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刻不容缓

2024-05-07

环境保护刻不容缓(精选十篇)

环境保护刻不容缓 篇1

我国东北是全球仅有的三大黑土区之一,东北四省(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4,商品量占全国的1/4,调出量占全国的1/3,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生产优势区、最大的商品粮供给基地,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其范围内的松辽流域,分布着中国东北黑土区。但长期以来自然因素和不合理的生产经营活动,使东北黑土区耕地地力严重下降,耕层厚度由开垦初期的50~80 cm降至12~20 cm左右,耕层有机质以年均1‰的速度下降,至少有10%的黑土层已丧失生产能力。如果不加以有效防治,大部分黑土层将会消失。

造成黑土层退化减少的首要原因是水土流失,夏季大雨或暴雨对土体的击溅力强,径流量大,冲刷强烈,形成面蚀和沟蚀,洪涝灾害频发加剧水土流失。其次是黑土区冬季漫长,积雪量大,在春季积雪融化产生融雪径流,在黑土解冻时,土壤融化一层被融雪冲刷一层,出现冻融侵蚀;黑土区春季少雨多风,并且风大,持续时间长,加剧了该地区春旱和土壤风蚀。还有就是全球性气候变暖加速了土壤有机质的分解,造成土壤有机质下降。另外,多年来的小型拖拉机的高负荷耕作使农田耕层变浅,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加大,使土壤板结地力严重下降。

保护黑土地,就要想办法减少黑土层的水土流失、减轻风蚀、提高农田有机质含量,减少小型拖拉机的进地次数,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大量的实践经验证明,以作物秸秆覆盖、少免耕并结合合理的作物轮作为主要内容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项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具有控制土壤风蚀水蚀和沙尘污染,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节水能力,促进节能降耗和节本增效的作用,已在全球70多个国家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在我国很多地区得到了推广应用。

2在黑土地上实施保护性耕作的重要性

2.1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由来

19世纪初,美国大规模使用拖拉机配带铧式犁进行深翻深耕,造成土地过度耕作,再加上放牧、掠夺式经营,草原植被严重破坏,农田肥力日趋衰竭,产量逐年下降。美国农业部土壤研究室与美国的一个农业实验站开始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系统研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研究和发展,以秸秆覆盖和少、免耕为中心的保护性耕作法逐步形成,这种方法成为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最有效的保水保土、增产增收的方法,并形成了一整套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使这种技术得以大面积推广。

在我国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工作起步较晚,2002年,农业部开始示范推广此项技术。截至2011年底,北方所有省市区都开展了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总面积超过8000多万亩。

2.2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优势

2.2.1发展保护性耕作可以改善土壤有机质含量

黑土是我国有机质含量最高的土壤之一,但由于长期的掠夺式经营和不合理的耕作制度使黑土有机质含量逐年下降。保护性耕作是采用少耕、免耕、秸秆覆盖地表,减少了风蚀、水蚀,可以增加土壤表层的有机质含量,促进团聚体的形成,改善土壤持水性和透气性,从而增加微生物活性、多样性和生物质量保持力,最终改善土壤质量和生态环境。大量的秸秆根茬还、留田后,每年土壤有机质至少增长0.03%以上。而秸秆还田腐植质可为土壤提供氮0.64 kg,磷0.2 kg,钾1.07 kg。由此可见,发展保护性耕作,是提升耕层土壤肥力,改善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重要手段。

2.2.2发展保护性耕作是抗春旱蓄水保墒的重要手段

东北黑土区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春季不但气候干燥,降水量少,而且常刮大风,所以土壤的蒸发力极强,春旱发生的频率极高,十年九春旱,地表裸露,风蚀严重。所以研究抗春旱的措施,对农业生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发展实施保护性耕作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最好方案。

实行保护性耕作后,由于地块不再旋翻、不打垄、不铲不趟,特别是春季不动土,可最大限度减少土壤水分的散失。通过机械深松,可以打破犁底层,加深耕作层,能够改善土壤的通透性,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使土壤蓄水量增加16%~19%,水分利用率提高12%~15%。由于秸秆留存地表覆盖,可有效减少水分自然蒸发,提高了天然降水的利用率。兰西县地处中高纬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460 mm,从全县土壤来看,土壤质量属中等。土壤共有黑土、黑钙土、草甸土、沼泽土、河淤土、沙土、碱土。黑土是兰西县耕地最好的土壤类型,黑土层厚,腐殖质含量高,土质结构好,养分较为丰富。为了保护黑土层,兰西这几年开展了保护性耕作,土壤有机质含量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2.2.3发展保护性耕作是控制水土流失的有效途径

东北区域普遍采用秋季或春季复式整地机具作业整地的方式,20 cm以上的耕层土壤普遍过于细碎,又在漫长的冬季一直处于裸露状态,在春风的强劲作用下,表层土壤易被吹起,形成沙尘天气。裸露的农田是春季东北沙尘暴天气的主要尘源之一。夏季降水多以暴雨形式集中在6月至9月间,极易发生水蚀,造成水土流失。据第二次全国水土流失遥感普查,黑龙江省水土流失面积达11.2万hm2,占全省总面积的25%,其中耕地流失面积5.67万hm2,占总流失面积的51%。实施保护性耕作,一方面取消复式整地作业,减少机械灭茬,减少沙尘产生;另一方面,由于部分秸秆残茬覆盖地表,使得土壤不再裸露,在挡风的同时又避免降水对土壤的直接冲击,减少风蚀和水蚀,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而且保护性耕作与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相结合,与退耕还林还草及防护林工程相结合,可使土地得到全面保护,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

2.2.4发展保护性耕作是治理秸秆焚烧保护环境的有效途径

近几年,伴随施肥量和施肥水平的提高,在产量增长的同时,秸秆量也呈现递增趋势。每到农作物收获的季节,焚烧秸秆造成的空气污染,已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全国各地都下大力量禁止秸秆焚烧,然而还是屡禁不止,控制难度很大。实施保护性耕作,采用机械化秸秆还田,为一部分秸秆利用找到了出路,不仅可以减少雾霾,而且还能降低水土流失,增加土壤肥力。大面积实施秸秆还田,可使碳元素以固态的形式存在于土壤中。如果东北区域保护性耕作达到1亿亩,将有效减少空气中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保护性耕作是让农业生产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

2.2.5发展保护性耕作是节本增收的重要保证

兰西县是我省最早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项目试验示范县,到2010年我县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面积累计已达到7万亩,辐射面积20多万亩。开展保护性耕作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2010年玉米每亩节省生产费用50元,亩产量由2009年550 kg增加到630 kg,增产80 kg,增收96元,节本25元,亩节本增效共计171元。项目区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7万亩,增收节支总效益达1197万元。开展保护性耕作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减少了作业环节,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减少耕作次数4~5次,节约人畜用工40%~50%,提高了生产效率,得到项目区广大农民群众的认可和欢迎。当年共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537人,仅此农民增收349万元。

3做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工作的建议

(1)保护黑土地,立法要先行。现有的国家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和新修订的环保法,都涉及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的条款,但各有侧重、不够全面,且主体分散、责任不清、可操作性不强。2015年全国政协座谈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姜明说,建议国家制定耕地保护法,形成以耕地保护法为核心,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环境保护法有机衔接、相互补充的严密的耕地保护法律体系,以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为目标,明确保护包括黑土地在内的各种耕地资源的责任主体,落实法律责任,引导政府、企业和农户依法规范保护耕地。“建议国家将黑土地保护纳入‘十三五’规划,大力支持黑土地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和农田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不断改善黑土地自然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质量品质,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2)做好农民的思想工作。保护性耕作是一种以保持水土、防治土壤侵蚀为目标的新型耕作技术体系,有别于传统耕作方法。要做好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工作,必须转变农户精耕细作和传统犁耕等固有思想,实施免耕播种。但由于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后,需要一定时间才能显示其效果,加之推广示范基地数量较少,使得许多农户无法第一时间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各级农业及农机相关部门应加大保护性耕作宣传力度,深入田间地头,贴近群众,讲给农户听,做给农户看,广泛建立试验示范基地,让农户全面了解保护性耕作的好处,向传统农耕方式说“不”。

(3)通过农机购置补贴,促进保护性耕作工作的进行。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提供了机具的保证。通过对保护性耕作机具补贴率适当提高并重点补贴保护性耕作机具等措施,加大对保护性耕作机具的补贴力度,提高保护性耕作机具的拥有量和装备水平,以保证大面积推广保护性技术的需要。

(4)加强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力度,不断完善技术模式和运行机制,推进保护性耕作社会化服务。要加强机具的研发、改制和选型,为技术的应用提供满意的机具保障。要不断推进保护性耕作社会化服务,培育、扶持、发展一批保护性耕作农机大户、农机经纪人及专业合作组织,探索保护性耕作市场化运行机制,提高农机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高旺盛.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发展趋势[J].中国农业科学,2007,40(12):2702-2708.

[2]吴家安,刘恩宏,陈长海,等.黑土耕地保护性耕作技术[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4(9):69-70.

[3]贾洪雷,马成林,李慧珍,等.基于美国保护性耕作分析的东北黑土区耕地保护[J].农业机械学报,2010,41(10):28-34.

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篇2

--读《文明美德伴我成长》有感

《文明美德伴我成长》在这本2011-2012学年中学生指定读本中,文明、美德是重点,正是这本书,让我更加明白了践行美德的重要性,也同样让我明白,保护环境,已经到刻不容缓。当最后一只动物在枪声中倒地,但最后一棵树被锯子锯断,被黄沙掩瞒,人类----迄今为止宇宙中所发现的最高级生物形态,也将不再存在。

环保,这个日益响亮的名词,正在一步步走进我们的视线,它的响亮并不是毫无根据,看看下面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吧,云南91种野生重点保护植物有45种处于濒危状态,部分珍稀树木和药材仅剩几棵,甚至一棵;我国沙化土地面积达168.9万平方米,且仍以年2460平方千米的速度在扩展,危及一亿多人口的生存和发展;全球林业面积以每年0.4%的速度锐减,森林遭破坏陈伟全球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物种灭绝速度由大致每天一种加快到每小时一种,地球上濒危物种大概占到全部物种的10%左右,中国要高出全世界5-10个百分点,占中国物种的15%--20%......我想,每一个热爱地球的子民看到这里都会喊停,因为你们不愿再看到这样的事件,也承受不了更多这样的事实。

然而有些铁石心肠的人仍旧会无动于衷,取熊胆,扒虎皮,为了那一叠叠厚厚的钞票,而扔掉了自己的良心,当有一天,曾经湛蓝的“江天一色无纤尘”的天空。曾经无比清澈,晶莹透明的河水,曾经满山的苍翠汇成的一片无边的的海洋,都离我们而去时,我们才会觉得今

天对自然掠夺式的索取所导致的资源枯源,物种濒危,环境恶化是一种犯罪!

保护环境,离我们太近,它就在我们身边,也许你不经意间的一个小动作,例如随意扔下一个废电池,在那些环保人士的眼中,都是不可饶恕的错误,因为,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土壤里,将会有一平方米的土地永远失去利用价值。

印第安酋长西雅图曾说过:“人类属于大地,大地不属于人类”。的确,从形成的时间和历史进程来看,人类对大地就有如蚂蚁对恐龙,地球在宇宙中具有着独一无二的美,这种美是人类一手建成的,也是由人类一手在破坏着,人类伤害了地球太多太多。1681年最后一只渡渡鸟被残忍地杀害。1900年,最后一只旅鸽死在它的鸟笼里。1937年,巴里虎灭绝。1981年,与渡渡鸟相依为命的大颅揽树,在仅剩13株时,在科学家的帮助下终于绝处逢生,这一年,正好是渡渡鸟灭绝300周年。2011年3月2日,东部美洲灭绝„„难道,在若干年后,我们的地球只有靠克隆才能继续存在,地球将要变成一个克隆的世界?

正如书中所写“我们不是继承了父辈的地球,而是借用了儿孙的地球”。是的,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幸而聪明的地球人都懂得“亡羊补牢,为时不晚”的道理,正在为环保坚持不懈地努力着,这是令人欣慰的。

保护化境,刻不容缓!让我们践行美德,保护我们的家园,为人类生活的创建一个美好和谐的环境唯有如此,我们的地球妈妈才会因

保护膝盖刻不容缓 篇3

了解你的膝盖状态

15岁以前:膝关节处于发育阶段,青春期的生长痛多发在膝关节附近。

15岁~30岁:膝关节处于“完美状态”,运作起来可以说是不知疲倦。只要不破坏到膝关节组织,基本都感受不到它的存在。

30岁~40岁:髌骨软骨产生了早期轻度磨损,会出现一次脆弱期,出现短期的膝关节酸痛,持续几个星期到几个月,有的人甚至还会觉察不到。髌骨软骨是人体膝关节内一层3~5毫米厚的透明软骨,可以缓冲膝关节运动带来的冲击。但由于髌骨软骨没有神经分布,所以在全层磨损前只会在脆弱期拉响一次“预警信号”,在这段时期内要避免剧烈运动。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对膝关节的使用不能再随心所欲了。

40岁~50岁:在走远路之后,膝关节内侧容易出现酸痛,用手轻揉之后会缓解。在膝关节中,半月板的作用是缓冲震动、保持稳定。人体的60%体重都是由膝关节内侧支撑,因此内侧半月板的退变发生也比较早。又因为半月板上有神经分布,在退变过程中人可以感受到酸痛。这个现象的到来提醒人们:该开始保养关节了。

50岁以上:膝关节会感觉到明显疼痛,这是因为髌骨软骨的“使用寿命”已到,软骨全层磨损,关节炎已经产生。这时候应该节约使用关节,减少剧烈运动,尤其是上下楼梯和爬山,必要时可以使用拐杖来减轻膝关节承受的压力。

膝盖运动讲究“度”

有些人以为少运动或者不运动就不会伤害到膝盖,其实不然。我们的关节表面是一层软骨,关节的退行性改变也往往是从软骨开始的。软骨是一种像海绵样多孔组织,它的营养和代谢产物交换不是通过血液,而是通过交替的挤压和放松来进行交换的。对于不爱运动的人,这种对关节软骨的挤压就比较少,这样营养和代谢产物的交换就会相应减少,就容易导致关节软骨“营养不良”,一旦出现损伤不易修复。

由于缺乏运动,膝关节提前“老化”,这一现象已越来越多地在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身上出现了。一些办公室的白领会注意到自己的膝盖在走路时没有什么问题,一旦爬楼梯,膝盖的前部就会觉得不舒服。来医院一检查,原来是“髌骨软化”,这一问题与缺乏运动有密切关系。通过正确的方法加强股四头肌力量后,即使没有使用任何药物,这部分人群的不适感往往会得到缓解。

那么,运动多的人为何膝关节也易受伤?这是一个度的问题,适度运动可以“养”膝盖,但过度运动就会“伤”膝盖,如有的人每天下班都要抽两三个小时去运动,不是打羽毛球就是去健身房,或是打篮球,使膝关节经常处于高负荷状态,这样也很伤关节。

这部分人群应该减少运动量,控制运动强度。根据实验研究,我们爬楼梯时,膝关节的负荷是平地走路的3倍;深蹲时是平地走路的5倍; 如果是跳起再落下(比如打篮球)时,则对膝盖的冲击力是平地走路的7倍。因此,有起跳动作的运动,如果强度和运动量太大,对膝关节的损害是最严重的。相较而言,快步走、平地自行车、游泳对膝关节的负荷轻、磨损小,更适宜作为日常锻炼项目。

此外,在日常活动特别是运动时,我们难免会出现膝关节损伤,很多人选择到医院拍X光片,如果显示骨头没事,多数人心里的大石头就落下了,认为骨头没事就好,回家休息两天就可以了。不仅患者这样认为,一些经验不足的骨科医生也这样认为。事实上出现运动损伤,即使骨头没事,也不可掉以轻心,应该寻求有经验的医生进一步判断,必要时进行核磁共振检查以明确诊断。因为膝关节主要靠韧带、肌腱等软组织来维持稳定,但软组织损伤仅仅通过 X片是难以确诊的。如果韧带、肌腱等软组织受伤后没有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那么关节的稳定性就会变差,在今后的活动中易出现反复受伤。

缓解膝痛的6个动作

1、爬楼梯。左脚踩一级楼梯,手扶栏杆保持平衡。然后左腿着力,右脚离地,保持2秒钟。之后换腿,反复10次。

2、起立坐下。选择一把没扶手的硬椅子,坐直身体,双臂自然下垂,保持身体平衡。之后,控制身体,缓慢起身站直。反复10次。注意:起立坐下时,双脚原地不动。

3、坐姿屈腿。席地而坐,双腿并拢伸直。双手撑于身后,然后慢慢弯曲右膝,脚踝挪向臀部,大腿肌肉感觉拉伸。保持5秒钟,脚部滑回原处,绷直右腿。双腿各做10次。

4、仰卧摆膝。仰卧在地板上。双膝弯曲,双脚着地,双手置于身体两侧。慢慢地将双膝向右侧旋转,双膝始终并拢,直至大腿及腰部肌肉产生拉伸感,保持5秒,然后回位。之后换另一侧,每侧动作反复10次。

5、俯卧抬腿。俯卧于地板上。双手托起下巴,双眼看着地板,双腿及后背绷直,然后慢慢将右腿向上抬高10厘米,保持20秒钟,然后慢慢放下。双腿各做10次。

6、侧卧举腿。右侧卧,右手撑头,左手撑地。双腿绷直,慢慢尽量抬高左腿,保持20秒钟。然后慢慢放下。两腿各做10次。

整理:《生命时报》、《北京青年报》、《羊城晚报》

如何保护膝关节

膝关节是关节炎最常累及的部位,那么如何保护和锻炼膝关节,才能避免关节炎的发作、改善关节炎的症状呢?

一、 给关节做好保暖,避免寒冷刺激。首先,防寒保暖是最容易做到的。关节不好的患者平时可以做做热敷,但要避开急性炎症发作阶段。急性炎症发作期表现为关节肿胀、发热甚至发红,这个时候是不适合热敷的,否则会加重炎症反应。热敷可以使用热水袋、热毛巾、盐袋等,温度控制在40℃—42℃,热敷一次20分钟即可,老年人对温度不敏感,注意避免烫伤。

二、合理使用护膝。生活中,很多膝关节不好的患者习惯戴护膝,护膝短期使用没问题,既对局部保暖,又能保护关节的稳定。不过需要提醒的是,佩戴保暖性护膝是比较合适的,不要佩戴弹性较差、包裹过紧的护膝。过紧的护膝容易加重血液循环障碍,甚至出现小腿以下部位的浮肿。同时,如果长期佩戴弹力护膝,会出现关节周围肌肉和韧带的废用,更不利于关节疾病的恢复。

三、避免不良运动和生活习惯对膝关节的损害。膝关节是负重关节,过度的反复高强度负重会加重关节软骨的磨损,特别是髌股关节的磨损,从而出现关节炎的症状。生活中,爬楼、爬山、蹲跪劳动这些都是增加关节负担的动作,要尽量避免。在冬季,关节、韧带僵硬,参加运动前一定要热身,让肌肉和韧带得到充分拉伸再“工作”,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

保护物种,刻不容缓! 篇4

以史为鉴

生物生存的地球表面层,即“生物圈”,可以看作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由各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组成的许多生物群落,结合成为错综复杂的食物网,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赖。

1872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柑桔树受到介壳虫的危害,15年后发展成严重的虫灾,许多果园全无收成。后来从澳大利亚引进一种以介壳虫为宿主的寄生瓢虫,不到两年,介壳虫几乎全部消灭。但是到了20世纪40年代,由于使用了DDT,又使小瓢虫受到致命的打击,结果介壳虫再次卷土重来,这次造成的灾害比前一次更为厉害。这说明人们在消灭病虫害时,破坏了小瓢虫和介壳虫之间的平衡关系,致使介壳虫猖獗,柑桔树遭殃。这样的例子很多,我们应该引以为戒。

保护物种的有效措施——建立遗传基因库

近年来,由于过度的捕猎、掠夺式的采集、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等,物种减少的速度越来越快。据近2 000年来有记录的统计,约有110多种兽类和130多种鸟类已从地球上消失,其中1/3是近50年中消失的。有些科学家估计,现在几乎每天有一个物种从地球上消失。据说全世界目前有25 000种植物和1 000多种脊椎动物处于绝灭的危境中。如果这些物种都从地球上绝迹的话,人类生存的环境将会受到无法弥补的损失。

为了很好地保存物种,我们首先要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物种生存的原始环境。建国以来,我国已建立了2 000多个自然保护区,在保护珍稀动植物种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其次要保留种子、精子或植物体等可以繁殖的部分,如建立种质库等。再次要加紧进行引种驯化,并开办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畜牧场等。我国已在各地建成了不少各种类型、物种繁多的动物园和植物园,在保护珍稀动植物、引种驯化、人工繁殖等方面作了巨大的努力。近代遗传工程的发展,为人们在保护遗传资源方面展示了更美好的前景。不难设想,将来在实验室里,我们能够把各个物种的遗传基因贮存起来,建立起拥有多种多样遗传基因的仓库。

培育新品种的源泉

19世纪中叶,作为欧洲人主要食物之一的马铃薯,遭到了晚疫病的毁灭性袭击,结果一场大饥荒席卷了整个欧洲。仅爱尔兰就有75万人在饥饿和疾病中死亡,几十万人逃往海外,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为了挽救欧洲的马铃薯,人们曾不远万里到它的老家——南美洲去寻找具有抵抗晚疫病遗传基因的品种,终于取得了胜利。

1960年,一种葡萄根部的寄生虫从北美传到了欧洲,几乎毁掉了欧洲所有的葡萄园,最后发现美国当地的土生葡萄就能抵抗这种寄生虫,这才使欧洲的葡萄园又获得了新生。也只有把欧洲葡萄嫁接到美洲葡萄砧木上之后,欧洲的葡萄酒业才能再次复兴起来。

直到现在,我国的板栗抗疫病遗传基因还是挽救美国栗和欧洲栗生产的“恩人”。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

为什么一两种病虫害就能给人类带来这样大的灾难呢?主要是因为缺乏与栽培品种亲缘关系接近的野生种抗逆性基因,因之适应能力较差,一旦遇到严重的病虫害,就会造成作物的大批死亡。因此,培育一个新品种,一定要把亲缘关系相近的、能够抵抗恶劣环境和病虫害的野生物种选作亲本。

此外,大量人工种养的品种也是培育新种所需要的遗传基因的来源。农业、林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要求不断培育出更多的、满足人类多方面需要的新品种。因此,保存尽可能多的人工种系的品种及其野生型近亲的物种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如果没有大量的、丰富的生物种源,那么育种工作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

不断挖掘新的生物资源

保存众多的动植物种,为挖掘新的资源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这里来介绍一则发现治疗疟疾的特效药——奎宁的历史吧。十六世纪时,西班牙殖民者为了掠夺财富,纷纷来到南美洲,他们在那里得了一种致命的疾病——疟疾。名医们都束手无策,但当地的印第安人却能用一种不知名的树皮来治疗它,这种药曾经还治好了秘鲁总督的妻子,为了纪念这件事,后来就把这种树命名为“金鸡纳”或“奎宁”(意思是战胜了疟疾)。人们还从这种树皮中提取了消灭疟原虫的有效成份——奎宁粉。现在用的奎宁是按照奎宁粉的结构人工合成的。试想如果没有天然的奎宁做样板,人们很难想到有这样一种特效药可以消灭疟原虫,我们治疗疟疾的途径也就要曲折得多。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许多。我国用中草药治病有着悠久的历史,直到如今都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就连美国目前40%的医疗处方中,至少有一味来源于某种生物,用作重要的配料或主药。此外,还有不少生物种后来制成了香料、油脂、纤维等产品加工原料。野生甘比菜的种子油中含芥酸高达55%~60%,可用作连续铸钢和喷气式飞机引擎的润滑剂。我国热带森林里发现的粗榧、美登木等植物,从中能提取抗癌药物。

保护环境 刻不容缓 篇5

一个星期天,我和爸爸妈妈去舅舅家。路过乌桥溪时,我不禁捂住了鼻子:哎呀,怎么这么臭?往下望去,原是有人在焚烧垃圾呢!低头一看,呀,溪水下降了许多,也浑浊了许多。堤边垃圾遍地,苍蝇蚊子满天飞,到处散发着令人作呕的气味。妈妈叹息道:这条溪的污染越越严重了。

妈妈从小生活在乌桥溪附近,是这条溪伴着长大的。听妈妈说,乌桥溪的水以前是很清澈的,水位也很高。溪里还有许多鱼虾在嬉戏。附近的人都在堤上用溪水洗菜、洗衣。到了夏天,这里成了孩子们的天堂。许多小男孩全跳入水中游泳、捉鱼虾。除此之外,这条溪的水是附近的人的用水。

你看,如今的乌桥溪正可怜而又愤怒地向人们抗议呢!难道这不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吗?

“工业遗产保护刻不容缓” 篇6

相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老话题而言,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则是个新话题。近两年,有多位文化界的政协委员和文物专家提出建议,要加大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工作力度。

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正是基于对工业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的认识,从去年7月份开始,由全国政协常委、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龙新民带队,组成工业遗产保护与合理利用专题调研组就相关问题展开深入调研。

龙新民曾长期在宣传系统工作,相继担任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市委副书记,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党组书记兼国家版权局局长;2007年4月调任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正部长级)。2013年3月,龙新民当选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任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

5月19日,龙新民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专访时认为,工业遗产涵盖着工业领域的多个门类,记录了中国近现代工业的发展历史,是研究近现代中国工业发展历程和中国工人阶级成长壮大历史的宝贵资源。

“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抓紧进行保护,许多重要的工业遗产将在短期内迅速消亡,损失无法挽回。”龙新民感叹说。

“798艺术园”可作借鉴

中国新闻周刊:在你看来,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有哪些社会价值?

龙新民:工业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在国外较早地就被重视起来,在中国这项工作起步相对要晚一些。

2003年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颁布了旨在推动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下塔吉尔宪章》,之后,世界许多国家进一步引起了对工业遗产保护的关注和重视。

近年来,中国也逐步加大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工作力度,国务院公布的一至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近现代工业遗产就达112处。

近些年来,城镇化成为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城镇化的进程大大加快。在这一进程中,城市建设用地成为突出的矛盾。因此,原有的工业用地几乎成了一些城市建设用地的首选,历史上留下的工业遗产被损毁、被破坏的情况大量发生。工业遗产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中国新闻周刊:去年开始,你带队全国政协工业遗产保护与合理利用专题调研组就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相关问题开展调研,请你介绍一下通过近一年多的调研,工业遗产保护现状如何?

龙新民:首次正式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合理利用”调研是去年7月间进行的。在这之前,一些政协委员已就这个问题作了初步的调研。

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去年7月的这次调研,有多位文化界的政协委员和文物专家参与。我们在辽宁和湖北两省,实地考察了沈阳铁西工人村、鞍山钢铁公司、海州露天矿、汉阳铁厂、铜绿山大铜矿遗址等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20余处工业遗产。

应该说,辽宁和湖北两省在工业遗产保护方面工作是做得比较好的,尤其是武汉市制定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规划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但即便是在这两个省,我们仍然看到,一些工业遗产项目保护与利用的责任主体不够明确,工作基础比较薄弱;一些旧的厂房、车间闲置甚至废弃,如要加以保护与改造,所需资金投入量巨大,仅靠企业和地方政府的财力难以解决;还有一些地方对工业遗产的底数尚未摸清,企业拆迁项目审批程序不规范。

在土地供应现实窘境以及拆旧建新的观念影响下,老工业厂地正成为一些城市领导者开发的目标,在轰隆隆的爆破声中,原有工业遗产被崭新的高楼大厦所代替。

我国工业遗产在过去若干年间大量流失和损毁的状况警示我们,必须抓紧采取有效措施遏制这一趋势,切实把工业遗产保护与合理利用工作提上重要议程。

中国新闻周刊:在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文化遗产的命运受到关注。有学者认为,城镇化不能把文化“化”掉。在你看来,城镇化过程中,对于工业遗产以及历史建筑该如何进行保护呢?

龙新民:有学者呼吁,城镇化不能把文化“化”掉。我也完全赞成这一看法。城镇化绝不仅仅是建成一批楼房,兴办一批设施,搬进一批居民,而是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和整体推进。

我认为,在城镇化的进程中,要把工业遗产及其历史建筑的保护当作一个重大问题,提上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议程。建议从以下两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是加强工业遗产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总体规划。全面摸清我国工业遗产的家底,做好工业遗产专项调查、认定和登录工作,及时将历史文化价值较高的工业遗产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全面梳理和整合当地的工业遗产资源,对涉及老企业、老工业区的搬迁和建设开发项目,要从工业遗产保护角度严格把关,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与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建设、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治理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

二是对应重点保护的工业遗产采取切实措施予以保护。我国明清时期民族工业萌芽阶段的老工厂、老作坊和各类老字号的工商企业,民国以来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代表性工厂、矿山、铁路,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50年代国家建成的一批工业重点项目,其厂房等建筑设施也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各地应有重点地把蕴含文化价值、体现地方特色的工业遗产保存下来。

例如,我们在辽宁调研时参观过的工业博物馆,就是在原沈阳铸造厂的基础上建成的,完好地保存了原来工厂的厂房、车间和设备,可以再现当年工厂生产的全过程,看后令人震撼和受教育。

中国新闻周刊:近年来,我国许多地方发生了工业建筑遗产被侵害的事件,每一起事件都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你认为该如何协调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问题呢?

龙新民:我认为,可以在做好重点保护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搞好工业遗产的合理利用。要把过去所有的工业遗产都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是不现实的,关键是要合理利用好。

有的可以在工业遗产原址进行新的产品开发和产业升级,使老厂房换上新设备,用上新技术,生产新产品,展现新面貌。鞍山钢铁公司的不断发展就是成功的范例。

有的可以利用原有的厂房,发展文化产业或适应当今时代社会需要的其他产业。如北京“798”艺术园区就是利用原华北无线电零部件厂的“包豪斯”建筑风格,打造出了具有世界影响的新兴文化产业园区。沈阳市把铁西工人村的部分房屋保存下来,室内完全恢复当年工人们居住时的面貌,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旅游景点,很受群众的欢迎。这都是工业遗产合理利用的有效做法。

由于城市建设用地的需要,也为淘汰落后产能,有的工厂、企业不可避免地会被拆掉,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对工业遗产不管分几种类型进行合理利用,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都应尽可能保护其历史风貌。

推进城镇化时一定要保护好古村落

中国新闻周刊:去年7月末,习近平在湖北调研城乡一体化时提到,“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目前,大量古建筑和文化风貌遗存或年久失修或遭到人为破坏,修缮亦是刻不容缓的问题。你认为应该如何保护古村落不受破坏呢?

龙新民:与工业遗产的保护同时提出的一个问题是农村古村落的保护问题,这也是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新课题。

所以我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去年7月22日在湖北调研城乡一体化时提出的“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古村落是我国数千年农耕文化的结晶,记录了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历程,是承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俗风貌的重要桥梁。如北京门头沟的爨底下村,山西的乔家大院、王家大院,江苏的周庄,浙江的乌镇,安徽的西递、宏村,福建的土楼建筑群村落,江西婺源的古村落,广东的开平碉楼,云南元阳的哈尼族村落,等等。

这些古村落不仅建筑具有历史文化价值,是物质文化遗产;而且蕴含在乡土文化中的传统道德体系、民俗技艺、艺术形态等,也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很好地保存下来。

现在一些古村落的建筑遗存,有的年久失修,有的被人为损毁。因此,农村古村落的保护也刻不容缓。

一个月前,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到山西、江西两省就此专门进行了调研,目的在于引起各地政府和文物保护部门对古村落保护工作的重视。我认为,不论城镇化如何推进,一定要把那些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保护下来。

中国新闻周刊:今年1月,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组织调研组赴墨西哥和秘鲁,就文化遗产保护问题进行了调研和交流。墨西哥、秘鲁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情况如何?

龙新民:墨、秘两国是拉丁美洲文化遗产较多的国家,墨西哥被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居世界第6位,秘鲁居第21位。墨西哥奇琴伊察的玛雅文化遗址和秘鲁马丘比丘的印加文化遗址,都是享誉世界的文化遗产。

通过实地考察和同两国政府文化部门、议会文化部门负责人的座谈交流,我们了解到,这两个国家除了有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制和法律法规体系外,十分注重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它们不仅重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而且重视保护与遗产项目相关的自然条件、社会环境、生活方式与文化氛围,不在保护区内建宾馆、安电梯、修索道,不造假景观,不搞人工商业设施,原汁原味地保存文化遗产的风貌。

环境保护刻不容缓 篇7

前不久, 文化部部长蔡武表示, 动漫产业已成为我国文化产业中发展速度最快、最有前景、在国际化趋势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同时, 值得关注的是, “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将“动漫”作为重点文化产业来发展, 可以预见, 我国动漫产业在政策的强力推动下, 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期。因此, 要突破动漫产业发展的瓶颈, 实现动漫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动漫产业的品牌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政策扶持实现较快发展

据悉,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在该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2008年国家广电总局对黄金时段动画片播放内容作出强制规定, 国产动画片与引进动画片的播出比不得低于7:3。这一规定延续至今, 呈现在观众眼前的大多数是国产动画片。

2009年文化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动漫企业认定管理办法》, 从2009年1月1日起到2010年底之前, 通过国家认定的动漫企业可以享受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进口关税等方面的优惠。今年, 从8月1日至9月30日, 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同时接收各地申请入选“国家动漫精品工程”的申报材料。近日三部门联合发出通知, 将通过申报和评审, 扶持和资助动漫精品的创作、生产、推广和传播, 加强对获扶持项目的知识产权保护, 推动动漫产品进一步品牌化、市场化和产业化。这一系列举措大大提高了国内动漫企业发展的积极性, 给我国动漫产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在政策的扶持下, 近年来, 我国动漫产业保持着迅猛发展的良好势头, 国产动漫产品数量大幅度增长, 质量进一步得到提升, 一批优秀动漫企业和动漫品牌崭露头角, 动漫产业链日益完善。原创漫画精品力作不断涌现, 影响日益扩大, 优秀漫画刊物月发行量上百万册;电视动画播映体系日益完善, 自2006年起, 我国动漫产品的增长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2010年动画片年产量达到22万分钟, 继续保持第一, 中国动漫市场的规模高达208亿元, 较2009年增长22.4%。据艺恩咨询预计, 到2012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320亿元。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社会化、市场化, 民营企业成为主力军;动画电影投资升温, 全年完成16部, 票房收入取得重大突破;网络动漫、手机动漫、动漫演出蓬勃发展, 充满活力。总体来看, 我国动漫产业保持着迅猛发展的良好势头。

动漫业的出路

目前, 我国动漫市场的规模虽然取得较大发展, 奥飞动漫、拓维信息等动漫企业先后上市, 开始借助资本市场进行扩张, 私募、风投频繁亮相各大动漫展。但是我国的动漫产业仍未能摆脱在美、日、韩的夹缝中生存的困境。业内人士介绍, 制作一分钟动画片的成本少则五六千元, 高则几万元, 但电视台播放所给出的回报很少, 一分钟只有30~100元, 甚至有些电视台还要收费才能播放。

从国内动漫企业运营状况看, 目前的动漫市场不利于原创企业的发展, 甚至危及到原创企业的生存。动漫原创企业投入很长时间以及大量资金, 而原创形象一旦得不到市场的认可, 再加之衍生品的盗版, 所有的付出将血本无归, 危及到原创企业的生存, 多数坚持原创动漫的企业盈利状况堪忧。国内动漫企业不少以代工为主, 订单与利润稳定, 生存较有保障, 一些代工经验丰富的企业还可以拥有相当可观的利润。从生存状况看, 国内动漫市场有了不容乐观的现象, 成功的代工企业远胜于不成功的原创企业。

为此, 动漫专家指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 发达国家的企业逐步将动漫的加工环节向成本较低的地区转移, 我国的动漫代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得益于这种产业转移。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以及汇率的变化, 代工企业的利润不断受到挤压。代加工企业的盈利能力还是受限的, 主要是因为代加工产品的附加值低, 很少涉及动漫产业核心价值的生产, 更多是靠简单重复的劳动给产品增值。对于这部分企业的前景, 北京辉煌动画公司营销总监史书魁认为, 目前动漫市场将迎来“剩者为王”阶段, 行业将进入一个大洗牌期, 代加工企业的前景也不容乐观。这是代工企业与生俱来的劣势。

有待突破的瓶颈

我国的动漫产业近年来飞速发展, 但与此同时, 一些侵权行为也在慢慢孳生并有愈演愈烈之势, 中国动漫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已经成为动漫企业发展和生存的一个瓶颈。

国内动漫企业品牌效应观念差, 在衍生产品授权方面做得很不细致, 层次性不强。2009年“喜羊羊”在与家居行业的圣象集团合作时直接把品牌使用权一次性地授权给圣象集团, 这对该公司通过授权方式获得盈利非常不利。

日前, 中国本土公司上海水木动画股份有限公司及其下属子公司无锡亿唐动画设计有限公司动漫作品遭遇索尼中国日资公司及北京华夏安业科技有限公司“盗用”尴尬, 7月25日以侵害著作权为由, 将两方一并告上了法庭。日前, 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已正式受理该案。对于目前市场上《喜羊羊》的相关衍生产品80%以上为盗版的现状, 史书魁表示:“此前, 相关执法部门往往通过集中行动大面积收缴市场上的盗版刊物以达到保护知识产权的目的, 虽然力度很大, 却很难触及源头;而对于企业来说, 想要有针对性地对抗盗版, 力量有限, 虽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 但收效甚微。”原创动漫作品的侵权肆虐, 动漫衍生品盗版猖獗, 动漫产业链大部分利润流向侵权方和盗版商, 一大部分动漫企业面临的却是赔本赚吆喝的尴尬。

对于盗版侵权问题, 东南大学法学院律师张马林指出:“盗版商侵犯正版商的利益, 大大打击了动漫制造者的创新动力, 资金注入不够, 就难以产出优秀作品, 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链。”对于动漫出版这样的版权核心产业来说, 知识产权保护的大环境事关企业存亡。版权保护如同企业生存的氧气, 一旦氧气不足, 即使企业自身再强壮也会因缺氧而死。动漫专家针对目前的动漫市场表示, 动漫企业要真正做大做强, 务必严厉打击对动漫原创的侵权, 对下游衍生品的知识产权保护也必须做到位。

在探索中前进

国家广电总局一位官员在展望中国动漫的未来时认为, 世界动漫三强美、日、韩各有特点, 中国应该充分总结它们的经验:美、日、韩在动漫发展的过程中, 都十分注重动漫产业链的建立与完善, 它们都在产业链的环节中注重了知识产权的保护, 从而从容地构筑了文化壁垒。这值得借鉴和学习。

法律界专家认为, 成熟的动漫产业链应当加一个重要的环节, 即知识产权法的保护, 作为动漫产业目前和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具体到我国动漫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之路, 除了要完善立法、加强执法和惩处力度、增强动漫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这些基于动漫知识产权保护发展经验不够而遵循的传统的完善方式外, 更为关键的是在学理上承认动漫角色商品化权的存在, 承认动漫角色作为主体的权利, 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法律体系, 才能最大范围地保护动漫产业的发展。

环境中的化学不容忽视 篇8

什么是光化学污染

华灯溢彩, 霓虹闪烁。我国越来越多的城市夜景绚丽多彩。然而夜景灯在使城市变美的同时也给都市人的生活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城市上空不见了星辰, 刺眼的灯光让人紧张, 人工白昼使人难以入睡。城市建设和环境专家提醒说, 城市亮起来的同时就伴随着光污染, 而“只追求亮, 越亮越好”的做法更是会带来难以预计的危害。

国际上一般将光污染分成3类, 即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和彩光污染。

白亮污染:阳光照射强烈时, 城市里建筑物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磨光大理石和各种涂料等装饰反射光线, 明晃白亮、眩眼夺目。专家研究发现, 长时间在白色光亮污染环境下工作和生活的人, 视网膜和虹膜都会受到程度不同的损害, 视力急剧下降, 白内障的发病率高达45%。还使人头昏心烦, 甚至发生失眠、食欲下降、情绪低落、身体乏力等类似神经衰弱的症状。

夏天, 玻璃幕墙强烈的反射光进入附近居民楼房内, 增加了室内温度, 影响正常的生活。有些玻璃幕墙是半圆形的, 反射光汇聚还容易引起火灾。烈日下驾车行驶的司机会出其不意地遭到玻璃幕墙反射光的突然袭击, 眼睛受到强烈刺激, 很容易诱发车祸。

人工白昼:夜幕降临后, 商场、酒店上的广告灯、霓虹灯闪烁夺目, 令人眼花缭乱。有些强光束甚至直冲云霄, 使得夜晚如同白天一样, 即所谓人工白昼。在这样的“不夜城”里, 夜晚难以入睡, 扰乱人体正常的生物钟, 导致白天工作效率低下。人工白昼还会伤害鸟类和昆虫, 强光可能破坏昆虫在夜间的正常繁殖过程。

彩光污染:舞厅、夜总会安装的黑光灯、旋转灯、荧光灯以及闪烁的彩色光源构成了彩光污染。据测定, 黑光灯所产生的紫外线强度大大亮于太阳光中的紫外线, 且对人体有害影响持续时间长。人如果长期接受这种照射, 可诱发流鼻血、脱牙、白内障, 甚至导致白血病和其他癌变。彩色光源让人眼花缭乱, 不仅对眼睛不利, 而且干扰大脑中枢神经, 使人感到头晕目眩, 出现恶心呕吐、失眠等症状。科学家最新研究表明, 彩光污染不仅有损人的生理功能, 还会影响心理健康。

空气微粒污染成为人类一大杀手

美国科学家在《科学》杂志网络版上发表论文说, 机动车废气、烟囱排烟、森林火灾等带来的空气微粒污染, 已成为大气污染中的关键部分和人类一大“杀手”, 科学界应该加强对此的研究。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教授安德烈·内尔在论文中说, 每年全球有50万人死于空气微粒污染, 研究已显示空气微粒污染会引发心脏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目前已得到的实验证据表明, 空气中的微粒会引起机体炎症、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增加、白细胞增加、肺部氧化性自由基增加、细胞和组织中毒反应、刺激受体增加等等。

内尔在这篇题为《空气污染相关的疾病:微粒的作用》的论文中说, 空气微粒污染对人类最显著的影响可能在于引发呼吸道炎症。动物和人体实验都已表明, 吸入空气中的微粒会在呼吸道引发促炎症效应, 增加细胞因子的生成和过敏反应等。他认为, 微粒产生的活性氧化物是引起炎症的一个根源。

内尔在论文中写道:“尽管目前对微粒中哪些成分会产生活性氧化物还有争议, 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氧化性的碳氢化合物, 比如多环芳香烃和醌类, 以及铜、钒、铬、镍等金属元素, 都在发生作用。”此外, 人们在吸入微粒后, 呼吸道的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会发生反应, 产生活性氧化物质, 进而损害机体。

他认为, 目前科学界的研究只是集中在不同尺寸的微粒可能引起的健康风险, 而微粒中哪些化学成分是最重要的, 还有待科学家进一步探索。科学界还应该研究机动车排放废气中含量最高的超细颗粒具有哪些影响, 并探讨是否应以法规加强对超细颗粒浓度的管理。此外还应该探讨现有的法规是否足以预防空气微粒污染引起的疾病。

废旧电池的处理

目前, 无论是在马路上还是在居民生活区内, 几乎经常可以看到被人们随手丢弃的废旧电池。今后, 随着各种用电池做能源的电器设备的增加, 这种现象恐怕会更多。废旧电池是一种很厉害的污染物, 是破坏生态环境的杀手。

我们日常使用的电池, 主要是靠化学腐蚀作用产生电能的化这电池, 其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 如镉、汞、铬及其它有害物质。随着废弃电池的被车辆碾轧, 有些变成粉末飘散空中, 有可能被吸入人体;那些混在一般生活垃圾中的废电池, 在堆放过程中, 其中的有害物质会从中溢出, 进入土壤或水源。人饮用了这种水, 或通过食物链, 那些有毒物质和重金属也可进入体内。这些重金属一旦进入体内很难排除。随着生物积累浓度越来越高, 于是造成对肾脏、肝脏、神经系统、造血机制的损害, 严重时会使人罹患“骨痛病”、精神失常甚至癌症, 这就是所谓的重金属公害病。

例如, 日本曾经发生过四次大的公害事件, 其中三件是重金属污染所致。最有名的是1953年发生在日本九州熊本县水俣镇的水俣病和1955~1972年发生在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的骨痛病。骨痛病是由于附近的河水被含重金属镉的工业废水污染, 河水又用来饮用和浇灌庄稼, 这样镉便进入人体, 取代了骨骼中的钙, 于是人便患上了上述怪病。电池这东西, 是生产多少废弃多少、集中生产分散污染、短时使用长期污染、人们离不开、用后又很难处理的家伙。

目前, 对付废旧电池的最好办法是收集起来进行再利用。废电池的许多材料, 尤其是其中的重金属还是很重要的工业原料。

光化学烟雾

氮氧化物 (NOx) 主要是指NO和NO2。NO和NO2都是对人体有害的气体。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 (HC) 在大气环境中受强烈的太阳紫外线照射后产生一种新的二次污染物——光化学烟雾, 在这种复杂的光化学反应过程中, 主要生成光化学氧化剂 (主要是O3) 及其他多种复杂的化合物, 统称光化学烟雾。

经过研究表明, 在60°N (北纬) ~60°S (南纬) 之间的一些大城市, 都可能发生光化学烟雾。光化学烟雾主要发生在阳光强烈的夏、秋季节。随着光化学反应的不断进行, 反应生成物不断蓄积, 光化学烟雾的浓度不断升高, 约3h~4h后达到最大值。这种光化学烟雾可随气流飘移数百公里, 使远离城市的农村庄稼也受到损害。

1943年, 美国洛杉矶市发生了世界上最早的光化学烟雾事件, 此后, 在北美、日本、澳大利亚和欧洲部分地区也先后出现这种烟雾。经过反复的调查研究, 直到1958年才发现, 这一事件是由于洛杉矶市拥有的250万辆汽车排气污染造成的, 这些汽车每天消耗约1600 t汽油, 向大气排放1000多吨碳氢化合物和400多吨氮氧化物, 这些气体受阳光作用, 酿成了危害人类的光化学烟雾事件。

1970年, 美国加利福尼亚洲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 农作物损失达2500多万美元。

1971年, 日本东京发生了较严重的光化学烟雾事件, 使一些学生中毒昏倒。同一天, 日本的其他城市也有类似的事件发生。此后, 日本一些大城市连续不断出现光化学烟雾。日本环保部门经对东京几个主要污染源排放的主要污染物进行调查后发现, 汽车排放的CO、NOx、HC三种污染物约占总排放量的80%。

目前, 由于我国内地汽车油耗量高, 污染控制水平低, 已造成汽车污染日益严重。部分大城市交通干道的NOx和CO严重超过国家标准, 汽车污染已成为主要的空气污染物;一些城市臭氧浓度严重超标, 已具有发生光化学烟雾污染的潜在危险。据国家环境保护局《一九九六年环境质量通报》:我国大城市氮氧化物污染逐渐加重。1996年度污染较严重的城市分别为:广州、北京、上海、鞍山、武汉、郑州、沈阳、兰州、大连、杭州。从总体上看, 氮氧化物污染突出表现在人口100万以上的大城市或特大城市。

垃圾发电有作为

垃圾即废物, 本来是不能与能源或矿藏划等号的。不错, 从生态环境角度讲, 垃圾是污染源;但从资源方面看, 垃圾也许是地球上惟一的不断增长的可再生资源。废物利用, 变废为宝, 垃圾发电将大有作为。

我国是世界上的垃圾资源大国。1997年, 全球“制造”垃圾5亿吨, 我国占1.3亿吨。在许多地区, 垃圾堆积成山, 不仅占用大量土地, 也影响城市环境, 污染空气, 也为各种菌毒、蚊蝇提供理想的栖身繁衍场所, 间接地危害人的身心健康。可见, 中国的垃圾问题亟待解决。面对垃圾泛滥成灾的状况, 世界各国的专家们已不仅限于控制和销毁垃圾这种被动“防守”, 而是积极采取有力措施, 进行科学合理地综合处理利用。有些国家政府甚至将垃圾利用作为维系经济持续发展的“第二资源”。

从20世纪70年代起, 一些发达国家便着手运用焚烧垃圾产生的热量进行发电。欧美一些国家建起了垃圾发电站, 美国某垃圾发电站的发电能力高达100兆瓦, 每天处理垃圾60万吨。现在, 德国的垃圾发电厂每年要花费1千亿美元, 从国外进口垃圾。据统计, 目前全球已有各种类型的拉圾处理工厂近千家, 预计3年内, 各种垃圾综合利用工厂将增至3千家以上。科学家测算, 垃圾中的二次能源如有机可燃物等, 所含的热值高, 焚烧2吨垃圾产生的热量大约相当于1吨煤。如果我国能将垃圾充分有效地用于发电, 每年将节省煤炭5千万~6千万吨, 其“资源效益”极为可观。

垃圾发电之所以发展较慢, 主要是受一些技术或工艺问题制约。比如发电时燃烧产生的剧毒废气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日本曾推广一种超级垃圾发电技术, 采用新型汽熔炉, 将炉温升到500℃, 发电效率也由过去的一般10%提高为25%左右, 有毒废气排放量降为0.5%以内, 低于国际规定标准。当然, 现在垃圾发电的成本仍然比传统的火力发电高。专家认为, 随着垃圾回收、处理、运输、综合利用等各环节技术不断发展, 工艺日益科学先进, 垃圾发电方式很有可能会成为最经济的发电技术之一。从长远效益和综合指标看, 将优于传统的电力生产。尤其是作为“绿色”技术, 垃圾发电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等都是无形的、巨大的。

环境保护刻不容缓 篇9

一、几个问题

1.教师编制不够, 不是校长不想配, 而是现有的编制体系根本无法满足现有体育教师的需求。以我上周刚去的一所农村点校 (或者叫片校为例) , 17个班级, 820名左右的学生, 按照生师比21:1的配比, 大约能配39名教师, 语文17名, 数学12名, 每个数学教师教2班, 英语教师4名, 校长1名, 只剩下5个编制了, 要解决音体美、科学、信息技术等专职教师, 根本远远不够。按照正常的计算, 该校的体育教师必须配置3.5名, 一、二年级要上24节课 (6个班乘4节课) , 三到六年级11个班级要上33节课 (每班3节课) , 这样合起来有57节课, 按每人18节计算, 需要3个多, 但现实是最多只能配一个。

2.个别地市绩效工资给体育教师带来的负面效应日趋严重。因为所有的钱的发放都被控制了, 30%的奖励也基本上成了摆设, 绩效工资的初衷又被抛离了, 绩效工资没有体现按劳分配。体育教师在校内的地位更加尴尬, 对他们工作的积极性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3.体育教师的工作量非常大。不是一点点大, 往往一个学校只有1名或2名专职教师, 学校的所有体育工作基本上都是他们在弄, 每周的课时基本上在18节以上, 20节、22节都是正常的状态。体育教师的工作量严重超标, 造成了现在的常态课质量不高, 是很正常的事情, 因为体育教师们实在太累了。

4.教师来源不太理想。当前毕业的大学生学的基本功不扎实和专业素养较低, 出来到学校后从事工作有很大问题和困难。因为如今的教师招聘都是区教育局和人事局一起操作的, 作为学校只有报人数权, 没有任何自主权。这几年学校分到的体育教师几乎没有在小学实习的, 因为招聘到的都是本科生, 他们的实习都是在初中和高中, 体育教师的入门异常艰难。我所在小学组分论坛的山东的王老师也提到了这个问题, 体育基本功不好, 专业素质很差, 造成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成为一句空话。

5.体育技能的培训有问题, 虽然有体育教师基本功比武之类的活动, 但是惠及的教师面实在是太少, 再加上培训的体系又有问题, 随着教师教学年限的增长, 自身要求的降低, 自身素质的退化, 他们的教学示范能力越来越弱。另外, 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师有偏科现象, 比如球类能力很强, 但是体操、技巧能力很弱。从这点上, 我们浙江省就做了相应的对策, 比如出版了《义务教育体育与保健必学内容教师用书》, 规定教师们必须要完成的教学内容, 同时今年开始我们又在制定学科质量评价标准。

二、几个建议

1.请各位专家向有关部门呼吁一下, 在这次《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修改之际, 能对体育教师的编制和课时不协调问题引起关注和重视, 从而为提升体育教师的地位, 提高体育教师的生存环境质量找到明确的依据。

2.能否出台指导性意见甚至是强制性条例, 除了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名教师外, 更要确保一线普通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 从而有力支撑学校体育工作地正常运作。

3.尽力让学科质量评价标准早点出台。与会代表听几位专家说上层已经对这方面有所动作, 听后很激动, 我们希望这方面的政策、条例、方案等尽早出台。

4.能否建议有关部门对绩效工资的分配方案能否有所修正, 对音、体、美等学科有所倾斜, 从而确保我们体育教师的权益。

建筑节能刻不容缓 篇10

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小区内一女士借着微弱的烛光照顾生病的孩子;敬老院里工作人员正打着手电做早餐;医院白天和晚上都分时段停电, 遇到需要做手术等紧急情况, 他们只能用发电机发电……

这并非电影里的故事, 而是现实生活里的真实一幕, 有央视的镜头为证。在行政问责步步紧逼、减排即将大考之际, 为了完成“十一五”期间的节能减排指标, 这幕“拉闸限电”的戏码正在各地上演。

饱受各方苛责的“拉闸限电”现象先是肇始于河北, 随之江苏、浙江和广东等地也奋起急追, 被各地方奉为完成指标的法宝, 这既反映了一方官吏在“要么完成硬指标, 要么被节能一票否决”情况下“弃民保官”的疯狂, 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之艰巨。

从长远来看, 节能减排的确刻不容缓, 这既是全球发展大趋势, 也是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义务所在。在拉闸限电的现实面前, 倘能在建筑节能减排领域取得持续、长久的突破, 则是对中国节能减排大业的卓越贡献, 则是中国对节能减排大业的卓越贡献。

近年来国际社会对建筑节能问题越来越重视。德国制定了房屋建筑的能耗标准, 提出了“能源证书”概念, 而在美国, 建筑要由该国绿色建筑委员会“能源与环境设计先锋”认证。对比在节能技术、法规、效率都优于我们的发达国家, 正在处于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时期的我国, 每年新建建筑约20亿平方米, 为全球新建建筑的40%以上, 建筑能耗已占全国能耗的33.42%。

为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十一五”期间我国制定了建筑节能将达1.01亿吨标煤, 新建建筑节能6150万吨标煤的“硬任务”。

大力发展建筑节能减排, 更是关乎未来能否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以深圳为例, 作为一个能源和资源都相对匮乏的城市, 几乎全部一次性能源都要依赖国内外市场供应, “夏热冬暖空调期长“的先天条件加上每年新增高能耗房屋建筑约1600多万平方米, 使建筑用电总负荷占全市用电总负荷的40%左右, 并且还有不断增大的趋势。建筑能耗已成为该市能源消耗增长的最主要原因, 难以为继的局面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

“仅就我国北方地区而言, 其城镇建筑面积约为全国城镇建筑面积的十分之一, 但是却消耗了全部城镇建筑能耗的40%”, 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表示, “在这40%中如果能够节能30%, 那将是一个巨大的数字。”

而据国家发改委资料显示:去年三季度以来, 随着我国经济逐步回升, 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快速增长, 一些已淘汰的落后产能死灰复燃, 能源需求大幅增加, 部分地区出现煤电油气运紧张, 能耗强度下降速度首次放缓, 全国COD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趋势减缓, 造成节能减排形势严峻。

上一篇:田园课程下一篇:G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