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网络

2024-07-26

健全网络(精选十篇)

健全网络 篇1

主要做法

莱州市辖区17个镇街、978个行政村, 常住人口88万, 各类生产经营单位1.8万家, 其中莱州市安全监管局直接监管的矿山企业79家 (地下矿山15家、露天矿山64家) 、10个尾矿库, 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477家、烟花爆竹批发零售单位325家。安全生产工作突出特点是工业企业门类全、高危行业企业多, 危险源分布广、潜在事故风险大, 安全监管任务繁重。全市共有安监执法人员105名, 其中镇街安监人员69名, 现有监管力量与监管任务差距较大。针对基层安全监管力量不足、安全监管压力较大的现状, 为切实提高安全监管成效, 2014年以来, 莱州市安全监管局在深入基层广泛调研、掌握实情的基础上, 按照每个镇街至少配备10名安全专职协管员的标准, 从“选、育、清、管、用”5个方面入手, 在全市建立了一支总数为178人的安全生产专职协管员队伍, 进一步充实和壮大了基层安全监管力量, 实现安全监管无缝覆盖, 有效筑牢了基层安全生产防线。

“选”就是坚持用人标准。2014年5月, 莱州市安全监管局积极向市委、市政府进行专题汇报并争取市领导支持, 使安全协管员队伍建设进入了全市重点工作的“大盘子”, 并及时成立了由常务副市长牵头, 安监、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专门工作班子靠上抓落实。在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 莱州市安全监管局按照“政府购买服务、劳务公司派遣”的思路, 采取“统一招考、统一待遇、统一管理”的模式, 制定印发了《关于配备镇街安全生产专职协管员的通知》和《安全生产专职协管员招考简章》, 经过报名、笔试、面试、体检、政审、公示等6个环节, 层层筛选、严格把关, 确保了安全协管员队伍素质高、品行好、能力强, 178名安全协管员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全部配备到位。

“育”就是精心教育培养。为提高全市安全协管员队伍业务素质和安全监管水平, 充分发挥队伍应有的作用, 莱州市安全监管局对178名安全协管员分批分期进行了岗前业务知识集中培训。在培训中, 分别邀请专业人员授课, 以理论和案例相结合、图片和声像相辅助的形式, 重点就《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山东省安全生产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规定、安全隐患排查方法等方面内容进行了全面、详细的讲解。每期培训班结束后, 组织统一考试。经考试合格后, 为安全协管员统一颁发《安全生产协管员资格证》。

“清”就是明确工作职责。安全协管员作为镇街安监执法监察队伍的辅助力量, 主要职责是协助镇街安监站人员抓好工矿商贸行业领域日常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安全宣传教育等工作。为确保安全协管员队伍作用发挥到位, 莱州市安全监管局结合实际, 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安全监管机制, 对镇街所有企业实行“实名制”定向式安全监管。其中, 各镇街安全监管站负责本辖区内的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 (零售) 及一定规模工商贸企业的安全监管;根据配备专职安全协管员数量, 镇街安全监管站采取分区划片和定员、定岗、定责的方式, 由安全协管员负责本片内一般企业及“九小场所”、个体工商户及村居民的安全管理, 定期开展区域安全巡查, 发现安全隐患及时上报镇街安监站, 由安监站执法监察人员依法下达隐患整改指令书和处罚意见告知书, 从而建立了工作清晰、责任明晰、监督高效的安全监管工作机制, 在全市形成了以安监员抓执法监察和重点检查、协管员抓区域巡查和日常检查的安全监管格局。

“管”就是严格要求管理。在安全协管员队伍的管理上, 莱州市采用“政府购买服务、劳务公司派遣”市场化动作的管理方式。安全协管员人事管理全部由派遣机构劳务公司负责, 安全协管员与劳务公司签订聘用合同, 然后被劳务公司派遣到镇街安全监管站工作, 接受相关镇街政府 (办事处) 的实际管理, 镇街政府 (办事处) 与安全协管员之间没有聘用合同关系, 只有使用关系。安全协管员与劳务公司签订的劳动合同3年一签, 合同期内为安全协管员缴纳社会保险费。安全协管员工资、社会保险及办公经费纳入市、镇财政预算。其中, 莱州市财政拨付178万元给予镇街补贴, 其余由镇街财政承担。为切实规范安全协管员队伍管理, 莱州市安全监管局在日常管理运行上, 坚持做到了“五有”, 即有制度、有培训、有检查、有考核、有奖惩。结合实际, 统一制定印发了安全协管员队伍管理制度、学习培训制度、日常检查制度、考核奖惩制度等规章制度, 对安全协管员队伍职责定位、运行管理、考核奖惩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 提出了具体要求。此外, 莱州市安全监管局结合开展年度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考核, 定期加强对各镇街安全协管员使用情况的督查、通报和考核, 对不专职专用或协管员作用发挥不好的镇街, 及时通知市财政部门, 不予拨付财政补贴资金, 为推动安全协管员队伍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用”就是发挥队伍作用。针对安全协管员工作特点, 莱州市安全监管局统一制作印发了由安全协管员检查专用的《一般工商贸企业安全生产检查表》和《个体工商户安全生产检查表》, 要求各镇街安全协管员对所负责区域的生产经营单位每季度检查一次, 并填写好相关表格。各类检查表格一式两份, 一份由被检查单位留存, 一份由安全协管员交给镇街安全监管站。镇街安全监管站建立安全协管员考核台账, 对安全协管员每月安全检查频次、排查安全隐患和非法违法行为数量等日常工作情况进行考核, 考核情况作为安全协管员本人评先评优、续聘使用的主要依据。通过规范建立绩效考评机制, 不仅提升了安全协管员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安全协管员队伍作用。

经验启示

安全协管员是基层安全生产执法监察队伍的补充和辅助力量。通过在镇街建立安全协管员队伍, 在市、镇两级安全监管部门管理和指导下, 定期开展区域安全生产巡查, 全面排查各类安全隐患, 有效防范和减少了事故发生, 促进了全市安全生产形势稳定。

建立安全协管员队伍, 是创新社会管理, 健全监管网络的有效途径。党的十八大强调, 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莱州市围绕创新和完善公共服务模式, 从辖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群众安全健康利益的实际需求角度出发, 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新途径, 在安全生产领域推行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 以“政府购买服务、劳务公司派遣”方式, 在全市组建了一支安全协管员队伍, 开创了安全生产工作新局面。实践证明, 这种方式对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增强公众参与意识, 进一步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和效率, 具有很好地借鉴意义, 为基层做好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提供了经验参考。

建立安全协管员队伍, 是健全完善基层安全生产监管网络的实际需要。基层稳, 则全局稳;基层安, 则全局安。抓好基层打好基础, 是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前提。近年来,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各类生产经营单位数量不断增加, 基层安全监管任务日益繁重, 在现有体制机制下, 仅靠镇街安监站力量开展安全监管工作, 难以承担面广量大的监管任务。莱州市通过运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建立安全协管员队伍, 不仅有效破解了镇街安监站受机构和人员编制限制, 在安全监管工作中人少、事多、任务重的难题, 而且对辖区安全生产做到了网格化、全覆盖、全过程的安全监管, 构筑了保障安全生产的铜墙铁壁。

学校艺术教育领导小组网络健全 篇2

特色项目有远、近目标,有学计划、有总结。7

特色项目有定期研究、检查资料,有评定小结。7

特色项目活动(45+

分)特色项目课程化,并列入课表(活动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7特色项目有活动内容记载。(学生兴趣活动)7

特色项目能正常地开展教研活动,活动有记录。5

特色项目有自编教材和课时教案。7

特色项目有专职辅导老师。5

特色项目在学校艺术节等活动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5

有学生积极参与社会艺术实践活动的资料。4

特色项目活动所需的设施设备齐全。5

特色项目能积极参加区级活动,并有一定成绩。近三年内:参加区级以上活动荣获一等奖得8分,荣获二等奖得6分,荣获三等奖得4分。

建立健全优生优育网络服务的建议 篇3

【关键词】优生优育;网络服务;人口素质;建议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021-02

建立健全優生优育网络服务的目的是提高人口素质和母婴保健水平。借助优生优育网络服务,普及健康婚配理念,为孕妇及准备生育的人群提供婚前卫生咨询、指导与临床医学检查,遗传与保健咨询、产前诊断和新生儿疾病筛查的综合服务体系,达到提高人口素质和母婴保健的目的。故此,本文积极探索构建优生优育网络服务体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的建议,以期为实践提供参考。

1 构建优生优育网络存在的问题

1.1 预防和控制出生缺陷未引起社会的共识

就目前而言,出生缺陷受到遗传因素、外部环境、个人健康行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需要国家层面出台政策和经费予以支持。我国卫生经费的支出并不包含出生缺陷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导致相关技术设备的缺乏、技术人才不足等问题,同时社会缺乏预防和控制出生缺陷的共识。在现有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的基础上,尚无法有效进行预防和控制出生缺陷。上述问题的存在导致我国优生优育工作开展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而搭建优生优育网络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和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的储备和必要的硬件设备的支撑,需要社会共识和共同参与。但目前而言,农村偏远地区的人们知识水平有限、医疗保健条件落后、缺乏对优生优育的认识,导致产前检查和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难见成效。这些因素的存在致使卫生部门工作责任的加大,同时也增加了部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急需利用优生优育网络服务提高人们对于预防和控制出生缺陷的共识,提高服务水平和涵盖人群。

1.2 法律法规规范的不一致性

作为预防和控制出生缺陷,保障婚前保健和优生优育工作的法律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是政府为居民提供优生优育保健的措施。但是在实际中立法关系不清楚,导致婚前医学检查形同虚设,部分农村落后地区出现了零婚检、月零婚检等“常态”性问题。法律法规规范不统一,即是宣传到位,在没有政府持续投入和强制性保障措施存在的情况下,很难做到优生优育以及预防和控制出生缺陷的目的。而缺乏统一规范的法律法规,国家卫生、民政、计生、残联、宣传等部门不能够统一规范、统一执法等,是造成优生优育网络缺失的主要因素,也是制约建立健全优生优育网络服务的主要法律障碍。

2 建立健全优生优育网络服务的建议

2.1 加大优生优育宣传,凝聚社会共识

首先依法宣传婚前检查和保健内容,借助网络、电视、出版物等多种形式进行婚前保健、优生优育知识的社会宣传力度,最大程度的覆盖人民群众,提高人民群众对于优生优育的认识。其次,开设孕妇学校、出版母婴保健和优生优育书籍等,全力纠正婚检和保健之间的误区,提高群众的自觉性和认识,让广大适婚青年正确的认识和接受婚前检查,自觉树立优生优育理念。最后,形成制度化的宣传工作,定期进行优生优育知识的宣传,尽可能的覆盖落后偏远地区,提高整体社会的知晓度,凝聚社会共识。

2.2 搭建优生优育网络

首先,针对优生优育网络需要的人才和设备着手,一方面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沟通与宣传能力,提高其临床诊断技能。此外,积极招纳新的技术人员补充人才队伍,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即需要懂得临床医学技能和知识,具有良好的沟通和宣传能力,同时还要懂得如何利用优生优育网络,在线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另一方面,则需要在政府公共卫生支出的财政资金支持下,添置必要的硬件设备设施,确保优生优育网络能够正常的运行。

其次,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技能的同时,加大对于新生儿缺陷疾病的汇总与分类,形成术业有专攻的服务格局。在卫生行政部门、妇幼保健机构等多部门的培训下,对医务人员的工作职责、范围、义务等进行详尽的划分,如在助产技术管理领域,基层技术人员需要掌握疾病的预防,例如地中海贫血。而产科医生则需要更为全面的专业知识,为孕妇提供医疗服务。

最后,优生优育网络构建完成后,在运行过程中,应鼓励从业人员积极进行自我知识结构的更新,鼓励员工和社会人员为完善优生优育网络出谋划策,推动优生优育网络的持续性完善,尽可能的提高其社会影响力和服务范围。

例如上海市只要登录市人口计生委设立的“宝优网”,新婚期的备孕健康、婚后的孕期健康和0-3岁婴幼儿的健康等相关知识就会映入眼中。上海市市人口计生委还增加了每月8条动态育儿指导短信定制服务、网上一对一专家咨询服务、全市优生优育服务机构地图定位搜索功能以及涵盖新婚一级干预、产期科学分娩、0-3岁的家庭早期养育启蒙指导的每月600例网上专家个性化答疑等功能。

2.3 提供优质母婴保健服务

在现有优生优育服务模式和母婴保健服务机制的基础上,积极的更新理念,探索适合网络服务要求和社会发展需求的新的服务机制。对婚检和婚姻登记制度进行优化,将传统被动的婚检模式,融合新的婚姻登记制度,为适婚青年提供一体化的婚姻登记和婚检服务模式。将婚前检查、婚纱摄影、婚姻登记等相关环节融合到优生优育服务网络体系中。通过线下更为人性化的服务,提高人们对于优生优育工作和母婴保健的认识和接纳。

3 结语

建立健全优生优育网络服务关系到预防和控制出生缺陷的工作成效,关系到我国人口素质和社会的发展。通过本文的论述,可以发现婚前保健、孕产期保健以及新生儿保健三个方面的工作是提高优生优育和母婴保健的社会认知程度的重点,也是预防和控制出生缺陷,提高人口素质的关键。总之,优生优育工作不是一项简单的个体家庭问题,而是一个社会性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在社会共识、法律规范、资金支持等多个方面共同努力,以此提供我国优生优育工作扎实推进,确保我国未来人口素质,降低缺陷儿的出生率。

参考文献:

[1]陈荔丽,陈树珍,姚慧.建立优生优育网络 提供母婴保健优质服务[C] .2006.

健全网络 篇4

1 设立供血储血点的管理基本程序

1.1 以县级人民医院输血科为配送供血网络载体

为保证县、镇医院临床供血安全、有序, 实施三级供血网络管理, 血站作为第一级供血网络, 借助各县级人民医院输血科的技术、设备、人员作为第二级供血网络设立储血点, 负责血站中转血液到各县医院及县属乡 (镇) 卫生院输血科 (血库) 。

1.2 完成审批手续, 建立健全管理规章制度

依据《血站管理办法》第十七条:为保证辖区内临床用血需要, 血站可以设置储血点储存血液。储血点应当具备必要的储存条件, 并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要求办理通过审批手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血站管理办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制定了设置贮血点应具备的条件、储血点管理办法、储血点基本标准以及23项工作管理职责制度和操作规程。

1.3 明确各方责任, 确保工作有序进行

1.3.1 为了规范、科学、准确地设置储血点, 确保储血点设立工作有序进行。

由市卫生局下文, 要求各县 (市) 卫生局、医疗用血单位配合血站做好工作, 各县卫生局负责监督、指导落实具体工作。血站与各储血点签订供血"协议书", 明确各方责任, 包括:工作责任、经济责任、法律责任。

1.3.2 明确职责:

(1) 血站主要职责:按照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 在规定范围内开展无偿献血者的招募、血液的采集与制备、临床用血供应以及医疗用血的业务指导等工作;承担供血区域范围内血液储存的质量控制;对所在行政区域内的血库进行质量控制;承担供血区域范围内的业务培训与技术指导;承担卫生行政部门交办的任务。 (2) 储血点主要职责:a负责本辖区医疗临床用血特别是急救用血的贮备及供应, 不得进行临床输血的血液采集、检测。b负责指导供血范围内的临床用血, 做到节约用血、合理用血。

2 加强培训和指导, 实施质量管理监控, 确保用血安全

2.1 统一培训相关业务人员, 强化输血质量管理, 建立全面质量控制体系并严格执行。血站派出业务骨干对储血点工作人员进行面对面培训, 使之掌握与中心血站一致的相关工作流程和制度, 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相关工作制度、岗位职责和操作规程, 规范履行储血点贮备及供应职责。

2.2 根据《血站管理办法》要求, 建立了对储血点管理质量管理体系, 明确了血站各相关科室对储血点关联的职责, 血库根据各储血点血液出库情况负责制定储血点送血计划, 包括送血量、送血品种、规格以及送血时间。

2.3 建立质量管理监控制度血站质管科负责实施储血点质量管理监控, 每月对血液管理、设备管理、温度监控、耗材试剂的使用等进行检查, 每年负责请计量部门进行设备检定, 确保用血安全。

3 讨论

梧州市, 位于广西东部, 辖区4个城区、3个县及1个代管市, 面积12588平方公里, 人口310万, 属典型的低山丘陵地区, 占总面积85%。年用血量20顿, 采供血服务全部归纳我站, 服务范围最远距血站180公里。

由于我市辖区面积大, 64个用血单位规模小而分散, 路程远, 每次送血量少, 且无用血计划, 随叫随到, 这对医疗单位的临床用血特别是边远山区地区的急救用血供应带来极大的影响, 且送血交通安全和血液质量也得不到保证, 人力、物力资源也造成相当大的浪费[1]。

为了保证临床用血得到及时、充足供应, 杜绝交通安全隐患, 减少资源浪费。根据卫生部《血站管理办法》第十七条和《采供血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设置标准的规定, 在辖区内统一设立储血点, 优化整合了卫生资源, 大大降低了血液运送成本[2], 规范管理职责制度, 配备专用冰箱及相关设备, 解决了当地财力投入, 解决了辖区内临床急救用血的及时供给, 提高了血液的安全性和血液质量的稳定性。

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各医院的大力支持下, 2年来, 通过加强对储血点工作人员输血相关法律法规及合理用血、科学用血知识培训, 使其真正理解科学用血的内涵, 强化质量意识, 做到岗位有职责、操作有规程、工作有制度、质量有标准。并通过储血点工作人员以点带面的形式指导当地医务人员合理、安全用血, 使之能严格按照各项输血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开展临床输血诊疗活动。

总之, 按照卫生部"横向到边, 纵向到底"的血液配送要求, 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的储血点设立, 在依法供血, 规范临床及时、合理、安全用血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焦伟, 杨起, 黎海澜, 等.广西部分医院输血科 (血库) 业务开展情况与管理对策[J].卫生软科学, 2006, 20 (60:548-550.

健全网络 篇5

万载县卫生监督所在今年全县卫生法制与监督工作会上提出,夯实基础,健全网络,强化农村卫生监督工作的目标,县卫生局与各卫生院签订了卫生监督工作目标责任书;要求从机构、人员、管理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农村基层卫生监督工作的新模式,促进农村卫生监督工作的全面发展。

1、加强组织领导,提高管理水平

1.1健全机构落实责任

随着国家法制的不断完善和卫生改草的深入,卫生监督已从“五大卫生”延伸到目前的“九个大项”,几乎每个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都是卫生监督的服务对象。各乡镇卫生院要成立以院长为每一责任人的领导小组并设立法监组,固定人员;在县卫生局的领导和县卫生监督所的业务指导下开展工作;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建立健全协调组织;以政府名义发文,争取政府牵头解决卫生监督工作的难题。

通过业务培训、自学等方式提高理论水平和派员到县卫生监督所跟班实践作业相结合提高农村卫生监督队伍整体素质。

1.2强化医防协作组织

医防协作是农村卫生机构共同面对的课题。要通过:(1)形成医防协作网络。医防双方协商成立医防协作领导小组。(2)协作组织的职能划分,及时分解卫生监督等任务指标,责任到人,并组织检查验收。(3)保证卫生监督工作经费,做到利益共享,协商分配。形成医

防互相依存、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新型医防协作关系。

1.3加强网底组织建设

村卫生室是三级医疗保健网的网底,卫生执法监督是以“人人健康”为最终目的,这一目的的实现离不开承担大量卫生监督任务的村卫生室。(1)加强对村卫生所的监督管理;(2)强化对乡村医生队伍的培训;(3)考评发放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调动乡村医生从事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积极性。

2、建立责任制,保证指标落实

2.1落实卫生监督责任

(1)要求卫生院将9项卫生监督工作分工到人。(2)根据项目基础工作状况确定位次目标。(3)实行“三挂钩”,即:①将卫生监督工作社会满意度与评先、评优挂钩;②将指标完成情况与科主任津贴挂钩;③单项工作指标完成情况按系数法与奖金挂钩。

2.2落实村级医生的责任

(1)将传染病防治、消毒工作、医疗市场管理等卫生监督指标下达到村卫生所。(2)明确所长、乡村医生等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各个岗位均承担一定的卫生监督工作指标,落实到人。以农村居民家庭聚餐卫生指导为例,落实双重信息报告责任制,乡村医生包干到组,既负责信息报告,又负责上门卫生指导。(3)按岗位职责切块划分,考核发放公共卫生服务补助,从而保证传染病报告、医疗废弃物处理、医疗市场管理等卫生监督指标落到实处。

2.3落实卫生监督相对人的责任

卫生监督相对人指的是监督对象。(1)抓安全供水责任的落实。要与各水厂主管人签订水厂供水安全管理责任书,实行责任追究制。

(2)抓餐饮服务单位和公共场所经营者责任的落实。在公安、工商的配合支持下,所有餐饮服务单位签订责任书和承诺书,促使经营者切实履行安全职责。(3)抓公民接受监督指导责任的落实。为保障农村居民家庭聚餐的食品卫生安全,防范食物中毒及食源性传染病的发生,明确家庭聚餐举办者及民间厨师应承担的责任。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确保无重、特大食品安全事故和其它安全事件。

3、完善管理机制,提升卫生监督工作水平

加强农村卫生监督稽查工作,在强化目标管理责任体系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完善考评体系,出台考评细则,坚持定期考核和平时考核相结合,系统内考核和干群评议相结合,提高卫生监督执法效率,提升卫生监督执法能力,树立良好的卫生监督执法形象。

3.1预防性卫生监督

对新建、改建集体食堂进行“三同时”审查。实现全县餐饮服务单位、公共场所单位和放射诊疗单位从业人健康检查合格持证率达100%;卫生许可证发证合格率达100%;对学生、工人等人群开展健康监测。

3.2经常性卫生监督

加强对餐饮服务、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卫生、医疗卫生用品、保教用品等卫生监督监测,覆盖率达100%;净化医疗市场、打击非法行医,有效地遏制行业不正之风和不规范诊疗行为。

3.3试点农村家庭聚餐食品卫生指导项目

建立健全基层组织的维稳机制和网络 篇6

[关键词]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社会网络;维稳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6)05-0028-03

当前,随着市场经济和多元社会的发展,社会稳定成为党和国家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国家体系的建立,党的组织体系与国家行政体系高度融合,共同在国家体系内面对社会多发的矛盾和稳定问题。随着社会分化的加剧和矛盾多发,维稳工作的单一国家工作机制开始面临着“越维越不稳”的困境。维稳工作需要在社会中层网络的基础上形成社会工作机制,这就意味着党组织不能仅仅在国家体系内发挥作用,更要在社会层面发挥作用。党组织必须重新重视自己联系社会、代表社会的政治功能,形成以党组织为主导的多元治理的社会工作体系。

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对于转型期社会矛盾的基本判断是“社会矛盾多发”和“越维越不稳”。如何正确判断目前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做好维稳工作以避免社会动荡的可能性,是一件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情。

(一)什么是“社会矛盾多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社会利益和权力结构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在多元化的社会结构中,不同主体基于不同的利益立场,相互之间会产生越来越多的矛盾和冲突。某种程度上,这些矛盾冲突是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多元化的必然产物,并非是我国的独有现象。然而,“社会矛盾多发”在我国的特殊表现是社会矛盾越来越多地以面向公共部门的“上访”或“群体性事件”的形式表现出来。换句话说,社会矛盾在社会层面的解决机制缺失,只有“政府—群众”面对面解决的单一机制,政府成为了社会在遇到各类问题时所诉求的唯一对象。

(二)如何看待“越维越不稳”?所谓“越维越不稳”,一方面表现在各级政府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在维稳上,但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的数量却不但没有减少,反而不断增加。另一方面,由于以维稳成为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维稳工作部门在维稳中对可能影响稳定的,就努力解决,甚至不讲原则地息事宁人。长此以往,民众也就明白了政府解决问题的标准,从而将所谓“闹”作为博弈的一种手段,出现了“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因此,以政府工作部门为核心的单一维稳机制在社会层面的效率越低,维稳的压力越大,民众“闹访”的成功率就越高。

(三)维稳需要“多元社会机制”。现有维稳机制的弊端在于,政府是唯一的社会冲突解决者和诉求对象、唯一的社会公正的代表者,政府工作部门成为唯一的社会稳定工作责任的承担者。而随着多元社会分化发展的加速,各种类型的社会矛盾和冲突越来越多,政府无法包下所有的社会稳定工作,政府行政化的工作体系负载将越来越重,以至于难以完全满足社会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对政府维护公正的预期过高,当政府在具体工作中出现工作失误被认为“不公正”时,就会带来普遍的社会不满。其实,政府行政化的维稳体系应该作为社会稳定的“最终防线”,而不应是唯一诉求对象。因此,社会稳定工作需要构建政府体系之外的多元社会机制,社会维稳机制与政府维稳机制一起构成多层次的矛盾解决机制。一定程度上说,社会层面的维稳工作体系应贯穿于社会矛盾形成、发展、持续、终止的全过程,而政府维稳工作体系则是主要出现于矛盾的激化和僵持阶段。

(四)维稳基础在于形成“社会中层网络”。需要指出的是,稳定的多元社会机制无法在离散的、原子化的社会基础之上构建起来。多元社会机制构建也不是在政府行政体系之外另构建一套行政化的、类政府的体系和机制。多元社会机制的基础,就在于在政府行政体系之外,在社会层面能够形成社会网络。在此基础上,社会层面的维稳体系才能构建起来,同时政府力量才能够以这一网络为传导机制,从而实现有效地治理社会。

在“社会矛盾多发”和“越维越不稳”的困境中,我们认为,社会的无组织化而导致的社会中层网络缺失是核心问题。一方面,社会的无组织化使得社会中的多元主体难以整合成一个有效的治理体系,因而社会在面临问题时,不论是大问题、小问题、深层问题还是具体问题,总是以国家为诉求对象;另一方面,社会的无组织化使得国家不得不直接面对矛盾治理需求不断上升的社会,从而出现国家维稳工作的过载。

“社会无组织化”是二十世纪以来中国革命和建设面临的核心问题。在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十分强调基层党组织特别是党支部应该作为基层单位的核心,去联系群众、动员群众和组织群众。正是以民主集中制和单位建党的组织模式,中国共产党完成了在资本主义发展落后的后发国家迅速实现社会组织化的使命,并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逐渐建立起计划经济和单位体制。在单位体制下,原先作为基层社会组织化的核心的基层党组织,同时也是与国家和单位行政权力高度融合的领导机构,越来越通过国家的行政体系和力量去整合和管理社会。这一体系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效率很高,各级单位组成了社会中层网络,各类社会冲突都是在单位内解决,除了由国家正式发起的政治运动外,社会自发冲突很少能冲击到国家和政府部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单位制的解体,单位逐渐回归为社会生产部门,而不再是包揽一切的行政化组织,社会流动水平提高,单位外社会兴起。原先作为社会中层网络核心的党组织,由于与单位体制高度融合,其组织体系和影响力在单位制解体时也随之不断收缩。与此同时,由于国家对社会自组织快速发展的控制,社会自组织的成长和发育目前也处于较低水平。在党组织收缩、社会组织发育缓慢的情况下,社会在总体上呈原子化状态,缺乏社会中层网络。

社会中层网络的缺失对于社会稳定带来三重压力:第一,社会层面缺乏约束机制和利益调和机制,社会中层网络缺失使得个人和家庭受到的道德和习惯约束减少,各类社会矛盾易发过激行为。第二,国家是社会中唯一的组织化力量,各类社会矛盾都直接寻求国家的介入和仲裁,为国家带来巨大的维稳责任和压力。第三,面对原子化的社会,国家的政策和行为除了行政组织体系之外,难以找到其他组织载体,因此执行效率大大下降,出现维稳工作“越维越不稳”现象。

由于社会中层网络的缺失,国家的维稳工作往往出现在矛盾激化期,也就是出现在社会矛盾最难协调解决的时期。在矛盾的形成期,国家往往缺乏联系机制,对社会矛盾的发生加以预防;在矛盾的发展期,国家行政体系也缺乏介入的动力和机制;在矛盾的激化期,国家在被动介入后,往往容易由于具体工作的处理不当而成为矛盾的针对方,国家行为的权威性和合法性下降。在矛盾的消退期,国家又往往缺乏一定的终止机制,

对于现代政党来说,通过政党的组织、干部和体系,实现社会的组织化从而将社会整体吸纳进政治过程,是现代政党的根本使命。现代政党的产生就是以组织社会和表达社会利益为其基本的政治功能。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是以其严密有效的组织体系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滞后的旧中国快速实现了社会的组织化。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由革命党转化为执政党,开始在国家和单位体系内通过行政权力来实现党的领导和国家发展。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推进,党也越来越强调推动发展和服务社会的能力,越来越强调其社会功能的发挥。

但是随着单位体制的解体和原子化社会的产生,社会越来越需要在国家行政体系之外重建中层网络,通过社会中层网络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国家对社会的有效治理。我们认为,在社会自组织发展缓慢的前提下,党组织要承担起把社会组织起来,重建社会中层网络的社会使命。这意味着基层党组织必须重新认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由原先协助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到重新重视联系群众和代表群众,由原先重视党组织的社会功能到更加重视党组织的政治功能。

作为国家的执政党,党组织十分重视自身的社会控制和社会整合功能。一直以来,由于与国家行政体系紧密结合,党组织对自身的定位除对国家体系的政治领导之外,在社会层面主要是协助和辅助国家行政体系更好地进行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而在单位体制解体以后,党组织需要更加重视在社会中的政治功能,即联系社会和代表社会,通过利益的表达和诉求实现对社会的整合。只有实现对社会的利益代表,党组织才能将原子化的社会重新组织化和网络化,从而构建新型的社会中层网络。

如上所述,为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并同时减轻国家的维稳压力,必须要在国家与原子化的社会之间重建社会中层网络,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形成维稳的社会机制。在此过程中,党组织必须承担起重建社会中层网络的社会使命。

总体上,党组织必须实现三个层面的转变:第一,在功能转变上,新时期党组织的核心功能是联系社会和代表社会,而不是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第二,在组织形态上,党组织不再期望建立完善严密的行政化组织体系,而要在社会中构建枢纽型组织形态,从而实现社会的再组织化。第三,在工作方式上,党组织不再借助于国家行政体系的力量,而必须依靠党组织基层骨干,不再被动地管理和服务,而要主动地联系和代表。

在维稳工作的具体策略上,党组织要通过构建社会中层网络,形成党组织主导的、社会多元主体力量参与的社会维稳机制:

(一)依靠党组织基层骨干:社会中层网络的形成。作为一定区域中利益的代表,党组织工作的开展不能依靠科层化的组织体系,而必须依靠一批有理想、有活力、能做群众工作、群众信得过的基层骨干。因此,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党组织不追求十分完善的组织体系,而是重视发挥支委等核心成员。这意味着我们必须重视基层党组织骨干的培养,给予更多的待遇、政策和成长机会。

(二)“形成经常性网络”:矛盾产生前党组织的预防。维稳工作不应该是即时性而应是长期性的。党组织在构建社会中层网络的过程中,要注意形成矛盾预防的经常性网络。在矛盾发生前,党组织要提前介入。这意味着基层党组织要与社会中的矛盾触发点、社区中的意见领袖建立联系、定时走访,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基础上化解矛盾。

(三)“用好大数据平台”:矛盾发展期信息的沟通与整合。党组织必须大力加强信息平台的建设,把基层党组织从“做材料、做档案”的繁重工作中解放出来,以更多的精力投入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中去。在维稳工作中,要注重分离党组织与基层政府部门的作用。党组织要发挥贴近社区、贴近群众的优势和作用,同时利用好现代网络技术和大数据平台,做好信息的沟通和整合工作。

(四)“党组织的在场”:矛盾发酵期党组织的介入。在现有的维稳工作机制中,主要以政府工作部门或代表政府的党组织的介入为主。事实上,维稳工作需要社区党组织或与工作对象有一定日常联系的党组织介入。在矛盾发酵期,党组织要亮明身份、探明原由、中立立场、代表利益。同时单位党组织和区域党组织要联合参与矛盾的化解工作。

(五)“党组织主导的多元治理”:矛盾激化期党组织的协调作用。维稳工作要在国家机制之外形成维稳的社会机制。这一社会机制要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通过枢纽型组织形态的构建,形成党组织主导的多元治理结构。这意味着基层党组织要更多地发挥整合功能,以党组织为核心形成整合性平台,整合所在区域与区域内单位的资源和力量共同参与维稳工作。

作者系复旦大学政党建设与国家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基地研究人员

健全内部会计控制 篇7

无论是会计职能部门还是非会计职能部门所实施的控制都可称为内部控制,而会计控制是指会计职能部门所实施的控制,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内部控制包含会计控制,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在会计职能部门的具体运用和体现,也就是说在会计职能部门方面会计控制等同于内部控制;另一方面,单位一切有关资金的运动和资产的变化都要通过会计核算表现出来,因此,会计核算所涉及的风险涵盖了单位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有关资金、资产的风险),而会计控制作为对这些风险所实施的控制,其内容构成了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内部控制还是内部会计控制,其控制的目的都是为了防范风险,这也决定了两者的控制目的具有一致性,即都是保证资产的安全和会计信息的真实。而内部控制程序则利用会计程序保证资产的安全、业务的真实。

二、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现状

(一)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1)随意编造虚假会计信息。一些单位因为内部管理松弛而削弱了会计基础工作,账目混乱,财产不实,数据失真,为了掩盖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任意伪造、变造虚假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一些单位会计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高,造成记账随意,手续不全,差错严重,会计资料散失,核算不实等会计信息失真状况。

2)内部管理职责不清。一些单位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单位内部没有建立决算、执行、监督三权分立、互相制约的机制。单位法人代表独断专行,导致资金、资产调度等重大决策失误;内部管理权限失控,职责不清,越权行事,给滥用职权,贪污舞弊造成可乘之机。

3)费用支出失控,资产流失严重。一些企业允许部门经理掌握开支一定比例的业务费用,但未规定具体的开支范围,导致一些部门经理大手大脚,挥霍浪费;一些单位在材料采购、财产管理、产品销售等环节监控不力,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加大了单位的亏损。

4)违法违纪现象时有发生。有些会计人员违反会计职业道德,不认真行使会计监督职权,使一些主管财务的领导、业务经办人员利用内控不严的漏洞,利用虚假发票,非法侵占企业资金;有的财会人员参与违法违纪活动,收受贿赂、贪污、挪用公款。

(二)在流动资产环节上的漏洞

企业流动资产主要分布在现金、银行存款、库存物资和往来账目等环节上,这也是内控制度最容易失控的环节。比如有的出纳员开具只有自己签名、与营业员的交款数额不一致的收据交会计作账,部分现金被截留;有的出纳员自行签发现金支票去银行提款,侍机贪污;有的营业员同时使用两本没有编号的收据,一本记载的款项交出纳员,另一本记载的款项装进自己的腰包;有的会计员瞒着领导把收回的货款不交会计入账,以私人的名义存入银行;有的保管员月末既不盘点又不同会计对账,私自把库存物资拿出去卖掉;有的经营人员把采购回来的商品直接放在柜台出售,既不通过库房办理出入库手续,又不把货款交财务入账,搞“体外循环”。

(三)会计监督制度与相应的产、供、销配套制度脱节

由于企业经营管理上的条块分割,财务部门主要是事后算账,很难起到事前控制、事中监督的作用,往往产品已经发出,财务部门还不知道是否己实现销售;供应部门弄虚作假与失职造成购进材料质次价高,财务部门仍须照价付款。

(四)重大投资环节上的失控现象

购置固定资产和对外投资是企业的重大经济活动。按规定应事先召集有关会议,征求多方面意见,进行市场预测,选择最佳方案,论证方案的可行性。反之如果只凭企业的一把手主观臆断,就会使整个投资过程排除其它的参与和监督,导致投资亏损直至倒闭。

三、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对策

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能为严格执行国家财经纪律及相关制度提供保障,有利于保护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在建立内部会计控制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

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有效实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基础。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所有权、决策权、经营权既相互分离、又相互制衡的机制,解决内部控制和监督不到位的问题,使经营者在董事会授权的范围内决策管理,并受到严格的监督与制约,从而保证包括内部会计控制在内的企业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

(二)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体系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会计控制的核心内容。一般而言内部会计控制的环节设置受企业规模的制约。对于有足够规模的企业,进行广泛的内部控制就是切实可行的,它们有条件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对大型企业应该建立较高水平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

(三)强化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是保障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强化内部会计监督的制度保障。通过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可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违法违章苗头,从而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内部审计要具有相对独立性,使之制度化、常规化。内部审计人员要处处以企业利益和投资者利益为主,帮助堵漏,加强管理,使之成为企业领导的“法律顾问”和企业经济行为的“诊断医生”。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在时间上应从事后审计转向事中、事前审计,在工作内容上从查处违规违纪审计转向内控制度审计和绩效审计,要推行全面预算管理,严格事前、事中控制,把企业的问题尽量消除在萌芽之中。

(四)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是对企业经营管理各个环节实施有效监控的制度,它大大超过了财务会计的知识领域,是投资、金融、市场、营销、法律、材料、信息、机构、生产等多方面知识的融合,如果企业财务人员没有一定的综合素质,内部会计控制就不可能完全到位。因此,企业财务人员要真正能担当内部会计控制的重任,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操作能力就显得刻不容缓。这就要求企业财务人员加强自觉学习的同时,各级财政部门还要加强对企业财务人员的后续教育,不断加深专业知识学习,加深现代化的企业经营理论、会计手段和方法的学习。

四、结论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设计其基本目标应该是在保证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保证企业顺畅运转而又小失控制,同时,要能对非常规业务进行有效的反应,通过对内部控制的检测和评价,保证企业内部控制能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文件.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 (试行) , 2001.

法治社保亟待健全法制 篇8

但也要看到,形势的发展对社会保险法制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同时,就社会保险法本身来看,也存在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

1部分条款无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导致执行无据

社保法多采取原则性、方向性的立法规定,具体操作需要通过制定配套措施来明确,但相当一部分配套政策尚未制定,导致这部分法律规定无法执行,参保人员个人权益不能依法享有,基层管理经办部门面临的工作压力加大,承受很大的行政风险。如社保法第88条规定 “以欺诈、伪造证明材料或其他手段骗取社会保险待遇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责令退回骗取的社会保险金,处骗取金额二倍至五倍以下的罚款”,但并没有明确实施主体,对骗取金额也没有进行界定, 导致认定困难。此外,在与刑法衔接方面,目前也没有具体规则,包括入刑金额标准、量刑标准、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协调机制等。

2部分条款可操作性差,执行成本高

工伤保险先行支付是社会保险法的最大突破之一,但由于在追偿基金垫付的费用方面缺乏可操作性,存在参保风险、基金风险和行政风险,导致各地不敢积极推行, 担心会带来参保逆选择、用人单位逃避应承担的工伤赔偿责任等负面作用。这种担心在实施中也得到印证,根据我部收集的各地在2013年7月1日至2014年12月底发生的1158个案例的统计分析,99.2%的案例没有完成追偿,90.6%的先行支付基金没有追回。

3部分条款虽有明确规定,但执行不到位

由于没有建立从上至下的执法监督检查体系,导致执行不到位。 社保法第32条规定:“个人跨统筹地区就业的,其基本医疗保险关系随本人转移,缴费年限累计计算。” 但在实践中,由于只转医保关系, 不从统筹基金转移资金,出现了转出容易转入难的现象,能够实现转移接续的人次远少于养老保险,二者不能同步转移。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挑战。

4部分条款实施后,执行中产生新问题

医疗保险基金先行支付的规定旨在保障参保人的利益,事实上可能偏离了立法的本意。对于患者来说,因第三人原因造成伤病的,必须先作为受伤害人得到第三人赔偿,第三方不赔偿或无法确定的, 再作为医疗保险参保人申请医保基金先行支付。但如果是个人原因造成的伤病,则可以一开始就作为参保人刷卡结算。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个人对医疗机构谎称是自己造成的伤病,反而程序简单。这说明法律制定务必严谨,避免出现漏洞。

为贯彻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险法制建设应该与时俱进,加快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首先应加快制定社会保险法授权制定的配套法规政策、实施细则,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其次应适时修改社保法,主要是明确其作为权益保护法的核心条款,如缴费基数、费率、待遇调整机制;审视和修改不可执行的条款;完善社会保险执法监督体系,实现严格执法; 针对当前实践中超越法律规定的方面给予调整,如基本医疗保险城乡统筹,法律第三章对各项基本养老保险作出明确规定,而第四章只对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作出明确规定,新农合仅以“由国务院规定”一笔带过,导致城乡居民医保整合缺乏充分的法律约束力。

从长远看,应当加快形成以社会保险法为统领,以《基本养老保险条例》《基本医疗保险条例》 《失业保险条例》《工伤保险条例》《生育保险条例》《社会保险费征缴条例》《社会保险基金监督条例》等相关法规、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构成的比较健全和完善的社会保险法律体系,为促进社会保险事业发展全面纳入法制化轨道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

试读健全全民医保体系 篇9

健全, 意在更强健的功能, 而非制度折腾

判断一项制度是否健全, 应考察其制度功能与实际作用是否匹配, 社会需要与现实可能是否平衡。社会保障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 调节群体利益关系, 平衡社会矛盾, 乃非阶级对抗社会的治国重器。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提出了健全全民医保体系的要求。真正理解和把握健全全民医保体系的深刻内涵和努力方向, 必须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战略, 考察其功能定位、现实差距, 明确重点任务和推进战略。

全面领会十八大精神, 健全全民医保体系, 不是对现行制度的否定, 而是在着眼于发挥制度更强健的功能, 进行体系的完善和机制的创新。健全, 既不能以否定一切的态度对现行成功的基本制度予以任意修篡, 也不能以孤芳自赏的矫情拒绝变革。

健全医保的主题

中国经过“黄金十年”发展, 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待遇增长呈现着扩张性发展态势。中国正进入一个深刻变化的社会转型期。党的十八大报告深刻阐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面临的形势、任务和基本把握, 明确了社会保障的功能定位、基本方针、发展目标和战略性任务。在这个特殊而关键的历史时期, 整个社会保障将由扩张性发展战略转向功能性调节战略。健全全民医保体系的主题, 同样不是福利扩张, 而是利益平衡。平衡是一切社会治理活动的圆心。当前医疗保障制度的突出问题, 不是保障不足, 而是平衡利益诉求的功能不强。制度不能解决资源不足问题, 而是解决资源配置问题。如果将健全全民医保体系一味理解为提高待遇, 则无疑将全民医保推进福利陷阱最终自废武功。

社会保障能力受制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 而社会保障功能作用具有天然的超经济制约的扩张性。城镇化、老龄化、全球化、利益诉求、福利驱动、民粹政治、网络文明等等, 无一不在助推社会福利诉求的制度性膨胀, 这种扩张蕴含着巨大的运行风险, 侵蚀着经济发展的动力和社会活力。

全民医保的基本命题

面对新的社会环境和制度自身的内在作用机制, 全民医保健全之路将始终面临影响制度走向和功能效应的基本命题。

公平保障。社会转型带来的一个最基本的社会诉求是公平诉求。全民医保建立意味着人们的普遍诉求将由权益保障转向公平保障, 健全医疗保障的主要任务不是待遇增长, 而是待遇均衡。但给糖果容易, 分糖果难。行政决策惯性在处理待遇均衡中往往采取安抚式差别提待的做法, 将公平保障诉求引向福利驱动。就社会治理而言, 公平是法则, 更是度。太不公乱, 太公平死。妥善处理公平保障诉求, 重在建立公平机制和把握公平尺度。

基金平衡。任何医疗保障的制度性作用都有两个方面的结果:减轻患者负担, 助推消费增长。保障程度越高, 费用控制越难。此外, 老龄化、均等化、便捷性和技术进步等客观因素都会推动医疗费用增长。基金平衡, 不单纯是制度性命题, 更是社会性命题。基金平衡决定制度存废, 也关乎社会发展。费率过高, 削弱经济活动;保障不足, 难以平复社会矛盾。基金风险的最大根源在制度性共济保障过度, 最难控制在机制性医疗资源失衡。解决好医疗保障基金平衡问题, 应立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和全球化条件下国家发展战略, 总体把握社会保障标准, 合理确定基金收支负担, 着力控制医药资源成本。

基础作用。医疗服务去市场化、去利益化的改革导向, 提升了医疗保障机制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的基础性作用。但医保的制度意义在于通过社会筹资实施对患者的减负功能, 而非对医疗服务喂奶。事实上医药服务从来离不开市场环境也根除不了利益冲动。如果基础作用就是做奶妈子, 无疑置医保于囚徒困境。医疗保障与医药服务的各自社会功能和内在规律有着本质区别, 制度属性和运行机制高度独立, 不能相互混淆和冲击。但两者相互依存和作用, 一损俱损, 一荣俱荣。如何发挥医保对医药服务运行机制的基础性作用, 是健全全民医保体系的长期性、机制性命题。基础作用的根本意义在于完善资源配置和利益调节机制, 实现基金购买医药服务的成本效应和医药服务健康运行, 最终实现更强健的保障功能。

核心战略:基本保障、系统统筹、资源配置

妥善应对和破解全民医保的基本命题, 必须从战略层面确定基本方针、顶层设计和系统作用。

基本保障战略。初级阶段是中国最大国情和最大实际, 社会保障关系全民最基本利益和最强烈诉求。这是科学发展观的立论基础, 也是确定社会保障战略的基本前提。基于我国基本国情和社会保障基本规律, 总结吸取欧美福利制度的深刻教训, 中国医疗保障都必须始终坚持基本保障战略。基本保障战略不只是制度设计和保障功能问题, 而是社会发展战略问题。要始终把经济发展作为首要目标, 严格控制政府和企业缴费负担, 防止削弱政府社会治理能力和经济发展动力。要始终着眼解危济困的社会风险管理, 严格界定保障责任和待遇标准, “操之有度, 施之以广、惠之于患”, 高度警惕福利化, 13亿人的发展中国家承受不起福利化危害。要坚持不懈地推进医疗保障的分担机制、分层保障和分级医疗, 在多元利益诉求和强劲福利冲动社会, 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和社会机制满足不同利益诉求, 分散社会矛盾。

系统统筹战略。中国社会的客观差距和社会保障的实践历程, 导致了基本医疗保障层面的制度 (区域、城乡和人群) 分割, 多层次保障体系间的功能分割和管理权限的职能分割。制度分割产生攀比, 基金分割削弱效能, 管理分割影响服务。社会保障作用的基本功能是调节社会利益, 因而制度本身在本质上排斥差异性。从战略的高度推进医疗保障的区域、城乡、保障层次和管理级次及财政、价格、医药服务等相关领域的系统统筹, 应是健全全民医保体系的最大课题。但统筹不是统管通吃。不同于社会经济活动, 政府治理重在目标的一致性、功能的协调性和机制的同向性。这是系统统筹的意义所在。

资源配置战略。在任何制度条件下, 医疗保障绩效都主要取决于基金置换医疗服务的成本。中国医疗资源配置失衡, 资源配置机制失灵, 导致服务短缺和成本过高, 并同向影响到基金绩效和患者负担。因此医药资源配置问题, 实质性地成为健全医保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船不能在岸上航行。医药服务不能建立自身的资源配置机制。作为最大买方, 医疗保障具有天然的资源配置功能, 而全民医保要实现更强健功能必须实施以基金主导医药资源配置的成本战略。实施医药资源配置战略, 关键在切实落实“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方针, 运用市场规律和公共管理职能, 通过集团购买服务, 确立医疗保障在医疗服务选择权、定价权和分配权等方面的主导作用, 从而建立基金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和利益调节机制。

关键环节和重点任务

实现功能更强健的全民医保体系, 头绪繁杂, 难度更大, 应抓住影响全局和长远的健全制度、理顺体制和完善机制等关键环节, 明确重点任务, 扎实推进。

着力维权减负, 健全保障制度。增强全民医保的制度功能, 要由扩张性的参保扩面和普惠性待遇增长, 转向更集中地解决困难人群的参保和高额费用负担。一要进一步加大公共援助机制, 着力解决困难群体参保。二要统筹运用基本保障、补充保障、商业保险和社会慈善救助等功能, 积极探索重大疾病保障机制, 集中解决困难人群的高额医疗负担。三要健全依法稳定的参保缴费制度和社保登记制度, 探索推行单位和个人履行参保缴费义务与享受保障待遇的社会契约和相应的法律法规。全民医保必须全民参保, 参保缴费是制度之基。完善依法稳定的参保缴费制度, 既关系困难群体的保障权益, 更关系到制度长远稳健运行。

理顺管理体制, 加速体系整合。体制不顺, 政出多门, 功能紊乱, 效能低下, 是公共政策和社会管理之大忌。整合医疗保障制度体系, 首先要统一管理体制。一是统一基本医疗保险行政和经办管理体制, 统筹规划和协调多层次保障体系, 简化和相对集中医疗保障基本制度、公共政策和核心待遇标准等管理级次和权限, 从而协同社会政策功能, 增强公共管理效能。二是加速整合制度体系, 尽早实现城乡统筹;在坚持分级管理、风险共担前提下, 加快提升区域统筹层次、基金预算层级和医疗服务管理集中度。三是健全和提升公共管理服务系统, 创新运行机制, 简化、统一业务流程, 健全管理服务网络, 推进标准化、信息化建设。

健全医院会计内部控制 篇10

结合医院本身的经营特色, 根据相关会计的政策、法规, 健全医院会计内部控制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统一认识, 营造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环境

医院的负责人对内部会计控制的态度, 是影响内部会计控制有效性的关键因素。领导要明确管理的重心在决策, 而决策的科学性则离不开正确可靠的信息, 只有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对会计、统计等经济业务的程序做出合理的规定才能防范错误和舞弊行为, 提高会计、统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医院负责人对内部会计控制的态度、认识和行动是内部会计控制运行的基础, 医院的组织结构、审计监督体系、人力资源政策等也是影响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因素。

健全纵横交错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纵向是不同管理层次的控制, 横向是不同性质的专业控制, 内部牵制制度、岗位轮换制度、内部稽核制度等都是必不可少的, 要充分发挥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制约功能、反馈功能、激励功能, 并通过实践活动不断修正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使内部控制制度具有科学性和连贯性, 保证其发挥应有的功效。并通过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 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风气, 使每个职工充分发挥内在的潜能, 使病人得到快捷的服务。

健全财务组织管理

建立合理的财务管理体制, 根据医院会计业务的需要, 设立独立的会计机构, 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医院财务管理体制。财务科管理全院的各项财务工作, 院长是医院财务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明确单位领导人对财务工作的领导职责以及会计机构负责人对财务工作的领导职责。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以及任用、考核制。根据《医院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 结合各医院的实际需要, 合理设置会计岗位, 做到不同岗位的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制定各会计岗位职责, 明确各会计岗位任职条件, 实行财会队伍“准入制”, 保证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岗位业绩考核, 定期进行岗位轮换。

健全会计基础管理

会计基础是会计工作的保障, 只有做好会计基础工作, 才能保证会计工作的严肃性、完整性和准确性。

1.建立账务处理程序制度。根据《医院财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的规定使用会计科目, 设置会计账簿, 按规定的步骤和方法进行账务处理, 保证会计核算的客观性、一致性、及时性、重要性、全面性等。

2.建立财务稽核制度。明确稽核人员的职责、权限以及稽核内容一般由财务科长和总账会计兼任, 对会计记账凭证、账簿、账务报告等按照规定要求进行审核。

3.建立内部牵制以及财务监督制度。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账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 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程序应当明确;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应当明确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 程序应当明确。任何一项经济业务的办理, 必须由两个以上部门或人员分工办理, 经办人员之间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出纳人员不得兼任资产保管、收入、支出、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 以及稽核工作和会计档案管理工作审批支付款项的人员不得担任采购、出纳工作;物资核算与物资保管岗位分离。

4.建立财务审批制度。任何一项费用支出, 必须先由科室负责人初步审核并签字, 然后由财务科科长审核, 经院长实行一支笔批报。大额费用支出项目必须申请院办公会研究决定。

5.建立原始记录管理制度。原始记录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时取得或填制的原始管理和核算资料;是对经济业务活动有关事项的直接记载;是加强经济核算和管理的基础。据此, 对原始凭证记录的签发、传递、程序、汇集、反馈等, 要明确有关人员负责, 以确保原始凭证记录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靠性。

6.建立票据管理制度。对医疗服务收费收据、行政事业单位结算凭证、向银行购领的银行结算空白支票, 以及院内印制使用的票据等医院所有票据的购领、印刷、保管、缴销、管理统一归财务科管理。财务科必须按有关票据管理规定进行印刷、购领、使用、保管。

7.建立档案管理制度。财务科指定专人保管会计档案, 按期整理立卷, 装订成册, 登记会计档案保管清册, 按档案管理规定明确会计资料的归档、调阅、销毁等管理制度。

加强计算机系统的内部会计控制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遍应用, 防止计算机犯罪已成为当务之急。计算机技术的复杂性以及计算机犯罪的隐蔽性和危害性, 较之手工系统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难度更大, 不仅要注重软件开发时的系统控制, 把应用程度设置成不可读或隐含文件, 对数据文件进行加密, 及时备份数据文件, 还要加强日常维护的控制, 严格按工作岗位设定每个操作人员的权限, 设定操作口令, 如果可能最好使用密码盘。严格按操作权限和操作流程办理, 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 完善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

健全预算管理

计划经济条件下, 医院实行政府拨款, 预算管理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控制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形成, 政府只担负部分人员费用, 医院的生存完全依靠自身的经营状况, 实行预算管理, 控制成本支出, 是医院经营管理的关键。所谓预算, 就是客观反映组织的财政计划。它详细地阐述了资金的来源, 以及资金的使用去向, 提供了一个体现组织经营绩效的框架。建立预算管理制度, 按照国家有关医疗卫生事业的方针、政策, 根据医院事业发展的需要, 采用零基预算法, 编制医院年度财务收支计划, 在提高社会效益前提下, 进一步增强收支管理责任。充分调动各方面增收节支的积极性, 坚持收支统管原则、统筹兼顾原则、积极稳妥原则、以法理财原则。

健全收入、支出管理

建立收入管理制度, 医院在开展业务活动过程中取得的业务收入和从事其他活动依法取得的收入, 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价格政策和收费标准, 建立健全价格公示制度, 明码标价, 提供病人住院清单等。收费必须使用财政部门统一监制的收费票据, 医院取得的各项收入必须全部入账, 由财务科统一管理, 统一核算, 院内各科室不得自行收费, 任何个人不得私自收费。

建立支出管理制度。医院发生的各项支出要严格按批准的预算, 按规定的费用开支标准, 有计划、有步骤、合理地安排使用。为了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加快医院改革发展的步伐, 医院应实行科室全成本核算, 制定科室全成本核算细则。

健全资产管理方面

建立实物资产管理及财产清查制度。对医院实物资产的入库、领用、调拨要按规定程序, 办理有关手续, 正确进行会计核算。为了加强资产管理, 医院应定期不定期地对医院的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等进行全面或局部清查, 对清查中发现的问题, 应查明原因, 明确责任。做到各种资产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确保医院资产的完全完整。

健全工程项目管理方面

建立工程项目管理制度。明确相关机构和人员的职责权限, 建立工程项目投资决策的责任制度, 加强工作项目的核算、招标、投标、质量管理等环节的会计控制, 防范决策失误及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舞弊行为。

确保会计内部监督有效运行的外部措施

如何能使这些内部制度和控制程序落实, 发挥最佳效果, 应当借助外部的各项法规和措施。第一, 法人负责制。由会计人员行使会计内部监督, 主要对法人负责, 而法人最终承担会计责任第二, 政府部门定期或专项审计, 并在实施审计的过程中充分肯定并支持会计内部监督, 这将对法人和业务及管理科室起极大的规范作用;第三, 政府作为管理者, 对各单位会计信息质量存在的问题, 应当追究医疗机构法人的责任;第四, 会计人员应当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可以通过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约束, 并由会计人员自律性组织负责检查监督;第五,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完善会计服务体系。高素质的会计人员是会计工作水平提高的基础, 也是会计系统运行过程合理有序的保证。因此, 应建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机制, 实现会计人员知识更新, 同时加大培训力度, 使会计法规的内容为会计人员所了解和掌握, 表现于会计行为之中, 使会计内部监督更有效果。

上一篇:血液细菌下一篇:技工学校语文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