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课程

2024-07-03

校外课程(精选十篇)

校外课程 篇1

1 实习前的准备工作

1.1 教师的准备工作

指导教师和学生都应充分重视实习前的准备工作。教师应当组织学生在实习前1周召开实习动员大会, 传达实习目的、学生实习地点、实习路线和时间安排及实习工具, 规范实习日志、实习总结的填写格式, 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强调实习纪律、实习请假制度和实习考核等实习总体要求。以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园林建筑校外调查实习为例, 调查实习地点和实习的总体要求如表1、2所示。

1.2 学生的准备工作

学生应在实习前通过文献、媒体、书籍及互联网等途径[4,5]收集实习地点的地理环境、城市建设、历史文化以及实习公园、广场和绿地的建设时间、占地面积、规划说明和总体平面图等图文资料。

2 调查实习开展过程

2.1 教师的指导工作

教师应做好实习的日常监控, 严格要求考勤制度, 针对性讲解学生实习中遇到的问题, 检查学生每天的实习日志并签字, 确保学生能按要求和进度顺利完成实习。

2.2 学生的实习任务

学生应认真调查园林建筑单体数量、类型、基址、空间组织、结构与材料、造型及细部等内容, 填入实习日志。实习日志包括实习日期、实习地点、实习节点、实习任务、节点概况、任务完成情况、总结 (收获与不足) 、指导教师点评、实习指导教师签字、实习的具体时间等。现场测绘并快速制图, 根据现场测绘记录绘制建筑设计图;收集整理各园林建筑电子照片, 现场踏勘、测绘并快速制图, 为调查后的结果分析提供一手资料。实习日志具体内容如下:

(1) 实习日期:按实际日期填写。

(2) 实习地点:奎屯市。

(3) 实习节点:西公园。

(4) 实习任务:一是基本情况调查, 包括公园、广场等的位置、占地面积、公园地形特征、总平面图;二是园林建筑的应用类型, 不同类型建筑应用的数量统计;三是园林建筑的基址调查;四是园林建筑空间营造, 园林建筑空间的类型以及空间处理方式的调查;五是园林建筑结构与材料, 园林建筑的造型, 建筑细部色彩、装饰、極联匾额应用的调查;六是园林建筑的风格、古建筑、异国建筑的运用调查;七是拍摄建筑照片, 整理电子照片并录入图片数据库;八是现场测绘并快速制图, 根据现场测会记录绘制建筑设计图。

(5) 节点概况:西公园位于奎屯市北京西路北侧, 总占地面积近66.7 hm2, 1989年开始建设, 是一座以游乐为主的大型综合性公园, 是奎屯市市民节假日的主要休闲地。公园内建筑大多为仿古建筑, 大门北侧有林则徐雕像, 传纪记载:林则徐当年发配伊犁, 曾在奎屯古驿站停留。东大门建有我国最大的一座双面九龙壁, 九龙壁长33 m, 高6 m, 由1 000多块琉璃瓦组成。水榭矗立于人工湖边, 四合院座落于人工湖岛上, 均为仿古建筑;天山风光区位于公园西北面, 这里疏林草地内散落着哈萨克毡房, 内有哈萨克族妇女绣制的壁毯和壁画, 地方特色浓郁。到了夏季西公园内绿树成荫、瓜果飘香、繁花似锦, 湖面上碧波荡漾, 景色优美。

(6) 其他部分:例如编号 (1) , 建筑类型 (古典亭) , 数量 (2) , 风格 (江南) , 基址选择 (实际海拔高度等) , 照片编号 (按实际编号填写) , 速写图 (建筑空间营造、建筑造型) , 测绘草图 (建筑尺寸、建筑结构与材料、建筑细部) 。

(7) 任务完成情况:分3种类型, 即完成、部分完成、未完成。

(8) 总结 (收获与不足) :对取得成果和不足进行总结, 讨论实习经验和改进措施。

(9) 指导教师点评、实习指导教师签字、实习的具体时间。

2.3 调查后的结果分析

调查结束后, 每位学生应撰写实习分析报告, 内容包括调查结果分析及心得体会。结果分析包括对所收集资料进行统计比较、归纳总结和图解分析, 最后进行综合分析, 具体内容如表3所示。

2.4 实习总结

实习总结包括实习报告会、作业提交与成绩鉴定3个部分。学生在完成实地调查和结果分析后, 利用PPT等多媒体工具, 向园林专业各级师生汇报调查结果;文本作业需提交调查实习地点及对象 (表1) 、园林建筑校外参观实习的总体要求 (表2) 、园林建筑参观实习日志 (2.2内容) 、实习分析报告 (表3) 、报告会PPT;图纸作业需提交现场速写图、现场测绘草图及代表性园林建筑建筑设计图 (手绘或计算机辅助绘图) ;图片作业为电子照片数据库。指导教师根据成绩评定标准填写实习成绩鉴定表 (表4) , 并将实习作业与实习鉴定装订成册存档。最后, 指导教师对本次实习效果进行评估[4,5]。

3 结语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对该课程校外调查实习进行了探讨, 因学校地理位置及学生安全等因素的影响, 所选取的区域大部分为新疆北疆地区, 因此在后续教学改革中应增加南疆如喀什等调查区域, 以补充研究的完整性与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吴雪花.桂林市公园园林建筑调查与分析[D].南宁:广西大学2014.

[2]章琳.湖州传统园林调查与研究[D].临安:浙江农林大学, 2015.

[3]熊旺.中国园林中景观建筑分析[D].长沙:中南大学, 2010.

[4]张海波.湘西州古典园林调查分析[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5.

校外参访课程心得报告 篇2

课程名称:新媒体广告效果研究

参访时间:2011年9月10日(15:00——17:00)地点:成都市武侯区芳沁街87号千高原艺术空间 讲解人:千高原艺术空间宣传负责人

学习宗旨:了解各画展举办是怎样应用广告媒体来做宣传和推广

千高原艺术空间简介:

千高原艺术空间是一个中国当代艺术空间。千高原艺术空间在中国的成都和北京设立艺术空间,艺术空间设有艺术作品展示厅,影像资料收藏和放映室,和完备开放的网络文献库。千高原艺术空间致力于研究、展示、出版、收藏和代理与中国当代艺术文化相关的优秀作品和实验性主体项目,并对哲学、社会学和建筑学等其它学科积极开发和导入,由此构成丰富的、多层次、多学科的交流平台和沟通领域,并积极开展国内、国际的合作项目。千高原艺术空间主要展示和推出成长中的有突出才能和价值的艺术家的作品和项目,并发现和推动新的有创造力的艺术

【正文】

经过这次校外参访我了解到画展是怎样通过广告媒体来自我宣传的,首先每一个画展的开展都是离不开展品的,画展中心首先确定画展主题,确定需要画展的艺术家,写好策划书并与艺术家洽谈。其次是拟好展会的基本框架,邀请赞助商。进行画展前期媒体宣传的工作其中包括电视台新闻播放、报纸平面报道、期刊专题介绍、网络图文互动,并开展相关推介会、交流会、洽谈会、和观摩会。当然他们会发帖到网站,在微博上宣传,邀请界内艺术家等。

了解到不是每一个画展中心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千高原艺术空间酒不完全是商业性质的,他们的宗旨是创立一个能为大家提供艺术交流及以更好的传播新艺术的平台。他们献身于艺术事业,这是艺术界值得崇扬的高尚品德。经千高原艺术空间的策划负责人介绍,画展策划书首先应说明画展在当地的人文环境、市场环境,即说明该画展的举办,是有益处的,无论是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其次画展主题安排。然后,活动涉及到的时间、地点、人物、物料、交通、费用等安排。还说到画展策划案主要目的是吸引跟多的人来参观。对于一个策划案至少需要一个星期以上,并且还需要大量的资料如:画展的性质、画展的目的、作者的知名度等等。然后策划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主题并且要会造势或借势。在主办画展的同时开展一个有意义的活动起到造势的作用如开展讲座等。画展的目的一般是通过此次活动进一步扩大书画协会的影响力,同时培养群众绘画艺术的兴趣,并营造一个浓厚的艺术氛围,同时培养绘画方面的人才。当然,画展作为主要的一块是宣传,不同性质的画展的宣传方式不尽相同,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千高原负责人讲到:在与新闻媒体打交道的时候,为了更好地自我宣传,通常要准备好详尽的但不累赘的资料以方便媒体人员可以直接用于刊登,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可以通过微博宣传,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业界人士做宣传可以大大提高宣传力度。

在2011年6月25日,千高原艺术空间与法国驻华大使馆合作在“中法文化之春”之际,举办了“迷失在建筑中”的尼古拉.葛罗皮耶尔摄影展。一场热衷于空间过渡的艺术家的3D装置摄影展。尼古拉•科斯皮尔(1975)在投身于摄影这项国际事业之前,在巴黎政治学院学习政治科学和社会学,其后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他的摄影作品一部分被定位于自然纪录类,以探索有关现代建筑的集体回忆。另一部分被更多地定位于概念类,类似是一种智力游戏,通过一些具有吸引力的图像或者摄影装置来实现他的理念。这次参访,深深的为艺术的魅力所折服,同时也了解到了在艺术空间中广告媒体的运用,对我们的课程研究有很大帮助。

校外课程 篇3

近几年本校借助校外专家智慧,编织校本特色课程,取得了一些成效,先后被评为江苏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海峡两岸戏曲与国学传承基地、苏州市义务教育改革项目——“校外专家助推课程改革”项目学校。

项目背景与实践价值

回归教育本质的需求 随着社会、政府及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评价越来越科学化、多元化,学校必定会回归教育的本质。校外专家带来的多样化特色课程有利于学生个性充分彰显和自由发展,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和主体发展。

构建学校特色的需求 学校特色的形成,源于学校的每一个细节,但最重要的途径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校外专家进入学校教育,必然会促进教育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师教学风格的多样化。

项目涵义与特色

本校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前提,以唤醒和激发学习兴趣为基础,以“给孩子多彩的童年”为特色项目方向,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建构中,辅以校外辅导老师和家长的支持与协助,通过校本特色课程固化学校的品牌,增强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校本课程内容设计

国粹精品传承课程 为落实华夏文明的传承教育,本校开设的国粹精品传承课程有楹联、书法(软笔、硬笔)、珠算、剪纸、二胡、笛子等。

地方特色艺术课程 本校隶属于周市镇,是明代戏剧家梁辰鱼的故乡。2006年,政府出资在学校成立了“野马渡少儿戏曲团”,培养出全国小梅花金奖6位;CCTV11频道连续播出7集节目荟萃,展示本校地方特色艺术课程的成果。

体育健康运动课程 本校培养了“亚洲女飞人”蒋兰和自行车一级运动员乔其雅等优秀学生。同时在昆山恒联物流有限公司和捷安特中国有限公司资助下,于09年成立了“恒联捷安特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已经出版校本课程《自行车骑行》《小学生排球入门教程》。

主题单元德育课程 学校研发并实施出版的主题德育校本课程(9本/套)获2013江苏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特等奖、2014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选二等奖。

科学发明创造课程 本校是中科院科普教育实践基地,常年聘请“韩仕龙工作室”导师韩仕龙和董红峰担任指导老师,开设项目有航模、车模、小发明等。目前已有2名师生获昆山市市长奖,其余奖项众多。

做做画画慧心课程 该项课程也是孩子们的最爱:有家政、手工布艺、串珠、儿童画、素描、国画以及手工加绘画的创作组合等,作品精彩纷呈,学生智慧四射。

学科领域拓展课程 基于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理念,学校开设有数学思维、英语口语、读写绘、经典诵读、儿童文学等多门课程,以夯实和拓展学生的学科领域素养。

项目实施路径

加强过程性管理,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对课程实效性进行评估。1-6年级每周四下午均安排2课时,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学习、活动。对新学校各专用教室进行调整,统一部署,保证教师学生有优质的课程实施环境。

项目实施的保障条件

经费保障 苏州市义务教育改革项目得到苏州市政府、昆山市政府、周市镇政府1:1:1的项目资金支持,每年用于47个社团的课程建设经费不低于100万。

人力资源保障 目前本校的外聘专家有: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陈珺、上海戏校各剧种的国家一级、二级演员11位、江苏省舞蹈协会会长王爱国、自行车运动奥运领骑人路秋光、太仓市楹联学会会长胡永平、中国乒乓青年队退役运动员沈建宇等。

项目实施的预期成果

校外专家作为新型的教育人才和重要的课程资源,能够优化学校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促进本校教师的专业成长,培养学生鲜明个性促进其全面发展;学校特色的形成,教育教学活动依托课程展开,校外专家的多样化课程的实施最终形成了学校特色的课程文化。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新镇小学)

论高中地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篇4

对于课程资源,其广义的理解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地理课程资源是指形成地理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地理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新课标指出:“充分开发、利用地理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开展形式多样而有效的地理教学,增添地理教学活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地理课程要充分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长期以来,受传统思维和教学惯性的影响,学校和教师要么还没有认识到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性并付诸于行动,抑或虽有行动,却只将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视野集中于校内,校外丰富的课程资源被排除在外。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全面开发利用地理校外资源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标颁行前,我国长期采用高度统一且唯一的国家课程模式,课程资源的结构和内容都较为单一,许多课程资源尤其是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带有鲜明时代烙印和地方特色的校外课程资源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和有效开发,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与此同时,在教师的思维中,这样的观念也日益根深蒂固:“国家专家编教材,一线教师教教材。”老教师:教材、教参、地图;新教师:教材、教参、地图和多媒体课件,往往就是教学、课程资源的全部;校内课堂几乎就是教学的唯一形式和场所。长此以往,单一、枯燥、乏味、无趣等就成了传统高中地理教学的标签,学生消极、厌恶、逃避,也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新课程标准赋予了地方、学校、教师“因地”、“因时”“因生”制宜,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权力。地理学科本身的特性决定了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尤需关注的是,对于这样一门广泛渗透于我们生存的自然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一角落的学科来说,只有积极开发、挖掘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延展地理教学的新天地,才能让地理教学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才能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中,感悟生命的真善美,发展生存的知识技能。对于教师来说,创造性的开发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亦会大大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校外课程资源主要是相对于传统的校内课程资源所提出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只要是符合新课标理念,对高中地理课程目标的实现有所助益、可被开发利用的存在于校外的资源都有可能成为校外课程资源。“校外地理课程资源丰富多样,包括青少年活动中心、地理教育基地、图书馆、科技馆、气象台、天文馆、博物馆、陈列馆、展览馆和主题公园、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政府部门,区域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等。”(新课标语)

早在数十年前,大教育家杜威、陶行知就告诉我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道理,可是通览今天的基础教育,我们却发现,所谓的学校教育,基本就是教室教育、校内教育的一统天下。伴随着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学生户外活动时间的锐减,学生学习兴趣的递减也就不足为奇了。走出课堂,走出书本,让学生走进广阔的自然、社会的新天地,通过开设现场教学,及参观访问、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课程,让学生亲身去领略自然的美,感悟生活的魅力,品味应用地理知识,验证地理知识,发现地理奥妙的快乐,重新唤回学生对地理科学探索学习的兴趣,并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与他人,与社会的交往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正因如此,笔者认为,基于校外课程资源所实施的高中地理教学,不应像有些地理教学专家学者所认为的那样,是课堂教学的辅助、补充和延伸,更不是一线地理教师出于一时教学激情或心血来潮偶一为之的产物,而是需要每一位地理教育工作者充分重视的真正符合地理新课标理念和培养人才要求的高中地理课程教学的重要方式。需要我们从资源开发、利用的方方面面克服诸多困难,进行不断地研究摸索、科学完善以使之系统化、常规化。

摘要:基于校外课程资源所实施的高中地理教学,需要每一位地理教育工作者充分重视真正符合地理新课标理念和培养人才要求的高中地理课程教学的重要方式。需要教师从资源开发、利用的方方面面克服诸多困难,进行不断地研究摸索、科学完善以使之系统化、常规化。

中学生校外数学学习的微课程设计 篇5

为了深入了解中学生校外数学学习的方式,福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中学生数学科校外学习现状调查研究》课题组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以福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学生为调研对象,发放了调查问卷。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中学生校外学习的方式有以下四种:自主阅读学习、网络授课式学习、机构培训学习或家教辅导学习、同学问的互助学习,而网络授课式学习正日益为更多学生所接受。毕竟我们的学生本身就生活在信息时代,对于电子产品和各类软件有着天生的亲近感。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网络授课载体之一的微课程应运而生。它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课程教学资源组织方式,更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中学生数学科校外学习现状调查研究》课题组的研究表明,基于中学生校外数学学习微课程设计的必要关注有三:激趣、拓展与反思。

1激趣

所谓“激趣”,就是激发兴趣。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具有较强兴趣的学生,他会以愉悦的心情、积极的心态、饱满的热情主动地去学习知识、探究操作技能。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启发、唤醒、鼓舞。”而微课有着良好的界面、良好的交互性和生动活泼的素材,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力进行自我选择,同时它短小精悍的特点,更让学生感受到它的吸引力。

案例1《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

对于抛物线定义的生成,局限于教学时间的限制,现在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三种形式:一种是教师单刀直入讲定义,学生听;另一种是教师通过几何画板课件演示,学生看;第三种是教师指导学生操作,然后总结定义。总之,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但通过微课,可以整合教师的引导过程、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和学生体验数学的生成和发展过程。

首先,NBA篮球赛是高中生普遍喜爱的一项竞赛。这个微课视频,以一个NBA篮球投篮视频及实际生活中常见的抛物线图片导入,体现数学的生活性、趣味性。其次,数学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内容抽象而且知识点思维连续性强,学生一个环节没听懂,就会导致后续的内容跟不上。而微课的应用可以较好的解决这个难题。一方面微课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另一方面学生还可以通过重复播放,解决一些学生觉得讲得太快而难以听懂的方法步骤。德国数学教育家栋科教授认为:“思维着的教学活动决定着学习的质量。”三个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强化直观感知,有助于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三个活动的证明,则是学生从活动到内省,然后总结、巩固的过程。三个活动,有数学化的、趣味型的,最后还有应用型的,充分体现数学的奥妙,有效激趣。

2拓展

史宁中教授在《为什么要学习数学――兼论数学核心素养》的讲座中提出数学教学应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什么是核心素养呢?核心素养是指当前或未来的生活中为满足个人成为一个会关心、会思考的市民的需要而具备的认识、理解数学在自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能力,做出数学判断的能力,以及参与数学活动的能力。

相关研究成果表明,高中数学涉及的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其中数学建模是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手段,是推动数学发展的外部驱动力。数学模型构建了数学与外部世界的桥梁,是数学应用的重要形式。教师要通过数学建模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能够掌握数学建模的过程,积累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实际问题的经验,提升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数学建模仅仅局限于纸上谈兵,而信息化时代,完全可以利用微课将数学建模引到校外学习中,通过微课引导学生收集数据提取信息,利用图表展示数据,构建模型分析数据,解释数据蕴含的结论。

案例2《收集数据并建立函数模型》

这是必修一第三章《函数的应用》之后的一个拓展性栏目《信息技术应用》的内容,在教学中它基本上是被老师忽视了,因为高一上学期的学生,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还不到位,而数学老师不可能在数学课上给学生完善相应有信息技术知识。因此,这个栏目所特有的探究性、实践性和过程性在大多数高中数学学习没有得到任何体现。而一方面利用微课可以有时间对学生研究问题所需要的信息技术知识予以辅导;另一方面,利用微课将它导向校外学习,不占课时,同时引领学生走向社会,亲近生活,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学习的目的是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社会。《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倡导高中阶段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注重学思结合。而数据分析是大数据时代数学应用的主要方法,已经深入到现代社会生活和科学研究的各个方面。这样的微课,着眼于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基于数据思考问题的习惯,提升基于数据表达现实问题的能力,积累在错综复杂的情境中探索事物本质、关联和规律的经验。既可在知识层面上加强学生动手实践探究能力,又可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潜能。从另一面向学生展示了数学的魅力,开阔了学生数学视野,拓展了学生数学思维,并激发和强化学生探索世界、关注社会的愿望。

3反思

在日常教学中,常常发现学生不一定能够明白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但是却很喜欢找同学犯的错,那我们为什么不能把学生的错题制成微课,让他们也去找找茬呢?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有时候学生做错的原因,作为老师的我们常常是百思不得其解,所以让学生自己去纠错,更能发现问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郑毓信教授说过:“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纯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到纠正,而必须是一个否定、反思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十分注意如何提供适当的外部环境来促进学生反思。可以让学生在纠错、改错中自然地感悟知识、领悟方法。让学生通过对错题的辨别、剖析和更正,自觉地对自身认知活动进行回顾、思考和总结,学会从不同方面、多角度地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让学生的认知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案例3《三角函数性质的复习》

心理学指出: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就会产生无休止的追求成功的意愿和力量。让学生寻找别人犯的错,只要找到一个,体验一次成功,他就会继续去寻找错误所在,分析错误原因;他就会体会到不断的反思可以带来不断的成功。

今后,基于校外学习的微课程设计,还可关注:不同学科问的整合,以增加学习的切合性与趣味性;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版本不同的微课程,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等。

校外课程 篇6

关键词 实践基地 课程 教学评价体系 课程质量评价

中图分类号:G7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1-0120-02

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学生校外活动实践基地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发展。在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初创、复制、创新变革、内涵提升等主要阶段。但在相当多的地方实践基地处于“爸爸不疼,妈妈不爱”的尴尬境地,实践科研相当滞后,当地教育主管部门不把基地纳入督导评估范围,基地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给基地实践课程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本文尝试论述“学生校外活动实践基地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依据、目标和具体内容的诸方面。

一、课程评价体系的制定依据

以新时期党的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和管理的意见》精神,以《教育部课程指导意见》为依据,以培养参训学生动手能力、团队协作、克服不良心理障碍以及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制定本课程评价体系。

二、课程体系规划总目标

按照上述文件精神和新课改的要求,根据参训学生年龄结构、身心特点、地域差异和参训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具体情况,以培养学生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做“八礼四仪”文明新人为己任;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团队协作、坚强意志品质、克服不良心理障碍以及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用人才为目标。

三、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一)对学生评价

1.评价内容:学生对活动重点、难点的理解、把握;对教学目标达成度的评判。

2.学生操作技能、合作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结果分享与内涵提升。

对学生评价方式

1.师评生:评全体,评小组,评个人。

2.生评生:评小组,评个人,评自己。

3.小组互评:团结协作等方面。

(二)对教师评价

评价形式及内容:

1.学生评价:基地教务处通过座谈会形式,召集参训学生对任课教师的课程教学(破冰、活动过程、活动评价与分享;),情感、态度、专业知识等作出评价,并反馈教学的相关人员。

2.参训教师评价:每期要对参训教师发放《意见调查表》并及时收集、整理、汇总、交流。《意见调查表》可根据地方具体情况,包含基地管理、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对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后勤管理与保障,基地文化、基地环境等方面。

3.教研活动评价:教研活动形式一是及时个人申报,教导处集中制定每学期《一人一课安排表》,按表组织教师听课并集中对任课教师教学内容的实施状况,集体交流、研讨,发现并解决问题。 二是基地管理层及教师随机“推门”听课,课后及时交流、总结。共性问题在集中教研时提出讨论并解决问题。

4.基地教务处评价:教务处对课程教学内容实施情况作定期或不定期检查,作出评价并及时与任课教师交换意见。

5.上级部门评价:以当地教育局教育常态化教学督导评估为主,勤俭办组织教研为导向,省文明办课程测评为标准。

6.学生家长评价:主要由教育局或基地主管部门为主,每学期召开参训学校领导、教师、家长代表座谈会听取家长评价。

(三)实践基地对参训学校评价

为了共同做好学生实践活动工作,规范参训学校在师生组织、活动管理、安全保障等方面的管理,实践基地对参训学校活动作评价,可制定《实践基地对参训学校考核表》。内容涵盖学校动员学生、带队领导责任完成、带队教师跟踪管理、参训率、缴费情况、学生纪律、公物爱护、活动成效等诸多方面设置。

(四)参训学校对实践基地评价

本着实事求是原则,共同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服务的精神,实践基地每期都要求参训学校对基地在常规管理、教学实践、后勤保障等方面进行评价。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反馈给有关学校(具体见对基地评价《考核表》)。

四、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一)课程教学控制:

1.教学计划制订

(1)制订符合课程教学质量标准的课程教学计划。

(2)编写与有关文件精神匹配的实践教学环节基本要求及其各实践环节大纲计划、教案(包括校本教材)及实施方案。

2.教案设计

编写符合教学要求,且重点突出的授课教案。教案中包含了适应于教学内容特点的教学方法与先进、易实施的教学手段的精心设计。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设计(祥见教案)。

3.课堂实施

有符合要求的教案设计,满足活动要求的场地、器械等设施;活动环节科学、有序,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4.教学研究

经常进行针对课程教学中内容。层次定位及对应教学方法等问题进行研究,进行每个模块的集体备课,不断搜集、学习先进的科研成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类教学观摩、研讨,技能培训,基地间参观学习。鼓励教师撰写教学论文。

5.教师共勉

完善听课制度,取长补短,互帮互学,提高教师团队整体教学水平。

(二)课程活动控制

1.课堂活动

有很好的课程准备,课前破冰,课后评价分享;保持较好的活动纪律,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认真进行每一实践项目的训练。

2.课程综合

在活动过程中,应注意课程结构体系等要求,关注课程内容的理论与实践的对应关系,特别重视实践环节,以达到培养能力的要求。

3.课程实践

现场教学中,各教学模块(项目)内容,充分利用场地、教学用具,认真学习,努力适应,对相关实践教学环节,应认真操作,多加练习,达到实践目的。

校外课程 篇7

一、呈现方式多样, 树立为学生的探究学习创造条件的观念

我校在开发和利用校外历史课程资源的实践中, 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选择对学生知识、能力以及情感与价值观的发展有益的内容, 从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出发, 展现全面而有特色的历史知识, 并在历史教学中充分进行了学科渗透, 将诗歌、地理、音乐、歌曲、典故等引入课堂, 使历史课堂趣味盎然, 充满生机。比如, 在讲授七年级历史《璀璨的文学艺术》一课时,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吟诵大量学过的唐诗、宋词, 并组织了诗词朗诵赛, 让学生在文学的殿堂里遨游, 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如, 在讲述《宋金南北对歭———岳飞抗金》时, 教师可播放歌曲《精忠报国》。在苍凉的歌声中, 学生沸腾了青春热血, 激起了“报效祖国, 振兴中华”的豪情壮志, 深深感悟了“何惜百死报家国”的民族精神。再如, 在七年级一节历史课中, 我向学生提问:“同学们, 你们一定听过或读过许多历史故事。看谁能讲出秦始皇、曹操、秦桧、刘胡兰分别是什么时期的人物?他们是怎样的人?”这些问题一提出, 顿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我先后叫了几个学生来回答, 但他们的答案都不够准确。这时, 我先指出以上人物分别属于哪个时期。在学生聚精会神地听时, 我导入新课:“历史上的人物形形色色, 有的光耀千秋, 像英雄刘胡兰, 受到了世世代代人民的崇敬;有的遗臭万年, 像奸臣秦桧, 长跪地上向人民请罪。”然后, 我指导学生看课文《刘胡兰》《秦桧》的插图, 进而激励学生:“我们学习了历史, 就应懂得怎样做人。我们应当做像刘胡兰那样的人, 有远大的理想, 高尚的气节, 将来才能为建设祖国多作贡献。”

二、多种历史呈现方式开拓了农村学生的视野

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 校外课程资源是极其丰富的, 并且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它以自身生动鲜明的具体形象, 以及学生可以亲自参与等这些特点, 使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下增长知识, 锻炼能力, 陶冶情操。因此, 我校在开发和利用校外历史课程资源时, 通过文献资料、图片、图表、实物、遗址、遗迹等多种历史呈现方式, 提高学生的历史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 形成了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一定的历史情境想象。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角色表演情境, 让学生模拟过去历史的片断, 不仅能渲染课堂气氛, 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例如, 讲授《北方民族大融合》一课时, 学生表演了以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去他们的汉族朋友家做客并结亲的情景剧。三四分钟的表演让学生记住了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即改汉姓、说汉话、穿汉服、和汉族通婚等, 还得出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最深远的影响是促进了民族融合。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充分意识到教学语言是教师的基本功。因为语言生动方能感染, 语气肯定方能置信, 比如在《甲午战争》一课中, 为了烘托邓世昌的献身精神, 我朗诵了后人纪念邓世昌的诗词。学生听得入神, 仿佛亲临了硝烟弥漫的战场, 对英雄的献身也唏嘘不已。当我讲述某些败类与敌勾结、出卖民族利益, 并且充满仇恨和蔑视时, 学生也会对其产生憎恨。以情动情, 师生感情达到了共鸣的境地, 这时历史教学的目标也就达到了。

历史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插图多, 直观性强, 形象生动。讲好课文中的有关插图, 对引发学生兴趣, 增进学生的求知欲, 增强学生记忆, 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的作用。如教师引导学生看《秦始皇图》:秦始皇头戴冕流, 身着龙袍, 踌躇满志, 左手执剑, 右手评点江山。从装束到表情, 可以看出他这位始皇帝的雄心、威严和胆识。图后设计问题是:“对于秦始皇, 同学们可能有一些了解。那么, 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他在中国历史上起过什么作用呢?学习本课, 大家对他就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通过这一看一讲一问, 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到课文的学习上来, 并会在求知欲的作用下积极思考,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使历史学习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三、运用多媒体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学生探求的欲望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演示声、像、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例如, 在《灿烂的青铜文明》这一课的教学中, 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模式, 单靠教师用粉笔、书本、黑板肯定是枯燥无味的, 因为这一课全部是讲青铜器的铸造过程、用途、种类, 而我们手中又没有现成的青铜器。有了多媒体教学, 效果就好了很多。我利用Internet互联网搜索到CCTV—1的《寻宝》节目, 里面正好有一段鉴定青铜器———鼎的节目。其中, 节目主持人很详细地介绍了青铜器在今天的鉴赏、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在节目里一个很不起眼的青铜鼎竟然值八十万人民币。这样就引起了学生很大的兴趣, 他们积极思考, 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我还展示了商周时期大量精美绝伦的青铜器历史图片, 让学生在欣赏中走入历史、了解历史。这样, 学生就能从视觉、听觉等许多方面去感受历史, 发现历史, 使历史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与此同时, 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锻炼, 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提高。

四、校外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中国悠久的历史给我们甘州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遗址, 蕴涵丰富历史内容的博物馆、纪念馆以及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这些都能够给学生直观的历史感受, 是我们必须开发和利用的历史课程资源。如以大佛寺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以“甘州八景”为代表的自然生态景观保护良好。还有甘泉公园、黑河山庄、东大山风景区等绚丽的自然景观以及汉、蒙、裕固等多彩的民族风情。此外, 霍去病西征、张骞出使西域、法显和尚西行、隋炀帝西巡、唐玄奘取经、马可·波罗游历东方等历史长河中的轶闻趣事数不胜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转战河西, 浴血奋战, 写下了可歌可泣, 气壮山河的一页。将课堂教育的范围扩大化, 寓教于乐, 可使学生在游历中学习历史、了解历史、感悟历史, 生成浓浓的历史情感。在充分利用校内历史课程资源的同时, 我们还积极发掘了校外、尤其是学生身边社区的课程资源。我们还广泛地采取社会调查、小组活动等方式, 在巩固学生历史知识的同时加强其动手、动脑的能力, 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校外课程 篇8

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修订版) 明确指出: “科学课程的实施,需要特定的课程资源,教育行政部门、教学研究机构、校长、教师都应努力建设、开发与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

校外课程资源包含存在于学生家庭、生活社区乃至整个大自然中,有利于课程实施的一切教学资源。根据课程资源的出处,校外课程资源可以分为资料类课程资源、生活类课程资源以及实践类课程资源等。开发利用校外课程资源需要我们确定资源开发利用的内容主题、制定资源开发利用的渠道途径和选定资源开发利用的呈现方式。

一、资料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我们把那些通过身体感官可以直接获取的信息资源,称为资料类课程资源,此类资源主要来源于网络、书籍、科技场所等特定载体。

1. 网络资源。网络资源是指利用计算机系统通过网络、网站、科学软件而呈现的综合类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能够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提高学生科学学习的效率。

例如,教学《登上月球》一课,我们让学生通过网络途径搜集了有关月球和人们探索月球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并进行了充分的交流、整合与分析。事实证明,开发利用网络资源能够促使学生在搜集资料中合作,在交流资料中互动,在研究资料中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

2. 书籍资源。高尔基曾说过: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科学书籍具有趣味性,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具有知识性,能够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 具有文学性,能够陶冶学生的文学情操。

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建立科学书籍专柜,着力丰富学生的科普类读物,增加学生对科学知识的采取量。首先,要精心选择书籍,甄选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能够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科学读物; 其次,要细心组织阅读,并对学生的读书成果进行展示、评价; 最后,悉心指导应用,利用读书获取的知识经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而改善我们的生活。

例如,教学《人的一生》一课之前,我们引导学生阅读了《走进科学: 人的一生》这本书,本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对人类生命孕育、生命经历时期以及生命组成要素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化的阐述。通过读书,学生感受到了生命的来之不易,培养了他们感恩父母、珍爱生命的情感。

3. 场馆资源。科技馆、博物院、动植物园等都属于场馆资源,它们以科学教育为目的,以科技实物、模型、图片为载体,创设了学校难以提供的学习空间。科技场馆在对学生的科技教育上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它以参与、体验、互动性的展品及辅助性展示手段,强有力地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启发学生科技创新的思想观念。

例如,教学《生活中的机械》这一单元,我们组织学生参观了科技馆里面的斜面、杠杆、滑轮和齿轮等有关机械方面的科技展区。学生被科技馆浓厚的科技氛围感染了,他们对机械中的科学充满了好奇心及探究欲望。

二、生活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标准》指出: “科学课程要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所以,我们开发利用校外课程资源要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中感受科学的存在,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并逐步体会“科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科学发展规律。

1. 生活用品资源。日常生活离不开生活用品,生活用品离不开制作材料,制作材料的不同特点,造就了生活用品的不同用途。无论是材料特点还是生活用途,都具有相应的科学知识及道理。

例如,教学《生活中的材料》这一单元时,我们首先收集了许多生活中的小用品,并按照制作材料的不同进行分类; 然后在课堂上分别探究木材、陶瓷、金属、玻璃、塑料等材料的特点; 最后我们调查、分析、研究了“如何利用材料的特点进行生活应用与创新”这一课题。开发利用生活用品资源,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各种材料的特点,了解材料特点与用品应用之间的内在联系。

2. 生活谚语资源。生活中,我们会经常接触到许多具有科学性的民间谚语,如秤砣虽小压千斤( 杠杆平衡原理) 、扇子有凉风,宜夏不宜冬( 加快蒸发吸热) 、苹果离树,不会落在远处( 重力竖直向下) 等。如果我们把这些民间谚语转化成科学,并进行深化、活化,会对我们的科学学习提供很大的帮助。

例如,教学《天气与我们的生活》这一单元,我们让学生收集了许多生活中关于风、雾、雨等天气的民间谚语,如一日东风三日雨,三日东风无米煮; 大雾不过三,过三,十八天; 夏雨隔牛背,秋雨隔灰堆等。这些谚语不仅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还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

三、实践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通过实际的考察、种植、饲养等活动而获得的课程资源,称之为实践类课程资源。通过开发利用此类课程资源,不仅可以开阔视野、丰富经验、积淀知识,还可以培养创新意识和提高实践能力。

1. 实地考察。《标准》指出: “科学是针对自然现象和规律的探索。”在学生身边的自然环境中,还存在着许多被教师忽视的课程教育资源。为了开发利用这些课程资源,拓宽课程资源的摄取面,我们有必要引导学生到校园以外的环境中进行研究与实践。

例如,教学《岩石》这一单元时,我们组织学生到野外开展了岩石采集活动,并对采集到的岩石进行了分类、整理、研究。通过实地考察,补充完善了科学课程的内容,培养提升了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能力。

2. 种植饲养。为了让学生近距离地接触到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认识不同种类、不同环境中的生物,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意趣,我们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种植饲养活动。

例如,教学《植物与土壤》,由于本课中需要完成“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所以我们组织了一次“一串红对比种植”研究活动。通过科学种植活动,既探究了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又培养了学生长期进行观察的能力。

《标准》指出: “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我们要在强化课程资源意识的同时,树立校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思想和观念,注重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家庭、社会以及大自然之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只要我们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创新,一定能够构建“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校外课程资源。

摘要:课程资源与课程构建的关系非常密切,课程资源是课程形成的前提与基础,没有课程资源的组合也就没有课程内容的构建,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课程实施必定会受到阻碍和限制。科学课程资源按照空间分布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按照来源出处可分为资料类课程资源、生活类课程资源以及实践类课程资源。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各类校外课程资源,促进学生的科学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校外课程 篇9

我国的课程评价大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 职业教育领域的课程评价则到20世纪90年代才逐步展开, 而专门针对职业教育校外实习的评价则是在近几年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才开始出现的。传统的校外实习评价存在诸多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评价主体单一, 缺乏客观和公正

学生在校外实训期间, 学习场地由学校课堂转移到了工厂、车间等职业工作场所, 指导老师除了校内老师外, 增加了工作中的指导老师。而传统的实训评价主体由校内或校外指导老师单独完成, 缺乏学校和企业的有效沟通。一方面, 学生在校外实习过程中, 校内指导老师不可能全程跟踪, 指导老师只能通过电话、网络或邮件了解学生在实习过程的表现、态度和工作效果;另一方面, 有的学校为了方便, 把校外实训课程的评价全权交予实习单位的指导老师, 而校外指导老师在评价中缺乏教育者的立场和观点, 仅从工作岗位或私人关系的角度来衡量学生。因此, 这种单一主体的评价结果很容易出现片面性、主观性, 使评价失去客观和公正。

2. 教学目标与评价内容不统一

实训课程的目标往往是从教学的角度来制定的, 体现在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两个方面, 而评价内容却要在职场环境下来确定, 因而更强调行业标准、职业道德和自身素养, 这就造成了教学目标和评价内容不相统一的局面。教学评价的目的就是要检验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只要有某个教学目标, 就应该有与之对应的评价存在。对于职业教育来讲, 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不仅仅满足教材中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的要求, 更重要的是要体现社会对本职业岗位人才知识和技能的需求, 体现企业对员工行为规范、职业素养的要求, 即四位一体教学模式下教学目标的确定。与之相对应, 实习课程的评价内容不仅要体现行业标准中对知识、技能、行为习惯、素养的要求, 也要体现教材中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的要求, 做到两者统一。

3. 评价指标主观化严重, 缺乏量化数据

实训课程中, 我们评价的对象不同于传统的试题, 实训评价的往往是学生完成的作品, 或是学生的操作过程和方法。所以个别老师为学生作品打分时, 凭印象打分, 经常会用到“基本上完成”、“完成得很美观”这样的字眼, 没有一个详细的标准。这样, 学生也不知道做到什么样是合格, 做到什么样是优秀。因此, 应该尽可能地将教学目标的要求转变成具体的数值, 尽可能地使用量化评价, 让学生知道自己哪里做得不好, 哪里做得好, 老师的评分结果是从何而来的。

4. 评价结果缺乏反馈, 失去了评价的真正意义

传统的实训课程评价往往在最终的成绩评定上打上等级或分数, 教师很少把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 使得学生不知道自己在实训中哪些方面做得好, 哪些方面做得不好, 不能及时纠错, 从而从评价中得到成长。评价的目的应让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不断积累信心和成就感, 在原有水平上不断提高, 实现评价“不在于证明, 而在于改进”的功效。根据多元智能的理论, 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智能强项, 教育的目的是发现智能强项, 发展智能弱项, 引导其向困难领域转移。只有建立在对受教育者了解基础上的教育才是有效的、合理的。老师对学生的评估不只是对教育的成效的了解, 也是对学生进一步发展的需要的了解。

二、校企合作模式的评价体系

现代职业教育学和工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 职业技术的最大特点是遵循劳动过程系统性原则, 而不是学科系统性原则。人类的实践行为 (包括职业行为和日常生活行为) 过程总是按照所谓“完整的实践”模式进行的。

针对高职教育的上述特点, 实训课程的评价需要企业主体的参与, 在职业场所情境下、从企业立场和需求出发来对学生实训作出评价。

1. 构建校企合作的多元评价观体系

校企合作的多元评价观强调评价方式的多元、评价主体的多元、评价内容的多元。评价应从多角度、以多种方式进行, 全方位考察学生。下面我们以“会展营销实训”课程作为案例加以说明。

根据会展企业特点和实习单位需求, 我们将实习学生分成小组, 每组成员3-5人, 校内指导老师由专业课教师担任, 校外指导老师通常由主管领导或资深员工担任。在为期一个月的实习中, 校内指导老师和校外指导老师将全程、全方位对学生进行评价考核, 见表1。

(注:1.括号里的数据表示权重;2.评价等级分为A、B、C三个等级, A、C等级在评价内涵及标准中给出, 介于A、C之间为B级;3.A、B、C三个等级分值分别为1、0.8、0.6)

从表1可看出, 校企合作的评价体系体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评价内容的多元, 最大限度地避免评价的主观化, 实现客观公正。

2. 实现情境化的评价原则

实训课程是在职业场所完成的, 是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因此, 对于学生实训的评价应在职场中进行, 实现情境化的评价原则。

评价的情境化意味着教学和评价是“一体两面”, 是教育过程和评价过程的统一。正如多元智能理论之父加德纳所指出的, 评价原来就是教学里的一个环节, 它应该成为自然学习情境中的一部分。在《开启多元新世纪》一书中, 加德纳指出:“除非把评价置于现实生活和社会环境中, 否则, 我们怀疑它能否恰当地代表人类的智能表现。”而智能的情境性特点则要求评价以情境为参照,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正确把握被评者的某些特定行为, 并把这些行为置于整个教育甚至社会环境背景中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通过评价来捕捉教学活动过程中发生的一切变动因素, 及时改进与完善教育教学活动。

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相比, 最大的区别在于教学重心的转移, 即从基础教学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本位的教育特征转变到职业教学以职业实践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特征。这就意味着职业学校升学考试的压力趋于淡化, 学业成绩不再是评定学生的唯一标准, 教学内容在文化课、理论课限定以“必需”和“够用”为度的基础上, 更着眼于学生职业能力、素质发展的培养, 教学活动领域也从课堂向生产实习基地进一步延伸和拓展, 由此而呈现教育评价内容的多元多质, 使职业教育具有更大的开放度和灵活性, 非智力因素在教育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得以强化, 关注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成为可能, 为职业教育发展性评价的探索和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并起到了导向的作用。

因此, 实训课程应重视评价的情景化, 以实际工作情况作为评价客体, 反映客体的真实情况。

3. 重视过程性评价

校企合作的评价更重视学生工作或学习的过程,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方式及情感态度。从广义上来讲, 学生的校外实训仍然是在学习, 而这种学习过程是丰富多样的, 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学习经历, 从而产生不同的学习结果。传统的目标导向的学业评价, 将评价的目标框定在教育者认为重要的、十分有限的范围内, 这种做法使得很多有价值的教育目标被忽视, 评价导向的积极作用被削弱。过程性评价则将评价的视野投向学生的整个学习经验领域, 认为凡是有价值的学习结果都应当得到评价的肯定, 而不管这些学习结果是否在预定的目标范围内。其结果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 学习经验的丰富性大大增强。这正是现代教学所期待的最终目标。应当指出的是, 过程性评价也会对学习的结果进行评价, 与传统评价所不同的是, 这里的结果是过程中的结果 (process outcome) , 并且其评价标准不是预设的, 而是目标游离和价值多元的。

综上所述, 校企合作的高职实训课程评价是高职教育特色使然, 它不仅促进了高职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也为高职实训课程的建设起到了启发和引导作用。

摘要:高职校外实训课程评价存在评价主体单一, 缺乏客观和公正、教学目标与评价内容不统一、评价指标主观化严重, 缺乏量化数据、评价结果缺乏反馈, 失去评价真正意义等问题。校企合作的实训课程评价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点, 反应了实训课程的功能和特色。它具有评价主体和内容多元、评价情境化、重视过程性评价等特点。

关键词:校外实训,校企合作,评价

参考文献

[1]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新视野[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2]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新概念[M].科学出版社, 2003.

[3]赵志群.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思考.职教通讯[J].1999, (6) .

[4]冯建军.当代主体教育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0.

[5]郭晓明.关于课程模式的理论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 2001, (2) .

[6]曾晓洁.多元智力理论的评估理念及原则[J].比较教育研究, 2003, (6) .

校外课程 篇10

1.1 国家政策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推进职业教育若干工作的意见》精神及贯彻省委、省政府《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的通知》关于“建设一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提升实践教学水平”精神, 高职院校应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 以教学改革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口, 大力开展校企合作教育基地建设, 通过校企合作共建, 坚持“理论课堂、实训教室、生产车间一体化”的理念, 生产与教学互融, 实现理论为实践所用、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实训基地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提高自身专业综合技能。实训基地可以分为校内和校外, 校外基地主要是以校企合作的模式由企业为参加实践同学安排提供实践岗位及场所。校内基地主要是建立在校园内为完成同学们实训的场所。校外实训基地是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 也是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方式, 能够很好地弥补校内教学的不足,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2 校内教学存在的局限

(1) 在物流教学过程中, 各个学校也都会根据课程安排计划提供一些实习实训场所, 如实训模拟室、机房等, 但一个学校往往有几十甚至上百个专业, 不同专业设置要求有不同实训场所, 这就造成学校往往可提供的实训场所无论在空间上还是在面积上都会受到学院硬件设施的限制。现在很多学校花费大量资金建设的实训模拟室等只能模拟真实物流企业运作中的部分环节。例如现在物流设备中的托盘货架, 学校实训场所条件限制, 往往只能提供几排或者几层, 不形成规模。因而使学生不能充分意识到真实的物流企业托盘货架区的概念。

(2) 由于办学规模及资金等因素的影响, 校内实训场所一般属于一次性建设。实训场地及相应设备设施的更新换代成为一大棘手问题。这些设备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期间可能是最先进的, 但随着现代技术不断发展和更新, 这些设备很容易就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不少学校受成本等因素的限制, 造成这些设备就赶不上行业发展而进行更换。而现代企业则根据发展需要, 随时购置新设施设备以提高工作效率。

(3) 专业师资力量受限。现在不少物流专业教师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高校本科或研究生专业毕业直接被学校招聘的, 另一方面是在相关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到企业工作后有一定企业实践经验后重返校园的。对于这些专业教师在进行授课时都有不足。直接毕业参加工作的老师, 缺乏企业工作经验和实践指导能力, 知识结构主要还是在理论层面, 在指导实训时也主要是按照书本上的理论进行教学, 不能结合当今企业生产的实际来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进行指导。而后者虽然技能上弥补了理论教师的不足, 但是这部分老师在进入校园后也与企业完全脱了节, 对于新的事物及技能的发展也很难及时了解掌握, 不能给学生进行及时的更新。

2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1) 校内实训场所受场地、设备等限制, 无法足量地让学生完成实训活动。而企业场地足够大, 设施设备足够先进, 这是校内实训基地无法比拟的。现代企业作业场所是根据业务需要而建立的, 如联想北京的基地是平仓与立体库相结合, 并采用最先进的生产线设备及时地完成客户订单。沃尔玛天津的作业中心就是平仓, 方便普通商品进出库。这些都是学生在学校无法看到, 感受到的。

(2) 通过组织学生到企业实训基地进行现场参观、实际操作等来提高学生综合技能, 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感性认识。具体业务动手操作领悟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同时, 学生们通过在企业具体岗位的实际操作中遇到各种问题的探讨与解决, 将会使学生对相应技能更加深刻的掌握。在解决问题时, 物流企业可以安排拥有实际操作经验的企业一线的操作人员来指导学生, 这个过程可以把现实业务中的相关技能传授给学生, 让学生在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可以做到无缝连接。

(3) 实习企业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目前, 刚毕业大学生面临缺乏工作经验等问题, 毕业就业的压力大。而此时想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就更难。面对就业压力, 就业学生除自身的较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外, 在校期间的校外实习实训经验过程也很重要。通过这个半接触社会化的实践, 可以让学生积累经验及就业资源, 增加就业机会。比如某个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期间表现得到企业的一致好评, 那么他在毕业后加入实习企业或让实习企业为其推荐工作都为其就业打通道路。通过校外企业实习实训, 学生也可以接触到更多行业人士, 这为学生将来进入该行业提供更多的资讯。

3 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

与校外基地合作是学校为企业提供实习学生, 基地企业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 提供实训设备以完成相关的实训课程, 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学习掌握物流技能。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研究,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3.1 思想上高度重视, 资金上要有保障

足够的经费保障是加强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的前提条件, 学校和政府都应高度重视。首先必须认识到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在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现代高职院校应该以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实践动手能力为核心, 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 加强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其次学校也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但目前安徽省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校外基地建设力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在这种情况下, 建议政府整合社会资源, 规划建设一批集实践教学、教师培训、学生锻炼和职业技能鉴定等内容为一体物流管理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平台, 以满足现代职业教育产学研相结合的需要。

3.2 学校提供资金的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应本着以企业、学校和社会效益三赢为原则, 多渠道多种模式开展校企合作。主动把学校教育目标与企业生产目标结合起来, 坚持与企业实现稳定合作, 充分注意与企业合作的可持续发展。合作过程中由学校提供相应项目支持资金, 企业提供场地、设备, 双方共同经营与管理, 一方面为学生的实习提供必要的条件, 另一方面试教师在参与经营的过程中成长, 从而促进了教学, 提高了学生的培养质量, 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 真正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3.3 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模式

订单关系的校企合作模式按照企业需求计划进行安排实践活动, 同时结合企业的需求来确定教学计划, 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 实践企业负责提供实践场所并与校方共同开展实践教学活动。采用订单式培养和学徒制相结合的方式, 学生毕业后企业可以优先选择或推荐在相应物流企业就业。宏观方面, 学校与合作企业在学生实习等方面达成一个具体的操作性协议, 双方遵循双赢原则, 按照人才培养方案与订单企业依据岗位需求情况开展轮岗实训、顶岗实习等教学活动。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宗旨在于落实物流实践教学, 培养物流专业学生动手能力。

3.4 强化学生实践过程管理, 完善实践管理制度

为确保校企实践教育有效开展, 规范实践教育活动过程, 在实践教育活动前, 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应签订实践活动协议, 明确各方的权利与责任。这也是2016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的通知明确要求。其次要加强对活动的过程管理。在实践教育活动开展中, 校企双方共同组建管理团队, 形成以学校管理为辅助而企业管理为主的校企共管模式。同时, 双方制订规范的实践操作及管理规章制度, 并严格执行于实践活动中, 做好学生的实习鉴定及评价。最后要对校企双方的指导教师做好培训, 使其责任明确, 加大学生实践教育活动时的指导和管理考核力度, 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沟通。

3.5 安排教师进企业参加生产实践

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不仅可以作为学生实习实训的场所, 还为专业教师参加企业生产实践提供一个平台。每年该院都安排专业教师到校企合作企业参加企业生产实践, 由企业专家、技术骨干、能工巧匠组成的高水平指导教师队伍, 为该院培养一批基础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践教学活动, 校企方应合作共赢。校方为学生赴企业实习提供便利的出行条件及必要的成本输出, 比如为学生提供班车或者为学生实训期间购买保险等。企业方面, 可以和学校合理安排实习计划, 选择在企业业务繁忙时接纳学生实习实训, 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实习时能真正触摸到一线业务, 将理论学习在实践中消化。对企业而言, 可以有效地缓解企业业务高峰时期的压力。比如京东商城的校企合作模式就很好, 因季节性影响因素比较大, 京东商城选择在每年促销前接纳学生进行培训实习。类似于京东商城这类电子商务平台每年其促销时段基本是固定的, 我们在进行专业设置课程时也可以考虑行业需要因素安排学生的实训环节, 在合适的时间段和企业对接让学生外出实习实训。学生应该在学校时就充分接受理论知识的培养, 然后学校在学生到校外企业实习实训前做好动员准备。

由此可见,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是专业发展建设的必然趋势。要想培养适合于当代物流发展的优秀人才, 不断提高专业学生的综合技能, 真正意义上落实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这个过程中需要全方位的考量及多方面的付出才能得以实现。

摘要: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通过校内校外实习实训, 实现课堂知识的真正转化, 实现学生综合职业素养与技能的提高, 因此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可行性分析成了高职院校面临的新课题, 本文对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可行性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校外实训

参考文献

[1]王殿复, 姚旭.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几点体会[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21 (3) :231.

[2]高玉贵, 王世刚.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探索[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7, 23 (11) :242.

[3]姜燕宁, 郝书池.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长效机制研究——以物流专业为例[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20 (12) :27.

[4]胡道成.物流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3, 15 (9) :124.

[5]陈燕.高校规范性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策略研究[J].科技信息, 2013, 15 (8) :63.

上一篇:固定化微生物下一篇:交通英语的口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