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智因素

2024-08-05

非智因素(精选十篇)

非智因素 篇1

1 激发学习兴趣, 把握住开发非智力心理因素的关键

任何人在学业上取得成就大都是从兴趣开始, 从爱延伸所致的结果。我校的学生, 就其本身的智力水平、素质、条件等都偏差。面对自己的学习, 如果对学习没有兴趣、没有爱, 想让他们学好、学进去, 那是不可能的。要让他们对要学的知识产生兴趣、产生欲望, 这就是启动本身智能的开始。为了使学生一开始就对其所学英语产生兴趣和爱好, 笔者精心设计了他们一生当中的第一节英语课。这节课笔者改变了以往的说教形式及内容, 而是背着个大书包走进教室, 学生一下子对此产生了好奇:“嘿, 上了几年学, 还没见过老师背这么大的书包进教室的, 书包里有什么?”我面带微笑, 示意开始上课。我也没像往年那样用汉语说“坐下”, 而是用英语说声:Sit down, please!这下, 学生们又感到“有意思”, 接着我解释老师为什么说这个, 因为我是英语老师, 以后我总要同你们说这种话等。我简单地讲了学英语的重要性及深远意义, 最后, 我加上一句:不信你们看!我打开大书包, 从中拿出了许多实物:深到机械操作说明书, 浅到玩具、糖纸。因为这些实物上都印有英语说明或字母。这一书包的东西, 让学生一下子都明白了:“真的!我以前还没有注意呢, 在我们周围用得着英文的地方还真多。”这第一个45分钟给学生带来了目的、要求, 同时还学会了几句日常会话用语和一首《早晨好》的歌曲。短短的45分钟一下子抓住了学生们的心。而后, 我们建立了课堂5分钟口语练习制度。在每日的5 分钟里, 我们学生活用语, 教唱英文歌, 学顺口溜、绕口令。大家对这5分钟是偏爱的, 因为从中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丰富了教学内容, 活跃了课堂。后来随着学生的年龄增长, 要求的不同, 我们又将这5 分钟的口语会话练习慢慢改为5 分钟听力练习。在这5分钟之内, 我借手势及表情用英语说一些内容, 随后让学生也用英文来复述或回答问题等。因为我每天的内容都是新的, 对学生来说有新鲜感, 所以学生大都很感兴趣。因为笔者安排的这个内容大都是学生熟悉的, 所以学生都乐意听。比如去福安白云山游玩的前一天, 我就向大家介绍了白云山的概况、游玩的目的、要求, 集合的时间及地点。我的目的在于不断地在他们耳边重复所学的单词、词组、句型及语法。游玩之后, 我又讲了一番自己的“游历”及感受。很自然, 大家也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了起来。如果是星期一, 我就要问大家是如何度过自己的周末。同学们能告诉我许多有趣的事情, 我们就像随便聊天一样。当然, 每每这时, 我也都把自己的周末汇报给学生们听。除了这样的内容外, 我每天都有查看一下日历。如果是什么纪念日, 我事先准备好在5分钟里的讲解内容:如妇女节、国庆节、五一等;而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我则讲它们的来历, 和故事一样, 很吸引学生。当然也有跟不上进度、听不懂的同学, 我还是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凡是简单易懂的练习机会, 我则让给他们。他们说得好、说的对, 我就表扬。这样, 帮助他们看见自己身上一点一滴的进步。记得在学习初一Unit3 topic3时, 课文简单, 但生词很多, 而且大都是食物单词。我想, 如果让学生就这么多的生词一个接一个地拼认, 学生会感到枯燥, 非厌烦不可。但那么多的词又不能不学, 怎么办呢?我挖空心思安排了这样一个内容;上课时, 我装扮成顾客和一位服务员点菜。就在和这位服务员点菜的过程中, 我用手势、表情及表演教给学生生词的读音、意思及用法。学生则在“看戏”和笑声中很快而且十分感兴趣地接受了这些词。

随着时间的推移, 我意识到激发兴趣已不再是首要问题了, 而如何将宝贵的兴趣进而化为永久的志趣才是我工作的当务之急。课上我经常进行些思想教育, 用好的范例——刻苦用功获得好成绩的学生为榜样, 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进入初二下学期, 随着学生知识的不断丰富, 视野的不断扩大及能力的加强, 大多数孩子已不再满足于老师教的书本上的知识和安排的作业了, 他们自己找书看。我也根据他们个人情况的不同及程度的不等, 给他们找来适合他们的书本来读。比如寓言故事、英汉对照的材料、画刊、初级听力等, 并自己给学生录音。也就是这个时候, 他们当中有人自觉地用英文记日记了。学生的日记有长有短, 尽管有错, 我还是一一认真批改, 肯定他们的成绩, 帮助他们充分看到自己的能力。

2 力求迎合学生心理需要, 化难为易, 变多为少

怕困难是学生身上最大的弱点, 他们怕知识太多记不住、学不好。因此, 我尽量将知识化难为易、变多为少, 给学生以方便。初二的教材在广度和难度上比初一的教材跨度大。一册书四单元十二个话题, 约490个单词, 8个语言点。更令人头疼的是, 该册书知识连贯性不强, 语法现象不突出。为了让前后知识更有连贯性, 更有规律, 我将书的顺序打乱, 化分散为整体, 第一单元Play Sports, 但第三单元our hobbies, 从运动讲到爱好, 它们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因此, 我上完第一单元紧接着上第三单元, 这样分散的知识集中了, 学生学起来没感到混乱。我化难为易的第二个做法是, 突出重点内容, 单项突破难点。这册书有8个语法项目: (1) 情态动词; (2) 比较级; (3) 同级比较; (4) 过去进行时态; (5) 将来时态; (6) 感叹句; (7) 反身代词; (8) 宾语补足语。我分析, 情态动词和感叹句经常用, 可先把这两项突破, 突破一个少一个, 对学生来说困难也就少一个。我在课前5 分钟练习时, 把感叹句进行口语练习。没三天, 学生就弄懂了感叹句的用法、结构, 随后的课前5 分钟再慢慢给出情态动词, 都是花不了很多时间便掌握了。就这样, 我们的英语课既有重点又有次重点, 不仅使课堂内容丰富了, 也使学生感到新知识不新, 该学的不难, 因为我们提前练习后面的内容, 等正式学到感叹句或情态动词时, 同学们则着重记单词, 而语法已不用再讲了。第三个做法是抓规律, 利用自己掌握的规律, 将知识变多为少, 只要是可以归纳的、可“合二为一”的, 我都统统地合起来, 并起来, 不论是词、词组或是语法, 都这样做。例如, 单词look, 配上一个介词或副词, 组成了新词, 我们就依旧带新地练。后来, 不用老师指点, 学生自己就会归纳, 如:look up (out of, after, for, …) , have a rest (swim, look, talk, …) 。类似这样的内容很多。这样“并”来“并”去, 新的知识他们不再觉得新了, 因此也就不会感到多了。那么我们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巩固了旧内容, 知识的复现率也相应上升了。

3 学习动机是智力之源

动机是与兴趣密切相关的。初中生的兴趣是很容易被激发起来, 但也很容易丧失。一旦失去了兴趣, 产生了厌恶心理, 教学工作就会受到很大的阻力。所以把握住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又一关键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 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的目的的内在原因。人们的一切行动总是从一定的动机出发, 并指向于一定的目的。动机产生于人的需要, 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我想让学生在知识面前总有需求, 不断的需要反馈于动机之上, 这样学生就会对已学知识有兴趣, 对未知的东西有求知的欲望, 在教师的引导下去达到目的, 动机促进智力去积极地做功。为此, 我是这样做的:在处理单词教学时, 总是从旧词的复习开始, 在此基础上给出新词, 学生一见生词马上便产生“什么意思?”“怎么读?”“怎样使用?”等问题。我不直接给出中文意思和音标, 而是说出大量的例句。让学生在多听多注意的情况下, 学会它的用法及弄懂它的意思。如在学习plenty of一词组时, 我先复习了a lot of, many, much等词, 再反复练plenty of的用法。这样学生很快从产生的问题中解脱出来, 从无知到有知, “需要”得到满足, 达到了目的, 兴趣也就持久。句型教学也可以如此。这样, 兴趣——动机——目的结合起来, 教学工作才会更顺利一些。

4 继续学习, 不断提高

学生升入初三以后, 他们自以为长大了, 什么都知道。我意识到:如果在教法上依旧如故, 他们就不会再对我有新鲜感, 势必会影响学习效果。初三教材的特点是课文量大, 每篇课文又长又多。语法现象很突出, 内容也丰富。如果忽视了课文的学习, 课堂内容就会显得干巴巴, 而且不利于句型教学的巩固和提高。所以我确定了这一年的教学方案, 即突出课文教学, 提高学生的运用语言能力、阅读能力以及配合课文教学进一步加强听力训练。我在备课上下了很大功夫。讲带有故事情节的课文时, 就用自己的话编成简单易懂的小故事, 借助语气、表情、手势等先用英语讲给学生听, 而后马上将有内容的判断题出示给学生, 限定时间让学生做, 并随后给出正确答案。这样使学生在课堂上总有一种快的节奏感和一种不可放松分秒的紧张意识。故事若能听懂, 题的正确与否也就可判断清楚了。由于我的“故事”紧扣课文, 这样一来, 课文也就不攻自破了。有一篇课文是介绍长城的。课文中没有故事情节, 只是说长城有多高多大, 是由谁建造的, 其内容学生们在小学就了解了, 这对他们来讲并不新鲜。但这篇课文中有一些重要的语言表达形式, 不能不学, 不能不加以强调。为了让活的语言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设计了这样的教案:首先找来长城的挂图, 贴在教室, 像身临于一个小小博物馆, 自己就像一名讲解员一样, 不是逐字逐句讲长城, 而是利用挂图讲起。沿着长城, 我们一路游览风光, 我们更加深刻地懂得了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一节课下来, 我们不仅学习了课文的原文, 而且丰富了更多的知识和词汇;不仅加深了对古代中国人民智慧才干的认识, 而且也加深了对祖国的热爱。

工作实践告诉我, 只有从开发非智力心理因素入手, 创造种种有利条件, 才能使学生本身固有的智力潜能得以发挥, 只有启动他们非智力心理因素, 进而动用了他们本身智力潜能, 在英语学习上才会取得进步。

参考文献

[1]马加乐.陶行知教育思想中的非智力因素观念[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社科版) , 1991 (3) .

[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8:132.

[3]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高考考场答题“非智力技巧” 篇2

常说“十年磨一剑,决胜只在两三天(指六月七号、八号)”,但是每年都有不少同学因考场上状况频出,导致分数跟实力差距悬殊,不得不抱憾而归。比如,时间分配不合理,难度不大的题没得分;前一科目考砸,后面的几科“陪葬”;机读卡涂错位,选择题白费功夫;高度紧张和敏感,任何响动都成干扰……

我们来算一笔账,假如考场上,你绞尽脑汁解答出了一道难题,恭喜你,几分到手。但是由于这道题花了你25分钟,后面几道题你还没来得及审题,考试结束还有15分钟的提示就响了,所以后面几道题只得草草了事,啊噢,保守估计20分丢掉了。假如你考试期间心浮气躁,你还可能因为计算错误丢掉20分。假如你一时恍惚涂错了机读卡,你的损失预计在10~40分之间……

所以,亲爱的同学,你愿意这些非智力因素在考场上糟蹋你多年辛苦学习的成果吗?你还要容忍这些非智力因素继续破坏你的高考吗?

在临近高考的最后一点复习时间,想提升、积累“硬实力”,其难度就相当于解出数学试卷的压轴题——不是不可能,但非常难。但是,要解决那些讨人厌的非智力因素丢分,迅速提升“软实力”,时间是足够的。下面切入本文的正题:高考考场非智力技巧冲刺攻略。

泡好“最后一杯茶”

“考室里一直有同学在咳嗽,还有桌椅不停响动的声音,完全没办法静下心来答题。”“我一走进考场就紧张得手心出汗、胃部收缩,脑袋里也想入非非,注意力很难集中。”

经常有同学这样说,考试还没开始,他们已经乱了阵脚。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了解一个著名的故事。一个不懂任何武艺但茶艺出众的茶艺师,有一次打扮成武士到京城办事。一天,茶师出门碰到一个浪人,浪人要比剑,茶师说自己不懂武艺,浪人说:“不是武士却穿着这身衣服就是侮辱了武士,我还是要杀死你。”无奈之下,茶师说自己还有事情未办完,希望浪人宽限他半天。然后茶师直奔京城的大武馆,求武馆的主人教他一种最体面的死法。主人知道事情原委后,请茶师先泡一杯茶。茶师认为这是他最后一次泡茶,因此整个过程做得极其沉静从容。武馆主人喝了茶之后说:“这是我人生中喝到的最好的茶。你去吧,就用现在泡茶的心去面对浪人,你必定不会死。”

茶师赶到比武的地方后,浪人气焰嚣张地说:“开始吧。”茶师笑笑,说不用着急,然后端下帽子整整齐齐放在旁边,把外衣脱下来整整齐齐叠好压在帽子下面,把袖口、裤腿、腰带系好,整个过程他始终面带微笑、气定神闲。浪人心里越来越没底,不知道对手到底有多强。到最后一刻,当茶师把身上仅有的佩剑抽出来暴喝一声停在那儿时,对面的浪人给他跪下了,说:“你是我一生遇到的最强大的对手。”

如果说考试是气焰嚣张的浪人,那么考生可比茶师厉害多了,因为任何学生都不是完全不懂“武艺”的。连不懂武艺的茶师都可以气定神闲地面对浪人,那么我们,也应该能拥有不输茶师的心态吧!

高考就像是故事里的茶师泡茶,能否屈人之兵,完全取决于整个过程中茶师是否全心全意。在高考考场上,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考卷上,是最好的克服紧张、烦躁的方法。很多成功闯过高考关的学生说,其实每次答完题,他们才发现自己手心全是冷汗,身体也十分僵硬,但由于将注意力放在了考卷上,竟然连紧张也忘记了。

在故事里,茶师一心泡茶,甚至忘记了死亡的威胁;在高考考场上,却有很多学生因为前一科出现失误,再无心专注于后面的考试,

这里我们就要说到集中注意力“泡茶”的第二层含义:那杯已经泡坏的茶,无论怎么后悔、恼怒都已经于事无补,不如放在一边,争取泡出另几杯好茶,唯有这样,才能弥补之前的损失。

做到“有舍才有得”

每次考试结束,我都会听到有同学抱怨自己在某道难题上花的时间太多了,导致后面容易的题来不及做,还有同学说自己的综合科目的试卷从来没有答完过。考试这种形式实际上就是较量谁能在规定的时间里攻克更多的难题,因此,在高考考场上,时间的有效利用和合理的答题策略也是非常重要的非智力技巧。

跳过难题拿下基础分。高考题目的难度设置都有“易—中—难”三个层次,但具体到试卷上的题目顺序却很少按常规出牌。因此考生可能在考试开始没多久就遇到了难度较大的题目,这个时候如果与之缠斗,不仅浪费了时间,而且一旦解答不出,就容易心里发慌,影响后面的答题。这种时候,就要果断放下难题往后做,先解决基础题。等拿下所有的基础分,自己的思路也打开了,再回头处理棘手的题目也许会变得容易一些。

计算时间掐表做综合。当被问及综合科目拿高分的秘籍时,很多优生都提到了时间的合理分配。各科答题时间应有个“底线预算”,超出底线应大胆舍弃,迅速跳过。至于答题顺序,应该形成自己稳定的答题模式,可以选择自己最拿手的科目以增强信心,同时拿下尽可能多的分数;最好分科进行,不交叉答题。

充分把握黄金15分钟。很多同学认为考试的最后15分钟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很难有效利用。其实这15分钟是“黄金鸡肋”,如果充分利用,对考试结果会产生很大影响。

如果考试结束前15分钟,还有题目没有做完,考生要立即对答题节奏进行调整。首先,选择相对容易的题目作答。其次,加快答题节奏,语文、文科综合此时要多答简洁的得分点,省略不必要的叙述;数学、理科综合则要将自己能想到的解题思路和步骤都写上去,争取得到更多的步骤分。

如果此时已经答完试卷,这15分钟就是回头救分的时间:检查机读卡是否涂错位,快速计算自己拿不准或看上去不对劲的答案,补充答题的步骤或观点。这时的检查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为自己救回不少的分数。

大事做于细

在高考中,一般考生会不可避免地因为小失误丢掉一些分数。但有些非智力方面的错误却是致命的,有些甚至直接宣告高考的失败。

慎重审题。审题的时间是万万不能吝惜的,任何题目都要一字一句地阅读,留意题目给出的.所有条件,这对文科和理科都同样适用。比如数学题有时会给出很多解题条件,这时不妨把已知的条件都圈起来,做题时如发现所给条件没有用,那么一定是答题思路有问题,要重新思考。文科综合的选择题干扰项特别多,高三阶段做了太多训练,高考时考生会遇到似曾相识的题,这时如不仔细看题就会按往日做过题的答案填写。因此高考答题就算遇到再熟悉的题目,也要把题目审完。

仔细检查防止漏题。有的同学粗心大意,在考试快结束前才发现自己漏掉了整整一页的试题没有做,出现这种失误,考试结果可想而知。

在高考之前,所有的诊断考试和模拟考试的题型和题量都是与高考试题一模一样的,要避免漏掉试题,就要对每一个科目的试卷有非常清晰的了解,比如数学考试有哪些题型,选择题有多少道,填空题有多少道,解答题有多少道,如果能做到这些细节了然于心,那么也就可以避免做漏大量题目的问题。

此外,考试开始前浏览试卷也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了解题目内容,而是看清试卷的页数与监考老师公布的页数是否一致,这样也可以有效避免做漏试题的现象发生。

准确快速填涂机读卡。避免忘记涂机读卡,最好的办法是在选择题做完后立即将答案转移到机读卡上。但是有的同学认为这样会打断答题的思路,因此选择在答完试卷后再涂机读卡,那么请务必在15分钟提醒铃声响起后立即着手填涂机读卡,否则,很有可能会出现忘涂机读卡的“杯具”。

至于如何准确快速的填涂机读卡,方法很多,推荐一种:每次填涂5道题的答案,因为这与机读卡的设计相匹配;每次填涂前核对第一个题目的序号是否吻合;在考试结束前2分钟,再以5个答案为一组迅速检查一次机读卡是否填涂正确。显然,这样填涂出来的机读卡几乎不可能再出错了。

非智因素 篇3

关键词 随迁儿童 学习适应 非智力 个案研究

一、研究背景及相关概念的厘清

随着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加速,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与之相伴的随迁儿童群体也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随迁儿童是指跟随父母流入城市并在所流入的城市居住半年以上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6~14或7~15周岁)[1]。随迁儿童在融入城市生活环境的过程中,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和户籍制度等因素,其中的绝大多数儿童不能与当地儿童一样享受到城市优质的教育资源,游离于正规教育体制之外,流动性成为他们取得较好学业、形成良好学习适应的巨大障碍。

学界对学习适应的界定不一。聂衍刚等认为[2],“学习适应是指学生善于克服学习困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一种倾向,也可以称作是一种学习适应能力。”宋丽娟认为[3],“学习适应又可称为学习适应能力,是个体为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在努力使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符合学习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要求的自我调节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的能力特征。”然而,其操作性界定却与“能力”或“倾向”的含义相差甚远,如聂衍刚将学习适应分为学习态度、学习环境、身心健康等维度;宋丽娟从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对社会适应进行操作定义。可见,上述界定都经不起推敲,并不具有科学性。近年来,个别学者虽对随迁儿童或流动儿童的学习适应作了一些探究,然而却没能克服理论定义与操作定义内涵的差异性[4]。本研究认为,学习适应是指主体根据环境状况及学习的需要,努力使自我与学习环境和谐平衡的心理状态[5],并主要从随迁儿童的学业成绩及其在同年级或同龄组中所处的位置来断定其是否处于学习适应的状态。一般而言,影响个体学习适应的因素主要包括智力和非智力两方面。“教育学家北尾伦彦认为,学习适应的影响因素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包括学生和教师方面的因素,如学生学习习惯不好和学习方法不当、教师教学方法不当和教学内容偏差等;第二层次包括学生人格、动机、智力等心理因素;第三层次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等环境因素。”[6]个体学习适应问题不是单纯、孤立或个别因素所造成的,它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随迁儿童由于所处环境的易变性和流动性,仅从心理层面解释其学习适应问题有些偏颇。本研究主要从家庭、学校、社会及个体的非智力因素等方面对随迁儿童学习适应问题产生的影响和意义开展研究。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采用定性研究中的个案研究方法,即通过对某个或几个相关案例的研究来认识某一类现象的方法,并体现某一类现象的典型性及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意义[6]。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东莞市长安镇M小学二年级学生小天,9岁,湖南益阳人,他有两个姐姐在益阳分别就读小学四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父母共同经营一家外贸公司,父亲主要负责跑业务、货物采购,母亲主要负责公司的会计工作以及家庭事务,家庭经济条件较为优越。选择小天为研究对象,首先是根据其学业成绩而选定,他属于较为典型的学习适应不良者,期中考试2门课程不及格,其中语文和数学都只考了五十几分,总成绩在班上排名靠后。其次,他在几年中,从私立学校到贵族寄宿制小学,再到公办小学,频繁转学。第三,他是家里唯一的男孩,是唯独留在父母身边学习生活的孩子。频繁转学的经历及性别和出生的顺序较一般儿童而言更为特殊。本研究主要通过观察和访谈,获取第一手资料。

三、研究资料分析与讨论

小天同父母居住在东莞长安镇的一个工业区内,周边都是厂房,其父母和省外的几户人家共同租用了一个厂区,厂区人员复杂、流动性较大。虽然他家在东莞大朗镇买了一套商品房,老家也有别墅,但由于工作原因不得不选择居住在厂区。但厂区环境恶劣,白天机器轰鸣,晚上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气味。小天的父母都是中专毕业,他们对孩子的学习较为重视,但由于工作繁忙而无暇顾及。小天起初在离家较近的一所民办学校——长安镇L小学读一年级,学习成绩很不理想,当时父母特别繁忙,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有时候小孩放学都得请朋友去接。在L小学就读一年后转到了大朗镇的一所贵族寄宿制学校——P小学重读一年级。P学校学费昂贵,管理较为严格,老师相当负责,几乎每周都发信息汇报孩子在学校的表现。班主任在给父母的反馈中多次提及小天上课爱讲话、喜欢搞小动作,严重影响了其他孩子的学习,为此多次给小天讲道理、做工作,但效果不佳,并希望父母有时间多去看孩子,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小天的父母基本上是周日下午送,周五下午去接,几乎不会在工作日去看望孩子。在几次考试中,小天的学业成绩虽然有了些进步,每次的平均分都在70分左右,但与同年级或同龄组的孩子相比依然处于中下游。父亲为之相当苦恼,认为花了那么多钱,孩子学习成绩不仅不理想,还养成了一些坏毛病。出于种种考虑,决定把小天转回长安镇的M小学,该小学是公办的市重点小学,一般只接收本地孩子就学,小天的父母通过托熟人找关系,最终缴纳了5万元的赞助费才取得入学资格。不难发现,从小学开始小天经历了两次转学,有过三所小学的就读经历,这两次转学都因其父母认为小天的学习情况和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其对学校教学环境和教育方式不适有关。

1.不同学校对学习适应的影响

在民办学校——L小学那一年是小天第一次步入学校大门。这一年,小天要应对各种不适应,如语言、学习、人际关系等。在这一阶段,父母以及班主任本应在孩子学习适应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但他们并没有花太多时间关注孩子的学习适应问题,加之民办学校办学条件的制约,根本无暇顾及学生的学习。

“当时把孩子送到L小学是出于离家里近、接送方便的考虑,加上又没当地户口,也就没去想其他的。后来才知道这个民办学校的师资匮乏,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一个班主任要管理2-3个班级,80多名学生,班主任也都有教学任务,根本无法兼顾。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到底如何,我们知之甚少,虽然也偶尔会问班主任,但每次得到的回答都是孩子很乖,加上工作忙,所以后来我和他爸爸也就基本不问了。孩子每次考试的成绩都很糟糕,我们认为可能是心智发展还不成熟。”(B-1-3母亲)

“我们从朋友那知道L小学的情况后,就决定给孩子转学。小学第一年对养成良好的习惯真的很重要,小天在L小学形成的一些坏毛病,如爱搞小动作、上课东张西望、甚至与小朋友打架,这些对他在后面学校的学习都产生了一些影响,现在真后悔当初把孩子送到民办学校上一年级。”(B-1-25母亲)

在寄宿制贵族学校——P小学,小天由于语言能力欠佳,先天性的“大舌头”,说话含糊不清,加上不懂粤语,难以有效寻求老师和同学在学业上的支持。含糊不清的吐字发音也遭受过同学的嘲笑。此外本地儿童及教师的“偏见”使其形成了对立心态,影响了学习适应。

“他们(同学们)爱笑话人,在语文课上,我回答问题时,说了好几次老师都没听懂,然后就都哈哈大笑,有一个人还说我说话都说不清楚,很气人,下课后我就打了他。他们说我不是本地人,不跟我玩,反正我也听不懂他们说话。”(A-2-12小天)

“班上基本都是本地孩子,他们大都讲粤语,学生对个别问题不明白时,老师也会时常用粤语解释。”(B-2-11母亲)

“我不喜欢那个老师(班主任),她老弄得我挨我爸的打,分明是他们(同学)笑话我在先,所以我才打他们的。她就给我爸爸讲我爱打人、影响其他人学习。所以她的课我也不听,偶尔也搞搞小动作。被她逮住了,说民工的孩子麻烦,告我状。”(A-2-31小天)

M小学是市重点小学,学生入学大都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查。教学水平和师资状况都较为优秀,学生整体素质较高。小天转入这样优质的学校,按理说学业成绩应该会有向好的趋势,然而事与愿违,小天的学业成绩由原来的70分左右沦落到了不及格。一方面这可能与教育方式、教学进程有关,另一方面与教师和同学给他贴的标签不无关系。同学给他贴上“差生”的标签试图冷落他,然而小天似乎也接受了这一标签,认同了自己是“差生”,进而导致了自我学习适应问题的恶性循环。

“我们这里对差生而言,可能不是太适合,教学进度较快。小天转过来的时候成绩就较差,并且是花钱买进来的,跟不上情有可原。这个孩子老欺负人,喜欢搞小动作,上课也不认真。”(D-3-1班主任)

“小天我知道这个学生,他的数学作业就是‘鬼画符,学习不认真,学习成绩差。”(E-3-1数学老师)

“数学期中考试考了56分,老师当着全班人的面说我数学太差了,拉了全班的后腿,期中考试之后,同学们都叫我‘差生,自己想想也确实好差,其他人都是八九十分,可能我就是比别人笨。”(A-3-9小天)

2.家庭环境对学习适应的影响

有学者从“结构”和“过程”维度来分析流动儿童学习适应的家庭环境背景,并认为家庭环境背景对流动儿童的学业成绩具有解释意义[4]。家庭环境的结构维度是指家庭的静态结构性特征,如家庭规模(如家庭子女数)、父母职业类型、儿童是否具备独立的学习空间等[7]。小天是家里唯一的男孩,父母对其甚是宠爱,从某种程度上讲,爱的方式错位也是间接导致小天学习适应问题的原因,加之父母工作过于繁忙,对小天显性或隐性偏离行为缺少有效的纠偏行动。

“小天排行老三,生第三胎也就是想要一个男孩。他出生后,全家都非常高兴,对他的爱自然也更多,我们尽可能满足他的愿望,要什么玩具我们毫不吝啬,在他3岁左右的时候就给他买了一个ipad,现在回到家就拿着ipad玩游戏。我们要经营公司,工作非常忙,三个小孩,两个女孩放在老家让爷爷奶奶照顾,就他留在身边。”(B-3-8母亲)

虽然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小天却与绝大多数随迁儿童一样没有自己独立的学习空间,一方面是为节约开支和降低生活成本,另一方面是考虑工作方便,小天家租住的房子较为狭小,两个房间承担着厨房、客厅、厨房等多重功能。小天放学后,父母会把他接到父母办公的地方,要求其先把作业写完,但是机器的轰鸣声,各种取货声、电话铃声等此起彼伏,十分嘈杂。

“每天放学回家后,就在我的办公桌上写作业,办公室就这么大,但又不能让他回家里去(出租房,在公司的五楼),他就看电视,压根不会写作业,有时候为了玩,骗我们没有作业,我们就说打电话问他老师,因为怕他爸爸打,所以每天都先在办公室写完作业后,才出去玩。”(B-3-24母亲)

家庭环境的过程维度是指家庭成员的行为、互动和价值取向的动力或动态特征。结合曾守锤[4]的研究,家庭环境的过程维度主要聚焦于父母的参与,也称父母卷入、父母参与教育等,其操作性定义为父母对子女教育的信念和期望、对子女学习的监管、与学校的互动三个方面。小天的种种表现导致父母对其学业成绩期望并不高,另外,由于工作繁忙,对小天缺乏有效监管,加之文化水平因素,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父亲对小天采取打骂的管教方式,直接挫伤了小天的学习积极性。虽然在与学校互动方面虽然比较频繁,但在处理孩子学业问题上仍束手无策。

“他的作业我们很少去认真的检查,我们文化程度也不高,有些作业指导起来也十分吃力。对他我们不抱有太大希望,能考上大学最好,不行就让他上技校学门手艺,现在也只有我再努力点,以后给他娶个老婆,给他一套房,剩下就是他自己的事,管不了那么多。”(C-3-1父亲)

“我们很少去检查他的作业,有时下班后我要去做饭,让他爸爸教孩子,他爸爸一点耐心也没有,教孩子的时候,不会就骂,有时候就是一顿好打,现在他爸给他指导时,他都有抵触情绪,直接说没有作业。”(B-3-35母亲)

“我爸爸老因我不会做作业而打我,说我笨、没用,我讨厌他这样。我就是不会!打我也没用!”(A-3-5小天)

研究发现,“家庭对子女的期望值具有一定实用性,他们更多从成本收益角度权衡对未成年子女的教育投入”[6]。对小天的家庭来说,虽然父母对其期望较低,但还不至于放弃对他的教育投资。

四、研究结论

与以往的研究结论一致,认为个体非智力因素(动机、兴趣、情感、自尊等)对随迁儿童的学习适应问题有重要影响[6]。小天自上小学后,由于缺少有效的关注以及长期处于负性的评价之中,极大地打击了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学习问题上已产生了一些自我否认的消极情绪。长期在学业挫败感的影响下,个体极易对学业产生习得性无助,势必严重伤害个体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如不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可能会加剧小天产生低自尊、拒绝、索然无趣、消极低沉等负面心理和情绪的可能,进而对学校和学习产生厌倦感。具体而言,导致随迁儿童社会适应问题的因素如下。

首先,随迁儿童学习适应问题产生的首要因素是家庭环境。无论是从家庭环境的结构维度还是过程维度来看,家庭因素在小天的学习适应性发展过程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家庭环境的结构维度看,小天是家里唯一的男孩,对男孩的偏爱导致爱的错位。父母共同经营一家公司,无暇关照小天的学习。同时,小天没有自己独立的学习空间,只能在轰鸣嘈杂的公司写作业。从家庭环境的过程维度来看,父母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指导,加之自身受教育程度较低,教育方式缺乏科学性,尤其是其父亲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极大地挫伤了小天对学习的积极性。此外,对小天学业成绩的较低期望虽然没有直接导致对其放弃教育投资,但诸如此类言行都有可能对其产生深刻的不利影响。

其次,随迁儿童动态学习历程是导致其学习适应问题的重要因素。从小天的学习历程来看,他经历了普通的民办小学、贵族小学和公立重点小学,不同学校的性质、人文环境、师资队伍、教学设施、开设课程、教育水平、教学用书、培养目标、教学进度、管理与服务等状况都可能有所不同。在转学过程中,从一种性质的学校转到另一种性质的学校,无疑会产生一些学习适应问题。例如在贵族小学,本地儿童及教师对小天的“偏见”影响了其学习适应。此外,小天在某一性质的学校才刚刚适应,却又被父母要求转去另外一所学校,这极易导致其难以适应学校环境和学习环境,同时也容易导致其知识的断层,对于基础本来就不太好的小天而言,又得花一段时间去适应新学校的学习与生活。

再次,“语言力量”对随迁儿童学习适应具有较大伤害。语言有其特殊的力量,语言会伤人。小天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成长,加之先天的“大舌头”,这给其学习适应带来了巨大困扰和伤害。一方面浓厚的乡音以及吐字不清楚给其人际交流带来了不便,甚至遭受歧视,另一方面,浓重的乡音也使得小天在能讲一口流利普通话或粤语的儿童和老师面前感到自卑,出于对外部的防御,不愿表露自我,他在询问学习相关问题上更加缺乏主动性。

然后,标签效应对随迁儿童学习适应问题的产生具有巨大负性作用。标签理论从符号互动论的角度来探讨越轨行为的产生,也从另一个方面为反对乱贴标签的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8]。在该理论看来,学业成绩较差的学生的重要他人或群体对他们的否定性评价和处置措施在其“差生”印象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差生”形象的状态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它是一种主观印象。在小天的学习历程中,老师和学生将其定义为“差生”,这种误导性的标签极易伤害其自信心和自尊心,进而造成其人格的扭曲[6]。因此,对于因非智力因素而导致学习适应问题的儿童,应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关注,采用多种方式和方法,努力唤起其学习的热情,而不是随意地乱贴标签伤害其发展。

最后,缺乏稳定的社会支持系统是随迁儿童学习适应问题产生的决定性因素。“社会支持系统指的是个人在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所获得的,来自他人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和支援。”社会支持系统是个体健康生活的重要保障,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给个体信心和能量。在小天的学习过程中,虽然父母在物质上给予了其极大的帮助,但在孩子身心发展,尤其是其学习适应性发展方面给予的帮助十分有限。对于不同学校的老师而言,民办学校由于师资短缺而无暇顾及,贵族学校和公办重点学校的老师虽对其有所关注,但对其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和学习适应状况,不是采用有效引导、积极鼓励的方式,而更多的是表现出一种责备和漠视态度。对随迁儿童而言,建立一个完备、稳定的社会支持系统才有可能唤起其学习的动力和热情。

参考文献

[1] 徐礼平.珠三角地区随迁儿童社会适应问题及其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6(4).

[2] 聂衍刚,郑雪,张卫.中学生学习适应状况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1).

[3] 宋丽娟.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5.

[4] 曾守锤.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研究与实务[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5] 冯廷勇,苏缇,胡兴旺,等.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的编制[J].心理学报,2006(38).

[6] 赵娟.流动儿童少年学习困难的非智力因素分析[J].青年研究,2005(10).

[7] 蒋逸民.国外对中小学生家庭环境影响的研究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7(4).

[8] 曹丽颖.标签理论视角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5(6).

[作者:徐礼平(1985-),男,江西南昌人,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遵义医学院副教授。]

非智因素 篇4

一、营造乐学氛围,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兴趣。兴趣的培养应贯穿于每一个教学环节, 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教育教学过程的愉快气氛, 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妙趣横生的学习活动, 融知识教学于趣味之中, 使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高效地学习。

首先, 教师在对教材的处理和安排上, 要费苦心, 要把教材中的知识点用生活化的语言、事物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在热点问题中, 自觉接受数学知识的熏陶与感染。例如, 在教“圆的认识”时, 我这样导入:“在生活中, 你们见到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的?”学生举了很多例子:圆桌的面、塑料桶的盖、1元硬币的面、汽车的轮子等等。于是我问:“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而不做成正方形或椭圆形?”学生回答:“做成正方形或椭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不平稳。”“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就平稳呢?”虽然这是学生熟知的现象, 但难以用学过的知识做出科学、准确的回答, 我就抓住机遇切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研究圆的特征, 学习了这部分知识后, 同学们对这个问题就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样, 学生带着寻求实际问题答案的急切心情, 主动进入了新课的学习中。

其次, 教师可以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数学的抽象性, 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声、光、像的立体表现形式, 优化课堂教学。这些现代化教学形式的使用会自然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掌握知识的强烈愿望。

二、展现数学魅力, 培养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需求或企图达到目标的一种动因、内在力量。只有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才能提高学习质量。

首先, 数学来源于生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问题中引出数学知识,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 自己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 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本身是融为一体的。如, 银行办理的储蓄业务、查收各住户的水电费用等便利用了统计学知识。社区和机关大院门口的“推拉式自动收缩门”, 运动场跑道直道与弯道的平滑连接, 底部不能靠近的建筑物高度的计算, 隧道双向作业起点的确定, 折扇的设计以及黄金分割等则是平面几何在实际中的应用。因此, 我们要从实践中来, 到实践中去, 不断拓宽学生的生活空间, 让学生到课外广阔的天地中去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 努力提高综合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 数学的魅力更主要是自身的数学美。开普勒说:“数学是这个世界之美的原型。”数学美贯穿于整个数学科学之中, 引导着人们不断去探索、挖掘、发现。中学数学美是数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需要教师去提高自身素质, 对教材中的美进行挖掘、收集。如, 公式的简洁美、统一美, 图形的和谐美、对称美, 解法的严谨美、简洁美等等, 教师将这些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充分感受美, 应用数学美提高数学能力、思维能力、解题能力。教师还应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 情感得到激发, 让学生从心理喜欢数学, 热爱数学, 主动地去感受数学的灵性。

三、进行情感交流, 启迪学习思维

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 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 多与学生进行交流, 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使学生对教师有较强的信任感、亲近感, 那么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过渡到喜爱教师所教的数学学科上。

首先, 教师在课堂上要时刻注意情感陶冶, 如一声亲切的称呼, 一道信任、期待的目光, 一个充满爱意的微笑。这样教师的情感就会化作涓涓的流水, 沁入学生的心田, 从而启迪学生的思维, 同时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良好的发展, 也更有利于数学的学习。

其次, 教师利用数学应用或数学史学的故事来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演变及其作用, 了解数学家们如何发现数学原理及他们的治学态度。比如, 给学生讲“数学之王———高斯”“代数学之父———韦达”“数学之神———阿基米德”“几何学之父———欧几里德”等数学家的故事, 不仅使学生对数学有了极大的兴趣, 同时也使他们从中受了教育, 起到了“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的作用。

四、鼓励学生自信, 磨炼学习意志

意志在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过程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 只有不畏劳苦, 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 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一个人具有坚强的意志, 他就会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下工夫, 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首先, 在教学中, 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 教师应积极启发诱导, 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 独立探索克服困难的方法和途径。因此, 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 使学生真正成为主体, 以人为本, 给学生提供独立活动、克服困难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坚韧性。如教学一元二次方程因式分解法求解时, 教师先引导学生复习解方程、因式分解等知识后, 放手让学生自己看书、讨论, 教师巡回指导。当教师了解到学生在探索新知中遇到哪些困难, 应鼓励学生独立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困难问题, 必要时给予必要的点拨。教师应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讨论, 自主探索, 互动学习, 使学生在千变万化的数学课堂中与困难作斗争, 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规范化的培养。

其次, 结合教学内容, 适当介绍古今中外的数学家, 如祖冲之和华罗庚等, 他们从小树立了崇高的理想, 刻苦自学数学取得了世界级成就。这些动人的事迹, 能促使学生学习他们优秀的品质。教师选编一些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成就有关数据的数学题, 使学生认识到振兴祖国离不开数学, 在心理上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更高要求, 逐步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学好数学的远大理想。这是保证学生持久地积极主动学习数学的根本所在,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总之, 在新课程数学教学中, 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 使他们树立自信心, 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认识自己学习上的优势与不足, 乐于与他人合作, 养成和谐、健康向上的品格, 才能使素质教育不成为一句空话, 才能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使更多的受教育者走向成功!

摘要: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任何一个单一的教学模式都有其局限性。长期单调的智力活动会降低大脑皮层的感受性和兴奋性, 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兴趣、动机、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则可以使学习充满感情色彩, 成为一种精神享受。

高考考场非智力技巧冲刺战略 篇5

我们来算一笔账,假如考场上,你绞尽脑汁解答出了一道难题,恭喜你,几分到手。但是由于这道题花了你25分钟,后面几道题你还没来得及审题,离考试结束还有15分钟的提示就响了,所以后面几道题只得草草了事,啊噢,保守估计20分丢掉了。假如你考试期间心浮气躁,你还可能因为计算错误丢掉20分。假如你一时恍惚涂错了机读卡,你的损失预计在10—40分之间…

所以,亲爱的同学,你愿意这些非智力因素在考场上糟蹋你多年辛苦学习的成果吗?你还要容忍这些非智力因素继续破坏你的高考吗?

在临近高考的最后一点复习时间,想提升、积累“硬实力”。其难度就相当于解出数学试卷的压轴题——不是不可能,但非常难。但是,要解决那些讨人厌的非智力因素丢分,迅速提升“软实力”,时间是足够的。下面切入本文的正题:高考考场非智力技巧冲刺攻略。

泡好“最后一杯茶”

“考室里一直有同学在咳嗽,还有桌椅不停响动的声音,完全没办法静下心来答题。”“我一走进考场就紧张得手心出汗、胃部收缩,脑袋里也想入非非。注意力很难集中。”

经常有同学这样说,考试还没开始,他们已经乱了阵脚。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来了解一个著名的故事。一个不懂任何武艺但茶艺出众的茶艺师,有一次打扮成武士到京城办事。一天,茶师出门碰到一个浪人,浪人要比剑,茶师说自己不幢武艺,浪人说:“不是武士却穿着这身衣服就是侮辱了武士,我还是要杀死你。“无奈之下,茶师说自己还有事情未办完,希望浪人宽限他半天。然后茶师直奔京城的大武馆,求武馆的主人教他一种最体面的死法。主人知道事情原委后,请茶师先泡一杯茶。茶师认为这是他最后一次泡茶,因此整个过程做得极其沉静从容。武馆主人喝了茶之后说:”这是我人生中喝到的最好的茶。你去吧,就用现在泡茶的心去面对浪人,你必定不会死。”

茶师赶到比武的地方后。浪人气焰嚣张地说:“开始吧。“茶师笑笑,说不用着急,然后端下帽子整整齐齐放在旁边,把外衣脱下来整整齐齐叠好压在帽子下面,把袖口、裤腿、腰带系好,整个过程他始终面带微笑、气定神闲。浪人心里越来越没底,不知道对手到底有多强。到最后一刻,当茶师把身上仅有的佩剑抽出来暴喝一声停在那儿时,对面的浪人给他跪下了,说:“你是我一生遇到的最强大的对手。”

如果说考试是气焰嚣张的浪人,那么考生可比茶师厉害多了,因为任何学生都不是完全不懂“武艺”的。连不懂武艺的茶师都可以气定神闲地面对浪人,那么我们,也应该能拥有不输茶师的心态吧!

高考就像是故事里的茶师泡茶,能否屈人之兵,完全取决于整个过程中茶师是否全心全意。在高考考场上,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考卷上,是最好的克服紧张、烦躁的方法。很多成功闯过高考关的学生说,其实每次答完题,他们才发现自己手心全是冷汗,身体也十分僵硬,但由于将注意力放在了考卷上,竟然连紧张也忘记了。

在故事里,茶师一心泡茶。甚至忘记了死亡的威胁;在高考考场上,却有很多学生因为前一科出现失误,再无心专注于后面的考试。这里我们就要说到集中注意力“泡茶”的第二层含义:那杯已经泡坏的茶,无论怎么后悔、恼怒都已经于事无补,不如放在一边,争取泡出另几杯好茶,唯有这样,才能弥补之前的损失。

每次考试结束,我们都会听到有同学抱怨自己在某道难题上花的时间太多了,导致后面容易的题来不及做,还有同学说自己综合科目的试卷从来没有答完过。考试这种形式实际上就是较量谁能在规定的时间里攻克更多的难题。因此,在高考考场上,时间的有效利用和合理的答题策略也是非常重要的非智力技巧。

跳过难题拿下基础分。高考题目的难度设置都有“易一中一难”三个层次,但具体到试卷上的题目顺序却限少按常规出牌。因此考生可能在考试开始没多久就遇到了难度较大的题目,这个时候如果与之缠斗,不仅浪费了时间,而且一旦解答不出,就容易心里发慌,影响后面的答题。这种时候,就要果断放下难题往后做,先解决基础题。等拿下所有的基础分,自己的思路也打开了,再回头处理棘手的题目也许会变得容易一些。

计算时间掐表做综合。当被问及综合科目拿高分的秘藉时,很多优生都提到了时间的合理分配。各科答题时间应有个“底线预算”,超出底线应大胆舍弃,迅速跳过。至于答题顺序,应该形成自己稳定的答题模式,可以选择自己最拿手的科目以增强信心,同时拿下尽可能多的分数;最好分科进行,不交叉答题。

充分把握黄金15分钟。很多同学认为考试的最后15分钟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很难有效利用。其实这15分钟是“黄金鸡肋”,如果充分利用,对考试结果会产生很大影响。

如果考试结束前15分钟,还有题目没有做完,考生要立即对答题节奏进行调整。首先,选择相对容易的题目作答。其次,加快答题节奏。语文、文科综合此时要多答简洁的得分点,省略不必要的叙述;数学、理科综合则要将自己能想到的解题思路和步骤都写上去,争取得到更多的步骤分。

如果此时已经答完试卷,这15分钟就是回头救分的时间:检查机读卡(编者注:未实行网上评卷的省份适用,下同)是否涂错位,快速计算自己拿不准或看上去不对劲的答案,补充答题的步骤或观点。这时的检查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为自己救回不少的分数。

在高考中,一般考生会不可避免地因为小失误丢掉一些分数。但有些非智力方面的错误却是致命的,有些甚至直接宣告高考的失败。

慎重审题。审题的时间是万万不能吝惜的,任何题目都要一字一句地阅读,留意题目给出的所有条件,这对文科和理科都同样适用。比如数学题有时会给出很多解题条件,这时不妨把已知’的条件都圈起来,做题时如发现所给条件没有用,那么一定是答题思路有问题。要重新思考。文科综合的选择题干扰项特别多,高三阶段做了太多训练,高考时考生会遇到似曾相识的题,这时如不仔细看题就会按往日做过题的答案填写。因此高考答题就算遇到再熟悉的题目,也要把题目审完。

仔细检查防止漏题,有的同学粗心大意,在考试快结束前才发现自己漏掉了,整整一页的试题没有做,出现这种失误,考试结果可想而知。

在高考之前,所有的诊断考试和模拟考试的题型和题量都是与高考试题一模一样的,要避免漏掉试题,就要对每一个科目的试卷有非常清晰的了解,比如数学考试有哪些题型,选择题有多少道,填空题有多少道,解答题有多少道,如果能做到这些细节了然于心,那么也就可以避免做漏大量题目的问题。

此外,考试开始前浏览试卷也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了解题目内容,而是看清试卷的页数与监考老师公布的页数是否一致,这样也可以有效避免做漏试题的现象发生。

准确快速填涂机读卡。避免忘记涂机读卡,最好的办法是在选择题做完后立即将答案转移到机读卡上。但是有的同学认为这样会打断答题的思路,因此选择在答完试卷后再涂机读卡,那么请务必在15分钟提醒铃声响起后立即着手填涂机读卡,否则,很有可能会出现忘涂机读卡的“杯具”。

至于如何准确快速地填涂机读卡,方法很多,推荐一种:每次填涂道题的答案,因为这与机读卡的设计相匹配;每次填涂前核对第一个题目的序号是否吻合;在考试结束前2分钟,再以5个答案为一组迅速检查一次机读卡是否填涂正确。显然,这样填涂出来的机读卡几乎不可能再出错了。

愿以上建议能给你的高考助一臂之力!

试论非智力型差异生转化 篇6

查看心理专家和学者的调查。报告证实:学业优秀与学业不良的学生之间不是存在智力水平差异, 而在于学生的自制力、顽强性、学习热情、求知欲望和成就动机的差异。故此, 在教学工作中, 尤其由于职业学校的生源特殊性, 我们所遇到的后进生大多数是智力正常的但学业不良的后进生。有些书本建议将后进生改为差异生。故此我将此文定义为非智力型差异生。这些学生往往表现为:思考不积极, 不肯动脑, 思想懒惰, 注意力不集中, 无法专心听讲, 情绪不稳定, 眼高手低, 一点头痛脑热就请假回家, 痴迷手机。

教师要对这群非智力型的差异生要有计划地转化, 过程是异常艰辛和复杂的, 首先必须深入当中, 研究形成非智力型差异生的主要原因。

1. 社会影响

21世纪是网络盛行的年代, 学生受各种风气熏染, 形成一些不好的想法和念头。尤其是一些先富起来家庭的孩子。他们会认为“学习好不如家长有钱”“学习好不如以后嫁富人”, 还有一部分学生直接就认为会算账就行, 会挣钱就行, 现代网络有太多诱惑, 他们深深迷恋无法自拔, 即使在“枯燥而简单”的学校里也是“机不离手”。

2. 家庭环境的影响

独生子女是现代家庭的重心, 唯我独尊, 娇宠呵护是父母常用的技巧, 有的父母则对孩子管束过少, 强调自己工作忙, 有的父母则本身文化水平不高, 对孩子多是打骂为主, 或直接以物质、金钱刺激和奖励, 极少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有的父母离异后, 不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发现孩子问题, 就把责任推给老师和学校。

3. 学生心理障碍

学生一直都被学校、家庭以“成绩论”压迫着, 成绩不好一直会影响学生整个学习期间。从强烈的“我要学”变成“我不想学”, 学业不良, 结果形成极大反差, 学生会出现情绪反常, 注意力无法集中, 或者干脆放弃学习, 更有严重者会心态乖戾, 出现“自残”行为。

4. 学校教育的影响

“应试教育”一直牢牢占据中国的教育, 学校、家庭只注重分数, 忽视低分的学生, 这里也自然包括差异生。教师的教育方法多为训斥或严抓硬管, 或直接向家长告状, 没有探究犯错的原因, 只是一味责罚, 漠视学生尊严, 导致学生厌恶学校, 厌恶班集体, 抵触老师的教育。

综上所述, 差异生所受的影响来自多方面的, 这些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和纪律差, 在班集体和家庭中常常处于弱势地位, 也形成与其他的学生不同生活特征, 集中表现为自卑、不合群、经常违纪、屡犯不改。要转化教育他们, 得从他们的学习需要、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入手, 找出符合学生心理的行为, 探寻转化教育的规律, 采取“一把钥匙一把锁”的办法, 对症下药做好这项漫长而艰巨的工作。

5. 理论依据

(1) 学习需要和学习动机。学习需要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学习动机是学习需要所激起, 是直接推动并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以满足其学习需要的一种内在动力, 一个学生是否想学习, 为什么学习, 喜欢学习什么以及学习的努力程度、积极性都是学习动机。

(2) 态度和价值观。态度是指人们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体验和行为倾向。价值观是人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评估。态度和价值观控制着学习需要向学习动机转化, 越认识到学习的价值, 学习趋向的态度越鲜明, 学习动机越强。

弄清楚差异生转化的理论依据, 认真分析, 酝酿更新, 制订详细的差异生转化工作论。这应该是一项持久的工作。

6. 春风润雨, 以“偏爱”扬帆学习

非智力型差异生常常处于弱势, 一直不是老师的“最爱”, 时间长了就有自暴自弃的心理。因此“偏爱”这两个字就大有用武之地。俗话说“爱哭的孩子多吃奶”, 在教育世界也要实行爱闹的学生多“偏爱”, 像护林工那样把弱小的树苗加支架捆绑让其茁壮成材。教师只有亲近他们, 关心他们, 与他们多谈心、多交流, 才能渐渐消除其抵触心理, 春风润雨, 情感沟通。如A君家庭富裕, 父母比较忙无法管教, 爷爷奶奶百般宠爱, 他从小沾染许多贵族公子习惯, 学习成绩差, 经常在课堂上扰乱秩序, 有顶撞老师的恶习, 令许多老师头痛不已。为此我和任课老师紧锣密鼓商量对策, 每次老师们上课都叫他回答问题, 课堂上举的案例也用他的名字, 同时增加他为课代表和黑板做题演示机会。让他感到老师们没有遗弃他, 真诚期望他能越来越好, 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他终于从老师的“口水”中开始扬起学习风帆, 摒弃许多不良行为, 逐步转为一个进步的学生。

7. 深度挖掘, 把握“闪光点”

众所周知差异生都有潜在的才能和良好的品德, 更别说非智力型的差异生。当他们闪光点在大放光芒凝聚成球时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引入契机。于是教师善于寻找他们身上的即使是微弱光芒的闪光点, 一旦有点滴进步时, 就及时鼓励, 表扬。

如B君是我班男生中唯一“烟君子”, 迟到、早退、上网、吸烟、上课睡觉、玩手机、脾气火爆……听说初中已经如此, 父母表示无能为力。一次班会课我无意间欣赏到他在宿舍拍的视频, 他的街舞无人能比, 我倒吸一口冷气, 难怪他体型俢长。私下一打听他从小学五年级起就学习街舞整整七年。于是“闪光点”找到了, 契机也来了, 我抓住他这一特长在班级成立街舞队, 让他任主教练, 然后再找出学业优良同学帮助他, 这样一来主教练的优势和成绩显著提高双管齐下, 他开始产生偶尔迟到量变, 继而学习成绩质变, 一个阳光帅气、关心同学的青年开始复苏了。

8. 心理导航, 端正学习态度

非智力型差异生主要是学习目标不明确, 不良的习惯长期养成, 成绩差使他们完全没了期望, 学习态度更差, 进而厌恶这些课程。教师应加强心理辅导, 使其在每天上课之前完成以下几种活动。 (1) 面带微笑, 搓着双手, 哼唱着歌曲, 嘴里叼着零食, 而且让他们充分体验这种感受。 (2) 同时让他们的脑子不断地想:下面的学习内容将是我能够理解, 我将高兴的学习。 (3) 提醒自己:一定要努力地去学习, 要比平时细心一些。利用这些基本定律我开始尝试用到在C君、D君、E君身上, D君亲身实践特别有效, 因为改变了她上英语课的消极学习态度。C君、E君效果缓慢一些, 因为他们两人确实拉下这门课太久, 且严重偏科, 但还是解除一些原来的苦恼。

9. 专业实践, 强化挫折教育

孟子说“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强调非智力型差异生在学习和工作中, 必须经过挫折和失败, 才能成就大业。如果他们头脑中有了正确的认识, 心理便会潜移默化地具备应对困难挫折的良好心态, 即使遇上也能坦然面对。为此首先我采取“纸上谈兵”的策略, 利用班会课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科学人生观教育, 接下来利用专业实践这个机会来使他们养成吃苦耐劳, 坚忍不拔的精神。

2014年4月和5月是他们外出天虹、银雁等单位实习的日子, 我走访了自己所带的班级每一个学生的专业实践岗位, 和他们的上司反复强调维持企业原有的纪律, 甚至设定一些更艰苦的岗位来让他们顶岗, 正确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品行, 从而提高这些差异生承受挫折的抵抗能力, 让他们学会战胜困难和挫折的技能和本领。专业时间结束后, 事实再次证明, 初尝生活艰辛后重返校园后使他们又认真许多, 特别是在上课和完成作业方面进步很大, 这不得不惊叹挫折教育。

1 0. 形象感化, 榜样示范

为人师表, 教师一举一动都对学生产生影响, 为此每天预备铃响我雷打不动出现在教室门口, 包括早读、上课、晚修、眼保健操、集会等。

深圳市第二职业技术学院实行“花样早操”——跳大绳、跑步、踢毽子等, 每一场我一定参加, 我从不带手机进教室。我一如既往参加各类职称考试和研究生考试做好榜样, 并以此激励他们。即使他们违反纪律不在公共场合批评, 将批评带有针对性, 有的放矢, 针对具体的人和事件。批评带有强烈的目的性, 点明改正的方向, 这些差异生只有提高自我意识, 把握好自己, 并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得到表扬, 其行为品格才能不断改善。在差异生转化工作中, 用负荆请罪、幡然悔悟、亡羊补牢等工作案例来引导他们“洗心革面”和“迷途知返”, 在批评教育中把道理寓于生动案例中, 从而坚定其改正错误的意志, 让学生明白, 现在努力是为了将来的目标, 脚踏实地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1 1. 信任奠基, 以表扬促人长进

了解、尊重、信任学生是我们与学生沟通的常用方法。差异生的道德感、理智逐渐模糊, 继而出现反复无常状态。发现后进生犯错误时, 教师要深入了解其犯错误的原因和思想动态, 注重学生人格尊严, 消除学生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关心、信任他, 对他们循循善诱, 既动之以情, 又晓之以理, 使之乐于接受教育。

学生F君一直调皮捣蛋, 上课睡觉、迷恋游戏、无心学习, 很多老师也都放弃了, 任其自然发展。我软硬兼施、双管齐下却也无济于事。F君目睹这一切越发“厚脸皮”, 我行我素。一次运动会我狠狠训他一顿, 同时通知家长。F君被骂哭后眼泪还挂在眼角居然在男子800米稳居第一, 我抓住这一次机会, 在运动总结会好好表扬一番, 做PPT时我特意放了他的成绩以及冲刺一瞬间所有的照片, 同时任命他为新的体育委员。这种“反常”的信任, 使他的精神集中到自己特长上来, 减少了他的调皮捣蛋的机会。我对他的组织能力还是扩大化表扬, 同学们对他也产生佩服, 他心里像喝了蜜一样甜, 慢慢他那些不良行为越来越少。

转化差异生是一项复杂的心理工程, 非智力型差异生也是在一个立体环境中完成的。将他们性格的塑造, 品德的培养圈定在有益的环境中, 发现他们犯错误时要深入了解犯错误的主因及思想动态, 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 善于春风化雨般地化解矛盾, 畅通无阻地交流感情, 双向互动, 使对学生的教育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教师需要自身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

只有和学生及教育环境的相互作用产生积极发展, 才会唤起学生的良知, 使学生对自己的不良行为重新认知, 产生“顿悟”。因此, 教师应建立稳定、积极、热爱学生的心理素质, 学习心理学, 注意积累经验, 运用教育方法, 适应变化多端的学生行为, 尤其非智力型差异生, 决不能以“权威”“施权”自居。当然, 转化差异生这项工作绝非一朝一夕, 需要家庭、社会、学校甚至教育部门全力支持与配合, 坚持不懈将这项工作进行到底。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非智力型差异生的成因、理论依据以及具体的转化方法。非智力型差异生转化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工作。通过转化这些学生来达到管理效果和管理效率双重提升。

借助激励功能培养学生的非智力素质 篇7

一、激发学习兴趣, 萌发求知欲望

英语教学面对的是枯燥、抽象的符号, 学习很容易成为一种“外加指令”“完成任务”和“强记死背”的被动性信号输入活动。因此, 要将其视为艺术教学, 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内容。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形成推动学生认识事物的巨大内动力, 促进情商的培养。我们要运用英语教学本身的艺术魅力去感染学生。例如:在讲到prices, 涉及到How much is it?One yuan/Two pounds/Three dollars等功能项目时, 为了不让内容显得枯燥, 增加对英语国家货币文化的了解, 增强国际意识, 我想办法借到了美元、英镑、澳元等多个国家货币, 让同学们传递观摩, 加以认识, 然后利用这些货币来进行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功能对话, 比如:在机场的Exchange或Shops里进行对话与交流, 学生的真实情感和表演激情油然而生, 使学习过程成为了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 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 国际意识得到了加强, 学习积极性得以提高。因此, 以活动为主线, 开展本课教学,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 在学习中交际, 在交际中创造。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轻松的状态, 在跳跳、找找、猜猜、玩玩中学习新知识, 使学生体验英语教学的趣味, 不时地让学生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奇, 从而激起了求知欲望。

二、加强学生学习中的人际互动

韩树山先生在《关于教学中的提问》一文中提到, “采取合作学习的策略, 组织学生结成水平互异的学习小组, 共同承担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义务”的教学策略, 能“让学生感到自己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自己受大家影响, 同时自己也影响着他人,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现在, 许多教学改革采用“小组议学”的方法。即:学生以小组形式作为学习群体, 就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关键点, 学习中易错之处, 以及有利于自学的知识点,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展开小组讨论, 各抒己见, 相互启发, 相互鼓励, 学生学会倾听同学的意见, 大家在丰富的交往和积极的互动中实现知识的转移和智慧的增长。不仅如此, 多向的人际交往和互动还能满足交往和归属的心理需要, 从而对学生情感的陶冶、人格的塑造、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有利于英语教学。在教学中, 经常可以看到小组合作的场景, 如:在教学PEP教材Book2 Unit3数字这一课时, 如果单纯地让学生用英语数字来做加减法, 学生可能感到太简单, 而且答案也非常明显, 教师这时可以设计出许多的数字智力题, 让学生进行小组竞赛, 如图:填入合适的数, 使各边都相等。

学生兴趣高涨, 各小组成员认真思考、纷纷展开讨论, 都争取把答案尽快做出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 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 学习的语言得到了练习和巩固。此外, 还可进行两人的对话交流、几人之间的连锁操练、小组的合作表演等等活动。通过这样的小组合作形式, 可以最大化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之间团结互助、取长补短, 学生的主体性就能很好地体现出来, 可见, 在英语教学中, 人际互动确有培养情商的作用。

三、创造条件, 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

现在的许多学生往往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 缺乏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因此, 教师要经常教育他们确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坚韧的性格是在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的过程中磨练出来的。给他们讲讲“古有王冕学画, 今有桑兰挑战自我”等真人真事, 让他们明白只有靠自身的不断努力才能取得成功。平时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加强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比如:给刚开始学英语的学生布置很少量的作业, 但要求书写工整, 完成后要认真检查, 以后逐渐增加题量, 要求一如既往, 并适时给予帮助鼓励。还可以让学生当父母的小老师, 有意让学生回家把当天学的英语教给爸爸妈妈, 然后把爸爸妈妈的学习情况反映给老师。在建议信上, 告诉家长在这个时候一定要显得有上进心, 你不懂英语, 甚至边学边忘都不要紧。但在孩子面前一定要经常讨教, 想不起来由孩子提醒, 说错了由孩子纠正, 这样才能增强孩子学习英语的责任心, 调动孩子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一段时间后, 你会发现这样不仅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意志力。以后, 再给他们提供一些较简单的“问题”和需要联系实际、认真思考的学习材料。在学生经过努力, 战胜了困难, 解决了一个又一个英语问题, 取得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之后, 他们的意志能力不仅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增强, 而且还能使他们从中看到了自己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 认识到自己的力量, 增强了自信心, 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四、利用反馈的激励功能, 促进学生自我认识与激励

小学生有好胜、好夸, 喜欢表扬、赞美等特点, 因此, 教师要针对这些特点进行正面教育, 适时鼓励, 教师的每一句赞美、每一次表扬, 一个充满期望的暗示, 对学生都是一种激励, 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表现自己, 实现其自我价值, 使他们在赞美——努力——自信——自我激励中取得成功, 不断萌发进取心理。在课堂教学中, 每一个问题的提出, 每一个环节的设计, 都要以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尤其对于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更应该用赏识、鼓励的眼光看待他们, 激发他们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并且也激励其他同学积极进取, 不断努力。

非智力型后进生的转化研究 篇8

一、后进生形成的原因

(1)社会因素。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上有时存在着一些不良风气和错误思想。个别网络信息、影视等不良因素的因素,尤其是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使得有些学生的价值观“扭曲”,社会上甚至错误地流传着“一本为三本打工、本科生为大专生打工、大专生为初中生打工”的说法。于是,有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成为了空头口号,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心不在焉,课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更成为奢侈,打架、逃学、上网、玩手机等使一些学生成为后进生。这些学生并不是先天的迟钝和智障,而是受大环境的影响而成为了非智力型后进生。这些后进生只要教师能够及时疏导,一定会摘下后进生的帽子,跻身于优秀学生之列。

(2)学校因素。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今天,应试教育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步伐,制约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有的学校把升学率、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使很多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逐渐掉队,学习积极性一落千丈,自信心荡然无存,致使他们的情感、意志、创新品质等都落后于优秀生,变成后进生。

(3)家庭因素。每一个学生的家长,都对自己的子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有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要求太高、期望值太大,于是,如果考试分数不尽如人意,没有达到要求,便会对孩子实施暴力。“棍棒之下出才子”“严是亲”这些落后的家庭教育观念,与素质教育、情感教育格格不入,学生会形成叛逆心理。与“严”相对的是另一个极端是过于溺爱,对孩子的学习不管不问。再者,还有很多学生的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他们成为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带着上学。隔代教育、溺爱孩子等,成为学生逐渐沦为学困生的又一原因。

二、辩证对待后进生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承认学生的差异性是教育教学的必然性,应面对学生的差异,给予理解、尊重和爱护。同时,对于后进生的转化,也不是一蹴而就这样简单,应针对每一个后进生的差异性,采用相应的策略和措施。要认识到转化工作的艰难性,要持之以恒,否则,后进生的转化将会功亏一篑。

三、初中政治教学中后进生转化的策略

(1)和谐师生关系,营建良好的课堂氛围。在教授“我知我家”之初,可以开展一个“家庭故事你来讲”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内交流家庭中的小故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回忆一下发生在你和父母之间有趣、感人的故事,讲出来,和老师、同学一起分享。简单的启发性导入,创设了关系融洽、师生和谐的浓厚氛围,后进生也会不甘示弱,勇于表达,提高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树立榜样,注重示范效应的作用。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能够形成示范效应,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后进生。比如,学生思维的精彩之处、巧妙回答问题的特殊观点和看法、与众不同的解决问题方法和策略等,都是捕捉“榜样”的鲜活实例,都是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可行措施。如教学“学习新天地”时,教师让学生说一说身边的不良习惯有哪些,自己身上有哪些好习惯和坏习惯,再引导学生说一说在好习惯的培养过程中,坏习惯对好习惯的养成有怎样的阻碍作用。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畅谈,学生们有了自己独特的看法和想法,对于学生们的积极参与要肯定和表扬,对被表扬的同学来说是激励,对其他学生也起到促进作用。

(3)增加实践环节,改变认识上的偏差。参加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哲理,从生活中受到启迪和感悟。如学习“身边的诱惑”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网吧,亲身体会未成年人受到“网络荼毒”的可悲状况,回来后让他们讲讲心中的感受,说一说中小学生因迷恋网络而辍学在家、家长对其不管不问流落街头或混迹网吧的感慨,这深深触动他们的心灵。还可以开展故事会活动:让学生讲一讲“铁杵磨成针”“乐羊子求学”的故事,让学生想一想这两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从中得到什么启发和教育,从而改变自己的认识,增强培养好习惯需要毅力的意识。课后让学生阅读《好习惯成就一生》这本书,知道“一件事至少要重复12次,才可以成为习惯,直至终身”,也让后进生明白转化是需要时间和过程的,不能急进,应先从习惯的培养做起。

四、结束语

对于非智力型的后进生,思想转变是基础,循序渐进是关键,情感熏陶是前提,榜样作用不可少,而融洽的师生关系更是后进生转化的主要策略之一。此外,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多变、丰富教学活动是促使后进生主动学习的保证。通过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提高学生的知识文化水平,拓展人生视野,促进人人成才。

参考文献

[1]赵德源.转化非智力型成长困难学生的对策[J].教育,2015(02).

浅析中学数学教学与非智力品质培养 篇9

一、学习数学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这是因为数学的基本特点是高度抽象,这给学习数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同时数学知识的系统性特别强,好比是环环相扣的一条长链,如果有一环脱节,就将难以继续下面的学习,所以学习数学特别需要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才行。而且数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数学每一天都必须亲自动手作业,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和应用。虽然说要学好数学也需要兴趣,但是,这种兴趣并不是一种轻松的享乐式的消遣,而是一种对在创造活动中实现自我、满足自我的追求。正如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所说:困难和问题属于同一概念,没有困难,也就没有问题了。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学生解题,实际上同时也就在教学生如何通过努力去克服困难,从而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毅力。而且,在数学计算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非常复杂的问题,学生更需要有超凡的耐心和细心,否则将会得不到正确的结果。

二、学习数学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一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数学是一门思维的科学,是培养思维的重要载体,通过空间想象、直觉猜想、归纳抽象、符号表达、运算推理、演绎证明和模式构建等诸方面,对客观事物中的数量关系加以提升而成。可以说没有任何一门学科能像数学那样为学习它的人提供大量进行思维训练的机会,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可以说是数学教学的一个主要的任务。数学概念的形成需要抽象思维,数学证明需要无懈可击的逻辑思维,数学创造需要丰富的想象力,而数学的发现则需要大胆的猜测、归纳与类比,数学解题更需要讲究策略。

例如,有这样的一个题目:如果你的手头有n+1个自然数,这些数都不超过2n,那么你一定会有一对数是互质的,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面对这样一个题目,条件很少,我们似乎无从下手,但是如果想到将2n个自然数分成n对,即(1,2),(3,4),(5,6),…,(2n-1,2n),再从这些数对中任意取出n+1个数,那么至少有一个括号内的一对数是被全部取出的,而这对数是两个连续的自然数,它们当然是互质的。奇特的思维方式,并不是从n+1个手头的数去想它们当中必有两个互质,而是将不超过2n这一条件转化成n对连续整数,再从它们中取出n+1个来,这里面没有用到什么高深的知识,照样解决了问题。人们总认为高深的问题必定要用到高深的知识去解决,也总习惯于几何问题用几何方法,代数问题就用代数知识去解决。虽然承认知识是大海,但却总不理会大海总是连着江河,而江河又始终与溪流相通,因此在解题时,有时近在咫尺却又去绕九曲十八弯。数学(远不止是数学)离不开方法的迁移,知识的交融和思维是灵活的,任何僵化的、线性的、一成不变的思维都是它的禁忌,特别是遇到一个问题屡攻不克或者非常繁琐的时候,我们就应当考虑改变方向,更换方法,改进思路。

三、学习数学可以培养学生求实、求真、以理服人的人格品质

数学是最讲究真实的一门学科,容不得丝毫的弄虚作假,一切结论都必须有根有据,经得起反复推敲和检验;在计算推理和证明过程中,哪怕有半点漏洞,人们都有权利怀疑而拒绝接受。而且,数学又是最讲究以理服人的,它只信奉逻辑推理的结果而从不屈从于任何权威,无论是谁,要想在数学上得到别人的承认,都必须尊重事实,并且在逻辑上站得住脚,依靠实实在在的严密的推理来得到人们的认同。而相反,在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一知半解的情况下,推理过程往往会漏洞百出,得出的结论当然无法让人接受。

四、学习数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美学修养

数学是美的,无数数学家都为这种数学的美所折服。能欣赏美的事物是人的一个基本素质,数学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领悟数学美。很多著名的数学定理、原理都闪现着美学的光辉。例如毕达哥拉斯定理(勾股定理)是初等数学中大家都十分熟悉的一个非常简洁而深刻的定理,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两千多年来,它激起了无数人对数学的兴趣,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印度国王Bhaskara、美国第20任总统Carfield等都给出过它的证明。1940年,美国数学家卢米斯在所著《毕达哥拉斯命题艺术》的第二版中收集了它的370种证明,充分展现了这个定理的无穷魅力。黄金分割同样十分优美和充满魅力,早在公元前6世纪它就为毕达哥拉斯学派所研究,近代以来人们又惊讶地发现,它与著名的斐波那契数列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同时,在感叹和欣赏几何图形的对称美、尺规作图的简单美、体积三角公式的统一美、非欧几何的奇异美等时,可以形成对数学良好的情感体验,数学素养和审美素质也得到了提高,这是德育教育一个新的突破口。而且,数学的美是一种发人深省的理论的美,它不同于自然的美,也不同于艺术的美。自然的美主要是以具体的形象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艺术的美主要是以理想化的形象展现给人们,通过刺激人们的感官,使人的感情得以激发,产生共鸣,而数学中的美则是通过揭示自然规律的简洁、和谐、井然有序的美妙图景,通过对人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自我肯定和欣赏,引起人们心灵上的震撼、满足、神往和深思;数学中的美,有时表现为形的和谐,有时表现为式的美妙,通过对数学的学习,逐步提高学生的美学修养,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的美,从而也进一步获得对数学美的审美能力。

非智因素 篇10

一、英语学习的现状分析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教材教法课堂结构的研究日益深化,为了充分真实地了解学生的所作所为和所思, 我对任教的两个班曾进行过跟踪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

根据调查分析,得出一个事实:英语学困生每年都有一定比例的增加,这支队伍的扩大,无疑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极大的阻碍作用。分析其原因,除了英语教材本身不断加深的因素之外,更主要的是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在降低,常常起到消极促退作用。解决的办法是,我们一方面要通过创设适宜的教学情景来促进学生乐学,通过完善课堂结构帮助学生易学。另一方面还要充分利用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使学生主动学、持久学、感恩学、做中学、创新学。教学实践证明,这些因素就是智力发展的催生剂。

二、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和培养方法

非智力因素是人们在认识外部世界的各种活动中形成的一系列穩定的心理因素,它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五个方面。其实,任何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不只受制于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同样参与并影响着人们的各类活动。结合教学实践,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1.建立自信——主动学。我们采取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通过某种方式和情景,让学生获得成功,从而建立自信。其次,针对学困生的实际水平,结合教材内容和要求,我们可以变换形式,通过分层作业,使学困生每天都有小进步。只要他们尽力,总会有收获的。每当他们取得点滴进步时,就应及时表扬,给予鼓励。有人说:鼓励是春风,表扬是阳光。

2.坚定意志——持久学。面对学困生,我们教师不能气馁,因为转化学困生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毕竟,帮困工作不会一蹴而就,只有不断抓,抓反复,才有可能奏效。为此,我采用课外辅导的方式,帮助他们坚定意志持久学。一方面是老师辅导学生(这类学生是特差的),及时而耐心的辅导是帮助和提高学困生成绩进步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是好学生辅导学困生,采取“一帮一”的方式也是行之有效的,同学之间提问比较随便自在,学困生敢说敢问,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调动兴趣——做中学。现在的新教材内容大多贴近实际生活,都是有用的好素材。每完成一个单元,我都按main task的要求, 让学生画画写写,尽量把每个学生的作品上墙展出,尤其注重鼓励学困生,以调动和激发他们的兴趣。同时,我还利用初中学生表演欲强的心理特点,课上给予他们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表演所学内容。

4.融洽感情——感恩学。每个学困生的内心都有苦衷,或这样那样的学困原因。我们必须摒弃对学困生的成见,真正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来对待每位学困生。对他们的情感不需要轰轰烈烈,只在于平时的点点滴滴,只要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中给他们春天般的温暖。只有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我们才会更好地理解、接纳他们,有的放矢地帮助他们。在师生交往中,教师主动亲近学生,学生就愿意接近你,尊重你,听从你的建议,正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5.标新立异——创新学。当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兴趣或热情时,教师应该给他们的兴趣和热情不断的保温和升温。我要求他们尽可能用英语询问,即使中英文夹杂在一起也无妨,只要他们开口说点英语就行。为了检查学生掌握英文书信格式的情况,我要求每个学生在寒假中给我写封英文信。由于书信内容不固定,无法用英语表达的可以用中文写,这样,没有一位学生感到有困难。有几个学生询问能否发e-mail,我欣然答应了。寒假的第一天,我就意外地收到了一位男生发来的不很流畅的英文e-mail。

根据非智力因素理论,只有智力和非智力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才能创造学习的成功。在现实的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作用还远比智力因素的作用大,因此,积极开发学生的非智力潜能,可以较好地转变“学困生”。

上一篇:键盘音乐下一篇:开发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