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

2024-07-27

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精选六篇)

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 篇1

教师作为交流的一方, 也是课堂上直接为学生答疑解惑的主体, 更应该在交流中起主导作用, 善于使用各种交流的方法和技巧, 在交流中引导学生, 使交流达到有效目的。当然若想采用行之有效的方式首先还应该了解交流的对象, 只有了解了交流对象的特点, 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方法, 才能使沟通取得良好效果、达到有效目的[2]。因此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思维方式, 是帮助教师找到与学生良好沟通方式的前提, 也是教师获得与学生良好交流效果的保证。

一、了解当代大学生个性特点

当代大学生多为80、90后的学生, 这一代学生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和思维方式, 了解这些特点就掌握了与之良好沟通的钥匙, 能使师生在课堂上的交流更加顺畅, 使学生在交流中受益, 课堂教学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实践教学中80、90后学生常常表现出以下几种常见的个性特点:

1. 自尊心较强, 性格敏感, 不愿意在课堂上受到老师正面的批评。

比如:老师让学生到黑板上听写单词, 然后指出其某个单词有拼写错误, 这时学生常常会流露出不满被老师当众指出错误的神情, 甚至有的学生对“写错了”这类字眼感到敏感, 有不愿意听的表情;还有的学生不愿意老师当众指出他的错误, 觉得这样很没有面子, 甚至觉得这是老师让他当众难堪。学生的这种敏感、自尊心强具有普遍性, 且有一定的“传染性”。有的学生见别的同学对老师的批评表现出了抵触, 自己便也不愿意接受老师的批评, 好像若不表现出抵抗, 自己就很没有面子。再如有的学生见别的同学犯了错误没有被老师直接的指出, 自己也很不愿意被老师直接指出错误。学生的这种性格特点阻碍了他们对自身错误的认识, 延迟了对错误的纠正。过强的自尊心也会导致学生盲目自大、自以为是, 不能正确认识自己, 不能虚心接受老师的批评, 不能正视自己的缺点。

2.80、90后学生在学习上也有当代学生鲜明的特点。他们思维活跃、勤于思考, 对知识有寻根求源的渴望, 对问题有独特的见解, 喜欢不断质疑。当代学生不拘泥于死板的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 喜欢探求某一知识规律为什么是这样, 不满足老师只告诉“是什么”, 而是积极探索“为什么”。课堂上和课下向老师提出问题的学生增多, 而且常常喜欢和老师展开讨论, 对问题的解释往往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3.80、90后学生与老师交流思想的愿望也更加强烈, 更希望老师有年轻的心态, 能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学生与老师交流时不再希望老师只是刻板的训诫和教导他们, 而是喜欢老师心态年轻, 与他们有共同语言, 更能贴近他们的心灵。学生希望老师能理解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各方面的想法和困惑, 能站在他们的立场思考问题, 交流能深入心灵。学生还喜欢富有时代感的老师, 如果老师能有和他们相似的兴趣爱好, 有共同关注的事物, 甚至语言中有时尚流行的词语, 他们会觉得老师更亲近, 更好交往, 更愿意与之交流。

二、如何提高师生课堂交流艺术

对于以上几种学生常见的性格特点老师应该充分的了解和掌握, 寻找到与学生相适合的交流方法, 使交流更顺畅, 更有效果。以下就对学生这几种常见的性格特点给出一些交流的建议:

1. 学生自尊心过强、性格过于敏感的特点老师要不断地予以纠正。

起初老师应避免在大庭广众之下直接的批评某个学生的错误, 可以采用课下单独交谈的方式。其次老师应告诉学生在任何学习的开始犯一些错误都是在所难免的, 犯错误不要紧, 重要的是改正, 以此来消除学生对错误的敏感和回避。经过一、两个学期的纠正, 学生往往能更加坦然地面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能更坦然的接受老师的批评和指点, 不再敏感于老师说话的内容和态度。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也帮助学生逐渐培养起更健全、更完善的人格, 勇于承认错误、面对缺点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2. 学生对知识有寻根求源的兴趣, 这是好事情, 老师应予以肯定和鼓励。

这说明学生不拘泥于死板的接受知识, 而是对知识有探求的渴望, 有强烈的求知欲。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应有足够的耐心, 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指导, 满足学生求知的愿望。而且在和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老师也可用启发式、提问式等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思考, 自己去找寻问题的答案, 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3. 对于学生喜欢和心态年轻的老师交流, 这也很容易理解。

因为如果学生觉得老师和他们心灵接近, 就会觉得老师能够理解他们, 能够了解他们的感受和内心世界, 就会更愿意向老师倾诉自己的想法和问题, 所以老师也要与时俱进, 多关注这一代学生关心的问题, 真正了解学生, 与学生感同身受, 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 学生更愿意与之交流。老师应该不断增加自己的时代感, 保持心态年轻, 使学生增强愿意与自己交流的情感。

总的来说, 教师是学生在课堂上最直接的引导者,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学生获取知识、经验最直接的方式。交流的好坏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 也决定师生之间情感建立的成败。教师若想与学生有成功的交流就应该了解学生, 了解当代学生的思想和特点, 找到与之交流行之有效的方法, 使交流效果更上一层楼。

摘要: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经验主要通过教师课堂授课。师生在课堂上的交流效果往往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若想采用有效的方式与学生沟通, 首先就要了解学生, 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在课堂上常有的表现, 这样才能把握住与学生交流的方式方法, 使交流产生促进学习的作用。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个性特点,师生交流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特点 篇2

摘要:当前,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社会各界、用人单位对新一代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给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增加了诸多挑战和难题。本文利用参考文献法和资料分析法,就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特点做简要的梳理,旨在为当代大学毕业生分析当前的就业情况,同时也帮助我们正确清楚的认识未来面临的诸多困难和难题。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特点

21世纪,中国正处于社会急剧变迁的特殊时期,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激烈的社会竞争,当代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形势就显得更加严峻。本文综合相关资料和文献,对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特点进行综合梳理:

一、随着就业观的转变,自主择业、自主创业逐渐受到广大大学毕业生的欢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社会化在自然与人为作用中不断嵌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国家政策和社会各界的宣传与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选择自主择业、自主创业。自主择业能让大学生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兴趣爱好,自主的选择工作单位和职业;自主创业会激发大学生的潜能和素质,热爱自由职业的人大多会选择自主创业,自己当老板,不受别人的管制和其他的人身拘束。

二、学历的层次性和专业不对口使大学生在就业中处于劣势。由于我国当前大学的扩招,导致大学生的人数每年剧增,使得大学毕业

生年年剧增。近三年来,每年毕业的大学生都将近六七百万。在近七百万的大学生中,大家的学历一样,加上专业不对口或偏冷门使得大学生在就业中处于劣势地位,没有竞争优势。

三、就业选择从单一性走向多元化。随着社会就业制度和就业压力的增大,当今大学生已经学会主动适应社会,体现了很强的主动意识、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和适应能力,以更加多元化的选择主动适应新的就业形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就业类型上,大学生的就业去向范围增加,从以往的无风险的国有性质的单位走向风险性单位,如:民营大中型企业、私营企业等各行各业。如今的大学生遍地开花,每个行业都有大学生的足迹可循。

2.从就业的地理位置上看,以往的很多大学生在就业时,考虑到距离与发展环境、前途时,都倾向于家乡、大城市或自己熟悉的地方。现如今,在新的就业环境形势下,很多大学生更多的选择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就业机会的地理位置,更有甚者哪里需要我们就到哪里,如大城市、沿海城市、城镇、西部边远贫困山区等。

3.在就业途径上,以往的就业岗位单一,选择面窄,而现在的就业途径多样化,如自主就业、自主创业、自由职业者、继续深造、出国留学等等。

四、就业时更加注重和追求物质福利程度。在当今社会,受不正之风—拜金主义、金钱至上等歪风邪气的不良影响,很多大学生在就业时都会更加注重职业的含金量,就业选择的福利化趋势非常突出。

大学生在实际选择职业时首先考虑的因素则是薪酬和待遇,而对于实现自我价值和迎合自我优势与兴趣爱好没有过多的要求,甚至专业是否对口也没有考虑。由于历史和观念的原因,大学生在就业选择过程中还是偏爱工作稳定、福利好、压力不大的体制内单位。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这种趋势愈加明显,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热也说明这种趋势走向。

五、很多大学生期望从事低风险的工作。面对当前的就业高压和激烈的社会竞争,加上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能力不足,又缺乏一定的社会工作实践经验等自身原因,大学生对就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心理素质方面、创业和职业竞争的激情比较欠缺,所以就导致了很多大学生在就业时倾向于选择低风险型的工作岗位和职业走向。出现这种特点的原因是因为用人单位吸纳毕业生的能力减弱与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导致毕业生不同程度地出现就业恐慌症,进而使大学生产生对高风险职业的过分排斥。

六、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越来越高,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要求的标准越来越高,他们不仅注重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挑选其学校和学历层次;不仅注重学生的自荐、面试和笔试,而且也非常重视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表现;不仅要求毕业生学习成绩要好,政治和思想道德素质要高,而且身心要健康。三好学生、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以及诚实可信、踏实肯干,具有强烈事业心、责任感和团队精神的毕业生普遍受到欢迎;复合型、外向型、开拓型及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

日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已成为许多用人单位所要考核的内容;外语四级、计算机二级证书等也成为一些地区和单位接受大学毕业生的基本条件之一。总之,用人单位接受大学毕业生已从“数量型”转为“质量型”,从“饥不择食”转为“挑肥拣瘦”,他们选择人才更加注重的是素质、能力和品德。

当然了,除此之外,用人单位对工作经验的要求也增加了大学毕业生的求职难度。为了节省人力培训成本,缩短人才培训周期,选择成熟、有一定技能和经验的求职者必然成为用人单位的第一选择。据统计,在山西省招聘会上,有近90%的单位有“需要工作经验”的招聘要求,这就大大增加了应届毕业生求职的难度。

七、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在多个方面,如就业心理越来越成熟,就业的期望把握的适中;就业的意识明确,选择就业途径多样化;就业的地域跨度大;选择自主就业、自由职业者和自主创业的人也越来越多等等。

八、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专业学生普遍枪手,文科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相对激烈。与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理工科大学毕业生相比,文科生的就业相对严峻,在将近七百万的大学毕业生中,作为文科生如果你没有过硬的本领是很难找工作的,因为文科生大都一样,社会实践经验少,没有技术能力,动手能力不强,专业和综合知识不牢固等,这些劣势将会成为我们找工作路上的拦路虎、绊脚石。

九、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行为缺乏诚信,就业隐患多。在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毕业生面对着巨大的就业压力。为了能够找到工

作,有的大学生挖空心思去包装或伪装自己。当我们问及“大学生是否会因就业而造假”时,78.6%的大学生选择“会”。我们发现当前大学生求职简历普遍存在“注水”这一现象,少数大学毕业生的自荐材料内容失真,言过其实,甚至造假,如涂改学习成绩,把别人的等级证书、奖学金证书、优秀学生干部奖状以及发表过的文章,利用复印机改头换面为己所用。此外,近几年毕业生择业过程中违约率逐年上升,其中大部分违约都是毕业生自己提出的。在问及“求职过程中,您会签约后跳槽吗?”有63.8%的大学生选择“会”。毕业生求职心切。常常因担心找不到合适自己的岗位,缺乏慎重考虑,遇到愿意接收的单位就马上签订雇佣合约,草率签约后,却又不安于现状,随时做好违约的准备。

十、就业岗位与大学毕业生数量之间的供需不平衡。随着扩招大学生数量的增多,社会上的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而新增的工作岗位及其有限,加上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造成了就业岗位和大学毕业生之间的供需失衡,矛盾突出。

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 篇3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4-0050-01

收稿日期:2015-03-05

作者简介:郭津津(1984-),女,广东文艺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辅导员,中级政工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广东 广州/511400)一、大学生思想发展变化的动因

进人 21 世纪,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而这些变化也离不开其生活和成长的环境,离不开社会的影响和教育的本身。当代大学生思想变化的因素,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点:

(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黄金发展期”“矛盾凸显期”并存的国内环境

一方面,高校的培养模式和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不能跟上大众化教育的要求,出现了培养质量的滑坡,以及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松懈等问题;另一方面,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刚进人大众教育阶段,社会、家长、学生对此认识还有相当一部分地停留在精英教育阶段,这就使得大学生不能对自己准确地定位。加之学生面临着更激烈的竞争和就业的困难,这使得问题更加突出。

(二)成长环境的网络化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于 2006 年 7 月发布的第 18 次《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的数据显示:年龄段为 18-24 岁的网民占总的网民人数的 38.9 % ,学生在网民的职业分布中所占的比例为: 36.2 %。上述数据表明大学生是上网用户中比例最大的一个群体,而事实上,当代大学生正是伴随网络而长大的。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思想发展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

二、针对大学生教育对策的研究

(一)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教育当代大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特征,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教育大学生全面地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点并形成正确思想意识是十分必要的。培养当代大学生正确的政治立场、观点,明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才智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观念,履行公民道德规范,加强社会主义道德 建设。

(二)强化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机制

这里所说的教育机制是指在实施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的组织系统和保障系统,它包括保障机制、管理机制和评价机制等几个方面。建立健全良好的保障机制是实施思想道德教育的首要问题:管理机制的全面启动是推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力保障,在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评价和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三)完善健全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体系

改革思想道德素质教学工作体制,提高“两课”教学质量。建立以教师为主导、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提高教师素质,建设专业教师的育人体系。

(四)优化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环境

思想道德教育环境是指对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必然起作用的一切客观条件。包含学校外部环境和学校内部环境两种。这里所要研究的是高等学校内部的一切,包括了精神环境和物质环境两部分内容:精神环境主要是指校园文化;物质环境主要是指校园内各种建筑、各种设施形成的总体环境。如果对有生命的花草树林、流动的水体,依人的情操加以精心设计、巧妙构造,这些外在的环境因素就会成为影响学生思想感情、道德行为的重要外部力量。

参与文献:

[1]旭曼.当代大学生关注的思想热点问题分析[J].前沿,2005(5).

[2]黄力飞,唐杰.大学生心理、思想特点与政治社会化[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4(1).

当代普通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篇4

中学生的心理现象极其丰富多彩,心理学一般将它们分为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和自我意识三大类。这里主要介绍普通中学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心理过程的特点

由于青年初期生活实践的内容逐渐丰富,社会交往内容日渐增加,学习内容日益复杂、系统与完整,因而,中学生社会化程度已接近成人水平,心理过程的水平得以迅速地提高。

1.认识过程的特点

(1)感知和观察质量提高。由于掌握知识,进行观察和实验的要求,中学生观察水平不断提高,内容更加丰富,能抓住事物的本质,比少年期更富有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但也有观察程序不合理,观察精确性不够,容易草率下结论等不成熟的表现。

(2)注意品质得到较好发展。中学生的注意力比较稳定和具有目的性,有意注意在学习、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注意的广度、分配达到了一般成人的水平,他们大都能根据学习的目的、要求及时而又迅速地转移注意力。

(3)记忆已达到新的水平。中学阶段是人的记忆力发展的高峰期。中学生记忆的主要特征有:意义识记占主要地位,机械识记逐渐减少,对无意义的材料,也能采用“人工记忆术”有效地加以识记;有意识记发挥重要作用,兼顾无意识记;记忆的容量大,记忆的质量明显地超过少年期的水平。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在相同时间内,高中一二年级的学生,在记忆内容上,比初中一二年级的学生要高一倍多,比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要多四倍,但部分中学生否认必要的机械识记,认为是“死记硬背”,班主任要帮助他们消除对机械识记的错误认识。

(4)思维品质获得了很大发展。中学生的思维既有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过程,也有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开始从直觉经验型向理论逻辑型转化,具体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与此同时,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也迅速发展,对事物认识开始有自己的见解,开始用怀疑和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一切事物,不满足成人和书本上的结论,喜欢怀疑、争论和猎奇,也喜欢探索、辩驳和提出一些新奇的想法,但其发展还很不完善,容易产生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例如,容易毫无根据地争论,钻“牛角尖”,看问题孤立偏激,易走极端等。

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显著提高,灵活性与敏捷性迅速发展。主要表现为思考问题周全,既能抓住关键问题和事物的本质规律,又能不忽略个别重要的具体细节;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用多种方法来思考问题,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思考问题速度快,能很快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辩证思维获得明显的发展,青年初期学生的知识经验不断丰富,能够较为全面地发展地看待问题。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他们能够正确认识一种现象的产生可能有多种原因,而同一个原因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任何事物的存在往往依存于其它事物,与其他事物发生联系并受其制约。例如,曾有专家对三个不同年级的学生(初一、初三、高二)就“自由”概念的理解水平进行测查。结果初一学生属于第一级水平,即认为自由就是不受管束,但如果随心所欲地做坏事,也必须受到制裁。初三学生属第二级水平,他们认为自由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必须要受到纪律的约束,高二学生属于第三级水平,他们认为自由不是一切由自己,并能认识到“一切都随心所欲,并不是自?quot;、”自由应受到纪律的约束,没有纪律的约束,也就没有自由。“由此可见,初中三年级是理解到自由和纪律的基本关系,但并不透彻,而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则能多层次地理解,达到辩证思维水平,他们已经理解一切事物都处于互相制约、互相联系、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

中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特别强,大多敢想、敢说、敢做,较少受传统习惯势力的束缚,不被名人权威吓倒;创新意识强烈,敢于标新立异,勇于解决新问题。中学生的创造性更多地表现在学习活动中。1988年举行的第19届国际中学生物理奥林匹克竞赛和第20届国际中学生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考题难度极高,以致参赛国的领队提出抗议,说:”这是考诺贝尔奖的题。“而我国参赛的9名中学生全部获奖,物理获得金奖;化学获得金牌总数、个人成绩和全队总分三个第一的优异成绩,这说明中学生很有创造潜力。

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的创造性越来越大,发散性思维能力越来越强。表现在他们不受旧思想、旧观念、旧思维方式的束缚,善于改变思维方向,从新的角度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学习过程中,他们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让中学生给如下故事命题:一个传教士被野蛮部落虏去,被强迫与野蛮族的女头人结婚,否则要被处死。传教士拒绝,终被野蛮人用沸水烫死,分而食之。大部分中学生的命题为”锅中惨剧“、”清炖牧师“、”宁死毋娶“、”自由无价"。显然,这些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很强。

值得一提的是,中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存在着性别差异,总体而言,男生优于女生。因此,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发散性思维能力方面,应注意对女生进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2.情绪、情感过程的特点

(1)内容丰富多彩。随着生活、学习范围的扩大,青年初期的中学生喜欢唱歌、跳舞、诗词、书法、绘画及体育活动等,借此表达自己喜、怒、哀、乐、好、恶、欲等不同的情绪情感。他们常常对所爱的表现热烈,对所憎深恶痛绝,取得成就则欢欣鼓舞,遇到不平则愤而慨之。

(2)情绪两极性突出。青年初期学生的情绪尚不够稳定,情绪的两极性比少年时期更为突出,极易出现高强度的兴奋、激动、或是极端的愤怒、悲观、绝望,而且常常稍遇刺激,即刻爆发,出现偏激情绪和极端的行为方式,冲动性强,理智性差。

(3)情绪、情感的文饰与内隐性。少年期的面部表情常常是内心世界的晴雨表,而青年初期的中学生面部表情和内心世界体验不完全一致,掩饰作用较突出。如有的中学生明明痛苦,却可以毫不在意;明明对异性朋友爱慕,却可以做出庄重、回避的姿态,明明对人厌烦,却可能强装笑脸;明明心虚胆怯,却能故作镇静等。中学生在表白自己真实情绪时选择性很强,一般不愿向别人吐露真情,即使对密友也会保留一些内在的个人隐私。中学生情绪的内隐性和闭锁性,是他们情绪自我调控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增强的结果,但对了解学生真实思想情感带来了一定困难。

(4)情绪的延续性。中学生的情绪很少出现儿童期的哭笑无常现象,而更多地显现出心境状态。某件事所引起的情绪体验可以长久留在心头,虽已时过境迁,但很难消退。碰到挫折和不顺心的事,有的中学生往往由热情、爽朗、爱说爱笑而变得沉闷、抑郁,感到万事皆不顺心,一切黯然失色,甚至几天都不理人,而碰到高兴的事情时,又感到心旷神怡,飘飘然,似乎万事如意,干什么都有劲头。

(5)情感趋向深刻而稳定,带有浓郁的社会性。青年初期的社会义务感、责任感、友谊感、敬爱感、集体荣誉感等已得到较稳定的发展。中学生对知识及对美的追求要比少年更主动更自觉。在思想认识提高的前提下,中学生的情感逐渐深化趋向稳定。普通高中学生比较好管理,与他们的情感深刻和稳定有关系。

3.意志过程的特点

中学生意志品质自觉性有所增强。他们对动机、行动目的及后果的认识更加自觉,开始自觉地考虑未来的职业与生活目标,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在行动之前能冷静思考。

意志行动的独立性增强。中学生已能独立地完成各种任务。为了培养中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成人对他们应多给予指导,但不要包办代替,否则,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与对立。

此外,中学生在果断性、坚持性、自制力等方面的意志品质也有较大发展。他们大多具有恒心和毅力,能善始善终地完成既定的任务,良好意志品质逐渐形成。

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 篇5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特点;思想政治教育

面对大学生呈现的新变化,只有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避免过时的空洞说教方式,增强其说服力,真正做到把大学生的思想统一到社会主义主旋律上来。

一、客观认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

在社会转型和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的迅速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代大学生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思想特点,具体表现为:

1.自我期望值过高,践行能力弱。由于受“大学生是天之骄子”的传统思想的深刻影响,置身于学校襁褓中的当代大学生对社会形式的估计过于乐观,不能客观的看待自己,这一点突出表现在择业时的就业意愿和对工资水平的要求上。大学生在学校主要学习理论知识,参与实践的机会较少,使得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而现实社会需要的是实用型的人才。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的就业压力。

2.价值取向功利化,责任意识淡薄。传统的家庭教育片面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却忽视了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导致大学生择业的价值取向趋于功利化。再则,目前大学生实行“自主择业、竞争上岗、择优录取”的就业机制,注重职业的经济价值,而舍弃了职业的理想价值。”大学生越来越追求实际。此外,目前,我国还处于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期,市场经济在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产生了许多负面效应。大学生身处于市场经济这个时代背景下,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宏观环境的影响,因此,有些大学生理所当然的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对功利的追求结合起来,为了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宁可忽视集体和国家的利益,放弃了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3.个性特征强,心理承受能力弱。当代大学生的个性日益鲜明,成为其重要思想特征之一。这突出表现在大学生的独立意识、自主意识和批判精神上。大学生活是个体逐渐走向成熟,走向獨立的过程。他们渴望摆脱对他人的依附,其追求独立的动机越来越强。且能冷静的思考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大学生拥有一腔热血,加上他们接受的前沿知识,更容易激发爱国热情,其强烈的批判精神上。当代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相当差,每遇挫折,极易引起心理失衡,甚至出现迷茫、困惑和悲观厌世情绪。大学是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衔接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交织在一起,使大学生的生活充满了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处理不好就会产生心理问题,这与其社会阅历不足和缺乏实践锻炼息息相关。

二、造成当代大学生思想新变化的因素

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是客观现实世界的产物。大学生思想上呈现出的一系列新特点,与社会转型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诸方面的巨大变化密切相关,只有深入分析造成当代大学生思想新变化的因素,才能及时有效的引导和教育大学生。

1.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和时代的新变化。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当代大学生的视野更加的开阔,比起以前,更愿意接受新事物。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体现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市场经济的大发展,使得物质产品极大丰富,也引起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根本变化。物欲的横流使人们更注重利益和效率,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追求,也使得人们为了自身利益而不惜一切,忽视国家和集体利益,其责任意识逐渐淡化。大学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可避免的呈现出多元化、复杂性的特点。

2.大众传媒与人们生活的紧密融合,信息透明化程度增大。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加重了人们自觉认知、选择、消化、接收信息的负担,大学生在接受主流文化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其他各种消极文化的侵袭,在此情形下,由于个人所选择的文化内容和排列组合形成自身价值体系的结构不同,每个人的价值观念各异,造成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趋势。

3.传统家庭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偏差。传统的家庭教育是典型的“唯智教育”,家长片面强调学生智力的发展,而忽视其思想道德修养,对其心理方面的辅导极少,导致了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薄弱。传统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过分的强调理论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能动性的发挥,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轨,再加上理论的陈旧,无法与时俱进。不能紧密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进行教学。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拓展其载体,改进其方法,提高教育实效。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1.注重理论学习,加强实践锻炼。“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应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三观“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在加强理论教育的同时,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增强当代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通过实践,认识到自身与社会的差距,帮助其看清现实,合理定位,减少学习和生活中的盲目性。

2.营造积极文化,加强教育渗透。要注重营造积极向上的家庭文化和校园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不断的更新观念,自觉接受新知识,提高知识水平,营造一种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的感染子女。与此同时,学校是大学生活动的最主要的阵地。丰富的校园文化不仅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还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大学生锻炼能力提供舞台,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将文化活动与学生的思想特点和知识融会贯通起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

3.提高教育主体素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俗话说“身正为范,学高为师”,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起着良好的示范作用,这就要求学校要注重培养教师的师德和敬业精神,教师自身也应该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培养人格魅力,做到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做人、做事的态度。在新课改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加紧转变观念,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增强其自主意识。

总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是不断变化的,要想对大学生进行及时正确的引导。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必须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地加以改革和完善。

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 篇6

十岁以前的孩子其中大多数因为正处于幼稚天真的探索欲强烈的阶段,所以一次又一次地放纵自己,自我约束意识减弱。

要培养孩子的自我约束意识,教师或家长要耐心的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告诉他们约束自己的做法是贵在坚持,持之以恒,贵在能严格要求自己。只有孩子自己有意识地约束自己,才能克服懦弱、懒散的习性,增强意志力和顽强的精神。如父母每天规定孩子晨读的时间,一小时左右,不宜过长。当孩子不能很好地坚持时,父母应及时提醒,或教育孩子一定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长期的勤奋学习,坚持劳动,坚持锻炼,孩子可以在实际生活中体验到战胜自身弱点的乐趣,增强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能力。

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较长,学习任务繁重,很容易使一些学生产生心理疲劳,导致情绪烦躁,信心不足,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钝,反应缓慢,进而产生厌学心理。对于学生的这种状况,教师应该因人而异,对学生进行远大理想教育。恰当的引导会使他们走出心理的阴影,重新回到充满阳光的生活中。

现在的中小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没有经历过生活的痛苦,无论在家还是在学校,常表现出冷漠、傲慢、孤僻、沉默、不合群。这些心理问题不利于知识技能的提高和智力的发展,更有碍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对于学生存在的心理不健康状况,首要的任务是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使他们不断地正确认识自我,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其次是对学生给予科学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学生尽快摆脱矛盾,排除心理障碍,调节自我,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第三是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要尽量多开展一些有益于青少年发展的活动。教师应结合日常生活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培养他们养成成熟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健康地成长。

中学阶段,学生在校表现可分为四个类型,即服从型,对抗型,被动型,成熟型。

“服从型”的学生能够遵守纪律,认真学习,但成绩不一定好。他们的特点是不用老师操心。这一类学生一般心理负担过重,总考虑不犯错误,遵从老师学校。对于这类学生,教師应从关心学生的角度出发,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努力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引导他们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相信他们,帮助他们形成乐观自信的性格,做一个有主见的人。

“对抗型”的学生平时较自由散漫,自以为是,不喜欢听他人的意见,通常对老师产生逆反心理。又因为他们的学习成绩往往不好,所以老师容易对这类学生产生反感。同时也应该看到:这类学生也具有独立性强,创造力强的优点。如果老师能加以正确引导或者站在学生立场上,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去对待他们,与他们平等相处,就能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被动型”的学生较有主见,平时能够兼顾班级利益及老师的要求,但他们常常游离于集体之外,对班级的事即使想到了也不会去做,显得很被动。对于这类同学,老师应该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大小远近目标。通过启发诱导,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各种教育活动,从而培养他们的自强自立性格。

“成熟型”的学生大部分学习成绩较好,组织管理能力较强,深受老师喜爱、同学们羡慕。但这也使这些学生容易产生“以自我为中心,惟我独尊”的不良思想。在他们心里,别人的付出和贡献都是应该的,而自己只想索取,不想奉献。对于这类学生,教师应考虑怎样才能尽快提高他们的能力,使他们身心全面发展;时时留意他们的心理发展动态,防止他们出现骄傲自满的倾向。

上一篇:数学手段下一篇:图书馆人文建设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