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癫痫

2024-09-06

脑卒中后癫痫(精选十篇)

脑卒中后癫痫 篇1

近年来,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 脑卒中的发生率有所上升, 相应地发生癫痫的机会亦增加。据报道60岁以上老年人的癫痫中, 45%的病因是与脑卒中有关。因此, 卒中后癫痫的研究愈来愈引起重视。本研究选择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2547例脑卒中后首次发作癫痫的135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以了解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特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所收治2547例脑卒中患者, 均为住院确诊的首次发病, 本组中病人卒中后首次发作癫痫病例135例。男83例, 女52例, 年龄41~85岁, 平均64.8岁。

1.2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 (1) 脑卒中的诊断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制订的标准[1], 并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 (2) 卒中后癫痫的诊断标准为凡在首次卒中后即刻或住院期间出现2次或2次以上的痫性发作, 且除外其他任何原因所致的痫性发作[2]。 (3) 卒中后癫痫的分类标准:癫痫发作类型按1993年国际抗癫痫联盟分类划分[3]。癫痫发作形式根据其发作时的临床表现和相应的脑电图特点, 分为部分发作和全面发作两大类。按发作时间分为早发癫痫和迟发癫痫两种类型。脑卒中后2周内出现的癫痫为早发癫痫, 2周后出现为迟发癫痫。

1.3 研究方法

全部病例按癫痫发作时间、类型、卒中类型、癫痫与卒中部位的关系等方面进行系统回顾。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n.5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符合正态性及方差齐条件采用采用t检验, 所有检验水准为a=0.05。当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观察结果

2.1 癫痫发作类型与卒中性质的关系

135例脑卒中后癫痫中, 全面发作组中85人 (63%) , 出血性卒中48例, 缺血性卒中37例;部分发作组中50人 (37%) , 出血性卒中5例, 缺血性卒中45例。全面发作组中出血性卒中多于部分发作组, 两组间卒中性质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P<005

2.2 癫痫发作类型与卒中部位的关系

135例脑卒中后癫痫中, 全面发作85例 (63%) , 部分发作50例 (37%) 。皮层病灶继发癫痫82例 (61%) , 皮层下病灶继发癫痫53例 (39%) 。其中全面发作组中病灶在皮层处较多, 部分发作组中病灶在皮层下较多。两组间卒中部位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癫痫发作时间与发作类型的关系

P<005

135例脑卒中后癫痫中, 早发癫痫58例, 其中全面发作47例, 部分发作11例;迟发性癫痫77例, 其中全面发作39例, 部分发作38例。其中早发癫痫以全面发作为主, 迟发癫痫以部分发作为主。两组间发作类型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3。

P<0.01

2.4 癫痫发作时间与脑卒中性质的关系

在135例脑卒中后癫痫中, 早发癫痫58例, 其中出血性脑卒中34例, 缺血性脑卒中24例;迟发性癫痫77例, 其中出血性脑卒中17例, 缺血性脑卒中50例。两组中早发癫痫以出血多见, 迟发癫痫以缺血多见, 两组间卒中性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4。

P<0.05

3 讨论

据国内资料统计, 脑卒中后癫痫约占5%~15%[4]。本组资料统计占5.30%, 与文献报道接近一致。

3.1 癫痫发作类型与卒中部位和卒中性质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显示135例脑卒中后癫痫中, 全面发作85例 (63%) , 部分发作50例 (37%) 。皮层病灶继发癫痫82例 (61%) , 皮层下病灶继发癫痫53例 (39%) 。全面发作组中病灶在皮层处59例, 皮层下26例;部分发作组中病灶在皮层处23例, 皮层下27例。皮层病灶继发癫痫与皮层下病灶继发癫痫, 两组间病灶部位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卒中病变部位不同, 其癫痫发生率也不同。皮层病变的癫痫发生率远高于其他部位病变, 同时全面发作类型中病灶在皮层处较部分发作类型多。本研究结果显示全身发作以出血性脑卒中多见, 部分发作以缺血性卒中为主。两组间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造成此结果差异的原因可能与各自的发病机制有关。即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卒中继发癫痫在发作机制上有所不同。出血性卒中后癫痫发作的机制: (1) 脑出血后血肿对脑组织的直接破坏; (2) 脑出血后含铁血黄素在出血部位及其周围脑组织沉积可能引起部分对大脑的刺激, 从而引起痫性发作。缺血性卒中后癫痫发作则由于脑血管闭塞后, 脑组织缺血、缺氧、水肿, 引起以下变化: (1) 细胞膜通透性改变, 使神经兴奋-抑制平衡遭到破坏, 引起痫性发作[5]; (2) 神经元缺血、缺氧后谷氨酸的重摄取减少, 破坏减少。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增强[6]; (3) 海马作用:全脑低灌注, 而海马等癫痫起源区对缺血尤其敏感; (4) 缺血半暗带的作用:由于缺血缺氧导致缺血半暗带一系列生化的改变有关。

3.2 癫痫发生时间与发作类型和卒中性质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显示脑卒中后癫痫中早发癫痫以出血多见, 迟发癫痫以缺血多见, 两组间卒中性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其中早发癫痫以全面发作为主, 迟发癫痫以部分发作为主。两组间发作类型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据研究, 早发癫痫发生机制多为: (1) 脑梗死时脑组织缺血缺氧神经元膜稳定性改变出现超去极化; (2) 脑出血引起脑血管痉挛神经元缺血缺氧; (3) 中风后应激反应体内激素水平发生改变以及血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破坏等引起痫性放电[7,8]。迟发癫痫发作机制: (1) 中风后逐渐发生的神经细胞变性及病灶周围胶质细胞增生; (2) 中风囊的机械刺激。

综上所述, 脑卒中后癫痫以皮层病灶多见。出血性脑卒中后癫痫以早发多见, 且以全身发作为主;缺血性卒中后癫痫以迟发多见, 且以部分发作为主, 而且与病灶部位有明显相关性。因此, 对病灶发生在皮层, 急性脑出血的患者, 需高度警惕癫痫发生, 必要时预防性抗癫痫处理;对于缺血性卒中患者, 应加强对患者的随访和跟踪, 预防和治疗并举。

参考文献

[1]贾建平.神经病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4:150

[2]王新德, 吴逊.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1:93-97.

[3]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26

[4]解学礼.癫痫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46-56.

[5]Blandin C, Alexandrov A, BeHavanee A, et al.SeiZUres afterstrokeraprospective multieenierstudy[J].Aleh Neurol, 2000, 57 (2) :161-162.

[6]Cieuela F, Canela L, FraneoR, et al.panning membrane receptorsand cytosketetal/seaffelding Proteins:focus on adenosine, function[J].J Mol Neurosei, 2005, 26 (2/3) :277-292.

[7]Maruyama N, Fukuma A, Ihara I, et al.Epilepsy and variation in thefrontal lobe artery[J].Epilepsy Res, 2005, 64 (1/2) :71-75.

脑卒中后癫痫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4月~4月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关于脑卒中后偏瘫的诊断标准,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次研究获得医院伦理会批准同意。观察组男26例,女21例,平均年龄(61.38±6.84)岁;对照组男29例,女18例,平均年龄(61.47±6.93)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包括生命体征监测、药物护理、心理引导等。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再接受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① 心理干预

依据患者实际的心理状态和病情制定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方案;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与联系,对患者进行疾病健康知识教育,帮助患者消除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引导患者主动表达自己,耐心解答患者各项疑问。

② 体位干预

辅助患者摆出利于恢复的体位,如呈仰卧位时,应在患者头下垫枕,同时在肩部两侧以及侧臀大腿处各垫一枕,确保肩关节得到支撑、骨盆得到屈伸。

③ 生活能力干预

帮助患者树立自我护理的意识,教会患者自我护理的方法和技巧,使患者意识到自我护理的重要性;引导患者开始进行自我护理,嘱咐患者养成每天记录的习惯;护士定期对患者的自我护理行为和能力进行考核,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患者自我护理过程中的问题;随着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提升,及时修改自我护理方案。

④ 锻炼干预

包括语言功能锻炼,患肢功能锻炼等,针对患者恢复状态制定具体的锻炼方案,合理安排训练时间。

1.3 观察指标

选用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对患者的ADL能力进行评定,选用简化Fugl-Meyer(Fugl-Meyer assessment,FMA)运动功能量表[3]对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评定;选用生活质量量表(QOL)[4]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Barthel指数、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患者,即观察组患者ADL能力以及运动能力恢复更显着,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观察组患者心理功能、物质状态等生活质量指标评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 论

脑卒中好发于老年群体,不仅可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同时也极大的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脑卒中发病期,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干预是提高患者治疗有效率、减少患者功能障碍的关键。相关研究指出[5],早期有效的护理干预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致残率,同时还可以有效改善患者预后,使患者尽早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减少患者病痛。本次研究中,接受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Barthel指数、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分以及心理功能、物质状态等生活质量评分均显着高于仅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以上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恢复,临床应用价值显着,能够显着提高患者ADL能力、运动能力,改善患者生活状态,对于患者预后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意义重大,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 黄乐芳,周 艳。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8(36):25-27.

[2] 徐 蓉。综合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14(29):3318-3319,3324.

[3] 李金萍,刘增军,丁海敬,等。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研究[J].医学研究生学报,,23(7):747-749.

[4] 汪 莉,张燕燕,张 千,等。急性脑卒中偏瘫病人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3(10):890-892.

脑卒中后癫痫 篇3

【关键词】 急性脑卒中;继发性癫痫 ;临床特征;脑电图;预后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185-01

材料和方法

一、临床资料

1 研究对象

选择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入住武汉市同济医院神经内科病房,且确诊为急性脑卒中的病人。同时,排除急性脑卒中前有癫痫既往史或家族史及脑出血术后等原因所致的癫痫病人。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对象共计4217人,急性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发作患者324人,发病率为7.68%。

2 研究方法

采集所有符合临床诊断急性脑卒中的患者病例,统计其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既往病史、卒中类型、是否继发癫痫等,详细统计和(或)计算急性脑卒中后继发癫痫发作患者的发作时间、频率和发作类型,记录其脑电图、影像学资料、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等。然后将资料整理,运用医学统计学方法进行科学的分析。

3 诊断标准

3.1 急性脑卒中: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1],并经过头颅CT或MRI确诊。脑卒中主要类型包括脑梗塞、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3.2 癫痫:癫痫发作类型按1993年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规定的癫痫发作分类标准划分[2],分为:单纯性部分性癫痫发作、复杂性部分性癫痫发作、部分性发作继发泛化、全面性发作以及癫痫持续状态。

二、数据分析方法

将临床资料整理,进行必要的变量变换及编码,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描述性分析结果用(均值±标准差)或百分比表示;c2检验用于计数资料的比较。P值小于0.05则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一、急性脑卒中后癫痫发病率及与患者基本情况关系探讨

1.1性别与急性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发病率的关系:男性急性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的发病率为7.79%(185/2373),女性发病率为7.54%(139/18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年龄与急性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发病率的关系:将急性脑卒中患者根据年龄分层, 60岁及以上患者占脑卒中患者的比例最高,为69.39%(2926/4217),其次为50~年龄段,为18.17%(766/4217)。比较各年龄段急性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10.789,P=0.029),随着年龄的升高,急性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1.3 卒中类型与急性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发病率的关系:本研究中,病变部位累及皮层及位于皮层的患者中癫痫发病率为8.88%,高于病变部位位于皮下深部脑组织患者的癫痫发病率(4.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25.726,P=0.000)。腦梗塞患者中9.08%发生继发性癫痫,脑出血患者中4.83%发生继发性癫痫,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6.98%的发生继发性癫痫,比较不同卒中类型与急性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发病率的关系,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22.860,P=0.000)。

讨 论

探究急性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发作患者的可能影响因素发现,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随着年龄的升高,急性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与国内外许多研究结果一致。这可能与老年人身体各方面机能下降,体质下降有关系。研究还发现,不同类型的脑卒中患者继发癫痫的发病率不同,其中脑梗塞患者最易继发癫痫,其机制可能为梗死性脑卒中患者由于其局部神经组织缺氧,从而代谢发生改变,可以造成电解质代谢紊乱、脑组织软化、颅内高压和(或)脑水肿等,这些刺激可引起癫痫[6,7]。

此次研究中,324例急性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患者发生早发性癫痫的有117例,迟发性癫痫发作患者207例,其中癫痫发作于脑卒中发病24小时内的有91例;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类型的患者中分别48.44%、77.78%为早发性癫痫,脑梗塞类型患者中31.47%为早发性癫痫,不同卒中类型患者的癫痫首次发作时间不同,其中,脑梗塞后继发癫痫发作的患者发作类型以部分性发作为主,脑出血患者以全面强直性阵挛为主。出血性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发作,可能是由于出血可致脑血管弥漫性痉挛,减少脑的血流量,从而引起脑循环障碍,患者在脑受到严重缺氧的刺激后即可引起癫痫发作[12]而梗死性脑卒中则是由于局部神经组织缺氧,从而代谢发生改变,可以造成电解质代谢紊乱、脑组织软化、脑水肿等刺激,从而引起癫痫虽然不同卒中类型引发癫痫的机制不同,但是,不管是出血造成对周围组织的挤压,还是缺血造成血管阻塞致供血中断, 两者对患者脑组织造成的损害是相似的都会先后出现肿胀、软化、液化以及形成囊肿;第二,镜下观察可见,患者的神经细胞浆会发生改变,如颜色变淡,胞界变模糊,核深染并固缩,尼氏小体消失,白质脱髓鞘,继而也会观察到网眼状结构,严重患者的神经细胞甚至可见格子细胞出现等现象[15]。

综上所述,此次研究通过对临床324例急性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发作病例进行回顾性探讨,计算得出急性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发作的发病率为7.68%。同时,分析患者临床及脑电图特征得到结论:急性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发作发病率与年龄、卒中类型、病变部位有关;不同卒中类型患者的癫痫首次发作时间和发作类型不同;急性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发作患者中,脑电图多异常,死亡率较高。故提示医生应针对不同急性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患者给予对症治疗,从而提高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质量,减少急性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瑞荣. 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228例临床分析[J]. 实用医技杂志,2011,12(1):1297-1298.

[2] 宋秋环,黄建国. 脑卒中后继发癫痫的病因及诊治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12,27(16):110-111.

[3] Wusthoff CJ, Kessler SK, Vossough A, Ichord R, Zelonis S, Halperin A, Gordon D, Vargas G, Licht DJ, Smith SE: Risk of later seizure after perinatal arterial ischemic stroke: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Pediatrics 2011, 127(6):e1550-1557.

[4] 常杰,张云. 76例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的临床治疗[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02(1):226.

[5] Camilo O, Goldstein LB: Seizures and epilepsy after ischemic stroke. Stroke 2004, 35(7):1769-1775.

[6] Hamer HM: [Seizures and epilepsies after stroke]. Nervenarzt 2009, 80(4):405-414.

[7] 張艳丽. 卒中后癫痫发作特点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

[8] 赵武利. 脑卒中后继发癫痫临床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10,16(12):38-39.

[9] 程鸿鸣. 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60例临床分析[J].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1,05(1):382-383.

[10]古丽尼沙·热合曼,艾合麦提·艾尔肯. 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36例分析[J]. 新疆医学,2011,07(2):90-93.

[11] 梁志春,范立明. 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32例临床分析[J]. 中国医药导刊,2008,05(1):790.

脑卒中后癫痫100例临床观察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07年3月—2010年3月的1 500例脑卒中患者经临床脑CT、MRI诊断证实, 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100例脑卒中后癫痫经过诊断和问诊, 无既往癫痫发作病史, 排除其他病因引起癫痫的可能, 并且均符合国际癫痫联盟1981年痫性发作分类方案诊断的相关标准。同时, 临床上把脑卒中两周内继发的癫痫症称为早期癫痫发作。脑卒中两周后继发的癫痫称为迟发性癫痫发作。

1.2 方法

在临床治疗收集资料中, 通过术后回访的形式, 对患有脑卒中1 500例患者中术后继发癫痫的100例患者进行资料收集, 分别从患者性别、卒中类型、癫痫发作时间、癫痫与卒中部位的关系等特征进行收集分析。

2结果

2.1癫痫与卒中类型及部位的关系

2007年3月—2010年3月我院脑卒中1 500例, 脑卒中后癫痫100例, 脑卒中后癫痫占总发病率的6.67%。脑卒中患者男860例, 女640例, 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119例中术后发生癫痫15例, 占12.61%;脑溢血861例中术后发生癫痫42例, 占4.88%;脑梗死520例中术后发生癫痫43例, 占8.27%。临床上以蛛网膜下腔出血所占比例最高。男性癫痫患者60例, 占6.98%;女性患者40例, 占6.25%。发生脑卒中后癫痫与病灶部位息息相关, 100例脑卒中后癫痫患者的病灶部位有:额叶13例, 顶叶10例, 颞叶30例, 枕叶7例, 额顶叶2例, 额颞叶3例, 颞顶叶5例, 颞枕叶2例, 基底节12例, 丘脑例3, 脑干例, 1蛛网膜下控12例。调查临床资料显示, 脑皮质范围患者72例 (72%) , 皮质下患者28例 (28%) , 脑皮质范围患者高于皮质下患者。

2.2癫痫发作的起始时间

脑卒中后出现癫痫发作的时间通常在1天至2.5年之间。在脑卒中两周内继发的癫痫症称为早期癫痫发作。脑卒中两周后继发的癫痫称为迟发性癫痫发作。蛛网膜下控出血中早发13例 (86.67%) , 晚发2例 (13.33%) ;脑溢血中早发27例 (64.29%) , 晚发15例 (35.71%) ;脑梗死中早发22例 (51.16%) , 晚发21例 (48.84%) 。合计早发62例, 占62%, 晚发38例, 占38%.临床治疗和数据表明, 脑卒中后癫痫以早发居多, 有明显性差异 (P<0.05) 。详见表1。

2.3脑电图检查

100例脑卒中后癫痫患者有82例通过脑电图检查, 其中26例正常, 56例异常, 表现为棘波、尖波及尖慢复合波等阵发性癫痫样放电。

2.4治疗与预后

在除了常规治疗外, 100例脑卒中后癫痫患者中, 给予单药治疗 (卡马西平55例, 苯妥英钠20例, 丙戊酸那13例) , 7例癫痫持续状态患者使用安定静脉注射进行平稳治疗。其中1例因病情严重死亡, 7例因反复发作而采用卡马西平和鲁米那进行联合用药。其余患者经过脑卒中常规治疗, 病情控制较好, 疗程在1个月至1年之间。

3讨论

3.1发病率

由于脑卒中的类型、比例、调查的人数、资料的完整性等因素的影响, 各家医院研究机构报道的数据是不统一的, 有一定的差距, 一般都认为脑卒中后癫痫的发病率在4.4%到15.0%之间。本院的脑卒中后癫痫的发病率为6.67%, 调查发生率偏低有可能是收集资料的该样病例的卒中类型和观察时间长短有关。调查结果在与性别和病变性质无关的前提下, 早发型癫痫占62%, 晚发型癫痫占38%, 脑卒中后癫痫早发型发病率比晚发型率高, 而且两组具有明显差异 (P<0.05) 。

3.2癫痫与卒中病灶部位的关系

资料显示脑皮质范围患者72例 (72%) , 皮质下患者28例 (28%) , 脑皮质范围患者明显高于皮质下患者。脑卒中后癫痫患者与皮质和皮质下病灶部位有很大关联性, 为此病灶部位是否发生在大脑皮层决定着脑卒中后是否继发癫痫的主要因素[2]。

3.3发病机制

由于脑卒中后癫痫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 根据临床资料统计, 造成脑卒中后早发型癫痫是由于急性脑血液循环出现障碍, 缺血、缺氧引起脑水肿;颅内病变刺激脑神经元, 加剧了脑神经元放电速度, 从而引起并增大痫性放电, 尤其是在急性期过渡脱水, 或电解质紊乱, 或合并感染, 导致脑卒中后早发型癫痫的发生。

3.4预后

88%的脑卒中后癫痫患者, 单药控制效果较好, 这是由于针对脑卒中病症进行对症治疗, 为此癫痫发作也会随之得到更好的改善, 尤其针对以癫痫为主的脑卒中病症应进行快速药物控制, 否则会加重脑中卒。通过口服抗癫痫药6个月到1年, 然后逐渐减药量直至停药。但是出现复发, 就需要长期用药了。凡是发生在脑皮质和皮质下病灶的患者, 都要警惕癫痫发作的可能性, 为此要及时对患者进行单药控制。

摘要:目的:观察脑卒中后继发癫痫与脑卒中的临床关系。方法:对我院100例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脑卒中后癫痫占总发病率的6.67%。蛛网膜下腔出血119例中术后发生癫痫15例, 占12.61%;脑溢血861例中术后发生癫痫42例, 占4.88%;脑梗死520例中术后发生癫痫43例, 占8.27%。脑皮质范围患者72例 (72%) , 皮质下患者28例 (28%) 。结论:脑卒中后发作与卒中时间、发生部位等有关, 采取单药控制效果较好。

关键词:脑卒中,癫痫,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学会, 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79-381.

脑卒中后癫痫 篇5

【关键词】 急性脑卒中;继发癫痫;分析

【中图分类号】 R742.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9-0994-01

脑血管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的急性脑卒中后继发癫痫(Epilepsy,EP),其是脑发生器质性伤害的最直接后果,同时能够使脑卒中的病情加重。本文通过回顾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10年9月收治的98例急性腦卒中后继发癫痫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在2008年1月~2010年9月共收治110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其中198例脑出血,242例脑栓塞,7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596例脑梗死。有404例女性患者,704例男性患者,年龄为39~86岁,平均年龄为60.7岁。在该110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中有98例患者出现继发性癫痫,其中有80例经脑电图检查发现有异常。给予该98例患者临时或长期的抗癫痫药物进行治疗。入选标准:①该98例患者均没有癫痫病史。②患者出现急性脑卒中,并发病时间在2周以内。③患者均住院治疗2~4周,进行1年时间的随诊。

1.2 方法

患者在其全面性发作癫痫时给予苯巴比妥肌肉注射或给予地西泮静脉推注;若患者出现持续性癫痫则给予其地西泮静脉滴注,并给予苯巴比妥或丙戊酸片口服。其中有部分患者出现性发作给予其卡马西平口服。

1.3 统计学方法

在进行统计学分析的时候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采用c2在比较结果进行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2.1 脑卒中继发性癫痫患者发病率、发作时间、发作类型比较。见表1。

2.2 治疗与预后

在本组资料中,全面性发作患者36例和部分性发作发作为全面性发作的10例患者,在其癫痫发作时给予苯巴比妥肌肉注射和地西泮静脉推注,很快将其症状控制住,后给予丙戌酸钠或苯妥英钠进行维持,使症状控制得更佳。单纯部分性发作的38例患者给予卡马西平或丙戌酸钠口服进行治疗,其中需要长期服用的患者有10例。复杂部分性发作中有10例患者在给予卡马西平口服后症状基本得到控制。癫痫持续状态的4例患者给予其地西泮静滴进行治疗,在症状得到控制后继续给予苯妥因纳和丙戊酸钠长期口服。通过对本组资料患者进行1年的随访,在长期服用药物的24例患者中,成为难治性癫痫反复发作的患者有6例,死亡的患者有2例,肝功能受损的患者有4例。

3 讨论

老年患者癫痫发作常见的原因之一即为脑卒中,有54%~66%的脑卒中后发生过癫痫的患者最终发作为癫痫,从而进一步提升了脑卒中的致残、致死率。据国内有关报道,老年人有5%~15%的可能发生急性脑卒中继发癫痫,在本组资料的中其发生率为8.84%。

老年人癫痫发作的首要因素是缺血性卒中。癫痫就发病时间可分为早发性癫痫和迟发性癫痫,发病率最高的是发病早期的继发性癫痫。通过本组资料可发现,在脑卒中发病2周内发生的继发性癫痫有69.4%,在卒中的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发生的有30.6%,相比迟发性癫痫,早发性癫痫具有更高的发生率,两者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就发病类型而言,不同类型的脑卒中所造成的癫痫具有不一样的发作形式,缺血性脑卒中中最常见的是部分性发作,出血性疾病中最常见的是全面性发作。一般认为,在对卒中后癫痫进行治疗时选用抗癫痫药物大多数有效。但这一说法目前尚有争议。经本组资料发现,在坚持服用半年至1年后,大多数患者在自行停药后没有发生复发,因此,我们认为应当积极对早发性癫痫进行治疗,同时不管其发作类型都应当给予正规抗癫痫治疗。在治疗中应当首先针对病因治疗,而后再用抗癫痫药物。对于常用服用的患者应当对其疗效做好密切观察,要对血药浓度以及肝肾功能进行检测,使并发症的发生得到预防。

参考文献

[1]胡英,苏静.脑卒中后继发癫痫36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杂志,2009,8:229-230.

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75例临床分析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75例, 男47例, 女28例, 年龄42~78岁, 平均57岁。所有患者脑卒中的临床诊断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会议中制定的相关诊断标准[3], 并经头颅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确诊, 其中出血性脑卒中35例, 缺血性脑卒中40例, 皮质54例, 基底节11例, 蛛网膜下腔10例;继发性癫痫的诊断均符合国际抗癫痫联盟1981年关于癫痫发作的分类方案诊断标准[4], 其中早发型30例, 迟发型45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根据其具体情况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具体措施包括: (1) 吸氧; (2) 采用20%甘露醇、辅以利尿剂进行脱水降颅内压, 同时积极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 (3) 适度控制血压, 积极预防感染和各种并发症; (4) 抗凝、抗血小板聚集:可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l00毫克/次, 1次/天; (5) 给予脑细胞保护剂和神经营养支持:胞二磷胆碱0.75 g+ATP 40 mg+辅酶A 100U+生理盐水100 m L静脉滴注; (6) 复方丹参注射液20 m L+生理盐水100 m L静脉滴注。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根据癫痫的发作类型选择抗癫痫药治疗:癫痫部分发作者可采用卡马西平或苯妥英钠治疗, 癫痫全身性发作者可采用安定注射液治疗, 在症状控制后改为卡马西平或苯妥英钠口服。治疗3个月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逐渐减量并停药。

1.3 疗效判断标准[5]:

显效:停药半年内无癫痫发作且脑电图检查无异常发现。有效:有癫痫发作, 需长期服药以维持控制症状;无效:用药后, 癫痫仍反复发作, 病情持续恶化甚至死亡。

2 结果

本组显效52例 (69.33%) , 有效20例 (26.67%) , 无效3例 (4.00%) , 总有效率为96.00%。无效死亡3例均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1 d出现癫痫持续状态, 因抢救无效而死亡。

3 讨论

癫痫是是由于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引起大脑出现短暂性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 包括原发性癫痫和继发性癫痫两大类。脑卒中是导致继发性癫痫发作的主要原因, 其发生率约为4%~6%[5,6], 按照脑卒中后癫痫的首次发作时间可分为早发型癫痫 (脑卒中后2周内) 和迟发型癫痫 (脑卒中后2周后) 两类。反复的癫痫发作不仅影响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而且加重了患者的脑组织损害, 对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7]。

脑卒中后继发癫痫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 有研究显示, 早发型癫痫可能与下述因素有关: (1) 脑卒中引起脑组织的短暂性缺血缺氧和部分梗死, 导致钠泵衰竭, 脑组织内的钠离子大量内流, 致使神经细胞膜的稳定状态被破坏, 出现过度除极化, 从而引发癫痫。 (2) 脑卒中后, 因脑组织出血所导致的血肿直接影响大脑皮质的运动中枢, 因其严重缺血缺氧以至于血肿周围的组织低氧, 低糖, 最终导致代谢紊乱刺激神经元引发癫痫。 (3) 较大的畸形血管瘤对其周围脑组织产生压迫, 导致其缺血缺氧, 破坏神经元的稳定性, 或直接刺激局部神经元而引起癫痫发作。 (4) 脑卒中后引起的脑水肿和内颅高压影响了神经元的正常放电而引起癫痫发作。 (5) 脑卒中后引起的应激反应导致体内激素平衡被打破, 酸碱平衡被破坏而引起痫性放电导致癫痫发作。迟发型癫痫的发病机制则主要与脑卒中后脑组织的神经细胞变性、不断增生的胶质细胞、瘢痕形成、脑组织萎缩、粘连、移位等导致病灶内的星形细胞不能及时平衡钾离子, 引起异常放电而引发癫痫。此外, 脑卒中后的血液动力学改变和高血糖也是导致迟发性癫痫发作的主要原因。

脑卒中后继发癫痫的发作能够进一步加重脑组织的缺血缺氧, 增加脑水肿和颅内压, 对脑卒中的预后产生不良影响, 甚至可因发生脑疝而导致患者死亡[8]。因此, 应当及时加以治疗。首先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具体措施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持续吸氧、维持体温正常、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减轻脑水肿等。同时根据继发癫痫的发作类型选择恰当的抗癫痫药物对症治疗。对于早发型癫痫病患者, 只需在发作时服用短期抗癫痫药即可;对晚发型癫痫病患者, 由于慢性癫痫病灶的形成, 则需要长期进行正规的抗癫痫治疗。

本研究中, 通过采取上述治疗措施, 显效52例 (69.33%) , 有效20例 (26.67%) , 无效3例 (4.00%) , 总有效率为96.00%。结果显示, 对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患者坚持应用抗癫痫药物, 能有效控制癫痫发作, 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改善患者的预后, 值得临床重视。

摘要: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75例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显效52例 (69.33%) , 有效20例 (26.67%) , 无效3例 (4.00%) , 总有效率为96.00%。结论 对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患者坚持应用抗癫痫药物, 能有效控制癫痫发作, 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改善患者的预后, 值得临床重视。

关键词:脑卒中,癫痫,继发性,治疗,预后

参考文献

[1]陈建明.36例脑卒中继发癫痫的临床诊治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8) :104-105.

[2]曾姝.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4 8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1) :221-222.

[3]江红亮.脑卒中后癫痫患者62例的临床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2, 18 (17) :2558-2561.

[4]曾凡波.76例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临床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2, 25 (12) :1456-1457.

[5]Wang GQ, Song YJ.Clinical research of epilepsy complicated by acute cerebrovascular disease[J].J Apoplexy Ner vous Dis, 2004, 21:80-81.

[6]Hao J, Peng BW, Niu HM, et al.Clinical research of epilepsy complicated by cerebral apoplexy in 84 cases[J].Chin J Modern Med, 2006, 16 (5) :780-782.

[7]曾杨滨, 陆兵勋.脑卒中继发癜痫的临床研究[J].广东医学, 2010, 31 (18) :2370-2371.

76例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临床分析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08-2010年收治的脑卒中患者850例, 其中脑梗死635例, 脑出血165例, 蛛蛛网膜下腔出血50例;年龄40~80岁, 平均年龄66岁;发生继发性癫痫76例, 其中脑血栓形成15例, 脑栓塞21例, 脑出血28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12例, 男41例, 女35例。

1.2 诊断标准

脑血管病符合2005年《神经病学》[1]制定的标准, 全部经头颅CT证实。脑卒中后继发癫痫的诊断标准是首次卒中后即刻, 住院期间到出院随访期>2次癫痫发作, 并排除其他原因所致, 既往无癫痫发病史。根据卒中后癫痫的发生时间, 人为的将其分为2类即卒中后2周发生者为早发性癫痫发作, 2周后发作者为迟发性癫痫发作。癫痫分类根据:1993年国际抗癫痫联盟分类划分。

1.3 方法

850例脑卒中的住院病历资料进行分析, 并通过门诊或其他随访, 随诊时间卒中后24个月, 将获取的病历资料进行分析,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当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癫痫与卒中类型的关系

76例继发性癫痫患者中脑出血28例, 脑梗死36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12例。

2.2 癫痫首发时间

癫痫首发时间情况比较见表1。

2.3 癫痫发生与卒中部位的关系

635例脑梗死中:脑叶梗死195例, 出现继发性癫痫24例 (额叶10例, 颞叶8例, 顶叶2例, 额顶叶3例, 顶枕叶1例) , 基底节区脑梗死410例, 出现癫痫12例, 其他部位 (小脑, 脑干等) 梗死30例, 未见癫痫发作;165例脑出血患者中:脑叶出血46例, 出现癫痫17例, 基底节区脑出血103例, 出现继发性癫痫发作11例, 其他部位 (小脑, 脑干) 脑出血16例, 未见癫痫发作;蛛网膜下腔出血50例, 有12例出现继发性癫痫。病灶位于基底节区的卒中有513例, 出现癫痫23例, 病灶位于脑叶的卒中241例, 出现癫痫41例, 二者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 。

注:早期与晚期发作比较P<0.05。

2.4 发作类型

单纯部分发作45例, 由部分发作发展至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15例, 全身发作10例, 癫痫持续状态4例, 复杂部分发作2例。

2.5 治疗与预后

所有患者均给予脑血管病的常规治疗, 根据癫痫发作类型和发作频率区别对待, 以单用药物治疗为主, 早期发作应用卡马西平、丙戊酸钠、苯巴比妥钠等治疗, 对癫痫持续状态静脉用安定, 病情稳定后改用苯巴比妥等药物口服, 迟发性发作依发作类型选药, 用药时间>6个月。早发性癫痫52例中抗癫痫治疗1~3个月后停药, 所有病例未再复发, 迟发性癫痫有9例抗癫痫治疗6个月后停药未再复发, 15例需要长期维持治疗。脑卒中继发癫痫死亡率13.2% (10/76) , 与同期无继发性癫痫脑卒中死亡率7.0% (54/774) 有显著差异 (P<0.05) 。

3讨论

3.1 卒中后癫痫的发生机制

早期癫痫的可能机制主要是[2]脑水肿及急性期颅内压增高影响神经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 脑组织缺血缺氧, 导致钠泵衰竭, 钠离子大量内流使细胞膜稳定性发生改变, 局限性或弥漫性脑血管痉挛, 神经细胞缺血缺氧, 应激反应, 使体内有关激素水平发生改变, 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破坏。迟发性癫痫发作的可能机制是病灶的神经细胞变性, 胶质增生, 中风囊的机械刺激等因素导致异常放电, 导致癫痫发作[3]。

3.2 卒中后癫痫发生率及发生时间及类型

卒中后癫痫发生率各家报道悬殊较大, 国内一般认为5%~15%[4]本组结果显示发生率8.9%, 在发生时间上以早期发作占多数, 本组为68.42%, 无论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卒中继发性癫痫发作均以早期发作多见, 本组资料显示除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癫痫外, 合计64例卒中后癫痫的患者中, 病灶位于皮质范围内41例, 皮质下病变23例, 提示皮质病变的继发性癫痫发生率远高于皮质下病变, 即癫痫发生与脑卒中部位有直接关系, 发作类型以单纯部分发作最多, 可能与脑皮质对脑血管引起癫痫发作的阈值比其他部位低有关。

3.3 卒中后癫痫的治疗与预后

卒中后早发性癫痫多由于脑血液循环障碍所致, 经过对脑血管疾病急性期的治疗, 原发致病因素逐渐消除后, 药物维持治疗3~6个月可逐渐停药;迟发性癫痫由于卒中病灶囊腔及胶质细胞增生等机械刺激引起, 这些因素很难消除, 应该长期正规抗癫痫治疗, 本组44例早期发作停药后未复发, 晚期发作24例, 有15例需要长期服药维持治疗。本组病例中有10例在急性期死亡, 与同期无继发性癫痫脑卒中死亡率7.0% (54/774) 有显著差异P<0.05, 说明脑卒中后早发性癫痫者预后欠佳, 可能由于癫痫加重了脑缺血缺氧及脑水肿, 最终导致脑疝形成死亡。

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特征。方法:对76例脑卒中继发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卒中后继发癫痫发生率为8.9%, 其中早发性癫痫发作者68.42%, 晚期发作者占31.57%, 位于脑皮质者癫痫发生率17.01%, 与其他部位相比有显著差异 (P<0.01) 。结论:脑卒中后癫痫发生与病程和病变部位有关, 早期癫痫发作药物治疗半年后才逐渐停药, 晚期发作应长期正规抗癫痫药物治疗。

关键词:脑卒中,继发性癫痫,治疗

参考文献

[1]吴江, 贾建平, 催丽英, 主编.神经病学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59-167, 171-177.

[2]许孔学.癫痫病学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283-298.

[3]陈英石.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50例的临床分析 (J) .广西医学, 2009, 3 (31) :402.

脑卒中后癫痫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选自2010年6月~2014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脑卒中患者1413例。其中男763例, 女650例;年龄31~85 (57.09±7.52) 岁;病程1~231d, 中位数为52d。其中脑梗死582 (41.19%) 例, 脑出血331 (23.43%) 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292 (20.67%) 例, 混合型卒中208 (14.72%) 例。

1.2 研究方法

研究PSE的发作与脑卒中的发作类型、脑卒中类型、病灶部位的关系, 抗癫痫药物治疗对控制PSE的效果。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0.0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描述采用频数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组间两两比较对α进行校正,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发作类型和脑卒中类型

早发性PSE与迟发性PSE之间发作类型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33.860, P=0.000) 。早发性PSE与迟发性PSE之间脑卒中类型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病灶部位和EEG异常

早发性PSE和迟发性PSE病灶部位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10.374, P=0.002) , 其中早发性PSE病灶部位以皮层发病率高 (74.44%) , 而迟发性PSE病灶部位以皮层下发病率高 (60.87%) 。单侧和双侧EEG异常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临床疗效

108例 (95.58%) 进行单药治疗, 包括卡马西平68例 (60.18%) , 丙戊酸钠40例 (35.40%) , 其中有6例 (4.42%) 患者卡马西平联合丙戊酸钠治疗。治疗后, 迟发性PSE疗效明显优于早发性PSE (Z=-7.614, P=0.000) 。早发性PSE组中12例经治疗后, 治疗期间无再发作, 而12例患者治疗无效。与早发性PSE比较, 治疗后迟发性PSE的NIHSS评分均显著下降 (T=5.775, P=0.022) , 但仍然比非PSE组高, 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7.654, P=0.000) 。见表3。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 PSE在脑卒中的患者中发生率为8.00%, 早发性PSE发作类型以部分性多见, 而迟发性PSE以全面性发作多见, 与相关报道一致。研究发现, 癫痫发作与脑卒中的类型和病灶部位密切相关。病灶位于皮层的发生率较高, 可能与脑卒中后脑组织中Ca2+大量聚集, 促使N-甲基-D-天门冬氨酸 (NMDA) 受体激活, 单个神经元去极化时程延长, 造成整个神经网络同步放电, 或者其原因可能与皮层区更容易激发神经元的异常放电有关。本研究发现, 早发性PSE病灶部位以皮层发病率高, 而迟发性PSE病灶部位以皮层下发病率高。而进一步分析早发性PSE与迟发性PSE之间脑卒中类型发现, 二者之间有显著差异, 而EEG异常比较无显著差异, 提示PSE发作主要于脑卒中的类型和病灶部位相关[3]。

注:Z=-7.614, P=0.000

临床治疗则以治疗原发病为基础, 对于部分性发作患者选用卡马西平, 对于全面性发作患者选用丙戊酸钠进行治疗, 严重者则使用二联用药。研究发现, 通过抗癫痫治疗, 迟发性PSE疗效明显优于早发性PSE, 而且与早发性PSE比较治疗后迟发性PSE的NIHSS评分均显著下降, 可能与引发迟发性PSE的脑卒中病灶位于皮层下有关。同时, 研究发现, 早发性PSE和迟发性PSE的NIHSS评分均比非PSE组高, 说明PSE的发作可严重影响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

本研究随访发现, 早发性PSE组中死亡率高达10.00%, 显著高于非PSE组, 而迟发性PSE组与非PSE组死亡率比较无明显差异。这与PSE的发病特点密切相关。

摘要: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6月2014年6月间收治的1413例脑卒中患者, 观察PSE发病率及其预后。PSE患者有113例发生率为8.00%, 其中早发型PSE 90例 (79.65%) , 迟发型PSE 23例 (20.35%) 。早发性PSE与迟发性PSE之间发作类型、脑卒中类型和病灶部位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EEG异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PSE的发作与脑卒中的发作类型、脑卒中类型、病灶部位关系密切, 抗癫痫药物治疗可以有效控制PSE。因此, 对于PSE患者应密切关注, 及时治疗原发病, 以预防PSE发生。

关键词:脑卒中后癫痫,临床特征,预后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各类脑血管病的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79.

[2]王学峰, 肖波, 孙红斌.难治性癫痫[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144.

脑卒中后癫痫 篇9

关键词:醒脑静,卡马西平,脑卒中,继发性癫痫,临床疗效,观察

脑卒中又被称为脑中风, 是一种突然发病的脑血液循环类的疾病。脑卒中的发病原因主要是脑血管疾病喊着因为各种因素引起的脑内动脉狭窄、破裂或是闭塞, 并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1]。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极有可能出现继发性癫痫的症状, 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 甚至有可能威胁患者生命, 因此找到一种治疗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患者的方法十分重要。传统治疗脑卒中继发性癫痫的方法为卡马西平治疗, 这种方法的效果往往不佳。该院在使用卡马西平治疗的基础上, 使用醒脑静辅助治疗,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间收治的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患者100例, 其中男性患者57例, 女性患者43例, 患者年龄为49~78岁, 平均年龄为 (64.23±1.69) 岁。所有患者经过检查均确诊为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50例。观察组男性患者32例, 女性患者18例, 年龄52~78岁, 平均年龄为 (63.98±1.72) 岁, 早发性癫痫患者18例, 迟发型癫痫患者32例, 单纯性部分发作患者14例, 全身性发作患者13例, 复杂部分性发作患者9例, 不能分类癫痫发作患者14例。对照组男性患者25例, 女性患者25例, 你那灵位49~75岁, 平均年龄为 (64.03±1.69) 岁, 早发性癫痫患者20例, 迟发型癫痫患者30例, 单纯性部分发作患者15例, 全身性发作患者12例, 复杂部分性发作患者9例, 不能分类癫痫发作患者14例。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需要使用脑卒中常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诸如使用抗血小板聚集、活血化瘀、抗凝血、扩张血管以及脑保护等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使用卡马西平进行治疗。本次研究所使用的卡马西平的国药准字H51021838, 剂量为0.1g, 口服用药, 患者需早、中、晚三次分别服用, 如果患者无法口服, 可使用鼻饲等方法给药。如果患者年龄低于14岁, 需适当减少计量, 一般为5 mg/ (kg·d) 。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使用醒脑静辅助治疗。在本次研究中使用的醒脑静的国药准字为Z32020563, 剂量为20 m L, 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需要加入到250 m L的5%~10%的葡萄糖溶液或氯化钠溶液中进行静滴, 1次/d。两组患者均为7 d为一个疗程, 在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均需要治疗4个疗程。在进行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有效率、痫样放电、不良反应发生率、累积导联数以及患者的治疗满意度评分。

1.3 疗效标准

在本次研究中使用疗效标准需要按照《脑卒中临床诊断标准》来制定, 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患者无任何不适产生。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好转, 但是好转情况并不明显, 并且有些许不适发生。无效:患者经过治疗后没有任何好转或是症状加重, 患者不适情况没有任何好转。在患者经过治疗后需要让患者填写治疗满意度评分, 满分为10分。

1.4 统计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 17.0软件中分析,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并以 (±s) 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经过4个疗程的治疗后均有所好转, 但是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效果、治疗有效率、痫样放电、不良反应发生率、累积导联数以及治疗满意度评分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如表1、2所示:

3 讨论

脑卒中是目前一种常见疾病, 主要是由于向大脑输血的血管出现疾病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疾病, 又被称为“中风”[2]。而脑卒中在发作后很有可能会发生继发性癫痫的情况, 脑卒中继发性癫痫患者在发作时往往强直后阵挛性痉挛, 并伴有尖叫、尿失禁、舌咬伤、口吐白沫以及瞳孔散大等情况[3]。如果无法对脑卒中继发性癫痫患者进行有效治疗, 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以及身体健康造成极为严重的危害, 严重时甚至会危及患者的生命[4]。在对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患者治疗的过程中, 常规方法是使用卡马西平进行治疗, 但是在以往的治疗过程中我们发现卡马西平的治疗效果并不好, 因此我们猜想可以使用中医治疗, 即在卡马西平治疗的基础上使用醒脑静辅助治疗。

在本次研究中, 将100例确诊为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50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发病种类上都没有明显差异 (P>0.05) , 因此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需使用常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主要有抗血小板聚集、活血化瘀、抗凝血、扩张血管以及脑保护等方法。在此基础上, 对照组患者使用卡马西平进行治疗。本次研究中所使用的卡马西平国药准字为H51021838, 剂量为0.1g。患者每日服用3次, 早、中、晚各一次。需要注意的是, 如果患者发病情况较为严重, 无法口服用药, 可以使用鼻饲等方法给药。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使用醒脑静辅助治疗。本次研究中所使用的醒脑静, 国药准字为Z32020563, 剂量为20 m L。在使用方法上, 需要加入到250 m L的葡萄糖溶液或是氯化钠溶液中, 并且为患者进行滴注, 1次/d。两组患者的疗程均为4个疗程以7 d为1个疗程。

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后, 我们发现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同时观察组患者的痫样放电、累积导联数以及治疗满意度评分方面也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这说明在使用卡马西平对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患者治疗的过程中, 使用醒脑静辅助治疗, 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发现, 卡马西平能够降低细胞的兴奋性、抑制丘脑前负荷内的电活动。并且可以降低中枢神经的突触传递, 起到抗惊厥抗神经痛以及抗胆碱、抗抑郁抑制肌肉神经接头传递的作用[5]。通过这样的作用, 可以减轻癫痫发作的症状。但是在以往的研究中表明, 卡马西平的治疗效果只能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 对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的治疗效果无法达到相关的要求[6]。而醒脑静注射液的成分为麝香、栀子、冰片以及郁金, 这些药物具有凉血解毒、清热泻火、开窍醒脑的作用。其中麝香可以镇痛消肿的作用, 栀子具有降压、镇静、消肿、止血等作用, 栀子具有行气化瘀、利胆退黄、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等作用, 冰片具有清热散毒、开窍醒脑等作用[7]。患者在使用卡马西平进行治疗的基础上使用醒脑静辅助治疗, 在减轻临床症状的基础上也可以针对患者的病灶进行治疗,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彻底解除患者的病症[8]。因此在临床对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患者治疗的过程中, 使用醒脑静辅助卡马西平进行治疗的方法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钟楚锋, 黎丽娴, 周环, 等.醒脑静联合脑蛋白水解物对脑卒中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影响[J].广东医学, 2013, 34 (17) :2713-2714.

[2]王芳.醒脑静辅助卡马西平治疗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 (8) :46-48.

[3]陈洁, 赵虹.醒脑静注射液治疗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 2012, 21 (11) :1738-1739, 1744.

[4]方卫芬.醒脑静配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急性脑卒中昏迷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 2012, 8 (12) :80-81.

[5]温连萍.醒脑静和依达拉奉治疗100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32) :112-113.

[6]梅小龙, 张春阳, 石瑞成, 等.奥拉西坦联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混合性脑卒中疗效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 2013, (4中旬刊) :401-402.

[7]马爱霞, 李洪超, 马骏捷, 等.醒脑静注射液和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成本效果分析[J].中国药物评价, 201330 (3) :173-177.

脑卒中后抑郁的中医治疗 篇10

【摘要】脑卒中后抑郁是常见的脑血管病后精神障碍,因其延缓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时间,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故其临床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中医在脑卒中后抑郁的康复治疗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文综合历代医家经验及现代中医研究结果,对本病进行简要论述,并对中医情志治疗、针灸、康复等中医综合康复措施进行分析,以期为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 脑卒中后抑郁;中医治疗;康复治疗

【中图分类号】R255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4-0016-02

脑卒中是危害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之一,目前临床上从治疗和康复方面均广泛重视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其致死率在逐年下降,但随之而来出现的心理障碍问题却逐年增多,脑卒中后抑郁在临床最为常见。脑卒中后抑郁不但是一种情感障碍,同时也是影响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影响认知功能损害恢复、增加脑卒中后致死率,甚至导致病后自杀率升高的潜在危险因素,其出现亦将长期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不利于患者功能恢复[1]。古代中医对脑卒中后抑郁没有明确论述,近年来,中医界许多医家都对此作了探索,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了独到见解。笔者综合历代医家经验及现代中医研究结果,对本病进行简要论述,并对情志治疗、针灸、康复等中医综合康复措施进行分析如下。

1中医对脑卒中后抑郁的认识

中医学的“郁”,在临床上多是指以抑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古人有“情志之郁”与“因病而郁”之说,情志之郁即“因郁而病”。清代医家顾锡在《银海指南》中指出“气血不顺,脉不和平,即是郁证,乃因病而郁也”。脑卒中后抑郁是典型的“因病而郁”,其病机既有中风阴虚阳亢的特点,又有郁证肝气郁滞的特点。《古今医统大全》记载:“郁为七情不舒,遂成郁结,即郁之久,变病多端”。《类证治裁》记载:“七情由起三郁,始而伤气,继必及血,终而成劳”。患者卒中后出现思虑过度,伤及肝脾等脏器,致气机不畅,运化失司,痰湿内生,脉络不通,影响血脉运行,心神失养。可见脑卒中后抑郁的病因病机是以气机郁滞为先,影响到心、肾、肝、脾等脏器,并由此而出现痰凝、血瘀、气血亏虚等病态链的一系列病理变化。本病的辨证,属于虚实夹杂,虚为本,郁为标,临证应掌握其病变规律,抓住本病乃先病于气,之后伤及血,并且本病可发生在脑卒中后的任何阶段,对本病的及早发现、及时预防,均有利于提高脑卒中及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

2中医综合康复措施

21重视中医情志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应以药物与非药物疗法密切配合,尽早介入中医中药,且早期应以中医情志治疗为主,甚至可纯用中医情志疗法,如华岫云所说:“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银海指南》言:“凡患是症者,宜自为节制,皆非草木所能奏效,所谓妙药难医心上病也”。本病的治疗,必须注重心理疏导,用语言等消除或减缓其不良心因。因此,中医情志疗法,特别是以情胜情疗法,对于郁证,特别是那些处于不良心境或劣性情感状态的患者,具有十分重要甚至是无法替代的治疗作用,它可暂时地改善患者的情感状态,让患者从被动治疗的角色转变为自觉主动参与到康复治疗中去,使疾病的治疗出现转机。当然,当躯体病变较明显且顽固时,适当地运用针药等更有助于本病的恢复。

现代医学认为,高兴、愉快是积极的情绪,它可使新陈代谢加速,调节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生理功能,从而增强自身的抗病能力,对抑郁及脑卒中的康复均产生良好的影响,是消除抑郁病症的重要途径[2]。《素问·举痛论》曰:“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气和”是指喜悦的情绪,使人一身之气和顺,气机调畅,脏腑生理功能正常。精、津、气、血生化不息,营卫循行畅通,阴平阳秘,生命活动健旺。“志达”是指喜悦的情绪能调整人的心理活动。所以张景岳说:“若思虑不解而致病者,非得情舒愿遂,多难取效”。这种调节精神活动以养心调神的方法,即所谓调节人的内环境。另外,创造良好的外界条件,按四时的变化对居室的温度、湿度、空气、色调的调节,使之处在舒适、和谐、优美的环境中,亦有助于情志的调适,即所谓调节人的外环境,也是畅情的必要措施。总之,正如《灵枢·本神》所言,“和喜怒而安居处”,使情绪乐观愉快,胸襟豁达开朗,在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中必须予以足够重视。

22结合针灸提高临床疗效脑卒中后抑郁服用药物治疗,一般起效在3~10d。针灸治疗以调神理气、疏肝解郁、调理气血为治则,其机制和作用在于能协调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通过对穴位的刺激,不但可以改善抑郁,而且可以提高中药疗效,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以脏腑及经络循行路线为依据,采取调整阴阳、补泻兼施、辨证加减的原则选穴,主要有耳针、水针、电针、皮肤针及灸法等。目前针灸选穴思路较多,主要有以四肢腧穴为主的宁心安神法,如神门、三阴交、四神聪等;以督脉经穴为主的调脑安神法,如百会、神庭;以调节阴阳跷脉为主的选穴,如申脉、照海;以头部腧穴结合体穴为主的其他选穴;以心、脾、胃、膀胱经的选穴,心、脾、胃经以取五腧穴为主,膀胱经以取背俞穴为主,虚证多取病机所在脏腑所属经脉原穴和背俞穴,实证多取五输穴,实证补泻结合、以泻为主,虚证针用补法,同时给予艾灸治疗,可增强温补作用。

23及早配合康复治疗现代康复医学理论认为[3],人脑具有可塑性,运动或康复运动可促进和影响人脑的功能重组。研究表明[4],早期康复治疗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认知功能,可以给患者提供安全感,主动、积极、持久的进行康复训练能消除各种心理障碍,增进心理健康,恢复患者回归社会的勇气,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近年来国内外广泛开展针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康复治疗,常见的治疗方法有运动疗法、高压氧疗、电磁刺激治疗、音乐疗法等[5]。不同频率的重复经颅电刺激治疗可调节神经内分泌及代谢,改善局部脑血流量和脑代谢情况,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而高压氧治疗可增加脑部供氧,促进脑部血管修复和神经系统恢复;运动疗法则可提高机体代谢水平,使血氧含量提高,改善脑部供血供氧,减少机体代谢废物的堆积,促进神经系统的康复。此外,更深层的作用是,运动疗法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肌力、行走能力等,增加患者的社会参与度,使患者树立信心,促进患者进一步恢复。而音乐疗法则是对大脑边缘系统和脑干结构等直接产生作用,可使患者精神振奋,并且使患者思维活跃,激励正常的行为,提高患者的应急能力,从而使患者原有的生活能力得以发挥。纵观这些康复治疗手段,不难发现,这些治疗手段与中医治疗思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如运动疗法、高压氧疗、电磁刺激治疗等治疗实际上与中医调神理气、调理气血的作用相符,而音乐疗法则恰好起到疏肝解郁的作用。临床实践证明[6],早期康复治疗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预后,并且符合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机制。

24用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临床以减少复发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症状往往相对较轻,但反复发作是严重困扰患者的一大难题。研究表明,脑卒中后1个月内是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发病高峰期,发病率在20%左右;卒中后3~4个月脑卒中后抑郁症患病率在20%~60%之间;卒中后1年内抑郁的累计发病率在40%左右,而且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的死亡率要高于非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7]。因此,临床中运用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可有效预防本病的发生及疾病的复发。①未病先防。对新发脑卒中患者,平素应注意加强患者心理健康指导,培养患者良好的性格和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应常规进行情绪评估,加强心理疏导,及时发现抑郁患者,及时进行干预及治疗。②已病防变,已病防复。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关键在于彻底治疗,应及时、足量、足疗程治疗。本病若治疗不彻底,易导致抑郁症慢性化,并加重躯体疾病,导致出现精神症状、自杀或反复发作。而社会支持系统对于本病的治疗及预后起着关键作用,应尽可能的减轻患者过重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帮助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患者家属对患者的理解与支持有利于缓解症状,减轻病耻感与罪恶感,降低孤独感,增强治疗信心,减少复发。当然,中医情志治疗对预防抑郁症的复发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缓解患者抑郁焦虑情绪,减轻心理压力,解决人际关系冲突,提高应对技巧,长期的心理治疗还能完善人格。

此外,应重视阳气在脑卒中患者季节性抑郁发作治疗的作用。春天本就是抑郁症发作的高发季节,顺应季节的变化,生活起居宜早睡早起,春季阳气生发,阳气不足者,生发不足。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养气助生发,但要谨防生发太过,阳气不藏而发生躁狂,同时注重冬天阳气的温降潜藏,早睡晚起,适当服用膏方。

3展望

脑卒中后抑郁的西医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中医药采用综合防治的效果已得到业界的肯定,具有广阔的前景。在今后临床研究中应注意,中医防治本病的方法很多,今后应进一步加强研究,并可采用多种方法联合应用。再者,中医防治本病机制仍不明确,应进一步探讨其机制,以开拓防治脑卒中后抑郁的新疗法。近年来防治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颇多,但因本病的最终病因仍未明确,最终疗效确定仍需通过细致严格的临床研究,故临床研究应加强各种方法的随机对照观察,增加样本量,疗程及随访时间要长,以进一步提高研究可信度及可比性。

参考文献

[1]Bhogal SK,Teasell R,Foley N, et al.Lesion location and poststroke depression: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methodological limitations in the literature[J].Stroke,2004,35: 794-802.

[2]齐铁钢,张泓.调情志对缺血中风后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影响的临床研究[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3,9(4): 7-8.

[3]南登崑,黄晓琳.实用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06.

[4]王瑞莉,安学林.心理干预联合早期康复对脑卒中后抑郁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2,5: 303-305.

[5] 乐趣,屈云.卒中后抑郁的康复治疗进展[C].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九届全国康复治疗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613-617.

[6]凌方明,岳丽丽.中风后抑郁症辨治的临床思路与方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6(4):519.

[7]张长青,方向华.卒中后抑郁流行病学研究现况[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39(1):63-65.

上一篇:大学远程职业教育下一篇:《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