、ISO14000和HACCP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与大专院校合作,建立农产品研发中心,加快与国际接轨步伐。要积极培育农产品品牌,到2015年全市著名品牌要达到50个,国家驰名品牌2个,提升产品档次。要适时参加“绿博会”、“农博会”、“哈洽会”等农产品展销活动,宣传展示我市的优质农产品,以展促销,让牡丹江农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六)要大力营造绿色食品产业优良发展环境。把绿色食品产业摆到各业发展的首位,不断加大工作推进力度。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增加绿色食品发展专项资金。建立和完善绿色食品产业投入机制,集中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扶持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加大筹资、融资力度,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支持规模骨干企业上市融资。建立企业和金融机构的新型合作关系,落实好金融配套扶持政策。二是加大指导服务力度。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职能部门作用,引导和推动绿色食品加工企业,推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培育新型企业家队伍。加大“三乱”治理力度,帮助企业解决好贷款难、运输难等问题,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能。三是加大组织推进力度。充分发挥绿色食品产业推进组在制定绿色食品发展规划、确定重大项目、协调政府资金投入、制定政策措施等事项上的决策作用,认真落实有关部门推进绿色食品产业的工作职责,实施包扶责任制,完善工作机制,形成各部门鼎力推进绿色食品产业的工作合力,促进绿色食品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六、组织机构

绿色食品产业推进组

组长:王育伟副市长

副组长:赵洪生市农委主任

成员单位:市发改委、工信委、农委、财政局、经济合作促进局、金融服务局、国土资源局、环保局、规划局、粮食局、畜牧局、供销社、农研所。

绿色食品产业 篇6

绿色食品是指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食品。环境保护有关的事物通常都冠以“绿色”。绿色食品出自纯净、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醒人们要保护环境和防止污染。通过改善人与环境关系,创造自然界新的和谐。绿色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实行“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通过严密监测、控制、防范农药残留、放射性物质、重金属、有害细菌等对食品生产各个环节的污染。绿色食品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要求。

因此,绿色食品的开发与生产,不仅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优质、安全食品的需求,曼重要的是为了保护我国农业资源。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维持农业持续发展,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增强食品影响力与竞争力。

农业是吉林省的支柱产业,随着国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日益关注,吉林省绿色食品产业开始如火如荼的发展。过去几年中,吉林省的绿色食品工作在省农委的高度重视下,经过全省各级部门的共同努力,实现了质量、速度、效益的整体提升,树立起吉林省绿色食品整体品牌形象,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针对吉林省绿色食品产业的未来科学规划,省农委精心实施,承上启下,实现吉林省绿色食品产业标准完善、管理规范、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国内领先的的新格局,形成吉林省绿色经济新支点的发展目标。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吉林省绿色食品办公室主任杨林。采访中,杨主任对吉林省绿色食品产业所取得的成就做了详细的介绍,指出了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同时扬主任还对吉林省绿色食品产业的未来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1吉林省绿色食品产业取得的成就

近年来,吉林省绿色食品办公室认真贯彻全省农业农村会议精神,深入开展“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转变方式、科学发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积极推进“三品一标”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并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1.1产品认证工作稳步推进在防范质量安全风险的前提下,吉林省绿办在产品认证上强化从严从紧的指导思想,虽然发展速度比较缓慢,但是却夯实了绿色食品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为了提高认证工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完善了认证标准体系:通过严格审核申请认证企业主体的资格和类型,提高了高风险产品生产企业的进入门槛,加强了对各地认证检查质量的核查,强化了工作监督机制。

1.2标准化基地建设建设有序进行近年来,吉林省绿办组织指导了珲春市和东丰县的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工作,目前正在按照基地创建标准抓紧完善推进各项工作,力争尽快获证。2010年,敦化市人民政府申报的大豆基地、镇赉县人民政府申报的水稻基地荣获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证书。

1.3切实抓好质量监管工作一是开展企业年度检查。吉林省全省共有166家企业,312个产品列为年检对象,目前已完成132家企业的年检。二是进行产品抽样检验。根据国家中心要求,制定了《2010年吉林省绿色食品监督工作重点安排》及《2010年吉林省绿色食品市场抽检工作的计划》,并组织实施。三是组织实施市场监察。在欧亚春城超市、家乐福超市进行了现场采样45个,并送检测部门进行检测。

1.4绿色食品标准制订进展顺利开展了省级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流程的制订工作。目前绿色食品粘玉米、无公害苹果梨、有机葵花、无公害小米和无公害水稻等产品的地方标准的制订工作正在进行中。

1.5积极开展宣传培训工作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工作,让广大农民和消费者对绿色食品有进一步的了解。2010年3月15日利用消费者权益日在吉林省工人文化宫举办了宣传活动’铕0作宣传板4块,发放宣传单页2000份,并进行了现场咨询答疑。

1.6积极扶持绿色食品协会的良性发展一是通过了对协会的年度审查,受到省民间组织管理局的好评。二是制定了2010年绿色食品协会工作计划,明确了协会工作目标和发展方向,并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开展工作。

2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杨主任说,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需要我们加倍努力去克服。

2.1区域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由于政策支持不足、工作力度不够,发展绿色食品的环境条件、资源优势和市场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甚至在少数地区绿色食品产业长期徘徊不前。

2.2品牌的公信度和影响力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一方面,由于个别产品存在质量安全问题,少数企业用标不规范,假冒绿色食品标志现象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绿色食品的品牌形象,需要严格证后监管工作;另一方面,许多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缺乏科学、准确的认识,品牌形象尚未真正深入人心,部分企业仍然没有树立绿色食品品牌意识。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宣传,进一步扩大绿色食品品牌的社会影响力,增强市场拉動力。

2.3工作体系队伍能力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目前,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式和任务对整个工作体系队伍的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通过扩大队伍规模,提高人员素质,强化职能职责,创新体制机制,以适应推动产品认证、基地建设不断发展的需要,适应强化认证审核、市场服务等基础工作的需要。

此外,我们还应关注市场过度炒作、部分地方盲目发展的问题,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严把标准、规范运作”的原则,切实维护绿色食品的品牌形象。

3吉林省绿色食品产业的未来发展建议

杨主任认为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吉林省绿办要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建设“五大一强”省和实施增产百亿斤商品粮工程,坚持“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建设绿色农产品加工业大省发展战略,促进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进农产品市场准人和占有份额的提升,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吉林省绿色食品产业的未来发展应加强以下方面的工作。

3.1加快品牌企业建设,不断培育绿色食品产业集群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做大做强绿色食品产业的基础。与发达省份相比,我们省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基础相对薄弱,要把加快加工业体系建设作为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重点工作。一是支持企业大力提高原料转换率,集中力量重点推进有比较效益的绿色玉米、水稻、大豆、畜牧四大原料转换率。

二是支持企业深度开发产品。引导和支持生产企业,控制和压缩“原字号”产品生产,大力开发营养健康类、专用方便类、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绿色食品。三是全力打造一批吉林品牌,紧紧围绕现有的强势品牌,整合同类产品,辐射带动其他品牌提档升级。

3.2继续扩大标准化基地规模,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等级继续扩大国家级标准化基地建设规模,要结合增产百亿斤商品粮工程建设,规划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采取区域集中环评,主导农产品优先,县级政府承建和国家验收补贴等措施,加快国家级标准化基地建设步伐。

3.3积极扩展新的市场空间,进一步提升吉林产品的影响力通过召开产品基地推荐会产品贸易洽谈会等活动,继续做好扩大输出省外农产品贸易规模。切实加大我省绿色食品市场保护力度,开展“吉林农产品一中国最好”市场塑造工程。

3.4建立完善质量监督机制,把质量安全放在更突出的位置一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重点是完善环境监测评估制度、生产企业年检制度、产品质量抽检制度、农产品质量公告制度等。二是进一步加强日常监管工作。重点是基地建设、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标准化产品包装标识和市场准入等。三是进一步加强质量安全支撑体系建设,不断的加强质量检测单位的建设,加大绿色食品生产标准和规程的制修订力度,不断地应用新标准、新成果和新技术,加强质量安全监管人员队伍建设,提高专业能力和执法能力。四是按照农业部统一体部署和要求,切实加大抽检力度,认真组织好绿色食品专项整治行动。

3.5加强宣传工作力度,营造良好工作氛围利用各种宣传媒体,深入开展绿色食品的宣传活动,不断提升绿色食品的知名度、认知度和信誉度。

3.6稳步推进绿色食品协会工作,发挥其纽带作用进一步完善协会的各级组织机构,进行会员重新登记和资质确认,完成协会章程和会费管理办法等在内的文件的修改和实施,组织会员进行参观学习和经验交流,开展会员的业务培训以及绿色食品学术研讨。

扎兰屯市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前景广阔 篇7

扎兰屯市农畜林资源较为丰富, 农产品主要有大豆、玉米、葵花、马铃薯、水稻、杂粮、油菜籽、小麦、甜菜、白瓜籽、蔬菜等, 年粮食产量2.25亿千克;畜牧业主要有奶牛、肉牛、肉羊、生猪等, 牲畜年度存栏276.6万头 (只, 口) ;特色养殖业有:獭兔、天鹅、野猪、鹿、狍子、貂、貉子、雁鹅等, 饲养总量约250多万头 (只, 口) ;林果及林下资源种类繁多, 主要盛产沙果、木耳、猴头、蘑菇、榛子、黄花菜等, 总产量在20万吨左右。扎兰屯物产丰富, 环境优美, 是国家级绿色农业示范区。

二、主导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 扎兰屯市坚持“科学发展, 强市富民”的工作主题, 立足现有基础, 发挥地方资源优势, 积极调整和完善发展思路, 大力发展绿色农畜林产品加工业, 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 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

(一) 龙头企业规模及构成

全市规模以上农畜林产品加工企业25户, 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64%;总产值26.9亿元, 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8.4%;工业增加值实现10亿元, 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8.7%;上缴税金0.7亿元, 占全市工业税金的85.5%;利润总额1.48亿元, 出口创汇127万美元。随着农畜林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 全市涌现出了一大批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的企业。以玖龙兴安浆纸、松鹿制药、伊利乳业、淳江油脂、百业成生物科技、博天糖业、嵩天薯业、鸿巍农产品、冰海肉业加工、御香苑畜牧公司为代表的一大批农畜林产业化龙头企业, 不仅规模大, 有品牌, 效益好, 而且辐射面广, 已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扎兰屯市粮油加工企业11家, 畜禽产品加工业10家, 乳制品加工企业2家, 中药材加工企业1家;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家, 国家级农畜产品加工企业1家, 自治区级3家, 呼伦贝尔市级24家, 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占呼伦贝尔市的1/3。

(二) 品牌及绿色标识使用情况

目前, 扎兰屯市获知名及知名以上产品商标品牌11个, 其中著名商标5个;扎兰屯市有2家企业的3种产品获得了有机食品标志使用权, 有12家企业的15种产品获得了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 有8家企业的17种产品获得了无公害标志使用权。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 扎兰屯市建设了一大批农畜林产品生产基地, 培养出了一大批农畜林产品加工的骨干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机制正在逐步完善, 各级乡 (镇) 政府相应的扶持政策及措施已陆续出台, 各乡镇在围绕扎兰屯市“三大基地”建设工作基础上, 加大农畜林产业发展力度, 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一乡一业”的发展格局, 成为推动扎兰屯市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主导产业发展的优势

(一) 区位优势

扎兰屯市远离大型工业污染源, 市内工业企业, 经过近年来的环保改造治理, 污染物均达到了达标排放。达斡尔和关门山等地凭借优越的生态环境条件, 农畜林产业基地无公害、绿色产品产地认证已经完成, 土壤、空气、水质无工业污染, 完全符合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的要求, 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二) 资源优势

扎兰屯市现有耕地319万亩, 草场506万亩, 土壤耕层深, 有机质含量高, 具有灌溉条件的耕地超过100万亩, 占耕地总数的1/3以上, 可为发展绿色农畜林产品提供充足的耕地资源。此外, 我市还有大量荒坡、荒山、荒滩可供发展绿色农业。这些都是建设绿色农产品基地不可多得的资源优势。

(三) 基础优势

扎兰屯市作为全区的农牧业大市, 2008年6月24日, 被确定为“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区”。扎兰屯市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 符合发展绿色农业的需求, 并且绿色农畜林产业齐全, 品牌优势已逐步显现, 这为我们建设绿色农产品基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具有较强的基础优势。

(四) 政策优势

国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高度重视, 国务院实施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 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 促进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都将对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的生产给予政策和项目的支持, 为我们提供了强有力的扶持政策和项目资金保障。

四、主导产业发展潜力

(一) 加工潜力

扎兰屯市农产品加工资源丰富, 除具有一定规模的米业加工企业外, 蔬菜加工、烤烟营销、特色种养业加工业仍处于起步阶级, 加工业的发展潜力巨大。通过招商引资、政策扶持以及技术更新, 可使绿色农产品基地生产的无公害绿色产品实现加工增值, 提高绿色农产品经济效益。

(二) 市场潜力

随着扎兰屯市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和深度开发, 本地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认识越来越高, 需求量增势较快。同时, 当地周边邻省对绿色农产品需求量较大, 绿色农产品在国内市场上十分畅销, 扎兰屯丰禾源有机大米、鸿巍小杂粮和长征沙果饮料已进入沃尔玛超市, 雅尔根楚奥林黑木耳、蓝林沙果干已在全国各地上市。

(三) 科技潜力

绿色农产品效益高、市场前景好, 各地均在积极探索, 学习推广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 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技术及产品开发速度较快, 为绿色农产品高起点、高标准、高科技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同时, 扎兰屯市有呼伦贝尔市农牧学校、林业学校以及呼伦贝尔农研所、蚕研所等中等专业学校和科研单位驻在, 专业技术人才优势比较明显, 充分利用这些技术人才资源优势, 开发创新, 做大做强扎兰屯市绿色农产品产业。

(四) 人力潜力

扎兰屯市现有农业人口28万人, 加之国有企业、乡镇企业的下岗职工, 可为传统农业向绿色有机农业转型、劳动力向绿色产业转移, 以及发展劳动力密度型的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农产品加工业提供充足的劳动力, 这是发展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的人力潜力。

五、主导产业发展措施

(一) 科学谋划, 准确定位

以《扎兰屯市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五年规划》为指导, 以工业化的理念, 谋划绿色产业的发展, 用产业化发展手段, 推动绿色产业集群的形成。各地要认真、全面地理清目前绿色农畜林产业发展现状, 制定出近三年的发展规划, 在全面推进各条绿色产业发展的同时, 确立一条发展基础好、群众积极性高、发展潜力大的绿色主导产业, 将其培育成本乡镇特有的产业, 形成本地的产业品牌。各农牧、林业、水利、农机、开发、农电等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为绿色产业的基地建设投入项目资金, 配套设施建设, 逐步夯实绿色产业基地的建设基础, 提高绿色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使“绿色经济”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

(二) 点面结合, 分类推进

按照《扎兰屯市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五年规划》的总体安排, 结合各乡镇、办事处的实际, 发挥各地的地缘、资源优势分类规划绿色农畜林产品生产基地。扶持现有农畜林产品加工企业, 选择其中发展基础良好、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的加工企业予以政策、资金方面的优先扶持, 由其带动绿色基地扩大规模, 形成市场竞争力。以苇莲河有机农业园区的立项建设为重点, 引领绿色有机农畜林渔业以及观光农业的快速发展。围绕鸿巍公司、丰禾源公司、清谷新禾公司等, 扩大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围绕南木鹿场、野猪林养殖场、奇佳獭兔、绿野公司等, 扩大马鹿、野猪、獭兔、天鹅的养殖规模, 并延伸发展相关餐饮业;围绕蒙森林产品开发公司、长征饮料厂、蓝林食品厂等, 开发壮大野生榛子、蘑菇、地栽黑木耳、果树基地建设规模。以绿色、有机产业发展为核心, 以绿色农畜林产业开发为三条主线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三) 培育龙头, 强化带动

发展绿色产业是推进产业化的主要措施, 实现其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是龙头带动。首先, 加大扶持力度, 对绿色农畜林产品加工企业给予政策扶持和项目资金的倾斜、充分争取国家产业扶持、补贴政策和农牧业产业化扶持项目资金, 集中倾斜相关重点的农畜林产业。依据现有绿色农畜林产业发展基础, 制定扶持计划, 择优扶强, 推动发展, 分别形成具有代表性和一定影响力的绿色农、畜、林产业链条。其次, 优化发展环境。以内蒙古 (扎兰屯) 2008绿色食品交易会在扎兰屯市举办为契机, 加大对现有一定规模的绿色农畜林产品加工企业及其产品的对外推介力度, 一方面扩大扎兰屯市绿色产品的交易份额和影响力, 另一方面为企业寻找合作伙伴, 吸引域外资金注入, 助推扎兰屯市绿色产业发展。形成绿色农畜林产品的域内加工、域外销售的发展轨道。再次, 整合资源。一方面是加大企业资源的整合, 对市内停产、半停产企业要围绕绿色农畜林农产品加工资源现状进行重组、改制和技改, 改变企业多点分布、规模弱小、带动辐射力不强的现状, 另一方面要围绕整合后的企业布局, 规划好各乡镇、办事处的绿色产业基地建设, 积极推动农村绿色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使绿色产品生产基地按规划积极有序地快速发展。

(四) 推广技术, 全程监控

围绕绿色主导产业, 集中科技人才力量向产业聚集, 全方位推广先进适用农畜林产品的生产技术, 提高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 按照绿色食品生产标准对生产全过程进行全程质量控制, 要注重产业环境的保护与监测, 为扩大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构建绿色产业集群, 形成区域特色提供全程技术支撑和环保体系。

扬州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措施 篇8

扬州市以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为契机,以品牌建设为核心,不断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建设的组织管理体系和监督检测体系,扎实推进绿色食品申报认证管理和证后监督,有力促进了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不断提升。截至2009年底,全市有效使用的绿色食品161个、用证企业48家,江都、高邮和宝应分别为全国粮油、稻麦和荷藕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县,全市绿色食品基地面积10.99万hm2,绿色食品将成为扬州市农产品重要的支柱产业,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经济效益。现将扬州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措施总结如下。

1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扶持政策

一是建立健全认定认证体系。市、县两级政府专门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建立了农业、质监、工商、卫生等13个职能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市、县农业部门都设立了绿色食品认证管理机构,明确专人具体负责。二是完善考核机制。市政府专题召开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会议,并把绿色食品认证、质量抽检合格率等列为市委市政府农业农村综合考核项目。市农业委员会结合市政府下达的食品安全工作任务,研究下发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意见,制定具体的目标管理考核办法,按照生产管理、质量抽检、绿色食品认证、绿色食品监管及市场监测等5个方面共15项指标开展百分考核。三是明确扶持政策。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专项经费用于认证与监管工作。市发改、科技和农业等部门明确各类支农项目必须与“三品”认证挂钩,没有“三品”品牌的一律不予扶持。宝应县出台了《关于扶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政策意见》,明确了对新创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品牌的分别给予奖励;江都、高邮、仪征等地也都建立了“三品”认证奖励基金。

2 规范认证行为,严格审核把关

一是坚持主动引导,强化证前培训。为保障绿色食品认证工作有序开展,要因地制宜围绕扬州市粮油、蔬菜、果茶、禽业、奶业、水产等优势农产品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主动与农产品生产企业和经济合作组织沟通,列出申报认证计划。对有申报意向的单位,先开展绿色食品认证有关知识的培训,市、县绿色食品办公室组织绿色食品检查员上门服务,指导企业按照绿色食品申报认证的要求,制订质量文件,规范生产行为,编制申报材料等。二是强化现场检查,突出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做到所有绿色食品认证必须实施现场检查,强化生产过程和生产记录的检查与核查工作,严格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标准化等关键因素的审核,并将市政府《扬州市农业投入品管理办法》列为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及该地区现场检查重点内容,切实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绿色食品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三是严把材料审核关,保证申报质量。严格审查认证申报主体资质、生产过程控制能力和农业投入品使用情况。对现场检查和申报材料审核中发现的问题,书面通知企业按时整改,努力提高认证合格率。

3 加强监督管理,保障食品质量安全

一是建立健全监管员队伍。根据绿色食品管理办法,扬州市先后组织举办了“绿色食品企业监管员”、“绿色食品企业内部检查员”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培训班,培训了近500人的绿色食品监管与服务队伍,承担绿色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宣传指导、技术培训、协调配合等工作,为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提供了有力组织保障。二是加强绿色食品标识管理。在加快绿色食品认证步伐的同时,大力推广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健全绿色食品标志印制、使用管理及督查制度。组织引导绿色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倡导诚信,严格自律,不断提高绿色食品认证的有效性和公信力。三是强化证后跟踪检查。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要求,组织开展绿色食品执法检查,对获证单位生产规程、档案记录、标志使用及农业投入品控制等方面开展现场检查。此外,会同工商、质监等部门,组织1~2次绿色食品包装、标识专项执法检查,依法查处假冒、伪造、租赁、买卖及超期限、超范围使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书或标志等不法行为,切实维护绿色食品标志的权威性。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认真查找根源,落实整改措施,帮助生产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四是建立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要技术支撑,扬州市于2002年建立市级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目前已具备386个项目及397个不重复参数检测的能力,是具有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及农业环境检测能力的综合性检测机构之一,也是绿色食品环境检测定点检测机构。近年来,一直承担省、市下达的绿色食品农业环境例行监测和监督检测工作。县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也逐步建立,全市有5个县(市、区)经编委批准成立了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站),其中仪征检测站已通过了省级计量认证,江都检测站正在申请计量认证,宝应、邗江正在实施国家县级农产品检测站建设项目。五是加强绿色食品质量安全监测。围绕全市农业主导产业开展产品抽查,有计划地开展绿色食品基地和产品质量监督抽检,并依据规定公布检测结果,促进企业自律。

4 注重品牌建设,提升竞争能力

一是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围绕绿色食品产业发展,2003年以来,扬州市先后制修订省农业地方标准96项、市农业地方标准51项,基本覆盖了扬州市粮油、畜禽、水产、蔬菜、林果、特种经济作物等六大类主要农产品,推进了扬州市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比如,扬州市蒋王蔬菜园区,先后制定了7个地方标准、19个企业标准、46个企业内部管理标准。尤其是江都、高邮和宝应在创建粮油、稻麦和荷藕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过程中进一步完善了绿色食品的组织管理体系、生产管理体系、基础设施体系、产业化经营体系,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了相应的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田间生产管理记录册,并将规程、田间生产管理记录册下发到乡(镇)、村和农户。二是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建立市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76个,其中:国家级8个、省级19个、市级50个。扬州市以标准化示范区为依托,大力开展农产品生产技术培训和服务。每年都有计划地开展系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培训,培训达2万人次以上。三是广泛开展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示范基地建设。从2004年开始,围绕扬州市主要农业产业和特色产业先后在蔬菜、荷藕、鸭蛋、肉鸭、鸡蛋、肉鸡、肉鹅、生猪、茶叶等产品上建设了21个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示范基地,有力促进了绿色食品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显著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态效益。四是强化宣传推介。近年来,在积极组织绿色食品企业参加省农洽会、上海绿色食品博览会等国内展览、展销的同时,扬州市充分利用海峡两岸(扬州)农业合作示范园区这个平台,每年都要集中组织赴台、赴港等,开展农产品宣传推介活动。全市已有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农产品各1个,省名牌产品14个,省名牌农产品7个。高邮鸭蛋、宝应荷藕先后被列入国家原产地域保护,高邮双兔米业获得了“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宝应湖”牌有机大闸蟹连续2届蝉联“中国十大名蟹”。

参考文献

[1]张京善,陈光华.商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建议[J].陕西农业科学,2010(5):128-130.

[2]刘英杰,郭新正.新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0(4):26-28.

[3]邹建,朱耀强.河南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粮食流通技术,2010(3):36-39.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研究 篇9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物质。食品的安全、卫生与人类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都密切相关。绿色食品作为安全、优质、健康、营养的食品, 代表着食品未来的发展方向, 将成为人们未来消费的主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是适应农业结构调整、食品消费结构升级, 实现人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必然结果。近年来,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实现快速发展, 主要指标保持稳定增长, 但在宏观管理、政策扶持、科技研发、品牌建设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不足。因此,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方式亟待转变, 在加大政策扶持和科技研发力度的同时积极实施品牌战略, 以促进绿色食品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二、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成果

(一) 总量及规模稳步扩大

近年来,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主要体现在企业总数、产品总数、总产量、年销售额以及产地监测面积五项指标中, 2000—2011年, 这五项指标的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6.9%、18.8%、23.9%、27.2% 和21.6% (见表1)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总量及规模稳步扩大, 逐步向支柱产业迈进。

资料来源: 《绿色食品统计年报》、黑龙江农业信息网、黑龙江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资料整理。

(二) 综合效益日益提高

绿色食品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明显, 售价比普通农产品平均高出20%~30%, 部分产品高出1倍以上, 80%以上的绿色食品企业实现了增效, 并带动农户增收20%~30%。2010年黑龙江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以及农民人均绿色食品收入分别为6210.7元和1100元, 而2011年这两项指标分别增至7590.7元和1669.8元, 农民人均绿色食品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重从17.7%提高到22.0%。绿色食品收入已经成为黑龙江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绿色食品产业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体现在农业内部各部门的比例调整和产业布局调整两个方面。随着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黑龙江省的绿色种植业、绿色养殖业、绿色加工业的比例趋向更为合理;产业的发展还带动了产业布局的调整, 有利于优势绿色食品的发展, 增强区域比较竞争优势, 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基地生产格局。如以五常为中心的绿色水稻产业带, 以呼兰为中心的绿色奶牛产业带和以大兴安岭为中心的山特产品产业带等都是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优秀成果。

传统农业在生产过程中大量施用农药, 引起土地有机质下降甚至板结, 导致湖泊水库和地下水的污染, 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绿色食品的生产和加工注重对产地环境质量和生产过程的监控。通过对以上两个环节的严格监控, 能够有效防止土地和农作物被污染, 形成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增长, 推动了黑龙江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

由于政府对绿色食品的开发缺乏宏观调控及科学规划, 导致企业布局盲目, 产业结构趋同, 产品开发深度不够, 市场和品牌开发滞后;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不够, 导致对绿色食品认证、生产及销售过程的监管出现各自为政、监管脱节的局面, 难以形成一体化的综合管理;另外还表现在政府对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尽管黑龙江省对绿色食品生产的专项扶持资金在逐年增长, 但与山东、河南、江苏等农业大省的扶持力度相比, 仍有差距。政府对中小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的补贴、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缺乏明确规定, 且紧缩的货币政策使中小企业融资难度加大, 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降低了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同时, 黑龙江省农民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不高, 掌握现代农业技术能力差的现实问题。近年来, 虽然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在农村中的推广, 但就目前的实施效果而言, 培训的数量和质量还难以达到现实的需求。

(二) 粗放式发展特征明显

从整体来看,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还没有摆脱依靠生产规模扩张, 以要素、资源消耗为主的增长模式。对科技研发投入不足, 导致市场上附加值较低的初级产品和初级加工产品比重过高, 而深加工产品的比重较低 (如表2所示) 。其中, 技术人员的增长率要小于投资额度和职工人数的增长率, 且技术人员在职工人数中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可见, 现阶段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一般劳动力和资金的投入, 科技进步因素对产业发展的贡献度较小。

(三) 品牌杂乱与知名品牌少

尽管黑龙江省已经拥有“北大荒”、“完达山”、“九三”等多个知名度较高的绿色食品品牌, 但在品牌建设方面依然存在许多不足。重生产轻市场、重数量轻质量、重产品轻品牌的理念和做法导致许多企业在品牌认证后, 缺乏对品牌培育的高度重视, 因此品牌建设大多只停留在标志层面, 而没有进行深度开发和营销, 无法形成自己忠实的消费群体, 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不明显。另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品牌多而杂, 知名品牌少。目前全省绿色 (有机) 食品的注册商标近1000个, 一品多牌的现象大量存在, 且规模小的企业占有相当的比重, 这些企业占有较多的优质资源, 但往往定位于中低端产品, 市场影响力不足, 难于开拓区域以外的市场。在市场监管方面, 由于执法不严、宣传不到位等原因, 超范围使用、超期使用、假冒绿色食品标志的现象较为普遍, 这都造成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的市场公信力的下降。

资料来源: 《黑龙江统计年鉴》 (2001—2011) 。

四、对策与建议

(一) 加强政府宏观管理与政策支持

通过产业政策促进市场发展, 加大对绿色食品产业的资金支持, 促进基地认证、农业补贴、加大对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减轻企业负担、特别是税收压力, 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加强市场监管, 规范商标的认证与使用, 防止过量企业涌入、商标被滥用现象, 为生产经营者提供良好的市场经营环境;依法规范绿色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 实行全过程监管, 保证绿色食品的品质并提高市场公信力;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 逐步理顺粮食价格, 使粮食价格特别是绿色食品的价格保持合理水平, 使农民能够获得较多收益。

(二) 增强科技因素在产业发展中的助推作用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方式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强化科技因素的助推作用。建立以政府为主的多元化、多渠道科研投入体系, 强化对绿色食品生产的科技支持, 着力提高单产产量, 进而提高绿色食品的综合生产能力;通过产、学、研相结合, 加快推进科技进步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组织开展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的推广活动, 定期开展农村职业教育, 为农民提供免费培训, 调动农民学科学、用科技的积极性, 帮助农民及时掌握绿色食品的最新生产技术;提高高附加值产品在绿色食品中的比重, 根据市场需求优化产品结构, 提高绿色食品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三)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加快发展

要发展绿色食品产业, 就必须制定和实施区域品牌战略。一是整合、延伸品牌, 通过吸引、整合弱小品牌, 做大做强知名品牌, 解决绿色食品的品牌多而杂的问题, 扩大知名品牌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二是科学定位、设计品牌, 提升绿色食品品牌形象。在品牌名称、品牌标志、品牌理念等方面, 都要精心策划, 科学设计。在满足消费者消费偏好的同时, 突出黑龙江省“寒地”、“黑土”等生态环境优势。把拓展市场、提高竞争力作为绿色食品品牌所承载的宗旨和使命, 孕育到品牌策划之中。三是精心保护品牌, 要以市场为中心, 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 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 维护、提升品牌的质量, 保持品牌的独特品质。四是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 宣传、推广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品牌。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报刊等媒体以及会展展销等平台, 把绿色食品的核心价值传递给消费者。

摘要: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至今, 已成为具有一定总量和规模、市场认可度较高、产业水平不断提升的新兴产业, 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作用明显。在总结发展成果的同时, 针对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从宏观管理、科技创新以及品牌战略三个角度提出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运浩.中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与发展战略[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1 (6) .

[2]王德章, 李翠霞, 杜会永.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竞争优势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 2011 (1) .

[3]刘彦, 邹家明, 陈秀华.黑龙江省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 2010 (4) .

[4]李英禹, 胡春娟, 郭鑫.黑龙江绿色食品品牌建设障碍因素研究[J].商业研究, 2011 (7) .

[5]赵大伟.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发展、升级与制度优势——以黑龙江省为例[J].商业研究, 2008 (9) .

绿色食品产业 篇10

一、大冶市饮料食品产业集群发展概况

目前,大冶市饮料食品产业集群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趋势。劲牌公司总投资2.2亿元的保健酒二期工程已建成投产,总投资3.5亿元的保健酒三期工程正在筹建,三期工程投产后保健酒产量将实现翻番。南京雨润食品在大冶投资1.5亿元的3000万只肉鸡屠宰加工项目即将投产,预计年销售收入可达4.4亿元,年利税8400万元,可直接安置600人就业,并带动养殖等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5000人以上。山东永大食品在大冶市投资1.5亿元的3600万只肉鸭屠宰加工项目即将投产,届时将建成全省规模最大的种苗、养殖、屠宰、加工为一体的肉鸭生产加工基地,可带动农村劳动力10000人以上。

1、劲牌系列基地建设。一是糯高粱种植基地。从2001年开始,劲牌公司就开始探索糯高粱种植本地化基地建设工作。劲牌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实行提供种子肥料、技术辅导、赠送农机具和高于市场行情价格收购的政策,积极引导农民种植优质酿酒糯高粱。二是小曲白酒酿造基地。为夯实企业基础,提升产品品质,劲牌公司于2000年投资5000万元建设年产5000吨的小曲基酒一期基地;2004年投资4000万元建设年产4500吨的小曲基酒二期基地;2005年又投资1亿元建设年产基酒13500吨的小曲基酒三期基地。三是酿酒酒糟饲料加工。为综合利用资源,实现变废为宝,减少酿酒酒糟对环境的污染,2001年公司引进四川五粮饲料厂在劲牌公司毛铺基酒基地配套建设饲料加工厂。该厂以劲牌公司基酒基地产生的酒糟为原料,加工优质饲料,发展农村生猪养殖业。四是药材种植基地。保健酒、健康饮品生产是劲牌公司的主导业务,公司产品多以名贵中药材和传统动植物药材为基本原料。随着企业经营业绩的不断提升以及做品牌企业的需要,劲牌公司从2000年开始在全国各药材地道产地建设“公司+药材加工厂+药农种植户”模式的12处药材种植基地。五是包装材料和物流服务等配套产业。大冶市引进了国内行业排名第一的广东南海华兴玻璃制品公司,兴建了湖北地区规模最大、装备水平最高、技术最先进的大冶华兴玻璃公司。山东丽鹏公司是一家大型制盖企业,为了和劲牌配套,该公司于2002年在大冶独资兴建大冶劲鹏制盖公司。同时,还引进和投资了中强包装、劲牌印务和物流运输等一系列配套企业。

2、粮食加工基地建设。大冶市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的原则,通过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无害化生产技术,狠抓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目前,已建成以金牛、茗山等乡镇为主体的30万亩优质粮油生产基地,其中金牛、茗山等乡镇的10万亩优质粮油生产基地已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

3、果蔬加工基地建设。大冶市已形成了以城镇郊区蔬菜种植为主体的蔬菜种植基地,主要有万亩大棚蔬菜生产基地和千亩小萝卜、千亩辣椒、千亩大豆等生产基地。依托蔬菜种植基地,大冶市已发展了一批果蔬加工企业,如灵溪公司、真有味公司已开发生产出水果、泡菜、调味品系列产品和“毛铺金柯辣椒”等畅销产品及知名品牌,目前已开发的产品有水晶萝卜、酱萝卜、樱桃小番茄、酱薯叶、绿壳蛋、千张皮、桔片爽、风味豆豉等系列产品。

4、水产品养殖加工基地建设。大冶市已形成黄金湖、保安湖、东风农场为主体的名优特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和深加工基地,建有10万亩国家级无公害、规模化、标准化优质水产品养殖项目和蟹苗繁育基地、鱼珠混养基地、鳜鱼繁育基地。2007年生产“保安湖”牌螃蟹50多万公斤,鳜鱼、红尾鱼等优质鱼类2500多万公斤。作为国家第四批农业标准化无公害水产养殖示范区的黄金湖有水产养殖面积5万亩,上规模的水产养殖加工休闲企业有30家,年实现销售收入1.8亿元,安置带动劳动力1万多人,已形成风干鱼、鱼面、螃蟹、荷叶茶等九大系列100多个品种。如专供省外和出口的“嘎子黄土窖鱼”曾分别获得“中国国际专利与名牌博览会”金奖、“中国专利20年优秀成果”特别金奖、“中国武汉食品博览会”金奖等奖项。还有以糯米酿造的黄金湖窖酒消费者中已有良好的口碑。黄金湖作为省级“生态旅游渔业休闲示范区”,已成为武汉市垂钓休闲的后花园,今年仅9家上规模的休闲山庄就接待15万人次,直接收人3000多万元。

5、禽畜产品养殖加工基地建设。以南京雨润集团福润禽业3000万只肉鸡屠宰加工项目、山东永大集团永惠食品3600万只肉鸭深加工项目为龙头,大冶市沿“大金线”、“铁贺线”已形成了畜禽规模养殖带,在陈贵、灵乡、还地桥等乡镇形成了以优质猪、鸡、鸭等家禽养殖加工为主体的畜禽养殖加工基地。目前已建成种禽场5家,年孵化能力达4500万只,肉鸡养殖小区和专业户105家,年生产能力达1500万只;已建成规模化生猪养殖场76个,标准化生猪“150”模式42家75栋,已建和在建万头猪场10个。福润食品、永惠食品、欧斯达猪业、永惠饲料、敦煌种业、群力养殖等一批禽畜养殖加工企业已形成较大规模。

二、大冶市饮料食品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做法

目前,大冶市产业集群已形成“一个龙头企业带动一条产业链,一条产业链联系多个企业,一个企业联系多个基地,一个基地联系多家农户”的发展格局。

1、举全市之力,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培植、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做大食品饮料产业集群的关键。通过近几年的建设和培育,大冶市已有46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家,黄石市龙头企业17家,目前劲牌公司已成为我国最大的保健酒生产基地。从2003年起,大冶市开展“学劲牌”活动,提出“劲牌无小事”,要求全市上下关心支持劲牌公司发展,支持劲牌公司投资4.1亿元建成年产2.5万吨的3个小曲基酒基地和保健酒二期工程。目前,围绕劲牌公司已形成了一个以粮食生产加工、药材基地种植、包装材料配套、相关服务与支持为主的四大类型产业集群。劲牌公司2007年纳税2.1亿元,连续6年位居全省酒业纳税第一。

2、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搭建产业集群发展平台。大冶市集群主要企业基本上都落户园区发展。通过园区这个平台,引导集群企业到园区集中,有效地拓展了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的发展空间。如为支持劲牌公司发展,我们引进华兴玻璃等公司落户城北开发区,并在开发区划出专块土地配套建设劲牌印务公司和劲鹏制盖公司;搬迁明星制衣等企业,腾出土地建设劲牌民营经济工业园。

3、围绕产业链招商引资,加快产业集聚配套。加强产业配套是做大食品饮料产业集群的得力措施。我们围绕劲牌公司和集群企业发展,引进广东南海华兴玻璃制品公司投资兴建大冶华兴玻璃公司,其年产玻璃瓶制品的90%销往集群企业;引进山东丽鹏公司投资兴建大冶劲鹏制盖公司,主供集群企业瓶盖;创建劲牌印务公司,负责集群企业纸箱、彩盒、纸板的供应。围绕雨润食品和永惠食品落户大冶,我们已配套投入5000多万元建设肉鸡种鸡和肉鸭种鸭场、肉鸡和肉鸭养殖小区和专业养殖大户。这些龙头企业的配套项目建设,为大冶市产业集群快速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4、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培育名牌产品。大冶市在发展集群过程中积极引导企业创造品牌,不断提高集群企业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经营效益。目前,大冶市饮料食品产业集群中已有1个“中国名牌”产品、1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国家重点保护商标”和1个“湖北名牌产品”、3个“湖北省著名商标”。中国劲酒、嘎子黄土窖鱼、真有味旅游食品、灵溪风味食品、金柯辣椒、保安湖王蟹等已成为市场上叫得响的品牌。目前“大冶市中国无公害食品”、“中国绿色食品”和“国家A级绿色食品”品牌共有38个,其中6个农产品获得金奖。

上一篇:学前阶段下一篇:中国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