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预防和处理

2024-07-31

分析、预防和处理(精选十篇)

分析、预防和处理 篇1

1 坍孔

1.1 成因

1.1.1 孔口坍塌

A护筒埋置过浅或回填粘土夯实不彻底, 周围封填不密实而漏水。

B开钻阶段泥浆不浓, 钻进过快, 致使护筒刃脚下钻孔护壁不牢。

C孔口排水不畅, 致使护筒周围土层长期处于饱水状态, 孔口压力太大后外力碰撞致使护筒松动等。

1.1.2 孔内坍塌

A泥浆比重不够, 未形成可靠护壁。

B孔内水头高度不够或孔内出现承压水, 降低了静水压力差, 对孔壁压力小。

C操作不当, 如提升冲锤时倾倒或放钢筋骨架时碰撞孔壁, 破坏了护壁泥皮。

D向孔内加水时流速过大, 直接冲刷孔壁。

E钻头长时间快速空转或循环泵量过大, 致使水流冲刷护壁泥皮等。

F在松软砂层中钻进, 进尺太快。

1.2 预防及处理措施

1.2.1 钻孔施工时, 根据不同地质, 调整泥浆比重, 确保泥浆具有足够的稠度, 维护孔壁稳定。

1.2.2 清孔时及时补浆, 保证孔内必要的水头高度;

供浆管避免直接插入钻孔中, 应通过水池使水减速后流入钻机中。

1.2.3 提升钻头及下放钢筋笼时应保持垂直, 尽量不要碰撞孔壁;

在松软砂层或含砂较高的砂性粘土层施钻时, 应控制进尺速度, 并用合适的泥浆稠度施钻。

1.2.4 当发生孔口坍塌时, 应及时回填粘土, 用编织袋加固护筒后继续钻孔;

当护筒有偏斜移位时, 则应拆除护筒并回填, 待沉淀密实重新埋设护筒后再重新钻孔;坍孔部位不深时, 可用深埋护筒法, 将护筒周围土夯填密实, 重新钻孔;若孔口坍塌严重, 应下钢护筒至未塌处1米以下。

1.2.5 当发生孔内坍塌时, 首先应判明坍塌位置和程度。

轻度坍孔时, 可加大泥浆相对密度和提高水位;坍孔严重时, 用粘土泥膏或水泥粘土团投入, 回填砂和粘土混合物到坍孔处以上1~2m, 待孔壁稳定后采用低速小冲程钻进;如坍孔特别严重时, 则要全部回填, 待回填物沉积密实后再行钻孔。

2 钻孔偏斜

2.1 成因

2.1.1 钻机底座不平或已发生不均匀沉降, 或钻机钻架不稳, 受振动后产生偏位。

2.1.2 地层分界处土层软硬不均匀、岩面倾斜或卵石大小悬殊致使锤头所受阻力不均匀。

2.1.3 钻孔时遇到有孤石、探头石, 由于有

孤石的存在, 桩身可能处于一半是岩石而另一半是泥土处, 孔底情况构成了一边虚一边实的情形, 冲锤在落下冲击时, 自然地冲向虚的一边, 形成了斜孔。

2.1.4 扩孔较大处, 锤头摆动, 偏向一边。

2.2 预防及处理措施

2.2.1 在安装钻机时使转盘、底座水平, 起

重滑轮轮轴、固定钻杆的卡孔和护筒中心三者在一条竖直线上, 经常检查和校正钻机的位置, 钻杆、接头逐个检查, 并采取措施固定其位置不发生偏移。

2.2.2 发生孔身偏斜、弯曲时, 应分析原因,

进行处理, 一般斜孔可在偏斜处吊住钻锤上下反复扫孔, 使孔垂直。

2.2.3 当出现斜孔时, 冲锤会偏位或倾斜。

钢丝绳摆动会很大, 倾向一边, 此时, 要停止冲孔, 把冲锤拉起, 检查冲锤是否出现蒜头型, 如出现蒜头型, 则要把冲锤修焊好, 并在孔内回填石块并用冲锤将石块夯压实, 使孔底平衡受力, 再起锤慢慢冲进, 起锤的高度应控制在1.5m以内。如再有偏差, 重复回填冲进, 填石厚度要高于倾斜面为宜, 回填太厚则造成浪费而影响修孔速度, 回填不够则起不到充填作用。如在填石修孔无效的情况下, 则要采取第二步措施, 就是把孔内泥浆调节至1.15以下, 且无沉碴现象为宜, 然后进行水下砼灌注, 将倾斜部位用高标号快速凝结砼封底, 等到砼硬度和岩石的强度差不多时, 再进行冲孔修正。直至倾斜率小于1%, 方可继续冲进。

2.2.4 遇到有孤石、探头石时, 用低速冲孔, 将石打碎。

3 卡钻 (锤)

3.1 成因:

孔内出现梅花孔、探头石、缩孔等未及时处理。冲锤被孔内落下的石块或误落入孔内的大工具卡住。入孔较深的钢护筒倾斜或下端被钻头撞击严重变形。冲锤尺寸不统一, 换锤或焊锤后锤径增大。下冲锤太猛, 或钢绳过长, 使冲锤倾斜卡在孔壁上。冲锤在孔内静置时间过长被沉淀的泥浆埋钻。

3.2 预防及处理措施

在施工过程中定时提锤检查锤齿的磨损情况, 严禁使用蒜头型冲锤;入岩后提锤不能太低, 防止出现梅花孔;注意换锤直径变化情况, 换锤后要缓缓放入孔底, 不能强行冲击性沉放;冲锤要反复提升, 开始时放入冲程不宜太大, 发现没有卡锤时再用高冲程冲孔。

冲锤若能向下活动的卡钻, 可用上下提升法解决, 即:不断地上下提动钻头, 并配以将钢丝绳左右拔移或旋转。

卡钻后不宜强提, 只宜轻提钻头, 提不动时, 可用小冲锤或冲、吸结合的办法将冲锤周围的钻碴松动后再提出。

施工中注意保持护筒垂直, 防止倾斜;冲锤更换或维修时尺寸应统一, 下钻时控制进尺速度, 不要过猛过快。

一旦出现卡锤, 冲锤拉不上来, 开始可用桩机副卷扬机下钩打捞, 当钩住冲锤时, 桩机主、副二根钢丝上下抖动, 一松一紧, 卡得不紧时可拉起冲锤。

如果卡死了, 则要进行孔底爆破, 实施过程是, 采用适当的炸药和电雷管, 包扎好后, 放入孔底在锤腰处用电引爆, 在爆炸的瞬间, 冲锤用劲上提, 冲锤便可拉起, 孔底爆破, 地面振动不大, 孔壁一般不会塌方, 对地层也无破坏, 但实施时, 要注意安全, 轻轻包扎, 电线要绝缘, 线头不能碰到任何有感应电的地方, 做到绝对安全, 并要求专业技术人员操作。

4 掉钻 (锤)

4.1 成因:吊冲锤的钢丝绳卡环松动。卡钻 (锤) 时操作不当, 强提强拉, 使钢丝绳疲劳断裂。

4.2 预防及处理措施

桩机操作人员, 应随时掌握孔底深度、钢丝绳的磨损程度、锤壁、螺杆、弹簧、锤牙是否受损或断裂, 要预防为主, 经常检查转向装置, 保证灵活;经常检查钻杆、钢丝绳及联结装置的磨损情况, 及时更换磨损件, 防止掉钻。每工作班都应把钻锤的钢丝绳卡环螺丝拧紧, 防止冲锤断落在孔底。卡钻 (锤) 时应设有保护绳方能适度强提, 严防冲锤空打。万一冲锤断落孔底, 则要及时地进行打捞, 捞锤方法通常使用一种船锚式的钢板钩, 缚在桩机钢丝绳上, 放入孔底进行钩捞。对于掉钻, 宜迅速用打捞叉、钩、绳套等工具打捞。若钻体已被泥沙埋住, 可用小冲锤或冲、吸的办法将钻锤周围的钻碴松动后, 先清除泥沙, 使打捞工具接触钻锤体后再打捞。

5 扩孔及缩孔

5.1 成因

孔壁坍塌或冲锤摆动过大产生扩孔。产生缩孔的原因是冲锤磨损过大, 焊补不及时或因地层中有软塑土, 遇水膨胀后使孔径缩小。

5.2 预防及处理措施

采取防止坍孔和防止冲锤摆动过大的措施。经常检查钻具尺寸, 及时焊补冲锤, 并在软塑地层采用失水率小的优质泥浆护壁。已发生缩孔时, 宜在该处用冲锤上下反复扫孔以扩大孔径。必要时可特制扩孔纠偏检孔器。

6 糊钻、埋钻

6.1 成因

粘土层中钻进的进尺过快, 钻渣加大, 循环液泵量不够, 泥浆比重过大。

6.2 预防及处理措施

预防埋钻, 应对泥浆稠度、钻渣进出口、钻杆内径大小、排渣设备进行检查计算, 并控制适当的进尺, 减慢钻进速度, 加快泥浆循环。遇到坍孔或其他原因造成的埋钻, 应使用空气吸泥机吸走埋钻的泥砂, 提出钻头。冲击钻锤糊钻时, 应减小冲程、降低泥浆稠度, 并在粘土层上回填部分砂、砾石。若已严重糊钻, 应停钻提出钻头, 清除钻渣。

参考文献

[1]《公路施工手册》-桥涵, 交部第一公路工程总公司主编, 人民交通出版 (2002) .

灾害预防和处理 篇2

各单位:

为进一步贯彻好“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治理好矿井瓦斯、水、火、顶板、煤尘等五大自然灾害及运输事故,做到防患于未然,圆满完成2004年各项方针目标,并能在一旦发生事故时有效控制局面,排除影响,减少损失,保障国家财产和职工的生命安全。依据《煤矿安全规程》有关规定,结合***矿生产实际,特编制《2004年矿井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如下,望有关单位接到本计划后认真学习,并遵照执行。

第一章 组织机构及职责

一、成立矿井灾害预防及处理指挥部,指挥部设在矿调度室 总 指 挥:***** 副总指挥:***** ***** 成 员:*****

二、处理事故中各有关人员及相关单位职责

1.矿长:是处理灾害事故的全权指挥者,在矿总工程师、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集团公司总工程师和矿山救护队队长的协助下,制定营救遇险人员和处理事故的作战计划。矿长未到时,矿值班长全权代理。

2.矿总工程师:是矿长处理灾害、处理事故的第一助手。在矿长领导下组织制订营救遇险人员和处理事故的作战计划,发生灾害事故时总工程师有权从矿属各单位调集物资和人员进行抢险救灾。

3.集团公司总工程师:在不妨碍矿长有效工作的原则下,参加抢险事故的指挥工作,并根据需要代表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采取措施从集团公司所属各矿调度人员、设备和器材。4.各有关副矿长:根据营救遇险人员和处理事故作战计划,负责组织和处理事故中所必需的工人待命、及时调集救灾所必需的设备材料,并由指定的副矿长严格控制入井人员,签发抢救事故所用人员的入井特别许可证。

5.矿副总工程师:根据矿长命令,负责某一方面的抢救工作。

6.矿山救护队队长:对矿山救护队的行动具体负责,全面指挥,领导矿山救护队,根据营救遇险人员和处理事故作战计划所规定的任务,完成对灾区遇险人员的救援和事故处理。如果与外单位矿山救护队联合作战时,应成立矿山救护队联合指挥部,担任指挥,协调各救护队的战斗行动。

7.安全副矿长:根据批准的营救遇险人员和处理事故的作战计划,以及按照《煤矿安全规程》规定,对抢险救灾工作的安全和入井人员的控制实行有效监督。

8.通风科科长:按照矿长命令调整通风系统,改变通风方式,改变通风机的运行状态。

9.技术室主任:按照矿长命令负责协调各方面的工作,协助矿长进行抢险和灾害事故处理。

10.机电室主任:根据矿长命令,负责改变主要通风机的工作方式,并保证其正常运转,掌握矿井的停送电工作,及时抢修或安装机电设备,完成其它有关任务。

11.安检科科长:接到事故通知后及时汇报有关领导,并负责灾害事故调查、分析、处理和上报工作。

12.矿值班调度员:负责记录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其它情况,并立即将事故情况报告矿正副值班长、矿调度主任、矿长、矿总工程师、集团公司调度室、矿山救护队,并按照本计划中所规定的《发生事故后必须立即召集的人员名单及联系方式表》(见附表一)及时按顺序通知相关人员到矿调度室报到待命,及时向下传达矿长命令,随时调度协调井下抢险救灾的工作,统计掌握出、入井人数和留在井下各地区的人数。

13.安全调度台考勤人员、矿灯和自救器发放人员:配合查清在井下的人数及其姓名,并迅速报告指挥部。

14.井口检身工:严格进行井口检身,对未持经指定的副矿长签发的入井特别许可证的所有人员,严禁其入井。15.有关的区、队、班组长(包括外包队伍):负责查对留在本区域工作面的人数,采取措施有组织地带领他们撤到安全地点直至地面,并采取措施防止事态扩大,立即向矿调度室汇报事故发生的基本情况,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简要经过、伤亡人数、涉及范围及经济损失,并汇报事故发生的原因、补救措施和控制情况;随时接受矿长命令,完成有关抢救和灾害处理任务。

16.地测队队长:负责准备好必要的图纸和资料,并根据矿长命令完成测量、打钻工作。

17.监测队队长:负责井下通讯和井下监测工作。保证井下现场有完好畅通的电话。

18.通风队和防尘队队长:防尘队队长组织完成必要的通风工程,通风队队长执行与通风有关的其它措施,完成与通风有关的其它任务。

19.运输工区区长、排矸工区区长、小车队队长:负责将遇险人员从排矸井及时运送到井上指定地点;保证救灾人员和器材及时运到事故地点,满足救灾需要。

20.物资供应中心的负责人:根据矿长命令,及时准备好需要的抢救器材,并保证其及时到位和正常运转,杜绝随意挪用。

21.医院院长:负责组织对受伤人员急救治疗、组织护理和药物供应,必要时可向集团公司医院求援。

22.矿办公室主任:保证对遇险人员的妥善安置和救灾人员的食宿,以及其它生活事宜的妥善处理。

23.保卫科科长:负责事故抢救和处理过程中的治安保卫工作,维护矿区的正常秩序,不准闲杂人员进入矿工业区,并在井口附近设专人警戒,严禁闲杂人员逗留、围观,并根据矿长命令组织若干民兵配合完成有关救灾任务。

24.通信站站长:接到调度室的事故通知后,要确保调度指挥中心和话务台具有强插电话功能,保证井上通信线路畅通无阻,保证调度室和医院、35KV变电站、110KV变电站、白沙35KV变电站、1#、2#主扇的直通电话畅通无阻。

25.救护队:在处理事故时应本着有利于控制事故,不使事故扩大;有利于抢救遇险人员,又不致威胁其它地点工作人员的安全;有利于为接近事故地点创造条件;有利于控制稀释瓦斯,不致达到瓦斯积聚和爆炸事故的危险浓度,保证救灾人员的安全等原则,采取必要的措施,将事故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26.政工部门:负责事故发生后协助矿长积极有效地处理事故,稳定职工情绪,发动职工战胜灾害,确保安定团结和灾害事故抢险工作的顺利进行。

27.工会组织:负责灾害事故发生后的善后处理工作。

28.企业管理部:协助矿长抢险救灾,负责做好对抢险救灾工作的考核工作。29.计划财务部:负责事故发生后的材料、设备、人工费用的统计上报及保险索赔工作。

30.通信站:保证各单位通信系统可靠、灵敏,在事故发生后能够准确及时向有关人员和单位传达信息,电话要随指挥基地变更而移动。

三、报警器及其使用

***矿在调度楼上安设报警器,用于矿井发生重大突发性事故,来不及电话通知有关单位和人员时,所采取的召集人员措施。为明确使用,操作具体规定如下:

1、报警器由矿调度室负责管理使用;

2、当矿山发生瓦斯爆炸、重大火灾、水灾及其它重大突发性生产事故而来不及电话通知各单位时使用报警器;

3、当矿井发生上述灾害及事故时,报当日值班长和调度室主任批准后,方可拉响报警器。

4、接到通知或听到报警声音后,指挥部成员和抢险队伍必须立即到指挥部;各单位正职或负责人到场后,必须尽快组织本单位所到职工在调度楼前有秩序接受救灾任务。

第二章 灾害预防及处理

一、瓦斯灾害的预防及处理

(一)瓦斯爆炸预防措施 瓦斯爆炸是煤矿极其严重的灾害之一,一旦发生,不仅会造成井下设施严重摧毁、生产中断,而且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后果不堪设想。***矿为高瓦斯矿井,预防瓦斯爆炸成为全矿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其预防措施如下:

1、矿井总体预防措施:

(1)矿井一通三防工作必须严格遵守《煤矿安全规程》、矿井通风质量标准、操作规程、作业规程、施工安全技术措施、《***矿一通三防管理制度》、《***矿一通三防技术管理规范》以及其他有关规定。

(2)矿井必须以风定产,严禁超通风能力生产;必须完善监测监控系统,建立抽放系统,在坚持边抽边掘、边抽边采的同时,努力实现先抽后掘,先抽后采。

(3)监测队在各生产区域要建立可靠的通讯联络系统和监测监控系统,某一区域发现事故预兆时,可迅速通知矿调度室和其它区域。

(4)矿井主要通风机运转必须稳定、可靠,杜绝无计划停风,回风井筒井口必须封闭严密,外部漏风率不得超过5%。排矸工区、白沙工区要保证回风井筒防爆盖的完好、安全可靠,反风设施齐全、完好、有效。

(5)通风部门必须保证井下通风设施完好,通风系统稳定可靠,各作业地点配足风量。严禁在无风、微风和风量配备不足的情况下作业。

(6)防尘队对各种通风构筑物和设施要加强管理。通风设施安设位置必须合理、质量符合标准、管理制度完善,并要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防止风流短路和漏风。

(7)防尘队要将采空区、报废井巷和盲巷及时封闭,同时要密切监督和控制小煤窑对矿井通风系统的破坏。通风系统一旦破坏,通风部门要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处理,防止小煤窑事故波及我矿,使矿井通风系统破坏造成瓦斯积聚。

(8)施工地点因局扇无计划停风而发生瓦斯积聚时,通风人员和矿有关部门要及时处理,并汇报调度室开写事故追查单,送安检科追查处理。瓦斯排放管理要严格执行上级有关文件通知的具体规定。排放积聚瓦斯时,必须严格执行排放瓦斯安全技术措施。

(9)施工单位需要停风时,必须有停风报告,严禁随意停止局扇运转,断开风筒或甩掉风电闭锁装置。(10)通风人员必须按《煤矿安全规程》中高瓦斯矿井的有关规定严格检查井下各地点的通风状况和瓦斯浓度,作好记录,不得空班漏检,发现瓦斯超限,立即停止该施工地点作业。

(11)技术室在巷道设计和采掘生产衔接安排时要充分考虑通风要求,井下力求实现分区通风。采掘工作面应有独立的通风系统,尽量避免串联通风,否则,必须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

(12)各业务主管部门和相关队组要对巷道贯通进行严格管理,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和有关规定。

(13)监测队负责各地点监测系统的正常运行,保证监测探头准确可靠,并按规定及时校对。机电室要保证风电闭锁和瓦斯电闭锁的正常使用,确保在工作面停风或瓦斯超限的情况下,切断所控制范围内的一切非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的电源。

(14)井下供电要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规定,做到无鸡爪子、无羊尾巴、无明接头。有过流和漏电保护、有螺丝和弹簧垫、有密封圈和挡板、有接地装置。电缆悬挂整齐、防护装置齐全、绝缘用具齐全、图纸资料齐全。坚持使用检漏继电器、煤电钻综合保护和局扇风电闭锁装置等。此项工作由机电室负责监督检查。

(15)对有架空线的巷道,机电室负责定期测定井下杂散电流,超过规定值时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技术室负责运输的人员要经常检查轨道绝缘,使其完好情况、安设数量和位置等符合规定。

(16)井下电器严禁带电检修,搬运。

(17)能在运行中引起静电的物料及非阻燃性材料(如电缆、风筒等)严禁下井。

(18)井下各单位必须保证自己使用的照明灯、信号灯、材料、仪表、设备等是取得安全标志的产品。入井前,机电室检查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取得合格证后,方可入井。入井后,不准随意拆开、敲打和撞击。

(19)严格执行井下防灭火的有关规定和烧焊管理制度。井下皮带机头、移变、煤仓上口、转载点处和油脂存放地点要设置沙箱、灭火器、防火锹等灭火器材。(20)各采掘队组开关架上设置灭火器等灭火器材。采掘机组必须保证有完好的内外喷雾,并正常使用,否则不得生产,并随机携带2个灭火器。采掘机组严禁割铁器、割底、割矸。

(21)运输工区、运行工区、排矸工区、白沙工区要保证井口房、扇风机房、地面瓦斯泵站周围20m范围内无明火。

(22)安检科必须进行井口检身,下井人员不得携带烟草、火种等易燃品和穿化纤衣服下井。

(23)供应部门要保证采、掘工作面都使用取得产品许可证的不低于三级的煤矿许用乳化炸药和煤矿许用电雷管。不合格或变质的炸药要按规定消毁,严禁在井下使用。

(24)放炮作业中的打眼、装药、封泥都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要求,禁止使用块状材料或可燃性材料封泥,禁止放明炮、糊炮。

(25)井下放炮工必须持证上岗,放炮时严格执行“一炮三检”制度和“三人联锁放炮制度”。

(26)煤巷掘进工作面应安设隔爆设施。

(27)采掘工作面过小窑、老空区、地质构造区必须制定施工安全技术措施,并严格贯彻“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原则。

2、综采工作面预防措施:

根据采掘衔接计划,***矿2004年将有2303下、2307、3304、3308、4302和4303六个放顶煤工作面先后组织生产。2303下工作面采用U型通风方式。其余所有工作面均采用U+L型通风方式。综采工作面预防措施如下:

(1)综采工作面必须有独立完整的通风系统,并按生产情况及瓦斯涌出量配足风量,严禁在微风、无风及风量不足的情况下组织生产。

(2)通风队必须给综采工作面配备专职瓦斯检查员,每班至少检查三次瓦斯,并及时向通风调度汇报。如遇地质构造或因其它原因造成瓦斯涌出异常时,必须配备专职随机瓦检员。(3)监测系统必须安全、灵敏、可靠,并与工作面及回风巷非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实现瓦斯电闭锁。监测队必须定期对监测系统进行校验。

(4)所有管理地点(包括进风巷、工作面、上隅角、回风巷、尾巷等地点)的瓦斯浓度必须符合有关规定,否则必须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后方可生产。

(5)所有综采工作面都必须采取抽放措施,其抽放管路的安装、管理及使用必须符合有关规定。

(6)上隅角瓦斯除采用尾巷处理外,可采用在工作面悬挂挡风帘,迫使风流流经上隅角以稀释上隅角瓦斯。必要时采用老塘埋管法抽排上隅角瓦斯。所有风机和抽排管路的安装及管理必须符合有关规定。

(7)综采队或其它作业队组在工作面及回风巷作业时,严禁使用铁质工具敲打,以免产生火花。对于锚杆支护巷道,在采面巷道进入老塘前必须卸掉锚杆(索)的螺母、托板和托梁。

(8)综采工作面从1#支架开始每隔10个架放置一个灭火器。同时灭火器必须保证完好。

(9)尾巷的管理应严格遵循以下几条:

(a)开工前地测队应将尾巷横川在回风巷的位置书面通知施工队、技术室和通风科、通风队。

(b)在U+L通风系统中,如尾巷横川与回风巷贯通,在该横川进入老塘之前,打开横川挡风墙的同时,施工队组必须在横川口打木垛。同时所有尾巷的综采工作面,施工队组必须制定、采取措施确保回风巷至尾巷巷道畅通。

(c)在回采工作面布置尾巷时,应当布置在直接顶板下,并平行于回采面回风巷,贯穿整个工作面长度并不得留有盲巷。

(d)尾巷内禁止采用金属支架和可燃性材料支护,除瓦斯抽放管线外,严禁各种管线和轨道进入尾巷,瓦斯抽放管路在进入尾巷前要加绝缘段,绝缘段以里的瓦斯管路或其他导电体要有可靠的接地保护。

(e)尾巷出口内侧必须设有栅栏,悬挂记录牌,揭示警标,严禁非专业人员进入。(f)尾巷内的瓦斯浓度不得超过2.5%,达到2.5%时,必须停止工作面工作,由矿总工程师负责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尾巷风速低于0.5m/s,采取外部送风稀释,局扇必须设在新鲜风流中,且风机必须实现“三专”供电。

(g)回采工作面回风巷连通尾巷的所有横川必须进行封闭。

(h)加强尾巷的维护工作,保证开采过程中畅通无阻。如果冒顶、积水,技术室必须立即组织队伍处理。瓦斯浓度1.5%以下时,才能进行尾巷维护工作,维护工作必须使用铜质工具,并配专职瓦检员随时检查瓦斯。

(i)尾巷口栅栏处瓦斯浓度由瓦斯检查员每班检查三次,并填入瓦斯检查巡回图表和记录牌。发现瓦斯超限,必须立即停止回采工作面工作,并汇报通风调度。

(k)尾巷除正常巡回检查外,如尾巷风量、瓦斯异常,通风队必须派两人对尾巷口至尾巷尽头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检查风流瓦斯、巷道积水、支护和风筒等情况。检查人员要携带瓦斯氧气两用仪,两人一前一后,相距3—5m,边检查边前进。当瓦斯浓度达到3%或氧气浓度低于17%以及有其它异常情况时,停止前进。将每次检查结果记入瓦斯记录本,并汇报通风调度。如发现尾巷失修,通风队应及时通知技术室。

(l)所有进入尾巷的人员,都必须携带隔离式自救器。

(m)回采工作面进行尾巷横川的扒、堵工作时,扒、堵口的瓦斯浓度不得超过1.5%,否则应采用局扇送风冲淡扒堵口的瓦斯浓度的通风措施,扒、堵工作应使用铜质工具。

(n)尾巷出口内15m处设置瓦斯监测探头。当尾巷内瓦斯浓度达到2.5%时,能发出声光报警信号并自动切断工作面及回风巷所有非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电源。

3、综掘工作面预防措施:

2004年***矿将有3217、3212付、3218、3221、3219、4214正、4214付、4213、4218、4217、4218付、2230正、2230付、2229、2231、2232、2232付等综掘面进行施工,综掘工作面预防措施如下:

(1)综掘工作面应有独立完整的通风系统,严禁串联通风,必须加隔暴水袋。(2)综掘工作面局部通风机严禁发生循环风。局部通风机安装地点到回风口之间的巷道中的风速必须大于0.25m/s。

(3)每个综掘工作面必须配备专职瓦斯检查员,将检查结果及时汇报通风调度并通知现场作业人员。

(4)综掘工作面风筒必须符合作业规程规定。

(5)局部通风机必须由指定人员负责管理,并使用双风机、双电源、自动切换装置、风电闭锁装置和瓦斯电闭锁装置,严禁发生无计划停风。

(6)局部通风机因故停止运转时,在恢复通风前,必须首先检查瓦斯,只有停风区中最高瓦斯浓度不超过1.0%和二氧化碳浓度不超过1.5%,局部通风机及其开关附近10m以内风流中的瓦斯浓度都不超过0.5%时,方可人工开启局部通风机。

停风区中瓦斯浓度超过1.0%或二氧化碳浓度超过1.5%,需要进行瓦斯排放,必须根据“一通三防管理制度”中《排放瓦斯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

(7)综掘工作面必须安装瓦斯监测装置,当工作面瓦斯浓度超限时能立即自动切断掘进巷道内全部非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电源。

(8)严禁一台局部通风机同时向两个作业地点供风。

(9)通风队应加强对卸压风筒的管理,施工队未经通风部门许可严禁改变卸压风筒调节口大小。

4、炮掘工作面预防措施:

根据衔接计划,2004年***矿将有4102、4103、4104、5101、5102、5103、5104、2104及准备巷道开口等炮掘工作面进行掘进。

(1)炮掘工作面应有独立完整的通风系统,尽量避免串联通风,否则必须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

(2)炮掘工作面局部通风机严禁发生循环风。局部通风机安装地点到回风口之间的巷道中的风速不得低于0.25m/s。(3)每个炮掘工作面必须配备专职瓦斯检查员,将检查结果及时汇报通风调度并通知现场作业人员。

(4)炮掘工作面风筒必须符合作业规程规定,保证工作面配备足够的风量。(5)局部通风机必须由指定人员负责管理,并使用双风机、双电源、自动切换装置、风电闭锁装置和瓦斯电闭锁装置,严禁发生无计划停风。

(6)局部通风机因故停止运转时,恢复通风工作按综掘工作面预防措施中第6条执行。

(7)炮掘工作面必须安装瓦斯监测装置,当工作面瓦斯浓度超限时,能立即自动切断掘进巷道内全部非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电源。

(8)严禁一台局部通风机同时向两个掘进工作面供风。(9)放炮前必须切断局部通风机供风的独头巷内所有电源。

(10)炮掘工作面放炮时,必须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第三百一十五条至第三百四十六条之规定。

5、其它作业地点预防措施:

其它作业地点作业时,严格执行矿井总体预防措施和有关规定。

6、井下发生瓦斯爆炸时,遇险人员的避灾方法:

(1)事故发生后,遇险人员不要惊慌,要保持冷静,迅速判断发生事故的地点和自己所处的位置。

(2)当遇险人员位于事故地点的上风侧时,应迎着风流撤退,位于下风侧时,可迅速使用自救器或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尽快由捷径进入新鲜风流中。

(3)如果在撤退过程中遇有冲击波及火焰袭来时,应背向冲击波俯卧在底板或水沟内,头要尽量低些。爆炸波过后,沿避灾路线,尽快进入新鲜风流,离开灾区。

(4)若巷道破坏严重,又不知撤退路线中是否安全,就应选择顶板坚固,无有害气体,有水或离水较近的地方躲避,耐心等待营救。并尽量利用风筒、木板、工作服等材料搭筑风障,阻止和减少有害气体的进入。同时要时刻注意附近情况的变化,发现有危险时,应立即转移。

(5)躲在避难硐室或躲避所内的人员,应倒卧休息,并关闭矿灯,只留一盏矿灯,挂在硐室口,灯头向外,以示有人,或有可能,应派出两名有经验而又熟悉线路的老工人进行侦察,并在沿途作上信号标志,以便救护队寻找。经侦察人员确认后,在场的领导应迅速组织大家沿安全路线撤离。

(6)避灾中,每个人都要自觉遵守纪律,听从指挥,主动照顾好受伤的人员,换人随时敲打铁轨或铁管,发出呼救信号,并尽量寻找电话,以便及早同灾区外或地面取得联系。

7、预防一氧化碳及其它有害气体中毒措施

(1)发现有烟雾或异味,应迅速而正确的戴好自救器。(2)处于上风侧人员迎风撤退,下风侧人员迅速进入安全地带。(3)实在无法撤离时,应在附近硐室内躲避,并采取措施隔断风流,等待营救。

(4)对中毒人员应迅速送到新鲜空气巷道内。

(二)、发生瓦斯爆炸时的紧急处理措施

1、迅速将实情报告矿调度室,矿调度室按有关程序组织抢险,执行并实施灾害处理分区行动计划。

2、发生瓦斯爆炸事故后,应迅速切断区域内的一切非本安型电气设备电源。

3、积极组织安全撤退,其一般原则为:

(1)所有井下工作人员必须熟悉本作业区域的避灾路线,在本班班组长和跟班干部(班组长和跟班干部不在时,由有经验的老工人代理)的组织带领下撤到安全地点直至地面。

(2)所有井下工作人员必须会熟练使用自救器,发生事故后可佩戴自救器,迅速撤到新鲜风流中直至地面。(3)遇到无法撤退(因退路堵塞或有害气体含量大)受阻的情况时,应迅速进入预筑或临时构筑的避灾地点等候营救。

(4)救护队的行动

救护队在接到事故电话后,应在一分钟内出动,当发生瓦斯事故时,必须首先组织侦察工作,准确探明事故的性质、原因、范围,遇险人员数量和所在位置,以及巷道通风、瓦斯等情况,为指挥部制定抢救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处理事故时,应在灾区附近的新鲜风流中选择安全地点设立井下基地,并尽量靠近灾区。

井下基地由矿山救护队指挥、待机小队和急救员值班,应设有通讯指挥和灾区电话,备有必要的装备和救护器材,并经常检查风流和气体变化情况。

处理事故时,进入灾区的矿山救护队人员不得少于六人,并根据事故性质的需要携带必要的技术装备。

小队在窒息区工作时,救护队员必须保持在彼此能看到或听到信号的范围内,在任何情况下,严禁个人单独行动,严禁通过口具讲话。

处理矿井火灾时,必须指定专人检查瓦斯和煤尘,观察灾区气体和风流变化,当有爆炸危险时,矿山救护队必须将全部人员立即撤到安全地点,然后采取措施排除爆炸危险。否则,指挥部必须采取保证安全作业的其它措施。

救护队员除佩戴氧气呼吸器外,必须携带一定数量的自救器,如有遇险人员则应沿回风侧线路进入灾区,发现遇险人员后,要首先将其抢救脱险,再发给自救器并带出危险区域。如无遇险人员可从进风路线进入灾区探明事故地点和范围,为了防止二次爆炸,发现火源应立即扑灭,并切断灾区电源。

(5)在证实确无二次事故可能时,指挥部要及时组织抢险队伍恢复破坏的巷道和通风设施,以恢复正常通风。

二、火灾的预防及处理计划

(一)、地面火灾预防措施

1、保卫科每月要在全矿范围内对消防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各单位要每月组织自查,对防火检查查出的问题,要责成有关单位或个人限期整改。

2、各重点防火部位及公众聚集场所,应保证安全出口的畅通,不得堆放杂物。

3、井上各消防库、消防点、厂房、库房、坑木场、变电所、油库等场所按防火要求备足各种消防器材,设专人管理,保证器材按期更换,工作人员都要熟知“三懂三会”。

4、各消防水池应经常储满水,设备保持完好,处于战备状态。

5、各木料场、木料堆应符合安全防火标准,木料厂、油漆库、坑木场等严禁吸烟,不准电焊、生火。特殊需要时,必须有措施,经矿长批准后,指定专人负责实施。

6、洗煤厂要经常检查煤堆温度和周围火源,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严防煤堆着火。

7、消防中队应每半年组织人员检查各消防栓,缺损的要责成有关单位进行补充、修理或更换。

8、各单位供电系统必须保持完好,达到防火标准要求,严防电流短路造成火灾。

9、地面避雷设施必须保持完好,供电工区4月30日前要对全矿避雷设施进行一次全面性检查,缺损或不完好的要责成专人进行处理。

10、严格执行有关的防火条例和规定。

11、消防工作由保卫科具体负责检查落实。

(二)、井下火灾的预防及处理计划

㈠、井下火灾预防措施

1、禁止将烟草、火柴等易燃物品带入井下。

2、棉纱和布头等易燃物品使用后,不准乱扔和随意乱放,用完必须及时处理好。井下禁止使用不阻燃橡胶器具、电缆、皮带和塑料制品等。

3、所有机电峒室和皮带机头都要采用不燃性材料支护。

4、不得在井下存放汽油、煤油、变压器油等。

5、井下皮带坚持使用综合保护装置,入井前按规定进行阻燃性试验,并符合要求。

6、井下机电硐室都要设防火铁门,并进行定期维修。

7、健全井下消防管路,***矿洒水灭火管路兼作消防管路,要求每100m安装放水“三通”闸门一个,皮带巷每50m安装一个“三通”闸门。

8、井下火药库、材料库以及各机头硐室、皮带机头移动泵站、齿轨车库和存放油脂的地方,都要存放泡沫灭火器或干粉灭火器(磷酸氨盐)2—4个,并设置防火砂箱、水管、铁锹等。

9、井下材料消防库设施由调度室负责备齐(具体数量见附表)并交运输工区,由运输工区负责日常检查与保管。消防器材要及时更换,不得挪作他用。

10、井下各采掘队组使用的灭火器材由安检科统一检查管理。

11、标有有效期的消防器具必须按期更换。

12、各机电人员要严防电气设备失爆。

13、严格遵守放炮规定,炮眼深度、装药数量、炮泥深度、炮泥质量等都必须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杜绝放炮引火。

14、每季度指挥部要组织人员对井下机电硐室、油脂存放地点、输配电线路、消防系统、消防器材进行一次全面检查,不合格的要责成专人限期进行处理。

15、第一季度指挥部要责成专人对通风、安检、机电抢险人员进行一次灭火器材的使用和救护。

16、根据《规程》要求要组织进行2004全矿反风演习。

17、矿井要准备一定数量的隔离式自救器,保证处理灾害时下井人员携带使用。此项工作由运行工区负责。

18、矿井防火措施,由安检、机电和通风等有关部门负责检查落实。

㈡、井下发生火灾时处理措施

1、最先发现火灾人员,迅速将灾情向矿调度室报告。调度室要根据灾情召集有关部门和人员进行灭火。

2、立即组织起来,根据火灾性质采取一切可能办法,力争在火灾初期把明火扑灭,扑灭火灾时人员必须站在上风侧。

3、当矿井内发生火灾时,各队都必须严守纪律,服从指挥,绝不能惊慌失措,擅自行动,要严格听从指挥部的调动。

4、积极组织受火灾威胁区域人员的安全撤退。

5、救护队赶到现场后,应先进行侦察,并抢救遇险人员,迅速探明火区地点、范围和发生原因,火势不大时应努力直接灭火,同时切断火区电源。

6、井下作业人员必须熟悉本区域避灾路线,发现火灾无法扑灭时,应佩戴自救器迅速撤离。

7、指挥部根据已探明的火区地点和范围,确定井下通风方案,防止火灾、瓦斯向有人员的巷道蔓延,防止风流倒转,并组织撤出灾区和受威胁区域的人员。

火灾发生在进风井口、井筒内、井底车场时,应进行全矿性反风或使用风流短路的措施;火灾发生在总回风巷时,应维持原风流方向,将烟气迅速排出;在掘进巷道和回采工作面发生火灾时,应保持正常通风,必要时适当调整风量,控制火区供风量;机电硐室发生火灾时,首先要切断电源,迅速关闭防火门隔断火源,减少风量。

8、采区直接灭火无效时,应采取隔绝灭火法封闭火区,主要安全措施如下:(1)要求救护队在进、回风侧距火源一定距离,迅速同时砌筑密闭,并争取同时结束。

(2)在密闭施工过程中,应对火区瓦斯浓度进行连续测定,并根据瓦斯浓度升高的速度以及施工人员撤到不受爆炸影响的地点所需时间来确定连续施工的火区最高瓦斯浓度,当瓦斯浓度接近该值时,两处现场所有人员应迅速撤离。

三、防尘措施

1、综采工作面必须保证有完好的采煤机内外喷雾、架间喷雾、放煤口喷雾、净化水幕和转载点喷雾,并正常使用。

2、煤巷炮掘必须使用水煤电钻,采用水炮泥,坚持装煤洒水,转载点洒水,净化风流与综合防尘措施。

3、岩巷炮掘工作面采用湿式凿岩,使用水炮泥。

4、综掘工作面要坚持搞好抽出式通风除尘,搞好综掘机内外喷雾,转载点洒水灭尘等综合防尘措施。

5、矿井上、下其它所有转载点都必须安设洒水管路和喷雾装置。

6、矿井盘区主要进风巷、回风巷、矿井主要进风巷、回风巷及综采工作面回风巷,防尘队都要设置水幕灭尘。

7、坚持个体防尘,接尘人员都要佩戴工业防尘口罩。

8、防尘队及各采掘队组要按计划对所属范围内的井巷煤尘定期检查、清扫和冲刷。

9、防尘队要准确测定井下空气中的矿尘浓度,做好半月报和月报工作。

10、各采掘队组编制作业规程时,必须在规程中明确规定综合防尘的具体措施,否则不予审批。

11、对井上、下防尘系统,防尘设施,防尘管理制度,防尘效果,指挥部要组织人员每季度进行一次全面大检查,发现问题责成专人落实处理。

12、矿井防尘工作由通风部门牵头负责。

四、水灾的预防与处理(一)地面防洪

1.2004年5月份指挥部要组织一次防洪检查,矿井各井口要制定防洪措施,防止洪水入井,具体事宜由调度室制定出防洪措施并报矿长审批后下发有关单位执行。

2.地面水沟5月份前要清理一次,该工作由工程科负责于5月1日前制定计划并完成。3.地面塌陷、裂缝、塌陷坑等要定期检查,并在春秋两季组织充填,此项工作由地测队负责。

(二)井下水灾的预防措施

1.采掘工作面发现挂红、挂汗、空气变冷、出现雾气、水叫、顶板淋水加大、顶板来压、底板鼓起涌水或其它异状时,即发生透水预兆。当透水预兆发生时,必须停止作业,采取措施,并报告矿调度室,如情况危急,必须立即发生警报,撤出受水威胁地点的人员。

2.井田内东部及四盘区小窑、老窑采空区较多,在掘进煤岩巷时,必须坚持“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施工原则。地测队探接近水淹或可能积水的井巷、老空或相邻老窑时,必须确定探水警戒线进行探水,并制定有详细的钻探设计及安全技术措施,报矿总工程师批准后实施。巷道贯通前要查明对方巷道积水情况、排除积水后方可贯通。

3.地面防、排水工作是防止与减少地表水大量流入、渗入矿井的重要措施,堵塞涌水通道和排除地面积水工作由地测队负责调查研究,摸清情况,督促落实计划。

4.各回采工作面回采前必须完成根据预计涌水量制定的防排水工程,防排水工程不完成不得回采。

5.地测队每年、每季、每月要做好矿井水文地质预报,月报下发至有关单位,各有关单位要根据预报内容安排相应的防排水工作,避免发生事故。

6.***矿井正常涌水量340m3/h,最大涌水量为440m3/h,主水泵共有3台,功率500KW,总排水能力800m3/h。目前一台工作,实际排水能力430m3/h,一台备用,一台检修,能满足《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在 2004年5月份以前,必须对主付水仓全面检查1次,要对工作水泵和备用水泵进行1次联合排水试验,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主、付水仓及各盘区水仓的管理要符合《煤矿安全规程》有关规定。此项工作由运行工区具体负责。

7.井下大巷水沟、各个盘区水仓(包括盘区临时水仓)分别在5月份和10月份各彻底清理一次,由技术室具体负责安排落实。8.供应部门地面库房必须随时准备有专供抢险使用的排水设备,包括水泵、水管、接口便头、电缆和配电设备,具体名称、规格、数量由机电室负责提供,并作为牵头单位于2004年3月底前备足备齐,所有排水设备必须保持完好。

9.安检科要经常组织地测队等有关单位人员对周边和井田范围内的地方小煤窑进行实测,发现越层越界开采和威胁矿井安全生产时,要立即通知有关部门和领导,并积极与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协调处理。

10.地测队要在2004年3月底前编制《2004防治水计划》,经矿总工程师批准后,下发有关单位执行。

11.矿井防治水工作主要由地测队牵头。(三)水灾事故的处理措施

1.当井下某地点发生突然透水事故时,现场工作人员必须立即向矿调度室汇报,并在跟班队长、班组长或老工人的指挥下,迅速组织抢救,争取就地解决。首先应尽可能就地取材,加固工作面支护,设法堵住出水口,以免事故扩大。如情况危急,水势很猛,无法抢救,则应有组织地按规定的避灾路线,迅速撤到地面。被堵在独头巷道的遇险人员应保持镇静,避免体力过度消耗,团结互助等待救援。

2.调度室接到透水报告后,要立即通知矿正、副值班长、调度室主任、矿领导、集团公司调度室、集团公司领导、矿山救护队以及有关单位进行抢救。

3.透水后,井下排水设备必须启动排水,水泵司机和维护工人必须高度负责,坚守岗位,精心看管和维护排水设备,要保护排水设备不被淹没。

4.透水事故发生后,指挥部必须准确核查井下工作人员,如果发现有人被堵于井下,则首先制定营救人员的措施,并且判断人员可能的躲避地点,采取一切措施进行抢救。

5.透水事故发生后,应首先将出水水源调查清楚,然后组织力量和排水设备进行排水。如果水源补给量特别大,强力排水不能凑效,则应先堵住涌水通道截住补给水源,然后再排水。排水时指挥部要制订专门的安全措施。

6.发生透水事故后,应立即切断被水淹没的设备的电源,出现瓦斯超限后也必须立即切断超限区域内的所有电源,采取措施后方可恢复送电。7.为防止二次透水,地测队必须派人到现场进行详细观察观测,发现问题要汇报有关单位及时处理。

8.矿井发生水灾事故后,主井泵房应加大排水力度,必要时关闭中央泵房防水闸门。

9.救护队的行动

井下发生透水事故,救护队到达矿井后,要首先了解清灾区范围、突水地点、水源水量、水面上的空气成分以及遇险人员分布情况,要利用一切通道引出灾区避难人员,对于有生存条件的上山应计算被堵人员所在地点容积氧气、瓦斯浓度以及被困人员应救出的时间。对被围困在井下的人员要做周密的分析判断,如果避难地点高于透水后的水位,可用打钻的方法供给新鲜空气、饮料和食物。或者派出潜水救护队员通过积水区与避难者取得直接联系,救护上井;如果避难地点低于透水处水位,不得用打钻方法营救,以免灾情扩大。

处理上山巷道突水时,要注意防止二次透水、积水、淤泥的冲击,要有可靠的安全退路。

(四)恢复被淹井巷的注意事项

在恢复被淹井巷工作期间,必须时刻注意通风瓦斯工作,因在被淹井巷内,常积存着大量的有害气体,随着排水工作的进行,要逐步排除有害气体。排水过程中,如有被水封住的有害气体突然涌出的可能,必须制定安全措施。此外,排水恢复期间还要采取以下措施:

1.经常检查瓦斯含量,当井筒空气中瓦斯含量达0.75%时,应停止向井筒输电排水,并加强通风,对井下气体定期取样分析。排水时,每班取一次,当水位接近井底时,每2小时取一次,此时排水看泵人员应由救护队人员担任。气样化验工作由集团公司负责。

2.严禁在井筒内或井口附近使用明火或其它火源,以防井下瓦斯突然涌出引起爆炸。

3.在井筒内安装排水管路或进行其它排放水工作的人员,都必须佩带自救器。在井巷附近或排放水地点要设专用电话。

4.在恢复被淹井巷时,应加强巷道支护,防止发生冒顶事故。5.安检科负责对上述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落实。

五、顶板事故的预防与处理(一)顶板事故预防措施

1.采掘工作面在采掘施工前均要认真编制作业规程,正确确定工作面支护方式,有效控制顶板,如果情况发生变化时,必须及时修改作业规程或补充安全措施。

4.因为没有端头支架,存在个别综采工作面未使用端头支架。支护采用单体柱木梁套棚加抬棚混合支护。预防端头冒顶措施:①加强端头支护,距工作面10m范围内保证一梁四柱,10—20m范围内一梁三柱,抬棚沿工作面架设,排头架要抬住小棚。严格按规程回柱放顶打好戗柱。②进、回风巷铺顶网,控制顶板。③当顶板压力增大时,要增加单体柱,增加支护强度,再加大木梁厚度,保证顶板支护效果。④加强端头支护管理,要保证单体柱的支护效果,确保支护单体柱不漏液,失效支柱及时更换。⑤加强端头压力观察,发现压力增大或周期老顶来压,及时加强支护,确保支护效果。

5.井下所有人员必须时刻注意工作面顶板变化情况,特别是安检员要重点检查工作面的顶板状况,发现不安全隐患时,要立即汇报矿调度室和安全调度台并采取措施或下令停工撤人。

6.加强金属支护、支架和单体液压支柱的检修、试压,日常监控及时检查更换失效的梁柱,保证每根都有良好的工作性能。

7.加强工程质量管理,搞好质量标准化,提高优良品率。

8.坚持矿压观测与顶板监控、分析,掌握顶板活动规律,及时采取相应措施。9.各采煤队在开采上分层时,要研究并掌握初次来压步距与周期来压规律,密切注意初次来压与周期来压预兆,提前采取得力措施,防止工作面大面积冒顶,避免发生重大伤亡事故。

10.回采工作面的初次开采,过老窑、空巷、局部破碎带、断层、冲刷带、陷落柱,过煤柱、冒顶区或托伪顶开采时,都必须制定专门措施。

11.回采工作面必须及时拉架、回柱。控顶距超过作业规程规定不冒落时,要停止生产,制定专门安全技术措施进行处理。12.掘进工作面的顶板管理要严格执行“敲帮问顶”制度,不准空顶作业,工作面必须使用临时支护。

13.掘进工作面遇地质构造、顶板破碎、压力较大、巷道开口、贯通、开帮挑顶、架设抬棚等零星工程时,要制定顶板管理安全技术措施。

14.仓房回采时,开切眼压力大,底鼓、片帮、顶板下沉严重,维护困难时,首先考虑加大煤柱尺寸,增强承压能力;在仓房回采过程中压力大,随采随冒时,要将采仓的尺寸缩小,控制住顶板后,再按作业规程作业;严禁人员进入仓内空顶下作业。

15.维修井巷支护时,严防顶板冒落伤人和堵人,刷大或维修井巷连续撤换支护时,必须保证在发生冒顶堵塞井巷时有人员撤退的出口。在独头巷道维修支护时,必须由外向里逐架进行,并严禁人员进入里边工作。撤掉支架前,应先加固临近工作地点的支架,架设或拆除支架时,在一架不完工之前不得中止工作。拆除支护后,必须及时除掉顶帮活矸和架设永久支护,必要时采取临时支护措施。撤换支架的工作应连续进行,如果不连续施工,每次工作结束前,必须接顶封帮,确保工作地点安全,倾斜巷道维修时,必须停止行车。必须有防止矸石、物料滚落和支架歪倒的安全措施并严禁上、下段同时作业。坡度较大时,必须搭设操作平台。

16.井筒大修时,必须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报集团公司总工程师批准。17.修复旧巷时,必须首先进行通风,检查瓦斯,只有在回风流中瓦斯浓度不超过1%,二氧化碳浓度不超过1.5%,井下空气成份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第100条的要求时,方准进行修复工作。

18.顶板管理工作由技术室具体负责。

19.上、下安全出口,两端头及两顺槽超前支护的管理方法:(1)分层工作面进风巷,使用好端头支架。(2)严格按作业规程作业。

20.综采一次采全高工作面的顶板管理办法:

(1)加强直接顶初次垮落及老顶初次来压期间的顶板管理,组织业务科室人员现场跟班,指挥工作面初次放顶作业,直至初放结束。(2)在顶板来压期间,液压支架完好达到作业规程之规定,使支架处于良好的支护状态。

(3)在顶板来压期间,凡是工作面片帮的地点及时拉超前架,使顶板处于最小控顶距。21、2004年综采、综掘面必须配备使用必要数量的安全检测仪表、仪器,包括顶板离层指示仪、锚杆拉力仪、力矩扳手、单体柱压力监测仪、微表、圆图仪、锚索张拉仪、退锚机。仪表、仪器安装使用地点,业务管理和技术培训由技术室负责。施工队组设专人负责管理。

22.严禁空顶作业的管理方法:

(1)在作业规程和施工措施中必须明确如何维护顶板,严禁在空顶下作业。(2)锚喷工作面掘进过程中必须打超前锚杆控制顶板。

(3)炮掘架棚巷必须使用前探梁进行超前支护,放炮前要有防崩倒装置。(4)综掘巷道要使用托梁器托钢梁进行临时支护,掘锚一体化巷道采用机组自身支撑顶梁临时支护。

(5)在开口或贯通前,架棚巷道要先在主巷架设抬棚,抬棚必须有三保险。锚网支护巷道应当补打锚杆锚索维护顶板。

(6)要加强对空顶违章作业的监督检查,一经发现追究其事故责任。23.选用锚杆支护的管理办法:

(1)锚杆的杆体及配件的材质、品种、规格、强度、结构,在使用前要认真检查鉴定,符合设计要求。

(2)锚杆的安装应符合操作标准。

(3)锚杆锚固力除按规定定期检查外,还要不定期进行抽查,发现有达不到要求者,要立即停止作业,并制定相应措施。

(4)巷道掘进过程中,要先打超前锚杆或其它临时支护进行维护,严禁在空顶下作业。(5)巷道如遇顶板破碎或地质构造区,可缩小锚杆排间距,并可使用挂网,喷浆联合支护,同时要加大检查力度。

(6)对锚杆支护巷要定期检查支护效果,经常观察,发现异常及时制定补充措施。

(7)对锚杆支护的排间距、锚杆角度、锚固力、预紧力、联网质量要经常进行检查,严禁为图省事,偷工减料而违章作业。

(8)对锚喷巷道的喷体厚度和强度、顶板离层情况加强检查,并有检查记录。

24.锚杆锚网支护安全技术措施:

(1)每20m必须进行一次可锚性试验,采用φ20*2000mm的高强螺纹钢锚杆,用一支350mm长的快速锚固剂,锚杆锚固力达到85KN即为可锚,小于85KN即为不可锚,必须采用架棚支护或棚索网支护。

(2)定期进行井下锚杆锚固力拉拔试验,每次不少于3根,如果发现锚杆实际锚固力与设计值相差较大,必须对锚固参数进行调整和修改。

(3)为了保证施工质量,须对锚杆锚固力进行抽检,抽检指标为顶锚杆锚固力不得低于100KN,帮锚杆锚固力不得低于70KN。发现不合格锚杆,应在其周围200mm的范围内补打合格锚杆。

(4)掘进时形成的巷帮超宽或片帮超宽时,应及时处理,可采用加长钢筋托梁和补打锚杆的方法进行补强。

(5)巷道地质条件发生变化时,应根据变化程度,调整支护参数或采取应急措施及时处理,如采用锚索加固或缩小排距。

(6)掘进过程中,每隔30-50m在顶板安装1个离层指示仪,观察围岩移动情况,一旦发生异常时,立即停止掘进,撤出人员,并与有关科室联系并同时报告有关领导,以便采取相应措施。

(7)顶板铺网时,要求拉直拉紧,网间搭接长度不小于100mm。用双股18#铁丝按不大于300mm的间隔连接牢固。(8)张拉锚索时,每次使用要两人协作,张拉油缸时应与钢绞线保持在同一轴线上,加压后,工具锚卡住钢绞线方能松手,并用8#铁丝将千斤顶绑上顶网上。操作人员要避开张拉缸轴线方向,以保证安全。

(9)张拉时,发现不合格锚索,必须在其附近300mm的范围内补打合格锚索。

25.锚杆锚网支护的其它技术和方法按《煤矿锚杆支护及规范》的有关规定执行。

(二)发生冒顶时的处理措施

1.当采掘工作面发生冒顶事故后,首先将人员撤离危险区域,并向调度室汇报,通知有关领导。

2.发生冒顶事故后,班长应立即点清人数,发现有人被埋、压、堵时,要尽快探明冒顶区的范围和被埋、压、堵截的人数及位置,积极组织抢救。

3.发生冒顶事故后,要对冒顶区电缆、设备及有可能发生瓦斯超限的区域进行停电。

4.积极恢复冒顶区的正常通风,如一时不能恢复时,可利用水管、压风管等对被压、埋、堵截的人员输送新鲜空气,并派专人检查该处的氧气浓度和有害气体浓度。

5.在处理冒顶事故时,应先由外向里加固冒顶周围的支护,消除进出口的堵塞物,尽快接近堵人部位进行抢救,必要时可以开掘通向遇险人员的专用巷道。

6.遇有大块岩石威胁遇险人员时,可使用千斤顶等工具移动岩块,但尽量避免破坏冒顶岩石的堆积状态,清理矸石时要小心使用工具,以免伤害受伤遇险人员。

7.处理大面积冒顶事故时,必须及时制订专门的安全技术措施。

六、运输事故的预防和处理(一)运输事故预防措施

1、加强副斜井、南翼井斜井和南二联络巷的运输管理:(1)严格按规定检查、试验防跑车装置,辅助运输业务由技术室负责牵头管理,设施由技术室管理,设备由机电室管理。

(2)日常检查斜井错码信号系统及其它安全设备、设施,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严格按规程措施进行运输作业。

2、副斜井、南翼井斜井、南二联络巷和运输大巷、盘区集中运输巷、综采面回风巷轨道必须达到优良品,并经常检查维护。

3、掘进巷道轨道必须达到合格品,并经常检查维护。

4、平巷人车完好率达到100%,加强人车的日常检查和维护工作,人车严格实行定点定站发车。

5、齿轨车、小绞车辅运设备要加强日常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安全运行。

6、电机车按规定进行年审,加强日常检查和维护。

7、对架空线定期进行检查维护。

8、加强窄轨车车辆连接器的管理:

(1)按规定每年对副斜井、南翼井斜井和南二联络巷使用的连接器试验一次,不合格立即报废,并进行更换;

(2)其它地方使用的连接器每月由各单位进行外观自检,并记录检查结果,不合格立即报废,并进行更换。

9、加强运输巷道行人管理:

(1)运输大巷和盘区集中巷实行人车分流制度;

(2)绞车运输严格执行“行车不行人、不作业;行人不行车”的规定。10.矿车、材料车要经常进行检查,并及时维护。

11.对窄轨运输各工种进行业务技术培训,提高运输作业队伍职工的操作技能和业务水平。12.加强运输队伍的管理:

(1)与运输副队长签定业务保安责任书;

(2)每月不定期地检查运输作业线路的标准化情况;(3)完善专业、非专业运输队伍的管理制度。

13.加强零散运输作业管理。作业前必须制定详细的安全技术措施,明确施工项目、工期、工作量、技术和安全负责人、安全措施等内容,保证零散作业运输安全。

14.对排矸井提升装置,矸井工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对新钢丝绳悬挂前的检验和在用钢丝绳的定期检验,并保证其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第401、402条的有关规定。

(2)对新安装或大修后的罐笼防坠器、使用中的罐笼防坠器及连接装置必须按《煤矿安全规程》第413、414条有关规定进行定期试验,并保证其动作灵敏可靠。

(3)对防过卷、防过速等保险装置必须保证其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第427条的有关规定。

15.矿井运输事故预防工作由技术室具体负责。(二)运输事故发生后的处理措施

可能发生运输事故时,现场人员必须根据现场情况,躲入躲避硐室或进入安全地点。一旦发生运输事故,安全负责人或运输负责人待事故稳定后,要立即进行抢救,并向矿调度室及安检科汇报,尽量使事故影响缩小到最小范围。

第三章 安全技术教育

职工培训中心2004年要对全矿各工种、各层次职工制定出分期培训计划,其内容以《煤矿安全规程》、各工种《岗位作业标准》和各级行政安全生产管理文件、通知精神为主,辅之以其它技术标准等材料,培训计划经分管矿长批准后,要积极组织实施,确保其培训质量及效果。

第四章 有关技术资料

1、采掘工程平面图(地测队)

2、矿井通风系统与抽放系统图(通风科)

3、矿井通风网络图(通风科)

4、井下轨道运输系统图(技术室)

5、井下避灾线路图(技术室)

6、井下监测系统图(监测队)

7、防尘系统图(通风科)

8、井上、下对照图(地测队)

9、井下供洒水系统图(机电室)

10、井下排水系统图(机电室)

11、井下供风系统图(机电室)

12、井下高压供电系统图(机电室)

13、井上高压供电系统图(机电室)

14、井下通讯系统图(监测队)

15、井上通信系统图(信息站)

以上图纸由各业务科室指定专人到矿调度室及时更新填绘最新内容。前七种图纸每月更新一次,后八种每季度更新一次。

第五章 分区行动计划

1、井下通行线路及井下避灾线路通行指示牌要健全、明确,此项工作由技术室负责,并由矿长贯彻执行。

2、指挥部在2004年3月中旬要组织一次救灾演习,对演习中发现的问题要采取措施,立即纠正。

3、地面和井下抢险队伍由调度室组织。4、2004年分区行动计划见附件三,未尽事宜见附件四——《***矿2004年各工作面避灾路线文字说明》。

第六章 “计划”的贯彻和要求

1.本计划在2004年元月份由矿总工程师负责贯彻执行,各单位安全队长和技术人员在组织安全活动时要有计划、有重点地贯彻本计划,并对职工进行培训考试,没有学习或考试不合格者及不熟悉本计划有关内容的职工一律不准下井。同时管理层也必须进行本计划的自主学习和培训。

2.本计划贯彻后,各单位应有计划地组织职工熟悉避灾线路和安全出口。3.贯彻本计划时,有关单位要将各种灭火器材的性能与使用方法,自救器的使用方法向职工进行讲解。除机电维护工外,采掘班组长也应熟悉受灾时切断电源开关的位置和方法。

4.机电室要经常检查、检修主扇、反风装置和井下反向风门,保证需要反风时能顺利进行。

5.2004年每季末,相关单位应根据具体情况,如生产衔接计划调整等,对本计划进行修订,补充完善后,将修改结果以书面形式报地测队。

6.本计划如有修改补充,相关单位还应组织职工重新学习。各单位要做好学习记录与总结,必须对职工进行考试。

美国怎样预防和处理矿难 篇3

美国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从自由幼稚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过程虽然使资本家百炼成金,但却让产业工人成了冶炼炉里的灰烬。其间,安全生产事故频发,致使大量工人不幸死亡。到20世纪初期,美国重大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呈井喷态势,在1907年12月迎来了美国历史上最为血腥、最为惨痛的矿难。

1907年12月6日早上10点左右,位于西弗吉尼亚莫农加地区美国联合煤炭公司属下的两个矿井随着一声剧烈的爆炸声全面坍塌。当天登记在册的当班工人共362人,另有为数不详的未登记在册的大批临时工,全部遇难。

同月19日,位于宾夕法尼亚洲的达尔煤矿也迎来血腥的一天。因瓦斯爆炸,239名矿工遇难。有人估计,单单那个月份,美国死于矿难的工人超过3000人,1907年12月作为美国社会发展的耻辱而“载”入史册。

据专家统计,到20世纪初期,美国的矿难致使近6%的矿工葬身井下,近6%的工友落下终身残疾,6%的从业者受到不同程度的暂时性损害。

废墟上的法律沉思

20世纪初期之前,美国普通法的基本法则是“缔约自由”与“契约严守”,从劳资双方所订立的劳务契约上看,它主要包含三层意思:其一,矿场的危险已经告知了矿工;其二,矿工属于自甘风险;第三,出现事故,矿主根据契约做适当补偿,不在契约内的责任一概不负。迫于生计,矿工接受了这种表面“合理”实则不“合理”的合同,把生与死捆绑在了一纸文书上。

按照美国一位法学家的话,当时美国的法律态度就是“每一个成年人都必须自己照料自己,不要指望家长式的法律庇护来保全你”。按理说,人类从奴隶制的身份社会进入市民化的契约社会,本是社会制度文明的重要跨越,然而面对以追逐利润为导向的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膨胀,从身份的枷锁中解脱出来的自由人又重新披上了契约的镣铐。美国“鼓励”了“幼年时期的工业发展”,却摧残了无数工友们的宝贵生命,葬送了众多矿工家庭的幸福生活。拿前面提及的两起特大矿难为例。在事后的官方调查中,矿主被认定没有过错,是矿工自身的疏忽和作为成年人对危险的应有预见没有预见,面而导致矿难发生。

侵权法改变带来的希望

到了20世纪上半叶,美国法院相继受理了多宗因煤矿安全事故而提起的侵权诉讼。慢慢地,美国法学家发现,“契约严守”不足以保障合同中弱势一方的权益,需用侵权法加以强制保护。

至今,学界甚至业界仍把美国大幅降低矿难事故的功劳记在1977年出台的《联邦矿业安全和健康法》名下。实际上,统计数据表明,美国煤矿业事故发生率从20世纪30年代起就开始呈现被遏制的态势。而这个时间刚好与罗斯福主政下推选法律改革相吻合,与美国侵权法的变革时间相一致。上世纪初,美国对侵权法进行了一场变革;从企业利益本位转向个人利益本位,从过错责任转向无过错责任,削减了资方免责事由,大幅增加了损害赔偿金,并制定了赔偿法。这些法律的转变,使矿工在预见到安全受到威胁或已经受到某种程度的伤害时,就可以采取法律行动以避免利益受损。到1960年时美国煤矿事故发生率已经明显下降。

从法律角度讲,美国属于普通法系传统,成文法往往是普通法的结晶和修正,《联邦矿业安全和健康法》(成文法)也就成了侵权法(普通法)变革的直接成果。该法第二条第一款规定:国会谨此宣告:煤矿业和其他矿业的优先考虑和第一要务必须是矿工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矿工是最为珍贵的资源。峻法得以贯彻

如今,美国的煤矿业已经转变成所有行业中最令人羡慕的安全行业之一,安全指数与零售业相当。1990年美国煤矿行业死于安全事故的只有66人,2000年,这个数字降至40人。而从产量上看,美国煤矿业年产近十亿吨煤,只略少于中国的年产量,真正实现了“安全与生产并不矛盾”的最佳状态。

从当前每单元产煤量矿工死亡率上看,中国是印度的10倍,是南非的30倍,是美国的100倍。美国专家在总结自己国家的成就时,往往罗列三大法宝:执法、培训及技术。其中,执法是最具强有力的措施。

美国政府的任何一项行政行为,一旦启动,就能看到其他部门尤其是立法机构的联动。按照美国法律除司法部门外,任何部门均无权对公民或单位做出剥夺、扣押、查封其财产或限制人身自由的决定,行政部门可以就拟定中采取的强制措施向法庭申请法令。这一制度起到三个作用,一则防范行政权力的恣意妄为;二则给正确的行政行为以法律支持,违抗行政执法的行为会成为藐视法庭的刑事罪行;三是给不服行政措施的人打开了法庭上进行公开受理的路径。按美国普通法“遵循先例”原则,一旦定案,案件所确定规则就成为法律,于是,立法机关也跟着行动。试想,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中,哪有黑心矿主一手遮天的空隙?

在美国,与矿工权益相关的非政府组织、各种基金会、信托基金林林总总,更不用提令人生畏的工会组织。美国矿工联合会最为强大,它可与矿主就lT资、八小时工作制度及生产安全环境等事宜进行谈判,切实发挥工友传话筒的作用。1941年,该组织就最低劳动工资与煤矿业雇主协会进行谈判,未果,全体矿工响应联合会发出的号召——“不达成协议就不上班”,于当年6月1日进行大罢工,重挫了矿主的气焰。其后,在1945年、1946年和1949年,联合会又组织了全国矿工大罢工。这些组织被人称为“第四政府”,其作用与国家公权下的立法部门、司法部门及行政部门相并列。矿工不必担心以个人身份提出安全问题而遭到解雇或降低工资的后果。一旦矿主打击报复事件不幸发生,除了受损害的矿工会把雇主送上法庭,法庭很可能判予沉重的赔偿金之外,“第四政府”会立即发起声援活动,使漠视矿工安全的矿主声名狼藉,并有可能促成有关部门采取进一步行动,直至矿主被逐出矿区。

分析、预防和处理 篇4

1 一般情况

该校位于城区, 全校共有21个学院, 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4 800名, 学校有14个食堂, 分散在各个学院, 方便全校师生用餐, 食堂环境卫生条件较好, 大部分学生和部分教职工都在学校食堂用餐, 但时常也有少数学生在周边饮食店用餐或个体超市买早点。

2 患病情况及原因分析

2.1 患病情况

此次患病人群均为学生, 患病学生于10月25日早上都食用过附近个体超市销售的某品牌面包。首例发病发生在当天9:52, 至13:00左右, 呕吐、腹痛、腹泻的学生逐渐增多, 大部分学生伴有畏寒、发热、头晕、头痛等症状, 至当晚20:42, 发病达到高峰, 有12个学生出现寒战、高热, 体温高达39.5℃~41.7℃, 呕吐和腹泻症状严重, 伴有脱水现象, 经过及时的处理和抢救治疗, 最后全部中毒学生均痊愈。此次沙门菌食物中毒暴发波及5个学院, 共发病75例, 罹患率为0.41%, 见表1。

2.2 原因分析

接到疫情报告后, 学校防疫人员、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有关人员立即赶到事发超市, 对可疑食品及其容器进行涂抹采样, 对直接接触该食品的工作人员进行肛拭子采样, 并及时收集病人的呕吐物和粪便进行检验。结果显示, 超市销售的某品牌面包与发病学生的呕吐物和粪便检出的沙门菌菌种相同, 超市工作人员肛拭子未检出致病菌。该超市靠近马路, 卫生条件较差, 没有防尘和防蝇设备, 工作人员卫生意识不强, 超市货物大部分来源于个体户, 可能是导致这起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

3 现场处理

3.1 现场急救

(1) 停止食用可疑中毒食品; (2) 患者卧床休息, 给予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呕吐、腹泻较重的患者, 遵医嘱给抗炎补液; (3) 腹痛甚者, 给阿托品0.5 mg皮下注射; (4) 高热病人给温水或酒精擦浴, 必要时给药物降温; (5)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注意口腔和皮肤清洁卫生; (6) 症状严重者立即送医院救治。

3.2 控制措施

(1) 接到疫情报告后, 随即通知肇事超市, 保护现场, 停止销售一切食品; (2) 立即收集病人的呕吐物和粪便进行检验和细菌培养; (3) 所有病人的呕吐物和粪便都严格消毒处理; (4) 封存所有可疑食品并对可疑食品及其容器进行涂抹采样; (5) 追查可疑食品的来源、制作过程、生产数量、销售范围和数量; (6) 调查供应食品的品种、购买人数、发病人数; (7) 调查病人的主要症状、48 h内的就餐次数、就餐地点、就餐品种和数量; (8) 对直接接触该食品的操作人员进行肛拭子采样, 以追查带菌者; (9) 指导食品生产经营者对食品进行无害化处理, 对食品用具、容器进行清洗和消毒。

4 讨论

沙门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多因食用患病或带菌动物的肉、乳、蛋或被患病动物的排泄物污染的食物而发病[1,2]。目前, 由于食品被污染引发的食源性疾病各地时有报道[3,4,5,6], 食品安全已成为一个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高校是一个人群聚集的地方。由于学校的地理位置特殊:居民区、商业区和学院校园相互交错, 每个学院周边都有不少个体饮食店和个体超市, 且卫生条件较差。基于目前这种情况, 要防止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关键在于以下几方面: (1) 学校要加强对学生食品安全的宣传和教育, 教育学生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 不喝未经处理的水, 不喝未经消毒的牛奶, 不吃未煮熟的肉类食品、鱼、禽和蛋类食品, 水果应洗净后食用, 不随便食用卫生条件较差的个体饮食店、超市或路边小摊小贩的食品。 (2) 学校应加强对各个食堂的监管力度, 经常对食品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安全教育, 提高其食品安全意识和责任感, 食品卫生专业人员应督促食品加工人员在加工食品过程中按卫生要求、规范操作, 确保用餐人员的安全。 (3) 对个体餐饮店、路边的小摊小贩, 政府应加大监测和监管力度, 制定一些具体的、相应的法律法规, 以杜绝食源性疾病的发生。针对上述问题, 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对个体摊点, 应划片分类管理, 任务到岗, 责任到人, 这样, 发现违法现象, 群众才投诉有门; (2) 政府部门对个体摊点的货物来源一定要把好质量关, 杜绝患病或带菌动物的肉、乳、蛋或被污染的其他食品、地沟油等流入市场, 危害人体健康; (3) 相关部门应不定期抽查, 对不合格的餐饮店, 责令其整改; (4) 对群众的投诉, 相关部门应重视, 若情况属实, 除惩罚违法者外, 对举报人应给以保密, 并适当奖励; (5) 督促个体摊点保持周边卫生, 用过的快餐盒要用塑料袋装好, 进行统一处理。

参考文献

[1]李继业.一起鼠伤寒沙门氏菌食物中毒调查报告.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6, 16 (6) :757.

[2]刘运德, 楼永良.微生物学检验.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96-197.

[3]聂宇涛.2002-2007年洛阳市学校食物中毒事件分析.中国校医, 2009, 23 (1) :61-63.

[4]马晓晨, 李可群, 松凯, 等.2005-2006年北京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分析.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07, 23 (5) :547-548.

[5]陈深侠.一起全日制寄宿学校小学生食源性细菌性痢疾暴发疫情调查.中国学校卫生, 2010, 31 (2) :246.

输液反应的预防和处理 篇5

赵惠

输液反应

 输液反应系输液引起的或与输液相关的不良反应的总称,其种类包括热原反应、热原样反应、细菌污染反应、药物过敏反应等。

输液反应的原因

 导致输液反应的原因主要有热原、微粒、药物相互作用、药物质量、输液器质量、输液速度、环境因素、患者个体因素等。

热原反应

 热原反应(发热反应):热原型输液反应是最常见的输液反应,热原物质主要是内毒素、游离菌体蛋白、死菌等。多数细菌能产生内毒素,真菌和病毒也能产生。当输液进入人体内的热原累积量超过人体的耐受阈值耐受量时,热原反应。

热原反应

 预防:多由于输液器清洁灭菌不彻底或被污染、有效期已过、输入的溶液或药物制剂不纯、消毒灭菌保存不良、输液过程中未能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等所致。

热原反应

 热原反应的主要表现为输液过程中或输液后,患者突然出现发冷、寒战、面色苍白、四肢冰冷,继之出现高热,体温可达40℃以上,严重时可伴有恶心、呕吐、头痛、四肢关节痛、皮肤灰白色、血压下降、休克甚至死亡。一般发生在输液开始后20min左右,也有发生在2~4h内,一般持续约0.5~1h。

热原样反应

 热原样反应:由输液中存在过量的不溶性微粒、微晶所引起的类似热原反应表现的反应称为热原样反应。不溶性微粒、微晶还可能导致血管栓塞、静脉炎、肉芽肿、过敏反应等。

细菌污染反应

 细菌污染反应:是由被细菌或真菌污染的液体进入体内所引起的一种比热原反应更为严重的反应。其临床症状轻者与热原反应类似,重者伴有败血症。

细菌污染反应

 预防:输液前严格检查药液质量与有效期,输液器外包装有无破损、漏气,生产日期和有效期;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等。

 处理要点:

 发现输液患者发冷、寒证,应立即停止输液,观察生命体征、吸氧。酌情给予异丙嗪、地塞米松等。同时注意保暖,检查发生反应的原因。

 做好记录,保留剩余溶液和输液器以备检测,以便查找引起发热反应的原因。

 发生输液反应后,需要继续输液时,应重新更换液体、输液器,必要时应静脉穿刺。

 根据病情轻重和发热程度,可给予解热药如复方氨基比林、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等。应以物理降温与药物降温相结合,迅速将患者体温降至38

以下。

 对症处理:包括适当使用镇静剂、血管活性药抗休克、选用有效的抗生素抗感染等。

 出现输液反应时,一般应留观或住院观察、处理。

 做好心理护理,安慰病人,以解除其紧张情绪。

 药物过敏反应:常表现为突然发冷,寒战、面色苍白、脉搏细数、四肢发冷、高热、头痛、恶心、呕吐、心慌气急,严重者出现喉头水肿、呼吸困难、烦躁不安、血压下降、抽搐、意识障碍、休克等。轻者仅表现为荨麻疹。过敏性休克常发生于给药后5分钟内。

 预防:

 应合理用药,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证、禁忌证及药物之间的禁忌。

 用药前应注意询问患者过敏史,对过敏体质、年老、体弱、严重感染或脏器功能不全患者,应注意控制输液速度,严格观察。必要时预防给药,如输液前可酌情给予异丙嗪25-50mg肌注或地塞米松5-10mg静注。 处置:见过敏性休克

 急性肺水肿:  原因

 因输液速度过快,短期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荷过重所致。 病人原有心肺功能不良。

 临床表现:在输液过程中病人突然出现呼吸困难、气促、胸闷、咳嗽、咯粉红色泡沫样痰,严重时痰液从口鼻涌出,听诊两肺部可闻及湿罗音,心率快且节律不齐。

 预防:严格控制输液速度与输液量,对年老体弱、婴幼儿、心肺功能不良的病人需要特别慎重并密切观察。

过敏性休克

 过敏性休克:是由于一般对人体无害的特异性过敏原作用于过敏病人,导致以急性周围循环灌注不足为主的全身性速发变态反应。除引起休克的表现外,常伴有喉头水肿、气管痉挛、肺水肿等征象。低血压和喉头水肿是致死的主要原因,如不紧急处理,常导致死亡。

 过敏性休克的病因或诱因变化多端,以药物与生物制品常见。 常见药物:如抗生素(青霉素、头孢菌素、两性霉素B)、局部麻醉药(普鲁卡因、利多卡因)、诊断性制剂(碘性X线造影剂)、职业性接触的化学制剂(乙烯氧化物)等。其中最常见者为青霉素过敏。青霉素不论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皮内注射、划痕试验、滴眼(耳、鼻)、阴道子宫颈上药、牙龈黏膜注射以及婴幼儿注射青霉素后的眼泪或尿液污染母体皮肤等均可发生过敏性休克。

临床表现

 病人接触过敏原后迅速发病。按症状出现距过敏原进入的时间不同,可分为两型:

 急发型过敏性休克:休克出现于过敏原接触后0.5小时之内,约占80-90%,多见于药物注射、昆虫蛰伤或抗原吸入等途径。此型往往病情紧急,来势凶猛,预后较差。如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常呈闪电样发作,出现在给药后即刻或5分钟内。

临床表现

 缓发型过敏性休克:休克出现于过敏原接触后0.5小时以上,长者可达24小时以上,约占10-20%。多见于服药过敏、食物或接触物过敏。此型病情相对较轻,预后亦较好。

临床表现

 过敏性休克有两大特点,一是休克表现即血压急剧下降到85/50mmHg以下,患者出现意识障碍;二是在休克出现之前或同时,常有一些与过敏相关症状。主要表现有:

 喉头或支气管水肿与痉挛引起的呼吸道阻塞症状:是本症最多见的表现,也是最重要的死因。患者出现喉头堵塞感、胸闷、气急、呼吸困难、窒息感、发绀等;

 循环衰竭症状:如心悸、苍白、出汗、脉速而弱、四肢厥冷、血压下降与休克等。有冠心病背景者在发生本症时由于血浆的浓缩和血压的下降,常易伴发心肌梗死。

 神经系统症状:如头晕、乏力、眼花、神志淡漠或烦躁不安、大小便失禁、抽搐、昏迷等;

 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食管梗阻感、腹胀、肠鸣、腹绞痛或腹泻等;

 皮肤黏膜症状:往往是过敏性休克最早且最常出现的征兆,包括一过性的皮肤潮红、周围皮痒,口唇、舌部及四肢末梢麻木感,继之出现各种皮疹,重者可发生血管神经性水肿。还可出现喷嚏、水样鼻涕、刺激性咳嗽、声音嘶哑等。

过敏性休克的诊断

 诊断:不依赖于实验室检查和特殊检查。凡在接受(尤其是注射)抗原性物质或某种药物,或蜂类叮咬后立即发生全身反应,而又难以药品本身的药理作用解释时,就应马上考虑到本病的可能。但在诊断时应注意除外以下情况:

一旦出现过敏性休克,应立即就地抢救

 一般处置:

 立即脱离或停止进入可疑的过敏物质。如过敏性休克发生于药物注射之中,应立即停止注射。如属其它过敏原所致,应将病人撤离致敏环境或移去可疑过敏原。

 即可使病人取平卧位,松解领裤等扣带。如病人有呼吸困难,上半身可适当抬高;如意识丧失,应将头部置于侧位,抬起下颌,以防止舌根后坠堵塞气道,清除口、鼻、咽、气管分泌物,畅通气道,面罩或鼻导管吸氧(高流量)。严重喉头水肿有时需性气管切开术;严重而又未能缓解的气管痉挛,有时需气管插管扶助呼吸。对进行性声音嘶哑、舌水肿、喘鸣、口咽肿胀的患者推荐早期选择性插管。

 对神志、血压、呼吸、心率和经皮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

 药物治疗:

 肾上腺素:立即肌肉注射0.1%肾上腺素0.3-0.5ml,小儿每次0.02-0.025ml/kg。如需要,可每隔15-20分钟重复1次。皮下注射的吸收和到达最大血浆浓度的时间均很长,并且因休克的存在而明显延缓,故抢救过敏性休克时,主张肌肉注射肾上腺素。

立即为病人建立静脉通道(最好两条),用地塞米松10-20毫克或氢化可的松300-500毫克或甲泼尼龙120-240毫克加入5%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滴,或先用地塞米松5-10毫克静注后,继以静滴。糖皮质激素对速发相反应无明显的治疗效果,但可以阻止迟发相过敏反应的发生。因严重支气管痉挛致呼吸困难者,可用氨茶碱0.25克稀释入25%葡萄糖液20-40毫升中缓慢静注。

补充血容量:过敏性休克中的低血压常是血管扩张和毛细血管液体渗漏所致。对此,除使用肾上腺素等缩血管药物外,必须补充血容量以维持组织灌注。宜选用平衡盐液,一般先输入500-1000毫升,以后酌情补液。注意输液速度不宜过多过快,以免诱发肺水肿。

应用升压药 经过上述处理后,血压仍低者,应给予升压药。常用多巴胺20-40毫克静注或肌注,或用较大剂量加入液体中静滴;或用去甲肾上腺素1-2毫克加入生理盐水250毫升中静脉滴注。

加用抗组胺药物 如异丙嗪25-50毫克肌注或静滴。

吸入 β 肾上腺素能药

如有明显支气管痉挛,可以喷雾吸入0.5% 沙丁胺醇溶液0.5 毫升,以缓解喘息症状。吸入沙丁胺醇对由于使用 β 受体阻滞剂所致的支气管痉挛特别有效,注意:一些发生濒死哮喘的过敏反应患者,应该接受重复剂量的支气管扩张剂而不是肾上腺素。

巷道冒顶煤炭自燃发火的预防和处理 篇6

【关键词】巷道冒顶;压力集中;冒顶空洞;接顶封闭

0.前言

巷道冒顶煤炭自燃火灾是煤矿井下特定环境中煤炭自燃的一种内因火灾。它发生的先决条件是巷道冒顶的产生。巷道冒顶在巷道施工中随时都可能出现,这些冒顶大都出现在有大量风流通过的巷道,且有支撑物的掩护;因而巷道冒顶煤炭自然火灾较其它内因火灾有更大的隐蔽性和危险性,也比较难以选择合适的灭火措施。巷道冒顶煤炭自燃发火灭火方法的选择要根据火区发展的程度,巷道冒顶的具体形状和具体环境进行确定。

1.巷道冒顶形成原因

巷道冒顶空洞是形成巷道冒顶煤炭自燃发火的必要条件。巷道冒顶空洞的形成主要与巷道施工质量、地质构造等有关。

(1)地质构造处易发生冒顶。在巷道施工过程中遇到断层、褶曲等地质构造时,由于过断层的方法处理失当,往往留下少量的三角顶炭(图1)。这些顶炭受压后冒落,形成巷道冒顶空洞。在过断层时,根据断层走向如能正确掌握过断层的方法将巷道穿至或穿过断层线,然后沿煤层施工巷道则可以避免巷道冒顶空洞的产生。

图1 三角顶炭示意图

(2)大倾角煤层中施工巷道易发生冒顶。在倾角较大的煤层中施工巷道时,使用传统的支护方式如拱形、正梯形支护时,棚梁上的三角顶炭受压后形成巷道冒顶。

2.巷道冒顶煤炭自燃发火原因分析

2.1巷道冒顶处多裂隙的残煤为发火创造聚热条件

容易发生巷道冒顶的地点一般来说矿山压力都特别显著,在巷道施工完毕后,煤体原有的压力平衡被破坏,造成局部压力集中。在巷道支撑物不完好的情况下,压酥的煤体一部分冒落,剩余的部分残煤在矿压作用下产生大量裂隙,且冒落空洞表面不规则,增加了与空气的氧化接触面积,为氧化聚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2冒顶空洞存在连续供氧条件

连续供氧是煤炭自燃发火决定性的因素之一,而巷道冒顶空洞内残煤的供氧方式和其它内因火灾相比有其特殊性。一般供风巷道的冒顶空洞,存在着以下两种连续供氧方式:

(1)冒顶空洞内残煤氧化后,温度升高、与冒顶下方巷道内气温有一温差,使其间产生微量热风压。巷道中低温空气气流在热风压的作用下,自然流向冒顶空洞的顶部,为连续供氧创造了条件。热风压直接用下式计算

hr=Zr△T/T

式中Z——巷道冒顶空洞高度;

r——巷道中的空气重率;

△T——巷道冒顶空洞上下温度差;

T——巷道中的空气温度。

由上式可知,热风压的大小与冒顶深度有关,与冒顶空洞上下两端的温差有关。冒顶愈深,温差愈大,热风压愈大,由此产生的风量愈大。由上式也可看出,在冒顶深度一定的情况下,热风压的大小直接与冒顶空洞上下两端的温差有关,而冒顶点存在时间愈长,冒顶点聚热愈多,则热风压也愈突出。

(2)巷道中呈紊流状态运动的风流,其空气分子不断撞击冒顶空洞内的空气分子,空洞内的空气分子获得能量往顶部依次传递,这就是所谓的扩散通风,也是冒顶空洞连续供氧的主要方式。

3.巷道冒顶煤炭自燃发火的预防

由前述可知,巷道冒顶空洞是造成顶部煤炭自燃发火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巷道施工或使用过程中及时正确地处理所产生的冒顶是预防巷道冒顶自燃发火的关键。冒顶煤炭自燃火灾的处理有以下几种方法。

(1)接顶封闭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巷道冒顶范围小且冒落高度不深的情况。具体做法是用水泥板封堵,上面用黄泥、砂浆等不燃性材料密封、充填。

(2)改变形状法。这种方法主要是根据扩散通风的原理,利用改变巷道冒顶空洞的形状,有意识地增强巷道冒顶空洞的扩散通风能力,使冒顶顶部氧化产生的热量被及时带走,不致于造成聚热发火。具体做法是将冒顶区域与巷道接触部分修成光滑的弧状,使巷道中的风流易于往冒顶顶部扩散。这种方法适合于巷道冒顶不深且冒顶范围较大的巷道冒顶点。

(3)导风法。利用适当的导风设施,如木板、风障、金属风筒等将风流引入巷道冒顶点,使冒顶点氧化产生的热量及时排出。这种方法适合于冒落范围不大但冒落高度较大的情况。

4.巷道冒顶煤炭自燃火灾的处理

巷道冒顶煤炭自燃火灾的处理方法多种多样,但如何保证火区处理得迅速、有效,往往要根据冒顶火区的着火程度、火区面积、冒顶空洞形状等具体情况作出具体选择。

(1)卸顶法。卸顶法是处理冒顶煤炭自燃火灾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具体做法是用长把工具将高温燃烧的残煤卸掉,消除冒顶空洞中的可燃物,然后结合插管喷水将火灭掉。这种方法适合于着火时间短、着火范围不大且巷道冒顶不深的情况。

(2)插管注水法。根据水能吸热的物理特性,直接将高压水管插入冒顶火区直接进行喷水灭火。在残煤明火灭掉之后,水在冒顶空洞中的高温作用下,蒸发产生蒸汽,在煤体表面形成水膜,阻止氧气和煤的接触,并排出冒顶空洞中的氧气,达到降温灭火的目的。

(3)打钻注水法。在巷道冒顶比较深,冒顶范围大,火源点具体位置不能确定,而采取了上述两种方法均不能达到灭火的目的情况下,利用岩石电钻在冒顶点附近,从不同角度向冒顶火区的顶部,两侧打钻孔插管注水。岩石电钻打眼时可能将钻孔打人冒顶区,而冒顶区的钻孔短时间内容易造成垮孔,无法插管。所以钻孔尽量打在冒顶火区的顶部和两侧,距火源保持0.5m左右。由于具体着火位置不能确定,因而打钻也不可能一次成功,须在不同位置,不同角度多打钻孔方能奏效。

分析、预防和处理 篇7

1.1 桩位偏差

桩位偏差主要是由测量放样误差或钻机就位误差造成的。可以采取适当措施预防:测量人员对桩位中心点进行放样,并且要对相邻桩位中心之间的水平距离用钢尺复测,确保桩位中心放样无误。钻机就位后,首先要用水准尺对钻机平台进行捡测,钻机平台必须保持水平。还要对钻机的对中精度进行复测,由测量人员测量钻机转盘中心坐标,转盘中心坐标和桩位中心坐标误差必须控制在5mm以内,确保钻杆中心、转盘中心在一条直线上,成孔不偏位、不倾斜。

1.2 标高控制不准

标高控制不准一般是因为孔深测量不准。所以在每根桩开钻前,都要复测钻机转盘的标高,并且对桩底标以及桩顶标高,应准确计算出来。在进行孔深测量过程中,一般情况下,丈量钻杆的方法比较适用,孔底终孔界面,采用钻头2/3长度,并对孔深进行测量,保证孔深符合要求。同时还应合理确定端承桩钻孔的终孔标高,确定的方法不应采用固定孔深的方式,一般情况下,以端桩进入持力层深度为准。

1.3 钻孔垂直度不符合规范要求

(1)主要原因:(1)钻孔过程中,受到场地不够平整的因素影响,会造成钻孔垂直度满足不了要求。同时在钻机过程中,不均匀沉降会造成钻孔偏斜;(2)钻杆的质量差,出现接头间隙大以及弯曲等问题,这样就对钻孔的垂直度造成影响。在钻进过程中,翼板受到不同的磨损,同时钻头受力不均匀,钻压超过了规定的范围,进而造成钻进方向出现偏离。

(2)预防措施:(1)施工场地应进行压实以及平整;(2)在钻机安装过程中,对钻机以及主动钻杆进行严格检查,保证其平整度以及垂直度。同时在钻进过程中,应对钻杆的垂直应定时进行检查,一旦发现出现偏差,应对其进行调整;(3)为保证钻头以及钻杆的质量,应进行定期检查,一旦发现钻头和钻杆出现问题,应及时的进行维修;(4)应选择合适的地方进行钻进,一般情况下应在软硬土层交界面,或者在倾斜岩面处,在钻进过程中,应采用低速钻压方式进行钻进,并利用回填黏土,处理偏斜钻孔;(5)应采用加设扶正器的钻杆,钻进复杂地层

1.4 缩径

缩径的主要原因有很多,包括护壁泥浆性能差、地层复杂以及钻进速度过快等。缩径的预防措施:在较厚的沙层以及砾石层施工过程中,采用钻孔灌注桩,并穿过沙层以及砾石层。在成孔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其成孔速度,一般应将其控制在2m/h以内,同时泥浆性能还应满足规范要求。密度应控制在1.3~1.4g/cm³,黏度应控制在20~30s,同时还应严格控制含砂率,一般不应在6%。若孔内自然造浆,满足不了要求,可以采用烧碱、黏土粉等添加到泥浆中,这样可以对泥浆的性能进行改善,同时对泥浆的密度以及含砂率应采用除砂的方式进行处理。

2 导管问题

2.1 导管进水

(1)主要原因:(1)混凝土的储量难以将导管底口封住,导管底口有水进入;(2)高压气囊将橡皮垫挤开,再加上导管接头不严格,导致导管进水;(3)在提升导管时,用力过度,对导管进行错误控制,使其超过混凝土面,造成泥水进入导管,

(2)处理方法:(1)当施工过程中,若遇到上述第一种情况,应将导管及时的提出来,并进行清孔,之后再对进行控制灌注,保证混凝土的储量;(2)当施工过程中,若遇到上述第二、三种情况,应将导管内的水抽出来,同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水泥用量。

2.2 堵管

(1)主要原因:(1)导管底口与孔底之间的距离不符合要求;(2)在导管以及钢筋安装过程中,花费的时间较长,这样钻渣在孔内的越积越深,使得导管底端被泥砂等物堵塞;(3)砼在浇注过程中发生离析使粗集料过于集中而卡塞导管。

(2)预防措施:(1)应合理设置导管底口与孔底的距离,一般应控制在300~500mm范围之内,在保证灌浆设备初灌量的情况下,其距离最好选择最大值;(2)吊入钢筋骨架后进行第二次清孔,清孔后,应降低泥浆含砂率,使其控制在2%以下,同时还应严格控制其粘度,使其在17~20Pa·s,对于相对密度,应控制在1.03~1.10g/ml之间,且还应合理设置孔底沉淀层厚度,使其设计规定的量值的规定内。清孔后应立即开始灌注混凝土。若因故推迟,灌注前一方面应对孔内泥浆性能指标进行检查,另一方面还应对孔底沉淀层厚度进行检查,如果超出规定,重新清孔;(3)应按照要求,合理设计配合比,为保证配合比的科学性,还应进行现场试配工作,在试配工作中,应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初凝与终凝时间,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添加缓凝剂。同时还应严格控制配合比、塌落度等等,保证混凝土的质量。

(3)处理方法:(1)若是第一、二种情况,利用吊车吊起料斗以及导管,使混凝土的落差有所增加,促使混凝土灌注畅通,因此在灌注混凝土之前,应进行二次清孔;(2)若是第三种情况,则须把导管吊起,快速向井架冲击。提升导管时,先准确测量导管埋深,以指导吊起高度。避免把导管提出砼面以外。或将平板振动器固定在导管上,打开振动器振松卡管砼,疏通导管。为避免此类事故发生,将严格要求做到:导管牢固不漏水;砼和易性、坍落度符合要求。

2.3 坍孔

护筒底脚周围漏水、孔内水位降低、护筒周围堆放重物或机器振动引起坍孔。处理方法为加大水头,移开重物,排除机具振动,吸出坍入孔内泥土,如不继续坍孔,时间允许可重新灌注,否则拨出导管和钢筋笼,回填粘土,重钻。

2.4 埋管

出现埋管的主要原因是导混凝土产生的摩擦力过大、提管过猛将导管拨断等。埋管的预防措施:导管埋深应符合要求,一般应将其控制在6m以内,同时还应将缓凝剂加入混凝土中,同时对于混凝土灌注速度,应适当的加快,而且提升导管力度应适当。

2.5 钢筋笼上浮

(1)主要原因: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没有严格控制控制混凝土的速度,造成速度过快。在灌注混凝土时,混凝土从漏斗向下灌时,会产生一些势能力,这样就会钢筋骨架受到冲击,从导管流出混凝土,并向上升起,这样向下的冲击力会进行转变,使其成为向上顶托力,进而造成钢筋上浮。

(2)预防措施:(1)控制混凝土浇筑的速度;(2)导管埋深应尽量保持最大,同时导管底口与钢筋骨架底端,距离也应保持最大;(3)导管应适当提升,并且应高于钢筋骨架底端距离;(4)环形筋应在合理的设置在孔底,在钢筋笼的底部,应设置牵引筋,并严格控制牵引筋的适当的数量。

3 灌注桩故障

3.1 桩身混凝土夹渣或断桩

主要原因:(1)灌入到埋管的混凝土量达不到要求,造成深度太小;(2)在混凝土灌注过程中,没有准确控制拔管长度,使混凝土面的导管拔出;(3)混凝土初凝和终凝未达到规定的时间,或者在灌注过程中,持续的时间较长,在混凝土上部,会出现结块,进而造成出现混凝土夹渣;(4)在清孔过程中,会出现许多泥浆悬浮砂粒,并沉积在混凝土面上,对混凝土上升造成阻碍。

预防措施:严格控制导管埋置深度,一般应将其控制在2~6m,在混凝土灌注过程中,应安排专门的人员负责拔管,同时对于孔内混凝土面,进行准确计算,对于重锤实测孔内混凝土进行控制。

3.2 桩顶混凝土不密实

桩顶混凝土不密实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混凝土浮浆太多、孔内混凝土面测定不准等等。所以桩顶混凝土灌注完成后应高出设计标高0.5~1m。按照要求,对桩顶10m内混凝土的要求进行适当的调整,同时对于碎石含量应适当的增加,桩顶浮浆,应适当的减少。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钻孔灌注桩质量事故的原因有很多,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总结分析。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结合不同的处理措施应对钻孔灌注桩质量事故,不断提高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谢青松.建筑工程中深基坑支护的施工技术[J].住宅与房地产,2016,(9):233+253.

[2]李育薇.钻孔灌注桩施工质量控制及工程应用[J].住宅与房地产,2016,(12):141.

分析、预防和处理 篇8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文章以以某技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技校学生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共发放问卷221份,回收有效问卷214份。

1.2.2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和简单的数理统计。

1.2.3 访谈法

对该校不同年级的会计班、汽修班、艺术班的体育委员及在课后活动中随机抽取的学生进行访谈。

2 结果与讨论

2.1 技校生对运动损伤的了解

运动损伤是指在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损伤。从表1中看出75%的被调查者对运动损伤的分类有所了解,16%的不了解。即当损伤发生了能大概知道是擦伤、挫伤、还是肌肉拉伤及关节韧带损伤等。但在访谈中发现,大部分的学生对损伤发生的原因,怎么预防,并不是很明确。

2.2 导致运动损伤的因素

如表2所示,调查发现,80%的技校生都认为不合理安排运动量会导致运动损伤。对教师来说,在安排课堂练习时,没有根据学生的自身发展状况,教学计划设计不合理等,从而容易发起学生的损伤。

如表3所示,课余时间受伤的同学占多,证明学生缺乏运动损伤的基本知识。课余活动中,没有专业教师的指导,学生自我保护意识薄弱,抗挫折能力比较差。

如表4、5所示,经过对体育项目爱好的调查,61%的技校生喜欢篮球,66%的学生因打篮球受伤的。但学生对于篮球运动损伤的潜在因素不明确,一是篮球项目的特殊技术要求,二是学生身体某部位对抗篮球运动的生理弱点。两个因素由于克服不了同时起作用时,即易发生运动损伤。

如表6所示,踝关节扭伤较为常见,体育运动中常由于场地不平整,碰撞或因跳起落地时失去平衡,不慎踩在他人足上,均可使踝关节过度内翻、趾屈或外翻造成踝关节韧带损伤。为了预防韧带拉伤等,要从技校生自身做起,让他们认识到运动前应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学校、教师应培养和提高技校生自我保护能力,提高踝部的肌肉力量和踝关节的稳定性、协调性。

如表7、8所示,80%的技校学生认为参加体育活动前需要做准备活动,16%的学生回答无所谓,78%的学生认为运动中因准备活动做得不充分而导致受伤。

如表9所示,59%的技校生认为身体素质不好导致损伤,在体育活动中,71%的技校生认为技术动作变形而导致受伤,73%的技校生认为损伤的发生与心情的好坏有关系。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运动参加者自身状态不良也会产生运动损伤。

如表10所示,调查发现68%的技校生认为器材的损坏和摆放不合理会直接造成运动损伤。

3 结论与建议

3.1 运动损伤的预防

体育课堂教学中,首要任务是督促学生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的目的是使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和内脏器官得到充分动员,准备活动时间应为15~30 min,强度应依照项目而定。如果未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充分将会因肌肉力量、弹性和伸展性不够而致伤。为了纠正大部分学生的错误认识,学校应增加有关运动损伤的原因和预防的传播。作为技工院校,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家长的宝贝,学校要高度重视对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安全运动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参加体育运动前一定要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合理安排教学任务,不恰当地安排课堂练习是受伤的常见潜在因素,科学安排课堂练习是预防损伤的基础。教师不仅要了解练习的每一个环节,还要了解每个环节与损伤的关系。之外,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因材施教。一旦确定某个练习因素与损伤有关,应立刻改正。合理、适当掌握运动难度,难度过小过大都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和挑战性,除此之外,还要合理安排运动负荷,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增加负荷,新动作要注意正确示范,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从分解到完整动作的教学。另外,掌握学生的健康状况,在体育活动中区别对待,要做到因材施教。在笔者调查的技校体育课堂中,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和跑步等教学内容比较多,针对这一现象,体育教师应掌握每一项目的特点和该项目容易引起受伤的部位,重点进行防备。可以通过讲解示范、举例说明等方式进行指导,让更多的学生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可以自行预防和处理,从而减少损伤的发生。

技校生自身状态良好起着很大的作用,自身状态包括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两个方面,前者如学生睡眠不好、疲劳患病或伤病初愈等均可使力量及动作协调性下降、注意力不集中,从而导致技术上的错误而致伤。后者如心情不愉快,恐惧,胆怯或急躁情绪等都容易发生运动损伤。如看到单杠、双杠等器械就害怕,对长跑有恐惧心理。学生每进行一项运动之前必须有饱满的精神状态并对该项运动有所认识,掌握技巧,并且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这样可帮助集中注意力,降低紧张情绪及建立信心,更可加深了解自己的能力及弱点,学生亦应知道如何应付压力及情绪,以降低或松弛心理紧张情绪。教师应善于观察学生,多与学生沟通,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让他们愉快健康地锻炼身体。

学校加强场地器材管理,做到定期检查、维护。如室外的固定器材设施单双杠等,日晒雨淋,时间长容易生锈、腐烂,应及时保养、修理和更换。还有跳远时沙坑的不平整或沙子过少,有小石块等都有可能造成损伤。作为体育教师在使用运动器材前,应详细检查妥当,尽可能确保没有引致受伤的可能因素。学生运动时,在选择衣服、鞋袜及装备方面应加以注意,例如选择球拍一定要注意球拍的结构及尺寸是否适合自己使用,是否有过重或不适应的情况出现,又例如选择运动鞋,必须配合不同的运动而作出适当的选择。

3.2 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理

擦伤是皮肤表面受粗糙物摩擦所引起的损伤,主要象征为皮肤的表面层损伤、脱落或有小出血点和组织液渗出。处理:轻度擦伤,可用1%~2%红药水或1%~2%紫药水涂抹,无需包扎。如果擦伤创面较脏或有渗血时,先用盐水冲洗伤口,再涂上红药水或紫药水,严重的敷以雷弗奴尔或凡士林纱布,加盖消毒纱布并用绷带加压包扎。

扭伤,是指四肢关节或躯体的软组织(如肌肉、肌腱、韧带、血管等)活动范围超过正常限度时所造成的损伤。拉伤是肌肉过度收缩或牵拉所引致的损伤。处理:活动的时候遇到肌肉韧带拉伤或者关节扭伤,在24~48 h以内,采用“冷敷”,主要是使血管收缩,减轻出血程度和疼痛;不要盲目乱揉,增加二次伤害;超出这一时间,就应该采取热敷的治疗方法,促进淤血的吸收。

挫伤,学生运动时互相冲撞或身体某部碰在器械上,使皮下组织、肌肉、韧带或其他组织受伤,而伤部皮肤往往完整无损或只有轻微破损。处理:可同扭伤的处理方法。

鼻出血,鼻部受外力撞击而出血。处理:应使受伤者坐下,头后仰,暂时用口呼吸,鼻孔用纱布塞住,并用冷毛巾敷在前额和鼻梁上,也可以用手指捏紧双侧鼻翼或将出血侧鼻翼压向鼻中隔约10~15 min,还可用手指横向按压上唇部位,同时冷敷前额和后颈部。

脱臼是由于直接或间接的力量作用,使关节面脱离了正常的位置。处理:保持安静、不要活动,不要揉搓脱臼部位,关节妥善固定后送医院治疗。

骨折是指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中断。处理:首先应防止休克,注意保暖,止血止痛,然后包扎固定,送医院治疗。

摘要:预防胜于治疗,要减少技校生因运动而导致身体受伤的情况,就要针对构成受伤的因素,进行适当的预防。文章从运动损伤的起因及预防进行了调查研究和分析,并针对运动损伤提出有效的处理措施。

关键词:技校生,运动损伤,预防,处理措施

参考文献

[1]向建军.在体育活动中如何预防学生的运动损伤[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6(S1):288-289.

[2]张勇军.高校学生体育健身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5):91-93.

胆管损伤的预防和处理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0年1月一2011年12月间共收治32例胆管损伤患者,其中25例为胆囊切除手术患者(A组),7例为非胆道手术患者(B组),两组之比为3.6:1;男性20例,女性22例,男女比例为0.9:1。年龄范围在28~74岁之间,平均50.2岁。A组开腹胆囊手术2例(8.0%),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23例(92.0%);B组包括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操作性损伤患者2例(28.6%),根治性胃手术1例(14.2%);肝切除术2例(28.6%);重症胰腺炎胰周坏死组织清除术2例(28.6%),见表1。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手术治疗,胆管修补加T管引流3例(9.4%),均为A组,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29例(90.6%),其中A组22例(68.8%),B组7例(21.8%);各组均在损伤当时发现,第一时间给予处理,无术后发现者。术后给予胃肠减压、禁食水、肠外及肠内营养支持和心理干预等治疗措施。

2 结果

两组死亡率均为0,所有患者均于手术后6~24 d,平均(12.1±2.7)d后临床痊愈。术后随访未见明显后遗症。B组1例患者术后2年死于胃癌术后肝转移及颅骨转移。

3. 讨论

3.1 胆管损伤重在预防

胆囊切除术是造成胆管损伤的主要术式,被称之为“危险的解剖、危险的病理和危险的手术”[2]。虽然部分胆囊切除术胆管损伤可归因于病人的肥胖、高龄和慢性胆囊炎等个体因素或局部的病理因素,但事实上80%继发于胆囊切除术的胆管损伤病人缺乏这些所谓的危险因素。从胆管损伤的发生机制上讲,造成胆管损伤的直接原因可归纳为解剖性错误和技术性错误[3]。典型的解剖性错误是将胆总管误认为胆囊管而夹闭和横断。技术性错误包括胆囊管夹闭不全、解剖胆囊床过深、不正确的使用电凝和盲目止血、过度牵拉胆囊造成胆总管和肝总管成角等。如果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预防这些错误,绝大多数胆管损伤是可以避免的。预防胆管损伤首先应是在思想上重视胆囊切除术的危险性,警惕胆管损伤的潜在可能。任何一次的胆囊切除术都不是简单的手术,思想上的麻痹大意常常使手术医师落入胆管损伤的“陷阱”。

3.2 早期发现,及时转诊

要想做到早期发现和诊断胆管损伤,必须重视病人术后早期的异常症状和体征,对于血细胞、肝功能异常者应动态监测,必要时采取超声及其他影像学检查评估腹腔有无积液、胆管有无扩张等。忽视和误解病人的主诉必将延误诊治,使病人丧失一期手术修复的机会。

一旦高度怀疑或明确诊断胆管损伤,外科医师应正视自己的能力。临床研究显示,胆管损伤如由非专科医师或原手术医师实施初次修复的成功率只有17%~27%,二次修复的成功率为0,而专科中心实施初次修复的成功率可达80%~90%[4,5]。非专科医师修复失败往往是由一些原则性错误造成的,如在瘢痕化的组织上实施吻合、采取布朗式胆管空肠吻合等。低劣的手术技术和材料不仅终将导致修复手术失败,而且对进一步的专科治疗造成诸多障碍,如造成肝门部的致密粘连、胆管狭窄部位深入肝门等。临床研究显示,二次转诊(即病人在转诊至专科医院前曾接受确定性干预治疗)明显增加修复术后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是影响确定性治疗长期预后的风险因素[6]。

3.3 精确评估,把握时机

胆管损伤确定性手术修复前是否获得高质量的胆道成像能显著影响病人的最终预后。如果术前没有获得胆道的成像,96%的修复失败,但如获得完整的胆道影像,84%的修复成功[4]。以盲目的剖腹探查来代替术前的影像学评估常造成一些低级的错误,如术中未能发现胆管损伤的部位或错误的将主胆管损伤误认为迷走肝管漏等。因此,针对任何胆管损伤的诊断均应结合病人的临床表现,通过解剖学影像诊断技术包括胆道造影等全面检查胆道结构的完整性,明确有无胆漏、组织缺损、胆管横断、胆管狭窄及狭窄的程度和部位等。在对病人的损伤类型进行准确的判断后,尚应结合病人的一般状况、有无胆管炎、腹膜炎、胆汁瘤、肝功能损害的程度、有无合并胆汁性肝硬化和门静脉高压症等,为进一步确定正确的手术时机提供依据。确定性修复手术时局部存在腹膜炎与术后再狭窄的发生显著相关,因此,正确的修复时机应是在损伤局部无明显炎症或原有的急性炎症基本消退以后。术中发现的胆管损伤或损伤后及时转诊、损伤局部无明显炎症的病例一期手术修复胆管损伤可获得满意的远期疗效,但对于存在明显的胆漏或胆汁性腹膜炎、合并血管损伤等复杂胆管损伤病人,应在通过介入或内镜治疗控制胆漏和感染、改善病人的一般状况后延期修复。

3.4 循证决策,精准手术

胆管损伤的确定性治疗包括外科手术和内镜介入治疗。对于一些术后发现的微小胆管损伤如无明显组织缺损的胆管撕裂伤、末梢胆管损伤造成的胆漏或胆汁瘤,通过放置腹腔引流或联合放置内镜支架多能获得治愈。但对于合并明显组织缺损、继发损伤性胆管狭窄或重建术后的吻合口狭窄,采用狭窄段胆管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并不能获得满意的长期疗效。因此,目前内镜和介入技术在胆管损伤治疗中最重要的价值是作为辅助性治疗手段用于确定性手术前控制胆漏以及腹腔和胆道感染,胆管损伤的确定性治疗仍然主要依赖外科手术,包括胆管空肠吻合术。胆管空肠吻合术是目前远期疗效最为确切的胆道重建术式,多数研究证实,80%左右的病例能够获得长期良好的预后[7]。其他类型的手术在一些小宗病例中也能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但必须由经验丰富的胆道外科专家在仔细评估后严格掌握适应症。无论采取哪种重建术式,手术医师必须谨记用于重建的胆管应是无瘢痕、无缺血和无炎症的健康胆管。将吻合建立在不健康组织上甚至是窦道、肝门部瘢痕或胆囊床的基础上无疑将很快出现吻合口狭窄和胆管炎复发。手术过程中应避免广泛的解剖肝门,尽可能地保留肝动脉的分支以获得最小化胆管的缺血损伤。吻合时选用无损伤针线进行间断或连续的单层缝合,要求黏膜对黏膜的准确对合,缝合针距和边距适当、疏密均匀,避免在腔内遗留不可吸收的线结。吻合口应保证无张力,以避免吻合口的缺血、胆瘘和后期狭窄。胆道修复的经验、精准胆道外科技术、显微外科手段均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Flum DR,Dellinger EP,Cheadle A,et al.Intraoperative cholangiography and risk of common bile duct injury during cholecystectomy^.JAMA,2003,289(13):1639-1644.

[2]黄志强,黄晓强,周宁新.损伤性胆管狭窄外科治疗[J].消化外科,2003,20(1):1-8.

[3]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胆管损伤的预防与治疗指南(2008版)[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08,7(4):260-266.

[4]Stewart L,Way LW.Bile duct injuries during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Factors that infl uence the results of treatment[J]. ArchSurg,1995,130(10):1123-1128.

[5]Carroll BJ,Birth M,Phillips EH.Common bile duct injuries during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that result in litigation[J].Surg Endosc,1998,12(4):310-313.

[6]deReuver PR,Grossmann I,Busch OR,et al.Referral pattern and timing of repair are risk factors for complications after reconstructive surgery for bile duct injury[J].AnnSurg,2007,245(5):763-770.

水泥企业工艺事故的处理和预防 篇10

新乡平原同力水泥有限责任公司首条5000t/d水泥熟料生产线采用双系列五级预热器和TSD型分解炉, 燃料采用低挥发分无烟煤, 配用TC型四通道燃烧器。2005年4月投产后, 曾出现了预燃炉结皮严重、预热器因浇注料脱落而堵塞、三次风闸板烧坏、窑尾喂煤秤频繁断煤、篦冷机“堆雪人”等工艺事故。为此,公司组织各部门有针对性地查找原因,解决了以上问题。现将几次工艺事故的处理方法和预防措施介绍如下,供同行参考。

2 工艺简介

2.1 主要工艺设备

(表1)

2.2 工艺流程图

(图1)

3 工艺事故的处理方法和预防措施

3.1 预燃炉结皮严重

3.1.1 结皮状况

(1) 2006年12月20日停窑大修,检查发现B列预燃炉结皮和积料很多;

(2) 2007年3月上旬A列预燃炉圆柱体烧红,面积有8m2,被迫停窑更换钢板,重新砌筑高强耐碱砖,同时发现该预燃炉结皮也很严重,且A列三次风管水平段积料 (熟料细颗粒高达1.5m;

(3) 2007年4月5日停窑检查,A、B两列预燃炉的结皮相当严重,几乎把整个预燃炉堵满。

3.1.2 结皮的危害及处理

由于预燃炉结皮严重,导致系统阻力变大,高温风进口压力升高(由-6300Pa升至-6900Pa);总风量变小而使窑内风速提高,炉内煤粉燃烧不完全,窑尾烟室内及五级下料管内有明显的火星;窑内烧成带后移引起液相提前出现而产生窑内结球。其中那些料球外壳致密而内部疏松,停窑检修时在窑内和篦冷机内都能看到,检测发现其w (fCaO) 值一般大于2.0%。因此在结皮严重时,为了确保熟料质量只得采取低产运行 (生料投料量由400t/h降低到350t/h, fCaO才能勉强合格) 。此外,预燃炉结皮和积料的温度较高,每次处理都需要3~4d;且处理时,有时用高压水枪打,有时候要用雷管炸药爆破,并要配合人工捅捣,每个环节都存在人员被烧伤的危险。

3.1.3 结皮的预防措施

(1)降低煤粉细度(由5.0%降到3.0%),提高二、三次风温,加快低挥发分煤粉的燃烧速度。

(2)将窑尾煤粉分出一股(管径150mm)直接送到分解炉下缩口上方2m处的炉内燃烧,以减轻预燃炉的热负荷。

(3)调整C4分料阀阀门开度,提高预燃炉出口温度到950~980℃,且控制三次风开度一般不小于55%。

(4)更换分解炉下部膨胀节,使其缩口尺寸由2050mm扩大到2400mm。

3.2 预热器因浇注料脱落而堵塞

我公司发生过几次在停窑后或刚投料时因旋风筒顶部浇注料脱落导致C5堵塞的工艺事故。C5的物料温度相对于其他几个旋风筒而言是最高的,料停留的时间越长越容易粘结,处理的难度就会越大。因此,一旦发现C5的锥体负压波动较大甚至正压时,一定要尽早通知现场检查并及时止料,防止物料越积越多。预防措施有:

3.2.1 严防预热器浇注料因温度急升急降发生脱落

(1)若停窑时间在3h以内,则窑头喷煤不停(喷煤量视温度而定),使分解炉出口气体温度保持750~800℃。

(2)若停窑时间在3h以上,应停止高温风机和窑尾排风机并关闭烟囱帽。如此时检修需要保持足够大的负压,则保留窑头排风机运转,否则窑头排风机应停止运转。尽量减小窑和预热器内热气体的流动,保证分解炉出口气体温度在700℃以上。

(3)计划检修时,停窑后的几个小时内,应停止高温风机、窑尾排风机、窑头排风机并打开烟囱帽,让系统温度缓慢降低到安全范围内再开风机进行冷却。

(4)严格按照升温曲线烘烤浇注料。

3.2.2 防止煤粉爆燃产生震动使浇注料脱落

停窑后如需间断保温,窑头喷入煤粉之前应先用辅传转窑。目的是通过转窑把炙热的熟料翻到上面来,提高煤粉的燃烧速度,并观察窑尾烟室、分解炉出口的温度是否上升。投料初期,预热器系统温度较低,窑尾喂煤量的调整幅度要小,防止加煤量过大发生爆燃。

3.2.3 投料前要对各级预热器锥体进行扔砖试验

扔砖试验的目的是检查锥体及下料管内是否有异物和脱落的结皮或浇注料块存在,确保下料通畅。

3.2.4 确保锚固件的焊接和浇注料的施工质量

3.3 三次风闸板烧坏

三次风阀板烧坏后,窑内通风与三次风分配平衡被破坏,窑内通风减小,窑内用风明显不足,造成窑尾出现还原性气体,熟料中黄心料较多。同时,三次风量明显增加,预燃炉内风速过大,由于低挥发分无烟煤易燃性较差,风速的增加造成了煤粉在预燃炉的滞留时间变短,煤粉被带至预燃炉出口附近燃烧,形成炉中温度较低,而出炉温度较高,温度倒挂使分解炉出口结皮严重,导致分解炉出口与五级下料管负压增高,产量降低。采取的措施是:

(1)窑运转时,采用向三次风管内扔耐火砖的方法,改变风量分配,增大窑内通风量;

(2)利用检修时间,对三次风阀门进行更换,便于操作和调节。

3.4 窑尾喂煤秤频繁断煤

3.4.1 断煤状况

公司分解炉喂煤计量秤使用的是DRW3.12型菲斯特秤。2005年4月份投产后使用效果良好,没有出现断煤现象。为了节约电费,减少在高峰电价期间的煤磨运行时间,公司于2006年5月23日利用检修时间对窑尾煤粉仓进行扩容改造(该仓直径由4.4m扩大到6.4m,储存量由70变成86t)。改造后窑尾煤秤就开始出现频繁断煤现象。一般每个班出现5~6次,每次5~10min,最严重时一个班断煤30次。尾秤断煤前的征兆是秤转子的转速加快,窑尾送煤罗茨风机的电流由165A下降到143A。此时如不及时减小入窑生料的喂料量,适当加大窑头喂煤量并视断煤时间的长短而适当降低窑速,分解炉出口温度很快会从885℃降到865℃甚至更低,窑主电机的电流会很快从850A降到600A甚至更低。大量的没有充分分解的生料涌入烧成带,使烧成带温度急剧下降,严重破坏了回转窑的热工制度,影响了熟料的产质量[1]。

3.4.2 处理方法

断煤时采取人工敲打尾仓下料管的办法能暂时下煤,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经分析认为,窑尾菲斯特秤频繁断煤的真正原因是仓锥体助流气体的释放时间短而导致助流气量不足,使煤粉聚集而下煤不畅。因此大胆地改造了仓锥体的气体助流系统。具体措施是:把过去的电磁阀控制气流改为直入式,把过去多个电磁阀去掉只留一个总的,直接从环形助流主管道上接一根软管对仓锥体吹气。这样可以避免过去因多个电磁阀控制造成气体释放时间短和气体流量不足而导致煤粉聚积成堆下煤不畅,从而避免了断煤现象的发生,终于解决了这一问题。

3.5 篦冷机“堆雪人”

3.5.1 现象

(1)窑口密封下料管漏熟料细颗粒;

(2)窑头负压波动大;

(3)二次风温偏低,窑头浑浊不清;

(4)通过摄像头看到篦冷机一段落料点有物料堆积;

(5)平衡风机(G3)的电流明显下降,一室和二室篦下压力增大。

3.5.2 处理方法

(1)加快一段篦速;

(2)将窑头燃烧器向窑内推进200mm,并适当开大外直流风以增加冷却带的长度;

(3)用高压水枪打“雪人”。

3.5.3 预防措施

(1)当熟料中液相量增大、二次风温明显偏高、窑电流曲线较宽时,适当减少窑头煤的用量,防止熟料颗粒相互粘结形成“雪人”;

(2)当熟料KH偏低或飞砂料较大或掉窑皮较多时,适当加快一段篦速;

(3)现场勤检查篦冷机一段落料点有无物料堆积,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4 使用效果

由于及时有效地处理了生产中出现的各种工艺事故,熟料产量由4700~5000t/d提高到5500~5800t/d,质量明显好转(28d抗压强度由53~55MPa提高并稳定在61MPa左右),窑的运转率提高到90%以上;吨熟料的标准煤耗由原来的112kg降低到109kg,电耗由68.48kWh降低到66.50kWh,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上一篇:汉语语料库下一篇:合同变更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