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语文情感教学

2024-08-29

农村小学语文情感教学(精选十篇)

农村小学语文情感教学 篇1

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一种认知的倾向。同样,在师生的交往过程中,也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凡是态度亲和的教师往往会赢得学生的喜爱。反之,一位整天死气沉沉、板着一副面孔的教师,学生很难会接近你,更不必说让学生和你一起走入课堂内容积极思考和解答问题。

(一)“言”之有“情”

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时,语气要温柔,要让学生感到安全感、信任感、亲密感。如,当有的学生回答问题结结巴巴时,可用关爱的语气鼓励他:“不要紧,大胆一点,说错也不要紧。”当有的学生因胆小而不敢举手时,教者轻轻地抚摸他的头,温和地说:“相信自己,你一定行的。”

(二)“动”之有“礼”

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在用口头语言表达真情时,教者还可辅之以一定的体态语言,如耸耸肩、点点头、甜美的微笑、关切的目光等,从而让所言之语更加有情,通过言行配合感染学生的情感。

二、煽情导入,渲染激情

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一个能够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教学实践表明,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合理地发挥语言魅力,注重教学语言的“煽情美化”,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一位老师教学《安塞腰鼓》一文时,先以一曲《黄土高坡》导入,创造出适合文本基调的情感氛围,在此基础上导入新课:“1992年,在北京亚运会上,一场充满民族风格的腰鼓表演,令无数人为之倾倒、为之魂牵梦绕。这就是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它粗犷、雄浑、动力十足,它是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象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它的风采和魅力吧!”如此煽情导入,学生学习课文的情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阅读课文时入境悟情就显得水到渠成。

三、媒体辅助,以形激情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实践表明,运用媒体手段辅助,创设适当的情境氛围,能够激发想象,促进理解,调动学生的情感“储存”。因此,在平时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可充分利用幻灯、图画、实物、录音等电教手段,通过创设具体形象的情境来开展我们的教学步骤,解决教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例:笔者教学《九寨沟》,伴随着充满激情、悠扬动听的《神奇的九寨》的音乐旋律声,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展现了九寨沟茂密的森林、神奇的湖泊、壮观的瀑布等景色。学生还未学习课文,已仿佛身临九寨沟那美丽神奇的胜景之中,已被其迷人的景色所倾倒。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课文内容,教者进行了生动地讲解。如此设计,节约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品词析句,读中悟情

品词析句是触摸作者丰富的内心,感受作者跳动的思想,揣摩作者思维的过程。叶圣陶老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优秀的文章往往情景交融,情感体现字里行间,渗透在文章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之中。因此,在平时的阅读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着力引导学生“慢慢读文,深入分析文本的内蕴”,从而把握词语的选择之妙,品鉴词语的“味道”。例:一位老师教学《诺贝尔》一文时,紧紧抓住文句:“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但双眼仍然盯着炸药不放。”引导学生体悟其中的情感。

师:从这句话中,你能读出了什么? / 生1:从“怦怦直跳”这个词,我能体会到诺贝尔紧张的心情。/生2:读到“近了!近了!”这个词,我知道炸药就要爆炸,危险正在接近诺贝尔。/生3:“近了!近了!”不仅是火星接近炸药,更是离实验成功近了。从“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我体会了他兴奋的心情。而这样的心情,我们也可以从三个“!”体现出来。/ 生4:由诺贝尔“双眼仍然盯着炸药不放”,可以体会到他为了自己酷爱的事业而不怕危险的精神。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这个片断的教学中,教者通过引导学生对一个词、一句话的仔细品析,完成了学生情感与作者情感的融汇与再创,使文本中情感真实地激荡于学生心中。

五、换位体验,角色移情

所谓“换位体验”就是以生活情感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最终获得高于生活的情感。实践表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者在准确把握文本情感因素的基础上,通过“换位体验”,能让学生形成身临其境的主观感受,使学生达到最深切、最生动地经历角色的心理活动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一)设问换位

阅读教学的课堂应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系统”,应作“变化”与“平衡”的统一。在教学中,通过设问导情,可以诱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情感活动。

(二)表演换位

赞可夫认为,“个性的东西是共性的东西的存在形式。”小学生自我表现欲望高、好胜心强,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适当的自我表现、张扬个性的机会,可鼓励学生通过角色表演、换位体验情感给语言材料带来一个再想象、再创造的过程。

农村小学语文情感教学 篇2

实验方案

一、课题指出

新制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在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中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更加强调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更加强调激发学生写话、习作的兴趣。兴趣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重要因素。人们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愉快地、主动地去探究它。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怎样,有无热情,是能决定其学习效果的。情感是人对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应,是由于客观事物符合与不符合个人的需要、愿望而产生的。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都是丰富多彩的,他们在用他们稚嫩的心来认识这个世界,用他们独特的思维来感受着生活。儿童在认识世界,了解社会的同时不会是无动于衷的,由于情感的介入使他对事或物产生了不同的情。作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尽情地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特征和情绪变化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情感作文。

儿童说话总是和自己的生活世界相联系,和他们的兴趣、惊奇感相联系,主要是一种个体经验、感受的自由表达。教育学家诺瓦利斯说:“只有当人纯粹是为了说而说时,他才真正说出了神奇的、原初的真实。”告诉学生作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你可以通过作文渲泄,达到心平气和、心中欢喜,通过作文诉说情怀,使心情平静、留下回忆。鼓励学生以平常心对待作文,少一些功利和杂念,要把作文当作自己的伙伴,当作知心的朋友,对他哭,对他笑,对他诉说心事,无话不说,无所不谈。学生在这种开放、轻松的状态下,在作文中出现了不少真实情感的流露。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作文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和相信每一位学生,让他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教师要用心感受他们的真诚与质朴,只是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再给予恰当有效的指导和帮助,把每次作文当作一次生生、师生真情交流的平台。充分给学生的作文松绑,还作文以自由和轻松。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就从指导思想和教育行为上确立了学生在语文教学地位,即主体地位。教师在学生学习中起着引导、点拔、启发等服务作用。“学习的主人”其显著特点是,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这就为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改革传统作文教学,适应学生持续发展。作文教学的着眼点应放在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上,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贯穿作文教学的全过程。

(一)农村小学如何面向全体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作文的兴趣,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这是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我们对农村小学作文情感教学的途径和策略进行实验、探索,旨在提高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质量和实现小学作文教学目标。

(二)从农村小学作文质量情况看,据我们初步调查,农村小学生惧怕写作文,作文中存在着错别字多,语句不通顺,条理不清,仿写和抄袭作文等普遍性现象,农村学生阅读量少,接触外界新生事物较少,造成其写作知识面狭窄。因而有的小学生写的作文老生常谈,缺乏新意,内容空洞,表达呆板,无真情实感。

(三)从农村小学教师方面看,作文教学从句式训练、片断训练到成篇的写作训练都缺乏有效策略指导,在写作学习中的跨度较大,作文教学存在着重形式的训练,轻内容的指导,重技能的训练,轻基本能力和习惯的培养,重课本习作训练,轻学生自主创作,忽略了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导致学生写作内容与学生实践相脱节。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认知规律,发展学生语言和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在探索作文教学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作文情感教学作文教学,真正落实和发挥作文情感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按照这一思路,我们决定进行课题实验。

二、实验的理论依据

新制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情动于衷而成于言。”是古人论文的名言。“情”就是一个所要表达的思想,在认识世界时所产生的情感。“披情以入文”,纵观历史上的文学名著,不是都浸透着浓厚的感情吗?作文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语言反映客观现实,表达真情实感以培养表达能力的综合的训练过程。对小学生而言,生活应是作文的源泉。学生的生活本是纷繁复杂的,千变万化的世界展现在他们眼前,使他们“目不暇接”。可在作文教学中常常听到学生诉苦:没有话说,没有表达的欲望。因此,作文教学应当是让学生的情感“活”起来。

三、实验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农村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数”,贴近学生实际,重在于努力提高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效率,给学生提供较多的学习和思考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次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作文动机和写作情趣,使之从动机走向目的训练,让学生从想说、敢说、爱写转化为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2、因材施教原则:一要充分利用教材,教给学生读写方法,让学生掌握知识要点,重点加强课堂练笔活动,每教完一课,根据课文不同的写作要求,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写的训练;其次要增加课外阅读量,教师要提供给学生课外读本,加强训练。其次要组织学生踏上社会,组织参观、访问、贴近生活、体验生活,寻找写作素材,对程度不一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材因人制宜训练写作。

3、整体性原则:作文训练系统整体内部与认识世界外部有着辩证的关系。《课标》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训练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因而指导学生写作文,必须从内容着手,由内容决定形式,要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引导学生做有心人,随时随地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四、实验目标

(一)目标

1、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乐学、善学,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增强写好作文的信心。

2、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3、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在校期间阅读总量要达到200万字,阅读速度每分钟要达到400字左右。

4、在作文训练中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把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和发展学生认识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情操,使学生学作文与学做人做到完美统一。

五、实验内容

要写好情感习作,前提条件是学生成长空间的拓展,是心灵体验的丰富。我们深知写作能力是一种潜能,等待着我们去唤醒和激发,激发是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帮助学生寻找激情的喷口。1.掀起一股热潮,让课内课外热起来

首先是从阅读中寻找写作动机,叶老说“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触发的功夫。”我们把触发的功夫下在读书上,古人对读书,读好书有过精辟的总结,如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讲明了读书与作文的密切关系。

▲ “故事会”。我们以年级为单位,安排讲故事活动。▲ “读书比赛”,评比“读书之星”。▲每班的“图书角”,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学校图书室 “开放日”里让学生徜徉在书海里。2.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作文活起来(1)引进时代的“源头活水”,给学生增添写作素材,如参观、访问、看展览、留心生活,拓展学生的生活视野,还有教材和影视等也是重要的写作资源。

(2)学校利用文化长廊,及时地将“历史纪念日”、“民俗节日”“时事信息”等相关资料刊出,为学生作文提供素材;展示学生的优秀作文。

(3)利用校园广播,在中午课间时间播放学生的优秀作文。有位诗人曾说,声音能在人的大脑和心灵上扎根开花。聆听优美的文章特别是那些纯朴的语言、新颖的词句往往会在学生的心底引起强烈的反响,这也多了一块丰富生活、陶冶性情、锤炼思想的文学天地。

(4)鼓励学生把优秀的作文投递到,《陕北娃作文之友》。搭建学生作文的平台还有一个重要的途径是参加各类作文竞赛。我们先后参加了 “感恩父母”书信竞赛、“歌颂党和祖国”作文竞赛等。获得各类竞赛奖20余人次,推动了作文健康地发展,让更多的人分享写作的快乐。

3.认定一种背景,让学生作文美起来

引导学生去发现、体验、感受,抒写心灵之音。农村小学有着丰富的多元写作背景,有耐人寻味的趣闻趣事,有奇山秀水的自然景观,有古老纯朴的民风民俗,有敦厚朴质的乡音乡情„„我们不断地与学生一道共同去追寻和享受。

(1)谈童年趣事,品生活甘甜,畅愉悦之情。

(2)观自然风光,察家乡巨变,表自豪之情。(3)感民俗乡情,缅祖辈魂灵,抒崇敬之情。

(4)尝劳动之乐,体父母艰辛,写生活之情。

六、实验的对象、方法和步骤

1、对象: 六年级4个实验班

2、方法:自然实验法,实验班按实验目标内容和具体措施组织作文教学活动,评价时,采用同年组横向比较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①在实验的实施阶段,实验班按实验的总体设想,把握实验目标,落实实验的具体措施,全面深入进行“情感作文”的研究。

②阶段测验:

根据实验的总体设想和年级的培养目标,在本学期进行一次综合性测验。实验班自身进行同年级横向比较,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对实验进行阶段总结。

3、总结阶段

七、实验成果形式

将学生写的作文汇编成册,并设计、绘制封面和插图。

八、实验的具体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学习“系统科学方法论”、“现代教育思想”、“创新教育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有关内容,以及教科研的先进典型经验。通过理论学习、结合教改实践,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使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把科研活动立足放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上,使实验内容真正得到落实。

2、组织实验教师认真学习实验方案,研究和分析实验的具体措施,使每个实验的参与者都清楚地认识实验研究的实质,并在实验中自觉地、创造性地工作。

农村小学语文情感教学 篇3

[关健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情感朗读

情感朗读是一种将书面语言有声化、把抽象静止的情感变为真实具体的情感的阅读方法。它是语文教学的一把金钥匙,是衡量、检验阅读能力的重要标志。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体现在情感朗读的好与坏上,情感朗读教学抓好了,语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因此,《语文课程标准》中把“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朗读的总要求,这是每个学段阅读教学中要求达成的一项重要指标。

然而,当前农村小学语文的情感朗读教学却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具体表现主要有三:

其一,农村教师对情感朗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课堂上对朗读教学轻描淡写一带而过。他们认为朗读不考试,对提高学生语文成绩影响无足轻重,导致绝大部分农村小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停留在故事情节和词的表意上,却不能读、不敢读、不会读。

其二,农村教师自身素质不过硬,对教材理解不透,对课文表现的情感把握不准。部分教师普通话都不标准,方音重重,有的甚至一句普通话也不说,整堂课干脆用方言包围,导致农村小学生朗读课文无从下手,不知其所以然,更谈不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其三,教师在课堂上不示范,不教给朗读方法,更不注重学生个性化朗读训练,只是放手让学生去默读、齐读,导致农村小学生读书成唱读,朗诵成唱歌,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固定的韵调,情感因素几乎为零。

如何解决小学语文情感朗读教学的不足呢?

一、重视情感朗读教学,提高教师自身素养

农村小学语文的教学要高度重视情感朗读教学,把这一重要环节真正落实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首先,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情感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自古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有声有色的情感朗读能“使其言皆若出于吾口,而后得其心”,真正起到再现作品人文思想、品味作品人文内涵、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朗读既是阅读的起点,又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一篇好的作品,学生理解得透彻,其朗读起来就富有情感,反之亦然。同时,情感朗读能使人获得思想熏陶。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对文中描写的人和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并潜移默化地接受到各种社会性的情感陶冶,它是“教书育人”的最直接的体现。“语文能力不是做题做出来的,而是读出来的。”由此可见,情感朗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只要抓好了这一环节,语文教学就会事半功倍。

其次,“打铁还要自身硬”,农村小学教师要充分认识这一点。要勤学苦练说好普通话,上课时一定不说方言,哪怕不很标准,我们也要坚持用普通话上课;要多研习名家作品,认真分析、反复揣摩,不断提高自己把握作品情感基调、思想内涵等方面的能力;要多听名家诵读资料,取长补短,掌握声调的高低、声音的变化、速度的快慢等抑扬顿挫的朗读方法,填充自己朗读情感表达的缺失;要勤做美文美读练习,不断尝试,反复实践,不断提高教师朗读情感表达的水平。只有这样,农村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才能得到提高,才能把语文朗读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二、创设情感朗读情境,帮助学生找情感共鸣

陶行知先生说过:“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部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情感朗读教学也是如此,必须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朗读热情,把主动权交给孩子。只有学生找到了情感共鸣,才能入情入境地慢慢读出味儿。

创设情感朗读情境,一要精心设计导课。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诵读兴趣。要揣摩学生心理,认真分析研究课文,提炼课文亮点、趣点,精心设计导课。一段童趣的真情表白,一个娓娓动听的故事,一个游戏,一首好歌,一则谜语,一句动情启扉的话语,往往能使学生对课文“一见钟情”,产生情感共鸣并陶醉其中。

创设情感朗读情境,二要科学设计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与想象。有很多课文描写的是农村学生不熟悉的甚至是全然不知的事物,要想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很不容易。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想象,才能慢慢地把学生拉入情境之中。如教学《草原》第一节,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看第一节,说说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喜欢吗?通过朗读表达你的心情。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句子,为什么?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美美地读这段课文好吗?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会产生想象,用心去感受,朗读才会情感流于言表。

创设情感朗读情境,三要巧妙制作课件,拉近学生与作品、作者的距离。在小学语文中有许多课文距离学生较远,有的是时间、空间上的,有的是生活上的,如《长征》《草原》《十里长街送总理》《海上日出》《我的战友邱少云》,等等。教学这类课文,教师要巧妙运用远程教育设备制作课件,让学生在课件创设的情境中走近作者,走进作品,真正引起情感共鸣。

三、开展情感朗读示范,引领学生在内心感悟

范读,在情感朗读教学中作用巨大。无论何种形式的有感情的范读,都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成功地架设一座沟通的桥梁,拉近距离,引发共鸣。

1.要让学生听老师是怎么读。在指导情感朗读时只告诉学生该怎么读不该怎么读是不行的,教师要示范朗读,它既能帮助学生了解掌握课文的基调,又能减少学生朗读时的盲目性。教师范读时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己融入作品之中,要通过声调、音量、速度等的变化和语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去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身临其境。

2.要让学生看别人是怎么读。现在名师所教学生情感朗读的视频很多,农村教师要多搜集整理并把它放给学生看。学生在观看中一定会全神贯注、深感震撼,他们会被那声情并茂的声音所吸引,从而猛然醒悟:原来是这样读的呀!

3.要让学生想专家是怎么读。语文朗读录音是一个很好的情感范读工具,录音往往配备音乐,是一些语言类专家的声音。在课上和课间经常放给学生听,让这些感情深厚、激情澎湃的朗读声时时缠绕在学生的耳边,让学生边听边想专家是怎么读的,学生一定会身受感染、深有感受,情感朗读教学一定会受益匪浅。

四、教给情感朗读方法,引导学生走美读之路

农村小学的朗读教学应少用或不用“齐读”。因为“齐读”会导致学生为了追赶统一的节奏,丢掉了个性化情感需要的韵味,把朗读变成“唱读”,有百害而无一益。我们要培养学生个性化的有感情的朗读能力,就有必要教学生掌握一些情感朗读方法。方法很多,这里略举其五。

方法一:抓重点词、句朗读。要读好一句话,首要的是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中的重点词,在朗读前将这些重点词标上记号,朗读时抓住一个或一连串的词,通过解析词义达到读得入情入境的目标。

方法二:表情、动作朗读。做动作、露表情是小学生很喜爱的方式。描写人物的一些作品我们都可以让学生在朗读时根据文中的描述配上自己的动作和表情,这样很能在学生心灵激起共鸣,读出神韵。

方法三:体验性朗读。它有两种,一种是换角色体验朗读,还一种是生活体验朗读。前者是换位体验他人情感,让学生把自己当成课文中的人物角色,想人物之所想、行人物之所行,感受情境,读出情感。后者是以学生自己生活感受为牵引,回忆生活中与作品情境中相似或相近的经历感受,从而感同身受,情感自然溢于言表。

方法四:看画面朗读。画面的形象可以通过视觉给学生心灵产生震撼。比如教学人教版第八册《普罗米修斯》,当学生有一定的情感铺垫后,教师出示普罗米修斯肝脏被鹫鹰啄得浑身鲜血淋淋的画面,学生一下子就被主人公所忍受的残酷惩罚、不畏强暴、勇敢牺牲的精神所感动,读此文本时学生最动真情。

方法五:辨标点朗读。不同的标点符号有着不同的含义,包含着不同的情感因素。能快速辨别标点符号的含义,朗读时表达的就会更准确,朗读得也就更富有情感。这个方法在朗读教学中作用也是很大的,可它往往被许多教师忽视了。在情感朗读教学中,要通过分析标点符号帮助学生正确把握句段,让学生把抽象的标点读出真实的情感。

当然,除此以外还有很多朗读方法,如想象朗读、补充资料朗读、分角色朗读、换词比较朗读等,都可以在朗读教学中加以指导运用,从而让农村小学朗读教学中盛开感情之花。

责任编辑 唐 河

农村小学语文情感教学 篇4

一、语文教师要有激情

一堂语文课要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 教师就要合理引导, 需要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 以情传情。如果说, 在你的课堂上, 孩子因为你的存在而愉快、兴奋, 甚至跃跃欲试, 你的教育就成功了一半;如果孩子因为你的存在而压抑、低沉, 你的教育必将失败。文章不是无情物, 成功的语文教育应该是充满激情的, 使学生在心灵的碰撞中受到教育。教师只有自己先动情, 才能把这种情感传递给学生, 使其受到感染。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饱满的情怀、真挚的爱去对待学生, 调节好自己的心情, 深挖教材, 把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感悟、每一种情绪都用语言、眼睛、动作等传递给学生, 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并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活动中去。所以说, 想让学生做一个情感丰富的人, 教师自己先要动之以情, 这才能使得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顺利地迁移到学生身上, 这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

二、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语文课就是要通过课文的教学, 将反映着作者或人物内心丰富的、高尚的情感进行渲染, 使学生人格和个性得到完美、和谐的发展, 达到塑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目的。“文章合为时而著, 诗歌合为事而作”“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情溢与海”“文章不是无情物”, 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要深入挖掘教材中隐含的情感因素, 使情知交融, 情通理达。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 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以此培养和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

例如, 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 在第一段结束深化理解时, 我以挂图为教具, 让学生以“可怜的小女孩”为开头说几句话。在此过程中, 学生说出了对女孩的同情, 受到了精神上的感染。最后我又配上风声, 让学生齐读第一段, 使学生再一次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 深切领悟文章感情, 到达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情境, 渲染情感

人为了生命的存在和发展, 必须在适应环境的同时又能够积极地改变环境、创造环境, 即人必须要主动。而主动地思考、体悟、融入情感, 是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又一主要因素。教育要引导学生进入作者描写的情感, 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与作者产生共鸣, 达到亲情、生情的目的。教师可通过音乐渲染、以理激情、语言激情等方法让学生的情感迅速受到感染, 产生共鸣, 进入教学境界, 达到情理交融的境界。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创设语文描绘的特定境界, 让学生在情境中反复欣赏, 入其境, 悟其情。对于那些情节性强、形象鲜明的语段, 教师还要让学生反复揣摩、推敲, 使其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例如, 《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第9、10两个自然段, 内容是小女孩在幻觉中见到了奶奶。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 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文插图:小女孩的目光、赤着的脚, 与奶奶依偎的情景……然后让学生闭目凝神, 我则开始以深沉、缓慢的语气范读课文, 这样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参透性的。之后, 我再让同桌两人做这样的练习, 深化了教育效果。

四、从语言品味中悟情

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在整体中感受文章的人、事、景、物, 从而引起学生的情感反应, 领会课文的优美滋味。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 从字、词、句入手进行朗读训练, 体悟情韵。教师在引导学生感知描述性优美语言时, 应让学生依据已有知识经验想象情, 像演电影一样, 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从而透过语言文字达到领略作者表述之情的目的。例如, 《匆匆》一文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 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 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 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要想深刻领会朱自清在文中表露的思想感情, 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让学生在读中悟情, 凭借范读、自读、轻读等多种阅读方式使学生了解“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从而使作者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体验水乳交融, 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五、教师要讲究语言艺术

真挚的感情固然重要, 但精妙的语言, 更是语文教师要具有的。如果语文教师只是用公式般语言冷冷的推理, 那么, 文章的情, 作者的情, 意境的美, 是不可能传达给学生的。因此, 语文教师必须讲究语言艺术, 把握最佳时机, 因势利导, 循循善诱, 把自己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然后把学生带入到意境中来, 使学生真正懂得作者的目的。此外, 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语句表达出来, 其情境就大相径庭了, 所以语文教师讲究语言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浅谈小学语文情感教学 篇5

浅谈小学语文情感教学

文/李贤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是说要想领会一篇文章的内涵,就必须领会文中的情感因素,通过对字词句的品读、感悟、理解,与文本对话和心灵的沟通,引发学生情感体验,产生情感共鸣,让躺着的文本站立起来。

一、创设情境,烘托情感气氛

“情生于境,境能移情。”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沟通交流,激发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兴趣。教学时,教师要把学生带入文本,让学生走进文本所描绘的意境,去感受作品的情感,与文本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达到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流,才会与文本产生心灵的对话。

例如,在教学《我家的亲属》时,上课伊始,先给学生播放歌曲《让爱驻我家》,将学生带入家的温馨,感受一家人其乐融融,感受家人那份浓浓的深情。创设了情境,充满听觉音乐歌曲和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不仅很好地渲染了课堂气氛,而且将学生带入课文情境中,唤起了学生对家人的`爱戴。

二、启发想象,进入情感画面

在引导学生阅读文章时,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抓住重段落透过具体的语言,想象出丰富多彩的形象画面,让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更深刻地体会到文中的情感,唯有读者用心去读,才能触摸到作者的思想灵魂。

教学《丰碑》时,文中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灵,感染了每一位读者,全文没有华丽的辞藻,更没有激情的赞誉,只是通过细微的情感变化,让我们知道“他就是军需处长”.教学这个片段时,我让学生配乐朗读,想象军需处长的姿态,使文章的人物形象鲜活起来,使语言与形象水乳交融,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产生了心灵的共鸣,让人性更丰满。学生的情感高潮迭起,心中由衷地产生对军需处长的敬佩。“一座晶莹的丰碑”定格在学生的心中,让学生永难忘,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引领拓展,历练情感表达

学生在理解课文之后,情感因素得到内化,学完课文后要引导学生拓展,使课文中情感因素得到进一步升华。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自由表达,心灵可以得到洗礼,从中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学完《我家的亲属》后,我引导学生拓展训练:请谈一谈自己帮父母做过什么事。有的说:“我帮妈妈洗碗,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它洗干净。”有的说:“妈妈病了我帮妈妈端热水吃药。”有的说:“我帮妈妈送伞。那天雨下得很大,我的衣服都淋湿了。”有的说:“妈妈干一天活很累,我帮妈妈洗脚。”有的说:“我以后要多帮妈妈做事,让妈妈多休息一会儿!”从这些质朴的语言中读懂了沉甸甸的母爱。相信学生会铭记这一刻,并以实际行动回报母亲。

语文课堂是灵动的课堂,只要我们抓住教材中情感触点,就能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产生感悟和思考,从而达到情感的升华。

农村小学语文情感教学 篇6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情感管理;新课改;农村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观念中明确提出的三维目的之一就是情感和价值观教育。就人文性而言,首先是说教材选编时内容要体现人性;其次教育者要改变教育观念,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特别是课堂教学管理上要和情感教育相结合,热爱学生,关注学生,注重语文课堂的情感管理。

一、师生间以礼相待

这是课堂情感管理的开端。上课时学生起立向老师问好后,老师也应该向学生问好,这一行为既是中国传统教育过程中礼尚往来的基本素养的体现,又可拉近師生之间的内心距离。所以教师向学生们问好时,一定要认真对待、彬彬有礼。

二、教师对待学生要亲切

体态语言是教师语言的一部分,也是情感管理的重要内容。教师上课面带微笑,给学生以亲切感,这样,就会消除与学生的隔膜,和学生的心理沟通也就容易多了。我们经常教育学生要乐学,主要是让学生调整心态,不要把学习看成一种苦差事,应把它看成一件快乐的事。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千方百计为学生创设乐学的氖围。尤其是语文教师,我们引领学生阅读的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是作家通过艺术形象,把自己在生活实践中的体验和思想感情传达给读者的语言艺术。文学作品阅读是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过程中对艺术形象的感受、体验、想象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一种审美的认识活动,是一种娱乐活动,是对文学作品语言美和情致美的欣赏,是对美好生活的再体验和领悟。比如,在学习《荷塘月色》这一课时,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就会感受到作者在文章里展现了一种清淡的哀愁与喜悦这样一种复杂感情。这种感情也恰恰抒发当时那些对现实不满却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矛盾心理的真实情感。作者通过对高洁的荷花和洁净的明月的赞扬,婉约地表明了自己不愿与污浊小人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他在恬静优美的荷香月色里,寄托着对黑暗现实的憎恨厌恶之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之心。作者用清新的文字精彩地描写了自然景物,细腻形象,出神入化。同时情景交融,情中有景,景里见情。全篇洋溢着静美又迷人的气息,将读者引入了一个宁静的环境,使人产生强烈的共鸣。这种对文章的感受和分析,就是鉴赏的过程。在鉴赏中,我们既获得艺术享受,思想上也受到了启发,精神上感到满足和愉快。面对引领我们进入美好境界的文本,让我们不由得爱上文学。

三、教师言辞具备感染力

语言的感染力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讲普通话。语文老师上课一定要讲普通话,这是语言的最基本要求。同样一篇文章,用普通话朗诵和用方言诵读,效果截然不同。特别是农村语文教师,由于语言环境不好,一定要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在课堂上开口就讲普通话。还有语言表达要准确、流畅,符合语言规范。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表达不可颠三倒四,语病百出,甚至出口就读错音,出手就写错字。当然语言要丰富。只有丰富的语言,才能让学生体味出语文的博大精深,才能让学生体味语言的表达技巧;语言要有美感。语文教师,尤其在表达时,让自己的语调高低适中、语速快慢恰当、抑扬顿挫、吐字清晰、体现出语言的韵律美;第五,语言要风趣幽默。语文教师要通过自己高超的语言艺术,让学生体味到语言表达的艺术技巧。只有娴熟地运用各种表达技巧,修辞手法,语言智慧,方能使自己的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四、所教课文要有吸引力

虽然文本是必修教材中的某一册,或是选修教材中的某一专题所讲授内容是统一的,但是,教师要通过自己的独特设计,体现艺术性,从而增强授课内容的吸引力。诸如巧妙的导入、独特的板书设计、精巧的作业等等。

五、要有针对性教学方法

首先,要确定你所教篇目属于什么课型,是讲读式,还是欣赏式还是讨论式,还是练习式?是自读式,还是探究式?

其次,根据所授课的课型,选择适合自己学生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用教学方法的独特性吸引学生,达到课堂教学管理的目的。例如,引导学生阅读说明文,采用练习式较好。因为我们知道,说明文的目的就是普及科学知识,所以,阅读时主要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所以,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时,教师首先应将自然科技文和社会科学文阅读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教给学生,然后,按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设计3—5个练习题,让学生检索与题干中选项相关的信息,从而,了解文中介绍的科学知识,体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引导学生阅读古典诗歌、散文,就要采用鉴赏式,重点教给学生鉴赏的方法及鉴赏时需要的专业术语,让学生学会鉴赏。当然,古典诗歌、散文鉴赏式,要通过朗读,让学生体味出这两种问题的语言美、意境美。

六、关注学生的反应

教师应随时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使每个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怀与爱戴,特别是发现学生心理或行为有反常时,必须及时询问并进行治疗。

总之,语文课堂的情感管理,需要教师调动多方面的有利条件,全面开展才能有奏效。

浅谈小学语文情感教学 篇7

一、情感教学的含义以及相关特征

(一) 情感教学的含义

当前, 针对情感教学, 具体的定义并未得到统一建立。对情感教学理论进行分析可知, 学校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 更是使师生情感得到不断升华的过程。所以, 我们就可给情感教学下这样的定义: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 使教学效率以及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依靠一系列可对学生情感进行引发的因素, 例如语言、行为、态度等对学生进行教育, 使他们的学习热情得到激发, 进而获得认知需要以及情感需要的一种教学手段就称之为“情感教学”。

(二) 情感教学的相关特征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 教师需依靠自身的行为以及情感来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 让他们获得积极向上的情感。这不仅是情感教学的要求, 还是推进师生交流、双向互动的重要因素[1]。

二、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

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进行有效培养, 使他们的文化知识以及语言运用能力得到相应提升, 就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最基本目的。这一目标的完成过程也是老师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一般而言, 教师是感情的传递者, 所以教师就必须做到情境相融、以情传意, 并为学生创建出更多的审美情境。另外, 依靠情感交流, 教师和学生还可在思想上达到共鸣, 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心理情况。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对于素质而言, 内化是关键部分, 而习惯的养成以及情感的形成则是内化最主要的内容。因此, 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 教师若想从根本上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进步和发展, 就必须注重情感教育, 将情感教学巧妙地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去。

三、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情感教育已成为了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的重点环节。笔者结合多年实际教学经验得出, 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情感熏陶, 明辨是非

在语文教学课堂上运用情感教学可对学生的价值观以及思想情感进行培养熏陶。小学语文教学所选的文章都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 能给予学生启发和引导。通过老师的讲解, 学生就可从中体会到丰富的思想内涵, 进而获得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健康的思想。在小学阶段, 学生们的心智大都不够成熟, 还无法拥有完善的对是非对错进行判断的能力。依靠对语文课文的细致讲解以及对作者思想情感的深入挖掘, 教师就可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 使其判别是非的能力得到有效增强。

(二) 调节情绪, 稳定情感

对于周围的万事万物, 小学生都抱有极强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 但由于缺乏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社会经验, 他们往往不具备较强的情感控制能力, 看问题也不能做到全面、深刻, 而这也正是小学生思想情感不成熟的表现。对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进行分析可知, 小学生情感教育已受到了教育界的高度重视, 加强小学生情感方面的指导和教育, 一方面可使他们的情感控制力得到提高, 另一方面还可对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

(三) 净化心灵, 陶冶情操

在小学阶段, 孩子们的思想、情感世界都较为单纯, 因而也容易受到外在事物的影响。所以, 学校就需为小学生创造出一个健康的情感环境, 使他们获得较强的情感自制力, 并学会对不良思想进行抵制和抗拒。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多姿多彩, 每一篇文章都包含着不同的思想内涵, 而这些情感都可帮助小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2]。

四、对小学语文情感教学进行完善的相关措施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 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的相关内容也随之得到了加强。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 语文教师需结合新课改的相关内容以及基本要求, 对小学生的情感培养环节进行重点关注。针对新课改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情感教学, 笔者结合自身实际教学经验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 对课文情感点进行重点把握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 小学生往往无法对一篇课文的重点进行准确而深入的理解, 因而也难以从文段中体会到作者的真实情感以及思想主旨。为了对这一问题进行解决, 语文教师就需在备课阶段对小学生的情感特点进行深入把握, 进而找出文章的情感点。在课堂上, 语文老师就可将情感因素作为全文的线索, 引导小学生对文章的情感因素进行分析, 最终形成思想上的共鸣。

例如, 在学习童话故事《七颗钻石》这篇课文时, 老师所需把握的情感点主要有:一是水源缺乏、天气炎热, 女孩在寻水的过程中晕倒, 显示出了水源的珍贵;二是母亲将来之不易的水让给女儿, 凸显出母爱的伟大;三是口渴的女儿将珍贵的水让给了过路的人, 体现出善良的心灵以及博爱情怀。又比如, 在对经典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进行学习时, 需把握的情感点是小女孩在饥寒交迫的情况下卖火柴, 对寒冬的深入描写更能衬托出小女孩的困境与无助。在讲课的过程中对文章情感点进行穿插, 就可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体内容以及思想感情, 深切体会到小女孩的悲惨命运, 从而激发对贫苦儿童的同情之心。

(二) 交流真情实感

小学生的情感需求以及日常生活是小学语文教材的基本点, 因而小学语文教材大多都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在教学活动中, 语文教师就需将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 并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

例如, 在学习《搭石》一文时, 教师可对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进行深入分析, 进而激发学生们的联想。这样一来, 学生就可联想到辛勤的清洁工、默默无闻的警卫员以及在学校传达室看门的老爷爷……由此可见, 学生在对课本知识进行学习的同时, 也得到了心灵的洗涤以及情感的熏陶。

(三) 运用多媒体创造情境

一般而言, 小学生都具有较强的直观思维能力, 情感易受到情绪的影响。针对这一点, 小学语文教师就需进行充分利用, 即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对语文学习情境进行创建,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例如, 在学习《小小竹排画中游》这篇课文时, 老师可用多媒体为学生们放映竹排在青山绿水中漂流的画面以及视频, 使学生热爱山水的情感得到激发。又比如, 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时, 教师可为学生播放相关的视频, 并配上哀婉的乐曲, 使学生能对狼牙山五壮士的悲壮命运有深刻的理解。由此可见, 在教学工作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 既可激发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又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对课文情感进行掌握[3]。

五、结语

综上所述, 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 情感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 小学语文教师就需结合新课改的相关要求, 对教材进行深入钻研, 并将情感教育贯穿到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去, 最终使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

摘要:作为一类教学方法, 情感教学对语文教学课堂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将情感教学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一方面可使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得到调动, 另一方面还可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对教学知识点进行深入理解和掌握, 最终推动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学,作用,措施

参考文献

[1]张瑞.“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J].科技视界, 2013 (30) .

[2]吴端取.激情感促发展——谈谈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散文百家 (新语文活页) .2013 (10) .

小学语文情感教学浅谈 篇8

上世纪80年代后期, “唯智性教育”的弊端引起了国外学者的反思, 对情感教育的研究拉开了帷幕。1990年, 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彼得·萨罗维率先提出了“情绪智力”的概念, 阐述了情感在人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并严厉批判传统教育体系对学生情感教育的忽视, 开创了情感教育的先河。此后, 戈尔曼在《情绪智力》一书中对情感教育的概念和理论加以诠释, 进一步推动当代西方情感教育的兴起。

在我国, 情感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完全被忽略, 直到20世纪90年代, 人们才逐渐认识到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朱小蔓的《情感德育论》开创了中国情感教育研究的新领域。该书主要研究了青少年道德情感对个体成长的影响。自此以后, 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参与到情感教育的研究中, 中国式的情感教育模式才逐渐形成。

二、情感教学的忽视

雅思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曾指出,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 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通过教育使具有天资的人, 自己选择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自己把握安身立命之根。”这说明,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逐渐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 而不是让学生仅仅获得认识的堆积及知识的积累。

就小学生而言, 小学阶段是他们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起步阶段, 教师的言行直接而深刻地影响着他们。但是, 我国现阶段基本教育大体上是“功利”而“急躁”的。孩子从未出生到高考, 从父母到教育工作者, 都在“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影响着每一个孩子及每一位家长, 让他们的心态不再平静。但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 此时此刻不应该忘记教育应该是“慢的艺术”, 更不应该忽略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对每个受教育者而言是真实存在的, 我们往往在不断地追求在“最高效”的教育模式。在盲目追求教育的时效性的过程中, 由于情感教育的无法具体量化、无法在短时间内获得成果的特点, 导致了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在情感教育方面某种程度的忽视。

一般说来, 语文教学所承载的各种知识, 会让学生拥有对真善美、假恶丑的最原始, 最直接的感悟, 通过这些知识他们将获得人生的启迪、情感的升华, 等等。那么, 小学语文教育, 应该重视学生成长中的人文情感的发展, 重视学生在成长中的精神体验, 不应因为情感目标在短时间内无法实现而完全抛弃。

三、教学过程中语言形式与学生的情感结合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实现情感目标的最好方式是在讲授知识的同时结合学生自身的情感体会。在小学很多经典课文中, 我们不难发现, 作者都在通过语言文字的力量在向读者传达他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毫不夸张地说, 在小学语文课本上没有任何一篇文章中的文字没有被赋予思想感情, 因此,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有不断挖掘隐藏在课文语言文字背后的内容和深意, 学生才能在理解、掌握知识的同时, 获得爱恨喜悲的情感体验, 而逐渐养成自己的价值观及人生观。

1.隐性的情感因素。说明性文体是小学语文课文中很常见的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往往成为隐性情感因素的载体。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月球之谜》就是较典型的一篇。课文有这样一段描写:“夜幕降临, 一轮明月悬挂在高高的夜空, 那皎洁的月光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月球是从哪儿来的?上面有些什么东西?它跟地球一样吗?古往今来, 为了探索月球的奥秘, 人类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语文课上, 老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 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例如, 在皓月当空的夜晚, 同学们是否欣赏过湖边、池塘边或草原上的美景, 鼓励学生搜集与此有关的散文, 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古人对那皎洁的月光有什么样的遐想?“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让学生去搜集更多与月光有关的古诗词, 体验一番古典文学的美好。还可以通过对课文中月球奥秘的讲解激发学生的科学钻研精神, 对学生科学态度, 甚至人生态度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2.文学艺术的熏陶。有许多行文优美、语言醇美的文章被收录于小学语文课文教材中, 这些都是文学的典范。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分层次利用好课本中的语言材料 (字、词、句、段、篇等) , 引导学生不断发现蕴含其中的语言韵味, 培养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能力的同时, 让他们既获得文学方面的学识修养, 又能获得文风、情趣等深层次的艺术修养。

在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的《雷雨》这篇文章中有这样的描写:“忽然一阵大风, 吹得树枝乱摆。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 逃走了。”文章描写蜘蛛所有的“垂”, 用得非常准确。对于小学生而言, 他们的生活经历较少, 情感体验总体上也不够, 怎样做才能让学生获得准确的情感体验呢?首先, 可通过类词互换对比 (如等) 的方式, 如“跌、跳、掉、落”等动词用在此处意义接近, 却不甚准确;其次, 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力, 用熟悉的事物的样子加以联想如“垂柳”。长此以往, 学生会渐渐喜欢上这样的文字表达形式, 培养出规范用词的意识。

3.关注经典。对于小学语文课文而言, 所选编入教材的文章大多为名家名作, 虽经过改编, 但还是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表达, 体现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因素。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路旁的橡树》中的一段。“工程师向工人们走来, 他什么话也没对工人们说。工人们也沉默不语。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 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 叹了口气, 工人们也沉重地叹着气……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这段话充分体现了文中的主人尊重生命, 爱护环境。

四、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力

意志力是指一个人为了完成某个任务而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的能力。研究表明小学生的学习意志力整体上较弱, 通常, 小学生的平均注意力集中时间大约为15~20分钟。然而, 在我国小学一节课的时间最短为40分钟, 最长则超过50分钟。如何增强学生的学习意志力是每位语文教师都应该关注的问题。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意志力, 我们每位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将课堂时间进行有效的划分。这样, 活动将完整的语文课堂划分为若干部分, 通过情绪的放松, 让学生的注意力再次集中。例如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情况来安排一些有意思的语文趣味活动, 如“歇后语”、“讲故事”、“词语接龙”, 等等。

五、正确引导学生的情感价值观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 各种文化随之快速兴起 (商业文化、影视文体、网络文化) , 小学生开始有意识地参与各种活动, 特别是在诸多成人的活动中, 小学生的身影也越来越多的出现。这样他们在思想上受到的各种文化的冲击也将越来越大。在这种形势之下, 我们的老师应更加关注每位学生个性的发展。就课堂教学而言, 对一线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不再是过去教师的“满堂灌”和“一言堂”了, 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鼓励学生发表个人的观点。小学生由于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熟, 加之受各种外界思想的影响, 因此教材中所倡导的价值取向与目前形势下个人的价值观之间一定存在明显的矛盾与冲突。对于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很多问题, 学生不能正确判断或感到迷茫, 这时就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 这对学生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文章开头讲述了在一个天空湛蓝、空气清新的美丽小村庄里, 郁郁葱葱的森林被村民不停地砍伐, 一年年, 一代代, 山上的树木不断减少, 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过日子。文章最后所介绍的是一场大雨过后, 小村庄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何处。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 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教师在讲解这篇文章时, 应恰如其分设置一些悬念, 同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斧头砍伐森林与这个美丽的小村庄毁灭有什么直接的关系?让学生相互讨论并查阅各类书籍找出其中原因。最后得出结论, 保护环境非常重要。另外, 也可以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访问和调查, 更多地了解家乡的环境状况, 了解当地政府和人们为保护环境做了哪些具体的事。

在课堂上, 教师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讨论家乡环境受到的污染情况, 例如原来郁郁葱葱的树木越来越少了, 清澈见底的小溪、小河现在已经变成了污水横流的臭水沟;每到春天, 山上的野花也越来越少, 采花的蜜蜂更是不知去何处了, 有雾霾的日子越来越多;水土流失, 土地沙化……大家你一言我一语, 控诉着人类对环境破坏的种种行为。也许就在这时, 从教室里传来了不一样的声音;“老师, 虽然我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糟糕, 但我觉得我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此话一出, 四座皆惊, 面对这样的情况,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去引导他们、说服他们, 要让他们明白破坏环境带来财富是暂时的, 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不是长久之计。这是一种情感态度的升华。既纠正了错误的价值观, 又引出新的深意。

其实小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尚不稳定, 面对很多问题还不能辨别是非。因此, 在课堂上, 教师可以利用自身丰富的阅历和书本上的知识来引导学生, 让他们获得情感方面的积极体验。

六、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情意教学水平

在我国, 教师普遍素质较高, 但仍然参差不齐。所以, 在教育学生、关注学生的同时, 我们也应该注意提高教师的情意教学水平, 要想达到很好的情感教学, 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情感建设。提高教师情意教学水平的途径有很多, 可以通过网络培训、专家讲座、专业机构指导等多种途径。另外, 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 同样应该阅读大量中外名著, 以期获得经典文学的阅读体验。只有将海量阅读与课堂实践结合起来, 才能实现最佳的情感目标。

摘要:在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过程中, 教育工作者逐渐认识到了陈旧的教学模式对学生情感发展的扼杀。与此同时, 越来越多的一线语文教师尝试改变一直以来课堂教学中过分关注讲授与知识灌输的传统, 试图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养成一定的情感价值观。

小学语文情感体验式教学谈 篇9

一、以读为本, 在反复阅读中体验文中的情感

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在摈弃以往的“以讲代读”的弊端的同时, 越来越呼唤“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提倡“以读代讲”、“以读为本”。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的确, 反复地读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体验文中的情感, 培养良好的语感有很大的帮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 在浓浓的情感世界里体验、品味, 从而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 展现富有情感的生命个体, 积淀人生美好的情感体验。反复阅读一般有以下两种形式:

一种是个性美读, 即学生带着强烈的阅读主体的个性特征, 针对喜好, 选择性阅读, 阅读时融进了自己的独特情感、理解和体验。在学习文章时, 教师应鼓励学生对自己喜欢的语句、段落进行反复的阅读, 从中进行体会和感受。美读可以使儿童的心灵得到滋润, 美读可以使学生的智慧受到激发。这是一种无意识的、欣赏性的一遍接着一遍地读, 让学生通过读, 跟着语感和作者一起, 再把所体会到的文章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

在语文教学中, 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 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 诱发他们去想象, 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在语文教材中, 还有为数不多的诗歌。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感、音乐美。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地吟诵才能体现出来。通过朗读, 品味诗句, 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诗歌鉴赏诗歌, 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另一种是有层次地读, 即教师根据教学进程设计的一系列不同层次的读。如通读往往是放在初读课文理解全文内容时用, 精读往往是放在理解重点句、分析人物性格等时用, 而活读往往是放在课文结束时, 为了延伸课文情节, 丰富想象而设计的练笔。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语文的课堂应该是挥洒情感的课堂, 放飞灵性的课堂。课堂教学中应以“读”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始终, 在反复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反复阅读中放飞学生的激情。

二、以情为线, 在情景交融中体验文中的情感

情感体验式教学应当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一个“情”字, 应当以“情”为主线, 把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有层次地连接起来。叶圣陶曾说:“读书心有境, 入境始为亲。”“入境”就是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去, 使学生由一个旁观者变为一个当局者, 去亲近人物, 去“悲伤着你的悲伤, 幸福着你的幸福”, 和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通过多种渠道创设一定的情境, 以教师之情、文中之情、媒体之情来激发学生之情, 使学生入情入境, 从而引起情感的“共鸣”, 加深理解和体验,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三、以想为翅, 在放飞想像中体验文中的情感

情感体验式教学更需要给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只有让学生放飞想像, 文中的内容才会更加充实, 作者的情感才会跃然纸上, 学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和体验文中的情感。一般来说, 常用的想像有以下几种:

1. 课文的平淡部分深入化

课文中有些句子似乎很平淡, 但仔细琢磨起来, 却言语浅近而意义深远, 操持简单而意义广大。如果教师能因势利导, 就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诱因, 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认识事物本质及内在联系, 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如一位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鸬鹚》一课中渔人命令鸬鹚下水捕鱼的句子时向学生质疑:“这一抹, 还抹出了什么?”学生的创新思维一下子被打开, 有的说这“一抹”抹出了财富, 有的说这“一抹”抹出了明天, 还有的说这“一抹”抹出了希望……灵感在学生脑中闪现, 妙语在学生口中蹦现。渔夫一个小小的动作, 在学生的眼里变得那么意义深远。

2. 课文中略写部分补叙化

课文中有些语句是比较精练或概括的, 教师如果能善于引导学生去发散思维, 去拓展想像, 无疑对学生深入理解句子, 入情入境地品赏句子是有很大帮助的。如在教学《燕子专列》时可尝试启发学生想像, 让学生进入小贝蒂的情感世界。文中有一段话:“一天下来, 她一个人就救护了十几只燕子。……但她一点也不在乎。”我就引导学生展开想像:“小贝蒂不在乎的是什么, 在乎的又是什么?她当时是怎么做的?”在师生间的一次次对话中, 学生们感受到, 小贝蒂一点儿也不在乎自己有多寒冷, 在乎的是燕子的安危, 在乎的是能否多救几只燕子。在学生的眼前, 出现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在想像的过程中, 学生们深深地体会了小贝蒂为小燕子付出的真挚的爱。想像活动既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又大大地丰富和拓展了文本内容, 便于学生入文入情。

3. 文中之情设身处地化, 即移情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注重情感体验, 要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如在教学《小鹿的玫瑰花》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为什么小鹿的玫瑰没有白栽”这个问题, 我多处引“移情”进课堂, 注重体验。不断地角色体验的过程, 是学生全部生命活力的外化, 是对课文中包含的思想情感的重新组合和建构。

四、以写为辅, 在说写结合中体验文中的情感

语文课堂教学要着眼于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机安排学生进行小练笔来辅助学习, 或是延伸情节、丰富想像, 或是学文明理、抒发感情, 或是超越教材、比较学习……如果在拓展阅读中, 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那无疑将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到新的高度, 作者深含在课文中的情感也将跃然纸上。

语文学习是综合性学习, 它应该从封闭的课堂教学中走出来, 走向生活, 走向自然……在《在秋姑娘的信》的教学片断中, 我根据课文内容, 运用多媒体演示, 引导学生联系平时的生活经验和观察积累进行说话训练, 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培养了他们的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秋天的特征。多媒体所显示的绚丽多姿的秋天美景更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增强了他们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语文教学的总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服务。教师在安排拓展阅读和练笔时应以教材为主要凭借, 但绝不能拘泥于教材本身, 一篇课文只是一个例子, 应适当地扩展延伸, 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使学生在课文与例文的相互比较中, 发现相同或不同之处, 更好地体会文中的主旨或写作特点。

农村小学语文情感教学 篇10

一、优化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情境熏陶是情感产生的机制之一, 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有利于把学生的情感转移到教学内容中, 既展示了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 又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让学生融入到学习中, 主动掌握知识, 同时也促使学生获得了情感的发展, 提高教学质量。因此,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能根据教学内容配合教学资源。

如, 学习《月光曲》一文时, 我播放了贝多芬的钢琴曲《月光曲》,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沉醉在优美的琴声里, 这个时候, 我用庄重而舒缓的语调对学生说:“同学们, 伟大的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曾经说过:‘我的音乐只应该为劳苦人造福, 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 该是多么的幸福!’他用生命在谱写曲子, 《月光曲》就是其中一首。”让学生沉淀一下感情, 接着把音量调小, 然后向学生介绍此曲是怎么谱写的, 通过音乐与动情的介绍, 叩开学生的情感之门, 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富有暗示性的教学情境, 同时也为学习文本打下了情感基调。又如, 《长征》一文学习时, 我以《长征》这首歌曲为背景音乐, 向学生介绍作者、创作背景以及有关的知识, 为学生营造与诗词相同的氛围, 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很多途径, 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积极地为学生提供情感体验的氛围, 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二、丰富教学内容, 引发学生的探究内需

教学中不难发现一些课文由于距今时间较久, 虽然有的是学生熟悉的, 但是却很难引起学生的注意。因此, 教学中为了能够吸引学生的探究需要, 在呈现教学内容的时候, 就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合理整合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 抓准切入点

小学语文教材中大部分文本所叙述的都是学生熟悉的, 只是学生没有意识到生活事实。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等加入到文本分析中, 对文本进行重新整合, 找准切入点,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如, 《颐和园》一文的学习时, 我先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家或是自己房间的格局、布置, 并说说你认为最有特点的部分。等学生叙述后, 教师引出新课:看来, 不论是小小的装饰, 还是家居布置都蕴含了你们的用心。那么, 今天就让我们看看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颐和园的设计者是如何别具匠心的。通过这样的导入, 使学生与文本内容得以拉近, 从生活问题出发, 更赋予了课堂生活化的气息, 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2. 激活教学过程, 陶冶学生情操

教学过程是一个交流的过程, 没有交流算不上好的课堂, 因此, 教学中要善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的主体情操体验, 加强教学中的情感交流, 激活教学过程, 从而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 教学《黄山奇石》一文时, 我在课堂中穿插了大量的图片, 并加入语言的辅助介绍,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从而使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而且促使学生陶冶了热爱祖国山川的爱国主义情操。

三、完善教学评价,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的教学评价过于强调知识的定量评级, 而忽视了情感因素, 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在教学评价中要体现情感和认知的统一, 教师要重视教学中的情感性, 关注教学目标的完成和学生的认知, 促使情感和认知相伴而行。语文教学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点就是情感教育, 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就需要重视通过文本向学生传递情感,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 实施多层次评价, 完善教学评价, 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 语文教学极具情感内涵和思想性, 而教师是情感教育的实施者, 要想有效的情感教学, 就必须坚持情感教学的教学理念, 提高自身教学素质, 创新教学方法, 力求情感教育始终贯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

摘要: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的根本出发点, 而“健康”不仅仅是身体上的, 还包括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语文情感教育能起到激发学生情感的积极作用, 促使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 语言教育更需要重视情感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 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挖掘情感因素, 运用有效教学手段, 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策略

参考文献

上一篇:装饰制图下一篇:音乐理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