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继续教育制度

2024-06-22

医学继续教育制度(精选十篇)

医学继续教育制度 篇1

关键词:临床医学教育,八年制,淘汰分流制度

我国在1988年起开办临床医学教育七年制教育, 从2004年开始试点临床医学教育八年制, 故此, 医学教育八年制的人才培养较晚。新形势下, 伴随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 提高我国医学教育的专业化水平及国际竞争力尤为必要。

1 现行八年制医学教育模式及其临床实践的分析

我国八年制医学教育的教学目标是:为我国的卫生事业培养未来的优秀医生, 并树立其他方面的多项素质, 使其具有参加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潜力素质。目前我国实行八年制医学教育的高校, 大多数实施专门化的人才培养计划, 基本按照传统“医学前科学基础+医学基础+医学临床+科研训练”的教育模式;但是, 延长的学制主要是向基础理论进行倾斜, 造成学生在实践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的先天缺陷, 毕业生在临床实践能力方面也达不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所应有的水平。

医学前科学基础教育依托综合性理工大学进行, 但是现实中教育内容普遍更宽泛, 课堂教学时间占了很大比例, 同时学生缺乏对所学知识加以认知重组的自学时间, 直接影响到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形成, 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实践能力差, 创新能力基本上停留在理论阶段, 对于医学教育以及具体的医学实践都是弊大于利。同时, 教学方式单一, 理论与实践脱节, 临床技能薄弱。

2 美国医学教育的特点及有效借鉴

2.1 恰当的培养目标定位

美国医学教育的完整性和连续性都比较健全, 多以医学院的学院教育为起点, 通过继续医学教育把教育培训和持续终生的职业生涯统一起来。医学院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准医生”, 使其毕业后具备接受专科培训所必须的知识、技能、态度, 为进一步接受毕业后教育做准备。在医学生毕业后, 还要必须再接受多年的毕业后教育, 才有资格成为家庭医生或专科医生, 如此连续的、完整的教育流程, 已经成为医学教育的教科书般的教育模式。

2.2 厚实的医学前教育

美国125所医学院中, 19%的医学院校允许高中生以上的学历可以报考;10%的学校允许大学二年级以上的学生报考;57%的学校允许大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报考, 91%的学校允许大学四年级毕业生报考。多学科的知识背景、多元化的思维方式, 为创新型医学人才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机会。当前我国八年制试办院校的医学前教育中, 有少数院校、学者提出压缩医学前教育时间, 以加强临床和科研训练, 这些相对狭隘的办学思想与观念弊大于利, 这与八年制医学教育的教学目标也是相悖的。

2.3 完善的考核评估体系

考试的试题不是针对教科书内容进行设定的, 实践中, 只有自学能力很强、知识面广阔的学生, 同时结合其实际分析能力, 综合素质越高, 成绩就会越高。美国各个医学院的学生, 除了要通过每学期各自科目的考试外, 还必须全部通过2次全国性的统一考试。第一次在第二学年结束的时候, 参加全国统一的基础医学考试, 其淘汰率在15%左右。第二次在即将毕业的时候, 参加全国统一组织的临床医学考试, 淘汰率在10%左右, 保持较低的通过率以提高选拔的含金量。

如此完善的考核评估体系, 使得美国医学院学生的综合素质及专业程度非常高, 现实中医学界很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是从美国的医学院出来的, 这就是一国的医学教育体制, 在如此完善与实用的教育体系下, 产出很多高素质人才, 为本专业的发展以及世界医学的进步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3 建立并完善我国临床医学教育八年制中淘汰分流制度

实行淘汰分流制度是为了全面落实培养目标, 严格学籍管理, 培养合格的高层次医学专门人才。同时建立严格的国家标准和统一考试制度, 严格医学生培养过程中的淘汰分流, 探索有效的、全面的考核评估办法, 是确保医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

3.1 我国医学教育临床医学教育八年制中淘汰分流制度的构想

在借鉴美国医学教育经验的基础上, 将医学教育规划成为一个有效的统一体系, 实现系统化教学的模式, 由学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职业发展三个阶段组成。学校教育形成五年与八年的两种学制, 以五年制医学教育为主体构架, 以八年制医学教育为导向, 根据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程度调整两种学制的办学规模、速度, 实现临床医学教育八年制中淘汰分流制度。

3.2 淘汰分流制度中加强学生实践及科研能力的培养

淘汰分流制度中, 必须加强学生实践及科研能力的培养, 可以将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实践能力分为两部分:科学实践能力培养和社会实践能力培养, 科学实践能力注重学生的基础操作和技能培养, 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是指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多组织学生开展多样化的社会兼职工作, 在加深对社会适应的同时, 在实际工作中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3 实行我国临床医学教育八年制中淘汰分流制度的意义

实行我国临床医学教育八年制中淘汰分流制度, 是为了全面落实培养目标, 严格学籍管理, 培养合格的高层次医学专门人才, 是顺应时代发展与现代医学教育的历史趋势的必然举措, 对于完善与发展我国现代医学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的改进, 具有积极的现实与社会意义。

综上所述, 对临床医学八年制及其相关制度建设的问题, 还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对于如何培养临床医学高素质复合人才,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借鉴国外做法的基础上, 结合国情, 实现我国的临床医学教育八年制中淘汰分流制度, 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 我们将继续创新八年制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苏博.临床医学类专业教学研究改革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42.

[2]王德炳.中国医学教育管理体制与学制改革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6:4.

[3]夏欧东, 林新宏, 曾志嵘, 等.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目标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 2006, 5 (10) :900-901.

[4]马建辉.对我国八年制医学教育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7, 20 (12) :28-30.

继续医学教育制度 篇2

3.16.1医院继续医学教育在院领导的直接领导下,由医务处、人事处、科教科具体组织实施和管理。

3.16.2医院的继续医学教育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和两类不同的对象。即以医学院校本科毕业后从事临床工作的住院医师为主要对象的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以中级及以上卫技人员为主要对象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更新教育,统称继续医学教育。

3.16.3严格执行《山东省继续医学教育实施细则》和《山东省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方案》及其实施细则。对各级各类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制订相应的规划,包括各级各类人员应达到的目标、要求、培训的方法、途径、考核考试的方法、评价细则等,认真实施、全程管理。

3.16.4继续医学教育的内容要符合各类人员的实际工作需要,规范化培训应以“三基”为主,着重培养住院医师临床思维能力、专业实践技能,本专业(学科)常见病及某些疑难疾病的处理能力、临床科研方法、学术论文的书写、外语能力的培养等。继续医学教育要切实结合最新医学发展动态,为医院专科建设和医学科技进步培养骨干力量和学科带头人。

3.16.5继续医学教育要坚持以自学为主,根据医院及科室工作需要参加一定的学术讲座、研讨会、出国进修、考察或其它的学术活动,也可由单位组织较大型的讲座、授课等。

3.16.6医院应落实每年继续医学教育的经费,做到逐年增长,以便提供充分的财力支持。经费实行统一规划、集中审批、集中使用。

3.16.7医院应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对国内连续脱产接受继续医学教育半年以上或选派到国内外进修、留学的卫技人员,就接受继续教育后为本院服务的最低年限和违约责任签订书面合同,并严格执行。

美国继续医学教育制度特点与评析 篇3

关键词:美国;继续医学教育;特点;评析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美国位于北美洲是联邦制国家,共有50个州和首都所在地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各州政府有相对独立的立法、执法和司法体系,在卫生和教育方面有权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州政府承担本州卫生和教育筹资的主要责任,联邦政府只提供政策指导并对部分项目提供经费支持。因此,各州之间在卫生和教育通常有较大的差异。

与医学教育连续统一体的前两个阶段——本科医学教育(Under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UME)和毕业后医学教育(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 ,GME)相比较,继续医学教育是贯穿整个医生职业生涯,致力于改变知识、行为、思考,以及促使全体医生终身学习。二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职医务人员要跟上医学科学的进步,就得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因此,继续医学教育也应运而生。哈伦报告指出促进继续医学教育有组织发展的因素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职卫生人员必须把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作为履行职业活动的一项义务;二是卫生主管部门或医学团体从制度上对卫生人员做出了必须定期接受继续医学教育的规定。

一、美国继续医学教育制度的特点

近几十年,美国继续医学教育发展迅猛。医生的继续医学教育的学习内容和程度越来越多的被各种专业和立法机构以及行政机构所规定。因此,继续医学教育的目的已经从终身教育的职业责任到维持医师执照、专业资格和医院的声誉的一种手段。规定还限制了谁能提供继续医学教育、经费怎样使用、以及一个医生参加的继续医学教育课程是否达到合格的标准。

美国继续医学教育制度分为自愿的和强制的,分别由专业组织、认证机构、以及州和地方政府的制定的。

(一)通过认证保证继续医学教育质量

美国继续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ACCME)对继续医学教育主办单位进行认证。美国继续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及其认可的州医学会和相应学会分别认证面向全国和州内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主办单位。美国继续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通过制定认证标准和指南,来引导和控制主办单位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过程,以保证继续医学教育的质量。对具体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的评估和管理融合在对主办单位的认证过程中,主要通过审核其主办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从继续医学教育活动计划的提出到实施的全过程是否符合标准要求、学员学习效果等都是用来认证主办单位的条件。通过提供自评报告、办公室面谈或远程面谈、现场调查等方式来核查开展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是否符合标准,一旦不符合标准,则不予认证。

这是保证继续医学教育质量的一个有效的管理制度。认证过程必须提供大量的准备材料,用以证明符合ACCME定义的规定要素。政府的规章制度在某种意义上说容易导致重视那些不能提高课程价值的枝端末节。然而,ACCME引导认证的继续医学教育主办单位在计划、执行和评估项目时采取合理的教学原理,从而保证了继续医学教育的质量。

(二)专业学会在继续医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美国继续医学教育发展的许多阶段,都体现了专业学会的行业重要作用。1931年美国泌尿学会提出成员必须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的要求。美国医学会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研究,并在研究基础上,采取了不少措施用以改进和促进继续医学教育。为了再注册目的,许多州的医学会、全国性医学专科学会以及全国性医学专业委员会对会员做出了要定期参加继续教育,并以此作为保持会员资格的规定。美国医学会采取了医师继续医学教育认可制度,以及相应的学分授予规定,要求医师每3年应取得的150学分。专科医师资格再认证业需要医生参加继续医学教育。

(三)医师执照再注册规定体现继续医学教育的强制性

1971年,美国新墨西哥州第一个把参加继续医学教育作为医生再注册的条件。这使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活动成为医生必须履行的义务。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有22个州对医疗执业许可证开始设定有效期限,对于许可证的更新,规定执业者有接受职业培训(继续医学教育)的义务。此外,美国的医师执照不是终身有效的,要想继续获得行医执照,必须通过每隔10年的医师资格考试。到80年代末,陆续有22个州和波多黎各的卫生主管当局对医生为再注册目的制定了要求医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法律,有21个州的医学会、13个全国性医学专科学会,以及22个全国性医学专科委员会对会员做出了要定期参加继续教育活动,并以此作为保持会员资格的规定。截至2009年,62个委员会再注册时要求完成继续医学教育学分,44个州委员会接受美国医学会医师参加继续医学教育认可制度作为符合再注册的条件,但对学分数要求不同,而且对特定领域,如病人安全、文化能力等方面的学分要求也不尽相同。

(四)明确继续医学教育中商业赞助的规定

ACCME在1992年发布商业赞助标准,2004年进行了修订,20世纪80年代,制药公司开始资助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商业赞助和基金的金额快速增长,在2008年达到峰值14.85亿美元。

继续医学教育很容易受到商业赞助的影响,因此美国医学会伦理与司法事务委员会也不断促进州参议会,如果不能杜绝继续医学教育的商业支持,就该对它进行限制。美国医学会伦理与司法事务委员会2008年、2009年、2010年分别提交更新的立场,但每次都被退回要求进一步细化。没有商业赞助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已经成为主流。

2010年,绝大多数继续医学教育活动80%没有商业赞助,培训了大约80%的医生和非医生的卫生技术人员。有商业赞助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占20%,参加者占到二成。

(五)继续医学教育主办单位呈现多元化

根据ACCM2010年度报告的统计,2010年ACCME认证的继续医学教育主办单位有694家,包括学术团体、出版社、医学院、医院、政府、军队、保险公司和培训学校等。这些主办单位共举办了81543项活动,教学总学时为660690小时,参加培训的医师有11433737人,非医生有 7855897人。其中,讲授式课程共举办了36374项,占项目总数的44.6%,所占比重最大。

纵观1998-2010年的数据,1998年,ACCM认证的继续医学教育主办单位为632家,共举办了48092项。到2007年,认证的主办单位达到最高峰736家,举办113003项活动,之后逐年有所回落,2008年728家,2009年701家,直到2010年694家,项目数量也随之小幅回落,与这个趋势不同的是,医生和非医生参加人数却一直呈增长态势,医生参加人数从1998年的3662701人,2010年则达到11433737人,非医生参加人数也从1998年的1544664人飙升到2010年的7855897人,创历史新高。

美国医学院一直是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的主要提供者,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医学院校提供的课程数曾占总数的55%,目前,虽然比重下降,但是医学院仍然积极参与CME,为CME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据ACCME统计,被ACCME认证的医学院,1987年为121所,1998年为115所,2010年为123所。20多年来,虽然认证总数已经增长了近三分一,但认证的医学院数量一直比较稳定。据美国医学院学会的2010年不完全统计,继续医学教育医学院或教学性医院平均每年大约提供130个课程,有7500名医生和2000名非医生参加。平均每年提供定期会议和系列活动58项,吸引了13000人参加。

(六)继续医学教育对象和活动

美国的继续医学教育对象主要指临床医生,其他的对象如护士、药师等参照医生的继续医学教育规定。继续医学教育活动主要针对医生开办,但也不排斥不是医生的对象。

美国继续医学教育主办单位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同时大力开展研究,不断完善继续医学教育,使其更符合医生的实际需要。针对医生职业特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继续教育活动,有课程、定期系列活动、网络直播活动、使用持久性资料的网络学习、其他持久性资料、期刊继续医学教育、试题编写、参加审议会、技能培训、网络检索和学习、杂志审稿等等。医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灵活选择。

由于学习呈现碎片化,由于手机、IPad等互联终端的普及,医生不再等有大段的空闲时间才开始学习,在病房、在门诊,遇见问题时,利用忙碌后片刻空闲,拿出手机或IPad查找资料,或者使用持久性资料的网络学习、其他持久性资料、期刊继续医学教育等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完全可以实现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

尽管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在继续医学教育活动中占主导地位,大多数学者认为非正式继续医学教育模式对医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影响不容忽视。对于大部分工作繁忙的医师来说,通过自我学习与研究、医疗报告会、科研讨论、同行交流以及越来越频繁的与制药公司及其员工接触来获得必要的信息已成为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便捷途径。

二、美国继续医学教育制度评析

(一)政府介入少

在美国,从卫生制度和医学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脉络看,都呈现政府介入少的相似的特点,这是美国政权的特点。为防止政府权力滥用,美国宪法明文规定联邦政府的权力,宪法未规定的内容联邦政府不能做,所以说美国政府是个权力有限的政府。在医学教育领域,医学院高度自治,政府只是通过拨款或制定政策来调控医学院,各校发展的自由度大,以致他们充满活力,完全按照学校的意愿发展,教育界精英在学校管理实践中个性的智慧的想法得到完全体现,一旦取得积极效果,就会被其他医学院积极采纳,而这些过程都不需要行政干预和审批,是完全自主自由的,这也是美国医学教育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一直保持世界顶尖水平的原因之一。在继续医学教育领域,政府虽然是有限的介入,但正是由于政府的介入,继续医学教育具有了强制性,制度化。

(二)没有全国统一的继续医学教育制度

相对美国联邦政府来说,州政府的权力更大,手中握有管理本州的实权,州议会可以制定本州的法律,前提不违反美国宪法,导致美国州与州之间的卫生制度、医学教育制度差距很大,很少有全国步调一致的情况。因此,继续医学教育制度在各州规定也是不一致的,继续医学教育与医生执照挂钩就是由各州分别规定的,而不是全国性的规定。

(三)医生与医院的关系松散

美国的卫生服务体系主要由私人医生和医院服务两部分组成。美国绝大多数医生是私人开业。独立于医院之外,向患者提供初级保健或专科服务,其中有三分之一是初级保健医生,三分之二为专科医生。病人需要大型设备诊断或住院治疗时,由开业医生将病人推荐给医院,并分别收取费用。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医生与医院的关系并不紧密。在美国,发生医疗纠纷,患者直接去法院起诉主治医生,而不是医院。因此,美国医生可以接受自费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活动。

(四)继续医学教育制度是一个混合系统

美国的继续医学教育制度由专业组织、认证机构、州和地方政府分别发布的自愿和非自愿的政策规定组成。美国的继续教育制度从医生的自发学习,医学组织制定标准,多家学会联合起来开展认证,到相关制度被州和地方委员会认可,一条自愿到非自愿的完整发展线路,政府的作用通过在州执照委员会介入继续医学教育,医生执照的再注册时要求医生定期参加继续医学教育,并且认可了美国医学会的继续医学教育学分认可系统。非官方的专业组织通过制定标准确保了教学质量,通过创建指标来确定医生接受职业发展的数量和类型,监管部门通过监督医疗服务的质量、有效性、安全以及可支付能力来维护公众的利益。医生的主观努力,专业组织的强制标准和政府的要求三者之间的关系将不断发展,在医生职业能力和责任,病人的最大利益以及公众需要这三方面需求上尽可能的保持均衡。

三、结语

虽然美国政府处于非主导地位,但是政府的介入,使参加继续医学教育从此有了法律保障。虽然政府管理力度不够,但政府总在需要时出现,美国人的实用主义在继续医学教育制度中充分体现,虽然许多继续医学教育制度都是非官方的专业组织和认证组织制定的,政府通过认可专业组织的相关规定,使其具有法律效力。专业组织间也交叉认可,美国医学会规定,经过认证的继续医学教育主办单位举办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作为I类学分。许多学会也直接采用了美国医学会的学分认可系统,这就如同将几根细线拧成粗绳一样,将原本的分散的继续医学教育制度适用范围成倍的扩大,实用经济,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1]新华网:美国概况,网址:http://news.xinhuanet.com/ ziliao/2002-01/28/content_257426.htm 2014.12.

[2]孙晓明.发达国家和地区医疗体制与保险制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第2版),2012.

[3]Dennis K.Wentz.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Looking Back,Planning Ahead. London:UPNE,2011.

[4]梅人朗.美国的继续医学教育[J].继续医学教育,1991,(2).

[5]ACCME 2010 Annual Report Data Addendum,available at:http://www. accme.org/news-publications/publications/annual-report-data.

医学继续教育制度 篇4

1 本科医学教育与医师考试衔接的模式

1.1 国家医师考试是本科医学教育的组成部分

执业医师考试制度与本科医学教育交叉、融合,是本科医学教育的组成部分,伴随医学生的学业过程,甚至成为医学生升级、淘汰、毕业、分流的必须条件。采取这种模式的国家或地区是以美国为代表,其余为加拿大、德国、法国、日本、中国台湾地区。

美国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分三步:前两步step1(基础医学综合性水平考试)、step2(临床医学综合性水平考试)分别在医学院的二年级末、四年级末时进行。考试内容与学生的学习内容进度吻合,step1考试合格是医学生升入三年级的必须条件,通过前两步全美医师资格考试者,可获得MD学位[1]。加拿大的情况与美国类似。

德国的医学院学制为6年,期间经历4次国家考试:1次医师前期考试,3次国家医师考试,分别在第一、三、五、六年级末进行[3],贯穿医学生学习的每个阶段。这些考试不仅决定学生能否升级、毕业,而且还是淘汰医学生的手段,比如完成规定学业并通过国家医师考试才可获得毕业证书[4];第一次考试大约淘汰40%的医学生。

法国采取优选、淘汰的医学教育体制,特别重视考试的作用,医学生要在三个阶段9年的学习中通过3次国家考试(其中两次是医学考试)和多次的学年结业综合考试以及考取15张独立有效的资格证书,比如“综合临床治疗学证书”考试,这些考试是进入下阶段学习的必须条件。第一次国家考试是在一年级末进行的竞争性考试,只有30%的人通过考试。第二次国家医学考试在第二阶段结束时,这次考试实质上是医学生进入专科或全科培训的选拔分等考试,未能通过者进入全科住院医生训练(约超过50%)[5,6]。

日本医学教育标准学制是6年,在进入临床实习前必须通过公共成效考试(CAT),否则不能进入临床。CAT由计算机考试和客观结构化考试(OSCE)两部分组成,形式上与美国医师考试第一步类似,但不是执照考试。国家医师考试在每年2月中旬举行,当年3月底即将毕业的医学生可以在校参加考试。日本医学院在毕业学年有数次医学综合考试及毕业考、国家考试模考,其形式与国家考试相似,毕业生的医师考试通过率高达93.9%,国家考试委员会也在考虑考试的早期化[8]。

中国台湾地区医学院学制为7年,医师考试经历了与本科教育融合、分离的反复探索过程,最终确定考试分两个阶段:四年级末,修毕基础课程、考试合格参加第一阶段的国家医师考试,主要测试与临床有关的基础知识;第七年合格毕业后直接参加第二阶段的考试,着重临床知识、问题与医学伦理,此外规定医学生在第五年必须通过OSCE考试,这是报考国家医师考试的条件。

1.2 医学院校的考试即为国家医师考试

英国、澳大利亚、印度、中国香港地区以及俄罗斯属于这种模式,没有国家统一的医师资格考试,医学生获得毕业证书就具有执业医师资格。英国《医师法》规定,医学院校的考试即为国家考试,考试合格并取得内外科学士学位的人,应作为实习医生进行1年的住院医师培训,获得结业证书,才能正式注册成为通科医师[9]。英联邦国家基本沿袭英国的模式。这种模式需要医学院校有很高的自律性,政府卫生部门和医疗行业组织对医学院校教育有很强的制度约束,并且主导整个医学人才教育、筛选、使用全程,才能保证医学人才培养与使用的对接。这些国家或地区的显著的特点是医疗卫生行业对医学教育过程从招生、本科教育到毕业后医师注册及至继续教育的贯穿始终的深度介入和监督管理。

英国总医学委员会(GMC)是英国议会授权管理高等医学教育的机构。负责制定英国医学教育的标准和临床执业标准,通过“明天的医生”红皮书指导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内容。同时,GMC通过管理医生注册、调整医生培训计划、对未达到医学教育标准的医生进行再教育等方法,调控高等医学教育质量。为保证医学院校教学质量,GMC每年均组织专家组对至少8所院校实施考核和检查[9]。

印度的临床医学本科培养方案和质量标准都是由隶属于印度卫生与家庭福利部的印度医学会(MCI)制定和控制,从课程结构和内容的详细标准,到任何教学模式重大变革都必须得到MCI的批准,比如强调小组教学、PBL、课程整合[10]。MCI规定对医学生各阶段学习进行总结性统考,通过才可以进入下阶段的学习。尽管没有国家统一的医师资格考试,但国家卫生机构对本科医学教育整个过程的严格控制和竞争激烈的医学院入学考试,以及广泛使用欧美原版教材有效保证了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

由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卫生部成立的医学委员会作为基础医学教育的顾问和监督机构,它负有三项职责一是对澳大利亚、新西兰所有医学院校开设的课程进行评审认证;二是实习医生的教育和培训,制定考核培训指南,三是负责对申请在澳大利亚行医的外国医学生进行考核[11]。在澳大利亚,医学专业入学要求比其他专业高,生源好,许多是已获得文、理科学士学位者,还要通过医学院入学考试,考核严格,面试淘汰率高[13],此外澳大利亚是世界上较早开展医学专业认证的国家。

1.3 国家医师考试与本科教育分离

我国的医师考试与本科医学教育是分离的。本科生在校期间没有国家或地区的统一考试,以单一学科课程考试为主体,综合考试限于毕业考试,只有少数学校规定有基础、临床阶段结束后的综合考试。比较宽松的学籍管理空间,学生的淘汰率很低,本科毕业后经住院医师培训一年,参加国家医师考试。与上述国家地区比较,医学院校归属教育部统一管理,卫生主管部门和行业对本科医学教育过程介入甚少,专业设置、招生计划、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过程、质量评价等环节,主要由政府教育部门控制,学校也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直至本科教育结束后,卫生部门与行业方才主导介入,整个医学教育过程中,教育、卫生部门各管一段,条块分明,彼此不形成交叠。对接程度如何,主要依赖医学院校的自觉。

2 启示与思考

与我国的模式形成鲜明对照,综观以上以美、英为代表的10多个国家地区,医师制度与本科医学教育衔接的模式基本是相互重叠、融为一体的,这类模式从一定角度讲,更切合医学教育的宗旨与目的,更符合医学人才培养的规律,也和国际高等教育日益重视市场、社会需求,大力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改革趋势相吻合。

2.1 卫生部门、医疗行业对本科医学教育的深度介入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本科医学教育质量保证指南》指出医学院与卫生部门的关系:医学院与政府卫生部门之间存在建设性的联系是基本保证,需要权威卫生部门的支持和适当的交流渠道以便解决问题,不断创新。无论以美国为代表的模式还是以英国为代表的模式,其共同点是卫生部门与行业在本科人才培养的每个阶段发挥主导参与作用,英国的GMC、印度的MCI、澳大利亚的AMC、美国医学院协会(AAMC)与美国执业医师考试委员会等政府授权的机构和行业协会参与并主导了医学人才选拔、培养、准入、使用、培训全程的协调统一管理[13],从管理机制上保证了从人才使用的角度调节本科教育,使本科人才培养与行业人才标准相吻合、相对接。借助医师考试制度,本科医学教育保持了开放性,建立了与卫生部门行业之间的紧密联系,避免闭门造车,在培养和使用之间形成断裂。其管理机制与制度设计理念体现了医学院校的定位是以社会为中心,以行业的需求为导向,而非以自我为中心,以学科发展为导向培养人才,凸显医学院校社会服务的功能。这对于当下我国医学教育的管理体制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2.2 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的人才标准相适应

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提到制定医学院的宗旨及目标必须由主要利益方确定,其中包含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本身,强调了行业、卫生部门对医学院校人才目标确定的重要作用。究其本质,医学教育培养的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应用性、服务性高级职业人才,绝大多数毕业生进入卫生人力市场而非学术领域,做职业精英而非学术精英,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尤其如此,医学人才培养应当更加强调职业能力与就业能力,注重社会和经济效益。借助本科阶段进行医师考试,卫生主管部门和行业对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产生影响,从医生职业的需求返视医学教育。在本科生应具备的能力和毕业后培训需要具备的能力之间建立具体化的联系。通过分阶段进行的医师考试,不断调整知识、技能、态度目标要求,使医学教育体现出强烈的职业化、专才教育的特色。对医学生而言,本科学习阶段参加国家医师考试,不断接触到来自未来职业的信息,可以更早的建立职业角色自觉意识,对学习目标更明确,对专业认识更成熟、专业学习动机更强烈,以医生的角色学习基础与临床医学。

2.3 人才培养模式以职业能力为导向

本科教育阶段进行国家医师考试的另一效应是促使本科教育与卫生行业实践的整合,是宏观意义上的基础与临床的整合,对学生而言,是另一种形式的早期接触临床。国家医师考试与本科医学教育的融合,把卫生行业对医学人才的要求、临床实际工作的需要直接摆在医学教育管理者面前。国际医师考试逐渐向综合化发展,按人体系统、正常和异常过程和医师的实际任务设计[14],着重考察应用理论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而非知识的识记和概念原则的解释,必然对学校的课程结构、课程设置、内容以及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产生导向作用,从医学知识培养的系统性向医学职业能力培养的系统化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从“学科-合逻辑性”向“就业-可雇佣性”模式转变[15],以上国家医学教育改革集中于基础与临床整合、早期接触临床、PBL、OSCE、SP等热点问题与这种导向不无关系。分步进行的国家医师考试,在内容形式设计上每个阶段都包含有临床问题,会引导公共、基础、临床教师关注来自行业的标准要求,改变教学模式,自觉的把临床实践同所授的课程结合起来,通过国家医师考试变革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往往比院校教育改革来得更快、更有效。

2.4 来自行业的外部质量控制与形成性测试

本科医学教育以培养高级应用型医学人才为目标,所以衡量本科医学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就是满足社会对医学人才的要求和期许的程度。一个医学院的教学质量归根结底是由毕业生能否顺利完成社会要求的医疗实践任务来判定,评估医学课程适宜性和效果的最好方法是考察毕业生的质量[16]。美、英国模式的另一特点是通过不同的途径实现行业对本科医学教育质量自始至终的监控。分阶段进行的医师考试实际上是本科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中外部保证体系的一部分,也是对本科医学教育过程的形成性测试及过程控制,对教学目标的持续性检验,其结果反映了学校、学生每个阶段的教学、学习质量和教学改革的价值。目前,执行医师考试制度的国家一般将考试成绩分析报告反馈给考生毕业的学校和本人,根据反馈,医学院校会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革课程设置、内容。在我国台湾地区,国家医师考试的学校排名是公开的,南卡罗来纳医科大学的一项研究以医师资格考试成绩作为测量标准,评价同学互教活动教改项目的意义[17]。

以上国家地区在本科教育时期所实施的分阶段的、包含医师考试在内的国家考试,对医学生的选拔、淘汰发挥了重要作用,保证了医学人才追求卓越的特质、医学教育的精英特色以及同一国家内医学人才质量的均衡。另外,可以帮助学生更早的思考自己是否适合临床工作以及未来的职业选择和发展方向;在本科高年级阶段,法国医学院校选拔专科医师的分等考试,英国全科医学教育与普通医学教育并行,开设全科医学的专门培训课程和考试,实施全科医师和专科医师的分层培养等制度[9],避免了医学生发展定向上的随意性,有效保证了卫生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摘要:选取中外数10个医学教育发达国家、地区,综述了其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制度与本科医学教育衔接的三种模式,剖析了以美、英为代表的两种衔接模式的共同特点: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深度介入本科医学教育全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的人才标准相适应,人才培养模式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注重来自行业的质量评价。

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登记制度 篇5

来源:日期:2011-2-1

根据省继续教育委员会及市继续教育委员会关于做好在职医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通知,特制定我院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登记制度,促使我院医务人员完成规定的继续医学教育任务,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专业工作能力,跟上医学科学的发展。登记制度,包括登记、验证、统计三个基本内容:

一、登记:各科室医务人员认真学习《广东省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授予细则》,熟悉掌握继续医学教育的含义及对象;继续医学教育的项目;各类学分的计算方法。继续教育对象将学分证的原件粘贴在学分登记表上,严格按照计分标准,将分数统计并登记在学分登记表上,交科室负责人审核、签名,科室负责人每年年底将继续教育对象学分证原件,包括论文、科研立项课题或成果奖励证书、自习笔记、外出进修证明、科室学习证明材料等相关材料交教教科验证。

二、验证:科教科审核各科室上交的学分证书原件等材料,符合要求的学分证书由科教科登记人盖验证章,输入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系统(ICME),并打印个人继续医学教育学分证书存档。学分证书原件由本人负责保管,待晋升职称时再交回上报卫生局验证。

“医学继续教育”答题 篇6

社区护理试题

(单项选择题)

1社区护士的基本条件不包括 。

A、具有国家护士执业资格; B、经过社区护士岗位培训; C、护士学校毕业即可,无需培训; D、从事临床护理工作5年以上

2确定护理诊断的过程中,分析资料的第一步是 。

A、假设诊断; B、分类; C、解释; D、核实

3新生儿死亡率是指 。

A、出生后新生儿与同年内活产数之比; B、28天新生儿与同年内活产数之比: C、出生后至28天新生儿与同年出生数之比; D、出生后至28天新生儿与同年内活产数之比

4现状调查中错误的说法是 。

A、是在一个确定的人群中进行的调查; B、是在某一时点或短时间内评价对象特征与疾病的状况; C、检测危险因素进而了解疾病的发展动态; D、回顾以往的情况,了解目前的状况

5信访方式调查的主要缺点是 。

A、容易受时间和经费的限制; B、回收率低; C、调查范围小; D、可能存在调查员偏倚

6社区健康的标志是 。

A、社区人群健康需求的满足; B、社区社会系统的顺利运行; C、社区的绿化面积大;D、社区的医疗服务机构多

7选择干预措施不需考虑的问题是 。

A、落实可利用的资源; B、组成实施计划的小组; C、确定目标人群; D、确定预期目标

8下列关于社区护理诊断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社区护理诊断根据现在取得的各项资料作出; B、社区护理诊断的内容包括影响从健康到疾病整个连续过程的所有因素和反应; C、社区护理的重点是病人健康; D、护理诊断应考虑到与社区健康需要有关的各种因素

9关于社区护理评价的类型不正确的说法是 。

A、结果评价是在服务对象经过护理后,出现结果再进行评价; B、结构-过程评价是按护理程序中各个阶段的质量标准加以评价; C、社区护理只能选择其中一种方法评价; D、结构-过程评价的标准要求所有专业人员执证上岗并具有相应的证书

10社区护理的服务对象是 。

A、个人; B、家庭; C、整个社区; D、老年人

11发现脊髓灰质炎的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应在下列那个时限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

A、城镇应于12小时内,农村应于12小时内; B、城镇应于2小时内,农村应于6小时内;C、城镇应于12小时内,农村应于24小时内; D、城镇应于6小时内,农村应于24小时内

12列入卫生部计划免疫程序的有 。

A、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麻疹疫苗和乙脑疫苗; B、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乙脑疫苗和风疹疫苗; C、百白破混合制剂,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和乙肝疫苗; D、脊髓灰质炎疫苗,乙肝疫苗,腮腺炎疫苗,风疹疫苗和卡介苗

13糖尿病饮食疗法的目的是限制 。

A、蛋白质; B、碳水化合物; C、总热量; D、膳食纤维

14“布置展览、组织参观”属于社区健康教育方法中的 。

A、语言教育; B、文字教育; C、形象化教育; D、电化教育

15以下几个因素中,哪一个是抵御健康相关行为改善的因素 。

A、知觉到易感性; B、知觉到严重性; C、知觉到自我效能; D、外部回报

169、特别适用于技能训练和行为改变的健康教育方法是 。

A、专题讲座; B、健康咨询; C、小组讨论; D、同伴教育

17主要反映生活质量提高程度的是 。

A、过程评价; B、近期效果评价; C、中期效果评价; D、远期效果评价

18根据康复定义,康复的内容哪项是不正确的 。

A、是对病伤残的康复; B、是以疾病为导向的康复; C、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 D、帮助伤残者承担他们应当承担的责任

19社区康复护理原则重点是训练康复治疗者达到 为主。

A、“自我护理”; B、“协同护理”; C、“专业水平护理”; D、“心理护理”

20社区康复的环境建立要求重点是保障 。

A、提供快速通道; B、光线照明应充足; C、地面应平整; D、无障碍设施

21脑血管意外偏瘫的功能训练主要是重建正常的运动模式、加强软弱肌肉力量训练,重点训练内容是 。

A、有氧运动; B、健侧的代偿; C、肌肉锻炼; D、患侧的恢复

22《消毒管理办法》规定,各种注射、穿刺、采血器具的使用要求是 。

A:用后灭菌;B:应当一人一用一灭菌;C:当一人一用一消毒;D:应当一人一用一换针头

23转诊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按照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使用 。

A:专用车;B:救护车;C:面包车;D:大卡车

24西方国家近十年来大力提倡和推广的精神病治疗和管理体系是 。

A、去机构化管理; B、社区管理; C、精神病医院管理; D、安全管理

25为了保证饮用水的安全,水卫生学要求 。

A、饮用水中大肠杆菌数不得超过3个/L; B、饮用水中大肠杆菌数不得超过100个/L; C、饮用水的硬度不得低于450mg/L; D、饮用水的pH值不得低于7.35

26在灾害现场,黄色标志者应在 内接受治疗的伤员。

A、1小时内; B、2-3小时; C、4-6小时; D、12小时内

27有一配有红色标志的伤员,转运时不正确的是 。

医学科研物资库存盘点检查制度探讨 篇7

科研物资盘点检查是科研物资管理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医学科研物资品种繁杂, 在收发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一些差错, 加上存放过程中产生的自然损耗, 就有可能出现账物不符的情况, 而经常性盘点检查, 是预防事故的一项有力措施。

随着现代管理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在科研物资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对科研物资的盘点检查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结合工作实践, 从管理的更高层次对盘什么, 怎么盘, 如何评价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2 盘点检查的内容和要求

2.1 盘点检查的内容

盘点检查的内容除了清点数量外, 还应该包括质量、环境、信息管理等方面内容。

(1) 查数量。

查科研物资数量是否准确、型号规格有无混杂、账物是否一致;一般采用以账对物的方法, 对整箱的物资必要时进行开箱抽检;同时, 要对是否存在积压问题做出评价。

(2) 查质量。

查科研物资的包装和外观有无破损、渗漏、污染、受潮、锈蚀、变形、变色、沉淀、霉变、干裂、虫蛀等异常现象;查物资是否超过保管期限;必要时可进行理化检验。

(3) 查环境。

查库房温度、湿度是否符合要求;查存放是否整齐、有序, 堆垛是否稳固;查库内有无渗水漏雨现象;查库内通风和卫生情况是否良好;查门锁是否安全有效;查消防设备是否齐全, 安全措施是否落实等。

(4) 查信息管理。

主要查分类编码是否科学合理, 存放位置是否规范, 品名是否准确, 账面效期是否与实物一致。

2.2 盘点检查的要求

对于数量、质量、环境方面的要求一般比较明确, 有关人员在盘点检查时也比较注意, 而对于信息管理类的指标则容易忽略。为此, 本文特别提出了这类指标应达到的要求。

(1) 库位:

非本库人员应该可独立或经过简单指点就能根据出库单找到该物品;本库工作人员则应该在光照不足的条件下能够找到该物品。

(2) 分类:

不能出现明显的类别差错, 跨类的品种应按科研用途分类, 例如:医用药粉应划到医疗药品类, 而不能与同名的化学试剂放到一起。

(3) 编码:

在分类的基础上, 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编码, 不能出现一个品种多个编号的现象。两个物资编码之间一般应留有一定的间隔, 尽量避免两头封死。

(4) 厂家:

不同生产厂家的物资应单独存放, 单独列账。

(5) 品名:

科研物资别名较多, 账目中登记的品名应该与商品标签一致;名称太长需要简化时应该不造成理解上的错误, 使用缩写时应注意是否具有唯一性;对于进口物资的译名必须符合一定的规范, 尽量使用通用的中文名称。

(6) 规格型号:

该项应标示最主要的参数, 注意相近或相似品种之间的区别;进口物资可以标示生产厂家或经销商具有唯一性的货号。

(7) 效期:

同一品种不同效期在账目上应单独列示, 发放时应先发放近效期的。

(8) 批号:

没有明确有效期的品种, 应按批号顺序摆放;发放时, 先发批号早的。

3 盘点检查的方法

要想客观地反映库存物资的价值, 首先要准确核定物资的数量。物资的数量需要通过盘存来确定, 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实地盘存制和永续盘存制两种。永续盘存制也称账面盘存制, 通过账簿资料, 就可以完整地反映物资的入库、出库和结存情况。在没有发生丢失和差错的情况下, 物资账户的余额应当与实际库存相符。采用永续盘存制, 并不排除对物资的实物盘点。在手工管理方式下, 物资的实物盘点主要采取定期盘点的方式进行;在信息化管理条件下, 为了随时准确反映出物资的数量, 可以采取动态盘点和静态盘点相结合的方式。

(1) 每日动态盘点

每日动态盘点是仓库保管员日常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 采用“库存结余数量法”进行。凡是发生入库、出库、超损等业务时, 仓库管理员在利用计算机记账后, 需在各种通知单上注明“结余数量”, 并立即与仓库实际剩余数量核对, 发现不符, 及时通知仓库管理员。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 这是做到账物相符的一种有效方法。

(2) 每月 (季) 重点盘点

每月 (或季) 最后一天, 由仓库管理员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提供一份当年发过的品种目录或全部库存目录, 仓库保管员据此对有过数量变化的品种进行重点检查。对剧毒品、有效期的科研物资不论数量是否变化, 都要进行检查。这种方法是对上一种方法的补充。

(3) 年度全面盘点

库存科研物资除了在平时加强清查以外, 每年还要对库存科研物资进行1-2次全面的清查;一般在年底或年中进行, 以查明实有科研物资的数量和账物相符的程度。

(4) 统计监督检查

主要是对库存明细账的检查。按照“上期库存+本期购入-本期发出=本期库存”的公式, 按月分别计算四项数字, 代入公式检查, 如果平衡, 可以认为仓库管理员记账正确。这项检查可随时进行, 但在为仓库提供盘点清单前必须先进行此项检查。

4 盘点检查结果的处理

4.1 处理的原则

(1) 科研物资数量的盈亏, 要区分不同的情况分别处理。

由于差错造成的, 要查明原因并上报主管领导研究处理;属于合理盈亏 (如:整进零出等) 的由领导签字核销;属于同品种不同规格科研物资之间的数量混淆, 如总数相符价值相近, 可由仓库管理人员核实后按规定流程进行更正;如果价值相差较大, 则应按有关规定上报领导审批。

(2) 科研物资发生质变迹象时, 应及时进行维护保养并提出改进措施。

如发生质量变化须报废时, 报领导审批后核销;属于感官不能确定质量变化的, 要进行必要的检验或试用, 然后上报审批。

(3) 有效期的科研物资。

当有效期小于半年时, 应书面向主管领导提出调剂意见, 及时处理和利用。

(4) 呆滞品的处理。

库存科研物资凡多年未动用而将来可能也很少动用的, 一般称为呆料;凡存量过多而使用较少的, 称为滞料。两者性质不同, 应分别造表上报。

4.2 报告和审批流程

盘点检查情况要填写报告单, 盘点检查报告单应注明实有数量和账面数量, 对需要调整的数量按超短损废分别填列并注明调整的原因, 必要时做出专门文字说明。报告单由主要责任人或现任相关人员负责填写, 经部门负责人签署意见后, 报技术小组进行技术鉴定或直接提交主管领导审批。

技术小组主要从技术层面对报告的内容进行评价;主管领导重点从管理责任层面进行把关审批。对于价值较低或不需要进行专门技术鉴定的物资一般由主管领导直接审批。对盘点检查发现的问题, 应进行分析研究, 查明出现问题的原因, 总结经验, 不断提高科研物资储存管理水平。

4.3 账务和实物的处理

盘点检查的结果, 应做好记录, 妥善保管备查。

账务处理规定:对于盘点中发现的差错, 需要进行盈亏调整的, 一律填写“科研物资盘点检查报告表”一式两份。批准后, 要及时进行账务处理, 以保持账物相符。没有合法的依据, 任何人都不得擅自改动账面价格和数量。科研物资盘点结果账务处理流程见图1。

实物处理规定:凡是申请报废的物资, 应该有相应的实物。经批准同意报废的物资, 在经有关人员查验后应及时对实物进行处理, 防止与正常物资混淆。

5 盘点检查结果的评价

为了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提高服务质量, 科研物资的盘点不仅要做到账物相符, 还要通过盘点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解决问题达到为科研工作提供优质服务的目的。为此, 对盘点结果的考核也应该是量化指标考核与管理指标考核相结合。

(1) 账物相符率

账物相符率是指盘点时库存明细账记载的各种科研物资数量与相应库存实有数量的相符程度。按账面数与实有数相符笔数占应有库存科研物资总笔数的百分比来计算。

计算公式:

账物相符率 (%) = (账物相符的笔数/库存科研物资的总笔数) ×100%

仓库以账物相符率作为衡量保管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主要是为了防止因账物不符、物资存放混乱而造成仓库财产损失。一般科研物资账物相符率应达到98%以上, 特殊管制品则应达到100%。

(2) 流通损耗率

流通损耗率是指为了完成供应任务而损失的科研物资价值, 包括报损、报废、降价等, 按一定时期内净损耗额 (总报损额-总报超额) 占供应总额的百分比来计算。

计算公式:

流通损耗率 (%) = (一定时期内净损耗额/该时期内完成的供应总额) ×100%

流通损耗率是衡量科研物资筹划、保管、供应数量和质量的一项综合指标。我院曾在1987年根据以往年度统计资料计算并以文件形式确认的流通损耗率为0.76%。随着现代管理技术的应用, 科研物资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科研物资的供应量逐年增加, 流通损耗率明显下降。根据我院近10年统计, 供应量与流通损耗率成反比。仓库应在提高供应量的同时努力降低损耗, 力争以较小的损耗完成更多的供应保障任务。

(3) 库存周转率

库存物资的周转速度直接关系到物资和资金的充分合理利用问题, 计算和研究库存周转率是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与分析的重要内容。物资库存周转率可用周转次数和周转时间来表示。周转次数表明在一定时间内 (如一年) 周转了多少次;周转时间则表明每周转一次所需要的时间 (天数) 。

计算公式:

周转次数=报告期物资供应总额/报告期物资平均库存额

周转天数=报告期天数/报告期物资周转次数

物资的周转率不仅要按全部物资计算, 还要按物资类别计算。一般来讲, 周转率越快, 库存的占用水平越低, 资金流动性越强。库存周转率可以按不同的期间来计算, 对于科研物资周转情况的评价以年度或更长时间为宜。对于库存周转率, 没有绝对的评价标准, 通常是同行业相互比较, 或与本单位前期相比。

(4) 呆滞品率

呆滞品率是呆滞品价值占库存总金额的百分比。随着市场上物资供应的极大丰富和科研手段的不断变化, 科研物资的库存时间不易太长, 但是也要考虑到部分科研物资的采购仍然有一定的周期。为此, 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呆滞品率可以用库存一年以上库存额占库存总额的百分比来代替。

6 结语

医学继续教育制度 篇8

1.1 循序渐进性特征

循序渐进性特征是针对医学高校的整体性条件而言的, 就目前而言, 人事制度全面改革的环境还不够成熟, 尚处于探索的阶段, 所以, 我们不能要求医学高校的人事制度能够一步解决, 而是在摸索中逐步完善。此外, 循序渐进性特征一方面取决于我国社会转型的现实, 而医学高校作为一个专业化的学术机构, 其发展遵循着一定的历史规律。所以, 从综合性的角度出发, 我国医学高校的改革需要将部分权力下放, 在基层的实践中, 完善学术机构的研究, 并且遵循一定的规律性。

1.2 市场多元性特征

市场多元性的特征对于医学高校的人事制度改革有着积极的意义, 同时也符合市场变更的特征。首先, 我国的社会改革处于转型时期, 医学高校的人事制度改革没有经验可以套用, 所以呈现出多元性;其次, 各高校在办学模式、发展规模方面存在差异性, 人事制度的建立无法统一;最后, 以北大和清华为例, 人事制度的改革集中于分配制度, 尽管如此, 在具体的模式创建中, 仍然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如“九级制”、“职务+业绩制”、“期权制”。此外, 多元性的特征能够鼓励高校从自身实际出发, 在制度的改革中大胆发挥创新性。

1.3 重点性特征

重点性的特征也是改革中心的体现, 是由医学高校的特殊性质决定的, 学校是一个公共机构, 在目标的确立、标准的制定以及行为模式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所以, 目前医学高校在人事制度改革中, 需要解决聘任制度的问题, 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分配制度和考核制度问题。

2 医学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中制度改革的关键

2.1 改革的对象

改革对象的实质在于寻找并确定受益者, 改革的最终目的在于精简人员, 提高办事效率, 减少不必要的程序, 提升教职工教学的积极性以及学生学习的兴趣。而高校中的四大群体是教职工群体、学生群体、领导群体以及后勤服务群体。当然, 在人事制度改革的过程中, 这4个群体的受益程度是不同的。教师是最大的受益者, 也是改革的中心对象。在改革中, 对于教师, 可采用整体受益、局部受损相结合的方针, 同时, 对于其余的3个群体, 也应该做到兼收并蓄, 但是有程度上的区别。

2.2 执行改革的主体

执行改革的主体即由谁来改革, 这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关系到改革的效果。从权力方面来讲, 医学高校改革的重任落在校党委, 然而, 在实际的改革过程中, 问题并非呈现单一性的特征。在决策的过程中, 决策的基础至关重要, 所以, 改革中决策的基础有待争论。高校在确定执行改革主体的过程中, 应该做好一定的准备工作, 积极引导教职工摒弃个人利益, 在综合多方意见的基础上进行。

3 医学高校人事制度的重新构建

3.1 实行校方自主聘用制度

医学具有专业性强的特点, 在教师的选拔过程中, 学校自主招聘的模式增加了校方在选择高校教师方面的灵活性, 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此外, 高校的自主聘任制度受到法律的支持和保护, 当然需要遵循相应的司法程序, 在此过程中, 政府则起到监督的作用。从医学高校的发展来看, 聘任制度的实行优于职称评审制度。在目前的医学高校人事制度中, 存在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以及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自主聘任制度可以首先在本科院校中展开, 进而普及到专科学院, 具体聘任的条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由学校自主决定。

3.2 推行终身教育制度

终生教育制度的推行对于教师而言, 是一种保障, 尤其是对于临床研究人员而言, 在职业的安全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教师的终生任教制度同时也受到法律的保护。一般来说, 教授的评估年限为5年, 副教授的评估年限为3年, 在评估程序上遵循一定的法律标准。但是, 在教职制度的推行过程中, 考虑到医学高校的阶段性发展以及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现状, 公立学校的教授才享受终生职教的优惠, 具体政策可以依据学校实际做相应的调整。教职工的人数和终生教职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

3.3 完善考核制度

教职工的考核制度应在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基础上, 并在科学化的决策中执行。在目前的医学高校中, 量化政策与教学效率挂钩, 对于提升教职工的积极性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 在此过程中, 学校有必要处理以下多方面的关系:其一是近期计划和长期目标的关系, 即对教职工的考核制度不仅仅局限于一个方面, 而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改革的过程;其二是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 即将教职工放在团体中看待, 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个人业绩;其三是在量化结果处理的科学化和合理化, 即在教职工的奖金和津贴方面的差距不宜太大, 一般将比例控制在50%以内。

3.4 改革工资制度

在聘任制的前提条件下, 学校应该对现行的工资制度实行改革, 具体可以采用年薪加奖励的方式, 对于取得一定科研成果的教师实行奖励制度, 以示对其成果的肯定。国家可采取宏观调控的政策, 将权力下放到各个高校或者是地方政府。在聘任相关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时, 可以参考具体的教职工聘任方案。

4 结论

高校人事制度的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不会在短时间内结束, 它不仅关系到医学高校内部的建设, 同时也是社会制度和民主集中制的体现, 结合了竞争、平等、效率等元素。随着医学高校制度建设的不断完善,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其人事制度必将度过转型时期, 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进一步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谢安邦, 荀渊.对我国建立教师教育认可制度的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 2005 (5) .

医学继续教育制度 篇9

《周礼》是一部通过说明上古官制来表达治国方略的著作, 《周礼》以六官为架构, 六官即六卿, 每卿统领六十官职, 六卿的职官总数为三百六十, 代表着一年的每一天。六官的大致分工为:天官主管宫廷, 地官主管民政, 春官主管宗族, 夏官主管军事, 秋官主管刑罚, 冬官主管营造。在以记载上古官吏制度为主的前提之下, 《周礼》本着以人法天的纲领, 保存了上古祭祀、朝觐、封国、巡狩、丧葬等国家典制, 也保留了完整的用鼎制度、乐悬制度、车骑制度、服饰制度、礼玉制度, 还有各种礼器的等级、组合、形制、度数的记载, 涉及地理天文、政法文教、草木虫鱼、礼乐兵刑、膳食衣饰、农商医卜等诸多方面的知识, 堪称上古知识的宝库。

如果细读《周礼》, 就会发现其中保留了完整的上古时期的医学档案管理制度, 在这些看似简洁的记载中, 既有清晰的上古医学档案的种类和来源, 也有清晰的上古医官体制和医学管理体系。在这种完整有序的管理体系之下, 上古的医学档案才得以传承, 成为后世医学宝典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成为后世医学管理的主要依据, 因此, 本文对《周礼》中所保留的医学档案管理和档案的管理制度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分析, 分为如下三方面的内容:

一、《周礼》中的医学档案的来源和种类

《周礼》记载医学信息的有《周礼天官冢宰》、《周礼秋官司寇》和《周礼春官宗伯》等卷册, 重要的内容都记载在《周礼天官冢宰》里面, 《周礼天官冢宰·疾医》里记载:“疾医, 掌养万民之疾病, 四时皆有疠疾:春时有痟首疾, 夏时有痒疥疾, 秋时有虐寒疾, 冬时有嗽上气疾。”这种记载说明上古先民已认识到疾病和季节之间的关系, 所以要把每个季节的主要疾病分时节列出, 分季节预防和诊治, 又要记录在档。而治疗这种季节性的疾病, 显然是疾医的事情, “掌养万民之疾病”的意思, 就是疾医既要治病又要养病, 唐贾公彦在此句下疏曰“ (疾医) 此主疗治疾病而云。养者, 凡是疗治必须将养, 故以养言之。”

上古先民不但弄清了疾病与季节的关系, 还有了医生的分科。《周礼》将医生分为疾医、食医、疡医、兽医等, 分别治疗不同的疾病。如疡医的责任是“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 (《周礼天官冢宰·疡医》) , 是治疗皮肤脓肿之类的疾病的专科医生;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珍八珍之斋” (《周礼天官冢宰·食医》) , 是负责食物调补的养生专科医生, 再加上专门治民之疾病的疾医, 还有治疗动物疾病的兽医, 可见上古时代已有了完备的医疗制度和医疗从业人员。

在弄清疾病种类的基础上, 《周礼》记载了上古的医学档案, 其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临床案例和死亡病例:《周礼天官冢宰·疾医》有云:“疾医, 掌养万民之疾病……凡民之有疾病者, 分而治之, 死终则各书其所以, 而入于医师。”郑玄注云:“少者曰死, 老者曰终, 所以谓治之不愈之状也。医师得为制其禄以为后世戒也。”这段记载表明, 疾医所治疗的那些临床病历, 都必须归入医学档案之中, 相当于后世的病历档案。不但疾医要有治愈者的病历档案, 还有不治而亡者的病历档案, 当病人少夭或老终之后, 死者的死因必须明确地记录在档, “书其所以”之后交付于医学档案的管理人员。而记录这些医学档案的目的就是为后代提供临床经验, 积累医学知识, “为后世戒”。

医者业绩:上述记载还说明, 记录这些医学档案的第二个目的就是为了“制其禄”。所谓“制其禄”, 就是指古代医者的俸禄, 这种俸禄是与医者的医疗效果联系着的, 当他医治的病人不治而亡时, 必须要把病人死时的客观情况记录情楚, 以分清是医者不得其道而置人于死地, 还是医者尽其道后病人才死亡的。这些临床病例的记录表现了医者的医术高低, 与医者未来职务的升迁、俸禄的提高都有紧密关联, 所以疾医的医学档案一定要认真记录, 认真保存。

流行病记录:《周礼》中有小行人一职, 《周礼秋官司寇·小行人》云:“小行人掌邦国宾客之礼籍, 以待四方之使者。令诸侯春入贡, 秋献功, 王亲受之, 各以其国之礼籍之。”这段话是说小行人的职责是掌管外交礼仪事务, 接待各国宾客, 考察了解各邦国的情况, 然后分门别类写成报告, 上呈国王和有关部门。在小行人所了解的邦国信息里, 要按照这样的标准分类:“其礼俗政事教治刑禁之逆顺为一书, 其悖逆暴乱作慝犹犯令者为一书, 札丧凶荒厄贫为一书, 其安乐康平为一书。凡此物者, 每国辨异之, 以反命于王, 以周知天下。”此句下疏曰:“小行人使适四方, 所采风俗善恶之事, 各各条录, 别为一书, 以报上。”这些小行人收集到的民情里, 有一条是“札丧凶荒厄贫”的记录, 这是指各邦国发生的重大疫疾死亡事件、天灾人祸而遭灾的事件, 这里面就包括了对重大流行疾病的记载, 保留这些重大流行疾病的档案资料, 是为了上呈国君, 及时地进行救灾和医治疾疫的活动。

卜辞记录:《周礼春官宗伯·大祝》有云:“大祝掌门祝之辞, 以事鬼神, 示祈福祥, 求永贞。”这是说大祝的职责就是负责巫祝之事, 向上苍祝祈平安, 大祝司掌的祈祷内容为:“一曰顺祝, 二曰年祝, 三曰吉祝, 四曰化祝, 五曰瑞祝, 六曰策祝。”在这六祝里面, 有五祝都是关于吉祥平安的祈祝, 祈祝国家百姓平安丰收, 只有第六个“策祝”不然, 林尹下云:“远罪疾也, 谓以简策之文辞祝告上苍, 祈远罪疾。”也就是说, “策祝”是为使民众不犯罪、不生病而产生的祝祷, 因为这种祈祝文辞很多, 所以要特别建立一种简策书记之。由此可见, 在上古的统治者心目中, 防止民众生病已成为一项重大的工作内容, 所以, 这种流行病的医学档案要郑重地书记于简册里面, 传诸后世。

从上述的记载可以看出, 上古医学档案有这样几种来源:一是来自于行医者的临床案例, 二是来自于小行人所收集的各邦国的流行病资料, 三是大祝卜辞里的有关疾病祈祷的资料。

二、《周礼》中的医学档案的管理机构

有了完整的医学档案之后, 还需要有保留这些医学档案的完备的机构和管理人员, 因此, 《周礼天官冢宰·医师》里就有了这样的内容:“医师, 众医之长。”下注云:“掌医之政令, 聚毒药以供医事。”可见医师是管理所有医者的长官, 他的职责就是管理行医人员, 包括食医、疡医、疾医、兽医都在医师的管理之下。除了管理人, 医师还有收集药材、管理药材的职责。由医师统领的医疗部门是一个专门的医学管理机构, 其设置为:“上士二人下士四人, 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这些工作人员各有各的分工, 其中“府”和“史”显然是医学档案的管理者, “府”的职责为保管器物文书的官员, 负责保管档案;“史”则是书记官员, 书记医学事件, 因此, 真正保管上古医学档案的人员应当是这些“府”和“史”, “府”和“史”是医疗机构里的文职人员, 也就是工作在医学机构里的史官, 他们的工作就是记录医学机构里的所有大事件, 也是具体的医学档案的文书和保管工作人员。

另外, 又在《周礼》医师之下的疾医、疡医、食医、兽医等记载中, 都没有“府”和“史”职务的记载, 如“食医中士二人, 疾医中士八人, 疡师下士八人, 兽医下士四人”, 可见“府”和“史”这种文官只有医学总管机构里设置, 对于下面的具体的医疗分部, 就没有设置的必要, 这也说明, 上古时期医学档案的管理是统一集中于医师那里的, 而不是分散于各个分部里。

具体的医学档案的管理方法是:每一个行医者的临床病例都要由本人在临床行医时认真书写, 特别是当病人不治而终时, 更要认真书写临床医案, 然后将这些医学档案送到医师这里统一管理, 统一存档。除了临床病例之外, 还有卜辞、小行人收集的流行病资料, 都最终归入医师管理机构, 由“府”和“史”分类登记之后保管和收藏。

“府”和“史”收藏的这些医学档案, 最终将由医师统一审理, 这些医学档案到了医师手里, 就成了每个医者的年终业绩评定的依据:“岁终则稽其医事, 以制其事, 十全为上, 十失一次之, 十失二次之, 十失三次之, 十失四为下。”下注云:“疾医等岁始已来, 治病有愈有不愈者并有案记之, 今岁终总考计之。故言稽其医事。云以制其食者, 据所治愈不愈之状, 而制其食禄, 为五等之差。”而负责对医者进行考察的就是医师, 因为医师是“众医之长”, 所以每年负责所有行医者的业绩考评和职称晋级工作。

三、《周礼》中的医学档案管理的意义

《周礼》是上古规章的总和, 也是后世执政者所效法的基本法则, 因此学者何休认为该书是“六国阴谋之书”, 宋朝王安石变法时就是效法《周礼》的精神内核以执行新法, 才会引起反对派极大的反对。但这些反面的意见也说明了《周礼》影响的巨大和深远, 因此《周礼》中的医学档案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机构的设置, 必对后世的医学档案的管理有着传承方面的意义, 其意义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 机构设置方面的意义。

《周礼》在“医师”之下设四医分部的做法, 开创了中国医学分科的先河, 使医者各负其责, 各专其能, 学有所长, 而达到医术的更加专业的效果。四医分部又归于“医师”总管, 医师下专设“府”、“史”文职管理医学档案的做法, 开辟了医学部门设置专业档案管理人员的先河, 同时也使医学档案的管理更加集中, 更加专业, 也更加完备。

2. 医者业绩考评方面的意义。

《周礼》中记载的医者年终的考评是与其本年里的业绩套挂在一起的, “岁终则稽其医事, 以制其事, 十全为上, 十失一次之, 十失二次之, 十失三次之, 十失四为下”。这种做法对于医者是监督和激励, 敦促他们在行医的过程中努力学习和思考, 以避免过失, 也敦促医者之间相互竞争, 努力提高医术。

3. 积累医学经验方面的意义。

《周礼》明确表明保存医学档案是为了“后世戒”, 其所保存的医学经验在客观上起到了为后世积累医学经验的效果, 而且这种经验不是静态的, 而是丰富而全面的:包括流行病信息的收集、医疗案例的收集和民间一切医疗信息的收集, 全面地展示出一个时代的医学全貌以及医学卫生系统的全貌, 使后世的医学工作者最大限度地继承着这份来自于上古的医学文化遗产。

摘要:《周礼》本着以人法天的纲领, 保存了上古祭祀、朝觐、封国、巡狩、丧葬等国家典制, 也保留了完整的用鼎制度、乐悬制度、车骑制度、服饰制度、礼玉制度, 其中也保留了完整的上古时期的医学档案管理制度。

关键词:上古医学,档案管理制度,《周礼》

参考文献

[1]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3.

[2]朱建平.医学史话[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0.

[3]杨小红.中国档案史[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2.

医学继续教育制度 篇10

一、强化预算管理, 树立勤俭干事业的理念

我们十分重视财务管理工作, 在强化财务职能上做到了管理与服务并重, 在管理方式上做到了事前预算, 事中控制, 事后监督、检查并重, 逐步形成了规范、系统、科学的财务管理长效机制, 并完善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基本上达到了以财务管理带动全面管理, 以全面管理促进财务管理的良性循环。

近年来,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及事业单位财务运行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 原有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的弊端也日益突出, 在深化卫生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 作为事业单位的医学会也不例外。医学会要建立既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又能促进全省卫生事业发展与事业单位改革相配套的, 与学术团体的任务相适应的管理办法是学会财务管理的当务之急。针对这些问题, 我们抓主要矛盾去一一解决。由于学会业务活动的特殊性, 财务预算的编制是我学会的难题之一。每年度的学术活动和继教培训工作预算收支很难掌控, 学会业务活动安排有一定的灵活性, 参会人员及经费收支在前期预算时不太容易掌握, 主要是人为因素及其他不确定因素较多、不可预见性情况每年都有发生。近年来, 成功举办的学术交流活动数量及范围不断扩展, 华东片区、全国性“长江论坛”及各类专科国际性会议, 规模达到500至几千人甚至上万人次。会议规模不断扩大, 而每年的预算工作编制时间较紧, 难以保证预算编制的准确性、科学性。在这种情况下, 学会财务科以实事求是的态度, 发动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 主动协调财务与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在预算前与各部门认真讨论, 分析形势、了解行情, 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和一般规律, 分析可能发生的支出需求, 按照有关文件规定, 做好统筹安排。尽量做到预计充分, 尽力为来年的预算考虑周全, 留有余地。这几年由于工作细、分析透、要求严、管理紧, 较好地完成预算编制工作, 并能严格地按照预算编制计划, 为单位管好资金, 用好资金, 树立勤俭干事业的理念, 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全面落实责任, 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为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 办公室牵头完善资产管理制度, 落实到人, 科室积极配合, 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清查盘点, 保证账账相符, 账实相符。固定资产信息化的运用, 极大提高我医学会的资产管理效率, 使我们医学会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逐步走向正规。

固定资产的管理是学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但由于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费用, 由此造成成本核算不完整是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中存在的显著问题。固定资产使用、管理与核算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与协作, 使固定资产账实不符情况时有发生。我们学会由于历史原因, 编制有限, 无独立的设备管理科室和专职人员, 所以固定资产的管理一直是学会财务管理中的薄弱环节。这几年, 随着事业的发展, 办公自动化、无纸化的实施, 高档电教设备不断添置、更新, 学会的固定资产在大幅度增加。加上我学会科室全成本核算工作的推进, 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核算和成本分摊的工作提到议事日程上。最近我学会开展了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参照绩效工资的管理办法, 对科室成本核算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管理人员按照上级有关固定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 做好固定资产电脑信息系统管理。学会领导高度重视, 专门抽调人员, 组织清查班子对学会家底进行了清查, 对各部门各科室固定资产进行全面登记, 对已经报废及待处理物资进行清点整理, 履行报批手续。督促此项工作逐步跟上管理要求, 改变以往三账一卡工作不落实的状态。为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办公室完善资产管理制度, 落实到人, 科室积极配合, 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清查盘点, 保证账账相符, 账实相符。使我们学会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逐步走向正规。

三、依法实施制度, 强化对学术活动的经费管理

目前, 举办学术活动是我们学会经费来源的主渠道。对学术活动的经费管理采取的原则是“以会养会, 收支平衡, 略有结余”。同时根据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卫规财发[2007]117号文件的精神, 以争取社会资助捐赠为学术活动和科普继续教育活动的开展, 积极加强与医药企业的沟通和联系。针对学会业务活动频繁, 财务账目较多的情况, 学会制定了一系列学术活动的管理规定, 既要争取企业对我们的支持, 又不能被企业所左右, 我们坚持原则, 把握分寸, 透明公开, 执行规定, 互利互惠, 达到双赢。

我会经费管理方面经历了三个阶段, 从单位全部依靠国家拨款到人员经费定额指标事业经费补贴, 后曾一度脱离事业单位的管理, 经费自收自支。又由于形势的发展、事业的需要, 学会恢复事业编制的过程, 几度变化, 医学会逐渐从单纯依靠财政拨款, 转向多渠道筹集资金发展学会事业的道路。除争取政府经费支持外, 积极向社会筹集资金, 开拓筹资新渠道, 也是做好学会工作的重要方面。

举办学术活动是我们学会经费来源的主要渠道。同时对学术活动经费的管理怎样做到取之有度, 用之得当, 勤俭办会成为学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问题。我们从学术活动入手, 组织召开形式多样的学术会议和继续医学教育培训班, 不断提高学术活动质量, 扩大学会的影响力, 充分调动各专科分会的积极性, 拓宽我们的经费来源。

首先, 每次活动项目负责人要做好活动经费预算, 活动进行中规范报销手续, 完善审核制度, 遵照学会有关“学术活动经费使用及管理”的规定履行职责, 本着厉行节约、量入为出的原则, 对会议的住宿、餐饮、交通、会务等一系列支出都是由分管项目负责人、分管项目的秘书长及财务审核, 层层把关。学术活动结束, 项目负责人及经办人与财务人员一道列出决算明细表, 核算出收、支、余的全部账目。

对于企业的赞助费用学会也制定了相关规定。每次会议的捐助都有负责专项活动的人员和专科分会负责人参与管理, 且全部入我学会的财务账目。

对56个专科分会, 财务科也专门独立设置科目进行收、支、余的明细核算, 建立收支经费的审核财务制度, 建立主任委员负责制。各专科分会与学会财务人员共同监督、实施学术活动牵制的全过程。以上各项管理我们体会到, 对学术活动经费的合理使用, 关键是管理, 重要是制度, 核心是落实。

四、创新管理方式, 加强集中采购管理

随着我学会的会议数量扩大, 印刷宣传材料的需求量激增, 由于缺乏集中管理, 印刷成本参差不齐, 财务支出相应增加, 为了规范管理, 加强对印刷支出的管理,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研究制定了实施计划、选择印刷机构、组织实施、确定中标单位、签订采购合同、履约验收、支付资金等, 规范了流程, 保障了资金有序使用。

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越来越复杂的财务关系, 我们要加大财务管理力度, 充分发挥学会财务管理在单位的重要作用。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不断适应医学发展的新形势, 进一步更新工作观念, 创新工作方式, 提高工作效率。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财务制度和财经纪律, 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在新形势下符合学会财务工作特点的管理办法, 为创造江苏医学学术发展的新业绩、为江苏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添砖加瓦!

摘要:本文针对江苏省医学会财务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在预算收支、资产管理、日常业务活动经费管理、和政府集中采购方面建立健全了学会活动中的财务管理制度, 重视学会的财务监督与管理, 使医学会近几年财务工作有了明显的改进和加强。

上一篇:创新教研文化下一篇:三峡右岸电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