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改革与管理

2024-06-05

企业改革与管理(精选十篇)

企业改革与管理 篇1

关键词:企业经营管理,改革,更新,模式

一、企业提升经营管理能力的重要性

目前,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建立与完善, 在这样的形势下, 我国企业经济体制也正在不断寻求适应社会发展制度的转变, 这在客观上要求企业必须建立较为完善和公平的内部管理体制, 注重内部管理机制的创新和突破。如今企业已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 这就必然要求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开放型、集约型与自主型为一体的管理模式。企业之间的生存竞争同样遵循“适者生存”的道理, 如果一个企业不能持续的进步就意味着这个企业最终必将会被市场所淘汰。然而当前我国企业的整体经营效果仍然不尽如意。再加上, 国际化、全球化给本国企业市场带来更大的市场压力。在这样的环境下, 我国各企业必须提升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 让企业从内部开始提升, 逐渐壮大自身的发展。

二、企业在提升经营管理能力上存在的问题

1. 管理制度设置不健全

企业经营管理过于保守, 存在很多因循守旧的思想, 在管理制度上仍然沿用以前的方式和制度, 机械地强调短期目标, 在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上也存在着如控制和审核等方面过于传统的情况。有不少企业所设置的管理部门不够合理, 虽然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 但在业绩考核上只是走走形式, 在执行力上也得不到响应, 实际执行上经常有所变化, 实施的措施往往匆忙而没有经过周密的考虑, 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能。要知道企业的经营管理, 不仅仅管理的是人, 还要有完善的制度做后盾。

2. 人力资源管理不合理

在我国很多企业中人力资源不够稳定, 频繁出现人员流动、精简等, 给各项工作的进度以及质量造成轻重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 缺乏对工作人员定期的技能及经验的教育和培训。一个企业的兴旺在于其中的员工是否具备专业的技能, 这攸关企业生存大问题。只有提升企业员工的技能和素养, 企业的整合与整体综合能力的提升才有可能。再者, 很多企业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有效的绩效评估机制, 难以调动积极性, 对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有很坏的影响。

3. 组织管理模式不科学

如今的很多企业在管理组织模式上机械地沿用以前的单一模式, 并没有进行改革完善。企业对市场信息没有充分了解, 采用单一的“直线”运作影响企业的运作。各部门在相互的交流与合作中存在责任不明、信息不畅、学习培训时间过短等情况。

三、改革措施分析

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 需要企业在长时期的不断努力, 也需要企业内部的各部门、各位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和相互配合。企业管理能力的提升不仅需要宏观上的操控也需要微观上的执行。对于如何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1. 培养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

任何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对于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是必备。他们是一个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经营管理人才具有一定的经营或者管理知识和技能的专业性人才。他们可以通过自身能力的开发和对企业工作人员的带领, 使得企业积极健康发展。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需要企业不断的向社会挖掘和企业自身进行培养。因此在企业的运作过程中需要不断定期的注入“新鲜血液”, 要有伯乐识马的能力, 同时对企业本身也要进行定期的员工素质和技能的培训。优秀的管理人才能够将企业文化和企业的工作氛围有效的融合在一起, 让身在其中的员工感受到在企业中工作并不是仅仅是一台生产的“机器”, 更是一个长期收货知识技能、学习的过程。

2. 构建科学经营管理制度

制度创新是推进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良好基础, 也是一个企业创新的关键。科学的管理制度通过对企业中的工作人员的管理、既约束、限制, 又适时引导、疏导, 保证工作人员的行为在管理制度的范围内, 以科学的管理制度来提高企业的整体执行能力。在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的创新中, 全面解决企业内部现有的组织模式问题刻不容缓, 同时要随时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构建科学的经营管理制度需要从整体出发, 制定全面的、科学的方针。在制度的严格要求之下, 坚持全面分析、综合考虑的原则, 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但是不能僵硬的执行, 要需要适时调整管理制度中的相关内容, 以提升管理制度的实际操作性和管理效力。并且要有严明的奖罚制度, 这样既有利于经营管理制度的全面推行, 也是促使员工自觉参与管理、严于律己的重要“武器”。

3. 更新经营管理观念

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各项活动中, 观念的创新都是必不可少的, 它是引导具体管理行动的重要内容。在当代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中, 更新和强化企业全员, 特别是高层领导者的管理观念的创新显得十分重要。科学的管理观念可以为企业营造出良好内部管理环境。想要让企业不断更新经营管理观念, 需要企业必须适时引入危机管理意识、战略意识等最新的管理理念和观点。只有企业不断的寻求搜索更新的经营管理理念, 用最先进的理念知道企业的生产和经营, 才能保证企业在经济管理方针和目标的制定中, 形成科学的管理观念和全局观念, 最终达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并不是简单的管理内部工作人员那么简单, 它需要企业管理者用最敏锐的眼光, 对企业内外进行管理和控制。所以全新的管理理念是必不可少的。

总之, 在面对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 企业在其经营管理能力的培养上显得刻不容缓。一个企业要想得到真正的显著发展就必须要有胆识去尝试接受新事物。经营管理能力的培养不是立竿见影的, 需要企业长期进行改革和创新, 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其能动作用企业才能获得更强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贾志强.浅谈新形势下的企业管理改革[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4, (6) :70-71.

[2]徐英爱.探析中小型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创新[J].民营科技, 2013, (12) :155.

[3]季晓南.既要重视企业管理, 也要重视公司治理[J].现代国企研究, 2014, (Z1) :24-29.

[4]李飞燕.企业经济管理问题分析及对应措施[J].现代商业, 2014, (3) :142-143.

企业改革与管理 篇2

摘要:目前我国乡镇企业基础薄弱,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到来,市场竞争更加强烈,乡镇企业面临严峻的考验和挑战,面对新形势,乡镇企业必须进行改革,而作为管理体制一部分的统计制度改革,必然会促使企业更好的面对市场。

关键词:乡镇企业;统计制度;管理水平;改革;提高

改革开放后,我国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乡镇企业已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尤其是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颁布以后,在政策的扶持和引导下,乡镇企业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当前乡镇企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虚假性数字。近几年来在乡镇统计工作实践中发现乡镇企业统计虚假成分比较高,造成这种想象的原因主要有:

①统计得不到领导重视,企业没有规范的统计制度,甚至没有统计岗位,统计由会计兼任。一些统计指标难以按照统计制度的具体要求填报。②乡镇企业统计法律意识薄弱,对统计的作用认识模糊,认为统计只为政府上级部门服务,只为了完成任务,对企业经营决策没有多大意义,抱着这样的想法,有时为了应付统计行政部门数据上报要求,部分企业采取虚假数字。③乡镇企业由于不懂统计法,生怕统计泄密,瞒报,漏报,故意不提供真实的第一手资料。④部分领导对统计不够重视,对统计数字审核不严,把不好关。

(2)统计台账和原始资料不健全。许多企业抱有侥幸心理,所以对上级要求的必须建立统计台账制度不认真执行,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建立规范的企业统计制度。

(3)统计方法制度不够完善,统计指标体系与指标设置不够科学。

(4)统计数字只停留着初级阶段,缺乏必要的整理和分析,统计资料的服务作用弱化。这些问题的存在有必要让我们认识做好乡镇统计工作的意义。

乡镇企业是农民就业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而乡镇企业统计工作既是一项重要的业务,也是一项事关全局的重要工作,做好乡镇统计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众所周知,统计信息已经成为重要的信息资源。企业统计是从数量上研究企业总体运行情况,它涉及到产、供、销、人、财、物、生产、经营、销售等多环节多领域,通过这些信息我们可以了解企业发展的全貌,预测企业发展的未来。统计作为企业管理的组成部分,它能为企业进行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当好参谋,从而促进企业管理工作的加强,推动生产的发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建立有效的统计制度

统计既然有如此重要的作用,乡镇企业存在的问题势必影响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必须加强统计工作的改革,那么,怎么样改革才能建立更为有效地统计制度呢?统计制度只有适应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才能具有活力,才能更好反映客观实际反映事物发展的规律,才能更好的完成统计的服务、咨询、监督的职能。

2.1 要进一步加强统计法律法规的宣传,使乡镇企业知法懂法认真贯彻统计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在1983年12月8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以后又在1996年5月15日第八次代表大会修订。法律的出台,为保证统计资料的真实,准确及时提依法统计提供了法律依据。我们要认真组织统计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培训教育,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进一步营造依法统计氛围,提高全社会法制意识,切实保障各级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依法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和统计监督职权;同时也要规范统计岗位,加强专业统计人员业务培训,提高统计人员业务素质使统计人员能按照统计统计制度的具体要求填报统计资料。统计人员的工作水平直接关系到统计数据质量,要通过短期培训、继续教育、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使统计人员及时更新知识、熟悉业务,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工作的要求;要求主

管统计的领导严格把关统计数据。通过以上途径确实保证统计数字的真实性。

认真学习法律业务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统计法的施行中存在种种原因,使统计法成为软法,所以我们又必要把修订统计法提到议事议程,通过修订统计法,使统计的真实性在法律上切实得到保证。

2.2 加大统计执法检查力度,规范企业统计台账制度

加大统计执法力度一方面规范统计行政人员的行为,加大对统计行政人员的查处力度,防止统计工作的玩忽职守,泄漏统计资料,商业秘密的行为,为企业安心如实上报资消除后顾之忧,另一方面通过加强执法检查规范统计台账制度。只有乡镇企业建全统计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才能规范化管理企业,才能提高基层单位填报数据的准确性。

2.3 健全统计方法制度设置科学的统计指标体

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设置自己特色的统计资料,完善自己的统计方法。使企业各部门之间实现有效地信息交换与共享进一步拓宽信息的可利用范围和程度。在有条件的乡镇企业可以考虑实现统计工作全部在网络环境下运行,实现统计工作流程电子化,使统计部门生产的信息产品的技术含量大幅度提高。

2.4 要对搜集到的更重信息进行更高层次的综合分析,使统计真正为企业服务

统计部门要根据管理与决策的需要对集中起来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生成新的有用的信息,利用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为企业的发展与决策提供全面准确的参考依据,发挥统计的参谋作用,促进乡镇企业管理与决策水平的提高。结语

浅析企业计量管理的改革与创新 篇3

前言

计量与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古至今计量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在国家经济和社会进步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企业计量工作中涉及到的范围比较广,包括了材料的检测、产品质量检测和安全环境检测等诸多方面,是企业经营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只有科学的计量才能指导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提升产品质量,从而帮助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增长。

一、计量管理的价值

从管理主体来看,计量管理是国家进行设立的,由专业计量部门来进行实施的主体。而在管理过程方面看,计量管理则是依法监督和协调的过程[1]。随着我国经济市场的快速发展,企业行为已经从原本政府控制协调逐渐的转变成为了市场协调。而在当前市场环境竞争十分激励的条件下,很多的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常常采取造价或者降低产品质量等行为,严重的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因此,计量管理也就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视,并逐渐的扩大到市场范围内。可以说计量管理是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保障。在企业的产品质量检测管理中,计量管理在质检和数据统计等方面发挥着自身的基础作用,真正的将消费者需要放在实处。在质量保障体系中,企业对用户所提供的一切质量检测保障,都是通过计量管理为基础来实现的,这些都充分说明了计量管理在市场中的价值。

二、企业计量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计量管理认识不够全面

当前我国很多企业中都存在着对计量管理认识不全面的问题,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就更加不明确计量管理的重要性。这些企业中无论是检测的设备还是专业的检测人员够有着一定的欠缺,不是十分完善,导致计量管理工作很难进行,之所以坚持开展计量管理工作,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应付相关检查部门的工作。

(二)企业管理混乱

我国近年来发展起了很多的企业,这些企业中不乏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这些企业中计量设备明显缺失,计量方法也不够规范,甚至有的企业购买设备只是用来做检查敷衍,没有相关的操作人员,在相关制度上也存在着明显的缺失,导致计量管理和监督工作很难开展,计量管理无法起到自身的作用。

(三)企业发展限制

多年以来我国的计量管理工作一直就受到人力财力等各个方面的限制,导致发展十分缓慢,无法满足市场环境发展的需要。从我国的计量设备和投入方面可以看出,很多经济效益不好的企业,他们缺少自己来购买和改造先进的计量设备,而一些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虽然能够进行资金投入,但大量的资金投入后使用量又是有限的,很难产生经济效益。此外,传统计量管理需要定期进行检查,很多时候会因为人为原因导致精准度降低,产生大量的资源浪费。

(四)信息化水平低

从当前的企业计量管理现状可以看出,计量行业的创新管理仍然处于落后阶段,并没有进入到信息化时代。很多的企业仍然采用人工方式来进行各种信息的核算和记录,不仅工作人员所面临的工作压力大,同时也比较容易出现失误。虽然部分企业已经在使用计算机来记录和分析各种数据,但普遍侧重于一些简单的办公软件,功能十分单一,属于半智能化半人工化的管理模式。

三、企业计量管理的改革和创新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现代化的计量检测,因此,企业一定要积极的建立起全面的计量检测体系,强化对计量检测的科学管理,同时提升计量检测的信息化水平,使传统计量方式发生质的突破,逐渐的使企业计量管理走向正规化和现代化,为企业的发展奠定稳定的基础。

(一)建立计量管理纲要思想

企业应紧紧的围绕着生产经营活动,不断的强化计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建立起计量数据就是产品生产的理念,坚持计量仪表和计量检测设备由专门部门进行管理的原则,以此来实现计量数据管理的统一性和规范性。

按照企业生产经营的管理需要,企业应当不断的提升对工作的要求,加大数据管理的力度,将过去简单的抄报逐渐转向具体的数据分析,从产品的生产开始一直到结束实行专门监督和检查,实现计量数据全程管理。

(二)科学使用计量器具

近年来科学技术快速的发展,这使计量检测手段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的计量投入很难真正的适应这种变化需求,对此,就应积极的进行计量器具的使用模式改革和创新。

对一些经济实力较强,规模较大的企业来说,他们可以依托于自身的经济能力,加大对计量设备方面的资金投入,完善企业的计量管理制度,从而使计量管理能够满足企业的需求,适应市场的发展[3]。对于一些经济实力较弱的企业,很难在計量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那么就可以采取企业联合或者企业和个人联合等形式,形成独立经营核算的检验部门,为各个企业提供计量检测服务,同时也可以为社会其他企业提供服务,并收取相应的资金。这样的形式一方面能满足企业自身的计量检测需要,另一方面也能使企业的经济效益有所保障。

(三)计量管理系统改革创新

在现代社会中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十分迅速,计量信息化已经是当前的必然发展趋势。利用信息化计量进行现代化的管理,不仅能有效节省人力和物力,同时也能提升工作效率和精准性。因此,企业有必要开发一个兼容性强、使用方便同时又能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的信息管理系统,使计量工作的每一个部分都能严格、统一,从而实现统一的管理。近年来我国一直在计量管理软件方面进行研究,并出了一定的贡献,很多软件已经投入到使用中,为企业的计量检测和信息管理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对企业的经济效益提供了进一步的保障。

结语

计量工作是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强化企业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的根本保障。怎样提升计量管理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一直以来是计量管理工作者所面临的难题。本文主要对当前计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又提出了计量管理改革和创新的建议,希望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

企业档案管理改革与创新 篇4

一、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创新的迫切性

首先, 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是当今社会形势的客观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 企业文化已成为企业国际市场上竞争的灵魂, 如何增强档案管理工作的覆盖面及影响力都给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想服务好企业改革, 档案管理工作就必须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打开企业管理工作新局面。

其次, 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创新也是推动经济建设的需要。随着改革力度的不断推进, 如何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已经显的尤为重要。能否建立一个具有与时俱进的现代档案管理模式, 是鉴别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标志。这也是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一大课题。

二、我国企业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企业档案工作是由科学技术档案工作发展而来, 后在发展成企业档案管理。在计划经济时期, 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主要是为国有企业档案工作, 特别是生产型企业的档案工作。各大中型企业都建立了具有计划经济特点的档案管理机构和管理体制, 加强了各类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和利用。市场经济体制后, 企业的发展受到了市场经济大潮的强烈冲击, 给原有的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一些大中型企业中, 计划经济时期建立起的档案机构被撤销, 企业档案管理人员被精简, 企业档案工作无法再像既定方向发展, 与此同时, 破产转制企业大量的出现, 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 企业组织形势的多样话, 既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存在着不适应时代发展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 企业档案管理体制上尚未摆脱传统的管理模式。现在企业的知识化管理和信息化的意识不断增强, 不断完善办公自动化、信息管理系统等应用, 来促进企业信息化进程。然而传统的档案实体管理模式仍未完全改变, 有些单位的企业档案管理仍然分散在各个部门单位之间, 管理方法上实行“档随人走”, 没有实现档案管理信息与其他信息的资源共享, 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和统一的科学规划。

第二, 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随着企业档案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 企业培训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加强, 对档案资源的需要也大量增加。目前, 越来越多的企业都意识到了企业档案资源的重要性, 重视对企业档案基础设施的建设, 但具有高业务水平, 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人才却相对缺乏, 很多企业的档案人员不同程度存在文化素质不高, 老龄化结构严重, 满足于简单的立卷归档, 对档案信息深层次研究和开发人才相对匮乏。

第三, 企业档案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随着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相继推出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 使档案事业步入了正轨。但目前档案工作主要还是针对纸质、音像等档案, 针对数字化档案很少, 这就要求制定新的标准来规范, 建立健全的电子文件信息。

三、积极探讨企业档案管理的改革创新之路

面对经济全球化,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管理制度的不断健全, 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必须解放思想, 大胆创新, 更好地位企业改革发展服务。如何提高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 从而进一步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 这也是档案管理工作大当务之急。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第一, 提升企业知识资产的理念。企业档案不仅仅是原始的凭证材料, 同时也是企业的有价资产, 它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就要求, 企业要高度重视档案管理工作, 把档案视为有价资产、一种战略资源, 充分发挥在企业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要让档案管理人员转变观念, 改变以往的重藏轻用的现象, 提高服务质量, 加强对档案综合利用。

第二, 加强培训机制, 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企业档案管理要实现科学化管理关键在于人才。现代管理系统的复杂性和技术标准都要求档案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的业务知识, 还需要具备档案信息分析和处理能力, 特别是管理信息技术应用和开发能力。因此, 要先培养档案管理人员的概念意识, 在逐步向软硬件开发人员、数据处理分析人员、网络运行于维护人员以及决策人员等方向转变。

第三, 从体制上推进企业档案管理模式的创新。传统的静态化的企业档案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 必须摆脱滞后于企业发展步伐的档案管理机制进行有效改革创新。首先, 大力推进企业档案管理法律标准化、科学化, 及时修订完善档案管理条例和法律法规, 来促进档案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其次, 要实行统一的管理机制, 避免不顾企业自身的特点实行一刀切式的管理模式。最后, 针对激烈的国际竞争, 应注重先进的开发手段和措施, 加强信息载体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大力推进企业档案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的管理, 加快建设企业信息资源数据库, 实现企业由静态管理变为动态信息管理。

摘要:在当今社会经济和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 经济进入全球化发展模式, 企业管理在当前的世界格局下也受到巨大影响。面对全球化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的企业档案管理业需要从机制和管理方式等各个方面进行改革, 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本文针对企业档案管理分析了其迫切性和存在的问题, 并提供了一些改革意见以供参考。

关键词:企业档案管理,智能化服务,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张斌.对我国企业档案管理困惑的思考[J].北京档案, 2007 (02) .

[2]袁田, 李颖.走出国有企业档案工作宏观管理的困境[J].档案与建设, 2006 (S1) .

企业改革与管理 篇5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我承担了电气08501班级的《现代工业企业管理》课程。每周6学时,共64学时,较好的完成了这门课的教学任务。

《现代工业企业管理》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五年制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学习专业课程必不可少的工具。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拥有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基础、又懂得管理学基本原理和必要的管理技能、了解中国企业实情、具有决策能力、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应用型管理人才的社会需求不断增加,为了适应这一形势,许多高校工科类各专业越来越多在其课程体系中把企业管理学作为专业必修课程来设置,因此课程要求从根本上更新教育观念,在企业管理学教学活动中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我们认为有效的举措之一就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循序渐进,合理有效地引入案例教学法。通过不断探索,不断改进,创造出适合学生实情的案例教学模式,发挥它应有的实效。

为了保证案例教学法取得成功,我按照学生的状况设计了一整套科学程序进行规范操作。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一)课前案例准备。在讲课之前,教师必须全面了解案例的主题(如新产品研发管理)和相关理论。并考虑何时讲授概念和怎样讲授概念?这个案例可能产生什么作用? 案例提出了什么问题?什么才是关键性的问题? 用那些思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很可能提出什么问题? 分析过程中不同的步骤需要多少时间?最终形成什么样的结果和答案。

(二)组织准备。在上课前仔细阅读材料,了解案例。并对本小组讨论、分析、提问以及建议采取的措施准备好可行性方案。教师在这一过程负责监督并给予一定的指导。

(三)理论讲解和案例初步分析。学生在经过认真的阅读、理解和思考,把自己分析的结论、观点及其理由形成初步案例分析报告,带着问题进课堂听教师的理论讲解和案例初步分析。教师要针对某一专题的重点切入案例事例,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教学重点的理解和把握。说明案例,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手段,或者指出实现公司目标的可能方法和途径。

(四)组织课堂案例讨论。学生在听教师的理论讲解和案例初步分析后,结合小组初步案例分析报告,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研讨主题,提出若干思考问题,可以以小组为

单位进行讨论,推举主发言人,其他同学做补充。也可课堂全体讨论。还可以采用一些灵活形式,如设置角色,安排学生充当不同的角色,通过相互演示,讨论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教师在课堂案例讨论前要创造良好的自由讨论、民主发言的气氛和环境,在讨论过程中不宜过多干预。坚持学生主体,要求学生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发言时不要有顾虑,但要限制思考和讨论的范围,漫无边际的争论不利于达到案例教学的效果,在必要时作启发性的诱导和提示,引导学生针对案例从多角度进行讨论、探索,以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7]。

(五)案例讨论总结。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对每位同学的发言作好记录,加以归纳、总结。讨论达到一定程度后,教师应针对案例及时进行分析,讲解,梳理思维过程,评价学生解决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比较各小组的表现。指出本次案例讨论是否热烈、踊跃,争论有否展开、深入,问题分析是否透彻,是否引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等,为学生课后进一步完成案例分析报告指明方向。

(六)课外案例作业。案例讨论总结,教师应按小组或个人布置案例作业,要求学生在案例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收集有关资料,在小组内部继续讨论分析,依据有关理论和专业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写出最终案例分析报告书。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也能提高他们的总结能力、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

(七)进行案例考核。在课程结束后的卷面考试中,以案例分析题的形式(一般占总分的30%左右)考查学生对企业管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程度。全面评价每个学生的案例学习的效果和分析问题、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

企业改革与管理 篇6

关键词:现代企业;成本核算;成本管理;改革

为了增强现代企业的自身实力,谋求长久的生存和发展,应当确立现代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的重要地位,企业有必要形成一个科学、完整、有效的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体系。企业应从长远利益出发,立足于持久的战略发展目标,完善现存的不足,弥补现有的生产漏洞。同时,制定完善的成本预算和成本管理制度,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帮助企业确立优势的经济地位。

一、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核算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资金来源单一,且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普遍企业经营规模偏小,企业员工素质不齐,同时,会计信息不完整,可靠性差,会计核算基础相对薄弱,导致财务核算成为企业的短板。财务信息不透明,造成企业内部上的混乱,缺乏对于员工的奖惩制度,员工存在工作不积极,偷工减料等现状,设备的使用率低下,产品质量无法保证,导致企业经济效益差。

(二)成本管理观念陈旧

企业的产品主要是依靠生产车间来完成的,而企业核算部门仅仅依靠数据和经验,很难实际的了解生产一线的情况,同时没有对市场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从而很难对企业进行周密的预算计划,如果预算不足,原材料则供应不上,生产停滞不前,则会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进度;如果预算过量,则会导致采购成本增加,生产过量,供过于求,造成产品积压给企业带来损失。

(三)企业经济效益不高

由于企业自身实力上的欠缺,生产规模过小,对新技术的应用和设备的更新都很落后和欠缺,导致生产力水平低下,企业为了追求节约材料,降低生产成本,而没有合理的计划,同时,企业往往则把重点放在了生产和销售上,容易忽略了对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企业内部漏洞偏多,易造成恶性循环。

(四)产品设计脱离时代

如果产品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求,在如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条件下,企业必然会被市场所淘汰,而企业为了节约用人资本,对企业内部的技术部门投资较少技术落后,不针对员工进行培训和学习,不对市场进行必要的调研,缺乏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且企业常常为了避免风险,墨守陈规,循规蹈矩,从而使产品单一,陈旧落后,导致产品供过于求。产品积压,给企业带来损失。

二、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改革初探

(一)完善成本核算制度

成本核算是企业成本管理的核心内容。成本的核算过程贯穿于整个生产过程,所以企业应当制定财务核算制度,完善管理流程和成本管理制度,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要求,加强会计信息的有效利用,合理进行生产计划,是企业正常运作的前提。建立相应的员工奖惩制度,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同时,建立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的监督机制,才能准确、充分有效的发挥各部门职能。

(二)强化生产成本管理意识

企业应该着眼于生产大局,突破传统的管理意识,同时根据外部的经济环境情况,市场需求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企业必须不断地进行更新成本的控制手段,严格按照生产需求更新设备,充分有效地利用真实完整的成本信息,合理安排生产计划,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实现企业内部的资源共享。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支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为成本核算确立合理决策地位

企业之所以进行成本核算就是为了更好的进行控制成本、成本管理和成本分析。现代企业成本核算重点应是财务部门起主导作用,其他部门配合,为了企业很好的运作,其他部门应该协作于财务部门,分析历史资料和市场调查情况,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预测成本,制定与计划,从而得出最优的决策。

(四)着眼于时代发展,与时俱进

产品最重要的是在市场上的顺利销售环节,为企业创造利润,企业应当做好市场调查,保证产品的正常上市,确立合理的价格,完善售后服务,保证产品的流通,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同时结合市场的需求,针对现有的产品做出市场分析和调查,确定未来的生产发展方向,以便适应市场的发展,做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三、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也愈演愈烈,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取得更多的经济效益,树立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是企业的最终目标。通过对企业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的改革,帮助企业适应现代化市场的需求,完成企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淑云,马建通,王秀芳.现代企业的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的改革探析[J].中国商贸,2012.

[2]周彩节,农荣贵.企业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2.

[3]李爱莲.现代企业成本核算管理分析[J].商业文化,2014.

[4]王滨彦.现代企业的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到底革不革[J].商场现代化,2015.

企业改革与管理 篇7

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核心期刊·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期刊《企业改革与管理》杂志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权威学术期刊, 大16幵, 半月刊, 每月15日、25日出版。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7-1210;国内统一刊号:CN11-3793/F�邮发代号:82-511。是一本荟萃企业改革与管理理论和实务的大型核心期刊。中国知网、维普资讯网全文收录期刊。办刊宗旨:构建企业的“改革大学”和“管理学院”。办刊方针:注重文化品味、精品意识和收藏价值。本刊热忱欢迎各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科研院校等社会各界及个人投稿、订阅。栏目设置:管理研究知识经济案例分析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经营之道区域经济产业观察商业经济市场营销电子商务财务审计等投稿须知:[1]要求文章为原创, 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不侵犯任何著作权和版权, 不损害第三方的其他权利。[2]来稿请附带作者的真实姓名、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及电子信箱等相关资料。[3]来稿若有基金资助或课题经费资助的论文, 请在“作者简介:”后用“基金项目:”注明基金项目名称或课题项目名称及编号。基金项目或课题项目的名称上要加双引号。[4]本刊只接受电子toix!文档投稿, 因人手有限, 未被釆用的稿件, 一律不退, 请作者自留底稿。投稿邮箱:qyggyglbjb@126.com订阅方式:全国各邮局 (所) 咨询电话:010—57105399邮发代号:82-511

煤炭企业计量管理的改革与创新 篇8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煤炭企业已经由受政府调控变成受市场调控, 因而, 煤炭产品的质量也由过去政府统管变成由市场选择。在竞争不充分的条件下, 一些企业必然趁机掺杂使假, 降低煤炭产品质量, 损害消费者利益。因此, 计量管理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 其对象已经超出某一煤炭企业, 而且扩大到煤炭市场的整个过程。它不仅在质量管理的意义上被重视, 而且在质量保证的意义上也备受瞩目。所以, 计量管理在市场经济中的定位应是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基石。从管理主体来看, 企业计量管理是由企业设立的专门计量机构来实施的;从管理过程来看, 企业计量管理是一种监督执法和协调的过程。这一定位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1. 在煤炭企业全面质量管理工作中, 计量管理在质量检验、数理统

计等工作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从而真正把满足用户需要落在坚实的基础上。

2. 在质量保证体系中, 煤炭企业对用户在产品质量方面提供的担保是以技术标准、计量过程、计量方法、计量器具为基础的。

没有这个基础, 煤炭产品出售前的质量保证和在市场流通中的质量保证均为一句空话。

3. 计量管理是确保煤炭企业信誉、提高用户满足感的基石。

有效的计量管理可以推动煤炭产品质量的提高, 使消费者得到应有的价值;可以推动煤炭企业以一定的成本获得一定的效益, 形成适合市场需要的效价比;可以为保护客户利益提供必要的法律依据;可以净化煤炭市场, 帮助客户优先挑选质量上乘的煤炭产品。

二、计量管理核心的转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煤炭产品质量和煤炭企业形象主要靠有效的市场竞争来担保。客户通过多种多样的信息渠道来确认某一煤炭产品的质量, 这样, 计量管理工作就必须社会化, 由生产导向型的计量管理转向市场导向型的计量管理。市场导向型的计量管理与传统管理相比, 有以下不同:

1. 监督管理对象侧重点不同。

对于竞争性行业, 比如煤炭企业, 计量管理部门主要通过市场来监督企业计量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情况, 运用产品抽检、市场抽查等形式, 把检查结果定期或不定期公布于众, 对有问题的单位辅之以定点重点检查, 纠正其在技术标准、计量器具和计量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对于非竞争性行业, 如电力、煤气、自来水等行业, 计量管理部门主要通过对企业内部的计量体系进行直接监督管理来确保产品质量和消费者利益。传统的计量管理则是“眉毛胡子一把抓”, 只侧重企业单位内部的计量监督。

2. 市场导向型计量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来实施计量管理。

因此, 我们煤炭企业应根据煤炭市场的运行规律, 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 适时进行计量法规、计量器具、技术标准和方法的整改。

3. 市场导向型计量管理强调价值工程在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注重在一定费用条件下所实现的价值功能的大小。

因此, 我们煤炭企业应加强现代计量管理, 通过卓有成效的计量体系, 促使企业节能降耗, 加强财务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

4. 市场导向型计量管理的指导思想是使企业和顾客在市场均衡过程中各自达成利益的最大化, 从而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因此, 我们煤炭企业应正确理解、仔细琢磨现代市场条件下的计量工作, 使其成为企业的好助手, 促使我们的企业效益达到最大化。

三、市场导向型计量管理体系的构造

有效的计量管理体系可以概括为法规健全、标准明确、组织完善、人员精干、手段现代化。

1. 法规健全是指要建立健全企业的计量法规体系, 确立计量管理的法律地位。

全国计量法规主要针对统一的计量管理体系而定, 并且与国际的有关质量认证体系相衔接。企业的计量法规主要是在全国性法规的规范之下, 针对各单位管理的具体情况和具体产品而制定的法规体系。

2. 标准是法规的具体化, 是企业计量管理人员实施管理的操作规范。

因此标准要明确、细化, 应包括过程标准、器具标准、程序标准、方法标准和其它一些随机现象标准。在这些标准中, 有些是强制性标准, 有些是推荐性标准, 从而确保标准的可操作性。

3. 组织完善是指在建立自上而下的计量管理组织体系, 把政府管理与企业管理结合起来。

一般认为, 计量管理组织设计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组织结构设计和部门设置;二是管理标准的确立;三是业务标准的设立;四是职务设计和职务说明。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是相辅相成的, 其目的是把弹性较大的管理工作变成可操作、可衡量的工作。

4. 人员精干是指要建立企业计量管理人员资格认定制度和计量机

构人员执业标准, 通过资格认定和执业考核来逐步提高计量管理人员的素质, 改善计量管理组织的人员构成, 提高其专业水平, 强化其职业道德水准。

5. 手段现代化是指要建立和健全煤矿企业计量监督手段、计量检测手段、计量统计手段、计量培训手段, 改变目前手段单一的局面。

目前, 在企业的计量管理体系中, 比较健全的手段是计量检测手段, 而其他手段或没有, 或不健全, 或形同虚设, 计量管理工作亟待改进。

四、价值工程与计量管理

在煤炭企业中, 计量管理针对的核心是煤炭产品的质量问题, 而煤炭产品质量的高低与煤炭生产成本之间具有相关的关系。价值工程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既定的成本约束条件下, 如何获得顾客满意的功能或价值。

在市场经济中, 顾客追求的是煤炭产品价值, 计量管理既与煤炭产品的质量有关, 也与煤炭的生产成本有关。因此, 计量管理过程必须贯彻煤炭产品价值工程原理, 以产品价值为核心来搞好煤矿企业的计量管理工作。尤其在笔者所在的晋城煤业集团公司全面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阶段中, 这种理念尤其应当深入贯彻, 使全体职工有深刻的认识, 并理论联系实际, 渗透到自己的工作岗位。

首先, 在煤炭企业中, 计量管理应坚持以最低的安全生产成本, 使煤炭产品实现必要的价值。因此, 煤炭企业标准的制定, 计量手段的使用, 都应致力于提高二者之间的比值。其次, 在煤炭企业计量管理过程中, 应以功能分析为核心, 以少量人力、物力的耗费来实现产品的功能, 选择最优的方式来实现市场需要的功能。再次, 计量管理应深入到煤炭产品功能实现的全过程中去, 从生产、洗选、装运、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 推动企业进行创新, 同时也促进计量管理自身的创新。

048007)

摘要: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计量管理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 并在质量检验、数理统计等工作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文章对管理核心的转移、管理体系的构造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进行了论述。

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与政府行政改革 篇9

就企业而言, 无论是产品还是服务, 如果质量不过关, 那么这个企业会失去消费者的信赖, 企业形象也大打折扣, 在市场上更是难以立足。同样的, 对于政府来说, 质量也很重要。政府的工作质量直接关系着人们对于生活的幸福感, 对于社会的满意感, 对于政府的认同感。因此, 政府行政改革应注重提高质量, 同时企业中质量改进的办法也能为政府行政改革提供参考。

目前在企业中比较普及的质量管理理念是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全面质量管理, 讲究在以质量为核心时, 强调组织中全体成员的参与, 采用最经济的方式让消费者、社会、组织内所有成员持续满意的一种质量管理模式。从质的层面来分析这种模式, 就是说实现全面质量管理要以最经济的方式使消费者满意。在政府行政管理也有类似的例子, 如建立行政许可服务中心, 在过去企业申请一个项目需要跑很多地方盖十几个章, 而现在建立的“一站式”服务中心, 提供了集中审批服务, 为企业和民众带来了便利, 提高了政府行政的工作效率并且降低了行政成本, 有利于节约型政府的建设。从质的层面全面质量管理理念还包含了全面的、综合的理念, 提出了要对引起质量变化的每一个环节都加强管理, 以预防为主。最终的质量, 是由每一个环节的质量不出问题来保证的。另外一个层面是“量”的标准, 在企业中一般是检验是否通过ISO质量体系认证来区分产品质量, 在行政中, 同样可以引入这样的办法, 衡量政府行政工作质量。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 全面质量管理就已经开始在工业企业推行, 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些地方政府受到启发, 也尝试在政府行政工作中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理念, 其中较为典型的应用就是ISO质量体系认证。引入全面质量管理, 应该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 科学地全面质量管理理念融合到政府行政改革中, 体现现代管理理念在政府改革中的巨大作用, 具体说来,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首先, 借用全面质量管理理念中的全员参与, 推行公民共同参与机制, 发挥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重要作用。公民作为政府的服务对象, 在政府行政中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就应该让公民参与进来。公民参与政府行政工作, 对于政府部门来说是一种外部约束, 形成一种有力的监督, 使行政相关工作人员对自己的行为、承诺等更加负责。公民作为政府行政服务的重要部分, 对于政府行政工作质量的好坏更有发言权, 如果缺乏有效地公民参与, 那么平时对于行政工作的衡量也只能成为内部的一种形式, 而没有实质性的意义。其次, 引入现代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 保证执行的有效性, 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负责制度。全面质量管理理念不仅仅需要依靠全员的自觉, 还需要严格的制度来保证和约束。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负责制度, 各个政府部门应在总体目标的情况下细分出对应的应该承担的责任和职能, 并且还应该规定相关质量保障的预防、协调、补救等措施, 全面控制质量。明确责任是建立质量管理负责制度的重要步骤, 只有每个工作人员都有了责任归属, 才能在出现问题时及时找到解决办法。最后, 根据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中的全面质量管理, 做好质量评估, 并推行ISO质量体系认证。质量评估要包含外部评估和内部评估, 外部评估侧重于公民对于政府行政工作的意见反馈, 内部评估侧重于相关工作人员的自评、互评等。通常外部评估, 主要是调查公民对政府行政工作的满意度来衡量的, 公民可以通过切身体验到的服务来打分, 最后将打分结果反映到工作人员手里, 督促其提高工作质量。同样, 内部评估也是这样一个评价、反馈和改进的过程。ISO质量认证体系已经有通用的国际标准, 2000版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适用范围较广, 政府行政部门也能采用该标准。例如, 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法院管理中就应用了ISO, 在引入该标准后, 管理质量和工作效率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二、现代企业服务顾客理念与政府行政改革

就目前来说任何一个企业想要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都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 现在传统的价格竞争已经逐渐的退出历史舞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升, 人们越来越关注服务质量。产品的服务质量越好, 产品占有的市场份额可能就会越高, 占有的消费人群就会越多。同样, 对于政府来说努力提高对社会、对人民群众的服务质量才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当今的政府应该努力学习现代企业中表现出来的服务顾客的理念, 把顾客当成自己的上帝, 提高服务能力以及行政能力。在企业中, 服务顾客指的是企业做得所有的一切都是以顾客为基本出发点, 做的产品、售后等都是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 同样对于政府来说, 更应该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把我国的人民作为政府的顾客。

不仅在市场经济中服务顾客理念非常重要, 当今的政府也在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这个趋势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始显现, 从美国到英国、从美洲到欧洲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在努力让自己的政府成为服务型政府把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中的服务顾客理念应用到政府改革中能够有效的促进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同样, 我国也不例外的加入转变政府职能行列,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 “为人民服务是各级政府的神圣职责和全体公务员的基本准则”, 强调“按照转变职能、权责一致、强化服务、改进管理、提高效能的要求,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优化机构设置, 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这些都是现代企业服务顾客理念包含在内的, 由此可以看出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重要作用。但是, 我们在看到我国做出努力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我们国家在公共服务方面做的不足, 具体表现在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不足以与快速的经济发展同步,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 服务顾客的理念融合到政府改革中, 我认为我们政府应该从下面几点做起。:

首先, 把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中的服务顾客理念融合与政府的改革, 提高我国的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公共服务职能, 政府资金应该更多的投入到公共服务当中去, 努力促进我国公共服务事业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我国人民群众比较关心的问题, 例如医疗问题、子女教育问题、环境保护问题、就业问题等, 我国相关部门应该重点加强解决。政府部门还应该努力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重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机制灵活的公共服务体系, 做到公共服务不缺位。其次, 我国的公共服务应该结合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服务顾客理念尽量扩大其服务范围, 并且尽量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所谓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相关部门在为社会、我国人民群众提供的公共服务要大致均等, 这里的均等并不是指的无差异服务, 而是在不同阶段针对人民群众不同的需求提供合理的服务。然后, 要真正的做到为人民服务必须努力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我国以前对政府业绩的考核形式单一, 关注的参数集中在经济指标方面, 为了提高政府服务人民群众的能力必须把一些社会指标列入评价指标范围。在衡量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充分了解经济发展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其他方面的不良影响。也就是说政府要以长远的眼光看问题, 不能仅仅局限在目前经济的发展, 要考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考虑人们以后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相关政府在考虑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还要考虑经济增长质量。从各个方面促使我国政府部门努力朝着为人民服务的方向进步。最后, 政府行政改革中现代企业服务顾客理念的应用体现在政府行政决策的科学化。这里所谓的科学化指的是政府部门的行政决策应该符合人民的意愿, 既然政府把人民群众当作顾客就应给以人民群众为核心, 按照人民群众的需要去办事。我国采用的听证制度就是听取人民群众意愿的代表制度。

三、现代企业公平竞争理念与政府行政改革

竞争是我国乃至全球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 因为竞争市场经济才能够有效的运行, 才能够发挥市场经济对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作用。对于一个生产产品的企业来说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准确的把握市场需求, 根据市场需求生产产品, 这样产品才能够在短时间内销售出去让企业获得良好的现金流。竞争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企业的进步、改革, 促使企业不断地更新自己的产品、提高本身的服务水平。但是对于政府来说情况有些不同, 政府作为一个具有垄断地位的组织, 能够采取措施限制其他竞争对手。这样一来政府部门提供的服务可比性就比较差。社会公众不能够像在市场上买产品一样对政府的服务进行“货比三家”。由于政府结构组织缺乏竞争, 导致政府部门存在一些问题, 而且不利于政府部门对这些问题的改进。我国对垄断政府垄断行业进行过两次改革, 第一次改革发生20世纪80年代, 首先进行改革的是电信业, 电信业放松了对价格的监管国家采取共同建设、分层管理的方式, 在这样的管理方式下我国的电信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第二次改革发生20世纪90年代, 这一轮改革的重点在于放松管制, 把竞争理念引入进来。竞争的存在能够促使政府部门不断地完善政府功能, 更好地为社会、为人民群众服务, 因此竞争对于政府改革具有重大影响:

首先, 对于我国的垄断行业应该学习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中的公平竞争理念适当的开放市场准入。我国社会不可避免的会需要我国提供相应的产品或者相关的服务, 政府部门在提供产品或者服务的时候应该打破垄断、放松对市场的管制、尽量扩大市场准入, 这样一来就能够有效的引入竞争, 进而促进我国政府不断的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长久以来我国有些公共服务一直以来饱受人民群众的批评, 例如我国的铁路、公路、电力邮政等等。人们之所以对这些公共服务存在意见是因为这些行业基本没有竞争的存在, 负责人不能够有效的改进产品质量、提高服务水平。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在这些公共服务领域放松市场管制、扩大市场准入, 允许并鼓励私企、外企等进入公共服务领域, 在公共服务领域形成良性竞争, 保证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从而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其次, 政府各个部门之间也要加强竞争。有些公共服务领域确实是不适宜企业的进入, 因此不能够在市场上寻求竞争, 这时应该尽量寻求多家政府机构参与, 让多家政府机构共同承担公共管理工作, 这样一来, 各个部门就能够形成公平竞争的氛围。然后, 把竞争引入政府部门必须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其行为进行约束和限制以确保竞争能够合理有序的引入。最后, 政府行政改革中现代企业公平竞争理念的应用还体现在对于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上。就我国目前的现状来说, 我国的人事管理制度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 从一开始的选人、对人的培养、到最后对人的使用等各个环节都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在这方面引入竞争的主要做法有:公开考试、完善培训制度、对人员职务的升迁制度进行改革、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等。

四、总结

政府行政与企业管理相比存在很大的差异,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相似的地方。把在市场经济中生存的企业的管理理念运用到政府行政改革中能够市政府更加接地气的为人民群众服务, 把我国政府真正的变成服务型政府。我国政府行政改革中充分运用企业管理中的质量管理理念、服务顾客理念、公平竞争理念等够有效的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 提高政府服务人民的水平。

摘要:现代企业有很多先进的管理理念, 市场经济中企业的一些管理理念, 例如公平竞争理念、质量管理理念、服务顾客理念等, 把这些理念融合在我国政府行政改革中能够有效的发挥现代企业管理的作用, 提高我国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 让政府部门真正的做到为人民服务。我国政府以人民为中心, 为我国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但是同时我国政府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 需要进一步进行行政改革。

关键词:企业管理,行政改革,服务顾客

参考文献

[1]刘炳香.西方国家政府管理新变革[M].2003年8月版.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周志忍.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前瞻[J].新视野, 1996; (4) :43.

浅议工资制度改革与企业绩效管理 篇10

随着我国社会建设的不断完善, 我国经济发展实现了大步伐迈进的目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督促下,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得到了进一步的确立。在市场经济体制的调节下, 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慢慢走向白热化。在白热化的市场竞争面前, 有效地绩效管理手段, 成为企业提升自身内部综合实力的有利方式。因而也成了企业经营者追逐的方向。

二、当前我国岗位绩效工资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概述我国现行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

1、理解当前我国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 我们可以从历史的角度去出发。当从历史的高度去探究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时, 我们会发现岗位绩效工资制度, 是我国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催生的产物。所以我们在进行工资制度改革的时候, 企业的绩效管理工作必须与之配合, 实现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最终建立。

2、在我国有较深历史根源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 其实是一种以将重点放在岗位责任, 核心放在绩效考核的职工劳动报酬机制。这种劳动报酬机制, 将职工岗位的技术含量, 和职工岗位的劳动强度和岗位工作环境, 以及岗位的劳动价值属性综合到一起, 制定以岗位为标准的薪资等级。这种传统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 存在着“以岗定薪, 岗变薪变”的性质。

(二) 影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主要因素

1、岗位绩效工资制度, 在我国实行的时间较长。在长时间的实践过程中, 这种貌似公平合理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 在企业中实施的效果却不尽人意。由于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在企业内部得不到相应体制的支持, 造成了岗位绩效工资制度自身, 存在着这样或者是那样的问题, 进而导致了激化企业内部矛盾的情况发生。要解决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在企业实施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问题, 我们首先要对影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因素进行分析。

2、企业中没有与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相配套的政策制度。岗位绩效工资制度, 因为其中本身内容包含了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 所以岗位绩效工资管理制度, 是一个体系较为复杂的管理工程。要落实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在企业运行中的合理、有效、科学的开展, 我们就要为其设立相应的政策制度环境。企业为岗位绩效工资营造开展环境的同时, 还要为岗位绩效工资制度设立辅助其正常开展的相关部门。但是在当前我国的多数企业中, 盲目开展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企业不在少数。虽然企业管理者认识到岗位绩效工资管理制度有促进企业发展的作用, 但是他们却仅仅是采用了岗位绩效工资制度这种形式, 而没有为其营造相应的运行环境, 和制定相应的辅助运行政策。这就造成我国多数企业中, 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多为虚设的现象屡见不鲜。

3、企业工资改革和绩效管理出现脱节。有效的绩效管理, 是辅助工资制度改革的关键因素。也就是说, 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实施, 离不开企业自身绩效管理的支持。但是当前我国多数企业在实施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时候, 仅仅改革了工资制度, 却没有相应的提高绩效管理工作的工作力度。这就造成企业内部绩效管理与企业工资改革出现脱节的情况出现。直接导致了岗位绩效工资制度, 在企业所发挥的作用大打折扣的问题产生。

4、企业的领导者, 因为认识到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对企业的促进作用, 所以在公司内部进行工资制度改革, 将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引进到企业中去。但是缺乏理性的分析和科学的考核, 造成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没有相应的运行环境, 和相应的辅助实施政策和制度, 甚至出现工资改革与企业内部绩效管理步调脱节的情况发生。这些问题的存在, 无不影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对促进企业发展作用的发挥。

三、改善企业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建设及推行的对策

企业要想通过工资改革, 帮助企业实现发展并提升自身综合能力的目的。就要求企业的决策者, 必须在引进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同时, 为其营造良好的运行环境, 推出配合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实施的辅助政策或者制度。还要进一步强化企业内部绩效管理的力度, 以实现工资改革与绩效管理协调进行的目的。改善企业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建设及推行的具体对策如下:

(一) 优化机构设置, 实施以岗定薪的相关工作

企业管理实践表明, 实现岗位绩效工资制度, 首先就要对企业内部机构进行优化设置。优化企业内部机构, 我们必须协调人力资源管理的有关部门, 根据岗位的实际性质, 精简企业内部机构, 实现通过分析岗位, 精简企业内部机构、合理企业内部机构的岗位设置的根本目的。在此基础上, 通过岗位绩效工资制度, 协同企业人力资源部门, 对企业内部机构进行人员协调, 以保证定员定编, 和以岗定薪目标可以顺利实现。

(二) 建立竞争机制, 实现岗位绩效工资刺激企业发展的目的

竞争机制的建立, 是促进企业内部员工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的有效方式。一直以来, 竞争都是促进个体成长的主要方式, 只有在竞争的压力促进下, 我们才能实现主动提升个人自身能力, 和业务素质的根本目的。所以, 企业采用岗位绩效工资制度, 就要协调绩效管理的有关部门, 通过绩效管理的手段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竞争机制, 从而实现企业内部竞争上岗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目的。企业内部竞争机制的有效建立, 使企业内部实现了竞争上岗, 动态管理的目的。通过竞争上岗, 动态管理, 可以有效督促企业员工不断强化自身素质, 和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只有自身业务能力的素质不断提高才能实现不被其他能力强的人取代的目的。长期有效的动态管理机制, 可以简化管理环节。有效的竞争机制, 促进了员工自主提升能力, 也就自然而然地促进了企业团队建设的逐步完成。从而实现了提升企业综合实力的目的。

(三) 岗位绩效管理工资制度要与企业内部考核体系相结合

岗位的绩效管理, 与工资制度改革想结合, 必须有有效的考核体系作为基础。考核体系的完善, 是为绩效管理工资制度提供依据的主要来源。为了进一步确保绩效管理工资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和科学性, 我们可以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 针对企业内部岗位制定不同的考核标准, 并对在岗的所有员工进行定期的考评。通过考评实现员工工作表现和贡献与工资直接挂钩的目的, 落实岗位绩效管理工资制度的衔接环节工作。

(四) 协调企业工资制度改革和绩效管理工作进程

要保证企业通过工资改革和绩效管理对企业发展提供的促进作用, 我们就必须协调企业工资改革和绩效管理工作的步伐。让二者实现相互促进, 相互监督协调发展的根本目的。从而实现岗位绩效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

1、同步绩效管理和工资改革, 实现绩效与工资相互结合的目的, 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存在“合理阶差”的工资结构。绩效管理可以通过利用工资结构的这种“合理阶差”, 实现“奖优警劣”的目的。

2、绩效工作要参照考核结果, 制定岗位工资标准的同时, 还要根据考核结果, 对员工进行相应的“升迁”处理。让平时工作表现出众的人参与更薪酬高的岗位竞争, 对考核结果不理想的人员采取“末位淘汰”处理。

3、为了保证考核结果的客观性, 我们还要对参与考核的人员给予一定的参与权利。建立考核申诉制度, 以降低考核过程中的人为因素, 将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最终落到实处。

四、结语

企业发展过程中, 落实了工资改革和绩效管理的有关工作, 实现了岗位绩效管理工资制度的最终目的。不但能促进企业内部绩效管理工作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也能有效促进公司岗位之间工资水平的公平性、合理性和科学性。只有公司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不断完善, 我国企业才能实现内部员工自主提升业务素质和能力的目的。只有企业的经营团队实现了能力不断提升的目的, 那么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也就会随之提高, 实现企业发展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淑侠, 尚玉钒, 冯晓雷.要素计点法和海氏方法在企业岗位评估中的应用[J].统计与决策, 2008;17

[2]赵春蕾.我国私营企业劳资关系问题分析[A].中国商品学会第十四届学术论坛暨中韩商品科学交流会议论文集[C], 2011

[3]王梅, 孙士伟.中小企业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2008;1

[4]刘明, 章文芳, 李乐乐.浅析民营企业高管薪酬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江苏商论, 2009;7

上一篇:特殊地质隧洞的施工下一篇:矿质混合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