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的能力培养

2024-07-02

地理教学中的能力培养(精选十篇)

地理教学中的能力培养 篇1

一.在阅读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感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领会与感受的程度和速度, 是由一种语言现象悟出与此相关的内容, 将作者表现在文中的情感化为自己的思想感情, 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这种能力的培养, 强调的是多读、精思, 不少语文教师忽视的恰恰是这一点。他们往往在粗读课文后, 便迫不及待地忙于分析, 自以为分析得透彻, 学生听来却甚感茫然。自然, 教学效果差矣!常言道:“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只有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认真地多次阅读, 对内容的理解才会产生由表象到本质的认识, 才会有由感性到理性的收获。读思结合, 是古今学者的宝贵经验。多读, 还需扩大阅读范围, 增加阅读量, 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不是以考试和升学为目的, 不局限于教材的单薄内容, 而要广泛地涉猎, 让学生在众多大师创设的语言世界里, 自觉地感悟其写作技巧, 发现其思想意义和美学价值。

二.在阅读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语文教学如果简单地理解为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必然使学生感觉到语文学习的枯燥乏味。其实, 中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不少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 教师如重视文学熏陶的功能, 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教学效果会大不一样。那么, 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呢?

首先, 是要在阅读教学中培育学生的美感。课堂阅读, 教师要善于从中引发学生美感, 通过朗读吟诵, 让学生为课文中的美所吸引, 所陶醉, 从而获得思想上的教益, 精神上的愉悦, 起到调控心理、增进健康、提高学习效率的作用。有了一定的美感能力, 随之可逐步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细研写景状物、赏析自然风光之美。在阅读教学中, 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雄伟瑰丽, 细研文中写景状物的出色片断, 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欣赏能力。二是推敲遣词用字, 品味文学语言之美。课文中有丰富优美的文学语言。文学作品的语言具有形象性、音乐性和富于感情色彩三个基本特征。就其形象性来说, 古今不少优秀作家在语言的形象化方面都不惜反复琢磨, 费尽心血。例如唐代诗人贾岛作诗有“推敲”的故事流传后世, 北宋王安石的七绝《泊船瓜洲》有一名句是“春风又绿江南岸”, 其中“绿”字前后斟酌十几个字才选定, 使诗句对春风作了形象的描绘, 显示出它给大自然带来的无限生机。三是剖析人物个性, 体会艺术形象之美。语文教材中, 一些文学大师给我们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通过阅读, 体会这些艺术形象之美, 同时, 引导学生在真、善、美与假、丑、恶的强烈对比中去求真, 崇善, 爱美。

三.在阅读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阅读中的创新能力, 是指学生在阅读中根据一定的创新目的, 提出或解答超过作品原意之外的新问题的能力。创造性阅读, 是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参与, 其目的不再停留在对文章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的理解上, 也不是对文章的思想内容, 表现形式以及风格特色的评价和鉴赏, 而是通过阅读, 得出新的创造性的设想或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说, 创造性阅读是高层次的阅读, 其实也就是对原文的再创造。好作品塑造出来的艺术形象, 反映社会生活会比实际生活更普遍。阅读教学中, 应当引导学生在不违背艺术形象基本特征的前提下, 融汇进自己的思想感情, 发挥丰富的想象去补充作品的未尽之意或者作品留给读者的思考。西方人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再创造便是通过阅读, 展开形象思维的结果。阅读中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反映在教学活动的方式上是灵活多样的, 如创造性的口头复述的训练, 改写、扩写、续写的训练, 等等。还可鼓励学生在借鉴写作的时候, 进行“反向构思”, 标新立异, 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能力培养 篇2

摘 要: 小学语文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将能力培养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既能够学到知识,又能够促进自身能力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能力培养 培养方法

知识、能力与情感构成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三维要素,当前知识型目标在语文教学中已经得到了有效贯彻,但是在能力培养上出现一些问题,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因此,有必要在教学中充分强调能力培养问题,笔者主要就一些教学实践和思考进行论述。

一、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过去走进一些学校特别是基层小学,常常能听到一片朗朗书声,但不那么顺耳,仔细听去语调平淡,甚至唱读现象不同程度存在,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朗读的语感和美感。由此可见,朗读能力培养也是一项义不容辞的工作。教师要充分重视在教学中渗透朗读方面的技巧培养,让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对朗读过程中的语调控制、节奏把握更加精准,将感情融入作品朗诵之中,促进朗读能力提高。笔者在语文教学中高度重视朗读能力培养,平时在课堂上坚持以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情感朗读,让学生耳濡目染之中感受情感朗读的韵味,从而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示范引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多让学生朗读,教师多开展一些示范,学生模仿老师的语气和情感进行朗读,提高朗读技巧。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分小组朗读,分男女生进行朗读,以及分角色朗读,等等,在朗读过程中提升技巧水平。教师课后还可以强化对学生的朗读指导,通过这样的朗读训练,每位学生的朗读技巧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久而久之学生的整体朗读水平就会实现新突破。

二、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书写能力的培养

汉字是一种神奇的文字,具有美观大方得体的特点,提高书写能力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基本能力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从小抓起,特别是在小学阶段要强化书写能力的训练。笔者首先要求学生认真书写,每一笔每一画都写得非常认真,还要对字的结构进行分析研究。这方面的训练对学生写好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让学生从小树立认真写字的意识,才能够为书写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基础。接下来要求学生写美观字,对照字体进行临帖。笔者在语文活动时间还专门开展了汉字书写的技巧指导,通过书法课指导形式,让学生掌握一些行笔运笔、间架结构等方面的技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书写的美观效果将会得到显著强化。在培养学生书写能力的过程中,可以进行专门的书法训练指导,同时要求学生在平时的作业考试等各个环节认真写,写出美观的整洁的字,创造一些竞争的机会让他们开展书写比赛,等等,从而为学生书写能力的提高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要通过切实有效的阅读理解指导,改变学生浮于表面的阅读能力状况。笔者首先指导学生怎样快速阅读一篇文章,第一遍进行浏览了解大概意思,第二遍进行初步阅读,掌握其中的基本环节,第三遍进行深入研究,分析结构特色手法,等等。在研究分析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抓住内在线索,抓住每一部分的关键节点,包括语句字词等,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快速摸准摸清文章脉络结构,把握中心内容,从而为下一步深入分析研究奠定良好基础。在学生阅读能力培养过程中,笔者既进行了阅读技巧的辅导,又通过大量课外阅读让学生熟能生巧增强底蕴。在课外阅读中,笔者要求学生提炼中心思想,提炼框架结构,提炼写作特色,等等,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准确抓住理解的重点要点和难点,从而为接下来的能力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四、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写作能力培养

写作不仅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而且是一大硬骨头。许多教师啃得费时费力,却没有啃出个什么东西,这就是技巧上出了问题。学生写作能力培养一定要体现在技巧的引导上,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疏导,缓解他们对作文学习的消极情感。其次要指导学生怎样观察、怎样分析、怎样立意、怎样创作。在观察方面要求他们做有心人,平时观察周围的生活,仔细搜集一些人物案例,在观察之中获得大量生动素材。在立意上指导学生巧妙构思,对文章布局、需要表达哪些意思、怎样巧妙设计进行指导,这些方面的内容都需要教师进行巧妙设计。在创作过程中,要求学生充分借鉴一些优秀习作的手法,根据自己的理解将这些内容表达出来。在学生写作能力训练过程中,通过一些范文指导,可以让学生在分析研究过程中掌握技巧,特别是要将这些技巧吸收为自己的写作能力,是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任务,也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成功经验。教师也要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写作心得体会,既加强技巧的辅导,又重视加大阅读量和写作量,通过多写多练笔提高作文写作的技巧水平。

五、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总结能力培养

学生要思考和总结提炼,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能力培养尝试。语文教师要指导小学生既要认真学习研究,善于总结学习中的经验成果,又要能够提炼遇到的重点难点,这是学生语文学习活动中的一项重要能力。例如在预习环节除了掌握这些基础知识之外,还要求学生学会提炼。提炼哪些内容?提炼出预习环节自己无法解决的内容,自己认为理解不够透彻的一些难点,这些方面的总结梳理可以使接下来的语文学习带着明确的目标进行。在小组分析交流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成果的总结,小组每一个成员每人都表达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答案,此时就需要学生集思广益、去伪存真,对这些答案进行梳理总结、进行补充完善等。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强化学生习惯培养,特别是要注重梳理总结自己平时的经验,还要让学生相互之间进行交流探讨,将一些适合大家使用的经验在全班进行推广,在更大范围内提高学生学习成效。

声乐教学中的能力培养 篇3

关键词:能力 声乐 分析 解决 创造

声乐教学不只是让学生学会几首歌曲和单纯地解决一些声乐技巧问题,而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将所学知识技巧运用于实践中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掌握科学学习方法的能力

声乐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调节感觉器官直到发出最科学动听的声音的过程,这是一个复杂精细的工作。因个体差异,所以声乐教学只能通过一对一的个别授课方式来进行,针对每位学生的不同素质条件、基础程度、学习能力和存在的问题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更准确、更仔细、更直接、更有效地进行教学。

首先要灌输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声音观念——自然统一,张弛有度,然后为每位学生牢固树立一个明确的声音目标,并且不断地强化、重复,使之不断刺激大脑和听觉反应,培养学生辨别声音正误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声乐教学实则是一个不断发现、分析、纠正、解决正误的过程。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积极动脑,及时感悟和区别对与错的状态。针对出现的错误和问题,教师的分析和示范要求准确,找出症结所在,对症下药。

教学中还可要求学生针对曲目,去查阅相关的文字资料,如音乐史料、音乐人物传记、创作手册、创作手法等等,选听作品的音响资料,包括同一时期同一风格或不同风格的作品;不同时期不同风格或同一风格的作品;同一人演唱的不同曲目;不同人演唱的同一曲目;甚至是不同乐器演奏的同一曲目。以此为借鉴,更好地树立准确的音乐形象,完整表达曲目的思想内涵。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运用能力

艺术实践是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和实际应用能力的集中体现,也是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缩短课堂与舞台、学习与工作之间的距离,促使学生成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舞台上能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习成绩,综合体现学生的艺术修养,同时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教师要正确引导和鼓励学生争取参加艺术实践的机会,以培养和激发学生当众演唱的欲望。

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上台前的准备。一方面是心理上的准备。告诉学生课堂与舞台全然不同:课堂上面对教师一个人,是练习,可以是局部的,可以反复;舞台上要面对大众,是一锤定音,要求体现完整性。

另一方面是艺术表演上的准备。告诉学生上舞台不仅凭声音的技能技巧,更讲究“演”。这就涉及到作品形象的塑造,肢体语言、脸部表情及眼神的运用,需要学生通读有关资料,接受一定的形体训练和表演课程,大量观摩各类艺术作品的演出及展览,触类旁通地效仿有益素材,以求准确体会音乐形象,恰到好处地结合身体和表情,让舞台表演更具有观赏性。

演出实践之后,教师要及时与学生一起总结,肯定、表扬哪怕是最小的一点成绩;指出不足,作为以后实践中的借鉴。

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1.音画结合,启迪创造性想象

唱歌教学是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唱歌本身就是“二度创作”,创作离不开想象。在低年级的歌曲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根据歌词展开想象,将音乐形象在脑海中描述成一幅幅画面,有时甚至拿出纸笔描绘出来。这样的想象、创作过程对帮助学生理解歌曲形象,从而准确地表现歌曲是大有裨益的。

例如在教授《小宝宝睡着了》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根据歌词自己创设一副画面,用以表现音乐形象。学生兴致盎然地投入了创作,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面出现在他们稚嫩的笔下。更重要的是,学生从图画所创设的意境中感受了一个“静”字,体会出歌曲应用“轻”、“美”、“柔”的声音来演唱。

这样采用音画结合的方法,启迪了学生创造性想象,使学生直观感受到了音乐形象,创设了歌曲意境,训练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让他们心灵深处不断涌起创新的浪花。

2.发挥想象为歌曲创编歌词

让学生给唱会的歌曲增编新词或改变部分歌词,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演唱兴趣,同时也发展了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例如:学会了歌曲《小青蛙找家》后,启发学生“你愿意为别的小动物找到家吗?”学生们经过讨论,很快创编出“几只小花猫,要呀要回家”、“几只小山羊,要呀要回家”、“几只小花狗,要呀要回家”等等新的歌词。学生的创造热情被大大激发,唱啊跳啊,直到下了课还意犹未尽。

阅读教学中的想象能力培养 篇4

一.开启思维, 激发想象

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 也不是听到的, 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 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 透过文字看到图画, 透过语言看到生活, 置身于作品之中, 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有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部《红楼梦》。因此, 读完课文, 尤其是文学作品, 笔者常常指导学生凭借语言的描述来解读诗文, 鉴赏诗文, 在生活实践和艺术审美的基础上, 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柳永的《雨霖铃》中“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等诗句, 完全可以让学生进行片段想象描写。在描写的过程当中, 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品味“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奋发向上以及缠绵绯恻、“欲说还休”的依恋不舍, 准确把握诗人要表现的主题。这样做, 不仅使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产生了创造美的冲动, 将审美想象力紧贴于作者文心和作品意象之上, 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走近文本, 发挥想象

“想象是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在阅读教学中, 需要运用想象, 让学生走近作者, 与文本对话, 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阅读《荷塘月色》, 可以通过作者描绘荷叶、荷花等形象的优美语言来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如“叶子出水很高,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可引导学生先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想象, 用语言去描述“出污泥而不染”的荷叶的轮廊, 再联想舞蹈演员身着芭蕾短裙亭亭玉立的倩影、翩然起舞的视觉形象, 从而体味出荷叶轻盈舒展、挺拔直立的秀姿之美。再如学习作者用歌声比喻香的形象描绘一段, 可引导学生先用嗅觉感知已体验过的荷花的清香, 然后再想象那种飘忽不定、隐约轻微、时断时续的荷香之美。借助美的语言外壳和想象使学生流连忘返于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之中, 感受到景语中的情语, 进而领悟这优美的意境中所寄托作者不满当时的黑暗现实, 追求自由、光明的人生理想, 使学生的心灵在美的享受中得到熏陶。随着想象的驰骋, 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 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 作品在想象中得到了复活。

又如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写到“北国的槐树, 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 早晨起来, 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 声音也没有, 气味也没有, 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笔者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 没有气味”, 却说“声音也没有, 气味也没有”, 加了个“也”字, 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 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 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 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 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 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 但通过想象, 却似乎看到了一幅幅秋天的画面。通过这种想象, 学生走近了作者, 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 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三.创设情境, 放飞想象

从想象的种类看, 除了还原性的想象之外, 另外一种叫做“创新想象”。它不是依据现代的描写, 而是独立地在头脑中构成新颖奇特的形象这样一种心理过程。鉴于此, 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创造性想象。在教学中, 我们常运用一些教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某教师在教《石壕吏》时启发学生想象一下差役进村时的情景。一个学生说:“差役进村时一定是一幅气急败坏、恼羞成怒的腔调, 疯狗般地咬人。”另一学生说:“差役一进村, 准是拼命地敲着一面破锣, 声嘶力竭地叫嚷, 张牙舞爪地搜索;老妇人面对着差役, 一边诉说, 一边哭泣。”学生都讲得活灵活现。这样启发学生想象, 比教师讲差役如何凶狠, 效果要好得多。

地理教学中的能力培养 篇5

论文摘要: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力的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确实如此,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特别是独立创新的能力,显得更加重要,而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这一问题更是我们必须审慎思考的。

论文关键词:物理教学 创新能力 探究能力 兴趣

前言

踔形锢硎且幻攀分重要的课程,对学生今后发展路径的选择具有深远影响,但同时,也是一门比较难学的课程,从课堂实际教学来看,同学们普遍反映比较难入门,究其原因,可能与老师在教学中将抽象概念向形象事物转化的能力尚不到位,导致学生难以听懂,最终学习兴趣下降,甚至产生厌学心理。

执初中物理教学的课堂教学要求我们广大教师紧紧依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思维想象,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完成从被动学习向主动探索的转变。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主动研究发挥出的潜能是被动激发出来潜能的五倍以上,由此可以看出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的重要作用。为此,本文将着力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探索能力。

一、培养兴趣,诱发探究动机

靶巳な亲詈玫睦鲜Α保学生作为年轻人,总是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兴趣,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握这一特征,不要主动将书本原理,规律等一股脑抛给他,而要通过适当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究,通过物理现象去发现规律,总结原理,实现学生的自我学习,物理教师在这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应该就像相声演员一样,不能把包袱(物理原理)过早的抛出来,而要引导观众(学生)自我探索,这样才能使之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学习成就感。比如在教初中物理中有关光的相关课程时,就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两个物理魔术,引起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并通过学生自我研究揭秘魔术的方法来达到传授物理知识的目的。

二、创设情境,营造探究氛围

谖锢斫萄疃中,我们教师要尽可能创造条件,通过手段方法的创新,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让他们在科学的海洋里自由遨游,通过亲身去学习,去体验,去感悟,从而真正领会科学的精神与真谛,获得学习的愉悦感,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学习有关磁性知识时,可以结合的春节联欢晚会有关“驯导金鱼”的魔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该魔术中磁性知识是如何应用的,甚至可以鼓励学生去揭秘魔术,从而自主探究得到磁性中相吸和互斥的规律。

三、要变抽象为形象,克服学生物理思维障碍

砜怂荚谖ㄎ锉缰し兴狄“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又说“一切事物的普遍性总是寓于特殊性之中的”,因而我们教师在教授物理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差异以及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选择教学方式,因材施教,不能照本宣科,实行填鸭式教学,这样只会使抽象的物理原理更加枯燥,学生的畏学厌学情绪更加严重。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将普遍的物理学原理将实际生活中的各种情景和现象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到的日常生活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再回到实践中去验证结论的正确性这一完整过程,实现对物理原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举个例子,我们在教学有关光和声的传播速度的时候,我们如果只是简单的告诉学生光的传播速度是多少,声的传播速度是多少,因此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速快,这样一种抽象的知识灌输完全对学生起不到任何实际作用,因为学生对光和声的速度毫无感性体验,但是,如果我们通过下雨天看到闪电的时间早于听到雷声这一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的话,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抽象概念难以把握的问题,学生也能够迅速将生活现象与物理原理相结合,并且还会为解释了现实中的自然现象而充满成就感,从而学习兴趣也就会更加浓厚。

四、重视引导、传授学生探索的方法

湃擞性疲菏谌艘杂娌蝗缡谌艘杂妗Q生的具备探究问题的.兴趣之后,我们教师就应该传授他们探究的方法。具体而言就是在进行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和分析与论证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应自始至终起到引导作用,不能袖手旁观。首先要“扶”,通过各种测试,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夯实,让学生在知识储备与抽象思维上都有所提高、使之具备“渔”的基础。其次,要做好“引”的工作,教师要通过各种物理现象鼓励学生自主设计物理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的设计原理,进行正确的探究判断,形成与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甚至可以实行科研申报制,对好的实验设计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从而更加促进学生的自主研究积极性。

五、注重教学方式的转变,恰当运用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タ萍嫉姆⒄梗为新时代的物理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平台,为“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加墨水”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新形势下,我们物理教师也要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学技能,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特别是加强一些常用教学软件的学习和使用,通过多媒体演示技术,变抽象为形象,更加生动有趣的开展物理的教育教学工作。

堑梦夜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逝世前的有过一段著名的发问:我国这么多年培养了很多人才,但是却出不了顶尖的大师级人物。他的这个发问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人们不仅反思我国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诚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不足是这一问题的最直接原因,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基础教育中的应试化所导致的学生思维僵化,创新能力不足,探究兴趣不浓厚才是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为此,我们物理教师在开展初中物理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切记树立科学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从而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注释

[1]杨太忠.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传造力[J].学生之友(初中版).

[2]吴本刚.在美术课改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

[3]中小学教材教学,.11.

培养历史教学中的创新能力 篇6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 创新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合格公民的基础。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创新与应用正成为这个社会越来越明显的特征,必然也成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作为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重任的教育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造就创新人才作为面对新世纪的价值趋向。

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和任务就是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思维发展的重要转折阶段,他们对环境有很高的感受力,往往能觉察到别人忽略的事情而且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评鉴力以及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高中教师应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些思维特点,有意识的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该如何向学生渗透创新理念,培养创新思维呢?

一、教学理念创新

传统的教学理念过分强调教师“教”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学”的手段,教师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课习惯于“一言堂”。要求学生对知识点死记硬背,这抑制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教学创新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和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中学历史教学创新的客观要求。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育者首先必须要有创新意识,积极转变教育观念,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变;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转变;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宽容、愉悦、向上的环境,着力建立一种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这样就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中的气氛变得活跃,使学生能开动大脑考虑问题。

二、课堂教学创新

一线教师是最终把新课程改革落到实处的决定性力量,一线教师的教育理念、课堂教学行为对新课程的推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趋深入,广大教师必须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新课程改革呼唤着与之相适应的新教学组织形式的诞生。在新课改实践中,我们应该推出许多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构建气氛民主、便于交流的开放性课堂,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关,提升学生获取历史信息,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这是培养学生历史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创新并非异想天开,而是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上掌握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运用创造思维,举一反三,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抛开了知识基础,一切都只能是“空中楼阁” ,就像金字塔,没有坚实的底座,必然会导致坍塌。当然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也并不意味着就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通过各种方法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二)通过问题解决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所谓“问题解决法”,就是教师为学生创设多种多样接近实际的情景,激发学生独立提出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问题,启发学生根据不同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甚至是多种对立的思路解决同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可以说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新思维的动力。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要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要积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置疑。

三、教学评价创新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评价是中学历史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历史活动的全过程,起着调控历史教学活动的作用。历史教学评价既反馈和调控历史教学,又帮助判断历史教学目标的正确性和可行性。但在传统的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往往通过平时的作业成绩、课堂提问成绩和成绩来进行综合评定,现在看来这显不合理。《历史课程标准》又指出:历史教学评价主要是根据《标准》因地制宜地制定评价的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科学可行的评价方法,对历史过程、教学效果以及影响的各种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的价值判断。评价应以学生为中心,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了解《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评价与过程,并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过程,协商学习任务,积极调控自己的学习活动,并选择能反映自己成绩和进步的评价方式,以便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评价应具有科学性、灵活性和实践性。要综合采用观察、记录、调查、访问、讨论、作业、测验、档案、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等多种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应反馈给,以便学生能及时改进的。

四、开辟课外第二课堂

(一)进行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根据大家的兴趣,学生自行组建研究小组,组成总课题下的子课题组,亲自查找资料,撰写论文,不仅使学生学会以探究的方式认识重大的历史问题,从而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不仅学会了探究问题的方法,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有助于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并且通过评价可以达到互相激励、启发、产生更多的新想法为目的。

(二)开设专题性课堂讲座

专题性课堂讲授内容来自课堂,但高于也广于教材内容。这就要求事先精心准备,全面搜集资料并加以筛选分类汇总。一般应围绕一个研究中心为宜,而且选题宜小不宜大,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摆脱中学历史教材的“一家之言”的束缚。

(三)开展专题辩论

专题辩论是发挥学生主体性参与教师主导性参与的最佳方式。专题辩论关键是要选准辩题,这就要求教师确定好方向,同时帮助学生利用图书馆丰富的资料,搜集相关的史料和论文,指导学生撰写辩论词以及辩论应注意的事项,辩论双方谁胜谁负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通过史学辩论前的准备工作和整个辩论过程,促使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

浅议地理教学中的能力培养问题 篇7

一、地理课要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传统的中学地理教学, 多把重点放在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科学结论上, 不注意引导学生独立学习, 结果多数学生只是积累了地理知识。

怎样才能使学生掌握独立的学习和应用地理科学基础知识的本领呢?我认为重要的是在教学中加强能力的培养。根据地理课教学的特点, 把地理学科的能力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 阅读, 绘制地图以及各种地理图表, 并能运用这些图表说明一般地理问题的能力

中学地理课教学, 不但应该教会学生学会使用一般的政区图, 学会在地图上查找地名、量距离、定方向, 还要教会学生阅读和使用等高线地形图、气候要素分布图、径流量分布图、土壤分布图、经济地图和人口分布图等常用的主题地图, 以及出现在地理教材中大量的各种图表, 如景观图、示意图、生产联系图、统计图表、比较表等, 并能通过这些地图和图表来解释教材和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有关地形、气候、河流、土壤、植被、经济、人口等方面的问题。这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运用地理知识的一项基本条件。

2. 能运用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 联系实际认识地理现象规律性的能力

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 是科学学习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很少有人主动地教学生掌握地理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 学生不会自己科学地分析地理的特征和成因等, 只会机械记忆其结论, 因而常常发生张冠李戴的现象。地理科学知识是人们思维的产物, 有它应有的逻辑思维规律和程序。教学生学习地理科学知识, 应该同时把地理科学方法论的一些基本思维规律和程序教给学生, 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据此独立地进行思维活动, 摆脱死记硬背的被动局面, 并联系实际认识地理现象的规律性。

地理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训练途径是很广泛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地方和世界上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生产问题、人口问题等;要通过地理调查、读书看报、参观展览、听广播、看电影电视等活动, 了解更多的实际情况;要引导学生结合地理课的学习, 对实际的地理事实和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地理原理概念明确指明了分析地理事实材料的思维方向和方法, 根据地理原理概念要求去掌握运用地理事实材料, 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学习中掌握事实材料的盲目混乱状态, 从而能够更条理分明地掌握和表述地理知识, 做到有理有据地完满解答地理问题。

3. 在学习和实际观察中运用一般地理模型、仪器和观测工具, 掌握观察、分析和说明地理问题的能力

实地观察、实验等, 是地理学科学习和应用的重要手段, 应积极为学生创造和改善条件, 提高他们实际操作能力的水平。有些项目, 如何使用地球仪、天文望远镜、天气观测仪器、地震观测仪器等, 许多学校是有配备或有条件配备的, 这就更应该充分发挥其效能, 让更多的学生学会使用这些设备来进行各种地理活动。

以上这三个方面的能力, 是彼此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 因为它们都是以智力的发展为核心, 以地理知识的增长为“食粮”。以地理知识的增长为“食粮”, 而且几方面能力的发展, 又反过来共同促进智力的发展和地理知识的学习。地理学科能力系统的形成, 需要在发展智力、增长知识的统一过程中来实现。

二、地理学科能力的培养, 要根据教材知识体系制定标准和落实计划

地理学科能力的培养, 必须与地理知识教学密切配合。教师也可以在教学实践中主动作些搜索, 努力把学科能力的培养工作具体化。其具体要求是:

1. 深入钻研教材, 挖掘教材中的能力培养因素

所谓教材的能力培养因素, 主要包括:⑴教材中有哪些规律性知识, 可以作为培养学科能力的“食粮”。⑵掌握该部分教材所必需的学习方法和能力要求。学了规律性知识, 就要考虑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这些规律性知识, 应据此制定教学方法。

2. 编制学期、章节、课时教学目的任务时, 都要具体规定学科能力的培养要求

其中课时教学的学科能力培养要求, 既包括方法的传授, 又包括原理应用的训练。如学习中国地形时, 既要重温有关等高线图的知识和阅读方法, 又要让学生能利用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来分析地形特征。学习中国地理第一个分区时, 要制定学习分区地理的方法和要求, 以便以后学习其他分区地理时参照运用。

3. 要认真制定每节课、每一项能力培养要求的教学措施 (包括

为培养能力专门作出的师生活动安排、教学方式和教学设备的选择、教材的处理等)

因上述教学过程的各构成要素, 都对能力的培养产生影响, 应该综合安排各种教学措施, 保证教学过程中具有培养能力的必要措施。

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地理教学要把培养能力的工作做好, 必须认真研究学科特点和学科能力要求, 从学科的具体条件和需要出发, 努力把能力培养的工作具体化和系列化。

音乐教学中的审美能力培养 篇8

一、激活学生音乐学习中的情感心理

教师在为学生挑选教材时应注意作品思想品位、歌曲技能训练要求、学生性格特征等因素, 并对作品的内容和音乐表现手段进行深入分析, 从歌词、曲式、背景、风格中准确感悟出作品的情感表现特征。例如通过教师范唱、钢琴范奏、舞蹈等可以使教师进入角色, 深刻体验歌曲意境, 把歌曲情感内涵生动具体地表达出来, 并把这种审美情感传递给学生, 使他们受到感染和教育, 真正从心头生出学习的愿望和要求。

音乐课中歌曲学习的情感是一种审美情感, 它比生活中的情感更集中、更生动, 更具感染力。因此, 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对歌曲的艺术处理能力, 在分析作品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加工。例如歌曲音乐速度的变化、力度的对比等等。如果我们把对歌曲的艺术处理和演唱时的进入“角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那么歌声流露的情感会更真实、更动人。教师应该通过启发和示范, 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 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 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发中享受美感, 引导学生努力寻求这样的审美情感。在此过程中可深入讨论各研究法、游戏法, 让学生在研究讨论的过程中各抒己见, 谈出自己对音乐表情的体会和分析, 谈出音乐情感中音乐要素的选择与运用, 真正唱出自己满意的表情达意的艺术效果。

二、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是培养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环节

想象是培养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环节, 是人的大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 重新组成新形象的过程。音乐审美活动中, 审美主体直接感受对象时, 并不以机械消极的感受为满足, 而总是积极地调动和改造, 由审美对象的信息刺激再现出过去记忆的表象, 并按照主体的审美理想进行新的结合, 从而充实和丰富审美形象或创造新审美形象。

有许多音乐源于生活而依附于生活。因此, 真正内心情感丰富的人的审美过程也是一种生活同放的过程。它具有一定的色彩性和画面感, 储存在人脑中的生活画面也会因此而展现。当人们听到欢快红火的吹打乐时, 仿佛看到农民们欢庆丰收的热闹场面;听到优美宽广的音乐时, 仿佛看到祖国美丽的大好河山。音乐给人们带来了审美享受, 同时激发起人们的思维活动。在音乐教学中, 学生可以以歌词 (文学语言) 为依托, 以其文学形象的指向来引发简单的联想与形象, 从而进入作品特定的意境, 在此基础上, 让联想与想象插上音乐的翅膀, 那更令人心驰神往, 最终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同时我们还要通过各种方法与形式, 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 鼓励思维的创造性、发散性和个性化。如在教学生一条练习曲时, 学生的声音发出来干、涩、枯、僵。教师便启发说“你能否将你的声音唱得更美些, 让它听起来动人, 就像钻石一样散发光彩、晶莹剔透呢”?多么美的一种教育, 这一句话不但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声音的缺点, 而且受到鼓舞, 产生联想, 对新的、美的声音有了一种概念。学生每次审美想象的过程都是迈向更高层次的音乐审美想象的一个阶梯, 这些审美想象虽然有时我们看似离奇, 但是每一次审美想象都是有价值的、可贵的。作为学生, 他们拥有自己审美想象的权利;作为教师, 应该充分保护学生的想象力。

三、学会表现对培养音乐审美能力至关重要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它的本质是人类思想情感的本能表现。法国自然科学家、音乐理论家马林·麦尔生曾说:“音乐的动机可以描绘海洋、天空、一切存在于我们世界中的东西的运动, 因而音乐能反映人的肉体、心灵、世界的首要因素以及太空的运动。全靠这种性质, 音乐才能比绘画更多地为人的道德和风格服务。因为绘画好像死的, 静止不动的, 而音乐则充满活力并且能把歌唱家和音乐家的心灵、思想、感情的活动传达给听者。”因此, 凡是能引起我们心理上的情感、情绪、美感、想象、情调、形象的音乐语言以及风格、思维、韵味、哲理等方面的声音、感受都可归于音乐表现范畴之中。

谈数学教学中的能力培养 篇9

教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 每个教学命题都有严密的逻辑结构, 所以数学解题应保持严谨性和完备性, 必须思考细心, 论证严密, 稍有不慎, 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错误。有计算上的差错, 有推理无据, 有讨论不完整, 也有在定势思维下导致的所谓“解题套路”。因此, 教师必须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组织一些典型例题, 探讨数学解题中的某些“通病”及其原因, 防患于未然, 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

例1:已知方程x 2 +2 (m-2) x+m 2+4=0有两个实根, 且这两个根的平方和比两根的积大于21, 求m的值。

很多同学会这样做:

设方程的两根为:x2, x2, 则有

∴m的值为17或-1

这是学生的“通病”, 忽视了原方程有两个实根, 因而△≥0这一隐含的条件,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强调 , 算出m的值后, 还要检验是否使得△≥0, 把△<0的m值舍去。

正确的解法应该是:

∵方程有两个实物

以上讨论不完整, 缺乏严谨性, 此题如果附加条件是a≠±1, 上面解法应是正确的, a为实数, 则有三种不同的情况:①a≠±1, ②a=1, ③a=-1。三种不同的情况, 结果当然不同, 应分开讨论:

当a≠±1时, x=-1 / (a+1 ) ;

当a=1时, 0·x=0, x可取全体实数;

当a=-1时, 方程无实数解。

数学教学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解题的严谨性和完备性, 让其掌握一定的辩误能力, 鼓励其敢于发表独立见解。

例3:已知⊙O2, ⊙O2相交于A, B两点, 两圆的半径分别为5cm, 4cm, 公共弦AB的长为6cm, 求圆心距。

这道题应分两种情况解答, 教师如果不作正确引导, 可能就会有比较多的同学出现“遗漏”, 就是只做出一种情况的解答, 缺乏完备性, 导致误解因为圆是轴对称图形, 所以有以下两种交法:

从错误中获得信息回馈提高学习水平, 这是提高学生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

在课堂上减少学生解题的误区要求: ①重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方法探索过程,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要求学生对知识理解要透彻, 应用要活, 不能只停留在对知识结论的死记硬套上, 这就要求教师应向学生展示新知识和新解法的产生背景、形成和探索过程, 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的本质, 提高应用的灵活性, 而且使学生学会质疑的思想方法, 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②重视培养学生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的良好习惯, 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初中数学概括性强, 题目灵活多变, 只靠课上听懂是不够的, 需要课后认真消化, 认真总结归纳, 这就要求学生具备善于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的能力。③重视专题数学。 利用专题教学, 集中精力攻克难点、强化重点和弥补弱点, 系统归纳总结某一类问题的前后知识、应用形式、解决方法和解题规律。

在教学中, 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应引导学生做到:

(一) 对数学概念、定义、法则的理解含糊不清的应给予提醒。定义、概念是人类对一个复杂的过程或事物的理解, 从哲学的观点来说, 定义、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数学能力建立在对定义、概念深入理解的基础之上, 只有深入理解数学定义、概念, 掌握其本质属性, 才能恰当灵活地应用定义、概念简化解题过程, 从而形成能力。

(二) 对粗心大意、计算常出错的要强调多练。把难解决的问题或未知解的问题转化为用已有知识可解的问题。通过不断转化, 把不熟悉、不规范、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熟悉, 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目的, 避免复杂运算, 提高解题速度。

(三) 对讨论不完整的要教会学生“拾遗不漏”。课堂上, 教师注意捕捉学生的思维漏洞, 顺势引发学生的认知矛盾, 提出能激活学生思维的好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 对推论无据的要“纠褊”, 做到步步有根有据, 严谨不误。

实践证明,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学生能力的强弱, 是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一种重要标志, 也是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一种重要体现。因而, 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必要环节, 也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之一, 在数学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克服学生在解题中常出现的“通病”, 使学生在解题中保持严谨性和完备性, 是每一个数学教师的教学目标。

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能力培养 篇10

根据目前高中物理课程的设置情况和物理课的教学特点, 高中物理教学应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近、个个击破的教学原则, 把整个高中物理能力培养可分为过渡阶段、正常阶段、提高阶段、完善阶段四个阶段完成。

1. 过渡阶段。

学生由初中进入高中, 由于知识台阶较大, 加之一开始就遇到受力分析、力的矢量运算运动规律、动力学等问题, 学生会感到困难重重, 束手无策。因此, 在高一第一学期的教学中, 教师除按要求培养学生的识记、理解和简单应用能力外, 要着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下功夫。刚上高一的同学, 自学能力较差, 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任务难以落实, 可根据课文, 每节课给学生适量的阅读时间,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减少课堂的单调呆板气氛, 可采用启发、演示、讨论等多种方法教学, 以调动思维, 活跃气氛, 激发兴趣;可将主要概念、定律、定理等内容通过听写方式让学生记录, 既控制了学生的注意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手脑并用和速记能力;可设置一些课堂作业, 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 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速算能力。

2. 正常阶段。

通过第一学期的教学, 大部分学生都应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 达到正常学习状态。这时, 教师的重点要放在按教学大纲和会考大纲的要求实施教学方面来。吃透教材, 把握重点、难点, 在每节课中贯彻落实能力培养目标。通过第二学期和高二学年的教学, 全面完成会考大纲中要求的能力培养目标任务, 使学生达到会考的能力和水平要求, 顺利通过会考关。

3. 提高阶段。

会考是水平考试, 高考是能力考试。进入高三后, 由于理科学生要参加物理高考, 而力学和电学部分又是高考的重点, 所以, 在选修课教学中, 在重点提高力学和电学知识水平的同时, 要着重开拓学生的智能,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创新的能力。教师的精力应放在精选习题、优化和组合试题上来, 通过高质量的习题和试题, 加强对学生的训练, 以提高学生的五大能力, 使之接近高考的能力水平。

4. 完善阶段。

根据近年来物理高考试题考查知识点多、覆盖面大、命题新颖、题型多样化、智能性强等特点, 在总复习教学中, 教师要确定好复习目标, 制订出教学策略, 处理好教师与教材、教师和学生、学生和教材之间的矛盾, 把握好以下的原则:重点知识结构化———抓各部分知识的中心点, 将知识以此中心组织起来, 形成知识网络, 找出各网络间物理量的相互关系。基础知识系统化———打破原教材的排序结构, 系统地划分、归类和排列基础知识。难点知识问题化———以问题解决难点, 精编一些含有难点知识的习题, 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消化和理解知识, 突破难点知识。习题结构梯形化———基、中、难一起练, 让学生做适量的习题, 提高思路, 强化联系, 加深理解。复习方法多样化———在研究知识、研究学生、精选习题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多下工夫。

二、确定各种能力的培养措施

好的培养措施, 既可达到培养目标, 又可省时省力, 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作为一个物理教师, 应该因人、因材科学地确定每一能力的培养措施。如课堂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采用启发、讲解、指导、讨论等措施, 激发学习兴趣,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恰当地安排习题, 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做实验, 观察自然现象, 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研究, 得出正确的结论, 培养其观察、实验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 发表自己的见解, 通过对某一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应用的探讨, 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抽象、推理、想象、判断等思维能力。

三、能力培养在教学中的具体落实

各种能力的培养是贯穿于整个高中物理教学中自始至终的任务, 大到三年的教学, 小到每节课, 甚至再小到一个概念的建立、一道题的解答, 都牵扯到能力培养问题。而每一环节中, 又有具体的能力培养目标。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 要根据教材内容及大纲要求, 明确每课时中能力培养目标, 结合学生情况, 认真备课, 确定完成方案, 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因人因材施教, 完成培养方案

四、检验能力培养结果, 完善能力培养措施

通过一个阶段的教学, 用考试或考查的方法及时检验本阶段的能力培养结果。着重有针对性和有目的地命好考查试题, 尽可能多地覆盖各知识点中的能力要求内容。可采用个别或部分抽查和全体考查的方法进行检验。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又可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 对学习和教学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摘要:高中物理教学应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近、个个击破的教学原则。而各种能力的培养是贯穿于整个高中物理教学中自始至终的任务。本文就教学实践中的认识谈谈自己的看法。

上一篇:对农贸市场禽防工作下一篇:当归止血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