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难民

2024-06-25

生态难民(精选九篇)

生态难民 篇1

一、高中生物教学进行生态教育的重要性

自工业革命以来, 人类凭借自身的优势对自然进行无情的索取和强烈的干预, 严重地改变了自然界生态系统的平衡。人们在征服自然的同时, 也在遭受着大自然对人类的残酷报复, 一些世界性的重大问题已经摆在全人类面前, 显然,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已成为全人类面临的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 联合国就提出基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国政府也把保护生态环境列为一项基本国策, 提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战略方针, 并将这一概念写入《中国21世纪议程》。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 物种的生存与竞争都得服从自然生态平衡的原则, 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但是物种与物种之间的竞争能力不是平衡的, 优势物种常常可以占得先机, 从而获得发展。人类正是优势物种中的佼佼者, 高居食物金字塔的顶端。人类作为生物圈的一员, 若不理智地看待自身行为, 那么首先灭亡的或许就是人类自身。因此, 实施基于经济、社会和生态和谐发展的生态观教育意义重大。生态系统作为生物学科研究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增强广大中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培养他们用生态学的眼光全面地看待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利用这块阵地, 对学生进行生态观的渗透教育。

二、实施生态教育的途径

1. 结合课本内容理解生态学的科学内涵, 渗透生态观

生态观是生物学的主要观点之一, 贯穿了高中生物的各个章节。在教学中, 教师可结合相关内容有机渗透生态学知识, 使学生正确认识生态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形成自觉保护人类和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的生态意识观。

在模块一第二章《细胞的化学组成》中, 结合构成细胞的几十种化学元素没有一种是生命物质所特有的事实, 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的一面, 所以生物与环境密切相关。在模块一第四章《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中, 通过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换过程, 使学生了解生物的生命活动时时刻刻与环境息息相关, 环境一旦发生变化, 生物的新陈代谢就会受到威胁。在模块二《生物的遗传和进化》中, 环境条件的巨变会对生物的生殖和发育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 如动物和人的畸形、癌变, 植物的变异等。在学习中, 学生通过遗传和进化的事实, 分析环境对生物遗传和进化的影响, 认识到基因突变、新物种的产生都与环境变化密切相关。模块三《稳态与环境》是整套教材中对学生进行生态观教育最直接、最集中的部分。通过对这一模块的学习, 学生对前面的学习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只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才能共同生存。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 只有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 才能使大自然回报人类。

通过学习, 学生可以认识到, 地球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 人是生物圈里普通的一员, 人类的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地球, 保护地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等一些重要而基本的生态观。

2. 联系实际, 用生态学的眼光全面看待问题, 强化生态意识

当前, 生态学已经被应用于各个领域, 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得到极大的发展, 产生了各种边缘交叉学科, 如社会生态学、城市生态学, 农业生态学等。任何让学生学会用生态学的知识分析经济和社会活动, 都需要认真对待。

(1) 列举经典的生态事件。如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日本熊本县水病事件等, 结合这些经典的生态事件进行详细的剖析, 分析生态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后果, 从中吸取教训, 明白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 围绕生态新闻开展讨论。如央视报道南极冰架消融事件, “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 气温上升, 南极的冰川出现部分融化现象。在教学中可采用各种方法就这一事件展开讨论。什么是“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如何产生的?在地球生态圈中“温室效应”产生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即“温室效应”引起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引起冰架消融, 冰架消融引起海平面上升, 海平面上升将使沿海的陆地变为海洋等。在这一系列连锁反应中, 环境是如何反作用于人类的?近几年, 生态问题在媒体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 如每年春天都有黄河两岸及江南部分地区、京津地区等地出现“沙尘暴”的新闻, 近海地带赤潮对渔业的影响, 黄河断流等。新闻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从而引发大讨论。在讨论中要发掘深层次的问题, 让学生明白人类破坏了生态, 最终伤害的是自己。

(3) 课余开展生态调查。新制定的《全日制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稿) 》, 十分重视保护生态环境教育, 其明确要求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 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必修课的教学内容中有“环境与人体健康”“无公害绿色食品”等知识点以及调查当地生态环境中的主要问题的学习。当前, 绿色农业已经成为今后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全国各地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 通过对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和传统农产品生产方式的调查比较, 明白传统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及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3. 从生态伦理出发, 给予自然界人文的关怀, 用行动实践生态观

生态观教育对学生的知识、意识、感情和行为的影响很大。随着人类社会发展, 是否具备生态意识已成为一个人素质高低的标志。

我们倡导生态观教育, 就是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出发, 引导教育者自觉形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意识, 提高思想觉悟。我们树立生态观的目的就是要让每一个公民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合理地利用自然, 自觉地保护环境, 让自然造福人类。科学的发展或许可以让人类迁移到另外的星球, 但对于人类来说, 地球只有一个。保护生态就是保护地球, 为了我们绿色的地球, 请我们的中学生朋友学会绿色生活: (1) 节约用水, 一水多用, 使用节水龙头; (2) 保护水源, 慎用洗涤用品; (3) 随手关灯, 使用节能灯; (4) 选择公共交通, 以“公交车族”为荣; (5) 选择环保型汽车, 使用无铅油; (6) 保护树木, 珍惜纸张, 少送贺卡; (7) 选择绿色用品和绿色食品; (8) 自备购物袋, 尽量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和餐盒; (9) 垃圾分类投放, 回收有限资源; (10) 积极参加种树、植树、保养树的活动;11不吃野生动物, 拒用野生动物制品;12依法监督, 举报破坏环境的不法行为。

三、结语

生态环境问题是全世界面临的一大难题, 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对学生进行生态教育, 树立他们的生态意识, 理应成为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强调用渗透的教育方式。即在潜意识中让学生接受生态观。教学是实践, 教学也是探索, 如何渗透,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美术欣赏课是中学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 是提高个人艺术修养和普及美术知识的课程。美术教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有行为, 多层次、多侧面反映了社会文化现象。它是人类传播美术思想、美术知识、美术历史和美术技能技巧的产物。本人运用新课程的理念探索美术欣赏课的模式, 得到了一些新的启示。

一、精心导入, 展开课程

(1) 通过故事导入。语言的描绘对学生的认知活动有着一定的指向性, 并且带着情感色彩作用于学生的感官, 激发学生的情感, 帮助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中。如讲授凡·高的《向日葵》时, 教师在课前可以向学生讲述这位大师生平经历的一些故事作为导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一幅静物画, 色调、构图、花瓶的样式、笔触、油彩的运用, 都展现了画家对自然、生命的独特理解及其热烈与悲伤, 骚动与孤寂并存的内心情感。学生只有在充分了解凡·高的人生经历的基础上才能真正体会到这幅巨作的内涵:洋溢着新生命的张力, 在

摘要:美术教育是人类传播美术思想、美术知识、美术历史和美术技能、技巧的产物。探索美术教学改革模式, 应以学生为主体, 精选课程内容, 转变教学方法。本文吸纳新课程教学理念, 从课堂导入、教学方式, 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方面对美术欣赏课的模式进行探索。

难民,难民!等 篇2

欧洲正遭遇二战以来规模最大的难民危机。

据欧盟边境机构Frontex统计,今年1~7月有34万移民进入欧洲,超过去年全年的28万。国际移民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已有2300多名偷渡难民命丧地中海。

西亚北非地区的持续动荡(局势不稳定的阿富汗、伊拉克等国,以及叙利亚这样爆发内战的国家),人口走私者趁机推波助澜,加上欧洲良好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利益等原因,欧洲出现难民危机也就不难理解了。

而难民潮已经引发了欧洲经济社会问题和人道主义危机,考验着欧盟内部的团结和应对能力。欧洲多国民众在9月12日走上街头,呼吁给予难民更多支持。但在一些东欧国家,同一时间上演了反难民游行,要求难民快点回家。标榜“团结一致”原则的欧盟,再次陷入窘境。

搞笑诺贝尔

9月17日, 2015搞笑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在哈佛大学举行,获奖的科研成果包括,改变鸡的重心来测试它是否会像恐龙一样行走、用数学方法证明摩洛哥封建王朝皇帝穆莱·伊斯梅尔是否有可能生育了888个孩子、身体哪个部位被蜜蜂蛰到最痛、动物尿尿时间等。

搞笑诺贝尔奖由科学幽默杂志设立于1991年,用于奖励“令人发笑却又引人深思”的科学成果。它模仿诺贝尔奖的形式,每年颁发科学领域的一些“搞笑”又发人深省的发现,也有获得该奖的科学家,后来获得了真正的诺贝尔奖。

列车难民 篇3

1300多公里的行程, 就是在天上飞也得两个多小时, 笔者只是一个打工的, 不是公务活动, 坐飞机是想也不敢想的。

卧铺呢?首都至H城的铁路硬卧非常金贵, 是专门为那些体制内有点实权的处级以下公务员准备的, 以笔者这样的身价是断然弄不到卧铺票的, 除非去彻夜排队, 或者找黄牛。而软卧是给那些先富一族及其子女享受的。至于马上就要开通的高铁, 听说是要实名制, 想来比机票便宜不了多少的票价也肯定不是我等能买得起的, 实名不实名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唯一的选择就是买铁路普客的座位票。

但是就连这样的票一般情况下也很难买到, 因为常在这条热线上跑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于是连续十几个小时沦为列车难民的遭遇便是笔者每月一次的必修课。

那天照例没买到座位票, 按车票指定的车厢上车, 过道上已是黑压压一片, 眼见得身无立锥之地, 赶紧又下车花了10块钱买了个小马扎, 因为在远比看守所还艰难的环境中, 如果连续站立15个小时, 就是铁打的汉子也会垮的。

小心翼翼地在过道人流中觅得一个容得下马扎的空间, 跟座位上的各位赔过笑脸, 把随身行李硬塞到座位下, 算是暂时安顿下来了。

列车终于开动了, 一个穿着铁路制服的有着肥硕身段的女人大声嚷嚷着率先来卖水果, 手里提着个果盘, 里面是一小碗一小碗的哈密瓜和西瓜, 有人问价, 要5块钱一碗, 身边很多旅客都没有任何反应。

然后是列车员来整理行李架上的横七竖八的拉杆箱。

期间总有头顶着巨大的行李包的旅客在过道中肉搏前移, 还有泡泡面的、泡茶水的、上厕所的旅客经过, 每挤过去一个人, 总会招致一片埋怨声。

然后就是服务车来了, 售货员操着南方口音的普通话一路叫卖一路高喊着“让一让”, 真服了这些老铁路了, 居然能在人都很难挤过去的过道上推车前行。

有人流的的地方就有需求, 有需求就一定有生意, 小推车的生意出奇的好, 满车过去, 一会儿功夫就空车推回来了。虽然车上的垃圾食品远比超市里的贵, 但是肚子饿了口渴了总得吃喝。

列车过天津后, 卖饭的推车过来了, 花15元钱要了一个盒饭, 打开一看, 半个鸡蛋, 一筷子大白菜, 两片极薄的火腿肠, 数得过来的几根榨菜丝, 不足2两的米饭。物价是在涨, 还没涨到那样离谱的程度吧?饭盒里的所有食物加到一起撑死也不值2块钱, 黑啊!但是怎么着还得吃, 要不进食保持体力, 在这样的空间里恐怕会晕过去。

几个小时后列车到了徐州站, 下去一拨乘客, 但是又上来一拨, 过道里丝毫没有减缓拥挤的迹象。

终于忍受不住车厢里恶浊的空气和站也站不来坐也坐不下的禁闭式折磨, 笔者决定去餐车碰运气。

在乱伸的人腿中艰难地穿过一个车厢又一个车厢, 终于到了餐车, 服务员横在门口不让进, 说是里边人满了, 笔者掏出20块钱, 说是泡杯茶, 服务员说要30块了, “上月还只要20块的”, “上月是上月, 这月是这月, 你没见到物价都在涨吗?”没心思跟这个比最脏的乘客还邋遢的服务员理论, 给了30块钱就赶紧找了个座位坐下了。

深夜三点钟左右, 阵阵睡意袭来, 加上连续十来个小时都没法正经休息, 笔者终于横躺在餐车桌旁油黑的羊毛地毯上睡着了。

正睡得欢实的时候, 突然晴空霹雳一样的声音在车厢里响起:出去, 都出去, 打扫卫生了!

笔者看了窗外, 天还没大亮, 就说不能再坐会吗?服务员说马上就要到终点了, 再不走我们怎么打扫卫生?于是再次被赶到了车厢里。

好在马上就到了终点站前一站的J市, 下去不少乘客, 终于找到了一个能走动和站立的空间了, 去厕所里方便了一下, 又用冷水擦了把脸, 竟然有重获新生的感觉。

第二天早上7点左右, 列车慢腾腾的很不情愿地往终点站H站开去, 笔者整理了一下随身行李准备下车, 这时又见那个卖水果的肥硕女人举着托盘过来叫嚷:新鲜的西瓜贱卖了, 2块钱一碗。

爸爸曾经是难民 篇4

纽约边上有一个小镇叫哈德森,它附近山谷的密林里有一个旧书店,爸爸曾经多次光顾。书店里有许多陈旧衰老的《生活》杂志,那里边充分展示了美国人近百年的幸福生活。女人的波浪头发和烟卷,她们的高跟鞋和涂满红色的嘴唇,男人油光的背头和西装皮鞋,才1928年,他们就已经开着汽车走在林荫道上了,汽车身后的背影是你极其熟悉的美式楼房,那上边有手表、皮鞋、食品五颜六色的广告。不知道为什么,那天第一次在旧书店里翻看着这些旧杂志,爸爸竟然流泪了。童年,少年,青年时期都在压抑混乱里度过,就是逃难也只是知道有个苏联,而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美国。我那时总是以为世界上所有的孩子都和自己一样饥饿。

儿子,你生活在一个物质的时代,你讲吃讲穿讲逼格,你和父辈们不一样,没有感觉到特别的精神压抑和生长空间的压抑,你们特别幸运地被那些启蒙者们说成是多么冷漠、自私、物质的90后们,你们对于那些特别喜欢谈论政治的人视而不见,你在美国读书,旅行,吃牛排,小小的年纪就敢自己租着车在美国到处乱跑,我可以肯定地说你在美国不是难民。

《英格力士》的德文翻译卡茨先生是曾经的东德人,他陪着爸爸坐在从法兰克福到哥廷根的火车上时给爸爸讲了他们东德难民的故事:卡茨的大儿子1988年时,从东德越过柏林墙朝西德叛逃,被东德边境的守卫者连打了13枪,那个当时的年轻人已经昏迷了,却仍然有超凡的意志力,他几乎是在丧失知觉的情况下,继续爬了过去,他被西德人救活了,并在以后看到了柏林墙的崩溃。记得是在不莱梅,老卡茨指着一块老石头对爸爸说:你应该在这儿拍张照片,这可是柏林墙呀。儿子,德国曾经也有难民,是东德的难民。

现在许多难民开始涌向德国,那里已经没有东德西德,它就叫德国。爸爸看着那些从叙利亚伊拉克去德国的难民开始丧失判断力,我该本能地怜悯他们呢,还是应该本能地坚持冷漠?如果这些难民到了北京,爸爸会请他们到家里来坐坐吗?国内的启蒙者们又开始骂了,他们骂德国、英国,骂欧洲,更骂波兰,因为启蒙者们和爸爸都看见了一张照片:一个叙利亚男孩儿死在地中海的海滩上,他趴在那儿,腿和脚伸向我们,在他前方是蓝色的大海,在他的脚上是一双小鞋子,电影里的《小鞋子》。

论欧盟难民问题及其影响 篇5

关键词:欧盟,难民,问题,影响

一、难民的定义

(一) 国际上对难民定义

“难民”一词的界定对于认识欧盟难民问题是很重要的。《韦氏大学词典》中对于“难民”一词是这样定义的:“难民”英文词为“Refugee”, 最早源于法语中的“réfugié”, 意思是为了躲避灾难和迫害而逃亡到他国的人。但词典中对难民的定义显得太过于宽泛, 不利于我们认识难民问题。二战后, 产生了数百万的难民, 国际社会开始意识到界定“难民”概念的重要性。1951年7月, 联合国大会在日内瓦召开了一次各国全权代表会议, 有26个国家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讨论并且通过了国际上首个关于难民的具有普篇约束力的国际公约——《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 (Convention Relating To the Status Of Refugees) 。该公约第一条规定, “难民”是指由于1951年1月1日以前发生的事情并因有正当理由畏惧由于种族、宗教、国籍、属于某一社会团体或具有某种政治见解的原因留在其本国之外, 并且由于此项畏惧而不能或不愿受该国保护的人;或者不具有国籍并由于上述事情留在他以前经常居住国家以外, 而现在不能或由于上述畏惧不愿返回该国的人。公约除了界定难民的概念之外, 还规定难民具有宗教信仰自由, 就业与受教育的权利。但是公约有一个很明显的局限性, 就是将时间限制在1951年1月1日以前, 这样一来, 在此时间之后的人就不可以成为难民了。因此, 国际社会于1967年订立了《难民议定书》作为《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的补充, 该议定书删除了公约中关于难民形成时间的限制, 这也使得无论出现在什么时间的难民都可以获得难民应有的权利。

(二) 欧盟对难民的定义

欧盟历来将人道主义作为典范, 欧盟国家也是难民的主要聚集地, 因此十分重视对难民问题的研究。2014年就难民的概念问题, 欧洲议会作出了比较官方的回答, 欧洲议会认为难民是指被迫逃离自己祖国, 并且因为担心遭受迫害不能或者不愿回到自己母国的人, 并且认为1951年签订的《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应作为保护难民的国际性法律文件, 各国都应该遵守。总的来说, 欧盟对难民的定义与国际社会并无很大出入。然而在实际界定过程中, 为了控制难民数量, 维护民族国家的利益, 欧盟各国对难民的认定标准要比条约所规定的高得多。

二、欧盟难民问题的发展历程

(一) 二战结束至1985年

欧盟难民问题并不是偶然形成的, 是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过程的。二战后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成立是一个重要的事件, 其宗旨是通过建立共同市场, 使得各成员国经济政策逐步趋同, 从而促进共同体不断平稳的发展, 提高成员国的经济生活水平。而共同体在经济方面的主要目标是建立统一的大市场, 即在共同体范围内实现人员、商品、资金与服务的自由流通。这一目标也引起了成员国对欧盟难民问题的关注。冷战初期, 来自东欧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难民便开始来到西欧寻求政治避难。在冷战的背景之下, 这些所谓的政治难民受到了西欧国家政府与民众的热烈欢迎。但是依据1951年《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与1967年《难民议定书》中对于难民内涵的规定, 这些所谓的政治难民无论如何也不能作为真正意义上的难民而被接纳。这种局面是由当时的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共同造成的。从经济因素来看, 西欧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 战后的西欧可以说是满目疮痍、一片废墟, 西欧国家急需经济与社会的重建, 因此对劳动力的需求比较大。但是二战使得西欧劳动力大量伤亡, 西欧国家人口出生率也有所下降, 而这些来自东欧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人员却能够很好地弥补西欧劳动力短缺的难题。由于冷战期间东西方国家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上的对立, 到西欧国家申请难民的人数总量并不是很多, 因此冷战初期的难民问题对欧共体成员国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

(二) 1985年至1999年

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深, 1985年6月, 法、德、荷、比、卢五国在卢森堡边境小镇申根签订了《申根协定》, 这使得欧共体成员国之间的边境更加开放;但同时, 协定也规定协议国对短期逗留者颁发统一样式的申根签证。这也标志着共同体成员国在难民问题中开始了彼此的合作与协调。欧共体针对难民问题的难民政策越来越具有超国家的意义。由于合法进入欧共体国家的渠道不再像以前一样顺畅, 于是想进入欧共体国家的人, 便利用偷渡、人口走私等非法手段进入其境内, 然后以申请难民身份的方式来实现他们移居到这些国家的目的。这就大大壮大了欧共体成员国难民的规模, 使得难民数量急剧增长。

20世纪90年代以后, 国际上由于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 诸如波黑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等局部战争的时常爆发, 以及非洲国家的内部冲突, 造成了数以百万计的大量难民纷纷逃往欧盟国家境内, 使得欧盟难民问题日益严峻。与此同时, 1993年10月29日, 欧共体在布鲁塞尔召开特别会议, 宣布《欧洲联盟条约》于11月1日正式生效, 欧盟诞生。由此开辟了欧洲一体化的一个新阶段。面对严峻的难民形势, 欧盟各成员国决定采取共同措施限制难民进入欧盟境内, 以确保成员国公民的利益与安全。于1990年签订、1997年生效的《都柏林公约》明确规定了难民在《关于难民地位公约》下寻求政治避难的申请流程, 即他们在欧盟只能向其中某一个成员国提出申请, 如申请者已经持有某个成员国的入境签证, 其避难申请由该国受理。实际上, 欧盟成员国中达成了这样一个协定:一旦某个成员国拒绝了一个人的难民申请, 那么他在欧盟的其他成员国内也无法获得难民身份。因此该公约的签订是有利于缓解欧盟难民压力的。1997年10月2日, 欧盟15个成员国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签订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阿姆斯特丹条约》, 该条约于1999年正式生效。该条约针对难民问题作了如下的规定: (1) 承认避难寻求者的最低共同标准; (2) 制定措施, 以确保合理公正地将避难寻求者和难民分配到各个成员国; (3) 规定非欧盟公民在欧盟境内逗留的天数。为了达到上述要求, 欧盟建立了难民指纹识别系统, 并且创立了难民基金, 以更加完善地解决难民问题。

(三) 2000年至今

进入21世纪以来, 中东、北非地区常年动荡, 旧疮未愈, 又生新疾——叙利亚内战久拖不决, 人民流离失所。还有大批难民在约旦、土耳其、黎巴嫩等的难民营里等待救助。这样的国际形势, 也使得近年来难民总数不断上升, 非法进入欧盟的人更是逐年增加。欧盟难民问题大有形成难民潮之势。面对新一轮的难民问题, 2015年9月22日, 欧盟举行了内政部长会议, 会议通过了新的难民摊派方案。虽然此方案以德国与法国作为主要的难民安置地, 但还是引来了匈牙利等维谢格拉德集团国家的强烈反对。由此可见, 欧盟各成员国对待当前难民问题的分歧很大, 这也不利于欧盟难民问题的缓解。

三、欧盟难民问题的影响

(一) 对难民接纳国的影响

欧盟成员国作为难民的主要接纳国, 难民问题对于它们来说有着一些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二战后, 难民很好地弥补了西欧国家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是战后西欧经济复兴的重要推动力。但难民问题给欧盟成员国带来更多的是消极不利的影响。这些不利影响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大量难民向欧盟成员国的涌入, 会影响一些欧盟成员国国内的政局和政策走向, 例如1997年阿尔巴尼亚政局动荡, 民族冲突加剧, 结果造成大量难民前往意大利避难, 遭到了意大利军队的驱逐, 这就使得国际上以及意大利的左翼政党对意政府进行了谴责, 严重影响了意大利政府的国际声誉; (2) 从经济角度看, 难民问题会干扰到难民接纳国的经济, 因此不利于欧盟成员国经济的发展, 难民一般都是两手空空来到欧盟国家避难, 接纳国不仅需要建设难民营来暂时安置这些难民, 而且当避难者申请难民身份后, 给予他们生活上的补助、医疗卫生方面的保障, 还要解决难民的教育问题和就业问题, 这对于难民接纳国来说, 不得不说是很大的经济负担: (3) 难民的大量涌入还会冲击欧盟成员国的劳动力市场, 使得欧盟本就存在的就业问题显得更加严峻, 特别是很多难民进入欧盟国家后就没有想过再回母国了, 因此这种冲击还是持续性的; (4) 难民问题还会对欧盟成员国的社会安全秩序造成一定的影响, 当合法的手段不能满足他们需求的时候, 他们很容易会走上抢劫、走私、贩毒、偷窃等犯罪道路, 难民对于欧盟成员国社会安全造成的威胁不仅会让普通民众觉得缺乏安全感, 也让接纳国政府对国内的社会安全充满忧虑; (5) 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看, 进入欧盟的难民多为穆斯林, 他们与欧盟成员国在宗教信仰、生活习俗方面有很大的不同, 这种外来文化与欧盟的主流文化之间的分歧肯定会冲击欧盟成员国主流文化的发展。

(二) 对难民输出国的影响

难民进入欧盟, 对于难民输出国可以说是有利亦有弊。难民离开本国, 进入欧盟寻求避难, 必然会减轻难民输出国在应对难民问题时所要承担的责任。然而, 难民进入欧盟对于难民输出国的不利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 欧盟难民政策的不断完善使得进入欧盟成员国的难民能够享受到比较可靠的社会保障措施, 因此他们能够很快地在异国他乡开始新的生活;但是这对于难民输出国来说就会造成不可估量的人力资源损失, 大量的人力资源外流不可避免地会影响难民输出国综合国力的发展。其次, 在欧盟成员国, 申请难民身份没有成功的避难者, 欧盟会实行难民遣返政策, 在遣返“不合法”的避难者回到母国时, 欧盟会保证他们不会继续受到迫害并且予以安置。欧盟在制定难民政策时会与难民输出国协商制定, 但是这种协商中, 难民输出国是处于很被动的地位的。由于难民在欧盟境内享受了较好的社会福利待遇, 回到母国时生活水平下降, 会给他们造成心理上的落差, 这必然会影响到他们对母国的认同感。

参考文献

[1]贝亚特·科勒·科赫 (著) , 顾俊礼 (译) .欧洲一体化与欧盟治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2]李世安, 刘丽云.欧洲一体化史[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3.

[3]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4]黄正柏.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国家主权问题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11.

论我国对难民的立法保护 篇6

广义上的难民定义指由于其生命、自由、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而逃离其国籍国或经常居住国的人, 这种威胁可能来自普遍的暴力、外国入侵、国内武装冲突、大规模侵犯人权或其他严重危害其国籍国或经常居住国的一部分或全部领土上的公共秩序的其他情况, 有关文件为1969 年《关于非洲难民问题具体方面的公约》和1984 年《卡塔赫纳宣言》。本文采用的主要是广义上对难民的定义。

二、难民的甄别条件

根据难民的定义, 对难民的甄别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一) 其生命、自由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作为人生存的基本条件, 生命权自由权是必不可少的, 若一个人的基本的生存权不因自身的违法行为而受到严重威胁, 在本国之内已经得不到庇护时, 就需要其他国家及国际组织对其进行保护。而基于这类人以保护的前提就是对其进行划分甄别, 以便于赋予这类群体相应的权利。

( 二) 这种严重威胁无法避免且得不到保护

严重的威胁一般要求来自特定的情况, 但基本条件还是限定在对公共秩序的破环, 而世界的发展使得条件也不仅仅限定于公共秩序的破坏, 如因环境破坏而产生的环境难民, 并没有公共秩序被破坏的情况。因此有些国家和地区及国际组织采用了明确列举的方式, 对认定难民的条件做出规定。

三、国际社会对难民保护的立法

( 一) 各国对难民的立法

美国对难民的政策比较严格, 在叙利亚难民问题爆发后, 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加强对叙利亚难民身份背景核查的法案, 任何一名难民进入美国需要得到美国安全机构认定其入境或不会造成威胁的严苛证明。澳大利亚同样采取严苛的移民法律, 与此相反的是德国较为宽松的难民政策, 根据《德国避难申请者救助法》, 政府除了承担基本费用外, 还向难民发放生活费和补助。

( 二) 国际公约

大部分难民问题都是由战争引起, 因此在二战后国际社会开始重视难民问题, 包括1951 年制定《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 1967 年的《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 1969 年《关于非洲难民问题特定方面的公约》和1984 年一些美洲国家通过的《卡塔赫纳宣言》, 还包括世界范围的公约, 这些公约与议定书对于难民的界定、难民权利保护内容与方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四、我国立法现状及其问题

( 一) 立法现状

1. 国内法

我国在宪法中规定了对于因为政治原因要求避难的外国人可以给予受庇护的权利。在宪法中的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条款也可以对难民适用。通过宪法来保护难民的权利, 也是各国的采用的基本方法。此外在我国的《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第十五条也规定了针对难民权利所制定的条款。

2. 我国加入的国际公约

我国加入的人权方面的国际公约, 有很多都可以在难民保护上适用, 联合国的《世界人权宣言》的宗旨为保护全世界的人权, 因此对于我国也适用。此外, 我国还于1980 年签署了《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 1982 年签署了《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及其议定书等。

( 二) 存在的问题

我国并没有针对难民保护的专门立法, 虽然加入了部分国际条约, 国内立法的不到位可能会导致与国际公约的衔接不当。我国解决难民问题的经验主要为印支难民事件, 在当时通过行政手段得以解决,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同, 但由于行政行为针对性较强, 仅适用于当时的紧急情况, 并没有后续的法律依据, 因此印支难民在我国的后续保障问题至今仍有一部分没有解决。

五、我国对策

( 一) 难民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难民问题不仅简单的涉及到人权保护, 而且还涉及到一个国家的国家主权和边境安全的问题。应当在确保国家利益不受侵害的前提下, 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对难民权利进行保护。具体来说, 就是维护国家利益时应以管理难民所要达到的效果为限。对难民实施的保护措施应当符合国家利益原则和比例原则。

( 二) 难民的甄别程序

国际公约上难民的甄别程序的规定比较笼统, 一般是缔约国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做出国内立法的规定, 我国应当考虑国内实际情况和国家实力, 对难民的甄别程序做出大致的规定。建议立法通过行政程序对难民进行甄别, 配套相关的法律规定, 能够比通过司法程序进行甄别效率更高, 减少审查成本, 也有利于保护国家利益。

( 三) 后续保障

我国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导致难民在我国停留居住的过程中易产生较多的问题, 因此在现行立法上可以对难民身份认证以及身份证的发放做出一定的修改, 例如可以增加对难民身份证及签证的区别和发放。对于在一定时期居住在我国境内的难民可以做出配套保障措施的规定。

参考文献

[1]王元君.关于建立我国难民保护法律制度的几点思考[J].公安研究, 2005.

[2]张爱宁.难民保护面临的国际法问题及对策[J].政法论坛, 2007.

难民潮给欧洲社会投射暗影重重 篇7

然而, 在此次难 民潮中值得我们关注的还有另一幕:匈牙利警方追捕越境进入其领土范围的难民,对此事件进行报道的女摄像师Roeszke故意绊倒一名经过其身边的难民,难民和怀里的孩子重重摔在地。之后,这名女摄影师遭到严厉谴责并被开除。

这起事件使人深思。难民危机爆发以来,煽情的报道充塞荧屏,舆论一边倒地同情逃难大军,对改善难民处境裨益良多。但是, 接收难民的欧洲东道国民众的声音却被刻意忽视了——迎接难民潮的并不都是同情与赞许的目光,欧洲国家公民的不满与担忧也需要被倾听。

难民涌入必然会挤占社会资源、 压缩公民福利,甚至有可能因宗教信仰、民族文化、生活习惯等诸多方面的迥异引起摩擦乃至导致冲突的发生——难民潮给相关欧洲国家投下暗影重重。

首先,文化冲突虽然不能被夸大, 但是绝对不应被忽视。许多欧洲民众出于同情对饱经战祸之苦的中东难民表示出善意与欢迎,而不少逃难者只有终结苦难的喜悦,却未对东道主心怀感恩。俗话说“客随主便”、“入乡随俗”,而难民僵硬的固守故土习俗,不愿融入当地社会。挪威人民党发言人Per Willy Amundsen接受采访时曾说,“一个区域接着一个区域, 挪威接纳穆斯林,而穆斯林却未接纳这个国家,他们只服从宗教生活方式和宗教社会管理制度、并且要求本地居民也必须服从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管理制度。”两大文明的隔阂或将在无形中给欧洲国家原有的社会秩序造成一定冲击。

其次,须警惕:“新纳粹主义” 可能在欧洲兴起。高社会福利的西欧一直是移民眼中的天堂,德国作为欧盟的核心成员国,由于肩负“历史包袱”一直对难民持较为宽容的态度。 从土耳其出发的难民大军目标很明确:他们不愿意在匈牙利等“欠发达” 国家逗留,其目的地便是西欧,特别是德国。默克尔面对两万难民入境感叹道:这将改变德国。但是,其后会有多少个两万?今年,包括德国在内的西欧国家频频爆发针对移民的带有纳粹色彩的袭击,这显示出由移民潮引发的冲突愈演愈烈——文化冲突和资源福利之争,会不会形成滋养“新纳粹主义”的温床,继而促使欧洲政坛和社会深度右化?笔者认为,有史可鉴,这并非杞人忧天。

此外,“伊斯兰国”之“圣战者”搅乱欧洲社会的威胁已经迫在眉睫。难民潮正从土耳其一路蔓延至整个欧洲,ISIS宣布,已经派遣四千名 “圣战者”混入其中。或许在具体人数上稍有夸张,但是这表明有“圣战者”扮成难民并非臆测。这些人混入欧洲之后,无论是发动恐怖袭击,还是控制难民营地和穆斯林社区,都无疑会给欧洲社会稳定埋下巨大安全隐患。德国联邦内政部发言人表示,“德国一直处于‘圣战者’的目标中心, 他们已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随时都有可能出现不同范围和成都的恐怖袭击”。对于“圣战”威胁,人们不应等闲视之。

生态难民 篇8

1 主要的法案:从1948年《战争难民法》到1965年《移民与国籍法修正案》

二战结束后, 在美苏冷战的国际环境下, 美国针对难民问题通过了一系列的难民法案, 其中相对重要的是1948年的《战争难民法》、1950年的《战争难民法修正案》、1953年的《难民救济法》、《1957年难民逃亡法》、《1959年难民亲属法》以及与难民问题直接相关的《1965年移民与国籍法修正案》, 而1948年《战争难民法》、1950年《战争难民法修正案》、1953年《难民救济法》和《1965年移民与国籍法修正案》最为核心。美国难民政策的政治选择性体现在了这些法案之中。

1948年的《战争难民法》是美国历史上第一部难民法。这项法案是在受到一种反共思想的影响下制定的, 即认为美国接纳难民, 能够提高资本主义制度的吸引力, 树立美国的自由国度的形象, 利用难民的象征作用来打击共产主义。《1948年战争难民法》的主要内容有三:其一, 安置难民的数量, 两年内安置20万难民;其二, 能够进入美国的难民条件;其三, 一些优惠条款。法案有着比较浓厚的政治选择意味, 比如在安置难民的数量方面, 法案尤其照顾战争期间苏联所兼并的原波罗的海三国和原波兰东部地区 (即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 的难民, 美国接纳难民总额的40%留给了这些地区的难民。

随着冷战的不断加剧, 难民问题呈现的意识形态色彩越发浓厚, 美国朝野上下要求修改《1948年战争难民法》, 在这样的背景下, 美国通过了《1950年战争难民法修正案》。

《1950年战争难民法修正案》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放宽了难民准入的条件, 包括接收难民的人数的扩大, 将常规的难民接纳数量从《1948年战争难民法》所规定的20万增加到了30万;另外, 除了30万的难民接纳名额, 修正法案还为有“情况特殊的”反共难民专门提供额外指标, 向那些会有力推动反共事业的人发放一定数量的签证。《1950年战争难民法修正案》就是为反共产主义而制订的, 该法案的通过, 标志着反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对美国的难民政策开始发挥主导作用。

到了1953年8月, 美国国会在艾森豪威尔总统的压力下, 通过了《1953年难民救济法》。该法案的安置对象主要是来自亚洲与欧洲的政治难民, 以及那些被东欧国家驱逐的德国族裔, 并且该法案首次明确提出了带有反共色彩的难民定义。其实从二战结束到50年代初这段时间, 反共意识形态虽然主导了美国的难民政策, 但在法律上还没有相对明确的规定。但是《1953年难民救济法》则第一次正式而明确地提出了反共色彩的难民定义。根据该法案, 难民是那些“因为遭受了迫害或担心会遭受迫害而离开共产党国家和共产党控制下的国家或地区的人, 以及因为自然灾害或军事行动而流离失所的人。”

为了使反共难民政策能够制度化, 在政府当局的推动下, 国会1965年10月通过了《1965年移民与国籍法修正案》, 对难民问题又作了专门的规定。

根据这项法案, 难民是当接受审查的时候正身处非共产党国家的人: (1) 因为种族、宗教或政见不同而遭到迫害或担心遭到迫害而逃离共产党国家或地区或中东地区的人; (2) 因为巨大的自然灾难而流离失所且无法返回其惯常居住地的人。《1965年移民与国籍法修正案》在法律上正式确立了以意识形态为基础的难民定义, 从而认可了美国二战后通行的将难民等同于“逃离共产主义的人”的行为, 将以意识形态为基础的难民政策法律化、制度化。

2 主要接纳的难民群体:匈牙利难民和古巴难民

二战结束后, 美国政府对东欧国家推行“解放政策”, 希望通过敌对宣传, 支持颠覆活动, 以期从内部搞垮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削弱苏联势力。匈牙利是美国实施这种“解放政策”的重点国家。美国以广播等宣传手段竭力煽动匈牙利民众的不满情绪, 促发了1956年10月到11月的“匈牙利事件”, 最后苏联出兵平息了事件。“匈牙利事件”后, 艾森豪威尔政府动用《1953年难民救济法》将5000多名匈牙利人接纳入美, 而最终美国接纳的匈牙利难民达到了38000人。到了1958年7月25日, 美国政府又颁布了一项法令, 无限期地允许在“匈牙利事件”中外逃的匈牙利人进入美国。1948至1959年间, 美国接纳的“政治难民”和逃亡者超过了64万人。

从美国接纳匈牙利难民的前后过程可以看出, 美国对该国的难民接纳政策更多的是基于政治考虑, 即通过接纳匈牙利难民显示美国自由制度国家的优越性和共产主义制度的残酷性, 为自己在与苏联的冷战中攫取道义和舆论的高地。除了接纳匈牙利难民, 美国在接纳古巴难民方面的举措也体现了这一目的。

1959年的古巴革命爆发后, 巴蒂斯坦亲美政权很快被推翻, 美国很快宣布1959年7月1日至1960年6月30日是“世界难民年”, 并开始大量接收古巴难民。美国就古巴革命而产生的难民做出总结:“随着卡斯特罗的当政, 共产主义己经进入到了西半球”。美国把这些古巴难民当做将来推翻卡斯特罗的一大工具, 于是放弃了有关限制移民入境的规定, 怂恿古巴人逃向美国。所以, “如果说卡斯特罗的政策会造成古巴人大批外流的话, 那么美国的政策就使得这种外流成为了可能。单单在1959年度内, 艾森豪威尔政府就对多达6万名的古巴难民进行了安置。1960年肯尼迪总统上台以后, 又实施了庞大的“古巴难民安置计划”, 该计划是由卫生教育和福利部部长亲自负责, 资金则由肯尼迪自行分配。

1961年4月14日, 由美国一手策划的“猪湾行动”失败以后, 肯尼迪政府感觉到用古巴难民去颠覆古巴革命政权难度太高, 于是转而强调古巴的难民外流说明共产主义事业面临崩溃。到1965年9月, 美国总统约翰逊又称“一个国家的这么多公民选择自愿离开生养自己的国度而去美国追寻更有希望的生活, 这一行为充分证明了该国政权的失败。”在1965至1973年间, 25万多古巴人被美国“临时允准”进入。而截至1980年, 美国通过制定多次空运和海运计划, 将80多万古巴难民进行了安置。

美国政府能够如此不惜代价地从另外一个国家接纳如此之多的难民, 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但是美国对古巴难民如此大的投入是在竭力将“迫害”与共产主义联系并等同起来, 证明共产主义国家的“残酷无情”和美国的“崇高道义”, 政治目的极为明显。

3 简评:对美国难民政策政治性与道义性的思考

长久以来, 国内学者对于美国这一时期难民政策的研究多落脚于对其政治性的批判, 认为难民政策附属于冷战外交, 是一种政策工具, 但是如果完全认为美国的难民政策是出于政治目的则既有失公允, 也不符合历史事实。实际上, 美国这一时期甚至是整个冷战时期的难民政策确实带有政治选择性, 而且其政治选择性也时常主导其难民政策的走向, 但是这其中也包含了许多道义因素。

首先是关于其政治性。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结束这段时期, 美国难民政策的政治性是显而易见的, 包括上文提及的从1948年《战争难民法》到1965年《移民与国籍法修正案》等一系列相关法案的出台以及对匈牙利和古巴难民的接纳, 都带有明显的反共倾向和政治选择性。

另外, 美国对相似情况下不同国家的难民政策明显采用双重标准, 比如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大规模地接纳古巴难民之时, 对与那些逃离亲美反共的杜瓦利埃独裁政权下的海地难民却比较冷漠, 因此, 美国的难民政策一方面力图将“迫害”与共产主义等同起来, 另一方面还想证明与自己关系友好的反共独裁国家没有迫害。这样既能打击社会主义国家, 又能维护自己友邦的政权形象。这种双重标准证明了反共和对外战略需要是美国难民政策的实质。

其次是关于其道义性。国内学者常常忽略美国难民政策的人道性, 虽然在冷战的阴霾之下美国难民政策时常被反共思维的政治选择性所主导, 但是其人道性也是确实存在的。

美国这一时期难民政策人道性的表现之一是美国对战后犹太难民的救助, 尤其是对欧洲地区美国军队占领区内犹太难民的救助。1945年6月杜鲁门总统派遣时任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学院院长兼国际难民委员会美国代表的厄尔·哈里逊为特使“到欧洲调查被解放的西欧国家和盟军占领区内难民的情况和需求, 尤其涉及到可能是无国籍或是不愿遣返的犹太难民”。哈里逊有意避开军方为他安排的路线, 经过两个月的深入调查, 于1945年8月24日, 递交了一份报告。报告认为应该建立单独的犹太难民营, 他们应被优先对待以弥补之前所忍受的痛苦。杜鲁门总统收到哈里逊报告后要求军队立即改善犹太难民的状况。军方马上做出回应, 高度重视犹太难民问题, 采取了有利于犹太难民的措施, 包括:建立单独的犹太难民营, 实行难民自治;提高犹太难民的生活水平, 给与更好的物质、住房和医疗待遇;消除美国军队内反犹情绪等等。这些措施立竿见影, 美国占领区内犹太难民的状况得到了迅速的改善。

另外, 美国在1955年首次向联合国的难民机构联合国难民署捐赠了50万美元的“联合国难民基金”。这一举动对于联合国难民署而言意义重大, 因为联合国难民署于1951年成立后便面临着资金缺乏和美国不合作的问题。美国此时的捐款使得难民署的工作阻力迅速减小, 也为难民署获得更多国家的捐款开辟了道路。“联合国难民基金”很快得到其它国家的支持, 并迅速收集到1450万美元的经费, 为联合国难民署的工作带来生机, 使之能够有效地进行国际难民救助工作。虽然有学者认为此时的美国是想把联合国难民署作为反对苏联集团的力量才开始给予关注, 但美国确实给予了联合国难民署实际的支持, 时至今日, 美国仍是每年给联合国难民署捐款数量较多且频率较高的少数国家之一。

回顾美国在二战结束后到20世纪60年代的难民法案和政策, 它们都抹上了浓厚的反共色彩, 这期间大规模接纳的难民群体如匈牙利难民和古巴难民也都有损毁社会主义国家形象同时宣传自身履行责任形象的意图, 其政治性毋庸置疑。但是在其政治性之外, 也存在着常被国内学者所忽略的道义性, 如对犹太难民的帮助和接纳, 对联合国难民署工作的支持。所以这一时期美国难民政策是政治性和道义性的混合体, 带有双重性, 政治性虽然大于道义性, 但切实的道义性并非不存在。

参考文献

[1]王海滨, 戴长征.国际难民现状与难民机制建设[J].教学与研究, 2011, (6) .

[2]闰金红.20世纪50年代美国难民政策论略[J].北方论丛, 2012, (2) .

[3]李晓岗.美国的难民政策与冷战外交[J].美国研究, 1999, (1) .

[4]Refugee Relief Act of 1953, Section 4[J].United States Statuesat-Large, 1953, (67) .

[5]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 2 (Summer 1968) [Z].

[6]德怀特·艾森豪威尔.缔造和平 (第2卷) [M].北京:三联书店, 1977:590-591.

[7]Richard Fagan.Cubans in Exile:Disaffection and the Revolution[M].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8.

[8]Lydon B.Johnson.Public Papers of the Presidents:Vol.II[M].GDP, Washington, DC., 1966:1039.

[9]Earl G Harrison.The Plight of the Jews in Europe[M].A Report to President Truman:3.

[10]杨校敏.战后欧洲犹太难民问题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 2007, 5.

难民为何偏爱德国 篇9

拥有专门难民事务法案和机构 欧盟统计局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在欧盟成员国中,德国接纳难民人数最多,其次是瑞典、法国和意大利。

在难民方面,接纳能力较强的德国政府确实在努力塑造有所作为的形象。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专家咨询委员、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难民法专家刘国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德国在难民法方面已经很发达,除了有《德国:难民申请程序法案》和《寻求庇护福利法案》等一系列专门法案以外,德国移民法的相关条款也对难民问题予以规范。

刘国福介绍称,德国有专门主管难民问题的法律和主管机关——联邦移民与难民署。在世界上大多国家没有这样的机构。

在取得难民身份前,这些申请者叫做寻求庇护者。一般而言,到德国寻求庇护的人会首先被安置在收容所里。每个难民收容所都有联邦移民与难民署的工作人员。他们会询问避难者的逃亡原因,在处理避难申请时,申请人所在国家及其个人遭遇会受到充分考虑。

“这些工作人员相当专业。”他们会为每个国家做一个手册,在处理申请时,还要看这些国家的背景,来自叙利亚、阿富汗和塞尔维亚等地的寻求庇护者的通过率会相对高一些。

免费住宿 可获352欧元生活费 “很多国家吸引难民的一个原因是,等结果期间,享有的福利相对较好。”刘国福说,在欧洲,德国是最为发达的经济体之一,社会稳定,教育、医疗、社会福利比较好,给难民的待遇也相对较好。

刘国福说,这些寻求庇护者可以免费住在集体宿舍区,这些区域通常位于郊区。政府除了承担住宿(含取暖)、医疗费用之外,还向难民发放基本生活费和零花钱。一名未婚的寻求庇护者可以获得每月352欧元的补贴。这个数字稍低于德国规定的社会救济金。

如果超过一年审批程序还没有完成,这些寻求庇护者可以搬到州政府安排的个人居所中去,在所规定的州内可以自由迁徙。每个州安排的住宿和补贴情况不同,由联邦政府资助。

这些寻求庇护者可以享有免费医疗、体检等福利,适龄子女可以享有免费的教育。社会稳定、宗教自由,对于流离失所的人们来说,“这些都是诱惑。”刘国福说。

拥有难民身份后,人们可以在联邦移民与难民署的帮助下,在允许的范围内寻找工作机会。

北京师范大学学者孙进还曾撰文称,有6%的人来到德国,是为了利用其地理位置优势,借道前往法国或瑞典。但结果卻往往是,他们“意外地”被德国警察抓住,不得不按照规定在首次抵达地点申请避难。

此外,寻求庇护者来德国还为了投亲靠友。德国联邦移民和难民署2013年公布的报告显示,三分之一的难民是因为亲友关系而选择来德国避难的。

德国并非“理想国”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实现由寻求庇护者到难民再到公民的转变并非易事,有时候,甚至要等上数年。如果避难申请被拒绝,等待的将是被遣返。

而且,在安置问题解决之后,难民的社会融入问题会随之而来。德国内政部公布的上半年统计数字表明,德国今年已发生202起攻击难民营事件,其中173起具有右翼极端主义动机。

这一切都表明,德国并非真的是避难的“理想国”。然而,对于难民来说,追寻理想与完美有些奢侈,活着与生存才是要紧的。

北青报记者从德国移民与难民署官方网站了解到,截至2014年底,全世界共有将近6000万被迫流离失所者,他们包括将近2000万的难民,180万寻求庇护者,其余均为国内的流离失所者。

上一篇:金融瓶颈下一篇:清算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