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反思

2024-08-05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反思(精选十篇)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反思 篇1

1. 理念上的反思

是否只要环境好、能耗低就一定是绿色建筑呢?如今这一观点越来越值得商榷的。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可见, 绿色建筑的指向或者说最为本质的要素是生态宜居的建筑, 环境好、能耗低只是绿色建筑的2个必要条件, 而非充分条件。可以试想一下, 某栋建筑环境是很好, 能耗是很低, 但该建筑并不能实际有效的被人们使用和普及推广, 在当前我国土地资源相对紧张的情况下, 就不会觉得这是一个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首先是建筑, 因此它应以人为本。绿色是一种体验, 而非一纸标签, 绿色建筑应是本土化、适合普及推广的简约化建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是基于有效需求和合理适用的基础上对建筑内涵的升华和优化, 光生态而不宜居绝对不是人们所追求建筑。

所以在进行绿色建筑立项和规划时, 必须首先明确的是绿色建筑并不是要消灭建筑的使用功能和必要的能耗, 而应统筹考虑建筑全寿命周期内,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满足建筑使用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 力求实现既生态又宜居的建筑, 所以单就表述上而言, 绿色建筑一词用生态宜居建筑代替可能更适合当前中国的国情。

2. 设计上的反思

在项目管理过程中, 不时发现一些设计单位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时教条的为了绿色而绿色, 为了到达指标而到达指标, 往往会形而上学的将一些实际上并不需要或是并不成熟的技术进行简单叠加, 但这通常会使绿色指标没有提高多少, 却导致使用功能上存在较大缺陷和隐患, 往往适得其反。

例如苏州某商业综合体项目, 按照业主的要求, 该项目申报了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二星级, 设计单位也在建筑、结构、机电设计中采用了较多的绿色建筑设计元素, 在审查设计单位提交业主审核的图纸时, 发现原设计的酒店式公寓采用多联式三合一系统 (空调+地暖+生活热水) , 但目前市场主流多功能VRV产品运行时须地暖与生活热水间进行模式切换, 当有生活热水需求时, 地暖热水环路将被切断, 在有长时间较大生活热水负荷情况下将一定程度上影响户内采暖。另外, 在生活热水用量较大时 (如淋浴或浴缸注水) , 通过热泵制备热水速度与可靠性不足。经与业主及设计单位商讨还是采用传统空调+燃气热水器系统的方式更为有利。

通过以上建议, 看似对绿色建筑做了减法, 却保证了建筑功能的稳定实现, 通过结构围护设计、地源热泵设计、雨水回用设计、热回收设计等其它方面的优化设计做了加法, 最终该建筑的单位面积全年能耗设计指标小于参照建筑的单位面积全年能耗, 节能率为65.63%, 使得该建筑达到了《江苏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DGJ32/J96-2010) 节能65%的要求。

可见, 绿色建筑不是高技术堆砌, 真正做一个绿色建筑, 不一定非要用太阳能、风能这些低碳技术, 这些技术也不是绿色建筑的符号, 它们与绿色建筑并不直接等同。绿色建筑是要实现使用功能的同时, 最大程度的节能环保低碳, 而绝不是实现节能环保低碳的同时, 最大程度的实现使用功能。

3. 施工上的反思

在项目管理过程中, 发现一些施工单位认为, 绿色建筑是设计师的事, 设计完成以后照图施工即可, 在施工管理过程中不能为建筑增加绿色, 其实这种想法也是不正确的。

在上海某商业办公项目管理过程中, 并未采用过多嘘头的绿色设计, 而是基于项目管理本身将传统的建设过程尽可能的绿色化, 在绿色元素最少的地下结构的施工管理阶段, 我们作为项目管理公司和专业的LEED咨询公司一道, 要求施工单位将支撑爆破拆除产生的砼碎块数量进行统计, 并做好记录, 如计入回收利用材料, 需附上回收单位证明信, 还要提供废料利用的照片作为佐证;支撑爆破拆除后, 材料 (钢筋、混凝土) 的回收, 需要由回收公司在证明信中注明用途;

最终测算下来, 地下室中可回收成分价格比达到15%, 本地材料价格比达到34%, 满足LEED要求;

可见, 只是将传统施工管理过程中的一些看似不值一提的过程进行优化, 施工过程绿色化也同样大有可为, 包括施工单位日常在做的除尘降噪、资源循环利用同样是非常好并且务实的绿色建筑理念的实践。

4. 成本上的反思

在对北京某办公综合体项目和大连某商业项目做技术尽职调查时发现, 这2个项目均设计及安装有中水回用系统, 北京项目的中水回用系统在实际运行中主管道阀门长期关闭, 只有在政府检查时才会开启, 而大连项目则是将回用水箱取水管直接引自地下水源, 这两种做法实际都是形式主义的做法, 究其原因, 还是维护费用和运行效益不匹配作祟。

真正做好绿色建筑的项目管理, 从立项规划阶段就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就住宅建筑而言, 普通消费者在掏出其毕生甚至两代人的积蓄来购买住房时, 首先考虑的是地段、价格等因数, 除了极少数高端人士, 很少会主动将是否是绿色建筑列入其买房考虑因素, 对于商业建筑而言, 开发商在没有利益驱动的情况下, 也极少会主动要求进行绿色建筑设计, 对于公共建筑而言, 政府所做的示范项目倒是如雨后春笋一样不断涌现, 但单从经济效益而言, 这一类建筑的投资回收期及内部收益率往往十分难看。可见, 当前绿色建筑理念虽然深入人心, 但实际上只是一个“小众市场”, 尚需要政府为主导进行不断的培育。

相关研究显示, 目前我国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平均在10%左右, 这对于建筑投资估算时, 是一个较大的成本支出项。这就需要我们在进行决策时, 更多地遵循“被动技术优先, 主动技术优化”的方式, 而不是片面地追求绿色技术。最大限度利用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天然礼物, 如光、热、风, 这才是绿色建筑所应追求的。通过架构合理的节能、节水设计方案, 并与普通建筑方案进行对比, 从而识别绿色建筑增量成本, 对比绿色建筑带来的效益, 从而可以量化绿色建筑的益处, 为投资方的决策提供切实的依据。

5. 展望和建议

综上所述,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是基于有效需求和合理适用的基础上对建筑内涵的一个升华和优化, 唯绿色技术的绿色建筑不是我们追求的, 光生态而不宜居的绿色建筑也不会是为人们所需要的。

绿色建筑应是“环境友好、低碳节能、生态宜居”的辩证统一体, 我们既要一手抓绿色投入和绿色设计, 更要一手抓工程实施的过程绿化, 还要做好增量成本的核算, 政府也应进一步引导补贴, 帮助企业做好增量成本的消化。我相信, 在政府、社会、企业、个人的共同努力下, 人们所追求的生态宜居的绿色建筑, 一定会越来越多。

参考文献

[1]十二五”绿色建筑科技发展专项规划.国科发计〔2012〕692号.

[2]天津市建筑工程绿色施工管理技术规程.DB29-200-2010.

[3]贺玲琳, 黄蓓华.做极致的绿色建筑定制化服务—访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绿色建筑中心主任张伯仑[J].绿色建筑, 2013 (2) :4-5.

[4]王立.论述对中国绿色建筑的几点思考[J].武汉建设, 2008 (1) .

工程项目管理大反思心得 篇2

最近我公司开展了项目管理大反思活动,其主要目的就是要通过全员和全面的深刻反思,查清问题、找准根源、对症下药,彻底扭转项目亏损的被动局面,确保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这对我公司的成本管理有着重大意义,有利于提高企业管理的质量,提高企业的赢利能力和经济效益,保持企业持续发展。

作为一名水电安装负责人,我通过阶段性学习讨论以及看过资料后,结合自己参加工作以来的经验,总结如下:

我一毕业就进入了****这个大家庭,参加工作也才刚一年多一点,我对其他公司的管理模式也没什么了解。就我个人来说,我还是很欣赏****实行的“风险抵押金”制度。因为这样可以充分调动每个成员的管理积极性,从“要我管”转变为“我要管”,使大家自觉的参与到成本控制中来。这是我对管理模式的一点看法。

刚参加工作时,只想着做什么事,完全没想过管理原来有这么多讲究。也没想过什么成本控制,但还是知道一点,那就是:工地上的材料不能浪费。这其实也就是成本控制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个人认为一个工程如果可以做到不浪费一点材料,那这个工程是绝对不会亏本的,最不好的结果就是不赚钱而已!因为做过预算的应该知道:其实我们预算中最重要的是工程量的计算,我们计算完后都有一个材料损耗率。这个损耗率按照正常施工是完全足够的,但是为什么我们有的工程会出现最后实际花费比起预算超出一大截的问题呢?其实就是这个损耗率没有控制好或者完全没有控制。我们通常计算中的损耗率只是正常施工中的损耗率,这部分不用考虑。因为最后结算是会把这部分算进去的,也就是能拿回这部分的钱。但是材料丢失、供应商材料缩水等问题没有考虑在损耗内。这些问题也是我们控制的关键所在。这些问题也是最难管理和控制的,因为管理材料的就那几个人,不可能所有的事都管得完。但是我们实行“风险抵押金”这样的管理模式后就好办了,这样以来材料的管理就不是某个人的事了,而是每个人都参与进来了,一旦出了问题那么谁也说不掉。这样我们每个人看到有浪费材料、乱堆乱放、使用不当及偷窃等行为时,我们每个人都有职责制止,并举报。只有这样才能尽量减少材料的不必要浪费。

材料的管理也得有制度。我认为谁提的材料就应该由谁来分配,如果其他人要使用那么必须得到提材料的人同意后方可使用。因为每个人提材料都是有计划的,如果谁乱用别人的材料那么肯定会对施工的进展产生影响,最重要的是这样一来材料就乱套了。就我水电安装来说吧,我计划的材料进场以后那么我的材料就只能我来分配,水电施工队要领材料必须得到我同意才行,而且别人都不能随便使用。这样我的材料才有数,如果我计划的材料别人也拿去用了,那么到最后材料超出太多就不好说是谁的责任了。

后面****工程中,我主要就负责现场水电施工了。这段时间里我认为作为成本控制最主要的方法就是严格要求施工质量。特别是水电安装,如果我们施工质量不好:如配管不走最近线路、预埋管堵了很多、预留孔洞不准确等等。这些问题如果大量出现,那么我们的工程后期开槽打洞就会特别多,材料使用量也大大增加,以至于严重影响施工进程。这些都牵涉到费用问题,也就对我们的成本控制产生了很大的负担。所以我们要端正一个态度:工程质量也是成本控制的关键。结构配筋时我们为了省一根钢筋也许最后会造成整栋楼从新来过这样的结果。防雷接地焊接是我们为了省一根焊条也许最后造成雷劈死人这样的结果。这些事一旦发生那么我们会得不偿失的,所以我认为施工中严格要求工程质量也是成本控制的关键。

现在我所在的****工程中,我负责所有的水电安装工程,这段时间也是我思考最多的时候。因为压力很大,刚来这里时毕竟我参加工作才一年,直接就所有的事都要自己去思考了。原来没接触过的东西也只有自己去查资料翻图集。因为所有的水电施工方法都需要自己拿主意,不管是接触过的或没接触过的。这时我才体会到了什么是管理。我觉得材料价格、材料计划、材料分配、施工工艺和施工技术要求等等都是成本管理很重要的一部分。

这工程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材料价格特别高。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工地离最近的材料供给地路程很远,使得运费很高。

2、地震后交通不便,使得运输费用大幅增加。

3、地震后灾区的物价普遍上涨,特别是建筑材料涨幅最大,对工程成本控制形成严竣挑战。

4、工地地处山区内部,施工机具落后而且局限性很大,形成较大施工难度,从而造成费用增加。这些原因有的是不易控制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与司机、供应商、机械出租商等商谈一个较低价格。从而控制材料成本。

材料计划主要就是从工程量的计算上节约成本,避免材料进得过多不能使用而造成浪费。材料分配主要是管理施工班组对材料的使用,作为管理人员就要知道材料都被用在了什么地方。不能到最后材料超出预算了还不知道为什么!这就要求我们尽量在施工过程中发现那些材料使用比图纸上多的问题,比如我们的基础超挖部分,电气预埋管改道这写问题。这都是图纸上体现不出来的但是事实上我们做了而且材料使用量增加了,对于这类问题我们就需要与监理沟通做好签证,不然最后这部分钱是拿不回来的。所以这也是成本控制的关键。

施工工艺与技术与成本密切相关。这也是这个工程体现得比较凸出的地方。因为没有提升机械,所以浇楼板混凝土时都是使用的装载机,这使得施工费用大大增加。水电安装的室外排水管沟挖掘,因为租不到小型挖掘机,只能使用大型挖掘机开挖,使得挖出的沟过宽,这是完全没必要的。要是能租到小型挖掘机租赁费每月都可以省上万元,对于这样一个小工程来说这也是很大一笔利润。但是处于这样一个施工环境下,这已经是比较好的解决办法了。因为这里想租赁到合适的施工机械确实很困难。

反思“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 篇3

“人类灵魂工程师”据说原是斯大林对作家的称呼,后来人们将其移用在教师身上,于是,至少在中国,“人类灵魂工程师”便成了教师特定的称谓。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为自己是“人类灵魂工程师”而自豪。我甚至觉得,“人类”“灵魂”“工程师”,由这三个词语组成的称呼是多么气势恢宏而富有诗意啊!青年时代的我,曾多次在写有关教育的文章时,使用这个短语:“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崇高使命”“人类灵魂工程师不能没有自己的灵魂”等等,那时候,只要一提起这个短语,一种真诚的庄严感便会油然而生。

然而现在,我对这个称呼产生了怀疑。

“怀疑”是从我无法保证自己灵魂的纯洁和高尚而产生的苦恼开始的。比如说,我刚参加工作就忍不住对学生大动拳脚,如此修养当然是有愧于“灵魂工程师”称号的;又比如,有时学生对我提意见,我明知自己错了,却为了面子而“机智”地强词夺理,这样的虚荣心难道是“灵魂工程师”应该有的吗?再比如,我曾奉命动员学生为学校捐献图书,可我自己却很不情愿地只捐了很少很少的书,如此道貌岸然怎配当“人类灵魂工程师”?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虽然这时候我往往后悔不迭,惭愧不已,但对当好“人类灵魂工程师”我是越来越不自信了。

相比之下,需要我“塑造灵魂”的学生在许多方面却比我高尚。我打了他们,他们真诚地原谅了我,照样尊敬我;面对老师的批评,学生从来都是诚恳认错,即使暂时想不通,也绝不会像我一样强词夺理;我叫他们捐书,有的家境贫寒的学生不吃早点,而省下钱买来新书捐给学校……我常感到:比起学生那一颗颗晶莹的童心,自己的一颗所谓“成熟”的心其实早已锈迹斑斑!

这样一想,我对“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说法就愈加怀疑了。在我看来,“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个命题至少包含三点谬误:第一,教师的灵魂肯定是比学生高尚,(否则怎么可能当“灵魂工程师”呢?)第二,学生的灵魂肯定不如教师,(否则干吗还需要“灵魂工程师”呢?)第三,学生的“灵魂”是可以被“工程师”随心所欲地“塑造”的。

教师的灵魂真的就比学生高尚?传统教育习惯于把教师奉为道德圣人,但教师又不可能是道德圣人,于是,教育的虚伪就产生了。是的,就知识、能力、阅历等等而言,教师显然在学生之上;但就道德而言,却很难说学生不如教师。须知“人之初,性本善”,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的过程并不是给学生外加“美好道德”,而是让学生尽可能保持童心的过程。儿童的心灵比成人纯洁,这是不争的事实,无论是《皇帝的新装》中的小男孩,还是我们每天面对的学生,都已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这一点。

至于学生的灵魂可不可以“塑造”,我想,在我们的教育越来越走向民主与科学的今天,什么都是可以塑造的,唯有人的灵魂——即人的精神和个性是不能“塑造”的!“塑造”的前提是要有模式的,根据模式“塑造”出的灵魂是否还属于学生自己的灵魂?这个灵魂是否还有真正的生命?那段并不遥远的“八亿人民只有一个脑袋”的历史,已经对此作出了回答。

历史地看“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个命题,应该肯定它有着积极意义,这主要表现在它强调了教师育人的使命感,无数优秀教师正是以此严于律己,不断攀登着人格的高峰。当然,教育者以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本身是没有错的。但这应该是一个贯穿终生的动态的追求过程,而不是意味着教育者已经达到了很高的人格境界。我们承认教师不是完人,承认教师在许多方面不如我们的学生,这并不是降低了教育者对自己的人格要求,恰恰相反,只有教育者随时随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才真正有利于教师的不断完善。同样,我们承认学生在许多方面——首先在道德方面在我们教师之上,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放弃了对学生的教育责任。学生童心的保持、个性的发展、思想的成熟、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教育。但这种教育,不应该是教师的居高临下与学生的俯首帖耳,而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再明确一点说,就是民主的教育,就是教师在向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育学生。

由做学生的“灵魂工程师”到“向学生学习”,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教育走向民主化所不可缺少的思想革命。这场革命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就被陶行知先生呼唤过:“我们希望今后办教育的人要打破侦探的技术,丢开判官的面具。他们应当与学生共生活、共甘苦,做他们的朋友,帮助学生在积极活动上行走。”“人只晓得先生感化学生锻炼学生,而不知学生彼此感化锻炼和感化锻炼先生力量之大。”“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苏联杰出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这样告诫青年教师:“只有当教师在共同活动中做孩子们的朋友、志同道合者和同志时,才会产生真正的精神上的一致性。……不要去强制人的灵魂,要去细心关注每个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关注他们的特性、意向和需求。”

向学生学习,就是还教师以真实,给教育以诚实。当我们在学生面前不再是神而还原为质朴、真诚但不乏缺点的人时,学生更会把我们当做可以信任可以亲近的朋友,而朋友般平等的感情,无疑是教育成功的前提。所谓“还教育以诚实”,就是面对现实中弥漫的教育虚假,教育者以自身的诚实一方面消解着虚假教育的负面影响,同时又以诚实培养着诚实。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自己不相信的绝不教给学生,勇于向学生承认自己的过失,这应当成为教育工作者起码的职业道德。向学生学习,即使从教育的角度看也是对学生最有效的教育。学生从教师身上,看到什么叫“人无完人”,什么叫“知错就改”,什么叫“见贤思齐焉”……教育者对自己错误的真诚追悔和对高尚人格的不懈追求,将感染激励着学生在人生的路上不断战胜自我,一步步走向卓越。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反思 篇4

1 突发公共安全事件

2010年年底在北非和西亚的阿拉伯国家和其他地区的一些国家发生一系列以“民主”和“经济”等为主题的“阿拉伯之春”运动。在西方社会的推波助澜下,源起突尼斯的一起普通社会事件,迅速发展成为波及埃及、利比亚、也门、叙利亚等国的反政府运动,多名领导人先后下台,其影响之深、范围之广、爆发之突然、来势之迅猛远远超出所有预测。

2011年6月在中国驻也门使馆启动一级预警通知后,江苏钻井启动了第一次大撤离,钻机设备委托当地部落保管、账户资金转移、重要资料转运、留存物品的封存等,员工全部返回国内。此后,受时局不断反复的影响,项目摇摆于停、复工之间,处于勉强维持状态。

2 公共安全事件的分析

客观分析评估,找到相应的解决措施,理性应对可控的风险,做到既最大限度保证项目人员的公共安全,又尽可能避免类似资产损失的发生。

(1)统筹有效的公共危机预警系统不够健全。有效的危机预警机制由一些核心、动态灵敏性指标触发,能够及时预测危机及发展征兆,有助于企业海外项目及时作出反应,发挥其导向功能,由此降低突发事件的风险。也门项目第二次重大危机发生后,尽管预案准备充分,但预警信息发布的滞后,各类不可控因素还是导致人员安全撤离工作陷入一定的被动。

(2)管理者风险意识不强,危机管理经验不足。经营风险普遍存在于管理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在一定的作用条件下,潜在的风险往往会迅速演变成为现实风险,需要管理者时刻保持着危机意识、风险意识和防范意识。2011年也门项目第一次重大危机过后,若管理者能高度重视,识别出潜藏在其中的风险,做充足的风险预测评估,完全有时间适时收缩规模,将资产损失控制在一定范围。

3 公共安全管理改进措施

由于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特性,任何时候、任何活动都不能把风险排除在外,因此,建立科学严密的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善后处理的“三点一线”的危机管理模式极其重要。

3.1 完善危机事前预防措施

(1)加强外派人员境外公共安全培训,强化“全员参与、我要安全”的境外公共安全管理理念,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严格遵守驻在国(地区)法律法规,尊重当地宗教信仰、风俗民情和工作、生活习惯,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自觉融入当地社会,创造和谐友好环境。

(2)按照“境外公共安全要有资金保障”的原则,在所有境外国家(地区)实施项目,均要按照总部统一要求编制相应的境外公共安全费用预算,保证人员培训、安全设施和安保力量配备等费用投入,纳入项目成本。

(3)坚持“不进行风险评估机构不能设立、项目不能投标、合同不能签订、项目执行人员不能派出”的原则,以“最低合理可行”为标准,采取“理论与实际并重、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科学合理地进行风险评估。

3.2 加强危机事中控制

(1)事发初期控制措施。

(1)与中国驻所在国使领馆(联络办)的密切联系,随时获取安全信息并向境外机构和人员发布预警,指导、督促各境外机构落实安全防范措施,并在使馆登记备案。

(2)加强与当地政府、安全机构、军警、社区、民众、社会团体及应急救援机构等相关方的联系,多渠道获取安全信息,发现异常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并向境外安全牵头单位和派出单位报告,畅通一切可以利用的当地资源和安全渠道。

(2)事发之后控制措施。

(1)建立公开透明的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危机管理媒体控制管理。建立实施新闻发言人制度,指定新闻发言人,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媒体主动发声,向公众及时通报突发事件的有关情况,做好舆论控制引导,避免引发加大的负面波动。

(2)加强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建立多部门人员参加的应急管理工作组,按照应急预案分工,各联动部门迅速采取危机应对处置,并根据实际需要,统一指挥、协调配置危机处置所需人、财、物等后勤保障,准确高效地处置突发事件,在确保我方员工生命安全的前提下,用最小的成本、以最快的速度把各类损失减少到最小。

(3)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1)细致做好员工家属情绪安抚,组织精干人员充实完善善后处理调查小组,严肃、认真、从快开展调查工作,并将调查结果向上级、公众适度公布,争取理解。

(2)妥善做好托管资产的善后处理工作。对公共安全事件全程分析评估,形成备案,并认真总结反思,切实引以为戒。对事件后果和损失进行评估,以此确定危害程度,提出工作改进方案,依评估结果划分相关人员的责任大小。

参考文献

项目学习反思 篇5

通过近一个多月的对《关于基于项目的学习》的认真学习,使我由完全不懂到逐渐懂,由疑惑到慢慢明白,使我清楚的认识到学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对当前教学极为有指导意义。在项目学习中我主要学习了一下内容:项目学习的意义和特征,如何设计项目学习计划,如何设计项目活动;项目评价策略以及21世纪技能评价;还有如何管理项目学习;最后学习了在项目学习中如何进行课堂提问和如何进行合作与自我导向。这些内容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也是我作为一个学员最关心的内容。

通过这段时间学习,使我认识到了,作为教师应当自我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改革创新,乐观进取,努力提高自身能力。

现在正处于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各种新知识层出不穷,教师如果不学习,就会跟不上时代的要求,教师应具备扎实而渊博的知识,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对老师来说,不仅要熟悉所教教材的基本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还要跟踪学科学术动态,了解新观点,掌握新信息,始终站在学科的前沿。要实现由经验型到科研型的转化教师既要有广博的知识,又要通晓基本的社会学科、自然学科等方面的知识。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教师的博学多才至关重要。随着教材的改革,相邻学科的联系日益加强,文理相互渗透,因此,教师应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沟通,为学生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师的知识越渊博,越能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要求教师要厚积薄发,通过言传身教,恰当的引领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习惯。

传统的教育中,教师的作用是向学生传递一定学科的专业知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学生可以自主地通过各种途径,以各种方式进行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将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对于给定的学科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不仅老师,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学习,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调查访问等多种途径学习。因此,教师应必须具有较强的组织教学的能力,对学生的多种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计划、组织和协调。教师要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控制教学环境,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维护课堂教学秩序,处理偶发事件等。作为教师还应有能力组织和指导兴趣小组,参观考察和社会实践活动。有能力组织讲座、讲演、展览、表演、制作、考察、竞赛、撰写报告和论文等活动。形成人人参入、自己动手、发挥特长、凸现个性的开放式学习氛围。

三、作为一名信息社会的教师,必须具备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的身体素质。

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心理素质是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师对外来压力的排解,直接制约着个人整体素质的提高。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心理活动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反思 篇6

关键词:产业人才工程;实践困惑;理论反思;路径重构;案例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

多年来,中央和各地陆续实施了系列人才工程,对于培养、吸引和使用人才,乃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当前各地正在编制和实施“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而“人才工程”正是其中的重要内容。随着规划的各项政策和重点人才工程的启动,相应的绩效评估也提上重要日程。对于以往人才工程的实施情况进行考察,发现并及时解决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上述考虑,本研究对人才工程的实践困惑进行梳理。如表1所示。

二、 理论分析和路径重构——以A省某产业人才工程为例

人才工程的设计与实施涉及政府绩效管理、公共治理、项目管理等理论范畴。基于上述理论视角,本研究以A省的重点人才工程——“人才高峰计划”为案例,通过对其中问题的分析,试图提出人才工程路径重构的策略。

1. 案例分析。

(1)案例背景。产业发展是引领未来的强大引擎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A省是东部发达省份,人才集聚,部分行业和产业在国内具有明显优势。从2002年起,A省启动了以教育、医药卫生、电子信息、机械汽车、建筑、农业等六大行业为重点的“人才高峰”计划,确立了以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应用性项目建设为载体、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资金资助为激励、目标考核和动态管理为保障的人才工程建设目标。之后的2010年,将人才高峰计划进一步向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等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展、延伸。A省人才高峰计划的重点是高层次创新人才,以科技领军人才以及产业高端人才等为主要组成部分。迄今共实施人才项目4 293个,选拔、培养重点高层次人才38 812人。通过10多年的建设,A省重点行业、产业人才总量增长,结构优化,竞争力增强,拔尖创新人才快速集聚,人才高峰逐步崛起,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撑。

(2)案例分析。通过座谈、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法,研究发现A省人才高峰计划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存有诸多实践困惑。一是重项目、轻培养。不少用人单位重人才申报,而在获批立项后,对人才的跟踪培养、梯队建设、政策落实、资金匹配等普遍缺少后续关注。二是考核形式化。A省以人才资助协议书模式约定人才高峰建设3年期各方责任,但各协议方对于人才考核管理的义务难以真正落实。考核以中期考核或结项考核验收为主,缺少系统的考核标准。三是目标设置宽泛化。A省人才高峰计划涵盖六大行业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源分配不均衡,行业、产业之间和地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相比传统行业优势不明显。四是资助力度较小。3万元~5万元的资助标准偏低,存在“撒胡椒面”现象。后续的滚动支持少,项目承担单位匹配经费落实不到位。五是项目管理科学性不强。A省实行人才资助资金一次性拨付,缺少和项目进展及效益考核的紧密挂钩;缺乏系统的信息化管理平台,项目审核、评审及后续的中期考核、结项验收等难以高效化。六是综合治理的理念有待强化。A省人才高峰计划涉及政府、产业主管部门、人才市场、企事业用人单位、专业评估机构等方面,存在多头管理、治理主体不明晰的现象,用人单位、专业评估机构、专业人才市场等其他治理主体作用发挥显著不足。

2. 路径重构。A省“人才高峰”计划是产业人才工程的一个典型,面对长远发展,须借助相关理论,对人才工程的设计、定位和发展进行反思和提升。以下即以A省案例为背景,从个别到一般,通过要素分析,以期提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才工程重构路径。

(1)绩效管理的视角。作为人才工程的政府公共项目,其实施的政府行为代表公众意志,体现政治理念,而且也是促进政府绩效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就本研究而言,政府的绩效管理包括人才项目成果转化的效益、财政资金投入产出比,以及政府有效履行人才管理职能等过程。其要素体现为人才工程决策的科学性、定位的准确性以及实施的有效性。然而,现实中政府对公共项目绩效评估的认知仍有置工具理性于价值理性之上的倾向,强调简单、便捷,甚至形式化,缺乏应有的预期性和导向性。实践中公共项目绩效管理须包括目标和权责、绩效导向、流程再造、技术支持等必要选项。基于上述分析,A省人才高峰计划“十三五”期间重构路径为:

——人才工程决策:围绕重点行业和新兴产业发展主题,推进以应用型、创新型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为重点的“新一轮人才高峰行动计划”,通过人才引进、项目资助、政策引导、专门培训等方式,实现预期目标。

——人才工程定位:通过与政府各行业主管部门人才子工程的统筹推进,错位发展,突出地域人才工程建设的产业特色和行业特色。重点实施对A省产业结构优化、技术水平提升和新兴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带动作用,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选拔培养项目。

——人才工程绩效:总体服务于用人单位、人才和社会满意度的目标。具体包括财政资金投入方向明确,匹配资金及时到位;完善政府评估、社会评估、第三方机构评估等机制;受资助人才项目与行业(产业)发展匹配度高;人才梯队建设显著进展,科研成果转化率高;信息管理服务平台更为完善。

(2)项目管理理论的视角。系统的项目管理理论创建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项目管理学会(PMI,1983)对项目管理基本内容界定为范围、成本、时间、质量、人力资源和沟通等六个领域的管理。除计划、协调和控制等传统的内容外,项目管理理论也重視包括合同、采购、费用、进度、质量以及风险等内容。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全球化背景下,人的因素、顾客导向、柔性管理等也受到更多关注。一般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定义了项目各参与单位的角色和责任,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主要涵盖项目管理绩效、决策指标、决策方法等内容,而在公共项目评估实践中,Shadish(1998)提出的操作性问题包括评估需求、执行、委托者、效果、影响、成本等。上述研究为人才工程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基于上述分析,A省人才高峰计划“十三五”期间重构路径为:

——资金管理:制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专项人才资金预算执行率高;行业主管部门,企业等项目承担单位给予经费配套;设定财务管理规范度指标,资金支出手续完备;按要求及时报送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情况报告。

——项目管理:有人才高峰计划的组织协调机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完善,为人才网上申报、科研成果与企业对接等提供服务;建立规范化的评审制度,创新第三方评价机制;制定并执行人才培养对象跟踪培养制度。

——绩效管理:明确各方职责,通过人才项目资助协议书进行细化、分解;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将考评结果与后续资金安排挂钩,促进绩效评价、财政监督和绩效审计形成内外合力;完善人才培养考核办法;强化社会监督,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抽样评估。

(3)公共治理的视角。“治理”(Governance)是指控制、引导和操纵的行动或方式。治理理论的创始人之一Rosenau(1992)将治理定义为一系列活动领域里的管理机制,它们“虽未获正式授权,却有效发挥作用”。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则指出,“治理是各种各样的个人、团体——公共的或个人的——处理其共同事务的总和”。不论怎样理解“治理”,研究者们都会强调以下特征:其一,治理主体是多元的,包括公共及私人部门;其二,治理机制的包容性,既有正式的制度化机制,也有非正式机制。

人才工程实施中涉及政府的计划、专家的评价、资金的拨付、项目的考核和验收等各个方面,其实已经构成了一个特殊的“科学共同体”。公共治理的公信力需要制度保障:其一,在法律层面上对政府人才公共项目的内容和程序进行规定。其二,对人才经费投入、科研活动监管、社会评价和监督方式等进行制度安排。其三,发挥多元主体作用。就A省人才高峰建设而言,其本身就是一个涵盖多方主体的治理结构。基于上述分析,A省人才高峰计划“十三五”期间重构路径为:

——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主导方):提高公共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加大考核力度;对人才资助项目进行督查,并建立绩效评价制度。

——用人单位(主体方):对人才项目进度、资金使用、项目产出等进行自查,并建立结项验收(审计)制度。配合人才工程实施,完善用人单位的人才培养制度。

——产业界(参与方):把握行业和产业发展方向,为政府制定和实施评审和评价标准提供参考;积极反馈企业人才需求,以及基于不同区域发展的人才需求。

--评审机构(评价方):科学设计评审环节,保证人才资助项目科学、公正;加强评审的全程监督,提高评价专家队伍水平;创新第三方评审机制。

——社会专业机构(评估监督方):加强中介评估机构的专业评估和绩效评估,公布公共项目管理情况,加强社会监督,增加公共决策的透明度。

——人才机构(市场方):发挥市场在配置人才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人才工程实施须引入市场机制,鼓励企业等用人主体通过市场化方式培养、引进和使用人才,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运用;减少对政府对人才的微观干预。

三、 产业人才工程建设的相关政策建议

新理论视角下的产业人才工程建设要体现“战略引领,服务全局;集聚要素,统筹资源;分类管理,选育并重”的方向,将人才工程建设与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相衔接,发挥其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协同效应。

1. 创新产业人才培育机制。产业人才开发的核心是用人和收入分配机制的创新。一是实施产业人才培引计划。通过政府搭台、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的机制,引进能够突破关键技术的领军人才,实现“引进一批人才,发展一个产业,培育一个经济增长点”的链式效应。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培养和使用产业人才。二是创建产业人才激励“特区”,制定知识、技术、专利、资本、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实施办法,鼓励专业人才持股经营和兼职兼薪,完善项目分配、股票期权、绩效挂钩、协议工资等分配机制,保障人才获得相应回报。

2. 强化产业人才政策扶持。一是提升载体建设水平。发展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留创园、高新技术创业园区等载体,为人才创办高科技企业、转化科技成果提供孵化器。二是创新投入机制。鼓励设立产业风险性人才投入基金,支持政策性银行和金融机构对新兴产业人才项目的投入,使重点产业成为人才创新创业的“示范区”和优秀人才集聚的“强磁场”。三是促进“产学研”的深度结合,实现人才与项目、企业与高校、技术与产业、研发与生产的融通发展。

3. 打造产业人才服务平台。一是瞄准产业技术需求,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经济联合、技术联合和市场联合,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在产业集聚区共建技术研发平台;二是提供市场化的科技成果转化信息、知识产权、专利等服务;建立与风投机构、专业孵化器、中小企业管理机构的联系机制,打造产业人才公共服务平台;三是围绕产业转型中对高技能人才的结构需求,开展境内外培训,打造产业高技能人才能力建设平台。

4. 创新产业人才工程管理模式。探索“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企业为主体的协同育人模式。改进产业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方式,完善支持的优惠政策。在人才工程实施中注重构建科学、技术及工程专家的协同创新机制。建立人才工程的信息管理平台,推动产业人才工程项目与其他科研计划的衔接。深入推进人才工程的绩效评价、机构评估的改革。完善符合人才创新规律的产业人才资助经费管理办法,完善竞争性和稳定支持相协调的经费投入机制,不断提高产业人才项目立项、评审、验收的科学化水平。

5. 提高产业人才工程建设的组织化程度。一是转变职能。简政放权,推进人才管理政社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保障用人主体自主权,健全市场化、社会化人才机制。二是加强规划。研究开发包含分布密度、素质标准、结构比例、流动活力和产出效率等方面内容的产业人才指标体系,建立需求预测机制。三是形成整体合力。加强部门协调,推动资源整合,综合利用产业政策、财税、信贷等手段,促进资源向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和高层次人才倾斜。发展专业性人才市场,强化产业和行业协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

参考文献:

[1] 孙锐,王通讯,任文硕.我国区域人才强国战略实施评价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11,(4):113-118.

[2] 张瑾,伊振中,张体勤.高层次创新人才概念的界定:基于文献综述和聚类分析方法[J].东岳论丛,2011,32(10):165-169.

[3] (美)Guba Lincoln.第四代评估[M].秦霖,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 田霞.国内外公共项目后评估的比较与分析[J].中国工程咨询,2009,(5):34-35.

[5] 王学通,谢壁林,陆文钦.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决策研究综述[J].工程管理学报,2013,27(4):67-70.

[6] 王奮宇,卢阳旭,何光喜.对我国科技公共治理问题的若干思考[J].中国软科学,2015,(1):1-12.

[7] 方阳春,张鹏,宣勇.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浙江省学术技术带头人队伍建设探讨[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71-174.

作者简介:张宏伟(1971-),男,汉族,江苏省响水县人,江苏省公务员局职位管理处(综合处)处长,南京财经大学兼职MPA导师,副研究员,河海大学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公共人力资源管理。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反思 篇7

笔者作为陕西省高教系统档案学会的成员有幸参加了部分院校的预检、抽查工作。检查中所检查院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健全规范, 建设项目档案符合基本建设类档案归档的要求:大多都根据本单位具体情况制定了档案实体分类方案和各项管理制度;有专职归档指导人员负责基建档案的归档指导工作;按照统一的归档范围和标准及基本建设的程序要求收集资料, 基建档案收集齐全、分类科学、整理较规范;部分院校新校区基建档案虽处于预立卷状态, 一般都保管在工程项目的业主处;都设有兼职档案员, 在工程前期准备阶段、施工过程中就注意收集基建资料, 预立卷有目录。在硬件建设方面, 能做到防火、防水、防盗、防腐、防灰、防潮、防高温、防蛀的“八防”措施, 配备了计算机、打印机等必备办公设施, 档案馆 (室) 都设置专门的档案指导室和档案库房、做到了库房、阅览、办公“三分开”。

一、在预检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

1. 有的高校档案专职人员配备不足, 人员更新多、变动频繁。

档案专职人员的缺乏, 严重影响基建项目档案的归档工作。部分高校档案管理人员基建档案业务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未严格按照《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中“JJ基本建设11综合按单项工程设置类目”的规定, 来指导基建项目的归档工作。新校区基建档案的分类、组卷和编目不够规范。有的高校档案人员对《高等学校档案工作规范》 (以下简称规范) 的理解有偏差、“吃得不透”。一般基建工程都经过立项、审批、征地、勘察、设计、招投标、环评监理、施工质检验收、竣工交付等阶段, 在这些阶段中形成的文件材料会出现交叉互用现象, 很难严格按“规范”中按单项工程项目设置类目的要求, 对材料进行分类、组卷、编目, 因此导致不同阶段、单位工程之间归档文件重复使用现象较严重。部分基建档案存在归档的工程文件不是原件, 工程文件签字盖章手续不够完备, 竣工图使用计算机出图的复印件, 不是蓝图, 竣工图无竣工图章或竣工图章签字及设计变更填写不够齐全完整等问题。

2. 不能全面有效地落实高校新校区项目建设档案管理制度。

由于建设工程资料的形成和收集分属高校不同部门或勘察、设计、监理等不同单位。可喜的是, 现在部分高校在招投标订立合同时, 已经在勘察、设计、监理、施工、大型设备购置等合同中对项目档案归档范围、要求进行了约定。

3. 由于部分高校基建项目“先上马、后补票”, 造成审批

手续或征地文件不齐全, 致使部分项目立项审批文件和竣工验收文件材料缺失, 不能按时对上述文件进行收集、归档, 形成归档文件材料不够齐全完整。

二、对高等院校新校区建设项目档案工作的几点反思

1. 坚决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陕西省档案条例》等规章制度;

按照《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文件归档要求与档案整理规范》、《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档案验收办法》、《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和《高等学校档案工作规范》等有关规定, 在制定符合本校校情的基建档案归档范围和流程的具体规定时, 充分考虑自身特点。

2. 加大宣传力度, 使各高等院校充分重视档案工作。

尽快解决高校档案专职人员不足的问题。对归档指导人员尤其新上岗人员, 提高其专业知识与业务技能水平。可采取不定期培训的方式, 举办专项档案业务知识培训班, 从而进一步提升档案人员业务素质, 打造一支满足学校教研工作要求、高素质的档案专业队伍。

3. 由于《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与《高等学校档案

工作规范》颁布于1993年11月, 执行年代较早, 与当下建设工程的发展现状不相匹配:如“规范”中基本建设类档案归档范围中规定基建类目按“JJ11综合、JJ12-1可行性研究、JJ12-2设计基础、JJ12-3设计文件、JJ12-4工程管理文件、JJ12-5施工、JJ12-6竣工验收、JJ12-7基建财务、器材管理、JJ12-8生产技术准备、试生产进行分类组卷”;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建标[2002]8号文) 于2002年1月10日发布了国家标准《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 (GB/T50328-2001) (以下简称国标) 。“国标”中工程文件可按建设程序划分为“工程准备阶段文件、监理文件、施工文件、竣工图、竣工验收文件5部分进行分类组卷”;“规范”未包含监理文件归档内容等现象。对于“规范”与“国标”的差异在此不一一列举。建议国家教育委员会协调建设部统一“高校档案实体分类法”、“高校基建档案工作规范”与“国标”的内容, 使基层档案工作人员有法可依, 科学正确地分类组卷, 完整准确地做好建设项目档案归档工作。

参考文献

[1]王雪松.浅谈新校区基本建设档案管理工作[J].兰台世界, 2008, (1) :22.

[2]教育部, 国家档案局.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EB/OL]. (2011-10-10) .长安大学档案馆.

[3]国家教委办公厅.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与高等学校档案工作规范[S].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7-85.

[4]GB/T50328-2001, 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反思 篇8

阿克苏松鹤建筑安装有限责任公司, 于2001年8月17日在阿克苏市林园注册成立, 其行政区号为6529, 邮政编码为843000。该公司成立之初, 主要是经营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肆级 (具体经营范围以资质为主) 、予制构件、建筑材料、塑钢门窗制作安装, 目前注册员工人数为551人, 注册资本2019万元。该公司经过多年发展, 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结合国家工程管理条例与施工质量管理标准, 制定了相对完善的工程项目管理工作条例, 其建筑工程实际管理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2 阿克苏松鹤建筑公司在工程管理工作方面取得的成效与遇到的问题

2.1 阿克苏松鹤建筑公司在工程管理工作方面取得的成效

阿克苏松鹤建筑公司在其工程管理工作方面所取得的成效, 笔者结合该公司建筑工程项目建设实际情况, 将其主要分为以下4个方面:阿克苏松鹤建筑公司的工程管理工作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工作条例, 该条例详细规定了相关工程管理人员的工作任务与具体责任, 有效督促了工程管理人员认真落实工程管理工作;阿克苏松鹤建筑公司的工程管理人员要接受该公司的工程管理培训, 从工程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与管理意识上进行强化, 从而保证了工程项目在管理监督工程中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管理;阿克苏松鹤建筑公司对所参与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作进行了整理与深入分析, 针对工程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进行了二次培训, 使工程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进一步获得提升, 该公司所参与的建筑工程项目在管理工作上也能正常有序的开展;阿克苏松鹤建筑公司还与其他建筑公司在工程管理工作方面进行了管理手段与管理模式交流与探讨, 极大的完善了本公司建筑工程管理理念与管理形式, 从而在工程管理工作方面的工作效率得以提升。

2.2 阿克苏松鹤建筑公司在工程管理工作方面遇到的问题

阿克苏松鹤建筑公司在工程管理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目前在该方面遇到的问题也存在着, 其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阿克苏松鹤建筑公司在工程管理工作上遇到的第一个难题, 就是工程管理工作人员工作意识与责任意识的形成, 由于人的懒惰性普遍存在, 所以该公司的工程管理工作人员同样与其他建筑公司的工作人员一样, 会在工程项目施工建设的管理工作上出现偷懒、消极怠工等情况, 这些情况的出现, 对整个工程项目的管理有着非常不好的影响, 无法及时发现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造成工程存在安全隐患等。阿克苏松鹤建筑公司在工程管理工作上遇到的第二个问题, 则是公司在工程管理工作方面虽然有了工作条例, 但是由于各建筑工程施工建设有着一定的差异性存在, 所以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工程管理工作体系, 该公司进行工程管理工作依然在某些方面有着漏洞和不足之处, 需要不断修缮。阿克苏松鹤建筑公司在工程管理工作上遇到的第三个问题, 是因为各建筑公司在工程管理工作上的相互比较所出现的, 由于该公司成立与发展的时间只有十多年, 相对于其他大型建筑公司而言, 阿克苏松鹤建筑公司无论是在发展规模上, 还是在工程管理工作上, 都与之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因此, 该公司在工程管理工作上积极学习其他建筑公司的经验, 但这些工程管理模式或手段, 并不是照搬使用的, 需要合理吸收与应用。

3 阿克苏松鹤建筑公司在今后工程管理工作方面的完善策略

3.1 加强工程管理工作, 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意识与责任意识

阿克苏松鹤建筑公司在今后工程管理工作方面, 要继续明确工程管理工作是保障工程施工建设顺利开展的主要内容, 由公司领导层提出强化工程管理工作的执行力度, 通过工程管理培训、工作嘉奖等方式, 对工程管理人员的工作意识与责任意识进行提升, 使工程管理人员能够在整个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过程中保持工作热情, 积极参与到工程项目的管理中, 及时的发现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并通知相关施工单位进行解决。

3.2 综合分析各建筑工程管理工作, 构建适用于公司实情的工程管理工作体系

阿克苏松鹤建筑公司的领导层与工程管理部门, 要针对本公司参与过的建筑工程项目和其他各类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进行综合分析, 选择适用于本公司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管理手段与管理模式, 结合公司发展的实际情况, 构建起工程管理工作体系。该工程管理工作体系, 是将工程管理的各项内容合理分配在框架中, 分为重点管理内容与其他管理内容, 合理制定工程管理人员的工作任务与工作时间, 使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呈现出制度化、科学化管理, 从而提高工程管理的实际效率。

4 结语

阿克苏松鹤建筑公司的工程管理工作目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其存在的问题也正在解决中, 以该建筑公司的工程管理工作来看, 我国各大建筑公司在工程管理方面有必要构建起符合自身发展实情的工程管理工作体系, 从而使工程管理工作的效率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杨海滨.探讨建筑工程管理的有效途径[J].科技致富向导, 2013 (09) .

[2]蔡法林.浅谈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思考[J].华章, 2012 (35) .

项目教学实践反思 篇9

一、探索中的反思

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摸索, 项目教学法的优势在电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发挥得越来越显著, 但是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一是教学平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职业教育是对一个人的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进行训练, 使其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娴熟的专业技能。许多学校在职业教育取得的成功经验表明, 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形成需要在特定的职业环境中实现。项目教学的源泉来自于企业, 我们需要一个更能发挥职业训练影响力的平台, 将它作为学校与社会沟通的窗口, 将实际企业环境引入教学环境之中, 并将两者融合在一起, 真正地将教学与专业实践有机结合, 让学生在工作实践中获得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是项目内容。企业真正的项目并不会局限于某一门课程, 如果要实现学生与企业的零距离, 项目就必须来源于企业, 学生必须真实地参与到企业项目中去才能获得真实的体验, 才能使能力有所提升。反观我们目前的项目教学, 在项目的选取上还存在着“小任务, 单学科, 与企业实际相脱节”等局限性, 与企业的真实项目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二、实践中的感悟

1.关于课程整合。

提升项目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进行课程整合, 变“以课程为中心”为“以项目为中心”, 以项目为切入点, 根据岗位需求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让学生从一年级开始, 从小项目入手, 完成从企业项目中提炼出来的模拟项目, 熟悉项目开发流程, 提高团队合作意识, 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

(1) 项目的选取要有梯度。在项目的选取上, 低年级可以由教师从企业实际案例中抽取合适的项目进行模拟, 高年级的学生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亲身调研来自行选取项目。例如, 一年级主要完成最简单的基础性单项学习项目, 以此来提高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二年级尝试完成带有综合性的教学项目或企业生产模拟项目, 通过这些项目的完成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加快课程整合。职业能力有其特定的结构, 因此需要特定的知识作为支撑。课程整合首先是专业课程的重构, 根据项目工作需要重构教学内容, 编写项目实训教材或指导书, 将一些生产实践经验和技巧传授给学生, 重点突出核心实践技能的训练方法, 淡化一些不必要的理论。

(3) 师生共同参与。从根本上说, 职业能力大多都是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 这是一个客观规律。项目教学作为一种与实践联系最为紧密的教学方法, 是帮助学生接受职业实践的有效方法之一, 只有专业化的教师团队才能培养出专业化的学生, 专业教师要真正参与到项目研究工作中来, 并成为项目研究中的主导者, 指导学生在项目研究中承担力所能及的工作。

2.关于师资培养。

很多学校的专业教师大多数没有企业工作经验, 虽然部分教师有过企业实习经历或企业工作经历, 但普遍缺乏项目研发经验, 而没有真正地参与企业项目研发, 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校企合作, 也不会有实际意义上的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和课程开发。

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 才能使自己的价值不会贬值, 有了团队能力的开发和提升, 才会给人才培养和学校的发展带来长期的效益。所谓“活到老, 学到老”, 持续的师资培训可以使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不断得到更新, 与时俱进, 契合企业的发展速度和要求。

三、尝试中的体会

1.要选取成功率高的学习任务。

我们的学生往往缺乏自信, 经历过屡次失败, 他们常常会说“我不行”、“我不会”, 夸大学习中的困难, 潜意识里带有自我否定的情绪。一个项目比较大时, 学生就会望而生畏, 因此, 在布置任务时, 要尽可能把项目分解成一个个小任务, 每个小任务再分解成学生能够完成的小单元, 让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够完成, 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重拾学习的信心。

2.要充分制造学生在学习上的满足感。

“合理的需求要用最好的东西去满足”, 在学习中, 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就是让学生满足内心的控制欲, 当任务被“碎片化”分解成若干细小单元之后, 学生就会获得老师更多的肯定和反馈, 学生就会获得强烈的成就感, 肯定自己。

3. 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原有的知识 结构。

我们有时会觉得“这么简单的问题, 你怎么还不会”, 其实是缘于老师和学生在认知结构上存在着差异, 因此, 我们要尽可能摸清学生的思维和认知水平, 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出发, 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创设情境, 用已知来解释未知, 从而形成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顺利迁移。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也大大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在将来的教学活动中, 只有不断地加以完善和改进, 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社会化能力, 培养出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中职人才。

摘要:在近几年的电专业课教学中, 项目教学法的广泛应用给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大大提高了课堂实效, 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项目教学法的摸索与实践中, 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反思乃至解决, 将会使项目教学法在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更加完善。

关键词:实践,反思,感悟,体会

参考文献

[1]李韩妃.有效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反思 篇10

一、贯彻到底的参与式理念和方法

在渐进项目实施初期,项目为每个渐进小组提供100 美元的赠款,培训村民做小项目、小生意,提高村民计划性、经营管理能力,项目覆盖了草海保护区周边的8 个行政村、30 个村民小组、近600 户村民。到1995 年,依托基金会在草海周边建立了74 个村、大组、小组基金。项目人员并没有直接指定项目受益群体,而是将选择的权利交给了社区,由社区自行选择参与的人及参与方式。项目人员起到的作用更多是设置扶贫目标、培训、建立机制等,村民有充分的参与权和表决权,最终由村民自主的运用参与式方法确定渐进小组人选和项目。

第一,由于不同的组织和个人对参与式的理解不同,参与式需要回答的问题是谁参与、参与做什么。这取决于社区工作者是在流程化、形式化运用参与式工具,还是将参与式的理念和方法贯彻到底,使得社区自身也能够运用参与式的理念和工具解决问题。项目对社区、项目人员影响最大是参与式方法,不是照搬参与式方法理念,在做的过程中根据村子实际情况变通,发展成适合草海项目的参与式方法。

第二,在草海项目中,草海保护区、社区、外来项目人员都是利益相关者,参与式的方法能够将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集中起来共同解决问题,并且在解决社区问题时,始终能够以社区为主体,将参与式的方法传递给社区。操作的人和态度很重要,是否和农民“坐在一个凳子上”。整个过程,听农民讲,而不是指挥农民。保护区人员和项目人员始终与农民站在一边,从老百姓的利益出发与社区打交道。

第三,显然,参与式在社区工作中并不过时,它需要像草海项目初期一样,将参与式理念和方法的有效的传递给需要解决问题的社区。草海项目中,没有延续的基金被村民平分的结束是老百姓自己决定的,作为项目的结束也是很漂亮的,因为是村民自身通过讨论,公平、公开决策的结果。

二、理性看待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虽然定位在自然保护项目,但草海项目其实没有对社区提出明确的保护要求。虽然村、组基金建立起来对于解决社区贫困问题起到了很大作用,但附加的一些保护的内容,也只是种树、建保护站等形式化的活动,并没有与社区产生有机联系,保护区内的保护成效没有因基金的发展得到缓解,而更多的成功是在社区发展项目的经验上。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第一,草海项目更多的是扶贫,而保护项目和扶贫不一样,保护问题更不容易看清与社区的联系,甚至草海项目能否承载保护的问题也是受到质疑的。但草海项目说明,即使老百姓生活好了(如,解决了贫困问题),保护威胁会减少的假设是不成立的。

第二,没有解决保护和发展的矛盾问题,缺少村子的小项目和大村子的联系,基金真正产生作用的领域是在扶贫,保护区地块的利益还没有真正和整个村产生连接,所以在保护成效上贡献不大。

第三,渐进项目和基金虽然不能解决保护和发展的矛盾,但在解决保护区和社区矛盾的问题上更近了一步,是值得肯定的。保护组织的进入,保护区的参与,能够通过草海项目解决二者矛盾的问题,在最开始的时候是很难得的。草海项目直接面对村民需求,(小项目开始并没有直接要求村民做保护黑颈鹤之类的活动,而是站在村民的角度,通过参与式需求排序,确定村民最大的需求就是由于贫困、缺乏周转资金,这样,介入项目是就针对村民最大、最直接需求赠款、贷款,建立了信任关系)。

第四,进入社区的项目问题链要尽可能短,安排不同人参与进来,草海项目先后有多家机构的人参与,项目实施成效明显。项目设计了短期目标,门槛低,村民容易接受和操作,目标容易实现。(如,草海前期的渐进项目,对老百姓要求很低,仅是给农户几百元的小额赠款,通过培训等帮助农民做小生意,制定计划,培养了理财、计算、交流的能力)。

三、认清外来干预项目的角色

第一,首先需要承认社会组织的项目本身是外来项目。作为外来干预力量,不能作为村民利益的代表。作为项目方只能提问题,主体意识明确。例如,基金进入有明确的要求,但如何建立、分配需要参与式的方法,由参与者公共决定。

第二,草海虽然是小组织的外来干预者,钱不多,但是带来了很多技术,如参与式、渐进式扶贫、社区基金等。

第三,河流基金会作为外来者,有本土化的过程。外来者在传递和本土化。顺着传递作用,正是由于跨界的传递到不同的外来者,最后到更加本土化,吸引了很多小项目。将项目模式转移到当地,使当地成为资源的接受者。草海项目中,即使项目人员离开了,草海每年仍能够有当地的组织和人,如保护区接受外部资源支持。

第四,草海项目中,每个组织都不强势,带着各自优势融合进来。而且始终都是一帮人,虽然是不同的项目,但成就了一件事,而不是项目,是这帮人在主动寻找资源的过程。不同阶段都有起主导作用的外来者,通过小组织共同参与,把优势组合起来,包括河流基金会、渐进会、环保局,虽然实力上都比较弱势,大家在一起组织起来,项目开始能够团结一批组织,发挥优势,建立拥有感。没有哪个组织是垄断的。开放和小组织是关联的。与垄断是相对的不同模式,垄断的大项目需要更长链条设计。

四、项目的规模大小需要合理确定

第一,人和规模由全村自己决定,全村选出20%的渐进户,不是村长选、让全村讨论的过程,把选人变成全村集体的活动。项目按照个人、经济、环保等议题,开始简单后来慢慢向复杂累积。

第二,建基金过程,村、大组、小组基金,为农民提供了三种选择,有村民自己决定。作为外部干预项目,规模以村、组还是农户根据需要,规模不限定一个村,给农户多些选择充分选择,自己决定规模,逐渐引导到集体行动。利用村、大组、小组的不同层次安排,形成公共事务,管理决策分别在不同范围(社区基金建立可以村、大组、小组为单位安排,由村民自己决定如何联合起来形成互助组)。

第三,规模的确定是要基于文化、渊源、自发的。例如,传统的鸡蛋会,每到赶场时,每家会把鸡蛋交给一家去卖,每家轮流赶场,解决资金周转问题,有互助的经济基础。有一个基金到现在还运转得很好,参与的小组是同一个家族的人,有血缘关系的维系。

五、人才问题

第一,草海项目带来新的知识、理念,例如,参与式专家和本地专家都参与进来,并实现本地化,带来了参与式方法、生物多样性知识等。不忽视新事物的号召力,激发当地人热情,带来了更多资源。

第二,草海项目吸引了来自各个方向的人,有开放的环境,河流基金会在一期时给了很大的发挥空间,创造好的氛围,获得了项目设计以外的成效,如,社区治理成效、合作伙伴的增加。

第三,草海项目一直致力于培养本土化人才,不过只在保护区,没有在社区,没有把点连成线,使得环境不能成为小群人范围内能够解决的问题。与当地条件、文化的结合,项目人员的进入,把洋理念变成和当地条件、文化适应的理念、方法。但只是依靠项目人员个人力量还不能够满足社区发展需要,还需要更多的项目人员的持续陪伴。

参考文献

[1]张紧跟.参与式治理:地方政府治理体系创新的趋向[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6)

[2]章立明.参与式发展的迷思——云南省三个少数民族社区项目的个案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6(6)

上一篇:政策稳定下一篇:广播电视网络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