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环保企业

2024-08-09

中小环保企业(精选十篇)

中小环保企业 篇1

国内环保产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历程, 共分为三个阶段。即:一是技术服务阶段, 主要是针对某个环保治理项目, 提出治理方案。特点是规模较小。二是项目承接阶段, 主要是针对环保项目做调研与分析, 最后对此项目设计、施工、调试。三是以环保产业化为中心, 以产品营销为核心, 以企业品牌为依托, 以环保项目承接、融资、技术服务、产品营销为内容。这也是目前环保产业逐步努力发展的方向。

截止到2010年末, 我国环保产业从业单位约有3.5万家, 从业人员约有300万人, 产业收入总额达11000亿元。而我省环保企业的发展则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规模化的环保产业链条则是近些年刚刚提上政府工作日程。

二、黑龙江省中小型环保企业现状

黑龙江省现有中小型企业将近230万户, 占全省企业户数的90%, 占全省国民生产总值比重达33%, 由此可见, 黑龙江经济发展离不开中小企业, 在降低失业率、促进内需、繁荣市场、增加财政收入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环保行业中小型企业仅有不到2000户, 产值占全省环保产业比重不足15%。在黑龙江环保产业链中, 中小型环保企业仍然有足够的发展空间。但是这类企业大部分自身素质较低, 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差, 制约了中小型环保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1. 管理者素质较低, 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差

我省环保行业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具有“家族式”经营管理现状, 其中核心管理者素质普遍较低, 某些企业专业管理者从未接受过相对专业的知识、技能培训, 家庭式的管理手段不符合现代企业管理机制的需要, 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竞争力和人才吸引力。

2.“借鸡生蛋”传统模式依存, 无自主营销方式现象

普遍

尽管“环保”口号已提出多年, 在国际社会上早已不是新鲜词汇, 但在我省, 环保这个产业确刚刚起步。很多中小企业家投机心态强烈, 采取了“借鸡生蛋”的“发展”模式。专心的与政府相关部门搞关系、拉业务;打着国家事业单位及科研院所的旗号以显专业、权威, 从而获取一时的利益最大化。在谋取利益的同时则违背了企业发展的原则, 有些企业在经营了多年才发现, 自身仍然是一个完全没有发展体系的皮包公司, 一旦背后支撑点失衡, 企业自然关门大吉。作为一个所谓新兴的行业, 政府必然会给予一定扶持, 但扶持不代表允许企业不思进取, 坚实的根基才是可持续发展的硬道理。

3. 产业高等人才匮乏, 制约行业进一步发展

我省环保行业高等人才匮乏, 行业人才能力不足, 也是制约我省环保行业进一步发展的阻力。对于环保单位来讲, 高等能力人才匮乏, 人员超负荷工作的现象较为突出。又由于涉及的行业较多, 环保人员很难对于每个所涉及的行业都有很深刻的了解。因此, 编制的环保文件出现失误, 提出的环保方案不能较全面的实施。现在我国环保产业从业人员约22000余人, 但仅有2000余人具有环评工程师资格。我省人员仅不足10%。环评人员能力与素质亟需提高。而我省环评工程师人员自身年龄又较高, 学历较低, 急缺青年人才的培养。企业正在面对青年人才匮乏严峻考验, 青年人才队伍的培养是制约我省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4. 建设单位疏忽漠视, 相关部门监管薄弱

在我省, 许多环保产业依附于政府相关部门, 因此环保监管部门监督管理力度不足, 执法力度不强。很多建设单位委托环保产业单位编写环评文件, 其目的只是在于取得相应资质, 对于环境影响评价的文件内容漠不关心, 有的企业竟对此完全不了解。在我省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不足40%。在2000-2005年经过环保部门审批, 未经环保相关部门审批而擅自运营的项目占总建设项目的10.5%。由此可见, 建设单位疏忽漠视, 相关部门监管薄弱也是我省环保企业想要加速发展的强大阻力。

5. 公众参与力度较低, 形式较单一

在我省, 环境影响评价中虽然加入了公众参与的环节, 但是在实施中也受到了一些方面的制约。公众参与的形式较单一, 目前只是以调查问卷的形式, 而且相关数据内容统计在时效性上较为延迟, 而其他公众参与的形式, 如报纸、电台、热线电话、公众邮箱的形式采用较少。而且参与者的整体文化水平不高, 有局限性。问卷调查的内容缺乏科学的执行性, 公众意见的处理缺乏公正性, 往往是过于注重利用提高文件的审批, 影响环保评价的真实性。过于注重外在形式, 不利于其可持续发展。

三、黑龙江省环保企业加强发展应对方案

1. 提高企业管理者水平, 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强企业管理者能力, 加强企业中高层管理人才的培训, 尽量减少“家族式”管理模式人才的使用。提高企业管理者的水平在于完善企业的各项基础管理工作, 促进各项管理制度的实施, 建立一套健全的企业内部经济责任管理制度体系, 加强企业文化。

2. 发展自主营销模式, 促进企业间的产业链接

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 在政府给予的一定扶持下, 企业不能完全不思进取的依附于政府, 企业应寻找其适合自身发展的营销模式。通过政府方面的政策引导和搭建平台, 建立企业间的互相关联, 从而进行产业链接, 形成相关工业企业间的生态平衡关系。

3. 加强企业人才引进与培养, 完善环保企业员工薪酬体系

在环保企业这个新兴的行业, 青年人才的培养方向可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 企业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目前校企合作已成为当今国内众多高等院校培养青年人才的方式。目前很多学校采用定岗培训、联合办学的方式, 青年人才培养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捆绑在一起的方式得到广泛认可。校企合作的关键在于高等院校从企业的用人方向来培养学生, 去设计教学实施方案重点与难点。企业得到的人才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去适应新的工作, 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从稚嫩的学生到高能力技术人才的转型。

完善环保企业员工薪酬体系, 建立有益于青年人才培养的薪酬体制。薪酬的作用不仅仅是保障青年人才资源的需求, 也是代表了企业对于人才的肯定与认同。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 有利于人才更好的为企业发展。良好的体制有利于青年人才的培养。

加强对环保企业青年人才的职业发展规划。加强对所涉及的各个领域的认知。对自己的优势加以发扬, 不足的予以改正。鼓励其增强自身素质的培养, 达到本企业和员工双赢的目的性。

4. 加大管理力度, 加强对环保部门的监督

环保产业是一个法规和政策引导下的产业, 这是环保产业区分于其他产业的一个显著特点。纵观各国环保历史可以发现, 一个有着健全的环保法律法规下的国家, 其环保产业也就更加发达, 在国际市场中也就更加具有显著地位。强化对环保部门的监督管理, 规范和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审批, 改进审批流程, 避免环保审批成为走过场的流程, 避免环保部门出现对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予以审批。

5. 加强公众参与力度, 有效的减少对环境的侵害

国家环保总局在2006年已经正式发布了《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 其目的就是在于听取相关人员的意见, 使建设项目能够满足各方的利益。因而, 在听取各方意见的形式上不能单一的以问卷调查为主, 应该采取多样的听取形式, 包括电话、网络、邮件、听取意见报告会等方式。从而能够充分的考虑到生态环境的利益问题, 尽量采取有效的减少对环境的侵害, 从而达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四、黑龙江省环保产业发展展望

近日, 在黑龙江省环保厅牵头下, 联合黑龙江省商务厅、黑龙江省科技厅共同对我省开展创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工作进行部署。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是继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后又一个更高层次的经济发展形式, 是生态工业的载体, 是运用循环经济理论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成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 是一个包括自然、工业和社会的综合体。它通过园区内企业之间的副产物和废物的交换、能量和废水的梯次利用、基础设施的共享等, 建立企业间的关联, 进行产业链接, 形成相关工业企业间的生态平衡关系, 从而实现园区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

2010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国发[2010]32号) , 将环保产业作为新兴的产业, 并加以培育与发展。近期, 在《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等一系列与环保产业密切相关的政策当中不难发现, 环保产业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有能力成为明日的“朝阳新兴产业”。

[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吴明.国外节能环保产业的高招[J].企业文化杂志社, 2012 (1)

[2]石俊敏, 马国霞, 等.中国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3]胡先明.培养青年成才应处理好四种关系[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03 (1) :15-16

[4]王凯.企业后备人才管理现状与“DCP”模式的构建[J].科技管理研究, 2012 (3)

中小环保企业 篇2

[背景]

近期在资金、环保等多方面压力下,钢企破产、钢贸商跑路等事件逐渐增多。这从侧面显示出当前中国钢铁企业的盈利能力分化严重,那些经营困难企业已经进入风险高发期,产业调整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专家解析]

综合分析,当前我国钢铁业产能过剩既与自身快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有关,也与当前外部经济形势有关,呈现总量过剩、结构性过剩和经济周期性过剩相叠加的特点。

化解产能过剩最核心的问题是打破利益格局,包括地方发展模式、部门管理方式和企业竞争规则都需要重新调整。

[措施]

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又一次吹响了改革号角,指明了今后一个阶段我国改革的方向,随着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不仅将大大化解产能过剩,而且将带来包括钢铁在内的许多产业的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

化解钢铁产能过剩的当务之急,仍然是扩大市场、提升消费。但提升不是简单增加消费量,而是重在提高消费的档次和质量。

对钢铁业形成重压的还有环保政策的严格实施。由于雾霾天气蔓延,能耗大户钢铁业成为众矢之的。可以预见,未来钢铁企业环保成本将逐渐加大,环保将成为钢铁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

需要明确的是,化解过剩产能、加强环保治理不是打压限制钢铁产业,而是从钢铁大国转变为钢铁强国的必经之路。对企业而言,是实现飞跃的催化剂,全面提升管理水平的抓手。

在国家坚决治理大气污染的背景下,钢铁行业环保水平将大幅提高,成本攀升不可避免。而这种成本攀升应该说是回归正常发展逻辑。

从环保角度来看,国内钢铁行业吨钢环保成本大约在55元,而环保做得好的企业环保成本能达到150元/吨。也就是说,国内环保做得好坏,吨钢环保成本要差100元,这就不光是环保问题了,还是个公平竞争问题。

环保不达标的企业环境成本低,结果它的效益比环保好的企业要高,这是极不公平的竞争,很容易扰乱市场,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实际上国家现在环保要求大幅提高,对一直严格要求自己的先进企业而言,并不会在环保成本上有太大影响。受影响最大、负担最重的恰恰是那些落后企业,因为他们的环保欠账最多。在钢企利润普遍低迷的情况下,环保压力的加大,将成为压倒低效钢企的“最后一根稻草”。

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键入文字]

环保成本增加,不但可以减少污染,而且可以让环保欠账多的落后企业退出市场,加快化解产能过剩的矛盾。所有这些是否能真正落实,关键还要看各级政府是否真作为。

聚焦中小市值节能环保股 篇3

建议主要关注两个方面:

一,环保方面,北京的雾霾天气,让很多去旅游的人印象深刻。近期中央气象台多次发布霾黄色预警,预计河北大部、北京、天津、山西东南部、河南北部等7省市有中度霾,局部地区有重度霾。根据笔者观察,雾霾天气容易在秋季和冬季频繁出现,时间往往从10月延续到次年的2月末左右;时间上有延续性,主题机会突出。前景明朗、成长性突出、业绩预增的细分行业龙头有望获得市场资金的青睐,建议重点关注:先河环保、三维丝、三聚环保、国电清新、永清环保、中电环保、格林美等。

二、节能方面,今年最大的行业逆转莫过于光伏。笔者在年初的时候就一直看好光伏行业,并判断其经过深冬后会逆袭。事实上的确如此,不少光伏板块个股回头看都翻倍了。去年的业绩大部分都很差,该计提的坏账已经计提了,否极泰来。当前光伏板块已经上涨,如果想再次遇到这类品种的话,建议不妨关注一下风电板块。风电是中国发展最快且资源丰富的可再生能源。2013年上半年,风电行业回暖迹象明显,二级市场也一度有过表现。短期而言,有不少发酵剂:(一)2013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将于10月16日—18日在北京召开。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家企业参展,涵盖全球主流的风电整机制造企业、零部件企业和技术服务机构。(二)国家能源局牵头制定的《可再生能源配额管理办法》有望年内发布,目的在于以制度规定保障可再生能源的并网比例。解决风电等新能源的并网难问题,配额制将是有效措施之一。(三)国家能源局节前发出通知,将在全国10个省市区全面启动针对风电和光伏发电的电网消纳情况及电费结算情况的市场监管,着力解决当前日益突出的风电“弃风”、光伏“弃光”问题。因此风能中短期都可以关注。从全球视角看,风能的规模仍在扩大,风能发展是大势所趋。从国内看,根据规划,我国风电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例在2050年将提高到17%,而2012年风能发电量占比仅2%,潜在增长空间巨大。另外,今年3月份财政部发布《关于预拨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资金的通知》,预拨付给各省的补贴资金合计人民币148亿元,包括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及生物质能发电,其中风力发电补贴最高,达93亿元,政策给力明显。具体到标的,综合业绩预增情况,建议相关个股如金风科技、天顺风能、泰胜风能、银星能源、粤电力A等。

中小环保企业 篇4

绿色金融通过自身活动引导各经济主体注重自然生态平衡,拉动环保产业的投资及环保性消费,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1],然而我国环保产业环保投资过程中仍存在投资总量不足、资金配置不合理投资效率低下、企业缺乏环保投资的热情等问题,中小企业难以将资金配置到优秀环保项目上,夜间偷排偷放大气污染物、环保设施运行不正常等违法行为屡见不鲜。

牺牲环境获取经济利益的源头是资金借贷,最终是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引发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目前我国的环境信息披露的质量、范围都远不到位,大多环保项目不能有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环境效益,甚至挪用本应投入环保控污设备或项目的资金,致使环保投资效益极其低下,机构投资者、散户愈加不愿将金融资产投资于实体环保科研项目或污染治理项目。

二、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

供应链金融是对一个产业供应链中的单或多个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2],以促进“产—供—销”链条流转畅顺,并通过金融资本与实业经济协作,构筑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互利共存、良性互动的产业生态[3]。环保产品生产者效益低,薄利使环保项目投资者收益低,加上股票市场和金融衍生品投资投机盛行,环保产业融资更是难上加难。构建供应链金融模式为中小企业的环保项目融资提供了一个有效渠道,现运用银企博弈模型分析。

参考陈平的《供应链金融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分析——基于博弈论角度》建立如下博弈模型:(F为企业流动资金缺口,E为环保企业收益,r为企业应付利息,C为银行监管成本,设F>0,0<C<E)。

(一)未采用供应链金融融资方式下银企之间的博弈[4]

中小企业的环保项目收益极低因而得不到银行的融资,银行不向企业的环保项目注入贷款资金,则银企业收益均为零;如果银行发放贷款,企业按时付息,则银行收益为r-C>0,企业E-r>0;若银行发放贷款,但万一企业效益不好,无法还本付息,银行将损失F+C,企业获利F+E,银行亏损巨大将会导致一系列金融风险的发生,使其他企业无法获得长期环保项目的投资资金,面临更大的融资难问题,银行为降低损失选择不贷。双方收益均为零,社会效益可能未负,这种情况就是银行拒绝放贷的均衡,也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实情况。

市环保局实行全天候动态环境监管措施仅仅遏制了部分工业,不能从根本上遏制企业排污行为。达不到上市融资的条件的中小企业一般是采取民间融资或者自筹资金,基本不向金融机构贷款,因而通过金融机构难以为众多中小企业融资。

(二)采用供应链金融融资方式进行融资(P为保证金,Q为供应链信息公开导致的商誉损失)

在供应链金融下银企博弈有不同选择,环保企业和银行的收益函数改变了,绿色融资收益自然打破原来的双零困境局面。如果银行愿意或必须贷款时,不论环保企业决策如何,银行都可以获得r-C>0的收益,所以银行有理由投资;然后我们分析企业的决策,企业选择偿还贷款的收益为E-r,选择赖账的收益为F+E-P-Q。当E-r>F+E-P-Q时,也就是企业内部问题而赖账的行为导致的未来总损失大于收益,即P+Q>F+E时为纳什均衡(贷,还),这就是我们追求的最理想的均衡状态。

中小企业处于供应链之中,信息高度公开,投资者既是金融产品消费者,又是环保项目监督者,可降低银行的监督成本。各个小企业作为核心大企业的供应商,通过供应链模式获得流动资金,有持续生产的动力,他们之间关系稳定。中小企业一旦违约想要获得暂时性收益,就会面临巨额未来潜在的损失,完善的绿色金融制度约束以及众多监督者的存在,核银企之间的博弈将会实现P+Q>F+E,最终达到纳什均衡。供应链金融可以促进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之间加强合作,确保整个供应链的资金流的稳定,进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5]。

三、拉动中小企业环保项目融资对策建议

(一)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

国家能够利用较少的资金就能撬动大批环保节能项目的建设和改造,所以应加强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要严格要求企业考核的环境指标[6],将中低利润与高利润的环保项目都捆绑在一起,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使得过去因收益不好的项目因这个模式而使其竞争力上升。利用政府平台引进私有资本,并精准高效地投资于具备较高投资回报率的绿色基建项目,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的绿色金融发展之路。

(二)推进绿色金融产品创新

国内的金融机构应大力支持发展企业绿色金融债券、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的形成;推出绿色保险产品以减轻政府与企业的赔付压力,对受到侵害的居民予以补偿,有效发挥市场机制对企业排污行为进行监督。

(三)构建良好供应链金融平台

“绿色”的实现不单是环保部门的责任,还需要国家政府、机构投资者、居民自主投资、各金融机构协调合作。对环保产业的中小企业来说,借助核心大企业的资信优势或者第三方物流企业与银行的联盟,可以极大地降低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进而使中小业可以利用各种流动资产充当抵押物,解决融资难问题。具体如何让企业自身意识到P+Q>F+E而进行自我约束,为经济与环保提质增效正是本课题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摘要:我国环保产业环保投资总量不足且投资效率低下,企业缺乏环保投资热情,银企可通过绿色金融供应链模式共享经济收益以及无形的环境收益。本文是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了供应链金融是如何解决因中小环保企业与融资银行信息不对称性所面临的资金缺口问题。

关键词:环保产业,供应链金融,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绿色金融

参考文献

[1]《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2015.

[2]《供应链金融:优势、风险及建议》.2009.

[3]《供应链融资理论动态与实践进展》.2011.

[4]陈平.《供应链金融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分析——基于博弈论角度》.

[5]《金融生态系统视角下的供应链金融探讨》.2015.

中小学学校环保宣传标语 篇5

42、保护环境,从你我开始。

43、珍惜每一滴水,让地球妈妈不再哭泣。

44、清洁卫生,从我做起。

45、文明始于心,环保践于行。

46、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47、爱惜绿色,从我做起!

48、请让我们的校园永远充满绿色。

49、保护生态环境,就是爱护自己。

50、绿色就如同我们的生命!爱护绿色吧,就像珍惜我们的生命一样!

51、点点滴滴都是爱。

52、心动不如行动,去怨不如去干。

53、空气、清水、绿色,我们无价的`财富。

54、花草是我的朋友,请多一份爱护!

55、小草正在生长,请不要打扰!

56、用爱心呵护每一片绿色。

57、环境你不爱,美景不常在!

58、节约用水,从每一滴开始。

59、鸟儿啼,虫儿鸣,大熊猫抱着竹子咧嘴笑。我们保护环境,环境回馈我们。人与环境手拉手,我们都是好朋友。

60、问坛哪得绿如许,为有大家来爱护!

61、大手小手齐动手,共创环保模范城。

62、为了校园一片绿,珍惜脚下每棵草尽心才能干净,干净才能静心。

63、保护蓝天碧水。

64、让我们的身边充满绿色,让我们的心情飞扬!

65、水是有限资源,点点滴滴都是情!

66、它失去了保护,我们就失去了健康。

67、拥抱绿色文明,关爱绿色文化。

68、不要让白色的面纱罩在我绿色的笑颜上。

69、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70、环境是一杯水,要你去珍惜;环境是一根草,要你去爱护;环境是你,要大家去亲手培养。

71、珍爱每一滴水,还我洁净蓝天。

72、多一声谢谢,多一个朋友,多一声抱歉,多一份宽容。

73、你扔,我扔,无处扔;你净,我净,处处净。

74、生命因绿色而美丽。

75、小草也有生命,爱惜身边的每一个生命!

76、捡起片片纸,传递深深情。

77、创建绿色校园,从你我做起。

78、绿来自您手,美来自我心。

79、崇尚绿色消费,打造精彩生活。

中国环保企业跨步海外 篇6

近几年,環保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全国环保企业数量从2005年的不足3000家快速增长到2014年的约5万家。2014年,中国环保产业总产值约为 3.98万亿元,2015年预计将达到4.5万亿元。

在产业规模壮大的同时,环保技术也在不断提升,培育了一批拥有自主品牌、掌握核心技术、市场竞争力强的环保龙头企业。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左剑恶认为,环保市场的全球化发展,促使国内一些大型环保企业调整发展战略,已有的环境产品以及工程建设能力急需开拓新的市场。

在日前举行的中国-阿拉伯国家环境保护合作论坛上,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当前绿色经济发展已成为多国共识,中国在建设“一带一路”战略中明确要“加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共建绿色丝绸之路”,这将为中国环保企业走出去提供市场和机遇。

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常务副会长、博天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赵笠钧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其工业化、城市化正在加速发展,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不少国家的经济高度依赖能源、矿产等资源行业,环保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不久前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去肯尼亚内罗毕考察,发现当地急需饮用水清洁技术,而后续的环保需求也会逐步涉及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方面。”赵笠钧告诉记者。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驻华代表张世钢说:“‘一带一路’战略是一个拥有巨大潜在影响力的区域合作框架,也是促进环保南南合作的新舞台。”

阿盟可持续发展与国际合作负责人莎赫拉·哈桑·艾哈迈德·瓦哈比告诉记者,阿拉伯国家渴望借鉴中国在环保方面探索出的一些创造性解决方案,同时也希望双方合作建立工业项目,用于新能源利用、海水淡化、沙漠化防治等。

在中国-阿拉伯国家环境保护合作论坛期间,中国环保部与阿盟秘书处共同签署了环境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将在环境政策对话、污染防治、环境产业等方面进一步开展合作。

2013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中就提出,在支持节能环保产业“走出去”和“引进来”方面,中国将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承揽境外各类环保工程、服务项目。

环保部总工程师刘华说,应鼓励国际间企业界参与合作,广泛开展技术交流,加强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科技合作和信息分享,促进产业合作与技术创新。

中小环保企业 篇7

我们在深入研究国内外有关实验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对中小型汽油机的活塞和活塞环进行反复实验后,成功制成一种节能环保型活塞和活塞环,即在传统的三环活塞的下裙增加一道环槽,在槽底部钻有均匀分布的若干油孔,槽中装有由两薄刮片环组成的辅助油环,两刮片环的开口错开180度,且有一定径向弹力,在不降低气密性和不增加燃油消耗的条件下,取得大大降低机油耗效果。这种节能环保型活塞和活塞环,现已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它与传统活塞和活塞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 减薄滑动面的油膜

刮片滑动面与缸壁之间的最小油膜厚度,跟刮片与缸壁接触宽度成正比。由于刮片很薄,所以刮片滑动面与缸壁之间的最小油膜很薄。刮片经过缸壁后残留在缸壁上的油膜厚度约为刮片与缸壁之间最小油膜厚度的一半,故在辅助油环上油膜很薄,因此,减小了流向燃烧室的机油消耗。

2 单向阀作用

如图1所示,活塞上升时,两刮片相互靠紧贴在环槽的下平面,来自上方的机油不停地从活塞环上侧间隙经过背隙由回油孔流向活塞内腔。活塞下行时,两刮片紧贴在环槽的上平面,从环下方上来的机油不能再向上流,而经活塞环下侧间隙流向回油孔。这样,机油只向环下方流却不能向环上方流,起单向阀的作用,进一步减少了机油消耗。

3 良好的顺应性

活塞环对汽缸变形的适应能力以顺应系数Pk表示。

Pk ∝ 1/t3

环对汽缸的适应能力与其径向厚度t 的立方成反比,辅助油环的刮片比普通油环的径厚小得多,与已磨损或变形的汽缸的贴合性比普通油环好,能有效防止机油通过刮片滑动面与缸壁之间的间隙上窜,甚至未装第二道汽环,也无烧机油冒蓝烟现象。

4 对共振的阻尼作用

辅助油环上下两刮片的重量有一定差异,它们各自的共振频率和自由共振方向也不相同。当它们各自产生共振时,上下刮片相互干涉,对共振产生阻尼作用,克服了环的颤振引起的窜油现象。

5 辅助油环薄而轻(CH100的辅助油环只有1.35克),惯性力小,活塞上行至上止点时向上甩油和环在高转速下的颤振悬浮现象大为减弱,减少机油上窜机会。

6 辅助油环自身有一定弹力,使活塞下裙与缸壁之间形成弹性支撑,减小了由于缸套磨损而使活塞的配缸间隙增大后可能产生的敲缸现象。

7 如前所述,辅助油环有很强的刮油封油效果,大大减少机油消耗,不但提高了发动机的经济性,减少了尾气排放污染,而且能使活塞环,活塞与汽缸套经常保持液体润滑,减少摩擦力,增加功率,减少环与缸套的磨损,提高了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环保活塞组件其所以能使活塞环和活塞与汽缸壁保持液体润滑的原因是:据有关研究报告指出,均匀分布在汽缸壁上的油膜达到二微米厚度时就可保证活塞环、活塞与汽缸壁滑移面之间的液体润滑,供油过多,就会窜入燃烧室而被烧掉。环保活塞环组件中的辅助油环采用特殊结构的刮片环,虽有很强的刮油、封油效果,仍能使活塞环和活塞滑过汽缸工作表面时涂上一层保持液体润滑所需的薄薄油膜。我们曾对环保活塞组件装机运行100小时,每隔10小时拆检滑动面和环槽,发现其中都有可见的或可摸到的油膜存在,且在运行100小时后的磨损比普通环组在同期中的磨损还小一些。

关于加装辅助油环后所增加的重量和摩擦功的损耗问题,可从下面的论证中知其影响可忽略不计。

1 活塞增加一道辅助油环所增加的重量很小。以CH100活塞为例,在活塞的辅助油槽位置所对应的内腔局部加厚并切油槽后,活塞本身重量只增加二克,加上辅助油环重量1.35克,实际增加重量3.35克,即在原活塞重量的基础上增重4.3%。对活塞模具进行适当改进并将活塞缺口适当加深后则其增重降至3%以下。

据实测W100普通活塞重量为80.20克,增加辅助油环的CH100活塞重量(包括加装辅助油环后的重量)为75.45克,仍比W100普通活塞轻,故不必担心由于活塞增重,增加惯性力而影响活塞组件强度。

2 辅助油环在活塞下裙,处于完全液体润滑状态,摩擦力很小,而且由于该环的有效刮油和封油作用,可将其上的三片组合油环的弹力适当减低而不会减弱总的刮油效果,因而总的摩擦力(或摩擦功)并不增加,甚至有所减小。

中小环保企业 篇8

关键词:企业环保压力认知,环保行为,影响因素,建议

引言

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法规的日益严格和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企业比以往承受了更多来自社会各阶层及自身发展的压力。

企业是在各种复杂的契约关系中运行的一个有机组织,联结了政府、各社会团体等多元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今,越来越多的相关研究表明,多元化利益相关者影响了企业的环保行为。因此,针对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各方利益相关者,企业面对相互矛盾或冲突的要求时,其环保行为就可理解为,是其通过对拥有的稀缺资源的恰当配置,平衡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对来自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作出恰当的回应。

在诸多影响企业环保行为的因素中,于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中,客观上存在着哪几方利益相关者?他们的需求是怎样的?冲突或矛盾来自哪里?这些问题,影响着企业管理者对利益相关者环境需求的认知、评价的因素有哪些,最终决定了管理者是如何认知、评价这些来自各方的环境需求的优先性。

鉴于此,有必要研究企业对利益相关者环境需求重要性的认知是如何影响其环保行为的,以及当企业管理者认知到的来自利益相关者的压力越大,企业是否会采取更加积极的环境响应行为等问题。

企业环保压力认知差异及其原因

1. 企业环保压力的认知差异

在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中,存在着如政府、消费者、投资者、非政府组织、本地居民、媒体等多元化结构的利益相关者。这些利益相关者,是企业所处的市场需求和整个社会环境责任制度需求的载体,发挥了推动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约束企业行为的重要作用。然而,一个现实存在的状况是:处在同一组织场域中的企业,尽管面临着相似的市场需求和制度需求,但他们却有着不同的解读和认知。

假定这些压力能够均衡地施加在一个产业内的所有企业上,也并不意味着会对所有企业的环境响应行为和环境绩效产生同样的影响。究其原因,是从压力到行为还存在着中间转化过程,即企业管理者在把客观压力转化为感知压力时,管理者的认知过程,决定了最终的企业响应行为。这就导致即使是在某一地区、某一个特定的行业内,所有成员所受的外部管制都是一样的情况下,企业响应方式最后的结果也是会非常不同。

2.环保压力认知差异的原因

(1)当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压力逐渐向企业慢慢渗透的时候,来自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压力往往会施加在企业的不同层级上。比如,企业股东的压力往往直接施加给管理层,而员工的诉求是直接传递给经理的。

(2)企业面对的各方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可能存在相互冲突,难以兼顾各方。这就在客观上需要管理者综合判断后,做出权衡并对这些诉求确定一个优先顺序。

(3)并不是任何行业中的企业都用相同的标准,评价客观存在着的需求。企业管理者会依据其自己特有的企业文化、价值观,对这些压力加以甄别,最终作出不同的评判。因此,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压力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形”。简单来说,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这一客观存在的压力经由层层传递,被企业管理者主观地进行了评价,导致并不是任何利益相关者提出的诉求都能够得到同等重视。

企业环保认知的影响因素

1. 企业发展战略

企业发展战略,是指企业为了实现未来持续经营的目的,在充分分析其控制的资源、拥有的能力以及所处的外部环境后,制定的企业未来发展方向,选择达到目标的途径和行动,并为实现这些目标对企业重要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对目前和将来要从事的经营活动进行系统地规划和安排。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可以提升企业内部资源分配的效率和效果,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进一步促使企业实现创新管理,改善组织架构,增强企业对来自企业内外部不确定因素的应对。

如果一个企业谋划的是长期发展,那么,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时,企业管理阶层就会站在整体的角度和高度,将企业拥有的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因素结合起来考虑,对可能影响企业经营的种种重要的因素变化保持高度的警惕性。比如,国家有关环保方面的政策法规变动、消费者对环保产品的偏好等。企业管理阶层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时,就会意识到自己肩负的企业环境责任,将环保作为一个关键因素纳入自己的企业发展战略中。一个企业拥有了自己的长期发展战略后,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就会时刻关注企业未来。相反,如果一个企业没有自己的发展战略,它对环保就没有任何认知,或者无视企业环境责任。

如果企业只有短期发展战略,企业管理阶层就会忽略企业长久经营的最终目标,不是追求基业长青,而是一味追求短期效益,或者仅仅是规模的扩张、利润的最大化。此时,环保将不再是企业经营管理时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面对来自政府、媒体、消费者等的环保压力时,它的选择将会是逃避。

2. 企业运行管理团队和个人的综合素质

企业具有的特定组织结构,决定了其内部成员在行为上相互影响,心理上相互作用的特质,个体行为的总和即是企业最终表现出来的行为。企业成员特别是企业管理决策层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同,由于其拥有不同的环境行为偏好,最终选择其偏好的环境行为决策,表现为企业采取不同的环境行为。

企业运行管理团队和个人,实际上就是一个能够比较敏感的接收信息的受体。企业就是通过团队和个人来感知外部的环境信息,而企业运行管理团队和个人的综合素质,将会影响他对某些因素的一种敏感度,由此导致领导决策层的环境意识不同。这种意识的差异,最终会反映到企业管理决策层对待环境问题的态度上,表现为选择的环境行为存在差异。

如果企业管理决策层的环境意识水平很高,运行管理团队和个人的综合素质也就越高,往往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越强,对外界环境信息的敏感度就越高,更偏好良好的环境行为,倾向于做出友好的环境行为决策。企业也会自觉关注环保信息,执行国家制定的环保要求,承担污染防治等环保职责。

反之,企业运行管理团队和个人的综合素质越低,团队及个人对外界环境信息的敏感度越低。这种不敏感,会降低企业对环保的认知,在企业发展战略、经营方针、发展目标和思想路线等的制定时,环保将注定是被忽略或舍弃的一方。

3. 政府政策的可操作性

政策的制定固然重要,但是要使观念形态的思想,变为现实形态的行动,进而实现政策目标,政策的可操作性是一个重要因素。

一般认为,政策的可操作性,是指政策拥有完善具体的措施,在实践中易于推行与实施,要在技术层面上体现其能够被有效执行。其核心是要使得政策能够在成本较低的基础上,顺利实现预期的目标。

政府政策可分为指导型、引导型、强制型三类。其中,指导型政策在政策的层级系统中是最深层的政策,是用以指导和规范企业行为的一套理念和方法的总称,它侧重于价值陈述,为企业提供价值评判的标准;引导型政策通常是高层次的、大型的、长远的、带有战略性的政策方案,侧重于目标陈述;而强制型政策则表现为一系列的行动步骤和行动方案,必然要求有对应的部门或机构来具体实施。

以上3种政策的可操作性逐次增强。其中,强制型政策是企业行为的底线,是政府及社会公众所能容忍的最后一道线,企业若违背了相关的政策法规,就会丧失其生存的合法性。强制型政策通过严厉的奖惩措施,来引导企业关注环境保护,发现其自身的环保问题,改善自身的环境行为。企业为了保有其生存合法性,避免被惩罚,就会采取一定的环保行为。

然而,并非所有的企业都承受着相同程度的政策压力。当政府制定出台了一项新的环保政策,企业在获知这一新政策之后,会有一个学习、了解、熟悉的信息加工过程。此时,政策的可操作性等,就会影响企业决策者的认知及所采取的应对策略。比如,当政府政策是引导型时,团队素质高、战略眼光较远,他们可能很早就会意识到政府政策的引导方向,会在战略制定时以及企业发展中注意环保问题。但是如果团队意识不是很高,战略上也没有重视,那么,此时强制性的就会比指导型与引导型的更有作用。

总之,政府政策的可操作性越大,企业感受到的刺激就会越强;所受到的政府压力越大,越有可能主动采取环保举措。相反,政府政策的可操作性越小,企业受到的政府监管就会越少。或是缺少改善环保绩效的激励,或是违规后的处罚越轻,企业就不太可能主动采取环保行为。

4.市场信息反馈

来自利益相关者的压力,是企业重要的社会压力来源。比如,社区居民通过媒体舆论等方式对企业施加压力,要求企业采取一定的环保行为;消费者选择购买环境友好企业的产品,或自觉抵制非绿色产品,这些行为虽是非强制性的,但当消费者的诉求通过其具体的行为,产生巨大影响甚至控制企业经营活动,最终会变成一种联合行动。

利益相关者的诉求达到可通过法律法规或市场的力量表达出来时,必定会对企业造成一种实质性的紧迫的压力。为了应对这种压力,企业迫于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可能就不得不采取一定的环保行为。为了公平照顾到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企业管理者会实施多样化的环境管理策略。比如,优化员工的工作环境,提高产品生产过程的污染控制,致力于清洁生产,减少社区污染等。

如果消费者表现出对环境友好型产品的偏好,并自愿接受略高一点的价格,当此类消费者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环境友好标志产品”的设立,可能会促使企业进一步提高环境绩效。但是目前在我国,消费者的环保行为对企业的绿色环保创新实践并没有显著正向影响。从我国经济现状分析,当前国内大部分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绿色产品的价格对他们而言略高,相比之下更能接受不含环保成本的低价非绿色产品。与发达国家的消费者相比,目前我国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和环保意识不是很强烈。国内的消费者更加关注产品的购买和消费过程,不像发达国家的消费者那样,还会关注原料来源、产品的生产和寿命结束之后的废弃物处置过程。

目前,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来中国投资办厂,这些企业往往会要求其中国供应商采用清洁安全的技术,提供节能环保的产品等。在一定程度上,这类更严格的要求会倒逼中国企业,使他们为了获得订单而进行绿色环保创新实践。

此外,也有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竞争压力的存在,对企业绿色环保创新实践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企业会为了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而进行绿色环保创新实践,向市场提供绿色产品等。这些行为可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不断扩大其市场占有率。

建议

大量理论和实践表明,企业在做出有关环保方面的战略决策或行为选择时,正承受着来自政府、消费者、竞争者、非政府组织、媒体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多重约束力量。这些多元化的利益相关者会通过各种信息传递方式,来阐明他们与企业的利害关系及利益需求,在环境保护方面要求企业有所作为。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企业要制定长远的发展战略

企业发展战略是必须要制定的。没有发展战略,企业无法进入长期经营,就会感到前途迷茫,其结果恐怕终难摆脱被挤垮的命运。

目前,我国创新创业大热,机遇的存在也意味着市场竞争的异常激烈。而且企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必定会面临资源短缺等种种问题,更多的企业事实上还处起步阶段,尚在为立足和短期的生存而挣扎,无暇也无力考虑环保问题,在其决策时就会只顾眼前利益,不考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大量的短视行为。这时候,需要政府、媒体、社会力量共同努力,端正企业对发展战略、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纠正其对社会责任在认识上存在的偏差,鼓励和引导企业制定长远的企业发展战略,并将履行社会环境责任融入到发展战略中。只有将企业环境责任融入企业的战略管理当中,企业自身努力改变原有理念之后,才能从思想上对包含有企业环境责任的战略管理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

对企业自身而言,战略制定工作是一项涉及企业整个组织、专业性很强的重要工作。可将企业战略制定工作分为前期准备阶段和实施阶段。

(1)企业在战略制定准备阶段时,应组建一个专门的战略制定小组,战略编制的各项具体工作交由它全权负责。然而实际情况是,战略制定对于大多数企业都是一种非常态的管理工作,一般企业都普遍缺乏战略制定方面的专业人才储备。为了提高企业战略的质量,企业可寻求外部资源支持。比如,与战略咨询专业机构合作,聘请其作为企业的战略顾问,帮助企业组建战略制定小组,开展面向企业领导层的战略辅导,借助其专业优势完成企业自身战略的制定。

(2)企业发展战略制定之后,不能让其流于形式,而是必须将战略计划落实。要制定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和纠正措施,以实现最终的战略目标。

2.强化企业运行管理团队和个人的综合素质

企业之所以采取一个特定的环境行为,首先是因为其对自身的环境影响有了一定的认识,才会进一步审视自身的环境行为。而在审视、学习的过程中,企业对履行社会环境责任的意识慢慢有了觉醒与提高,认识到这种责任承担对其生存发展的必要性。这时,企业才会从根本的战略上转变经营理念,将环境目标等纳入其经营战略,进而做出环境行为决策。

具体到企业中的每个员工,只有从管理层到基层员工都形成了良好的环保观念,认为企业应当履行社会环境责任、采取环境行为,并把这种观念根植到企业文化中,将改进其环境行为成为企业不断努力的目标,才能使企业环境行为的改进具有长久性。为此:

(1)企业决策管理层应有意识地培养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感度,根据环境变化对其注意力配置进行适时的调整,及时提升自身的认知结构,从而使企业能够更加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另外,企业高管在加强自身学习的同时,可进行适当的心智与认知能力训练,充分利用组织内外部的各种机会,提升自身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及其认知的准确性。

(2)企业可从软实力着手,创建自己独有的绿色环保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形成环保的价值理念和文化形态,并作用在企业内的每个员工身上,使企业在每个发展过程中,都能够得到优良文化氛围和绿色环保意识的指引,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绿色的经营策略。

(3)企业可利用媒体、网络等现代营销手段,积极向利益相关者辐射传播其绿色价值理念。这样做,一方面可鼓励消费者实施绿色消费行为;另一方面还可树立起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4)企业应帮助员工树立起绿色价值观,通过开展实地参观、培训讲座等方式,让员工了解企业的供应链、生产制造流程等,并对员工在实施绿色过程中的创新进行奖励等。

(5)大型企业可选择与高校、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共同组建企业研究院,中小型企业则可与高校、研究所等研究机构进行项目合作。通过彼此合作,实现对生产技术难关的科研攻关,完成企业的低碳环保生产工艺流程的构建,以及原材料和能源的利用率与“三废”排放的减量目标等。

3. 细化政府环境政策,增强可操作性

美国政策学者艾利森指出,在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中,方案确定的功能只占10%,而其余的90%则取决于有效的执行。因此,政策的可操作性是最为关键的。为了避免政策制定过于原则性而缺乏可操作性,应在制定政策时,强化政府、企业和公众各方的责任,补充完善实践中发现的法规漏洞,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同时,不断细化相关法律法规,以增强其可操作性。

例如,在细化环保宣传和普及相关制度时,政府可制定环境宣传实施方案,将领导、公众、环保工作人员、广大青少年和生产经营者都纳入宣传的对象。在宣传教育手段上,要积极探索,与时俱进,可建立环保网站并及时更新环保内容。利用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宣传环保知识。此外,还可举办环保讲座、鼓励社会大众参与现场观摩、绿色生产,甚至可通过举办摄影展、环保标语竞赛等活动,使得环保宣传教育寓教于乐,同样可收到较好的效果。同时,政府还要定期考察,以确保宣传效果。全国人大常委会应联合环保部门、保监会等部门,依据“环境保护法”中环境污染责任险的规定,出台相关的指导意见或管理办法。对目前实施的“保险法”,也应对鼓励投保环境污染责任险的内容作出适当调整。

政府部门应定期向社会公众披露企业的环境行为信息,让消费者、环保公益团体等利益第三方了解和监督企业的环保行为,促使企业规范其生产过程,自觉提高其环境污染的处理能力。因为引入市场和公众等第三方监督企业的环保行为,有时甚至比罚款更为有效。

4. 加强市场信息反馈

在政府对企业环境行为的监管过程中,极可能会出现“寻租”行为,增加环境的治理成本。对此,政府需要积极发挥其宏观调控职能。比如,进一步推动排放许可证或其他使用自然资源的许可证贸易,完善排污收费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并在全国建立健全排污权交易市场。与此同时,还需要借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加以调节,通过市场机制来调配企业的环境负担,实现企业环境成本与效益的平衡,推动企业积极的环境行为。

(1)政府应积极推动“绿色消费",带动市场的绿色消费行为。可通过绿色采购等举措,引导市场对绿色产品的需求。这本身可以成为最大的绿色消费者,为绿色产品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提供大力支持。

(2)加强对消费者的绿色教育。由于消费者存在一个成熟的过程,随着消费者更加理性、市场愈加成熟,市场会反馈给企业一个信息,企业的产品越环保,就越会受到市场欢迎。因此,政府可加大对环保公益广告的投入,培养和加强消费者的环保意识,引导消费者完成绿色购买行为。

(3)环保部门应加大对企业环保行为的披露,一方面,通过新闻和披露性节目,对企业积极的环保行为进行公开表扬。另一方面,则增加对污染企业的报道与批评,让消费者对各企业及其产品的污染情况有个理性和全面的认识,为他们的购买行为提供参考。

(4)媒体应增加对环境现状的报道,使消费者了解现存的种种环境问题,提高其环境危机感。

(5)由于绿色价值观和环保意识不是一朝一夕间就能建立起来的,因此,还要重视对儿童的环保意识教育。要在现行普及义务教育中增加环保理念的占比,帮助儿童从小就开始树立一种科学的消费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杨平军.浅谈企业发展战略制定的思路和要点[J].东方企业文化,2015(7):200-201.

[2]严荣.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可操作性的思考[J].理论探讨,2000(3):75-77.

[3]李怡娜,叶飞.制度压力、绿色环保创新实践与企业绩效关系---基于新制度主义理论和生态现代化理论视角[J].科学学研究,2011(12):1884-1894.

[4]Delmas,Magali.Stakeholders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Practices:An Institutional Framework[J].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2004,13:209-222.

[5]胡应得.排污权交易政策下企业的环保行为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6]路江涌,何文龙,王铁民,刘颖.外部压力、自我认知与企业标准化环境管理体系[J].经济科学,2014(1):114-125.

[7]彭雪蓉.利益相关者环保导向、生态创新与企业绩效:组织合法性视角[D].杭州: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8]龚宏斌.企业环境责任的利益相关者驱动、响应及绩效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9]李雪琪,朱华.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研究[J].科学导报,2015(8):208-210.

[10]刘艳.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J].人民论坛(中旬刊),2015(4):97-99.

[11]曹国,沈利香,应可福.环保压力、绿色创新与小微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江苏省小微企业的实证分析[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4(4):64-76.

社会的企业环保责任 篇9

企业的生存法则便是保持并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以实现企业的营利目标, 最终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 其是否以牺牲环境利益为代价将是承担保护环境的重要社会责任。

所谓企业的社会环保责任, 是指现代社会的企业在谋求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 应当考虑增进企业利益以外的环境公益。企业的社会环保责任源于企业的社会责任理论, 而在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增进包括环境公益在内的其他利益正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应有之义。

1 企业的社会责任理论

1.1 概念诠释。

关于企业的社会责任, 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表述:所谓企业的社会责任, 是指企业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地营利作为自己的唯一存在目的, 而应当最大限度地增进企业利益以外的其他所有利益[1]。

企业在谋取自身最大经济利益的同时, 从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出发, 为其他利害关系人履行某方面的社会义务[2]。

现代企业以营利为宗旨, 但是营利与社会责任并非必定发生冲突, 冲突并非必定不可调和, 企业在谋求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 应当考虑增进自身利益以外的其他社会公益。

1.2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一般依据。

企业承担包括环境保护在内的社会责任并非偶然, 而有着深刻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理论认为:市场竞争会使社会个体有效利用资产以维持自身的存续与发展;优胜劣汰的淘汰机制会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人们在利已基础上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 自发的促成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

法学领域中个人权利本位向社会本位的过渡, 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提供了法学依据。

企业自身的发展, 则从另一角度说明了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性。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是对经济资源予以配置的最主要的社会主体, 企业经济力量逐步加强, 社会财富也越来越向企业集中。现代社会对企业的要求, 已经从单纯的营利性组织发展到具有社会性使命。而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可以改善企业所处的环境, 有助于自身形象的提高, 避免政府的管制, 从而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

2 企业承担社会环保责任的理论分析

企业承担社会环保责任是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在环保领域的延伸, 是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承担社会环保责任是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新发展。

2.1 环境意识的变革。

企业是社团法人, 存在的基础在于人的集合。而伴随着社会的发展, 公众的环境意识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

现在,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类是自然界生命演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需要通过新陈代谢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与自然界保持平衡关系。人类环境系统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经济活动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必须不超过两个界限:从自然界取出的各种资源, 不应超过自然界的再生增殖能力;向自然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 不应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人类不应以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方式来追求发展, 当代人不应为了自己的发展而对后代人的发展和需要能力构成危害。必须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新的环境观被社会各界普遍接受, 这必然促使企业经营者们增强环保意识, 转变经营理念, 为企业承担社会环保责任提供了强有力的观念支持。

2.2 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

企业是多种社会主体利益的交汇点, 承担社会环保责任必然会涉及到企业治理结构的问题。企业利益的保护、经营者的约束以及环境公益主体的参与, 是企业承担社会环保责任时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经营者利益的保护。经营者合法的财产权益, 是法治国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企业承担社会环保责任是指企业在谋求经营者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 考虑增进企业利益以外的环境公益。经营者利益与环境公益并不对立, 追求环境公益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实现经营者利益的最大化。

经营者的利益与企业的经营状况息息相关。企业以营利为目标, 应当考虑经营的风险, 但这并不意味着都要获利。如果企业的目标在于自身的生存以及良好的发展前景, 实现长期的利益最大化, 就应该承担保护环境的社会义务和由此产生的社会成本。企业从事环境公益事业, 帮助政府实现环境政策还会获得政府的支持以及社会公众的认可, 有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会给企业经营者带来长远利益。

2.3 经营者约束企业的义务。

企业是法人, 其行为需要通过企业机关来实现。经营者的职责, 主要是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现代社会企业利益与环境公益相辅相成, 追求环境公益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经营者决定把企业的资金用于促进环境公益, 并没有超越企业对其的授权范围, 也没有违反自身的委任义务 (大陆法系) 或信托义务 (英美法系) 。

经营者在谋求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承担社会环保责任, 是重视企业利益、改善企业经营管理以适应环保时代的表现, 符合法律对企业法人义务的要求。

3 环境公益主体的参与

企业的行为在涉及债权人、员工、供应商、用户、消费者以及政府利益时, 会有当事人出面主动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而企业对环境利益造成影响时, 由于缺乏明确的利益关心者, 往往多数人只会去分享而不会积极的维护;另一方面, 环境利益涉及的人数众多, 具体个体的利益又各不相同, 协调环境公益与股东利益在具体操作上存在着现实的困难。

政府作为环境公益代表在环境保护领域发挥作用是现实的选择。政府的外部控制对环境保护来讲必不可少, 政府法令的一般普适性效力, 会遏制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政府通过财政支持如低息贷款等经济手段支持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严厉处罚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以引导企业的决策, 要比在企业的治理结构中引入环境公益人氏更为有效。

4 企业社会环保责任的实施

4.1 立法依据。

从法律体系系统性的角度出发, 企业承担社会环保责任的立法, 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全部规定在《企业法》中, 只要在整个法律体系中贯穿这一公共政策就能达到同样的法律效果。企业承担社会环保责任的法律依据, 除了此法外, 还应当包括所有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事实上《宪法》中有关环境保护的原则性规定、《民法通则》中的公序条款、《环境保护法》和诸多环境单行法规中的内容, 组成了有机的体系, 已经为企业承担社会环保责任提供了法律依据。

4.2 实施措施。

国内、国际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化也对企业、公司的生产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 我国实行的“高资本投入、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 造成了资金、能源的巨大浪费, 付出了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高昂代价。现阶段, 为增强环境竞争力, 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公司、企业必须树立承担社会环保责任的理念, 平衡协调经营者利益与环境公益的关系, 在经济发展上转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发展模式,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实践中公司、企业实施的经营管理的新措施应当包括:建立和维持适当的环境管理系统;重视成本、商誉和知识产权的保护, 加强与社会的交流;在决策过程中评估并陈述可以预见的企业的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可能对环境、人体健康与安全造成的影响, 其范围应当涉及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从科学和技术的角度来理解对环境或人体健康与安全可能造成的损害并及时采取措施降低损失;制定应急计划针对经营行为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提高企业的环境保护业绩;对员工提供教育和培训;促进环境公共政策的发展等[3]。

摘要:企业在社会中的环保责任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突显出来, 责任的大小、多少将直接关系到社会发展的和谐与否。通过对企业的社会责任在环保中的体现与承担, 在理论和实施上对其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环保责任

参考文献

[1]刘俊海.商事法论集[C].第二卷, 第59页.[1]刘俊海.商事法论集[C].第二卷, 第59页.

[2]张士元.法商研究[J].2001 (6) :107.[2]张士元.法商研究[J].2001 (6) :107.

玻璃企业进入“后环保时代” 篇10

此外, 从需求端看, 国泰君安分析师张弛指出, 沙河地区近年来兴起了不少玻璃深加工企业, 而这种玻璃深加工产业受天气、地产等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 且深加工产品都是以双层甚至三层玻璃制成的, 需求出现成倍的增加, 成为沙河玻璃在淡季时期的价格稳定器。即使未来北方天气进一步转冷, 地产需求在冬季进一步萎缩, 但由于有玻璃深加工产业的需求补充, 沙河玻璃企业的库存压力较往年同期可能会有所减轻。

作为产能过剩行业, 受玻璃价格疲软及需求不旺的影响, 玻璃企业近年来的日子并不好过。一方面, 玻璃生产线一旦开工点火就必须连续生产, 无法动态调整产能, 停火减产的代价巨大, 导致玻璃在旺季 (每年的8~10月) 时候产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 而在淡季 (每年12月~次年3月) 时候的需求减少、库存增大、价格下降、产品利润波动很大;另一方面, 玻璃行业属于产能过剩行业, 产品利润薄, 在淡季时企业经常处于亏损状态, 所以玻璃生产企业非常需要期货这样一个工具来为生产活动保驾护航。

于是, 一些胆大开放的企业便把目光投向了玻璃期货, 实现“期现两条腿”走路。作为生产企业, 在产品旺季期货价格相对较高时进行卖空操作, 将淡季时候生产的产品通过期货市场“卖出”, 卖到一个相对较高的价格, 就可以极大地挽回淡季到来后的产品亏损。此外, 企业在注册仓单后, 还可以利用仓单的质押功能进行融资, 进而缓解企业的资金压力。

上一篇:小学生的阅读现状下一篇:管理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