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能力

2024-08-09

工程能力(精选十篇)

工程能力 篇1

现在一般讲的“软件工程化”是一个笼统的说法, 它实际上包含开发技术与管理技术两方面的内容, 即:软件的工程化开发与工程化的软件过程管理, 即软件的开发与开发过程的管理都应实现工程化。工程化这个概念没有确切的定义, 但很明显它是与“手工作坊、无序、随意”等相对立的一个概念。综合各种理解, 它至少应包含下面四个方面:1) 计划;2) 控制;3) 度量;4) 规范。任何一个项目, 如果在启动前事先制订了各方面的工作计划;在项目进展的过程中对需求、质量、进度、费用等按计划实施了有效的控制;同时, 计划的制订和控制的实施是在对项目所涉及的各要素进行科学度量基础上所作出的, 并具有一定的规范或标准可以遵循, 那这个项目的开发和管理基本上可以说已实现了工程化。

软件开发的工程化是软件工程初期研究的主要内容, 它主要包括:软件开发方法学、软件工具和软件工程环境等。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在软件生存周期模型、开发阶段的划分、软件文档、软件集成化开发工具和环境、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方法、软件体系架构、软件测试理论和方法、模块化软件构件等方面都已达到实用化、商业化的程度。一般提到“软件工程”四个字时, 主要也是指上面这些内容。

但有了软件开发的工程化, 可能大幅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对软件产品的质量保证也大有益处。但这些并不能从根本上避免如“手工作坊式的软件开发、项目时间总是推迟、无法保证按期提交、项目预算成倍超过、项目人员不断流动、软件质量无法评估”等软件开发中频繁出现的问题。经过学术界、软件工业界多年的研究和讨论, 一致认为:上述问题主要原因是企业缺乏软件过程能力, 软件开发的成败建立在个人能力基础上。但如何界定这些软件过程、如何对软件过程能力进行量化、如何评估?为了解决这类软件工程问题, 同时也为了满足美国军方所提出的对软件承包商的软件能力进行评估的需要, 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 (CMU) 软件工程研究所 (SEI) 的Humphrey等人自1986年开始研究软件过程成熟框架, 1991年提交了能力成熟模型 (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CMM V1.0, 该版本经多方软件专家评审, 于1993年发布了V1.1版, 并更名为SW-CMM。1999年底发布了V2.0版。它强调企业软件能力取决于企业的过程能力而不是个人能力、强调持续的改善过程能力。事实上, SE-CMM给了软件开发组织一把度量软件过程的尺子, 这个尺子从低水平到高水平有5个等级的刻度, 用它去度量便是软件过程评估的工作;同时, 它也是一个指南, 客观上起到了指导软件组织进行软件过程改进的作用。

SW-CMM模型研制人员有一个基本理念, 就是软件开发的风险之所以大, 是由于软件过程能力低, 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在于软件开发组织不能很好地管理其软件过程, 从而使一些好的开发方法和技术起不到预期的作用。所以必须在建立有效的软件工程实践和管理实践的基础设施方面, 坚持不懈的努力, 才能不断改进软件过程, 从而达到降低软件开发陷入“泥潭”的风险。

SW-CM M是复杂软件工程系统思想的具体体现。它为软件组织提高软件开发的质量和效率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实施SW-CMM则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它不仅有助于软件组织对外软件出口, 而且通过规范化的管理, 将促进软件组织自身软件人才的成长, 从而引导计算机教育培养适应于软件产业发展的人才, 这将意味着对中国软件产业产生长期的综合效应。可以说, SW-CMM是中国软件产业化的必由之路。

在CMM中, Humphrey等人提出了对软件过程能力进行量化、分级 (共5级) 并对各级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关键过程域 (KPA) 进行明确界定, 同时还对每个KPA按照执行约定、执行能力、执行的活动、测量和分析、验证实施五个要素来进行了详细规定, 从而给出了一种易于理解、结构明晰、可操作性强、易于量化评估的软件过程管理、特别是软件过程能力不断改进的理论和方法, 是一种接近于工程化的软件过程管理方法。既可以作为软件开发组织改善软件开发过程的参考模型, 也可以作为用户评估软件项目承包商的方法。特别是, CMM模型没有抽象地去谈软件过程管理, 而是与项目管理紧密结合从而更具有可操作性。实际上, CMM 2级 (可重复级) 的6个KPA中 (需求管理、软件项目策划、软件项目跟踪和监督、软件子合同管理、软件质量保证、软件配置管理) , 前5个都是在讲项目管理。也就是说, 只有在企业实现了较为完善的项目管理的基础上, 才可能顺利实施软件过程的规范和改进。反过来讲, 如果连正规的项目管理的制度和运作体制都还没有, 那么距离软件过程的工程化管理还差距很远。

CMM为软件的过程能力提供了一个阶梯式的改进框架, 它基于以往软件工程的经验教训, 提供了一个基于过程改进的框架图, 它指出一个软件组织在软件开发方面需要哪些主要工作, 这些工作之间的关系, 以及开展工作的先后顺序, 一步一步的做好这些工作而使软件组织走向成熟。CMM的思想来源于已有多年历史的项目管理和质量管理, 自产生以来几经修订, 成为软件业具有广泛影响的模型, 并对以后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建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尽管已有个人或团体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成熟度模型, 但还没有一个像CMM那样在业界确立了权威标准的地位。但PMI于2003年发布的OPM3以其立体的模型及涵盖范围的广泛有望成为项目管理界的新标准。

反观以ISO9000系列为代表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虽然也非常重视过程方法的运用, 并对影响过程质量的主要因素进行了阐述, 对如何发挥或限制这些因素的作用进行了引导, 但由于它不是一个结构化的、可量化的、明确界定的模型, 因而它不能直接用于过程的工程化管理, 而现在绝大多数企业却正是这么做的。从而造成无数的所谓“两张皮”现象。其原因正在于, 在ISO9000体系的极为抽象的过程描述和企业具体的运作过程中缺少一个具备一定工程化特点的参考模型。而CMM模型恰恰对于软件企业满足了这一点。因此, 在实现了ISO9000质量体系的基础上, 必须参考CMM、CMMI或其它适用于自己企业的过程管理理论或方法对9000体系进行细化或展开, 在此基础上再建立自己企业的具体的过程体系。由此来看, 我们其实无须争论ISO9000体系和CMM等软件过程模型孰长孰短, 因为它们本不属于一个层次。同时, 那种为拿到一个CMM认证而在质量管理体系之外另搞一套的做法也是极不可取的。

如上述, “软件工程化”涉及到软件开发的工程能力和软件过程管理能力这两种能力, 全面的软件工程化应是这两种能力的结合。

最后我们要指出, 在“人、技术、过程”这三个因素中, 人永远是第一位的。高素质的人、顺畅的交流和沟通、过程的适时调整肯定是极端重要的。现在许多实施CMM的企业过于强调“过程”, 似乎过程是万能的, 这个思想倾向在国外受到了猛烈抨击。近年来出现的各种敏捷 (AGILE) 过程方法 (如, 极限编程、特性驱动的开发等) 就强调“人比过程更重要”, 强调人的工作方法、技能的重要性。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软件开发的工程化和软件过程管理的工程化两个概念, 由此引出能力成熟度模型 (CMM) 并对其结构进行了介绍, 明确了其中的概念, 接着对ISO9000系列为代表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和CMM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强调了人在整个软件工程过程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能力成熟度模型 (CMM) ,软件工程能力,软件过程能力

参考文献

[1]马良荔;刘孟仁;贲可荣软件工程能力成熟度模型分析计算机应用研究 (6) 1998

[2]黄飞雪;周东清;孙效里;李志洁;软件过程能力成熟度模型研究

纺织工程专业能力培养 篇2

关键词:纺织工程;应用复合型人才;高技术;创新;就业需求

纺织工业是一个传统的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早从十一五规划开始就提出纺织业发展要强调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

也就是说,在今后纺织工业发展过程中要把精力和有限的资本投向科技和品牌,即通过调整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和资源结构来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而这些转变需要具有高技术和专业技能较高的人才[1]。

我国是一个纺织工业大国,在与世界接轨的过程中,提高本国的纺织企业力量,对高级纺织人才的需求会更加迫切,因此纺织工程专业毕业生可能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为适应这些需求,纺织工程专业应确立纺织工程科技创新与纺织商贸实践能力综合培育的指导思想。

专业应培养具备扎实的工程技术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纺织材料科学、现代纺织加工制造技术、纺织品设计与纺织产品检验等工程理论与实践知识,熟悉纺织品进出口贸易理论和操作技能,具有较强的计算机与英语应用能力,具有良好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具有综合分析、解决问题和组织管理能力,满足纺织生产一线和纺织贸易的岗位要求,从事纺织生产管理、纺织品设计与开发、纺织产品检验、纺织品进出口贸易等工作的工程应用复合型人才。

人才培养的具体能力要求如下:

1.工程知识

具备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所需的数学、物理、化学基础,掌握纺织品设计与加工的基本原理及工程实践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纺织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

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纺织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掌握纺织品进出口贸易知识、方法和技能,能够综合运用纺织专业知识分析纺织品检验、纺织贸易业务中的工程问题。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能够设计针对纺织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掌握纺织材料的性能及其测试方法,掌握纺织生产流程,掌握纺织品开发技术,具有纺织品工艺设计、纺织品产品设计、纺织产品检验和解决纺织品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有创新的意识,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能够跟踪纺织工程领域最新技术发展趋势,提出解决纺织工程问题的创新思路和解决方案。

4.研究

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纺织工程问题进行研究,能够独立进行实验设计、分析与评价,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

掌握数据处理技术和方法,能够针对纺织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纺织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

6.工程与社会

具有工程实习和社会实践经历;

熟悉与纺织工程相关的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

能够客观评价纺织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纺织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

具有运用科学技术服务国家、奉献社会的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

具有组织管理、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能力,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沟通

能够就纺织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

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

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能够制定项目规划,并整合资源,组织实施。

12.终身学习

能够制定并实施自身职业发展计划,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在纺织工程学生培养过程中,应重视采取将校内学习和校外工作实践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为学生及早接触社会提供机会,以便由此积累工作经验,为毕业后顺利就业做准备。

纺织工程专业在专业学科中属于工学类中的轻工纺织食品类,其中轻工纺织食品类共15个专业,纺织工程专业在轻工纺织食品类专业中排名第3。

纺织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一般可以在纺织企业的技术和业务管理部门从事工艺设计、生产管理、产品开发等工作,到经营和外贸等部门从事经营管理和专业外贸等工作,也可以在科研单位、纺织学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

同时,由于专业调整,毕业生就业面更广,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进入其他行业大型公司就业,不少毕业生被合资、独资企业录用,部分毕业生被国外企业录用,直接到境外就业。

纺织工程专业毕业生从事的岗位主要有销售工程师、面料辅料采购、专业咨询技术人员、机械工程师、机电产品招标与进口业务经理、销售经理、储备干部、纺织助剂销售工程师、面料开发、产品检验工程师、验货员、研发工程师等[1]。

据统计,纺织工程专业就业前景最好的地区有:1、上海、2、广州、3、杭州、4、深圳、5、苏州、6、北京、7、东莞、8、宁波、9、青岛、10、南京。

参考文献:

工程能力 篇3

关键词:生物工程;工程实践能力;高等工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8-0085-02

21世纪是生物工程的世纪,生物工程产业必将逐步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新世纪国家的主导产业,对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具有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而能否培养出合格的生物工程人才,则成为决定胜负成败的关键。高等工科院校是高级工程人才的培养基地,在发挥人才培养作用方面,不仅要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进行培养,随着新时期社会对应用型综合能力人才的需求,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比理论教学更加重要的教学环节。著名教育家——哈佛大学第25任校长德里克·博克就曾经说过:“在大学,最明显的需要是停止对固定知识的强调,转而强调培养学生不断获取知识和理解知识的能力。”

现代工程的综合性和复杂化对工程技术人才不断提出更新和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满足工程实践需要的专业人才,已经成为高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1]。工程实践教学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不仅要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善于解决实际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从培养社会主义国家建设者角度来讲,实践是工程专业教育的根本,回归工程是高等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最基本的使命。

本文针对现时期高等工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在工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一、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现状

目前,高等教育“工程科学化”倾向日益严重,大多数高等工科院校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满足社会对高等技术人才的综合需求,现实情况是一方面学生感叹找工作难,另一面企业也在感叹合适的人才难觅[2],直接导致企业技术人才缺乏与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矛盾局面。一般来讲,学校在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学生漠视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学生接触实际、增长技能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亲身参与,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实际应用于工程中,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实践教学是学生较喜爱的教学形式。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使现在的一些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如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下厂实习。实习是高等工科院校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由于学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实习投入匮乏已经成为许多学校的通病,在实习经费严重不足、物价和消费水平日益高涨的情况下,压缩实习时间和场所也就成为无奈之举。在有限的时间和地点,学生不能很好地接触和了解现代化工厂及其运行经营模式,必然导致学生对实习积极性的降低甚至丧失,漠视实习,直接表现为在工厂实习时敷衍了事,这也间接导致工厂接待实习积极性的降低,将学生实习视为走过场,应付了事。长此以往,实习教学陷入恶性循环的境地,实习效果受到严重影响。

(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足

教师是高校办学的主体,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力量,能否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直接关系到一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更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现在,高校教师普遍拥有高学历,但高学历并不代表高素质,相反高校教师在接受高学历教育的同时,不可避免对实践学习的精力投入就会减少,导致现在有些高学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缺乏、能力不足,不能适应新时期高等工科院校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需要。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

高等工科院校尤其是地方性高等院校,经过长时间的教学积累和文化积淀,各自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对应有自己的特色专业;但由于受到社会对综合素质人才需求的影响,纷纷成立一些热门专业,并对传统的专业所授课程进行调整,增加公共课和基础课的开设。这么做,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也会使学生博而不专,失去其鲜明的专业特色。

另外,要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则应该通过工程实践类课程,使学生到生产一线去,而在现有课程体系下,工程实践类课程较少,学生到企业的机会和时间有限,限制其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

二、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针对以上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来从事实践教学的心得,提出以下几条解决途径,并经过在大连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学生培养中实施,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需要学生通过学习来实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把思想教育工作和学习任务结合起来,把理论传授和工程训练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把实践教学推向一定的深度。

在实践教学前,教师要认真编写指导书,制定实践学习管理制度,对学生进行动员,使学生明确实践教学的目的和意义,认识到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式教学和案例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其自我认同感;教学结束后,要求学生独立认真地完成总结报告,完成将知识运用于实践、再从实践中将知识进行提炼的过程,培养其工程意识。

(二)加强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对工程师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高水平工程师的成长离不开一支高素质、高水平、复合型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3],我国工程界泰斗张光斗院士曾经有过“教师要加强工程训练,工科教师最好是工程师”的经典论断。

大连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在加强实践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进行大胆的尝试。首先,在引进高层次青年教师人才时,注重考察其学历背景,是否拥有工科学习经历成为录用与否的必要条件;其次,积极与相关企业联系,派遣学院年青教师利用假期或陪护学生下厂实习期间到企业进行工程实训,通过跟班作业,掌握单元操作过程中的要点和注意事项,了解实际生产中经常出现的各种问题,切实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再次,创造一切可能的机会,邀请企业高级技术管理人员到学校与教师进行交流,使教师能及时掌握行业新技术、新动态,明确学生的培养方向。

通过以上努力,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很大提升,为培养造就一支工程实践能力强、教学水平高、适应工程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奠定基础。

(三)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开展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该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我校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成为第二批卓越工程师培养单位,与百威英博啤酒投资(中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为培养新时期生物工程高新技术人才共同努力。

在合作过程中,首先根据自愿原则,从学生中筛选出一批有志于到企业工作的学生组成新的班级,根据企业需要为其制定新的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加大工程实践课程的开设,让学生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得到充分利用,为加强其工程实践能力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与企业合作对学生进行联合培养,将课堂设在企业,聘请企业有经验的高级技术管理人员进行授课,让学生能够接触到工厂第一线的生产资料;再次,利用假期和各种实习机会,让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进行实战训练,通过接触先进的设备与技术、科学的运作与管理,使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得以快速提升。

通过以上合作,学生将理论知识真正应用于实践,不但锻炼动手能力,而且增加自我认同感和价值感;企业由用人单位成为联合培养单位,极大地提高企业对人才培养的主动性,通过对学生的培养,不但为企业储备后备人才,更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增加社会效益,真正实现校企共赢。经过以上实践教学过程的学生,在毕业进入工厂后,只需进行短期培训甚至不进行培训,就可以上手操作,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和肯定。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和实现产业化是21世纪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使命[4]。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工程实践教学是提高工科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在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高等工科院校必须提高对工程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结合本校特点,制定出相应的培养计划,培养造就出一大批工程实践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我国由教育大国变成教育强国、由加工型产业变成创新型产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菁,王超,肖玲莉等.工科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0,(6).

[2]米伟哲.案例教学在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中的探索与研究

[J].黑龙江教育,2009,(11).

[3]项聪,李正.当前工程实践教学改革的误区及对策[J].

黑龙江教育,2007,(3).

[4]傅水根.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J].中国

《工程材料》教学中工程能力的培养 篇4

本校开设此门课程的相关专业毕业生大都输送到我国民航企业就业。近年通过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调查发现, 学生对于本课程的理论学习都比较扎实, 但也存在动手能力较差, 工程实践技能薄弱等问题。基于以上因素, 我们认为有必要结合行业特点, 针对《工程材料》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 加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以促进学生工程能力的发展, 满足社会和民航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

工程能力的定义

工程能力就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 包括两部分内容, 即基于实践的综合思维能力和面向实践的较强动手能力。前者要求学生能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 并将其与实践密切结合起来, 在实践基础上融合、升华, 否则只能不得要领地了解或强行记住一些书本知识的片断, 在实际问题面前往往束手无策。后者要求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践问题, 在分析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时, 不仅能依靠基础理论, 还应善于借鉴别人的经验或成果, 可以有探索和创新, 但不能脱离实际凭空臆造, 是检验素质教育成效的关键性指标。在实践性教学中我们也要遵循这一原则, 培养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创新性的工程技术人才。

《工程材料》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 在“高等学校应以理论教学为主, 实践教学为辅;理论教学体现了学术性, 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一个环节、一个补充”等思想观念的指导下, 实践教学未能摆到应有的位置。这导致在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如下问题:

《工程材料》课程的特点是知识量大, 涉及面广, 系统性差各类材料自成体系, 缺乏联系, 彼此之间差异性很大,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对形形色色的材料, 不知道如何理顺知识体系, 有些无所适从。基本概念多, 有大量的术语和定义, 学生掌握难度较大。其内容的广泛性决定了其教学任务重, 专业课程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同步进行, 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在教学大纲允许的时间范围内很难有充足的实验教学学时, 如材料物理专业该门课程总学时为36学时, 实验学时仅为6学时, 这就存在着教学内容广泛与实践时间有限之间的矛盾。

实践经费投入相对不足, 且《工程材料》专业实验所涉及的仪器设备种类广泛、价格昂贵作为新专业, 如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 或者是单一发展的专业, 如材料物理, 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仪器设备齐全的问题。这就造成实验室建设和设备更新缓慢, 实验室和实验设备不足, 实验条件受限, 学生的实践也只能维持在较低水平。

实践教学途径单一, 不能满足工程能力培养的需要课程的实践教学手段主要是通过课内实验进行, 但课程实验只是为验证理论课的某些内容而设立, 很难达到培养学生开拓与创新的工程能力的目的。

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主要措施

根据《工程材料》课程的特点并结合学生专业学习情况, 经过近年来的教学和实践, 我们认为调动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引入工程实例教学, 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理论教学中引入相关工程实例, 努力把企业生产一线正在使用的新技术和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引进教学中。教给学生求索知识的方法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了解在生产中涉及的一些理论知识, 教导学生如何运用工程思维进行问题分析。实例教学内容要着眼于工程师的材料学基本训练, 即让学生掌握机械零件、工程构件在不同服役条件下的失效形式, 使学生了解机械零件使用条件和性能要求, 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本课程的作用。例如, 在介绍金属材料时, 针对本国民航维修企业实际工作中涉及的材料大都为国外进口材料, 与国内材料体系存在很大差别的现实情况, 重点以材料的牌号为例, 说明国外与国内材料在分类、牌号及应用上的差别, 从而使学生在今后实际工作中对国内外不同牌号材料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另外, 通过实例介绍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形象化教学, 尽可能贴近工程实际。机械零件的失效分析这部分内容由于与实际生产联系较为紧密, 而学生对零件的工作环境、失效形式、失效分析的基本方法和设备知之甚少, 所以, 学生反映较难理解。通过结合民航维修中飞机零部件的失效实例, 采用多媒体课件介绍飞机发动机、起落架典型失效部位照片、分析流程及检测设备等内容, 既能解决课内实验学时少、设备不足的问题, 又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感性认识,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开展专题讨论, 促进学生工程意识的形成课堂讨论也是在课程教学中向学生传递工程概念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中可根据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开展铁碳相图、材料的选择和使用的专题讨论课。通过教师提前将讨论的要求和内容布置给学生, 引导学生练习查询材料性能的技能, 同时通过讨论, 使学生建立起材料学习的知识结构, 学习材料的成分, 整理出生产工艺、技术性质、国家和行业标准的规定、试验检测方法、应用的整体学习主线。并以此做到正确和合理地选定材料, 安排合适的加工工艺, 从而进一步培育学生的材料工程意识, 促进学生大工程观的形成。

加强《工程材料》课程与实践实习环节的衔接本专业的工程实践教学环节包括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其中认识实习在第五学期开设, 金工实习、生产实习都在第六学期开设。金工实习一般安排在第8周进行, 这时“工程材料”教学正在进行, 可以将钢的热处理、切削刀具的选材及机床的选材等知识贯穿于金工实习中。而当讲到复合材料时, 又可以与在第五学期学生去波海复合材料有限公司进行认识实习的情况结合起来, 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基础上, 重点介绍航空复合材料特点、加工工艺及失效原因。对于教材中航空航天器用材部分, 可以与学生去沈阳黎明发动机集团进行生产实习相结合, 把一些相关问题留给学生, 让学生带着问题到企业生产实习, 调查一下实习企业内部机器和产品的材料性能如何。这样就将《工程材料》这门专业工程基础课与实践、实习环节”有机结合起来, 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也能缩短学生对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

改革课程考核模式, 引导学生成为工程实践的主体考核是学生学习效果与教师教学质量的检查与体现, 传统的教学考核重点是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程度, 这是很不全面的, 还应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实践考核除了常规的课内实验考查外, 还应鼓励学生主动进入实验室, 参加大学生科技立项或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的研究活动及参加学术报告等各种科研活动, 并在课程成绩考核时增加科技活动的分数, 与常规实验一起作为期末总成绩, 以提高学生进行工程实践的积极性。

在《工程材料》的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 重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是实现教学培养目标的主体教学任务之一。在教学实践中, 应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 充实多媒体课件, 完善实践性教学环节, 促进学用结合。同时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又是一项综合性和系统性的工作, 不仅需要教与学的相互配合, 还需要其他各有关方面的支持与配合, 在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实现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的目标。

摘要:《工程材料》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 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工程能力是教学的首要目的。结合本校专业特点, 对课程教学实践进行探索, 旨在寻找更好的教学改革方法, 充分发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本文从工程能力的定义出发, 概述了《工程材料》课程的特点, 分析了该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教学实践, 着重阐述了在教学方法、形式及与实践实习有机结合等环节中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的思路和措施。

关键词:工程材料,工程能力,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杜培荣, 郑茗元, 韩立新.从基础力学课程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J].高教论坛, 2007, (2) :79-81.

[2]沈传波.《石油勘探构造分析》课程实践教学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5 (1) :321-323.

[3]刘小雄, 章卫国, 侯明善, 等.《飞行控制系统》课程实践教学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8, 62 (4) :112-113.

[4]聂伟安, 龙立平, 熊文高, 等.“实践—认识—再实践”教学方法在化学反应工程教学中的应用[J].化工高等教育, 2007, 97 (5) :86-88.

[5]周如金.《食品工程原理》教学中工程素质的培养[J].广东化工, 2009, 36 (3) :112-113.

阅读能力提升工程活动总结 篇5

一、指导思想

xx小学在深入实施潍坊市中小学阅读能力提升工程要求,落实xx市教研室关于提升师生阅读能力提升工程的相关要求,将每年的4月定为“读书月”。读书月期间,安排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丰富了师生的文化生活,营造了浓厚的书香氛围,提高了师生的阅读兴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二、深入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教导处根据xx市和xx教研室的提高阅读能力提升工程活动方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读书节活动的具体方案。按照活动方案,我们在全校开展了读书活动的动员工作。召开了读书节活动月启动仪式,校园内张贴标语,随后各班召开主题班会、出主题黑板报、制作格言精心布置教室的读书角,多渠道、深层次宣传读书、学习的重要意义,每个班级和教师个人都制定了具体可操作的读书计划,通过强势宣传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广大师生的思想认识,为深入落实读书节方案的各项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建立保障机制

1.学校成立了阅读能力提升工程领导小组,由xx任组长,xx任副组长,六个级部长为成员。领导小组具体规划和监督师生阅读开展情况。2.学校按照要求配齐了《潍坊市中小学阅读能力提升工程》规定的所有书目,为学生阅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3.固定阅读时段,学校要求语文教师拿出一劫语文课作为阅读课,另外全校将周四下午活动时间定为全校师生阅读时间。固定阅读时间,旨在引导学生能有选择地阅读自己喜爱的书籍,并且在读书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成长,这两节课在语文教师指导下进行,主要形式有自由阅读、阅读指导、阅读交流、阅读汇报等。

4.各年级认真研究课外阅读指导的规律和方法。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作为研究的重点,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年龄阶段的有益读物,从读书中获得身心的愉悦感,从不断提高的阅读能力中获得持久稳定的阅读兴趣。

5.努力创造适应学生阅读要求的物质条件。学校积极充实学生读物,规范学校图书室、阅览室的管理,充分利用、积极开发学校现有阅读资源,为学生创造良好阅读环境,学校图书、阅览室全天向学生、教师开放;班级建立图书角,学生互相交流个人图书,实现班级图书资源共享;向学生推荐优秀书、报、刊,鼓励学生积极购书读书,指导学生进行网上阅读。

四、营造阅读氛围

学校氛围也是一种语言,是一种传递信息的独特的交往形式,蕴含着巨大的潜在的教育意义。各班根据实情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落实三个“一”,即读好一本书——师生携手共读一本书,读完、读懂;做好一件事——教师引领学生一同做,边读边记;树好一榜样——树立一个读书好榜样,实践一种读书精神。充分利用黑板报,适当布置些有关读书的名言、方法等,渲染读书的气氛。

1.开放学校阅览室:学校图书室向学生提供丰富优质的藏书。学生可以按照规定的时间到图书室借阅,或以班级为单位集体借阅,图书也可开架借阅,供学生自由选择,进行自主性阅读。

2.设立班级图书角:以学生捐赠为主,加上由学校统一给各班借阅的图书,每隔一周同年级各班互相调换,每 周语文老师可以从学校图书室为学生借阅新书,提高图书的流通率。每班一橱,并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更新、交换、补充,每个班相当于都有一个“小小图书室”。

3.布置美化书香校园

学校加强校园阅读氛围的创设,精心布置美化校园,使校园也具有“书香气”。在校园内开辟阅读长廊、张贴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把学生浸润在书香中。学校定期开展各类读书竞赛活动,如阅读考级、读书郎竞赛等;举行各类阅读之星评比。各班根据“小学生课外阅读推荐书目”中的书籍作为晨读教材,通过开展“读一读,赛一赛,讲一讲”等方式,加强晨读晨背,熟读背诵加以积累,为学生的成长打好底色。上好每周的阅读课,以保证学生“会读”。办好校报《闾河圃》,每月一期,发表教师和学生的文章,鼓励师生阅读,体现阅读成果。

五、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促进学生读书乐趣。

在读书节活动中,着眼于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形成人人好读书,人人读好书的终身学习目标,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读书学习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教师层面 1.主题征文活动

结合个人读书经历,写出读书与教学、读书与人生的感人故事,记录读书的心路历程。征文主题示例:“我的教育故事”、“我向大家推荐一本好书”、“ 影响了我”等。

2.古诗文(或经典作品)诵读活动

通过诵读古诗文(或经典作品),表达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之情,展示我市教师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

3.读书笔记、随笔展评活动

教师可以摘抄名言警句、精彩内容,可以记录心得体会,可以有感而发,发表看法,以此提高阅读的深度和品位。

4.“读书达人”评选活动

以阅读的数量和质量、深度和广度为依据,在广大教师中评选“读书达人”,树立典型,表彰先进。

5.读书交流、恳谈活动。

搭建教师交流、展示平台,分享读书的收获,获得心灵的共鸣。

(二)学生层面 1.主题征文活动

可在本次活动大主题下,设立个性化的主题,开展学生征文活动。2.主题演讲活动

可以从读书对学习、对成长、对人生的意义,读书的方法,读书的启示收获等方面确立主题,开展各类演讲活动。

3.课外阅读知识问答活动

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大量阅读,增加学生的阅读数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

4.中华经典(或古诗文)诵读活动

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提升文明素养。5.“我与父母共读一本好书”活动

发动广大家长积极参与到“读书月”活动中,让学生与家长共读一本好书,交流读书心得,共享读书的快乐。

6.读书笔记(日记)展评活动

指导学生定时定量进行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日记)。对优秀的读书笔记可以整理成册,作为成果展示、交流。

7.故事表演活动

学生可以选择书中的情节、人物(也可适当改编),以讲故事或者表演的形式,生动形象地阐释读书的成果。

六、收获和成效

工程能力 篇6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工程实践能力 产学研结合

为培养造就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型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国家于2010年6月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我校为了更好、更有效地推动“卓越计划”的实施,对于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素养和培养质量等方面正做着各种研究和实践,我校的“卓越计划”才起步、经验还较少,且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教资等系列问题还未解决,因而,将会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现阶段,必须先找准问题的关键,明确卓越人才的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为学校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服务。

一、 卓越工程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和问题

(一) 育人观念与“卓越计划”不相适应

企业需要的是集“知识—能力—经验”于一身的工程师,需要的是具备相当工程素养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可造之才。不同类型的企业,甚至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对同一专业学生的要求也不尽相同。目前我校还是简单地按照统一标准来实施人才培养的观念,培养出的工程技术人才能力趋同,还没有充分结合自身行业特点,把工程实践融入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二) 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与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有偏差

目前,我校在构建课程体系时仍然沿用“学科本位”的课程思想来进行建设,在设计课程体系时往往从学科要求出发,把学科需要蕴涵的知识、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作为主要考虑因素。虽然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重,但仅仅是简单地压缩理论教学课时,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并没有从根本上对课程体系的结构进行改革。这样的课程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卓越工程培育培养的要求。

(三) 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欠缺

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先天不足,重视传授理论知识,缺乏提高自身工程实践能力的意识和动力。由于高校大规模扩招,我校的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建设相对滞后,限制了实践教学开展,使得教师仅有的工程实践能力未能得到有效利用与提高,进一步导致了教师工程实践能力落后于工程实际。另外,我校在教师考核和职称评审时,重视科研成果,而非教学质量和工程实践,即使教师一开始有意识提高其工程实践能力,在没有激励机制的情况下,也很快调整自己的发展定位,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上。

(四) 人才培养与企业和社会需求脱节

我国工科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和社会需求脱节,已是不争的事实。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与生产实际脱节;实验设备投入主要靠行政拨款,难与技术进步同步;教师生产实际经验极度缺乏。由此,必然会带来理论教学与实践严重脱节,重理论、轻实践,实践课程不能严格考核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在我校也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是我们推行“卓越计划”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 提高卓越工程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几点建议

(一) 能力导向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建立

我校应当采用“能力本位”课程观,以实践能力为中心,注重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结合,其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应该为培养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和较强的实践技能的卓越工程师服务,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在课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目标应通过对社会及就业市场的综合分析,对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查分析而确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和目标。依据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断地更新相应的课程体系,以达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二) 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措施

青年教师参加工作时间不长,工程实践能力欠缺。青年教师健康成长需要有效引导,我校应建立并贯彻青年教师的“双导师”指导制度。校内指导教师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来担任,校外指导教师聘请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担任,主要负责青年教师工程实践方面的指导和训练。

在教师考核上,建立符合本校实际的科研成果和工程实践成果并重的评价体系,同时建立教师参与工程实践的激励机制。在教师职称评审上,把工程实践技能作为晋升职称的评审条件之一,以促进教师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我校应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第一线挂职参与工程实践,丰富实践经验,增长实践技能。另外,鼓励教师参加执业资格考试,通过学习过程,提高教师专业知识系统架构,教师取得执业资格证书,也为其参与工程实践提供机会。

(三) 通过产学研合作建立工程实践平台

推进“卓越计划”,提出企业要全方位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创立了产学研合作的新机制,这对高校推进产学研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新形势下,高校推进产学研合作,不仅要紧密关注“产”“学”“研”的各方主体,而且还要考虑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将工程教育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学校、企业、政府、研究机构有机“捆绑”起来,以此来调动全民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同时,在推进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的拓展,更要重视校内工程中心和实验室的建设,要充分利用引领行业潮流的跨国企业愿意在国家重点高校投资宣传的契机,与其共同建设工程中心和实验室,这既弥补了学校对设备投入的不足,也方便了师生使用。

【参考文献】

[1]陈彬,潘艺林.实施全面工程教育改革工科教师非工化趋向[J]. 化工高等教学,2008(1):1-4.

[2]马涛,何仁龙.高等工程教育:迎接学科交叉融合的挑战[J]. 理工高教研究,2007(2).

[3]林建.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 中国高等教育,2010(17).

网络工程专业工程能力培养思路初探 篇7

1 一般性和专业性工程技术知识的培养

本环节重点培养学生掌握一般性和专门的工程技术知识, 能够使用现有的技术、工具或新兴技术来发现、分析和解决工程实践活动中的问题。

具体来说, 本项内容首先要求学生学习必要的工程科学基础知识, 具有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并应用其发现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同时具有扎实的工程制图知识, 能熟练应用于工程实践中进行各种图样的表达。

其次要求学生掌握网络工程学科基本理论知识, 拥有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操作技能, 内容包括:学习与本专业有关的数学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网络工程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计算机网络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常用的网络设备的工作原理与使用方法、安装、测试、维护, 以及网络协议分析、网络安全的基本原理等知识。

此外, 还要求本专业学生了解网络工程领域有关的技术标准, 包括计算机网络体系机构标准、各种协议、计算机网络综合布线设计与实施标准、信息安全标准与法律法规、网络工程项目监理评估的相关知识等等。

2 个人价值观与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本环节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 以及人际交往技能, 团队协作和交流的技能。

具体来说, 首先要求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 正直、富有责任感;同时职业行为规范, 遵纪守法, 遵守行业准则, 能够主动规划个人职业方向与发展, 与时俱进, 同世界网络工程界保持同步。

其次, 要培养学生共同协作的团队精神、团队管理及组织协调能力, 实际工作中确保工作进度, 善于技术分工和协作, 共同完成目标;还要求学生培养丰富的团队管理经验, 善于调动团队积极性, 激发团队战斗力, 同时还要培养良好的组织能力以及冲突协调能力。

再者, 要培养学生交流与沟通的意识和能力, 建立与网络工程相关方进行交流的组织结构, 具备运用写作、图表、电子和多媒体进行交流的能力;善于口头表达, 能够组织报告和会议进行交流。这里还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具备参加国际专业合作项目的初步能力, 能运用英语查阅相关文献。

此外, 个人价值观还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和企业责任, 能用发展的全球观, 能够正确认识现时的焦点, 认识网络工程建设对社会以及环境的影响, 自觉遵守社会对工程建设的规范要求;从企业责任上讲, 这要求学生能够认识不同的企业文化, 并参与企业文化的建设, 为实现企业的策略、目标和计划而努力。

3 网络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本环节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在工程项目设计实施运行中的能力。具体来讲,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网路工程设计能力, 这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网络工程设计原理、过程与方法, 熟悉常用网络设备的功能及设计原理, 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并能综合利用这些知识来编制项目的施工组织设计和关键工程的专项施工方案和措施。

其次, 要培养学生网络工程实施的能力。这要求我们的学生了解初步方案设计、技术设计、拓扑设计与网络规划图设计的过程, 熟悉工程建设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 以及招投标过程, 掌握工程项目施工阶段各环节的原理、方法;熟悉各种网络设备的工作原理参数和适用范围、设备试运转的内容和要求, 以及工程项目各个层次的验收要求、内容及组织。

再者, 要培养学生网络工程运行与维护的能力。此项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的概念和原理, 熟悉工程项目维护及改进的方法以及工程项目的运营和管理。

4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本环节重点培养学生选用适当的理论和实践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及对工程项目的评价、分析与决策能力。

首先要求学生认识和系统表述网络工程项目中设计、施工、管理问题, 具备初步规划研发、建立网络工程项目的分析模型的能力;能够判断和定性分析网络工程项目, 识别及分析网络工程项目的不确定性因素、风险因素, 可以系统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

其次要求学生熟悉互联网和计算机网络行业的标准与规范, 具备查询相关资料或者电子文献的能力;能够掌握相关实验操作技能, 分析实验数据, 书写实验报告与归纳总结。

同时, 此项内容要求培养学生的工程系统思维, 学会运用整体思维, 全局考虑网络工程项目系统的综合能力;能够梳理网络工程项目系统内的关键问题、难点以及影响因素;针对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论证、总结并得出结论。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还要求学生具备积极探索网络工程领域的新问题、新发展的思想, 保持求知欲和终生学习的态度, 能够结合具体条件善于运用灵活方式合理解决问题。

5 网络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环节重点在于培养网络工程人员的创新能力,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判断、归纳和选择国内外相关技术信息的能力, 包括在本专业领域跟踪、发展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 以及根据本专业范围的工程实际问题需要获取与处理信息, 具有分析归纳, 逻辑推理能力。

其次, 积极鼓励学生参与项目实践和评估, 提出改进建议, 掌握正确的项目评估方法, 了解项目评估的过程, 培养发现问题并及时提出改进意见的能力。

此外, 培养学生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行网络工程施工技术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包括: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创新的意识、掌握创新所需的专业知识以及一定的创新方法。

以上从五个方面针对网络工程专业工程能力培养的思路, 进行了初步探讨。可以得出:网络工程专业工程能力培养, 能够推动网络工程创新能力培养, 既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又能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网络技术人才, 必将成为网络工程人才培养体系中一个重要环节。

摘要: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工程能力培养背景的基础上, 从网络工程技术知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个人价值观与团队协作能力、网络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等方面, 探讨普通院校网络工程专业工程能力的培养思路。

关键词:网络工程,工程能力,工程实践,工程创新

参考文献

[1]李芳夏宇, 网络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研究, 《计算机教育》, 2009年第19期

工程能力 篇8

土木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使其具有一定的工程意识和工程设计能力,在房屋建筑、地下建筑等领域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工作。这就要求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为此国内外许多高校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我校针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方面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如适应社会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尚未很好建立,专业教师队伍的工程实践经验与能力还不能很好适应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需要等,提出了改革目标,制定了改革措施,对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进行了改革探索。

1 土木工程专业特点

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门应用技术型学科。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目前开设建筑工程、岩土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和矿井建设五个专业方向。从近几年我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受聘于设计单位的少,受聘于建筑企业的逐年增加,毕业生大多分布在生产和管理一线。用人单位的反馈表明,实践能力强,关注工程实际的学生,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非常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重用。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对工程实际有基本了解的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在用人单位完成从学生到技术人才的角色的转换,较快地在用人单位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用人单位服务和创造效益的同时自身价值得到的提升。从学校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角度出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得到加强。

2 改革思想

以“全面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性人才”为指导,通过构建结构合理,层次清晰、教学内容先进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独立工作能力,有效推动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改革实践贯彻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在教改过程中,应用戴明循环进行质量监控,构建了由目标与计划系统(Plan)、教学运行系统(Do)、教学检查与评价系统(Check)、信息反馈与调控系统(Act)等组成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科学合理,操作性强。

3 强化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措施

3.1 完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构建适应于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加强理论知识的应用。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包括合理安排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比例,控制课程总门数和总学时数。教学内容上将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知识基础与反映最新学科专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在教学方法上,部分课程如《房屋建筑学》、《土木工程概论》,通过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如计算机多媒体、数码摄像等展示建筑实物、节点构造等,延伸课堂教学的内容,充实了理论教学。实践性教学环节方面,每年通过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使学生加深了对所学专业的正确认识,对将来从事的工作环境有了切身的体会。

3.2 深化实验教学改革

实验课是锻炼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有效方式。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为学生主动获取实践知识与发挥潜在能力,创造良好的自主实验环境,在实验教学体系中设立必开实验项目和选开实验项目,编写完整适用的实验教材,大力开发实验教学CAI课件。同时,实验队伍是实验室建设和改革的关键,加强实验技术与管理队伍建设,建立起一支具有良好思想素质、多学科、结构合理、管理水平高的实验技术队伍,从根本上保证实验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3.3 完善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文件

实践性教学环节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是培养其具有初步的生产操作技能以及应用课堂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环节,可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保证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是制订科学完备的教学文件。编制了《土木工程专业实习大纲》和《毕业设计大纲》,制定了土木工程专业五个特色方向的课程设计任务书,制定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标准,出版了《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丛书》一套,包括建筑工程方向分册、岩土工程方向分册、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方向分册、道路与桥梁工程方向分册四本。

3.4 建设高素质的具有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

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强化,需要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作保障。通过开展教学法研究活动探讨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大纲修订和课程设计等方案,以及老教师带领青年教师参与科研、请相关的设计及施工单位人员来我校作报告等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工程素质和整体水平。为了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实现师资队伍的实践素养,鼓励中青年教师拓宽专业参与各种培训学习,加强与企业的科研合作,参与学生实践环节的训练。近年来,我校每年由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本科学生参加陕西省高校土建专业优秀毕业设计评选。2006年获二等奖一项,2007年获三等奖两项,2008年获三等奖一项,2009年获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2010获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三项,得到陕西省土木建筑领域高校和科研院所同行的高度评价。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研水平和专业技能,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正逐渐形成。

4 结论

作为未来的工程技术人员,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掌握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十分必要。通过完善课程体系,革新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实验教学改革,编制教学文件,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这一系列改革内容,必将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满足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需求,满足社会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为国家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春芬,王恩茂.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2):136-138.

[2]张慧春,邢宝君.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理念和措施[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21(6):114-115.

[3]李舒宏等.浅谈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A].第四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2006:302-305.

[4]吴晓.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5):124-126.

[5]袁慧等.新形势下培养提高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认识与实践[J].高教探索,2007,(2):61-63.

[6]孙金栋,冯萃敏.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3):194-198.

[7]胡国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工程实践能力[J].2006,(2):353-356.

工程能力 篇9

目前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实践能力现状不容乐观,作者结合自身所在学校的实践教学改革,对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策略作了浅析。

1 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策略

1.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认识,在教学中强化工程意识与工程经验

地方性院校要加强工程实践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各方面对学生参加工程实践的认识。学生参加工程实践对学校而言,可以提高该校的知名度,扩大该校在社会的影响,是工程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对学生而言,工程实践具有社会化功能,可以帮助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感受书本知识与工程实际的差距,锻炼自己工程实践能力的意识;对用人单位而言,可以通过接受学生工程实践社会活动与学校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促进产、学、研相结合,为用人单位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

作为土木工程专业教育,我们的培养目标是未来的工程师。如何使受教育者建立完整正确的工程意识,积累必要的工程经验,是教育工作者的根本任务。要建立工程意识与积累工程经验,应从学生入学就开始。在入学教育时,进行专业介绍,要有意识地进行工程意识的灌输。其次,要开设工程概论与认识实习课程。介绍专业背景,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有哪些知识做专业支撑。进一步加深对工程的认识,激发学习热情。再次,要把建立工程意识与积累工程经验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考虑。教学、学生工作部门要统筹兼顾,合理安排,要充分利用寒暑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时间参与工程实践。

1.2 实践教学的改革

1.2.1 实验的改革

实验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工程能力。在实验教学改革中,我们应树立“以生为本”意识,关注学生的需求,发掘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使学生能主动、充分地参与教学,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引入工程试验实例,将学生的实验指导书转为任务书,并尽可能将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项目介绍给学生,制造工程气氛,使学生对实验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就会高涨。有条件的学校,还要将实验室面向社会,争取与企业全方位合作,为工程实验实例引入到实验室提供良好条件。针对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和解决先进仪器数量有限的矛盾,除按照学科发展的要求更新实验设备外,还可设立开放性的实验环境。

1.2.2 实习的改革

实习是学生了解社会,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工程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无论是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都需要教师指导,教师在学生实践前做出详细的计划安排,明确要达到什么目的,采取什么方法,预期的效果是什么等。事前都要部署,事中要能监控,事后要评价总结。在实习教学方式上,提倡“教师指导,工程技术人员引导,学生边思考边实习”,把实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1.2.3 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改革

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工程知识和理论分析问题,解决工程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要由专业素质高、工程经验丰富的教师来负责指导,青年教师参与学习并协助指导;必要时邀请设计院等单位专家来指导。强调将设计与工程实践相结合,设计题目要求有工程实际、生产实际或课题研究背景。

鼓励学生到工厂工地实地考察,保持学校的设计题目与新的设计同步;邀请设计师介绍实际工程中的体会和经验。应注重学生自我工程设计能力的锻炼,鼓励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到相关单位进行毕业设计,但要加强中间的监督和检查。

1.3 构建多元化师资队伍,实现校企双导师制

不论是讲授专业课的老师,还是担任实践教学指导的老师,都要既具有深厚广博的理论基础,又具有丰富的现场实践经验。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1)发挥现有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帮助青年教师丰富专业技术知识,积累工程实践经验;2)鼓励教师从学校到设计、施工、监理等建设单位挂职,参加工程实践,积累工程经验;3)对于新参加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工作的年轻教师,先送到企业生产第一线,从事工程实践活动;4)鼓励教师承揽土木工程项目及与工程实践相关的科研课题。

具备多元化知识的“双师型”教师毕竟是少数, 学校可以采用校、企双导师制, 指派有专业特长的高校教师与企业里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实践环节;同时也聘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来校任教,改善教师队伍结构。

1.4做强校内工程实训中心,做大校外实习基地

1.4.1优化实验教学,做强校内工程实训中心

工程训练作为理工科学生实践教学环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精神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可以充分发挥工程训练中心的实践教学基地作用,广泛开展工程实践训练;充分利用工程训练中心的实践教学资源,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可在学校现有专业实验室、专业基础实验室的基础上通过模式重组、内容拓展、基本设备仪器更新、机制优化等改革而成。

1.4.2遴选优秀企业,做大校外实习基地

地方企业真实的工程环境和生产条件是地方性院校宝贵的办学资源,通过协商,台州学院与方远建设集团、标力建设集团、台州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台州民用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等地方知名企业横向联合,建立了长效的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制定和完善了相应的质量监控与运行管理机制。

1.5健全多渠道信息反馈系统

1)要关注市场需求,从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角度出发,研究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尽量做到“量身裁衣”;2)“面向工程实际”,收集土木工程行业前沿资料,努力做好动态教学环节,使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3)关注毕业生适应岗位状况,为形成科学的实践教学管理保障体系提供依据。

2结语

研究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紧扣地方经济发展的脉搏,提高地方院校的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台州学院虽从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角度出发,对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作了探索与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从当前的教育改革而言依然任重而道远。

摘要:针对目前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实践能力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和实践,提出了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策略,包括实践教学的改革、构建多元化师资队伍,实现校企双导师制等,指出了地方院校只有从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角度出发,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紧扣地方经济发展的脉搏,提高地方院校的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实践能力,策略,课题研究

参考文献

[1]柯云斌,俞静.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实践能力现状浅析[J].中国西部科技,2009(5):78-95.

[2]柯云斌,俞静.地方院校土建类学生岗位适应的现状分析[J].新西部,2009(8):105.

[3]李鸣华,李欣.高校实验教学的现状与改进策略研究[J].实验室科学,2008(3):8-10.

[4]徐敏,李明.关于地方工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5(11):27-28.

[5]曾文德.土木工程专业生成实习基地建设探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6):180-182.

[6]张炳生,陈志刚,王正洪.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江苏高教,2006(1):102-104.

[7]王晓华.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信息,2006(3):196.

工程能力 篇10

一个地区的发展和建设离不开当地的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 地方高等院校自身的发展和服务地方的建设至关重要, 尤其在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方面要结合本地区的特色和特殊性做出及时的调整和适应。地方高等院校在各个专业的自身发展与服务地方的关系影响其健康持续发展, 这个问题引起高等院校自身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1,2,4,5]。从服务地方来看, 大部分高校存在没有合理调整各个专业内容的设置及时应对当地发展和建设的需要, 脱离当地建设的实际、针对性不强等一系列问题。

盐城工学院作为一所传统的工科院校, 近几年来一直将服务地方策略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的重要依据, 努力把学校建设成服务地方发展和建设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自2010年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准备住建部专业评估开始, 土木工程学院启动以工程应用能力为主, 结合地方建设为特色的土木工程人才培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工作。作为土木工程专业道路与桥梁方向, 《桥梁工程》课程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 是一门要求工程实践能力很强的专业课, 与工程实际关系十分密切, 因此通过一定的工程实际锻炼, 能用已学的知识理论去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将关系到学生专业能力素质。结合多年的桥梁工程教学经验, 本文对工程应用能力培养进行探讨和思考。

1 桥梁工程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桥梁工程》课程是继土木工程制图、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结构设计原理、基础工程、桥涵水文、道路勘测设计等课程学完之后, 以实际工程为背景, 进一步运用力学知识和综合专业基础知识, 解决桥梁实际工程问题。

结合近些年当地桥梁工程建设的增多, 这就对道路桥梁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层次要求产生了变化, 我校桥梁工程课程理论教学增加到目前的88学时, 注重了这门课教学的整体完整性,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需要改进之处。目前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1) 由于学生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的不够扎实, 一些专业基础课程设计未能按要求完成, 而往往基础课和专业课是由不同老师讲授, 导致桥梁工程学习中运用到已学过的知识理解新的概念、理论时不能及时掌握, 随着课程的推进新的知识点越来越多时, 学生学起来就感觉到困难, 致使掌握程度浮于表面, 甚至只是应付上课;2) 由于课程相对密集的原因, 没有更多的时间在学习过程中结合实践和运用, 不能把理论知识和工程实际有效的结合, 导致接下来的课程设计环节无法进行, 甚至失去课程学习的兴趣和信心;3) 考核方式多为结合平时上课出勤情况, 书本上理论知识点的期末试卷考核, 这种评价体系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考核, 无法全面的对综合运用学过的专业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 因此不能很好的培养具备能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程应用能力的人才, 与目前倡导的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大相径庭。

针对上述大部分高校桥梁工程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常规的桥梁工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亟待需要完善和优化, 这对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十分必要。因此, 结合自身多年在教学工作中的体会和做法, 对桥梁工程教学的一些做法和改进进行探讨。

2 以应用能力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众所周知, 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目的是毕业后能够运用到实践工程中去, 在工作中遇到新的问题如何运用已学的知识去处理和解决。因此, 作为桥梁工程课程教学改革, 要与实际工程相结合, 建立合理的教学课程体系, 培养和锻炼学生具备工程应用能力, 能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至关重要。

2.1 理论课程学习模式的改革

作为桥梁工程课程的学习, 一般学生常规的学习方式是进课堂集中听专业老师灌输式的讲授, 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应体现工程特色, 突出实践, 强化应用。

我校桥梁工程课程理论教学88课时, 通过加大课时量做到教学内容完全体现深化桥梁理论知识学习, 加强工程实际能力的培养。课程教学大部分章节以桥梁工程案例为依托, 做到从工程中学习理论知识, 到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中去, 增加学生工程意识和思维方式。建立了一套工程信息资料数据库, 如BIM建模与应用模块, 实际桥梁工程施工、设计、监理、造价及管理资料模块, 桥梁工程视频、动画模块, 与桥梁工程有关的微信 (筑龙路桥等) 、论坛精品资料模块、实验室实践学习模块、工程软件学习实践模块, 产学研实习模块等等, 并将其穿插应用于理论教学的始终, 突出课程教学的工程特色, 并通过结合学校周边近几年大型桥梁工程建设, 激发学生学习桥梁工程课程的兴趣和爱好。

在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同时, 也注重自身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近年来结合当地桥梁工程建设, 有意识的投身到桥梁建设中的施工方案制定论证、桥梁的规划与设计等环节, 加强实践锻炼使理论联系实践更有效的服务于教学。因此, 在教学中充分使用收集的大量的桥梁工程实践资料, 结合理论知识可以使所讲的专业知识更加切实、生动、易接受, 通过自身结合工程学习能够更好的影响和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如装配式梁式桥上部结构的施工章节, 把自身实践的现场施工资料、图片分步骤的配以施工知识要点进行钢筋工程、混凝土工程、模板工程及吊装工程讲解, 再结合图纸和规范, 做到活学活用, 既理解了施工的程序和步骤知识, 又很好的明白施工规范的要求, 也能看懂图纸并掌握理论知识要点, 去除过于抽象枯燥的施工知识学习。制图、计算软件的运用也是桥梁工程学习的一个重要过程, 文献[3]中调查学生57人中约40人认为教学应结合工程设计软件, 在教学中使学生能熟悉使用常用的一些制图、计算软件尤其重要, 如复杂公式Excel表格化, 连续梁桥使用CAD与桥博或Midas Civil交互建模计算等, 针对道路桥梁方向, 我校开设了土木工程CAD配套选修课程, 学习道路桥梁设计计算软件, 结合实践工程训练, 使学生能够真正应用解决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实践问题, 为将来从事这方面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2 课程实践训练环节模式的转变

以往我校的桥梁工程课程实践环节主要是通过虚拟一课题完成课程设计或大作业, 进行设计一座预应力梁式桥或拱桥, 并给出计算书和设计图纸。通过几届学生完成情况的观察, 在两周的时间内, 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参考设计计算实例完成, 只是依葫芦画瓢的照搬参考书上实例进行计算画图, 没有真正的去理解体会完成一座桥梁的设计计算。针对这种情况,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问卷调查和与学生互相交流得知, 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是集中教学模式, 加之实践中其他课程和实践环节过多, 只有无暇的应付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和认真去做。因此, 最近几年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改变上述的状况。

首先, 把一个课程设计分割成若干小的任务, 在桥梁工程每一章节学完要求学生完成对应部分的内容, 做到每人一题一练, 加强对平时的检查和考核, 注重平时让学生通过一些工地见习, 实验室亲身的体验, 分组交流讨论, 加强与有设计经验的老师、工程师等交流与学习, 做到真正的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掌握桥梁理论知识点的灵活运用。

其次, 注重实践环节成果图纸手绘与软件绘图相结合, 加强计算分析软件的操作训练。反映一个学生设计一座桥梁最后的成果是图纸, 手绘要求加强基本功的练习, CAD绘图要求能够熟练掌握绘图技巧, 而在绘制桥梁图纸中结构尺寸和钢筋都需要理论公式的计算和验算, 当手算繁琐时可以用计算分析软件进行计算和验算, 如前面提到的桥梁博士或Midas Civil等, 当然在后期熟练掌握理论知识进行设计计算的基础上可以采用现在很多流行软件如桥梁设计师等对常规桥梁进行设计计算及出图, 节省反复的试算验算过多的环节, 使学生腾出更多的精力去思考如何优化设计, 使设计更加合理和安全可靠。

最后, 借助产学研基地加强工程的实地教学和应用, 同时多组织一些工程实践动手比赛。在有些工程中, 比如近期在我校北门建设的盐城内环高架桥, 从一开始桩基施工, 到现在的上部箱梁满堂支架施工, 还有不远处的跨河流的挂篮施工, 以及1 km范围内的3层互通立交桥的整个施工等, 高低年级的学生都可以不定期的去工地现场进行学习和参观, 通过对整个施工过程的跟踪, 不仅加深对桥梁基本知识结构的理解, 也学习了道桥施工的流程和步骤, 同时我校也定期的邀请施工一线的总工等来进行讲座交流学习, 用身边的桥梁建设实例去解读本课程的知识理论, 使学生有更深的切身体会, 更容易接受, 真正做到理论结合实践的学习, 训练具有工程应用能力的素养, 能发现工程问题, 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弊端, 去提出合理的防范措施。除此之外, 我校还鼓励学生参加一些课程建设实验室开放项目, 教师的科研项目, 全国的竞赛等, 这些都能训练和锻炼一个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如在我校学生可以自己申请自密实混凝土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项目, 通过学校的资助完成桥用自密实混凝土的施工配合比试验研究, 加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2.3 建立课程工程应用能力考核机制

强度工程应用能力, 并不是放弃量化的指标考核, 建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够进行综合评价一个学生的评价考核体系, 使学生能够知道想学什么, 要学什么, 必须学什么。在考核中强度多元化的评价, 如桥梁工程知识点的比赛, 定期学生上台讲课汇报情况, 让学生自己解决同组或本班其他学生存在的问题。真正做到以考促学, 以考促教, 加强平时考核, 加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测评, 加强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评价。总之, 好的评价考核体系能够真正区分和识别谁是最好的学生。

3 结语

工程应用能力是工程师核心的竞争力, 也是高等院校工程教育的薄弱环节。高校中开设的专业课程要理论知识结合实践训练, 全方位、多角度的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教师要不断的增强工程意识, 做到传授知识、指引学生增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意识、参与到工程实践中去, 做到为整个具有应用能力的学生培养模式全程中去。学校、地方企业等参与到整个培养的过程中, 并为教学提供支撑条件, 为能够培养出更好的卓越工程师创造良好的条件保障。

参考文献

[1]喻梅, 周水兴.《桥梁工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 2010 (20) :306-307.

[2]冯丽.基于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改革探讨——以桥梁工程教学为例[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11 (9) :89-91.

[3]吴鸣, 熊光晶.基于工程能力培养的桥梁工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11 (1) :109-113.

[4]张鹏, 李清富.桥梁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 2009, 18 (6) :71-74.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工程能力】相关文章:

工程思维能力05-02

工程创新能力06-11

培养工程能力07-13

工程实践能力08-12

工程能力训练09-03

能力提升工程试卷07-10

信息能力提升工程07-22

阅读能力提升工程07-24

能力提升工程测评05-13

阅读能力提升工程08-17

上一篇:党员进社区下一篇:主持人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