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

2024-08-11

继续教育(精选十篇)

继续教育 篇1

江苏是全国较早推进地方继续教育立法的省份之一。江苏省早在1993年8月就通过了《江苏省职工教育条例》 (简称《职工教育条例》) 。2001年12月省人事厅颁发了《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实施意见》。2005年5月又通过了《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 (简称《继续教育条例》) 。省教育厅于2006年8月颁发了《江苏省非学历教育培训管理办法 (试行) 》, 于2007年6月颁发了《省教育厅关于加快成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在省人大立法和省教育部门下发文件的基础上, 少数地市和行业也相继出台了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实施办法。

在两个条例的推动下, 江苏的继续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据2007年7月1日全省成人高等教育工作会议公布, 仅“十五”以来, 截止到2006年, 全省各类成人高等教育共培养本专科毕业生85万人, 其中高等学校函授夜大学和成人脱产班培养毕业生46万人,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培养毕业生19万人, 自学考试毕业生20万人, 继续教育和非学历培训200万人次以上, 188万多人次通过自学考试系统报考非学历证书考试。江苏成人高等教育不仅规模处于全国前列, 内涵建设也正在大力推进, 到“十一五”末将建成特色专业150个, 省级精品课程300门, 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 着力培养全省在职人员的“三创”精神, 开发他们所蕴藏的巨大创造力、创新力和创业能力。

二、江苏继续教育法治难点

(一) 国家继续教育法尚未出台, 使继续教育缺少国家法律的支撑

继续教育是成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人教育法虽经千呼万唤, 但至今尚未出台。尽管教育部、人事部等政府部门就继续教育颁发了相关规定, 但是, 其权威性和强制性与国家法律也是相差甚远的。在没有国家继续教育法律支撑的条件下, 地方政府的继续教育条例在贯彻执行过程中势必大打折扣, 在追究违反条例者的责任时也缺乏刚性和硬度。所以, 继续教育如果没有国家法律的支撑, 地方政府立法在执行过程就必然遇到困难, 执行力度必然减弱。

(二) 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 难以建立有效的法治秩序

我们首先分析成人教育管理体制。建国以来, 我国成人教育的管理体制几经变化。在教育系统内部, 1998年以前, 教育部设成人教育司, 主管全国成人教育。1998年以后, 教育部撤销了成人教育司, 设立了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 各省教育厅同样撤销了成人教育处, 设立了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 (或社会教育) 处, 虽然从名称上看职成司 (处) 既主管职业教育也主管成人教育, 但实际上管理的是中等职业教育和中等成人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成人教育划归高等教育司 (处) 管理。另外, 大量不同层次的非学历教育因成人教育机构中、高层次的不同分属两个部门管理。由此可见, 继续教育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管理都在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中被分解了。由于分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 成人教育的特点很难得到充分重视, 成人教育的地位也很难得到保证。

再看继续教育管理状况。到目前为止, 还没有一个政府部门以继续教育的名义设立专门管理机构。根据《职工教育条例》 (该条例中明确职工中含工人、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和《继续教育条例》, 在管理体制和职能划分上是不够一致的。《职工教育条例》规定,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为主管部门, 负责宏观管理;行业管理部门负责制订和落实本系统职工教育的规划和年度计划, 并组织协调、提供服务、检查监督;而经济、劳动、人事和科技主管部门分别负责指导有关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然而, 《继续教育条例》则规定, 人事行政部门具体负责综合协调和监督、检查;业务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负责本部门、本行业继续教育的组织管理工作, 教育行政部门仅负责宏观指导。显然两个条例对谁管理、谁指导的界定是不同的。而就专业技术人员教育来说, 两个条例都是适用的, 由此可见, 继续教育在管理体制上并没有完全理顺。

(三) 企业继续教育积极性不高, 职工受教育权益难以维护

《职工教育条例》和《继续教育条例》都对企业单位规定了明确的责任, 同时对单位职工 (含专业技术人员) 享受继续教育权利作了详细而明确的规定。《继续教育条例》规定, 继续教育的时间“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72学时, 初级技术人员不少于40学时”。《职工教育条例》规定, 企业为职工学习“提供必要的经费”或“由企业支付经费”。这些规定十分有利于继续教育的发展。但这些条款在大部分企业没有得到落实。发生这种现象可能有很多原因, 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对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当前中国企业情况十分复杂, 除了国有大中型企业及经济效益好且管理科学的少数民营企业外, 大部分中小型企业领导者由于各种原因, 重视眼前利益, 忽视长远规划。再加上地方条例法治刚性有限, “责令改正”、“行政处分”的措施对于众多的中小民营企业来说, 其约束力是可想而知的。更何况, 当前人才市场属于强烈的买方市场,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显, 绝大多数专业技术人员能找到一个满意的工作已经实属不易, 不可能因为争取继续教育权利向企业提出要求, 更不可能因没有享受到继续教育权利而积极维权。

(四) 行业组织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使继续教育难以大面积地推开

两个条例都赋予行业组织重要任务, 《继续教育条例》规定, “行业组织按照全省继续教育规划和政策要求, 负责本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组织管理工作”。《职工教育条例》规定把“制订和落实本系统职工教育的规划和年度计划, 并组织协调、提供服务、检查监督”作为行业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责, 由此足见行业管理在继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然而, 随着我国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 代表政府管理相关行业的政府管理部门 (即厅、局等) 的职能已经发生很大变化, 主要任务是制定政策规划, 提供社会服务, 管理企业的职能逐渐弱化, 行业教育培训的职能也逐渐过渡到由行业组织来承担。但是, 我国当前的行业协会还不够健全, 缺乏应有的权威性和号召力, 大多数行业组织仍然依附于政府部门, 而政府部门工作的主要兴奋点并非在此, 继续教育不被重视, 人员编制极少, 经费投入也非常有限。所以, 目前很多行业组织很难承担继续教育的重任。

(五) 投入机制不够健全, 使教育资金难以落实

《继续教育条例》规定“各级政府每年应当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的资金, 用于发展继续教育事业”, 同时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继续教育经费在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 并可以根据收费项目和标准进行收费。从中看出, 继续教育经费来自政府、单位和个人。《职工教育条例》规定“企业单位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职工教育经费按照企业职工核定工资总额的2%-2.5%提取”, “事业单位职工教育经费不低于核定工资总额的1.5%”。继续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投资责无旁贷。从现实情况看, 实施继续教育的各类学校都没有从政府获得拨款和资助, 教育机构的办学行为完全依靠收费维持运转, 而且行业组织也很少从行业管理部门获得资助。

三、江苏继续教育法治对策思考

(一) 加快国家立法, 使继续教育在国家法律保障下运行

当前继续教育之所以问题突出, 发展困难, 很多措施难以落实,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家没有出台继续教育法律。我国虽然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提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建设学习型社会, 但作为教育四大板块之一的成人教育至今尚未立法, 也没有针对继续教育进行立法。经济发达的美国、法国和日本等都早已颁布了成人教育法规, 极大地推动了这些国家成人教育的发展。最近, 据中国教育新闻网透露, 全国政协委员、人事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人事部正在积极起草《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 并有望今年出台, 而教育部目前也在酝酿力推《继续教育法》的出台, 这是值得高兴的消息。我们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 坚决走依法治教的道路, 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各级政府的法律职责, 规定用人单位的法律义务, 规定广大职工的继续教育权利, 并规定违反法律的惩戒措施, 有了法律的刚性支撑, 继续教育才能健康发展。

(二) 加强领导, 建立有效的继续教育运行机制

《关于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意见》把建立继续教育工作体系作为一项重要的目标任务, 提出要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 建设工作体系, 形成运行机制, 实现全员培训。要求进一步建立政府人事部门主管, 业务部门实行行业管理, 用人单位和施教机构为实施主体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体系。由此可见, 继续教育的管理体制已经十分明确。然而, 由于长时间成人教育的管理体制不够顺畅, 继续教育的运行机制也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 要推动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尽快建立科学、高效的运行机制。例如, 招生及送培环节中的统筹规划与动员、任务分解与下达、单位响应与支持等;教育及培训环节中的培训计划制定、教育资源调配、培训效果考核等;资金投入环节中的政府财政拨款、用人单位资助、学员缴费标准等;执法考核环节中的政府拨款的监督、单位资助的审计、违法责任的追究等, 每个环节都非常重要, 要明确的考核标准, 明确的惩戒手段。为了搞好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 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加强领导, 像重视普通教育那样重视继续教育, 像关注经济建设那样关注继续教育, 始终把继续教育放在科教兴国, 改善民生的战略高度, 积极推进继续教育持续发展。

(三) 加强行业管理, 充分发挥企业在继续教育中的作用

《关于进一步发挥行业、企业在职工教育和培训中作用的意见》对行业、企业在继续教育中的作用作了充分的肯定, 并就如何发挥行业、企业作用提出了若干意见, 这是一个十分科学而重要的决策。实践证明, 以行业构建继续教育体系是十分有效的措施, 也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因为行业管理部门掌握本行业从业人员的基本信息, 了解本行业从业人员的教育需求。另外, 行业管理部门根据本行业领域的专业技术特点, 组建了行业学会、行业协会等行业组织, 集中了大量专门人才, 既可以开展科技研究, 也能开展继续教育培训, 这是十分宝贵的继续教育人才资源。

企业具有依法举办职工教育和培训的重要责任, 企业需求是继续教育的根本动力所在。再好的继续教育政策法规得不到企业的执行和支持都是难以推行的, 没有企业的积极参与是办不好继续教育的, 所以必须充分依靠企业开展职工教育和培训。因为大量专业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技能操作人员集中在企业, 企业创新的根本在人才, 而人才的成长在教育, 所以, 继续教育的发展, 必须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继续教育中的作用。

(四) 加强与院校的合作, 建设继续教育基地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专业技术人员需要进行知识补充、更新和拓展, 以增强创新能力, 提高业务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 要实施这样的教育, 院校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高等院校具有先进的信息获取系统, 藏有先进的图书资料, 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 这些条件是一般行业组织难以相比的, 高层次的继续教育依靠行业、企业是难以实施的, 所以必须依靠高等院校的支撑。但遗憾的是, 行业继续教育与院校的合作并没有达到广泛的程度, 也没有达到应有的深度, 一方面是因为近几年企业正处在转型期, 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对企业的调控能力有所下降, 有效地组织生源十分困难;另一方面是很多中小企业不够重视。可以相信, 在我国大部分企业步入正常发展轨道之后, 企业对职工的继续教育需求将会逐步扩大, 职工本身的继续教育期望也会不断提高, 特别是随着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维权意识的增强, 行业与院校的合作一定会展现出更加宽广的前景。

(五) 加大政府投入, 努力减轻学员负担

继续教育作为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 在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 各级政府在财政上应该担负更大的责任。早在1987年国务院批转的《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中就明确规定, 在国家财政预算中列出成人教育科目, 在地方财政中把成人教育列入预算。此后, 在中央和地方的继续教育政策法规中都有类似的规定。为此, 各级政府首先应该模范执行这些法规, 把这笔关系民生的教育经费落到实处, 并通过合理渠道把这笔经费真正用到继续教育事业上, 惠及到每个学员的头上。政府加大继续教育投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办学条件和减轻学员负担, 提高广大学员的接受继续教育的积极性。长期以来, 学员承担的教育成本过重, 使下岗待业、家庭困难的学员望而却步, 失去很多培训机会。我们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继续教育成本由国家拿大头, 单位拿部分, 个人出小头的继续教育优惠政策, 逐步使继续教育与培训成为企业、事业单位的正常福利政策, 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学习, 从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提高企业的创新力。这样做不仅体现了教育公平原则, 保障了广大公民的继续教育权利, 实际上也推动企业、事业单位乃至整个社会健康发展。

摘要:江苏继续教育在法治化过程中迅速发展, 先后出台了关于职工教育、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条例、意见等法规文件, 部分地市和行业也出台了相关规定, 形成了江苏继续教育的基本法治框架。然而, 当前江苏继续教育仍然存在法治环境、管理体制、经费投入、企业积极性等难题, 要推动继续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必须采取加快国家立法进程、完善运行机制、加强行业管理、发挥企业作用、建设教育基地等有效措施。

关键词:教育立法,继续教育,依法治教

参考文献

[1]王文科.成人教育法的立法障碍及因素探析[J].成人高教学刊, 2008, (4) 36-40.

[2]宋孝忠.欧美发达国家成人教育立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06, (1) 41-44.

继续教育 篇2

继续教育培训心得体会一

本人于20xx年7月18日至7月22日,在安康市职业技术学院参加了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分别学习了、、、、,以及等课程。学习内容丰富多彩,涉及知识广泛实用、与时俱进,教授讲课旁征博引、风趣幽默、引人深思,虽然这次培训不涉及专业课程,但这几天的培训将对本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起到重要作用,是对个人的生活态度,人身素质,工作、学习、研究方法,以及职业规划的一次较全面的指导,本人受益非浅。在学习过程中,结合工作实际,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与大家交流。

一、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具备广博的知识面

培训前,总以为专业技术人员就应该一心一意学业务,踏踏实实搞建设,认为学好专业知识,能够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就行了,其它事有领导考虑,相关人员解决,不用自己管。继续教育心得体会。通过培训知道,作为建设领域的技术人员,特别是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应以专业技术知识为核心,向外延伸学习相关的知识,更好的服务于本职工作。以项目建设为例,一个项目的实施会有各种资源的消耗,我们如果需要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就得学习和了解循环经济理论,对比中外类似项目的施工经验,结合施工实际,选择最优的施工方案或方法,在实施过程中,还应在已有经验和实践的基础进行大胆创新,而创新的灵感往往需要一个净化思绪的氛围,艺术往往是营造这种氛围的有效工具,可艺术的鉴赏和感知离不

开相关知识的积淀。事实证明,艺术往往能激发一个科技人员伟大的创新灵感,比如这次培训中,老师提到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常常在音乐会中灵感涌现,攻克科技难题,从而为中国的科技史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当在施工实践中发现新方法、新材料,准备分享给业内同行时,就得学习科技论文的写作方法及技巧,把你的创新成果明明白白的表述出来,才能让用的着的同行看的懂、能使用。当然,还有许多相关的知识,都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从而厚积薄发,为行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具备良好的素质

交通建设长期工作于野外,特别在安康这样的山岭重丘区修路,翻山越岭、风餐露宿不可避免,环境恶劣,工作辛苦而繁重。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大多年龄渐长,身体机能处于下降周期。继续教育心得体会。这就要求我们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同时要有积极向上的

心态、豁达的精神面貌,具有适应各种环境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三、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具备身处一线、心怀全局的眼光

交通领域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作为工程建设领域的重要一环,看起来干的是很具体的事,却关系全局,修的是路桥,影响的是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工程的造价、质量、进度、安全、环保、节约等都涉及国计民生。如何处理好它们的关系是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必须面对的课题,我们只有以全局的眼光为指引,专业知识为基础,用严谨分析比较的方法,做出科学、高效、质优的技术方案和建议书,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同时有义务提醒或制止决策层不遵照技术规律的盲目决策。为行业科学发展和创新打下实实在在的基础。

四、体制障碍已严重制约着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规划和创新能力

通过学习,让我们这些工作于基层事业单位,从事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

员看到了一线曙光。

长期以来,事业单位机制不活,管理教条机械,身份管理重于岗位管理;职称晋升制度缺乏良性循环机制、晋升程序存在严重不公和缺陷;分配存在“平均主义大锅饭”现象,干多干少一个样等等。严重影响和制约着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以职称晋升为例,上级人社部门要求必须有空岗证才能晋升高一级职称,把空岗证等同职称,对后晋升职称人员造成最大的不公平,这个制度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先晋升职称的人皆大欢喜,因为竞争者已经被这一制度挡在门外了,所以先进的人干也行,混也可以,反正职称已经晋升了,待遇已经上去了,就等着更高级别的人退休让岗后再晋升,后晋升的人着急也没用,反正干的再好也没办法晋升职称,拿到相应的待遇,所以也混吧,只要资格年限够了,等人家退休了再晋级。如此下去,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等待和混日子过程

远程教育与继续教育 篇3

《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方案》把“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作为国家开放大学的首要任务,明确提出要“加强与相关部门、行业合作,大力开展以提升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各种职业教育、技能培训活动,以及社区教育、干部在线培训工作。”我想,在电大的发展历程中,非学历继续教育从来没有被摆在这么重要的地位。

长期以来,学历(继续)高等教育被当成是远程教育的主要使命,把远程教育与高等教育等同起来。《美国远程教育杂志》主编迈克·穆尔在2011年第三期的卷首“企业继续教育和专业继续教育”(Corporate and Professional Continuing Education)中明确表示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据美国培训和发展协会2008年的报告,这一年美国企业用于员工学习和发展的经费高达1,340亿美元,而其中三分之二(885.9亿)用于机构自身培训部门为员工组织的培训上,三分之一(450多亿)用于由其他培训机构提供的培训课程。穆尔认为,虽然企业的培训既有面授课程也有远程课程,但对于远程教育机构而言还是利好的消息,因为根据“新学习者”这个机构所发布的2010年调查报告,远程课程将更加受到企业的欢迎。接受调查的100位工商企业领袖中有90%认为他们的企业将加大在线培训力度,72%认为社会化媒体(social media)将在培训这一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企业把员工培训作为保持企业竞争力的一种途径。穆尔在文中来引用了其他来源的资料,说明远程继续教育深受美国各界专业人士的欢迎,比如会计师、医生、护士、工程师、社会工作者、律师等,因为不管是从经济上还是工作性质上看远程培训课程都非常适合专业人士继续教育的需要。

穆尔这一篇卷首的目的是呼吁研究者重视对远程继续教育的研究。

这几年,国家对于公职人员的继续教育非常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十条明确提出“从业人员有依法接受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机关、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应当为本单位职工的学习和培训提供条件和便利”,各地也纷纷通过立法手段出台相关条例或规定,保障员工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利。从现实情况看,中国的继续教育市场也显得热热闹闹、红红火火。值得重视的是,作为主流远程教育机构的电大,在我国的继续教育如火如荼的市场中所占的份额却与广播电视大学的规模和地位极不相称。根据《2010年全国电大教育基本情况统计公报》,2010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在校生279.61万人,而非学历教育(进修及培训)结业生仅有252.72万人次,注册学生(指统计期间在册学习,尚未结业的在册学生)仅有89.94万人次。在这种“令人尴尬”的背景下,国家开放大学把非学历继续教育作为今后发展的首要任务之一,既符合中国的实际又不乏远见和前瞻。

远程教育成为员工在职继续教育的首选途径,从国内外情况看,这是大势所趋。这一点电大有“天时”和“地利”,但如果没有“人和”,依然难以分到更大的一块蛋糕。由此,电大应把“人和”作为突破口。国家开放大学办学网络覆盖全国城乡,办学的成本效益明显,这是争取“人和”的一个优势,通过与大型企业(尤其是大型国企)、行业组织乃至政府部门等的战略合作,以互惠双赢为原则,校企/政联合办培训。当然,作为办学机构,一定要把“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落到实处,而不仅仅停留在口号上。具体说,应当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开发出满足企业员工/公职人员继续教育需要的课程,保证教育质量。没有高质量的教材,校企/政合作难以有可持续性。在这一方面,英国开放大学的经验对我们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该校与联盟学习(Unionlearn)、声音:教育专业人士联盟(Voice: The Union for Education Professionals)、坎普登和秀利坞食品研究协会(Campden & Chorleywood Food Research Association, CCFRA)等工会组织和研究协会以及53个专业团体和机构,比如英国旅行社协会(Association of British Travel Agents,ABTA)、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ssociation of Chartered Certified Accountants, ACCA)等有合作关系,其成员报读英国开放大学非学历课程可享受一定比例的学费折扣(约60门课程的学费有折扣)。这一类的课程一般都有结合实际工作的学习活动,体现课程的实用性。除此之外,英国开放大学的继续教育中心还可以根据企业的要求提供个性化的培训计划和课程。至今,该校已经为许多大机构、大企业以及政府量身定制培训计划,合作单位包括肯特郡政府议会(Kent County Council)、英国贸易投资总署(UK Trade and Investment, UKTI)、著名戒毒戒酒慈善机构Addaction、空客(Airbus)、阿斯奎斯托儿机构(Asquith Day Nurseries)、路透社(Reuters)以及英国国民健康服务的一些地方机构等等。由此可见,英国开放大学在继续教育这一块同样是红红火火,形式灵活多样,紧扣社会需求,校企/政合作密切,质量上乘,受到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欢迎。

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并没有“利益冲突”,而是可以做到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唯有两者并重,兩条腿走路,才能保证国家开放大学的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体现开放大学的使命。

(作者系汕头广播电视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 方 庄

继续教育 篇4

如果说教育的内部功能是其内生性(即内生化“endogenization”)的话,教育的外部功能实际上是教育的外溢性,或者说外溢效应(Spillover Effect),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由于技术外溢(Technology Spillover),如技术创新、技术规范、技术人才、技术标准、技术知识等的外溢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由于组织规范,如规章制度、思想观念、企业理念、办学理念、组织成员的道德情操等,以及其他社会影响力、如广告宣传、市场活动等的外溢产生的社会效益;由于知识、文化、教育方法、教育理论、教育模式等的外溢产生的社会教育收益。外溢效应包括平行外溢和垂直外溢两种情况,也就是说,外溢效应是立体扩展的。引起外溢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是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一方面系统内的人具有很强的主动交流性,另一方面,系统外的人有强烈的主动学习的欲望,前者是主动外溢,后者是被动外溢。

(一)继续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

首先,继续教育促进了直接相关的企业等用户单位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就是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加的过程,是一般社会再生产动态过程的共性实质。它代表的是一国潜在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或国民产出的增加。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中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所有人几乎都认可技术的变革能够影响经济增长率,但是人们对于实现技术进步的方式却有不同的看法。新古典增长理论的经济学家们强调投资的重要性,即通过增加资本投入提高技术装备,他们认为技术进步是外生性的;而新经济增长理论的经济学家们则提倡提高劳工素质,他们认为技术、人力资本的外溢性是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原因,对全社会来说技术进步是内生性的。“新经济增长理论说明,要素投入的增加只有在其能够带来技术进步的条件下才能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这从理论上说明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不可持续。”这就是我国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倡导创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重要理论依据。为了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主要依赖技术进步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上来。而技术的进步,不能仅仅依靠更新生产要素,还要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这是因为,先进的技术装备需要高素质的技术人员才能发挥最大效力。提高人力资源素质的重要责任自然就落到了继续教育的肩上。企业等用户单位通过继续教育能在多方面革新技术,比如产品开发技术、生产技术、管理技术、营销技术等,如果能够产生提升效应,则对当地相关产业或竞争企业具有巨大的技术创新的示范、刺激与推动作用,能够促使竞争对手相继效法,这就是技术的平行外溢;同时对当地上下游关联企业也会产生技术进步的示范、援助与带动作用,这就是技术的垂直外溢。可见,继续教育的整个经济效益大于其全部内部经济效益之和。通过公式可以比较一下:

继续教育的整个经济效益=企业经济效益+高职院校经济效益+教师个人经济效益+个人经济效益+外溢的经济效益;

继续教育的整个经济效益=企业经济效益+高职院校经济效益+教师个人经济效益+个人经济效益。

而恰恰是外溢的经济效益具有不可限量的社会经济价值和巨大的链式效应。

其次,继续教育促进了间接相关的企业或者部门的经济增长。继续教育的系统开放性使得继续教育系统需要与环境之间进行交换物质、能量、信息,即使是系统内部的各个元素也会无时无刻地与系统环境进行交换。在这些交换过程中,消费和生产、再生产就一直没有停止,而由此产生的这些生产和再生产所获得的经济效益,也是继续教育的外部经济效益,即社会的经济效益。这些外部经济效益是非常巨大和难以估量的。推而广之,继续教育系统规模越大、经济效益越好,那么与此相关的各个社会部门的经济效益也就越好。间接而言,高职院校开展继续教育也为社会其他部门带来了创收的机会,这也是继续教育的一部分社会经济效益。

(二)继续教育的社会效益

狭义上讲,一个学校的社会效益一般是指这所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威信和信任程度,主要包括学校培养人才的数量与质量、毕业生在社会上做出的成绩与贡献、社会各界对学校毕业生的反应等。但是对于高职院校开展继续教育来说,它自身和学员通过继续教育对社会产生的声誉、威信和信任程度的影响都可以称为社会效益,而这些难以用经济计算的效益也叫做非经济效益,主要是指继续教育所承担的社会责任。高职院校开展的继续教育作为社会的有机构成部分,其社会效益主要通过履行公共责任、公民义务及恪守道德规范体现出来。

1. 公共责任:

高职院校通过评估继续教育服务给社会带来环境保护、能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生产安全、产品安全、公共卫生等方面的影响,并针对相关风险,确立满足和超越法律法规要求的关键过程、测量方法和指标,制定相应的对策和改进措施;并能够预见社会公众对其继续教育服务过程中当前和未来对环境保护、能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生产安全、产品安全、公共卫生等方面的隐忧,主动并预先做出应对准备。

2. 道德行为:

高职院校要确保其继续教育的行为符合诚信准则等道德规范,并确立用于监测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组织内部、与主要合作伙伴之间以及组织的治理中行为道德的测量方法和指标,如制订和履行组织的诚信承诺、道德规范。测量指标包括违约率、逾期应付账款金额、快速响应时间、管理人员比例等。

3. 公益支持:

高职院校开展继续教育要能做到积极地支持公益事业。公益领域包括文化、教育、卫生、慈善、社区、行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等;能够对公益支持进行策划,确定重点支持的公益领域,主动积极地开展公益活动,使之与组织的战略规划及发展方向相一致。高职院校开展继续教育的高层领导能够身体力行,员工积极参与,为上述公益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继续教育的社会教育收益

1. 有利于建立学习型社会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我国目前有一千多所高职院校,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办学条件优越,师资力量雄厚,具备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条件和能力。高职院校利用自身丰富的教育资源,开办继续教育培训,“有利于建立学习型社会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2. 有利于提升国家竞争力

国家之间的竞争、民族之间的竞争,是综合实力的竞争,取胜的关键在于人才。高职院校通过继续教育活动可以使受教育者形成更高层次的职业能力、职业知识、职业道德、职业品格以及相应的社会意识、个人的行为习惯、个人的思想作风、个人的志趣,使他们在相应的工作岗位上产生更大的效益,对社会发挥积极的人才效用,直接提升了国家创新能力。

二、教育绩效: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整体功能的综合评价指数

上述各项指标,无论是经济效益、教育收益还是社会效益,它们都是一个单项评价指标,但是,继续教育绩效是系统的一个具有整体性的指标。对于高职院校开展继续教育来说,不仅需要对单项功能指标了如指掌,还要从宏观上把握其整体功能指标。这是因为,单项指标超前并不一定整体指标就一定超前,这在统计学、系统学都有大量的科学证据,“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以及“叫好不叫座”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比如,A,B,C三个开展继续教育业务的高职院校,A校的教育质量好,社会口碑也很好,但是连续几年都没有在这个业务上盈利,校方为了维持这个业务的正常运转不得不从其他部门或者校方财务提取资金投入到继续教育部门中,甚至也可能采取贷款的方式,但是这种入不敷出的局面仍然得不到改善,这就是说该继续教育部门的经济功能没有体现出来,最终可能导致校方忍痛割爱取消继续教育的业务;而B校由于某种便利,即使教育质量很差,社会认可度很低,但是前来培训的学员总还是门庭若市;C校的多年来连续的年度总收入一直没有前两者高,办学规模也没有前两者大,但是看起来它的生活总是很殷实,尽管年度收入不多,但是年年都有盈余;尽管规模不大,但是几乎天天都有学员上门培训;尽管社会知名度不高,但是凡是在该校参加过继续教育的学员对其评价都比较好,而且他们的技术能力和创造发明数量都有明显的提高。试想,对于这三个院校的继续教育的效益该如何评价呢?换一句话说,如果你是用户单位,该如何为你的单位选择一个好的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呢?这就需要利用统计学的原理,构建一个能够衡量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整体功能的综合评价指标,在此称之为教育绩效。

“对于继续教育绩效评估原则,研究者认为求实性原则、全面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分类性原则是继续教育评估工作应当遵循的主要原则。此外,继续教育绩效的评估方法包括:专家评估法、抽样调查法、比较法、投资效益率核算法等。”本研究主要采用投资效益核算法对继续教育的绩效进行评估,即,通过对继续教育业务中的投资、教育质量及其相关性的角度来综合评价继续教育的绩效。这就首先要根据前面构建的各个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逐项进行合成,然后求得教育绩效指标。在此需要注意一点,各个指标的方向是不尽一致的,有的是越大越好,有的是越小越好,因此,在合成各个指标的时候,需要通过倒数的方式将各个指标转换成同向以后才能合成。下面通过三个步骤来介绍合成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绩效指标的方法。

第一步:合成成本,构建总体成本指数。

运用统计学方法将工资成本、原料、材料、燃料等费用形成的成本、教学设备及设施的折旧费用成本等的总额合成起来。注意:和计算经济效益的情况不同,此处用该年度继续教育的总成本除以该年度继续教育的总收入,将此比值作为成本效益指数。

第二步:合成质量综合评价指数。

运用统计学中差异系数的方法,将社会对(某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需求率、参加继续教育的学员的产量、合格品等的提高率、参加继续教育学员当年的发明创造率、承担国家级、省级及市级以上课题比率、国家级、省级、市级业务骨干比率、研究成果获奖等次率等多个不同单位的单项指标合成起来,得到质量综合评价指数。

第三步:计算教育绩效指数。

从上文可知,成本指标是个负向指标,指标越小越好;质量指标是个正向指标,指标越高越好。设B为教育绩效指数,Q为质量指数,C为成本指数,那么B=Q/C。B越大,说明高职院校开展继续教育的效益越高,反之,就越低。效益指数可以纵比,也可以横比,通过比较发挥指标的导向性,引导高职院校不断提高开展继续教育的综合效益。

继续教育绩效不仅是继续教育工作的落脚点和归宿,而且也是继续教育工作走向更高层次的推动力。通过分析继续教育绩效,促使企业和专业技术人员更加重视和积极参与继续教育,推动继续教育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

摘要:根据系统的外部功能,可以从社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社会教育收益三大宏观指标分析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外部绩效。对于继续教育绩效,可以依据继续教育评估工作中应当遵循的求实性、全面性、科学性、分类性等主要原则,采用投资效益核算法进行综合评估

关键词:继续教育,外部教育绩效,社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社会教育收益

参考文献

[1]互动百科.技术外溢[EB/OL].http://www.hudong.com/wiki/%E6%8A%80%E6%9C%AF%E5%A4%96%E6%BA%A2,/2009-09-06.

[2]百度知道.新古典增长理论与新增长理论之间的区别和联系[EB/OL].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8066415.html?si=1,2007-01-27/2009-09-06.

[3]GB/Z19579-2004.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S].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4.

[4]朱春阳,赵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继续教育研究回眸与展望[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37-39.

继续教育 篇5

教师个人继续教育学习计划

学校教师继续教育计划

一、主导思想

坚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的思想,21世纪的教育是开放的、创新的教育,教师必须有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人才观和质量观;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能够积极参与教育科研,会教育科研,在教育中勇于探索和创新。因此,要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xx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切实落实《xx省“十二五”(2011-2015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方案》,《xxx教育局文件xxxx号)》《关于“十二五”(2011-2015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方案》,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观念、专业知识、理论水平、教育教学方法、科研能力、管理能力。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努力培养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大力开展各类竞赛活动,充分调动我校教师的积极性。

二、目标要求

1、扎实抓好以“一德四新”为主要内容的全员培训。切实转变教师思想和教学方式。形成新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质量观、评价观。

2、努力推进各项专项培训。优化我镇教师结构,提高管理者水平。

3、再掀“课堂技能大比武”的全员训练高潮。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加大教师集体备课的管理力度,促进教学资源共享。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坚持以校本培训为主的培训模式。整活各校教育教学资源。灵活多样地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5、努力完成规定培训任务,提高培训质量,完成培训作业。切实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6、抓好课题研讨和案例评析。

7、开展公开课、优质课、示范课、说课、听评课、课题探讨、教学反思等活动。切实掌握教学新技术。

8、检查教师培训的阶段性情况,督促教师完成各类培训任务,检查教师继续教育情况,及时总结经验,查漏补缺,推进工作。

三、主要工作

1、继续开展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认真组织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小学教师礼仪规范》;组织教师观看《师表风范—全国优秀教师师德报告会专辑》,《职业道德启思录》,以增强“责任感”和“生命感”为主题。以地区教育局出台的学校、校长、教师“十个不”承诺为重点组织开展工作。认真执行《中共xx市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xxx委组织部》出台的《干部作风行为规范“四要十不准”》。组织开展以“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为主题的系列师德教育活动,全面实施“师表工程”,营造学校人人都是德育教师,处处都是德育环境、课课渗透品德教育的“三维育人环境”,塑造教师高尚的道德行为,引领教师履行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结合地区实施素质教育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对教师的要求,抓住当前师德建设中的薄弱环节,以及社会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通过集中培训、自主学习、专题讨论、撰写心得等形式认真开展师德教育。做到爱校如家,爱生如子。强化“关爱贫困生、关爱学困生,关爱特殊生,杜绝体罚学生,歧视差生,杜绝伤害学生心理”的爱生活动。在师生中广泛开展“我心中的好老师”和“我为人师”征文活动和演讲比赛活动。学年末对我校所有教师进行考核和对所有学校进行考评,评出“文明班级、文明学校,师德标兵,师德优秀教师”予以奖励。

2、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学历提高培训。根据我镇各校教师专业结构情况,坚持在职提升为主、脱产学习为辅,学用一致、学以致用的原则。稳步推进我校教师学历提升工作,通过实施教师学历提高培训,40岁以下教师5年内基本达到本科,到2015年,实现我校小学教师大专化。本科文凭及以上学历者达到40%以上。

3、抓好骨干教师培训。通过理论学习、教学实践、信息技术运用、教育科学研究及上级组织专家指导等形式,培养教师的教育创新思维能力、学科知识拓展能力、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增强教师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培养一支热爱职业教育事业、富有开拓创新精神、具有较高政治教育素养和专业化水平的教师队伍,制定骨干教师考核表对我校骨干教师进行考核,对没有认真完成骨干教师工作的坚决取消骨干教师称号,建立骨干教师档案。完成上级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和二级培训任务。

4、加强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争取所有任课教师能够自制课件,并熟练地利用现有设备辅助教学。

5、落实新教师培训;凡教龄在一年内或见习期的教师,各校必须对其进行培训,培训不得少于60学时。培训内容主要以课堂教学设计与组织的基本技能、班主任工作能力培养等为主要内容,以提高课堂教学能力为重点,教育教学中的指导、考核、要求、建议、督促、所任学科的课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班主任工作等。切实帮助新教师尽快提高政治业务水平。新教师指导听课情况。汇报课、教师基本功比赛。培训学习总结、教案、读书笔记、教育教学心得体会等由教务处负责。

6、继续抓好集体备课。进一步落实每月最后一周的周六、周日的集体座谈,讨论总结、反思,认真落实“五固定”既:固定备课时间、地点、人员、集体备课。固定备课内容。固定安排中心发言人,中心发言人进行说课,大家一起评议。固定修改,各老师把领到的教案自己阅读、熟悉后,根据中心发言人的备课、自己班的学生实际情况、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特色情况,对教案进行修改,实现二次备课。固定反馈,下次活动必须讨论上一次集体备课后各教师在具体课堂教学中的感受和实际情况。并将成功与失败做好认真的记录。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7、夯实校本培训。狠抓基本技能训练,提高教学艺术:组织教师参加教学业务竞赛;指导教师总结教育教学的典型案例;开展说课活动和公开课、评优课、展示课、课题研讨课、示范课的评课活动。

8、构建“想读书、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教师学习氛围。由各位教师根据自己的个性、生活经历、工作经历不同,教师自行购书,满足教师的个性化需求。间周周四业务1小时学习时间作为学校安排的教师集体学习时间。每期开展一次教师知识竞赛活动,读书交流活动,每位教师在活动时都带上自己所读书籍或读书笔记,将自己在书中的收获和最大体会与其他教师交流。在交流书籍、共同阅读探讨中,能促进彼此个性、思想观念的融合,从而更好地合作,增进教师集体的凝聚力。学校将提供资金保障并评选优秀表彰。学习的主要书籍有:

四、主要工作措施

1、组织管理:学校成立“继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担任,成员由学校相关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担任。

2、经费保障: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纳入年度经费预算,用于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教科研、购书、考察等活动。严格实行专款专用,以保障教师继续教育的落实。

3、制定计划:学校每年度制定计划,各学科教研组每学期制定计划,个人每学期制定自身学习计划。

4、营造学习氛围:在全校上下营造“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的氛围,提供图书材料、推荐优秀书目、开展读书心得交流活动,在全体教职工中开展爱事业、爱学校、爱学生的“三爱”师德系列教育活动。

5、制定制度:学校制定继续教育考核认定制度,把教师继续教育纳入教师的年度考核,使之常规化、制度化。

五、具体任务是:

1、xx、xx、xx、xx学校负责对今年新分的教师进行60学时的业务和理论培训。

2、各校各教研组一学期要完成8次集体备课,8次集体评课。2个课题探讨。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或困惑5个以上。2次以上理论学习。

3、每个教师一学期有1篇优质教案。上1—2节公开课。拟写11—12学年度继续教育自学提升计划。说一次课。参与两次以上集体备课、上课、评课、说课活动,两次课例或案例研究等活动。

4、各校每周安排1—2节师训课,具体落实在课表上,保证集中学习培训时间。师训可采取面授与自学、评析与讨论、合作与研究等形式进行,弥补完善本轮培训任务。

5、每月开展一次课堂教学总结、交流、讨论活动。

6、大量开展教师交流上课活动,完善教师课堂评价体系

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个人学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通过各种方式,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在学习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使自己的工作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做更多更有益的工作。

二、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进一步激发对人民教育事业的热爱,更深刻理解新课标理念,把握新时期学生生理、心理特点,不断获取本学科的最新知识和信息,熟悉所任学科教材内容,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使自己适应新时期教育教学工作需要。

三、具体措施:

1、积极参加xxxx中心校组织的政治、业务学习。

2、加强“三笔字练习”;“简笔画练习”;多写读书笔记。

3、积极参加牛牛坝中心校教研组组织的校本教研活动。

4、听从学校安排,按要求参加区省、市、区组织的业务学习培训。

5、按美姑县教育局和学校继续教育要求,自学规定的继续教育材料,做好自学笔记,撰写学习体会。

6、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教育教学经验、教育教学反思等文章。

7、积极配合学校做好继续教育工作的考核登记。以上继续教育工作计划,只是目前我的初步设计,未尽之处将在学校具体工作安排下,自主学习、集体集中学习过程中加以完善和弥补。我将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素养,争取做一名合格的民族地区小学教师。

教师个人继续教育学习计划

教师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因此,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便成为我们教师的当务之急。为响应上级部门对教师要求的号召,切实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在学校及上级培训部门的指导下,加强学习和自修,争取在短期内使自己的综合素质有较大的提高。现就我自己的继续教师学习作如下计划:

一、学习计划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掌握当今教育改革的脉搏。认真学习策略与方法,及时吸纳教育信息,提高自身职业道德修养,对于农村学校的我们,教育要重视抓好五项基本功、信息技术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学习,提高教育科研能力,积极参加心理健康教育,使自己不仅有理论水平的提高,而且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注重自察自省: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不清楚或不懂的地方要多请教、多提问。多参与集体的学习与讨论,做好案例分析,及时归纳,及时 总结,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继续教育 篇6

关键词:继续教育;教育培训;教学模式;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继续教育是一个有丰富内涵不断发展的概念,不同时期不同组织都有不同的表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继续教育的概念也在深化和拓展,新时期,准确把握任职教育的培训对象、培养目标、培训特点和培训要求,着力突出教学体系建设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任职教育课堂教学应坚持的原则及特点

(一)岗位与目标鲜明

岗位任职培训注重以能力为本位,强调学用一致,教学目标指向性非常鲜明。应始终坚持以培养对象的岗位需求为牵引,以部队岗位对军官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为目标,培养官兵的任职能力,注重教学目标与岗位需求的紧密结合,把握针对性,切实满足官兵的任职需求。

(二)强调实践应用

使官兵全面掌握专业基础理论,提高教育对象的理论素养的同时,更强调实践应用,突出培养官兵解决任职岗位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过程中,往往采用问题教学和案例教学等实践性教学方法,并利用实验、实作、岗位锻炼等形式组织教学。

(三)强调实用性

实用性是任职教育教学内容的一大特点。任职教育偏重理论应用教学,强调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加之培训时间相对较短,必须在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上下功夫,突出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等。

(四)开放式教学方法

任职教育只有走出课堂,走进实验室、部队和社会广阔天地,进行操作、演练、实验、实习、调查等,才能使官兵得到实践锻炼。要根据初级指挥员培养的特点,注重在训练过程中传授教学法,适应岗位任职带兵训练、带兵打仗的能力要求,实现与部队基层对接、与战场对接。

二、立足教育特点构筑崭新教学体系

(一)创新教学理念

牢固确立精品战略理念,打造名课、名师,推进“名作工程”;狠抓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工程”,通过发挥精品课程的样板和示范作用,牵引和带动了课程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牢固确立特色发展理念,立足教导机构自身专业优势和历史积淀,找准教学定位,明确教学目标,形成自身特色教学课目。牢固确立开放联合理念,搞好“内聚”和“外联”,整合教学力量优势互补,横向联系兄弟单位资源共享,共同解决重难点问题。牢固确立人才兴教理念,注重在教学实践中用课题、学术研讨等“载体”牵引和锻炼人才,广纳群贤,打造高层次教学队伍。

(二)以形势任务为牵引优化培训内容体系

教学内容必须与应用技术的发展相适应,与解决部队建设中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相符合,与未来战场相连通。着眼首长机关任务需求,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教导机构具备教学资源丰富、人才储备充足、研究氛围浓厚的特点,在搞好教学、完成任务同时,要注重围绕首长决心意图和机关任务需求,积极拓展服务保障、研究攻关、人才储备等方面功能。在军事理论研究上,当好“先行者”。始终关注和重视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力求与首长机关同步思考、同频共振。对机关赋予的研究任务要勇于承担、大胆实践,对上级重点关注的研究课题要积极参与、合力攻关,对军事理论研究领域的前沿问题要主动研究、超前思考,区分课题项目,成立研究小组,集中组织攻关。

(三)依据现代化教学要求,创新教学方法

1.树立“学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要求教员精讲、巧问,给官兵自主学习和课堂研讨时间,培养官兵的参与意识和思维能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创建“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把教学过程作为启发、指导官兵自学的过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官兵研究、归纳、总结学习方法。坚持因人施教,让每个官兵都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注重选用能体现官兵主体性、创新性和参与性的教学方法,广泛运用问题式、研讨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鼓励官兵个体探究和个性发展。坚决摒弃“一言堂”、“满堂灌”的形式。不仅要重视培养官兵岗位任职所必备的知识与能力,而且还要重视培养官兵健康的岗位任职心理和良好品德,使他们能用终身化的学习思想、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创新的意识去对待和迎接现实及未来的军事生涯。

2.开展信息化条件下教学组训研究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积极开展电化教学和网络化教学,建立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多种方法并用的电化教学模式;以教学支援系统为平台,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员可以利用教学资源库获取所需的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材、教学素材、视频资料、试题库等教学资源,结合现代化的技术设备和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组织教学;能够依靠系统支持完成网上考试、远程观摩等教学活动,大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

3.突出教学实践环节

将实践性教学重心前移,改变以往先理论后实践的“一线平推”为理论和实践“两线并进”,形成相互穿插、紧密衔接的教战体能适应性训练场。加强实践教学是以官兵能力培养为中心,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教学模式。一是要加强场所建设,努力自建和联建教学训练靶场、规模化的模拟仿真训练中心;二是按照基本能力、履行岗位职责能力、任职岗位创新能力三种能力模块,将实践教学课程的内容划分为若干个可独立进行的基本训练单元进行施训,三种能力可交叉融合训练,也可分割训练。

(四)拓宽教员培训的渠道,提升教员的综合素质

任职教育能否办出自己的特色,关键就在于教员素质的高低。担任任职教育的教员应是教育观念新、创新意识强、师德高尚、教学水平高超的“创新型”人才。

1.加强教员的继续教育培养力度

军队继续教育应在坚持和完善现有院校培训、函授学习、进修、学术交流等形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进行远程教育,提高教员干部继续教育的比例,在提高培训层次,解决教员学历问题的同时,鼓励教员在职攻读学位,提倡个人在职自学,组织参加社会自学考试,提高教员素质。在加强教导队教员和指挥军官换岗任职的基础上,建立教导队教员经常性培训的机制,不但创新了部队指挥军官的多层培养模式,并且为部队培养了大批的“后备教员”。同时,还可以提高教导队的整体军事研究和教学能力,为部队的人才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

2.改善课程学习评价制度,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课程学习评价在一定意义上对教学起着“指挥棒”的作用,牵住这个“龙头”,可以带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课程学习的评价,一是要改革考试方法。课程考试不仅考查官兵掌握课程学习内容状况,而且要考查官兵的认知能力、知识转化能力、思维能力、再学习和自学能力、创造能力。要达到上述要求就必须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开放的、灵活的多种评价方法。如考查官兵调查能力、综合能力、归纳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等,可采用课程论文和学习报告等形式进行;考查官兵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理解能力、反应能力、心理调节能力等,可采用答辩和辩论的形式进行;考查官兵知识转化能力、应用能力、实际解决问题能力、自学能力等,可采用全开卷、半开卷和论文的形式;考查官兵的基本理论、专业理论可采用闭卷的形式;考查官兵分析力、创造思维等可采用问题设置和现场能力测试的形式等。采取形式多样的课程评价方法,会大大激发官兵自学、思考、实践的热情,能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当前任职教育面临着很多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教育工作者还要不断进行理论性研究和实践性探索。只有以提高任职需要的综合素质和增强解决任职岗位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基点,从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培养、教学评价标准等方面加大教育训练模式改革和创新发展,才能为部队全面建设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撑。

继续教育 篇7

误区之一被指导读书

教师喜欢读什么书、读谁的书、名著也好、杂文也罢, 完全是一种个人偏好, 这得由他们自己决定。只要是对教师自身发展、提高有益的书籍都是应该值得提倡和鼓励的。而有关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非要给教师指定某某书、某某人的书, 并要求写出一定字数的读书笔记作为考核的佐证材料, 这多少有些“强按牛头不喝水”的意味, 最终也伤害了教师读书的积极性。虽然大多数教师也都能按时完成, 但这里面肯定有“敷衍”的成份, 读书读到这个程度, 还有多少“质量”可言呢?

建议

⒈进行“菜单”式书目推荐

书目来自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由教师继续教育部门召集各种专业人员根据现行教育教学理论结合新课改要求重点推荐理论前沿、课堂教学阵地必读书目。另一层面来自一线教师的需求, 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重点选出并推荐老师们最想看的、最想了解的、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书籍[2]。

广泛涉猎当然有好处, 但英语教师有繁重的教学任务, 时间有限。所以, 英语教师读书要“泛”中求“精”, 增强针对性。首先, 学校可以考虑取消读书名目限制的条条框框, 让教师读自己喜欢的书刊, 如《英语教学论》、《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英语教师》等。这样, 即使要求写读书笔记也是心甘情愿。并且教师不广泛阅读相关理论书籍、报刊, 是不可能写出高质量论文的。教育主管部门可以推荐一些书籍供教师自己选择阅读, 以体现尊重。其次, 应该扩充英语专业书刊, 相对于语文、数学等学科而言, 大多数农村学校现存英语专业书籍实在有限。因此英语学科的负责人应当向学校申请购买或订阅相关专业书刊的类和数, 扩大英语教师的选择范围。

2.优化教科研激励手段

对那些积极读书、能发表一定量的专业论文的教师可以给予一定数量的书刊奖励, 这比单纯的经济刺激有效得多。此外, 支持、鼓励教师学历提升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式, 这样, 读书也自然会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误区之二公开课缺乏“生态”

上课原本是教师最常态的一种教学行为, 大家也都知道课堂教学的价值, 也都在努力地提高。但一旦冠上“公开”二字, 上课就往往失去其原生态的风味。因为不同级别的公开课不但可以获得相应的继续教育学时, 还是评优、职评的重要条件, 不但有用, 而且有利。围绕一节公开课, 往往要进行一系列的非常规的教学行为, 通常称之为“磨课”, 有时甚至一个团队出谋划策。在正式登场之前, 授课教师要事先在非相关班级试上, 然后再改进, 有时这个程序还要重复。级别越高的公开课, 重复的可能性就越高。在这个过程之中, 难免有学生成为试验品, 学生何辜之有?

此外, 每学年的公开课机会相对于教师数量而言是极不相称的。对农村地区教师来说, 县级公开课还勉强可以争取, 而省、市级公开课则如凤毛麟角。这倒不是农村教师教学水平所至, 而是因为教研体制问题。因为只有省、市级教研员亲自到现场, 这样的公开课才被认可。而农村学校大多远离都市, 交通不便, 下乡一次, 舟车劳顿, 亦情有可原。

评价的误导, 导致职能的异化也是公开课缺乏“生态”的原因之一。公开课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探索教学规律, 是一项重要的教研活动[3], 而许多参加教研活动的教师通常说好话, 不愿指明课堂教学中的失误或不足, 上课教师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收获。

建议

对于这种教研的城乡差别, 上级主管教研部门也并非没有注意, 事实上, 他们也正试验或采取一些方法来逐步解决这个问题。

1.区县教研联片, 丰富教研组织方式

南京市于2010年初在相邻区县第一次举行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联片活动, 虽然市教研员没有出席, 但上课老师的市公开课性质得到承认。这种活动受到农村教师的欢迎, 希望能继续。

2.增加教研员数量

长期以来, 南京市高中英语教研员只设一人, 而全市共有60多所高中, 再勤奋的教研员也不能解决教师的公开课机会问题。鉴于此, 2012年秋, 南京市在原有基础上增设了专门负责高一、高二活动的教研员, 农村教研活动频率有所增强。

3.建立学校联盟, 加强教研活动的针对性

2012年12月初, 由南京市教学研究室党委书记牵头成立了南京市星级学校联盟, 并邀请部分市教研员参与指导并努力争取提升教研活动的级别。策划同层次学校教师多开展教研活动, 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和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都得到增强。

4.鼓励“家常课”

教师给予公开课充分准备本是分内之事, 但不论是否借班上课, 其主体皆是学生。教师不应该为了达成公开课的理想结果进行“磨课”, 拿学生“试误”。相反, 教师应该课前充分预设课堂可能出现的预料之外的情况, 积极应对, 以达到动态生成。其实, 完美的英语课堂不必一定是一节完整的课, 很多时候, 成功的公开课往往留给人们思考空间, 让人回味无穷。所以, 关于公开课的评价标准和方向也应与时俱进。

误区之三英语教研活动因卡而“卡”

继续教育关于教研活动学时的认定包括两方面:教师自己的公开课;教师自己参与市级教研活动的记录 (县级没有, 也以公开课和讲座为主) 。南京市教学研究室每学年初下发每位教师一张教研卡, 参与市级教研活动的老师在活动结束时, 要到教研室负责验证的老师处盖章认可。出于教学需要和经费问题, 农村学校只派出部分老师参与, 因而参加教研活动老师的实际数和验证数有出入, 出现同一教师往往持数卡反复验证的尴尬。

教研活动的时间安排、组织形式也值得商榷, 大多市级教研活动安排半天, 往往是听两节公开课, 授课老师说课, 然后验证, 缺少与与会老师的互动。这样为验证而进行的教研活动背离了“教”和“研”的初衷。

建议

鉴于《牛津高中英语》教材特色和教研卡验证的不足, 可以取消教研卡验证形式, 代之以基于问题解决的专题公开课、研讨和研讨记录。因为《牛津高中英语》每单元皆围绕一个话题展开, 主要包括Welcome、Reading、Wordpower、Grammar、Task、Project及Self-assessment等七大部分, 围绕每一部分的教材取舍、教学创新皆是一个难点, 教师无论新老, 皆困惑颇多。

1.要处理好“自己说”和“听人说”的关系

“自己说”指的是教师自己对教学部分的理解、自己的实际课堂教学活动以及对上课教师的客观教学评价, 但要“能说、会说”, 必须有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否则说是“胡说”。“听人说”指的是认真听取其他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评价和其他教师自身的课堂教学活动。

2.要处理好“计划性”和“临时性”的关系

“计划性”指的是每周、每月的研讨内容, 参与研讨人员要提前安排, 让参与讨论教师有所思考、有所准备, 在体现计划性的前提下保证有效性。同时研讨的过程中, 思想的交锋必然会有新的视角、新的观点出现, 即“临时性”。这些新视角、新观点往往是解决教学困惑的极佳方案, 所以, 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3.增加衡量教研活动的参照

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甚至是与此相关的教学论文也都可以作为衡量教师教研活动的参照, 取消教研卡验证的“紧箍咒”。

误区之四课题研究“少数人研究, 多数人看戏”

中学英语教师从事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应是提高英语教师的素质, 解决英语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从而更好地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4]。作为教师继续教育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课题研究的级别越高, 赋予的分值越大, 很多教师因为职称评聘、评先进或纯粹弥补继续教育课时等各种原因往往热衷于成为某一集体课题组的成员, 而具体过程参与则不甚积极, 甚至连常规的课题组例会也很少参加。一个集体课题往往需要数年的研究过程才能结题, 课题研究是一个实实在在“做”的过程, 在课题选准的前提下和科学严谨的科研计划指导下, 需要广大课题组成员间的定期和不定期的交流互动, 这个互动的过程就是相互促进、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过程, 也才能使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 课题研究的成果才会丰富而翔实。从本质上说, 课题组成员参与课题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反映其课题研究的态度, 这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课题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建议

1.化“整”为“零”

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于2006年在全国率先进行个人课题研究。在2006~2007学年中, 南京市教科所会同区县教科室、学校教科室组织各级各类“个人课题”成果展示、经验交流、观摩研讨、科研对话等活动38次。通过培训会议、报纸杂志、科研网络等平台进行了大量的“个人课题”研究指导工作。一些区县相应设立了区县级“个人课题”, 部分学校也相应设立了校级“个人课题”[5]。研究时限也由最初的一年延长到二年, 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在结题时, 不但要求主持者写出结题报告, 还要上交相关论文。由于级别较高并且主持人没有职称限制, 青年教师参与积极性高, 极大地促进教师, 特别是青年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真正回归课题研究的本位。

2.强化过程性管理和考核

针对集体课题研究中协调难、统一难的问题, 在课题研究之前, 就应讨论制定研究过程性规章, 从制度上明确课题组成员的行为和责任。在科学、合理设计和调整过程性研究方向和内容的过程中, 对课题组成员还应进行一定的过程性量化考核 (如给公开课、讲座、论文等都赋予一定的分值) , 完善评价机制, 主要是激励机制, 让课题研究向着正常、有序的方向发展, 这样不仅能培养务实的科研之风, 更能让教师体会到收获的喜悦。

误区之五专题培训理论与实践脱节

专题培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现场培训和网络培训。但有一个共性就是名额有限、理论多、实践指导少、理论联系实际的更少。我们不能说学理论不好, 但一定要联系当前的英语教学实际。

一是现场培训。从2005年《牛津高中英语》试行之初, 南京市教研所举行了新教材培训, 期间我们聆听了由锡山教师进修学校钱老师作的教科研报告和南京九中的张老师做的高考题体会, 她们理论联系实际、娓娓而谈, 让人受益匪浅。期间虽然也安排了一节示范课, 但明显有“敷衍”的成份, 一重点中学的一个老师带领重点中学的十个学生上了一堂阅读课, 基本上就是按照教材练习走一个程式, 这样的课优也罢、劣也罢, 没有代表性和示范性。2009年9月在《牛津高中英语》教材实施三周年之后, 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暨教学观摩研讨会在江苏省常州中学举行, 期间, 与会者听取了模块五二单元一个完整单元的教学, 授课教师皆是各大市赛课一等奖获得者, 皆是借班上课。执教者课堂活动设计之科学、课堂氛围之活跃、教学手段之丰富都令人耳目一新, 真正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以人为本、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理念, 可惜的是参与者每区县只有两到三人, 虽然最后活动视频也上传到江苏省牛津英语教研网上, 但点击率并不高, 这可能是视频和现声效果有差异所致, 也可能是相关学校的考核方式制约了教师的学习动力。

二是网络培训。自从信息技术和英语教学整合以来, 网络培训也成了教师培训的一个重要手段, 到现在几乎每年暑假或开学初, 英语老师都要参加一定量的网络培训。2012年9月11日至9月25日, 江苏省教育厅组织全省高中英语教师参加省级网络培训, 按地区分班, 每班安排了专门的辅导员进行管理督促。通过这次培训, 广大高中英语教师突破了学校的范围, 从广度上和深度上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教研活动, 简洁、省时、覆盖面大。

但是, 在培训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在培训时, 有些学员抱着应付的态度, 许多学员经过多次催促才上线学习, 完成的作业质量有待提高, 有相当一部分的作业经不起网络检测, 所以, 视频学习的效果不佳。

另外, 由于参加学习的都是一线教师, 教学任务繁重, 相对来说, 15天的时间既要观看视频, 又要完成作业, 压力与困难同在。并且, 视频内容高深、理论多于教学实践, 学员兴趣点低。专家在线互动时间过短, 只有9月24日上午9点到11点, 区区两个小时不可能满足全省高中英语教师答疑解惑的要求。

建议

对于这个问题, 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培训组织者来说, 尽可能请一线名师, 因为他们不但教学水平高, 也具有相当的理论水平, 无论是他们的专题讲座内容还是课堂教学模式都更加“平民化”。14.7%的英语教师希望教育专家给他们授课, 73%的教师希望优秀中学教师授课, 6.8%的教师希望大学师范类教授授课, 5.4%的教师希望非教育界知名人士授课。这说明参训教师中大部分都希望优秀中学教师给他们授课, 认为实践更重要[6]。网络培训应该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 应该克服时空限制, 建立一个即时、互动的交流平台, 让全省、全市、全县的英语教师都能有一个互相交流的机会。

另一方面, 从学校的角度说, 方法和手段就更多样化了, 如在某些培训之后, 学校可以组织二次培训, 组织教师利用教研组活动例会进行集中视频观看、学习和讨论。学校也可以以某些培训的考核方式, 进行培训小结评比并量化或上模仿课等, 教师不认真研习, 就难有上乘表现。还可以以培训为契机, 让大家进行校际、县际、市际资源共享 (包括论文、试卷、课件) , 不要为培训而培训, 使培训有更多有实际意义的内容, 让教师有更多收获, 学生最终受益。

高中英语教师继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既有共性, 也有个性, 有的已经得到解决, 有的正在解决中。如江苏省暑假进行的高中英语教师引智培训中培训教师素质问题及部分教师出国进修演变成出国游的问题等。随着教育的发展, 高中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的问题一定会不断出现, 对于问题我们不能回避, 因为继续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些地区对某些问题已积累了成功的经验, 如2005年, 南京市建立“名师工作站”。“工作站”下设“教授级中学教师组”、“江苏省特级教师组”、“南京市学科带头人组”、“南京市青优组”等四个组, 充分发挥名师的辐射作用[7]。2005年, 教育大市南通则由市委、市政府亲自组织调研, 在此基础上提出着力构建服务型、开放型、终身型教育体系, 努力建成教育发展水平领先、人才培养质量一流、创新体系更加健全、国际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化教育强市, 并将“名师打造工程”列入三大实施战略之一[8]。凡是能创造性解决和优化高中英语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的地区一定会涌现更多有创造力的高中英语名师, 这也是高中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的初衷。

参考文献

[1]李华.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调查.基础英语教育, 2006 (12) .

[2]崔益祥.指导读书培训模式价值与思考.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5 (12) .

[3]徐国东.新课程下公开课中“秀”的剖析.新课程研究 (上旬刊) , 2003 (1) .

[4]刘忠保.中学英语教师教育科研中的问题与对策.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 2010 (3) .

[5]刘永和“.个人课题”:教师专业成长的通途—记南京市教育科研“草根化”创新实验.教育科学研究, 2008 (1) .

[6]程义, 晏小琴.江西省农村中学骨干英语教师培训效果探究.疯狂英语教师, 2012 (4) .

[7]刘永和.名师工作站:教育家成长的宽阔平台—南京市“名师工作站”的建设与思考.江苏教育研究, 2010 (10C) .

继续教育 篇8

一、会计文化与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联系

会计文化是指会计从业人员在会计领域、职业活动中应该弘扬的思想文化和道德风尚、应该恪守的执业准则和行为规范, 主要包括组织体制与机构职能中的制度文化、理想追求、价值理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人文精神等精神文化, 是会计物质文化和会计精神文化的总和。会计文化追求的目标是会计工作的客观公正, 要求兼顾企业投资者、经营者、员工以及政府、债权人等各方利益关系, 维护公正有序的经济秩序。学术界普遍认为, 会计文化本质上是人的文化, 即以人为本的文化。既然是人的文化, 那么, 对于人的教育便不可或缺, 教育可促其明是非、辨对错、识大体、懂荣辱。相对于学校教育而言, 会计人员后续教育占到职业生涯的绝大部分, 是为提高会计人员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职业道德水平, 使其知识和技能不断得到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而对会计人员进行的综合素质教育。会计文化的先进程度与会计人员受教育的程度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二、柳钢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措施、特点及成效

柳钢从原来的不足100万吨年产量发展到现在的年产1000万吨钢的生产规模, 财会人员人数不增反减, 如果没有良好财会队伍, 是很难保障生产经营和相应的财务管理、核算工作的顺利运行的。

(一) 重视新制度、新准则、新法规的普及教育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为规范企业财务行为, 相继颁布了《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制度》《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 特别是2000年7月新的《会计法》的颁布实施, 规定了会计要素、会计核算和会计报表编制的一般要求。为顺应外部制度文化的不断变化, 适应公司新的经营理念和理财观念, 柳钢资产财务部用了近两年的时间进一步理顺市场经济多元化的财务关系、规范内部财经秩序, 改善和完善公司核算体制, 强化会计监督, 健全和实施内部控制制度,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 编印《柳钢会计核算办法》、《柳钢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创造性地使用“内部往来”、“内部销售收入”、“内部销售成本”、“预交内部损益”、“预收内部损益”等科目, 用于核算公司内部各二级核算单位在内部销售商品、产品、半成品, 提供劳务等业务中所产生的收入、成本及内部差异等经济业务内容。为使《核算办法》、《会计管理制度》卓有成效地运行、指导全体柳钢财会人员的工作, 资产财务部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所有在岗的会计人员进行反复培训。

2006年2月, 财政部同时发布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 并相继发布《应用指南》和《会计准则讲解》, 由此形成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柳钢决定从2007年1月1日起就在集团公司范围内施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 为了实现会计核算体系的新旧转换与衔接, 充分理解新会计准则的要义和精神, 准确掌握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会计事项的记录与披露, 资产财务部将“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既聘请广西财经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进驻柳钢从微观的角度讲授新准则的运用, 又选送骨干队伍到上海财经大学进行新企业会计准则的专题学习, 深入领会新准则出台的背景、意义、总体特点, 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新准则的文化内涵了指导思想。

(二) 普及电算化教育, 提升财务人员操作技能

长期以来, 手工记账、登账等基础性会计工作占用了财会人员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 使会计人员只能埋头于案头工作而不能深入了解生产经营管理, 不能够实现会计工作的事前和事中控制而局限于事后反映, 会计工作的成效不高, 并从客观上降低了财务部门在公司管理层心目中的地位。为了克服这一被动的现状, 2004年, 柳钢资产财务部组织全体财会人员通过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 整体上提高了财务人员的操作技能, 为公司2004年7月1日起全面实现电算化 (甩账) 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3年, 启动了生产成本核算系统的开发与运用, 目前已完成一期项目验收。2014年10月1日, 金蝶EAS7.5集团财务管控升级项目上线, 并于2015年1月1日正式启用。

(三) 普及基本工艺流程教育, 力促会计工作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

通过向会计工作者教授焦化、烧结、炼铁、炼钢、轧材等主要的工序流程, 讲解各项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参数的意义, 对于财会人员来说, 不仅是丰富了其知识结构, 更重要的是让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的沟通更加顺畅, 减少了财务语言和技术语言的障碍, 容易取得相互的协调、理解、信任与支持, 这为财会人员深入分析财务报表背后的生产经营本质提供了有用的工具, 使每一期的财务分析更加有用。比如, 当本期的生铁冶炼成本波动时, 会计人员不再只是进行简单的数据对比, 而是通过阅读生产技术部门提供的《技术经济指标月报》, 分析高炉休风率、高炉容积率、高炉日历作业率等指标的升降变化, 结合当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异常的事项 (生产事故等) , 找准铁水成本波动的原因, 并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意见。可以说, 通过这种工艺流程的普及教育, 能够促进会计工作从传统的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 实现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

(四) 丰富财会人员业余文化生活, 保持财务团队活力

不定期地组织开展财务系统内专业技能比赛、书画、摄影、十字绣作品展览、气排球、扑克牌、合唱等各项文娱赛事, 并先后举办两届“柳钢财务文化”艺术节。这些活动和赛事, 为比较单调乏味的算账、报账注入了清新的内容, 使财会人员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笔者认为, 这也是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范畴, 它让财会人员学会如何更好地保持工作、学习、生活人生三大主题的平衡。

(五) 从制度上鼓励财会人员参加多种形式的学习, 实现专业型向复合型转变

当前, 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中心, 工作的内涵在不断延伸, 涉及的工作领域也在不断拓展。公司管理层和财务部门都十分注重培养会计人才, 通过设定奖励制度鼓励会计人员“多学习、会学习、善学习”, 实现专业型向复合型转变。这些制度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2007年第三届会计知识大赛中, 柳钢财务人员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有三人代表柳州队参加了广西赛区第二赛程的比赛;有14名财会人员通过了广西区“十百千”会计拔尖人才选拔;有13名财会人员成为柳州市“十百千”学员;在现有的252名财会人员中, 高级会计师有5人, 会计师有73人。整个财会队伍向年轻化、专业化发展。

三、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方式、内容的完善

前述种种, 均是在细说会计继续教育的正面作用, 但如硬币之两面, 当前的会计继续教育无论是在全国范围还是在会计组织内部, 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第一, 有必要拓展“分层教育”和“小班”教学。当前的会计继续教育尤其是规定的24小时面授 (“会计人员应当参加继续教育, 每年接受培训 (面授) 的时间累计不得少于24小时”) , 主要采用的教学方式还是老师在讲台上说、学员在下面听的“填鸭式”教学, 学员兴致不高, 甚至以种种理由不到堂听课。因此, 我认为有必要拓展分层教学和小班教学, 即对学员进行知识层次和结构进行分类, 针对不同的专业基础和工作岗位特性, 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 化大班为小班, 借鉴案例教学方法, 尝试互动式教学, 增强后续教育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同时, 强化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养教育, 不点到为止, 不浮光掠影, 不走过场, 将会计道德、职业伦理开设成专题课进行深入的学习与探讨。

总之, 尽管会计文化是一种群体的社会现象, 继续教育是对每一个个体施为, 但是只有每个会计人的价值观、修养、职业技能等要素取得长足进步, 优秀的会计文化土壤才可能形成, 进而构建和谐的会计文化。

参考文献

[1]黎嫦庆.以继续教育为契机创建我区会计文化[J].现代企业文化, 2014 (05) .

[2]马新芝.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几点看法和建议[J].东方企业文化, 2013 (08) .

继续教育 篇9

会计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政策性和操作性都很强, 必然要求高度关注会计继续教育, 积极打造会计学习型个体和学习型组织。现阶段, 我国会计从业人员达1200多万, 从学历上来看, 低学历或无学历的会计人员还占有相当大的比率, 受过大专会计教育的不足15%, 有的甚至没有受过专门的会计教育;从职称上来看, 高级会计师的比例只有1.16%, 会计师只有8.51%, 助理会计师和其他高级资格的比例只占到11.4%;其中居然有72%的从业人员没有从业资格证书。虽然有的会计人员在多年的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 但整体知识结构远远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会计政策和理论的不断更新和充实也使得现有会计从业人员学不会、学不好会计, 从而导致一些人员理论知识不扎实而不会会计、一些人员因能力素质不实称而不干会计、一些人员因为人处世不公正而不立会计。这些都充分说明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必然性和重要性。近年来, 伴随《会计法》、《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对会计继续教育作出的硬性规定的实施, 极大地促进了会计继续教育工作, 提高了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但会计继续教育仍然存在教育目的与原则不明、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个性化培训方案、管理体系未健全以及应试、应景、应付性教育等严重问题。解决此问题, 就需加强会计继续教育工作、积极改进会计继续教育方法, 从所培养人才本体的完全、完整和完美出发而有效实施“全人教育”。

二、会计继续教育引入全人教育理论的必要性

“全人教育”思想自古到今、从中到西, 都得到了持续而深入的发展和升华。在我国, 孔子所谓“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 原本就是中国传统教育的“全人”目标;王国维于1906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提出“人是知情意的综合体”, 蔡元培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 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 完成他的人格, 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等思想观点可说是对全人教育的理想标举;面对当前社会转型中所暴露出的系列教育问题, 教育正酝酿和实施着一场向全人教育模式全面转型的深刻变革, 如北京大学的“全人教育计划整体框架”。而西方的“全人教育”, 经过古希腊时代、文艺复兴时期到19世纪以来的不断发展, 最终于20世纪70年代末由美国学者隆·米勒作了系统化的阐述, 正式形成全人教育理论;此后, 1988年创办了第一份以全人教育为宗旨的专业期刊《全人教育评论》, 1990年签署了著名的“全人教育宣言”《2000年的教育:全人教育的观点》。自此, 全人教育思潮传遍世界, 形成了一场世界性的全人教育改革运动。全人教育理论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整体性的教育, 包括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及精神的整合和所有受教育者在生理、心理及精神上的正常养成和健康发展;单个人的教育收获或成功, 以及单个人在单方面的教育收获或成功都不是“全人”的教育。二是发展性的教育, 是对人的一生有影响和作用的个人尊严、人格完善和充分自我发展的强调与强化, 而不仅仅是人在学校那个时期的表现, 或者只在智育、态度等基本层面上的凸显;是要培养和发展心灵敏感、体验丰富、感受细腻、性格民主、个性鲜明、人格强健的“全人”。三是转化性的教育, 是给以受教育者一种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特质富有和改变, 并借助这种内在改变和富有而良化着一个人与他人、社会、环境、自然、自我、生活与学习的关系, 从而促进人类整体人格的完善和自我与他我的发展。因为教育要促进作为具体的、活生生的、个体的人的发展;个人的发展实质上包含个人能力和社会关系两个方面。在经济社会加快转型和会计国际趋同的时代背景下, 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培养会计领军人才和后备人才, 都离不开会计继续教育的深入推进和改革创新, 都离不开全人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支撑、指导和助推。

(一) 全人教育解决了会计继续教育“是什么”的问题全人教

育是一种教育哲学、又是一种教育实践, 是关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教育, 即关注人的现实、关注人的命运与未来、关注人的心灵世界和喜怒哀乐;尽可能地让人更多地体验到被关注、被爱护的温暖与幸福和自由探索与成功的快乐和自豪, 更多地感受到人性的光明与和煦以及仁慈、宽容与敬业的力量。将全人教育思想运用于会计继续教育, 就需要会计从业人员在岗位学习、学校培训、自学、脱产进修等过程中, 一方面注重学科问题的专业化、职业化、生活化、情景化、社会化;另一方面加强动手操作,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生活实践、探究实践。从此意义上说, 要真正实现和丰富会计继续教育内涵, 回答清楚会计继续教育“是什么”的问题, 无疑就需要从整体性、发展性和转化性教育出发, 把会计从业人员当作一个“全人”来教育和培养, 实行实践学习与理论学习同位同重、交融互助的全新继续教育理念, 让其在亲自动手操作和实践体验的自动、自觉、自主中成为“全人”, 实现“全人教育”的目标。

(二) 全人教育解决了会计继续教育“为什么”的问题会计教

师和会计从业人员即或想参与或在参与继续教育, 一般也不真正清楚到底是为了什么人和事、为了什么目标和目的。如果将全人教育理念贯穿于会计继续教育, 就可解决此问题, 即为了人的发展的目的, 即为了会计从业人员自身、为了其自身的个体发展和会计的整体发展。之所以为了会计从业人员自身, 主要是因为不论从教师教书育人的本能和职能、从学校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的功能、从教育的生产性和社会性要求、还是从社会或国家对实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来看, 会计从业人员在会计继续教育中都是关键。而之所以为了发展, 则缘于通过会计继续教育, 既促进和利于会计从业人员积极融入与适应社会和市场, 加强自我锻炼和历练, 增加专业见识和阅历;又能根据教学资源和教学主体实际, 培养会计从业人员在交流、动手、整理、分析、综合等方面的思维与能力;从而使会计从业人员增加发展的条件和砝码。当然, 这里所指的为了会计从业人员, 不是只有个别人或关系户, 而是针对所有的会计从业人员;这里所指的发展不仅仅是现在的智力有所发展, 更是着眼于会计从业人员未来成长、成才和成功所需的心理、智慧、体质、爱心、责任等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 全人教育解决了会计继续教育“做什么”的问题一直以

来, 在会计继续教育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 该做的应做到什么程度、做好到什么高度等基本问题上总是把握不准, 也就造成会计继续教育工作在实施前不知所云、在真正实施时又不知所措、在有所实施后还不知所获。全人教育是对人的潜能激发、人的发展促进的手段, 要培养的是完整的人, 要培养人的安全感、信任感、自豪感、崇高感、神圣感、责任感;要使其具备乐于分享、善于沟通、勤于反思、勇于承担、敢于创新的性格。而这种能与所有人平等交往、坚守自我的尊严和高度尊重他人的性格, 是需要用真诚、关爱和平等的交往去培植的;是在学习知识和本领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发现生活世界中的真诚、善良和魅力的一种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的真心。如果以此全人教育思想着眼于和着力于会计继续教育, 那么会计继续教育及在其实施下所培养的会计从业人员应该会由于教育者对其所表现或提出的问题, 逐一解清疑惑、传通道理;对其所向往或追求的真善美, 通过逐一指导帮助、授成学业等具体工作的认真负责和常抓不懈而创新突破和卓有成效。

三、全人教育理念下的会计继续教育体系

教育的终极目的就在于激发人的全面潜能, 使受教育者在道德、情感、知识、体魄、审美、独立思考、创造力以及公共精神等方面都得到均衡发展。“全人教育”下的“人”应具有真才实学、兼通科学与人文, 能深刻认识传统与现代、创造性地继承传统的能力。围绕教育的目的和全人教育的要求, 应建构较完善的会计继续教育体系, 包括会计继续教育管理系统、会计继续教育教学系统、会计继续教育科研系统和会计继续教育评价系统等。笔者主要探讨会计继续教育教学系统。会计继续教育的教学系统是会计继续教育系统的根本, 也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完整系统, 它涉及教学主体、教学对象、教学用具、教学方法、教学考评等诸方面;并通过一个个具有“自我”意识的会计从业人员以独立的方式、主动的态度投入和融合到参与学习、接受教育、开展交流、享受咨询等活动中得以体现其职能和价值, 在教学时间、空间、内容和方略上具有与学历教育完全不同的特点。

(一) 会计继续教育的时间

会计继续教育的时间具有显著的灵活性和长期性, 不能仅仅停留在只会依照会计的政策性和规范性而按部就班、因循守旧、墨守陈规、依样画瓢式的实施程度, 也不能只是为着考试、检查和要求才接受继续教育;相反, 应密切联系会计实务性和务实性的特点与要求, 根据科技制度的变更、会计思想的变迁、会计内容的变化而随时反应跟进、长期坚持。当然, 要注意对会计同一课程和不同课程、会计从业人员同一层次和不同层次等采用不同的时间层次;并区分学科、专业和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以培养和训练会计从业人员, 适合其个性发展、特长发挥、优势发扬的相关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层次性教育。

(二) 会计继续教育的空间

从空间上看, 会计继续教育可分为教室课堂“教学” (如课堂练习、仿真训练等) 和除教室课堂以外的其他所在的“学教” (如实践单位顶岗、网络学习等) ;并按课本理论传授、课外知识接受、课余能力感受的方向和顺序进行。在此期间, 还涉及到任课教师、会计从业人员、指导老师和实践师傅等人员层次, 学科、专业、课程和环节等目标层次, 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特殊技能等技能层次, 文化学习、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工作水平等内容层次;需抓好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结合、本专业与其他专业的结合、学科内与学科外的结合、广义课堂与狭义课堂的结合等。如此一来, 会计从业人员在层次性的继续教育中既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又在一定程度上培养、锻炼和提高了其在生理心理、思想道德、口才交际、阅读写作、合作竞争等方面的素质;更重要的是在这种系统性教学的促使下, 其综合能力和竞争实力有了较好基础和较大发展。

(三) 会计继续教育的内容

会计继续教育的内容按照会计学科特点和会计理论教学区分时间和空间地分类确定和分层推进。会计继续教育的分类内容包括与会计学科理论直接有关和间接有关的内容, 前者指会计记账、算账、报账、用账有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如会计凭证的填写和审核、会计账簿的编制、会计报表的填制和报送、电算会计、点钞技术、数码字书写、财务分析与决策诸方面的课堂练习、课程实训、专业实操、毕业练兵等亲自操作实践;后者如贯穿于所有学习期间内的专业调查、专业论文、课程设计、案例收集和分析、项目或方案策划、咨询服务等。总之, 会计继续教育的内容应充分体现学科要求、专业特点和实际需要, 按学科、专业、课程等分学期分阶段分内容地进行;并强调内容的综合性、实际性和人性化, 力求“师”“生”互动、“教”“学”兼顾、“讲”“练”结合、“学”“习”融通、“做”“用”互补。既要严防减少甚至逃避理论教育或忽视实践能力而放任的片面做法, 又要杜绝产生带着目的、任务和命令的单向、消极、被动、僵化的继续教育现象。

(四) 会计继续教育的方略

(1) “三走”方略。在会计继续教育中实施“三走”方略, 就是经常性地让会计从业人员 (也可指教师) 自动和被动地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走出去”, 即是要求会计从业人员 (或教师) 充分利用自身的空余闲暇时间, 多到市场上走走、多到各种经济组织内走走;即便是在学校课堂教学时, 也可根据需要有组织、有安排地走出课堂, 进行一些现场参观讲解、现场模拟操作等。“走进去”, 是指在走出学校和课堂到市场或社会后, 不能只停留在一些表面的现象、一些形式的东西上;相反, 应有所深入、切入, 有所自觉跟进、实质反应, 有所积极作为、良好效果。“走上去”, 主要要求在某一工种或岗位上已上岗或已实践一段时间的会计从业人员 (或教师) , 不论是从理论、经验、能力还是职位上都应得到一定的提升, 走上一个新的台阶或高度。

(2) “三请”方略。会计继续教育的“三请”, 就是采取请进来、请出来、请回来的方式, 将一些单位优秀的会计从业人员尤其是高管、财政与税务等政府部门的政策制定者或知情者、送出深造或调出高就会计从业人员请到继续教育现场对所有教师和学生进行现场指导、理论讲解、信息传输、经验交流等;通过他们的宣讲, 让正在接受会计继续教育的会计从业人员 (或教师) 了解会计时政、明晰会计动态、获得会计新知、体会会计实战;从而学得和习得从前没有领会和运用不好的会计真知识与实技能。

(3) “三动”方略。按照教育是引导, 是影响, 是感染, 是超越的观点, 会计继续教育的“三动”方略就是指对会计从业人员强调提出和重点推行手动、嘴动和脑动的方略。其中, 手动方略就是要求会计从业人员必须能“写”会“记”, 如“写”一手好字、一般应用文体、一流专业文章或一些操作规程, 如“记”能达到“想到的要说到、说到的要做到、做到的要有效、有效的要记录”的目的;嘴动方略则要求会计从业人员会说普通话、会简单的外语、会基本的口头表达和交际;脑动方略就是要求会计从业人员算得动 (包括会计算、能核算、懂电算) 、转得动 (会思考、活思维、有思想、多思路) 、变得动 (知变化、巧变通、求变革、精变术) 。这三个方面, 手动方略是基础, 可直观和直接地做到、看到;而后两者比较抽象和泛化, 看起来不好做或不易做到, 但还是可以探索出一些道道, 如前述的“专业调查、专业论文、课程设计、案例收集和分析、项目或方案策划”等实际上就是“手动”方略的运用;而在运用此战略到市场上去发现、观察、比较、思索、对话、倾听、沟通、交流, 要将所见所闻所感的市场事物用连贯的文字、清晰的逻辑、合理的结构表达和表现出来, 就必须高度依靠其嘴动和脑动。

四、结论

(一) 全人教育理念应贯穿始终

全人教育下的会计继续教育应作为一种永恒的理念, 不能因为现在重提和强化才把它作为一种新理念来运用和凸显;同时, 它又是一种教育教学的内在理念, 不能等到教育教学出现了“高分低能”、“高智商低情商”等问题时才认为其必要和重要。

(二) 理论结合实际

全人教育下的会计继续教育不拘泥于现成的知识和理论, 它根植于开放的社会实践当中, 使会计从业人员不是单纯地接受别人的理论, 而是通过实践活动的参与, 把实践经验感知与理性思维结合起来, 把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 主动通过观察、发现、求索、创造来理解理论知识, 完成知识的内化。

(三) 保持创新创效

全人教育下的会计继续教育必须保持创新创效, 紧紧跟上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内在要求、当代人类发展的创新主题、国家创新体系和民族创新能力建设的步伐;充分体现其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动手能力、适应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 体现专业活动与现代社会生活中不断自我展示、自我实现、自我创造的精神品质。

(四) 多方密切配合

全人教育下的会计继续教育的切实推进和积极作用, 需要政府、社会、市场、学校和广大教师、全体会计从业人员等解放思想、开阔思路、创新思维、活络思考、理性思量, 更需要从法律政策、制度规章、机会条件、合作愿景等方面加强合作、相互支持、健全规范、增添措施。

参考文献

[1]周雁翎:《吹响全人教育的号角》, 《文汇读书周报》2008年第2期。

[2]严瑾、刘淑珍:《网络教学在会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中的应用》, 《继续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

论会计继续教育 篇10

关键词:会计继续教育,会计人员,建议

一、会计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1. 适应会计制度不断变革的需要。

知识经济在世界范围内酝酿发展, 知识的折旧率越来越高, 传统的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受到挑战, 中国根据经济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要求, 不断调整相关会计制度和法规, 2006年中国又颁发了新《会计法》, 一些会计判断和会计处理方法发生较大变化, 如果会计人员不能及时更新理论知识, 将严重影响工作的质量。

2. 会计继续教育是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需要。

会计人员人数众多, 知识水平参差不齐, 不少会计人员知识结构老化, 而经济正日益多元化、复杂化, 财会工作的宏观环境不断出现新情况、新业务, 这就要求会计人员通过继续教育来学习、掌握、实践新理论、新方法, 以提高会计人员创造、创新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 完善其知识结构。

二、会计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1. 重视不够。

无论是会计人员本身, 还是所在单位领导层, 均存在着对会计继续教育这种短期培训并不能真正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只是纯粹消费性投资。

2. 流于形式。

一些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目的便是通过会计从业资格的年审, 所以不重视培训过程和内容, 这种心态的驱使, 会计继续教育只能是流于形式。

3. 教材内容设置不合理。

教学内容的设置大都不考虑会计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与工作职责的不同, 缺乏针对性, 教学内容千篇一律, 造成一些人“吃不饱”, 一些人“吃不下”, 影响了教学效果, 也影响了会计人员学习的积极性。

4. 教学内容陈旧狭窄。

继续教育内容陈旧, 与经济发展现状和新生经济现象不能紧密结合, 而且培训内容偏重于会计专业, 很少涉及其他相关专业如金融、证券、管理、信息技术等新知识, 无法满足社会经济日益高速发展对复合型会计人才的需求。

5. 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会计继续教育的教学模式主要采用人工面授的形式进行, 会计人员集中在某一培训地点进行面授, 一般采取大课堂教学, 主要是教师讲授, 培训人员听、记这种传统教学方式, 学员只能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 降低了会计人员的参与意识, 不能激发会计人员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

三、关于加强会计继续教育的几点建议

1. 从根本上重视会计继续教育。

加大宣传力度, 充分认识到会计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宣传对象不仅包括广大会计从业人员, 还要包括单位的领导层。

2. 把继续教育作为会计人员业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会计人员所在单位对会计人员每年参加继续教育的学时严格把关, 对所培训内容可进行二次考核, 考核结果作为会计人员年终考评的重要依据, 对考核结果优秀的会计人员可适当给予奖励, 以提高会计人员学习的积极性。

3. 拓宽培训内容。

为适应越来越多元的经济现状, 要尽力拓宽培训内容, 不要仅限于会计学科, 还要广泛涉及到其他相近相通的学科, 如经济、金融、证券、管理等, 力争培养合格的复合型人才。

4. 教学模式多元化。

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 授课教师可以一半课时用来讲解, 一半用来分组讨论, 按照不同知识层次划分小组, 不同的组合讨论不同层次的问题, 老师先来抛砖引玉, 活跃气氛, 使会计人员对某一问题各抒己见, 开阔他们的工作思路, 而且来自不同单位, 不同岗位的会计人员也可以有机会互相交流工作心得和工作中的疑问。

5. 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会计人员必须认识到学习不再是学生时代某一阶段的事情, 必须不断给自己充电, 不断地为自己的头脑补充养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Z], 1999-10-31.

[2]项怀诚.全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系列教材[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3.

上一篇:虚拟系统管理下一篇:售后回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