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竞争力

2024-05-14

国际化竞争力(精选十篇)

国际化竞争力 篇1

外贸, 即对外贸易, 是指一个国家 (地区) 与另一个国家 (地区) 之间的商品、劳务和技术的交换活动。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对外贸易把商品生产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联系起来, 使其参与到国际分工中, 节约了社会劳动的过程。外贸竞争力在此过程中表现为一个国家 (地区) 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持续增长的能力, 本文从外贸竞争力的形成因素出发, 探讨该如何提升外贸竞争力。

2 山东省外贸竞争优势分析

对外贸易能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并且给企业带来规模经济等利益, 从而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因而我们有必要重视对外贸易。对外贸易被喻为拉动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外贸发展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而山东省作为我国的经济大省, 其GDP和外贸发展速度均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因而有必要对山东省外贸竞争力进行研究, 从而为山东省外贸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邓宁在波特的钻石理论模型基础上, 加入了跨国公司的活动, 提出了“国际化钻石模型”, 从而解决了波特钻石模型低估产品和市场全球化对国家竞争优势影响的问题, 使得该模型更加完善, 更具可操作性。本文借助“国际化钻石模型”, 对山东省外贸竞争力的形成因素进行分析, 模型见下图。

该模型中共包含四项关键因素 (要素条件、企业战略结构及竞争、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产业) 和三项辅助因素 (机会、政府及跨国公司商务活动) , 各因素间交互影响, 直接影响以实线表示, 间接影响以虚线表示。

2.1 要素条件

山东省地处我国东部沿海, 大陆海岸线全长3024.4千米, 占全国海岸线总长的六分之一, 居全国第二位, 港口发达、交通便利, 总人口数9579.3万。生物资源、海洋资源、矿产和能源都比较丰富且种类繁多, 扇贝、鲍鱼、虾等海珍品的产量均居全国首位, 原油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山东省不仅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 而且交通便利, 信息网络发达, 建有多所国家重点大学和科研机构。由此可见, 山东省的要素条件十分充足。

2.2 需求条件

中国的国内消费需求不足虽然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障碍, 在一定程度上对山东省出口企业外贸竞争力的提升也形成了负面影响, 但拥有13.7亿人口的中国, 未来消费市场的潜力是巨大的。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国内市场日臻完善。

首先, 国内人民的消费观念正在改变, 具有了合理的超前消费意识。其次, 企业已逐渐重视对产品市场的考察调研, 产品多样化和市场结构细分正在扩大市场需求。再次, 国家正在缩小贫富差距, 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 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百姓将有更多的钱用于消费。总体来看, 山东省面临的需求条件呈逐步改善之势, 有利于山东省外贸竞争力的提升。

2.3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

山东省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已是不争的事实, 生产技术结构层次低, 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产业多为生产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产业, 导致了山东省贸易结构不合理, 产品缺乏绝对的市场竞争优势。但是, 近年来山东省一直致力于调整产业布局, 大力支持优势产业的发展, 并引导优势产业逐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山东省是我国农产品出口大省, 在农产品的出口上, 山东省构建了以农产品为主线的优势产业链, 不仅使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得到了提高, 而且带动了食品加工业, 储藏运输业的快速发展。

2.4 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

自2003年开始国有企业改革以来, 山东目前国有企业改制面高达90%以上, 逐步实现了政企分开, 大大提升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和竞争活力, 与此同时, 山东省的民营和外资企业大量涌现, 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总体来看, 目前山东省的企业战略、结构日趋合理, 竞争环境不断改善, 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奠定了基础。

2.5 政府与机会

改革开放以来, 山东省积极利用国家政策, 把握时机, 利用自身优势实施“走出去”战略, 使得对外贸易的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政府给予企业的免费指导、咨询, 出口信贷政策和优惠税收政策在提升山东省的外贸竞争力中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机会因素往往难以预计, 但是一旦发生, 往往能使竞争力发生极大改变。2009年山东省筹划实施的“蓝色经济区”已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给山东省企业带来诸多发展机会。例如, 工商银行通过调研立即作出“发挥工商职能作用, 促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决策, 着重把握“一个主题”, 突出“两个重点”, 坚持“四项原则”, 进一步促进“蓝区”建设, 放宽外商投资和企业注册条件, 并做好了积极服务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态势。政府也紧急召开各项会议, 聚集各个领域的人才, 为蓝色经济区的发展出谋划策。

2.6 跨国公司商务活动

目前, 在山东省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已达两万多家, 其中世界五百强企业有140多家, 随着山东省招商引资工作的不断推进, 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愿意在鲁投资, 期待与山东实现双赢, 跨国公司已由原来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向投资金额大, 科技含量高的大型企业发展, 在整体上也提升了山东省各企业的竞争力和素质。山东省在引进外资的同时, 也注重打造“山东造”跨国公司,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并购。目前, 山东省上千家企业在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经营活动, 在电子家电、纺织轻工、农机、建材等行业, 截至2010年年底, 山东在境外初步形成了3200万件 (套) 服装、700万台家用电器、15万台计算机的生产能力。“海尔”、“浪潮”、“魏桥”等一大批山东跨国企业在外投资获得了较大的收益, 促进了山东资源有效配置和产业链的合理布局, 并对提升山东省外贸竞争力发挥着重要作用。

3提升外贸竞争力的几点建议

3.1 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 扶持民营企业发展

外商投资企业在山东的投资数目和质量虽然在不断增加和提升, 但是外商投资在山东省经济发展中起到的作用较广东、江苏和浙江等地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10年, 外商在山东、广东、江苏和浙江的投资总额占全国比例分别为:4.6%、15.6%、18.8%和6.8%, 外商投资企业数分别为:29486、93756、51666和28769, 由此数据可以看出, 山东省应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 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一方面, 山东应继续加大对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另一方面, 需积极改善法制环境、金融环境, 促进服务体系的完善, 为外商投资做好铺垫。在“一蓝一黄”发展战略下, 进一步引导、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 给予私营企业和集体企业积极的政策优惠和鼓励措施。

3.2 优化产业结构, 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

目前, 山东省主要依托其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出口农产品、纺织品和初级工业产品, 这些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低, 不利于山东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山东省在利用上述产品的竞争优势的同时, 应该注重海洋资源开发, 对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高的机电、生物医药等产品给予重视, 为提升山东外贸竞争力做好未来谋划。

3.3 加大科技投入, 借鉴兄弟省份的外贸发展经验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技术的创新和生产力的提高能够有效地带动某个行业的快速发展, 甚至能引领某个产业的变革。政府应加大科研投入, 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鼓励和扶持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集约型产品项目的发展, 促进山东省经济持续、高效发展。另外, 山东省应该借鉴广东、江苏和浙江等省的发展经验, 加大对外贸易的投资规模, 促进山东省对外贸易的发展速度。

3.4 重点培育出口龙头企业, 支持企业跨国并购

尽管山东目前有上千家企业在外有经营业务, 但是像“海尔”这样在全球有市场份额的大型龙头出口企业却屈指可数。因此山东省应大力扶持一批优势产业在外设厂或者实施跨国并购, 使其参与国际生产分工, 树立企业的品牌知名度, 并带动相关企业的发展。

3.5 努力培育产业集群, 推进产业链的延伸

产业集群能有力地推动整体竞争优势的形成。山东省应进一步加快产业集群的布局调整, 推进东部由加工制造型产业集群向创新型集群发展, 鼓励中西部积极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 延伸产业链条。另外, 还要通过放宽贷款条件, 加大专项补助等措施, 扶持产业集群发展, 支持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共性关键技术的延伸, 使产业集群的发展为山东省竞争优势的提升增添新亮点。

4结论

无论在学术领域还是在现实经济生活当中, 对外贸竞争力的研究分析都具有重要意义。系统深入地研究并切实理解山东省外贸竞争力的作用及来源因素后, 得出了提升外贸竞争力的诸多措施, 为企业和政府制定外贸战略和政策提供依据。

摘要:本文以“国际化钻石模型”为基础, 从要素条件、需求条件、企业战略、结构及竞争等七个方面探讨了山东省外贸竞争优势的来源, 并在此基础上对提升外贸竞争力提出建议, 帮助山东省实现最大竞争力。

国际化竞争力 篇2

[关键词]国际化 旅游产业 竞争力

一、天津旅游与城市旅游国际化

21世纪旅游业已然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产业。为参与国际财富分配,分享世界经济增长成果,国内许多城市纷纷吹响了旅游国际化的号角,天津亦然。近年来,天津旅游业发展较快,2006年旅游外汇收入达6.25亿,列全国第9,但仅为北京上海的15.5%和16%,和某些地级市比差距也很大。因此,天津应借助2008奥运发展契机,大力开发有超国界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同时积极塑造城市鲜明旅游形象,优化产业结构,努力从形象、人才、企管、城市综合环境等方面构建竞争优势,以实现天津旅游业的现代化、国际化和主题化。

二、天津旅游国际化发展现状分析

结合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本文分析了影响天津国际化旅游发展的各要素的竞争力现状,并从极具、较具、一般和较弱四个维度评述了其国际竞争能力。

天津国际化旅游竞争力要素体系及评价

可见影响天津国际化旅游发展竞争力的10个要素中,仅区位交通、经济和政府支持要素具有一定比较优势,其他均无国际竞争能力,使天津国际化旅游面临巨大挑战。

三、构建天津国际化旅游竞争优势的策略

1.确立国际化旅游理念,培育国际化旅游大都市形象

理念国际化是国际化旅游体系中最重要的一方面。只有思想开放,树立国际化发展意识才能促进天津旅游产业的大发展。天津应努力实现城市及旅游经营的独特性,在综合考虑世界旅游竞争格局和发展动向的前提下,从国际化角度出发找准并塑造影响当前和未来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战略性关键优势。此外,要形成大旅游、大联动、大受益意识,加强横向联合,在凭借自身资源、交通区位、市场潜力、历史文化条件发展天津旅游业的同时,加强与北京、大连等的协作,互通信息,客源共享,优势互补,努力实现与北京及环渤海地区旅游的错位发展。

旅游形象是当今城市旅游发展的新领域,无独特、整体性旅游形象的城市很难长久地吸引游客。天津目前尚未形成特色鲜明的城市旅游形象,在国内、国际旅游市场上都不具竞争优势。因此,必须对天津旅游进行总体规划,准确定位,确立独特的城市旅游形象,避免因功能高度同质导致城市旅游吸引力下降。天津“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中提出的“特色鲜明的滨海都市旅游休闲中心城市”定位和“万象天津、休闲都会”的总体形象口号基本概括了天津旅游的特点,但仍需深度挖掘与香港、大连及杭州等较具国际知名度旅游城市的定位区别,着重突出独特性和轰动性。

2.整合旅游资源,实施产品和品牌国际化战略

游客对目的地的选择是倾向于资源指向型的,旅游资源是一个城市发展国际化旅游的先决条件。城市旅游资源的类型、结构、数量及品质是形成旅游产品的基础,同时决定了城市旅游的价值。拥有高品质、高独特性旅游资源和良好品牌的城市在国际旅游市场上更易获得竞争优势。因此,天津不但要重视对旅游资源的合理规划与开发,更应根据市场需要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深度挖掘旅游资源的潜力与优势。通过实施精品战略,培育一批生命力极强的世界级旅游品牌,实现旅游产品的国际化,拓宽天津旅游业的客源市场,确保天津旅游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即:借助滨海新区发展的契机,积极与国际知名旅游企业合作开发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旅游项目,提高天津旅游的国际知名度;加强客源市场研究,积极探索休闲度假、会展、文化体育等新型旅游方式,开发满足不同细分市场需求的各类旅游产品;增加天津旅游产品经济、文化、科技的内涵,提升档次,增强参与性,突出天津国际化旅游大都市的特色和风格。

3.开展城市旅游营销,推进旅游营销国际化

宣传营销是提高城市旅游和品牌知名度、激发出游意愿的有效手段。为谋取国际化旅游竞争优势,天津须借助独特的旅游形象和轰动效应极强的特色旅游产品。因此,天津一方面要重新定位和包装城市旅游形象,加大旅游产品开发的创新力度;另一方面应创新国际营销手段,综合利用网络、影视、节事等渠道,走旅游营销的国际化道路,提高天津旅游的国际知名度。天津国际化旅游的宣传促销应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全体市民共同参与的道路。通过深入分析来津旅游海外游客市场分布及需求偏好,细分国际市场,分别制订有针对性的国际营销战略和促销策略;其次,政府应发挥城市旅游营销中的积极作用,主办或协助旅游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开展多样化的旅游营销活动(如参加国际旅游展览会、国际专业旅游推介会、邀请国际旅游经销商及媒体来津考察、拍摄旅游宣传片或旅游节目等),鼓励旅游企业在海外市场设立经销点,逐步建立国际旅游营销网络。另外,应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抢抓2008奥运历史性机遇,开展相关的宣传、推介、营销,主动接轨和服务奥运会,找准定位,利用奥运平台扩大天津旅游的国际影响力。

4.推进城市信息化建设,完善国际化旅游服务功能

信息是城市旅游发展的命脉,旅游市场流通领域的活动主要靠旅游产品信息传递引起游客流动。现代国际化旅游更是建立在高度信息化的基础上,完善针对国际游客的信息服务功能对天津国际化旅游发展极为重要。天津应积极构建和完善旅游咨询系统,通过信息中心用多种语言向各国游客提供旅游产品特色介绍、服务保障系统、娱乐休闲设施等信息,诱发旅游消费动机;同时应把信息服务引入旅游接待服务中,通过增加信息化手段,满足旅游者对旅游服务信息化的要求。天津应在中心城区及主要景区建设国际游客服务中心,在公路、铁路、机场等交通口岸及宾馆、餐饮、购物等服务窗口开展多语种咨询服务,逐步健全和规范市区及主要景区景点多语标识系统,为入境游客提供周全、便捷的服务,完善国际化旅游服务功能;通过编印中英文天津旅游地图、旅游服务指南等信息材料及开发双语旅游网站等确保游客多渠道获取信息,实现旅游信息的国际化。

5.促进旅游产业规模化发展,构建适合旅游国际化发展的产业体系

产业创新及结构优化关系到一个城市的产业竞争力,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后劲。近年来天津旅游产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但单体规模小,力量分散,结构失衡严重。因此,推进天津旅游产业的结构优化和升级,加快产业规模化发展,走创新型发展道路—积极构建大旅游集团与小企业集群之间的协作体系—是非常迫切的。政府应鼓励原有大型旅游企业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兼并、联合、相互持股等方式进行资产重组,形成一定数量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带动天津国际化旅游的发展;同时,应以滨海新区为试点,积极引导区域小企业间的联合,通过协作、联盟等方式把大量小旅游企业纳入到专业化分工体系中,逐步形成一批以大型旅游企业集团为核心,小旅游企业为呼应的企业集群,加强区域旅游企业的凝聚力,提升天津旅游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6.创新城市旅游发展,培养新型国际化旅游人才

在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只有借助旅游创新发展意识,积极推行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发展战略,才能准确预见未来旅游业发展和需求变化趋势,开发创新型旅游产品,引领旅游消费需求,确保国际竞争优势。因此,天津必须通过持续学习方能获取作为核心竞争力的各类知识,营造宽松自由、兼收并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文化氛围;通过加大对教育投入,建立多层次人才培养机制,引进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开展全方位、系列化、多层次旅游职业教育和岗位培训,培育行业发展所需专业人才。在能力素质方面,既要在总体上提高旅游行业人力资源素质,又要全力提高企业高管的经营管理能力;在人才类型方面,注重选拔和培养高层管理人才及特殊人才,培养复合型、外向型和市场型人才,培养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懂现代经营管理的国际化旅游人才,为天津国际化旅游发展构建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体系。

7.加强城市旅游环境建设,营造国际化旅游氛围

不少学者提出旅游资源是构成旅游产品的主体,也是旅游吸引物的实质所在。但在旅游者的亲身体验中,城市旅游的大环境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旅游者对城市旅游的感知和总体评价。[4]因此,城市旅游环境营造如同旅游资源开发一样重要,甚至本身可作为极具吸引力的城市旅游资源。但是空气质量一般、城市卫生环境质量差、居民缺乏好客性、服务意识不强、城市品位不高是天津旅游环境的真实写照。旅游环境已成为制约天津发展国际化旅游的重要因素。因此,天津应高度重视城市综合环境的建设,加强环境治理、城市绿化及全民教育,不断提高环境质量,使城市综合环境显示出充分的好客性,实现风貌好客、设施好客、市民好客、生态好客,把天津变成可进入、可停留、可欣赏、可享受、可回味的国际化旅游目的地。

四、结论

天津旅游要在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借助政策东风和08奥运契机,加速实现理念、形象、品牌、产品、营销、客源、服务和人才的国际化,以及交通、信息和城市的现代化,积极构建天津国际化旅游的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最终成为有较高知名度的国际性旅游城市。

参考文献:

[1]张争胜等: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实证研究.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21(1),P13~16

[2]郭舒等:城市旅游发展的竞争力分析与政策建议.商业研究,2004(9),P138~140

[3]陈兆坤:我国城市旅游竞争力提升及发展战略选择.经济师,2001(11),P52~53

[4]王大悟:发展国际大都市旅游,增强上海综合竞争力.上海经济,2001(12),P39~42

国际化竞争力 篇3

正是根据以上的要素来考虑, 本论文提出了“适应外语教学的国际化进程, 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发展理念。“适应外语教学的国际化进程”是在经济发展的全球化, 中国高等教育与世界高等的外语教学更加紧密结合的背景下提出的, 是学校在对社会需求的回应中形成和发展的教育理念。“打造核心竞争力”是学院结合自身实际, 保持和发展特色传统, 挖掘特色资源, 抢占未来高校竞争制高点的重要举措。“适应教育国际化进程”和“打造核心竞争力”二者有机结合, 相互交融。

一、打造核心竞争力外语教学国际化模式的作用及意义

本研究将以外语教学国际化为出发点, 对外语教学的模式进行合理, 大胆的创新为突破点, 研究在辽宁省高校教育中外语教学的优缺点及如何进行模式创新, 从而促进辽宁省高校教育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1.学科专业国际化建设是外语教学国际化建设的主体和依托。高水平的学科专业是要站在国际的视野上, 进行教育资源的利用与整合;我们的外语教学要依据全球经济同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学校自身的特点, 进一步加强优势学科的建设, 充分利用外语与其它学科结合的优势, 来调整专业定位, 剔除陈旧, 一方面通过专业调整合并的方式改造、更新传统学科专业, 另一方面以市场导向和国际化导向为指导设置新的专业方向, 甚至可以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之外, 加设社会发展所需求的专业及某些跨专业的混合方向等, 从而建成体现本校学科优势、适应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的学科专业结构。

2.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导向是外语教学国际化的根本。学校要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充分结合本校的发展经历和办学基础, 以培养高素质涉外人才为目标进行办学。这样的培养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 对所有专业的学生提出要求, 都要具备良好的外语素质, 了解外国的文化, 掌握基本的国际交流知识, 具有国际视野。在纯外语专业的教学中, 要把培养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技能看作教学重点, 狠抓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 即“听、说、读、写、译”, 强调把技能训练放在优先的位置, 突出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及跨文化交流能力;在非外语专业的教学当中, 要强调非外语专业必须充分利用本校的外语教学资源和多元化文化环境, 从而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 使之掌握国际交流知识, 最终达到增强学生未来参与国际商务、政务等工作能力。第二, 全面发展双语教学, 积极推动和鼓励复合型专业的全外语教学。推动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趋势, 是培养高素质涉外人才的重要手段。使这些外语人才能够具有国际合作意识、国际合作眼光, 在国际交流中能充分发挥竞争能力。

3.课程建设国际化是外语教学国际化的重点。课程建设国际化的突出特点是能够给在国内学习外语的学生提供国际化教育的机会, 同时还可以提高外语课程对外国留学生的吸引力。大连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有着多年办学的经历。我们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特色, 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材建设等方面追求创新。首先, 要在课程设置中彰显国际化特色。外语专业要设有外国文学、外国文化、国际关系等人文和专业素养课;非外语专业为了突出人才培养中的外语特色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特色, 加大外语教学的比重, 增加课时量, 开设具有国际性内容的通识教育课程。其次, 在课堂教学和实践中强调国际化内容。对中外文化的熟悉和理解及对国际知识的基本掌握, 对于涉外专业学生来说是必需的。因此, 学校要注重在教学过程, 尤其是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国际化的视野和意识。最后, 要积极地推动国际化教材的使用。学校要积极地鼓励和动员在校教师选用国外优秀的原版教材, 或者指定外文原版教材和相关论著作为教学参考书目。

二、结语

在适应国际化教育进程的大潮中不断开拓探索, 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交流才能”的高素质涉外人才为中心, 以学科专业的国际化建设为主体和依托, 以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建设为根本, 以课程建设的国际化为重点, 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主动适应教育国际化趋势, 打造学校的核心竞争力。面对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我们要进行有益的探索并要取得一定的成效。我们一定进一步开拓进取, 与时俱进, 争取适应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进程、打造出一条新路, 加强外语院系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琳.浅谈如何培养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 (6) .

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篇4

13、产业组织竞争力的分值为43.50、产业创新竞争力的分值为38.68、产业国际绩效竞争力的分值为10.0

1假设发达国家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最大值为100分,那么,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分值则为47.63,尚不及发达国家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最大值的一半,表明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的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尚可安慰的是,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在加入W TO五年后整体竞争力提高了40%。这

说明我国汽车产业确实已经进入参与国际范围竞争的转折期,产业国际竞争力在未来几年有可能有更快的增长。日前在京发布的《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08》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作出如是评价。

据介绍,被称为汽车蓝皮书的这一报告,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和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联合编著,共同发布,这也是中国汽车产业领域第一次发布蓝皮书。

该报告将汽车业国际竞争力指标分为二级,报告认为,通过对一级指标的比较,可以找出我国与发达国家汽车产业在主要方面存在的差距。从一级指标的比较结果来看,我国汽车产业环境竞争力的分值为59.13、产业组织竞争力的分值为43.50、产业创新竞争力的分值为38.68、产业国际绩效竞争力的分值为10.01。结果显示,我国汽车产业环境竞争力与汽车产业发达国家的差距最小,产业国际绩效竞争力的差距最大。

如何提高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报告提出的对策建议是:

一、实施公平而有效的竞争政策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前提条件。近期政府需要着手消除那些排斥竞争的地方保护主义行为,打破一切形式的行政性垄断和地域垄断,让消费者(包括政府采购)充分自由地选择产品;逐步消除那些造成不公平竞争的倾斜性税收政策,让所有类型的企业都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公平竞争,从而激发企业的创新动力,如内外资企业在所得税税率、工资扣税标准、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占应税收入比重要求、坏账准备金提取比例等,要做到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

二、制订国家战略,明确战略目标,确定战略重点。在指导思想上,要实施开放合作、多元融合、平等竞争、财税金融扶持的政策体系,提高我国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在战略目标上,通过国家汽车产业竞争力战略的系统实施,力争到2020年左右,使我国汽车产业整体竞争力明显提升。在产业结构上,战略重点应由装配制造整车为主向核心零部件制造、汽车服务贸易和集成创新能力转移;在产品结构上,可以经济型轿车和中轻微型商用车等起步,逐步向中高端乘用车和中重型商用车发展;在技术选择上,可以选择在整车开发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基础上,重点培育系统集成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在产业组织结构上,通过资本纽带促进跨地区、跨行业和跨所有制的产业重组,重点培育有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在战略重点的选择上,建议将近期的战略重点放在经济型轿车和中轻微型商用车等低成本车(如单车售价低于1万美元)的细分市场上。

三、以节能和环保发动机技术为突破口,抢占新一轮国际竞争的制高点。从国际经验来看,无论是在常规能源汽车领域的先进柴油技术,还是在新能源领域;无论是在以往的被动安全技术,还是在先进的主动安全技术领域,各国政府都制订了明确的国家战略和国家标准,实施了系统的激励性政策,在社会舆论和社会认知、关键技术的研发投入、消费政策、环境标准、道路交通管理等方面,都为新能源技术和安全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建议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尽快制订我国新能源发动机技术的国家战略。

四、加强社会性管制,完善产品型式认证和一致性管理,加快产业政策的转型。促进市场竞争环境的形成,需要政府放松汽车行业的准入限制,实现政府前置性管理方式的转变,将管制重点由经济性管制向社会性管制转变,由投资项目审批转向产品型式认证制度。

五、推动产业战略性重组,大力发展汽车产业集群。国家要明确鼓励汽车产业的战略性重组,特别是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收购与兼并活动;鼓励各种类型的社会资本,通过资本市场实现对现有企业的兼并和重组;允许民营资本参股甚至控股现有汽车生产企业;鼓励现有的汽车企业,特别是国有控股的汽车企业通过减持国有股,实现股权多元化,优化和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对于行业龙头企业之间的收购与重组,要实施严格的公平竞争与反垄断环节的审查制度。

六、建立财税激励政策体系,鼓励节能环保安全汽车的大众消费。建议借鉴日、美等国的经验,对于购买混合动力车、电动车等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政府给予一次性财政补助;尽快开征燃油税,抬高常规能源汽车持续性支出,改变新能源技术与传统内燃机技术的比价关系;实施基于燃油经济性和环保性能的差别车辆税,高耗高排高税和低耗低排低税并举,对于提前达到下一阶段限值的车辆采取更加优惠的税率;给予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进行一定幅度的税收减免优惠。

七、加快零部件等配套产业的发展,优化汽车产业供应链。

中日国际竞争力比较 篇5

中日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

中日竞争力在世界范围内的排名

2001-2003年,中日两国竞争力排名如表1所示,日本的竞争力排名25位,中国是36位,这是在51个国家和地区中综合评价的结果。

在2003年各项指标的排名中,中国国际竞争力结构依然没有太大改变,仍处于严重失衡的状态。国内经济实力和政府管理的竞争力名列前茅,而基础设施、金融体系和企业管理这3个直接关系到企业竞争力的要素,其竞争力相当落后,均在40位以后,其他几个子要素的竞争力基本居于中下游水平。由此可知,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微观基础较差,对于中国国际竞争力的持续性而言应该引起注意。日本竞争力平均水平较高,但也存在结构上的问题,其国内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要素排名均在第二位,基础设施处于第19位,其他要素都在30位左右。

中国和日本共有的优势及劣势指标

着眼中日两国的共同优势要素,分析其共同优势要素的具体指标,对两国的经济协作有着重要参考价值,将使两个国家的优势性得到更好的发展。在共有竞争力劣势要素中,两国应该增加合作,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竞争力得到提高。

国内经济和政府管理是两国的共同优势要素。而在两国共同优势要素中,企业管理竞争力的指标一个也没有,日本的企业管理水平虽然比中国强许多,但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并不具有优势。

两国共有的劣势指标主要集中在金融体系、企业管理、人力资本三个要素。特别在金融体系中有11项指标是两国的共有劣势。反映了两国的金融体系迫切需要进行改革以提高竞争力。

人力资本和政府管理是中国的两个优势要素,其劣势要素主要是企业管理和科学技术。日本优势指标最多的体现在科学技术要素上,劣势指标数最大的是国际化。总之,中日两国的共同优势指标不集中,比较分散。共同的劣势指标主要聚集在金融体系、企业管理、人力资本三个要素中。在中国的人力资本要素中,优势指标和劣势指标同样多,这说明了劳动力数量丰富和劳动力质量不高的状况共存。

中日两国国际竞争力变迁

日本在1997年——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后,直到2001年,经济环境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金融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出口环境也没有好转。同时,企业竞争力的下降直接影响了国际竞争力,导致了2002年的排名一直呈下降趋势。但2002年,小泉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日本经济虽然没有明显好转,但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一定的复苏迹象,因此在2003年中排名有所上升。

中国经济一直处于平稳高速发展阶段,但由于企业管理和金融体系等问题一直大量存在,同时,制造业在中国的增长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瓶颈阶段,中国正逐渐失去劳动力成本优势等诸多原因,2003年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有所下降。

1998年成为中国竞争力众多要素的转折点,指标排名在98年大都出现转折,这主要是因为97年金融危机虽然没有从根本上威胁到中国实体经济的根基,但在软环境方面受东南亚国家和东亚地区的影响较大。这体现了中国竞争力成长型的特点,即指标排名受软指标影响较大,实体指标并没有实质性波动。因此在2000年前,中国竞争力排名并没有显著的波动。从2000年开始,虽然中国的国内经济实力、国际化水平排名都有显著提升,但实际上中国国际竞争力总排名平稳中略有下降,金融体系要素是重要原因。国内经济实力、国际化水平在2000年以后均保持增长趋势,排名均有显著的上升。金融体系要素排名则在2000年以后持续下降,是八大要素中唯一一个排名持续下降的要素。反映了中国对金融体系的改革已经势在必行,也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首要任务。在基础设施要素排名中,2000年到2002年排名持续上升,但2003年排名有所下降。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二元特征明显,在信息化方面有所欠缺,农村基础设施发展缓慢,造成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在企业管理要素方面,2001年与2002年排名之间存在明显落差,主要是由于加入WTO之后,中国企业在面对国际竞争中技术壁垒越加明显,企业效率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在竞争中受到冲击所致,由于改革持续进行,到2003年,企业管理方面竞争力排名已有所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排名变化体现了成长型的特点,竞争力的提升主要依靠国内经济实力﹑政府管理等要素指标排名的提升,但关系到社会实体变化的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等要素并没有显著提高。

中日国际竞争力的要素分析

评价国际竞争力的国内经济、国际化、政府管理、金融体系、基础设施、企业管理、科学技术、人力资本八个要素中,中日两国各有特点,总体区域竞争力在八个要素中也有不同。通过两国间的协作,能否提高总体区域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有必要结合两国的自身的特点,对不同领域的竞争力进行比较和分析。

国内经济

由于经济体制僵化、政府干预过度和企业竞争力下降等深层原因,日本经济从上世纪90年代初经济泡沫破灭后,一直持续低迷,平均经济增长率只有0.9%,人们把1993年到2003年这段时间,称为“失去的十年”。进入21世纪后,日本经济不仅不见起色,反而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2001年,民间最终消费支出比上年减少1.2%,连续两年减少。其主要原因是廉价进口商品的大量输入、消费物价持续下降,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们的货币支出;就业形势恶化,国民对未来的收入增长没有信心,对今后的生活感到不安,普遍存在节减消费的倾向。日本政府在2001年3月份经济报告中首度确认“日本经济正处在慢性通货紧缩状态中”。虽然在2003年初出现了阶段性复苏,但众多经济学家认为其前景仍不容乐观。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内经济实力的排名,但由于其各方面基础比较雄厚,仍领先于中国。

中国经济持续年9%的高增长率,由于日本长时间的经济低迷,中国又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中国在东北亚地区经济中的影响力也不断增加。但是,伴随着经济的高度成长,对能源的迫切需求和确保原油安全等重要课题开始凸现,在这方面,中日合作的意义巨大。

虽然中国和日本在国内经济方面所面临的状况和问题不尽相同,但在国内经济要素中两国的竞争力排名均比较高,是两国共有的优势。如果能加强区域合作,获取两国贸易平衡,则可进一步提高东北亚地区总体经济实力。

国际贸易

在亚洲经济中,中日两国是该地区最大的经济体。而且,中日经济密切相关。

根据中国海关统计,2003年,日本对华输出为741亿50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8.7%,中国的对日输出为594亿3000万美元,增加了22.7%。对于日本来说,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贸易输出国和最大的贸易输入国。日本向中国输出品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机械、半导体等电子制品;第二类是一般机械;第三类是化学制品。从中国输入的主要是纺织品、机械制品和食品。另据中国商务省的统计,2003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是3254件(比上年增加18.5%),协议金额79亿5535万美元(增长50.2%),实际投资额50亿5419万美元(增长20.6%)。从国际化角度看,中日加强合作,将会提高两国乃至该地区的国际竞争力。

企业管理

日本企业在经济泡沫后陷入长期低迷,其竞争力低下,直接影响了国家竞争力。为了改善企业经营状况,促进经济景气回升,日本进一步推进企业改革,改善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其要点有:简化企业合并、破产手续,取消设立纯粹控股公司的限制,促进企业优化重组;改进企业会计制度,向国际会计标准转化;建立优良的企业治理结构,保护中小股东权益;促进劳动力和土地的流动;简化行政手续,提高行政指导的透明度。2003年日本企业的经营状况出现了改善的兆头,但经济形势严峻,总体仍不容乐观。

中国企业竞争力不足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原因。如何借鉴日韩企业的成功经验,增强企业管理水平,使中国企业群体竞争力有显著提高是中国各界一直以来不断探讨的问题,关于国有企业改革、股份制改造等改革措施也一直在不断深化中。加入WTO后,企业竞争力不足直接影响到了中国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政府创造更好的市场环境的基础上,提高企业竞争力归根结底还要靠企业自身。

金融体系

中日两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了适合各自国情的金融政策。

银行的不良债权问题仍然是困扰日本经济的一大难题。作为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日本政府在处理银行不良债券的同时,积极进行金融业的重组。对于日本经济通货紧缩,日本银行一直持续实施强有力的货币供应量的缓和政策。

中国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程度虽没有日本强烈,但加入WTO给中国金融系统带来了强烈的冲击,迫使中国金融体系加快改革速度。如在建立贷款评级制度、加强对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人民币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相比,中国仍然有很大差距,存在着制度不完善、不规范等问题。建立信用制度、调整资本市场如何能从根本上使发展的障碍转变为潜力,是中国提高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一直是日本的立国之本,自泡沫经济破灭以后,日本的经济发展已无长期规划可言,但作为引导经济发展动力的科技发展却有着明确的长期战略发展规划。日本正在执行的第二次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是2001年制定的。目标是把日本建成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国家”,重点是生命科学、信息通信、环境、纳米技术与新材料等四大领域。但由于其研发以应用为根本目的,在基础科学领域研究稍有欠缺。有许多学者认为必须打破行政与行业界限,实现产(产业研究结构)官(政府研究机构)学(以国立大学为主的大学研究机构)三位一体的联合研究体制。日本在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中的成功经验值得中国学习。虽然日本的科学技术的竞争力近年来一直没有提升,但实力依然很强,研究开发的基础和体系也十分完备。日本在提高科学技术竞争力的政策中,企业群的研发力量也不容忽视。因为中国的企业投入比较少,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也受到了限制。同时,大学和政府机构作为研发主体进行的基础研究与企业市场开发脱节现象严重,科学技术不能顺利转变为资本。解决这个问题是提高中国科学技术竞争力的前提。

由于在未来发展中IT产业的重要地位,各国纷纷将IT产业作为科学技术的重要部分加以重视。日本IT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以民间研究开发为先导,强大的制造业为基础,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IT产业发展要抓住比较优势和战略优势,在产业分工国际调整的新趋势下把握机会,应该充分活用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

作为未来影响整体国力的产业,IT业有着不同寻常的地位。而发展IT业最重要的因素是人。与制造业相比,IT业的人才因素较高,IT业的从业者在注意产业环境的同时,也比较看重城市生活水平、居住条件等因素。一个优美的城市对于人的吸引力更大。此外政府的支持力度﹑教育环境也非常重要。新加坡近几年凭着良好的基础设施﹑城市环境和优惠的政策,大力吸引软件企业,IT产业发展迅速。

由于文化的接近,中日教育体系也存在相近的问题:熟练劳动力和技术开发人员供应不足,教育培训机构没有及时调整自己的角色;由于长期缺乏严肃的学术研究传统以及研究开发基础薄弱,东亚地区各经济体的知识基础普遍比较狭窄。这个问题虽然可以通过输入外国现成的科学技术设施与装备来解决,但是从长远来看,这是有限的。这两个问题导致中日两国教育体制中,创新体系基本失效,成为现代人才培养中共同的问题。

基础设施

中日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差距巨大。日本的基础建设如高速道路和铁路等方面比较完备。但是,近年来,由于日本经济发展的低迷或有限的复苏,日本的港口和机场扩充能力缓慢,难以构建亚洲物流网。所以,日本在这方面应该加快建设步伐。

中国虽然工业化水准不断提高,但基础设施建设依然落后,特别是在大部分农村地区仍然处于相当落后的状态,和日本有非常大的差距。伴随着日本以及其他国家对华制造业外资的进出和中国出口货物输送需求的激增,中国港口和机场设施的建设更是当务之急。

政府管理

在该项要素中,中日来年各国排名均比较靠前。政府管理是中国各个要素中排名最前的一个。政府管理对于中日两国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应该重视其中的风险。

政府在东亚地区的经济增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这决不意味着政府的所有决策都是正确无误的。在日本,政府对于产业技术发展方向和速度的影响甚至更大。在80年代,日本在研制开发高清晰度电视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日本政府认为这项工作应该以模拟技术为基础。而美国电视公司则绕开高清晰度电视而转向数字电视,从而将日本制造商远远地抛在了后面。1996年,日本互联网固定用户增加了两成,达到530万人,个人计算机的销售增加了40%,达到近600万台。尽管增长迅速,日本的数字产品市场较之美国仍然要小得多。因此,许多人认为日本官僚机构的干扰和判断失误延误了日本涉足数字世界的步伐。政府的管理要根据国家经济技术水平的提高而及时地进行角色变换,才能在保持优势的同时尽可能的避免决策错误带来的风险。

中国政府正在推进经济运行机制的转变,加强市场经济制度的建设,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是,在民主化建设等政治体制改革方面相对滞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以及进一步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将是中国政府今后的重要任务。

从国际竞争力看中日两国的互补性

中日两国地理接近、经济互补、伴随着经济合作的不断发展和相互交流的增加,成为重要的贸易伙伴。

中日两国之间有着很强的经济互补性,合作发展有着很大的成长空间。日本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虽然90年代后期日本原有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的弊病开始显现,发展开始出现停滞。但是仍然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中国从1978年以来经济增长一直十分稳定,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十分丰富,随着中国加入WTO,在经济体制上将更加开放和成熟。

中日两国政治稳定,这为开展良好的经济技术合作提供了可靠的政治基础和安定的环境。数年来,在亚洲寻找投资机会的投资者和企业在中日两国及东北亚地区积极投资,这是因为投资者对东北亚地区投资环境具有很高评价。对于利润的预期,充分信心。

我们认为中日两国的合作可以作为东亚地区区域合作的模型。这样的合作不应该是排他性的,而是开放性的。不仅以这两个国家为对象,而应该以包括东北亚所有国家的合作为目标,更好地促进该地区的发展和合作。

诚然,中日两国社会经济制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价值观念的不同以及近年来围绕着“靖国神社参拜”问题等的影响,相对制约了经济合作。但是,从两国间生产要素方面存在优劣互补和在产业结构处于不同层次看,两国进行区域性国际经济合作的潜力巨大。而且,两国在东北亚地区作为最有活力的国家,通过相互合作可以在解决地域和国际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们相信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大以及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日之间的经济合作乃至政治协调也会更加顺畅。

国际化竞争力 篇6

一、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本文在可获得的数据的基础上, 建立包括三项指标的测评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将相对数指标和绝对量指标结合起来, 即反映进出口的比较优势指数、反映出口所占比例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反映市场占有率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标。

(一)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RCA) , 是研究产业竞争力时经常使用的一个有力工具, 该指数认为i国在j产业或产品上的比较优势可以由j产业或产品在i国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与当期世界贸易中该产业或产品占世界贸易总额之比“显示”出来。该指数的计算式为RCAij= (Xij/Xit) / (Xwj/Xwt) 。如果RCA大于1, 说明i国第j种商品具有“显性”比较优势, RCA小于1则说明没有“显性”比较优势, 或者认为“显性”了比较劣势。

(二) 比较优势指数

比较优势指数 (CA) , 即一国某一产业或产品的净出口总额与进出口总额之比, 它是一个剔除了各国通货膨胀等宏观总量方面波动的影响, 也排除了因国家大小不同而出现的国际间数据的不可比较性, 因此, 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之间, 比较优势指数具有相当的可比性。该指标的理论值域为 (-1, 1) , 在值域内, 竞争力单调递增。取值大于0, 说明比较优势大, 且越接近1, 表明该国该产业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越强。反之, 则说明比较优势小, 行业竞争力也越小。该指标的计算式为CAij= (Xij-Mij) / (Xij+Mij) 。

(三) 国际市场占有率

国际市场占有率, 即一国某产业或产品的出口总额占世界市场出口总额的比率, 在综合考虑该国整体规模和实力的基础上, 可以简洁地表明该国该产业的整体竞争力。该指标的计算式为Aij=Xij/Xwj。

二、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国际比较

本文选取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法国、意大利代表发达国家, 韩国和香港代表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与我国进行对比。在时间段的选取上, 选择了1997~2007年为计数阶段, 考察最近几年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一)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国际比较

我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主要的服务行业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具体情况如表1。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 (UNCTAD) 的数据库整理计算得出

从表1可以看出, 我国总体服务竞争力在9个国家和地区中最弱, 保险服务、金融服务、版税和许可证服务排名倒数第一, 只有旅游处于前列, 具有比较强的竞争优势。尽管我国服务贸易市场占有率低于德国和美国, 但由于在建筑、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出口具有比较优势, 从而使得按照贸易量比重加权后的RCA指数超过这两个国家。日本在旅游、建筑和专利服务, 韩国在运输和政府服务方面的优势使得他们的总体RCA指数高于我国。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 (UNCTAD) 的数据库整理计算得出

(二) 比较优势指数的国际比较

服务贸易通常分为三大重要类别, 即运输、旅游和其他 (包括通讯、建筑、保险、金融、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利许可和技术转让、文体娱乐和其他商业服务8项) 。其中第3项大都是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的服务项目。我国与其他国家主要的服务行业CA指数比较如表2所示。

表2结果显示, 我国服务贸易行业CA指数的国际排名落后于发达国家。2006年我国运输业的CA指数为-0.24, 低于美、英等发达国家水平, 在所考察的9个国家和地区中名列最后。我国旅游业的CA指数为0.17, 在9国和地区排序中名列第3, 说明我国旅游业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 并不十分乐观。在包括金融服务、保险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行业在内的其他服务贸易行业的CA指数方面, 我国为0.05, 在9国和地区排序中名列第4, 处于中等水平, 这表明我国服务贸易的整体竞争力还有待提高。

(三) 服务出口市场占有率的国际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 虽然我国服务贸易在国际市场占有率还不是很高, 最多只占到3.90%, 其比较优势并不明显, 但从时间序列上观察可以得出, 我国服务贸易国际市场占有率明显处于上升过程, 竞争能力正逐渐提高。我国服务贸易国际市场占有率从1997年的1.78%增加到2007年的3.70%, 增长了近3倍, 世界排名也上升到2007年的第7位。这充分反映出, 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服务贸易总体上竞争力不断增强。

从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比较来看, 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增长也很突出。1997年我国服务贸易国际市场占有率排名最后一位, 大大落后于当时处于领先地位的美国, 至2005年就已经超过韩国和中国香港, 最近两年我国的服务贸易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 已经逐步拉开了与韩国和中国香港的差距, 甚至超过了意大利。在发展中国家中, 我国服务贸易国际市场占有率上升也是最快的, 11年中提高了2.12个百分点。虽然目前我国是惟一排名在前10名的发展中国家, 而且已经表现出良性的发展势头, 但是要看到我国的服务贸易市场份额与美英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资料来源:根据UNCTAD数据库和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 (1997-2007) 整理计算得出

三、结论

通过对我国服务贸易的现状以及对国际竞争力的国际比较, 考察目前我国服务贸易各部门的竞争潜力与竞争实力, 综合上述指标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 服务贸易的整体竞争力较弱

我国的服务贸易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具备竞争优势的, 虽然服务贸易竞争力近年来上升的幅度越来越大, 但是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仍处于比较落后的地位, 竞争力还很弱, 尤其在服务贸易质量上。因此, 我们可以借鉴国外, 尤其是英美发达国家的经验, 用于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

(二) 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处于劣势

在大多数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 我国都不具备竞争优势。例如, 金融、保险、咨询和专有权等领域, 指数都较低, 说明竞争劣势非常明显。不仅如此, 我国贸易量大的都是运输、旅游等低附加值的产业, 而这些产业在全球范围内都正在逐步萎缩。相反, 在全球服务贸易中欣欣向荣的商业服务行业, 我国的国际参与程度非常低, 如金融、通讯、电影等。保险、咨询虽然贸易额比较大, 但基本是处于贸易逆差地位, 完全没有出口竞争优势。

1.金融服务业的竞争力急剧滑坡, 说明在银行业逐步开放的情况下, 外资商行强占我国本土市场的规模程度远远强于中资银行的对外扩张。脆弱的我国金融业如何应对全球竞争是我们必须对应的严峻挑战。

2.通讯行业在最近几年的竞争力也在逐步下滑, 可以看出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贸易保护逐步消除的趋势下, 我国原先享有垄断地位的通讯服务商需要改进其经营方式, 未雨绸缪。

3.专有权利使用费、特许费和保险这两个行业一直竞争力较弱, 没有任何改观。由于这涉及我国司法和社保体系的改革, 这种深层次的体制改革困难重重, 所以短期内它们的国际竞争力应不会发生什么变化。尤其是保险业, 国家宏观调控使其经营模式的不确定性极大, 例如保监会对其销售产品种类的限制、对其投资品种的限制等。未来大金融格局的出台, 如保险银行证券混业经营、协同监管等都有可能对金融保险业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三) 产业竞争力分析——劣中取次劣

我国具有竞争力的项目主要集中于传统的劳动或资源密集型产业。从CA指标上看, 在我国的服务贸易中, 大额贸易项目中具备出口竞争力的是旅游、计算机服务和其他商业服务;而缺乏出口竞争力的是运输、保险和专利。在小额贸易项目中, 具备出口竞争力的是建筑、广告和电影, 而缺乏出口竞争力的是通讯、金融和咨询。

1.旅游服务业的优势

旅游服务比较优势较为突出, 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强。我国的旅游服务贸易是开展得最好的, 也是开放程度最高的。我国的旅游贸易在国际市场上处于中上游位置, 尤其是入境旅游, 在国际旅游市场上有一定的竞争力。三大指数在近几年基本处于波动中有所上升的状态, 说明我国的旅游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在逐渐提高。旅游业是我国服务贸易中有优势的产业之一, 是增加国家财富的重要途径之一。

2.建筑服务业地位提升

建筑服务业在最近几年地位有所提升, 三大指数表现出强劲的上升趋势, 尤其是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的较快发展, 使该行业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现已发展成为我国服务贸易中的优势产业之一。

(四) 有潜在竞争力的幼稚产业

1.电影、咨询的竞争力在逐步好转, 说明这些行业正在逐步走出国门。尤其是电影行业, 随着我国打击盗版力度的加大以及国产商业片的兴起, 中国电影传媒行业正处于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

2.计算机服务业的竞争力提升也体现了我国科研总体实力的提升, 这个行业具有很强的外包效应, 因此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潜力, 这和最近几年国家的政策扶持有很大的关系。但是外包就其本质来说还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我国大批的软件从业人员只能从国外拿到底层的项目, 通过机械重复的劳动而赚取微薄的利润。因此需要考虑如何由单纯的外包出口转向品牌出口。

摘要:在研究了我国服务贸易现状基础上, 从RCA和CA指数以及国际市场占有率三个指标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 通过中外比较分析的方法找出我国服务贸易中的优势行业和潜在优势行业, 对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服务贸易,竞争力,比较优势

参考文献

[1]傅京燕.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特征的国际比较及提升对策[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2008 (3) :31-35.

[2]吕世平, 范蕾.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比较分析[J].国际贸易, 2006 (2) :20-22.

[3]鲁晓东.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国际经济探索, 2007 (10) :23-27.

国际化竞争力 篇7

一、电子商务概念

1. 电子商务概念

电子商务是一种新兴的商务贸易模式, 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进行电子数据的交换EDI、进行Internet网上交易。

2. 国际电子商务概念

国际电子商务指通过数字化技术, 实现跨国、跨地区进行虚拟国际贸易活动, 主要通过电子数据交换及互联网来实现贸易活动。电子商务的本质就是跨国跨区域性的贸易活动, 国内电子商务终将与国际电子商务同化, 真正实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二、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1. 国际电子商务发展状况

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 全球经济发展成为网络信息化经济, 电子商务贸易逐渐网络化、高效化, 国家界限越来越模糊。全球电子商务贸易总额不断增大, 占总贸易总额的比重急剧增大。2002~2011年全球电子商务贸易额及其增长率可以看出电子商务发展的状况, 具体数据见表1:

美国最早发展电子商务贸易, 也是电子商务贸易体系最完善、成熟的国家, 引领这全球电子商务发展方向。欧盟国家电子商务较晚于美国, 但是发展迅速, 成为全球电子商务贸易领头者之一。而亚洲大部分国家是发展中国家, 电子商务贸易市场发掘较晚, 但是潜力巨大, 是未来国际电子商务的新兴地区。当前国际上美国、欧盟、亚洲电子商务市场发展态势最为明朗。

2. 国内电子商务发展状况

相较于欧美、日本等国家高度发达的电子商务贸易, 我国电子商务起点低、起步晚, 但是发展势头依然强劲。近年来, 我国电子商务贸易环境逐渐改善, 电子商务贸易总额不断增大, 增长速度比较平稳。2007年~2011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及增长率情况见表2:

三、提升我国电子商务国际竞争力的策略

1. 加快进行电子商务基础建设

我国必须加强对电子商务核心技术的研发, 加快构建信息基础设备, 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布置新一代移动通信网、新一代互联网、数字广播电视网、卫星通信等通信设备, 建设高速化、智能化干线通信网络, 同时加大对网络信息安全的保护力度。

2. 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目前国际贸易竞争极其激烈, 国际电子商务浪潮席卷了国内市场, 我姑要想在国际贸易中提高竞争力, 就必须要不断加快转变贸易增长方式, 转变传统产业结构,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积极研发高新科技, 促进产业升级, 电子商务正是技术促进产业升级的典型代表。我国应当改变传统对外贸易模式, 结合新时代贸易特点, 发展自身条件, 合理发展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关键性产业, 例如计算机技术以及生物科技等高新技术产业, 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促进我国产业链结构的转型与进一步发展。

3. 推动国内电子商务平台与国际贸易平台接轨

国际贸易平台为国际贸易过程提供服务, 我国必须加快电子贸易平台国际化发展。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协同作业平台如图1所示。

(1) 建立统一化的数据交换国际出口

在这个贸易平台中, 各个国家可以根据本国实际设立本国国际贸易数据交换标准, 同时该国成员方可以只遵循该国内的数据交换标准。这种标准化的国际数据交换标准不但能保证对国内外数据交换实施实时检测, 保证国际贸易合法性, 还能极大的降低各成员国对外贸易的成本, 降低谈判交易难度。

(2) 逐渐整合国际间贸易协同作业同台

整合国际间贸易协同作业平台具体指的是促进企业协同作业数据交换平台、政府监管数据交换平台、银行单证交换平台以及物流单证交换平台的整合。

(3) 构建多元化协同作业平台

立足于国际数据交换出口以及国际贸易协同作业平台, 构建多个行业协同作业平台, 促进协同作业平台多元化发展。构建符合各行业标准的数据交换体系, 整合各行业协同作业平台, 加快国际贸易协同作业平台与国内政府部门、银行已经企业的数据交换, 促进国际贸易数据交换的国际化发展。

4. 完善贸易保护制度

我国需要制定完善的贸易保护体系, 从而提高抵抗贸易壁垒的能力,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保持稳定的关税水平, 优化关税结构

当前我国关税结构相对合理, 基本建成了从原材料到制成品、从优势产品到优势不明显的产品的梯形关税税率结构。

(2) 构建完善技术壁垒, 采取灵活的非关税保护措施

我国必须充分利用技术壁垒形成完善的壁垒体系, 同时构建贸易认证体系和标准, 促进双边合作及区域合作协调机制的建设, 使本国标准像国际化标准靠近, 增强中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适当的技术壁垒保护机制不仅能保证出口贸易安全, 还能降低国外贸易对国内市场的冲击, 并减少歧视性技术贸易壁垒。

四、结束语

当代是信息化的时代, 与国际电子商务进行接轨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要求。虚拟的电子商务贸易改变了传统的贸易方式, 极大地降低了商品运输成本, 降低了国际贸易的难度, 信息成为当前的主要生产要素。我国电子商务贸易的发展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国际竞争力, 我国必须加快转变贸易增长方式, 探究在国际电子商务下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方法。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互联网推动了国际电子商务贸易方式的产生与发展, 并且国际电子商务逐渐取代传统贸易方式成为新世纪国际贸易主流方式, 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尽管当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态势良好, 但由于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时间较为短暂, 我国电子商务在国际范围内不占优势。本人介绍了国际电子商务的概念和发展状况, 探讨了制约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原因, 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建议, 以提高我国电子商务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关键词:国际电子商务,竞争力,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楠楠.外贸电子商务国际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J].中国电子商务, 2014, (6) :31-36.

国际化竞争力 篇8

一、基于进出口数据的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标分析

(一)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标

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标是一国出口总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例,反映了一国某产业或产品国际竞争力或竞争地位的变化,比例提高说明出口竞争力增强。用进出口数据计算各国的旅游服务贸易国际市场占有率,结果如表1所示。

1. 从表1可知,美国的该指标均在14.9%以上,八国中保持最高地位。美国的货物服务贸易出口总额及旅游服务贸易出口额均排名世界第一。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其具有强大的货物服务贸易的国际地位及发达的旅游服务市场。法、意这一指标都保持在5.2%以上,地位举足轻重。尤其是法国,基本接近7%,是全球旅游大国。英、德均介于3.7%~4.6%之间,处于中游位置。其中德国在入境游方面,最大的海外客源市场是美国。2001年因“9.11”事件美国出境游暴跌,冲击了德国入境游市场,使其该年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偏低。2002年之后有所恢复。日本和加拿大的指数偏低。尤其是日本,其国际竞争力处于最弱的地位,旅游经济不够活跃。中国处于中游地位,该指标尚未突破4.5%。可见中国在旅游贸易方面与发达国家间仍存在一定差距,国际竞争力不够雄厚。

2. 从年度变动趋势看,美国的指数以较大幅度逐年下降。2001年的“9.11”事件和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使美国旅游业遭受重创。受经济疲软和恐怖主义等不安全因素的影响,美国旅游业损失巨大,目前回升缓慢。法、德、日则呈现逐年缓速上升趋势。加、英、意保持相对平稳状态。中国的该指标则波动中缓慢上升,但2003年受“非典”影响,大幅下降。到2004年,我国入境游、国内游、出境游三大市场全面恢复并有突破性发展,旅游外汇和国内旅游收入达824亿美元,入境人数达1亿人次、出境游人数2885万人次。2005年,国际市场占有率恢复上升到4.3%。

(二)贸易竞争指数

贸易竞争指数,是一国某产业或产品的净出口与其进出口总额之比。表示一国该产业或产品是净进口还是净出口以及净出口或净进口的相对规模。指数为正,说明其生产效率高于国际水平,在世界市场中,是此类产业或产品的净供应国,具有较强的出口竞争力;指数为负,则表明其生产效率低于国际水平,出口竞争力较弱。指标值为-1表示该产业或产品只进口不出口,+1为只出口不进口,若为0,则为水平分工,说明竞争力与国际水平相当,进出口纯属与国际间进行品种互换。从出口角度来看,该指标值越接近于1,国际竞争力越强。用进出口数据计算各国的旅游服务贸易竞争指数,结果如表2所示。

1. 从表2可知,日、加、英、德的指数均为负值,是旅游服务贸易中的净进口国。其中,日本指数最低,出口竞争力最弱。其次是德国和英国。2000年英国是世界第五大旅游国,旅游收入占世界旅游收入的4.6%。但2001年之后,受口蹄疫危机的困扰和“9.11”事件影响,其旅游业遭受历史上少见的重创,指数一度下跌到-0.36。2001年赴英外国游客数量较上年下降了9.4%。2002年,国际旅游收入下降到279亿美元。全球经济疲软更使其旅游业雪上加霜。近期英国旅游业已渐渐复苏。加拿大的指数在这四国比较中相对最高,出口竞争力相对较强。目前加拿大旅业已开发出六大主要客源市场和五大产品系列。入境游方面,客源市场主要依赖美国,2000年其国际旅游收入60%来自美国市场。2002年赴加的美国游客增长了3.5%。然而,全球经济动荡、美国“9·11”事件及阿富汗战争仍影响着加拿大的旅游贸易发展,致使其贸易竞争指数偏低。美、法、意的指数均为正值,即为出口专业化。说明这三个国家都是旅游服务贸易的净出口国。其中,意大利指数最高,出口竞争力强,法国次之。美国相对较低,其指数尚未突破0.2。中国该指数虽均为正值,但其值不高,一直徘徊在0.06~0.15之间,说明中国虽是旅游服务贸易的净出口国,但其出口竞争力仍然相对较弱,与旅游服务贸易发达国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

2. 从年度变动趋势看,美、德该指数变动较小,呈平稳状态,其旅游贸易出口竞争力较稳定。法国和加拿大则缓慢下降,说明其虽是出口强国,但竞争力逐年有所削弱。意、英在近六年中呈大幅波动状态,说明该两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出口竞争力都不稳定。中国、日本则一直处于上升态势。日本上升较明显。中国也上升平稳,出口竞争力逐年增强。主要原因首先是安全因素,大部分国际游客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把“个人安全”放在首位,而中国是世界上较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其次是三峡产品热销成为带动中国旅游市场发展的动力。

(三)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标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是一国某产业在该国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与世界贸易中该产业占总贸易额的份额之比。其剔除了国家和世界总量波动的影响,较好地反映了一国某一产业的出口与世界平均出口水平比较来看的相对优势。若指数小于1,说明该产业处于比较劣势;指数大于1,说明该产业处于比较优势,取值越大比较优势越大。对于服务贸易,若指数大于2.5,则表明该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极强;指数介于2.5~1.25区间内,则表明国际竞争力很强;指数介于1.25~0.8区间内,则表明国际竞争力较强;当指数小于0.8时,则表明该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较弱。用进出口数据计算各国旅游服务贸易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结果如表3所示。

1. 从表3可知,美国的指数最高,表现出很强的国际竞争力。美国具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同时是世界经济发达大国。而且其客源市场有保障,与加拿大、墨西哥毗邻,地缘优势使近距离流动成为其国际旅游市场的主流。此外,美国拥有完善的旅游服务设施、发达的旅行社业和饭店业。显然,美国是国际旅游市场上最具比较优势的国家。这也是其旅游业高度发达的原因。法、意的指数基本上均超过1.25。其中意大利的指数相对较高,说明其在旅游贸易方面也有很强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意大利的丰富资源和深厚文化底蕴使其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而其政府历来重视发展旅游服务贸易,每年都拨出专款,并鼓励旅游投资。因此,其旅游业发达,旅游收入是弥补国家收支逆差的主要来源。而法国的指数除2001年外基本处在1.25~1.38之间,说明其也具有相对比较优势。法国的旅游接待条件,从起居设备、饮食到服务质量均属上乘,拥有各类饭店近2万家,约50万间客房,占世界客房总量的4.9%,大小旅行社3800多家,使其旅游业具备高度发展的条件。英、德、加的指数均小于1。其中,英国的指数相对较高,在旅游服务贸易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和比较优势。除2001年外,其余年份的指数值均超过0.8。2005年更是接近1。相对而言,德国和加拿大的比较优势较弱,指数值一直徘徊在0.4~0.65之间。尤其是德国,均在0.5以下,在旅游贸易方面的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日本的指数六年来一直徘徊在0.1~0.34之间,比较优势是八国中最弱的一个。中国的比较优势处于中游位置,指数介于0.6~1之间,在国际市场上有相对比较优势和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中国作为一个和平崛起的大国和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深厚的文化品位、繁多的资源种类,有利于开发结构完善、品种齐全、选择性多的旅游产品,有较明显的比较优势。同时中国政通人和,安定的政治环境给我国发展旅游贸易提供了保证。与境外航线的不断开通,航空运力的持续增加,也对推动中国的入境旅游发展,特别是中远程入境游非常有利。此外,中国发展入境游采用的国家营销体制在对内整合资源、对外整体推介方面都有很强的优势。

2. 从年度变动趋势看,日本和加拿大的指数缓慢上升。尤其是日本,增幅明显。美国和意大利一直处于小幅波动状态。而法、德、英则在波动中有所上升,但速度缓慢,增幅不明显。说明这五个国家的比较优势处于较平稳的状态。中国旅游贸易的发展较不稳定,指数波动较大。除2001年有小幅上升外,从2002年起出现较大幅下滑。2003年受“非典”冲击,指数更是下滑到最低点。2003年共接待入境游客9166.21万人次,比上年下降6.4%,旅游外汇收入174.06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4.6%。2004年有所恢复,指数上升到0.71,但与2002年相比,指数值仍下降了近0.23。2005年,这一指数又下滑至0.66,说明中国的比较优势增长不稳定,无法保持稳定强势的国际竞争力。

二、结论

(一)美、意、法三国竞争力强

美国、意大利和法国在八国比较中,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最强,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均处于领先位置,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美、德、加三国发展快

英国、德国和加拿大的旅游服务贸易发展较快,具备一定的竞争力和比较优势,潜在的发展空间较大。日本发展相对滞后,在旅游业的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处于弱势地位。

(三)中国的旅游

中国的旅游贸易在国际市场上处于中游位置。三大指数在近几年基本处于波动中有所上升的状态,说明中国的旅游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在逐渐提高。同时,其在国际旅游市场上有一定的竞争力,但优势不稳定,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我国虽是旅游服务贸易大国,却不是旅游服务贸易强国,在旅游服务贸易发展上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金博轶.基于进出口数据的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6(1).

[2]冯学钢,赖坤.中国旅游业发展环境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3(7).

[3]金碚.竞争力经济学[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4]张金昌.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和方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5]张广瑞,魏小安,刘德谦.旅游绿皮书——2003~2005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6]国家信息中心中国经济信息网.CEI中国行业发展报告——旅游业2004[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3.

[7]陈家刚.中国旅游客源国概况[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6.

[8]钟海生,郭英之.中国旅游市场需求与开发[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1.

五金行业国际竞争力浅析 篇9

一、五金行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 我国五金行业以每年20%的增长速度发展, 年工业总产值超过4000亿元, 并吸纳了众多的就业。企业所有制结构转变为以民营为主, 企业多集中在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山东等市场经济发育较早的地区。

多年来, 我国五金行业通过实施结构调整和品牌发展战略、建立特色区域、扩大国际交流, 正在向“专业化、现代化、集约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大大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一些产品和技术与世界同步, 在有些方面达到了国际水平。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2008年, 我国五金行业规模以上企业7344家, 实现工业生产总值4288.89亿元, 同比增长19.48%。可以说, 我国五金行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丰富的原材料资源、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以及完整的五金工业生产体系, 使我国成为世界主要的五金生产和贸易国之一。我国五金产品大约有60%出口。据海关统计, 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2008年我国五金制品的出口额达到236.49亿美元, 年均增幅仍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同时, 我国主要五金产品的出口增长率均高于产量的增长率, 电动工具、手工具、磨料磨具等行业的生产和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 厨房电器和卫浴产品出口增速十分明显, 使得我国作为全球五金制造中心的地位进一步稳固。

二、国际竞争力分析

(一) 我国五金行业国际竞争优劣势分析

1、五金行业国际竞争优势

我国人口众多, 巨大的市场和多层次的需求为五金行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经过多年的建设, 企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产品质量提高, 价格优势明显。近年来, 产业集群建设带来的区域竞争优势促进了产业竞争力升级, 产业链配置优化、现代物流等社会资源的整合, 成为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多渠道的市场流通体制和专业化市场的发展, 为五金产品流通提供了最便捷的通道。

2、五金行业国际竞争劣势

产业结构不合理, 中、低档产品的产能过剩, 无序的市场竞争使市场混乱, 同业竞争徘徊在低成本竞争阶段。五金企业主体不强, 多为中小企业, 缺乏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产业集群建设处于初级阶段, 表现为企业个体多, 普遍不强。虽然实现了区域聚集, 但企业间的协作能力差, 集群优势还不够明显。

(二) 国际竞争指数分析

1、国际市场占有率有所提高

国际市场占有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一种产品或服务的出口额与该产品或服务的世界总出口额之比, 它是衡量贸易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指标, 直接表现其国际竞争力。

近几年全球五金市场的年均增长率约为10%左右, 同期我国五金制品出口除2008年受经济危机影响, 当年出口增长8%外, 其它年份均超过20%, 增幅远远高于全球五金市场的增幅。由此, 我国五金制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由2000年初的1%左右提高到目前的3%以上, 出口竞争力稳步上升。

虽然, 近几年我国五金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逐渐上升, 但与美国等几个最发达国家相比, 在全球市场中所占的比重仍较低, 几个最发达国家占全球的份额均保持在两位数, 而我国的份额不足4%, 与我国五金大国的地位是不相称的。

2、贸易竞争力稳步提高

从理论上说, 决定一个国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竞争优势, 另一类是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可以理解为“同一产业的竞争力比较”, 而比较优势则是“不同产业之间的竞争力比较”。在现实中,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是相互联系的。

——贸易专业化指数 (TSC指数)

贸易专业化指数用来衡量一种商品在一个国家出口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它还可以用来衡量一国某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也可以用来比较不同国家之间同种产品的竞争力。当结果趋于1时, 表明该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强。

2003~2008年, 我国五金制品的贸易专业化指数从0.78提高到0.84, 反映出我国五金制品的进出口贸易状况有了很大改善。 (详见表1)

从表1中不难看出, 近几年我国五金制品的贸易专业化指数基本保持在0.78—0.85之间, 且逐年增长, 说明我国五金制品贸易在整体上表现出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燃气热水器行业的TSC指数由0.7增长到0.932, 表现出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理发工具行业的TSC指数由0.28增长到0.37, 竞争力有所提高, 但TSC指数绝对值较低, 国际竞争力还比较弱;易拉罐行业的TSC指数由0.78降低为0.445, 国际竞力明显减弱。

——显示比较优势指数 (RCA指数)

显示比较优势指数是一个国家某种产品占其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该种产品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率。它是反映一个国家某种产品出口贸易强度和专业化优势最重要的指标。如果RCA>2.5, 表明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如果RCA介于1.25~2.5之间, 表明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如果RCA介于0.8~1.25之间, 表明具有中度的国际竞争力;如果RCA<0.8, 则表明国际竞争力较弱。

2003年, 我国金属制品的比较优势指数 (RCA指数) 为0.92, 近年来基本上保持在08~0.9之间, 属中度的国际竞争力。但是应该注意到, 近几年我国五金制品的RCA指数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 主要是因为我国五金制品多属劳动密集型产品, 不少五金企业采取的是加工贸易方式, 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这使得我国五金产业的后劲不足。

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 对于主要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的五金行业来说, 在比较优势相对减弱的同时, 需要依赖增强竞争优势来保持和提升本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 五金行业竞争力变化分析

1、环境竞争力提升幅度较大

1) 产业地位进一步提升

我国五金行业产量居世界之首。2008年数据显示:搪瓷制品总产量52.39万吨;日用不锈钢制品总产量191.97万吨;燃气热水器总产量1077.85万个;燃气灶具总产量2758.6万个;锁具总产量148643万把。近年来, 我国的五金产品几乎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2) 国内需求稳定

五金产品与汽车、房地产、造船、工程机械等行业的关联较为紧密。上述相关产业稳步的发展, 对五金产品的需求持续增长, 带动我国五金产业向更广领域及高精尖方向发展。

3) 产业政策逐步完善

近些年, 我国在节能、环保、安全、税收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尤其是扶持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 给予中小企业资金、创业、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社会服务等多方面的支持和扶持。对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五金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2、组织竞争力有所提升

1) 产业集群稳步发展

近年来, 我国五金行业产业集群发展迅猛, 已经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和胶东半岛三大五金产业区, 几十个五金特色产业集群以及一批产业出口基地, 五金产业集群已呈网状分布, 并具有相当规模。

已命名中国五金产品之都3个:锁都 (温州) 、阀门之都 (玉环) 、钮扣之都 (桥头) 。已命名中国五金产业基地8个:五金制品产业基地 (小榄) 、水龙头生产基地 (水口) 、不锈钢制品生产基地 (新会) 、金属外壳打火机生产基地 (温州) 、剃须刀生产基地 (温州) 、五金制品生产基地 (余姚) 、出口工具生产基地 (金华) 、丝网产业基地 (安平) 。已命名中国五金之乡 (镇) 3个:拉链之乡 (桥头) 、五金之乡 (永康) 、五金之镇 (大新镇) 。

2) 规模经济性有所提高

经过长期的发展, 我国目前约有5万余家五金制造企业, 超亿元规模的企业100余家。近几年, 我国五金行业规模以上的企业数稳步增加, 2003~2008年企业变化情况见表2。

3、创新竞争力略有提高

近年来, 创新成为五金行业发展的主题, 研发投入逐步增加, 自主创新的产品比重不断增加。例如, 我国不少大型淋浴房企业每年均投入大量研发资金, 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 产品性能和质量实现突破, 其产品还通过了美国ETL和欧盟CE认证, 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家用燃气灶具和压力锅、不粘锅等行业品牌集中度日趋提高,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持续增强。苏泊尔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和创新, 其产品包括明火炊具、厨房小家电、厨卫大家电、相关橡塑制品等系列, 数百个品种。自主研发的专利技术100多项。

五金行业在技术创新方面与欧美公司相比, 差距依然明显。80%的欧美公司都有研发中心, 多数企业的研发费用约占利润的10%。相比之下, 中国大部分五金企业研发投入不足, 严重阻碍了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三、中国五金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对策

(一)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推动产业升级

我国五金行业劳动密集型特征突出, 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这种状况难以根本改变。由于劳动力价格上升等因素影响和新兴工业国家的兴起, 我国五金行业的比较优势正在减弱。出路在于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 推动产业的升级。只有这样, 才能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二) 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 提升智力因素

目前, 缺乏专业人才已成为制约我国五金行业发展的瓶颈。解决这个问题, 要走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的道路。同时可以利用国际产业转移的机会, 通过收购国外专业研究机构的方式提高研发水平。

(三) 推进自主创新, 实施品牌战略

目前, 我国五金行业没有摆脱以量取胜的传统发展模式, 在国际市场上过度竞争, 削弱了国际竞争力。要改变这种状况, 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实施品牌战略, 推进自主创新, 在产品开发与技术改造方面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注重自主品牌建设, 把产品经营上升为品牌经营, 提高抗风险能力与自身的“议价”能力。

4、发展产业集群, 打造五金产业链

我国五金行业以中小企业为主, 要充分发挥产业集群所具有的群体竞争优势, 促进专业化分工与协作, 打造区域品牌, 提高整体竞争力。

5、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支持作用, 为五金行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加大对重大基础设施、企业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节能减排、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出台一些有效政策, 促使企业发展中国品牌, 帮助企业进行新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如建立“创新补偿机制”, 通过实施税收减免优惠以补偿企业用于研发的成本投入。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进而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国际化竞争力 篇10

关键词:化工专业;认证体系;实质等效;国际竞争力

一、研究背景

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3%。全国有350所高校设有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在所有工科专业中数量排名第10,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但是,随着中国加入WTO承诺服务条款的逐步落实,高等教育服务作为国际服务贸易的重要内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与毕业生质量面临严峻的国际竞争。如何打破国际技术服务贸易的壁垒,提高我国化工技术人员的国际竞争力,成为我国化工高等教育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2004年11月,我和清华大学费维扬院士、南京工业大学欧阳平凯院士等共同研究了中国化工高等教育现状,认为“国际实质等效的化工专业认证体系缺失”是阻碍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实现与国际接轨的重大障碍;此外,专业教育深度和广度不够,学生设计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偏弱,毕业生综合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等也是化工专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必须尽快建立国际实质等效的化工本科专业认证体系,以确保我国化工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在教育部大力支持下,由化工教指委主任单位天津大学牵头,联合华东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和中国化工教育协会等多家单位,以实施化工本科专业国际认证为契机,开展了“国际实质等效的化工专业认证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二、国际实质等效的化工专业认证体系的构建

1.借鉴国际经验,建立国际实质等效的化工专业认证体系

项目组通过校企协同、国际调研等多种方式,联合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分析国际化工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行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借鉴英国化学工程师协会(IChemE)和ABET等国际组织的认证体系,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学习效果,强化学习过程,强调持续改进,制定了化工专业认证体系。该体系涵盖专业认证标准以及认证程序、认证专家遴选与培训规则等实施办法。

认证标准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学习效果,强化学习过程,强调持续改进,涵盖了“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等方面。实施办法主要包括自评、申请、初审、现场考察、结论审核等阶段,同时,培养了一支由高校、企业和行业协会专家组成的认证专家团队。在10年的研究与实践中,不断改进认证标准和实施办法,最终形成了国际实质等效的化工专业认证体系,解决了我国化工专业认证体系缺失的问题。

2.依据专业认证标准,构建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新框架

按照认证标准,以培养质量为根本,以学生和教师为主体,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办学条件和管理机制为保障,进行专业建设。构建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新框架,强调“厚基础、强专业、重能力”。

通过化工过程控制、环境保护、化工安全、工程伦理等课程强化了学生的工程基础,通过交流与谈判、英美文化、职业规划、创新教育等课程强化了学生的人文基础,将责任关怀与可持续发展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

重新梳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增加了反应工程、分离工程、传递过程等教学内容的深度;增设了环境、材料、生物等交叉学科的选修课程,拓展了教学内容的广度;由“设计概论、设备设计、车间设计、工厂设计”等实施递进式设计能力培养,由“概念实习、认识实习、仿真实习、生产实习”等构成阶梯式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解决了化工专业教育内容深度不够、学生设计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偏弱的问题。

3.更新教育理念,强化教育过程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建立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机制,培养创新思维、团队合作、沟通与表达、终身学习、时间管理等可持续发展能力,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实施个人导师、专业导师、年级辅导员相结合的“点、线、面”全员育人机制,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导、职业规划、科研训练等全面服务。将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分解到课程和实践等教育教学全过程,坚持四年培养不断线。一是实施课程综合化改革,增设小组报告、演讲讨论等训练环节;二是创立读书报告、案例分析、单元测试、平时考评、期末考试“五位一体”的学习成效评价方式;三是强化社团活动、科研训练等环节,举办化工设计竞赛、化工实验大赛、化工安全月等特色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检验学习效果。

项目组学校与凯斯西储大学、曼彻斯特大学、墨尔本大学等著名高校建立20余个本科生联合培养项目,聘请麻省理工学院、密歇根大学、美国德州农工大学等高校的知名教授为本科生讲授课程,开设国际班、暑期学校,建设全英文课程体系。这些举措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实现了与多个国际知名高校的学分互认。

以上措施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三、收获与思考

历经10年的研究与实践,化工专业认证体系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而且具有国际实质等效性。天津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作为教育部四个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之一,于2006年6月首批通过认证,为其他工科专业认证提供了借鉴和参考,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工程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促进了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2008年10月天津大学该专业通过了IChemE最高级别的专业认证,2013年11月华东理工大学通过了ABET专业认证现场考查,标志着我国化工高等教育在国际化进程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提升了我国化工高等教育的国际地位和国际竞争力,证明了化工专业认证体系具有国际实质等效性,为我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组织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方案指导了国内200余所高校化工专业的建设和改革,全面提升了我国化工高等教育质量。同时,该方案的部分内容被墨尔本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采用。项目组6所学校化工专业均获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毕业生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更强的国际竞争力,能够与世界著名大学毕业生“同台竞技”,获得世界500强企业的高度认可,就业质量显著提高。

世界500强企业——赢创德固赛公司认为:天大化工的毕业生,能够在来自全国各大名校的毕业生中脱颖而出,为公司创造巨大价值。IChemE 认证委员会前主席Shallcross教授认为:天大化工通过了国际认证,其专业教育的成果和经验已经得到国际认可,具有很好的示范性。最近几年来,天大化工的本科教育经过重大改革,已经成为世界最好的化工教育之一。IChemE认证委员会现任主席Colin教授认为天大化工的专业通过了代表专业“金标准”的“Master Level”认证,标志着毕业生已具备完整的专业学习和训练,完全有资格成为国际特许工程师,具备了解决复杂的“开放性”问题的能力,能很好地参与国际化工行业的竞争中。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国际化竞争力】相关文章:

农业国际竞争力06-30

区域国际竞争力07-06

绿色国际竞争力07-19

国际竞争力分析07-20

国际竞争07-24

国际税收竞争05-27

参与国际竞争09-16

国际竞争力管理论文04-17

国际贸易竞争力05-09

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06-13

上一篇:地铁运营阶段下一篇:高校军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