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清洁生产

2024-07-01

畜牧业清洁生产(精选九篇)

畜牧业清洁生产 篇1

1 畜牧业清洁生产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体系不断变革,作为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畜牧业与林业共同成为支撑我国农业发展的两大支柱型产业,我国整体畜禽养殖数量呈现稳定上升趋势,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例逐步增加,随之而来的即是动物粪便给自然环境造成的损害。通过研究大量国外发展案例,分析清洁生产在工业、农业等生产行业中的发展历程,结合我国现阶段发展状况,畜牧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存在众多问题亟待解决,通过加强清洁生产建设,将清洁生产方式全面结合到畜牧业发展过程中,不仅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畜牧业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还可以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全面提高畜牧业综合竞争能力,为保证产品质量、安全、清洁等做出卓越贡献,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条件,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1,2]。

2 畜牧业发展存在的环境问题及应对措施

2.1 环境污染问题

据专业人士计算,一个1 000头的养猪场平均每天排出畜牧粪便可达6 t以上,如果只是选择水冲形式清洁,日耗费水资源是总粪便量的5倍左右。另外,通过对污染物的化学成分分析,还发现被猪场污染的水资源中需氧量、虚浮颗粒等都严重超出国家的规定水平,属于《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88》提到的重污染产品,污水中COD、氮、磷等含量都严重超标,污染后的水资源无法对小麦、水稻等农作物进行浇灌,根本无法满足农作物的营养所需,更无从谈及因“绿肥”作用产生的农作物“高收入”。除此之外,规模性养殖与普通家庭饲养相比,其牲畜的排泄物所导致的水资源污染现象更为严重,尤其是产生的甲烷气体是普通粪便污染物的2倍以上。在造成大气升温的众多因素中,牛羊等畜牧养殖也是二氧化碳、甲烷等可能引起大气温度升高的释放源之一。因此,畜牧业在给社会经济发展创造收益的同时,也给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带来了一定的负担。特别应该引起重视的是环境污染会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会对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目标产生一定不良影响。

2.2 主要应对措施

对于畜禽养殖业而言,只有在整个生产过程充分融入环保与预防意识,才有可能实现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目标。通过选用科学的管理方式,改善传统技术发展水平,从根本上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有害物排放,避免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破坏。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是清洁生产的直接方式,对于畜禽养殖业而言,只有从初级生产开始即融入清洁生产思想,并在生产过程中贯彻落实目标要求,进而才能充分发挥清洁生产的有效作用[3]。

3 畜牧业清洁生产的作用

3.1 资源节约的需要

我国的畜牧养殖业具有非常明显的投入高、消耗高、产出低等粗犷式发展特征。畜禽养殖业发展过程中损害大量生产资源,水资源浪费量尤其大。据统计,每1 kg猪肉或者牛肉的生产会利用3.9~4.3 t的水资源,浙江省人均消耗猪肉18.66 kg左右,平均计算单食用猪肉一项所需要的水资源量为206 L,是水资源日平均用量的1.5倍,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十分明显。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国畜禽养殖业部分食物在没有经过完全消化吸收的情况下就已经排出,也为此浪费了大量的资源。想要从根本上提高经济效益,可以利用清洁生产方式全面改善生产环境与生产方式。

3.2 国家环境保护的需要

目前,我国已经将农业污染问题纳入城市环境治理范围,国家“十一五”计划中就已明确指出改善畜禽养殖业环境防治工作的重要性。为顺应时势,响应国家政策号召,降低畜禽养殖业在生产过程中给自然环境造成的破环也势在必行。

3.3 国内市场的需要

社会经济水平在稳步升高,人们已经可以满足基本的生活生产需要,为全面提高生活质量,开始对生活产品有了更高层次需求。畜禽养殖企业为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潮流,也需要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注重健康、绿色产品的生产[4]。

3.4 突破贸易壁垒的需要

自中国加入WTO以后,畜禽养殖业也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发展中国家由于无法在短时间内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的生产技术水平,导致产品在环保、安全等方面均差距较大。部分国家开始大批量地向我国输送成本低、质量优的畜禽产品,在国内市场深受欢迎。为了保护我国畜牧业自身利益,我国畜禽养殖企业必须从根本上加强清洁产品生产,才可能在国际市场竞争环境中抢占一定市场份额。

3.5 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重要内容。不浪费、不破坏,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重要基础,通过清洁生产可最终实现生产效益的提高,推动社会向健康、有序的发展方向不断进步。

4 结语

当前形势下,全球范围内的环境保护意识日趋“升温”,并且环保清洁工作越来越到位,成绩斐然。然而,从目前发展情形来看还不容乐观。环境清洁只是在工业生产领域进行实施,对于环境破坏严重的畜牧业领域,还没有广泛延伸到。因此,将清洁生产纳入畜牧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提高生产效率,通过温和畜牧产品的生产降低畜牧业给自然环境造成的伤害,为人类生存创造良好的环境仍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孙东升.论清洁生产与我国畜牧业发展[J].中国农村经济,2001(2):43-46.

[2]廖新俤.动物废弃物管理与畜牧业清洁生产技术[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1(1):111-112.

[3]黄宏源.我国畜牧业清洁生产的途径和措施[J].福建畜牧兽医,2009(6):33-35.

清洁生产论文从清洁生产到循环经济 篇2

姓 名: 李银光 学 号: 0904014245 学 院: 化工与环境学院 专 业:

环 境 工 程 课程名称:

清洁生产导论 学年学期: 2012-2013上学期

2012年12月17日

从清洁生产到循环经济

摘 要

在国家主席胡锦涛所作的十八大报告中,不但重申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而且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位一体改为五位一体,新增了一个“建设生态文明”,说明了国家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并将其提到层面上来,坚持科学发展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可知环境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在生产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有源头控制,末端治理,生产全过程控制环境污染,末端治理已经不符合现阶段的环境保护要求,需要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实施清洁生产技术,并不断深化和发展清洁生产,实施循环经济。本文对清洁生产的概念做了简单的介绍,清洁生产的目标,内容;循环经济的概念,经济发展历程,循环经济流程,循环经济的技术路径;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区别及联系,中国的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等。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在现阶段的中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现阶段的中国经济的发展可以说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所以环境问题必须给以足够的重视,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发展循环经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美丽中国。

关键词: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关系,环境保护,前景

第一章 清洁生产

第一节 清洁生产的概念

清洁生产(Cleaner Production, 缩写为CP)是指将综合性预防的战略技术持续地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提高效率和降低对人类安全和环境的风险。

工业发展的三种模式:第一种是工业生产的传统模式,不顾环境的工业生产,除了剧毒和能引起急性中毒的废料外,绝大部分工业废料均不加处理地直接排入环境;第二种是末端治理模式;第三种模式就是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由来:污染严重,环境问题突出;传统的末端治理效果不理想;高消耗是造成工业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必须的选择,而清洁生产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佳模式[1]。

第二节 清洁生产的目标

总的说来,清洁生产的目标是:一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缓资源的耗竭; 二是减少废料和污染物的生成和排放。即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短缺资源的代用,二次能源的利用,以及节能、降耗、节水,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缓资源的耗竭;减少废物和污染物的排放,促进工业产品的生产、消耗过程与环境相容,降低工业活动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第三节 清洁生产的内容

清洁生产的内容:

一是清洁的能源。采用各种方法对常规的能源如煤采取清洁利用的方法,如城市煤气化供气等;对沼气等再生能源的利用;新能源的开发以及各种节能技术的开发利用。

二是清洁的生产过程。尽量少用和不用有毒有害的原料;采用无毒、无害的

中间产品;选用少废、无废工艺和高效设备;尽量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危险性因素,如高温、高压、低温、低压、易燃、易爆、强噪声、强振动等;采用可靠和简单的生产操作和控制方法;对物料进行内部循环利用;完善生产管理,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三是清洁的产品。产品设计应考虑节约原材料和能源,少用昂贵和稀缺的原料;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以及使用后不含危害人体健康和破坏生态环境的因素;产品的包装合理;产品使用后易于回收、重复使用和再生;使用寿命和使用功能合理

第二章 循环经济

第一节 循环经济的概念

所谓循环经济,从理论意义上理解,它是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的经济系统,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从实践意义上认识,它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原则,降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生态产业链为发展载体,以清洁生产为重要手段,达到实现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他又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是与线性经济相对的,是以物质资源的循环利用为特征的循环型经济发展模式。

第二节 经济发展历程

回顾人类经济发展的历程,在经发展过程当中经历了三种模式,即传统经济模式、“生产过程末端治理”模式、循环经济模式。

传统经济主要研究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问题,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高污染、高消耗。在这种经济中,人们高强度地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提取出来,然后又把污染和废弃物大量地排放到水系、空气和土壤,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为废弃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它不管环境与资源的利用情况如何,只要GDP增长的越快,表明经济增长速度越快,越有成效。然而,它导致了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最终达到增长的极限,成为有限经济[2]。

传统经济主要研究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问题,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高污染、高消耗。在这种经济中,人们高强度地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提取出来,然后又把污染和废弃物大量地排放到水系、空气和土壤,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为废弃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它不管环境与资

源的利用情况如何,只要GDP增长的越快,表明经济增长速度越快,越有成效。然而,它导致了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最终达到增长的极限,成为有限经济。

第三节 循环经济流程

循环经济流程图:资源——清洁生产——绿色产品——绿色消费——废弃物在加工——再生资源——资源。

第四节

循环经济的技术路径

从资源利用的技术层面来看,循环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从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利用和无害化生产三条技术路径来实现。

一是资源的高效利用。依靠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提高资源的利用水平和单位要素的产出率。在农业生产领域,一是通过探索高效的生产方式,集约利用土地、节约利用水资源和能源等。二是改善土地、水体等资源的品质,提高农业资源的持续力和承载力。

二是资源的循环利用。通过构筑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建立起生产和生活中可再生利用资源的循环利用通道,达到资源的有效利用,减少向自然资源的索取,在与自然和谐循环中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是废弃物的无害化排放。通过对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减少生产和生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4]。

第三章 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的关系

第一节 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的区别

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的区别:

一是依据的原理不同循环经济依据的是生态学原理。清洁生产依据的是热力学、物理学原理。

二是目标有所不同循环经济的最终目标是要使经济活动能够自我调节控制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做到综合、反复利用资源,实现社会的最大利益,突出强调废物变为资源的循环利用。而清洁生产以“少废或无废工艺”为基本目标,强调全过程(包括生产过程、服务过程)的污染预防。

三是涉及的领域有所不同。清洁生产的进步在于变末端治污为源头治污,着眼于生产服务领域;而循环经济活动过程是资源—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再生资源,囊括经济活动的全过程,更有利于解决生产、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

4、实施的客观条件不同。实施循环经济比清洁生产需要更高的科技创新水平,雄厚的经济实力,更成熟的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手段,更健全的市场机制,更正常的资源配置秩序,更多的科技管理人才,更强的民众环保意识和普遍的绿色消费倾向等。

第二节 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联系

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的联系:

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之间也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清洁生产的前提是源削减,循环经济的前提和本质是清洁生产,它们之间存在以下关系。

一是突出预防性。两者都强调源头控制,例如循环经济中的减量原则,通过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环节的物质量从源头预防污染的产生。清洁生产通过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从源头开始削减污染。

二是完整的系统性。两者都以经济活动过程为主体,充分考虑到废物产生对环境影响的各个方面。

三是经济效益性。两者都注重在经济活动全过程的各环节减少废物的产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少用资源、能源,多出产品,增加经济效益。

四是合理科学性。两者都需要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作支撑。总的来看,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都具有提升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指导作用,前者在组织层次上是将环保延伸到组织的一切有关领域,而后者是将环保扩大到国民经济的一切领域。清洁生产是循环经济的微观基础,是实现循环经济的最佳方式和基本途径,而循环经济是清洁生产的最终发展目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和保证。

第三节 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的立法模式选择

考察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方面的立法,有两大类,一类是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污染防治型,他们以工业污染物的源削减和源头控制为目的,通过制定《污染预防法》等法律对清洁生产予以规范;另一类以德国、日本为代表的循环经济型,通过在生产阶段抑制废弃物的产生,到消费阶段对其再进行利用,最后在处理阶段通过回收和适当处理实现经济运行的全过程循环。这实质是将清洁生产立法建立在更广泛的社会经济基础上。我国环境问题突出的根本原因就是过量消耗和过度开发,因此实施清洁生产对解决我国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比较以上两种立法模式,可以看出我国的《清洁生产促进法》总体上处于源头防污阶段,着眼于生产服务领域,还没有形成经济运行全过程的循环阶段,属于污染预防型,这符合我国的现实国情。但从长远看,污染预防型虽然比末端治理进步,但仍不能摆脱环保观念,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的矛盾和冲突,循环经济型从经济内部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出发,能从根本上杜绝污染问题,是治本之途,也是我国未来发展选择的道路。

四、立法上处理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之间关系的建议纵观各国立法,目前尚无一个国家同时系统地制定清洁生产法和循环经济法,从各国立法看,以清洁生产立法居多,只有少数国家如日本、德国制定了循环经济法,而学者往往将此类循环经济法纳入清洁

生产之列。理论界也形成了清洁生产法和循环经济法可以相互替代的认识。例如有学者评价日本的《循环型社会基本法》以建立循环社会为目标,同时兼具清洁生产的要求。德国1994年的《循环经济和废物清除法》虽未使用“清洁生产”,但其要求的“避免废物、消除废物”实际就是清洁生产。所以有些国家的清洁生产立法在学术界也被视为循环经济法。从前面的论述中我们已经明了两者并非同一事物的不同说法,有着较大的差别。循环经济是在全球资源日益紧张的情况之下,在“清洁生产”之后产生的更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经济模式,能够涵盖“末端治理”与“源头控制”两种环保模式,所以两者不可互相替代,但却可以互为补充。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完整的循环经济体系是由生产、分配、流通、消费以及再生产环节组成,清洁生产实际上偏重生产环节,由于这些环节是相互关联的,如果仅关注其中一个或几个,势必割裂完整的经济活动。

同样在立法方面,仅就其中一方面进行法律调控也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循环经济的建立需要先进的技术支持、雄厚的经济实力、强烈的公众参与意识等许多条件,而我国现在并不具备这些条件,例如在利用废弃物方面,我国现有技术水平就不能达到利用所有废弃物的水准,经济发展虽然快但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远未达到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反映到立法上,由于缺乏循环经济的法理研究和实践,不具备循环经济综合性立法的现实基础和理论水平,我国尚不能像日本那样制定循环经济基本法。而从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的实践看,我们走的是单项立法的路子,《清洁生产促进法》就是很好的例证,单项立法的目标是控制我国的各种环境问题,逐步发展循环经济,为将来制订完备的循环经济基本法提供经验,应当说这比较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从长远看,我认为应当做好以下立法工作: 一是快制定《清洁生产法》的配套管理办法。从完善立法的角度,首先应当制定《清洁生产促进法》的实施细则,使过于原则的法律有操作性,另外制定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二是针对循环经济的分配、流通、消费以及再生产环节制定配套的《废弃物处理法》和《再生资源利用促进法》,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三是在《清洁生产法》、《废弃物处理法》和《再生资源利用促进法》的基础上,逐渐对上述法律进行完善和补充,例如针对目前排放量大、污染严重、技术成熟的废弃物如家电、汽车以及建筑材料制定相关的法律。四是条件成熟时制定循环经济基本法。

第四章 我国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

第一节 中国特色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范式,它可以为优化人类经济系统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关系提供整体性的思路,从而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统一,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我们应根据中国国情和各地实际形成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注重从不同层面协调发展。即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加上资源再生产业(也可称为第四产业或静脉产业)。

小循环——在企业层面,选择典型企业和大型企业,根据生态效率理念,通过产品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等措施进行单个企业的生态工业试点,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

中循环——在区域层面,按照工业生态学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在企业间形成共生关系,建立工业生态园区。

大循环——在社会层面,重点进行循环型城市和省区的建立,最终建成循环经济型社会。

资源再生产业——建立废物和废旧资源的处理、处置和再生产业,从根本上解决废物和废旧资源在全社会的循环利用问题。

第三节 我国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意义

目前地下矿产资源经过大量开采,已接近枯竭。但根据物质不灭定律,这些物质并没有消失,而是转变成地上各种不同形态的物质而存在。这就是由热力学第一定律指出的增熵过程,熵的增加造成物质品位的降低,因而需要一个相应的负熵过程通过自组织还原物质的品位组成。这些物质成为将来再生资源的来源,“垃圾只不过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垃圾还是世界上惟一增长的资源”。21

世纪中后期,再生资源将成为我们资源需求的主要来源。

以电子产品为例,废旧电子产品已成为城市垃圾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垃圾”正成为全世界增长最快、最具潜在危险性的废弃物。据国家统计局城调总局的调查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电视机社会保有量约为3.5亿台,洗衣机约为1.7亿台,电冰箱约为1.3亿台。这些电器大多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进入家庭的,按正常的使用寿命10~15年计算,从2003年开始我国将迎来一个家电更新换代的高峰。进入更新期的电视机平均每年500万台以上,洗衣机平均每年500万台,电冰箱每年约400万台,每年将淘汰约1500万台废旧家电。

废旧电子产品中含有许多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塑料、橡胶、玻璃等可供回收的有用资源。废旧电器中还含有相当数量的如金、银、铜、锡、铬、铂、钯等贵金属。美国环保局确认,用从废家电中回收的废钢代替通过采矿、运输、冶炼得到的新钢材,可减少97%的矿废物,减少86%的空气污染,76%的水污染,减少40%的用水量,节约90%的原材料,74%的能源,而且废钢材与新钢材的性能基本相同[5]。

目前我国在资源再生利用方面的主要障碍是缺少有效的组织,未形成产业规模,缺少技术研发。我国在废物的再回收、再利用、再循环方面存在较大的潜力,大力发展资源再生产业(第四产业/静脉产业),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形成产业规模,会较大地缓解我国资源紧缺、浪费巨大、污染严重的矛盾。

综上所述,一方面,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还方兴未艾,在理论和实践上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索;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形成后发优势。推动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法律规范、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科技支撑”的运行机制,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清洁生产”为何清洁? 篇3

那么“清洁生产”到底是什么呢?它究竟源于何处又是如何发展的呢?它究竟是怎样使“生产”变得清洁的呢?

工业化国家的难题

我们首先要追溯到工业革命之初来谈谈“清洁生产”的起源。自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以来,传统的工业化道路主宰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进程,它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物质财富,但是也付出了过量消耗资源和牺牲生态环境的惨重代价。

1952年12月,伦敦大雾笼罩,致使城市上空连续四五天烟雾弥漫,飞机取消航班,汽车白天行驶要开车灯,行人只能沿人行道摸索前行。相隔10年后又发生烟雾事件,造成1200人的非正常死亡,工业排放的烟雾是元凶。英国的工业化导致了泰晤士河在近现代近百年时间里看不到鱼,经过二战后的环境治理,才于1968年在泰晤士河中重新发现40种鱼。

这时,许多已经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不得不回过头来重新投入巨额资金治理生态环境,先后采用了“稀释排放”、“末端治理”、“现场回用”等被动的污染防治战略。然而面对高额的环境治理费用,大多数企业都不堪重负,纷纷开始寻找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并试图找出解决方法。

人们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过去的工业发展过程中,企业采取的是“不清洁”的生产模式。企业利用地球上宝贵的资源和能源,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生产出来的不单单是产品,同时还生产了废弃物,这些废弃物排放到周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又给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而在此之后,企业还要花费巨额的经费来治理这些污染物,从而形成了一种高成本、高消费、高污染的恶性循环。

美国经验的全球推广

于是,企业开始寻找“更清洁”的生产方式。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一家化学公司首先找出了这样的一种“更加清洁的生产方式”,即“清洁生产”。他们认识到污染物源头削减的重要性,主动在公司内开展污染预防活动,建立了预防污染的审核程序,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这一经验在美国推广开来,进而在世界各地展开。现在全世界已经有至少50多个国家全面开展“清洁生产”,包括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欧盟各国(以法国、荷兰、丹麦、瑞典、瑞士、英国,奥地利等国为主)在内的发达国家以及中国、巴西、捷克、南非等34个发展中国家。

在整个社会经济中,经济领域的人们考虑的是如何通过商业活动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即财富,但是所有的商业活动都会对环境带来一定的风险:与此同时,环保领域的人们则考虑如何通过他们的努力使环境资源得以保护、环境质量得以维持,造福后代,但是要想实现他们的目标,经济问题又成為他们所面临的不可逾越的障碍。然而通过“清洁生产”,人们会发现,原来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两方面,二者可以通过“清洁生产”搭建的桥梁,有机地形成统一体,共同分担风险,促进发展。

清洁的生产方式

那为什么说“清洁生产”是清洁的生产方式呢?与传统的环境战略不一样的是,“清洁生产”注重的是从生产的源头——原辅材料和能源开始在整个生产过程中采用污染预防的理念,尽可能提高生产效率和原辅材料的转化率,在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的同时,削减污染物的产生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与风险。它主要体现在“清洁的原辅材料和能源”、“清洁的生产过程”和“清洁生产产品及服务”三个方面。

“清洁的原辅材料和能源”是指尽可能使用无毒低害的原料和能源,从源头上即考虑到其潜在的环境影响:“清洁的生产过程”是指尽可能采用清洁的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加强管理,尽可能降低整个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数量和毒性,而“清洁的产品和服务”则是指在产品和服务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清洁生产即污染预防的理念,减少其在使用和提供的过程中对环境的危害及风险。

通俗地讲,如果企业能够使更多的原辅材料转化成为企业的目标产品而不是废弃物的话,不但能使产品产量和质量有所提高,同时污染物的产生量也会相应的降低,这样企业不但可以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也可以显著降低对周边环境的污染。与此同时,由于污染物的产生量小了,其所需要的最终处理费用和需要交纳的排污费用也会相应降低,这样又给企业带来间接的经济效益。那么,我们实现这样一个目标的过程就称之为“清洁生产”。

从“清洁生产”的起源及含义,可以看出,“清洁生产”与“清洁卫生”完全是两个概念。“清洁生产”是一种创新的先进环境理念,是以污染预防为主的一种新型环境战略,是用“更清洁”的生产方式对污染进行源头控制,而非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环境卫生清洁。

如何实现“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作为一种环境理念和战略,难免让人觉得非常空泛,那么企业到底怎样做才能够实现“清洁生产”呢?这里我们就需要借助一系列的工具加以实践运用,这些工具主要包括清洁生产审核、环境管理体系、生态设计、全生命周期评价等等。而我们最常用的也是最直接有效的工具就是清洁生产审核。清洁生产审核的原理非常简单,就和我们日常生活中处理问题的逻辑完全一致。

举一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如果我们感冒了,很显然感冒就是我们所面临的问题,这时我们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或是到医院里寻求医生的帮助来分析判断到底是什么原因令我们感冒,是伤风类的感冒还是病毒类的感冒,在分析确定感冒原因后,我们会根据不同类型的感冒进行治疗,解决病痛。清洁生产审核也是如此,首先我们要像医生一样判断企业到底是在哪里出了问题,即造成浪费和污染的废弃物是在哪里产生的,然后再对产生废弃物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根据分析的原因对症下药,解决问题,消除或削减废弃物的产生。

“清洁生产”的英文原文是“Cleaner production”,即“更清洁的生产”。人们经常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那么“清洁生产”也是如此。任何一家企业都会存在“清洁生产”潜力。相信在“清洁生产”理念的指引下,我国企业势必会采用“清洁的生产模式”,沿着新型工业化道路,逐步改进自我,完善自我,使用更少的资源,破坏更少的环境,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向可持续发展迈进。

这就是“清洁生产”!更少的资源消耗,更多的经济效益,更好的生态环境!

浅谈畜牧业清洁生产 篇4

我国在20世纪80~90年代, 畜牧业和畜牧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由长期原始的畜禽产品短缺时代进入相对剩余阶段, 并正由主要解决畜产品数量安全问题向注重质量方向发展。畜牧业已成为一个支柱产业, 它不仅能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还能增加农民收入, 在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比例。在畜牧业生产中要进行清洁生产, 生产无公害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 满足居民对畜产品质量和数量的需求, 发展有实力打入国际市场的畜产品。

实施畜牧业清洁生产, 第一, 必须调整现有的畜产品生产结构, 重点发展清洁生产, 力争在短时间内对畜产品生产、加工业进行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 提高畜产品生产水平。畜牧业清洁生产技术的开发与利用, 重点是环保、节能、健康、污染少。加强对技术改造资金的投入, 进行技术创新, 围绕生产技术和落后设备, 组织好科研和生产攻关及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 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于畜牧业清洁生产, 提高清洁畜产品在总产量中的比例。第二, 政府应大力宣传、倡导畜牧业清洁生产, 积极鼓励农村养殖户进行技术改造, 走清洁生产之路。各级政府应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 进一步促进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 把畜牧业清洁生产贯穿到畜牧业产业化过程中去, 进行畜产品销售市场的开发并进行清洁畜产品的宣传, 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农村发展畜牧业清洁生产及清洁畜产品的宣传, 也是促进畜牧业生产技术创新的途径之一。现在是畜牧业清洁生产的初级阶段, 养殖户的技术设备落后, 因低技术、高劳动投入的畜牧业生产方式已经使农民无利可取, 资金短缺, 没有能力进行设备改造和技术创新, 国家和政府应该加大扶持, 扶持养殖户清洁生产, 及时制定、修订、调整新的畜产品技术资料和技术政策, 引导养殖户积极开展清洁生产。第三, 制定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和实际情况相一致的畜牧业清洁生产标准、原则及相应的法律法规、经济手段, 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是发展畜牧业清洁生产的必要保证。通过全民法律、环境和质量认识的提高, 改革现有管理体制中的不合理因素, 采用相应的经济、法律、行政等一系列有效手段, 对从事畜牧业生产及畜禽产品加工业进行引导和制约。同时制定畜牧业清洁生产的法律、法规、标准和畜牧业清洁生产的监督实施办法, 营造出有利于畜牧业清洁生产的宏观环境。还要发动广大群众, 对畜牧业清洁生产进行监督, 这也是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

光伏产业需要清洁生产 篇5

光伏清洁生产不令人满意

中国的光伏产业在2004年后开始飞速发展,2007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国,2010年太阳能电池产量达到13GW,电池组件产量上升到10GW,占世界产量的45%,太阳能电池产量连续五年世界第一。与此同时,中国的光伏发电市场也在逐渐起步,2010年安装光伏发电500MW,累计达到900MW,居世界前十。2011年中国的光伏电池和组件产量分别达到20GW和16GW,仍居世界第一,发电装机容量可以达到3.6GW,仅次于德国、意大利,居世界第三位。

一般光伏发电系统的使用寿命是25年,而据研究估算,太阳能光伏发电的能量回收期仅为1.3年,也就是说,光伏发电在之后的近24年中都是零碳排放的。晶硅太阳能电池光伏发电的碳排放为33~50g/kWh,而煤电的碳排放为796.7g/kWh,燃油发电的碳排放量为525g/kWh,燃气发电的碳排放量为377g/kWh。光伏发电仅为化石能源发电碳排放量排放的1/10到1/20,是真正的低碳能源。

但总的来看,我国整个光伏产业的清洁生产状况不能令人满意。以产业上游的多晶硅环节为例,目前中国的多晶硅企业有70多家,只有20家达到2011年颁布的国家《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要求,说明只有不到1/3的中国多晶硅企业能耗和环保达标能够满足清洁生产的基本要求。这20家企业规模也参差不齐,有的生产规模达到了万吨级,有的规模较小,有的还在建设中没有实际生产,能够继续生产的企业不到10家。

除了多晶硅环节,国内下游的组件企业多达700~800家,只有少数几家上市企业发布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了企业的能耗水平和“三废”排放情况。现在看起来,这是唯一披露光伏企业环境信息的渠道,这暴露出中国光伏企业对清洁生产的认识不足,还多停留于口号和形式上。由此产生的违法、违规隐患,比如在常规污染控制方面就存在很多漏洞。

技术不是清洁生产的瓶颈

需要指出的是,多晶硅环节在能耗和“三废”排放方面首当其冲,因而也具有最大的污染物减排以及降低能耗的空间,且其成本下降的潜力也最大。处在这个生产环节中的企业应该努力创新,将清洁生产技术的改进和提高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010年年底,国家发布了《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对多晶硅生产的选址、能耗、环保、规模作出了明确规定和限制。行业标准的出台提高了行业门槛,有助于淘汰那些落后产能。

多晶硅生产要求较高的固定成本以及相当规模的启动现金成本,国家对多晶硅的准入限制又提高了产能准入门槛,多晶硅产业开始进入理性化发展阶段。

近年来,国内多晶硅生产企业在降低生产能耗和生产成本上有很大提高,平均综合能耗和还原能耗分别由2006-2007年的300kWh/kg以上和200kWh/kg左右,下降至2010年的160kWh/kg和80kWh/kg左右,能耗降幅近50%。而生产成本也由最初的70美元/kg降至目前的30~40美元/kg左右,部分多晶硅企业的生产成本已降至20~25美元/kg,可与国际先进企业水平竞争。

总之,作为一种成熟的能源转化技术,光伏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污染是可以通过清洁生产技术解决的。比如,在多晶硅的生产环节中四氯化硅这种危险化学品的排放,实际可以通过冷氢化技术提高四氯化硅的转化率,再通过使用闭路循环来有效解决。闭路循环的使用可以有效解决四氯化硅以及三氯氢硅的排放问题,并达到回收并重复利用目的。而“晶科能源”事故中出现的氢氟酸污染事故,可以通过使用碱中和的措施,将氟离子完全沉淀再作处理。同时,涉及危险化学品的环节,废弃物需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交由有资质的部门或单位处理。这些措施和技术在国内已经有企业实施,说明技术并不是清洁生产的瓶颈。

可期待的清洁生产

在光伏行业中,采用清洁生产技术不但能使企业达到国家各项环保标准,还有助于公司持续降低成本,在行业中取得更强的竞争力,具有环保和经济双重效益。

从短期看,光伏产业发展仍然依赖于各国政策的扶持,但随着技术进步、能耗的进一步下降,光伏发电的成本也会逐步降低,在用户端达到平价上网。因此,光伏行业清洁生产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将为行业的发展带来持久的生命力。

通过实施清洁生产,产业链中的各种物质能够得到充分的使用,降低生产成本。多晶硅生产采用改良西门子法,实现四氯化硅的闭路循环,使原料充分利用,冷氢化技术正在取代热氢化技术,多晶硅还原炉不断升级,多晶硅铸锭炉也越来越大,这些技术革新既降低了单位能耗也降低了生产成本。金刚线切割将减少切割液的使用,一旦技术成熟,成本降低趋势将不可避免。在“成本为王”的残酷竞争中,对产品的简单加工和粗放型制造不再能获取更高的附加值,只有将成本降到最低才能使企业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畜牧业清洁生产 篇6

关键词:清洁,生态,现代畜牧业,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30年来, 江西省畜牧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 为建设现代畜牧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全省畜牧业发展正处于重要的战略转型期。着手高起点规划和布局, 实施清洁生产、生态养殖, 形成畜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的现代畜牧业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 是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全面落实低碳经济理念、建设生态文明江西的要义之一。

1 发展生态养殖的必要性

江西是全国畜产品主产省之一。近年来, 江西畜牧业保持了较快地发展速度。2009年, 预计全省肉类总产量301万t, 禽蛋产量50.6万t, 牛奶产量11.9万t。其中, 生猪出栏2 814.5万头。全省畜牧业总产值突破600亿元, 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5%。每年有千万头生猪和上亿羽家禽调往沿海发达地区, 畜牧业对保障市场供给、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畜牧业在加快生产方式转变, 发展生态养殖方面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畜禽生产区域化格局日趋明显。基本形成了“一片两线” (即赣中片、京九、浙赣沿线) 生猪优势产区、“沿江环湖”水禽优势产区和“赣中、赣中南”肉牛优势产区、“赣中、赣西、赣南”奶牛优势产区, 养鸡业以地方品种原产地为核心区域向周边辐射, 优势产业的集成度明显提高。二是规模养殖发展迅速。规模养殖比重大幅度上升, 已成为江西畜牧业的主导。全省规模养殖场户达到21.5万个, 猪、禽规模化分别达75%和68%。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场出栏数已占到全省出栏数的60%, 位居主产省前茅。三是畜禽生态养殖出现好的典型。各地充分结合资源条件, 探索推行了“猪-沼-果 (菜、棉、粮、鱼) ”等生态养殖模式, 初步形成了赣南、赣东以牧沼果为主, 赣中以牧沼菜、牧沼粮为主, 赣北以牧沼鱼、牧珠共养为主的格局, 促进了生态循环经济的发展。

江西畜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 随着畜禽养殖规模的逐步扩大, 环境压力越来越大, 畜禽养殖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究其原因, 主要表现在:一是选址不当。一些早期规模养殖场多集中在城市近郊和村庄附近, 少数甚至建在居民生活用水和饮用水源区。一些新建的养殖场选址不合理, 布局不科学, 缺少环境评估, 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二是认识不够。一些规模畜禽养殖场环保意识差, 资金投入不足, 没有建设配套的无害化处理设施, 粪污不能进行及时处理又无利用去向, 任意堆弃排放, 对周边大气、水源、土壤等造成严重污染;三是生产投入品使用不当。养殖场普遍使用抗生素, 超量使用重金属元素, 有的甚至滥用违禁药物等, 给畜产品形成安全隐患, 不仅影响人们的健康, 而且造成土壤和水源的污染。四是存在“重化肥轻有机肥”的现象。相当长一个时期以来, 化肥因使用方便、见效快, 农村化肥热不断高涨, 有机肥被忽视, 结果使大量的畜禽粪便不当地流入环境, 加重了畜禽养殖污染。

据测算, 2009年全省畜禽粪污总量约为1.5亿吨, 约是当年工业固体废弃物总量的1.65倍。畜禽粪尿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是宝贵的资源, 富含大量氮、磷、钾, 是重要的有机肥源, 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 改善农作物品质, 培肥地力。另一方面, 由于处理能力不足、综合利用率不高, 畜禽粪污不能科学合理“消纳”, 则会形成“畜产公害”, 对大气、水体和土壤等造成严重污染。同时也增加疾病传播机率, 直接威胁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环境。畜禽养殖污染已成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发展生态养殖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2 推进生态养殖的重要意义

首先, 推进生态养殖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客观要求。畜禽养殖污染, 不仅事关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也事关全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局。进入21世纪, 省委、省政府把经济社会和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问题摆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并把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作为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 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江西崛起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推行清洁生产、生态养殖, 对保护鄱阳湖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 促进鄱阳湖区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次, 推进生态养殖是建设现代畜牧业的必由之路。现代畜牧业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的畜牧业, 发展现代畜牧业关键在于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畜牧业发展直接关系我国食物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 发展是硬道理, 但不能因畜牧业发展而破坏环境。要统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坚持在保护环境中寻求发展, 同时又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推动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再次, 推进生态养殖是发展循环农业的重要举措。将畜禽生产与种植业等紧密结合起来, 用循环经济理念, 坚持农牧结合、种养平衡, 实现“变废为宝”、资源化利用。在减轻环境污染,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同时, 可以改良土壤、提高地力, 促进绿色有机农业发展, 增强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大大促进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

3 所做工作

为实现畜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 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江西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组织开展了全省第一次农村面源污染普查。2008年开展的全省第一次农业面源污染普查, 覆盖畜禽规模养殖场达2.6万余家。通过普查, 进一步掌握了畜禽规模养殖的分布情况, 基本摸清了规模养殖场主要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及排放、利用情况, 初步建立了畜牧业污染源资料档案, 为做好面源污染源监管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二是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全面启动。近两年全省有600余家规模养猪场 (小区) 利用规模场标准化改造、标准化养殖小区示范等有关项目进行标准化建设, 进一步推进了全省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进程, 为养殖场标准化生产发挥了较好的示范作用。三是加大了大中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建设力度。江西积极争取了国家农村能源基本建设项目、国债沼气项目等专项经费, 加大了大中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建设力度。到2009年底, 全省已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600余处, 一批规模养殖场 (小区) 生产条件和环境得到改善。四是制定推广了相关技术标准及规程。近年来, 江西加大了畜禽养殖场无害化处理方面地方标准的制定、宣传和推广, 为指导全省规模养殖场的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重要技术依据。五是积极推行了畜牧业清洁生产行动。江西率先在全国畜牧业主产省中开展畜禽清洁生产行动, 成立领导小组和技术专家组, 召开流动现场会, 广泛交流典型经验, 编印技术手册, 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 建立分片挂点制度, 明确责任分工, 并分期分批与规模畜禽场签订达标合同。通过努力, 全省畜禽养殖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4 重点内容

畜禽粪尿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对畜禽粪污的处理, 在指导思想上要着眼于利用, 利用的有效途径是农牧结合。要重点从以下六方面推进:一是合理规划, 分区治理。在摸清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废弃物处理利用现状的前提下, 以县 (市、区) 和乡镇为单位, 科学划定畜禽禁养区、限养区和可养区。在禁养区、限养区、可养区的总体框架内, 制定好土地利用规划和养殖场布局, 用法律手段, 依法治理。二是坚持适度规模经营。要充分考虑周围土地、水面等的消纳能力, 坚持适度经营, 每个点 (场) 不宜太大。生猪以年出栏5 000头为宜, 最大不超过2万头。三是执行畜禽养殖场户环境影响评价。新建、改建、扩建畜禽养殖场, 要按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和畜牧兽医管理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执行规模畜禽养殖场准入制度。养殖场污染防治设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畜禽养殖场必须按有关规定向所在地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排污申报登记, 必须向兽医主管部门申请防疫条件合格证, 执行排污许可和动物防疫条件审核制度。四是严格实施畜禽粪污减量化。在栏舍建设和生产工艺中, 一定要做到干湿分离、雨污分离, 降低水的使用量和排放量。同时要设立符合要求的堆粪场所, 防止产生次生污染。五是着力规范畜禽养殖行为。严格执行饲料、饲料添加剂及兽药使用规范, 严禁使用违禁物质, 严格掌握兽药休药期。合理配置畜禽日粮, 注意蛋白氨基酸平衡和饲料中的钙磷比例, 降低日粮中粗蛋白含量, 大力推广酸制剂、微生态制剂等, 提高饲料蛋白质和磷消化吸收利用率。限制铜、砷等制剂的使用, 不使用重金属元素超标的饲料原料。通过规范投入品的使用, 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六是因地制宜推广适宜的处理利用模式。各地生态条件、选址布局、饲养规模、饲养工艺及饲养水平不尽相同, 要充分结合当地资源条件, 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处理利用模式。对周边有相当规模的农田、鱼塘、果园等的养殖场, 可采用综合利用模式。以沼气为纽带, 实行“畜 (禽) -沼-果 (菜、稻、鱼、棉) ”模式, 沼液、沼渣等进入农田、鱼塘、果园等, 经过多层次利用, 既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提供充足的肥源, 又实现了粪污的“零排放”, 做到农林牧副渔结合经营, 带动农业产业综合发展。对周边具有较大人工湿地和氧化塘的地方, 可采用“畜 (禽) -沼-自然处理”模式, 干粪、沼渣还田, 沼液通过人工湿地和氧化塘进行处理。对于规模大、就近农牧结合有困难的畜禽养殖场, 可采用“沼气 (厌氧发酵) -好氧处理”的工业化处理模式。畜禽废水经厌氧发酵后, 再经过好氧处理 (如曝气、生化处理等) , 使其达到国家规定的相关环保排放标准。同时要认真总结发酵床养猪模式的经验, 注重多种畜禽清洁生产模式的研究和培育。

5 主要措施

5.1 加强领导, 强化配合

开展畜禽清洁生产, 推进生态养殖, 是一项综合性、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的工作, 技术要求高、综合性强。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 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加强领导, 完善制度, 落实措施, 深入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要成立相应的协调机构, 加强各相关部门的配合, 明确责任分工, 落实责任人。建立既分工又协作的工作机制, 增强工作合力, 形成“政府主导、场为主体、部门协调、联合推进”的工作局面。在实际工作中, 应分步实施, 由浅入深, 优先解决重点地区、环境敏感区域的畜禽养殖污染问题。

5.2 突出重点, 明确目标

要按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总体要求, 把五河一湖沿江环湖地区和畜禽集中养殖的地区作为重点, 通过有效治理, 使畜禽养殖污染达到根本改善, 为保持“一湖清水”提供重要保证。要根据不同畜禽养殖对环境污染的程度和形成的环境压力, 分轻重缓急, 分类指导。当前要重点抓生猪产业以及大型畜禽养殖场的粪污治理, 提高治污效果。要以粪污减量化排放为前提, 无害化处理为关键, 资源化利用为主要方向。坚持政策、资金、技术等多措并举, 形成共治机制。力争用3年时间, 到2012年底, 全省畜禽规模养殖场户全面达到国家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要求,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5.3 宣传引导, 营造氛围

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媒体, 在畜禽养殖密集区张贴标语、悬挂条幅等多种形式, 广泛宣传清洁生产、生态养殖的重要意义、主要措施、主要技术以及相关政策, 宣传先进典型和管理经验, 对严重破坏环境行为予以曝光。要利用送科技下乡、畜牧科技人员进场入户、技术讲座等活动, 加强对养殖场户的宣传和指导, 转变传统养殖理念, 明确养殖场户为污染治理第一责任人, 增强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提高生态养殖的建设和管理水平。要努力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 使生态养殖观念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营造畜禽清洁生产的良好氛围。

5.4 科技进步, 示范推广

要充分整合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和技术推广等部门资源, 合力攻关破难, 加快研究开发适合江西气候条件和饲养特点的投入资金较少、运行费用较低、治理效果较好的清洁生产技术, 并将栏舍建设、粪污排放、污染治理、综合利用等技术合理组合, 因地制宜、配套推广。要加大技术示范、培训和推广力度。有计划、有组织地加强对各级畜牧技术推广人员及广大养殖场户的培训和指导, 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加快污染治理技术的推广应用步伐, 从而全面推进全省畜禽生态养殖进程。

5.5 项目整合, 增加投入

要加强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畜禽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畜牧小区以奖代补、生态养殖示范和生猪养殖大县奖励等有关项目的整合, 实行项目预审储备制度, 建立和完善项目储备库, 减少项目投资的盲目性,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项目建设效果。要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 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 逐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对污染治理较好的企业, 要实施“以奖促治”政策, 加大畜禽清洁生产推进力度。要加强项目的监督管理, 对于重大项目, 省市县各级项目管理部门要按照项目管理分工要求, 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切实加强项目的全程监管,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确保项目建设严格按照要求实施。

5.6 督促检查, 取得实效

畜牧业清洁生产 篇7

西藏农业属于典型的高原农业,其农作物分高原和低地农作物两种。高原农作物主要有青稞、小麦、油菜及马铃薯等,特别是青稞只适宜该地带种植。西藏畜牧业独具特色,拥有辽阔的牧场和丰富的水源,是我国传统的五大牧区之一。西藏农业目前最主要的增产方式是施用化肥,但化肥用量的不断增加和不合理施用在促进农作物增产的同时,也给农业生产和土壤的可持续利用带来新的挑战。西藏畜牧业以牦牛和白山羊养殖为主,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牛粪、羊粪等畜牧业废弃物,如果处理不当,就会造成环境污染。长期施用化肥会对土壤理化性状、营养元素、有机物质、生物学活性和重金属含量产生很大的影响,并且会污染周边环境,减少作物产量,阻碍农牧业可持续发展[1]。长期使用化肥的土壤,化肥有效利用率降低,一般小于10% 。通过改善传统的以施用化肥实现增产种植模式,即减少化肥施用量,增施有机肥和提高化肥使用率、促进农作物增产的同时,将使农牧业生态系统达到良性循环,最终确保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2]。

清洁生产是指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3]。农牧业清洁生产是解决农牧业面源污染的有效途径,是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西藏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但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农牧民长期以来依赖牛羊粪、薪柴等作为生活燃料和取暖燃料,对脆弱的高原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4]。建立以沼气为纽带的沼肥综合利用为主的农牧业清洁生产模式,大力推广“畜( 禽) ―沼气―青稞 /蔬菜 /牧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对西藏种殖业和养殖业发展、太阳能利用、肥料生产、土壤改良和生态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

1 农牧业清洁生产的内涵和目标

农牧业清洁生产是按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把清洁生产的观点引入农牧业生产中,通过生产和使用对环境友好的生物有机肥、农药、地膜等,改善农牧业生产技术,减少农牧业污染的产生,达到生产绿色、无公害的产品( 食品) 和环境污染治理的目的[5]。农牧业清洁生产改变以往农牧业发展过度依赖大量外部物质投入的生产方式,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发展农牧业生产,以农牧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为切入点,通过农牧业生产投入品的减量、生产过程管理和污染物减排技术,以及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技术研究,实现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和废物循环再生化,有利于缓解我国农牧业经济发展资源环境约束,也是推进我国现代农牧业建设的重要途径[6]。

农牧业清洁生产目标: 一是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减轻农牧业资源的消耗; 二是在农牧业生产过程中,减少污染物的生成和排放,同时防止有毒化学物质污染农产品,促进农业产品在生产、消费过程中与环境相容,降低整个农牧业活动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农牧业清洁生产的实现能促进生态系统物质与能量的良性循环,对实现西藏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7]。

2 西藏发展农牧业清洁生产的条件

2. 1 西藏基本概况

西藏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南边陲,青藏高原的西南部,平均海拔4 000m以上,年平均气温为8℃左右,年日照时间3 000h以上,形成了独特的高原气候。全区土地面积为122万km2多,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2. 8% 。西藏拥有宜农耕地45. 37万hm2,农作物包括以青稞、小麦、油菜为主 的30多个品种。全 区拥有牧 草地6 462. 92万hm2,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56. 72 % ,畜牧业经济有其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是我国传统的五大牧区之一。

2. 2 西藏发展农牧业清洁生产的条件

2. 2. 1 农牧业发展条件

西藏的农区是西藏综合条件较好的地区,其地势平坦,海拔较低,水资源丰富,既有利于农作物的种植生产,也有利于种树种草,这就为农业清洁生产的实现奠定了基础。因此,采取节肥、节药、节地、节能以及资源综合利用等农业生产技术,有利于西藏目前的传统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现代农业的转变[8]。西藏发展畜牧业的优势是拥有辽阔的牧场、丰富的水源和适宜的气温。经过近50年的努力,目前畜牧业由传统牧业向现代牧业转变,即畜牧业正经历着由依靠经验向依靠科技转变,牧民的生产和生活由游牧向定居、半定居转变,这将为实现牧业清洁生产提供良好的契机[9]。农牧业清洁生产的实现有利于维持农牧区的生态平衡及确保农牧区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不仅对西藏高原,乃至于对整个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2. 2. 2 自然环境条件

西藏高原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形成了独特的高原气候。除呈现西北严寒干燥,东南温暖湿润的总趋向外,还有多种多样的区域气候和明显的垂直气候带。西藏气温偏低,年温差小,昼夜温差大,这就需要在建设沼气池时采取一些保温、增温措施。但是西藏又是国内平均日照时间最长、日照强度最强的地区之一,这是西藏在利用太阳能方面所占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利用太阳能日光温室为沼气池保温,有条件的区域可以安装太阳能热水器为沼气池增温,完全可以保证厌氧发酵的正常进行。

2. 2. 3 政府政策支撑

西藏“十二五”时期农牧业发展规划提出,西藏将力争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农牧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幅推进; “十二五”时期,西藏粮食产量稳定在90万t以上,控制牲畜存栏总量在2 100万头( 只、匹) 左右,牲畜出栏率达到32% 以上; 全面开展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工作,推广农村沼气5万户。因此,加强对农作物生产的技术支持,有助于改善传统的以施用化肥实现增产种植模式,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有助于实现牲畜粪便和秸秆资源化、无害化利用,倡导施用有机肥,有助于提高作物单产和品质,这些均符合西藏社会发展规划,为西藏农业的清洁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3 西藏发展农牧业清洁生产的模式

以沼气为纽带的西藏农牧业清洁生产模式是通过对生态系统内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合理调控,达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平衡,实现产品的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保证农业、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清洁生产对象的不同,其主要有3种模式,如图1所示。

3. 1 西藏河谷农区“畜禽 - 沼气 - 青稞”模式

西藏河谷农区“畜禽 - 沼气 - 青稞”清洁生产模式是以农户庭院为单元,以农田、太阳能、地热、河流等资源为依托,将沼气池、温室畜禽舍、厕所、粮食生产结合起来,同时进行“一池三改”配套建设,形成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作物绿色食品生产、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格局。一般按户建1口8m3沼气池,常年存栏1 ~ 2头牛或3 ~ 5头猪,种植0. 4 ~ 0. 53hm2的农作物进行组合配套。该模式是实现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最佳模式,具有广适性,易于大规模推广,且效益显著,对以青稞为主的高原作物品质改良和西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

3. 2 西藏河谷农区“畜禽 - 沼气 - 蔬菜”模式

西藏河谷农区“畜禽 - 沼气 - 蔬菜”清洁生产模式是“四位一体”生态家园模式,是废弃物利用、沼气发酵、沼肥生产、温室绿色蔬菜种植技术体系。温室大棚面积、畜禽养殖规模和沼气池容积要合理组合。畜禽养殖规模和沼气池容积要根据温室大棚面积确定。该模式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以种植业促进养殖业的发展,形成生态良性循环。通过大量施用沼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用量,生产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的绿色蔬菜。蔬菜作为人们日常饮食中不可少的一部分,确保蔬菜安全生产,能够预防疾病的发生,有利于西藏人民的身体健康。

3. 3 西藏高寒牧区“牲畜 - 沼气 - 牧草”模式

西藏高寒牧区“畜禽 - 沼气 - 牧草”清洁生产模式是集沼气、生态、养殖( 牛、羊) 及牧草生产为一体的综合性沼气生态技术生产模式。该模式是为了在寒冷的牧区( 海拔4 000 ~ 4 600m) 提高牧草的产量和品质,在保证牛、羊基本食物供给的情况下,改善牛、羊肉品质。沼液作为厌氧发酵后的产物,含有丰富的氮( 0. 03% ~ 0. 08% ) 、磷 ( 0. 02% ~ 0. 07% ) 、钾( 0. 05% ~ 1. 40% ) 等营养元素,沼液的速效营养能力强,养分可利用率高,能迅速被牧草吸收利用,不但能提高牧草的产量和品质,而且具有防病抗逆作用,能够促进牧草的生长发育。该模式可以改善西藏高寒牧区脆弱的生态环境,有利于高原植被的恢复再生,使畜牧业向绿色畜牧业发展。该模式对西藏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4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4. 1 传统观念滞后,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差

西藏经过50年多的发展变化,人民生活明显提高; 但藏区人民的思想观念还不能与当今社会发展的水平同步,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相对较差。尽管沼气是一种清洁、可再生的生物质能源,但因农村户用沼气池一般用人畜粪便作为发酵原料,发酵后产生的沼气作为炊事燃料,在西藏还不能完全被藏族农牧民群众接受。因此,应该优先在思想比较开放的少数农牧民中推广使用沼气、沼肥,起到带头示范作用。如果农牧民发现沼气池运转良好,施沼肥后青稞等作物生长旺盛、病虫害减少、产量提高,经济效益比较显著,就会效仿接受,从而有利于下一步大范围的推广。

4. 2 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沼气发酵温度范围一般在10 ~ 60℃之间。温度是影响沼气发酵的重要因素,温度升高沼气发酵的产气率也随之提高[10]。西藏年平均气温只有8℃左右,如果在常温下进行厌氧发酵,发酵细菌的正常生理活动会受到严重抑制,产气量很低。目前,西藏主要是采用日光温室为沼气池保温,还远远不能达到高效产气的条件[11]。所以,需要利用西藏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开发经济有效的保温工艺技术,开发经济实用的户用沼气池增温工艺与配套设备,开展低温产甲烷的优势菌种资源,优化低温沼气微生物菌群的生物调控和沼气池保温、增温、结构优化的工艺调控技术体系,以提高低温沼气产量,促进西藏户用沼气池的发展,从而保证清洁生产的生物肥料供给。

4. 3 农牧民对沼气池的运行管理技术缺乏

农村户用沼气池能否常年正常运行,以确保持续不断地供应沼气和无公害的沼肥,其关键是要对它进行科学的日常管理。加强沼气系统的科学日常管理,控制好发酵过程,才能保证沼气池稳定产气[12]。近几年,西藏农村沼气池发展讯速,但农牧民对沼气池的管理及认识还欠缺一些必要的知识。因此,首先应该通过多种形式深入农牧区广泛地宣传和普及农村能源知识。其次,应该加强农牧民沼气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以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管理素质,适应农村沼气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再次,重点推广沼渣、沼液在青稞等农作物上的综合利用技术,发挥沼气的综合效益,以沼肥利用促进沼气发展,形成养殖、沼气、种植为一体的农业清洁生产格局。

4. 4 后续服务保障能力不足

虽然已在曲水县、洛隆县等乡镇建立了村级沼气服务网点,但服务网点只是在重点区域覆盖,且由于技术人员不足、服务车辆缺乏等原因,难以对偏远地区的沼气用户进行及时、有效的服务。所以,要在重视县级服务网点建设的基础之上,加强乡镇服务网点建设,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同时也要为其配备必要的交通、维修等工具,并对乡镇服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其服务水平,保证服务质量。

5 结论

加强农业资源综合利用与污染防治,实现农业清洁生产,已成为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13]。生态农业建设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必由之路[14]。建设节约型农业、牧业,大力发展农牧业清洁生产,合理施肥施药,加强牲畜粪便、秸秆等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开发风能、太阳能、水能等农村可再生能源,对于改善农牧区生态环境,促进农牧区循环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5]。推进农牧业清洁生产,转变农牧业增长方式,不仅是防治农业环境污染和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需要,也是降低农牧业生产成本、保障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的迫切任务。

畜牧业清洁生产 篇8

1 清洁生产简介

⑴清洁生产的概念。清洁生产就是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 从源头削减污染,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清洁生产是环境战略由被动反应转向主动行动的转折点, 是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促进工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 从而实现循环经济, 达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目标。

⑵清洁生产与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清洁生产可以理解为一种工业发展的新模式, 利用清洁的能源、原材料, 采用清洁的生产工艺技术, 生产出清洁的产品。实现清洁生产要求合理利用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 考察工业产品从研究、设计、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 以期协调社会和自然的相互关系。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是自愿性的管理标准, 为各类组织提供了一整套标准化的环境管理方法, 帮助企业实现环境目标与经济目标。清洁生产与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共同体现了治理污染

------------------------------------------------

可使研究主体达到对工作过程的内在奖赏和自我强化, 超越对物质的需要与追求。即通过经济杠杆及精神激励的调节, 创建合理的奖酬分配体制和公平环境, 激励企业科研人员积极从事科学研究, 最大化地追求科研效益的一种体制, 从而提高主体创新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2.5.3完善科研创新效益评价机制

科研评价要根据企业的利益及企业的需求进行量化考核, 根据考核结果进行明确、合理的奖惩。进行量化考核时需根据考核对象的科学性、研究价值、实用性等多方面进行不同比例的侧重, 要坚决避免简单的“重量不重质”、“重短期利益不重长远利益”等评价标准。其体系的建构要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指标, 综合考虑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 注重研究结果, 强调学术价值、创新程度与成果转化统筹考虑。

3结语

有效、科学的科研管理对促进科技进步,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增强企业竞争能力等起着核心作用。企业要以市场为导向狠抓科研管理, 就能直切主题, 少走弯路。科研管理以市场为目标, 市场以科研管理为依托, 减少盲动, 互为促动。为贯彻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思想, 促进科技发展, 为企业在市场中的生存和发展奠定基础, 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作者:孟宪华、白宇阳, 《就管理内涵浅谈科研管理中的问题及建议》, 《经济管理》, 2004年第10期, 60-61

[2]作者:龙淑盛, 《科研档案超前控制管理初探》, 《档案学通讯》, 1989年第4期, 27-29

[3]作者:韩玲, 《论标准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标准导报》, 2005年第9期, 18-20

*作者简介:卢小莉, 女, 1983年5月出生, 助理工程师, 中山大学工学学士, 现任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科研与标准化专员。

预防为主的思想, ISO14000标准侧重于管理, 它为清洁生产提供了机制、组织保证;清洁生产则重视改进生产和技术进步, 为ISO14000提供了技术支持。

2 清洁生产必要性及我省目标要求

⑴环境风险因素。随着工业的发展, 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 各种极端恶劣自然灾害频发, 增加了对人类自身的风险;我省以占全国1.85%的陆地面积, 承接了全国11.8%的废水总量、14.1%的城镇生活污水、8.8%的工业废水、4.4%的工业废气、2.5%的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5.5%的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和7.3%的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发展历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 在我省三十年内集中出现, 短时间内在狭小的空间所承接的大量污染物已经导致我省环境质量急剧恶化。酸雨频率高达48.5%, 降水平均p H值为4.88, 土壤重金属和有机污染比较严重, 环境污染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⑵能源制约因素。我省是经济大省, 也是能源消耗大省、资源能源禀赋较差的省份, 一次能源90%以上依赖省外调入或国外进口。“十二五”是广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 也是工业适度重型化布局和建设的关键时期, 将直接影响未来几十年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费模式。能源紧缺制约了整个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节能工作必须进一步加强。清洁生产是推动节能工作的重要手段, 而推动节能工作将为清洁生产带来很大发展空间。

⑶清洁生产总体目标及规划要求。全省在2005年的基础上单位GDP能耗下降16%。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削减15%, 万元GDP的取水量下降到200吨, 工业用水重复率达到68%。广东省清洁生产推行规划 (2010~2020) 分三个阶段:近期为2010~2012年, 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达到2000家;中期为2013~2015年, 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达到3000家;远期为2016~2020年, 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达到5000家。国家发展改革委初步确定“十二五”期间我省单位GDP能耗下降18%。到2020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环境质量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0.57吨标准煤。为实现这一要求, 水泥行业必须彻底摒弃以末端治理为主要手段的环境管理模式, 树立全过程控制的环境管理理念,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推行清洁生产, 实现节能降耗目标。

3 清洁生产与清洁生产审核

清洁生产审核是推行清洁生产最具操作性的方法和手段, 以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环保总局颁布《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为依据, 分为强制审核与自愿审核。国家鼓励企业自愿开展清洁生产审核, 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或者地方排放标准的企业, 可以自愿组织实施清洁生产审核, 提出进一步节约资源、削减污染物排放量的目标。对于污染物排放超标或超总量的污染严重企业、使用或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 将被列入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名单, 强制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资源综合利用减免税的企业按照有关要求, 必须进行清洁生产审核并提交清洁生产审核报告。清洁生产审核以企业自行组织开展为主, 聘请清洁生产技术服务单位协助指导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审核程序原则上包括审核准备, 预审核, 审核, 实施方案的产生、筛选和确定, 编写清洁生产审核报告, 持续清洁生产制度和专家审查验收等环节。受企业的配合程度、工艺复杂程度、生产管理水平、清洁生产方案的实施情况等因素制约, 通常一轮清洁生产审核的周期为4~10个月。

4 水泥行业进行清洁生产的最新规定

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布的《水泥行业准入条件》中第二十一条“要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按国家发布的《水泥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的规定, 建立清洁生产机制, 依法定期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第三十五条“准入条件发布前已投产运营的水泥 (熟料) 企业和生产线应通过技术改造、加强管理达到准入条件规定的各项标准”。这就要求现有已生产水泥企业尽快行动起来, 尽早启动清洁生产, 通过清洁生产审核, 树立清洁生产的先进思想和理念, 进一步改变厂容厂貌, 挖潜创新, 为自身获取丰厚利润的同时, 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5 水泥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发展

现在我省新型干法窑水泥企业逐渐增多, 技术装备比较先进, 环保工作做得比较到位, 清洁生产工作基础较好、起点较高, 要围绕新型干法水泥工业鲜明的产业特征、生产实际情况来开展清洁生产工作。

⑴低温余热发电。在水泥行业具有大量低品位余热可以回收利用, 只要这些热量达到一定的数量规模, 就能够通过低温发电技术回收。如一座日产5000t/d熟料转窑的余热发电装机容量可达7~9MW, 发电时不影响水泥熟料的生产, 也不需要补燃燃料, 年发电量约4900×104k W·h, 3年内便可回收全部投资, 年节约标准煤约17000t, 每年减少CO2排放量可达43000t。

⑵可燃废料的回收利用。利用可燃废料代替部分煤来煅烧熟料, 使废料资源化, 同时降低能耗, 减轻环境负荷, 减少CO2排放还同时起到废物污染治理的作用。回用油页岩、灰质页岩和各种含碳炉渣炉灰等作为硅质原料, 可代替减少使用粘土, 最终禁止毁田取土, 利于保护环境和农业生产。

⑶石灰石破碎与水泥粉磨节电技术。粉磨电耗占水泥生产综合电耗约70%, 可通过用高效的立式磨、辊压磨、挤压磨、高细磨等取代低效的小磨机, 改进粉磨工艺, 使用高效助磨剂, 增加预破碎或选粉机, 及安装变频调速器等措施可有效降低电耗。严格控制水泥粉磨站可比水泥综合电耗≤38k W·h/t。

⑷工业废渣综合利用生产水泥。发挥水泥行业资源综合利用能力突出的特点, 充分利用工业废渣生产水泥, 节省资源消耗, 减轻环境污染。在水泥生产中掺加采矿废石碎屑代替部分优质石灰石, 矿渣、粉煤灰、工业副产石膏等工业废渣作为混合材料, 一方面减少水泥熟料用量, 降低烧制熟料的原料和煤的消耗;另一方面, 还可以享受国家鼓励优惠政策, 按要求取得《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证书》后, 申请资源综合利用减免税。

⑸大力推广发展散装水泥。按水泥工业清洁生产标准HJ467-2009中资源能源利用指标等级要求, 水泥散装率一级必须达到70%, 二级不小于40%, 三级不得小于30%。每使用1万吨散装水泥, 可节约包装纸袋60吨, 折合木材330m3, 还可减少水泥损失500吨。

⑹废气污染治理。水泥企业的污染主要为带粉尘废气污染, 来源包括石灰石开采和破碎、运输储存、原料烘干、粉磨、熟料煅烧与冷却、煤粉制备和水泥粉磨等环节。对粉尘治理技术主要是选用高效电收尘器和袋式收尘器。此外还有对NOX、SO2和氟化物等污染物防治。例如采用石膏、荧石这类矿化剂, 在熟料锻烧过程中有SO2和氟化物放出, 存在严重污染环境的弊端。在水泥产能增加, 需求矛盾逐步缓和, 强调清洁生产审核, 注重可持续发展的今天,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水泥生产技术已逐渐淘汰。

⑺城市生活垃圾 (固废) 处理。目前发达国家垃圾处理主要有填埋、焚烧、堆肥和回收利用等方式。国内利用水泥窑在生产水泥熟料的同时协同处理生活垃圾的工艺技术经过研究逐渐成熟, 焚烧设备也完全可以做到国产不依赖进口。由于生活垃圾的低位热值普遍达到4000~5000k J/kg, 水泥窑通过抽取窑头罩热风焚烧垃圾产生900~1000℃高温热气可供生料预热分解, 一方面不需增加燃料, 反而可以节约燃料, 降低能耗。其次, 经实际生产研究表明, 其对水泥熟料质量的影响是可控的, 废气排放经收尘处理也完全可以达到要求。另一方面, 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理生活垃圾比专门建设焚烧厂 (站) 投资省, 占地少。政府可以减少财政投入, 企业还可以获得垃圾处理费用, 使生活垃圾能够真正得到无害化、资源化和无残留处理。

⑻节水技术及要求。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 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要推广水泥窑外分解新型干法生产新工艺, 逐步淘汰湿法生产工艺。大力发展工业用水重复利用技术, 如循环用水系统、串联用水系统和回用水系统;发展高效冷却节水技术, 优化循环冷却水系统, 加快淘汰冷却效率低、用水量大的冷却池、喷水池等冷却构筑物。推广高效新型旁滤器, 淘汰低效反冲洗水量大的旁滤设施。水泥工业清洁生产标准要求单位熟料新鲜水用量最低要求小于等于0.75t/t。循环水利用率达到85%以上, 以节约水资源, 降低成本。

6 结束语

实践证明要从根本上改善环境状况, 水泥行业不能单靠以末端治理为主的环境管理策略, 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 牢牢把握新型干法水泥产业技术发展的方向, 充分地将先进的行业技术和清洁生产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创新。本着清洁生产工作只有更好、没有最好的指导思想, 形成“政府要我做”到“企业我要做”的良好社会氛围, 在我省水泥行业全面实施清洁生产, 改变能耗高、污染大的落后面貌, 树立环保绿色建材新形象, 达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目的, 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2]《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

[3]HJ467-2009《清洁生产标准水泥工业》

[4]《广东省节能减排实用技术及产品汇编 (Ⅱ) 》

[5]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清洁生产工作的意见》粤府办〔2007〕77号

[6]《水泥行业准入条件》

清洁生产 为“维蓝”保驾护航 篇9

事实上,从1972年的斯德哥尔摩会议到1992年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再到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环境保护的问题就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广泛重视。如今,如何才能更加有效的保护环境,维持“北京蓝天”、维持自然生态的平衡已经成为人们密切关注的问题。

“维蓝”需求呼唤清洁生产

如今,中国环境形势如此严峻且复杂的原因很多,作为工业行业主体的工业技术清洁生产水平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浓度过高、数量过大,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想维持“北京蓝天”,其实并不复杂,归根结底,就是得减少污染,就是得回归到清洁生产的概念中去。

清洁生产对于保护生态和环境安全而言,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因为对于生态和环境安全而言,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不要让污染物产生那么多,而这其中的核心正是清洁生产。这也意味着环境保护并不仅仅是从末端着手减少污染排放量,而且更要在生产过程前段就实现清洁的生产。

可以说,开展清洁生产是控制环境污染的有效手段。清洁生产彻底改变了过去被动的、滞后的污染控制手段,强调在污染产生之前就予以削减,即在产品及其生产过程并在服务中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从本质上来说,清洁生产就是对生产过程与产品采取整体预防的环境策略,减少或者消除它们对人类及环境的可能危害,同时充分满足人类需要,使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一种生产模式。在近几年之中,随着绿色环保的概念渐入人心,在各个领域都不断倡导清洁生产,循环利用资源。

清洁生产当今已成为一种世界潮流,体现了人们思想和观念的转变,是污染控制模式的转变,是环境保护战略由被动反应向主动行动的转变。事实上,清洁生产是工业生产迅速发展的历史必然,是一项迅速发展中的新生事物,是人类对工业化大生产有损于自然生态这种负面作用逐渐认知所作出的反应和行动。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的不断恶化,以“末端控制”为主的环境保护策略已经面临严峻挑战。各国都在努力寻求高效而又绿色的新发展模式,由此以“源头控制”为主要内容的清洁生产应运而生。

清洁生产的概念是西方国家在总结工业污染治理经验教训后提出来的。清洁生产的起源来自于1960的美国化学行业的污染预防审计,那时国外发达国家工业化基本完成,污染排放增多造成污染严重,环境形势非常严峻。1972年联合国第一次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工作会议,会议决定要求各国政府成立专门的部门来管理环境治理污染。而“清洁生产”概念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1976年。当年欧共体在巴黎举行了“无废工艺和无废生产国际研讨会”,会上提出“消除造成污染的根源”的思想。到了1989年,联合国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推行清洁生产。全球先后有8个国家建立了清洁生产中心,推动着各国清洁生产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十几年间,发达国家抓紧对污染的治理,经过试验阶段,主要的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法国、英国对污染物的处理已相当好,环境管理严格,生产过程中已经产生很少的污染物,污染物治理设施先进,环保意识非常强,并且在清洁生产立法、组织机构建设、科学研究、信息交换、示范项目和推广等领域已取得明显成就。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发达国家清洁生产政策有两个重要的倾向:其一是着眼点从清洁生产技术逐渐转向清洁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其二是从大型企业在获得财政支持和其他种类对工业的支持方面拥有优先权转变为更重视扶持中小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包括提供财政补贴、项目支持、技术服务和信息等措施。

21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迅猛发展,在世界经济中独占鳌头。但是在发展的起始阶段,由于经验不足、环保意识淡薄,人们选择了先生产后治理的传统粗放型发展之路。中国30年的工业发展史基本上也是采取“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低产出”的三高一低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在带来GDP的高速增长的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资源紧缺、环境压力巨大、国外发达国家利用绿色经济手段实施的对中国出口商品的制裁、中国劳动力价格的上涨等一系列因素都表明中国的工业发展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节能减排是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工业企业的必由之路,而清洁生产是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从美国引入清洁生产理念,并与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清洁生产合作。

大体说来,中国的清洁生产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萌芽阶段,从1992年到2002年大概10年的时间,主要是依靠国际组织,如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荷兰、挪威、联合国开发署等带来的资金和专业技术人员帮助中国进行清洁生产。第二阶段是2002年中国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后至今的发展阶段。第三阶段是2012年修订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进入了管理制度形成阶段。另外,工信部、科技部、财政部制定了《规划》。有了法律做基础,《工业清洁生产推行“十二五”规划》明确了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具体指标等,这样企业有了发展方向,相关管理部门也能根据法律和本身工作职能出台相应的管理制度。

中国清洁生产之路,道阻且长

中国1992年从美国引进清洁生产,经过这么多年,无论是主体工业流程还是环保设施都有很大的进展,但是中国主体工业流程里原材料流程不清洁、工艺设计不清洁、生产过程控制不清洁、普遍主体工业流程落后、还有很多企业不能稳定达标。

中国清洁生产实践从清洁生产理念传播到清洁生产审核试点示范推进,从清洁生产审核试点示范推进到《清洁生产促进法》颁布实施,从清洁生产立法到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制度建立、全国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及其评估验收工作的全面启动,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特别是近几年,中国推行清洁生产工作成效显著。但从整体层面上看,中国推行清洁生产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成为进一步推行清洁生产的障碍。

首先就是对清洁生产认识不足,思想观念上存在障碍。对清洁生产认识不足是目前社会各界存在的普遍问题。他们没有充分认识到实施清洁生产对工业污染防治的重要意义,在思想观念上还存在一些误区和障碍。

其次,组织管理不规范,推行清洁生产机制不健全。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不健全,责任不清。清洁生产涉及许多管理部门,做好清洁生产的推行工作,需要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密切配合,形成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分工合作、齐抓共管的运作机制。如果这些部门不能很好地协调,推行清洁生产就是一句空话。

清洁生产从业人员队伍能力建设也急需加强。企业实施清洁生产需要专业的技术服务机构的技术支撑,目前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90%以上都聘请技术咨询服务单位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但目前中国清洁生产技术咨询体系较为混乱,缺乏完善的针对咨询人员和机构的管理制度,审核咨询收费混乱,对清洁生产审核人员的管理也不完善。虽然各省市目前已经有300多个清洁生产技术咨询机构,但很多咨询机构人员匮乏,技术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缺少统一的管理体系和运行体系,无法有效保障企业清洁生产审核质量,严重影响了清洁生产在企业的实施效果。

此外,为了实现清洁生产,在全过程控制中还需包括必要的末端治理,使之成为一种在采取其他措施之后的防治污染最终手段。这种厂内末端处理,往往是集中处理前的预处理措施。在这种情况下,它的目标再不是达标排放,而只需处理到集中处理设施可接纳的程度。因此,对生产过程也需提出一些新的要求。

为实现有效的末端处理,必须努力开发一些技术先进,处理效果好、占地面积小、投资少、见效快,可回收有用物质、有利于组织物料再循环的实用环保技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已开发很多成功的环保实用技术。如:粉煤灰处理和综合利用技术、钢渣处理及综合利用技术、苯系列有机气体催化净化技术、氯碱法处理含氰废水等。然而,中国还有不少环保上的难题至今尚未彻底解决,例如汽车尾气的处理技术等。因此,还需依靠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继续努力开发最佳实用技术,使末端处理更加行之有效,真正起到污染控制的“把关”作用,从而更好地为“维蓝”保驾护航。

(本文根据本刊记者杨琦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段宁的采访稿整理而成)

上一篇:烧结页岩保温砌块下一篇:趋势和反趋势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