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特性

2024-07-03

主体特性(精选八篇)

主体特性 篇1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概念

主体是一种与客体相对应的概念,马克思曾经说过,客体是自然,主体则是人,人是一种对象化的存在,是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具有实践性的特征。因此,主体也是处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与客体是一种关系范畴,主要是发生在人与对象之间,在这种关系之中,人是主体。从这一层面而言,主体包括集体主体、社会主体与个人主体三个内容。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人是实践的主体与客体,主体是在社会关系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主体具有这主导性的特征,是教育活动的承担着与发起者,他们有着意识性、社会性以及自然性的特征;客体则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指向的对象,处于一个从属性的地位,客体有着历史性、对象性以及能动性的特征。

主体有着主体性的特征,是主体内在实质以及表象的有机结合,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我国相关领域学界的专家认为,教育者必须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教育者以及受教育者的有机整合。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思想政治主体一种主动性的体现,也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核心因素,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需要涵盖到领导者的主体性、教育者主体性以及受教育者主体性几个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是主体与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相互作用的具体表现,从内容与结果来分析,这种过程就是主体对象化与对象主体化的一个有机互动过程,主体对象化就是教育者将自身的意图、属性体现在教育对象中,让他们的意识、心理、行为发生变化;对象主体化就是受教育者行为、心理被塑造为一定的智力与体力意识形态的一种过程,这也属于主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总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就是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有机统一的一种过程,有着优化主体以及创造对象价值的作用,可以充分的显示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作用。

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特性的意义

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特征的能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地位,保障其社会价值与发展方向,要注意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极强的社会性、实践性与阶级性,统治阶级能够通过主体为社会大众传输相关的知识,提升民族凝聚力,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实现真理与价值的有机统一。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特性能够为该种工作的发展提供一定的价值导向,提升主体的主体性,就必须让主体主动的挖掘教学活动中的内涵,引导客体形成积极的工作态度与学习态度,这不仅能够促进个人的发展,对于社会的发展也是大有裨益的。

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特性

1、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特性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核心特征就是主体性,这种主体性指的是主体的一种主观能动性,其表现就是主体的主导性、前瞻性、创造性与主动性,其中主导性即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开展教育活动是处于一种主导性地位;前瞻性即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不仅要基于现实,还要超越社会现实,既要尊重客体的道德水平,也要着重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创造性就是主体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种创新能力;主动性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主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种积极性。究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能不能成为主体,关键性就是判断他们的主体性,如果他们的主体性不强,那么就很难履行思想政治教育责任,这样他们是难以成为主体的。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有了主体性,此时,他们是能够转化为主体的。从这一层面来分析,主体性是判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要标准,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发挥程度主要由主体性能力来决定,因此,必须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在环境的变化下会显现出不同的特征,要充分的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就必须要提升主体的创造性、主导性、主动性与前瞻性。在这一过程中,还要具体分析主体开展教育活动的环境,其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就是对主体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一般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能够分成两个不同的类型,第一种是个性主体,第二种是群体主体。其中,个体主体是一种承担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领导、家长与教师;群体主体就是承担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机构、团体与组织,群体主体又包括正式的群体组织与非正式的群体组织两种类型,正式群体组织有共产党、妇联、共青团等等;非正式群体组织则是一种通过多样性、情感性来发挥教育作用的文体团体、兴趣小组与社区组织,正式群体组织与非正式群体组织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2、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特性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是一种与主体相对的概念,是承担、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的指向对象,也是教育活动的受众,思想政治教育课题有着受控性、受动性以及可塑性的特征,他们是在主体的指导下来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主体的指导之下,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具有一种相对性的关系,客体类型包括个体客体与群体客体两个内容,主体在开展教育活动时,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将个体客体与群体客体进行密切的结合,拓展教育层面。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有着主观能动性的特点,这种客体是人,是有情感、有意识的人,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他们不是被动的,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特征,他们是有目的性的来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客体与主体是需要进行双向沟通的,客体接受态度会对主体教学活动的开展产生直接影响,也会影响主体教学水平与道德素质;

第二,客体有着特定的目标,如果主体的教育活动符合他们的需求,他们就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第三,客体能够根据自己的发展需求来制定学习计划,他们不会盲目的接受教育,这也是提升思想政治教学活动有效性的主要动力,在这种动力的推动之下,主体与客体可以实现共同成长,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也可以得到提升。

四、结语

总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需要负责不同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还要根据客体的发展需求来确定教育目标、教学任务与教学内容,选择好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路径,这不仅能够有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科学化发展,还可以顺利的完成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目的。

摘要:主体性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只有充分的意识到这种主体性特征,才能够有效提升主体的自主性、创造性以及能动性,本文主要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其特性。

注重主体特性 打造高效课堂 篇2

关键词:物理新课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主体地位

【中图分类号】G633.7

物理新课程改革在中国大地上风风火火地开展了十多年,一些教育理念和方法不断推成出新,给新时期的高中物理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这众多理念中的重要一条,深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课程观。面对新的形势,高中物理教师必须观念先行,并将此理念作为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兴趣,促进参与,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主动地“思”,大胆地“说”,积极地“做”。只有这样,物理课堂才会呈现别样的精彩,结出丰硕的果实。那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反思就此问题谈几点个人有益的见解。

一、创设适宜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对于不少高中学生来说,虽然他们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但是物理这门课就像是一座高耸入云的大山横在他们面前让其无法逾越。同时,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物理课堂也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打磨得只会等待教师的传授与点播,从而导致物理课堂缺乏应有的互动和求知的氛围。要改变这种不利的现状,就需要教师借助“情境教学”这一重要教学手段,利用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物理情境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他们探究神奇物理世界的兴趣,从而将学生被动学习状态转变为主动探索行为,进而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例如,在教学“摩擦力”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借助生活中的物理情境向学生提问一个趣味性的问题,即在大雪天经常可以看见环卫工人往湿滑的路面上泼撒一些沙土或碳渣等,这样就能有效地减少或避免车辆或行人出现打滑的状况,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学生对于这个生活中的物理“小窍门”必然兴趣十足,就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探知积极性。有了兴趣作保证,教师接着引导学生猜想、思考和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的主要因素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学生也能在自我释疑中感受到探索物理奥秘的乐趣和学习物理的价值。

二、活用提问技巧,促进思维参与

高中物理教学离不开课堂提问,在这一问一答中教师不仅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投入程度、把握学生的学习进度、掌握知识的消化程度,从而“对症下药”,及时调整或改变教学策略和手段,使教学沿着正确的轨迹发展,还可以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使学生在强烈求知欲的推动下主动思维、积极参与,将教学的难点问题一一击破,最终实现高效的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技巧和策略也多种多样,既可以采取启发式提问,也可以活用层递式提问,还可以运用假设式提问,只要运用得当,同时注重目的性和科学性就能实现问题的价值,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良好功效,为物理教学锦上添花。例如,在教学“曲线运动”这一课引入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几个熟知的场景:降落的飞机、投掷的铅球、砂轮打磨出的炽热微粒等,并告诉学生生活中的物体运动大都不是匀速直线运动的,而有的是曲线运动的。待学生们从直观生活中对曲线运动有了初步了解之后,教师可以进一步设问: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和转弯的汽车,二者的运动有和差异?各具有什么特点?这样,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分析和总结就能很快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同时,这样一个问题也迅速地打开了学生的思维,使还处于松弛状态的学生立马进入到学习状态,为接下来系统学习曲线运动的相关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倡导合作探究,引导自主学习

在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逐步走进物理课堂,被广大教师所采用。这不仅是因为合作学习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物理课堂不再那么单调乏味,更为重要的是合作学习能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自身潜能,让学生从知识的学习者转变为知识的探索者。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针对一些适宜学生探究的知识点,如验证机械能守恒、测定金属的电阻率、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等,教师可以把主动权给予学生,让他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民主讨论与合作探究,从而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经历获取知识的全过程,感悟探索物理原理的严谨度,体验学习成果带来的满足感。同时,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其职责更加灵活,既需要将学生合理分组,科学分工,还需要适时地参与到学生的探究之中,从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上给予学生积极的引导,促进学生在交流互动中达到对知识的构建,获得有效的学习成果。当然,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的最终结果不局限于一个标准的答案,也可以是开放性的、具有创新性的答案,这样能在潜移默化中拓展学生的物理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实现“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教学价值取向。可以说,只有当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角是学生自己时,他们才更加富有激情与活力,从而与教师一起高质量的完成一堂圆满的物理课。

四、结语

總之,在推进物理新课程改革过程中,作为一名一线物理教师我们要扬新课程之帆,尊学生之本,强化改革与创新,使物理课堂成为学生积极探索物理知识,全面提升综合素质的精神乐园,真正把“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郝云侠.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J].考试周刊,2011,(23).

[2]雷燕翡.高中物理课如何实现学生主体参与式教学[J].高中数理化,2014,(20).

主体特性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主体性教学,策略运用

学生是学科教学的对象, 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者。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和素养, 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所运用的教学理念、所采用的教学策略、所设置的教学内容以及所开展的教学活动, 都是坚持在“以生为本”这一理念、“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这一目标要义基础之上。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在学习新知、探知问题、解答疑惑等过程中, 自身所具有的学习主动性、探知能动性等方面主体特性得到了有效锻炼和培养。当前所实施的新课程标准中, 对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策略、学习素养培养的要求以及学习情操培养的目标等方面, 归根到底就是对学生主体所提出的目标和要求。不可否认, 部分数学教学在教学活动中, 存在轻视学生主体能力培养的教学活动, 如何有效开展主体性教学策略, 本人现结合相关教学理念和自身教学经验, 进行简要论述, 请予指正。

一、坚持情境交融, 让学生在融洽教学情境中主体特性得到激发

教育心理学实验证明, 学生在良好、适宜、融洽的教学情境中, 学习新知的主动性、探析问题的能动性以及创新思维的积极性等方面, 比平常状态下表现的尤为显著。同时, 初中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殊个性, 尤其更加需要外在情感因素, 包括教学情境、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有效运用和设置。因此, 初中数学教师要将情感激发作为学生主体能动特性激发的首要条件, 利用教学情境中的积极情感因子, 促发学生内在学习潜能, 使学生能够自始至终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实现主体能动特性的有效展示。

如在教学“一次函数”问题案例教学中, 教师利用一次函数数学知识内容的生活特性, 在问题案例设置时, 凸显一次函数的生活应用, 设置了“在正常情况下, 一个人在运动时所能承受的n每分钟心跳的最高次数S (次/分) 是这个人年龄的一次函数。根据医学上的科学实践证明, 人在运动时, 心跳的速度通常与年龄有关, 在正常情况下, 年龄15岁和45岁的人在运动时所承受的最高心跳次数分别为164次和144次。请你写出在正常情况下, S与n的函数关系式。”这样, 学生不仅深刻认识到了一次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意义, 还使内在情感得到刺激和激发, 带着积极情感主动参与问题解答活动, 主体能动特性得到有效释放。

二、注重实践锻炼, 让学生在探析问题案例中学习技能得到提升

新实施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 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为有效教学活动的重要目标和要求, 并且培养策略和方法的实施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标准。众所周知, 学生主体学习能力培养, 需要教师提供学生进行锻炼的平台。问题案例为学生学习技能的培养提供了良好载体。因此,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锻炼和实践, 将问题案例作为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 让学生在探究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答问题过程中, 主体特性得到有效彰显, 学习技能得到有效提升。

如在“平行四边形性质”教学活动中, 教师将学习能力培养渗透到问题教学活动中, 设置“如图, 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 点E, F分别是AD, BC的中点.求证: (1) △ABE≌△CDF; (2) 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具有探究特性的问题案例, 让学生开展问题探析活动。学生在探析问题条件内容时, 认识到这是关于运用平行四边形性质的问题案例, 解答的关键在于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内容, 构建全等三角形的等量关系, 同时, 借助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 构造符合平行四边形的条件。此时,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如何判定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这一问题, 让学生进行深入研析活动。这样, 学生在此案例教学活动中, 不仅探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同时, 主体特性在有效探究思维中得到有效展示。

三、彰显评价功效, 让学生在师生双边反思中学习习惯得到养成

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反思、不断改正、不断前进的发展过程。主体性教学策略的运用, 就是让学生在自我剖析、自我反思过程中, 学习能力更加提高, 学习素养更加深厚, 从而实现学生主体学习素养和品质的有效树立。这就要求, 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要发挥评价教学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引导学生开展双边反思、评析活动, 让学生在双边互动过程中, 在他人正确指导下, 实现学习习惯的有效树立。

如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学活动反馈评价环节, 教师紧扣该节教学目标要求以及重难点内容, 在针对性对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进行客观评价基础上, 让学生个体之间现行进行自我反思活动, 对自身在解答全等三角形案例中出现的不足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和分析, 初步找寻出进行有效改正的举措, 同时, 同桌学生之间进行自我互评, 让同桌学生结合解题经验, 进行有的放矢的指正, 从而实现评价指导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为学生主体活动效能提升提供合理化的指导意见。

主体特性 篇4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学活动是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与现有知识学习经验的基础之上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展示完整的教学活动机会,让学生能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与掌握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与学习技能[1]。由此可知有意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开展有效教学活动与高效学习活动是有基础性意义的。从新课程标准开展至今, 很多初中教学教师都会参照教学纲领的教学要求, 就怎样在教学活动中发扬学生的主体意识而开展有效教学活动进行探究,形成了多种便利型的操作实践,具有良好的现实性指导意义。

1.遵 循主体能动性特性 , 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潜能

学生是一个有能动学习主体性的客观存在群体, 主动能动特性是其特点。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学习很容易被外界的教学因素刺激,可是因为学生个体间的学习活动有一定的差异性特点,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以一概而论地开展教学活动,而是需要参照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地为学生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按照不同的学生水平与学习接受能力为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目标、学习方式等,让学生能够在因材施教的活动主体学习过程中激发学习潜能[2]。

例如“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依照知识点内容中“平行四边形性质”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参照具体的教学目标要求选择合适的解说例题。例如:1如图1所示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 中点分别是E和F, 线段AC分别交汇BE、DF在G点和H点 , 判断以下结论的正确性 : (1)。以上结论中正确的是?2如图2,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周长为36cm,从钝角顶点D向AB、BC分别引两条高DE、DF, 已知DE=4cm,DF=5cm。求 (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如果∠EDF=75°,求平行四边形ABCD各个角的度数。

对于两种不同难度的题型,学生能够依照学习水平,展开有效的解题问答活动,完成对新知识内涵的有效了解与掌握,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也激发了自身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2.从生活取题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大部分人在初中的时候开始发育, 因此初中阶段属于心理和生理都发育的特殊时期, 虽然也有着一股勇往直前的冲劲,但是因为发育不成熟还是存在着畏首畏尾的惰性,很容易被外界的各种事物及社会现象等干扰。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开展正确的引导, 认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特点,扬长避短,发挥学生自身学习情感中的积极性,主动和学生交流沟通, 以正面鼓励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起战胜困难习题的信心。另外,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在数学教学中挖掘生活性、趣味性特点,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学习是能够应用于生活中的。结合学生自身心理情感的发展特点,为学生设置有丰富特征内涵的学习情境,引领学生进行感知领悟,让学生的内心得以灌输进知识的内涵,学生的情感得到了激发,内在学习潜能也被挖掘, 在学习过程中会自然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3]。

3.让学生在问题评析中形成主动思维的意识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对自身存在的不足进行客观思考。初中数学教师在问题教学的检查反馈阶段,向学生开展解题过程的展示, 引导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展开评价性活动, 让学生能够在问题的辨析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结语

初中数学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需要遵循“生本主义”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树立学生为一切发展基准的教学理念, 让学生能够在探究式学习活动中发挥出主体意识的特性,实现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目的,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学习能力和学习素养得到切实有效的提升。

摘要:心理学研究表示,情感属于人们在开展某种活动的时候重要的内在推动力,也是促进活动进程延续的重要保障。怎样在新课改教育背景下,紧扣学生的主动能动特性,开展有效的教学,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已经成为当前教师重点考虑与探究的问题,作者结合教学例题进行论述。

主体特性 篇5

一、创境激趣——追求高效课堂的前提

著名教育专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 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在教学中, 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手段, 创境激趣, 引导学生涉境体味, 如采用多媒体课件、录音录像、简笔画、故事表演等方式。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才会主动参与学习, 才会在课堂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如教学《三角形的特性》一课, 课始我先让学生用小棒摆自己喜欢的图形。学生兴趣盎然, 纷纷动手摆出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平行四边形等不同的图形。接着让学生把不是三角形的图形变成三角形, 并说说“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在这里, 教师设计的“摆一摆”的操作活动,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三角形概念的构建之中, 亲自经历了三角形概念的形成过程, 并发现只有将三根小棒首尾相接所拼成的图形才是三角形。动手操作能帮助学生较快地理解“线段”“围成”的含义, 不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而且为下一个知识点的探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真正达到了省时高效的作用。

二、创设空间——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要求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思考方法和数学活动经验。因此, 教师要放开手脚, 大胆创新, 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 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主动求索、大胆质疑、敢于探究的热情。如教学三角形的“底”和“高”时, 笔者首先创设自学空间, 让学生看书自学, 大概感知什么叫作三角形的高和底。接着笔者又创设操作空间, 让学生尝试在一个三角形中画出一条高, 并标出底和高, 画好后让学生在小组内展示自己所画的底和高。最后笔者又拓展了思维空间, 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有几条高?你还能在各类三角形中画出其他的底和高吗?”通过学生的操作、讨论、交流一系列的活动后, 教师再利用多媒体的动态功能, 演示各类三角形三条高的画法, 从而直观得出三角形有三条高。

同样, 在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知识点时, 笔者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一些三角形的例子, 然后课件出示一些图片, 提出问题:“三角形有什么好处?为什么设计师都爱用它呢?”学生积极举手发言:“三角形美观,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继而笔者让学生动手验证自己的发现。教学时笔者创设生活空间, 巧妙地选择和利用生活中的三角形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使教学内容变得充实、丰富和生动, 让学生在广阔的学习空间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 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以教材为凭借, 以学生合作交流为依托,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放手让学生在自主操作、自主体验和自主探索中理解了三角形底和高的含义, 掌握三角形高的画法, 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数学课程理念。

三、运用拓展———落实高效课堂的核心

新课程强调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 教师应结合生活实际问题设计一些拓展练习, 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举一反三, 体验数学在现实中的价值, 并逐步成为一个知识的实践者。例如, 在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 笔者拿出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框架, 让学生动手拉一拉, 学生纷纷说:“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 不稳定。”这时笔者提出:“你们能使它不变形吗?”学生迅速展开讨论, 有的说:“把它去掉一条边使它变成三角形。”有的说:“可以给它加上一条边。”笔者随机拿出一根木条让这位学生上台演示, 这位学生在平行四边形的两个对角钉上一根木条。笔者问:“谁再来拉拉看?”学生说:“拉不动。”笔者又问:“为什么拉不动呢?”在变化对比的情境中, 学生运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解决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接着笔者出示课件“摇晃的靠背椅”, 让学生说说“怎样才能加固它”。有了前面知识的铺垫, 学生说:“在摇晃的椅子腿上斜着钉上木条, 形成一个三角形, 就稳定了。”随后笔者提出:“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学生指出房架、屋檐做成三角形, 铁塔、铁桥、栏杆、自行车及各种支架上的三角形, 就是应用了三角形的稳定特性。在经历“情境—质疑—验证—应用”的过程中, 学生更好地理解了三角形的特性, 也真实地感受到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实践者, 提高了高效课堂的实效性。

主体特性 篇6

一、注重探究问题意识培养, 点燃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火花

情感是人们对事物或现象的内心反映。高中学生学习观念虽然逐步完善, 但易受外界因素影响, 产生波动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自主探究教学中, 创设积极融洽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能够从内心深处主动参与到探究问题活动中来。善于运用鼓励性话语,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消除学生害怕出错、畏惧数学的不良情绪, 使学生明白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养成好问、多问、深问的好习惯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同时, 要注重现代多媒体教学资源的运用, 发挥教学媒体的生动性、形象性直观性等特点, 将抽象深奥的知识点内容设置成便于学生直观理解和掌握的教学画面, 使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分地互相交流, 实现学生学习探究激情的有效激发。再次, 要注重学生提出问题方法的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知识的产生、运用以及知识的前后联系上去质疑, 能够对问题答案多问几个“为什么”, 有效激发学生内在创新欲望, 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品质。

二、抓住物理教材体系特点,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学习能力

新实施的高中物理学科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学生在物理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 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教学, 有效实现学生获得物理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这与传统接受性学习方式相比, 探究性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因而, 教师在教学中更应关注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和积极的情感体验。通过新教材的分析研究, 我们发现, 新制定的教材内容, 更加增添了许多研究性的学习专题, 在实践性和综合性上表现的更为强烈, 这就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这就要求, 教师不但要能够引导学生善于从不同方面提出问题, 而且还要重视学生创造力的训练, 并在教学中紧扣高中物理新教材编排体系特点, 用发展的教学理念构建知识框架体系和设置合理教学环节。使学生探究问题时, 能对新教材编排意图准确把握, 有序进行知识探究。在指导学生探究活动时, 可以在实验探究前, 用清晰黑板和投影仪将注意事项进行明示, 使学生在操作前对实验目的要求、操作步骤及数据分析等有初步了解, 从而提高学生实验探究方法准确性。同时, 教师应加强实验过程的巡视指导, 即时调控和归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在实验后进行及时的指正, 使学生实现良好探究能力的提升, 形成发现问题、寻找规律并探究验证的实践习惯和探究究能力。

三、注重问题探究过程点拨, 实现学生自主探究习惯的有效形成

探究教学观点指出, 自主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问题探究是学习的动力和创新的载体, 掌握知识如何获得的过程最为重要。学生由于知识水平和能力素养等方面存在的薄弱性, 导致学生探究过程存在一定的问题和缺陷。教师作为教学组织者和策划者, 更应发挥主导和指导作用。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 自觉深入到事物、现象过程中, 抓住本质内涵和特点, 通过探究验证的过程, 真切的了解科学事实、掌握科学原理、运用科学定律, 把学习知识与发展能力、塑造人格有机统一起来的主要途径, 从而深化探究式实验的教学过程, 促进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使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能对探究过程表现及时准确的掌握, 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能力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主体特性 篇7

一、利用学生主体能动特性,实施互动式教学活动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建要素,是客观存在的社会个体,具有显著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共同参与的双边实践活动,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单独讲解或学生独立探知等单边活动形式,已经不能实现学生主体能动特性的有效激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解知识点内容、解析问题案例,其对象是学生群体,需要他们的主动参与和深刻互动.教师利用高中生所具有的主体能动特性,组织和引导高中生开展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围绕教学目标要求以及知识点重点和难点,进行师生之间的谈话、交流、讨论、问答等双边活动,逐步传授教材知识要义、案例解析精髓.如“不等式的性质”知识点第三课时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师问生答的方式,引导学习对象能动学习,在讲解分析证明不等式过程,教师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向高中生设置“能不能把要证明的不等式作为结论,逐步去找出该不等式能够成立的充分条件呢?”、“如果现在所找的充分条件已经是成立的不等式时,说明了什么呢?”、“要证明的不等式成立的理由是什么呢?”等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探析讨论活动,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研究,掌握分析法证明不等式的方法.

二、利用学生主体实践特性,实施探究式教学活动

许多学习对象在学习探知事物的进程中,都喜欢通过动手探究的形式,探索追求事物本质内涵.学生探知数学知识、探析数学案例的过程,包含了学生实践探究、思维辨析的实践活动.高中生在认知和掌握数学知识点内涵、解析策略的过程中,融入了高中生亲身实践探索、思考分析的实践活动.高中数学教师应搭建高中生实践探究的活动平台,利用他们所具有的实践特性,实施探究式教学,要求高中生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能力要求以及教学重难点等内容,指导高中生开展动手实践,动脑探析等探究活动,让高中生在亲身实践的学习活动中,深刻认知数学知识点内涵以及知识点之间存在的深刻联系,同时,能够结合实践活动,实现对类型数学问题解题策略、解题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如在“已知数列{an}符合2an+1=an+an+2,其中,n为正整数,如果他的前n项和为Sn,并且a3=10,a6=72.现在指导试求出{bn}的前n项和的最小值”案例课解题过程中,教师利用高中生主体具有的实践特性,根据该案例设置意图以及解题要求,采用探究式教学方式开展案例解析活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条件,完成找出问题条件中存在哪些数学知识点以及条件关系的探知任务,学生探知指出:“问题条件中呈现的内容及要求,需要运用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方面的知识点内容”.教师指导高中生根据解题要求,开展解析问题的推导思维活动,高中生找寻问题条件与解题要求之间的逻辑关系,指出:“由问题条件可知,{an}是等差数列,通过等差数列的性质内容,可以求得an的值为4n-2,从而推导出bn=2n-31,从而求出数列的前n项和的最小值为-225”.学生完成书写解题过程的实践活动.最后,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展探析归纳解题策略活动,并强调解题的关键点:“要注意对等差数列的性质的合理利用”.

三、利用学生主体反思特性,实施评价式教学活动

高中生逐步养成了自我思考、自我辨析、自我提升的良好学习素养.学生在教学活动进程中的表现以及在学习探知活动中的效果,不仅需要教师发挥指导作用,进行科学阐述和实时点评,同时,还要学生主体本身进行深刻的自我检查和剖析,从而全面认知学习活动情况,形成良好学习习惯.评价分析是课堂教学环节的组织部分之一,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利用高中生主体所形成的辨析反思素养,在总结双边活动,评判学习效能等环节,开展评价式教学活动,组织和引导高中生对自身的学习活动效果以及解析问题效能等进行深刻的思考评析,展示其思考评判的观点和依据,从而实现学生主体特性的有效展示,良好学习能力的有效形成.

如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案例讲解过程中,教师开展解题过程评价时,针对高中生解析中经常的混淆点的坐标和向量的坐标情况,利用高中生主体反思特性,要求高中生对自身或他人的解析问题过程进行思考和辨析,高中生通过对照分析、合作探析等活动,指出:“点的坐标可以确定有关向量的坐标,再通过计算向量的数量积”.教师引导其他高中生结合学生评析观点,再次评析学生阐述的解题观点活动,高中生从而认识到该问题解析的注意点以及方法策略,助推了高中生良好数学解析技能的提升.

总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挖掘和利用学生主体特性,并运用于教学活动进程之中,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实现教与学之间的共进互赢.

参考文献

[1]张浩.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特性的培养[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8).

主体特性 篇8

一、挖掘学生主观能动特性,实施情感激励式教学活动

初中生处在心理和生理发展的特殊阶段,对外界未知事物或自然现象,都表现出强烈的探知“兴趣”和认知“欲望”。好奇心、质疑性,是初中生主观能动特性的生动反映。教育心理学指出:“兴趣是学生学习新知、解决问题的内在动力和重要保障”,“积极情感的树立有助于推进学习活动的进程”。而有效性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学生保持积极、向上、乐观的学习情感和内在潜能。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初中生主观能动特性,根据学生情感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挖掘出数学教材的情感激励“因子”,设置出具有浓厚情感氛围的激励性教学情境,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情感和积极乐观的学习心态开展学习活动。

如在“轴对称图形”新知导入环节,教师采用激趣导入的方式,通过谈话导入的方法,用幻灯片出示“蝴蝶、蜜蜂、螃蟹”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说说它们身体两边有什么特点,并引出“对称”的概念。然后要求学生把它们画下来,指出,得到的图形叫做对称图形。接着,再让学生欣赏其他具有轴对称特性事物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内在情感受到激励,主观能动性有效激发,主动学习探知成为内在要求。

二、挖掘学生探究积极特性,实施案例探究式教学活动

数学问题是数学学科知识要义及其架构体系的承载体,问题案例教学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生在一定阶段的问题解析过程中,初步掌握了问题解答的方法经验,养成了问题探析的能力素养,形成了学习实践的良好习惯,并在初中阶段的问题案例解答中得到了有效的运用和实践。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抓住学生主体探究积极特性,利用问题案例的能力培养功效,设置典型问题案例,引导初中生开展问题案例分析解答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正确解题策略,锻炼和提升学生探究实践能力。

问题:已知:如图1所示,线段AO平分EAD和EOD。求证:①△AOE≌△AOD;②EB=DC。

上述问题是“全等三角形”问题案例教学中所设置的一道教学案例。在该案例教学中,教师利用学生探知未知事物的积极性,采用自主探究性教学方法,要求学生结合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开展问题条件及要求的分析探知活动。学生在探知问题条件中认识到,要证明△AOE≌△AOD,就需要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构建等量关系。而由线段AO平分EAD和EOD条件,可以通过“角边角”的方法进行证明。要证明“EB=DC”,可以通过事先证得的三角形全等内容进行证明。

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自主探究性内在潜能得到有效发挥,同时能够抓住解题要义和解答策略,进行有效探知解答活动,探究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和提升。

三、挖掘学生自我表现特性,实施互动评价性教学活动

初中生具有较强的自我表现欲望,会在各种场合,通过各种形式表现自我独特的“风采”,期许引起别人的“目光”。互动评价性教学方法,是教师通过小组合作评价的形式,对学习过程或解题思路进行评判、分析,从而指明正确的学习方法,得出科学的解题策略。因此,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借助于互动评价性教学活动载体,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析思路、阐述观点的过程中,提出学生的解题观点,展现学生的学习“风采”,从而在互评互动的活动中实现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的有效培养。

如在解答“一次函数”“已知关于x的一次函数y=(m-2)xm2-3+m+1是一次函数,则m的值为多少?”问题过程中,教师利用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强烈的实际,设计出“由已知,得m2-3=1,得到m=±2”的过程,让学生开展评价分析活动,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见解。此时学生跃跃欲试,教师让其中一位学生进行评价分析,该学生指出上述解题忽视了“m-2≠0”的情况,存在考虑不周的解题错误,因此,正确答案为m=-2。此时,教师对学生的分析过程进行肯定性评价,有效提升学生思考分析的积极性和实效性。

总之,初中数学教师在有效性教学策略运用过程中,要抓住学生主体内在能动特性,设置适宜教学情境,激发内在学习潜能,让学生在有效教学活动策略中实现学习能力的有效培养和提升。

摘要: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对象,是衡量教师教学活动效能的重要“参考值”。初中生处在学习活动的特殊阶段,自身有着积极、能动的内在特性。初中生内在能动特性的有效激发,能够对课堂教学效能的提升起到助推和促进作用。本文作者围绕如何挖掘和放大初中生学习主体的内在特性,运用有效性教学策略,提升课堂教学效能这一主题展开了论述。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主体特性】相关文章:

创作特性04-21

季节特性05-01

技术特性06-12

民族特性07-20

功率特性05-08

三个特性05-11

电器特性05-13

发芽特性05-14

性能特性05-21

射流特性05-22

上一篇:生物高考试题下一篇:染料废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