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文献

2024-05-25

化工文献(精选七篇)

化工文献 篇1

a)专著

序号主要责任者.书名.其他责任者(如编者、译者).版本(第1版不写).出版地:

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1郁浩然,鲍浪编.化工计算.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1990,156~158

2АдельсонСВ.ВишняковаТЛ,ЛаушкиЯМ.石油化工工艺学.梁源修,吴棣华,贺年根译.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1990.46~48

3 Eissen H N.lmmunology:An Introduction to Molecular and Celluar Principles of Immune Response.5 th ed.New York:Harper andRow,1974.40~43

b)期刊

序号析出责任者.析出题名.刊名,出版年,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1宋林华,姜翠玉,韩哲茵等.丙烯酸高碳醇酯的制备.石油化工,1999,28(8):505~508

2 Avidan A,Klein B,Ragsdale R,et al.Improved Planning Can Opimize Solutions to Produce Clean Fuels.Hydrocarbon Process,2001,(2):47~48

c)会议论文文集(或汇编)

序号析出责任者.析出题名.见(英文用In):文集编者(英文姓名后加ed或eds).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1郑忠臣.乙腈萃取丁二烯溶剂杂质排除措施.见: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合成橡胶技术开发中心.全国合成橡胶行业第七次年会论文集,兰州:中国合成橡胶工业协会,1994.8~15

2 Howland D.A Model for Hospital System Planning.In:Krewernas G,Morlat G,eds.Actes de la 3 eme Conference International deRecherche Operationells,Paris:Dunod,1964.203~212

d)学位论文

序号责任者.题名:[学位论文(英文用Dissertation)].保存地址:保存单位,年份

1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学位论文].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部,1983

2 Cairn R B.Infrared Spectroscopic Studies of Solid Oxygen:[Dissertation].Berkeley 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65

e)专利

序号专利申请者(一般为公司名).题名.专利国别(地区),专利号.出版日期

1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一种新型锂系引发剂及其制备方法.中国,CN 1070198 A.1993

2 Asahi Chemical Corp.Particulate Porous Ammoxidation Catalyst.Eur Pat Appl,EP 1602405.2005

f)报纸

序号析出责任者.析出题名.报纸名,年-月-日(版次)

1卢苏.全球石油还够用多少年.中国石化报,2003-02-21(4)

g)专著中析出的文献

序号析出责任者.析出题名.析出其他责任者(如编者、译者).见(英文用In):专著责任者.书名.版次(第一版不写).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1刘世湘.石油化工产品的分类与特性.见:高维民编.石油化工安全卫生监督指南.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280~285

化工设计大赛参考文献 篇2

[1] 孙中华,谢

祥,祝东红等.NCH6-2型辛烯醛气相加氢催化剂工业侧流试验[J].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2005,26(2)[2] Sun Yi,Zhang Xiaoli,Dong Jianwei.ANTI-CORROSION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HIGH-PRESSURE AIR-COOLER OF HYDROCRACHING UNIT [J].石油炼制与化工,2009,40(2)[3] 陈

斌.NCH6型丁醛辛烯醛气相加氢催化剂可替代进口[J].化中国石化报,2003,(12)[4] 王

磊,马海洪,陈

勇等.丁醇和辛醇残液的回收利用[J].石油化工,2006,35(8)[5] 张海涛,张欣荣,房鼎业.丁醛加氢制丁醇反应器的数学模拟[J].华东理工人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5(2)[6] 王洪军,周虹.丁醛精馏塔流程模拟与优化[J].化工设计,2011,21(3)[7] 邓德胜,张兴福.国产辛烯醛液相加氢催化剂工业化应用[J].化工科技,2002,10(6)[8] 张晓君,刘伟凌.吉林石化研究院辛烯醛加氢催化剂[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03, 3 [9] 于海斌,常俊石,成宏等.辛烯醛气相加氢制辛醇催化剂工业侧线试验[J].无机盐工业, 2005,37(12)[10] 祝东红.辛烯醛气相加氢制辛醇催化剂及其工艺的研究[J].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2011,32(2)[11] 苏

博,郎万中,曾群英等.有机官能化介孔催化剂制备及其在正丁醛自缩合制辛烯醛反应中的应用[J].过程工程学报,2010,10(2)[12] 孙中华.正丁醛气相加氢制正丁醇催化剂及工艺的研究[J].工业催化,2007,15 [13] 陈翠娜,吴丽丽,安华良等.正丁醛自缩合合成辛烯醛反应催化剂研究进展[J].化学通报,2013,76(4)[14] 于江涛,张本玲,孙舒苗等.丙烯羰基合成丁醛工艺的模拟研究[J].天然气化工,2009,34(2)[15] 陈

和.低碳烯烃低压羰基合成工艺的技术进展[J].石油化工,2009,38(5)[16] 王洪军,周虹.丁醛精馏塔流程模拟与优化[J].化工设计2011,21(3)[17] 侯志扬.丁辛醇产业、技术发展趋势分析(上)[J].上海化工,2011,36(8)[18] 李仕超,孔

艳.丁辛醇工艺技术进展及选择[J].四川化工,2009,12(3)[19] 陈

丽.丁辛醇装置全流程模拟计算[J].炼油与化工,2013,24(1)[20] 薛宏庆.丁辛醇装置拨基合成工艺技术的分析[J].炼油技术与工程,2006,36(3)[21] 岳

淳,郝继红,李晓彤.丁辛醇装置辛烯醛液相加氢精制国产化应用[J].化工科技,2012,20(5)[22] 刘宏军,赵庆龙,贾智勇等.高性能塔板在异构物塔上的应用[J].化工科技市场,2008,31(2)[23] 赵

敏.浅析低压液相循环羰基合成生产工艺中的几个主要影响因素[J].化工之友,2006,6 [24] 周广飞,滕艳峰.无模型控制技术在淡基合成反应器上的应用[J].中外能源,2009,14(11)[25] 杨

红,张志华,高常春.辛烯醛加氢制辛醇的影响因素及措施[J].齐鲁石油化工,2010,38(3)[26] 杨

春,蒲文晶,宁艳春等.丁辛醇缩合废水处理技术综述[J].化工科技,2009,17(4)[27] 黄绍海.丁辛醇装置废水预处理的措施及实践[J].化工进展,2009,28 [28] 张善全.回收丁辛醇装置驰放气中丙烯和丙烷的工艺设计[J].2006,(10)[29] 刘继泉,郭晓莹,丁

丽.辛醇废碱液的回收利用[J].2011,31(3)[30] 侯志扬.丁辛醇产业、技术发展趋势分析(下)[J].上海化工,2011,36(9)[31] 袁

志.丁辛醇的技术进展与市场前景[J].广东化工,2012,39(11)[32] 许易真,秦 伟.丁辛醇生产技术进展与市场分析[J].化学工程师,2004,107(8)[33] 刘

媛,薛惠锋.丁辛醇市场和投资经济性系统分析[J].现代化工,2012,32(4)[34] 余黎明,张东明.国内外丁辛醇发展趋势分析[J].化学工业,2011,29(12)[35] 刘 媛,薛惠锋.国内外丁辛醇市场分析及对策与建议[J].化工进展,2010,29(5)[36] 昌建桦.集中扩能下的国内丁辛醇市场回顾与展望[J].市场研究,2012,(9)[37] 程

佳,王继东.世界丁辛醇市场分析及发展建议[J].精细化工原料及中间体,2008(6)[38] 钱伯章.羰基醇的市场分析[J].上海化工,2013,38(3)[39] 李

远.我国丁辛醇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解析[J].中国石油和化工经济分析,2011,(8)[40] 尹起浩.新建丁辛醇装置应慎重[J].中国石化报,2008,005(6)[41] 孟宪箔等.增产分子筛脱蜡装置原料工艺技术研究[J].当代化学,2012,41(4)[42] 孙陆晶,李迎辉,贾领军.国内外丁基橡胶的市场分析及预测[J].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2013,(01)[43] 邝生鲁.化学工程师技术全书[M].化学工业出版,2002 [44] 中国石化总公司石油化工规划院.石油化工设备手册-第四分篇,石油化工设备腐蚀与控制[M].中国石化总公司石油化工规划院出版,1990 [45] 王松汉.石油化工设计手册[M].北京:化工工业出版社,2001 [46] 齐智涛,田

忠,齐

锦.化工仪表及自动控制实验系统的研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10)[47] 李

京,王文强,刑

璐.化工自动控制系统的应用体会[J].化学工程与装备,2009,(12)[48] 庞浩军.化工自动控制系统应用问题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2,(7)[49] 陆德民.石油化工自动控制设计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50] 刘宏军,赵庆龙,贾智勇.高性能塔板在异构物塔上的应用[J].化工科技市场,2008,31(2)[51] 吴德荣,化工工艺设计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52] 刘光启,马连湘.化工工艺算图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53] 冯

化工文献 篇3

关键词:化学文献检索课;师资建设;双语教学

化学与化工文献检索课程主要是培养高校化学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利用信息检索系统的技能。通过介绍网上各类文献信息资源的内容,使学生系统了解和熟练地掌握各类数据库、电子期刊、电子图书、报纸的检索、浏览和下载方法,从而获得在网上查找资料的技能。文献检索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本课程一般以课堂讲授和检索实习为主要教学形式。课堂讲授侧重介绍信息检索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重要数据库和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等。检索实习则通过实例,使学生熟悉和掌握课堂讲授的内容以及各种文献信息资源的使用方法,并力求结合学生毕业设计或学位论文的需要,以加强实习的针对性,提高实习效果。在练习过程中能够检索到大量的学科专业信息,让他们经历检索课题的全过程,学会分析课题,选择合适的数据库、搜索引擎和检索入口等,由此得到全面的锻炼,增强和提高信息意识和操作技能。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能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文献检索的作用,激发了他们科研的兴趣。

针对化学文献检索课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本人结合自己在化学化工文献检索课中的教学实践,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科研能力等方面提出了该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建议。

一、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文献检索课程不同于其他化学课,它讲授的主要是如何利用网络获取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源,包括数据库、搜索引擎、网络电子期刊、全文图书等,授课内容应随数据库、搜索引擎、网站更新而必须及时进行调整。因此,任课教师在备课上要花费相当大的精力和相当多的时间。在教学内容上,紧跟网络化学与化工信息的发展,适时调整相关教学内容。对教材要尽量选择最新版本,或根据本校的网络资源自己编写教材,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既保证了教材的适用性,也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虽然化学文献检索课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具有比较高的稳定性,但随着当代科技更新速度的加快,原来作为课程基本内容的教材慢慢失去其原来的地位,而被新的,更重要的、迁移范围更广的原理所代替。因此我们要精选教学内容,不断取舍,使之符合科学发展的水平。

二、实行双语教学

由于信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各种大型数据库在网络上大量涌现,检索手段不断更新,并且世界上大多数化学与化工学科数据库为英文数据库,如美国化学文摘(CA)、Elsevier、Springer、Willey、Web of Science、Engineering Village、RSC、ACS、Science、Nature等。要在浩瀚的英文化学与化工信息海洋中快速而准确地查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加以利用,就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单语教学(用中文)显然不能满足此要求。双语教学有助于学生更为快捷地捕捉、吸纳、消化当今世界各个学科中最前沿的知识成果,更好地参与创造和分享世界最新的文明和文化成果。在文献检索课教学中,要求学生跟随课程进度,围绕其选题,步步深入地检索各类工具。学生首先需要将课题准确翻译为英文,通过手册了解课题中涉及化学品的物化性质,然后分析课题,手动检索CA,阅读文摘,了解课题的基本概况,最后上机查阅中外文文献数据库,得到全文。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建精品课程

现代教学中,教师的信息素养不仅体现在思想观念的更新上,也体现在能将教学信息与教育技术紧密结合在一起进行运用。优秀的师资队伍是教学的保障。目前,文献检索课的教学工作一般由各高等院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承担,教师的专业背景、年龄结构等都比较复杂。一些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虽然有广博的信息理论基础和检索知识,但文献的专业性不强,无法做到有针对性、目的性指导。由此,对于像化学与化工这类专业性非常强的学科,文献检索课程必须由本专业教师来担任,并且要由科研经验非常强的教师来承担。因此,承担化学与化工文献检索课程的老师应该同时具备以下几点要求。

1.科研经验丰富。丰富的科研经历提供了鲜活的素材,令上课不再枯燥乏味。科研的进展是建立在文献检索的基础上的,只有具有非常好的文献检索能力,才能跟上该学科,该研究领域的研究前沿,才能不断创新,走在学科的前面。教师把在科研及科技服务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带到了课堂,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提高了课程质量。科研经历丰富,科研能力强的教师,上课时能理论联系实际,把课讲得比较直观,学生上课时兴趣浓厚,教学质量明显更好。

2.英语水平高。化学与化工方面的文献大多数都是英文文献,该学科研究前沿和高水平的研究论文一般都以英文发表,并且高档次数据库多为英文,所以任课老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英语基础。双语教学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必须对本课程有非常深入的理解,否则容易变成英语形式的照本宣科。其次,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特别是英语口语水平。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师必须能够使用英语与学生顺利地进行双向交流。我国高校的双语教学实施过程中,同时具备较高专业素质与外语能力的教师十分缺乏,这是一个普遍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双语教学的开展。因此高等院校真正符合化学与化工文献检索课双语教学要求的师资是十分有限的,要在大范围内开展化学与化工文献检索课的双语教学比较困难。要解决化学与化工文献检索课双语教学教师队伍缺乏的难题,根本的办法是加强双语教学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和引进双语教学的人才。一方面,学校应该对那些具备一定外语素质的中青年教师,有针对性地加以培训,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派教师进修或到国外学习,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双语教学的研究和实践,逐步积累经验。另一方面,适当引进有国外生活、工作经历且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人员进行化学与化工文献检索课的双语教学工作。

3.计算机应用能力强。目前,文献检索绝大部分实行了互联网检索或光盘检索,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具有较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熟悉各种检索软件的应用,精通PPT课件的制作。文献检索课不仅是能力课、方法课,同时也是紧密联系教学科研的实践课,作为授课教师,要想上好每一堂课,必须首先开展图书情报科学研究,有扎实的文献检索基本功,能够了解相关专业国内外的近期进展,能够将授课内容与学生的专业、学科研究密切联系起来,只有让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深切感受到文献检索的确能够在他们的学习、课外科研中发挥作用,学生听起来才有兴趣,教学效果才会比较理想。

综上所述,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我们应不断调整教学模式,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提高化学与化工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更多更好的具有信息能力和信息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唐淑娟,祝国红.高校文献检索课双语教学探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9,(12):166-168.

[2]秦勇,纪俊玲,黎珊.《化学化工文献检索》课教学改革探索[J].广州化工,2009,37(7):215-217.

《化工环保》参考文献格式规范 篇4

a) 专著

序号 主要责任者.书名.其他责任者 (如编者、译者) .版本 (第1版不写) .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起止页码

1 郁浩然, 鲍浪编.化工计算.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 1990.156~158

2 АдельсонСВ, ВишняковаТЛ, ЛаушкиЯМ.石油化工工艺学.梁源修, 吴棣华, 贺年根译.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 1990.46~48

3 Eissen H N.Immunology:An Introduction to Molecular and Celluar Principles of Immune Response.5 th ed.New York:Harper and Row, 1974.40~43

b) 期刊

序号 析出责任者.析出题名.刊名, 出版年, 卷号 (期号) :起止页码

1 宋林华, 姜翠玉, 韩哲茵等.丙烯酸高碳醇酯的制备.石油化工, 1999, 28 (8) :505~508

2 Avidan A, Klein B, Ragsdale R, et al.Improved Planning Can Opimize Solutions to Produce Clean Fuels.Hydrocarbon Process, 2001, (2) :47~48

c) 会议论文文集 (或汇编)

序号 析出责任者.析出题名.见 (英文用In) :文集编者 (英文姓名后加ed或eds) .文集名, 出版地:出版者, 出版年.起止页码

1 郑忠臣. 乙腈萃取丁二烯溶剂杂质排除措施.见: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合成橡胶技术开发中心.全国合成橡胶行业第七次年会论文集, 兰州:中国合成橡胶工业协会, 1994.8~15

2 Howland D.A Model for Hospital System Planning.In:Krewernas G, Morlat G, eds.Actes de la 3 eme Conference International de Recherche Operationells, Paris:Dunod, 1964.203~212

d) 学位论文

序号 责任者.题名:﹝学位论文 (英文用 Dissertation) ﹞.保存地址:保存单位, 年份

1 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学位论文﹞.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部, 1983

2 Cairn R B. Infrared Spectroscopic Studies of Solid Oxygen:[Dissertation]. Berkeley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65

e) 专利

序号 专利申请者 (一般为公司名) .题名.专利国别 (地区) , 专利号.出版日期

1 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一种新型锂系引发剂及其制备方法. 中国, CN 1070198 A.1993

2 Asahi Chemical Corp. Particulate Porous Ammoxidation Catalyst. Eur Pat Appl, EP 1602405. 2005

f) 报纸

序号 析出责任者.析出题名.报纸名, 年-月-日 (版次)

1 卢苏.全球石油还够用多少年. 中国石化报, 2003-02-21 (4)

g) 专著中析出的文献

序号 析出责任者. 析出题名. 析出其他责任者 (如编者、译者) .见 (英文用 In) :专著责任者.书名.版次 (第一版不写) .出版地:出版者, 出版年.起止页码

1 刘世湘.石油化工产品的分类与特性.见:高维民编.石油化工安全卫生监督指南.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 1991.280~285

化工文献 篇5

中国石化新闻网 2009-11-30

《纲要》指出,中国石化以“发展企业、贡献国家、回报股东、服务社会、造福员工”为企业宗旨,以“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能源化工公司”为企业愿景,以“诚信规范,合作共赢”为企业的经营理念;传承、丰富和弘扬“爱我中华、振兴石化”的企业精神,继承和发扬“精细严谨,务实创新”的优良作风

中国石化新闻网讯 记者叶文峰报道:11月23日,集团公司党组正式颁布《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纲要》。

《纲要》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二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三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四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组织实施。

《纲要》重点从培育核心价值理念、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提升企业形象三个方面阐述了中国石化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纲要》言简意赅地阐述了中国石化的企业宗旨、企业愿景、企业精神、企业作风和经营理念。中国石化以“发展企业、贡献国家、回报股东、服务社会、造福员工”为企业宗旨,以“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能源化工公司”为企业愿景,以“诚信规范,合作共赢”为企业的经营理念;传承、丰富和弘扬“爱我中华、振兴石化”的企业精神,继承和发扬“精细严谨,务实创新”的优良作风。

为推动中国石化企业文化建设有序有效深入开展,《纲要》在最后一部分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实施步骤、形式载体、保障措施等作了详细论述。

《纲要》是多年来石油石化企业优秀文化传统的结晶,也把国务院国资委建设特色企业文化体系的要求落到实处。2005年3月,国务院国资委颁发《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立起适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符合企业发展战略,反映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

2006年6月,集团公司庆祝建党85周年暨党建工作会议决定,要在2007年研究制定《纲要》。

2007年7月,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苏树林在听取思想政治工作部汇报时指出:“越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越是要有好的文化。从现代企业制度来讲,实际上我们的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是大文化的概念,是融为一体的。”

2008年集团公司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实施《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纲要》,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2008年2月,成立股份公司企业文化部,加快企业文化建设步伐。

在集团公司党组的领导下,企业文化部等部门迅速行动,采取全员参与、上下互动、内外结合的工作方式,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对中国石化的企业文化进行全面挖掘梳理、调研分析和征集汇总。先后到系统内23家有代表性的企业、4家合资合作单位和两家“走出去”单位进行调研,汇总系统内单位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对组成集团公司的石油、石化、化工、地矿、纺织、商业六大部分企业的历史文化等进行了全面梳理,挖掘文化沉淀;结合集团公司发展目标和现状,面向企业征集中国石化企业精神和核心价值观等意见建议800多条;与总部部门多次研究企业文化新需求;到宝钢和海尔进行了企业文化建设经验的学习考察;征集全系统在企业发展历程中体现企业精神、价值观、企业作风、经营理念的最动人、最有价值的典型故事900多篇。

在深入调研分析的基础上,企业文化部组织力量认真起草《纲要》。在起草中,先后向国务院国资委、麦肯锡、清华大学、中国企业家联合会的专家进行咨询;广泛征求集团公司老领导的意见;5次召开研讨会,征求总部机关部门和35家企业的意见;集团公司党组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讨论《纲要》。

2009年10月,《纲要》(修改稿)完成后,先后书面征求到集团公司领导、总部部门和直属企事业单位对《纲要》的意见220多条,吸收了各方面的意见后,企业文化部和办公厅等部门又反复修改完善。11月18日,集团公司党组会议对《纲要》进行了审定,决定印发。

附:《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纲要》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在塑造中国石化特色管理模式、提升员工队伍素质、推进公司持续有效和谐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特制定本纲要。

一、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文化越来越成为增强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先进的企业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发展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是塑造中国石化特色管理模式、培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造就高素质员工队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集团公司及所属各单位在长期实践中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培育和发展了各具特色的企业精神、优良传统和作风,在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当前集团公司正处在更加注重管理创新、科学发展的新阶段,为实现新的发展目标,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企业文化建设,特别是要尽快建立集团公司统一的企业文化体系,加大整体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力度,促进各单位企业文化建设协调发展,探索适应国际化经营需要的跨文化管理,更好地发挥企业文化对持续有效和谐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在继承石油石化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借鉴国内外现代管理和企业文化的优秀成果,不断培育核心价值理念、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提升企业形象,建设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中国石化特色的企业文化,为推进中国石化持续有效和谐发展提供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

(二)基本原则

1.源于实践,指导实践

坚持从企业发展的生动实践中提炼具有文化特征的理念和精神,用先进的企业文化指导、服务和推动企业发展的新实践。

2.继承传统,注重创新

坚持从企业发展的历史积淀中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汲取国内外先进文化的新鲜养分,与时俱进,持续优化和丰富企业文化的内涵。

3.突出共性,兼容个性

坚持集团公司企业文化的统一性,尊重不同企业的差异性,培育和塑造符合企业实际的特色文化,实现集团公司共性文化与企业个性文化的有机融合、相得益彰。

4.全员参与,共同建设

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依靠全体员工的学习、实践、塑造和传播,共同建设和发展企业文化。

三、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培育核心价值理念

价值理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培育核心价值理念,并引导全体员工认同和自觉奉行核心价值理念,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最为重要的任务。

1.企业宗旨

中国石化以“发展企业、贡献国家、回报股东、服务社会、造福员工”作为企业宗旨。

发展企业——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不断做强做大主业、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努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实现永续发展。

贡献国家——牢记国有骨干企业的责任和使命,不断加快发展、创造财富,努力为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增强综合国力作贡献。

回报股东——致力于资产保值增值,以良好的业绩回报股东,努力保障股东稳定而长期的利益。

服务社会——致力于以安全、清洁的方式提供产品和服务,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服务社会发展。

造福员工——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员工合法权益,积极为员工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共享企业发展成果,实现员工同企业共同发展。

上述五个方面的有机统一,体现了国家、股东、企业与员工利益相协调,当前与长远发展相协调,企业与社会、环境相协调,是集团公司生存发展的意义所在和自觉追求。

2.企业愿景

中国石化以“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能源化工公司”作为企业愿景。通过不懈努力,使公司的产业结构、资产结构更加合理,主业经营规模、赢利能力、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国际化程度明显提高,人才队伍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企业凝聚力、竞争力明显增强,跻身世界能源化工公司前列。

3.企业精神

中国石化传承、丰富和弘扬“爱我中华、振兴石化”的企业精神。

以“爱我中华、振兴石化”为精神支柱、力量源泉,顾全大局,勇担重任,爱岗敬业,奋发图强,努力创造一流的业绩和水平,不断发展和振兴中国石化的能源之业、石化之业、跨国之业。

4.企业作风

中国石化继承和发扬“精细严谨、务实创新”的优良作风。

精细严谨——以严格的要求和一丝不苟的态度,追求生产上精耕细作、经营上精打细算、管理上精雕细刻、技术上精益求精,努力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务实创新——始终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务科学之实、发展之实、作风之实,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敢于超越,努力创造卓越业绩。

5.经营理念

中国石化以“诚信规范、合作共赢”作为企业经营理念。

诚信规范——以信用立企、制度治企作为企业的立身之本和发展之基,坚持以诚相待、重信守诺,认真负责、规范运作,做到言必行、行必果,有法必依、有章必循。

合作共赢——以开放、合作作为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坚持互相尊重、包容并蓄,取长补短、精诚合作,遵循和尊重业务所在国(地区)法律法规、文化习俗,汲取、融汇合作方的优秀文化和先进经验,做到企业与利益相关方合作发展、互利共赢。

在遵循集团公司核心价值理念统一性的基础上,各单位可结合实际培育具有自身特点的经营管理等理念,更好地发挥企业文化的引导、凝聚和激励作用。

(二)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践行核心价值理念、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内在保障。

1.促进价值理念与管理制度的融合

以塑造中国石化特色管理模式为目标,遵循集团公司核心价值理念,对规章制度,特别是岗位责任制、HSE、内部控制、绩效考核等制度进行全面梳理、修订和完善,将价值理念融入管理制度中,转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

2.营造遵守规章制度的良好氛围

坚持依靠规章制度管理企业,切实做到有章必循、违章必纠。各级管理人员要以身作则,带头遵章守纪,强化规章制度的严肃性、权威性,营造人人尊重制度、遵守制度、维护制度的良好氛围,提高规章制度的执行力。不断完善和推行《员工守则》,以共同的行为准则引导和规范全体员工的行为。

(三)提升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塑造中国石化统一的企业形象,有利于提升中国石化的认知度和美誉度。

1.统一形象标志

规范使用集团公司统一的形象标志,不断提升“中国石化”、“SINOPEC”形象标志的价值和影响力。集团公司《形象识别手册》由归口管理部门负责修订、完善和推广,总部和所属各单位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规范使用,切实维护集团公司的整体形象。

2.加强品牌管理

加强集团公司品牌战略研究,规范品牌、商标的使用与管理,充分发挥中国石化品牌及组合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和辐射力。集团公司品牌由归口管理部门负责规划、整合、宣传和推广,总部和所属各单位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规范使用。依靠全体员工良好的素质、优质的服务和自觉的维护,不断提升中国石化品牌的价值和商誉。

3.履行社会责任

在推进企业发展的同时,通过保障供应、安全生产、节能减排、公益活动等多种方式,切实履行企业公民特别是国有骨干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努力塑造社会广泛尊重的公司形象。

4.注重形象宣传

加强企业形象的正面宣传,提高突发事件的新闻处置能力,积极引导社会公众对中国石化的认知、理解和支持,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四、企业文化建设的组织实施

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遵循企业文化建设的规律,循序渐进,持之以恒,逐步深化推进。

(一)实施步骤

1.宣传推广阶段

用1年左右时间,重点宣传贯彻集团公司统一的核心价值理念,增强员工的认同感、荣誉感和责任感;完善有关规章制度;修订集团公司《形象识别手册》。

2.整体推进阶段

用2年左右时间,重点推进集团公司共性文化与企业个性文化的融合,形成比较完整的集团公司企业文化体系;建立起统一的制度体系;着力规范品牌、商标的使用与管理。

3.巩固提高阶段

用较长一个时期,丰富完善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内涵,培育建设一批企业文化建设示范点,构建企业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二)形式载体

注重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企业文化实践活动,积极利用富有时代感、表现力强的载体传播企业文化。通过开展评先创优、选树典型,编写《企业文化手册》、《员工守则》、企业文化培训教材、企业文化故事,修订规章制度,编辑企业史志,制作企业发展视频资料等方式,发挥内部媒体、培训中心、荣誉室、展览馆、“职工之家”等文化阵地和文联、体协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广泛宣传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内涵,引导员工自觉实践企业文化理念,将企业文化植根于员工的思想,转化为员工的行动。同时,以优质的产品、服务和负责任的行为等为载体,把中国石化特有的“人格”展示给市场、呈现给社会。

(三)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各企事业单位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领导,统筹各方面力量,落实相关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形成企业文化主管部门组织协调、各职能部门分工落实的工作体系。各企事业单位党政主要领导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第一责任人。

2.机制保障

完善企业文化建设的运行机制,建立分工明确、运转协调的责任体系,保证企业文化建设有序开展。完善企业文化建设的考核评价机制,促进企业文化建设有效开展。完善企业文化建设的交流机制,互相学习借鉴企业文化建设的优秀成果,推动企业文化建设深入开展。

3.人才保障

通过学习培训、岗位实践等方式,加快培养企业文化建设骨干人才,提高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水平。

4.资金保障

化工文献 篇6

针对化学文献检索课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本人结合自己在化学化工文献检索课中的教学实践, 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科研能力等方面提出了该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建议。

一、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文献检索课程不同于其他化学课, 它讲授的主要是如何利用网络获取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源, 包括数据库、搜索引擎、网络电子期刊、全文图书等, 授课内容应随数据库、搜索引擎、网站更新而必须及时进行调整。因此, 任课教师在备课上要花费相当大的精力和相当多的时间。在教学内容上, 紧跟网络化学与化工信息的发展, 适时调整相关教学内容。对教材要尽量选择最新版本, 或根据本校的网络资源自己编写教材, 因地制宜, 因材施教, 既保证了教材的适用性, 也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虽然化学文献检索课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具有比较高的稳定性, 但随着当代科技更新速度的加快, 原来作为课程基本内容的教材慢慢失去其原来的地位, 而被新的, 更重要的、迁移范围更广的原理所代替。因此我们要精选教学内容, 不断取舍, 使之符合科学发展的水平。

二、实行双语教学

由于信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 各种大型数据库在网络上大量涌现, 检索手段不断更新, 并且世界上大多数化学与化工学科数据库为英文数据库, 如美国化学文摘 (CA) 、Elsevier、Springer、W illey、W eb of Science、Engineering V illage、R SC、A CS、Science、N ature等。要在浩瀚的英文化学与化工信息海洋中快速而准确地查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加以利用, 就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单语教学 (用中文) 显然不能满足此要求。双语教学有助于学生更为快捷地捕捉、吸纳、消化当今世界各个学科中最前沿的知识成果, 更好地参与创造和分享世界最新的文明和文化成果。在文献检索课教学中, 要求学生跟随课程进度, 围绕其选题, 步步深入地检索各类工具。学生首先需要将课题准确翻译为英文, 通过手册了解课题中涉及化学品的物化性质, 然后分析课题, 手动检索CA, 阅读文摘, 了解课题的基本概况, 最后上机查阅中外文文献数据库, 得到全文。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创建精品课程

现代教学中, 教师的信息素养不仅体现在思想观念的更新上, 也体现在能将教学信息与教育技术紧密结合在一起进行运用。优秀的师资队伍是教学的保障。目前, 文献检索课的教学工作一般由各高等院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承担, 教师的专业背景、年龄结构等都比较复杂。一些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虽然有广博的信息理论基础和检索知识, 但文献的专业性不强, 无法做到有针对性、目的性指导。由此, 对于像化学与化工这类专业性非常强的学科, 文献检索课程必须由本专业教师来担任, 并且要由科研经验非常强的教师来承担。因此, 承担化学与化工文献检索课程的老师应该同时具备以下几点要求。

1. 科研经验丰富。

丰富的科研经历提供了鲜活的素材, 令上课不再枯燥乏味。科研的进展是建立在文献检索的基础上的, 只有具有非常好的文献检索能力, 才能跟上该学科, 该研究领域的研究前沿, 才能不断创新, 走在学科的前面。教师把在科研及科技服务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带到了课堂, 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提高了课程质量。科研经历丰富, 科研能力强的教师, 上课时能理论联系实际, 把课讲得比较直观, 学生上课时兴趣浓厚, 教学质量明显更好。

2. 英语水平高。

化学与化工方面的文献大多数都是英文文献, 该学科研究前沿和高水平的研究论文一般都以英文发表, 并且高档次数据库多为英文, 所以任课老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英语基础。双语教学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 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必须对本课程有非常深入的理解, 否则容易变成英语形式的照本宣科。其次, 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 特别是英语口语水平。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 教师必须能够使用英语与学生顺利地进行双向交流。我国高校的双语教学实施过程中, 同时具备较高专业素质与外语能力的教师十分缺乏, 这是一个普遍的问题, 严重制约着双语教学的开展。因此高等院校真正符合化学与化工文献检索课双语教学要求的师资是十分有限的, 要在大范围内开展化学与化工文献检索课的双语教学比较困难。要解决化学与化工文献检索课双语教学教师队伍缺乏的难题, 根本的办法是加强双语教学人才队伍建设, 大力培养和引进双语教学的人才。一方面, 学校应该对那些具备一定外语素质的中青年教师, 有针对性地加以培训, 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派教师进修或到国外学习, 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双语教学的研究和实践, 逐步积累经验。另一方面, 适当引进有国外生活、工作经历且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人员进行化学与化工文献检索课的双语教学工作。

3. 计算机应用能力强。

目前, 文献检索绝大部分实行了互联网检索或光盘检索, 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具有较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 熟悉各种检索软件的应用, 精通PPT课件的制作。文献检索课不仅是能力课、方法课, 同时也是紧密联系教学科研的实践课, 作为授课教师, 要想上好每一堂课, 必须首先开展图书情报科学研究, 有扎实的文献检索基本功, 能够了解相关专业国内外的近期进展, 能够将授课内容与学生的专业、学科研究密切联系起来, 只有让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深切感受到文献检索的确能够在他们的学习、课外科研中发挥作用, 学生听起来才有兴趣, 教学效果才会比较理想。

综上所述,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我们应不断调整教学模式, 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 提高化学与化工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质量, 培养更多更好的具有信息能力和信息素质的人才。

摘要:从文献检索课的教学目标入手, 分析新时期文献检索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并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师资情况等方面提出了深化文献检索课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化学文献检索课,师资建设,双语教学

参考文献

[1]唐淑娟, 祝国红.高校文献检索课双语教学探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9, (12) :166-168.

[2]秦勇, 纪俊玲, 黎珊.化学化工文献检索》课教学改革探索《[J].广州化工, 2009, 37 (7) :215-217.

化工文献 篇7

本文通过对北京化工大学大三年级在校本科生信息素养能力的调查, 分析了信息时代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 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 提出了通过文献检索课改革来加强对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有效措施, 以期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研究有所裨益。

1 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目前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及培养情况, 我们开展了一次关于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问卷调查。本次调查以部分北京化工大学大三年级在校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 涉及化学、化工、材料、生物、经管、文法、机械工程、计算机等全校的各个专业, 主要针对大学生获取信息能力、评价信息能力和利用信息能力设计问题,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20份, 回收有效问卷301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94.06%, 以下是调查结果及相关统计分析。

1.1 大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总体来说, 大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并不强, 许多大学生不能很好地利用图书馆所提供的获取信息的平台和资源来获取有用的文献信息, 对于搜索引擎的利用也仅限于简单功能的查询, 不能“广、快、新、全、精”地查找有价值的信息。具体表现如下:

(1) 从获取信息的途径来看, 尽管很多大学生依然倾向于从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信息渠道 (60.5%) 获取生活信息, 但互联网和搜索引擎 (57.8%) 也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亲睐, 而纸质书刊 (21.3%) 和电子数据库 (19.3%) 却没有得到普遍的利用。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专业学习信息的获取还是主要以老师课堂讲授为主 (67.1%) , 对于某些自己感兴趣但不清楚答案的信息, 选择绝大多数时间会查清楚的仅仅占了很小的一部分。可见当代大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还是有待加强;同时, 电子资源和专业数据库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 从上网目的来看, 值得欣慰的是, 尽管70.8%的大学生选择用互联网来聊天、游戏和娱乐, 但选择学习、查阅所需资料的也仍占了64.8%。不过, 对于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状况却不是特别乐观, 经常登录校园图书馆网页的仅占到了13.9%。

(3) 从科学检索方法和对专业数据库的了解及使用程度来看, 虽然大多数人会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所需信息, 但仅有27.2%的人会使用高级搜索功能进行复杂查询。对于中文专业数据库的了解要略高于西文专业数据库, 但是非常了解并经常使用的还不到10%, 完全不了解的也有28.2%, 而对于西文专业数据库完全不了解的高达64.1%。超过半数的完全不了解科学检索方法, 也仅有不到2%的人能够达到非常熟悉;而超过75%的大学生表示没有参加过文献检索课程, 相关讲座的参与程度也明显不高, 这正是专业数据库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 馆藏资源不足也是原因之一。

1.2 大学生评价信息的能力

从问卷调查可以看出, 高达79%的学生在搜集信息后对信息真实性、可行性和有用性进行判断的依据是凭借自己的主观标准, 而利用科学方法模型进行鉴别的比例仅仅只有28.8%。由此可见, 大多数学生信息甄别能力处于较低的水平。

通过我们的调查分析知道, 网络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而网络信息因其更新速度快、涉及范围广等特点, 使得对于网络信息的评价变得比较复杂。正是基于这个原因, 很多大学生更加注重对于某种信息的获得与否, 而忽略了其所得到信息的科学性和真实性, 对于信息的获得渠道的合法性考虑也不是很周全。可以说, 大学生分析信息的真实性、科学性、有用性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1.3 大学生利用信息的能力

在这一部分的问题设计中, 主要集中于引用他人科研成果的学术规范遵守态度、共享信息的意愿、对盗版问题的看法以及对待恶意不良信息的做法等几个方面。

(1) 从引用的学术规范遵守态度来看, 严格按照标准标注的大学生所占比例不到1/4, 许多同学在引用他人作品或网络信息时没有标注的意识。这说明学生还没有养成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意识, 这是一个很普遍也很严重的问题。

(2) 从对盗版问题的看法来看, 大学生对于盗版的态度比较宽容, 由于经济上的限制使得多数高校学生能够接受盗版行为, 强烈反对的不及1/10。对于盗版行为, 大多数高校学生还是将切身的经济限制放在首位考虑的, 不完全从信息道德出发决定对自身信息行为。

(3) 遇到有人恶意在网上散布不良信息时, 约69.7%的学生选择了不予理睬, 采取好言相劝的占13.9%, 采取举报的仅有16.4%, 即在对待恶意不良信息的做法上, 约3/4的大学生选择了不作为的做法。

可见, 大学生在使用信息的过程中, 并不能有效利用所获得的信息, 同时信息道德意识的淡漠, 使得其在面对明显违背社会道德或者违反信息时, 自觉抵制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2 加强文献检索课教学改革, 进一步发挥文检课在培养大学生信息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

文献检索课是通过讲授有关的检索知识和相关的检索工具并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巧, 从浩瀚的文献信息中找出符合特定需要的情报信息的课程[3]。文检课不仅能够使大学生学会如何有效地收集、评价和利用信息, 而且能够使大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 文检课在高校对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方面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 是高校信息教育的核心课程。但是, 通过本文的调查问卷可以看出, 图书馆的文献检索课的选课情况并不理想, 仅为24.6%, 而且该课程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方面的效果并不理想, 需要进一步对该课程进行改革。

2.1 规范课程设置, 加强文检课在大学生培养中的地位。

目前大部分高校由于对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目的不清楚, 致使没有一个科学的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 表现为培养过程不连贯, 课程设置混乱, 同一知识内容在不同的课程中重复等现象[4]。例如, 我校的文检课分别在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和研究生阶段都开课, 但课程内容基本相同, 没有体现出课程的层次性。针这种情况, 需要对文检课的课程设置加强规范, 对教学内容也应该进行适当调整。在课程设置方面, 针对大学生教育的不同阶段教学内容有所侧重, 体现课程的层次性:

(1) 大一、大二阶段, 大学生主要进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 这个阶段主要是积累基础知识, 为日后的专业学习乃至科学研究打基础。因此这个阶段讲授应该侧重于对图书资源的查找、检索和利用;读书方法和技巧的讲解;各种教学网站资源的介绍和利用以及如何利用搜索引擎查找各种资源等, 而对于各种专业数据库只要让学生简单了解并学会简单的检索功能即可。

(2) 大三、大四阶段, 大学生在进行专业课学习的同时, 也要进行毕业课题的准备、设计和实施以及毕业论文写作。因此这个阶段文检课的讲授要侧重于各种专业数据库的复杂检索和利用以及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格式及方法等。

(3) 研究生阶段, 学生真正开始参与重大科研课题的研究和最后毕业论文的写作。这个阶段的讲授内容要侧重于检索理论与综合检索技能;专利等特种文献的基本知识、写作与检索方法;科技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与投稿技巧;网上免费文献资源的检索与利用等。当然所谈到的内容各个阶段根据需要都可以讲授, 但根据每个阶段的不同特点一定要有所侧重, 这样能够保证在有限的课时内, 真正把每个学习阶段学生所需要的知识讲透, 并保证其有足够的上机实习时间进行消化吸收。

2.2 改革教学方法, 增强课堂讲授效果。

目前, 在大多数课堂教学中, 教师往往在教学方法上采取教师一言堂的做法, 其教学目标就是使学生掌握教师所教的内容, 并通过考试予以初步演练, 最后“知道了正确答案”。这些弊端束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是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5]。要改变文检课的现状, 必须寻求一种从教学理念上彻底突破的新的教学方法。基于文检课这种用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特点, 应该充分发挥案例教学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的优势, 大力推广案例教学在文检课教学方法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是一种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 有针对性地引入案例, 引导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对案例进行思考、分析、展开讨论, 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具体实施办法: (1) 案例在基础理论知识教学中的应用: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枯燥, 在开始讲解之前一定要通过一些生动的案例来帮助学生认识到这门课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美国施乐公司利用竞争情报在商战中扭摆为胜”的案例等。 (2) 案例在数据库检索及检索技能方面的应用:这些内容的讲解一定要结合具体的案例, 让学生针对这些案例, 从如何选择数据库, 到检索策略的制定, 到检索过程的实施, 直至检索结果的筛选等, 学会综合的检索和分析利用技能, 而不是单调的讲解每个数据库的使用方法和单纯的讲解检索词的选择和组配方式。 (3) 案例的来源:可以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由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兴趣事先拟定。关于专业方面的案例, 可以与本校的查新员进行充分交流, 选取典型案例进行讲解 (要注意将委托人的创新部分做适当处理) , 也可以与学院专业老师进行交流, 请他们帮忙提供检索课题;另一部分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或兴趣爱好自行设计,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3 加强网络课堂和远程教育建设, 构建信息素养虚拟学习社区和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

目前, 高校的文检课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课时数偏少, 如张士靖等在《高校不同层次信息素质教育调查分析》一文中对42所医学院校文检课的教学情况调查结果表明, 这些学校的非信息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文检课的平均学时数仅为25.9[6], 我校的本科生文检课学时数也仅为24。由于文检课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一门课程, 在如此少的课时情况下, 如果在课堂上讲解的理论知识过多, 就会挤占实习课的时间, 影响该课程的讲授效果。因此, 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 将教学资源以电子教案网络课件的形式放在网上, 学生可以随时上网查询、点播或下载相关内容, 不仅为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安排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而且大大扩充了教学内容, 将课时延伸到了课外时间。对于这种新颖的信息素质教育模式, 也可以设计网络课堂跟踪系统, 根据教学资源的使用情况, 随时关注大多数学生的兴趣点和需求方向, 尽快将相关知识引入到课堂教学中, 从而保证课程内容的及时更新与完善。

信息素养的网络教育仅仅停留在网络课件的展示是不够的, 要使其发展成为先进的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 还必须提供尽可能丰富的信息资源。如由于不同学科在进行具体研究时, 其检索信息的过程和检索技能存在差异, 因此有必要针对某一特定学科或课程为学生提供关于如何在这个领域进行检索和利用信息的具有一定深度的内容。此外, 还应该充分发挥网络在信息交流与交互环节上的优势, 在校园网上建立虚拟学习社区, 在这种虚拟的社区中, 由学生和教师共同构成一个交互的、协作的学习团体, 经常针对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沟通、交流。这样的教育方式更易于被学生接受, 而且能够及时解决学生在实际的学习、生活和科研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例如, 国内有名的“丁香园”网站, 是这个方面比较成功的例子, 这方面的经验值得文检课老师借鉴。

2.4 加强文检课教师培训, 培养高素质的信息素养教育队伍。

文检课的教师不同于一般的图书馆员, 他们是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实施者, 他们自身素质的高低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成效。这些教师不仅应该具备较高的情报信息专业背景, 还应该具有与学校专业相应的专业背景, 否则就应该有计划的为他们提供参加相关培训的机会, 并应该鼓励他们在职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 使他们能够利用各种学习机会扩展专业知识。这样在授课中涉及到专业数据库的使用和网络资源的搜集和利用方面, 能够增强与学生的互动性, 特别是在结合专业案例的讲解方面能够讲深、讲透, 较好的把"案例教学法"应用在文检课的课堂上。同时, 对于科技论文、毕业论文的写作等内容都需要有较强的相关学科专业背景。

3 结语

信息素质作为信息时代人的基本生存能力已经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高低, 对于他们日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而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将关乎国家发展的大计。作为承担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任务的文献检索课来说, 一定要与时俱进, 根据大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革相应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并坚持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达到最终的培养目标。

摘要:对北京化工大学大三年级本科生信息素养能力进行了问卷调查, 结果表明, 目前在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状况不容乐观。针对这个情况, 以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为目的, 提出了目前文献检索课的教学改革措施, 包括规范课程设置, 改革教学方法, 加强网络课堂和远程教育建设和加强文检课教师培训。

关键词:信息素养,调查问卷,文献检索课,改革

参考文献

[1]孙平, 曾晓牧.认识信息素养[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4, 22 (4) :34-37.

[2]杨志刚, 周凤飞, 马新蕾.美国信息素养运动发展历程与特征[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8, 31 (2) :317-320, 214.

[3]华丽.文献检索课教学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情报杂志, 2005, 24 (5) :136-136, F003.

[4]李智晔.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模式的转换与创新[J].情报科学, 2007, 25 (7) :998-1001.

[5]颜瑜, 杨海欧.文献检索课在网络时代的变革[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5, (2) :93-95.

上一篇:语文阅读题的解题策略下一篇:网络银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