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水规律

2024-08-25

降水规律(精选六篇)

降水规律 篇1

榆树是吉林省乃至全国的产量大县 (市) 之一, 有天下第一粮仓的美誉。其中降水资源的多少及年变化与粮食产量息息相关,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 干旱等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明显增加, 2007年榆树出现了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严重干旱, 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 除了2010年降水偏多外, 2008年、2009年、2010年降水都持续偏少。本文旨在通过对榆树1957年以来 (1957~2014年) 58a降水变化的初步分析, 使读者了解和掌握当地降水资源的基本规律和发展趋势。为充分合理利用当地水资源, 减轻干旱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 提出一些抵御旱灾的工程措施, 为获得粮食生产高产稳产提供科学依据。

1 分析方法

1.1 榆树年降水量的变化特征 (资料年代:1957~2014年)

榆树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572.1mm, 最大年降水量为788.3mm, 最小年降水量为317.6mm, 年较差达470.7mm。绝对偏差为106.9mm。从年降水量变化趋势线看, 年降水量有逐年减少的趋势, 大约每年平均减少2mm左右, 年际间的波动也逐年加大, 这从不同年代的降水变化也有所反映。特别是1993年以来的22a中, 有10a降水量偏少, 其中有5a降水量不足450mm。

1.2 年降水量的月平均分布

从年降水量的月平均分布看, 1月最少, 只有4.2mm, 7月最多, 平均为152.9mm。全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5~9月, 为485.1mm, 占全年总量的84%, 结合月温度变化特征, 具有水热同季特点, 对作物生长有利。

1.3 作物生长季 (5-9月) 降水量变化分析

5~9月是榆树大田作物主要生长季, 降水量的多少与当年的粮食产量息息相关。榆树5~9月降水量平均为477.2mm, 占全年的83.4%, 绝对偏差为105.1mm。生长季降水最多年份达693.4mm (1974年) , 最少年份为230.7mm (2007年) 。从作物生长季降水的多年变化看亦呈逐年减少趋势, 大约每年减少2.0mm左右。1993年以来的22a中有14a降水量偏少, 其中有11a不足400mm。

2 结论与讨论

2.1 情况总结

2.1.1 随着气候的变化, 榆树年降水量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 每年减少2mm。

2.1.2从不同季节分布情况看, 春季变化不大, 但有连续几年少雨或多雨的现象;夏季、秋季呈逐年减少趋势;冬季呈增加趋势。

2.1.3作物生长季 (5~9月) 呈每年减少2mm趋势;近十多年来, 由于气温持续偏高, 降水量减少的年份明显增多。

2.2 采取措施

2.2.1

大力实施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

2.2.2 加强农田灌溉设施建设

榆树市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围绕打造百万亩高标准农田、20万hm2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建设, 在建设农机化、农艺化的同时, 也要开发地下水资源, 配套安装灌溉设施, 达到旱能浇、涝能排, 增加高产稳产田面积。榆树市自2011年以来, 为解决部分乡镇旱情, 争取到上级部门旱田节水灌溉项目。现有节水喷灌设备共432台, 分布于11个乡镇, 有效灌溉面积7397hm2, 主要用于玉米灌溉。通过2来的试用, 已收到明显成效, 今后应作为一种有效设备大力发展。

3 加强旱田节水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

在农业生产上要大力提倡和推广耕作松土节水措施, 提高土壤的天然降水的蓄集能力, 又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保持土壤墒情;通过在耕地表面覆盖地膜、秸秆等覆盖保墒节水措施可以抑制土壤水分蒸发, 减少降雨地表径流, 起到蓄水保墒作用, 提高水的利用率;施用化学制剂可以提高土壤保水能力, 减少作物蒸腾损失。调整作物结构, 种植抗旱性强的作物, 合理轮作, 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

综上所述, 本文只是对榆树近50多年来的降水情况作了粗浅分析, 并结合干旱灾害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 提出一些抵御旱灾的工程措施。关于干旱灾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内在机制和影响因素有待进一步深入分析和探讨。

摘要:为了减轻和避免干旱灾害对榆树粮食生产的影响, 确保榆树粮仓稳产高产, 通过对榆树1957年以来的降水资料统计分析, 总结了当地降水资源的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 列举了近年来由于干旱灾害给粮食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 并针对防止干旱灾害给榆树粮食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提出一些抵御旱灾的工程措施, 为获得粮食生产高产稳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邯郸地区年降水变化规律分析 篇2

降水量分析是水资源可利用量分析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地区降水量的.变化规律决定了该地区水资源的分布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研究分析降水的变化特性,可为该地区的水量供需平衡及可持续利用研究提供供水依据.

作 者:喻钰 沈冰 董萌  作者单位:喻钰,沈冰(西安理工大学)

董萌(河北省水利水电第二勘测设计研究院)

刊 名:河北水利 英文刊名:HEBEI SHUILI 年,卷(期):2009 “”(6) 分类号:P64 关键词: 

★ 合肥市近50年最高气温变化特征

★ 《降水的变化》教学反思

★ 新疆喀什极端温度和风沙日数变化特征分析

★ 南京地区下蜀土滑坡特征探讨

★ 广西木梓-百合地区地球化学特征及铜矿找矿潜力分析

★ 上甸子本底站气溶胶散射系数变化特征的初步分析

★ 山西省酸雨特征分析及成因初探

★ 中学生体育消费特征分析

★ 山东省黄河下游地区浅层地下水地球化学特征

降水规律 篇3

1 研究区概况

山西省位于华北平原西面、黄土高原东部, 因居太行山以西而得名。山西省界呈一略由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 南起34°34.8′N, 北至40°43.4′N, 长约500 km;西自110°14.6′E, 东达114°33.4′E, 宽约300 km。总面积为156 699 km2, 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63%。

2 资料与方法

资料取自山西省65个气象观测站1960年—2008年的观测值, 选取平均降水量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使用的主要方法有:线性趋势分析、小波变换等方法。

3 山西省年降水量的分布特征

山西省降水量空间分布总特征是: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山西省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为400~650 mm。晋东南大部分地区、临汾东山区的安泽和古县, 晋中东山区的榆社、和顺、昔阳等县的部分山区及吕梁山海拔1 500 m以上的山区, 年雨量为600~700 mm, 为山西省多雨区;临汾和运城盆地年降水量为500~550 mm;太原盆地为450~500 mm;忻定盆地为450 mm左右;大同盆地及繁峙、平鲁西部等地为少雨区, 年雨量不足400 mm。由于地形的地力抬升作用, 暖湿气流遇山地极易成云致雨, 致使山地降水量普遍多于川谷, 如太岳山区、五台山顶等, 为多雨中心, 年降水量可达700 mm以上, 这是山西省降水的又一特征。

4 降水量时序变化特征分析

4.1 年平均降水量变化特征

年平均降水量变化及小波变换图见图1。

从图1 (a) 可以看出, 山西省年平均降水量约为480 mm, 近49年来, 山西省降水量以16.0 mm/10年的速度在减少, 下降趋势比较明显。20世纪60年代 (除1965年) 到70年代中期年降水量较多, 出现了1964年 (706.7 mm) 、1973年 (599.7 mm) 2个丰水年。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降水量平稳下降, 进入90年代后降水减少明显, 但在21世纪初有所回升。2002年以后, 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 极易出现极端偏少或偏多年份, 使得山西省极端旱、涝等事件更加突出。

由图1 (b) 可见, 山西省近49年来年平均降水量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周期震荡。信号的强弱通过小波系数的大小来表示。在图中, 等值线为正的用实线表示, 代表降水偏多;等值线为负的用虚线表示, 代表降水偏少。由图可见, 不同时间尺度所对应的降水结构是不同的, 小尺度的多少变化表现为嵌套在较大尺度下的较为复杂的多少结构。年降水量的准15年周期震荡非常显著, 年降水经历了多→少→多→少等7个循环交替, 说明未来一段时间内年降水将继续偏少;在3~5年的时间尺度上, 年降水也经历了由少→多→少→多等15个循环交替, 目前正处于降水偏少时期。

4.2 季节降水量变化特征

4.2.1 春季降水量变化特征

山西省春季的平均降水量为78.7 mm, 而全国春季平均降水量为265.1 mm, 是山西省的3倍, 相比之下山西省春季降水明显不足, 春旱时有发生。春季降水量变化及小波变换图见图2。从图2 (a) 可见, 历年春季自然降水总体上看变化不是太明显, 且有略减的趋势, 减幅为1.4 mm/10年。近49年中, 春季降水1991年最多, 季雨量达144.0 mm;2001年最少, 季雨量仅29.0 mm。山西省春季降水量年际间的振幅较大, 1962年降水量仅27.3 mm, 比平均值偏少60%, 而1963年降水量达160.1 mm, 比平均值偏多1倍多。

由图2 (b) 可见, 春季降水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存在周期震荡, 准25年及小尺度3~5年上的周期震荡非常明显。春季降水经历了少→多→少→多→少→多6个循环交替。1962年以前降水偏少, 1963年—1969年降水偏多, 1970年—1981年降水偏少, 1982年—1993年降水偏多, 1994年—2004年降水偏少, 2005年以后降水偏多, 而2005年以后等值线还没有闭合, 说明2008年后一段时间降水将会偏多。在3~5年的小尺度上, 春季降水经历了少→多→少→多等15个循环交替, 有更多的降水偏多期和偏少期的循环交替。

4.2.2 夏季降水量变化特征

山西省夏季的平均降水量为281.3 mm, 占全年降水的58%以上。夏季降水量变化及小波变换图见图3。从图3 (a) 可见, 夏季降水处于快速减少的趋势中, 以8.0 mm/10年的速度递减。其阶段趋势变化特点不太明显, 平稳递减。夏季降水量在1985年以后异常偏多的年份仅有2年, 而异常偏少的年份则明显增多, 这种变化特征说明山西省夏季极端洪涝事件发生的概率在减少, 但发生严重伏旱的概率在增加。

由图3 (b) 可见, 夏季降水有准15年周期, 夏季降水经历了多→少→多→少→多→少→多7个循环交替;在3~5年时间尺度上, 夏季降水经历了少→多→少→多等16个循环交替;在等值线图的底部小时间尺度上, 则有更多的相对多雨期和少雨期的循环交替。可见, 山西省夏季降水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比常年偏少, 夏季降水的减少势必影响到全年的降水。

4.2.3 秋季降水量变化特征

山西省秋季平均降水量为115 mm, 而全国秋季平均降水为187.2 mm, 相差了72.2 mm, 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不多。秋季降水量变化及小波变换图见图4。从图4 (a) 可见, 近49年来山西省的秋季降水以7.2 mm/10年的速度递减, 下降趋势也较明显, 与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一致。在2000年以前降水量基本处于持续下降状态, 异常偏少的年份大于偏多的年份, 这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尤为明显。

由小波变换图4 (b) 可见, 秋季降水的周期不显著, 期间秋季降水经历了多→少→多3个循环交替, 1960年—1975年以及2000年以后2个时期降水偏多, 1975年—2000年降水偏少, 其中1985年降水比常年偏多;3~5年时间尺度的周期震荡从1965年—2005年都较活跃, 存在降水较多和较少的循环交替。

4.2.4 冬季降水量变化特征

山西省大部分地区冬季都是以固体形式降水。冬季平均降水量为9.5 mm, 年际间变化明显。

冬季降水量变化及小波变换图见图5。从图5 (a) 上看, 可以把冬季降水大致划分为2个阶段, 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为降水偏少期, 进入21世纪后降水则普遍偏多。冬季降水以0.4 mm/10年的速度递增, 增长幅度不大。近49年中冬季降水1990年最多, 季降水量达29.4 mm;1992年最少, 季降水量仅0.3 mm。

由图5 (b) 可见, 冬季降水的周期也不显著。1970年以前以及1980年—2000年降水偏少, 但1990年降水比常年偏多, 1970年—1980年以及2000年以后降水偏多, 直到2005年等值线未闭合, 说明2005年以后一段时间内降水仍将偏多;3~5年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存在少→多等12个周期震荡。

5 降水量未来变化趋势

小波分析表明, 近49年来山西省年降水量基本呈现了周期性的特点, 准15年周期振荡比较显著。山西省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的多雨期, 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的少雨期以及进入21世纪后的又一多雨期, 反映了该地区年降水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根据山西省年降水的年际变化规律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 初步估计未来15年左右, 山西省将进入少雨期, 少雨期之后, 将可能逐步转入下一个多雨期。

6 结论

小波分析的时频局部化特性可展现降水时间序列的精细结构, 为分析气候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等农业生产关键问题研究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山西省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地区分布既受天气系统的制约, 又受地形等地理环境的影响, 造成明显的地区性差异。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由盆地到高山递增。

近49年来, 山西省降水量总体呈减少趋势, 减少速度为16.0 mm/10a, 90年代减少趋势尤为明显。夏、秋降水减少明显, 说明降水减少主要是由夏、秋降水减少造成的。

山西省近49年降水序列的小波变化分析表明, 不同时间尺度所对应的降水结构是不同的, 小尺度时间的多少变化表现为嵌套在较大尺度时间下的较为复杂的多少结构。年降水的准15年周期震荡非常显著, 经历了多→少→多→少等7个循环交替;在3~5年的时间尺度上, 年降水也经历了由少→多→少→多等15个循环交替, 目前正处于降水偏少时期。

摘要:根据1960年—2008年山西省65个气象观测站记载的降水量资料, 分别从趋势分析和小波变换两方面对山西省近49年的降水量进行分析, 探索研究了山西省降水量未来的变化趋势。

降水规律 篇4

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区夏季降水与暴雨时空规律研究

本文选取了吉林省西部地区的五个站点,利用小波分析分析了夏季降水的周期变化以及暴雨情况,发现该区夏季降水基本上是稳中有降,且存在22年左右的周期,其中还包含着11-的较短周期.半个世纪以来暴雨次数和暴雨量都有所减少,但是大暴雨的`雨量有较大的增加.在各级别暴雨中以50-60 mm的暴雨量级出现的频率最大,约为1.52次/年.

作 者:王雅强 吴正方 WANG Ya-qiang WU Zheng-fang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长春,130024 刊 名: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年,卷(期): 21(5) 分类号:P468.0+24 关键词:半干旱   夏季降水   暴雨  

降水规律 篇5

关键词:降水,变化规律,时空分布,特征,山东烟台,1980—2010年

近年来, 全国气候变化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而降水和温度是气候变化特征中的2个重要气象要素, 尤其是降水, 其年际和长期变化特征对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以及工农业生产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 研究降水的变化规律、气候特征以及趋势变化对于合理的利用气候资源、安排农业生产布局、调整种植结构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2,3]。

1 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烟台市地处山东半岛中部, 位于东经119°34′~121°57′, 北纬36°16′~38°23′, 东临威海, 西接潍坊、青岛, 西北濒临渤海, 东北及南面与黄海相连, 海岸线全长909 km, 境内以山地丘陵为主, 其中以艾山为最高, 形成了中部高、南北两侧低的“胶东屋脊”, 造成了强对流天气的明显区域性和季节性, 全市降水分布也不均匀, 易发局地性强对流暴雨天气。烟台降水过程一般是受气旋、冷锋、切变线、副热带高压、冷涡和横槽以及台风等系统影响。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 主汛期为7—8月, 降水量由南向北逐渐减少。

1.2 资料来源与统计方法

本文的降水资料取自烟台市11个国家气象站1980—2010年地面观测资料。本文采用气候趋势系数、气候倾向率[1]等方法, 统计分析逐旬降水、逐年降水的变化特征趋势。用rxy表示降水的气候趋势系数, 则rxy定义为:

式 (1) 中, n为年数, xy为第y年的要素值, 为要素的平均值, 的正 (负) 表示要素在n年内的线性增 (减) 趋势。

气象要素的趋势定量化可用一次线性方程表示, 即:

式 (2) 中, 回归系数a1表示要素的趋势倾向, a1为正数说明气象要素随时间y的增加呈上升趋势, a1为负数则说明随时间y的增加呈下降趋势, a1的大小代表上升或下降的速率, 本文把10a1称为气候倾向率。

2 烟台市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2.1 烟台市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

烟台市属于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 但由于海陆, 陆地下垫面分布不均匀, 造成了冷热水平和垂直分布的差异。从图1可以看出, 烟台市年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匀, 全市平均为627.6 mm, 南部海阳年降水量最多, 达695.7 mm;北部长岛最, 少为544.6 mm;中部、东北部在635.8~662.6 mm, 西部在603.5~617.5 mm, 北部最少, 为544.6~607.9 mm。

将全市11个县 (市) 区1980—2010年的降水日数进行平均, 得出降水日数为78 d, 其中最大值在牟平, 为88 d, 其次是东北部烟台、福山, 为81 d, 低值区在偏北部的长岛、龙口, 为73 d, 其他地区在75~77 d。

2.2 烟台市降水的时间分布特征

将烟台市11个站点作为一个区域进行平均, 得到1980—2010年全市逐年降水量的时间序列 (图2) , 近30年平均年降水量为622.53 mm, 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 1990年全市年降水量最多, 为871.4 mm;1999年降水量最少, 仅398.8 mm, 日最大降雨量出现在1979年的栖霞, 为302.8 mm。从总体上来看, 年降水量是呈增加的趋势, 降水量的平均增长率为57.362 mm/10年。

从图3可以看出, 近30年的年降水日数为78 d, 总体看来, 降水日数呈现缓慢减少的趋势, 平均减少率为2 d/10年。降水日数最多的年份是1990年, 为99.4 d;最少的年份是1999年, 为52.2 d。在1981—2000年, 降水日数波动较大, 从2001年开始, 降水日数较为稳定。

2.3 烟台市降水的季节分布特征

烟台市各县 (市) 四季降水量分布如图4所示。从图4可以看出, 夏季是主要的降水季节, 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 各县 (市) 区夏季降水量在331.92~422.24 mm, 平均值为383.90 mm;春季降水量在87.32~121.81 mm, 平均值为98.71 mm;秋季与春季相差不多, 降水量在92.43~133.06 mm, 平均值为106.9 mm, 且春、秋季节各县 (市) 区降水分布形式基本一致;冬季各县 (市) 区降水量在33.5~65.8 mm, 平均降水量为44.9 mm。

将烟台市11个站点作为一个区域进行平均, 得到1980—2010年全市春、夏、秋3季的逐年降水量的时间序列 (图5) 。从图5可以看出, 春季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 降水量为29.96~164.50 mm, 平均值为98.71 mm, 1986年降水最少, 2009年降水最多, 从整体形势来看, 呈现出明显逐渐增长的趋势, 降水量的平均增长率为20 mm/10年;夏季降水量在181.7~584.22 mm, 平均值为383.90 mm, 其中1989年最少, 1996年最多, 总体形势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平均增长率为40 mm/10年;秋季降水量在32.86~210.86 mm, 平均值为106.99 mm, 其中2006年最少, 2007年最多, 总体形势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 平均减少率为3.18 mm/10年;冬季降水量在6.5~73.23 mm, 平均值为32.92 mm, 波动幅度较大, 其中1992年、1997年冬季降水量超过70 mm, 而1995年降水量最少, 仅为6.5 mm。总体形势呈现出平缓上升的趋势, 增长率为0.5 mm/10年。

3 结语

分析结果表明, 烟台市近30年平均年降水量为622.53mm。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南部最多, 东北部、中部、西部依次减少, 北部降水量为最少。从时间分布上来看, 20世纪80年代降水量较为平稳, 90年代波动幅度较大, 其中年降水量最大、最小值均出现在其中, 2000年往后, 降水量明显偏多。从总体上来看, 年均降水量呈增加的趋势[4,5,6], 降水量的平均增长率为57.362 mm/10年。烟台市降水日数为78 d, 东北部牟平最多, 为88 d, 其次是东北部烟台、福山, 平均为81 d, 偏北部的长岛、龙口最少, 降水日数为73 d, 其他地区均在75~77 d, 总体看来, 近30年的降水日数呈现出缓慢减少的趋势, 平均减少率为2 d/10年。烟台市的降水季节性较为分明, 夏季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 秋季与春季降水量相差不大, 且在各县市区的分布基本一致。从总体看来, 各季节的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 除秋季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外, 其他3季均为上升趋势[7]。

参考文献

[1]段炼, 陈章.近42年成都地区雷暴的气候统计特征[J].自然灾害学报, 2006, 15 (4) :59-64.

[2]赖欣, 范广州, 董一平, 等.近47年中国夏季日降水变化特征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0, 19 (11) :50-55.

[3]李红梅, 周天军, 宇如聪.近四十年我国东部盛夏日降水特性变化分析[J].大气科学, 2008, 32 (2) :358-370.

[4]王遵娅, 丁一汇, 何金海, 等.近50年来中国气候变化特征的再分析[J].气象学报, 2004, 62 (2) :228-236.

[5]左洪超, 吕世华, 胡隐樵.中国近50a气温及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分析[J].高原气象, 2004, 23 (2) :238-244.析[J].气象科学, 2007, 27 (4) :37-43.

[6]徐宗学, 孟翠玲, 赵芳芳.山东省近40 a来的气温和降水变化趋势分

降水规律 篇6

1 资料来源

降水资料来源于聊城市气象局所属8个县1961—2010年的平均值, 灾情资料来源于聊城市民政局[1,2]。对不同年代的降水资料进行统计, 采用中国气象局《全国气候影响评价》标准, 利用降水距平百分率ΔR%来划分, 气候平均值以1971—2000年为基准。1级:ΔR%≤-80%, 为异常偏少;2级:-80%<ΔR%≤-50%为显著偏少;3级:-50%<ΔR%<-25%为偏少;4级:-25%≤ΔR%≤25%为正常;5级:25%<ΔR%<50%为偏多;6级:50%≤ΔR%<80%为显著偏多;7级:ΔR%≥80%为异常偏多。

2 资料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 20世纪60—70年代, 年平均降水量超过600 mm, 80年代年平均降水量最低, 下降超过80 mm左右, 偏少80 mm左右, 80年代的季节、年降水量变化最大。1961—2010年, 春季降水量呈减少—增加—减少—增加的变化趋势, 夏季则相反;秋季除20世纪90年代为增加趋势外, 其余时段为减少的趋势;冬季降水却表现为70年代为增加, 80—90年代减少, 进入2000年后变化较小。从图1可以看出, 聊城市降水量相对较多的时段是在20世纪60—70年代。

(mm)

从表2可以看出, 降水的年变化为正常等级的年份比较多, 但是降水的季节变化比较大, 表现在降水正常的年份较少, 而偏多或偏少的年份比较多。其中夏季降水正常的年份比较多, 而其他各季降水偏少或显著偏少的年份比较多。

3 降水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961—2010年聊城的降水量变化比较显著, 造成旱或涝的几率较大, 给农业生产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特别是近10年来, 发生干旱的几率在增加, 冬春连旱甚至秋冬春连旱, 严重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3,4]。

近2年来, 当地发生比较典型的旱涝灾情。如进入2010年8月以来, 聊城市持续遭遇大到暴雨袭击, 造成农田积水, 农作物受灾严重, 对灌浆期的夏玉米、花铃期的棉花等农作物的正常生长造成了不利影响, 部分农田受涝时间长, 排水困难, 农作物减产严重甚至绝产, 部分地块被迫改种, 农业损失较重。据市民政局资料, 自2010年8月9日以来连续降水, 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20.0万hm2, 成灾面积为13.8万hm2, 绝产面积3.3万hm2, 直接经济损失达10亿元, 其中农业损失8亿元。自2010年9月中旬以来, 聊城市降水又异常偏少, 据2011年2月23日统计, 全市平均降水量仅12.8 mm, 比常年偏少90%以上, 是1961年以来同期降水量最少的一年。由于长期无雨雪天气, 导致干旱加重。据2月24日聊城市民政局资料, 全市受旱面积28.16万hm2, 成灾面积13.6万hm2, 受灾人口247万人, 直接经济损失5.5亿元。

(年)

由于聊城市灌溉条件较好, 可以利用一切水源进行浇水, 一般旱情造成的损失都比较小, 旱情严重的县主要分布在西部水浇条件差的冠县、莘县、临清地区, 其他各县相对较轻。但是出现涝灾时, 若排水不畅, 易造成农田积水或渍涝, 往往造成严重的农业损失[5]。

4 农业生产对策

近50年来, 聊城市的降水条件发生一定的变化, 对农业生产也形成一定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 在今后的农业生产中, 要积极采取有利措施, 尽可能地适应气候变化, 最大限度地利用气候资源, 使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6]。积极有效地开展人工影响天气活动是行之有效的防御措施之一, 随着气象科学和气象现代化技术的发展, 天气监测、预报和气象减灾服务系统等都在不断完善。目前, 在全国范围内已普遍开展的人工消雹、增雨工作成为减轻自然灾害, 解除旱情、雹灾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 抓住有利天气形势, 及时开展人工消雹增雨作业, 达到既减轻雹灾, 又增加降水以缓解旱情的目的。另外, 通过这几年的实践证明, 早春的适时管理, 特别是在温度适宜的范围内早灌溉、施肥, 措施得当, 管理到位, 干旱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就会减少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1]张荣霞, 王叔同.聊城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气象, 2000, 26 (7) :56-57.

[2]张新华, 冯彩波.聊城市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科技信息, 2007 (21) :26-27.

[3]朱乾根, 林锦瑞, 寿绍文.天气学原理和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0.

[4]江新安, 高明华.伊犁地区汛期一次强降水天气分析[J].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5 (z1) :29-31.

[5]丁一汇, 任国王, 赵宗慈, 等.中国气候变化的检测及预估[J].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7, 1 (1) :1-10.

上一篇:和谐论坛下一篇:继承权的法律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