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标准

2024-09-07

提问标准(精选四篇)

提问标准 篇1

一、学生学习效果

(一) 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其求知欲和探求欲。

(二) 促进了学生的思考, 提高了思维水平。

(三) 就某问题的相关内容与教师和同学交流后, 知识得以丰富, 技能得以提高。

(四) 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五) 乐于参与交流, 提高了信息交流效益。

以上五个方面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的, 具体体现为知识的丰富、智能的提高、情意的陶治和人际的和谐。课堂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也是发展的主体, 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 这些方面得以完成, 课堂提问也就达到了教学的效率和效益的双提高。

二、教师教学效果

(一) 能及时了解学情, 相机调整教学环节与教学方法。

(二) 能掌握预设目标的完成情况, 引导生成目标的完成。

(三) 拓展了学生的参与度, 体现出教学的公平公正。

(四) 课堂教学能力得以提升, 教师专业素养得以提高。

敢于提问 学会提问 善于提问 篇2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提问。教学中不能只是满足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表面层次上。教师应该思考怎样提问更加精巧,怎样的教学才能让学生敢于提问、学会提问、善于提问。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提问,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不能让学生被动地回答问题,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人类发展进程的研究表明,教师教学生学会提问比解决问题更加有意义,教师要重视从教师提问转向学生发问,实现学生敢于提问、学会提问、善于提问,重视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一、创造敢于提问的氛围,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环境对学生的影响非常重要。在学生竞相提问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敢于提问的机会会明显增加,学生都想尝试提问,努力思考的学生人数也会大大增加。怎样创造出这样的教学氛围呢?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让学生明白道理,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想提问

人的行为是受到意识支配的,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问,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人都是有思维的,有思考就有疑问,有疑问才有提问。所以,学生如果有疑问必然有思考,有思考也必定会有所收获。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提问、学会思考、学会探索。人类社会正是在不断提出问题,又不断地思考,并不断地解决问题中逐渐前进的。教师要努力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学会努力解决问题,才能更好地实现学生生命的价值。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去收集资料,证明提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点燃学生的写作的热情。

2.积极评价学生,让学生学会提问,强化学生的提问能力

过去的教学观念看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是不能够随意提问的。教师对待学生的提问,怕学生打乱教师讲解的思路,怕教师回答不了学生的问题,损害自己的教师形象,因此,教师不激励学生敢于提问,甚至打压学生提出问题。经过一些年的积淀,学生就不敢提出问题了,也不会提出问题了。教师要帮助学生重新建立“我能问”的意识。

教师可以引进竞争的方法,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帮助学生找到提问的信心。教师可以比较学生在同样的情况下,哪些学生提出的问题数量多,质量高,全面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产生提问的意识,增强学生的提问能力,增长学生学会提问的信心。然后,教师进行科学的评价和评比,让课堂教学氛围更加热烈。

3.转换角色,教会学生善于提问,提高学生的学习优越感

教师要转换角色,让学生学会提问,让提问的学生当老师,其他学生当学生回答老师提问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调动学生提问的主动性。教师要教学生学会分析、比较、思考后准确提出问题,积极回答问题,经过全体学生的自由讨论来解决问题。当然,学生仅仅有能提出问题的胆量还是不够的,教师还要学生充当老师,指定其他学生回答问题,这样,学生会因为能提出问题而感到自豪。教师还要重视指导学生从什么地方入手,能更好地提出问题,对学生提问的方法和能力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

二、教会学生提问的方法,提升学生提问的能力和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提问的方法,指导学生善于提问,让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

1.学生的提问能力有待提高

教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重视学生从自身需要出发,提出独特性有深度的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每节课都提出几个问题来考老师,问书本,从课的开始到结束,让提问成为学生习惯的活动。

2.学生提问的意识和能力要提高

教师要提高学生提问的质量,从学生随意地提问逐步发展到问题的数学味逐渐浓厚,更加有针对性和有价值。教师要提高学生的质疑探究能力,让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逐渐陪伴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过程,逐渐培养学生运用新思路、新方法、新的表达方式来解决问题。教师带领学生互相交流,回顾和分析问题解决的过程,进行大胆表述,教会学生运用数学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回答问题,提高学生的探究质疑能力。

3.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要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增强学生提出数学学习问题的兴趣,端正学生数学学习的态度。

4.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提问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和喜欢的程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位学生不完全相信书本和教师,只相信真理的学习品质的铸造,他们逐渐喜欢从探索、交流、争论中学会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因此,教师对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很重要,长此以往,学生创新的意识会逐渐形成,创新的能力会逐渐提高。

总之,教师要创造好的环境,增强学生提问的积极性,重视不断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不断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热爱提问,愿意提问,在学生深入思考后提问,避免提问形式化,避免问题肤浅化和表面化。

新课程标准下数学课堂的有效提问 篇3

一、提问需难易适中

提问前教师既要熟悉教材, 又要熟悉学生。学生的认知水平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未知区”。停留在“已知区”提问, 问题太浅, 学生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 学生思维活跃不起来, 无法提高思维能力, 提不起学习兴趣;而在“未知区”提问, 问题太深, 难度过大, 学生望而生畏, 就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学生的思维跟不上, 容易丧失自信心, 无法保持持久的探究心理;只有在“已知区”和“最近发展区”之间设计提问, 才会在学生的努力和解决问题之间产生共鸣。因此在设计问题时, 教师要了解学生, 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给学生设计跳一跳够得着的问题。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 也不能简单地答“对”与“否”, 难度过大的问题要设计铺垫性提问, 使之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问题串。如“绝对值”一课的教学,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受绝对值的意义及这一定义的必要性, 深刻的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一理念, 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 小明的家在学校西3km, 小丽的家在学校东2km, 假设他们行走的速度相同, 那么他们上学所花的时间一样吗?2) 一个数的绝对值和这个数本身或它的相反数有什么关系?前一个问题容易, 后一个问题困难。通过以上难易适中的提问, 组织学生讨论回答, 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建构绝对值的概念, 加深了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二、提问需目的明确

师生互动交流的主要形式就是提问, 提问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必要手段。课堂上“为何要问”, “问什么”必须依据教学内容以及学习目标而定, 必须注意“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解决问题”等目标的融合, 提出的问题要有利于本节课程重点内容的突出, 难点的突破。自始至终都应围绕教学这个中心, 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 环环相扣。盲目的提问无助于教学, 只会分散精力, 浪费时间。因此备课时就要有明确的目的, 是课堂组织的定向性提问, 还是了解学情的摸底性提问, 还是学习方法的指导性提问, 或是知识理解的启发性提问等。如进行“异分母分式加减法”的教学, 引入“1/2x+1/3y”后提问:“1/2x与1/3y这两个分式有什么特点?”有的答:“都是最简分式。”还有的答:“分子都是1。”显然, 这一提问不明确, 学生的回答没有达到教师的提问意图。如果改问:“这两个分式的分母相同吗?分母不同的分式能不能直接相加?为什么?你觉得应怎样计算?”这样的提问既明确, 又问在关键处, 有助于学生理解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 应先通分, 然后再加减, 从而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这一法则。

三、提问需由浅入深

课堂提问既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 做到深浅恰当, 又要注意问题的有序性, 使学生在问题情景中拾阶而上, 步步登高。好的课堂提问就像枝头诱人的果实, 既非伸手可得, 又非高不可攀, 而是跳一跳就能得到。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 它能触动学生的思维神经, 给学生点拨正确的思维方法及方向。启发性不仅表现在问题的设置上, 还表现在对学生的引导上, 要适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实际课堂教学中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不少教师教材钻研不可谓不深刻, 理解不可谓不透彻, 问题设计不可谓不新颖, 最终课堂上发言的学生寥寥无几, 发言质量也让人不敢恭维。究其原因是设计提问时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 对学生估计太高, 缺少启发性, 教师又不具备铺设台阶搭好梯子的能力, 导致课堂陷入僵局或是成了某几个程度较好的学生展示的舞台。因此设计的问题不能空洞面广, 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如“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 ”这一节课的教学, 为了总结得出这一方法, 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 你会解方程 (x+3) 2=5吗?2) 你会解方程x2+6x+4=0吗?3) 这两个方程是同一个方程吗?4) 你能否将方程x2+6x+4=0化为 (x+3) 2=5的形式?5) 你能将方程x2+px+q=0化为 (x+h) 2=k形式?通过以上几个由浅入深的问题, 引导学生逐一解决, 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自然而然的得出这种方法, 水到渠成。

四、提问需激发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它是学习的最基本动力。著名教育家契可夫说过:“教育学生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效作用。”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可针对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 适时而恰当地引入直观材料或轶闻趣事或谜语来设计新颖有趣的问题, 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状态, 这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 并进一步主动地去探寻答案。问题的设计还要有助于学生思想情操的陶冶, 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鲜明的教育性。好奇之心人皆有之, 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 激发思维。教师设计提问时, 要充分考虑这一点。提问的内容要新颖别致, 这样就能激起他们的积极思考, 踊跃发言。一些学生熟知的内容, 要注意变换角度, 换个问法, 使之有新鲜感。如“有理数的概念”教学中, 除引入“吐鲁番盆地最低处的海拔高度为-155m, 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为8848.43m.。”等教材上出现的材料, 还可以补充奥运、汶川地震等与数据有关的材料, 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道有理数是生活需要的产物, 明确有理数的实际意义, 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思想情操的陶冶, 渗透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总之, 课堂提问, 既要讲究科学性, 又要讲究有效性。好的提问, 不仅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 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引领学生在数学王国里遨游;好的提问, 不仅需要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 还要把问题设在重点处、关键处, 疑难处。这样, 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 就能极大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以上是本人对课堂有效提问的一点探索, 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 也是一门艺术, 没有固定的模式, 只有不断实践, 不断摸索, 响应新课改精神, 才会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充分发挥提问在课堂教学中的效能, 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它倡导在课堂教学中多实施探究式学习, 而课堂探究学习的本质就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文章结合多年的教学体会, 分析并总结出提高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四点看法。

关键词:数学课堂,有效提问,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宋凤宁, 张琼, 林柳.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生心理适应性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2004.

[2]陈汝平.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D].重庆师范大学, 2005.

提问标准 篇4

一抓住提问点

如何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 使课堂教学中每一次提问都成为有效提问, 使其既激发学生的兴趣, 沟通师生信息的传递, 又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探究知识,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要实现上述目的, 就要准确地抓住以下五个提问点进行提问。

1. 抓住兴趣点提问

抓住兴趣点提问, 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发挥非智力因素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如在教学“二次函数的应用问题”时, 可以结合“涨价少卖、降价多卖”的销售问题设计如下提问: (1) 以原销售价格, 可以获得多少利润? (2) 如果你是老板, 销售的价格会一成不变吗?那么, 你会采取什么方式进行销售? (3) 若涨价1元少卖10件, 降价1元多卖20件, 试着判断一下, 怎样销售获得的利润可能最多? (4) 动手算一算, 交流一下, 验证你的想法。 (5) 你是怎样计算的?

激发兴趣, 通过交流评价可以让学生在顺其自然的情况下了解到运用二次函数求实际问题中的最值的方法。

2. 抓住疑难点提问

抓住疑难点提问, 既可以化难为易, 又可以打开学生的思路。在进行提问设计时, 整个问题链的层次分明, 不仅有利于学生思维的飞跃, 加深对数学本质的认识, 同时, 通过经历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 还能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3. 抓住发散点提问

抓住教材中最能引起学生发散思维的发散点提问, 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 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数学本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十分有利。如在教学“实际问题最值”一课时, 出示了这样一道题:“一个矩形的周长为60, 其中一边长为10, 求这个矩形的面积。”学生回答后逐一出示问题链:若其中一边长为15/20/25, 矩形的面积是多少呢?边长还可以取其他值吗?什么时候面积最大?若设面积为S, 其中一边长为X, S如何求?通过列出的式子, 你发现了什么?画出函数的图像, 你有什么发现?教师一步一步地引导, 由浅入深, 由已知探求未知, 学生都能较好地参与思考和交流, 教学效果明显。

4. 抓住矛盾点、模糊点提问

抓住数学学习中的矛盾来提问, 使讨论的中心向新课方向逼近, 讨论时, 可以加以试验或举反例来打开学生的思路, 使他们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 准确捕捉学生认识上的模糊点, 并针对这些模糊点进行提问, 引发思考或讨论, 可有效地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数学本质, 理解数学的内涵。

二有效提问策略

1. 有效提问要求问题具有一定的思维含量

提问应从学生的认知结构、技能结构, 以及认知能力出发, 有的放矢, 让学生有所思有所得, 因此提问要有创意, 要有一定的思维负荷及生成思维的驱动;提问要符合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原理, 给学生提供发现新知识的可能性。

2. 有效提问要求提问要适时、适人

课堂提问既要立足于学生整体的学习水平, 又要兼顾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提出的问题, 一定要适应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提问要选择恰当的时机, 要与学习的内容和学习者的实际情况相一致, 努力抓住学生处于“愤悱”状态的最佳时机, 进行提问。提出问题的最佳时机往往是生成性的。如新课前提问——明确学习目标;课中提问——弄清研究重点, 培养创造性思维;新课后提问——深化思维, 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3. 有效提问要求提问要适量、适度

提问的数量要具体分析、周密计划, 教师既不能满堂问, 也不能满堂灌, 提问难度大小对课堂学习效率影响很大, 问题过难, 学生容易产生畏惧感;问题过易, 会导致学生思维的倦怠, 问题的难易程度应处于学生的思维最近发展区, 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问要切中要害, 少而精, 应抓住关键性和本质性进行提问。

4. 课堂提问要有的放矢

备课时, 教师必须反复推敲、精心设计。提问时, 必须语言精简, 目标明确, 指向性清晰。通过有针对性的提问, 诱导学生积极思维, 参与探索和创造的过程。

5. 课堂提问要灵活多变

提供每一位学生表达想法的机会, 教师可采取追问、反问来试图理解学生的回答, 灵活创设提问情境, 引导学生说出想法的理由和依据。如对学生的回答不准确, 特别是由于缺乏知识或理解不深、不透、不细造成的失误, 应采取提供线索、放大错误等方式进行矫正性、承启性追问, 以便让学生自己发现答问中的疏漏, 自纠其错, 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自识庐山真面目。

6. 课堂提问要合理点评

教师点评提问时, 不能强求答案统一, 更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 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对于学生的回答只要言之有理, 就应给予充分的肯定。适时的教学停顿是增强提问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它可以使学生反应思考时间增加, 回答时间延长, 答题正确率提高,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创造性思维活动更加活跃, 思维结果更为完善。

三结束语

总之, 要使提问在初中数学的课堂中更有效, 仅设置有效的提问是不够的, 对于提哪些问题, 在何时提出, 提问哪些同学, 期望得到怎样的结果, 学生可能回答的情况和处理办法等都要有明确的通盘设计。有效提问的目的是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勇于探索的学习过程, 让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与作用, 从而发展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此外, 增强教与学的和谐互动, 也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上一篇:报纸编辑版面下一篇:区域卫生信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