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肝病

2024-08-08

重症肝病(精选四篇)

重症肝病 篇1

关键词:凝血因子检测,重症肝病,临床应用

重症肝病是由多种致病因子作用下产生的, 一旦发生重症肝病, 其肝脏短期内会出现大量坏死[1], 从而导致肝功能衰竭。该研究针对2010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前来该院就诊且经过病理诊断为严重肝病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样本, 分析凝血因子在治疗严重肝病中的作用,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报告选取了前来该院就诊且经过病理判断确诊为重症肝病的患者, 样本总量为60例。所有重症肝病患者中, 男性患者为35例, 女性患者为25例, 患者的年龄阶段在13~69岁之间, 患者的平均年龄为 (45.5±1.5) 岁。样本对象中, 重型肝炎患者有21例, 男性13例, 女性8例;肝硬化患者有28例, 男性11例, 女性17例;肝癌患者11例, 男性患者6例, 女性5例, 所有患者都经过了临床诊断, 皆符合重症肝病患者的患病标准。以上3种重症肝病患者依据其病种分别设为重型肝炎组、肝硬化组和肝癌组患者。另在社会上选取了50例志愿者设为健康组, 与重症肝病患者做对比作用, 其中男性患者有28例, 女性患者有20例, 志愿者的平均年龄在16~56岁之间, 他们的平均年龄为 (44.5±1.2) 岁, 50例志愿者经过全面体检后未发现有任何心、肺、肝、肾及其他功能疾病, 志愿者在进行血样采集前1周内未服用任何药物。以上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性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检测方法

所有患者在血液采集前需空腹, 采集血液样本量为动脉血1.8 m L, 并用浓度为0.2 m L浓度为3.8%的枸櫞酸钠杭凝, 随后用3 000 r/min对血浆离心15 min备用, 最后, 用BE Compact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分析所有患者血浆中凝血酶时间 (TT) 、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 (APTT) 、凝血酶原时间 (PT) 和纤维蛋白原 (FIB) 中的含量, 所有标本的检测活动在2 h内完成。

1.3 统计方法

对研究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析分类和汇总处理, 采取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计量资料采取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均数对比采取F检验。

2 结果

50例健康志愿者的TT值为 (15.2±2.0) s, APTT值为 (33.5±3.5) s, PT值为 (12.5±1.5) , FIB的值为 (3.3±0.8) g/L, 而60例重症肝病患者的凝血四项指标与正常志愿者的指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且肝炎患者的血小板常规参数也与正常人有异, 见表2。

3 讨论

3.1 研究结果分析

重症肝病是临床中一种常见高危疾病之一, 其会造成患者肾功能受损, 导致肝细胞水肿充血, 引发肝脏组织增生, 甚至会造成肝细胞死亡等, 因此重症肝病也是对患者生命安全威胁最大的疾病之一[2]。相关临床研究发现, 肝脏凝血因子的水平与肝功能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3]。基于此, 相关学者尝试通过测定机体凝血因子水平来诊断重症肝病。

凝血因子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生物因子, 具有生存时间短, 死亡快等特点, 及时合成凝血因子是正常人肝脏的主要功能之一, 因此机体内凝血因子的含量与肝脏功能有直接关系[4]。该研究通过研究发现:重症肝病患者的TT、APTT、PT、FIB指标均高于正常人群, 并且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重症肝病患者的血小板参数同样异于常人;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重症肝病患者凝血因子的活性水平明显低于健康人。这一结果验证了以上结论。

3.2 凝血因子机理分析

一般来说, 凝血因子包括Ⅰ、Ⅱ、Ⅲ、Ⅳ、Ⅴ、Ⅶ、Ⅷ、Ⅸ、Ⅹ、Ⅺ, Ⅻ等多种, 不同凝血因子与肝功能的关系也不同。而临床研究发现, 凝血因子Ⅱ、Ⅴ以及Ⅶ与肝功能的关系最大[5]。一般来说, 凝血因子II水平的降低程度与肝功能损耗之间有较大关联[6]。而依据凝血因子Ⅴ水平可以有效的对肝病患者的病情进行预后, 同时也能对重症肝病患者的蛋白质合成功能是否减退作出准确评价[7]。另外, 由于凝血因子Ⅶ的水平不受炎症、纤维蛋白溶解等的影响, 所以将其作为判断肝合成功能的指标具有一定可靠性, 比PTA更为特异。而测定PTA和凝血因子Ⅶ水平, 可以对重症肝炎进行更为及时准确的判断, 也可以为患者的预后提供有效指征。

综上, 由于重症肝病患者的存在多种凝血功能缺陷, 患者血液长时间处于低凝状态, 伴有严重的出血倾向。因此, 当肝脏受到严重损伤时, 其凝血因子Ⅰ和凝血因子Ⅴ会严重减少, PT的时间会延长。而参与内源凝血途径的凝血因子Ⅸ与凝血因子Ⅺ和凝血因子Ⅻ的数量会显著减少, 从而导致反映内源凝血系统筛选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延长[8]。除此之外, 在患者肝功出现变化时, 其他凝血因子水平含量也会发生明显变化。

综上所述, 凝血因子可以较为全面准确地判定肝合成功能, 进而了解患者的肝细胞受损情况, 可以为检测患者出血倾向提供参考依据, 并有效指导临床用药。综合来看, 凝血因子判定可作为重症肝病诊断、病情发展状况以及预后的重要判定指标。

参考文献

[1]李川.凝血因子检测在重症肝病中的临床应用[J].医学信息, 2011, 24 (1中旬刊) :105.

[2]穆颖, 刘姗姗.血浆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参数检测与重症肝脏疾病的关系[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0, 14 (6) :932-933.

[3]熊斌, 姜红星.120例肝病患者凝血功能检测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1, 8 (2) :198-199.

[4]郑素静.血浆凝血四项检测与肝病患者病情关系[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2, 25 (17) :2116-2117.

[5]何宏.凝血功能检测在各种肝病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临床研究, 2011, 27 (7) :627.

[6]李曼辉.探讨凝血因子检测在重症肝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J].现代预防医学, 2011, 9 (15) :3149-3150.

[7]朱远萍, 谭为.凝血因子Ⅶ性检测在重型肝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求医问药, 2012, 2 (4下半月) :523.

重症肝病 篇2

从2010年开始,河北省红十字基金会就设立了“贫困重症肝病医疗救助基金”,主要是对重症肝病患者进行一次性医疗救助,郭春正是第一批申请了肝病救助基金的患者,他曾患有严重的肝硬化疾病,经过在河北省红十字基金会医院的治疗,最终顺利康复出院。

2014年,民生6号线联合河北省红十字基金会推出“新肝行动”目的是帮助更多的贫困肝病患者,让他们有机会享受全免救助,或者为他们提供1~3万元的肝病救助基金,以帮助他们恢复健康。河北省红十字基金会医院作为贫困重症肝病医疗救助基金定点医院,已经救助了很多的肝病患者,包括董泽勃、郭春正、唐小浪等,这些患者已恢复了健康,正是因为这样的救助活动,才挽救了这些肝病患者的生命。

徐计斌就是一位重症肝病患者,来石家庄打工已经30年了,却没想到2年前得了乙肝,他四处求医,期间做了一次手术,住了7、8次院,但是他的病情一直没有变化,因为乙肝让他的家变得一贫如洗。而他的身体状况却越来越差,连走路都慢了,家里为了给他治病,不仅花光了所有积蓄,还欠下了10万元的外债。而他的爱人,也因为患病做了两次手术,做手术的钱也是东拼西凑来的。

重症肝病 篇3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采用大剂量血浆置换术治疗重症肝病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和相应效果,为其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3年2月期间,我科收治的16例重症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入院治疗的不同时间以及治疗期间接受的不同护理方案,将16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8例,治疗期间给予常规临床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8例,治疗期间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对重症肝病采用大剂量血浆置换术治疗的患者加强治疗期间的临床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颇具临床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重症肝病;大剂量血浆置换术;综合护理干预;临床指标;护理效果

重型肝炎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重症肝病,据研究统计其病死率高达50%-80%,当前尚不存在有效的治疗措施。血浆置换是临床中常用的治疗方式,为一种非选择性的多种血浆毒素清除方法。血浆置换主要包括血浆分离、补充置换液两个部分,其主要原理是通过血浆分离器将血液细胞和血浆分离,然后再将新补充的血浆置换液和血液细胞共同输回人体,以帮助患者将体内的致病因子清除,进而达到临床治疗的目的。但是,采用血浆置换法较易发生感染,加强临床期间的护理干预十分重要。本文回顾性分析16例重症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究其有效的临床护理措施和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中所涉及的研究对象是2010年3月-2013年2月期间,我科收治的16例重症肝病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经过严格的临床检查,并符合1995年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中的相关标准[1];所有患者均伴有轻度的肝性脑病,其病毒血清标志物均为乙型,治疗前的凝血酶原时间在17秒至59秒之间,胆红素含量在298-934mmol/L的范围内;其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2例;最大年龄60岁,最小年龄18岁,其中慢性重症肝病患者14例,急性重症肝病患者2例;根据患者治疗期间接受的不同护理方案将16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8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大剂量血浆置换术治疗,按照标准治疗程序进行[2]。治疗期间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综合护理,具体内容如下:①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许多患者由于缺乏对疾病的相关知识,发病入院后十分容易产生恐慌、紧张的心理,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心理情绪,对疗效产生负面影响。故护士应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告知患者疾病的发生原因、发展规律和治疗方式,使患者了解采用血浆置换术治疗的意义,告知其术后可能会产生的并发症,帮助患者解除思想顾虑,做好心理准备。多与患者沟通交流,向患者列举治疗效果良好的案例,帮助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提高其治疗依从性。②术前护理:手术治疗前做好各项常规检查,主要包括生命体征的监测、血氨、凝血功能、定血型、血常规等[3]。良好的血液循环通路是保证血浆置换术治疗成功的关键,为此护士应配合医生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选择单针双腔导管在患者的右下肢进行股静脉插管,能够保证手术的安全性,减少出血的发生,但是会增加治疗费用和护理工作量,容易引起管腔堵塞和感染。③术中护理:重症肝病患者处于肝功能失代偿期,抵抗能力明显下降, 再加上插管后会暴露开放性的伤口,术中置换大量的血浆代用品和血浆十分容易导致感染的发生,所以治疗期间应对患者做好保护性隔离,保证临床护理操作严格坚持无菌操作的原则,所有使用的血液回流管、输液器、注射器、血浆分离器和血液灌流器等均应使用一次性设备,置换后的滤出液应经消毒处理后丢弃。④并发症护理:皮疹是血浆置换术患者十分常见的并发症,在胸部和面部较为多见,主要为充血性皮疹,怀疑为输血浆引起的过敏,此外,肌肉麻木和口唇面部麻木是由于大量枸缘酸盐降低血液中钙离子导致的,经过对症处理和补钙后症状会明显缓解。治疗期间应加强患者的临床观察,重视心电监护,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脉压和跨膜压的变化。每次置换血浆量控制在3000毫升左右[3],如果置换速度过快或置换量过多容易导致休克的发生,故应保持血浆分离的速度在60至100毫升之间,在4-6小时内完成。⑤术后护理:术后加强伤口保护,防止术后感染的发生。嘱患者卧床休息,注意观察股静脉置管局部是否存在渗血现象,每日使用肝素盐水护理管道,并注意是否存在栓塞现象,注意患者的体温变化,股静脉置管处按时换药。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患者的神志、血液生化等改变,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1.3 统计分析

本组研究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平均数(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TBIL、ALB、PTA水平均发生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详见表1。

3.讨论

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是临床治疗重症肝病患者的有效措施,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可有效的降低重症肝病患者的死亡率,缩短治疗疗程,延长患者寿命。在其临床治疗过程中,加强患者的临床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能够保证患者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术前准备可为手术治疗打好基础,术中观察和并发症护理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患者的体征平稳,术后指导可确保术后的疗效。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加强综合护理,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可见其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赵小利,李洁琼,胡晓红.健康教育对重型肝炎患者选择人工肝治疗决策影响的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18(07):109-110.

[2] 何用群,梁少媚,钟志慧.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的护理[A].第三届全国重型肝病及人工肝血液净化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2,13(04):198-199.

重症肝病 篇4

关键词:重症肝病患者,凝血指标,血小板参数

肝脏是新陈代谢最旺盛的器官, 担负着极其重要而复杂的功能, 它是人体中最大的消化腺。凝血因子除Ca2+及TF外几乎都在肝脏合成。肝脏是非免疫球蛋白蛋白质的主要来源。现已有有力的证据说明肝脏是产生凝血因子Ⅰ (纤维蛋白原) 、Ⅱ (凝血酶原) 、Ⅴ (易变因子) 、Ⅶ (稳定因子) 、Ⅸ (血浆凝血活酶成分) 和Ⅹ (StuartPrower因子) 的场所, 并认为Ⅺ (血浆凝血活酶前质) 、Ⅻ (接触因子) 及ⅩⅢ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 是在肝脏合成的。维生素K是合成凝血因子Ⅱ、Ⅶ、Ⅸ和Ⅹ的必需原料, 这4个凝血因子称为凝血酶原复合物, 也称为依赖维生素K凝血因子。肝脏病时这些凝血因子的水平可减低, 而在肝外合成的一些凝血因子可能不减少[1]。我们通过检测重型肝炎、肝硬化和肝癌患者的常用凝血指标和血小板四项参数,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 进一步探讨凝血指标和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对重症肝病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健康对照组和慢性肝病组 (慢性肝炎中度组105例, 肝炎肝硬化组60例, 慢性重症肝炎组60例, 慢性肝炎重度组70例) 。健康组分别是男82例, 女58例, 平均年龄46岁;慢性组男200例, 女95例, 平均45岁。

1.2 方法

1.2.1 测定方法

首先所有检测均在2h内完成。凝血指标测定:包括抽取静脉血1.7m L (清晨、空腹) , 添加枸橼酸钠抗凝剂0.2m L抗凝后混匀, 离心10min (3000r/min) , 最后分离血浆。血小板参数测定:静脉抽血 (清晨、空腹) 2m L, 按顺序添加EDTA和K2抗凝管内抗凝, 混匀[2]。

1.2.2 数据处理方法

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处理, 以表示数据, t检验比较组间,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结果见表1、2。

3 讨论

注:慢性肝炎中度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0.05

注:慢性肝炎重度组、肝炎肝硬化组及慢性重症肝炎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0.05

因肝细胞的严重损害导致肝脏功能减退, 凝血和抗凝机制紊乱。维生素K吸收障碍, 凝血机制和纤溶功能的异常, 凝血因子合成减少或质量下降。在肝脏合成PM, PAI在肝脏病变时随病情同方向发生变化;肝脏疾病患者由于肝细胞严重破坏, 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PAI) 活性下降, 组织纤溶酶激活物释放增多, 大量组织因子释放到血循环中, 纤溶酶抑制活性过低, 最终导致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 发生凝血异常及纤溶亢进;重症肝病肝素酶产生减少, 对肝素灭活能力下降, 导致凝血功能异常[3]。重症肝病可发生内毒素血症, 损伤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 释放出促凝血活性物质导致血液凝固。另外内毒素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 暴露胶原组织, 激活因子Ⅺ, 内毒素也能促进激肽生成。

本次的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组肝病患者的各项检测结果存在一定差异, 病情越重差异越大。通过非重型肝炎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 重型肝炎组、肝炎肝硬化组、肝癌组的FIB明显降低, PT、APT、TT明显延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而PT、APTT、TT、Fb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LT、PDW、PCT和MPV的检测是反映各种肝病病情的常用手段之一, 不同肝病患者血小板参数随着病情有不同的改变。这四项指标是间接反映血小板功能的有关参数。表2结果显示:重型肝炎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PLT、PCT明显减少;肝硬化组、肝癌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PLT、PCT显著减少, PDW、MPV增大 (P<0.01) 。非重型肝炎组PLT、PCT低于健康对照组 (P<0.05) ,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仅MPV、PDW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重症肝病患者血小板参数降低表现为以下几个因素: (1) 肝炎病毒对骨髓巨核细胞有抑制作用, 它是吞噬性病毒, 使巨核细胞成熟不良, 血小板生成减少; (2) PLT破坏增多, 脾功能亢进, 造成血循环中PLT减少; (3) 重症肝病患者使血小板黏附聚集功能下降, 肝功能受损, 血小板由于膜上磷脂等结构异常导致溶解, PLT减少而MPV增高, 免疫功能紊乱; (4) 一定浓度的胆红素使血小板计数结果偏低, 重症肝病患者胆红素升高。

综上所述, 与肝细胞的受损程度呈负相关的是PLT、PCT、Fbg, 而PT、APTT、TT与受损程度正相关, 受损越严重, 凝血机制越差。重症肝病患者具有出血倾向是由于其血液处于明显低凝状态。通过检测和动态观察凝血指标及血小板参数, 有助于通过及时发现重症肝病患者的凝血机制障碍来判断其肝脏损害程度, 指导临床纠正凝血功能障碍, 合理及时用药, 对于及早预防继发性出血和抢救及预后治疗、降低病死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4]。

参考文献

[1]丁丽, 强蕴蕴, 郭清芳.乙型肝炎患者血小板计数及平均体积检测[J].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1995, 16 (4) :431-432.

[2]Heimbne R.Liporoteins and partinl Thrombplastim time of hepatosiswenal disease[J].Nephron, 2009, 66 (2) :101-104.

[3]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 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5, 19 (1) :56-62.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重症肝病】相关文章:

重症肝病患者08-19

肝病治疗05-01

甲亢性肝病07-28

非肝病性08-01

肝病知识问答04-16

慢性酒精性肝病06-25

慢性肝病社区管理论文04-17

肝病科病历范文05-19

肝病患者出院指导体会09-11

肝病药品调研报告04-21

上一篇:离心式注水泵下一篇:疲劳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