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画主题创作

2024-08-15

儿童画主题创作(精选八篇)

儿童画主题创作 篇1

一、童眼看世界

首先, 学生。 提到学生, 很多同行会说:“学生本身就是儿童, 他们张开眼睛去观察事物时本身就用的是‘童眼’啊! ”其实不然, 学生是儿童不错, 但现如今飞速发展的网络信息时代已使学生的心理过早地成熟, 总认为本真的童趣很“幼稚”, 硬着头皮故作成熟。 针对这样的情况, 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帮助学生“恢复”真正的童眼。 在实际操作中其实很简单, 就是让学生大胆地选择自己喜欢的事物, 可以是摄影图片, 可以是图画书中的插图, 可以是自己最近比较满意的生活学习状态, 还可以是自己随心所欲的构思等。 只有这样, 学生身心才会达到完全松弛的状态, 将“埋藏”起来的童心“挖掘”出来。 例如主题是“美好的学习生活”的创作, 教师不要急着公布主题, 而是让学生先回家努力寻找自己平时最喜欢的内容, 包括自己出去玩的照片和自己写的日记。 学生一看, 这么宽松的条件, 非常兴奋, 第二天就带来照片、图片、插图、构思草图、日记或文字感受等多种资料, 充满童趣, 为后面的创作积累丰富的资料。

其次, 教师。 让教师在辅导儿童画创作的过程中用“童眼看世界”比较好理解, 就是要求教师用儿童的视角观察客观事物, 这样可以有效避免辅导出“小大人画”。 细细想来, 让教师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 说起来简单, 做起来又何尝容易。 往往我们在辅导学生绘画创作的过程中, 做着做着就奔上成人的路子, 学生基于对老师的尊敬与崇拜, 跟着“早熟”起来, 童趣随之荡然无存。

二、童心读主题

儿童画主题创作的主题常常与德育挂钩,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

其一, 在这种活动中, 作为儿童, 你能做什么? 比如作为南京小学生的我们, 在青奥活动中我们可以当小志愿者, 可以时刻约束自己的行为创建“文明青奥、绿色青奥”, 我们可以通过用“少儿京剧”的形式表演国粹迎接青奥等, 这样思考比简单地画几个青奥吉祥物、拉条横幅效果好得多。

其二, 在这样的情况下, 作为儿童, 你想怎么做? 比如有一年全国少儿绘画书法比赛中, 主题为“我们的感动”。 首先要带领学生弄清楚, 生活中值得我们感动的事有哪些。 学生很快就列举出诸如抵抗灾害、帮助他人等。 或许这些时事对小学生来说距离比较远,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 在这样的情况下, 你想怎么做? 学生说了:我想去青奥现场当个小解说员、当个小导游;

其三, 间接表现主题。 比如主题是“节约能源”的创作, 绝大多数学生都表现“循环用水”、“关紧龙头”、“随手关灯”等, 大家都能想到, 很常见的题材要使画面出彩, 只能在表现材料和表现技法上做文章。 我想到学校“六一”活动中低年级学生表演的水果、蔬菜、废旧材料的时装秀, 何不建议学生用废旧材料拼贴的方式凸显自己循环使用美术媒材的环保节能理念呢?

其四, 换个视角, 处处皆趣。 不论是大师还是儿童, 创作都需要找资料, 需要在别人的作品中寻找灵感, 现在的网络信息时代, 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很多摄影师用镜头捕捉丰富的精彩瞬间, 都是学生创作中绝佳的资料, 当学生用儿童的视角观察这些作品时, 会发现一些成人发现不了的趣味, 选择其中的一部分或是组合几个作品, 用充满童趣的表现手法表现出来, 便是一幅成功的作品。

三、童笔线条活, 构思创作的升华

首先, 自信下笔, 修正添加。 其实不仅在辅导学生进行主题创作比赛时要鼓励学生大胆下笔, 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也要培养学生养成大胆落笔的良好绘画习惯。 鼓励学生大胆下笔的方法很简单, 就是让学生在思考好画什么之后让学生直接用黑色勾线笔大胆画出外形, 或是用水粉颜料大胆地摆出几个主要的大色块。 有的同行可能会担心学生这样表现出的事物构图不理想或是过于粗糙, 这就是我接下来要说的“修正添加”。

其次, 大胆选材, 组合表现。 这里所说的“材”不仅仅指的是创作的素材, 还有材料的意思。 在儿童画主题创作中, 如果单纯地用绘画的形式表现, 对于有的内容不能很好地将其内涵充分表现出来, 尤其是比较简单的内容。 这时老师要帮助学生选择多种美术媒材、多种表现方式。

最后, 借用特技, 灵活掌控。 在美术教科书中, 有很多运用特技进行绘画创作的内容, 比如手印添加、吹颜料、水性油性吸附等。 可能很多同行认为这些内容不能等“大雅之堂”, 其实不是这样的, 这些内容动手性强, 效果有不可预见的惊喜, 深受学生喜爱。

儿童画创作来源于生活 篇2

平时在作业中我发现孩子们画的太阳、房子、小草、树木都很模式化,再就是作品中大量的简笔画、卡通形象,作品缺少生活气息,没有体现出儿童美术特有的童心、童趣,他们的观念已被人的观念占领,教给他们一种思维定式,形成了懒于观察的思维惰性。如何让儿童与生活紧密联系,提高儿童的美术创作能力?

在指导儿童写生的过程中,教师应尽量让儿童作为创作的主体,让他们去发现生活的乐趣,画他们最想画的事物,教师只作启发式的引导。儿童写生的关键在于训练观察方法,写生的过程则是儿童观察、分析、理解、概括的过程,是对观察对象的体会和研究,手、眼、脑的并用,让儿童智力得到发展。同时,儿童写生最为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感觉与心情自由表现出来。

一、观察是儿童画创作的基础

鸟巢和蚂蚁巢都是学生感兴趣的题材,首先在课堂上播放有关鸟巢和蚂蚁巢的图片让学生观看和了解各种款式的鸟巢和蚂蚁巢。然后带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鸟巢和蚂蚁巢,让学生了解小鸟的家在树枝上,它是用小草、羽毛、小树枝编织而成的,它们厚厚的、软软的,既安全又舒服,鸟妈妈们把刚出生的鸟宝宝们放在这里,这就是小鸟的家。蚂蚁巢是蚂蚁用一粒一粒沙子垒砌成的。学生对鸟巢和蚂蚁巢有了认识后,对鸟巢和蚂蚁巢就能进行写生。

二、构思是儿童画创作的灵魂

每一幅作品主题表达如何决定着这幅作品的成败,儿童画作品亦如此。让欣赏者能通过欣赏作品体会到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感染或教育或产生更多的联想,这就是作品主题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当我们在讨论组织画面的同时总是围绕主题进行构思。把学生写生回来的鸟巢、蚂蚁巢,以环保教育为主题来引导学生组织画面,让学生想象假如我们没有了家会怎样?小动物没有了家又会怎样呢?我们要怎样保护动物呢?通过对话式交流来引导学生去构图。

三、技法是儿童画创作的支撑

儿童画创作需要技法作为支撑,如果没有技法的训练,儿童画教学将会走向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死路。像《鸟儿与我们欢呼》这幅作品是突出表现了四个不同“款式”的鸟巢,这四个鸟巢先用水粉铺底,然后用涂改液、水粉颜料、蜡笔、签字笔和树叶这些工具做出鸟巢的机理。《蚂蚁出巢》这幅作品的蚂蚁巢也是先铺一层深色的水粉颜料,然后用棕色和柠檬黄一层一层点上去,做成的机理效果。

孩子爱画画,源于喜欢那种无拘无束、信手涂鸦的快乐,希望让他们更好地利用这无声的语言来宣泄自己的情感。同时要保护孩子们的童心,让他们学会观察生活、认识生活,“感受”“体验”生活,在绘画创作中“言之有物”、自由想象、大胆创新,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保护。

(作者单位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富民小学)

艺术创作的源泉来源于自然,是人类对自然进行观察、了解和探索过程的再创造。而艺术创作的主要来源就是写生。儿童的艺术创作也是如此,培养学生观察自然、体验生活,从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和评价能力,使学生能够感受自然的美,从生活中捕捉到美,产生对美的表现欲望,以达到创造美的目标。因此,写生是提高儿童艺术创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最为根本的方法和途径。

平时在作业中我发现孩子们画的太阳、房子、小草、树木都很模式化,再就是作品中大量的简笔画、卡通形象,作品缺少生活气息,没有体现出儿童美术特有的童心、童趣,他们的观念已被人的观念占领,教给他们一种思维定式,形成了懒于观察的思维惰性。如何让儿童与生活紧密联系,提高儿童的美术创作能力?

在指导儿童写生的过程中,教师应尽量让儿童作为创作的主体,让他们去发现生活的乐趣,画他们最想画的事物,教师只作启发式的引导。儿童写生的关键在于训练观察方法,写生的过程则是儿童观察、分析、理解、概括的过程,是对观察对象的体会和研究,手、眼、脑的并用,让儿童智力得到发展。同时,儿童写生最为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感觉与心情自由表现出来。

一、观察是儿童画创作的基础

鸟巢和蚂蚁巢都是学生感兴趣的题材,首先在课堂上播放有关鸟巢和蚂蚁巢的图片让学生观看和了解各种款式的鸟巢和蚂蚁巢。然后带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鸟巢和蚂蚁巢,让学生了解小鸟的家在树枝上,它是用小草、羽毛、小树枝编织而成的,它们厚厚的、软软的,既安全又舒服,鸟妈妈们把刚出生的鸟宝宝们放在这里,这就是小鸟的家。蚂蚁巢是蚂蚁用一粒一粒沙子垒砌成的。学生对鸟巢和蚂蚁巢有了认识后,对鸟巢和蚂蚁巢就能进行写生。

二、构思是儿童画创作的灵魂

每一幅作品主题表达如何决定着这幅作品的成败,儿童画作品亦如此。让欣赏者能通过欣赏作品体会到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感染或教育或产生更多的联想,这就是作品主题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当我们在讨论组织画面的同时总是围绕主题进行构思。把学生写生回来的鸟巢、蚂蚁巢,以环保教育为主题来引导学生组织画面,让学生想象假如我们没有了家会怎样?小动物没有了家又会怎样呢?我们要怎样保护动物呢?通过对话式交流来引导学生去构图。

三、技法是儿童画创作的支撑

儿童画创作需要技法作为支撑,如果没有技法的训练,儿童画教学将会走向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死路。像《鸟儿与我们欢呼》这幅作品是突出表现了四个不同“款式”的鸟巢,这四个鸟巢先用水粉铺底,然后用涂改液、水粉颜料、蜡笔、签字笔和树叶这些工具做出鸟巢的机理。《蚂蚁出巢》这幅作品的蚂蚁巢也是先铺一层深色的水粉颜料,然后用棕色和柠檬黄一层一层点上去,做成的机理效果。

孩子爱画画,源于喜欢那种无拘无束、信手涂鸦的快乐,希望让他们更好地利用这无声的语言来宣泄自己的情感。同时要保护孩子们的童心,让他们学会观察生活、认识生活,“感受”“体验”生活,在绘画创作中“言之有物”、自由想象、大胆创新,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保护。

(作者单位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富民小学)

艺术创作的源泉来源于自然,是人类对自然进行观察、了解和探索过程的再创造。而艺术创作的主要来源就是写生。儿童的艺术创作也是如此,培养学生观察自然、体验生活,从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和评价能力,使学生能够感受自然的美,从生活中捕捉到美,产生对美的表现欲望,以达到创造美的目标。因此,写生是提高儿童艺术创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最为根本的方法和途径。

平时在作业中我发现孩子们画的太阳、房子、小草、树木都很模式化,再就是作品中大量的简笔画、卡通形象,作品缺少生活气息,没有体现出儿童美术特有的童心、童趣,他们的观念已被人的观念占领,教给他们一种思维定式,形成了懒于观察的思维惰性。如何让儿童与生活紧密联系,提高儿童的美术创作能力?

在指导儿童写生的过程中,教师应尽量让儿童作为创作的主体,让他们去发现生活的乐趣,画他们最想画的事物,教师只作启发式的引导。儿童写生的关键在于训练观察方法,写生的过程则是儿童观察、分析、理解、概括的过程,是对观察对象的体会和研究,手、眼、脑的并用,让儿童智力得到发展。同时,儿童写生最为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感觉与心情自由表现出来。

一、观察是儿童画创作的基础

鸟巢和蚂蚁巢都是学生感兴趣的题材,首先在课堂上播放有关鸟巢和蚂蚁巢的图片让学生观看和了解各种款式的鸟巢和蚂蚁巢。然后带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鸟巢和蚂蚁巢,让学生了解小鸟的家在树枝上,它是用小草、羽毛、小树枝编织而成的,它们厚厚的、软软的,既安全又舒服,鸟妈妈们把刚出生的鸟宝宝们放在这里,这就是小鸟的家。蚂蚁巢是蚂蚁用一粒一粒沙子垒砌成的。学生对鸟巢和蚂蚁巢有了认识后,对鸟巢和蚂蚁巢就能进行写生。

二、构思是儿童画创作的灵魂

每一幅作品主题表达如何决定着这幅作品的成败,儿童画作品亦如此。让欣赏者能通过欣赏作品体会到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感染或教育或产生更多的联想,这就是作品主题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当我们在讨论组织画面的同时总是围绕主题进行构思。把学生写生回来的鸟巢、蚂蚁巢,以环保教育为主题来引导学生组织画面,让学生想象假如我们没有了家会怎样?小动物没有了家又会怎样呢?我们要怎样保护动物呢?通过对话式交流来引导学生去构图。

三、技法是儿童画创作的支撑

儿童画创作需要技法作为支撑,如果没有技法的训练,儿童画教学将会走向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死路。像《鸟儿与我们欢呼》这幅作品是突出表现了四个不同“款式”的鸟巢,这四个鸟巢先用水粉铺底,然后用涂改液、水粉颜料、蜡笔、签字笔和树叶这些工具做出鸟巢的机理。《蚂蚁出巢》这幅作品的蚂蚁巢也是先铺一层深色的水粉颜料,然后用棕色和柠檬黄一层一层点上去,做成的机理效果。

孩子爱画画,源于喜欢那种无拘无束、信手涂鸦的快乐,希望让他们更好地利用这无声的语言来宣泄自己的情感。同时要保护孩子们的童心,让他们学会观察生活、认识生活,“感受”“体验”生活,在绘画创作中“言之有物”、自由想象、大胆创新,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保护。

米罗的艺术创作与儿童画 篇3

人们被米罗充满了童趣、幽默和顽皮的艺术手法所吸引, 看他的画就象通过儿童的心灵之窗去观察整个世界一般, 对于米罗这种观察事物、思考事物的方式, 野兽派代表人马蒂斯也是非常赞同的, 他认为“能够不带偏见地观看事物的这种努力, 需要勇气这类东西, 这种勇气对于要像头一次看东西时那样看每一事物的美术家来说是根本的。他应该像他是孩子时那样去观察生活, 假如他丧失了这种能力, 他就不可能用独创的方式 (也就是说, 用个人的方式) 去表现自我。”[l]

另外, 毕加索希望能够用儿童的眼睛看生活, 并且他一生都在努力向儿童学习。他说“我和他们一样大时就能画得和拉斐尔一样, 但是我要学会像他们 (指儿童) 这样画, 都花去了我一生的时间。”[2]可见, 能够像儿童一样, 以非理性的观察方式去看待周围司空见惯的生活, 对于成年人来说是非常向往的。因此, 回归童年的冲动是许多艺术家宝贵的个人体验和精神财富。

童年是人的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阶段。儿童画是儿童在童年留下的无意识痕迹。当我们把儿童画中那独特的、强有力的表达方式加以归纳, 就会得到以下几点:

一、儿童画是人类对整个世界的初体验, 它代表了人性的本质状态与存在的理想境界。儿童画反映了儿童对世界发自内心的、不加掩饰的、最为直接的体验。

这种体验是人发展过程中最为固执和直接的感受, 也是人类精神领域中最理想的境界。康定斯基认为“儿童除了描摹外观的能力之外, 还有力量使永久的内在真理处在它最有力地得以表现的形式中, 儿童有一种巨大的无意识力量, 它在此表达自身, 并且使儿童的作品达到与成人一样高 (甚至更高) 的水平。[3]

从这句话中可以总结出两层含义:一、儿童对生活的体验是审美的, 非功利的, 即最为接近艺术本质的体验。二、儿童对事物的表现手法是无拘无束的、完全自发的, 因此, 儿童画是抒发人性本质状态的最强有力的形式。实质上, 康定斯基把童年意识珍视为艺术创作中最高的意识形态。

二、按科学标准去理解儿童画, 发现它是儿童无意识的产物。画面中特殊的绘画语言与儿童特有的知觉和思维结构有密切关系。

人们可能会注意到儿童总是能够很自然地在纸上流露涂画的痕迹, 并且这些痕迹总能给人一种原始、朴实的涂画感觉, 然而, 没有经过绘画训练的成年人却无法自由地抒写出曾经也属于过自己的这些绘画词汇。

实际上, 这是由于儿童与成人所处的视知觉发展阶段和思维结构不同所致。

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实验发现, 初生儿与成人的视知觉有很大差异。成人能够确定物象的位置, 而初生儿眼中的物象却象电视呈现给人的画面一样, 总是处于变动和连续的状态中。只有到初生儿六个月以后才逐渐学会判断“物”与空间、时间、原因、结果等关系。也就是说, 婴儿六个月后能够把物象从行为中分离出来, 作为一种占有固定空间位置的对象被知觉了。

儿童期的儿童处于视知觉和思维结构发展阶段, 一般来说, 在这一阶段恒常和非恒常知觉的发育还没有达到完全统一的状态。例如:儿童开始作画时, 从不考虑构图, 总是任意下笔, 就象儿童不顾语法而使用语汇一样。又如:儿童画蛋糕, 总是圆形, 而不是圆柱体。由此, 我们可以发现, 儿童的视知觉功能发育未成熟, 其思维结构更偏重于平面化倾向。

总而言之, 儿童画中特有的表达词汇是与儿童的生理、心理等主观、客观因素紧密相联的。儿童以天真无邪的淳朴之心、纯真自由的人生态度和感性原始的思维方式有别于成人的思维特征和意识形态。套用卢梭的话, 可以更透彻地理解上述内容“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 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取代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 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4]也就是说, 儿童有着不同于成人的意识形态、思维过程, 应当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

把儿童所画的粗陋而简朴的线条视为儿童艺术是从现代派艺术开始的, 纳夫拉蒂尔曾说过“只有当它成为艺术新的开端时, 艺术家们的眼光才投到这一原始的、创造性的源泉中去。”[5]童年的世界常常被人们形容为艺术的世界, 儿童的原始思维往往与艺术本身的意韵划上了等号。因此, 纳夫拉蒂尔认为艺术返朴归真, 象儿童般发自心灵深处涌动的创作激情, 才是具有生命力的艺术创作的源泉。

儿童画被现代艺术家们关注, 与19世纪后半叶起, 西方美术史发生的重大变化有关。现代艺术是具有前卫和先锋特色的艺术思潮和流派与传统美术的分水岭。当时的艺术思潮是非常活跃、多样的, 他们主张“绘画不作自然的奴仆”, 强调“绘画语言自身的独立价值”等观念, 其实质就是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

艺术家们在寻找个性自由的欲念中, 对于艺术的表达方式则希望有新的语言去抒发他们的主观感觉。于是, 现代艺术家们不约而同地对原始艺术和民间艺术、儿童艺术等逐渐关注起来, 这实质上是艺术家们寻找精神家园的途径罢了。现代化虽然带给人们先进的技术和便利的生活条件, 但是它也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分离, 使人在片面的工业理性化环境中彻底失衡, 最终造成了人的异化现象。因此, 艺术家们向自然的、原始的童年归依和崇尚是他们心灵深处藏匿的愿望和协调内心平衡的内在需求。如:毕加索对非洲土著雕塑和木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更前往塔希提岛体验与世隔绝的原始生活;克利痴迷在粗陋而原始的儿童绘画中。

这一切正是艺术家寻找自我存在的途径和摆脱现实生活束缚的方式。

也许向自然、童年等归依的方式代表着一种本质、自然、淳朴、原始的人性, 当艺术家达到这一境界时, 才感到自己获得了存在的真意。

现代主义对于回归人类原始状态的关注, 导致了艺术家对艺术样式和状态所呈现的最初阶段的推崇。儿童绘画的魅力恰好符合许多艺术家所寻求的理想境界。比如:高更、毕加索等希望自己“像儿童那样”绘画, 其实质就是对儿童绘画状态的推崇, 是艺术家们对美的向往和本能的冲动。“每一种风格, 对从自身心理需要出发创造了该风格的人来说, 就表现为一种最高层次的愉悦。”[6]沃林格认为风格就是人, 它符合人的心理需要, 许多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伴随着对童年强烈的眷恋, 希望从心理上与纯真的少年心灵发生共鸣, 从而获得发自内心的喜悦之情。

另外, 艺术家们在画面中采取的形式因素来自个体的精神世界, 通过赋予其特有的表达策略, 来传达和反映自身的本性。如, 克利直接模仿儿童绘画的纯语言要素, 常常使用儿童般环绕的、不规则的、粗陋的轮廓线去表现物象。将克利的画与儿童绘画进行对比发现他是在有意识地将自己置身在儿童画的“理性写生”阶段。

而米罗的绘画作品源于儿童图解表达的初步阶段, 他的画处于儿童画的“缺乏明显表现”阶段。儿童图解表达的初步形式就是乱涂乱画等形式, 米罗的作品恰好符合儿童画中表露出来的具有原始形态的痕迹。米罗的作品是他个人本能的感受和认识。从米罗七十五岁那年, 接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访谈中的部分内容可以推断出, 他的作品中的稚拙感是自发式的、无意识的情感流露。

“访者:你没有一种事先设计好的幼稚天真吗?

米罗:那是一种非常自然的过程, 而且非常缓慢, 是多年积累下来的成果, 我已经非常谨慎。”[7]

从访谈记录中细细体味, 会发现米罗采用的儿童绘画手段不是矫揉造作的, 而是他通过观察自己的精神世界和聆听内心需求的呼声以后, 自然产生的表达精神内涵需要的方式之一。康定斯基认为“任何作品都发端于感情。”米罗的作品以强烈和生动的儿童笔调直接地描绘着自己的感情世界。

从20世纪50年代左右的米罗的作品来看, 儿童画中的纯语言是这一时期他采用的主要表现手法。

其作品特征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从构图方式来看, 画中的物体都像随意漂浮在宇宙中的粒子, 无拘无束、自由地散落在画面上。画中的背景又有点像玄虚世界中那无法确定的空间关系。让人把神秘的、梦幻的物象自然地联系到一起, 因为这种物象与背景的构成关系, 是没有过去、现在、未来的时空概念的形式, 它呈现的就是绘画本身。如:《星座》, 1954年, 石版画, 这幅画主要以迅笔的圆圈和点组成, 完全处于偶发式地自由创作状态。

二、从造型手段来看, 作品中的线条极端粗陋, 造型稚拙而淳朴。人物的塑造样式是儿童绘画典型的“头足型”图解形象, 画面中的人物由头部和几条简单的线条组成。具体地说, 就是将人物的头部表现为不规则的椭圆形或圆形, 并且把身体部分进行简化, 使躯干、四肢用线条来表现的极端单纯化的样式, 俗称“蝌蚪人”。如:《忧愁的漫游者》, 1955年, 石版画, 作品中一个略带疲倦、漫无目的得缓慢前行的人, 边走边回头, 他充满了怀疑、盲目的表情, 走在漫无边际的路途中。米罗就是用充满了童趣的“蝌蚪人”样式与螺旋形线条在画面中产生和谐的、流动的形式感。

三、从色彩搭配来看, 米罗常在画面中运用红色、深蓝色、柠檬色、黑色等来渲染其天真烂漫的个性和充满了幻想的人生。鲜明而饱满的色彩唤起了人们对童年美好的记忆。如:《绘画》, 1954年, 油画, 画面中大块的蓝色为背景, 衬托红色主体物, 并利用黑色强化主体物的动态。对比强烈的色彩和不规则的形状相互微妙地交错着, 构成了一个绝妙的, 充满了生机的世界, 就像音乐中断奏与共鸣那般和谐且丰富。

米罗这一时期的作品, 还有1964年的油域《早晨之星》、1951年的《被太阳闪光而受伤的星星》、1953年的《绘画》等, 以及1950年的石版画《人物与星星》、《人物与太阳Ⅱ》、1955年的《有斑点的人物》等, 都属于以一种表现性的基本语汇来重新发现简单性和统一性的视觉样式, 给观者一种清新的趣味感, 它使观者与画面对话时能够通过米罗特有的记录方式去释读画家的内心世界。

米罗作品散发的精神气质是与他个人的生活经历有着密切关系的。我们可以概括为以下内容:

首先, 米罗的艺术风格受现代主义的思潮的影响。他的作品倾向于对外在事物单纯化追求和对传统透视规则的抛弃, 这明显带有现代主义艺术思潮的痕迹。米罗的画风也受益于所交往的现代主义画派的朋友们, 如:马松、蒙德里安、毕加索等。

其次, 米罗的家乡为他提供了丰厚的艺术土壤。他的作品中鲜明独特的色彩效果, 源于家级民间艺术的滋养。他画面中常常出现令人兴奋的红色、深蓝色、柠檬色、紫色或黑色的组合, 使人联想到地中海沿岸明媚的阳光和西班牙民族的热情奔放。

最后, 米罗的作品是将其多年的经验与孩子般纯真的天性融合而成的心灵史。

当然, 用儿童的词汇语言抒发米罗的内心世界仅仅是其艺术手段中的一部分。和谐的形式与色彩完全来源于他心灵深处对生命的体会和对宇宙精神的领悟。他找到了能够表达自己感情的语言。每个艺术家在艺术的远征中都希望像米罗一样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并用符合精神内涵的表达方式去抒发自己的情感。正如古希腊雅典神庙镌刻的“认识你自己”的箴字所示, 艺术家需要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才能踏上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

参考文献

[1]毕加索著.常宁生译.现代艺术大师论艺术[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12) .l7.

[2]潘罗斯著.毕加索的生平和创作[M],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6.339.

[3]罗伯特, 戈德沃特著.殷泓, 译.现代艺术中的原始主义[M].江苏美术出版社, 1993.117.

[4]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 91.

[5]罗-科-希勒布雷希特著.陈钰鹏译.现代派艺术心理[M].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9, (12) .195.

[6]w-沃林格著.王才勇译抽象与移情[M].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 (8) .14.

儿童画主题创作 篇4

一、转变教学观念, 创设想象空间, 尊重儿童个性

改变传统的儿童画课堂教学模式, 让儿童不受现实经验的约束, 不拘泥于固定模式, 在活动中充分感受创造的快乐。从这一点出发, 教师应该顺应儿童思维, 尊重儿童的想法, 鼓励儿童突破构思束缚, 激发儿童创作热情, 并引导学生坚定而自信地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大胆探索, 而不能将教师的想法强加于学生。比如:教学《画鱼》这课时, 很多教师首先想到的是在小河里画出鱼游来游去的图案, 而我通过适当的引导:“你画出的小鱼想游到哪里去?”学生就会举一反三, 不再仅仅说出想游到小河、池塘或大海里, 而是更多地联系实际。几分钟后, 学生把画好的图案一一展示出来:有的创作在盘子里作为美食点缀, 有的画在衣服上作为装饰, 有的画在窗子上作窗花, 等等, 学生的创作热情瞬间被激发出来, 大家都懂得了“美来源于生活, 并为生活服务”的道理。这样的开放课堂为学生创作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尊重了学生的个性,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二、优化教学内容, 了解儿童心理, 培养个性品质

尽管新教材为我们教学提供了大量的创造内容以及中国传统的艺术背景, 为儿童开放、个性的创作提供了素材, 但有些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距较远, 这需要我们优化教学内容, 开发校本课程, 为儿童创造提供熟悉的创造环境。

1. 从儿童的心灵出发, 帮助学生寻找作品的主题

教师在指导儿童创作前, 应以儿童般的心灵找一些与主题吻合的内容。比如:教学《可爱的家乡》时, 首先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特色产业, 并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些特色描绘出来。这样可让学生从具体的例子中理解主题, 为创作提供熟悉的背景, 创作起来也就更得心应手。

2. 用儿童般的眼光引导学生寻找创作主题

教师应站在儿童的角度帮助、引导学生找一些“切题”的素材, 用儿童的心理把握创作的难易度。如画《我的老师》时, 教师应引导学生不仅要画出老师的形象, 还要表现出老师走路、上课、批改作业等特点, 要让别人从创作中看出“我”的老师有怎样的特点。尽管学生创作时有一定的难度, 但通过他们平时的观察、比较等思维, 能反映出一定的主题, 表达出孩子们对老师的感情。当然, 在选材过程中, 教师要辅导并着重引导学生回忆、联想等思维, 让他们平时能够关注生活, 在生活中寻找美并思考怎么表达于画面中。

三、通过形式多样的创造方式, 还学生自我, 挖掘个性

儿童画创作形式多样, 关键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创作富有个性的作品。在教学中, 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 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创造手段表达各种主题;应该允许学生在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表达同一主题, 比如可以用水彩画和版画的方式绘出同一主题的不同风格。通过这样的探索学习, 学生相互讨论, 选择适合的学习方法, 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完全根据个性需要和自己的特长。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主要是帮助学生调整和完善学习方法。再如, 表达《高大的楼群》时, 引导学生尝试用不同工具, 通过看一看、画一画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自己所见所想的建筑物表现出来, 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自己设计的建筑是最壮观的、最与众不同的, 享受创造和实践带来的快乐, 提高学生的审美和创作能力。学生通过自己的大胆创作, 提高了学习兴趣, 并使创作潜能得到开发, 个性得到了培养。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 提供创作背景, 激发创作的热情, 发掘学生的个性。

四、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 提高学生参与率, 展示个性

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可以给学生无限的创作热情, 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无论是课堂教学中, 还是课外美术活动中, 教师都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 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创作带来的乐趣。儿童画创作其实就是反映儿童心理另一个美妙的世界, 教师应该始终以赞赏的目光注视着孩子, 用积极的态度激励孩子。尊重每个学生不同的创作能力, 激励、鼓舞每位创造“天才”, 这样会给孩子绘画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可以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 做到诊断性、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尊重个体差异, 强调自我评价。同时, 我们要特别强调情感评价, 要用一颗真诚的心去爱护儿童幼小的心灵, 使学生感受到鼓励, 感受到爱。

儿童画创作是充满活力的, 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自由而充满乐趣的创作活动。儿童通过创作表达自己的想法, 也抒发自己的情感。保护学生的创作天性, 挖掘他们的创作潜能, 激活美术创作灵感, 塑造完美人格, 正是我们小学美术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

摘要:儿童画创作是小学美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画创作能够反映儿童幼小心灵的奇思妙想, 抒发他们的丰富情感。美术教学要保护学生的创作天性, 挖掘儿童创作潜能, 激活儿童美术创作灵感, 这对形成学生的完美人格和提升综合素质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浅议儿童舞蹈创作 篇5

一、儿童舞蹈创作的目的和意义

儿童舞蹈是一座神奇的艺术殿堂, 它以其美妙的想象、真挚的情感、生动的形象把孩子们带进了一个五彩缤纷、斑驳陆离的世界, 使他们在趣味高尚的氛围中受到教育、得到启示, 他们的身心、情感在舞蹈中获得滋养, 熏陶和锻炼。创作儿童舞蹈、用舞蹈美化人生, 可以开发儿童心理宝藏, 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儿童舞蹈以其独有的广度和深度开启着儿童的心智, 对提高民族文化素质, 弘扬民族文化有着深远的意义, 所以创编幼儿舞蹈是社会赋于我们的责任。

儿童心理学家研究发现, 儿童的情绪体验跟成年人一样丰富, 自我意识很强, 随着年龄增长其高级情绪活动也逐步发展。因此, 儿童舞蹈创作者, 要着意编创一些能体现儿童风貌的优秀舞蹈作品, 让孩子们在浓浓舞美氛围中, 加深对舞蹈艺术的喜爱和了解, 调动心理情绪, 不断营造健康向上的思想目标, 热爱生活。创作源于生活, 一个好的儿童舞蹈并不是成人舞蹈的简单化, 它表现的是孩子的生活和孩子的世界, 它不仅能使儿童受到美的熏陶, 而且还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启迪作用, 从而促进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使他们在舞美的阳光沐浴下, 不断完善自己人格的建构, 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二、儿童舞蹈创作的原则

由于儿童的身心特点决定了儿童舞蹈创作要在研究儿童心理的特点及其规律上下工夫, 不断吸收世界各民族舞蹈的文化精髓, 不断拓宽儿童舞蹈文化的视野, 超越自我舞蹈文化的传统。儿童舞蹈具有形象鲜明, 天真活泼的特点, 要想创编出一个好的幼儿舞蹈必须主动地去了解幼儿, 了解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实际动作水平, 通过跟孩子一起活动、游戏, 了解幼儿质朴的情感、觉察孩子美丽的童心世界, 站在开发儿童心理宝藏的高度, 极大限度地开启儿童心灵的窗户, 拓展儿童思维的空间, 在创编舞蹈的过程中把孩子们天真、形象的动作进行加工并展现出来, 做到主题鲜明、准确、表现的内容简练不复杂, 易于孩子理解和接受, 这样一个个优秀的儿童舞蹈作品就涌现出来了。

每一个舞蹈动作都是人心灵深处的情感世界的真实表白, 是人类艺术思想及其情感内涵的载体, 是艺术化了、形体动作化了的心理状态。儿童成长发育日日更新的生理特征, 以及其五色斑斓梦幻叠彩的心理状态, 决定了他们对舞蹈独特的表现特征。因此, 儿童舞蹈创作, 要注意掌握孩子们的思维方式, 要从绚丽多彩、积淀丰厚的文化中寻找儿童舞蹈创作的突破口, 去表现儿童绚丽多彩的精神生活世界。

三、儿童舞蹈创作的基本技法

(一) 儿童舞蹈的选材和构思

选材和构思是儿童舞蹈创作的重中之重, 包括内容、音乐、动作三大要素。从事儿童舞蹈创编应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把握儿童的心理要素来挖掘和选取能体现审美体验价值与创造性发展价值的儿童舞蹈题材, 这样才有可能创造性地编排出儿童感兴趣且具有艺术性与观赏性的舞蹈作品来。1) 儿童舞蹈的选材和构思应遵循儿童的思维习惯。孩子们的精神世界丰富多彩, 身边的每一物、每一事都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都可以成为我们创作儿童舞蹈的题材来源。我们构思一部儿童舞蹈作品要依据“求童心, 唤童趣”的原则来选取题材, 所选题材要符合孩子们各个时期的心理状态以及每个时期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表现。比如:儿童舞蹈《可爱的企鹅》中企鹅的动作可爱、笨拙、滑稽;音乐明朗、轻松、节奏感强;故事内容质朴、简洁、童趣盎然, 这都很符合儿童的心理状态, 儿童易理解, 好模仿, 也喜欢表演, 可以称得上是一部成功的儿童舞蹈作品。2) 儿童舞蹈的选材和构思应有新颖性及教育性。儿童舞蹈不是简单的模仿和照搬成人舞蹈的动作, 儿童舞蹈语言更追求形式的新颖性、变化性, 要努力去寻找, 不断积累适合儿童年龄特点的素材, 这类素材应该是有新意、有教育意义并在舞蹈的构思中将这一理念运用进去, 使儿童在美的旋律中, 自由自在地表演从而展现儿童的神与形, 情与趣。3) 儿童舞蹈的选题和构思要鲜明、简练。儿童处于人生的启蒙阶段, 对生活的感知毕竟还不深, 对一些复杂事情还无法完全领悟, 所以儿童舞蹈的创作要植根于儿童的生活, 了解和熟悉孩子们的生活, 也就是说在儿童舞蹈的构思中, 要尽量使其短小、形象生动、故事性强、情节简单、动作性强。

(二) 儿童舞蹈的结构

如何安排舞蹈结构是儿童舞蹈创编的关键环节, 舞蹈结构是指舞蹈作品的组织方式和内部构造, 即编导根据对生活的认识和对舞蹈素材的理解, 按照表现主题的需要, 运用舞蹈及其各种表现手法来塑造舞蹈形象和将一系列生活材料, 人物形象, 事物情节等分别轻重主次, 合理布局, 使整个舞蹈前后连贯, 虚实相生, 达到舞蹈艺术的完整和谐, 既符合人们欣赏规律, 又符合舞蹈作品体裁形式的要求。

(三) 儿童舞蹈三要素的整合协调

一个好的儿童舞蹈作品, 其内容、音乐、动作三大要素是同等重要的并且应该相互协调、相得益彰。儿童舞蹈的内容选取要有童趣、鲜明、有教育性, 同样, 作为舞蹈的灵魂的音乐的选取也要注意曲调明朗、简单、且富有感染力, 然后舞蹈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所配音乐的节奏来设计舞蹈动作。这样整个作品就会非常流畅自然、协调完美。

四、儿童舞蹈创作的途径

要创作出好的儿童舞蹈作品, 必需有正确的途径。舞蹈作品、舞蹈形象的产生都是从生活当中来的, 舞蹈创作者只有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认真细致的观察生活, 逐步积累这些来自生活的大量素材, 对这些素材进行科学的分析、理解和熟悉, 从中筛选出典型的、有意义的材料, 并对它们进行精心地加工整理才有可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成功作品。

五、总结

目前, 有一些儿童舞蹈创作者不顾儿童心理特征和兴趣喜好, 生搬硬套成年人的舞蹈的做法使得儿童舞蹈变得不伦不类, 严重影响了儿童舞蹈的创新和发展。多年的创作实践告诉我, 要创编出富有生动的儿童趣味特点的优秀舞蹈作品, 创作者必须走入孩子们的生活, 去感应童心、寻找童趣, 抓住这一创作的契机巧妙构思, 才能创作出儿童喜欢看、愿意演且具有艺术性与观赏性的作品来, 才能使儿童舞蹈创作充满生机、充满活力, 富有个性、富有特色。因此, 只要掌握了舞蹈创作的基本方法, 把握正确的创作途径, 紧紧抓住舞蹈艺术表现手段的根本, 在不断的总结与实践中, 就会多出、快出儿童舞蹈精品。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儿童发展心理学问题[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2.

儿童绘本创作中儿童情感的表现研究 篇6

绘本不等于“有画的书”, 它是一种独立的图书形式, 特别强调文与图的内在关系。文字与图画共同担当讲故事的重要角色, 图画不再仅仅起辅助和诠释文字的作用。一些相当著名的绘本甚至只有图, 而完全没有文字。不过也有许多绘本是在图、文之间取得一种平衡的关系, 相互衬托, 营造出整个绘本的感觉。绘本包括儿童绘本和成人绘本两种类型, 但二者之间的界限不明确。

儿童绘本 (图画书) 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一个具有多元涵义的概念, 包容性非常强, 从内容上来说它包罗万象、视角广阔, 涉及的领域有天文、地理、历史、人文、自然科学、社会生活常识等。从形态上来说, 种类繁多、类型多样。

儿童绘本的题材非常丰富, 除了包括亲情、友情、生命、尊严、勇敢、自立等的生活故事外, 还包括幽默故事、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童话故事、幻想故事, 此外还有涉及自然灾害、科学、历史、战争与死亡的故事等, 几乎涵盖了儿童生活、成长的方方面面。

鲜明有趣的视觉形象, 创意独特的画面, 生动简洁的文字和风格各异的表现手法让孩子在这些短小的故事里体验快乐的同时, 得到情绪的释放和心灵的抚慰。这也使越来越多的成年人开始关注、喜欢儿童绘本。对于成年人而言, 儿童绘本带我们进入一个纯净的精神世界, 和儿童一起进入自由想象的空间, 愉悦的同时灵魂得到净化和升华。

儿童读物的成败关系到一些很重要的事, 如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但是我们在创作时并未意识到儿童图书的重要性, 没有想过自己对国家和民族有怎样的责任。好的出版物对孩子的未来有多大影响, 我们为之努力的事业对国家的未来有多大价值。我们创作的意义是什么?

对有些创作者来说, 创作绘本只为取悦自己。正是这种狭隘心态局限了他们的眼界、封闭了他们的心灵、禁锢了他们的创造力, 这种心态下产生的作品, 就更谈不上有什么感染力了。

其实优秀的儿童绘本创作者心中对世界、对生活充满热爱。创作的动力不再是为了牟利, 而是为了表达对世界的感激, 将自己所见、所得的幸福和感动, 用图画的方式传达给更多的人。

我们在创作绘本的过程中, 要有儿童的立场, 要表达儿童的心理、情感和愿望。

本文主要探论儿童绘本创作中儿童观点的表现。

台湾的绘本在重视站在儿童心理立场和情感愿望的基础上, 进行图画艺术表现这方面, 我觉得做得比较出色。

比如, 叶安德创作的图画书《我和我的脚踏车》 (图1) , 在“儿童观点”上做得比较出色。这本书有一个非常独特的图画书的“童话式”的开头, 类似故事的一个“引子”, 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这个引子就是, 小男孩说, “阿公, 为什么你每天擦茶壶?”“这不是茶壶, 这是神灯。”“阿拉丁神灯?”“随便吧, 就是可以许三个愿的那种。”“你骗人!”“阿公什么时候骗过你。”“那你许了什么愿?”“小孩子才可以许愿, 老人家许愿就不灵了。”“那你小时候许什么愿?”“赶快长大呀, 很灵, 你看, 我一下子就变成老阿公。”这个引子里的对话, 最后又有照应, 就是小男孩许了第三个愿, “快点长大, 但是不要太快变老”。图画书的故事其实也是很复杂的。

然后, 这个孩子就把阿公的神灯偷过来了, 偷过来之后他也要许愿, “怕神灯搞错, 我要画的很像”。画了一个什么图呢, 这个图上有个自行车, “我的第一个愿望是买一台这种脚踏车, 第二个愿望是赶快买到, 第三个先保留着, 等我想好再用”。后来他也用了, 就是前面介绍的那个愿望。我觉得, 这本书很好地抓住了“成长”这一儿童文学的核心主题。作为图画书来讲, 页码是比较多的, 一共有50多页, 这就提供了表现成长所需要的足够的“容器”。“容器”不够大, 就没有丰富的、有开展的、曲折的一个故事, 不好把儿童成长过程中心理的转变、变化写出来。我觉得在这方面, 表现成长主题时, 作家是用文字和绘画细腻地刻画出了儿童的心理和愿望。读这本书, 我能感觉到这种成长, 这种力量来自儿童内心, 其内在东西, 大人会给点帮助, 但根本的力量还是来自他内心。这也是我喜欢这本书的主要原因。

我觉得这本书在表现成长时也会采用有意味的画面来表现, 这个“有意味的画面”其实就是创作者的创意和设计。比如前面一张和后面一张骑车的画, 有一些不同的地方, 对, 是男孩骑车的方式, 男孩的身体也长大了, 他的心灵也在不断地成长。

再来看, 瑞典作家波·R·洪博格编写的《我的爸爸是焦尼》 (图2、图3) , 情感细腻、令人心酸的图画书。

本书描写和母亲同住的单亲儿童提姆, 在爸爸来访的那一天所发生的事。这一天里可以和爸爸一起看电影、上图书馆, 可以一整天都和爸爸在一起。

焦尼, 是爸爸的名字。爸爸笑的时候, 喉咙会咕噜咕噜的。爸爸的手好大好大。爸爸吃比萨、喝啤酒、看报纸……关于爸爸的每一个细节, 都像影片一样, 一幕幕印在提姆的脑海里。

提姆总是很大声地对人说:他是我爸爸喔!我和我爸爸要一起来看电影喔!我爸爸要付钱啰!……虽然不能经常见到爸爸焦尼, 然而只要能和爸爸在一起提姆觉得每一分钟都是快乐的。他告诉热狗店的阿姨、电影院的伯伯、比萨店的邻居, 告诉所有人他身边站的就是他爸爸。他为爸爸自豪, 当电车走远, 他期待着下一次和爸爸见面的时间。“我在冲爸爸挥手, 我在送爸爸呢!爸爸叫焦尼!”

与爸爸一起, 对一般孩子来说很平常, 可对提姆来说却是那么珍贵, 因为他要盼好久好久, 才能把爸爸盼来跟他相处一天。所以, 他要大声地向全世界宣告:他是我爸爸!

故事的叙述委婉细腻, 丝丝入扣, 每一句话都好像从提姆心里流出, 率真而自然。这样的故事是单亲孩子的心情写照, 是单亲孩子隐藏得呼之欲出的小小渴望, 是孩子的最真实表达。

没有悲伤, 也没有眼泪。也许, 生活不能事事如意、时时顺心;也许, 在希望和实现希望之间, 总会有阻滞。但小小的提姆已学会了更多的等待。

瑞典的绘图作者艾娃·艾瑞克森, 用彩铅表现一种很朴素的风格, 形象真实, 无论是绘画技巧的运用, 还是色彩、意境的渲染, 都伴随着读者的心路历程, 在书中完美展现。灰蓝色的画面主色调, 衬托了故事中无奈的情感主线, 凄美而迷离。爸爸的橙色围巾是一抹亮丽, 在每一幅画面里闪耀、跳动, 象征着父子之间无法割舍的浓浓亲情, 温暖而明媚。在这样的画面里, 怎能不叫人感动!

罗伯特·罗素曾说:“我非常担心我们不够庄重严肃地对待孩子的书籍。”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 面临非常多的社会、家庭以及个人的问题, 幸福、美满固然是我们的主题, 但一些严肃的社会问题在儿童绘本创作中也是应该被涉及的, 目的是同孩子有正面积极的沟通, 从儿童的情感、儿童的心理去分析理解, 如:孩子如何面对与亲人的生死两隔?如何面对灾难后的重建?如何面对寄养?如何面对不被接纳、不能融入团体的孤单?如何面对黑暗与恐惧?如何面对未知世界的隐忧与不安?如何面对父母情感不和、甚至离异?……现有的国内儿童绘本的创作, 要以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方式去呈现, 以儿童的角度表达他们的心声。

儿童的世界是充满诗意的世界, 奇妙的幻想、超越时空的想象、变幻无穷的情节、不受现实角色约束。

浅析儿童书籍插图创作方法 篇7

一、造型风格

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形式, 儿童书籍插图的内容, 总要经过插图画家思想理念、审美意识的梳理, 最终以某种特定的形式来表现。与绘画一样, 插图在发展过程中, 因其表达的内容、题材不同, 艺术家的个人审美倾向等的差异, 分化成了许多艺术风格形式, 但它与绘画中的风格概念却不尽形同, 有着一定的幅度并表现出各有的特征与造型方法。

1、写实与叙事

写实是儿童书籍插图中应用量最多、最广泛的表现手法, 也是最受儿童读者喜爱的绘画风格之一。写实也不全是对自然与生活中的对象进行全盘描摹, 而是经过概括、提炼的艺术再创造, 它可以根据具体的主题, 依照画家的创意, 在确保插图风格接近自然形态下, 或拟人化, 或对形象造型、色彩进行适当的夸张, 以突出画面的主体形象, 烘托主题, 使之更鲜明、生动。

2、抽象与表意

抽象与具象相对, 它不同于写实风格那样, 注重对象与客观形态的吻合, 而是更强调对象内在气质上的神似, 以纯形式的表现手法表达故事内容。抽象插图的创作过程也离不开具象图形, 它是一种由具象到抽象的演进过程, 插图画家通过对具象图形进行简洁化和抽象化, 进行归纳、解构、重构、变形等方式, 表现对象的内在特性。

3、装饰与平面

相对于前两种风格表象手法, 装饰更强调形式美感。它根据构成原理对形象加以抽象化、规律化, 将各种形态进行分解再组合, 构图排列具有明显的秩序、图案、规律和平面等特征。在造型上, 既可具象, 也可抽象。此类插图在儿童书籍插图中运用最为广泛。

4、幽默与夸张

幽默风格的插图, 常以拟人、夸张、变形等手法, 将事物的特征加以扩大化, 形成生动活泼、幽默风趣的艺术形象。许多儿童书籍插图中的形象属于这一类, 简洁、夸张、幽默的形象容易让儿童接受, 给他们带来快乐。

无论是哪种风格的书籍插图, 在创作时都应该与故事的内容风格相一致, 与其功能相协调。作为插图画家, 不应该拘泥于某种风格的创作, 而应拓宽自己的创作能力, 加强自身绘画表现能力, 在平时不断地训练、思考、学习, 才能在运用时发挥自如。

二、构图与版面关系

儿童书籍中插图的构图与传统绘画有着相似的地方, 但作为一种出版物, 它所涉及的关系种类更繁多, 除了单幅作品中的图形关系外, 还与书籍中的文字构成关系, 甚至与整本书中的每一页、排版、装订等, 构成必须考虑的关系。其中最基本的两种关系:

1、图图关系

在儿童书籍插图的构图, 主要指处理版面中图像大小对比、疏密关系、色块的轻重等构成因素, 要求画面的组织趣味幽默, 有韵律, 但最为重要的是创意。创意可以在很多方面体现, 如巧妙的构思、角度的运用、透视的表现等。

在构思阶段, 巧妙地运用道具是一个有利的途径。画面中, 除了主体形象, 一般还会出现次要的形象或道具, 运用它们之间的对比与反衬可使主题更突出, 富有戏剧效果。例如表现忧郁的小女孩, 除了描绘她麻木的表情外, 还可以利用环境烘托, 设计成近景构图, 她偎依在窗口, 旁边的玻璃窗中反射出外面其他小朋友快乐玩耍的情景, 热闹的场面与她身后空寂的房间形成对比, 小朋友们兴奋的表情与它呆滞的面孔形成反差, 避免了大场景构图带来视觉焦点的散乱, 集中表现主体的同时丰富画面内容。

视觉角度的应用可使画面更具冲击力, 创造奇特的观察方位, 产生新颖独特的景象效果。平视是最常用的角度, 最亲切、真实的视觉感受, 但在某些情节, 利用取景角度的变换可使读者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容易融入其中。如表现大黑熊出现在主角的身后, 制造强势力入侵, 威胁、危险的场面, 可利用仰视的角度构图, 读者阅读时视线与主角的角度一致, 向上望, 从大熊的膝盖开始, 一直往上, 大透视, 三角形的庞大身躯压顶, 投下的阴影压住了主角一半的脸, 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 与主角心境共起伏。

反透视的构图方式往往可以产生稚拙、诡异、离奇的画面效果。儿童特殊的视觉、知觉水平, 使得部分插图不一定遵循透视原理进行构图创作, 平面性的组织, 易于低龄儿童进行阅读, 同样也充满着视觉趣味。再者, 反透视的构图与一些特定的故事风格相一致, 可为故事营造气氛, 例如一些悬疑情节、侦探题材的故事等。

我们在给插图进行构图时, 往往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图形图像的组织上, 抛开单幅的构图理念, 对图像进行切割, 多角度的变换亦能给版面产生独具魅力的视觉效果。借鉴国画中的裱褙方式, 电影蒙太奇的手段, 漫画中框格的运用等, 是丰富儿童书籍插图构图形式的新潮手段。例如根据中国画中四联轴的方式, 将同一主题的画分割成四幅并列, 画间有类似边框的间隔, 因为图像切割的结果, 使观图者能作更细部的观察, 虽然有边框的阻隔, 但作为一系列, 它又可作为整体的欣赏。还可利用电影中电影镜头的切换方法, 在同一版面中分割, 制造出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大特写等镜头效果, 营造丰富、刺激的场面, 牵引读者的视觉动线。

2、图文关系

在给儿童书籍插图构图时, 对插图的重视往往比文字要高, 文字有时只是机械的排列, 没有像插图那样受到精心布置。其实, 文字除了起说明功能外, 它的位置、形状、排列的形状都能影响画面的效果, 灵活运用可为插图, 为书籍增添情趣, 因此, 在构图时, 应该把图像与文字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设计。

儿童书籍插图面对的是特殊的读者群体, 文字的设计显得更灵活多变, 在字型方面, 有大小之分, 有手写与电脑排版等区别。一般, 越低龄的书籍, 文字越少, 字越大, 又根据书的内容, 插图的特点, 可运用手写的字, 或者电脑中的字体。手写字体可营造出稚拙、亲切的感觉, 制作出电脑无法生成的笔触与质感;电脑排版则更加规整、严肃。在文字排列上, 有时甚至可以把文字当成图像的一部分进行设计, 把它融入到图画中;即使是独立的位置关系, 却不应该与插图完全割裂, 可适当地相互配合、呼应。

三、版式的功能与视觉设计

版式设计相对于构图需要更宽的整体观念, 要对开本、排式、版面、插图等因素进综合考虑, 它犹如一个人的气质, 可以从中感到它内心是平静还是澎湃的, 性格是保守内敛还是大气豪放的。在儿童书籍中, 版式几乎有无数的样式可运用, 可以变化, 几乎没有固定的版式可作为评判标准, 但明了、富有韵律的版式效果永远是大家所追求的。

1、说明与分镜

插图, 最基本的要解释文字的说明, 尽可能完整地展现文字表达的内容, 但文字往往有许多情节、细节的描述, 而插图数量又有限制, 不可能一一罗列, 这就需要把故事情节归纳、分镜, 以典型的情景呈现。

故事的分镜, 根据版数的限定, 将情节的幅度划分, 抽取重要内容进行组织, 在同一版面中, 一般描绘同一时间、地点出现的人和物的情景, 表现一种情感基调, 同时注意上下版的连续性, 情节间的有机联系, 保证它们与文字完整结合。文字中不可能把场景、背景详细陈列, 在进行版面情节的划分时, 必须深入了解故事内容和重点, 收集相关的资料进行考证, 确保场景与背景统一反映同一时代, 统一地方特色, 给背景设计合理的隐性情节, 使插图突破文字的叙述, 便于儿童在阅读时发现更多细节, 增添发现的喜悦, 当然, 应该避免喧宾夺主, 以免分散阅读注意力。

2、节奏与韵律

在儿童书籍中, 画面版式的变化应该是有序的, 各种变化间需要有良好的铺垫与呼应, 各页间在整体上统一, 但之间又有变化, 避免单调。通过画面的版、小图、跨页等设计来控制故事的节奏变化, 制造停顿与高潮, 突出关键;运用各页间各部分的比例、结构、色彩、虚实等关系营造韵律多变的连续版面。

在同一本书中, 往往要求有比较和谐统一的版式, 利用各页间主色量的变化也可为版式营造跌宕起伏的韵律, 运用色彩的象征、暗示等突出关键, 如在高潮处, 运用与开头和结尾反差较大的色调, 或更浓烈, 或更空灵。浓烈的色彩能把情绪推向高潮, 强化故事氛围, 而空灵的, 与前后的紧密形成对比, 犹如虚实变化, 放慢节奏, 给读者留有停顿的间歇, 制造无限的想象、联想空间。同时, 各版间图形的大小对比, 疏密的变化同样是书籍版式节奏变化的常用手段, 如近景特写形象的大与远景形象的小对比, 大色块与小色块的对比, 大面积图形版面与小面积图形的版面对比, 产生相应的整版与跨页, 小图与特写等视觉效果的变化, 形成节奏分明的连续版面。如 (图3-2)

由此可见, 富有韵律的版式是由许多元素的综合组织成的, 只有从整体出发才能把握版面间有序的节奏变化。版式可变化、可调整性为插图画家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天地, 画家根据题材风格, 创作意念, 对版面进行分割、布置;在版式设计中, 各种构成形式的尝试与探索, 各类艺术语言的注入与融合, 都将给书籍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从而更吸引人、打动人。总而言之, 对儿童书籍版式的设计, 要敢于思考, 敢于独树一帜, 在版式构成中多一点个性而少一些共性, 多些独创性而少些一般性, 才能赢得读者的青睐。

四、色彩的表现力

根据创作流程的顺序, 色彩是儿童书籍插图接近尾声的作业, 但却不可把它放在次要的地位。在所有元素中, 色彩所能激发的反应最为强烈, 也是人的感官中最敏锐的。色彩是图画的灵魂, 通过丰富的色彩变化, 运用不同的色调, 让读者感知画面感情基调, 以用笔、冷暖鲜灰、色彩的明度变化、色彩的主次虚实, 传达故事情节的氛围。

1、基调设定

面对色彩, 人们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与之相联系的色彩体系, 例如我们说冬天, 在北方生活的人们可能就不会想到色彩斑斓的植物了;我们谈到红色, 可能有人会想到红灯, 想到灭火器, 然后或许会想到一些危险的情况等;我们去欣赏蒙克的作品《呐喊》, 应该没有人说这是一幅表达愉快心情的, 对生活充满热爱的作品, 因为它用了大量的黑色, 面对黑色, 人们可能会联想到一些消极的、郁闷的事物。同样, 色彩所给人产生的联想, 在儿童书籍插图创作过程中, 给画家“叙说故事”提供了更丰富、更直接的“有型”手段, 根据故事内容的性质决定色彩基调的设定。

每一个故事都会有情感倾向, 是贯穿故事全过程的基调, 即使其中有不同细节的情感变动与起伏, 但整体基调的控制是保证书籍真实性和说服力的基本条件, 确保它的连贯性, 使人感到故事是发生在同一环境中。在这一环节里, 故事情节的特点决定了色彩基调的选择, 如有浪漫、欢快、怀旧等为主题的, 这就相应生成了有色彩喻意的调子, 如淡粉朦胧的色块产生柔美、似梦的童话感;浓艳装饰的色彩搭配, 产生活泼、自由、快乐的感觉;灰雅、单纯的色彩运用给人以古典、庄重感等。无论是哪一种, 目的都是为了渲染整体的气氛, 利于儿童理解故事情节, 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值得一提的是, 儿童的感知和思维都比较具体, 强烈的氛围感则更符合他们接受讯息的方式, 这是儿童书籍插图要求色彩艳丽的原因, 艳丽的色彩可以帮助他们精细把握画面中的各种形象、事物, 然而, 并不是所有的儿童书籍插图都适合用浓艳的色彩来描画, 画家还得鉴别地根据故事内容的需要决定不同基调的运用。

2、气氛表现

由于儿童理解能力和心理特征的制约, 逻辑思维能力较弱, 他们感知事物的分析性较差, 运用色彩增强气氛表现, 有助于他们更直接地感知画面所表达的情绪, 深入理解故事内容。色彩气氛的表现有多种手段, 其中色彩对比、色调、光线、阴影等色彩变化, 是营造画面情绪气氛, 刻画角色性格和心理, 强化矛盾冲突的重要素, 还具有叙事和隐喻的功能。

色彩对比, 并不一定指补色的对比, 还包括对比色对比、临近色对比、同类色对比等、分强对比、弱对比等。补色对比、对比色对比, 具有大幅度的冷暖差异, 巧妙运用可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犹如“鸟鸣山更幽”, 以退为进突出重要部分;临近色对比、同类色的对比, 产生色调一致, 画面统一的效果, 形成基调明确的画面情感;强烈的色彩对比产生明快、清亮的效果, 若对比则比较温婉, 常用来表现温馨、浪漫的情节。光线、阴影是共存的两个元素, 有光就有影, 光与影的运用, 拉开了画面中的明度对比, 强光时, 物体投下的阴影较浓重, 适合表现剧烈冲突的戏剧效果, 如紫深红的恐怖阴影入侵安静的睡梦状态;弱光下的阴影, 模糊柔和, 常表现月色或烛光下温馨迷人的景物。色调, 本身就有寓意的特点, 不同的颜色给人不一样的温度感、重量感、适度感和味觉感, 不同的色调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与联想, 如黄色给人轻快、光明、希望的联想, 蓝色给人理智、平静的联想, 灰色给人以沉重、荒废、忧郁的联想等, 这些联想根据年龄与性别的差异会有所变化、区别, 但联想的事物特征是相近的, 利用色彩的这种特性表现故事情感, 可达到不言而喻的直接感受。另外, 不一定出现光源才能表现阴影, 主观灵活地处理, 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色彩的象征意义运用一些特定的色调, 可以到隐喻的效果, 即使读者没有仔细观看具体的插图内容, 也能从它的整体色调中感觉出它所要表达的情感倾向, 如黄色调给人以高贵、永恒的色彩心理, 绿色调具有清爽、神圣的感觉等。

五、结语

儿童书籍插图在历史的前进中不断发展, 在探索过程中, 有着不可逾越的瓶颈, 但同时也出现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步入信息时代, 便捷的网络与新技术的应用, 使儿童书籍插图形式步入多元化时代, 插图的应用已经突破它诞生的范畴——书籍, 扩展影响、应用到各个领域, 包括电影、动漫、玩偶制作等, 成功图书的出版往往带来其他商业领域相关产品的开发和拓展, 有些动画根据图书进行电影、动画的创作, 以及一些玩偶的生产等, 这些商业领域的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儿童书籍插图的创作, 给书籍插图创作者有了新的思维方式, 使儿童书籍在视觉、功能、创作、发行等方面改头画面, 创新不断, 例如在创作方面, 注入了电影、动漫形式语言, 使之在版面设计上有了新的角度, 产更强的视觉冲击力;在一些书籍中加入声音、立体图像等多媒体, 多种技术元素的综合运用给儿童感官带来了新的刺激, 多种器官的参与, 使儿童身心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书籍功能有了更宽的拓展;跨行业、跨界限的操作, 使儿童书籍的发行不仅仅限于印刷的考虑, 还联系到多种产业的生产、发行, 如热门的儿童书籍, 随着网络的带动, 矢量形式图形的便捷制作和快速传播, 使之在互联网上相应生成大量的电子图书、动画等, 在以往文字加图像的形式上参入视频、动画等, 成为别致的一道风景线, 带动了动漫产业的发展。

随着儿童的成长受到社会的备受关注, 儿童书籍插图的创作有了更多因素的考虑, 插图画家面临更高的挑战, 不仅具备一定的绘画技巧, 还要求对儿童的生理、心理等各方面有较深入的了解;不仅要掌握传统的插图创作方法, 还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数码技术, 保持插图的活力、时代感。社会的关注使儿童书籍在全世界呈现出令人欣喜的景象, 欧洲每年举行的各种国际图书展和许多儿童图书奖的设立, 为各国的插图画家提供了展示的场所和交流的机会, 促进儿童书籍插图的发展与进步, 我国每四年一次的全国美展, 插图独立分为一类, 说明这一学科已经被社会所认同并受到重视, 总而言之, 随着社会的重视, 经济的发展, 插图画家群体的扩大、综合素质的提高, 儿童书籍插图的数量、质量也相应提高, 儿童插图的绘制有了更多的理论依据, 儿童对书籍有了更多样化的选择, 受到更全面的身心教育与培养, 在社会及家庭的正确引导下, 儿童书籍的选择也越来越科学化。

参考文献

[1] (美) 艾略特·W·文斯纳著《儿童的知觉与视觉的发展》湖南美术出版社1994

[2]王受之《美国插图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3]王受之《世界当代艺术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4]贺友直《贺友直谈连环画创作》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5]陈敏《动漫与媒体艺术—儿童书籍插图》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浅谈指导儿童绘画创作 篇8

一、欣赏优秀作品, 激发创作兴趣

学生对创作充满了陌生感, 有的一听说创作就一脸茫然, 无从下手, 甚至产生畏难情绪。对此, 教师应根据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和各阶段的创作内容等要求, 结合儿童的生活环境采取相应的方法来消除学生对创作的陌生感和畏难情绪。如我在指导创作画《我和妈妈》一课时, 课前准备了许多有关“我和妈妈”的同龄小朋友的优秀作品, 引导学生欣赏, 这些作品不仅画出了妈妈的形象, 还表现了妈妈的职业, 如教师、护士、清洁工人等。构思、构图天真, 形象有趣, 反映了主题, 表达了孩子们对妈妈的思想感情。由于画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 学生对这些儿童画感到亲切, 同时也反映了孩子的心理特点, 更接近孩子的一般水平。这样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创作积极性, 开阔了创作的思路。这时, 教师再启发学生联想, 让他们谈谈自己妈妈的有关情况, 学生们争相发言, 将自己妈妈的工作及家里的各种情景一一讲述, 最后教师进行小结, 并让学生将自己所述的情景用图画表现出来。在学生的讲述中, 教师及时肯定学生的优点, 评价创意新、内容丰富的构想, 真正消除了学生对创作的陌生感和畏难情绪, 让他们感到有东西可画, 跃跃欲试, 提高学生的创作兴趣。这样的创作课收效甚好, 许多优秀作品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二、深入生活实际, 观察积累素材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熟悉生活、融于生活, 就会发掘出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凡来自儿童直接生活或间接生活体验的事物或想象中的事物, 都可以作为儿童绘画创作的题材。低年级的学生可以从观察描绘单个实物、人物开始, 进而画多种实物, 再进一步去表现生活中的某一情节或想象中的世界, 而对于中、高年级学生, 要逐步引导他们观察生活, 从生活中发现创作题材, 表现一定的主题思想。如在指导学生创作《丰富的课外活动》时, 由于学校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 有体育项目、游戏、科技小制作、美术书法等, 要表现的内容多且杂, 学生往往不知道画什么好。这时, 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去观察, 引导他们在这些活动中发现美好的、有意义的东西, 围绕生活中的一定情节, 观察人物的表情、形象、动态等, 如课外活动作品《跳皮筋》, 画面主体突出了三个小朋友跳皮筋的场面:摇绳的神情专注, 边摇边数, 跳绳的步态轻盈, 好似她一定是最强的, 背景配以小鸟为之喝彩, 再采用剪贴的表现手法, 使得画面充满了儿童生活气息 (本作品获得了市中小学书画展二等奖) 。教师可在现场指导学生观察, 也可课前布置学生观察, 多做记忆画的速写, 积累丰富的素材, 为创作画提供充足的准备。

三、确定内容中心, 精心设计制作

学生通过观察积累了各种素材, 确定了不同内容的构思, 就要通过具体的绘画创作, 把它表现出来, 这是创作的重要一环。在这个阶段, 教师重点要帮助学生解决构图和造型上的问题, 特别要注意儿童画的特点, 要逐步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构思先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画面———确定内容中心。如在指导以宣传消防为主题的创作时, 学生通过日常的观察及影视作品的欣赏, 积累了一定的创作素材, 并形成了自己的构思。为了让学生对消防知识有更深刻的了解, 教师可预先准备许多有关消防方面的资料、图片, 也可带他们去参观消防演习, 加深他们的认识。而对于学生画不出的形象, 教师可画在纸上供其参考, 等学生的初稿完成后, 让同学相互评论、比较、完善, 再定稿进入制作。在制作中, 教师要根据儿童自己的设想, 对其造型、调色等问题进一步加以指导, 特别是后期的修改润色, 往往会让作品达到更理想的效果, 而由于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表现力不同, 在其创作形象上不要作过高要求, 特别是形象的比例动态, 虽然不够准确, 也不宜强求, 这样学生会画得更加生动传神, 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确定创作范围, 指导学生命题

创作命题是创作教学中的重要一环, 创作范围应是儿童在生活中印象深刻的或感兴趣的内容, 命题要注意思想性, 要引发学生思考, 激发学生美好的情感。如在指导命题创作《下雨了》时, 教师提前布置学生观察雨景, 事先向学生讲明, 由于环境、人物、场合与季节的不同, 雨的变化也不同, 这里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回忆、联想, 开阔他们的思路, 使他们从观察和感受中选择自己认为有意义的题材, 并考虑如何表达出来, 让题意紧扣画面内容。有一位同学表现的情景是“下雨了, 儿子为身有残疾, 在外替人修鞋的父亲送伞。雨幕下, 儿子替父亲收拾工具, 父亲为儿子遮雨”的情景, 画面简单明了, 却饱含了深深的父子亲情, 深化了题意。就此内容, 教师引导他们继续思考:可否用其他的命题呢?激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画面内容去命题。对于一些不成熟的画面, 如只画了单调的雨景,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思路, 帮助他们, 引导他们通过画下雨的情景来反映一定的情感, 但切忌以教师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想法, 否则就表现不出儿童的特点。

上一篇:中国式低碳道路下一篇:善待一次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