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信息化建设

2024-07-07

数字信息化建设(精选十篇)

数字信息化建设 篇1

随着油田的发展, 油田信息化建设工作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油田信息化建设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⑴“八五”以前的单项应用阶段

该阶段, 计算机往往单独应用于地震和测井资料数据的处理、将数据报表计算机化同时进行简单加总。

⑵“八五”期间的起步阶段

该阶段, 计算机主要用于数据库的勘探、开发和管理工作。

⑶“九五”以来的全面推进阶段

在该阶段, 信息化基本覆盖了油田的主要生产和科研单位, 计算机广泛应用于油田勘探和开发等环节。

1.以网络应用为主, 加快油田数字化进程

“九五”以来, 长庆油田以网络应用为主, 开发建设了生产运行数据系统、人事管理系统、法律法规系统、计划财务系统、油气运销系统等等十大信息系统, 切实加快了油田数字化建设进程。此外, “十一五”期间, 长庆油田积极探索和实践数字油田体系建设, 形成了“前端、中端、后端”建设的总体框架, 形成了六项数字化建设标准, 37项专利, 涵盖62大类, 152种数字化设备定型目录及控制价格, 加快了数字化管理建设的进程。2011年底油田数字化管理覆盖率将达到80%以上, 气田将全部实现数字化管理。

2.综合信息应用管理系统建设助推油田数字化

综合信息应用管理系统包括生产运行管理信息系统、勘探辅助决策系统、开发信息管理系统、采油工程信息管理系统、中油财务集中核算系统、电子商务物资管理系统、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和工业自动控制系统等几个子系统。

生产运行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计算机及其他外围设备等组成的能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递、存贮、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对一个企业而言, 最重要的五大资源为人、物资、能源、资金和信息, 其中, 前四项是有形资源, 随着要素投入量的增加, 边际收益率会出现递减的趋势。而信息是一种无形资源, 而且在资源可以自由流动自由获得的今天, 信息这种资源可以为企业带来更为巨大的利益和发展潜力, 因为信息资源决定了企业如何更为有效地利用物质资源, 掌握了信息资源可以更好的利用有形的物质资源, 是物质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

生产运行管理信息系统以土地、公路、管线、井位和水电网络及设施对象的空间信息流为基础, 并以管理维护扩建勘探等等业务管理需求为目标, 搜集整理所有可以获得的数据, 并充分利用计算机系统中的现有数据资源, 为油田管理提供服务的一个信息化系统。此系统强化了对信息的全面分析能力, 可以满足各级管理人员对资源分布和最新态势进行准确了解的需要, 并为企业及时制定应对策略。

勘探辅助决策系统

有资料证实, 勘探研究人员搜集和整理资料的时间往往占整个研究过程的60%左右, 而实际研究时间不足40%, 主要是由于相关的原始数据和中间成果不能随时查阅, 影响到勘探部署决策的效率和质量。

勘探辅助决策系统在油田管理中的建成和应用为研究人员搜集数据和携带图纸提供了便利, 便于对成果资料进行长久保存和共享, 同时建立起多媒体决策会议室进行无纸化、电子化的井位论证, 最大限度的减轻了研究人员的工作量并提高了准确性。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该系统实时了解项目进度, 实现对生产决策的智能化和科学化管理。

开发信息管理系统

开发信息管理系统主要针对静态、动态和试验资料等数据内容和数据信息进行开发, 该系统基本覆盖到油田全部开发生产过程, 包括对油田进行开发、采油作业、监测集输、油田储量等多方面内容。该系统的普及实现了各个油田、各个区块和单元对开发资料进行快速查询和共享。

采油工程信息管理系统

在采油工程信息管理系统的生成过程中, 报表由录入人员录入、保存, 之后由报表初审人员进行初审, 初审后报表由审核人员进行二次审核, 二审通过后报表由批准人员进行批准, 获通过的报表就形成本企业采油工程信息管理系统, 该系统可以供用户查询和应用。所有未通过的报表由录入人员进行修改, 然后提交初审人员再次进行审核直到通过为止。如图1所示。

中油财务集中核算系统

中国石油财务集中核算系统采用了现代化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及计算机信息技术, 在对财务、资产有关数据进行搜集传送加工处理和存储管理的基础上, 出具符合国际与国内会计准则要求的财务报告, 该核算系统包括业务处理、管理分析和决策支持等三个子系统, 其与普通的财务软件有很大区别, 也不同于一般的账务处理和报表处理系统, 而是一个现代化的特大型网络信息系统。

电子商务物资管理系统

能否确保物资供应在油田生产建设过程中尤为重要, 建成电子商务物资管理系统之后, 石油公司的物资供应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如人员大大精简、采购周期缩短、供应方式有了质的变化等等。

网络视频会议系统

网络是视频会议系统是以分布在各地的视频会议设备之间所交换的视频、音频以及各类控制信息为基础, 具有媒体处理、会议录播、双视频流以及数据会议等等多种功能。

工业自动控制系统

工业自动控制系统是指在无人直接参与下可使生产过程按期望规律和预定程序进行的控制系统, 一般由控制器, 执行机构, 控制对象, 检测变送部件以及比较部件组合而成。

参考文献

[1]李建华.电子商务物资管理系统登陆长庆油田[J].《数字化工》.2003年12期.

数字公路力推工程建设管理信息化 篇2

数字公路力推工程建设管理信息化株洲数字公路系统通过验收投入使用以来,工程建设与管理依托该平台实现了建设管理流程电子化,节约了建设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注重实效、突出应用”是市公路局王国安局长对该系统应用的总要求。工程建设为野外露天作业,驻地办、监理方、施工方办公条件十分困难,该局建设了全市统一的内部局域网及无线VPN网关网御设备,实现了工程施工方、监理方、建设管理方同网同步办理所有工程业务流程,具体应用特色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实现了道路材料的科学监管。道路工程的主要材料是沥青、水泥和砂石。这些主材料的数量和质量,是工程监管的关键。通过反复探索,该局首次在国内同行中实现对沥青混凝土拌和场施工现场进行视频监控,并可对拌和过程中,各种材料的数量及配比情况同步传回工程监管系统中,解决了多年来道路工程主要材料配比无法控制、施工质量难以保证的难题。第二,针对公路局路网工程管理的特点,该局引入了高速公路项目执行控制系统。该系统依托数字公路平台,将该局所有在建路网项目的施工方、监理方、建设管理方的工作流程数字化,营造了工程监管廉洁、高效的运行环境。

第三,将工程施工人员、项目管理人员现场考勤整合在数字公路平台内,实现了远程的实时查询与考核,解决了工程人员考核管理难的问题。并且将预算的编制与审核定制为网络版,通过在线造价管理系统,既包括了现行单机版(三算版、投标版、标准版、专业版)造价软件的所有功能,同时又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数据管理平台与数据传递方式,使业务流程更加规范化。更加重视数据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实现数据维护与管理一对多,大大节约维护时间以及工程管理的成本。

数字信息化建设 篇3

[关键词]档案数字化 档案馆员 信息化素质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5-0396-01

进入21世纪以来,从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全国各档案部门印发《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后,各地档案部门纷纷制定自己的档案信息化方案,展开了新一轮全国档案信息化工作的热潮,其中数字档案涫建设更是热点中的热点。当前要完成《纲要》确定的目标,需要突破如下“瓶颈”,解决好下面几个问题:

首先,领导提高认识,才能加快档案信息数字化进程。档案信息数字化,是数字档案馆基础。但有些地方领导并没能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以机读目录为例,全国各级各类档案部门共保存2亿多卷(件)档案,估计有2030亿条目录数据(按每卷有10~15份文件计算),但全国档案目录数据能用计算机管理起来的,至多占全国档案目录数据总数1/3不足。这样的水平,距离全部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就更远,对此必须引起各有关领导的重视。

其次,工作缺少相应的部门领导。目前,全国在市(地)、县(市)两级档案局馆的编制序列中,在相关的职责范围内,还没有设置专门负责档案信息化工件的部门与机构。虽然机构改革的要旨是精简人员,但根据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设立新的专门工作机构也是必要的。甚至可以根据档案信息化的需要对现行档案管理机构进行重组,有必要在现有市(地)、县(市)两级档案局(馆)中,设立专门负责档案信息数字化以及电子文件管理的部门,以便从组织上保证这一任务能够得以落实。否则,好计划也会因没有人去具体实施而落空。

再次,一些行动起来的单位又急需更新换代,改变主机多代同堂的技术装备落后局面。从档案界开始运用计算机至今,我们的硬件技术装备由几台发展到上万台,这是很大的进步,但是与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和档案信息化应用目标的要求相比,还显得严重滞后。仅仅计算机主机CPIJ的“286、386、486、P1、P2、P3、P4”的多代同堂一项,就让档案管理系统软件的推广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最后,支持的资金不足。档案信息化工作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无论是软硬件设备购置,还是档案信息数字化都要有必要的资金支持。仅以档案信息数据化为例:以每著录一条需人工费0.2元计算,仅全国现有的20~30亿条目录,就需要人工费用4-6亿元之巨。如果再加上硬件损耗、电费、存贮设备材料及相关费用,所需费用将更大。从长远来说,这项开支的费用远比购置硬件设备的支出要大得多。但目前全国中西部地区的大多数市、县两级档案部门的财政状况十分困难,难以保障这项工作的经费需要。

另外,由于前面几个原因,直接导致对员工信息化培训不够。档案信息化是由先进的计算机等信息化装备与掌握信息技术知识的人共同来实现的,二者缺一不可。近年来尽管我们档案工作人员的信息知识与技术水平已经有了一个非常大的进步。但由于信息技术盼陕速发展、财政状况、工作条件与工作实际的限制,与其他行业相比,我们的全员信息技术水平还是偏低,而且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必须急起直追。

综上所述,问题根本在于人的因素。当务之急全员信息技术水平偏低是一个关键性的制约环节。这是因为数字化档案馆就其本质而言属文化范畴。数字化档案馆的真正的成功,不是以软件、硬件系统的构建完成为标志,而只能是以每个档案馆工作人员实实在在地应用起来并不断产生着档案信息资源为准绳,最终体现在档案服务机制的创新、档案馆工作人员素质的提高以及档案信息利用效率的提高上。因此,必须实现全员信息技术知识与水平的提升,才能保障数字化档案馆正常有序地运转。这样,培训就成为档案馆管理与工作人员知识与技术水平更新与提高的主要手段。

1.确立信息技术培训在档案专业教育中的地位

信息技术培训是信息社会对档案业务教育的客观要求,在档案专业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数字档案馆是建立在信息化技术平台上的,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数字档案馆技术装备的更新,档案馆管理与工作人员的知识与技术水平都需要不断更新与提高。由于数字化档案馆不是档案馆个别工作环节的信息化,只要有少数几位同志懂得计算机、网络与相关技术就可以,而是整个档案馆全部主要工作环节的信息化与数字化。应该明确计算机如同笔一样是从事档案工作的基本工具,学会使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装备是每个档案工作人员应具备的基本工作技能。

2.制定在职档案工作人员计算机教育整体规划

将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列入档案工作人员岗位培训的必修课,要求档案工作人员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操作等信息技术,学会使用计算机这一现代化信息处理工具处理档案信息,持证上岗。

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列入档案专业技术职称考评的内容,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档案专业技术人员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做出相应的要求,以考促学,提高全体档案工作人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在普及的同时举办较高层次的信息技术专题培训,培养和造就档案专业中、高层次的信息技术人才。

3.着眼于实用,下大气力抓好普及,适应现代发展的要求

对档案馆工作人员进行网络通讯知识的系统培训,包括因特网的基本情况和基本应用,如网络历史、网络文化、网络术语知识、电子邮件收发等;因特网的档案信息资源分布和查找方法,熟悉常用浏览器和站点的使用,对一些常用搜索引擎,不同档案数据库的搜集范围和使用方法等有一个人的“主页”;多媒体档案信息的特点和检索方法。

档案馆工作人员还要具备良好的英文水平。当前因特网上的档案信息主要是因英文能力不高,而导致使用网络十分困难。

档案馆工作人员还应具备整理档案信息的能力。通过网络系统,把分散的档案信息组合整理,提供给用户。

这其中,信息化教育对档案部门的大多数人来说,重点不是高深的计算机、通讯、网络理论教育,而是应用教育,是使用技能教育。这样的信息化教育对学历要求并不高,现在档案部门的受教育程度完全可以满足这一要求。

基于以上认识,档案部门特别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档案部门档案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策略应该是“以用为主,学用结合”。即根据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档案部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要求与进程,以信息技术在档案信息化中的应用为重点,以提高全员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为目标,边用边学,以用促学。

浅谈“数字规划”的信息化建设 篇4

信息化建设即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卫星对地观测技术、数据库技术、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等,将城市地理、资源、环境、人文、经济、社会等复杂系统进行数字化、网络化,建立能够分类存储、自动处理和智能识别的海量数据库,可直接用于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及服务工作。

1 加强信息化建设,奠定“数字规划”基础

实现“数字规划”,首先要实现信息化的建设。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在于信息,信息的生产、更新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是“数字规划”建设的灵魂。城市的空间信息即通过信息系统技术把城市遥感信息、城市基础地图、地形、地下管线、规划、土地、交通、绿化、道路、环境、经济、旅游、房地产、人口、商业、农业、矿业、水利、金融、电讯、电力、文化、工业、政府和企业等信息以及它们的空间属性、专题属性、时间属性和统计属性等按照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标准建立起基础数据库,作为“数字规划”的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的数据源。该项工作完成之后,将拥有地下和地上多元、立体、丰富的数字地理信息库,为“数字规划”工作提供宝贵的数据保障。

规划的信息化是“数字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龙头作用,是时代的产物。跨行业、跨部门的信息共享应当成为各行业及部门共同的功课,从而共同提高“数字规划”的进程和加速度。

2 建立信息系统,实现“数字规划”的科学决策

信息系统是信息发挥作用的载体,是信息化的一种具体表现方式,是信息化中人与信息沟通的桥梁。信息系统建设是“数字规划”建设中的基础和重点,而在全数字环境下进行的城市规划则是其最终目的。在国家信息化政策的推动下,各个城市的政府部门都在努力实现信息化建设,规划部门为此率先建立了功能不同的信息系统,以其作为媒介整合规划所需的各种数据,建立各项数据库,通过信息系统的平台实现信息数据的共享,避免重复投资,实现“数字规划”的科学决策。

信息系统的建设改变了原有的工作方式,在技术和管理手段方面都比传统的工作模式先进,不但使各部门协同办公,避免互相推诿,而且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在网络已成为人们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的今天,城市规划迫切需要引进新的技术,用新技术创造的更为直观、生动、形象的可视化媒介来展现城市的现状和未来。“数字规划”恰恰满足了这一需求,运用了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遥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三维仿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等在内的当今最先进最热门的重要技术,通过建立及管理信息系统来提高城市规划和规划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2.1 加强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为“数字规划”提供高效的信息服务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是指城市最基本的地理信息,包括各种平面和高程控制点、建筑物、道路、水系、境界、地形、植被、地名及某些属性信息等,用于表示城市基本面貌并作为各种专题信息空间定位的载体。它具有统一性、精确性和基础性的特点。面向城市规划的专业GIS(地理信息系统)是“数字规划”的基础。

一个城市的GIS是一个极为庞大精深的系统工程,通俗地讲,就是用计算机技术把该市地表所有物质经过分析整理后用数字表达出来,涵盖该市的地质状况、河涌分布、交通信息、人口统计、地下管线、企业信息以及政府政务等。“数字规划”带来的最直接的变化就是能动态、快速、高精度、规范地获取和存贮城市规划的成果信息(包括地理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以及方便地进行城市管理信息的查询检索和统计。例如在规划编制时,需要收集大量的有关城市结构及其社会、经济、人口等信息,并掌握这些信息在三维空间的分布及其跟随时间的演变情况等。以上信息都可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这个平台和时空数据库成功获取。要确认一个规划方案是否科学、对城市生活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建设单位是否按要求进行设计,规划部门需要查阅堆积如山的卷宗,按地形图的数据逐一叠加并到现场踏勘,而一个功能齐全的地理信息系统就能实现“数字规划”,使图纸和地面无缝对接,工作人员只需调用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即可得出准确的判断。同样,群众报批项目不再多跑冤枉路,只需在网上就可以清楚地知道需要哪些具体材料,并可在网上直接申报或查询等。在规划管理方面,运用数字技术,可以实现城市规划方案远程专家评审、规划公开的多媒体网上发布、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城市规划业务的网上电子审批等。“数字规划”节省了现场踏勘的时间和精力,既经济又准确,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作为最能满足城市管理者需求的信息工具,城市地理信息系统(GIS)适应城市和地区区域管治的需要,透过跨行政区域的政府、企业、学术团体和公民之间的协作,共建和共享地理、人口、经济、资源等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发展多种多样的地理信息应用系统,服务于城市规划、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灾害防护等多方面的决策与行动。它的特点是跨政府、跨区域,服务于城市规划,实施过程需要各种类型用户的参与、协作与投资,并需要一定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支撑,为各种地理信息用户提供表现、分析、决策支持等服务。

2.2 实现信息化建设全面发展,完善“数字规划”

在国家信息化政策的推动下,各个城市的信息化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在规划行业,为了实现“数字规划”,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建立多种功能的信息系统,为“数字规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规划管理办公自动化系统是“数字规划”的核心支撑,涵盖了城市规划的全过程,包括规划的编制和审批管理、建设过程的管理、规划监督、测绘管理、政务公开、公众服务、公众参与等,对审批、建设、实施进行全过程的动态跟踪监控,涉及现状地形图、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方案、规划许可、施工前的放验线、竣工测量、建设后的现势性地形图更新全过程的图文一体化的动态跟踪、管理与监控,以及对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设计要点和规划控制指标的校核,跟踪监控、分期建设、分次发证指标跟踪,控制全局。

整个信息系统构建了图文一体化协同办公的平台,将审批模式由原来的串联式改为共享环境下的并联式,多科(处)室并联审批时,参与审批的人员均基于同一套报建材料、审批表格、审批图形进行办理,对规划方案实现全要素“数字报建”,即从规划总图到建筑单体的设计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确保规划审批的重要技术经济指标计算的准确性。所采用的规划办公自动化系统,其工作效率是传统审批模式的10倍以上,而且领导可以提前介入,各级审批人员可以交互讨论,参与审批的人员在案件审定前的任何时间均可提出意见,审批全过程公开透明,局领导和监察人员可以全程监控督办,在任何时间均能看到所有参与人员提出的所有审批意见。

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遥感数据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个领域。规划部门首次将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和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城市规划管理中,建成了集卫星遥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地理信息技术于一体的虚拟现实辅助决策信息系统。利用该系统,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浏览城市发展建设现状;同时,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对城市未来的发展进行模拟,可以实现规划方案的三维报建,最大限度地直观看到将要建成的建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城市规划、建设及管理通过该系统则可实现身临其境的观察现场,并通过对城市建筑、道路、水系、地下管网等工程的多种方案的比较,充分展现其与周边环境的关系,进行空间辅助量算、指标计算、通视等各种技术分析,及时还原并发现设计方案存在的各种问题,减少投资浪费,协调周边环境,充分优化设计方案,加快项目的审批速度。

地下管线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化城市高质量、高效率运转的基本保证,被称为城市的“生命线”。由于历史原因,很多城市的地下管线资料残缺不全,有的资料存在精度不高或与现状不符等问题,城市建设过程中挖断、挖穿地下管线的事故时有发生。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地下管线敷设越来越多,建设中地上和地下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面对这一形势,原国家建设部要求:“未开展城市地下管线普查的城市应尽快对城市地下管线进行一次全面普查,弄清城市地下管线的现状。”

为更好地、科学地管理地下管线数据,结合地下管线普查工作,很多城市规划部门拟建了地下综合管线信息系统,即对各种城市地下管线(如给水、污水、雨水、电力、燃气、通信等)的几何数据和各种属性信息进行管理、更新、综合分析及应用的大型GIS信息系统。利用它可对城市复杂的地下管线数据进行现代化的管理和更新,结合系统中的数据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线规划设计,利用系统分析功能对管线规划设计方案进行辅助审批,提高规划管理的科学决策水平。各种功能不同的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为实现“数字规划”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手段。

3 结语

“数字规划”的最终目的是为城市的规划设计服务,以人为本,实现规划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和规划审批过程的阳光化。“数字规划”是手段,城市设计是结果,而以人为本则是城市规划设计的根本。“数字规划”处处体现以人为本,是城市规划设计的必由之路。

摘要:本文从规划信息的获取和信息系统的建设等方面,探讨实现“数字规划”的技术方法,以供借鉴。

关键词:城市规划,数字规划,信息建设

参考文献

[1]吴良镛,毛其智.关于数字城市和数字规划研究的思考[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5.

[2]简逢敏.数字城市规划关键应用技术研究[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5.

数字化环境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建设 篇5

数字化环境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建设

摘要:在现有的分散、缺乏有效整合的.环保业务系统不能很好地服务于环境综合管理需要的形势下,建设以环境监测数据的快速响应、业务数据的统一协调、信息资源充分共享、高效的分析处理为首要目标的数字化环境综合管理信息平台,旨在推动环保工作信息化、现代化的进程,提高对污染源的环境监管水平和办事效率,以更好地服务于环境管理和政府综合决策,为全面实现环境管理业务的信息化和自动化奠定坚实的基础.作 者:张政权 唐红军 ZHANG Zheng-quan TANG Hong-jun 作者单位:遂宁市环境监测站,四川,遂宁,629000期 刊:四川环境 ISTIC Journal:SICHUAN ENVIRONMENT年,卷(期):,27(6)分类号:X830.3关键词:环境应急 综合管理 信息平台

数字信息化建设 篇6

【关键词】数字矿山;信息化建设;现状;发展

0.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个行业都需要先进的生产与管理理念作为商业发展的推动力量,现有的矿山生产经营理念与管理制度已经不能为矿山作业提供具体而准确的数据信息,所以当下矿山的发展需要先进的信息化技术进行整合及革新,以此才能够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在市场竞争中取得预期的经济利益。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信息化建设,同时这也要求我国工业现代化进程紧跟社会发展脚步,才能够与社会经济共同发展。

1.数字矿山

数字化矿山可以理解为是由信息化、数字化、虚拟化以及智能集成化等模块构建而成的,由计算机技术作为主要管理制度的整体化科学系统。这一系统建立之初是以矿山系统实际情况为模型,参考其地理坐标特征,加以矿山信息技术、科学技术、智能技术以及相关理论作为构建基础,同时将网络技术与高新矿山观测二者作为主要的技术基础,将信息数据中不同空间层次的各种模型集成之后通过模拟仿真以及多媒体手段进行多维叙述,将多元数据、多种信息以高分辨率模式进行结合,用以形成具有空间、数字、智能以及网络特征的应用科学技术系统。由于系统中包含力学模型、物质模型、信息模型等多元化特征,所以数字矿山呈现出的是信息化的虚拟矿山模式,将矿山的构建和研究用数字和信息的形式表现出来,能够体现出矿山地下作业过程中工程活动的整体信息与数据,这一过程完全由计算机网络化进行管理与操控。

2.数字矿山建设现状

纵观我国矿山信息化建设发展现状,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特征:

2.1机电一体化信息交流应用普遍

当下,我国矿山机电一体化已经实现信息交流,并且在生产过程中也得到普遍的应用,尤其是牵引电车以及直流矿井提升机这两种设备,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支撑下已然成为我国矿山市场的主力产品。

2.2生产监测系统得到推广

矿山的利益与产出紧紧相连,而生成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保证生产过程的安全性,目前我国已经制造并生产出安全生产监测系统,在使用过程中能够针对隐患与事故进行监测与预判,这一技术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的认可。

2.3信息系统由单项转变成集成

在《全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和十五规划情况调查报告》数据中显示出我国真正实现全面信息化管理的矿山企业基本为零,在高投入的前提下竟然几乎不存在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建设,这是阻碍矿山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这种重投入、轻管理的的方式并不适合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构建,重硬件、轻软件的投入形式也不可能真正实现矿山信息化建设,当下矿山企业自身的特征有以下几点:

(1)当下矿山企业缺乏信息化建设骨干人员,导致信息化建设水平偏低。

(2)目前矿山企业信息化发展步调不同意,单项投入或发展的情况居多,并没有实现全面化信息技术管理,缺乏集成建设与发展理念,致使各个企业之间发展距离不断加大。

(3)“信息孤岛”问题严重制约着矿山行业信息化整体效益的实现。

(4)专业软件的开发并不能与矿山集成系统需求相匹配,同时软件开发力量非常薄弱,并不能有效满足矿山的技术需求。

从以上内容来看,我国现有的矿山软件技术支持供求情况已经不平衡,所以今后的发展新趋势并将从单项系统转变为集成系统。

3.矿山信息化发展对策

3.1自动化采矿易于建立在自然崩落法采矿基础上

通过对智利的特尼恩特铜矿、澳大利亚诺斯帕克斯矿第二中段、南非的帕拉保拉矿等矿山的调查发现,采用自然崩落法采矿方式的矿山比较适用于建设与开发自动化采矿技术,结合国际矿业的开发与发展情况来看,这种自然崩落法采矿能够提高工作效率、有效的降低工程生产成本,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大型以及特大型矿山的采矿作业由露天改为地下作业,这是自然崩落法为硬岩矿山带来的采矿便利。

3.2复杂的采矿方法要选用合适的应用系统

山德维克公司新推出的Auto Mine-Lite系统,这一技术适合应用在小区域的远程遥控自动化采矿方式中,例如,分段空场法、分段崩落法以及充填法等。Auto Mine-Lite系统装置可以安装在移动作业车中,矿山采矿区需要以封闭的形式存在,车辆开到指定位置之后可以接通系统通信信号,接通之后就可以对现场进行工程遥控。

3.3引进国际先进信息化与自动化技术

国外信息化矿山技术的开发与使用已经长达二十年,这种远程遥控与自动化采矿技术对于我国的矿山企业发展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所以,在能够协商引进国外先进与技术的基础上,国内科研人员可以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做一定的创新,这是科研过程中最有效的捷径,同时要注重我国相关专业人才的塑造与培养,专业化人才的支撑才是实现技术革新的重要手段。

3.4着重建设与发展前期示范采区

远程遥控与自动化采矿体系的建设初期资金投入量是非常大的,所以可以从建立示范采区开始宣传“不要尽管眼前利益,着重长远服务发展”理念,示范采区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这是矿山能够长期发展的重点技术支持之一,矿业的发展能够带动我国社会的经济效益,是实现我国采矿办公室化的基础步骤,是实现企业领导发展现代化企业的捷径之一,所以示范采区的建设势在必行,这是未来开展信息化矿山系统奠定的基石。

4.结论

社会科学不断进步,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数字矿山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必将经历信息化建设的改革,我国先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采矿办公室化能否成功实现的关键点,这对于矿业发展来说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技术发展与革新的重要手段,实现数字化矿山管理不可缺少人才,高效率的采矿工程以及绿色的采矿环境无一不需要科学研究人员来实现,矿山信息化建设与发展也要依靠人才与技术的力量来实现。

【参考文献】

[1]宁选风,苏昌学.矿山数字化的探讨[J].现代矿业,2011,(02).

[2]吴立新,朱旺喜,张瑞新.数字矿山与我国矿山未来发展[J].科技导报,2011,(07).

数字信息化建设中安全问题思考 篇7

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 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的前提影响下, 各种形式的数字信息载体逐渐融入人们生活, 人们对于数字化信息的处理也开始变得愈加频繁, 网络建设的推动影响, 在数字化进程中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我国城乡建设中, 计算机在居民家庭中的普及范围扩大, 国民对于数字化信息处理能力也在潜移默化地提升。事物发展过程中总会出现缺陷, 在数字信息化建设发展中, 参与人数范围的迅速扩大, 使得信息数据库中更为重要的隐私数据量也在猛增。在数字信息化建设中, 一旦对于数据的安全管理出现问题, 重要性数据信息流失, 就会使得数字信息化失去民心, 无法在更大范围内被接受利用。

2 现阶段我国数字信息化建设状态

自党中央提出国家信息化发展任务以来, 社会中的各行业领域都开始逐渐从发展的传统模式向信息化改革发展, 加之以世界数字化进程的推动影响, 我国的数字信息化发展速度进步飞快, 互联网的全面普及更是从横向有力推动了我国数字信息化建设。从城市至乡村, 日渐开始形成形式多样、规模大小不一的数据库统计管理, 对于某地域数据进行集中采集处理, 数字信息化的投入利用不断满足人们对于信息日渐强烈的需求。

虽然在世界范围数字发展背景下, 我国的数字信息化发展已取得很大进步, 但相比于其他国家, 我国的数据建设仍存在多方面的不足, 基础设施的建设处于基本发展阶段, 无法定期更新维护;数字信息化发展中没有对有效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对于数据信息的法制管理不健全等问题的出现, 意味着发展阶段的不成熟, 对于数据安全的监管更是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3 数字信息化建设中现存的安全问题

数据库对于数据的统计处理, 要求做好数据的有效保密性, 任何团体或个人无法对其中涉及重要信息或隐私进行非法篡改与利用。而网络的发展使得病毒、黑客攻击日渐频繁, 数据库中重要数据时常面临被盗取的危险。一系列对于数据信息的有效管制直接影响到数据库信息的安全。

3.1 网络中黑客病毒威胁

在网络技术突飞猛进促进数据信息化发展的同时, 也孕育了病毒与黑客等攻击群体。病毒通过对程序的深层操作, 加以植入攻击型程序对数据进行盗取并攻击, 使得数据安置处理出现错乱丢失, 黑客则是通过破坏防火墙对于数据采取直接访问, 秘密盗取重要信息。两者通过网络对于数据进行攻击窃取, 是当下数字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3.2 数据防护系统的不健全

我国数据信息化建设正处于发展初期, 基础设施的更新维护无法得到全面的普及, 在数据库的安全性维护上更是缺乏系统性维护更新, 这就使得我国的数据管理, 在数据信息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暴露出更多漏洞, 更易受到侵略攻击。除了数据管理系统及设备更新方面的欠缺, 公民对于自身数据安全的维护意识不够强烈, 数据加密的不完善和软件应用所存在漏洞的不及时填补, 都成为非法数据入侵提供了通道。加之以现阶段我国的数据加密仅停留于单层次上, 防护力度薄弱, 经受不起多方面的连续攻击。

4 现阶段网络安全主要防护技术及策略

4.1 身份验证技术

身份验证技术是应用比较广的安全防护技术之一, 尤其是对于个人电脑用户而言。所谓的身份验证技术顾名思义, 就是在用户使用计算机之前先进行身份验证。对于由互联网和计算机客户终端组成的虚拟世界而言, 所有的数据和信息都是由特殊组合的数字组成, 因此身份验证技术也主要是通过识别用户的数字信息来进行判断, 换句话说就是通过用户设置的密码来确定是否为用户操作。数字身份验证就相当于我们实际生活中的身份证, 身份证在现实生活中充当的也是表明身份的作用, 身份验证技术利用此项原理很好地解决了在虚拟世界里如何辨别身份的问题。

4.2 攻击检测技术

所谓的攻击检测技术就是对非法分子对互联网信息的恶性攻击行为进行及时的检测。因为非法分子的攻击是不定时行为, 因此攻击检测技术是一项实时动态监控技术。其中主要是对非法用户的恶性攻击和正常用户入侵未经授权信息的行为进行监控, 如果发现有以上方面的行为发生, 则要立刻采取相应的防护手段进行制止。攻击检测技术主要是通过对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关键部分的收集整理分析, 来检测其是否存在被攻击或者是入侵现象。目前的攻击检测系统是由硬件和软件共同组合而成, 攻击检测技术的重点技术在于及时发现问题, 但并不能很好的代替防火墙等措施来彻底解决问题。

4.3 强化信息安全管理的主要策略

4.3.1 明确网络信息安全定义

强化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工作, 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明确网络安全管理的定义及范围。技术研发和互联网管理人员要充分认识到网路信息安全的概念, 即保障互联网信息的安全要从信息的识别、信息的完整及信息的机密性上做文章。要和谐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 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管理体系。相关教育部门要加强用户自身的安全防护意识, 提高用户对于网络信息安全的认识程度, 提高自身的安全防护知识储备。只有强化了用户自身的安全教育, 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广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的应用。国家相关法律部门还要配套出台相关法律法规, 硬性规范互联网世界的安全性。

4.3.2 积极创新现有的网络技术

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不仅要有完备的外界制度作保障, 还要有过硬的网络技术做支援。现阶段还是要从网络信息的源头来控制把握网络信息安全。技术人员要及时总结日常使用经验, 进一步完善网络信息检测技术。比如通过研发漏洞检测软件来定期对网络信息进行安全监测, 通过实际应用经验不断开拓网络信息安全的检测范围, 提高软件对于漏洞的检测效率和质量。

5 结束语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 数字化信息技术还将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因此网络安全技术的完善和提高至关重要。数字化信息技术是一个应用范围很广技术概念, 包括我国现代化企业建设和医疗等机构的建设。我国现阶段正处于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阶段, 网络用户和技术人员要认清现实阻力, 从自身做起为我国网络信息化安全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进而推动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化科技飞速发展, 数字化领域的进步日益开始展露头角。教育数字化、档案数字化管理、农业数字化等诸多发展方面的数字化转型已逐渐形成社会中发展的主流。加之以现价段党中央领导对于数字化建设工程的大力支持, 使得现阶段我国信息化建设发展速度突飞猛进, 取得了喜人的效果, 数字化技术已达到世界发展潮流中较为领先的国际化水平。在我国进一步发展现状的前提下, 以科技为主要推动力, 数字信息化建设发展必定能够在我国更多行业领域中成为主导。本文就现阶段我国数字信息化建设中所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综合分析, 并结合发展实际提出相对应的问题解决方案。

关键词:我国数字信息化建设,数字化建设中安全问题,问题的综合分析与解决

参考文献

[1]钱卫星.浅析银行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及解决方案[J].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1.

[2]何萍.论区域医疗信息化中的网络安全建设[J].中国数字医学, 2010.

[3]王勇.随机函数及其在密码学中的应用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 2012, (03) :17-18.

教育信息化发展与数字校园建设 篇8

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 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亮点和重点。一则简单的故事, 让我们看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教育装备上, 要在教育装备配置过程中体现出信息化时代的特色。本次展会人涌如潮, 而南方一座城市的教育装备展会的大幕也在徐徐拉开, 事实证明现在是教育装备行业发展的高潮期, 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化大发展的时机整体提升教育装备的水平。

教育信息化发展

从管理角度看, 中国教育信息化当前发展的态势是:第一,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已经颁布;第二, 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已经召开;第三《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几项重点工作的通知》已经下达;第四, 2013年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已经开始实施。在国家顶层设计完成, 工程启动后, 最需要的是各项工作的跟进。信息化装备环境无疑是先决条件, 工作要先动起来。

2004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后, 绘制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发展阶段图, 将教育信息化发展分为兴起、应用、融合、革新4个阶段。目前中国处于这4个阶段中的应用阶段, 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处于融合阶段。正因为中国处于应用阶段, 所以教育装备行业才会大热。2013~2015年, 中国的中小学信息化教育装备要进行大规模的革新。根据这张国际信息化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发展阶段图, 我们自己也绘制了一份中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阶段图, 图中包含3个阶段, 即现阶段、应用整合阶段以及融合创新阶段。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提出, 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 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就是教育信息化, 因此我们要从现在开始, 在7年时间里从发展阶段达到应用整合阶段, 继而达到融合创新阶段, 我们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面对这样的发展任务, 国家确定了教育信息化建设总体战略, 即以优质教育资源、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 学习、教育方式创新为核心, 以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为保障, 坚持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这些要点都源于国家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

教育信息化建设制定了32字工作方针, 即“面向未来, 育人为本;统筹规划, 分类推进;应用驱动, 共建共享;深度融合, 引领创新”。其总体发展目标可归纳为“二基本, 一接近”。展开来说, 一要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二要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三要使教育信息化整体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充分显现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任务主要是:缩小基础教育数字鸿沟、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构建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与之相应的是, 建设信息化公共支撑环境, 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和形成完备的教育信息化运行体制机制。“中国数字教育2020”行动计划包括以下5项, 即学校信息化建设与提升行动、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行动、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行动、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行动以及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行动。以上这些都是教育部正在做的工作, 国家教育信息化部门正在集中力量, 建立信息化公共支撑环境, 抓紧队伍建设和体制机制建设。本次展会也是为这方面做出努力的体现, 特别是解决基础教育包括幼教等有关方面公共支撑环境问题。

信息化公共支撑环境要求我们在两方面做出努力, 一是建设教育信息网络基础设施, 包括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二是建设教育云平台, 包括教育云资源平台、教育云管理平台以及教育云基础平台。这里提到了云平台相关问题, 云平台也是教育部所谓“三通”平台建设的基础。对于“三通两平台”的简要阐述是, 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教育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问题更多的是需要国家、社会来解决的。本次展会展示的很多设备都是服务于教育资源班班通建设的。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是我们下一阶段工作中要解决的要点。“人人通”问题如何从物理装备、网络体系上解决, 是电教、教育装备工作者需进行研究的问题。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是由中央电教馆从国家层面上进行建设, 这个平台已于2012年12月28日启动, 正在加紧建设中。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则由教育部信息管理中心负责, 为“三通”提供支持。

2013年国家教育信息化核心目标可归纳为5大项。第一, 完成“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规划的6.7万个教学点。第二, 实现全国50%以上的义务教育学校、80%以上的职业院校接入宽带网络, 建成网络条件下的基本教学环境。第三, 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覆盖50%以上的义教学校。开设网络学习空间600万个, 20%以上的中小学、20%以上的职校利用空间开展教学活动。第四, 国家数字教育资源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完成一期建设。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实现100%的机构、学生及部分教师的数据入库。第五, 对100万中小学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接入宽带的30%中小学教师具备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能力。其中值得一提的是, 教育部提出开设网络学习空间600万个, 这就要求我们条装、电教部门的同志认真研究, 不仅仅关注网络空间建设的数量, 还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学习空间的开设要解决什么问题?学习空间架构应该是什么样的?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学习空间建设如何分别开展?在这样的思考下就需要我们将人人学习空间建设从装备、网络、内部配置等多角度进行精细设计, 使更多的学习空间能够有效开通。“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工作需开展, 这3项工作的完成将标志着中国教育信息化基本格局的形成。

班班通建设

中央电教馆提出了“班班通”建设的基本构架图, 其中包括硬件环境、教学资源、教学活动3个方面。在“班班通”建设中, 要求条装、电教部门的同志协同合作, 分别从环境建设和教育教学各方面完成中国教育信息化从物质装备到实现学习的过程。

首先, 从硬件环境方面分析, 将其通过终端属性分为4个类别, 即移动网络教室、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以及简易多媒体教室。各学校根据自己不同的需求和特点装备不同的设备构建其硬件环境。以汶川等重建校区为例, 多采用电子白板和短焦投影仪设备。“班班通”建设综合解决方案还设计了6种不同类型的专业教室。这4种类型的硬件环境和6种不同的专业教室就构成了对“班班通”建设在条件装备层面上的基本架构。

其次, 从教学资源方面分析, 中央电教馆等推广应用机构有责任汇聚优质教学资源, 鼓励产生校本资源, 设计资源配置和应用的案例。

再次, 从教学活动方面分析, 通过前两者的配合最终为实现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创造条件。当今教育发展重视应用结果, 而应用就是由装备和资源的结合得到的。我们针对新的教学方式的应用, 提出了若干建议。不同的硬件环境配合教育资源可以产生不同的教学方式, 比如移动式学习、班级学习、小组学习、个人学习等。

数字校园建设

2012年年底, 中央电教馆制定了《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指南 (试行) 》, 阐述了关于数字校园建设的标准。数字校园建设是我们的工作重点, 其中包括8项需要解决的问题, 分别是建设目标、应用服务、建设原则、数字资源、建设内容、基础设施、师生发展以及保障机制。

数字校园的基本目标是实现校园环境数字化改造;实现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实现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以及形成具有示范意义的特色。

数字校园建设原则包括3点:一是突出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二是坚持以教育信息化应用创新为核心;三是强调教育云服务模式的应用与推进。这其中提到了云服务模式的推进, 我们建议学校在数字校园建设中采用云模式, 不再鼓励小而全地安装自己的数据中心, 而是依托上级资源云的覆盖与支持及资源提供厂商的服务。

数字校园建设内容是以师生发展为核心, 应用服务为窗口, 数字资源为重点, 基础设施为基础和外显形式进行建设。

师生发展是数字校园发展的原动力, 其中学生发展包括学习态度与思想意识、学习方式与技能以及社会责任3方面内容;教师发展包括工作态度与思想意识, 教学理念、方法与技能, 社会责任3方面内容。

数字校园建设应用服务方面包括5部分内容, 分别是统一认证与门户服务、教学应用服务、管理应用服务、教研应用服务以及生活应用服务。

数字校园建设的数字资源方面包括4种建设趋势、3种资源类别、4种资源来源以及10条建设要求。

数字校园基本设施包括校园网、数据中心、终端、多媒体教室及计算机教室、教师备课室、录播教室及其他数字化环境。

建设数字化校园 推进信息化教学 篇9

一、数字化校园和信息化教学的相关内容

数字化校园是指基于网络下的信息化应用, 即在中小学校校园中充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 将其应用于校园环境的建设中, 搜集更多的教学资源, 开展数字化的教学活动。数字化教学不仅体现于学校的时间方面, 还存在于学生的空间维度中, 其有利于改变传统的教学环境, 丰富校园的功能性, 有利于推动高校教育的信息化发展。数字化校园的特点主要在于, 其充分利用了互联网系统, 从各个方面实现了网络化教学, 拓展了教师的教学途径, 而且数字化校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 开展了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另外, 在数字化校园的各个部分都能体现出智能化的效果, 智能技术在校园管理和教学过程中被广泛应用。

信息化教学则是指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中, 从教学模式、教学观念、教学机制等各个方面来进行改革, 以实现传统教育方式向现代教育方式的转变。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 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多, 不仅要重视对基础设施的建设, 还要加强资源建设, 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标准化管理, 以实现现代教育事业的信息化。信息化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破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 淘汰落后的教学模式, 以开展有效的教学改革活动。

二、建设数字化校园, 推进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

建设数字化校园, 推进信息化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是现代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数字化校园的建设, 有利于提高中小学的管理水平。通过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 能够使其渗透于教学环节、科学研究和管理等各个方面, 便于学校进行统一的管理, 可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来管理相关的信息数据, 能保障中小学的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实现有效的管理工作。建设数字化校园, 推进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 有利于推动学校跟随时代发展的步伐, 根据社会对当下人才的要求来进行教学改革, 以丰富教学功能性, 为学生营造健康而和谐的学习环境, 使其能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 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现阶段我国在建设数字化校园, 推进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 我国在建设数字化校园, 推进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问题, 有待进一步解决和改善。其问题主要存在于这几个方面: 第一, 未建立健全的数字化校园系统, 在设计数字化校园系统的时候过于片面, 仅仅只包含了基础建设部分, 却忽视了数字化系统的应用。第二, 在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过程中, 并未真正意识到其作用, 仅仅停留在表面, 这是由于校领导的教学理念依然陈旧, 不符合现代教学的要求。第三,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过程中, 忽视了资源建设。第四, 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中, 缺乏对教师的培训, 以至于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不尽人意, 所掌握的计算机技术比较少, 在教学过程中很难有效的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制作教学课件的时候, 许多教师都感觉到困难, 致使教师无法开展高效的信息化教学。

四、促进数字化校园建设, 推进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措施

( 一) 完善校园硬件设施建设, 实现教学信息资源共享

为促进数字化校园建设, 推进信息化教学, 必须做好校园硬件基础设施施的的建建设设工工作作, , 以以为为中中小小学学教教育育提提供供物物质质保保障障。。以以某某省省一一著著名名的的小小学学为为例例, , 在在建建设设数数字字化化校校园园的的过过程程中中, , 其其资资金金的的投投入入比比较较大大, , 充充分分利利用用资资金金资资源源来来构构建建完完善善的的校校园园网网络络体体现现, , 将将每每个个班班级级的的教教学学信信息息都都连连入入于于统统一一的的网网络络中, 已将其发送到终端网络中。学校还引进了最新的教学辅助设备, 为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办公条件, 给学生营造了健康的信息化学习氛围。在对这些信息化硬件设施进行了有效的管理, 就目前统计来看, 此小学已有的硬件设施达两百套之多, 信息系统的运行较为正常, 界面操作十分简单。

( 二) 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建设信息化工作队伍

中小学数字校园的建设, 实现中小学信息化教学都离不开教师的作用。因而必须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 使教师能尽快的适应信息化教学模式, 转变教师陈旧的教学思想。首先, 教师可以对教师开展校本培训, 以增强教师之间的凝聚力, 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互相学习信息化教学的经验, 从而可将信息化教学覆盖于所有科目中, 实现全面的信息化教学。其次, 还可以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的培训, 提高教师的学科建设能力。可组织教师参加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主题的讲座, 以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功能。

( 三) 建立健全的信息化教学体系, 有效整合课程教学项目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过程中, 要建立健全的信息化教学体系, 创新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体系, 以使其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为此, 可建立适合信息化教学体系发展的教学课程体系, 创新教学评价模式, 可对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效果进行评价, 将学生自主学习的状况作为评价的重要标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 要注重学生素质能力的提升, 不可只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就目前来看, 某省小学能够将信息技术与课程项目有效融合, 在每一个专业课程中都引入了计算机信息技术, 有百分之九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充分应用到计算机信息技术, 有百分之七十的课程中运用了计算机信息技术。

五、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人们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期待其能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 以提高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 使其能在国际教育市场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达到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为此, 建设数字化校园, 推进信息化教学是我国现代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 推进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 要从各个方面来着手实施, 其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程, 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挑战, 难度比较大, 需要进行系统化的规划。

摘要:主要简单地介绍了数字化校园和信息化教学的相关内容, 对建设数字化校园, 推进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 通过对现阶段我国在建设数字化校园, 推进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 来探讨促进数字化校园建设, 推进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措施, 以实现校园建设的数字化, 促进教学信息化的发展。据此, 有利于促进现代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提高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

关键词:数字化,信息化,有效措施,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构建信息化教学模式[J].教育信息技术, 2011, (12) .

[2]李万春.数字化校园建设内容和效益分析探究[J].青年文学家, 2013, (18) .

[3]张艳平.校园数字化教学信息化教育现代化[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0, (7) .

[4]武树帜.推进校园数字化,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上海市徐汇区教育信息化的实践与启示[J].中国行政管理, 2011, (5) .

浅谈煤矿企业信息化及数字矿山建设 篇10

对信息的收集、管理、分析和利用,是现代企业的投资者、管理者、研发者、生产组织者、技术支持者的首要任务。在全球各行各业信息化发展的形势下,煤矿信息化是煤炭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1 煤矿企业信息化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煤矿企业信息化现状

对于煤炭行业,“数字矿山”是煤炭企业实现“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工程。而由于“数字矿山”建设的核心技术复杂、投入资金巨大、学科交叉多、研发周期长,所以虽然有些煤炭企业正在或准备开展该项工作,但均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数字矿山”。目前我国煤矿信息化的建设有以下特点:①以信息流为主要特征的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已经在煤矿生产作业中得到普遍应用,例如国产的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电牵引采煤机、全数字式直流提升机已成为国内市场的主导产品,为信息化工程创造了很好的基础条件;②煤矿安全(瓦斯)监控系统得到迅速推广,目前国产的煤矿安全监测系统已在2/3的煤矿得到使用,基本上占领了国内市场;③煤炭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开发建设从单项应用走向系统集成,已经成为煤炭信息化建设的新趋势。

1.2 煤矿企业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

据统计,煤炭行业60%的企业信息化装备水平较高,硬件投入大,但真正实现信息化管理的企业寥寥无几。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趋势同先进国家相比总体水平还很低,还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

(1)信息孤岛日显突出。安全生产监控系统采用的是分布式系统,开放性差。虽然煤矿生产中大多数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实现了设备的自动化控制,但没有通讯功能,处于自动化孤岛状态。

(2)信息系统建设出现断层现象。目前煤矿企业的信息化投入和应用的分布很不均衡,企业的中间层,如设计部门和劳资、财务部门等已经初步实现了计算机数据管理,但企业的决策层(领导层)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依旧很薄弱,基本停留在形象工程上。

(3)煤矿数据丰富但知识贫乏。随着数据库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在煤矿的广泛应用,目前的信息系统已经高效地实现了数据的录入、查询、统计等功能,却由于缺乏有效的数据分析功能和挖掘工具,无法发现数据中存在的关联关系,无法根据现有的数据来预测煤矿的动态趋势,从而导致数据爆炸但知识贫乏的现象。

(4)缺乏适合煤矿特点的应用软件平台。矿产资源开发是一个复杂的巨大系统,煤矿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需要量身定制,以工具化、构件式设计来实现矿井的不同需求,同时考虑信息系统的集成性和开放性。但由于缺乏既熟悉煤矿生产业务又精通信息系统开发的复合型人才,导致适合煤矿业务特点的应用软件溃乏,严重阻碍了煤矿信息化的发展。

2 数字化矿山建设

2.1 数字矿山的概念

所谓“数字化矿山”,是在统一的时间参照与空间框架下,通过数字化和三维建模,实现矿井地上地下所有对象的可视化透明管理;通过采掘过程的仿真模拟和实时监控,实现各种灾害的超前预警,避免灾害的发生,达到本质安全;通过精细化管理,实现企业资源的最佳分析利用,降低生产经营成本,达到高产高效;最终目标是实现采矿过程的可视化、自动化、智能化以及无人化。

2.2 矿山数字技术发展方向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矿山信息化建设应向智能化、综合化和多功能化方向发展。从煤炭行业实际出发,“数字矿山”建设是煤矿企业信息化的主体工程。

“数字矿山”应具备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的“四化”功能和目标,并明确3个定位:一是依托信息和网络技术,对矿井各类信息资源进行有序、有效的整合,建设规范化和标准化的信息交互体系;二是建设具有统一信息流的综合平台并完善各类信息数据库;三是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矿井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有效地制约和制衡,实现矿井集成化管理。

2.3 数字矿山建设的主要内容

煤矿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各部分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我们认为总体上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数字矿山建设:

(1)矿井多源时空数据库系统。要实现“数字矿山”,建立一套完善的数据采集系统是必要的,主要用于实时采集生产矿井的进尺、产量、微震、水文、瓦斯、粉尘、矿压、火区、视频、人员位置和设备状态等信息,并可通过可视化图表和声光报警的方式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正常生产和灾变时期的各种信息,数据采集系统是决策人员和决策系统的眼睛和耳朵。

(2)矿井生产过程和关键设备的自动控制。用信息化带动自动化,坚持结合日常设备维护、检修、改造逐步更换仪器仪表和元器件,实现数字化的更新换代;新建项目和设备坚持选用,具有数据远传和控制功能的先进设备,为各层面信息系统的接口创造条件。

(3)矿山安全生产监控与预警、救援系统。按照国家对煤矿企业“六大系统”建设的要求,必须建立矿井安全监测监控系统、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讯联络系统。通过对设备和环境全方位的监控,一方面可以实时掌握井下作业环境的各种信息,相应采取安全措施,另一方面还可以在事故发生之前及时地发出预警信息,保证井下人员的及时撤离。

(4)矿井ERP系统。要实现真正的“数字矿山”,建立一套完整的、符合采矿行业的矿山资源优化(ERP)系统也是必要的。矿山资源优化(ERP)系统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设备管理、物资管理、运销管理、财务管理、成本管理和办公OA自动化等。矿井ERP系统的推广是矿井数字化、信息化的重要内容。

2.4 实施矿山数字化的关键因素

(1)建设数字矿山的过程也是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思想文化创新互融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领导决策层和广大职工的思维模式要进行转变、工作方法要实现更新。因此,国内数字矿山建设首要的问题是转变观念。

(2)国内很多煤矿企业拥有大量的数据信息,必须建立大型的综合信息分析平台,通过数据仓库和系统功能实现系统间的数据共享和传递,并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和解读,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只有解决矿井深层应用中的数据汇总和分析等问题,才能充分利用信息,提高矿井各项管理水平,真正地将信息和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3)高素质的人员是矿井信息化建设成功的重要保证之一,提高领导和相关生产人员的信息化水平,大力引进和培养熟悉矿井生产作业和信息系统开发的复合型人才,对大幅度提升我国煤矿生产力水平和实现国内煤矿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4)煤矿的生产不同于其他行业,它与地理条件、安全因素、开采工艺、机电设备、管理模式、组织结构、市场需求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要实现矿山数字化,必须多学科、多部门共同协作。

3 小结

煤矿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指望一次建设终身受用,要明确煤矿企业开采对象不确定、生产过程不连续的特点,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分步实施,集中力量实现重点突破。

摘要:企业信息化建设和数字矿山是近年来采矿行业的热门话题,分析了我国煤矿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就数字化矿山建设的发展方向、重点内容和关键因素进行了简要评述。

关键词:煤矿,信息化,数字矿山

参考文献

[1]吴立新.殷作如.钟亚平.再论数字矿山[J].煤炭学报2003(1):23-27.

[2]胡穗延.数字矿山信息网络框架[G]∥现代煤炭科学技术理论与实践论文集.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7:528-531.

上一篇:三维地理环境下一篇:肺间充质干细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