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文化传播价值思考

2024-08-30

三七文化传播价值思考(精选四篇)

三七文化传播价值思考 篇1

一、三七文化

三七文化是文山各族人民在对三七的发现、驯化、种植、利用、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漫长历程中,以三七为载体,表达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产生的各种理念、信仰、思想感情和意识形态的总和。简而言之,是文山各族人民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三七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三七文化内容包括三七栽培技艺文化、三七种植发展史、三七制度文化、三七营销文化、三七文学艺术、三七中医药文化、三七食文化等。三七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就本质来说它其实就是三七中医药文化。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三七含有51种三七皂甙,77种以β—榄香烯为代表的挥发油,以及三七素、三七多糖、黄酮、甾醇、微量元素等多种具有生理活性的物质。国内外医学家对三七单味和配伍的临床实验证明:三七用于治疗咯血、吐血、尿血、便血以及妇女血症,用之无不应验;常用治支气管扩张、肺结核咯血、胃溃疡吐血、子宫出血,无不显效;用于治疗心律不齐、结核性胸膜炎、紫癜、硬皮病、子宫肌瘤,均获良效;用于治疗高血脂症、高甘油三脂症,疗效显著;用于治疗妇女子宫脱垂,总有效率达91.5%,治疗妇女输卵管阻塞,最终治愈怀孕率为72%,输卵畅通率为14%,总有效率为86%。单味三七可以养生保健,降压祛风,对风湿、类风湿、脉管炎、乳腺增生、乳房囊性病变、食道梗阻、萎缩性胃炎,都有疗效。3近年来,一些科研机构和药品生产企业根据三七的药理作用和临床试验,朝着老年人用药、妇科新药、肝炎治疗新药、抗癌新药、糖尿病治疗新药、保健品和化妆品、老年痴呆症、艾滋病等尖端新药方向研究,目前已经研发出许多新产品,不断充实着三七中医药文化内容。

二、三七文化传播价值思考

三七文化是三七发展的产物,随着文山三七产业不断发展,三七文化迎来新的发展局面,就像长期被埋在深山里的一块璞玉,没有被发掘出来为世人所知。尽管三七文化是边疆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一时不为主流文化所接纳,但三七中医药文化能为人类健康造福。从文化传播的功能来看,传播对文化的影响不仅是持续而深远的,而且是广泛而普遍的,也许正是这一原因,传播被视为文化的工具4。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的传播和文化的创造同等重要。那么,传播三七文化有什么社会价值呢?

(一)提高文山各族人民文化自信心

长期以来,文山各族人民光看到三七药用价值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而把三七视为普通药材、土特产,没有意识到三七早已经被他们文化化。三七是有文化生命力的,它融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于一体,以三七中医药文化和三七食文化为核心,在历史长河中为人类健康做出巨大贡献。文山各族人民对三七文化的认识态度是否正确、科学,不仅关系到三七文化的现实发展状态,而且决定着它的未来发展走向。在文化趋于全球化的今天,文山各族人民要唤醒民族文化自觉意识,树立应有的文化自信心,为三七文化而感到骄傲自豪,并对三七文化生命力和发展前景有坚定执着信念。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觉悟到“越是全球化,越应当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和民族个性,否则就会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迷失自我。”只有向国内外传播三七文化精粹,三七文化才能在最大范围内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接受,才能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贡献。也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唤醒文山各族人民的文化自觉意识,并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心。

(二)增强文山各族人民凝聚力

著名学者张岱年先生说过:“必须正确理解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文化,才能具有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有了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才能增强民族的凝聚力5。”一个对自己民族文化没有信心的民族,不可能把自己的民族文化振兴起来,更不可能产生民族凝聚力。人的信心,表面上看是从能力和业绩中来,再深一层看,是从文化中来,因为人的能力和由能力而来的业绩,都和这个人的文化背景有关。是文化熏陶决定了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进而决定着人的能力,才能创造业绩。有了文化的自信,就有了最深刻的自信,就会产生最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把三七文化向国内外传播,与异域文化进行沟通与交流,展示文山民族文化魅力和精神风貌,从而提高三七文化知名度,不仅能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还能从心理上产生文化归属感,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

(三)推动文山三七产业跨越式发展

从全国来看,人们对三七的了解基本来自云南白药中对三七止血功能的介绍,其他一无所知。因为人们对三七的认识停留在原始层面上,使三七价值体现不出来,从而挫伤种植三七的农户,使三七产业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近年来文山州委、州政府及社会各方均意识到发掘和研究三七文化对发展文山三七产业的重要性。如果没有三七文化这个灵魂,三七就只是普通的药材、土特产,必然降低三七价值。三七一旦穿上具有深度的文化外衣,就会提高文化品位,三七产品就会实现价值增值。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逐步改变,花钱消费“健康文化”显然比消费普通草药、特产要显得更高雅,消费健康文化已成为大众的普遍选择。三七产品的增值,使三七价值在无形中得到提升。而三七价值、三七价格及三七产业发展呈正比关系。当三七价值得到提升时,三七市场价格自然跟着往上攀升,那么受到实惠的不仅仅有三七种植农户,还有三七加工企业和文山州委、州政府。如果说三七文化是促进三七产业发展的内驱力,那么向国内外传播三七文化就成为推动三七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巨大外推力。因为通过传播,才能从根本改变人们长期以来对三七的偏见,才能让更多人放心消费三七文化。

(四)为人类健康带来福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人民实际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在短时间内从根本上改变了生活方式。令人忧虑的是,从人类健康和公共卫生学角度来看,生活方式已经发生改变的许多部分,对人民健康严重有害并将长期存在,甚至形成社会性健康危机。当街上的自行车洪流被黑压压一片汽车所取代时,当餐桌上的绿色

为电影符号学辩护

王豪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广州510420)

摘要:20世纪60年代,受索绪尔普通语言学影响,在电影研究领域产生了一种着眼于电影本身内在结构特征的新的理论与方法--电影符号学。然而,这种新理论、新方法一经出现便引起了不小争议。质疑者抓住电影与自然语言之间的差异,激烈地否定电影符号学。笔者通过对电影的深入研究,注意到自然语言与电影的差异,也发现了它们在根本上的相通性,从而为电影符号学的合法性提供依据。

关键词:电影;记号;结构;符号学

早在艾森斯坦和巴赞的时代,便有“电影语言”的提法,但它指的是电影的表现技巧和制作方法,与我们平时所说的“语言”并没有太多联系。真正把电影当成一种语言来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受索绪尔语言学影响形成的结构主义思潮,辐射到电影研究领域,形成了新的研究理论与方法—电影符号学。即把电影作为一种类似结构主义语言学意义上的语言来进行研究,揭示电影表达系统中的记号和结构规律问题。

然而,这种新的电影研究理论与方法,一经出现便受到许多电影研究者的质疑。这些质疑不约而同地指向一个地方:电影和自然语言存在差异。那么,建立在自然语言研究基础之上的现代语言学研究方法,是否具有以它来研究电影的合理性呢?这需要对电影的结构特征进行深入探究。因此,本文旨在弄清以下两个问题:

一、电影的记号问题

符号学这门学科最早是由索绪尔提出的,但是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然语言方面,创立了体系完善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成

蔬菜被肥腻的动物脂肪和动物蛋白所取代时,当利欲熏心者与社会普遍的无知将整个国家淹没在严重污染了的水里、空气里、土壤里时,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各色癌症及心理疾病所造成疾病的发病率,将呈爆发态势增长,这些疾病的死亡率亦将呈爆发态势增长;随着国际社会人口老龄化的来临,老年痴呆症、帕金森氏病等大量发生,成为对老年人后半期生活质量的主要挑战。面对无情的社会现实,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步增强,医疗观念已由过去的以“治疗”为主转变为以“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相结合,人们正在寻求各类绿色药品、绿色食品、绿色保健品,对生物性资源产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大,三七因具神奇功效而进入人们的视线。传播三七文化,让三七文化为人类健康造福,是人类的强烈需求。

三、结论

三七文化是文山各族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一份不得多得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对外传播三七文化,能提高文山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从而推动文山三七产业跨越式发展,逐步市场化、走向国际化,最终让更多人认识、消费三七文化,让三七文化为人类健康作出更大贡献。

注释:

1.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志(第二卷)[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416).

2.雷绍武,木霁弘.文山三七——跨越生命百年的金钥匙[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80).

3.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志(第二卷)[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422).

为符号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由于语言学发展成熟之快,使符号学的发展受到它的巨大影响。“理论上的语言学是符号学的一个分支,但是符号学确实从语言学而来”1,从好的方面讲,结构语言学为研究其他符号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从不好的方面讲,语言学造成了对符号学的覆盖,使得语言文字之外的其他符号无法进入符号学的研究视野。具体到电影来说,这种由影像组成的艺术,与文字符号不同,有着自己的特征。由此引起人们对电影符号学的质疑。

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是一种由两项要素联合构成的双重的东西,连接着音响形象和概念。即作为标记形式的“能指”与其指示的意义的“所指”:而且“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是任意的,或者,我们可以简单地说:‘语言符号是任意性的’。”2也就是说,在能指与所指不存在丝毫自然的或必然的联系,我们不能通过能指推断所指,也不能通过所指推断能指。两者的结合完全是随意的,偶然的,并且以集体习惯,被约定俗称地固定下来。

而许多电影研究者认为电影影像的特征与语言符号相去甚远,因此,不把影像视为一种符号,或者认为只有部分影像可以视为符号。就连电影符号学家麦茨也说:“这不完全是一种系统,只是部分而已,它用到很少的真正符号。有些电影的影像因为早在口语中不断使用过,所以能够变成一种稳定并且约定俗成的意义,而终于成为一种符号。”3,在电影符号学产生之前,西方电影理论家米特里便认为,电影形象单元不能像文学词语那样起隐喻性的表意作用,文学隐喻与其代表的对象之间不存在着相似性,但电影恰恰相反,它的能指与所指之间往往是非常相似

4.刘双,于文秀.跨文化传播:拆解文化的围墙[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41).

三七文化传播价值思考 篇2

关键词:儒学 文化价值 传播路径

儒学,是孔子所创立的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伦理、哲学为一体的学说体系,剔除其中封建性的、阶级性的糟粕,儒学的一些价值原则和根本精神在当代仍闪耀真理的光辉,具有时代价值,其中的精华值得我们继承、发扬、传播。儒学在当代复兴中国传统文化、挽救国人文化信仰危机、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安全等方面所表现出的重大的文化价值尤其引人注目。

一、儒学思想内容的概括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学所蕴含的思想内容广博精深,细细梳理,可将其核心内容概括为:公而忘私、心忧天下的爱国精神;见利思义、以义制利的道义观念;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人格取向;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克己复礼、三省其身的人生态度;厚德载物、民胞物与的包容气度;和而不同、执用两中的中和之道;仁者爱人、博施济众的仁爱胸怀;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的淑世情怀;自我反省、止于至善的道德追求;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的公德意识;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天人合一、天物一体的生态理念;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道德责任等等。

正是儒家的这些思想、观念和精神使中华民族得以绵延五千多年不中断,它们是儒家思想精华的高度浓缩,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儒学内容也将不断丰富和发展。

二、儒学在当代的文化价值

1、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伴随着中华民族走过了风风雨雨几千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取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并非“复古”,而是找寻中国文化之根,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一个民族一旦失去文化根源,也就失去了精神归宿,永远得不到其他民族的尊重。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出现了梁漱溟先生所说的“中国文化调失”现象,即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大遭贬斥,现代文化体系又尚未建成,从西方传播而来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又不能内化为中国人的文化特质,中国处在“文化真空”的状态。这种“文化真空”的直接后果就是“礼崩乐坏,学绝道丧”,中国人的文化身份模糊不清,无法定位。[1]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与西方文化关注人如何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以科技为核心的价值观不同,它更加关注的是人内心的思想状况、自身修养以及内圣外王之道,因而它能够担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文化使命。

2、挽救国人文化信仰危机。“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通过文化中所体现的超越神圣的信仰与价值,来提供生活的意义与安顿生命的无常,离开了特定的文化就不可能存在抽象挂空的超越神圣的信仰与价值。”[2]从儒学的主体内容来看,儒学在本质上就是希望之学,因为它所追求的正是天人合一、天下为公、社会和谐、世界大同的信仰,儒学把对未来的希望与信仰寄托在人类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良知上。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儒学为中国人提供了信仰与希望,使中国人的生命存在与历史现实具有了意义。人的心灵的充实和生命的价值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特定的文化来实现的。纵观人类历史,西方人通过基督教文化来实现其生命的价值,中亚人则通过伊斯兰教文化来安顿自己的生命,而我们中国人就是通过儒家文化所表达的信仰与情怀来充实自己的心灵与实现生命的价值。然而,近代以来,尤其是“五四运动”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人们对儒学的全盘否定,中国人几乎割断了自己的传统文化血脉,这种信仰缺失的迷惘状态,导致许多人以权力、财富、金钱作为灵魂的主宰,以此来满足内心的欲望。儒学所倡导的是刚健有为的奋发进取精神,所追求的是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浩然之气,所推崇的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高尚节操,因而儒学能够给当代的中国人指明理想、带来希望。

3、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安全。钱穆先生曾在他的《文化学大义》中提出:“今天的中国问题,乃至世界问题,并不仅是一个军事的、经济的、政治的,或是外交的问题,而已是一个整个世界的文化问题。一切问题都从文化问题产生,也都该从文化问题来求解决。”[3]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相当一部分人只是从物质层面片面了解西方文化,而对其真正的文化精神不做深入研究便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却嗤之以鼻。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人在文化上也开始觉醒,渐渐有了主体意识,但也仅仅流于形式,或做各种表面文章,而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深入思考。中国的崛起首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崛起,中华民族的复兴首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中国的安全首先是中国文化的安全。当今社会,经济危机、生态危机、能源危机等等,归根结底都是由于人们对利益的过度追求而导致的。正如亨廷顿在他的《文明的冲突》一书中所说,“所谓文明冲突的背后,其实只是利益的争夺。”[4]文化的核心是思想和精神,中国要保护自己的文化安全,就必须改变被西方文化思想殖民的现状,必须以自己的思想和精神来处理问题,来发展自己。

三、儒学传播路径思考

1、对其基本思想和观点进行现代诠释和转换。首先要对儒学的基本概念,如天、信、诚、义、忠、理、气、心等作出现代诠释,使其外延和内涵都符合现代逻辑学和科学的基本规范。其次,对于儒学的思维方法和逻辑原则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缺陷和不足。在充分吸收现代逻辑学和方法论成果的基础上,提高儒学的严密性和思辨力。再次,充分吸收人类现代文明的思想成果,尤其要吸取中国当代建设实践的经验总结,补充和修正儒学的思想内容。由于传统儒学是建立在封建宗法社会上的意识形态,它反映的是那个社会各个层面的需要和秩序。要想使儒学具备当代性,必须剔除或修正它和封建宗法社会紧密联系的那些落后的思想内容,代之以现代社会公认的思想原则,比如公正、平等、自由等理念;同时也要吸取中国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提出的实践观点、务实原则。只有将这些思想内容吸收进儒学,从而使儒学思想在不放弃其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发生深层次、大规模的变化,才可能实现其现代转换。

2、转变对儒学的纯学术性研究。儒学在当代具有重大现实价值,这种价值不仅体现在理论性、学术性上,而且更应该将其主要思想运用于实践中,要将对儒学的研究由阳春白雪式的纯学术性的研究转变为实用性研究,如儒学理念在国家管理中的具体实施,儒学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与发挥,儒学在发展市场经济中的价值及实现,儒学在行政管理中的运用,儒学在人际交往中的行为艺术,等等。只有在具体实践中发出炫目的光芒,儒学才能在更大程度上为现代人所接纳。

3、将儒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儒学的思想观念主要是依赖于典籍文献而传播的,因此需要在教学的制度设计里,倡导大、中、小学开设阅读和讲授古典文献的课程,形成一以贯之的古典文献阅读系列,把具有一定的阅读和欣赏古代典籍的能力作为考察学生学习状况的主要依据。

4、培养热爱儒学并积极传播儒学的专门队伍。儒学的继承和传播,需要一批有“自觉精神”的人。“自觉精神”是钱穆在《国史大纲》中用来形容北宋士大夫的话。他说“那辈读书人渐渐自己从内心深处涌现出一种感觉,觉到他们应该起来担负天下的重任。”[5]在学校,可以先培养一批对儒学感兴趣并且有志于进行儒学传播的教师队伍,对大中小学生通过讲座、读经等途径和方式进行儒家文化教育。在社会上,可以组织一批在儒学上有一定造诣的专家和学者,通过媒体对儒学进行大众化传播。

5、让儒学成为大众文化。一是借助电视、网络、报纸等传媒作为平台进行大众传播;二是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经验使大众随时可能读经。西方一些国家,每个观光旅馆,或五星级的酒店,打开抽屉,就有很好的一部《圣经》放在里面,供客人随时翻阅。我们也可以在一些公共场所,如公汽上、轮船上、火车上等放一些儒家经典书籍随时方便阅读,或利用车载电视播放经典光碟。

6、让儒学走出国门。可以在世界各地举办“中国年”,将儒学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其他重要内容展现给世界;同时,还可以通过成立孔子学院,大量派出中国教师进行汉语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和交流。借助“中国年”、孔子学院这样的平台,让儒学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也不失为儒学向世界传播的有效途径。

注释

[1]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六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 蒋庆:《儒学在当今中国有什么用》,国学网。

[3] 钱穆:《文化学大义》,台北正中书局,1983年版第1页。

[4] 转引张汝伦:《当代中国的文化命运》,中国文明网,2010年8月28日。

[5] 转引张汝伦:《当代中国的文化命运》,中国文明网,2010年8月28日。

作者:涂爱荣,法学博士,湖北经济学院社会科学系副教

授。

三七文化传播价值思考 篇3

关键词:和谐职院文化;价值探讨;战略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5—0182—02

职院文化在这里特指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在生活中形成的具有独特凝聚力的职院面貌、制度规范和精神气氛等,核心是长期办学中具备的共同的教育价值观。和谐职院文化,简单地讲就是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能促进高职院校和谐发展的校园文化。那么,和谐职院文化建设的价值何在?又如何从战略的角度来探究和谐职院文化的建设呢?

一、和谐职院文化建设的价值探讨

正在进行初始积淀的职院文化,其建设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新旧文化严重冲突及其与建设和谐社会严重不适应。因此,突破局限性,立足和谐社会建设的新视野,建设和谐职院文化意义重大。

(一)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1,为实现社会文化的和谐添砖加瓦。社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实现各种类型、各个层次文化与社会整体文化的协同,这个基本前提就是各层次文化与整个社会发展相适应。职院文化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职院文化和谐与社会文化和谐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实现了职院文化的和谐,就能为实现社会文化的和谐添砖加瓦,提供宝贵的社会文化建设的经验。

2,为实现社会和谐提供精神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和谐文化的引导和支撑,没有和谐文化作基础,就难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维系。建设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职院文化建设得好,且能与和谐社会相适应,就能为促进社会和谐提供精神动力。

(二)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的和谐发展

1,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和谐文化是一种多元统一、兼容共生、协调有序、充满活力和大众共享的文化。和谐职院文化是建立在目标一致的基础之上,有助于促进职院各主体之间的理解和交流,有助于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有助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党员、教育师生、引导职工,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并使和谐的理念深入人心,最终创建良好的育人氛围和环境。

2,推进职院内涵发展。一是提升职院的核心竞争力:和谐职院文化是涵养职院特色的摇篮,为推进职院的内涵发展营造良好氛围、提供制度保障;二是推进职院形象建设:以立体交叉的新闻宣传网络提高职院的社会知名度,以特有的礼仪文化展现员工风采和师生形象,以办学质量文化提高职院品质,以课程文化、技术技能文化培育科技与人文并重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以就业创业文化、教室文化、寝室文化、社团文化提高毕业生综合修养和一次性就业率、自主创业意识与能力,增强毕业生的发展后劲,逐步提高职院的美誉度;三是提高职院办学效益:和谐职院文化引导职院以文化育人,所培养的毕业生适应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彰显办学的社会效益,同时,通过开源节流,有效控制办学成本,提高办学的经济效益,以建设更为优良的物质文化、更为优质的教师队伍、更加鼓舞人心的精神文明。和谐职院文化具有利益均衡导向的特征,能积极引导高职院校实现办学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服务。

3,促进高职生的职业成长。一是促进高职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健康人格是指人格主体的心理品质和行为倾向,符合社会成员所公认的权威性标准,塑造健康人格是形成良好品德的心理基础,是增强适应能力的客观要求,是最终促进高职生职业成长、创造美好人生的关键因素,和谐职院文化能引导职院遵循高职教育发展的规律,通过环境熏陶、教学辅导、制度管理、服务默化、活动冶炼、自我完善等形式,促进高职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二是以优良的文化氛围培养创新人才。和谐职院文化具有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特质。它积极引导高职院校通过培育创新精神,激发创新潜质,构建创新机制,培育创新人才。三是培养高职生的创业精神。和谐职院文化的本质就是要感化学生,既要对学生进行就业教育,又要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四是增强高职生的发展后劲。发展后劲不仅来源于其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更取决于职业道德、诚信意识、实干精神和创造能力,和谐职院文化背景下的高职教育不仅有“双素质”专业教师给予学生以人文关怀式的职业策划与引导,而且因为在校期间获得了良好的人文教育,为将来在用人单位实现职业成长注入了原始活力,从而展现强大的发展后劲。

二、和谐职院文化建设的战略思考

和谐职院文化建设是一个持久的过程,需要我们作出理性的战略思考和总体部署,与时俱进,崇尚和谐,突出和谐,达到和谐,以实现职院文化的和谐,以和谐职院文化促进职业院校的和谐发展乃至于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进行职院文化的准确定位,以创新求和谐。职院文化建设就是要力求把职院文化的活力转化为职院发展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职院文化的基调和目标集中体现在职院独特、鲜明的文化个性和精神底蕴。高职院校都要立足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从自身实际出发,从自身所服务的行业需求出发,准确进行办学定位。办学定位是职院文化定位的前提,是决定创设什么样文化氛围的基石,是确定职院文化建设目标和方向的指南。所以,职院文化建設要走出千篇一律的窝臼,要从实际出发,不断创新。职院文化建设的定位,既要体现高等教育校园文化的普遍性,又要体现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在高等教育校园文化的平台上,遵循高职教育特点和规律。按照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和理想追求,尽可能突出“职”的特点,融进更多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人文素质。以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为核心,精心培育拥有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等要素的职院文化之树,促进职院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切实树立职院文化品牌意识,以特色创和谐。职院文化建设,必须走特色品牌发展的道路。文化品牌是战略发展的需要,是提升自身品质,对受惠群体负责,对社会持续发展做贡献的必然要求。职业教育首先是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地方特色。而地域文化是地方特色的表征,高职教育只有融入了地域文化的精髓,才能从根本上体现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从本质上保证职业教育服务的方向性和有效性。如:湖南高职教育正在经历由“大”到“强”的转换,就必须充分发挥和谐职院文化的引领作用。湖南的优势首先是人才的优势、文化的优势,应充分挖掘湖湘文化的精华,走科技与人文并重的职业教育之路,通过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来创设优良的职业教育环境。传承地域文化精髓,建设特色职院文化,一是要了解地域文化。挖掘地域文化的资源;二是要批判继承地域文化,去其糟粕,吸取其精华;三是要实现地域文化的现代化,即要通过改造。使其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增加其技术含量,使其变得更容易消化吸收。

3,重视职院整体形象建设,以环境育和谐。职院整体形象,是职院的表现和特征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反映,是社会公众对职院的总体评价。职院形象好不好,一要靠自己做得好,二要靠宣传得好。职院形象重在建设,要重点搞好校风校貌建设。校貌是一所职院外在的特征和风格,是职院形象的“硬件”部分,其主要包括职院的办学实力、办学环境、标志和教职员工、学生的行为规范。校风是一所职院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内在的特征和风格,属于职院形象的“软件”部分,主要包括职院理念、职院精神、职院的办学目标和办学方针、职院凝聚力及服务风格。职院要重视对自身形象的设计和维护,实施职院形象发展战略,通过对院名、院标等无形资产的管理,使职院的形象处于一种鲜活、亮丽的状态。

三七文化传播价值思考 篇4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素养;价值观;人格修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2-0234-02

美国人类学家格尔茨说,文化是人类的遗产的现代呈现,是人类知识的节点在当下社会的再生产。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而在现在的社会生活的再现,对当下社会仍然发挥一系列的影响与作用,这也是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所说的“惯习”使然。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传统文化内容非常丰富,既有自然科学方面的,也有民族精神、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方面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点:扬善抑恶,真善美相统一;重伦理的价值取向;重知识、信义、道德;主张自强不息,勤劳刻苦;以人为本,强调“君子”人格,崇尚统一,这是超越时代魅力的优秀传统必须具备的。面对多元文化的冲突,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曾说:“传统文化如何应验与行走于当下,必当是学者们亟待思考的重要话题。”大学生群体作为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其信仰问题也必然成为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重要话题。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缺位造成大学生信仰“空巢”

(一)大学生个体人文精神的缺位。原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复旦大学百年校庆致辞中指出:“大学应当以学生为本,关注和致力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特别是关注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这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当下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關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他有人文,有独特的精神文化。目前,我国大学生是在中学应试教育下走进大学校门的。进入大学之前,大学生所看的书大多是考试用书,很少、甚至没有接触人文精神,这是目前大学生出现人文知识空白的主要原因。而且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功利主义、技术主义的倾向,影响了人们的感情、个性和人格的培养及塑造。当今大学生大多缺少人文精神,他们常以自我为中心,片面追求个人知识、技能的学习,缺乏同情心、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

(二)传统伦理价值观念的让位。儒家伦理作为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主导和核心,一直是影响中国汉文化的主体思想,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儒家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在仁爱、诚信、中庸、天人合一等思想上。所谓“仁爱”,即指宽仁慈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诚信”,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一诺千金。千百年来,诚信被中华民族视为自身行为的规范和道德修养。“中庸”是儒家的道德标准,指的是处事不偏不倚,调和折中,强调人们要自觉地进行自我修行、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至善、至仁、至诚的人。“天人合一”是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指合一于至诚、至善。“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指像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要求人们自觉修行,像“天”一样造福于自然和人类社会。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实践证明,儒家传统伦理价值观是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在今天社会转型时期,虽然大多数大学生仍然带有某些传统价值观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做到待人处事真诚、老实,与人团结友善,尊敬老师,孝敬父母,但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大学生思想道德不断滑坡,陷入了以自我为中心或极端个人主义的误区。

(三)个体人格修为意识的淡化。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传统文化对理想人格的要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理想人格的最终体现。虽然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状况总体是积极向上的,但仍与社会的期望有落差,表现为:第一,道德意识不强、道德行为不良以及道德人格不够高尚等。比如大学生信手涂鸦的“课桌文化”、“厕所文化”、“墙壁文化”在各个大学可以说随处可见;图书馆书籍和杂志许多被撕页,让需要的人无从借阅。第二,完美主义倾向,人际适应不良,心理人格不够健全。一系列不和谐的现象凸显了大学生的人格缺失,他们毫不珍视生命的价值,甚至把自己的生命当成儿戏。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面对挫折和失败、面对不如意,就采取极端方式,以求得自身的解脱,这说明大学生人格严重扭曲。第三,信仰危机与政治人格不完备。当代大学生中的一部分学生不相信科学,甚至对马克思主义持怀疑的态度;部分学生没有远大的理想,整天浑浑噩噩,无所事事,精神空虚。还有部分学生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的不良思想影响严重,价值取向明显存在偏坡,且不思进取、贪图享乐。近几年大学生群体中的不和谐事件时有发生,凸显了大学生人格修为意识的谈化。

二、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大学生信仰的探索

(一)为学生开辟传统文化教育空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几千年来文明发展的宝贵财富,蕴含着丰富的理性人文精神。将中学的政治课具体化为国情教育课,其中一部分以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内容为主,并且,可以在中学的历史、语文等课程中增加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使学生较早地接触传统文化。当学生进入高校后,通过文史哲课程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并以必修课的方式加以强化。同时,校方可以在非文学类专业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选修课。此外,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举办有关传统文化的系列讲座,参观历史文化古迹等强化传统文化的灌输,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引导当代大学生价值生产的重要依托。

(二)从社会教育机制与环境视角建构个体的人格价值。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希望,在大学生教育中,理应广泛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魅力无穷,能够影响并调整人们价值体系,尤其是对处于成长期的大学生而言,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生力军,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在这种关键时期,大学生的人格塑造紧迫而重要。因此,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要优化教育教学的现行机制,进行正确的人格修为养成教育,更要注重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养成教育,使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在一起。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就要求各科老师在保持自身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基础上,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将正确积极的观念传输到每一个学生的心中。同时,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氛围深刻地影响着当代的大学生,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和良好的品质。目前,全国高校的校园文化环境整体上是积极的,但也存在着有待完善的地方,所以要把加强校风建设、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当做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来抓。

(三)引导个体价值体系的自我审视并规范其网络行为。当下,不少大学生过分看重个人利益、个人价值,而不是社会利益、社会价值。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片面强调个人利益,忽视他人及社会利益,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明显的功利色彩。因此,在大学生价值体系的建构中,要引导学生多选择对自己有帮助、有积极影响的交往对象,促使他们充实和完善自我。当今的大学生都比较现实,注重个人得失,这与市场经济的利己倾向的影响分不开。因此要加强完善学校与社会的沟通机制,净化社会环境,同时,学校应与社会团体联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平台,最终使大学生的认知回归正轨。数字化时代,学校还要关注虚拟的空间化,加强网络空间的管理。网络作为一张联通多元社会文化的场域空间,给大学生个体提供了诸多有益的文化营养,但也给学生带来许多消极的影响。因此,高校要加强网络空间建设,搭建促进传统文化传播的平台,通过QQ、微信、博客等媒介传播传统文化,以促进学生认知与信仰的提升。

三、结语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生力军,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先进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继承得好与坏,直接关系着我国社会的发展。面对当下大学生个体传统文化缺位所导致的信仰缺失,要从启蒙教育入手,要从现在做起,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引导大学生走出错误人生价值观的误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佘双好.当代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念基本特征及发展走向透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2,(1).

〔2〕武艳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状况及特点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4).

〔3〕王淳.大学生价值观特点管窥[J].江苏高教,1995,(05).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三七文化传播价值思考】相关文章:

三七文化内涵09-03

三七文化的历史地位06-29

白三七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05-03

土三七/菊三七05-26

中药三七05-08

三七总苷08-02

三七女生节贺词05-17

复方三七胶囊09-11

三七粉说明书04-08

三七女生节活动方案08-26

上一篇:赠送礼品下一篇:双重时间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