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近端防旋螺钉

2024-05-29

股骨近端防旋螺钉(精选八篇)

股骨近端防旋螺钉 篇1

关键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滑动加压髋螺钉,股骨粗隆间骨折

近年来我国股骨粗隆间骨折患病率逐渐上升, 已经成为临床常见骨折及高发骨折之一[1]。这一类型骨折多发病于老年患者,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剧或者年龄增长, 患者出现不同程度骨质疏松等机体退化情况, 导致患者易患病, 具有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等特点, 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一定威胁。本次研究选取近年来我院收治的5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 探究这类患者通过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的临床效果, 现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近年来收治的5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 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26例。观察组中, 男性12例, 女性14例;年龄64~80岁, 平均 (72.5±4.3) 岁;其中骨折I型、IIA型、IIB型各6例、12例、8例。对照组中, 男性13例, 女性13例;年龄62~84岁, 平均 (73.8±4.5) 岁;其中骨折I型患者有8例、骨折IIA型患者有11例、骨折IIB型有7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没有统计学的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在手术之前, 均行术前准备。具体操作如下:医护人员热情接待前来就诊的患者, 安排所有患者进行常规检查, 包括临床症状表现及生命体征指标检查, 主要应用心电图、电解质、双下肢深静脉彩超等检查方法, 重点检查患者的血压水平指标, 确保处于90~160 mm Hg或60~90 mm Hg;与此同时, 还要检查缓和空腹血糖水平指标, 确保低于8 mmol/L;通过安排患者进行血气分析能够从根本上明确患者动脉血氧分压情况, 术前不得超过60 mm Hg, 除此之外还要分析出患者是否出现肺部感染情况等, 确保不同指标数值均处于正常值范围内。医护人员还需要安排患者进行X线片检查, 其中包括不同拍摄位置, 主要有患者胸部正位、患侧髋关节正斜位及骨盆正位等。根据X线片检查结果分析患者的具体患病情况, 同时对其予以骨折类型分类。有个别患者行X线片检查, 其结果不明朗, 医护人员需要安排进行急性CT或者MPR检查, 以明确患者实际情况。

在行手术前, 根据患者不同骨折类型对其予以术前复位操作, 主要包括两方面, 其一是胫骨结节牵引复位, 其二是皮牵引复位, 复位操作后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感, 对于后续的手术治疗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两组患者于手术前7天均应用抗凝药物, 主要有阿司匹林或者氯吡格雷等。医护人员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 于手术前1天, 为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钙, 具体的给药方式及剂量分别为皮下注射4 100 U。于手术前1 h, 医护人员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安抚患者情绪, 避免其过度紧张影响手术临床效果, 同时给予患者抗生素。

对照组通过滑动加压髋螺钉治疗, 取患者仰卧位, 于粗隆下10 cm至上方2 cm位置作一切口。同时, 在大粗隆的定点下方2.5 cm侧进针, 通过股骨颈干角定位设备, 实行引置入导针、固定处理。实行攻丝和扩孔处理后, 进行螺钉拧入处理, 合理设置引流管、固定处理, 将切口缝合。

观察组采取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 患者取平卧位, 持续对患肢实行牵引, 于C型臂透视下进行复位。于大粗隆间5 cm位置实行切口, 切口的长度应设置为5 cm。将大粗隆定点部分充分暴露, 然后将其作为针点。将导针置入股骨髓腔后, 将导针充分拔出, 于股骨颈内打上。皮质外侧作以开槽, 将螺旋刀片打入, 达到目标位置后, 按照瞬时针的方式, 实行锁定处理。合理安装尾帽和远端锁定螺钉, 并实行引流管的固定工作, 将切口缝合。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手术情况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 。

1.4 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分为:治疗后, 髋关节屈曲度在110°~150°, 无内翻畸形和外翻畸形情况为优;治疗后, 髋关节屈曲度范围在90°~110°, 存在轻微的内翻畸形、外翻畸形现象, 同时骨折没有完全愈合, 部分存在坏死情况为良;骨折愈合效果较差, 髋关节屈曲度低于90°, 髋关节功能没有恢复为差。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 计数资料用n/%表示, 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s表示, 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为96.15%,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23% (P<0.05, 表1) 。

2.2 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比较

对两组患者予以不同方法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 (52.45±11.71) min及术中出血量为 (184.2±63.9) m L, 分别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 (72.16±22.95) min及 (395.7±104.7) m L, 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表2) 。

3 讨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为髋关节囊线以外小粗隆下方位置发生骨折情况, 属于骨折常见的类型之一。这类病症主要发病的人群为老年人群, 且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病率、病残率、病死率均非常高[2]。老年人群多合并高血压和高血糖、冠心病等病症, 这对于临床治疗构成较大的挑战。以往, 临床方面多通过滑动加压髋螺钉治疗, 这一治疗方式临床效果较好, 但滑动加压髋螺钉对股骨粗隆间骨折实行治疗,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不理想。为此, 本次研究通过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对股骨粗隆间骨折实行治疗, 临床效果较好, 且手术时间较短, 术中出血量较少, 可促使患者及早获得骨折愈合。由于股骨上端解剖非常特殊, 力的轴线、股骨轴线不能够保持重合, 进而通过滑动加压髋螺钉治疗, 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3]。然而, 滑动加压髋螺钉治疗的方式易于使得患者发生较大的损伤, 同时手术后易于产生一定的并发症情况。而经近端防旋髓内钉可达到较好的牢固性, 能够确保髓内系统、髓外系统维持于移动的状态, 且可保证弯矩达到要求。这也是促使负荷得以分担、手术创伤性较小的主要原因。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的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优于对照组, 这与有关报道基本一致[4]。由此可见, 传统的滑动加压髋螺钉治疗方法临床效果一般, 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较大, 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临床治疗风险, 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大, 术后患者需要长时间卧床休息恢复身体, 在这期间患者容易出现肌肉萎缩、骨质疏松的并发症, 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造成一定影响, 降低患者预后质量。近年来,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 这一手术操作能够从根本上降低钉棒结合处的张力同时还能够有效减缓其压力, 这对于患者的临床预后质量及骨折愈合均存在一定促进作用, 同时这一手术方法术中切口较小, 并且手术时间较短, 能够有效降低临床手术风险, 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提高生存质量, 临床效果更显著, 同时能够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 减少患者术中的出血量, 进而促使患者及早获得康复。将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方法应用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治疗, 已经获得越来越多患者及医护人员的认可。

综上所述,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对股骨粗隆间骨折实行治疗, 治疗效果较好, 值得临床方面深入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邵季超, 马永强, 李静, 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滑动加压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观察[J].临床误诊误治, 2013, 26 (9) :43-46.

[2]安刚.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滑动加压髋螺钉治疗临床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15, 28 (23) :62-63.

[3]袁晓明, 姚琦, 倪杰, 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荟萃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 2014, 94 (11) :836-839.

股骨近端防旋螺钉 篇2

【关键词】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动力髋螺钉;股骨粗隆部骨折

【中图分类号】R683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4-0049-02

股骨粗隆间骨折常见于老年人,但若处置不及时得当,常有髋内翻等并发症发生。若使用非手术治疗,又常造成肺部感染及深静脉血栓等不良并发症。目前多主张进行手术治疗[1]。笔者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部骨折,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2月至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73例股骨粗隆部骨折患者进行研究。按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38例与对照组35例,其中试验组男14例,女24例,年龄55~89岁,平均年龄(687±75)岁,致伤原因:摔伤24例,高处坠落伤8例,交通伤6例。AO/ASIF分型:A1型9例,A2型20例,A3型9例;对照组男15例,女20例,年龄54~88岁,平均年龄(684±84)岁,致伤原因:摔伤21例,高处坠落伤7例,交通伤7例。AO/ASIF分型:A1型9例,A2型21例,A3型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及AO/ASIF分型等一般资料意义无统计学(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积极处理相关并发疾病,病情稳定后拟行手术,术前行CT及X线检查,术前05h患者静脉注射广谱抗生素,患者行硬膜外或者全麻。后患者于骨科矫形床上行闭合复位, 后用C型臂X线机多角度透视,骨折对位对线良好后,试验组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方法治疗,对照组动力髋螺钉方法治疗,术中严格遵照标准相关手术技术与流程[2]。术后术部对放置引流条,连续3d静脉输注广谱抗生素防止感染,并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钠以预防血栓形成。对两组术中出血、术后引流、完全负重时间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13 疗效评价[3] 治愈:骨折处愈合,髋关节活动正常,髋部无疼痛;有效:骨折处愈合,髋关节活动正常,髋部偶尔出现疼痛;显效:骨折处愈合,轻度髋内翻,髋关节活动受限,髋部有时发生疼痛;无效:治愈率=(治愈+有效+显效)/总人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选择SPSS180进行数据统计,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来表示,计量资源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取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数据、完全负重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分析 经不同治疗后,试验组术中出血、术后引流及完全负重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具体数据见表 1。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分析 经不同治疗后,试验组患者中:优30例,良5例,可3例,优良率为921%;对照组患者中:优28例,良4例,可3例,优良率为914%。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11,P=09162)。

3 讨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常见于老年人,因为老年人多有骨质疏松,尤其是绝经后的老年妇女,较小的损伤就可以导致该部位骨折,但若处置不及时得当,常有髋内翻等并发症发生。由于股骨粗隆部血供丰富,所以骨折愈合较为容易,所以对于该部位骨折的老年患者,过去常主张采用非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即长期患者牵引。在此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较长时间的卧床,所以发生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及褥疮等并发症的机率较高,危及患者生命[4]。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医疗技术的进步,目前多采用手术方式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动力髋螺钉及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方法均是临床上较为成熟的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方法[4]。其中动力髋螺钉采用一螺钉固定骨折部位,螺钉尾部连接一贴附于股骨表面的钢板,采用该方法固定式时,为置入螺钉及钢板需在股骨外端近侧做切口,一般从大粗隆至股骨上段,损伤较大[5]。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是一种较为新型的内固定系统,其头钉采用了螺旋刀片的设计,通过外侧切口锁定时,能起到抗旋转的作用,同时头钉也不易脱出;该系统是髓内固定,主钉位于距股骨头较近的位置,因此在应力分布上较为合理,能使股骨内侧部承受较大的应力,所以采用该固定方式的患者可以较早下床活动,实现负重;与动力髋螺钉相比,该固定系统还有一优势,即闭式穿钉,所以术中只需在股骨大粗隆上方作一 3 ~5 cm 的切口,使得患者术中出血较少,同时手术操作对邻近组织损伤也较轻微,减少了术后引流[6]。本次试验也取得了相似的结果,这两种手术方式均是有效的,两种治疗后优良率均在90%以上,但试验组术中出血及术后引流较少,完全负重时间显著也早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部骨折,效果良好,出血少,完全负重时间较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金才.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部骨折[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20(11):101-101.

[2] 邵季超,马永强,李静,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滑动加压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观察[J].临床误诊误治,2013,26(9):43-46.

[3] 张道俭,柴卫兵,米川,等.PFNA与DHS+TSP治疗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临床疗效对比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2,20(16):1459-1462.

[4] 贺秀峰,吴海龙.股骨粗隆部骨折内固定治疗临床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13,(32):4263-4265.

[5] 曾绍林,汪莹,万云虹,等.DHS和PFNA内固定术治疗股骨近端骨折临床疗效比较[J].山东医药,2011,51(15):98-99.

[6] 孙春华,丁懿,徐耀增,等.PFNA和DHS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比较[J].实用骨科杂志,2013,19(2):168-169.

【摘 要】 目的:研究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73例股骨粗隆部骨折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38例和对照组35例两组,试验组38例患者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方法治疗,对照组35例患者采用动力髋螺钉方法治疗。治疗后,对两组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及手术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术中出血、术后引流及完全负重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优良率为921%;对照组优良率为914%,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χ2=00111,P=09162)。结论: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部骨折,效果良好,出血少,完全负重时间较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动力髋螺钉;股骨粗隆部骨折

【中图分类号】R683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4-0049-02

股骨粗隆间骨折常见于老年人,但若处置不及时得当,常有髋内翻等并发症发生。若使用非手术治疗,又常造成肺部感染及深静脉血栓等不良并发症。目前多主张进行手术治疗[1]。笔者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部骨折,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2月至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73例股骨粗隆部骨折患者进行研究。按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38例与对照组35例,其中试验组男14例,女24例,年龄55~89岁,平均年龄(687±75)岁,致伤原因:摔伤24例,高处坠落伤8例,交通伤6例。AO/ASIF分型:A1型9例,A2型20例,A3型9例;对照组男15例,女20例,年龄54~88岁,平均年龄(684±84)岁,致伤原因:摔伤21例,高处坠落伤7例,交通伤7例。AO/ASIF分型:A1型9例,A2型21例,A3型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及AO/ASIF分型等一般资料意义无统计学(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积极处理相关并发疾病,病情稳定后拟行手术,术前行CT及X线检查,术前05h患者静脉注射广谱抗生素,患者行硬膜外或者全麻。后患者于骨科矫形床上行闭合复位, 后用C型臂X线机多角度透视,骨折对位对线良好后,试验组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方法治疗,对照组动力髋螺钉方法治疗,术中严格遵照标准相关手术技术与流程[2]。术后术部对放置引流条,连续3d静脉输注广谱抗生素防止感染,并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钠以预防血栓形成。对两组术中出血、术后引流、完全负重时间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13 疗效评价[3] 治愈:骨折处愈合,髋关节活动正常,髋部无疼痛;有效:骨折处愈合,髋关节活动正常,髋部偶尔出现疼痛;显效:骨折处愈合,轻度髋内翻,髋关节活动受限,髋部有时发生疼痛;无效:治愈率=(治愈+有效+显效)/总人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选择SPSS180进行数据统计,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来表示,计量资源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取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数据、完全负重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分析 经不同治疗后,试验组术中出血、术后引流及完全负重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具体数据见表 1。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分析 经不同治疗后,试验组患者中:优30例,良5例,可3例,优良率为921%;对照组患者中:优28例,良4例,可3例,优良率为914%。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11,P=09162)。

3 讨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常见于老年人,因为老年人多有骨质疏松,尤其是绝经后的老年妇女,较小的损伤就可以导致该部位骨折,但若处置不及时得当,常有髋内翻等并发症发生。由于股骨粗隆部血供丰富,所以骨折愈合较为容易,所以对于该部位骨折的老年患者,过去常主张采用非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即长期患者牵引。在此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较长时间的卧床,所以发生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及褥疮等并发症的机率较高,危及患者生命[4]。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医疗技术的进步,目前多采用手术方式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动力髋螺钉及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方法均是临床上较为成熟的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方法[4]。其中动力髋螺钉采用一螺钉固定骨折部位,螺钉尾部连接一贴附于股骨表面的钢板,采用该方法固定式时,为置入螺钉及钢板需在股骨外端近侧做切口,一般从大粗隆至股骨上段,损伤较大[5]。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是一种较为新型的内固定系统,其头钉采用了螺旋刀片的设计,通过外侧切口锁定时,能起到抗旋转的作用,同时头钉也不易脱出;该系统是髓内固定,主钉位于距股骨头较近的位置,因此在应力分布上较为合理,能使股骨内侧部承受较大的应力,所以采用该固定方式的患者可以较早下床活动,实现负重;与动力髋螺钉相比,该固定系统还有一优势,即闭式穿钉,所以术中只需在股骨大粗隆上方作一 3 ~5 cm 的切口,使得患者术中出血较少,同时手术操作对邻近组织损伤也较轻微,减少了术后引流[6]。本次试验也取得了相似的结果,这两种手术方式均是有效的,两种治疗后优良率均在90%以上,但试验组术中出血及术后引流较少,完全负重时间显著也早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部骨折,效果良好,出血少,完全负重时间较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金才.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部骨折[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20(11):101-101.

[2] 邵季超,马永强,李静,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滑动加压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观察[J].临床误诊误治,2013,26(9):43-46.

[3] 张道俭,柴卫兵,米川,等.PFNA与DHS+TSP治疗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临床疗效对比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2,20(16):1459-1462.

[4] 贺秀峰,吴海龙.股骨粗隆部骨折内固定治疗临床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13,(32):4263-4265.

[5] 曾绍林,汪莹,万云虹,等.DHS和PFNA内固定术治疗股骨近端骨折临床疗效比较[J].山东医药,2011,51(15):98-99.

[6] 孙春华,丁懿,徐耀增,等.PFNA和DHS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比较[J].实用骨科杂志,2013,19(2):168-169.

【摘 要】 目的:研究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73例股骨粗隆部骨折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38例和对照组35例两组,试验组38例患者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方法治疗,对照组35例患者采用动力髋螺钉方法治疗。治疗后,对两组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及手术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术中出血、术后引流及完全负重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优良率为921%;对照组优良率为914%,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χ2=00111,P=09162)。结论: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部骨折,效果良好,出血少,完全负重时间较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动力髋螺钉;股骨粗隆部骨折

【中图分类号】R683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4-0049-02

股骨粗隆间骨折常见于老年人,但若处置不及时得当,常有髋内翻等并发症发生。若使用非手术治疗,又常造成肺部感染及深静脉血栓等不良并发症。目前多主张进行手术治疗[1]。笔者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部骨折,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2月至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73例股骨粗隆部骨折患者进行研究。按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38例与对照组35例,其中试验组男14例,女24例,年龄55~89岁,平均年龄(687±75)岁,致伤原因:摔伤24例,高处坠落伤8例,交通伤6例。AO/ASIF分型:A1型9例,A2型20例,A3型9例;对照组男15例,女20例,年龄54~88岁,平均年龄(684±84)岁,致伤原因:摔伤21例,高处坠落伤7例,交通伤7例。AO/ASIF分型:A1型9例,A2型21例,A3型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及AO/ASIF分型等一般资料意义无统计学(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积极处理相关并发疾病,病情稳定后拟行手术,术前行CT及X线检查,术前05h患者静脉注射广谱抗生素,患者行硬膜外或者全麻。后患者于骨科矫形床上行闭合复位, 后用C型臂X线机多角度透视,骨折对位对线良好后,试验组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方法治疗,对照组动力髋螺钉方法治疗,术中严格遵照标准相关手术技术与流程[2]。术后术部对放置引流条,连续3d静脉输注广谱抗生素防止感染,并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钠以预防血栓形成。对两组术中出血、术后引流、完全负重时间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13 疗效评价[3] 治愈:骨折处愈合,髋关节活动正常,髋部无疼痛;有效:骨折处愈合,髋关节活动正常,髋部偶尔出现疼痛;显效:骨折处愈合,轻度髋内翻,髋关节活动受限,髋部有时发生疼痛;无效:治愈率=(治愈+有效+显效)/总人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选择SPSS180进行数据统计,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来表示,计量资源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取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数据、完全负重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分析 经不同治疗后,试验组术中出血、术后引流及完全负重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具体数据见表 1。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分析 经不同治疗后,试验组患者中:优30例,良5例,可3例,优良率为921%;对照组患者中:优28例,良4例,可3例,优良率为914%。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11,P=09162)。

3 讨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常见于老年人,因为老年人多有骨质疏松,尤其是绝经后的老年妇女,较小的损伤就可以导致该部位骨折,但若处置不及时得当,常有髋内翻等并发症发生。由于股骨粗隆部血供丰富,所以骨折愈合较为容易,所以对于该部位骨折的老年患者,过去常主张采用非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即长期患者牵引。在此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较长时间的卧床,所以发生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及褥疮等并发症的机率较高,危及患者生命[4]。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医疗技术的进步,目前多采用手术方式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动力髋螺钉及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方法均是临床上较为成熟的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方法[4]。其中动力髋螺钉采用一螺钉固定骨折部位,螺钉尾部连接一贴附于股骨表面的钢板,采用该方法固定式时,为置入螺钉及钢板需在股骨外端近侧做切口,一般从大粗隆至股骨上段,损伤较大[5]。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是一种较为新型的内固定系统,其头钉采用了螺旋刀片的设计,通过外侧切口锁定时,能起到抗旋转的作用,同时头钉也不易脱出;该系统是髓内固定,主钉位于距股骨头较近的位置,因此在应力分布上较为合理,能使股骨内侧部承受较大的应力,所以采用该固定方式的患者可以较早下床活动,实现负重;与动力髋螺钉相比,该固定系统还有一优势,即闭式穿钉,所以术中只需在股骨大粗隆上方作一 3 ~5 cm 的切口,使得患者术中出血较少,同时手术操作对邻近组织损伤也较轻微,减少了术后引流[6]。本次试验也取得了相似的结果,这两种手术方式均是有效的,两种治疗后优良率均在90%以上,但试验组术中出血及术后引流较少,完全负重时间显著也早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部骨折,效果良好,出血少,完全负重时间较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金才.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部骨折[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20(11):101-101.

[2] 邵季超,马永强,李静,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滑动加压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观察[J].临床误诊误治,2013,26(9):43-46.

[3] 张道俭,柴卫兵,米川,等.PFNA与DHS+TSP治疗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临床疗效对比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2,20(16):1459-1462.

[4] 贺秀峰,吴海龙.股骨粗隆部骨折内固定治疗临床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13,(32):4263-4265.

[5] 曾绍林,汪莹,万云虹,等.DHS和PFNA内固定术治疗股骨近端骨折临床疗效比较[J].山东医药,2011,51(15):98-99.

股骨近端防旋螺钉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月-2014年12月在本院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手术患者124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为:外伤至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排除标准为:骨病性病理性骨折,严重骨质疏松症,有严重并发症不能耐受手术者。手术采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者60例(DHS组),动力髋螺钉购于山东威高公司;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64例(PFNA组),防旋髓内钉购于山东威高公司。①DHS组:男性28例,女性32例;平均年龄(69.4±0.6)岁;骨折按E-vans-Jensen分型:Ⅰ型7例,Ⅱ型18例,Ⅲ型20例,Ⅳ型10例,Ⅴ型5例;伴发疾病:心血管疾病28例,呼吸系统疾病12例,脑血管疾病5例,糖尿病10例;②PFNA组:男性30例,女性34例,平均年龄(68.8±0.4)岁;骨折按Evans-Jensen分型:Ⅰ型8例,Ⅱ型19例,Ⅲ型20例,Ⅳ型11例,Ⅴ型6例;伴发疾病:心血管疾病25例,呼吸系统疾病14例,脑血管疾病6例,糖尿病8例。两组年龄组成、伴发疾病及骨折分型组成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入院后对患者进行详细全面的的查体和评估,先行患肢皮肤牵引。对有内科疾病者,积极治疗内科基础疾病,术前并发症均得到一定程度纠正。请麻醉师和内科专科医师进行会诊,无手术禁忌,手术时机在伤后2~10 d内进行,平均4 d。手术均由同一组医疗团队完成。

1.2.2 手术方法

PFNA组:麻醉后,患者仰卧于骨科手术牵引床上,C形臂X光机透视下牵引复位(对于Ⅳ型、Ⅴ型难复位型粉碎性骨折,消毒铺巾后行外侧有限切开器械辅助下复位处理)。常规消毒铺巾。大粗隆顶点近端5 cm处向近端作约5 cm纵形切口,手指触及大粗隆顶点,透视下于大粗隆顶点外缘、前后位(侧位)于中点偏前处开口,插入导针,透视导针位置良好,沿导针扩髓,插入主钉。股骨近端外侧约1.5 cm切口,连接瞄准器并插入颈部保护套筒,经套筒沿股骨颈内打入颈部导针,注意股骨颈前倾角,透视导针位置满意,扩外侧骨皮质,击入并锁定螺旋刀片(使尖顶距<1.5 cm)。再上好远端锁定螺钉(切口长度约1.0 cm),拧入尾帽,钉尾切口内置负压引流管一根,切口冲洗后逐层缝合,术毕。

DHS组:患者仰卧位,麻醉满意后,常规消毒铺巾。取外侧切口,从股骨大粗隆顶点向远端延伸,长约15 cm,逐层切开,显露复位骨折,克氏针临时固定,在C形臂X线光机透视下,将动力髋螺钉的导针打入股骨颈内,测量长度,置入动力髋加压螺钉,置入侧方钢板,皮质骨螺钉固定钢板与骨干。透视确认无误后,冲洗,切口内放置负压引流管1根,逐层缝合关闭切口,术毕。

1.2.3 术后处理

术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24 h及检测炎性指标(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沉、降钙素原);术后第2天拔除引流管,后使用药物和物理方法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当日即开始进行下肢肌肉被动及主动收缩训练,术后第2天进行下肢关节主动及被动屈伸运动训练,术后第3天起,鼓励患者早起床无负重行走训练,PFNA组半月后、DHS组1个月后扶双拐或步行器辅助不负重或部分负重行走。后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决定完全负重时间。

1.3 评价指标及标准

记录各组手术时间(从切开皮肤开始计时到皮肤缝合完毕止)、手术切口长度(PFNA组手术切口长度为大粗隆近端切口长度和颈部螺钉、远端锁定钉切口长度之和)和术中出血量。手术近期和远期并发症情况。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价计算优良率[1]:优秀,评分>90分;良,评分80~89分;可,评分70~79分;差,评分<70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分别表示如下,DHS组:(87±4)min、(14.5±0.6)cm、(150±3)ml;PFNA组:(62±3)min、(7.8±0.4)cm、(100±2)m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DHS组53例得到13~21个月的随访,平均18.4个月,7例失访;PFNA组有58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0个月,平均17.8个月,6例失访。失访原因据查为老年患者随子女外迁失联及其他因素。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切口感染、肺栓塞、骨不连、螺钉钢板断离并发症。其他并发症情况为深部血肿:DHS组有2例,PFNA组有1例,均未经特殊处理自行吸收消散;复位不满意(患侧颈干角较健侧成角>10°或有旋转畸形及骨折对位不良>1/5骨断端):DHS组有3例,PFNA组有2例,均先期皮肤牵引1~2个月后,再功能锻炼,后期骨折均愈合且功能恢复良好;继发股骨干骨折:PFNA组有2例,1例为早期使用PFNA时术中操作力度较大,敲击入主钉时造成股骨干劈裂不全骨折,1例为老年患者股骨干有弧形改变,且骨质疏松,髓内钉尾端穿破骨干所致。这2例患者经过皮牵引2个月后骨折愈合,后期功能恢复良好,DHS组没有发生骨干骨折情况;螺钉切割现象:DHS组有2例,PFNA组1例,均发生在骨折愈合后,给予内置物去除处理,后期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总并发症发生率:DHS组13.2%,PFNA组10.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A:女,83岁,股骨粗隆间骨折Ⅲ型;B:术中髓内钉远端部骨干劈裂骨折;C、D术后半年,劈裂骨折有骨痂生长,临床愈合

两组患者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DHS组为(14.2±0.6)周,PFNA组为(12.4±0.4)周,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Harris评分髋关节功能DHS组优32例,良15例,优良率88.7%,PFNA组优37例,良14例,优良率87.9%。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A:男性,66岁,股骨粗隆间骨折Ⅱ型;B:PFNA术后,骨折复位不良;C:术后2年复查示骨折愈合,Harris评分功能91分;D:去除PFNA术后X片

3 讨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最常见的髋部骨折之一,特别是老年患者,其发生率较高,如果得不到恰当的治疗,致残率和死亡率均较高。对于这类骨折,一般均主张积极的手术治疗[2]。DHS曾被广泛用于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但也有一些失败的病例[3]。近年来,闭合复位髓内内固定成为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趋势。在不同的时期,采用DHS和PFNA两种方法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可见这两种方法,均能满足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需要。笔者认为,只要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能耐受手术且同意手术均应尽早行手术治疗,手术选择使用DHS及PFNA均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本组病例,使用PFNA和使用DHS,术后骨折愈合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功能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FNA组在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等方面有明显优势,所以,从微创的理念出发,PFNA更适合用于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使用DHS创伤较大,失血较多,但其价格便宜,特别是在基层医院,其仍不失为一种良好的选择。

DHS是由滑动螺钉和钢板组成的,钢板固定在股骨外侧,滑动螺钉通过钢板孔插入股骨颈,起固定作用,同时有动态滑动加压作用,可以对骨折端进行动态加压促进骨折愈合。但DHS钢板固定在股骨外侧,如果粗隆间内侧骨皮质有缺损或者不连续,应力集中在内侧骨皮质,则易引起内侧骨皮质的压缩,久之,易引起滑动螺钉头在股骨头内切割,造成髋内翻畸形而影响髋关节功能。故DHS对不稳定的骨折有较高的失败率[4]。本组病例使用DHS有2例发生螺钉切割,但不影响骨折愈合,去除内置物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故笔者认为,只要手术操作顺利规范,严格术后管理及康复训练,使用DHS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PFNA是在Gamma钉、PFN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发展起来的新一代股骨近端髓内固定系统,其股骨颈螺钉远端处有防旋刀片,其螺钉刀片直接打入股骨颈,通过旋转扩张刀片使具有较好的抗旋转作用,避免了退钉,也防止了股骨头的旋转,扩张后不但无松质骨丢失,同时对其周围的松质骨造成挤压,使本来较疏松的松质骨变得更加致密,抗拔除力明显提高[5]。主钉顶端有6°外翻弧度能使其主钉顺利的插入,且主钉有尽可能长的尖端和凹槽设计,避免局部应力集中,降低了断钉及钉尾处再骨折的发生率。PFNA对骨折稳定性要求不高,故其适合于各型骨折,特别适用于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骨折[6,7]。使用PFNA手术时可闭合打钉,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出血少,符合微创原则,并可早期负重,患者恢复快,是很好的治疗选择。本组使用PFNA,手术切口小,对骨折周围软组织及骨膜几乎没有剥离,对股骨近端动脉血供干扰很小,所以出血少。而在进行DHS手术时,要对股骨近端外侧进行软组织和骨膜剥离,复位时还可能要对骨折端进行剥离,这势必对股骨近端的动脉供血造成破坏,因而出血较多。所以使用PFNA与使用DHS相比,PFNA有明显优势,且疗效满意。但本组使用PFNA患者有两例发生股骨干劈裂骨折(典型病例1,见图1),考虑原因为笔者在早期使用PFMA时操作技巧掌握不熟练,插入髓内钉,敲击进入,动作粗暴;同时,患者骨干弧度过大与髓内钉不相匹配等因素有关。这提示,在使用PFNA时,要认真扩髓,用手插入髓内钉,不能敲击使用暴力,另外,手术前要仔细阅片,选择合适匹配的内置物。相信随着3D打印等技术的进步,定制与患者骨干解剖相匹配的个性化PFNA内置物将会出现,其也将是最适合患者的内置物。

骨折总的治疗原则是复位固定早日活动功能恢复。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而言,手术时复位尤其重要。无论使用PFNA还是使用DHS,均要求骨折尽量解剖复位。所以骨折未复位时不使用扩髓不插入髓内钉是一般原则[8]。本组病例均有复位不满意情况发生(典型病例2,见图2),但都没有影响骨折愈合且后期功能恢复良好。考虑DHS操作属于开放复位,复位良好临时固定后,上DHS时可能出现复位丢失;而PFNA操作时属于闭合复位,即使笔者有时候通过有限切开,使用骨钩、顶棒、克氏针等辅助复位临时固定,再使用髓内钉,也难于达到解剖复位,或有复位丢失。然而,有骨折复位不满意的情况出现也不可怕,只要不是严重的复位不佳,骨折均能愈合,因为股骨粗隆间骨折部位属于松质骨且血运丰富,很少有骨折不愈合发生。本组无论使用PFNA还是使用DHS,均有复位不良病例,但后期骨折均愈合且功能恢复良好。只是对于这些复位欠佳不稳定的患者,要求医生严格术后管理及随诊,适当延长康复训练时间,也能达到良好的功能恢复。

总之,DHS和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都能取得良好疗效。PFNA具有操作快捷、损伤小的优势,PFNA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更为理想的内固定方式。

参考文献

[1]宋烜赫,杨卫良,薛冰.三种方法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比较研究[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0,12(5):437-441.

[2]章伟,邹剑,罗从风,等.股骨近端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及粗隆下骨折的比较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2004,24(11):649-652.

[3]蒋正武,赵越.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失败原因探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4,24(32):101-105.

[4]KYLE R F,GUSTILO R B,PREMER R F.Analysis of six hundred and twenty-two intertrochanteric hip fractures[J].J Bone Joint Surg(Am),1979,61(2):216-221.

[5]SIMMERMACHER R K,LJUNGQVIST J,BAIL H,et al.The new 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in daily practice:results of a multicentre clinical study[J].Injury,2008,39(8):932-939.

[6]郑晓青,郑秋坚,昌耘冰,等.抗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在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2012,33(23):3583-3585.

[7]李江伟,谢齐林,杨辉,等.86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治疗效果分析[J].重庆医学,2014,43(29):3962-3964.

股骨近端防旋螺钉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3 例患者, (除3 例5个月内因脑出血, 1 例因术后发生心肌梗塞死亡外) 59 例获得了完整随访。男25 例, 女38 例;年龄62~91 岁, 平均76.5 岁。其中左侧34 例, 右侧29 例。致伤原因:交通伤11 例, 摔伤52 例。合并内科疾病有46 例 (占73%) , 其中合并1种疾病31 例 (心脑血管疾病18 例, 糖尿病9 例, 其他4 例) , 合并2种及2种以上疾病19 例。骨折采用Evans-Jensen分型, ⅠA型4 例, ⅠB型9 例, ⅡA型19 例, ⅡB型22 例, Ⅲ型9 例。手术时间:63 例患者入院后3~7 d手术, 平均4.2 d;4 例患者因术前出现深静脉血栓, 在入院后平均10 d手术。所有患者采用闭合牵引复位、C型臂透视监视下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手术治疗。

1.2 手术前准备

所有入院患者除详细询问病史外, 均行完善的术前检查, 进行心肺功能评定, 常规动态监测患者的D-D二聚体, 进行必要的“四防”治疗 (防血栓、防褥疮、防泌尿系感染、防坠积性肺炎) , 原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及偏瘫的患者在内科医师指导下进行用药控制。其中高血压应控制在18.67/12.67 kPa以下, 糖尿病术前控制在10.0 mmol/L以下。4 例患者入院后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 经行下腔静脉虑器植入后择期完成手术治疗。

1.3 手术方法

术前摄标准的1∶1比例的CRX线片, 包括健侧正位片, 用模板测量颈干角, 测量股骨干峡部髓腔的直径, 确定可选用的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直径。术中采用全身麻醉12 例, 连续硬膜外麻醉42 例, 神经阻滞麻醉9 例。患者仰卧在骨科牵引床上, 将健侧肢体屈曲, 外展固定在支架上, 方便术中C型臂机的使用。将患肢与躯干保持10°~15°内收, 足内旋, 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进行闭合复位, 复位满意后, 扪及大转子, 在大转子顶端以上约5~10 cm做一个约5 cm的切口。平行切开筋膜, 钝性按肌纤维方向分离臀中肌, 用食指触及大转子顶点, 并选择稍偏外做为进针点。在正位透视下用3.2 mm的导针插入髓腔, 侧位透视导针位于髓腔中央并且没有弯曲。沿导针通过20.0/17.0 mm保护套筒, 插入17.0 mm空心钻头开口, 将安装好长度合适的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主针沿导针插入髓腔, 必要时可以轻轻叩打手柄上的保护片, 帮助其插入。透视检查主针位置合适, 安装130°瞄准臂进行定位, 经套筒插入3.2 mm导针达股骨头关节面下5~10 mm位置。正、侧位透视检查确定导针位于股骨头、颈中央偏下1/3处, 测量导针的深度, 选择合适的螺旋刀片, 沿导针用11 mm空心钻打开外侧皮质后, 沿导针将螺旋刀片经套筒插入, 用锤子轻轻锤击插入器底部直至限深处, 顺时针旋转插入器使螺旋刀片完全锁定。然后在远端瞄准器的导引下, 远端皮肤做小切口, 在远端静态锁定孔拧入远端锁定螺钉, 最后安放主钉尾帽。去处瞄准器后, 应经C臂X线机再次透视检查骨折复位情况及主钉和螺旋刀片的位置, 冲洗创口后止血, 分层缝合各层组织。

1.4 术后功能康复及随访

术后给予常规抗生素及抗凝 (低分子肝素) 治疗, 术后第1天即在使用镇痛泵的情况下, 采用CPM机被动进行髋关节的功能活动, 术后第2天即可让患者在床上取半卧位进行锻炼。视患者术前关节功能、骨质疏松程度及骨折粉碎程度, 分别在术后2周或4周要求患者拄拐进行部分负重活动, 术后每4周复查X线片, 并按照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3]进行评定。

2 结果

本组63 例患者均行闭合牵引复位, 术中没有发现转子间二次骨折, 术后没有发现感染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手术时间35~80 min, 平均54 min。术中出血量为100~300 mL, 平均140 mL, 所有患者均没有输血。术后1 例患者在术后24 h内因突发心肌梗塞死亡, 其余62 例患者在术后5~7 d顺利出院。随访时间为6~29个月, 除3 例在术后4个月内因脑出血死亡, 其余59 例患者得到了完整随访, 骨折全部愈合, 愈合时间10~17周 (平均13.2周) 。其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28 例, 良23 例, 可6 例, 差2 例, 优良率为86.4%。术后3个月恢复到伤前关节功能55 例 (93.2%) 。本组随访1 例出现刀片切割, 骨折全部愈合, 无螺钉松动及髋内翻等并发症。典型病例图片见图1~4。

3 讨论

3.1 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特点

股骨转子间骨折占髋部骨折60%以上[4], 并且多发生在老年群体, 女性多于男性。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有其特殊的临床特点:a) 多数老年患者存在骨质疏松, 有学者统计[5]认为65 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50%伴有骨质疏松, 在85 岁的老年人中近100%伴有骨质疏松;b) 绝大多数患者为低能量损伤, 90%以上老年转子间骨折受伤原因为摔伤, 为轻微暴力性损伤;c) 合并症多, 死亡率高。本组资料统计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内科疾病高达78% (46 例) 。有资料统计[6]显示对于非手术治疗转子间骨折的老年患者, 1年内死亡率可高达20%;d) 年龄大, 肌力差, 反应力下降, 偏瘫和骨与关节疾病等因素决定了部分老年病人伤前就存在肢体的活动障碍, 从而导致术后髋关节的功能评定偏低 (本组病人Harris评分优良率86.4%) 。老年人转子间骨折手术治疗的目的在于获得坚强而稳定的内固定, 重建股骨近端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早期活动, 减少并发症, 促进功能恢复, 已经被大多数学者接受。

3.2 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内固定系统的应用现状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老年病患者多伴有骨质疏松及其他内科疾病, 如果患者全身情况允许, 应将手术治疗作为首选。目前, 临床使用的内固定种类较多, 经归纳可以分为髓外固定系统和髓内固定系统。髓外固定系统主要包括两种:a) 由经股骨颈的股骨颈固定钉和髓外的固定钢板组成, 称为钉板固定装置, 有Jewett钉、鹅头麦氏钉、动力髋系统等;b) 各种形态的侧方钢板固定装置, 有AO/ASIF角钢板、LISS等。髓内固定系统包括各种髓内钉固定装置, 有多根斯氏针、空心钉、Ender钉、Gamma钉、股骨近端重建钉等。

随着现代材料学的发展, 临床内固定学方面也得到了迅猛地发展, 20世纪70年代, AO/ASIF在Richard钉基础上形成的动力髋系统, 以其手术操作简单、骨愈合率高、可以较早负重及活动为特点, 成为治疗转子间骨折的经典方法。但是随着临床应用的普及, 发现该固定装置也存在着许多的缺点:a) DHS为单钉固定系统, 抗旋作用较差;b) 手术创面较大, 周围组织剥离多, 破坏周围的血运, 有可能影响骨折的愈合;c) 对于转子间的粉碎性骨折及转子下骨折失败率高, 有报道认为失败率可高达56%[7];d) 老年人普遍存在骨质疏松, 如果股骨头颈部的骨质破坏较多, 容易发生股骨头切割。

股骨近端重建钉作为髓内固定装置的代表, 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AO/ASIF在Gamma钉基础上设计形成。配有1根承重螺钉和1根抗旋转螺钉, 具有以下特点:a) 符合微创理论, 更加符合生物力学原则, 手术创面小, 出血少, 对周围的组织破坏很少;b) 抗旋转、抗切割能力增强, 固定的稳定性好[8,9]。Sadowski等[10]通过随访其术后并发症仅为3.8%。但是, 在实际应用中, 仍然有一些不足:2枚股骨颈螺钉的直径较大, 虽然有亚洲型的股骨近端重建钉出现, 但是经颈的钉道直径仍然较大, 有增加股骨头坏死的危险。由于老年病例多伴有骨质疏松, PFN的拉力螺钉把持力较弱, 所以存在退钉的风险。

3.3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的临床生物学特点

由于目前治疗转子间骨折的内固定材料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为了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AO/ASIF在股骨近端重建钉的基础上研发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2004年开始应用于临床, 我国在2005年11月份开始应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也属于髓内固定装置, 由于其更加符合生物力学的原则, 操作简单、微创操作[11], 所以在临床上得到了迅速推广应用。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的设计主要包括1枚螺旋刀片、1根髓内钉和1枚交锁螺钉等 (见图5) 。通过打入1枚螺旋刀片, 具有了抗旋转及成角稳定性的双重作用。螺旋刀片是在定位导针位置良好的情况下直接打入, 不需要预先进行钻孔, 通过螺旋刀头的旋转挤压周围的松质骨, 使本来已经疏松的松质骨变得更加结实、密集, 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螺旋刀片的锚合力。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的螺旋刀片可以自动锁定, 这样有效地防止了刀片及股骨头的旋转。生物力学实验已经证实[12], 由于螺旋刀片压紧了周围的松质骨使其稳定性提高, 与其他髓内固定装置比较, 能很好的防止旋转及塌陷, 同时也进一步证实螺旋刀片抗切出力明显提高。由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主钉具有6°的外偏角, 可以很好的匹配髓腔的构型, 方便从大粗隆顶部插入, 除了长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主钉远侧尖端均呈凹槽设计, 使主钉的插入更加方便并且避免了远端的应力集中。所有插入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的步骤均在外侧操作完成, 其切口同股骨近端重建钉相似, 更加符合微创理论。

3.4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在临床应用中的问题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技术是在股骨近端重建钉基础上设计的, 它具备了股骨近端重建钉的临床优点, 同时又有自身的特点, 是目前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的最好方法之一。但是, 目前任何一种内固定装置都不可能治疗所有类型的转子间骨折。笔者在临床的实际应用中有以下几点经验:a) 尖顶距的概念[13]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的应用中仍然十分重要, 实际尖顶距超过25 mm, 术后拉力螺钉切出股骨头的可能性明显增加。本组患者术后尖顶距值为8~30 mm, 平均为16.5 mm, 随访中发现有1 例患者出现切割, 主要原因是术者在手术操作时没有很好的锁紧旋转刀头, 螺旋刀头与刀柄之间仍有隙缝存在, 这样就不能形成刀片与股骨头之间的稳定。患者的年龄普遍较大, 部分高龄患者粗隆部骨质疏松严重, 下地负重必然存在着对螺旋刀片上方的压应力。Lenich等[14]报告股骨头切割率为2.5%。笔者认为螺旋刀片的位置最好位于股骨颈的中下位置, 刀片的头端位于股骨头软骨下5~10 mm为宜。对于严重的骨质疏松患者, 以及体型肥胖者在应用时应慎重, 同时告知患者避免过早负重;b) 对于非常不稳定的骨折, 螺旋刀片在敲击过程中, 可能会造成骨折近端的不稳定, 甚至骨折位置丢失, 针对这样的骨折, 闭合复位后在定位针前方先插入1枚3.2 mm的导针防止旋转, 然后再进行螺旋刀片的打入;c)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虽然刀头是锁定的, 但是螺旋刀片与髓内钉之间仍是滑动加压, 所以对于合并有螺旋刀片进针点部位、股骨颈部骨折的转子间粉碎性骨折, 由于在滑动加压的过程中失去了支撑点, 可能会造成退钉, 从而使骨折的位置丢失;d) 对于大转子顶点的粉碎性骨折, 在打开皮质的过程中, 应该高速慢进打开股骨皮质, 不要过分轴向加压, 避免骨折块的移位。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作为一种新型的髓内固定技术, 在股骨近端重建钉基础上发展过来, 具有操作进一步简化、手术创伤小、出血少、固定牢固、符合微创理论的特点, 是目前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 特别是合并有骨质疏松患者的理想的内固定材料。

摘要:目的评价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方法和初步疗效。方法2006年1月至2007年10月, 共对63例老年病人 (男26例, 女37例, 平均76.3岁) 采用闭合手法牵引复位,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 骨折采用Evans-Jensen分型, 术后定期随访, 根据Harris评分系统进行归档。结果63例老年病人, 59例病人获得了6~29个月 (平均12.6个月) 的随访, 手术时间35~80 min, 平均54 min。术中出血量为100~300mL, 平均140 mL。骨折全部愈合, 愈合时间10~17周 (平均13.2周) 。按Harris评分进行评价, 优28例, 良23例, 可6例, 差2例, 优良率86.4%。结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 手术创伤小, 并发症少, 更加符合人体生物力学特征, 是一种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非常有效的方法。

股骨近端防旋螺钉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7例, 男10例, 女17例;年龄62~85岁 (平均74岁) ;左侧12例, 右侧15例;20例为低能量的生活起居伤, 7例为车祸伤。按股骨近端骨折的AO分类:A1型5例, A2型15例, A3型7例, 均为闭合性骨折。合并高血压8例,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例, 糖尿病3例, 脑卒中后遗症1例。均在伤后3~7 d手术, 平均4.5 d。

1.2 材料

PFNA由一枚主钉、一枚远端锁钉和一枚近端的螺旋刀片组成。

1.3 手术方法

采用全身麻醉或连续硬膜外麻醉, 仰卧, 患肢中立位, 内收10°~15°, C型臂X线机透视下行骨折牵引闭合复位, 复位满意后沿股骨干方向自股骨大转子上方3 cm处作一4~6 cm的纵行切口, 在臀中肌筋膜上作一平行切口, 沿肌纤维方向分开臀中肌, 确定大转子顶点为进针点, 往股骨髓腔中插入导针, C型臂X线机确定导针在髓腔内, 空心钻开口器沿导针开口后, 选择合适直径的PFNA主钉插入髓腔, 一般不需要扩髓, 拔出导针, 调整瞄准器的前倾角为15°, 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置入螺旋刀片的螺纹导针, 确定螺旋导针位置良好 (正位片在股骨颈的中下1/3, 侧位片在股骨颈的中间) , 测量所需螺旋刀片的长度, 选择相应的螺旋刀片敲入, 顺时针旋转器使PFNA螺旋刀片压缩骨折间隙并处于锁定状态。据瞄准器操作拧进远端锁定螺钉, 最后在髓内钉近端拧入主钉尾帽, C型臂X线机透视无误后, 分层闭合切口。

2 结果

手术时间1~1.5 h, 平均1.2 h, 术中出血为100~400 ml, 平均180 ml。随访时间4~14个月, 平均9个月。骨折全部愈合, 未出现局部感染及深静脉血栓, 末次随访未出现螺旋刀片切割股骨头及断钉现象, 无颈干角丢失、患肢短缩, 未出现股骨干骨折患者。根据股骨转子间骨折sanders创伤性髋关节评分标准评定, 优21例;良4例;中2例, 优良率为92.6%, 无髋内翻等畸形。

3 讨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手术内固定治疗, 可减轻骨折疼痛, 早期功能锻炼, 避免或减少长期卧床所引起的一系列并发症 (褥疮、肺部感染、尿道感染等) 。同时, 不易发生髋内翻畸形, 疗程短, 可以降低病死亡率和病残率, 提高生活质量。因此, 无论对于髋关节功能恢复, 还是降低并发症, 手术治疗明显优于非手术治疗[1]。

目前,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方法可分为髓外和髓内固定两种, 前者以DHS为代表, 后者以股骨近端髓内钉 (PFN) 为代表, 髓外固定较适用于稳定性骨折, 而PFN适用于严重粉碎的不稳定性骨折[2]。由于PFN系统的生物力学特性符合生物负重力线, 可负担大部分经过股骨近端特别是内侧的负荷, 股骨距区减少至几乎为零, 并且力臂内移, 明显降低钉棒结合处的张应力和压应力, 应力遮挡小, 有助于骨折愈合。FLahiff等[3]认为, 对于骨质疏松患者, 选择髓内固定器械的效果优于选择标准的滑槽钉系统。

PFNA是新改进的PFN系统, 一方面继承原PFN的优点, 生物力学特点相同, 另一方面在具体设计上有所创新, 令固定更有效, 且操作更简单, 相对于PFN, PFNA用螺旋刀片锁定技术取代了传统的2枚螺钉固定, 未锁定的螺旋刀片敲入时自旋转进入骨质, 对骨质起填压作用, 使骨质得到保留, 同时提高了刀片周围的松质骨的骨密度, 螺旋刀片的瞄合力也进而增大。当刀片打入锁定后, 刀片不能旋转, 与骨质瞄合紧密, 不易松动退出。PFAN依靠螺旋刀片一个部件实现抗旋转和稳定支撑, 其抗切除稳定性比传统的螺钉系统高, 抗旋转稳定性和抗内翻畸形能力强。PFNA的螺旋刀片技术, 使其对骨质的瞄合力得到提到, 更适合于骨质疏松、不稳定性骨折患者, 对于股骨外侧螺旋刀片打入处的骨折也适用, 更有利于患者的早期负重。其次, PFNA仅需打入螺旋刀片, 适用于股骨颈细的患者, 操作简单易行。另外, PFNA在主钉上有以下改进: (1) 主钉设计为空心, 只需一小切口, 令导针进入髓腔后, 可顺利完成后操作, 置入主钉, 主钉具有6°外偏角, 方便从大转子顶端插入髓腔。PFN的主钉为实心, 入钉点需准确, 否则插入困难, 可导致手术时间延长, 创伤加重[4]。因此, PFNA操作更简单, 创伤更小, 符合微创原则。 (2) PFNA远端点有一个锁定孔, 可选择动态或静态锁定。在经转子骨折病例中, 由于使用垂直打入锁定钉可能损害近端锁钉, 须采用斜线打入锁钉, 如果是高位转子下骨折, 可选择垂直打入动态锁定钉。 (3) 主钉有尽可能长的尖端和凹槽设计, 可使插入更方便, 并避免局部应力的集中, 减少出现断钉及钉尾处再次骨折的发生率。随访平均9个月, 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骨折全部愈合, 疗效满意。

PFNA是一种在PFN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的新型髓内固定系统, 生物力学测定显示了满意的结果, 适应证广, 可用于各种类型的股骨转子间骨折 (AO分型的A1、A2、A3) 尤其适用于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 具有内固定可靠、创伤小、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出血少、骨量丢失少、允许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笔者认为, PFNA是目前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最牢固的髓内固定方式, 疗效可靠,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9年1月~2011年2月, 本院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骨折27例, 男10例, 女17例;年龄62~85岁 (平均74岁) 。按股骨近端骨折AO分型:A1型5例, A2型15例, A3型7例, 均为闭合性骨折。结果 手术时间1~1.5h, 平均1.2h, 术中出血100~400ml, 平均180ml。术后随访4~14个月, 平均9个月。骨折全部愈合, 未出现切割现象, 骨折愈合时间为11~17周, 平均14.6周, 无髋内翻。结论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失血少、内固定可靠、防旋转、骨量丢失少等优点, 是一种理想的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内固定材料。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参考文献

[1]李自强.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疗效比较[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6, 21 (6) :463.

[2]Thomas R, Willian M.骨科治疗的AO原则[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3:442-443.

[3]Flahiff CM, Nelson CL, Gruenwald JM, et al.Abiomechanical evalua-tion of an imtramedullary fixation device for intertvochanteric frac-tures[J].J Trauma, 1993, 35:23.

股骨近端防旋螺钉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月—2011年1月我院收治股骨转子间骨折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64例。其中,男37例,女27例;年龄31~83岁,平均年龄(59.83±12.80)岁。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经X线检查、CT扫描等确认为股骨转子间骨折。排除标准:病理性骨折、肿瘤转移性骨折、开放性骨折、合并严重的基础疾病、合并有其他严重的骨折。通过上旬入院者列入PFNA组(20例),中旬入院者列入DHS组(20例),下旬入院者列入解剖钢板组(24例)。PFNA组中,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59.60±14.35)岁。DHS组中,男13例,女7例;平均年龄(59.15±13.60)岁。钢板螺钉组中,男15例,女9例;平均年龄(60.58±11.18)岁。入院后评估病例受伤原因,骨折情况采用Evan′s分型评估。病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12d,平均(6.5±2.1)d。3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类型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仰卧于骨科床,术前牵引复位,术中严格无菌操作。PFNA组经股骨大粗隆顶端以上10cm范围内做一5cm切口,钝性分离臀中肌止点后于大转子顶端插入导针,“C”型臂X光机透视,复位满意后充分扩髓,插入主钉,在X光机监视下经套筒插入股骨颈内导针,打入远端螺旋刀片,牢固固定,结束手术。DHS组采用股骨上端外侧切口,牵引复位后于维持牵引同时内旋下肢,待骨折复位后于股骨粗隆下2cm置入导针,待导针位置确定后顺导针钻骨道,并顺着骨道攻丝,攻丝后选择较股骨颈短1cm的拉力螺钉旋入骨道,皮质骨螺钉固定。解剖钢板组同样在X光机监视下先复位,位置满意后行切开、暴露股骨近端,置入合适的股骨近端解剖型钢板、牢固固定。所有病例在术后采用常规引流管引流,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3~5d,酌情予抗凝处理,穿“丁”字矫形鞋,补充身体所需维生素及能量并继续控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术后麻醉清醒后,则鼓励其进行下肢肌的主动活动。3d以后指导行功能训练。

1.3 疗效评价标准

所有病例观察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以及1年后的恢复情况等。所有病例定期随访,随访问内容为病例不适主诉、并发症情况、患肢功能情况及X检查等。术后局部无压痛以及纵向叩击痛、局部无异常活动,X片检查示骨折处有连续性骨痂形成考虑骨折愈合。关节活动功能评价系统采用Harris法进行评分:优(90~100分)、良(80~89分)、可(70~79分)、差(<70分)。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 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PFNA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显著低于另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PFNA组的优良率为17例(85.0%),DHS组优良率为17例85.0%,解剖钢板组优良率为20例(83.3%),3组病例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本组患者术后并发症主要为术后髋内翻(DHS组2例,解剖钢板组3例),肢体缩短(DHS组1例,解剖钢板组1例)内固定切割及松动(DHS组2例,解剖钢板组3例),肺部感染及其他内科并发症(三组各有1例),未出现骨折不愈合等其他并发症。PFNA组并发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髋部骨折,多见于老年人或骨质疏松者。传统的治疗为非手术的保守治疗方法,此种方法存在卧床时间长、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的缺点[1,2,3,4],而逐渐被替代,近年来多倾向于手术内固定治疗,大多认为是减少发生髋内翻及长期卧床并发症,股骨转子间骨折应手术内固定。且随着科技含量较高的内固定材料出现、手术方式的改进以及手术技巧的创新,手术切复内固定成为临床常见的治疗方式[5]。

本次研究的64例骨折病例中,24例使用解剖接骨板,此类手术多适用于在大粗隆劈裂情况下的内固定,尤其是高处坠落伤致骨折病例[6]。另有20例采用DHS治疗,DHS具有手术操作时间短、创伤小、操作相对容易掌握等优点,是一种可行的内固定方式[7],同时也存在固定牢固性欠佳、抗剪力能力差等缺点[8]。因此病例下床时间较晚,卧床时间相对较长,下床负重后容易出现髋内翻畸形,本组有2例髋内翻畸形病例为采用此种方式固定。20例采用PFNA进行内固定,PFNA已经作为一种较新的内固定方法,其在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较为明显,PFNA是在PFN的基础上设计出螺旋刀片,相对于螺钉而言,螺旋刀片的股骨颈内骨质移除以及破坏较少,这样对骨量显著降低的老年病例有显著意义[9]。而且PFNA具有强大的加压及抗旋转作用,一个内植物就可以提供抗旋转以及稳定的支撑为其最大的特点[10]。在本研究对三组病例手术情况对比中发现,三组病例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对比中显示PFNA组术中情况显著优于另外两组,结果对比有显著差异。PFNA操作较另两组稍显复杂,但随着手术医师的经验积累及熟练程度的提高可以完全克服这一不足。本次研究显示手术时间上三组并无显著差异。采用Harris法评分时显示,PFNA组的优良率为85.0%,DHS组优良率为85.0%,解剖钢板组优良率为83.3%。可以理解为三种方法均可有效的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虽然在三组疗效对比中差异并不明显,但DHS和解剖钢板组中病例并发症发生率要明显高于PFNA组。PFNA作为较新兴的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方法之一不失为一种有效、确切而且并发症少的治疗措施,可有效提高病例的治疗质量,降低病例的术后并发症的出现机会,提高病例预后。

参考文献

[1]范小铁,梁雨田,刘磊.高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人工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治疗体会[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6,21(6):491-492.

[2]杜学忠,孙波,李瓦里.微创手术经皮加压钢板系统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32例体会[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0,25(3):20-21.

[3]徐九峰,李东亮,杨凤明.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治疗体会[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7,22(5):404-405.

[4]涂一凡.直视下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及粗隆下骨折手术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09,6(19):222-223.

[5] Choy WS,Ahn JH,Ko JH,et al.Cementless bipolar hemiarthroplastyfor unstable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 in elderly patients[J].Clin Or-thop Surg,2010,2(4):221-226.

[6] Peyser A,Weil Y,Liebergall M,et al.Percutaneous compressionplating for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Surgical technique,tips for sur-gery,and results[J].Oper Orthop Traumatol,2005,17(2):158-177.

[7]贾献荣,陈建生,苏坤智,等.微创技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J].浙江创伤外科,2010,15(4):522-523.

[8] Dec J,Gazdzik TS,Wojcik B.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 of the hiptreated with dynamic hip screws(DHS)[J].Chir Narzadow RuchuOrtop Pol,2001,66(2):167-71.

[9]周健,张福国,程朝辉,等.PFNA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J].浙江创伤外科,2011,16(3):390-391.

股骨近端防旋螺钉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该院在2013年6月—2014年6月间收治的78例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随机分组法原则,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39例病例。对照组给予动力髋螺钉固定,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龄在32~71岁间,平均年龄(46.59±6.38)岁。观察组给予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男性22例,女性16例,年龄在31~73岁间,平均年龄(47.65±6.42)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胫骨结节骨牵引治疗,于5~7 d后实施手术,给予连续硬膜外麻醉,让患者躺于牵引床上,取仰卧位,利用C型臂X线机进行透视,将骨折部位复位。

对照组:

给予动力髋螺钉固定。选取股骨外侧上端切口部位,将骨折端暴露,对移动骨块进行整复,于大转子下2~3 cm部位,在瞄准器辅助下,将导针打入,通过透视定位,选取股骨头皮质下1 cm中央偏下部位,将其作为正位。对长度进行测量,将拉力螺钉打入,使钢板皮质骨螺钉固定。

观察组:

给予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选取股骨大转子上方切口部位,将该部位作为入路口,选择进针点,利用开孔器开孔,将皮质穿透后,把球型导针放入,扩髓后,将髓内钉放入,于髓腔内插入髓内钉。经C型X线机透视确定满意之后,在瞄准器辅助下,将定位钉(2枚)打入,明确股骨拉力定的具体位置。

完成手术治疗后,患者均于术后1 d后坐起,并利用CPM机进行康复训练,以患者复位情况、骨折类型为依据,于2~4周后,可下地活动。术后每个月均需入院复查,经X片检查,发现形成骨痂后,便可允许患者适度负重,若经X片检查,观察到骨折端彻底愈合,则可完全负重。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恢复效果、并发症(股骨颈缩短、髋内翻)发生情况。

髋关节恢复效果评价标准[2]:利用Sanders髋关节床上后评分标准评估患者髋关节恢复情况,评估内容包括日常活动、X线评估、运动肌力量、疼痛、功能、行走,每项内容10分,总分为60分。优:分值在55~60分之间;良:分值在45~54分间;中:分值在35~44分间;差:分值低于35分。

1.4 统计方法

收集所有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SPSS 16.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资料,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给予t检验,计数资料给予χ2检验,当P<0.05时,表明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髋关节恢复情况

从患者髋关节恢复情况上看,观察组恢复效果优的病例为26例,恢复效果为良的病例为8例,恢复效果为中等的病例为4例,总优良率为87.18%。对照组恢复效果优的病例为10例,恢复效果为良的病例为16例,恢复效果为中等的病例为7例,总优良率为66.67%。观察组恢复优良率更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骨折部位愈合时间

如表2所示,经研究了解到,观察组的骨折部位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对比有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的股骨颈缩短、髋内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3。

3 讨论

在固定方法上,股骨转子下骨折内固定方法有髓内固定、髓外固定两种方式,动力髋螺钉固定属于较为常用的一种髓外固定方式,不过这种固定方式可能导致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例如髋内翻、股骨颈缩短等,发生率均较高[3,4]。动力髋螺钉具备滑动、加压等功能,不过对于患有骨质疏松的病例而言,患者股骨头附近骨质强度偏低,稳定性无法确保,无法使动力髋螺钉优越性充分发挥,还可能出现髋内翻、股骨颈缩短的情况,不利于骨折部位的愈合[5,6]。

股骨近端髓内钉顶板骨有着较大的接触面积,具备防旋转、抗缩短功能,可以降低患者髋内翻、股骨颈短缩发生率[7]。有研究表明,利用股骨近端髓内钉为患者固定,可以将骨折愈合时间缩短,不会使骨折端血运遭到破坏,确保骨折部位尽早结痂并愈合[8]。不过利用髋动力螺钉固定,可将骨膜较大范围剥离,骨折端血运极易被破坏,尤其对于老年病例而言,可能会出现愈合延迟的情况。

从该次研究中发现,观察组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后,取得了较好的固定效果,其中髋关节恢复优良率高达87.18%,且患者的骨折部位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除此之外,观察组的股骨颈缩短、髋内翻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这表明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在股骨转子下骨折治疗中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能够提升髋关节恢复效果,将患者骨折部位愈合时间缩短,降低髋内翻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这种治疗方式有着较多的优越性。

综上所述,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在股骨转子下骨折中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可取得较好的固定效果,具备防旋转功能,稳定性良好,通过这种内固定方式,可促进患者髋关节的恢复,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华.亚洲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4.

[2]赵海生,徐耀增,王贵贤,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48):8368-8373.

[3]黄俊,纪方,章浩.微创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2009(6):413-416.

[4]张国鑫,申海波,高志学,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2009(11):820-823.

[5]陈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比较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4.

[6]尚宪平,王小岗,银保.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J].四川医学,2011(12):1953-1955.

[7]段军富,张小冰,张红敏,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17例临床分析[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2(6):604-605.

股骨近端防旋螺钉 篇8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00例, 男53例, 女47例;年龄45~91岁, 平均年龄65岁。骨折按Evans分型:Ⅱ型41例, Ⅲ型39例, Ⅳ型20例。致伤原因:平地摔伤75例, 车祸伤25例。其中伴有伴有心脑血管疾病32例, 糖尿病7例, 高血压患者22例, 肺部支气管炎患者15例, 其中合并两种以上疾病患者11例。

所有病例均在入院48 h内完成手术, 依据患者具体情况采取全麻下插管或腰硬联合麻醉。取仰卧位于手术牵引床上, 会阴部放置对抗牵引柱, 牵引患肢后内收15°, 健侧肢体曲髋屈膝旋外固定。C型臂球自健侧肢体前外侧伸入透视髋部手术区, 依靠调整C臂透视股骨近端正位及轴位骨折情况。复位后于大转子上方作长约5 cm纵行切口, 切开筋膜层后以手指钝性分离肌层, 直至触及大转子上缘, 于大转子顶点偏外开口后透视下置入导针, 直至骨髓腔。扩髓后安放髓内钉, 透视下调整主钉深度、前倾角与螺旋刀片深度, 静力锁定远端后拧入尾帽。

所有病例术前30 min及术后24 h内应用抗生素。术后复查血常规, 根据患者血红蛋白量酌情输注悬浮红细胞。常规抗凝血治疗, 术后6~10 h内开始口服利伐沙班片, 每天10mg, 服药期间注意监测凝血功能, 根据结果调整抗凝治疗方案。术后3 d指导患者不负重扶拐或助行器辅助下下床行走, 6周后不完全负重, 根据后期X线情况决定负重程度。

2 结果

100例患者获完整随访4~16个月, 平均 (9.5±1.4) 个月;所有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 愈合时间3~6个月, 平均 (5±1.8) 个月。随访期间发现2例患者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未发现断钉、螺旋刀片切割、股骨干应力骨折及髋内翻等并发症。手术时间35~90 min, 平均40 min, 术中出血50~300 m L。Harris[3]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显示:优72例, 良20例, 中8例, 优良率92%。

3 讨论

3.1 PFNA-Ⅱ更适用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

伴随我国进入老龄化时代, 老年骨折日益增多, 其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发生率更为人所认识, 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生率较高, 约占髋关节骨折的45%, 其中不稳定骨折占35%~40%[4]。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其特殊性, 在考虑骨折类型、稳定性、并发症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其骨质条件。由于髓内固定主钉力臂较小, 抗旋转能力及对骨质支撑能力较强, 其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尤其适用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例中。由最早期的gamma钉系统, 逐渐发展为PFN, 直至2009年推出的PFNA-Ⅱ型髓内固定系统, 髓内固定系统技术更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更适用于亚洲人群[5]。PFNA系统改进了股骨颈内的拉力钉, 将其改变为螺旋刀头, 在通过击打针尾将刀头钉入股骨颈松质骨内, 所产生的锚合力能增加其对周围骨质的把持能力, 在骨质条件相对较差的老年骨折病例中, 其本身优势更为明显[6]。并且由于PFNA系统中将股骨颈内固定的两枚螺钉改为一枚螺旋刀头, 使得操作更为简便, 缩短了手术时间, 减少了医源性创伤, 更有利于老年患者的后期康复。

3.2 PFNA-Ⅱ系统更符合损伤控制性治疗原则

股骨粗隆间骨折多发于老年人, 重要脏器供能衰退, 合并疾病较多, 并发症发生率高[7]。由于衰老引起自身生理特点的变化、内环境的稳定性减弱、代偿供能差、机体应急反应能力将低, 老年严重创伤患者伤前常有重要的脏器功能障碍[8]。老年髋部骨折被临床医师认为属于亚急诊型手术范畴, 推荐尽早行手术治疗, 以中断创伤因素的继续发展, 达到减少后期死亡率, 促进患者恢复的初衷。相比较以往内固定材料, 如DHS、股骨近端锁定板等内固定系统, PFNA-Ⅱ操作更为简便, 损伤较小, 术后能提供牢固支撑, 利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 减少卧床并发症, 有效控制创伤对机体的进一步损害。

3.3 术后输血

PFNA-Ⅱ型髓内固定系统不可避免的需要在置入主钉前扩髓, 扩髓的同时必然要导致髓腔内大量出血, 并且在手术后, 临床医师应注意到髓腔内隐性出血的问题。在本组病例中, 术后常规检测血细胞及血红蛋白量, 如血红蛋白量降到75 g/L以下则需输注压积红细胞, 临床中我们发现, 当血红蛋白提升到85g/L以上时, 患者恢复较好, 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

3.4 骨折复位及髓内钉置入技术

由于PFNA-Ⅱ型髓内固定系统一般情况下采取的是闭合复位, 其对周围组织损伤较小, 骨折愈合速度相对高于其他需切开复位的内固定系统, 在骨折复位中, 我们不苛求行解剖复位。恢复颈干角、纠正旋转畸形、骨折内侧壁与后外侧壁可有效接触即达到复位目的, 避免过多追求解剖复位[9]。在某些转子下骨折病例中, 如发现复位困难, 不能达到以上目标时, 果断切开, 直视下复位, 置入髓内钉, 尽量减少重复操作对组织的刺激, 减少手术时间。术中注意透视检测骨折复位情况与髓内钉位置, 可将健侧肢体屈曲外旋置于托腿架上, 以便给予C型臂球管足够的空间自健侧肢体前外伸入患侧髋部行正位及轴位透视。必要时于C型臂球管覆盖无菌巾, 便于术中操作。

参考文献

[1]Evers BM, Townsend CM Jr, Thompson JC.Organ physiology of aging[J].Surg Clin North Am, 1994, 74 (1) :23-39.

[2]Leung JM, Dzankic S.Relative importance of preoperative health status versus intraoperative factors in predicting postoperative adverse outcomes in geriatric surgical patients[J].J Am Geriatr Soc, 2001, 49 (8) :1080-1085.

[3]Sanders R, Regazzoni P.Treatment of subtrochanteric femur fractures using the dynamic condylar screw[J].J Orthop Trauma, 1989, 3 (3) :206-213.

[4]Harris WH.Traumatic arthritis of the hip after dislocation and acetabular fractures:treatment by mold arthroplasty.An end-result study using a new method of result evaluation[J].J Bone Joint Surg Am, 1969, 51 (4) :737-755.

[5]Ruedi TP, Buckley RE, Moran CG (主编) .危杰, 刘璠, 吴新宝, 等 (主译) .骨折治疗的AO原则[M].2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561.

[6]Mereddy P, Kamath S, Ramakrishnan M, et al.The AO/ASIF 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PFNA) :a new design for the treatment of unstable proximal femoral fractures[J].Injury, 2009, 40 (4) :428-432.

[7]王心宽, 冯国英, 郭盛军, 等.股骨粗隆问骨折分型与内固定方法的选择[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7, 22 (10) :8-14.

[8]王一镗.老年创伤患者特点及致伤因素[J].实用老年医学, 1999, 13 (5) :227-229.

[9]McGwin G Jr, Melton SM, May AK, et al.Long-term survival in the elderly after trauma[J].J Trauma, 2000, 49 (3) :470-476.

上一篇:再生产理论下一篇:教学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