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情境课堂教学

2024-07-26

语文情境课堂教学(精选十篇)

语文情境课堂教学 篇1

一、运用媒体, 创设情境

电教媒体能使语文课堂由单一的耳闻为主的接受方式变为以视听等多种感官的共同协作, 能调动学生多种感观参与到学习中来, 从而吸收更多的信息。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能拨动学生的心弦, 荡起思维的火花, 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

如:教学《荷塘月色》时, 通过多媒体课件, 展示一个素雅、朦胧、静美的意境, 表现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使学生更能感受朱自清散文的独特的艺术氛围和艺术魅力。

如教学《滕王阁序》, 学生预习全文后, 会感到文字很生疏, 不能感受其美, 这时播放著名表演艺术家孙道临在滕王阁录制的现场配乐朗诵, 再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看到滕王阁的壮丽景色, 从视觉、听觉上引起审美的兴奋, 获得审美的愉悦, 学生会产生很大的兴趣去体悟、背诵。

在学习《胡同文化》时, 课前运用多媒体展示北京胡同的图片, 播放歌曲《胡同》, 让学生在京韵实足的乐曲中感受京味文化的魅力, 迅速进入学习的状态。随着课的深入, 学生们为胡同文化衰落而惋惜, 此时教师简要介绍今日北京日新月异的变化, 展示北京发展情况的图片, 播放《北京在前进》, 让学生对今日北京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真正认识到时代在发展, 胡同文化的衰落是历史的必然。

二、对话表演, 创设情境

文言文教学中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内容, 同时也是大多数教师教得枯燥、学生学得辛苦的内容。怎样让文言文教学活起来?读是很重要的一环。让学生读出水平, 读出兴趣, 读出能力, 需要教师认真策划。我在教学《鸿门宴》《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等文言文时, 指导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对话表演, 充分调动了学生读的兴趣、学的热情, 效果很好。

如:我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时, 首先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四名同学分别扮演佚之狐、郑伯、烛之武、秦王) , 然后要求这四名同学在准确把握人物语言、人物性格的基础上, 进行对话表演, 通过对白、动作, 使教育教学内容更加现实化、形象化。让同学们临其境, 闻其声, 睹其貌, 见其行。还文言课堂以生机, 还学生以活力。

三、讲述故事, 创设情境

以讲述故事创设教学情境, 是常用的方法。课前讲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 既可以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又可以起到铺垫的作用。

如:在教学《孔雀东南飞》时,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的主题, 我在课前播放了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在优美的乐曲声中讲述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由此引入《孔雀东南飞》的教学。由于课前的故事开启了学生的思维,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大家充满了热情, 学得很主动, 对主题的理解也很透彻。

又如:在学习《标点符号的用法》时, 为使学生进一步领会标点符号的重要性, 我讲述巧改《清明》一诗的故事:唐代诗人杜牧的七言律诗《清明》, 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好诗。“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有人把标点一改, 变成了一首词:“清明时节雨, 纷纷路上行人, 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还有人就《清明》一诗, 不增减一字, 只加标点, 变成了电影的一个镜头, 时间、地点、场景、对话皆有: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

行人: (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 (遥指) 杏花村!

这样一个简短的故事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了标点符号的魔力。课堂上的学习也就格外的认真。

四、巧设问题, 创设情境

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 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创设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打开思维的闸门, 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 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

教学《胡同文化》时, 为使学生深刻理解胡同文化对北京市民的影响, 并能用辩证的观点看待胡同文化, 我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

⑴北京市民形成这种文化心态的原因。

⑵用现代的眼光审视胡同文化, 你认为哪些应该发扬继承, 哪些应该摒弃。

⑶面对胡同文化的衰败, 作者的感情是复杂的, 你从字里行间品读出了哪些感情, 请结合课文进行分析。

学生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探讨, 学生的思考更深入, 对胡同文化有了更全面而客观的认识。

如我在分析《项脊轩志》的写法时, 设计了三道题:

⑴本文在题材的选择上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⑵本文最让你感动的事情是什么?为什么?

⑶生活中最细小的事往往也是最感人的, 在家庭生活中有你感受最深的小事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那些平常被自己忽视的、不以为意的, 或是认为理所当然的事一经说出, 就不再是小事了, 学生的思想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在语文教学中, 合理设计问题情境, 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能带活一堂课。

创设情境教学激活语文课堂 篇2

创设情境教学激活语文课堂

 

作者/凌碧环

目前,大多中职学生文化课基础比较薄弱,对语文课程不感兴趣。这让我联想到很多孩子怕吃药,因为很苦,聪明的商家就在药的表面裹上一层各种味道的“糖衣”,从此吃药不再是家长和孩子的负担。巧妙创设情境,激活中职语文课堂,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就是我们中职学校语文课的“糖衣”,是每位语文教师首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做了如下的尝试:

一、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学生阅读教材的过程就是情感积蓄的过程。根据课文的特点,教师可以通过教育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遵循一定的规则展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角色。只有站在角色立场上,才能贴心着意,文中的“事”好像是自己做,人物的“话”好像是自己说的。这样就可以消除文章与学生的距离,学生理解起来就更加亲切和深刻。如在教学《向中国人脱帽致敬》时,学生对文中的主人公中国留学生“我”的情感并不怎么深刻理解和体会,为了达到教学目的,于是我让学生分组讨论,酝酿文中的`人物情感,然后小组派代表进行角色表演。学生在与同学们的愉快讨论中,在角色扮演的临场发挥中,在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声中,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扮演角色既让学生体会到了文中人物的情感,又陶冶了学生的爱国情操。

二、借助绘画再现情境

在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课文内容和结合学生的实际,借助绘画这一手段设计一些练习,巩固课文知识。如在教学《我的空中楼阁》后,针对广告专业的学生,我说:“文中的小屋描述的是那么的美,真是文中有诗,文中有画,你能根据文中的内容,加上你的想象和创造,为课文配一幅插图吗?比一比,看谁画得最好!”因为融合了一些专业的兴趣,这时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他们大显身手,把他们的专业水平全都发挥出来。通过这次的绘画,学生在愉快的绘画中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了“一图穷千言”的效果。

三、播放音乐渲染情境

美妙的音乐常令人心旷神怡,其韵律、音韵、节奏常把人带进特有的意境中。音乐能制造气氛,渲染情境,让音乐走进语文教学,那将是另一番天地。我们可以用音乐的方式引入新课,不仅能营造很好的课堂气氛,而且可以借用音乐中的歌词、节奏等直接地在不知不觉中过渡到新课当中。如在教学《提醒幸福》时,可以通过播放歌曲《幸福在哪里》,通过歌曲的旋律、歌词引入新课。又如在教学《安塞腰鼓》时,学生仅仅通过语言文字来理解课文是比较吃力的,这时就可以播放一些腰鼓表演的视频,通过视频里的画面、音乐,加深学生对腰鼓队奔放的舞姿、激越的声音、磅礴的气势的理解,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感情的理解。

四、联系生活展现情境

生活是语文之源,依据课文所反映的生活创设情境,使其贴近学生的生活,更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会文章的思想立意,让学生受到真善美的感染熏陶。小说《一碗清汤荞麦面》是一篇十分感人的短篇小说。它叙述了一家三口突然遭受厄运之后,顽强不屈,奋发上进,最终时来运转的故事。读来令人深受感动、鼓舞。然而时代的变迁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学生对小说中的生活环境和人物的感知认同程度也各不相同。为了让学生体会困境中逆流而上的精神,在课堂上,我让学生们打开记忆的闸门,由自己的童年印象最深刻的食物说起,并分析印象深刻的原因。接下来我跟学生一起举例老一辈怎样在艰难的环境下求生存的故事。这样学生说得有劲,听得有味,阅读的兴趣油然而生,自觉把思维的触角伸到课文中去。

五、游戏教学引入情境

中专的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喜欢游戏活动,若能将语文知识与游戏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快乐中学知识,学生是非常愿意接受的。在游戏中,教师也要一起参与游戏,语气和态度要亲和,这样才更容易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如在《说话训练》这一课,可以设计一句话接龙游戏,如果谁卡了壳,就罚他说个绕口令。这样的游戏能使全班学生一起参与,学生感到新奇刺激,那么教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六、利用多媒体展示情境

目前,多媒体技术正被广大教师所采纳和应用,因为它逐渐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高效率。它能使教学过程有序化、整体化、形象化、趣味化,令人赏心悦目。如在教学《洛阳诗韵》时,课文从洛阳的“古”“美”“绝”“奇”四个不同侧面选取了典型材料,由于学生不能亲临其境,学起来觉得抽象、枯燥。于是我从网上下载了文中所提到的白马寺、牡丹、唐三彩、龙门石窟的相关图片和资料介绍,通过投影仪播放出来,学生马上被吸引住了,学习的情绪高涨,教学效果非常好。

实践证明,一个好的教学情境能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情知对称,实现教书育人的统一;能寓教于乐,把教学内容的“此情此景”变为学生学习的“我情我景”,满足学生学习中的情感需要,促成学生乐学;甚至将学习与游戏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到学习的每一分钟都是快乐的。所以,教师应积极创设情境,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关于语文情境课堂教学 篇3

语文情境课堂教学,教师应确定自己正确的角色,教师应该是学生发展的促进人,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注重培养学生自律能力,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引导、点拨,让学生在自己的空间中探究、合作、体验、创造。同时教师也是教学行为的研究人,教师自己要研究教材,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研究和改进。

语文情境课堂教学,要创设趣味课堂,把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变成有趣、生动、快乐的课堂,容易让学生理解新知的课堂,充分让学生施展才华的课堂,让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我们注重情境课堂教学就是要创设富有情趣的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学习。比如我上课文《醉翁亭记》时,首先讲述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中鸿门宴的故事,引出“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典故,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与典故意思相近的句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我还设计富有激情的问题,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意识,诱发兴趣。

语文情境课堂教学,要创设快乐课堂,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过程中产生愉悦情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我在教学《威尼斯商人》课文时,利用多媒体资源让学生尽情观看《威尼斯商人》电影,从画面、人物对话、场景布置等方面让学生全方面感受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并在轻松、快乐过程中品味、分析、掌握课文中人物性格。

语文情境课堂教学,要创设和谐课堂,使 “亲其师,信其道”在自己手里变为现实,老师就必须真情实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方法,感染学生。同时,要创设和谐课堂,还要注重师生之间情感双向交流,自己充满情感的启发和帮助,既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促进克服困难的信心。利用课堂教学过程中讲述自己与学生同年龄的故事同学生平等地交流,倾听学生的内心感受,只有这样,学生才敢于接近老师,喜欢你的课堂,在快乐中学到知识。

语文情境课堂教学,要实施学生间合作,引导探究。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某个问题进行合作研究、交流,这种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在平等参与过程中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在参与过程中,每一个人都是参与者,都拥有更多的思考和表达的机会,有助于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同时还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学习积极性更高。当然,在活动过程中,要求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享受探究成功后的喜悦。让学生在动口说、动手做、动脑想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比如我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让小组合作思考一个与课文不同结尾的故事:假如他们在船上看到一个非常有钱的于勒时,他们一家人的反应是如何?或者合作思考另一个问题:假如穷困潦倒的于勒找上门时,他们一家人的反应又如何?

语文情境课堂教学,要利用好课堂矛盾与冲突,引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探究性情境时,首先提出问题,揭示矛盾,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时,先用多媒体展示大雪纷飞的冬天情景,白毛般的大雪飘落在一棵棵光秃秃的树上,让学生感受冬天的寒冷与死气沉沉,可作者为什么会写成“千树万树梨花开”呢?提出这样的问题,能促使学生产生进一步寻找答案的欲望。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

课堂教学的本质就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只有给学生提供资助探究的空间,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宽松的学习氛围才能把更多的目光给予学生的聪明才智。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勇于探索,激发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勇气,用科学方法来创设情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受到启发,找到学习的乐趣。

创设教学情境 优化语文课堂 篇4

一、善借多种导入,直入情境

著名语文教师于漪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这里所说的“第一锤”指的就是课堂的导入。如果能通过巧妙地导入设计,调动学生,创造出学习、竞赛、思考、优美等等各种与课堂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情境,那就为一堂好课奠定了坚实的基调。如我在教读《杨修之死》,用疑问“杨修之父杨彪在董卓作乱时,为保汉献帝几乎死难,可谓忠于汉室的名臣;杨修机敏过人,才智不在陈琳、孔融之下,真可谓忠父智子,而作为汉献帝时魏王的曹操为何亡杀杨修呢”来设置悬念导入课堂;在教读《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我安排一学生扮演别里科夫的角色进入角色导入,引起学生对他的套子式的生活习惯的思考;在教读《药》时,我尝试标题导入,即要求学生在文题后分别加上不同的标点符号,看它们所表达的意义侧重点有什么不同,然后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课文。可以说,好的导入,是打开学生兴趣之门的钥匙。

二、结合现实生活,创设情境

新课标指出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因此有的时候,我们要跳出课堂,从课内到课外,又从课外再回到课内去理解。比如在教学《我与地坛》这篇课文中的第二部分时,我想到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从小娇生惯养,喜欢以自我为中心,恐怕他们难以理解课文里的母亲对孩子的一片深情。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自由诉说自己对于父爱、母爱的看法,然后和学生讲述了我的母亲疼爱我的一个个故事,特别侧重加入自己对母亲的某些细节的感受,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眼中的母亲是一个伟大的母亲。通过老师的这个故事,学生们很快明白,尽力挖掘父母亲对待自己的闪光点,了解父母亲对自己深沉的爱。于是我顺水推舟,抓住机会引导学生,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父母亲对自己的爱。再引导学生回到课文,理解《我与地坛》中的母亲对儿子爱的表现,学生们很快就能找出相应内容来并谈了自己的感受,加深了对课文的深刻理解和领会。学文如同学做人,有的时候,跳出课文为学生再现一种生活情境或情感情境,不但可以促进学生心智的成熟,还能促进学生情商的进一步提高。

三、模拟人物角色,体会情境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扮演角色体会情境,有三种做法:(1)进入角色直接表演。如在吴敬梓的《范进中举》中,文中有很好的表演方面的素材。教学时让学生模拟范进中举时的拍手、跌倒、大笑、疯跑等动作,学生们捧腹大笑,课堂气氛轻松诙谐,课文中惟妙惟肖的刻画更使学生印象深刻。(2)分角色朗读。这样的阅读,可以让学生听到教材中各种人物的不同声音,虽未见其人,却已闻其声,增进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学《鸿门宴》时,我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法力求使学生能把握一些主要人物如刘邦和项羽的性格。(3)改编和表演课本剧。根据课文编写剧本,然后让学生进行表演,同样不失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方法。课文中选编的戏剧,可组织学生装扮成剧中人,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在教学《雷雨》中,我请两位学生现场给全班表演其中周朴园和侍萍相见的部分,学生们为了表演,对课文进行了认真地研究,教学效果自然比纯粹的阅读好。

四、巧设教学问题,再现情境

传统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大多是表面的、零碎的、重复出现的,答案是唯一的,缺少思考和训练价值。而“问题情境创设”中的“问题”则是极具情境性的,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辨析会文悟道,并形成智慧。如在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我们不妨这样设置问题:“别里科夫的哪些言行特别有趣?他的‘怪’表现在哪些地方?”这样一问,能引起学生探源的强烈兴趣,通过研读文本,思考分析,最终解决核心问题。在教学《鸿门宴》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刘邦和项羽的性格,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刘邦和项羽都曾亲眼见过秦始皇出游的盛况,请判断下面两句话:A.“嗟呼!大丈夫当如此也。”B.“彼可取而代也。”各是谁说的,并说明根据。

问题的创设,实际上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虚拟的现实生活的具体环境,旨在引导学生进入虚拟的生活情境,激励学生积极主动、有滋有味地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活动。

五、凭借视听手段,渲染情境

运用多媒体渲染情境是创设语文教学情境的重要方法之一。其中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乐音所塑造的艺术形象,表现人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艺术。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和塑造出的音乐形象作用于人们的感官,将听者带入特定的情境。因而,如果能够把音乐语言和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真正实现了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的综合调动,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月光曲》时,课前,他播放贝多芬的著名钢琴曲———《月光曲》,学生们凝神屏息地听着,他们的兴奋点都集中在这美妙的琴声上。这时,教师望着学生用庄重而舒缓的语调说:“同学们,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他曾经这样说过:‘我的音乐只应该为劳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他的一生谱写了许多曲子。我们现在听的就是其中的一首,叫《月光曲》。”片刻,教师把音量放小,接着说:“《月光曲》是怎样谱写的———”美妙的琴声和教师动情的讲述,扣响了学生的情感之弦,营造了一个和谐的、富有暗示性的美好情境,也为课文定下了情感的基调。又如,我在教学刘禹锡的《陋室铭》这篇课文过程中,同样也给学生播放有古筝配乐的朗读带,引导学生在古筝曲中朗读课文,从中去体会、想象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教学《鸿门宴》一课中,对于这么长的篇幅,想到学生有一种畏难的心理情绪,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并节录了大型历史电视剧《汉刘邦》中的鸿门宴片段,让学生总体上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打消了他们的畏难情绪。

高中语文如何情境教学 篇5

为了创设教学情境,我们也可以根据书中人物的要求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起到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引发学生创造活力的作用。另外学生通过对话表演能够对书中人物的性格把握的更准确,而且当课本当中的人物鲜活的出现在大家面前时,学生马上就进入了课文描写的情境中,学习热情立刻变得高涨起来,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

例如,在学习《鸿门宴》这篇文章时,我们可以把书中不同的角色如刘邦、项羽、范增、张良、樊哙、项梁等分配给不同的学生,先让他们进行分角色朗读,并给予适当引导,帮助他们分析书中人物的表情、动作等,最后让学生进行对话表演,把课文中的情境真实的呈现出来,既使表演者经历了书中角色的心理过程,同时那些在台下观看的学生也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教学情境的创设方式能极大的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并且寓学于乐,得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浅谈语文课堂情境教学 篇6

1、创设美的氛围,进入求知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学生学习才会感到轻松愉快。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录音、幻灯、挂图等多种教学辅助手段,绘声绘色地巧设作品中的意境,增强课堂教学“情感效应”,使学生进入求知的情境当中,才能发挥出自身的潜能。如《小小的船》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和幻想的写景诗,可以先用多媒体展示一幅美丽的夜空图,图中有弯弯的月亮,使学生具有想象的空间,同时干巴巴的朗读不会让人感到丝毫美的享受,如果配上悠扬的风笛声,进行范读、领读,学生自读的训练,不但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而且容易使他们想象的空间得以打开,觉得那美丽的弯月就在眼前,为更好的理解课文打下基础。这样入境无疑会比教师的肢解字句、干枯的讲解更有效,也能更有力的触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欲。这一课堂情境的布置,使抽象枯燥的书本知识变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而铭刻于学生之心,学生深感兴趣盎然,受益匪浅。

2、设疑讨论,全面提高素质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他的话一语点破“疑”在教学中的作用。提问的目的在于激发、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进而发展智力。因此,教师应尽量地把疑难设置在学生知识的智力最近发展区内,深浅适宜,让学生跳一跳就摸得着。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青少年学生,都有一种思维的积极性。他们对智力活动有日益增长的兴趣,他们不仅渴求知识,力求找到自己所关心的问题的准确答案,而且表现对现实、对理想和信念的力量有深刻的认识。而在语文教学中,采用设疑提问的方法,恰好适应了他们这种学习心理。教师设疑提问,让学生自主参与,让他们根据问题,自己去探讨问题的精妙,发现问题之间的联系,以求得解决的办法。

因此,教师应该在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以后,用恰当的提问,把学生推进积极思考的过程中去让他们运用语文基本理论去判断、去分析、去解决问题,去完成各种练习。巧妙的设置悬念,设疑讨论,能让学生的思维再入教学情境,扩展学生思维活动的广阔天地,开启学生智能的宝库,达到最佳境地。如在讲解《匆匆》一文的课文分析中,我采用以下设疑过渡:1.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有几次追问?(六次)2.有几次做出了回答?(前两次)引导学生试答文中后四次追问:你觉得怎样才算是留下些生命的痕迹?怎样的人生就是没有虚度,才算是没有白白的在这个世界上走一遭?可以举一个你佩服的人做例子来说明。这样就通过试答追问,延伸拓展了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既要谈伟人名人的事例,又要关注自己身边的普通人。3.时光匆匆而逝,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未来的时日,我们该如何珍惜呢?通过以上设问,让学生进一步懂得珍惜时间、珍惜生命,不要虚度年华,碌碌无为,为实现自己的价值而努力奋斗。

3、利用表演,创设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情趣与教学是相通的,表演就是从这一心理学原理出发,以最迅速、生动的形式,将信息直接渗入大脑,表演能使枯燥无味的学习变得具体形象,易于理解、记忆。如上《小熊住山洞》时,让学生编排课本剧,戴上头饰表演。我启发学生思考在森林里熊爸爸与小熊会说些什么,动物们给小熊一家送鲜花时会说什么?加上动作编排进剧里进行表演,通过这有趣的表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在愉快中学生掌握了知识。又如《陶罐和铁罐》一课,先由学生分角色表演课本剧,由于兴趣浓厚,效果很好。表演完后,教师问:“铁罐这样做好吗?”学生自然回答不好,教师再次创设情境:“既然铁罐这样做不好,我们得劝劝它”。仍由刚才那个学生演骄傲的铁罐,其他学生则自由选择演国王厨房里的锅子、勺子、碗等作为剧中人来劝“铁罐”。学生纷纷走上讲台,自报角色。在演的时候,“铁罐”摆出一副恼羞成怒的样子,并反复强调“我”就是比陶罐硬,从而引出寓意;演出之后,教师让学生评出突出创意奖、优秀表演奖、最佳台词奖等多种奖顼,引导学生学会看别人的长处,让学生感悟做人的道理。由于这样设计联系了生活实际,所以学生参与积极,表演投入,语言幽默而机智,并在表演中感悟到了做人的道理。

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除了以上三个方面以外,还有如板书,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教师动作情态的渲染等,都能起到营造强化情境的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刻地体会到“情境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对激发学生兴趣,诱发学生思维想象,活跃学生情趣,提高学生分析鉴赏能力的效果十分明显。

创设教学情境 优化语文课堂 篇7

一、创设音乐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音乐可以发散人的思维、舒缓人的神经、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 能够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 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因此, 利用音乐来创设情境, 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音乐环境中领悟文章的主旨, 感受作者的情怀。创设音乐情境的方法有很多, 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使用多媒体或者是录音机播放教师事先准备好的音乐。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 在教学时即兴演唱几句, 或者是请同学上台高歌一曲, 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活跃课堂气氛。例如, 在教学《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一文时, 我即兴给学生演唱《歌唱祖国》这首歌, 学生反应很热烈, 不由自主地跟着我一起唱起歌来, 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唱完后我问学生:“还有什么歌曲是用来歌颂祖国的?”学生很活跃, 七嘴八舌地回答出《红旗飘飘》、《爱我中华》、《我爱你中国》等等, 有的学生忘记了歌曲名字便用唱的方式回答问题。创设音乐情境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音乐背景下体会作者的情感, 感受文章的意境, 从而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

二、创设语言情境, 营造感情氛围

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读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氛围, 引导学生进入到文章意境中,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因此, 教师在范读时, 不能仅仅只是使用简单的语言流畅阅读, 而是要根据文章内容富有感情地阅读, 或喜悦、或哀伤、或抑郁、或满怀希望……教师要注意语气的抑扬顿挫, 通过范读向学生传达作者细微的感情变化,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的起伏。例如, 在范读高尔基的《海燕》第一小节时, 第一句要注意使用舒缓低沉的语调, 把声音拉长。这样可以表现出大海的广阔, 还可以渲染一种反动势力在聚集力量, 随时准备镇压革命的恐怖气氛。在读到表现海燕形象的语句时, 教师要把“海燕”这个词读得响亮, 并且还要重读“高傲”这个词语, 突出表现海燕动作敏捷、矫健的形象。整个小节的语言基调是先缓慢然后逐渐加快的。根据不同的文章创设不同的语言情境, 可以营造不同的感情氛围, 让学生进入到不同的语言情境中去, 便于学生牢牢地把握文章主旨, 领悟文章深意。

三、创设表演情境, 激活语文课堂

教学时, 把教材中的小说、散文等文体的文章以短剧的形式再现出来,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学生在表演和观看的过程中可以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能够更好地掌握文章的脉络, 了解文章的深意。因此, 在教学时, 教师可以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参与表演的机会, 积极创设表演情境, 增添教学情趣, 激活语文课堂。例如, 我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 我先让学生熟读一遍课文, 然后我问学生:“谁愿意上台来表演?”学生很积极, 热烈地讨论:有的推荐同学, 有的毛遂自荐, 还有说一些关于如何表演的意见和建议, 根据学生的意愿我选了三名学生分别扮演文章中的“我”、“父亲”以及旁白, 为了突出“父亲”的形象, 我还特意选了一位矮小胖胖的学生扮演。表演开始, 只见“父亲”穿着朴素的衣衫, 伛偻着身躯, 也不怎么和“我”交谈。当“我”找着座位后, “父亲”便去另外一边的月台给“我”买橘子, 跳下去又爬上去, 蹒跚着翻越站台 (课桌做道具) , 重点演绎那九个动词的效果。这个场景深深地打动了学生, 大家都能够从买橘子的这件事情上体会到“父亲”对“我”真挚的情感, 准确地把握住了文章主旨。创设表演情境, 可以让学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活语文课堂, 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领悟文章主旨。

四、创设多媒体情境, 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得以广泛应用, 已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教材的教学模式, 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激活语文课堂, 有效促进了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因此, 教师应具备一定计算机操作能力, 学会制作优美的课件, 积极创设多媒体情境,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可以仔细钻研教材, 结合教学内容, 通过插入音乐、图片、视频的方式来渲染良好的教学情境。例如, 在教学《安塞腰鼓》时,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一群陕西人民在黄土高原上表演腰鼓的视频, 让学生在听觉、视觉上产生震撼, 让学生对安塞腰鼓有了更好地认识, 有利于学生深刻、细腻地掌握教学内容。创设多媒体情境, 可以再现文章的场景, 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文章中描绘的情境直观、形象、清晰地展现出来, 让学生从听觉、视觉上领略作者描绘的“美”, 优化语文课堂, 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 情境教学可以使语文教学变得趣味十足, 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力, 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充分发挥好主体作用, 发散学生思维, 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 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 如创设音乐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创设语言情境, 营造感情氛围;创设表演情境, 增添教学情趣;创设多媒体情境, 提高教学效果。因此, 在新课标理念的要求下, 初中语文教师应积极创设情境, 渲染教学气氛,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摘要:情境教学可以使语文教学变得趣味十足, 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发展学生智力具有重要作用。从创设音乐情境、语言情境、表演情境以及多媒体情境这四种方法具体分析, 以供大家探讨。

语文情境课堂教学 篇8

重改变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

用活教学评价, 以自身的言行举

止、文化底蕴影响和带动学生积极

投身学习活动, 在悉心传授知识的

同时, 启迪学生智慧, 陶冶学生情

操, 用语文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思维

层次、思想品质和思辨能力, 不断文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

肖大;教学效用

长作为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 要

熟练掌握教学重点、教学内容, 把握学生学习基础、情感爱好、认知规律, 在课堂教学演绎中, 解读教材, 读懂学生, 创设“民主、宽松、愉悦”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喜欢语文、乐于学习、主动探究, 体验语文学习的魅力、体会学好语文的喜悦, 使语文教学充满活力与精彩。

一、沟通交流, 密切合作, 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1. 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小学生

对学习和生活充满幻想, 教学中教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注重挖掘学生的潜力, 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生想象力, 才能最大限度地催生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要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理解程度、学习障碍、个体差异的不同, 创造条件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学习的过程中, 无论学生的学习成绩、认知能力如何, 都要一视同仁, 将爱心洒给每一位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循循诱导, 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鼓励学生互动学习、探究学习, 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促进语文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

2.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小学生好奇心强、未知欲旺, 对什么都感兴趣,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用真心、诚心热爱所有的学生, 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认知能力, 走进学生心灵, 与学生进行交流, 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把握学生的发展方向, 以自己的人格魅力、端庄举止、语言组织、文学底蕴影响和带动学生主动学习, 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主动探求新知识, 获得新技能, 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情感交融、关系融洽, 才能不断提升教学效率。

3. 科学运用激励评价。

教师要善于鼓励敢想、敢说、敢问的学生, 努力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引导学生大胆质疑, 激励学生要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 敢于发表见解。要用信任的眼神, 鼓励的话语, 鼓励学生成长进步, 要对每一个学生都寄予期待。在教学实践中, 笔者常对学生说:“谁来试一下回答这个问题, 说错了也没关系”、“谁来挑战一下自我, 朗读一下这篇课文”。适当、适度、适时的赞扬、肯定对学生起到导向和促进作用, 就能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接受教育, 产生兴趣, 愿意探究, 喜欢学习, 促进全体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得到不同的发展提高。

二、激情引趣, 教会方法, 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通过优美的语言对课文内容进行描绘、叙述, 传授知识时, 注重用流畅悦耳、生动形象的话语进行讲解, 让学生享受诗情画意、赏心悦目的课堂情境。引导学生认真听课、努力学习、勤于探究, 积极参与各种教学活动。笔者在教学《月亮湾》一课时。先让学生们瑕想、品位一下自己生活中的乡村情景, 再让学生大声的朗读课文, 然后再给学生讲解作者所描绘了的田园风光, 让学生体会月亮湾“美”的描绘、“美”的意境。

2. 精心组织教学活动。

教师要细心备课, 精心组织。课前, 要做到心中有数, 要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重点、明确教学关键、设计教学活动, 引导点拨学生探究新知, 鼓励同学共同学习、合作学习;课中, 要做到游刃有余。要用绘声绘色的讲解吸引学生注意力, 提高课堂凝聚力, 发挥自己感召力, 调动学生动脑、用心的投入学习活动;课后, 要做到及时反思。教师从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与学生的认知效果去对比, 从教学的成功性与不成熟的做法去反思, 总结经验, 不断改进, 努力提高教学效率。

3. 运用信息技术教学。

小学生多数缺乏生活经验, 阅历不高, 仅凭语言文字教学, 学生一时难以感受课文新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通过多媒体教学, 让学生欣赏图文并茂的画面。让课本内容形象生动、具体直观的展现给学生,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知识。笔者在上《朱德的扁担》一课时, 课前精心下载了一些关于井冈山的地理风貌、胜利会师、朱德同志在与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画面, 制作了形象生动的课件, 在课堂教学时展示给学生, 这些画面直接刺激学生的感观, 学生兴致勃勃的参与学习活动。

三、优化方法, 放大效用, 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

1. 注重培养阅读习惯。

针对小学生阅读不足的实际, 教师要引导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让学生阅读古今中外名人传记、小学生四大名著读本等, 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积累, 培养学生语文学习技巧, 让他们正确区分精读和略读的含义, 学会摘记, 学写心得, 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不断增加他们的文学水平和语言组织能力, 让学生活学活用、学以致用, 全力放大语文教学效用, 努力促进教学相长。

2. 注重开展探究学习。

教师要精心设置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情境, 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让学生掌握收集素材和探究方法, 体验探究过程, 增强探究能力。如笔者在教学《航天飞机》时, 布置学生收集相关航天飞机资料、我国航天载人事业的伟大成就等, 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 利用书籍、网络等收集到大量的资料, 在收集这些资料的过程中, 学生对我国航天事业有了初步了解, 为学习课本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注重愉悦学生心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 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 让学生自始至终处于一个轻松活泼的情景之中, 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学在其中, 乐在其中”。笔者在教学中, 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感知能力、语文基础出发, 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等方式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吸引他们注意力, 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在小学教学活动中, 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教师要注重改变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用活教学评价, 以自身的言行举止、文化底蕴影响和带动学生积极投身学习活动, 在悉心传授知识的同时, 启迪学生智慧, 陶冶学生情操, 用语文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层次、思想品质和思辨能力, 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创设情境,激活语文课堂 篇9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能引起学生一定的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情感,对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开发智力也都有独到之处。

一、创设情境导语,激发动机

“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设立一种理想的导语,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石。学生的可感性限制了其可接受性,导语的设计就应力求可感,尽量做到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让学生感知到并极其渴望深入其中,准备接受新的知识。而创设情境导语恰恰能较好地实现这一原则。

例如:我在教授《口技》时,先提前让学生观看“救火灾”的场景,让学生通过视角感受一下十万火急的场面,课前又播放了一段有关救火的的录音,然后让学生自己思考:导演这样的场景需要多少人?多少种工具?转而指出,一个人就可以完成这些工作!信不信?请看课文《口技》。通过听、视觉的感受,救火的喧哗、繁杂已深入内心,而“一个人”的表演往往比较简单明了,一个人怎么会完成那么复杂的场面呢?疑问的产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正是创设的情境在此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强化情境感知,激活思维

创设情境教学最主要的环节是强化学生对情境的深入,激活学生思维方式,那么如何做到强化学生对情境的深入,激活学生的思维呢?

1. 反复诵读

主要使用于抒情性的散文、诗歌。让学生在优美的词句、抑扬的语调、顿挫的停顿中,拓宽想象思维,让已有的情境在心灵的感悟下进行再创,使之升华,达到文我合一的境界。如《白蝴蝶之恋》,经过反复的阅读,作者那份对生命的关注、珍爱,对人生中现实的无奈,便油然而入读者心中。

2. 比较对照

对已有的情境进行比较,使之更好地掌握情境的内涵,更丰富、更清晰。教学的内容不同,运用时其角度也大不相同。如散文《安塞腰鼓》,让我们领略到力的伟大、力的磅礴、力的豪放,生命力的勃发震撼着每个读者。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倾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将反复听后的感受与已有的《安塞腰鼓》的情境进行比较对照,对《安塞腰鼓》的理解会更高一层:《命运交响曲》中不屈的生命之力正是《安塞腰鼓》中力的来源。文字和音符所创的情境在活跃的思维下交融在一起,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调动学生不同的感觉器官,寻求相类似的结果,并使其相互补充,相互映衬,既使文章内容更深刻地映入脑中,又发展了学生的多元思维。

教授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我采用了对比法。在学生理解了词的意境的基础上,我朗诵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让学生体会了后者的思之苦,念之深,凄婉迷离的情感之后,再回首前者,那么《水调歌头》词的豪放、自由、洒脱,诗人的旷达的胸怀在比较中更显清晰、明朗。

在比较对照的过程中,不同的情境相互映衬、相互补充,既丰富了文本的内涵,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能主动探究,更加拓展了学生的多元思维空间。

三、运用情景外延,开拓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发动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感悟文字、理解内容,头脑中形成了特有的形象。能否将已有的形象拓宽出去,需要开拓学生的潜能,启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可运用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编演小品、编演课本剧、改写、续写……

如《皇帝的新装》,学生在分析完课文后,对皇帝及故事产生的背景已经历历在心,要求学生依据已有的皇帝的形象编演课本剧。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处理完全由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创造的皇帝千姿百态,既有原文的影子,又有独特的个性:或让皇帝回归原始,或让皇帝跨越世纪来到今日,甚至让皇帝提前进入二十二世纪。被改造的皇帝,寄托着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梦想,在他们的笔下,皇帝的知错能改,皇帝的飞扬跋扈,皇帝的执迷不悟……无不透着灵气,闪烁着亮点。在尝试中,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课本,成功的喜悦,让他们深深地懂得课本仅仅是一根导火线,仅仅是一个引路人,在它的指引下,自己需要的是进一步地再创与升华,从而真正理解语文的内涵。

四、凭借情景内涵,促进审美发展

一篇好的文章如诗如画,余音绕梁,萦绕于心。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字的美的鉴赏、品味,启动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听潮》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想象海的不同的状态,更能激越心灵的震撼,因而感悟文字,体会海的阴柔之美,阳刚之美,便尤为重要。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VCD放映不同状态下的海的画面,学生一面看画面,一面听录音,音画结合,海的静谧、深邃,海的澎湃、雄壮,形象而逼真地展现。关闭画面,学生带着心中已有的深刻的影像细读课文,在反复的诵读中,体味文字的美感:清新细腻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豪放雄辉如“卷起千堆雪”,将海的至阴至阳的神秘表现得淋漓尽致,具体可感。

语文情境教学之途径 篇10

一、利用导语, 营造情境氛围

俗话说,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的导入很重要, 它关系到能否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能否让学生对这节课产生兴趣。每节课的导入都要用心, 按课文内容进行不同的导入, 为课文教学营造情境氛围。如在教学《三颗枸杞豆》时, 我是这样设计的:“我们知道枸杞有明目的作用, 而且是一种药材, 可以入药。”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枸杞的认识, 知道它可以作为中药治病救人, 我便因势利导设下疑问:“在这篇文章中, 枸杞豆是否也能作为药治病救人?如果是, 那么它又是治疗人的什么病?”利用这样的导语, 很快把学生带入预设的情境中,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对于文章主旨的把握就比较简单了。

再如, 教学《再别康桥》时, 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古人对待离别是‘黯然销魂者, 唯别而已矣’, 他们在诗文中既有‘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可奈何, 又有‘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爽大气, 更有‘一觚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的苦不堪言, 那现代人又是如何去体验和理解离别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一起来领略现代诗人笔下别样的离情别绪。”这样的导入既合理顺畅, 又为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更好地去理解作者内心的感受。

在《狼》这一课的导入时, 我说:“夜幕降临, 周围越来越黑, 你一个人走在林间的小路上, 周围愈来愈安静, 不时的风声, 让你不得不四处张望, 其实凉意早已从头袭到脚, 你不由得跑了起来。突然你停下脚步, 看见前方那隐约的绿光, 耳边传来一声苍凉的嚎叫声。其实你已经知道自己遇到最怕遇到的敌人了, 你是否该继续前行?就在你犹豫的时候, 敌人已经走到了你的跟前……”学生随着我的话语渐渐进入到情境中, 然后我顺势引入课文:“有个屠户也在毫无准备之时遇见了狼, 而且是两只狼, 他该怎么办呢?”这样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 为下面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联系生活, 营造情境氛围

文章的素材来源于生活, 学生虽然年龄有限, 生活阅历也不够丰富, 但他们对社会生活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理解, 同时也从家庭、学校、社会等积累了这样或那样的生活经验。如果在课堂上让学生把现实生活与课本的生活联系起来, 即让他们联系生活展现情境, 通过这种情境的创设, 就很容易打开学生生活的记忆库, 让他们再次体验生活, 也就容易唤起学生情感与心灵的共鸣。如在教学《七颗钻石》时, 我让学生看一些关于爱心的图片, 这些故事就在他们身边, 他们或者听到、看到甚至亲身经历过这样的事。首先结合多媒体再现了2008年这一不同寻常的一年:雪灾、地震、奥运会, 学生的感情在这种爱的情境中得到进一步升华。然后让学生联系实际, 说说身边的人和事, 学生感受到了爱, 在爱的环境中领悟到爱的真谛。

三、再现当时, 营造情境氛围

情境教学既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 又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如果把课本中的内容让学生以表演的形式再现出来, 既设置了“当时”这一情境, 又能展现学生的多种能力。如教学童话《皇帝的新装》, 因故事比较简单, 主要表现的是皇帝的迂腐和孩子纯真的天性。为了加强对二者的理解, 我让学生将故事以话剧的形式表演出来。在表演的过程中, 学生都沉浸在“当时”的情境当中, 皇帝、大臣、骗子、百姓、孩子每一个人的话语都牵动着学生的心灵, 特别是最后孩子说的那句“可他什么衣服都没有穿啊”, 更是震撼每个学生的心灵。

在教学《赵普》时, 必须强化字词的翻译, 还要探究人物形象。让学生疏通了文意之后, 按着文章的内容再现“赵普读书”、“四奏人才”这两件事, 提醒学生抓住其中的关键词来表演, 把学生带入预设的情境中。表演结束, 请学生回答赵普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就水到渠成了。学生学得既轻松又开心, 在乐中学、在学中乐。

语文课堂需要激情, 需要全身心的投入, 需要诗意, 需要浪漫主义的情怀。列宁说, 没有人的情感, 就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语文教学实践不仅需要语言文字的训练, 更应追求情感的融合与灵性的感悟。学生也渴望着在语文课上能够达到心与心毫无隔阂地交流, 情与情自然而然地融通, 内心的真实、和谐和灵动。这是情境教学所追求的, 也是语文课所要追求的。

上一篇:保洁公司和保洁员下一篇:愿景与使命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