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道德教育思考

2024-07-13

中学道德教育思考(精选十篇)

中学道德教育思考 篇1

日前中学美术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教学水平离当前的形势发展还有相当的距离。特别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以来, 要求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对于从事中学美术的教师来讲, 要求就更高了。通过调查发现, 目前中学的专职美术教师为数不多, 一般以兼职为主, 原因是乡镇领导及个别校长认为美术不重要。根据《九年义务教育法》的规定, 各级教育领导主管部门要用行政手段加强对中学美术教师的培训。一般可以以下几种培训措施来提高美术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协助教师进修学校举办中小学美术假期培训班;为中小学教师创造参加高师美术函授学习的机会;选派青年教师到高师美术系进行短期培训;开展中学校际间的美术观摩教学活动;选派骨干美术教师参观全国中小学美术教学现场比赛会。通过以上几种形式培训, 美术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或多或少能有一些提高。

中学美术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快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传统的中学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是比较单一的, 教师处于中心地位, 直接以文化权威的身份出现, 在知识、技能和道德方面有不可动摇的权威性。在知识竞争到来, 社会急剧变革的新形势下, 传统教育教学情况下的教师角色观念已不能适应社会对教育教学的要求, 无法培养出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社会新成员。构建主义认为, 学生作为学习的积极主动的建构者、参与者, 成为成功的、愉快的和合作的学习者。要促成这种转变的关键还在于教师, 因为教师是整个教学 (即学生学习) 的设计者、组织者和促进者。爱是教育的灵魂, 信任是教育的基础, 情感和热爱是教育人才的源头活水。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没有成功的教育, 教师应具备尊重和合作意识, 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并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和能力, 以培养健全的人格。

作为从事中学美术教学的美术教师要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 提高业务水平, 要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承担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 把上好美术课与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素质结合起来, 做到无愧于祖国, 无愧于人民。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有待于加强:

第一, 加强敬业爱业精神。敬业爱业精神是一名合格的中学美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要以身立教、为人师表, 做到敬岗爱岗、严谨治学、热爱学生、尊重家长、团结协作, 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 以教师的人格力量感召和陶冶学生的情操, 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知道者和引路人。

第二, 提高专业素质。专业素质包括专业技能和相关的理论知识。现在有不少美术教师都能画上几笔, 但理论修养的匮乏是一个普遍现象, 这在美术欣赏课中表现得较为突出。一些教师往往只是对着某幅作品的文字照本宣科, 根本不能涉及审美、欣赏的相关知识。一个称职的中学美术教师, 在专业技能方面应有所专, 在教学中能生动的、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形成特色教学;在理论知识方面则是“宽”一点好, 它是实现理想的教学目标不可缺少的因素。例如, 当我们在欣赏古埃及的墓穴壁画与我国的敦煌壁画时, 如果仅就时代背景、风格特征去作深入浅出的解释是十分乏味的, 但是如果能从历史、人文、哲学的高度将其作深入浅出的对比分析, 效果则大不相同。所以, 教师健全的知识结构是实施高质量美术教学的重要因素。

第三, 加强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美术教师首先是教育工作者, 教育自身有着它内在的规律, 是一门科学。美术教师如果只注意专业技能, 而忽视教育法和教学法的学习, 实际上是把自己降低到“艺匠”的水平。, 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能力是中学美术教师的基本素质。

第四, 不断开拓创新精神与努力树立终身教育思想。在不少人的观念中存在着这样的思想, 他们认为教中学美术是十分轻松的事, 其实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知识变新的频率加快, 如果不树立终身教育思想, 不断把新观念、新方法应用到教学之中, 那么, 遭历史的淘汰将所难免。

根据初中美术教学大纲的要求, 在教材内容的改革上, 应当改变偏重枯燥理论的结构设计, 打破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对此, 中学美术教材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乡土教材内容,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进行实例教学, 如用树根、泥土制作小型雕塑, 如用树叶、树皮、鹅卵石等制作装潢画等, 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室外写生, 引导学生发现、欣赏自然美景,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发挥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美术课程结构改革方面, 应始终以审美教育为主线, 内容知识面尽量广泛, 形式类型尽可能丰富。课程设置上应当有绘画、雕塑、设计、欣赏、手工等, 具体还应该尽可能丰富。在保证美术课必修课的同时, 应当加强各年级的美术课外活动。建立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三个板块组成的课程结构。必修课的教学注重使学生得到基本素质的各种训练, 获得必要的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着重解决共性的问题。选修课和活动课着重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

传统美术教学技能教学倾向美术技能与审美教学的和谐统一, 而现今的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智能结合。

第一, 中学美术教师应该注重应用多方位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努力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美术教师可以应用示范—模仿教学模式和尝试—指导模式等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参与观察、思考和分析, 让学生边思考边实践, 避免简单的缺少学生参与的师讲生听和机械模仿, 尽量弥补该模式可能造成的认识活动的不完整性。

第二, 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在教学中, 美术教师应当营造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 在重视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 根据学生自身的天赋、个性、素质等方面注重培养的创造力, 给以引导和鼓励。课堂上, 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 批改作业时, 对学生的创意和新见解不要凭借个人的喜好任意修改。

第三, 鉴于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的局限性, 教学手段需要更新, 现代媒体教学融入课堂已成为必然。多媒体教育通过利用现代媒体的形、声、色并茂, 表现手法丰富多样, 富于变化的优越性, 达到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而在多媒体教育中运用课件教学不失为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

第四, 应该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 适应每一个学生的特点, 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方式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 体现因材适教的原则。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在评价方式上, 教师应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策略,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兴趣、态度、情感等多方面的因素, 还要关注学生的参与意识、交流表达能力和探索能力等方面因素, 强调学生在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独创性和非智力因素发展;采取进步评价、态度评价、情感评价等多种评价策略, 教师对学生在活动中所表现的自由想象力和创造力给予肯定, 使每一位学生均能获得成就感;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 运用学生自评、小组评和教师评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活动成果进行评价, 对不足之处教师用启发式的方法予以暗示。

关于衡水中学教育思考 篇2

衡水中学,号称中国百强中学,十大名牌中学。不看不听不知道,一看一听心惊跳。

听了衡水中学的经验,又看了有关衡水中学的视频,包括央视的对衡水中学教育的报道,在惊跳之后,我只想思考,一个长久以来的思考。教育究竟为了什么?即使为了“高尚的什么”也可以不择手段、不顾一切吗?

先来看看衡水中学学生的一天受教育学习过程。

衡水中学的学生每天5点30分开始晨跑,起床应该更早一些。跑步时,人手一书,为的是跑步前和跑步间隙,翻看背诵。跑步过程中,嘹亮的口号声竞相绽放,此起彼伏,但没有一个是有关锻炼身体和体育运动的,全关乎励志学习的。一个小时的早读,所有学生居然可以没有一个学生抬过一次头,至始至终都在全神贯注的读书。早读下了,竟可以没有一个学生出教室活动什么的,仍都在和老师交流探讨或学习。到了午饭时间,学生是冲出教室,是跑步到食堂吃饭的,吃饭时间七八分钟,三餐甚至可以是变态的八分钟(选自衡中学生语),这些为的也是抓紧点滴时间,节省出更多时间学习。午饭后的午休时间,操场没有一个学生,都在宿舍看书学习。同样紧张的晚饭之后,是四个小时的晚自习,晚上10点30分就寝。

学生两周只休息一天,而连续学习是十三天,有的学生半年回家一次,时间长得每次都感觉父母老了许多。

学生每天都处在紧张的学习之中,紧张的学习自不必说,路途上紧张,吃饭时紧张,女生洗头上也紧张到三分钟,这是做事上的紧张,完全可想而知,学生在其他方面的紧张。一天唯一的二十分钟的大课间跑回宿舍偷吃零食,是学生最快乐的时光,有学生偷偷对记者如此透露。学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学习,学生的交流也紧扣考试、高考的话题。有人会说,学校还有其他文娱、科技等活动,即使有,也是点缀,也一点不影响全校学生三年中绝大部分时间处于这种疲于奔考的临战状态。说争分夺秒,说战时状态,说军事化管理,应该是合宜恰分的;说残酷模式,说摧残学生也不为过。

就连衡水中学的学生也说,我们的这种状态是挺可怕的,像集中营,希望在尽快的时间,以尽快的速度考出去,希望以后改变这种教育模式和教育制度,希望以后的学生不再受他这样的罪了。每天都很累,很痛苦。对他们来说衡水中学就是炼狱,对他们来说,仅有的安慰是有了衡水中学这个炼狱的经历,以后走到哪都可以适应了。

中学生是未成年人,还是孩子,衡水中学的学生应该也不例外。既是未成年的孩子,他们的身心就一定处在比较稚嫩的发育期,就一定不能每天有从5点30分到晚上10点30分这毛长几达十七个小时的学习重荷。这种超重的负荷,即使只有特殊例外的一天,就已经损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就已经侵犯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的权利和娱乐休息的权利,而不论他们乐不乐意、愿不愿意,更不要说,损害他们的身心健康和侵犯他们健康成长、娱乐休闲权利是惊人而可怕的三年。

一切都无法掩盖和否定这种损害和侵犯,即使你最良好的心愿、最纯洁的动机、最耀眼的高考成绩以及衡水中学学生最令人悲伤的喜悦。我们再来看衡水中学的教育目的。对此,被采访的学生说得十分明白,那就是考上理想的大学,甚至清华北大。学生们的一切紧张、炼狱的经历,目标很明确,就是考入理想的大学,或者清华北大。甚至十二年的学习只为了一个跨越,跨越到理想的大学,跨越到清华北大。稍有理智者不会否认,进入衡水中学的所有学生,就是冲着衡水中学考入理想的大学和清华北大的高几率的,谁又会昧着良心承认,是衡水中学的炼狱般的素质教育吸引了这芸芸众生? 学校和教师的教育目标同样如此,和学生的高度一致。准确的说,学生的目的和学校的目的高度一致。因为,学生的学习目的是学校和教师长期教育出来的。特别能证明着这一点的是,衡水中学的红色学习励志标语铺天盖地,四面八方,无处不在。比如:标语“忘时忘物忘我,一鸣惊人”,“惊人”当然在考上好的大学”;比如标语“试锋现真我”,“试锋“即高考;比如标语“书大写人生奏凯歌嘹亮”,“凯歌”时,即考上理想的大学时;比如标语“我很坚强,我很努力,我能成功,一定成功”,“成功”的标准非考上理想的大学莫属;比如标语“拼直到赢,搏直到成”,成了高考,必然就赢了人生;比如标语“三九一班,一一成王”,“王”在现于什么,不言而喻;比如标语“勤学勤思勤问,百炼成钢”,“钢”之逻辑,自然在于胜出高考做成大学生;比如标语“拼了大学”,当然只是拼高考,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把教育的目的放在高考升学率上,把追求教育理想定位于考入理想的大学,把教育的功能物化为物质生活和人生地位的提升,并以此来考核教育的质量和成功,来决定为教育付出的奖惩,素质教育仅仅是这一“主旨”教育的点缀和陪衬,这正是衡水中学教育的现实,也是我们整个教育的现实,然而却是令人深深忧虑的现实。

将教育的功能和目的仅仅规定为传授知识就已经很是狭隘和偏仄,而将其用作升学和谋利的手段则更是荒谬。

教育绝不是产业,教育是一种事业,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事业。教育是关乎一代一代,千千万万人成长成才的伟大事业。教育应该是文明的事业,应该是崇高的事业,文明崇高在,它是培养人尊严的、智慧的、文明的,是为了人健康文明发展的,为了真善美的高尚品质的,是为了从懵懂混沌走向觉醒理性独立的,是为了给人一个尽可能宽广的、开放的,能够提供足够大的想象力、创造力,挖掘潜力的一个天地的。

中学音乐教育的思考 篇3

关键词:中学 音乐教育 实施

1.中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音乐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地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高度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建设的需要,音乐艺术教育作为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为艺术学科中的音乐教育,以古今中外、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精品为内容,以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和演唱、演奏活动为形式,发展其培养崇高的思想道德、陶冶高尚的情操、启迪智慧、来促进青少年一代的身心健康成长。

2.音乐教育对中学生的作用

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鲜明的音乐形象生动地反映并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感情。音乐艺术的魅力会给人一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示人以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品德。

第一:音乐教育有助于中学生的思想教育。学校音乐教育中选用的教材,都是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音乐作品,它们是时代的号角,人民的心声。这些作品特别是革命传统歌曲和歌颂祖国、歌颂社会主义的歌曲,它本身就是向学生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党、树立革命理想、确立正确人生观的好教材。

优秀的民族音乐,蕴含着民族文化的精髓,具有民族文化的独特气质。音乐教育可以使中学生接触、熟悉、热爱优秀民族音乐文化,加深对祖国悠久文化历史的了解,激发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通过对优秀民族音乐的学习,可以使中学生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第二:音乐教育有利于培养中学生的健康审美情趣,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中学生是一个青春期时代的群体,他们热心参与健康的音乐活动,但也易于接受不健康音乐的影响。在当前社会活动中,不利于中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音乐环境对于缺乏音乐审美能力的他们来说,有相当大的负面影响。为此,我们迫切需要加强学校音乐教育,丰富中学生的音乐生活,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审美观,抵制各种低级、腐朽文化的影响。

第三:音乐教育有利于中学生的智育发展。音乐教育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创造力。各种音乐实践活动都需要听觉、视觉和运动觉的积极活动,都需要敏锐的反应能力和相应的协调能力,它可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协调发展,加速各种智能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发展,同时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增长知识,从而使中学生的智能得到启迪和发展。【1】

3.中学音乐教育的实施

中学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有理解、有表情地歌唱和感受音乐的能力;通过音乐艺术形象,培养学生的革命理想,陶冶高尚情操,启迪智慧,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因此,对中学生的音乐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教材的选用

音乐教学教材要符合学生年龄阶段的特征。要选用那些内容健康、富有教育意义、音乐形象鲜明、曲调优美、具有审美价值的音乐“精品”作为音乐教材。中学生已经逐步学会以审美的态度来对待音乐作品,他们对教材中的乐曲能表示出自己的意见:“好听”或“不好听”,“愿意学”或“不愿意学”等,在欣赏方面也是如此,对于合乎他们意愿的作品,就会积极配合,对于不感兴趣甚至不喜欢的作品,就会用消极态度来对待。因此中学生的音乐教育教材应根据他们的情趣来选择性。

(2)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施教。

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在向成熟的方向发展,对他们的音乐教学要抓住这个年龄段的特点,有的放矢。中学生时代就是一个现实与幻想交织的时期,他们最大的精神财富就是想象,想象代表着他们特殊的超越意识。优秀音乐作品表达着人类的信念、理想、抱负与情感,是心灵之声,它能满足中学生探索人生的内在需求。因此,音乐欣赏应成为中学生音乐审美教育的主要方式。中学音乐欣赏活动,更侧重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力和鉴赏力,形成审美态度、审美直觉感兴力和审美情趣。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对比等手法探讨、认识并逐渐准确地把握作品的节奏、旋律、曲式、音色等要素及情绪;一个人所喜欢的音乐,他自然会爱听、多听,长此以往就形成他的音乐偏好特色。学校是中学生能听到丰富艺术音乐的重要场所,教师一定要给他们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引导他们接触各式风格的艺术作品,不断向学生提供新的刺激,以引起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使他们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2】

(3)因材施教

音乐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共同发展,又要承认学生的差异。由于遗传、环境和教育等的影响,他们的音乐能力、情感、性格都有不同的特点和发展倾向。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考虑他们发展的共同特点,使教学进度、深度适合他们的共性;同时也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音乐水平、接受能力以及兴趣的差异,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音乐专长。对此,教师一方面应重点搞好集体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个别学生的辅导,特别是对那些音乐素质较好的学生,给予及时引导,帮助他们不断提高音乐水平,鼓励他们多参加社会实践,从而使他们成为音乐艺术专业人才的后备军。

(4)音乐的电化教学

电化教学给教育带来了新的变化,学生不仅向老师和书本学习,还可以向更多的现代化教育媒体学习。如今,以幻灯片、电视、广播、录音、录像、计算机等现代化视听工具为媒体进行教学,被广泛地引入音乐教学领域,这种方式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就可创设音乐环境,可以发挥视听通感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率。但老师对学生应加以指导,不能盲目地去听或学,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使他们能自觉抵制社会上格调底下的音乐作品的影响,提高辨别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能力,使身心得以健康发展。【3】

总之,中学音乐教育是一个复杂的教学任务,它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既不同于普通教育,又不同于单纯的音乐学科,音乐学科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与特殊性。音乐教育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对学生进行音乐审美教育,音乐教师的审美修养决定着音乐教育的质量和层次,因此,音乐教师应不断“完善自我”,提高业务水平,不断总结教育改革的经验,学习运用现代教育理论、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音乐教育实践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曹理,缪裴言.中学音乐教学论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于润洋.关于音乐学研究的若干问题思考[J].人民音乐,2009,(01).

[3]赵海英.高校音乐教育中急需展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2005,(01).

作者简介:

对中学生物教育的思考 篇4

一、重视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内容

1. 把握必修内容的基础性、通用性、公众性。

作为中学基础教育学科,生物学科的最基本的定位应是公众化的基础生物学教育,这种基础性主要表现在对学生未来分流的影响。我们不妨把接受基础生物学教育的学生分流为: (1) 未来的生物学家; (2) 与生物学紧密相关的其它研究者(如:生物地理学家、化学家、营养学家、医学家等); (3) 一般的技术人员(如:医生、农技人员、中小学教师等); (4) 潜在的各级各类管理人员; (5) 普通公民。中学的生物学教育要为以上各级人员打好基础,应该选择一些最基础的知识作为必修内容,让每一个公民具备应有的基础生物学知识,形成一定的科学素质,使他们能适应未来的每一个工作岗位。作为最基础的生物学知识部分,最基本内容应该涵盖三大板块: (1) 反映生命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最基础性知识; (2) 人体的生理、心理及其保健知识; (3) 生物的多样性与人类的关系及其环境保护知识。

2. 体现选修内容的前瞻性、知识性、通俗性。

选修教材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知识性,通过选修教材把生命科学中最前沿的知识通俗化,有目的地传授给这部分学生,以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人认为主要可安排两部分内容: (1) 对未来生命科学可能有重大影响的新成就。如遗传工程领域的转基因技术,人类的基因组计划及其实施情况、植物的克隆技术等。 (2) 与其它学科横向交叉的一些相关知识。如:仿生学中关于生物的功能原理及其现在依此进行的模拟研究、已经制造出的一些新型仪器、机械设备等,生物物理的相关知识,生物数学的有关原理等。

二、加强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 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识记能力的培养。

从中学生物教材来看需识记的内容多、范围广。要做到识记速度快而准确,保持时间长,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识记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识记能力。在生物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如实物、标本、模型、挂图、板画、实验、多媒体等),可以激发学生的无意识记忆。另外,在生物学习中学生的有意识记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必须努力加以培养。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阐明学习生物学知识的重要性。在教学中采取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认识,端正学习态度,调动学习积极性,这是提高实际能力的前提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向识记的人提出识记的具体任务和要求,能大大提高识记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明确识记的任务和要求,分清哪些知识要牢记,哪些要略记,哪些可以不记。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等内容必须牢记,生长素的发现只需略记,而决定20种氨基酸的遗传密码则可以不记。另外,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定时进行检查和测试等不同要求,引起学生的重视,从而提高记忆的效果。

2. 教学过程中注重实施情感教育。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活动中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情感现象,都是情、知并存且相互交融的实体。《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提出情感态度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情感方面着眼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组织,使教学内容在向学生呈现的过程中能充分发挥其在情感方面的积极作用。在生物学教学实践中,将看似平淡的教学内容与奇异现象联系起来,将看似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与生动的事例联系起来,将看似教条性的内容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将看似经典性的内容与现代社会、高新科技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同时,教师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教学组织和教学环境的情感性,让学生能从教师那里获得温暖、信任、理解、尊重的心理体验,获得知识和能力。教师不仅在课堂上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评价,而且应该在生物学作业的批改和考试阅卷中注重情感评价。例如,对审题仔细的学生可以写上鼓励性的评语,如“好”“保持下去”“太棒了”等;对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可在作业本或试卷上写上“相信你下次会做好的”“请认真些”“要努力”等。实践证明,通过充满情感的教学评价,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地思维、认真地学习,从而使学习效率有效提高。

3. 教学过程中注重观察能力的培养。

作为自然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是生物学科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学生物学科中,重点应注意观察力以下“四性”的培养: (1) 技能性。如徒手制作动、植物装片的技能;放大镜、显微镜的使用技术;动、植物标本的制作技术等。 (2) 敏锐性。它是指人类对瞬息万变的事物能迅速感知,及时把事物的有关信息加工处理,纳入自己的大脑信息库能力。 (3) 全面性。要求观察者能运用人体多种感觉器官,从多角度、多方面来感知,通过“看”、“摸”、“听”、“嗅”、“尝”等感觉活动,去认识事物的共性和异性、正面和反面、整体和部分、现象和本质,从而正确把握研究对象的各种属性。 (4) 思维性。观察的思维性的培养。

当今世界面临的粮食、人口、环境、资源等重大问题与生物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不论是从科学发展,还是实际需要看,我们都必须加强生物科学教育,尤其是必须加强中学生物科学教育。总之,中学生物教学应该坚持素质教育为本,加强能力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倡启发思维,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生物学素质和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仁静.中学生物创新教法.学苑出版社, 1999.

[2]任布君.生物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实践与思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中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思考 篇5

江苏省泰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吴丽莉

【摘 要】社会公德教育既是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在学校教育中,应当从引领广大青年学生勇担社会责任。本文从剖析和透视中学生公德现状出发,深入研究中学生公德的缺失问题,并根据青年学生的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出有针对性地实施中学生公德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社会公德教育;中学生;现状;成因;对策

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社会公德意识的强化需要依靠社会公德意识的教育,而社会公德意识教育的重点对象在于中学生,因此,加强中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教育关系到国家公民道德建设的成败。

一、当前中学生社会公德行为现状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由于受各种主客观不良环境的影响,一部分中学生存在着一些社会公德意识模糊、社会公德行为失范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文明礼貌方面。在家庭关系中,原本以互爱为情感纽带的家庭关系已逐渐丧失了原有的亲密性。大部分学生能够做到主动与老师打招呼,但他们更注重个体间的平等。在与同龄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撒谎等不诚信行为。

第二、助人为乐方面。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经常和学生探讨社会的`热点问题,听取他们对类似“小悦悦”事件、“彭宇案”等的讨论和看法。他们虽然尚不能够对此类问题做出系统、深刻的分析,但从他们的讨论中可以看出,学校为他们营造了道德的一方净土。在汶川地震与玉树地震等救灾捐款中,学生们的表现也印证了他们的观念。

第三、爱护公物方面。在无人的教室经常出现灯火通明的现象;在水龙头前,也经常看到自来水白白浪费的现象。同时,课桌上的乱描乱刻、图书馆书籍的污损等一系列破坏、损害和浪费公共财物的行为在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普遍存在。

第四、保护环境方面。(德育管理论文 )在每年的植树节,学生们都会积极参加植树活动;在平时的生活中,也几乎养成了注重公共卫生、保护环境的习惯,具有较强的环保意识。当然,也有部分学生的环保意识较差,乱扔杂物、随地吐痰,无法正确认识到公共环境同个人之间的关系。

二、当前中学生社会公德行为现状的成因分析

第一、社会原因。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市场经济奉行的是实现个人价值、讲求工作效率、追求金钱至上等核心价值观。社会上一些人,尤其是报刊、电视等大众媒体上披露的一些反面事例,不仅没有起到警示的作用,相反还对中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

第二、学校原因。由于经济基础等方面的制约,我国的教育体制实质上仍是应试教育。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一再强调要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要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然而由于受社会现实、舆论评价、家长期待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事实上,重知识灌输、重分数成绩始终是学校实际工作的重点。在这种大环境下,大多数中小学,尤其是担负着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的初、高中会把主要精力放在智育上而忽视公德教育就不难理解了。

第三、家庭原因。一个问题学生的背后往往就是有一个问题家庭、问题家长。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父辈、祖辈过多的关心爱护,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公共道德意识。家庭不良的教育方法也存在问题:溺爱娇纵的家庭教育使子女任性自私,傲慢无理;粗暴专制的家庭教育使子女暴躁冷酷,粗野蛮横。这些都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诸多困难和阻力。

三、加强中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对策

从社会公德教育现状分析来看,社会、学校和家庭对中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影响较大,我们不能抑制社会上不和谐现象的产生,只能努力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

第一、动员一切社会力量,营造良好的社会公德教育环境。通过聘请法制副校长举办专题讲座,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公德教育。利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使学生从活生生的事例中感悟到遵守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充分利用墙报、宣传栏、广播站等大力宣传社会公德内容的新事迹、新风尚。特别是要大力宣传校内遵守社会公德的好人好事,以学生会或者共青团的组织形式,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公益活动。使学生们在耳濡目染或者亲身实践中受到社会公德教育。

第二、切实保证德育地位,言传身教,从教者做起。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教者本身的道德形象如何,不仅影响学生,而且对教育起着强化或弱化作用。教师在平时必须注意自我修养,完善自我的人格,加强“身教”意识。学校要积极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参加各类专业理论培训,特别是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的培训,使教师及时把握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个性差异,因势利导,使德育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根据地方特色和学生实际,合理处理教材,活化死教材,根据教学需要选取学生熟悉的、贴近他们实际的有意义的例子作为德育活教材。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对课程感兴趣,才会增强实效。

第三、进一步办好家长学校,不断提高家长素质。家长与中学生有着特殊的亲密关系,是其成长过程中的主要指导者、促进者、支持者,其言行举止对中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有莫大的影响。因此,提高家长素质,增强家长教育子女理念,是加强中学生道德建设的重要渠道。提高家长素质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办好家长学校。根据家长实际,开设家庭教育知识、文化知识、法律知识、社会公德常识、心理健康等专题,不断提高家长的综合素质,使家长教子有方。

【参考文献】

[1]洪明,李丽。中学生社会公德状况调查分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4.

[2]夏心军。中学生社会公德调查与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半月), 2002,2.

中学化学素质教育的思考 篇6

一、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

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事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我们要努力学习党和国家关于教育改革的方针政策,学习有关素质教育的理论,转变教育观念,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

作为一名化学教师要具备坚实的科学素质、化学文化素质、化学实验素质、化学技能素质、化学应用素质和化学思维素质。有了扎实的基础,才能适应化学知识的急剧增长,才能掌握其规律,更好地掌握化学发展的方向。

化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与其他学科联系相当密切,数学、物理、哲学、生物、英语、心理学、逻辑学、美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在化学中广泛应用。由于教师是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人才和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因此,作为化学教师在教育、指导学生学习之前,自己应具备各领域的基础知识,这样才能给学生起示范和指导作用。这就要求化学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完善和更新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二、搞好“双基”教学

高中化学教学大纲都明确要求:要以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要搞好化学素质教育,必须更新教育观念。

大纲上所强调的“双基”教学,不只是为了升学的需要,还要考虑到部分学生毕业后未能升学,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作为一个现代社会公民所应具备的化学基本知识和初步的化学科学素养。所以化学“双基”教学必须同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密切联系,要使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的重要应用。必须改变那种以应考、升学为目的,从课本到课本、从理论到理论的脱离实际的倾向。新大纲也一致强调:在化学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训练他们的科学方法;培养他们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感。这些都决定了化学教学的任务是,既要用化学基本知识武装学生,也要使他们在思想、品德、能力、情感、意志等方面得到发展。

三、丰富教学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学生主动地参与,主动地获取知识。注意引导和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科学发展的基本过程是:明确问题——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以实验创设情景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和发展他们的观察、实验、思维、自学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但不是唯一的渠道,化学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形式,教好化学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同时,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相对宽松的环境,不对学生造成心理负担,不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重视因材施教,重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发展,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保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课内外、校内外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全面发展教育与个性发展教育相结合,从多方面、多渠道开发学生潜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多样化多层次化的要求。

中学生淬砺教育的思考 篇7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脆弱,挫折情景,淬砺教育

一、何为淬砺教育

我国有句名言:宝剑锋从磨砺出。这句话的意思是宝剑的锐利刀锋是从不断的磨砺中得到的, 其寓意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经历艰苦的磨炼。从宝剑的锻造工艺中, 我们联想到了当今中学生的淬砺教育。所谓“淬砺”教育, 就是要像锻造刀剑那样进行刻苦磨炼的教育, 也就是针对当前中学生独立精神和生存能力缺失、意志薄弱、自信不足的现状, 着眼学生未来发展, 通过多种教育途径、手段、方式对学生进行意志磨炼、精神锤炼、行为训练, 淬砺其天性的活动。淬砺教育古已有之, 我国古代伟大的先贤孟子就曾经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在近现代的欧美教育中也不乏其例, 比如英国著名的伊顿公学, 就对学生进行吃苦耐劳、团队精神、拼搏意志的训练, 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为其培养目标, 培养敢于拼搏、勇于担当、荣誉至上的学生。再如日本所倡导的“吃苦教育”, 让城市学生到偏远的山区、村寨等接受艰苦的生存训练,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耐挫能力。

二、实施淬砺教育的迫切性

近年来, 我国中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据一项调查结果显示, 30%左右的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其比例远远高于其他社会群体。有严重心理障碍的, 初中生占13.76%, 高中生占18.79%, 主要表现就是意志薄弱, 耐挫折能力低。另有媒体披露, 在南京召开的中国心理学会第八届理事会上, 有专家指出我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 我国每年至少有25万人因心理问题而丧失生命。有专家表示, 部分青少年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较差是造成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如今, 不少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从小走在父母为其铺就的阳光大道上, “既无体肤的磨难”, “也无心理上的坎坷”, [1]由于缺少艰苦生活的经历, 加之父母长辈的溺爱, 养成了其以自我为中心, 孤独、冷漠、孤傲、任性、偏执、暴躁等严重心理问题。也正因如此, 他们一遇到打击、挫折、磨难, 就容易采取不可理喻的消极行动, 诸如出走、自残、自杀等极端行为。另外, 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 出于对升学率的功利性追求, 学校教育片面地强调提高学生成绩, 忽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缺少意志上的培养和身体的锻炼, 造成学生学习压力大, 情感脆弱, 身体素质低下, 使中学生在意志力、情绪情感、自我意识等心理素质方面处于一种盲目发展状态, 一些心理脆弱的孩子在遭遇挫折和困难后无法自我调节, 就会产生消极情绪, 以至形成心理障碍。

1999年6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 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 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这充分说明了对中学生实施淬砺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三、实施淬砺教育的对策思考

“淬砺教育”涉及到学校、家庭、社会等多各方面的教育工作, 更离不开中学生的“自我挫折教育”, 缺少哪一个环节, 都会影响整体的教育效果。

(一) 创设挫折情境, 磨炼顽强意志

聊城大学李明蔚认为, 有意识地利用和设置挫折情境, 通过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能够使学生正确认识挫折、预防挫折、正视挫折, 增强对挫折的承受力。[2]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困难的“情景”、“境地”, 让学生身临其中, 在实践活动中磨炼学生意志, 增强其克服困难、适应环境和战胜挫折的能力, 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但要注意的是, 障碍的难度设置要适中, 否则屡战屡败, 易引起学生的自卑心理, 反而造成相反的效果。同时, 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意志训练, 严格制度、纪律, 培养学生忍受磨难、克服挫折、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的坚强意志。

(二) 走出滋润“温室”, 锤炼自强精神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青少年被视为引领时代风尚、促进社会发展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可是当今很多家长过分溺爱、顺从孩子, 对于已经可以生活自理的中学生, 家长依旧事无巨细, 事事包办, 百依百顺。社会上有句口头禅:外国流行爱滋病, 中国流行爱子病。为父母者, 操碎了心, 榨干了油, 可到头来却培养出一代“软骨病”。更有甚者, 我们的学校和教师, 为了所谓的亲情化管理和教育, 为了所谓的教育快乐性, 过分强调对孩子的爱, 这在尊重和爱护学生主体的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会有各种弊端与不良后果出现, 如学生的依赖感、被动性、自我中心意识增强, 学生的独立能力得不到加强, 学生在遭遇困难甚至极小的打击时都不能正确面对, 甚至悲观、逃避, 责任感也得不到良好的培养。因此, 家长养育孩子, 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和吃苦耐劳的能力, 让孩子有机会失败, 学会从失败的谷底自己爬起来的能力。有意识让孩子去挑战一些难度较大的事, 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增进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和策略。作为教师, 要鼓励中学生走出课堂, 走出校园, 在社会生活中经风雨, 见世面, 施展才华、增长才干、磨炼意志, 在实践中检验并磨砺自我, 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培养自立自强意识。例如, 教师可以引导中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做社会调查、去敬老院服务、做社区服务等。

(三) 树立远大理想, 修炼自信品格

19世纪美国著名的盲聋作家海伦·凯勒曾经说过:“信心是命运的主宰。”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 离不开自信, 可以说, 自信是人格的核心。[3]自信既然如此重要, 那么, 中学生该如何树立自信心呢?首先, 必须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自我是树立自信心, 从而达到自我完善的一个重要前提, 只有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 知道自己的长处, 才能很好地树立起自信心。因此, 家长和教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 要善于引导学生合理认知, 培养其正确自我认知能力, 帮助他们树立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其次, 从各方面培养自己的能力。好的能力、素质是一个人树立自信心的条件。只有培养好自己的能力、素质, 才能在生活中更有把握获得成功, 成功的机会多了, 自信心也会随之增强。再次, 要树立自信心。树立自信, 理想是基础。只有树立了远大的理想之后, 才会萌生出赖以作为精神支柱的自信心, 才会生产为之奋斗的动力。如果一个人每天碌碌无为, 生活没有目标, 没有理想, 又缺乏上进心。那么, 何来的自信心呢?只有当学生树立了远大理想之后, 他才会为了自己的理想而拼搏、奋斗, 并勇敢地去克服通往理想大道上所遭遇的困难和挫折。

(四) 加强体育锻炼, 淬砺健康体魄。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每个人都面临着各自各方面的压力。对中学生来说, 他们现在课程繁多, 学习任务重, 升学压力大, 想要在中考、高考的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 就必须有强健的体魄来应付巨大的学习任务和心理压力, 就必须要练就一副强健的体魄。因此, 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 积极组织引导学生参加各项体育训练 (如运动会、军事训练、远足拉练、野外生存考验) 等,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以健康的体魄去迎接人生的每一次挑战。

总之, 中学阶段是人生成长最重要的阶段, 对学生进行淬砺教育, 培养其坚强意志和独立能力, 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更是家庭、社会的重要责任。

参考文献

[1]李洪欣.加强情感教育解决青少年心理脆弱问题[J].中小学电教, 2009, (8) :152

[2]李明蔚.中小学生挫折教育的意义及实施策略仁[J].中外教育研究, 2010, (3) :107-108.

关于农村中学语文创新教育的思考 篇8

农村语文教育如何创新呢?笔者认为一定要根据其教学现状, 做到以下三个转变。

一.变盲目创新为求实创新

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增加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基本特征是创造性, 这种高层次能力的培养, 不可操之过急。但农村中学的部分老师, 在学生还没有创新意识, 还不具备创新思维能力的情况下就让其凭空盲目创新, 其结果往往是劳而无获。

农村语文教学要改变这种盲目创新的局面, 先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达到求实创新。

1、消除心理障碍, 培养创新意识

农村学生知识面不广, 综合素质受到限制, 创新教育又起步较晚。仍存在对教师权威、教材权威的盲从迷信思想, 仍不能摆脱“唯从师”、“尽信书”的心理障碍。同样教师有时为维护自己的尊严, 害怕甚至阻止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师生之间这种惟我独尊和迷信盲从的心理, 严重阻碍了创新教育的发展。因此, 教师要放下架子, 改变评价学生的标准, 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有所创新。只有这样, 才能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 释放创新激情。

2、夯实创新基础, 营造创新氛围

著名的数学家希尔伯特的教学目标是:“为解决具体问题搭一座桥。”他认为在搭桥之前, 应该先让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农村语文教育的创新, 如果没有通往创新彼岸的一座桥, 没有坚实的基础, 即使学生的创新欲望被激发出来, 也难以上升为真正的创新能力。

二.变“强制型”教学为“开放式”教学

教师本应像足球教练, 应当尽可能地调动球员去跑, 去踢球, 去射门, 而现在农村课堂上, 有些教师倒像球员, 拼命地表演, 学生却成为观众。有一次一位教师提问:“本文的中心是什么?”学生默然。教师提高嗓门问:“同学们怎么啦?阅读提示中不就有吗?大声念!”学生大声念。教师说:“这就对了。”实际上这恰恰是错了, 教师按设计好的求知框架, 强迫学生机械地接受新知。如果答问不合乎教师的框框, 就“引导入瓮”。教师这种以自己的观念先入为主的“强制型”教学方法, 束缚了学生的手脚, 不能训练其创新思维能力, 不利于创新教育。

在教学时, 要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 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 要有开放的意识和民主精神, 要把学生当成一个真正有人格, 有思维, 能创造的独立的人:要注重营造开放式的轻松环境, 注重对学生个性、创造性的培养;要有平等意识, 尊重学生的人格;要鼓励学生提出与教师、教材不同的观点。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关键。

三.变理解创新为运用创新

农村中学都能重视知识理解过程的创新, 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 只有做到学以致用, 才能完成学习任务。从技能运用过程看, 无论是说话练习还是写作, 都是人脑信息输出的一种方式, 都在进行创新。但对这一重要的创新途径, 农村中学却重视得不够。故笔者认为, 农村在课内外要偏重对技能运用的创新, 主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1、在语文实践中, 给以创新机会

学生获得的知识能力, 只有在具体的语文实践中, 才能得以充分的发挥和巩固。教师要多创设机会, 让学生参与一些必要的实践活动。如校内可鼓励学生课堂发言、讨论、写日记、出墙报等;在校外可让学生参加评论、写信、参加社会调查和征文活动等。有了这些创新活动的机会, 学生就获得了永不枯竭的源泉, 在知识向哪里的迁移中, 达到技能运用的创新。

2、在语文活动中, 训练创新思维

有了创新的机会, 还必须在教学活动中, 训练创新思维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 技能运用创新才能落到实处。教师可以在教学时, 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如提问时不准学生回答相同的内容, 讨论时提倡发现新问题。这些训练能让学生广开言路各抒己见。

也可在作文时训练逆向思维能力, 如把“两耳不闻窗外事”变成“两耳要闻窗外事”, 把“官不打送礼的”变成“官要打送礼的”。这种思维能出奇制胜, 独辟蹊径。

这样既给了学生参与创新的机会, 又加强了创新思维的训练, 应该说学生能从知识理解创新到技能运用的创新。而技能运用的创新是农村中学实施创新教育的核心。

对中学加强法制教育的思考 篇9

2007年, 云南省镇雄县人民法院审结青少年犯罪案件80起, 涉案200余人, 其中在校生110余人。同年, 广东省广州市共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1 511起, 其中涉及刑事案件的未成年人达1 307人。以上数据揭示了严峻的治安形势, 说明加强青少年的法制宣传教育,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是维护社会治安、保障社会稳定的迫切要求。

2001年, 上海某中学初二年级学生何亮在网吧用刀将人捅死;2003年3月, 云南省文山平远地区发生多起中学生参与的抢劫案;2009年5月13日, 云南省剑川县某中学的一名学生在晚自习后用管制类刀具刺死另一名学生。类似的事件还有不少, 在此不一一列举。不过, 这已足够证明, 目前, 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时有发生。这一现象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一现象足以警示学校, 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

如何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 在满足学生心理发展和精神需求的同时, 使他们树立法制观念、具备法律意识, 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和努力探索的问题。为此, 学校必须加强法制教育,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强学校法制教育建设

学校应以法律常识课的教学为基点, 以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主导, 把法律常识和法制观念的教育紧密结合, 通过学校的全面而系统的法制教育, 着眼解决学生知法、守法和用法这三方面的问题, 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提高法律素质。在加强学校法制教育建设的过程中, 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法律知识, 还要培养学生自觉的守法意识;不仅要告诉学生哪些行为属于违法犯罪行为, 还要引导学生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对于学生的言行要随时修正, 开展多种的活动, 进行守法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觉的守法意识。

1. 学校领导要重视法制课

对于法制课的教学, 学校应将计划、教材、师资和课时这四方面落到实处, 以课堂教学活动为法制教育的主渠道, 努力使法制教育贴近生活, 使学生学法、用法成为内在要求和自觉行为, 保障青少年在义务教育期间有效地学习法律知识。例如, 笔者所在的学校, 每个班都开过“法律基础”课, 同时给学生订了《青少年法制教育读本》 (高中版) 《高中生毒品预防专题教育》等多种书籍, 在高一年级还安排每周四个课时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经过几年的努力, 法制教育已取得一定成效。

2. 加强法制教育师资建设

法制教育师资的建设是加强法制教育的重要条件。首先, 加强师资配置。具体而言:一是通过学习、培训和测试, 使教师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二是学校在录用新教师时, 应考虑录用一些法律院校的毕业生, 以充实法制教育的师资队伍;三是讲法制课的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法律知识, 经常阅读与法律知识相关的期刊和图书, 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例如, 笔者所在学校的法制课教师坚持订阅《法制与新闻》《法制世界》等多种杂志, 经常去图书馆借阅与法律有关的书籍, 定时收看“法律讲堂”“道德观察”“社会与法”“法制天地”等电视节目, 还不时上网浏览法律信息、观看法律视频和参与网上的法律讨论。

3. 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将各种法律知识, 通过多种有效形式, 与其他各门学科的课堂教学有机结合, 帮助学生树立法制观念。例如, 在美术课上, 可以开展普法漫画活动。又如, 在学习语文课本中的《天山景物记》一文时, 在让学生欣赏新疆天山美景的同时, 可以介绍《环境保护法》的相关知识。再如, 在生物课上, 当介绍生物种类多样性时, 可以穿插《野生动物保护法》的有关内容。如此一来, 既增加了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兴趣, 又对学生学习法律知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4. 注重法制课教学方法

学校要将法律知识的教育纳入教学计划, 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相结合, 与科学人生观教育相结合, 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不同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 精心设计、经常组织和有效开展各种法制活动。如果可以通过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来进行法制教育, 那么势必可以帮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学习法律知识, 感受法律与生活的息息相关;如果从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前探究预习、课后作业复习等环节, 辅以德育常规工作中的主题班会、晨会、升旗仪式、报告会、演讲、板报宣传和专题网站等形式, 那么学校的法制教育不就能覆盖校园生活的所有层面了吗?由此可见, 注重法制课的教学方法是何等重要!

(1) 在教学中注重基础性、教育性、通俗性和形象性

例如, 校园中常出现打架斗殴、小偷小摸和恃强凌弱等情况。基于此, 学校应该富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注重基础性、教育性、通俗性和形象性, 以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 使法制教育规范化。

(2) 选择典型案例, 以案释法

在法制课的课堂教学中, 应改变以往纯理论教学和以老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方式;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典型案例, 以案释法开展警示教育。

(3) 好好把握课前、课上和课后这三个阶段

作为法制课的授课教师, 应在课前进行充分准备。例如, 制作多媒体课件。又如, 布置学生查阅有关信息, 准备在课堂上与学生、老师进行交流、分享。在课堂教学中, 一是教师向学生传授法律知识, 保证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充实;二是积极采用各种多媒体手段, 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可感;三是安排学生分组讨论, 让学生自主学习,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同时也活跃课堂气氛。在完成教学之后, 要引导学生去图书馆阅读法律书籍, 上网搜索法律知识、观看法律视频以及参加网上法律讨论等。

5. 依法治校

学校应不断完善内部管理体制, 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实施规范的教育教学管理, 使一切行动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把依法治校作为学校常规管理的重点和突破口, 及时把学生的不良行为和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

462011年11月上半月版

状态。坚持在处理违法事件上, 保证制度的严肃性和执行的规范性。从抓常规教育入手, 严格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言行, 培养学生正确做人, 做到防微杜渐。从2004年开始, 笔者所在的学校, 每学期都对学生以班为单位进行操行评定, 内容包括十项奖励条例和十项处罚条例, 对操行评定中不及格的同学给予相应处理、及时家访并做好其思想工作。依法治校实施7年来, 学生日常的不良行为有所减少, 班级更趋稳定, 校园更加和谐。

二、构建法制教育的良好育人环境, 采取多种活动, 开展法制教育

1. 加强学校法制教育宣传

一是学校应设立法律法规宣传栏。例如, 利用黑板报、橱窗、校内广播电台和校园网络, 对学生进行法律法规宣传。其宣传内容可以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以及有关禁毒、护林防火和交通安全等法律条款。二是要以各种节目为契机, 集中开展声势浩大的法制宣传活动。例如, 在“6.26”国际禁毒日, 开展禁毒宣传活动;在“12.4”法制宣传日, 开展宣传法律条款的活动;在“3.15”消费者维权行动日, 开展学习维权知识的活动;在“11.9”消防日, 开展学习消防知识的活动。就这样, 结合实际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活动, 使学生在节日轻松的气氛中自然而然地接受法制教育。

2. 采取形式多样活动, 开展法制教育

一是学校应该经常开展有关遵纪守法的征文、演讲、知识竞赛、文艺晚会和创先争优等活动, 将法律知识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真正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和贴近社会。二是适时进行法律专题讲座、法律释疑和开庭旁听等活动, 坚持法律启蒙与行为教育相结合。三是邀请当地民警、交警到学校, 结合本地治安形势, 进行交通安全和社会治安等法制宣传活动。四是组织学生观看与法制教育相关的电影和电视节目。例如, 电影有《少年犯》《网络妈妈》《马背上的法庭》等, 电视节目有“道德观察”“法律讲堂”等。前不久, 笔者曾组织三个班的学生观看电影《少年犯》。观后, 很多学生都写了观后感, 并对自觉遵守法律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五是全校每月进行一次“法律与我同行”的主题班会。抓住发生在周边的交通事故、刑事案件和人为火灾等, 及时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 2009年5月13日, 本县某中学发生了一起血案, 就此事件, 笔者所在的学校立即召开了“珍爱生命, 拒绝暴力”的主题班会, 明确指出学生纠纷、斗殴和携带管制类刀具的严重危害性, 并教育学生要牢牢记住这血的教训, 引以为戒。又如, 2011年3月2日, 云南省的大理市和剑川市发生了特大森林火灾, 有9人在大火中丧生。就此事件, 笔者所在的学校及时进行了《森林防火条例》的宣传, 并立即组织学生观看与森林防火有关的图片和视频。后来, 还举行了有关森林防火的作文竞赛。通过这些活动, 学生认识到森林防火人人有责。

三、提高认识, 在素质教育中, 既注重法制教育, 又注重其他教育

1. 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心

中学生出现违法犯罪,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中学生的心理不健康, 因此, 学校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努力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 教育青少年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培养坚强的意志, 努力提高青少年承受挫折和困难的能力, 树立坚定的信心。笔者所在的学校, 在每个班都开展了有关心理健康的课程, 试图帮助学生解决各方面的心理问题。

2. 注重网络教育, 培养学生文明的上网习惯

时下, 网络和电子游戏正侵占着青少年大量的课余时间, 而网络和电子游戏传播的内容更让人触目惊心。有的青少年被其中的一些不良内容吸引而荒废了学业, 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一位记者曾在重庆市未成年管教所了解到, 这里有10%的未成人, 其犯罪原因都与沉溺网络和电子游戏有关。由此可见, 在学校教育中, 对学生“网迷”的教育问题绝不能掉以轻心。学校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 开展有关网络教育的专题讲座。例如, 在笔者担任班主任期间, 经常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并对其中的具体条文仔细体会和深刻领悟, 还带学生到计算机机房, 指导学生文明上网。只有培养学生良好的上网习惯, 树立积极的网络道德意识, 才能减少网络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使他们远离网络犯罪。

3. 加强日常行为管理和思想品德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都是从不良行为开始的。所以, 学校和教师要警惕学生吸烟、旷课、夜不归宿、打架斗殴、向他人索要财物 (收保护费) 、网络成瘾、携带管制类刀具以及和品行不良之人交往等行为。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 班主任要加强班级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管理。例如, 笔者所在的学校, 课余时, 有些学生会在宿舍, 拿饭菜票当赌资, 利用扑克小赌一把。针对这一情况, 我们通过班会及时教育这些学生, 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什么是赌博、参与赌博的危害, 教育学生要抵制和拒绝赌博, 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此外, 我们还组织学生经常参与积极健康的文体活动, 充实业余活动, 远离不良行为。只有加强学生的管理, 才能减少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从而净化校园环境。另外, 中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品德, 才能成为遵纪守法、品格优良的有用人才。因此, 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具体而言就是: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 针对一些日常的不良行为, 让学生展开讨论, 并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培养学生的优良品格。

四、培养学生的自觉守法意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二章第六条中指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的目的, 是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 使未成年人懂得违法和犯罪行为对个人、家庭、社会造成的危害, 违法和犯罪行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树立遵纪守法和防范违法犯罪的意识。”基于此, 一是要让学生认识、理解和遵守法律法规, 不仅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 更是为了保护其自身的权益;二是要让学生知道不遵纪守法会受到法律惩处, 从而使其真正理解遵纪守法的重要性;三是培养学生对法律的信仰, 要让学生明白, 法律拥有最高权威, 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四是要使学生懂得法律规范是一种重要的保障, 它能够促使整个社会有序地运行, 确保人们和谐地相处。如此一来, 学生才能发自内心地遵纪守法, 把守法内化为道义上的一种责任和义务, 由消极守法到积极守法, 由被动守法到自觉守法, 由他律守法到自律守法。

综上所述, 学校要重视法制教育。通过学校全面而系统的法制教育, 使中学生懂得什么是违法犯罪行为, 这种行为会产生怎样的危害以及应负怎样的法律责任, 从而进一步树立法制观念, 改正不良行为, 增强遵纪守法和防范违法犯罪的意识。另外, 家庭应营造良好的法制氛围, 给中学生提供健康、安宁的生活环景。还有, 社会要建立良好的道德风尚, 给中学生预备文明、积极的成长环境。只有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三者齐抓共管, 才能形成三位一体的防范机制, 才能有效预防中学生违法犯罪, 才能为国家培养、锻炼和造就有用的优秀人才。

中学生诚信教育问题的思考 篇10

一、 目前中学生诚信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不久前,笔者就“诚信”这个话题对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学生诚信意识总体情况还是好的,但也存在如下有失诚信现象:第一,学习有失诚信。由于受学习基础和学习态度的直接影响,某些学生抄袭作业已 经不是什 么新鲜事 。据调查,由湖南省教 育出版社 出版 ,在学校统一下发的各科《学法大视野》一书,有60%的学生参照后面的参考答案 , 在这部分学生中,尽管有些人的目的仅是为了参考 ,但全盘照抄 ,为了应付 老师检查的也大有人在;对于老师布置的其他作业, 有些同学一遇困难就不去钻研,一味依赖抄袭或干脆请人代做;至于写作文,抄袭的人就更多了。第二,考试有失诚信。在每年各项考试中,尽管学校教育主管部门使出浑身解数去制止,但考试舞弊事件还是防不胜防,而且随着经济的进步和 科技的发展 ,花钱请“枪手”考 试 ,使用现代通 讯工具舞 弊已不是新鲜 事 , 许多学校 要求学生 签定的“诚信协议” 已从高考等大型考试延伸到每一次月考、小考。可尽管如此,舞弊现象还是屡有发生。第三,师生之间有失诚信。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往往喜欢编织各种谎言来取得老师的信任,这些需要有些是正当的,但有些是不正当的。例如:许多上网、打游戏的学生编织各种理由外出,或有时借口疾病乘机躲避学习等;此外,许多学生表里不一,在老师面前做 样子、钻空 子 ,甚至为了一 个座位 , 竟不惜撒 谎自己有 生理缺陷,为评助学金 ,不惜假装 自己家里 是如何的贫困等,如此种种,不一而足。第四,学生与家庭之间有失诚信。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与家长之间是坦诚的,但少数学生还存在着篡改通知书,谎报学校收 费 ,隐瞒在校 表现甚至以 讹传讹 , 引发家长 与学校矛 盾的行为;第五,学生之间有失诚信。与以往的学生相比,时下在校生之间能做到交心通气、坦诚相见的人少了。同学之间不讲真话,不信守诺言,隐瞒事情真相,办事出尔反尔的人也有存在。第六,日常失信行为一定程度存在,甚至出现制假售假行为。“10元带走协和假条! 满20张免邮费。”前不久在人人网上,一位高三学生正为自己的“病假条”店,疯狂打起广告 ,只要转发她 的信息 ,就可以便宜购入“假条”。 这位学生在网上热卖的是盖着北京协和医院印章的“病假条”。这个消息一出来,就在全国掀起轩然大波,而此事带来的则是中学生的行为诚信问题,此事性质之严重,行为之恶劣,已经引发了全国人民的大关注、大探讨。

二、 中学生诚信品质缺失的原因分析

第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完善,各行各业竞争的加剧使一部分人变得唯利是图、见利忘义,各种虚假现象层出不穷,假烟、假酒、假音像制品、假品牌、盗版书籍等泛滥市场,这些都严重毒害了青少年纯洁的心灵。

第二,历史积淀的负面影响。在漫长的中华文明发展中,我们虽然形成了诸如“童叟无欺,公平交易,互让互利”“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诚信经典佳话,但同时,人们的诚信意识也存在扭曲的一面,“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老实人吃亏”“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等俗语古训, 也误导了人们的心灵,有些往往还成为家长教育孩子的座右铭。

第三, 学校的影响。一些学校平时校园环境“脏、乱、差”,每逢上级领导来校检查,则动员学校师生手忙脚乱搞大扫除 ;一些学校违 反教育法 规定 ,利用假期补 课 , 上级来人 检查就组 织学生“撤 退”, 检查过后 又让学生 “卷土重来”;一些学校教学质量明明不好,可打广告时却将自己吹上天;一些学校管理漏洞百出,特别是一些与学生关系紧密却与高考无关的项目, 如学分评定、道德素质测评、社会实践活动的验收等,学校管理松懈 ,监督不力 ,使得在评 价上存在大量弄虚作假行为。

第四, 教师职业道德缺失。某些教师功利主义严重,搞假文凭、假论文、假证书事件时有发生。有些教师为了让自己的学 生考得好 而不择手 段地弄虚 作假; 甚至有些希望学生做到的要求,少数教师表面上一本正经,可实际连自己都做不到;老师有时答应为学生解决的问题, 过段时间居然被忘得一干二净,虚与委蛇,敷衍应酬。

第五,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处心积虑地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因此在多种压力下,于是就有了各种考试舞弊、篡改通知 书、虚报成 绩等现象 发生。

第六,家庭教育的影响。客观上说,我们几乎每个家长都认为说谎、造假、欺骗等不 诚实的行 为是绝对 不能容忍的,也会想方设法阻止孩子发生这些事情,或者远离这些恶习,做到实话实说、坦诚做人。然而,他们自己有时却会编织一个个“善意的谎言”,不经意间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种下“爸妈也不诚信”的种子,为孩子做了一个“诚实守信”的坏榜样,比如有些家长在同事间假话连篇,有些家长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不惜讲违心 的话 ,做违心的事。在教育孩子面对社会环境时,片面强调明哲保 身 ,讲求圆滑 世故 ,这也是诱导学生有失诚信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指导学生树立诚信观念的基本策略

诚信 ,是学生的 基本品质 ,作为学生道德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失去诚信必将使得他们一方面人人深受其害,另一方面人人又往往以其道施之他人、对待他人,更为严重的 是 ,人们在不 诚信的环境中“学乖”而变得不诚信,这便导致不诚信进 一步促成 不诚信的 恶性循环,长此以往,只会导致 学生思想 的退步,道德的沦丧,人格的残缺,灵魂的扭曲。因此守住诚信,就如守住学生们一方丰美的麦田,守住他们冰清玉洁的生命,守住一面永远高扬的旗帜。因此,构筑学生诚信 的大厦对 我们的学 校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那么,我们又要如何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呢?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的途径。

第一,必须营造社会、学校、家庭诚信的大环境。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应该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有针对性地消除各种失信行为;学校则要求一切活动应有利于为学生净化心灵,端正自己的不良认识及为 行为创设 一个广阔 的空间服务,做到诚信立校、以诚信服人;家庭成员则必须尽 量做到避 免有悖诚 信的一言一行发生,诚信为人、诚信处世。只要社会、学校、家庭诚信教育协调互补,必将对学生的行为产生重大影响。

第二,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这一方面要求教师作出表率,另一方面要求广大学生 争做榜样 , 学校大力 宣传榜样。教育学生不是演戏,所以教师决不能搞双重人格,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使自己的品 行在学生 身上产生 潜移默化的效 果 ;学生争做表 率 ,就一定要 树立正确思想 ,做到明辨 是非、消除 不良习惯; 学校则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教育活动,大力宣传古今中外的典型诚信事迹特别是校内的突出事迹,使学生明确诚信是人的一种财富,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 ,从而形成 诚实、笃信 的班风、校风。

第三,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克服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中有才无德的“危险品”,大多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因为应试教育片面强调分数而忽视道德品质,这样往往使一些缺乏诚信道德意识的“人才”流向社会。

第四,加强监督。为此,学校要通过广播、报纸、黑板报、集会等从舆论上弘扬诚信精神,抨击诚信 失范现象 ,必要的还要对严重失信行为进行处分。

上一篇:煤炭行业企业投资下一篇:公文写作的模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