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警问题

2024-05-02

预警问题(精选十篇)

预警问题 篇1

一、学风预警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必要性

1. 学风预警有利于高校的学风建设。

学风建设是高等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目前, 高校在学风建设中面临的诸多新问题, 如个别学生的学习目的不端正, 学习缺乏动力, 价值取向歪曲、课堂纪律涣散等, 容易导致最终的学业失败, 因此, 在学风建设中建立学风预警制度, 对处在学习预警边缘的学生提前警告非常重要。

2. 学风预警有利于素质教育。

高校的素质教育强调在学风建设方面要更新教育理念, 理清学风建设思路, 积极探索学风建设的方法与途径, 对学生的培养要有一个长远的目标和准确的定位。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和定位就需要我们首先能够让大学生顺利地拿到毕业资格。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 往往会有个别学生因为学风问题导致最终难以顺利毕业的结果。学风预警是指由高校部门进行有效干预, 提前采取措施进行防范提醒, 防患于未然。

3. 学风预警充分发挥大学职能。

现代大学的职能之一就是教学职能, 加强学风建设是教育改革深入进行的需要。教改的目的是为了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但教改必须有一个好的学风来保证。大学期间学生身心正逐步走向成熟, 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学习观容易发生偏误, 致使学业偏离诚信, 严重影响学业的顺利完成。学风预警在运行机制上能够为这些学生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 为更好地发挥大学职能提供条件。

4. 学风预警是对学生、家长、社会负责。

高等教育要充分体现公平民主的原则, 人们都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最大限度地确保学生顺利毕业是高等学校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学生有学习权, 家长有知情权, 学风预警通过学校、家长、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协作, 对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期间可能发生的影响学生正常完成学业的问题和状况进行预先告知或特别提示。

二、影响高校学风建设预警机制的因素分析

1. 预警对象和预警等级的分类。

学风预警作为一种对学生学习情况的预先警示、警报,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所产生影响的程度, 发出不同等级的预警信息。可分为个体预

工科专业课程讨论课教学实践探索

孟书云, 吴爱萍, 葛红宇, 张建华

(南京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 江苏南京211167)

摘要:讨论课这种教学模式不限学科门类以及课程种类, 已经被国外大学课堂普遍采用。近年来国内部分高校开始尝试实行。工科专业课程内容原理性介绍颇多, 学生学习较为枯燥, 主动性差。为此笔者结合本课程特点并借鉴同行经验, 开展了课程讨论课实践, 就讨论课的选题、准备、组织等方面进行总结, 以期推动专业课教学的健康发展,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讨论课

中图分类号:G642.0摇文献标志码:A

众所周知, 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动。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倾向于教师主导性的充分发挥, 但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激励不够, 导致课堂教警和群体预警, 其中个体预警有受学业警示劝导、旷课三次以上且任课教师教育无效等。群体预警主要包括:整班学生迟到、早退、旷课现象严重, 任课教师教育管理无效;整班学生课堂纪律涣散, 影响正常教学秩序, 任课教师教育管理无效;整班学生抄袭、拖拉、不交作业现象严重, 任课教师教育管理无效;整班学生在平时测验、期中、期末考试中及格率低。

2. 学风预警信息平台。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有效利用, 学生教育培养的载体、思路也随之被拓宽。学风建设预警机制的有效实施需要建立一个能以收集到的反映学生学风状况的相关数据为基础, 参考流量控制模型和库存预警模型的基于信息化视角的学风建设预警平台, 对推进学生学风建设预警工作的长期深入实施提供必要的硬件条件。

三、高校学风预警的运行机制

1. 学风预警信息监测机制。

通过在全校教学自然班中设立学风督导小组, 密切关注班级学生学风情况。同时在规定范围内确定一批试点单位, 对试点情况进行跟踪监控, 督促试点单位建立学风预报制度, 减少学业失败总量。例如;本校在2009年发布《×××大学学风预警办法》, 定期了解试点单位学风变化情况, 与院系进行联动监控, 掌握学风预警系统运行情况, 并加强网络信息化管理, 定期进行监测信息统计。

2. 学风警报机制。

我校的学风预警制度建立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之上。它首先对“警源”做出可量化的指标分析, 并根据实际调研把这些“警源”量化, 确定预警级别。实践中, 我校学风预警划分为三级:一级警报、二级警报和三警报。其中:该学期不及格科目2门或迟到、旷课累计二次的学生, 纳入一级预警考察对象;该学期不及格科目3~4门或迟到、旷课累计三次以上的学生, 纳入二级预警考察对象;该学期不及格科目为5门以上或迟到、旷课累计四次以上的学生, 纳入三级预警考察对象。对反映学生学习状况、课堂情况等学业方面的监测指标跟踪分析, 当监测指标达到或接近设定的学风预警等级时, 及时进行预报, 避免学生最终学业失败状况的出现。

3. 学风预警系统操作机制。

学风预警必须建立在可操作的基础上, 实践中, 我校由任课教师、学生工作人员、学生 (学习委员) 发布学生个人或学生群体学风预警信息, 划分一、二、三级不同使用权限, 其中各级权限主要职责为:一级权限, 发布学风预警信息, 维护预警信息, 设置班级信息员, 维护学风预警的范围;二级权限, 发布学风预警信息, 维护

文章编号:1674-9324 (2013) 34-0184-03

学不太为学生所接受, 教学效果不甚理想。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进行, 我们应从课堂教学方式方面启动改革, 以期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借鉴国内外大学在讨论课教学方式方面预警信息, 设置班级信息员;三级权限, 发布学风预警信息。被预警学生和学生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教务在线”查看学风预警信息。针对学风预警信息的内容, 学生工作人员将采取相应的措施, 对被预警学生个人或群体进行引导和教育, 从而解决学风中存在的问题。

四、学风预警运行调控措施

1. 实施学风预警制度。

学风预警工作坚持“四位一体”工作制度, 由各院系学风预警工作领导小组、年级辅导员和班导师、学风督导中心、各班级督导小组构成, 明确分工, 各尽其职。严格实施预警流程, 并由辅导员和班导师对预警效果进行跟踪。

2. 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合力。

学风预警必须形成学校、社会、家庭的合力, 实践中, 学校将把每名学生尤其是在学习方面存在问题的学生在校的综合鉴定情况通报给学生家长, 以便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学校将根据家长的反馈意见, 建立预警学生的思想状态跟踪方案, 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3. 加强任课教师与班导师的沟通联系。

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必须相辅相成, 才能达到教育目的。我校每位班导师和任课教师定期沟通、联系, 从各院系负责学风预警工作的相关管理部门那里取得所授课班级中的学生被预警情况名单, 并在课堂教育教学环节中多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状态。

高校学风预警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 只要我们坚持科学性、系统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 并构建切实可行的机制, 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定会助推优良学风建设。

参考文献

[1]翟新然.浅议新形势下的高校学风建设[J].西藏科技, 2009, (6) :11-16.

[2]张英, 杜杰.论高等学校大学生学风建设的意义和途径[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3) :302-304.

[3]李运庆, [韩]郑美玉.现代大学的内涵及职能的演变[J].南通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9, (9) :14-19.

师德问题排查和预警机制 篇2

师德师风问题排查和预警机制

为了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特拟订********学校师德师风问题排查和建设预警机制,望全体教职工认真贯彻执行:

一、师德师风建设目标责任制度

学校把师德师风建设责任落实到每一位教师,具体的各项事务均由专人负责,力求做到责任明确。

二、师德师风建设互助制度

学校挑选师德好,业务强,思想道德修养高的教师帮助个别易犯错误、脾气暴躁、性格内向、易冲动自控能力差和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主要从安全、师德等方面对其进行思想教育,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和思想动向,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或不良思想趋向。重大问题必须及时报告校长,并作及时处理。

三、师德师风学习制度

学校利用教师例会、全体会,对教师进行师德教育,并组织学习有关教育法律法规知识。

四、师德师风督促制度

1.学校的师德师风建设由全体教职工相互监督、学生监督、社会舆论监督,并设有公开监督电话。(027-********)

2.定期听取社会人士对学校师德建设的评议。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学生委员会”,开展家长、学生评价老师,老师评价学校行政的活动,多方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根据收集的意见和建议,制订整改措施。

五、师德师风考评制度

学校坚持做好每日巡查。每月和每学期的师德考核工作,坚持由学校考核及学生、教师评议相结合的方式。坚持把教职工师德考核的结果与教师岗位聘任、职称晋升、岗位设置等切身利益挂钩。

六、师德师风评议制度

学校在每学年末进行师德自查,查找学校师德师风管理和教师遵守师德师风规范等方面的不足,制订整改措施,督促落实,提高教师的师德师风水平。

七、师德师风奖惩制度

学校每年评选表彰一次师德先进个人或先进教师,树立师德标兵,予以大力表彰和宣传,以期起到示范、感召、辐射作用。

凡严重违反职业道德的教职工,除认真检讨、批评教育外,按情节轻重扣发月考核奖、学期将和学年奖,情节严重者实行评优、晋级一票否决,甚至开除。

人口问题的预警指标研究 篇3

关键词:人口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27-02

一、人口问题的警情源头分析

(一)与人口数量、质量有关的警源分析。

1.人口数量庞大、文化素质较低的原因。

(1)人口基数历史上就偏大。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鼓励生育,导致人口数量激增,使得中国人口基数历史上就偏大,这也使得当代人口的素质普遍不高。

(2)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各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发展都是不平衡的,东部发达地区,人们的受教育机会多,文化素质高,西部欠发达地区受教育机会少,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农村地区思想文化受传统性别歧视文化影响深,因此女性受教育机会少,城市地区思想文化开明,女性相对能享受到与男性机会平等的教育机会。因此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人口受教育的机会和程度不同,影响人口的质量。

2.劳动力就业压力大的原因。

(1)劳动力数量多,供给大于需求。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近几年进入到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的最高峰,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占总人口比重明显上升。劳动力人口的增长与空缺岗位的增设不成比例,因此造成了就业压力增大的问题。

(2)劳动力总体素质不高。中国仍旧是发展中国家,教育政策的不完善、师资设备等的不足使得劳动力的总体素质不高,一些欠发达地区的人口受教育水平很低。现今社会缺乏的是技术型人才,而我国正是缺少这种人才,许多劳动者从事的是体力劳动。劳动者总体素质不高使得就业压力增大,出现人口问题。

(二)与人口结构有关的警源分析。

1.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的原因。

(1)传统生育观和性别歧视文化影响。传统生育观和性别歧视文化是导致男女性别比例失调的根本原因。数千年来,我国传统的生育观念一直宣扬“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中国传统的封建思想认为只有男的才能传宗接代,人们普遍有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的传统意识。现今中国家庭仍旧受传统生育文化的影响,尤其是落后的农村地区,重男轻女思想尤为严重,这就导致了男女性别比的严重失衡。

(2)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缺失。近期中国人口工作的重点放在控制人口数量上,而忽视了人口的结构问题;计划生育及有关部门在管理上由于人力、经费不足或管理方法不善使得出生婴儿的漏报和瞒报现象很多;孕期随访监控不力,出现孕妇私自流产现象等,这些计划生育管理上的缺失都是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调的原因。

(3)医疗技术水平发展。现代医疗技术水平的进步,为那些希望进行选择性生育的人提供了技术条件。人们可以通过B超、羊水胎儿脱落细胞培养染色体核查、羊水胎儿脱落细胞X 染色质检查等技术,在早期鉴定胎儿性别,然后进行性别选择。这就使得一部分孕妇在得知自己婴儿的性别之后,有选择的做决定,选择生下婴儿还是进行流产。

(4)法律和制度的不足。

无论是基本的法律规范还是在依法控制性别鉴定和选择堕胎方面,我国都还存在着不足,这就导致男女性别比例失调,加剧人口问题。在基本的法律中仍旧缺乏对女性地位保护的明确实施细则;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使得养儿防老的思想观念仍旧存在;对于依法控制性别鉴定和选择堕胎方面,我国的法律政策仍不完善,这些都是男女性别比例失调的促成因素。

2.人口老龄化加剧的原因。

(1)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计划生育政策限制人口的出生,使得国家从政策颁布以来人口的生育率大大下降,这是导致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原因。计划生育一味的只控制人口数量,忽略世代更替,造成国家严重的老龄化,未富先老的格局,所以在今年新推出了计划生育新政策,在一些方面做出了调整,以缓解中国巨大的人口问题。

(2)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使得老年人的平均寿命增高、死亡率降低,因此老年人口的比重增多,推动了人口老龄化。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医疗水平使得老年人更加长寿,人们的平均预期寿命在逐年增加,这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

二、人口问题的预警指标体系解释

将人口问题这一变量操作化得到人口问题的预警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为人口数量、就业压力、受教育程度、出生人口性别比和人口老龄化,这五个方面的问题对人口问题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赋予其相同的权重各20%;就业压力又分成了就业人数和城镇登记人员失业人数两个二级指标,其权重各为50%,受教育程度分成了文盲率和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两个二级指标,按照各部分的重要性将其权重定为各50%。

三、人口问题的警级划分

(一)人口数量。

1.人口的良性发展状态,即无警。一些专家根据我国的资源、人体营养和文化教育等条件,尤其是对我国耕地、草原和水资源的利用状况进行了分析,预测我国的合理人口容量是8亿左右,那么在无警状态下,人口数量是合理的,人们拥有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舒适的生活环境,物质和文化生活都得到了满足,并且并不妨碍后代的生活质量。

2.人口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即轻警,会引起国家相关部门的关注,使其采取一定的协调人口发展的措施。在轻警状态下,人口与资源环境仍然会协调发展,但是人们会明显感觉到自己的人均资源占有量逐渐变少。

3.人口的发展达到环境承载力的人口状态,即中警。在中科院开展的我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容量的研究工作中,从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估算,全国耕地面积保持1.23亿公顷,播种面积1.93亿公顷,粮食总产量8.3亿吨,若以人均消费粮食最大600千克来测算的话,我国的耕地面积可承载的人口极限为16亿,即最多能养活16亿人。根据中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2)》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的人口数量已达134735万人,人均资源占有量很少,环境承载已饱和,这需要政府采取措施积极应对。

4.人口发展严重失调状态,即重警。这种状态已超出了专家预测的最大人口规模,会对社会各个方面造成严重的损失。在当今人口已超13亿情况下,政府要积极采取措施,在经济良性发展的基础上控制人口数量,同时搞好科研,发掘更大的资源储备,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提高以及国际合作,我国的最大人口规模也许会允许扩大到16-20亿。

5.人口发展的不可调和状态,即危机。当这种状态来临时,资源和环境将受到巨大的破坏,国家会面临严重危机。

(二)人口质量。

1.文盲率在0.5%以下,即无警。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在12年的人口状态。此时的人口质量能构满足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的需要,这是人口质量发展的最佳状态。

2.文盲率在0.5%—2.5%,即轻警。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在9—12年的人口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接受高等教育以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数相较于无警状态都有所减少,总体的人口质量状况有所下降,国家需要给予一定的重视,采取相关措施来控制人口质量的下滑。

3.文盲率在2.5%—4.5%,即中警。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在7—9年的人口状态。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文盲率(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08%,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6.72%下降2.64个百分点,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00年的7.64年上升到2010年的8.58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十年来我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及扫除青壮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4.文盲率在4.5%—6.5%,即重警。人口平均受教育成都在5—7年的人口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国家的人口教育问题已经明显的显现了出来,国家相关部门必须采取措施控制警情。

5.文盲率在6.5%以上,即危机。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在5年以下的人口状态。这种状态是人口质量发展的最差状态,人们在受教育等方面已面临严重阻碍,妨碍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国家应提高政策预见性,避免出现教育混乱的局面。

(三)人口就业。

1.大部分适龄劳动力是就业状态,即无警,失业人数很少。在此时,基本没有就业压力,社会生产正常进行,经济发展迅速。

2.适龄劳动力出现轻微的就业压力,即轻警,一部分人找不到工作或者失业。国家的生产生活仍旧正常进行,一部分无业、失业人群生活困窘。国家应当制定相关政策促进无业和失业人员进行就业和再就业。

3.适龄劳动力出现比较大的就业压力,即中警,失业人数比较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7日发布的“2012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70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84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710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88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91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属于中警阶段,许多毕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一些人面临失业。国家应该在此时适当调整产业结构、增强对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

4.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即重警,大部分适龄劳动力找不到工作,许多劳动力面临失业。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正常的生产生活受阻,引发许多社会问题,出现政府与人民的巨大矛盾和冲突。

5.基本上人们属于无业和失业状态,即危机,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尖锐存在,社会无法进行生产和生活,面临着解体。

(四)出生人口性别比。

1.出生人口性别比是103-107,即无警,出生男女婴儿相对数量,不会造成社会、家庭以及婚姻等方面问题。

2.每出生百名女婴,相对出生大男婴数量是107-115名,即轻警。会使未来出现轻微的男女比例失调,国家需要制定政策来调整出生婴儿性别比。

3.出生人口性别比是115-123,即中警。2010年我国出生婴儿性别比是118.06,已经进入中警状态,对未来社会的良性稳定运行、社会伦理道德体系会造成冲击。

4.每出生百名女婴,相对出生大男婴数量是123-131名,即重警从理论上来说意味有一部分男婴在成年之后没有配偶,减少人口的再生产,阻碍人类的繁衍、发展。

5.出生人口性别比是131以上,即危机,男婴的数量严重多于女婴,会出现严重的婚姻挤压、男女比例失调、社会不平等、人口再生产萎缩等问题,引起社会的混乱。

(五)人口老龄化。

1.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7%以下,国家尚未进入到人口老龄化社会,即无警。老年人口数量合理,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恰当,人口结构没有呈现老年状态。

2.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7%-16%,老年人口数量增多,人口结构开始呈现老年状态。国家开始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即轻警。2011年我国的老龄化程度为9.1%,已经进入轻警状态,政府应采取相应措施,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在加强养老制度的同时,减轻成年人的压力。

3.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16%-25%,国家人口老龄化问题比较严重,即中警。预测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将进入到中警阶段,养老问题更加严峻。

4.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25%-35%,老年人口数量过多,人口结构及其不平衡,国家的人口老龄化问题非常严重,即重警。已经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给成年人造成很大经济负担。

5.危机,老年人口的数量过多已经阻碍社会的正常发展,劳动力严重缺乏,社会停滞不前。

四、解决人口问题的相应对策

综合而言,将五个预警系统进行有机的整合而形成相对综合的大预警系统将会更加有效,这样也就避免了单一预警系统的片面性,保证我们对人口问题的预警能够相对准确的反应实际的社会情况,为政策的有效制定提供了保证。从我国目前状况来看,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出生性别比四个指标均进入中警阶段,人口老龄化到达轻警阶段,所以可以确定我国的人口问题正在加剧,政府应该采取措施改变当前状况。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重大的社会问题,国家提高问题意识,采取适当的举措对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人口年鉴2010.北京:中国人口年鉴杂志社,2010,p102-105。

[2]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人口年鉴2008.北京:中国人口年鉴杂社,2008,p88。

[3]王青菊:《中国人口问题的历史渊源、现状与对策分析》,载《实践与探索》

[4]陈清莲:《独立学院就业压力的原因分析及对策》,载《科学咨询》2008年

[5]朱万晶:《关于男女性别比例失调的成因及解决对策》,载 《法治与社会》2007.02

[6]曲海波:《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人口学原因》,载《人口研究》1989年。

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问题及对策 篇4

一、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存在的问题

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就是以企业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相关经营资料及收集的外部资料为依据建立的组织体系, 采用各种分析方法, 将企业所面临的经营波动情况和危险情况预先告知企业经营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 并分析企业发生经营波动和财务危机的原因及企业财务运营体系隐藏的问题, 以督促企业管理当局提早做好防范措施, 为管理当局提供决策和控制依据的组织手段, 是一种综合的分析系统。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已经通过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来预报警情, 但是在应用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时普遍存在较多问题。

(一) 警情不够准确

现有的财务危机预警体系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单一财务指标法, 另一种是多指标法。单一指标法以威廉·比弗在1966年提出的财务预警模式为代表。多指标法以1968年美国学者爱德华·奥特曼提出了z分数模型 (z-score m odel) 为代表。虽然后来各国学者都对指标进行了各种改进提出了不少新的模型, 但大多数都是以这两种模型为基础的。这两种模型都是以财务指标为核心, 以大量的财务信息为基础, 区别仅仅是采用财务指标的多寡。在信息技术不发达的时代完全可以用财务指标来预测企业财务状况, 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企业竞争加剧, 这就要求强有力的信息管理向预警系统提供全面的、准确的、及时的信息, 才能使企业对潜在财务风险做出越来越快的准确判断, 否则企业就会遭到淘汰。目前, 由于预测警情的信息系统不全面、不及时, 导致预测结果不够准确。

(二) 缺乏分析能力

现有财务危机预警体系, 无论是单一指标法还是多个指标法, 都缺乏分析能力。单一指标法和多指标法最终结果都是给出了一个数字, 通过这个数字, 企业可以判断自己财务状况处于良好还是濒临破产, 除此之外什么都得不到。这显然不能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因此必须对现有财务预警体系加以改进, 使其能够提供企业财务危机或潜在财务危机的“病因”。这样企业财务预警体系就不能够仅仅提供一个数字, 必须对企业各个方面的状况加以评价, 必须说明企业投资、融资、生产和经营各个方面对企业财务的正、负面的影响, 使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能够容易找到企业财务危机根源。

(三) 缺乏管理机制

目前企业建立的预警系统并没有将财务危机预警组织机制、预警信息机制、预警分析机制、预警管理机制有机结合, 甚至有的预警系统认为做好财务预警的前期的流程再造和系统构建就行了, 当一个财务预警结束后, 他们彻底解除武装戒备, 以为解决了此次危机就是一个终结。往往对前一个危机的预警过程不再进行总结和吸收经验教训, 忽视了财务顶警系统的后期监督管理, 这样财务预警系统得不到完善.当下一个相似财务危机出现时, 企业不能及时做出反应, 又会重蹈前一次的覆辙, 更不能避免类似危机再次发生。

二、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如前所述, 我国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由于存在上述一系列问题, 才致使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分析其原因主要有:

(一) 预测警情信息不及时, 缺乏大量灵敏有效的会计信息支持

预警信息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判断不可避免地存在时滞性。一方面, 是因为财务信息所需数据来自财务报表, 但是财务报表编制都需要时间。月报至少要月末后6日内才能编制, 年报要年末终了4个月后才能编制, 所以企业计算财务指标所用的财务数据都是历史资料, 不能准确预测未来。另一方面, 因为企业存在两种风险即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很多财务风险的最初来源都是企业的经营风险, 也就是说很多时候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原因是企业经营发生了问题。而现有财务指标不能够考核企业经营对企业财务的影响, 而需要等待企业经营真的影响到财务时才能判断出来, 这就存在一个时滞问题。通常情况下当企业经营影响到企业财务时, 对企业进行挽救是非常困难的, 这时即使企业财务预警体系能够发现企业存在财务风险也为时已晚, 财务预警体系也失去了意义。

同时, 信息的失真即信息被扭曲或者存在着虚假的成分, 也不能为预警系统提供准确的服务。企业运用财务危机预警系统预测警情是建立在大量准确的财务数据基础之上, 因此大量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是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基础, 失真的会计信息就会影响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有效性。因此, 当设计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财务数据缺乏可靠性时, 财务危机预警的质量也大大降低。

(二) 预测警情指标不恰当, 缺乏恰当的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选择预警指标时只是盲目跟从传统的偿债能力指标、运营能力指标、获利能力指标以及发展能力指标, 而缺乏体现现金流量的指标, 如销售现金比率、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及现金收益比率等指标, 使得预警质量也大大降低。因为当前企业是否存在警情以及能否持续经营, 并不取决于盈利水平的高低, 而是取决于有无足够的现金和与其经营规模相适应的现金支付能力。也就是说, 传统的预警指标系统忽视了对企业现金流量状况的评价, 从而削弱了财务预警风险模型的预测效果。

为了保证财务危机预警指标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 提高预警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预警指标体系不仅应包含有关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等财务比率, 还应强化现金流量指标的应用, 并且结合一些相关的非财务因素进行定性分析, 才能使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更好地、及时地发挥功效。

(三) 预测警情机制不健全, 缺乏完整有效的危机预警管理机制

在目前这样一个瞬息万变和竞争激烈的时代, 企业在获得机会的同时, 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控制和防范风险, 企业随时都会有破产的可能。在导致企业破产的众多因素中, 企业的财务状况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国外权威研究机构通过大量实证资料统计研究出企业破产原因如图1所示。

由图示分析知道企业破产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疏忽的原因占4%, 欺诈的原因占2%, 重大灾难的原因占1%, 经营和管理不善的原因占91%, 而不知名因素的原因占2%。从上图看出由于经营和管理不善而导致企业破产占了极大的比重, 是因为目前企业建立的预警系统忽视了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后期管理, 这样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得不到完善, 当下一个相似财务危机出现时, 企业不能及时做出反应, 更不能对未来经营管理和预防类似财务危机提供前车之鉴。因此, 很有必要建立健全财务危机预警管理机制, 以便及时加强管理, 让企业免遭破产厄运。

三、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完善建议

目前, 我国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中存在诸多局限性, 要想使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真正在企业中发挥作用, 应该完善企业财务指标体系, 建立一套高效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针对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存在的问题, 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一) 综合治理, 全面保证会计信息及时有效

企业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作为一种规避和防范企业风险的工具, 是以大量信息为基础的。信息越及时, 灵敏度越高就越能及早地发现问题并告知企业管理者, 就越能有效地防范与解决问题、回避财务危机的发生。

由于企业预算是根据企业现有状况对未来企业运行所做出的判断, 因此较财务报表更能够及时反映企业未来财务状况。企业财务预警体系采用企业预算的数据显然更能够对企业未来财务风险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而且企业预算数据是综合企业所有信息得出来的, 包括了生产、人事和财务等各方面的信息, 财务预警体系采用企业预算数据就可以在业务危机变成财务危机之前就对业务危机的影响做出正确判断。因此, 如果把企业财务预警体系与企业预算联系在一起, 就可以分别对企业的生产、销售、资本支出等各个环节分别进行预警, 最后汇总得出预警结果。这样可以有效识别企业财务危机的来源, 有的放矢地解决企业财务危机或消除潜在的财务危机。

另外, 防范和治理会计信息失真,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必须加强法制建设, 政府适时干预, 并且进一步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 不断充实和更新其知识, 提高其专业技能, 使他们能对各种类型的经济业务做出正确的会计处理。

(二) 系统分析, 恰当选择危机预警指标体系

建立和完善财务预警系统对企业至关重要, 而预警指标的选取是财务预警的首要环节, 也是财务预警系统中最重要的环节。财务预警指标的选取会因企业的性质、特点、行业的不同而各有侧重, 但大体可以归类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编制现金流量预算, 建立短期预警指标系统。企业能否维持下去, 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盈利, 而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现金用于各种支出。企业现金流量预算的编制, 是财务管理工作中特别重要的一环, 准确及时的现金流量预算, 可以为企业提供预警信号, 使经营者能够及早采取措施。为准确编制现金流量预算, 企业应该将各具体目标加以汇总, 并将预期未来收益、现金流量、财务状况及投资计划等, 以数量化形式加以表达, 预测未来现金收支的状况, 并以周、月、季、半年及一年为期, 建立滚动式现金流量预算, 使企业能及时地制定财务排警对策。

(2) 确立财务分析体系, 建立长期预警指标系统。对企业而言, 在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的同时, 还要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其中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率、发展潜力指标最具有代表性。虽然上述指标可以预测财务危机, 但从根本上讲, 企业发生风险是由于举债导致的, 一个全部用自有资本从事经营的企业只有经营风险而没有财务风险。但反过来讲举债经营又可以发挥财务杠杆作用降低经营成本。因此, 要权衡举债经营的财务风险来确定债务比率, 应将负债经营资产收益率与债务资本成本率进行对比, 只有前者大于后者, 才能保证本息到期归还, 实现财务杠杆收益;同时还要考虑债务清偿能力, 即企业拥有现金多少或其资产变现能力强弱。

(3) 注重非财务因素, 建立综合预警指标系统。根据美国权威会计研究机构研究证明导致企业破产的因素中非财务因素也占一定的比例。所以, 非财务指标在财务危机预警中也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非财务指标是指利用一些非财务指标直接分析来预测企业财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分析:

宏观经济环境。一般而言, 国家政治稳定、政策优惠、经济繁荣, 会有利于企业的经营发展。而经济环境变化、国家经济政策调整会直接或间接地对企业产生影响。

行业特征。不同行业承担的风险不同。

市场状况。企业的产品价格、技术、质量符合市场需求, 对路热销或竞争对手少, 风险就小。反之, 风险就大。

企业经营方式。企业经营品种单一, 经营范围狭窄, 一旦市场情况有变, 企业难以适应, 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就大。反之, 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就小。

企业管理水平。管理者缺乏经验、素质低下是造成企业财务危机的主要原因, 管理上能否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快速有效的反应是企业能否成功避免财务危机发生的关键所在。

(三) 全面定位, 建立健全财务危机预警运行机制

要使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在实践工作中实现理论上的功能, 就必须建立高效的运行机制, 完整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具体包括财务危机预警组织机制、预警信息机制、预警分析机制、预警管理机制。

(1) 财务危机预警组织机制。预警组织机构的健全与否, 直接关系到企业财务危机预警运行机制运转效果的优劣, 关系到财务预警体系的功能能否正常、充分的发挥。为了保证财务危机预警工作的客观性和中立性, 预警组织机构应相对独立于企业组织的整体控制, 它独立开展工作, 但不直接干涉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 只对企业最高管理者或管理层负责。预警组织机构可以是一个虚设机构, 如预警组织管理委员会, 它的成员可以是兼职的, 由企业内部熟悉管理工作、具有现代经营管理知识和技术的管理人员等组成。同时, 企业还可以聘请一定数量的外部管理咨询专家参与。

预警组织机构的职责是负责确定预警目标、研究预警方案, 听取财务预警情况汇报, 并据此商讨决定预报的类型 (零、低度、中度、高度预警报告) 和预报内容, 以及应采取的对策方案, 及时解决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其日常工作的开展可由企业现有的某些职能部门 (如财务部、企业办、企划部) 派专人负责进行, 或通过设立一个专门的部门, 如企业预警管理部门, 具体负责财务风险监测和预报工作。同样, 为了保证日常预警工作的正常进行, 负责具体预警工作的部门或个人应具有高度的独立性, 他们的工作应只对预警管理组织机构负责。

(2) 财务危机预警信息机制。财务危机预警信息机制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提供信息支持, 包括财务危机预警信息的搜集、传递、处理与评价等方面的制度和规定, 提供预警行为及主体实施预警行为所需要信息是其关键所在。由于财务危机预警所需信息与其他财务管理行为所需信息不同, 单纯利用和依靠传统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不能满足预警管理的需要。因此, 从当前的现实情况看, 企业可考虑对现有信息系统进行修正, 增补一些能够反映企业财务风险大小的信息。从长远情况看, 可通过自行开发或外购方式建立一个专门的预警信息系统, 与原来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结合在一起, 形成企业财务管理大信息系统。良好的财务危机预警分析系统必须建立在对大量资料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因此, 公司应建立高效的信息收集、传递、处理机制。

(3) 财务危机预警分析机制。财务危机预警分析机制对内外部输入的信息通过各种技术方法进行识别, 通过建立一个科学、全面、有效的指标体系来反映企业的状况, 还可以利用这些指标体系建立模型以进行多变量综合分析。

(4) 财务危机预警管理机制。财务危机预警管理机制包括日常控制和危机管理两项。前者主要是在系统实施过程中进行日常监控, 对公司经营过程中各种警兆进行控制, 使其体现出来的预警数值不要逾越警度, 一旦发生偏离就立即反应, 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控制, 防患于未然;而后者主要是在财务危机发生以后, 专门的预警组织采取一些列的补救措施, 达到化解财务危机的目的。

总之, 提高会计信息及时性, 是一个极其复杂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 需要从各个方面综合治理。几个简单的财务指标不能充分描述公司的财务危机, 必须科学、系统、直观地选择代表不同财务特征的关键性指标, 而且还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立健全危机预警管理机制。只有及时的会计信息、恰当的预警指标以及健全的管理机制才能保证预警系统充分发挥作用, 一个良好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企业预警系统的一部分, 它除了能预先告知经营者、投资者有关企业组织内部财务营运体系隐藏的问题之外, 还能清晰地告知企业经营者应朝哪个方向努力, 以便有效地解决问题, 使企业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创造最大效益。

完整有效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

参考文献

肝脏出现问题的早期信号预警有哪些 篇5

肝脏总是默默的承受来自身体的各种“垃圾”,但人们却经常无视它的存在,偶尔发发脾气,想让主人关心一下,却得不到响应,于是很多可怕的事情就俏然发生,如肝癌。肝癌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它早早就给人们发出求助信号了,只是人们从来不去仔细留意自己,纠正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及时给肝洗洗澡。

看看如果肝脏出现问题时,有哪些表现?

1、无端感到疲倦。

2、无端感到烦躁、焦虑和忧郁。

3、眼睛干涩或者死鱼眼。

4、出现粘便。

5、腰部赘肉增加。

6、有体臭。

7、失眠多梦。

8、口干口苦。

9、偏头痛。

10、前胸后背有红痣。

11、指甲有明显竖条纹。

12、头发经常很油。

13、脸庞两边有肝斑。

14、脾气特别大。

15、乳腺增生和妇科问题。

如果以上症状,你已经满足了三项以上,那你就必须要开始调理肝胆的功能了。怎样让肝更健康?看看下面的养肝七招吧!

养肝七招

养肝第一招 : 开心最重要

肝脏的特性就是主疏泄,喜调和畅达,恶抑郁。只有当肝不受约束时,身体才能达到一种轻松、疏泄的状态,犹如一棵枝叶舒展的树。

养肝第二招 : 远离烟酒

吸烟会影响肝脏的脂质代谢,有调查显示:肝癌病死者中,吸烟者死亡率是不吸烟者的1.6~1.7倍。可见,与其他癌症一样,吸烟对肝癌的发生也有某种恶劣影响。

众所周知,饮酒伤肝,现在还没有任何药物或食物能防止酒精对肝脏的损害,特别是空腹饮酒时,酒精很快被吸收入血,不仅会对肝脏造成损害,对全身亦有不良影响。

养肝第三招 : 早点睡觉

如今,夜生活越来越丰富,尤其在大城市,到了凌晨一二点各种娱乐场所依旧热闹非凡;即使不出去玩,很多人在家上网、打牌、玩手机也会玩到忘记睡觉时间。睡眠不足,已经成了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凶手”。

高校财务风险预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6

高校财务风险预警,主要是通过设立并观察、判断一系列敏感性财务指标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对高校可能或将要面临的财务危机实施预测和预报的财务分析控制活动。因此,正确分析高校财务风险成因、表现,寻找防范风险对策,对确保高校的财务安全,促进高校的健康快速发展十分必要。高等院校在运营过程中因资金运动的不确定性而面临着风险,如财务状况失衡、投资失控、债务包袱沉重、资金困难等问题。从现实情况来看,大多数高校对财务风险问题还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建立起有效的防范机制,也没有相关的防范制度,对风险预警不够,这将为高校的进一步发展带来隐患。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教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与此同时办学条件与教育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高校在财政补助资金和自筹收入不能满足建设需求的情况下,大多利用银行贷款,加大了高校财务风险。从风险的产生发展来看,财务危机往往首先是从财务管理环节爆发。因此,建立和完善高校财务预警系统,及时诊断出高校财务危机的预警信号,并有效地采取相应措施,将危机消灭在萌芽阶段,是我国高校财务风险控制的重要手段,对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财务风险预警存在的问题

(一)必要性认识不足

1.多元筹资办学的新格局,导致举债带来的财务风险必然出现。因此,通过建立财务预警系统,及时、科学、有效地对财务运行风险进行分析预警,是保证高校财务工作良性发展的重要环节。

2.高校内部管理系统风险因素增多,客观上要求设立各种监控体系,变事后管理为事前管理。

3.信息量的扩大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要求学校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决策和反应,建立预警管理体系可提升反应能力。

(二)基本前提存在欠缺

1.较为完备扎实的管理基础是实施财务预警的基础条件。

2.财务管理与其它管理活动的良好衔接和协调。

3.规范真实的财务会计信息。

4.必须具备符合现代人才管理特点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三)当前高校存在三大类型的财务风险

1.支出结构不合理导致的高校财务状况在进行中长期平衡过程中出现的失衡现象。

2.规模扩建带来的债务风险,为了提升层次,扩大办学规模,高校都存在由于过度举债或不良举债而影响高校正常财务支出和不能按期偿还到期贷款资金和利息的可能性而导致其无法正常办学的风险。

3.创办校办企业和后勤社会化改革导致一批没有法人资格,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运行实体,其财务风险实际上是由高校来承担的。

二、高校财务风险预警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适应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需求,提高财务人员信息化运用水平,防范高科技带来的安全隐患。加强信息管理,保证预警信息传递路线的通畅。财务预警系统必须以大量的动态信息为基础,这就要求加强信息管理,使之能够全面准确及时的向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提供信息。必要时可配备专业的人员,使预警信息能迅速反馈到管理层以便及时做出对策反应。

(二)合理利用融资工具以防范高校过度举债导致的风险。加强贷款的管理,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校内制度,科学确定贷款额度、结构、期限、还款计划,建立“银行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评价模型”,测算监督贷款风险,控制贷款规模,优化贷款结构。

(三)强化经济责任制,转变理财和筹资观念以防范高校财务状况总体失衡风险。健全高校各级经济责任制,完善高校经济监督机制,进一步规范校内会计工作秩序。严肃财经纪律,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高校应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学校的各项财务规章制度。主要包括:经济责任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内部分配制度、内部牵制制度、岗位责任制、内部审计制度等。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制定最佳的财务计划,加强会计核算和成本费用控制,有效地利用学校各项资金,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健全资金使用审批制度,增加资金使用透明度。及时、真实、完整地反映学校财务状况,为学校经营管理投资决策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

(四)科学运用指标体系进行预警,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注意保持预警系统的先进性和有用性,淘汰不适用的指标,增加更能反映高校实际问题的新指标。各项指标的选择应根据高校的长期、中期、短期规划,在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前提下综合考虑选择,或根据学校的特殊情况予以设立,临界值、预警标准也应根据实际情况及学校期望的效果予以确定。现有的预警模型虽然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但仍存在局限性,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完善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制定出适合本单位财务特点的预警指标体系。

森林防火预警体系构建中的问题 篇7

一、我国森林防火现状分析

森林防火系统主要由森林火险的预测预报、森林火灾的预防措施、森林火灾的监测、森林火灾的扑救、森林火灾的善后措施等几个部分构成。其中森林火险的预测预报、森林火灾的监测是重中之重, 做好这两项工作一方面可避免或减少社会经济损失;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人们的安全用火意识。 (图1)

由于森林火灾的人工防控能力有限, 目前国内一些发达地区利用计算机技术和GPS定位技术建立了森林防火预警体系, 如云南昆明丽江县的森林防火信息系统, 主要用于火灾扑救指挥。国内外在森林火灾发生规律及预测预报等方面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就林火预测预报而言, 已由火险天气预报发展至林火发生预报, 逐步发展到林火火行为预报, 在制度建设方面主要从内部管理机制建设和外部合作机制完善两个方面来对森林火灾进行控制。在外部合作机制方面, 通过与气象部分合作, 对高森林火险天气发布警报, 部分森林防火部门还开始自主进行森林火险等级预测预报, 并且定期在全国范围内召开季度森林火险形势会议, 对当期各地火险情况进行分析预测, 根据结果进行工作部署;在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方面, 建立了森林火险等级制度, 明确了五级预警机制, 建立了分级响应机制, 制定处理特大森林火灾应急预案, 并对预案的启动条件进行了规范和限制, 进一步强化了预警监测机制。

二、我国森林防火预警体系存在的问题

虽然大部分地区在森林防火系统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发展, 但是由于我国地理区域、经济环境和技术的差异性, 因此一些地区的森林火险预测预报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在基础设施方面, 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不足, 一些设施年久失修现场普遍存在。首先, 一些地区防火瞭望塔年久失修, 塔房和塔架受损严重;其次, 一些地区缺乏必要的气象观测资料, 囯家气象观测网目前的气象站点均是位于高山制高点或者城镇周围远离极易出现火灾以及森林的林缘地带, 相当一部分的高火险区、缺乏必要的气象观测资料, 从而为森林火险的预测和防范造成不便;再次, 一些地区缺乏大型直升机和洒水灭火飞机, 影响火灾扑救速度, 移动航站的缺乏, 不能确保飞机就近指挥, 从而不能发挥火灾信息观察和反馈功能的作用。

2、预报预测体系不完善, 预报模型缺乏。

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森林火险全囯性的预报预测体系尚不完善, 与我囯森林火险等级相适应的预报模型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关于雷击火监测、森林火险等级预报、可燃物分类区划火灾行为预报以及火灾发生预报等研究工作均与森林防火事业的迅速发展不协调。

3、基层森林防火队伍管理不完善。

大多数地区已经建立了相应的防火结构体系, 但是在机构设置和人员教育投入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首先, 在内部机构管理方面存在基层防火组织机构设置不够规范、标准不统一、人员数量编配不足、学历有待提高等局限性。其次, 防火培训缺乏针对性, 未能形成系统化、专业化的知识与技能培训体系, 在防火培训中, 往往侧重于对知识技能的提升, 而对于实际岗位标准涉猎较少, 导致理论知识技能与实际工作的结合缺乏一定的衔接, 不能真正发挥出培训的作用, 同时由于各个部门的负责人岗位轮换较为频繁, 从而使得防火队伍缺乏稳定性。

三、建议

1、加强森林航空消防系统建设。

对基础设施落后林区的森林航空消防系统现有设备进行改造更新, 对部分失修瞭望塔进行检修, 同时完善气象观测网络布局, 完善现有航站功能, 使其能够起落大型飞机。购置大型直升机和洒水灭火飞机, 提高扑灭森林大火保障能力, 加强现有航站的辐射能力和机动性。增加高科技术的使用, 提高森林航空消防能力、专业扑火队伍装备水平和火灾扑救能力。同时, 加强森林消防专业队伍装备系统建设补充, 更新基层专业队伍中小型扑火装备, 提高森林消防专业队伍装备能力, 加强灭火装备能力建设。

2、建立健全森林火险预警模型机制。

随着科技的发展, 目前森林防火监测系统正向现代森林防火监测进行转变, Gl S技术的应用及森林防火监测与病虫害监测的关系处理的相关研究, 也为森林监测分类管理和森林火灾的预防提供了有力保障, 森林防火落实具体情况, 就是要将森林防火监测与森林资源管理的结合, 就要分析不同区域的森林特征和气候特征, 借鉴发达国家森林火险预警系统的方法和理论依据, 根据不同地貌特征、气候特征和森林特征, 建立相应分析模型, 找到与之相匹配的森林防火预报分析方法, 以促进不同区域森林防火体系的完善发展, 从生态、社会、经济三方面达到最佳结合。

3、加强内部管理, 提高综合素质。

在内部制度强化方面, 不仅要强调林业部门各基层领导人员认识, 更要重视培养基层防火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 建立良好的责任负责制度。不断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重视对于基层防火管理人员的物质精神激励和保健作用。在防火人员的知识技能培训方面, 随着科技的发展, 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森林防火工作中的应用比重逐渐加大, 因此要求防火人员对于GPS卫星定位仪、大屏幕显示器以及卫星电话等现代化信息技术能够熟练应用, 这就需要加强对人员在新技术、新技能方面的培训, 以便更好地提高森林防火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源.基层森林防火队伍建设的重要性[J].现代园艺, 2015.4.

[2]徐兆田.林业防火管理与资源保护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 2013.34.

地质灾害预警系统中的安全问题研究 篇8

物联网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实时采集物体或过程的各种信息,与互联网结合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所有的物品与网络的连接,方便物体的识别、管理和控制。

物联网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等多个领域。

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的主要业务是监测区域地理环境、气象、水利等信息和地质灾害隐患点周围地声、地压、位移等信息,并把监测信息作为输入条件,经过预警模型对输入信息进行处理,做出决策,并针对受威胁人群进行预警信息发布。这正是物联网最为适用的应用领域。但由于物联网开放式的应用环境,地质灾害预警系统中信息安全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2 物联网安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际上针对物联网安全和隐私的研究已展开。Mulligan等对物联网的现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对物联网安全进行了讨论和展望。Medaglia等给出物联网目前面临的隐私与安全问题综述,并对将来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进行了讨论。Leusse等给出一个物联网服务安全模型,并对其包含的模块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国内杨光等从感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对安全威胁进行研究。杨庚等分析了物联网安全的特征和面临的安全问题,并讨论了物联网安全的系统架构。

3 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的安全威胁

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可能遭受到的安全威胁有几种方式。

3.1 拒绝服务(Do S)攻击

对物联网的攻击大多数都来自于Do S攻击,能耗尽网络带宽,终止服务。在物联网条件下,Do S攻击还能发生在无线监测网络。一些恶意攻击者能够进入并控制用于无线通信的基础设施,并从内部发起Do S攻击,这种攻击能制造更多混乱。

3.2 物理伤害

采用这种攻击方式的攻击者通常缺乏技术知识。只能损坏实际的监测设备,从而阻碍物联网取得信息。在物联网条件下,由于攻击者很容易接触到部署在野外的监测站点,因而这种攻击方式也变得较为容易。如果难以对监测站进行物理破坏,攻击者可以简单地针对采集信息的硬件模块进行破坏。

3.3 窃听

攻击者可以针对不同的通信设施(如无线网络,当地的有线网络,互联网),提取数据的信息流。一个取得了特定的基础设施的控制权的内部的攻击者能够获取该基础设施内传播的所有信息。

3.4 节点捕获

在物联网条件下,攻击者很容易接触到监测设备。与物理伤害不同,一些主动攻击者并非破坏物理设备,而是获取设备中所包含的监测信息。另一些主动攻击者能进入存储或处理监测信息的节点,并获取数据。

3.5 控制

只要物联网上的节点存在漏洞,主动攻击者就能利用这些漏洞,从而得到部分或全部监测网络的控制权。这种类型的攻击所造成的危害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存储在沦陷节点上监测数据的重要性,二是沦陷节点上部署有哪些服务。

4 能够采用的安全措施

采用一些在传统互联网得到广泛运用安全措施能够有效抵御针对物联网的攻击。

4.1 身份和身份验证

连接在物联网上的各种节点之间都需要进行身份的相互验证。需要重点考虑如何去对身份进行管理和认证,从而创造值得信赖的服务。由于节点间的信息交互是动态的,既不可能预先知道有哪些合作节点,也不知道对方能提供何种服务。这增加了身份验证的难度。

4.2 访问控制

在物联网条件下,访问控制变得更为复杂。一个特定服务的构建,需要聚合不同的地点和环境的多种服务和数据源。所有这些信息和服务的提供者都会有各自的访问控制策略和权限,因而如何管理各种访问控制的策略成为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4.3 安全信道

在大多数情况下,安全信道是在身份验证成功后建立起来的安全通道。在整个信息交互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各种类型的证书。在物联网条件下,任何节点在任何时间都可以连接到其它节点,这些节点事先并不相互认识。在这种情况下密钥管理成为一个显著的问题。

4.4 数据管理

在物联网条件下,由于每个节点都是智能设备,节点对于其所拥有的数据有着更多的控制权。对于数据管理也更加灵活、有效。

4.5 信任管理

在物联网中存在两个级别信任关系:一是实体之间的信任关系,二是从用户的使用角度来看系统中更应该信任哪些节点提供的信息。建立一个能够计算所有节点信任度的中央节点能够帮助用户选择更为可靠、更新的或更为精确的数据用于决策分析。

4.6 容错管理

物联网上连接有大量节点。每个节点都有可能发生故障而停止工作,也可能存在一些节点发送错误或虚假的信息。因此,在物联网条件下,必须要考虑系统的容错能力。能够在部分网络无法访问或存在虚假信息条件下,提供尽可能好的服务。

5 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的安全框架设计

安全框架设计是利用硬件和软件手段,满足日常预警业务正常运转的要求。

物理攻击的预防。为了保障部分设备的损害不会危害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转,可以采用在网络的关键部位安装冗余传感器的方式,增强网络的抗攻击能力。

窃听的预防。主要采用的预防措施是加密技术。密钥的管理则采用以互联网为中心的集中式管理方式,由密钥分配中心负责整个物联网的密钥管理。一旦连有监测节点的传感器网络接入互联网,通过密钥中心与传感器网络汇聚点进行交互,实现密钥管理。

Do S攻击的预防。一方面在预警中心网络入口安装防火墙,另一方面加装入侵监测设备。身份验证中心随机发送一个通过公钥加密的报文给节点,节点必须能够利用其私钥对报文进行解密并送回中心。如果长时间接收不到回应报文,则认为该节点可能遭受到入侵。当中心发现可能存在的恶意节点后,则发送一个信息包告知恶意节点周围的邻居节点,通知可能的入侵情况。

此外,为了保障决策安全,系统设有信息信任级别管理机制。由预警中心依据预警结果对每个监测节点的信息进行评估,确定节点信任级别。

6 结束语

经过一段时间运行,系统未发生因入侵而中断服务的现象。说明通过融合冗余、加密、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等多项技术的物联网安全防卫措施能够满足现行地质灾害预警业务的需求。但随着攻防技术的发展和地质灾害预警新服务需求的出现,现有框架能否提供有效的防护还是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的。因此,对于攻防新技术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将成为下一阶段研究重点。

参考文献

[1]周洪波.Web4.0:“中国式”物联网定义[Z/OL].(2010-10-09),http://www.wlw.gov.cn/zxzx/wldt/594260.shtml.

[2]Mulligan G.The Internet of Things:Here now and coming soon[J].IEEE Internet Computing,2010,14(1),1:35-36.

[3]Medaglia C M,Serbanati A.An overview of privacy and security issues in the Internet of things[C].Proceedings of the20th Tyrrhenian Workshop on Digital Communications.Sardinia,Italy:Springer,2010:389-395.

[4]韩伟红,隋品波,贾焰.大规模网络安全态势分析与预测系统YHSAS[J].信息网络安全,2012,(08):11-14.

[5]杨光,耿贵宁,都婧等.物联网安全威胁与措施[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51(10):1135-1140.

[6]杨庚,许建,陈伟等.物联网安全特征与关键技术[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0(4):20-29.

预警问题 篇9

关键词:空管安全,影响因素,预警问题

空管安全关系到空中交通秩序的维护, 是减少飞行器事故、保障航空安全的必然选择, 加强对影响空管安全因素的探究对于做好空中交通管制安全预警管理有积极意义, 对于改善当前空管现状多有助益。下面就影响空管安全的因素及常见预警问题进行分析。

1 空管安全现状

当前我国民航业飞速发展, 航空管理方面努力追求实现安全、效率与服务兼顾的统一目标, 因此对空管安全倍加重视。结合当前我国空管安全体系情况来看, 目前其建设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分别是优质畅通的沟通渠道、完善的报告体系、科学的评测系统、综合性培训及人本激励体制等。另外, 航空飞行中人为因素、飞行系统、业务环境、管制员专业素质、从业人员心理素质等因素也对空管安全有一定影响。国内民航近年来发展中积极借鉴欧美国家航空公司的飞行机组计划, 开始大力改善机场、航空公司、机组、空管等信息反馈, 以此来确保安全、效率等目标的高效实现, 从而确保空管安全。

2 空管安全的影响因素

(1) 制度因素。保障空管安全的先决条件是完善的管理体制、高效的管控方法、优质的设施及安全设备, 除此之外管理人员对空管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对管理举措的践行力度、丰富的工作经验、全面的安全管理知识、高度的责任心也是确保空管安全目标实现的重要影响因素。空管安全作为航空企业运营管理重点及企业核心文化, 体现了企业在进步与发展中的选择, 也代表着企业集体价值观, 其对于安全管理的重视、对于管理举措的践行、对安全承诺的履行都代表了企业本身的制度与文化选择。对于航空企业而言, 要重视空管安全企业文化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指导原则, 充分调动员工主观能动性将安全管理从以往的被动局面向主动局面转变, 并在专业安全交易的指导下提升企业整体安全行为水平, 以便更好的实现空管安全目标。

(2) 人为因素。空管安全管理作为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其主要受人为因素、环境因素、机器元素影响,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 飞行安全不断得到改善, 飞行器本身的性能在持续提升中对保障安全提供了更加强有力的支持, 纵观这三大因素, 人为因素变量最多、影响最大, 也因此成为了制约空管安全的典型首要因素。人为因素还可分为法规因素、技术因素与资源管理因素。空管安全管理要遵循相关航空法规, 其是航空运输的行为指导规范。对于飞行员而言, 其自身要全面、谨慎、细致掌握飞行法规与章程, 尤其是在面对突发事件时, 在已有法规无法给预报有效指导的情况下, 要结合已有经验、遵循法规核心理念作出创新与突破, 走出以往传统模式的窠臼, 改善传统安全管理弊端, 带来安全管理工作的新气象。须知, 立法本身具有一定滞后性, 且现行的法规章程必定存在一些缺漏之处, 就更需要飞行员在实际执行应用过程中做出调整, 以确保最终安全管理目标的实现, 尤其是现行法规与安全管理需求出现冲突的时候, 就要明确安全工作的重点有所取舍。飞机本身是融合了多项高端技术的复杂产物, 代表着先进的技术水平, 因此在安全管理方面也承受着巨大的技术压力。虽然飞机的使用十分便利, 但是在安全维护与管理方面涉及诸多复杂事项, 一个优秀的飞行员不仅要熟知飞机各个系统与功能, 拥有娴熟的驾驶技术, 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及应对、解决突发问题与事件的能力, 以此来保证不同环境下的飞行安全, 实现空管安全管理目标。现代航空飞行中的安全管理涉及到人机协调与资源协调等多个方面, 尤其是多人制机组内部人员关系、合作关系的协调更是管理重点, 也是资源管理的重点项目。机组内部人员的合理配置, 娴熟机组员工与后进员工的帮扶、协调都关系到能否减少机组矛盾的产生, 为安全管理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因此正确处理不同个体间关系、处理好驾驶舱与个体间关系对于保障空管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3 空管安全预警问题解析

空管安全预警关系到空中交通秩序的维护效果与质量, 是保障民航高效安全运营的关键。目前空管安全预警中有以下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1) 指标的科学性。围绕空管安全管理需求要建立全面且完善的指标体系, 该体系关系到预警管理的实施效果与质量, 是做好空管安全管理的根本, 因此必须要确保指标的完善性与科学性, 从而增强管理实效, 确保其发挥预期实效为安全管理服务。

(2) 安全信息的鉴定。空管安全管理会涉及到大量的安全信息, 这些信息来源不同、价值高低有所差别, 如何更加准确的鉴别这些信息的价值是空管安全预警的关键。就目前而言, 安全信息鉴别主要从时间、内容、形式三方面入手, 对信息的及时性、完整性、精确性、多样性等进行综合衡量评价, 以支持安全管理决策。

(3) 警报的合理性。空管安全预警意味着要随时做好最坏打算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及事故, 通过提前做好万全准备以减少负面影响及损失, 但是对于一些低于最低安全风险预警的事件, 无法满足警报合理性要求, 因此就需要建立专门的应对监测区, 以减少监控遗漏。

(4) 安全定性定量管理相结合。空管安全管理的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是针对不同管理侧重点作出的评价, 在实际安全管理中, 要综合两种评价的优势实现对空管工作现状的全面统筹, 通过多角度评测危险因素、评估风险, 以进一步提升结果的参考价值, 指导空管安全管理工作。

结语

综上所述, 从影响空管安全的因素入手控制危险因素、规避危险行为是安全管理的必然选择, 针对普遍的安全预警问题要积极予以改善从而保障空中交通秩序与安全。

参考文献

[1]傅发祥.空管安全中人为因素的影响分析[J].中国科技博览, 2014 (16) :216.

[2]宣恒.空管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 2013 (21) :572.

[3]杨智, 罗帆.基于粗糙集的空管安全风险预警指标优选[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2012 (06) :776-780.

[4]谢同锐.空管安全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J].科技与生活, 2012 (13) :126-127.

预警问题 篇10

1 现有财务预警模型存在的问题

财务预警研究始于Fitzpatrick (1932) 。他以19家企业为样本, 将样本划分为破产和非破产两组, 并用单个财务比率进行预测。经过几十年的研究, 财务预警模型得到广泛发展, 从早期的单变量模型演变到多变量、Logit、Probit和人工网络等多种复杂的模型。然而, 研究中有些问题始终被忽视或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导致预警模型的预测效果得到质疑。

(1) 财务困境概念内涵不清。

财务困境在西方经典文献中的等价名称有财务危机、财务失败、公司破产和公司失败等。不同的学者对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判定有不同认识。Beaver (1966) 认为企业出现破产、无力偿还债务或无法支付优先股股利等情况是企业困境的标志。而Altman (1968) 则视企业进入法定破产程序为信号。国内学者如谷祺和刘淑莲 (1999) 把财务困境定义为“企业无力支付到期债务或费用的一种经济现象, 包括从资金管理技术性失败到破产以及处于两者之间的各种情况”。 实证中, 学者则纷纷将公司被ST作为界定财务困境的标志。学者对财务困境概念众说纷纭, 其结果是由于学者对财务困境的界定与现实要预防的困境边界很可能不一致, 即学术研究成果从根本上就与实务不匹配, 研究成果自然不能很好应用于实务之中。

(2) 样本选择。

普遍的实证研究 (Altman, 1968;吴世农、卢贤义, 2001;姜秀华等, 2002) 在选择样本时倾向于一比一进行配比。这并不可取, 因为一比一配比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现实生活中, 困境公司所占比例远低于正常公司。不正常的困境公司比例会虚增模型的预测力。为验证这个结论, 彭大庆等 (2006) 以一比九的比例选择正常公司作为配对样本, 结果发现模型预测准确率仅为62.9%, 远远低于国内其他学者用一比一配比普遍得到的90%以上的判别正确率。因此, 严重不正常的样本比例得到的高模型预测力是不可靠的。此外, 对于国内研究而言, 过多使用ST公司作为样本是另一个严重问题。ST公司样本容易获得且的确是企业陷入困境的信号。然而, 使用ST公司为样本存在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这可能招致困境概念前后不一。常见的情况是文章前面对困境的定义为企业不能偿还到期本息, 实证却以ST公司为例。而实际上ST公司的定义中并未提到到期本息偿还的问题, 不符合文章对困境的定义。同时, ST公司一般只涉及净利润和每股净资产。这两个指标没有达到ST标准的企业是否都是正常企业也值得质疑。

(3) 变量选择。

传统的财务困境预警研究建立在财务因素分析的基础上, 如今财务指标仍然是主要的预测变量。然而财务报表数据通常以年度为期间统计, 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及时性需求。吴星泽 (2010) 认为财务指标只是某种与财务危机发生有关的表象, 且具有严重的滞后反应性、不完全性和主观性。同时, 我国资本市场起步较晚, 财务信息质量不高。如净利润等指标极易受到操纵导致财务信息失真严重。因此仅仅依靠财务指标进行预警不能保证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是不科学的。近年来, 在财务因素分析基础上, 很多学者致力于探寻公司财务困境的深层次原因, 将具有更强前瞻性和预测性的非财务信息引入预测模型。其中学者主要从公司治理角度出发, 认为弱化的公司治理是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重要原因。姜秀华、孙铮 (2001) 在预警模型中引入公司治理的替代变量股权集中程度变量, 发现股权越分散公司越容易陷入困境。此外, 利益相关者行为是另一个研究角度。股东的支持或掏空、债权人的协助或雪上加霜、政府的政策鼓励等, 都是影响企业财务困境的重要力量。在一个更接近现实的预警模型中不能不考虑这些因素。然而, 从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 引入非财务指标的困境预警研究尚不成熟。非财务指标的引入存在强烈的任意性和主观性, 且有时不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因此学者们得出的结论常常不具有互补性和继承性, 难以形成系统性的结论, 不能给财务预警实践带来好的指导作用。

2 未来研究方向

财务困境预警研究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不容忽视。为了提升预警模型的预测效果, 也为了使预测模型不至于饱受诟病, 在未来的研究中, 学者需从以下方面着手解决预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 构建一个统一的财务困境概念。在一个活跃的学术环境中, 学者对某个术语的认识百家齐放是正常现象,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一个受到全面认同的经典定义却势在必行。经典定义是对过去研究的总结升华, 也是未来研究得以延续的坚实基础。因此, 需要有学者综合已有文献并结合实践操作中对困境的认识来界定出一个客观经典的企业财务困境定义。此后, 在这个统一的根基上构建的模型必将更具传承性, 更贴合实际, 更准确客观。

(2) 选择更合理的样本。首先, 未来的研究应该构建在大样本之上。考虑到行业的差别会致使影响企业陷入困境的因素发生变化。如对受到政策大力支持的高科技行业而言, 政治力量可能有助于降低企业陷入困境的可能性。而对某些因污染环境受到国家政策限制的化工行业而言, 政治力量有时候反而导致企业陷入困境的概率加大。因此, 未来的研究在增大样本数量的同时要缩小行业范围。同时, 增加配比的政策公司数量, 将配比比例扩大为一比二以上。这样, 财务困境公司所占比例才能更贴近实际, 得到的模型预测结果也将更加稳健可靠。此外, 困境公司样本的选择要结合困境定义, 不能盲目选择ST公司。鉴于ST公司数据的易得性, 笔者认为, 在ST公司与困境定义稍有差异的情况下, 可以将ST公司数据用于稳健性检验, 增强文章结果的可靠性。

(3) 引入非财务变量要慎重。一个非财务变量能否被引入预警模型最重要的是看其是否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未来尝试引入新的非财务变量时, 要先找出引起企业陷入困境的真正因素, 从内在逻辑上分析清楚这些因素对企业财务困境的影响大小、影响方向等, 然后寻找被广泛接受的替代变量。总之, 要沿着财务风险传导的路径, 探索导致困境发生的深层次原因, 并将它们纳入模型, 预测能力必将真正提高。

参考文献

[1]吴星泽.财务危机预警研究:存在问题与框架重构[J].会计研究, 2011.

[2]田中禾, 张程.财务危机预警中非财务信息应用研究[J].财会通讯, 2011, (1) .

[3]吴世农, 卢贤义.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的预测模型研究[J].经济研究, 2011, (6) .

上一篇:中哈贸易现状研究下一篇:2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