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合作意识

2024-07-11

创新合作意识(精选七篇)

创新合作意识 篇1

关键词:合作,初探

幼儿时期正是人的各种合作素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对幼儿进行合作训练的最佳时期。因此,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我们除了要教会幼儿各种知识和技能外,还要注重幼儿各种品质的培养,特别是合作能力的培养。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已经成为这一代的主要潮流,爸爸妈妈的宠爱,爷爷奶奶捧为掌上明珠,使他们养成了许多不良的习惯。在家里,他们称王称霸,事事都顺心,所以到了幼儿园里,他们根本无视其他人的存在,什么东西都占为己有,什么事情都以自我为中心,根本就没有合作意识,有些幼儿连什么是合作也不知道。而经过长时间的交往,那些不会与同伴合作的孩子就会产生不快乐,有些还成为不受欢迎的人。所以,从小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呢?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初步探索研究的。

一、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是幼儿合作能力形成的首要因素

1. 为幼儿树立合作的榜样。

教师在幼儿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而且永远是幼儿模仿的对象。所以教师的言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幼儿的发展。如:我在讲故事的时候,做了一个与上课无关的动作,打了一个喷嚏,孩子也跟着你学。

教师与教师之间相互配合协作,都会对幼儿产生直接的影响。如:在另一个教师上课的时候,她负责组织幼儿,我就帮着拉桌子,摆玩具、分发各种玩具材料。保育员则进行桌面和地面的卫生清扫。在这个无形当中为幼儿提供了好的行为榜样。反之,教师之间,教师与保育员之间的某些不合作行为,也为幼儿产生直接的消极影响。因此,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行为,我对有合作行为的幼儿进行鼓励和支持的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的兴趣。另外,同伴也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教师对有合作行为幼儿的积极评价和鼓励,会激发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的动机。

2. 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加强幼儿的合作意识。

在《纲要》内容和要求的共同生活中指出:“要在生活、学习、游戏中形成初步的规则意识、合作意识和责任感。”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细心观察的话,有很多小事都可以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有一次户外活动时,框子翻倒了,皮球从框子里面滚出来了。这时我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一个人捡多慢啊,怎么办呢?”孩子们一起说:“我们一起捡就快了。”我告诉他们:“几个人完成一件事,这就是合作,合作起来的力量大!”通过这件事后,大家的合作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

3. 激发家长的配合,增强幼儿的合作意识。

家长的积极配合和支持,也能推动幼儿合作意识的快速发展。例如剥毛豆、整理屋子等事情,家长可以和孩子合作完成,这不仅增强了幼儿合作意识的培养,而且还培养了幼儿生活自理方面、动手操作等方面的能力。家长还可以带孩子到户外看看蚂蚁搬家、工人叔叔盖大楼等,利用这些具体、活生生的实例,真切地告诉孩子合作起来力量大的道理,进一步增强了幼儿的合作意识。

二、为幼儿创造合作的机会,是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关键

在幼儿园里,幼儿经常是一同游戏、学习的。因此,为幼儿创造合作的机会和环境是必不可少的,幼儿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学会合作。如:我们在进行一次小组合作绘画的过程中,让幼儿充分感觉各种不同角色的乐趣。这其中,就必须让幼儿学会相互协商、友好合作,相互配合才能使游戏进行下去。

三、教给幼儿合作的方法,是提高幼儿合作能力的核心要素

现在的幼儿因为家庭条件较好,平时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往往习惯于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他们可能不会在需要合作的情景中自发地表现出合作的行为,所以老师不教给他们合作的方法,就容易形成“混乱”的局面,使合作的效果一团糟。因此,教给幼儿合作的方法至关重要。

1. 思想渗透法。

学会合作,首先要有关心他人、团结、友爱的良好品德。据观察、了解,不能与人合作的幼儿大多是家长过于宠爱、娇惯、事事顺从的这一类,久而久之养成了自私、任性、攻击性行为多,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行为。因此我通过儿歌《团结友爱亲又亲》以及给幼儿讲述一些关于团结的小故事,对幼儿进行团结友爱的教育。

2. 情境体验法。

孩子在玩“娃娃家”的时候,很好地合作组成一个“家庭”,但不能很好的分工,我就问小朋友:“你们都想当“妈妈”,可是这个家里没有了“姐姐”“爸爸”,怎么办呢?“这时,有一个小朋友就站起来说:“我来当“姐姐”吧。”这样才能使“娃娃家”游戏愉快地进行下去。如“你要跟他商量着玩”“你们可以帮他一起搭”来激发和鼓励幼儿更好地进行合作。通过这些,孩子的合作积极性提高了。让孩子明白合作原来有这么大的作用,更能提高孩子的积极性。

团队合作意识感想 篇2

组织强大的竞争优势不仅在于员工个人能力的卓越,更重要的体现合作的强大,体现在那种弥漫于组织中无处不在的团队精神。一个具有团队精神的团队,能使每个成员显示出高涨的士气,有利于激发员工工作的主动性,表现在有集体意识,共同的价值观,团结友爱,工作充满激情,努力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给团队。

团队精神的发挥能提高组织整体效能。通过发扬团队精神,加强建设能进一步节省内耗。如果总是把时间花在怎样界定责任,应该找谁处理,使执行人团团转,这样就会减略医护人员的亲和力,损伤凝聚力。我们应该明白,只有整个团队的业绩提高了,自己才能更好的发挥潜能。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离不开团队,团队离开不自己,这样才能形成团队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领导在工作中要合理授权,给下属更多发挥的机会!在工作中遇到困难要广泛采集成员的意见,最大限度地调动成员的创造性思维。

按照团队利益为上的原则,个人利益必须服从于团队利益,工作中我们必须服从医院领导的安排,不计较个人得失,团结同事,树立集体荣誉感。

目前,我院正是积极创建等级医院和“二甲”复评的关键时期,目标的实现,除了有医院领导的正确决策和引领,还得靠全体员工和各部门之间的精诚合作,拧成一股绳,朝着这个目标努力,才能到达彼岸。护理部的工作可以说与很多科室如总务科、设备科、药剂科以及各职能科室相关,因此,工作中要多沟通、相互提醒,把医院和各部门的工作当做自己部门和医院的事情来对待,认真落实、完成。

创新数学课堂模式提升学生合作意识 篇3

关键词:数学课堂模式;合作意识;必要性;问题

一、小学数学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中,大部分老师可能比较习惯统一传授知识,让学生独立完成数学题的方式。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这种方式显然无法培养出综合能力高的人才。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而他们对数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也有所不同,所以数学教师应该认识到这一点,根据教学要求,在课堂上将不同的学生按照个性的不同、理解能力的不同、对数学的领悟能力不同以及学习兴趣的不同分成几个数学学习小组,让学生可以在小组之内交流合作,并且通过和组员相互分享经验和做题思路,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节省课堂时间,而且也加深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共享,使得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有所收获,有所启发。而且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每个学生还可以发现自己在数学学习方面的不足,并且学习对方的优点,让自己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二、当前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出现的问题

1.小组合作只有形式,没有内涵

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很多教师都认识到了小组合作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些教师对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还没有经验,所以在响应政策的同时,却没有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只是流于形式。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发现小组合作的问题:首先,数学教师对每个小组的合作并没有提出要求和目标,所以在实际的合作学习时,学生往往不知道该干什么,该怎么做,而教师也忽略了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真正目的;其次,教师对数学小组的分配很随意,并没有什么标准,基本上都是按照学生的个人意愿分组或者是随机分组,这样并不能达到小组成员取长补短的目的;最后,小组内部之间分工不明确,小组内的成员由于不明确自己的任务,所以在讨论的时候就会相互推脱,偶尔有几个组员发言,其他的组员也只是沉默做题。

2.学生小组参与度不高

虽然很多学校都开展了课上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但是显然很多学生还没有真正参与到小组合作中去。数学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大部分学习能力差一点的组员只是充当听众的角色,没有真正融入小组讨论中去。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时间,直接听学习能力比较好的组员的发言,但是真正掌握的知识却很少。学生还没有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只是一味听取别人的发言,而没有自己的见解,这种方式得到的收获还没有直接听老师的讲课得到的多。

3.认为结果比过程重要

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还有一类问题常常出现。一部分小学数学教师虽然也经常在课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但是其目的却是为了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出现了典型的例题或者是解题思路有若干种的数学题,教师就会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讨论,提出一套解题的思路。这种方式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找到答案,解决问题,但是教师却没有重视解题的过程,只关注了解题的结果。如果有小组解决了问题,那么教师就会转到下一个知识的学习中,但是没有关心问题是如何解决的,是由谁解决的,小组成员之间有没有参与讨论、出谋划策,也没有关心没有得出结果的小组是在哪一环节出了问题。这些问题的忽略都会导致小组学习效率的低下。

三、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措施

1.制定小组合作的规则和制度

在实际情况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一些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往往会抢先发言,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的话,学习能力差一点的学生就失去了发言的机会,而且没有思考就知道了正确的答案,导致学习能力提不上去。这样好的学生会更好,差的学生会更差。所以,为了避免这一问题的发生,教师需要在分组之前制定小组合作的规则和制度,让学生了解规则之后再讨论,提升学生的合作技能。为了让每个组员都有发言的机会,例如,教师可以这样安排:在讨论之前,先给小组的成员一段独立思考时间,然后把自己的见解和想法都记录下来,让组长安排,每个组员挨个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其他人作听众,等到所有的组员发表完之后,再进行讨论,最后形成统一的意见,整理出来。这样,每个学生都有独立思考和发表见解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小组合作出现问题还有一点原因是学生的合作意识不强,不知该如何合作,缺乏必要的合作技能。所以,教师也要认识到这一点,在一些细节方面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做到这些,例如,懂得倾听,听取别人的意见和见解,不论对方的想法正确与否,也不能随便打断或者质疑别人的发言,并且倾听有听取重点;要尊重组员,别人发言的时候认真倾听,并且做出适时的回应,学会接受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想法;在自己表达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言词举止,说话时不能粗声粗气,也不能不礼貌,要让别人听懂自己的想法;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保留自己的想法而不是随波逐流,一味听取别人的见解;调整心态,端正自己的态度,不要因为自己的小组失败就一味唉声叹气,自怨自艾,而是要正视自己小组的不足,并且尊重对手。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的合作技能,才能更好地开展小组合作。

3.教师做好指导工作

小学生可能因为年纪小以及贪玩的个性,所以在学习方面独立性不够,依赖性太强。所以教师在这个时候就要起到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小学生平时喜欢动,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在开展小组合作的时候,往往会导致局面不可控制。所以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准备工作,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开展小组合作之前,告诉学生小组讨论只能讨论数学知识,并且先独立思考,有自己的想法,鼓励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去。教师也需要维护好小组之间的纪律,不能组完小组之后就放之不管,让学生自由发言,而是要不时加入小组之中听取他们的讨论,并且适时给予指导,避免小组的思路出现偏差。同时,教师也要合理控制讨论的时间,当发现大部分学生不再参与讨论时,就可以结束小组合作,进行总结。

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是教育发展的需要,小组合作的开展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虽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会出现一些问题,但是只要教师加以改进,就能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晶.培养合作学习能力促进数学教学成效提升[J].文理导航:下旬刊,2013(09).

[2]钟红.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三种有效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9(02).

[3]虞青荣.谈小学数学小组合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策略[J].中国科技信息,2011(03).

[4]马菲菲.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J].新视野,2012(12).

浅谈幼儿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篇4

一、成人是幼儿合作学习的榜样

要使幼儿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充满合作学习的氛围, 成人就必须深刻认识到言传身教的作用, 以身作则, 相互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 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引导、影响幼儿, 为幼儿树立合作学习的榜样, 为幼儿合作意识的养成营造良好的氛围。教师是幼儿心目中的权威, 更是他们模仿的对象,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幼儿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 教师要做个有心人, 要善于抓住一切有利时机为幼儿作好行为示范。另外, 家长也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 如, 当幼儿有某种物质分享行为时, 家长要作出积极评价和鼓励, 家长要用自己的动作、表情、眼神、姿态等变化来表达对幼儿分享行为的肯定;当发现幼儿有合作行为时, 家长可采取向幼儿点头、微笑、竖起大拇指等方式, 使幼儿因得到家长的肯定而带来快乐和满足, 从而在今后做得更好。

二、为幼儿创造合作的机会

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首先要为合作能力的培养找到生根发芽的土壤, 创造其发展的物质条件。由于现在的独生子女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现象比较严重, 这就使得幼儿在合作能力的培养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 为幼儿创造合作的机会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 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幼儿进行一些合作游戏。这样, 幼儿在活动时就不能只顾一个人玩, 而需要两人或几人合作共同配合来完成一项任务, 把每个人的想法和意见都融入进去, 这时两人或几人协商的过程, 就为幼儿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其次, 把幼儿合作的培养贯穿在活动的各个环节当中。如“大带小”活动, 可以拓展幼儿合作对象的范围, 巩固幼儿对不同合作环境的适应性。幼儿经过这样与人商量、讨论的锻炼, 能使合作能力大大加强, 体验到与人合作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这样, 幼儿的合作能力就会在反复的锻炼中得到提高。

三、教授合作的方法

幼儿很难在需要合作的情景中自发地表现出合作行为, 不知该如何去做。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幼儿合作的方法, 指导幼儿进行合作。例如, 活动中有四个小朋友, 只有三件玩具怎么办?教师应让幼儿明白大家一起商量, 分工合作;遇到矛盾时, 要协商解决问题;在游戏中, 当玩具或游戏材料不够用时, 可相互谦让、轮流或共同使用;在建构集体游戏、角色游戏中, 幼儿之间必须共同商量、友好合作、互相配合, 只有这样, 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下去。当同伴遇到困难时, 要主动用动作、语言去帮助他;当自己遇到困难、一人无法解决时, 可以主动找小朋友协助。通过这些具体的合作情景, 帮助幼儿逐渐获得合作的方法、策略, 使幼儿在活动中快乐地学会合作。再者, 教师如看到幼儿能与同伴友好地配合玩耍、协商、询问、给予帮助以及求助时, 应注意引导幼儿感受合作的成功, 体验合作的愉快, 激发幼儿进一步合作的内在动机, 使合作行为更加稳固、自觉化。

四、引导体会合作的快乐

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 篇5

涂山小学段红

“践行团结互助,提高小学生公民素养”是我校德育的研究课题,一年多来我积极致力于在班务工作中,培养小学生的合作意识,下面谈谈我的几点见解:

一、小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融于集体。

今年我担任的是一年级的班主任工作,我发现我班的学生大都是“独苗苗”或“小幺儿”,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全家人围着这些“小太阳”转,于是让孩子们滋生了娇生惯养的习气,只会汲取而不会付出,导致很多学生形成了孤僻、自私、不合群等不良心理。他们不懂得如何与小伙伴和谐相处,不会谦让,缺乏爱心,不重视他人的感受,不尊重他人的权利。一旦触犯了自己的利益,往往会有过激的怨恨甚至攻击行为。因此,我把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他们融入集体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之中。在集体活动和生活学习中得到成功的喜悦,渐渐形成开朗、勇敢的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我的班务工作的重点,不管是在处理日常、事务,还是在我的语文教学中,经常教育学生在集体中明确自己的地位、责任和义务,有一分光发一分热,尽自己所能与别的同学合作好,学会与人和谐共处,养成合作的好习惯。

二、合作意识的培养融于学生的交流

交流是沟通理解的工具,交流是合作协调的桥梁。通过交流使学生听取不同意见,有的可以通过深入探讨使大家对事物认识得更深刻,更全面。

检验学生交流的深度与广度如何?主要听他们的表达,因此,培养学生表达能力从组织学生开展经常性的交流做起非常重要。凡当老师的,都可能遇到过,课堂上总有那么一些学生的小手举不起来,他们中间有的运用言语能力比较差,有的对事物或问题没有理解,更有的缺乏自信,怕说不好,会出现尴尬的场面„„针对诸类情况,教师必须有的放矢。首先应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找出重难点,接着就要组织好学生交流,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发言,教师始终要把不会说话,不想表达的孩子,放在心中。在巡视学生讨论时,要帮助个别学生消除自卑害羞的心理障碍。有意识地安排他们做发言对象,提前邀请他们做好代表全组发言的准备,这样做将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一个孩子,只要有机会训练两、三次,就可以得到转变和发展。的确,教学活动中,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十分重要,但是怎么编排小组,也不可忽视。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在编排小组时,心中一定要想到全体学生,千万不要歧视差生,要除了照顾身高之外,尽量做到每一个讨论交流小组中都有优秀的学生,普通的学生和表达能力差一点的学生。在建立班级学习讨论小组时,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一般每组四个人,每组的一号为组长,负责小组学习的组织工作,二号为能力较强的,三号是较好或一般的学生,四号是不善于言语或学习上需要帮助的学生。针对学习内容的不同及学习难度按不同的顺序进行交流,如在初读课文时,由组长负责组织小组齐读全文,或分人分节朗读,或指定单独朗读,其余学生给他指出毛病,给他示范,让他们互相交流。这样既避免了有些后进生在小组学习活动中没有发言锻炼的机会,又避免小组学习活动无组织、盲目性地胡说。从而让每一个合作者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合作的优越性,让他们愿意合作。

三、小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也依靠家长、老师的合作

教育不是学校的专利,它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因此,在学生刚刚跨入小学大门的时候,给老师、家长、孩子搭建一个沟通的平台是非常重要的。为此、我利用家长会、一些节假日以及平时的家庭作业,给家长和孩子,家长和老师创造一个合作的机会,增进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同时,这也加强了教师和家长的交流,为班级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让小学生在合作中滋长融于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是合作的升华,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只有当他融入集体之中,个人的潜力创造才能得到发展。正如马克思说的:“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是发展其全面才能的手段。”今天的学生将来不论在哪个岗位,都会加入一个或大或小的团队。有些同学还可能亲自组建一个团队,领导一个团队。无论你是团队的成员或是团队的领导,都需要一种团队精神。而这种团队精神的实质就是集体主义的表现。它要求在集体中有事要大家商量,个人要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为了让大多数学生尝试到团队精神的重要和建设形成团结力量的不易。我采取了学生轮流担任班干部、值日生的管理方式。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学会为集体做事,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开展小组合作 培养合作意识 篇6

关键词 小组合作 学习意识 教学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作为一个重要的组织形式,已成为当今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亮点。小组合作学习能营造宽松、自由、良好的学习环境,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张扬,加快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合作过程中,学习者既当学生,又当老师,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集思广益,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一、创设合作氛围,激发合作意识

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体验快乐、展示自我的过程。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那么学习在学生的心灵中就永远是沉重的负担。学生是否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与教师的引导和参与是分不开的。一方面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材料要“新、活、趣”,使学生感到新奇,觉得有探究的价值;另一方面,教师不能袖手旁观,无所事事,而应该及时观察、指导各组的学习,让他们在疑难处得到有力的支持,从而体会到合作成果带来的快乐,对合作学习产生强烈的愿望,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同时,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策略,要让每个小组之间产生竞争意识,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合作的兴趣,提高小组内部的凝聚力,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二、建立合作机制,增强合作意识

数学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过程。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只有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下,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参与合作学习,通过感知、讲解共同有效地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使教师的教学工作高质量地完成,而且能让学生从合作学习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合作的优越性,并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使学生真正地互学、互动。

1.灵活分组,选好组织者。首先教师分组时,尽量把每组的人数控制在4到6人。人数过多或过少都不适宜学生的合作学习。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个性特点,也有着不同的潜能。教师在分组时不仅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安排,还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学习意愿进行适当对等的分配,在性别上也尽量把男生、女生搭配开来,这样更有利于小组的合作学习。其次,教师要从每组中挑选出一个称职的组长,他(她)能积极有效地引导并组织自己小组的成员进行学习,提高合作质量,增强合作意识。第一,小组长在学生面前要有威信,能让本组其他成员从心底里佩服你,信任你。第二,小组长要有较强的管理组织能力,能组织好每一次的小组学习。第三,小组长要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才能让其他成员听起来轻松、易懂,才能更好地汇报小组的学习情况。诚然,有的组长不可能都具备以上所有的条件。为此,教师要对那些较突出的学生进行合理的训练和必要的指导,逐步提高他们的能力。

2.注重过程,提高实效。在教学中,很多教师都采用分组的形式,让学生讨论、合作,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但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在教师提出问题后,不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没必要进行小组讨论的,教师也安排讨论,类似这样的情况在现今的课堂上屡见不鲜。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选择能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而且是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提供让学生交换意见的机会。如教师提出问题过于简单,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就流于形式,不注重实效了。

其实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问题遇到障碍时,苦思而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成效。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才能主动地去探求知识,才能激发合作学习的强烈愿望。

3.定期轮换组长。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都能体验、尝试到成功的喜悦。但在实际教学中,大多小组是由那些好学生扮演“老师”的角色,其他成员处于被动的角色,没有表现的机会,这时合作学习形同虚设,失去真实意义。通过定期轮换小组长,改变这种一边倒的局面,让其他成员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

4.小组合作学习的延伸。小组合作学习不只是对于课堂而言,在课后还可以延伸。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很少看到小组课外合作的影子。其實这种小组合作学习无论在课内,还是在课外同样存在实用空间。如果学生能在课外也能采取合作学习的话,相信小组合作学习将会更有效果、更有味道。

三、开展实践活动,优化合作意识

创新合作意识 篇7

关键词:合作意识; 合作效率; 探究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9-075-002

科学课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形式的一种教学方法,合作学习对于科学课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小学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合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为主的学科。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为核心,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提出问题、描述问题、合作交流、做出假设、验证假设,并与他人一起交流和分享,才能提升自身的探究能力,学生合作学习成功与否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因而科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一、精心组建合作小组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比较有挑战性的学科,科学课的内容和要求导致教师必须组建合作小组,因为合作小组是科学课合作学习的基础。然而合作小组的组建不是随便挑选几个同学就能组成的,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合理的组建。

合作小组的组建,一般4-6人为一个小组,其中一位学生应该担负起整组的活动领导和监督及小组长的责任。其他小组成员同时也担任着不同的角色,如材料员、实验员、观察员、记录员等。有了明确的分工,小组成员才能各司其职,当然这些角色并不是孤立的,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例如小组长也可以是汇报员,记录员也可以是材料员等。这些角色也不是终身的,我们会定期轮换。通过一段时期的磨合,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意识,掌握一定的合作技能。

二、积极强化合作意识

小组成员的合作意识对于合作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到小组合作的效率和学习效果的好坏。因此,小组成员必须提高小组合作意识,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这种责任承担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努力做好自己在组内的分工,;二是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要积极主动地协助他人。因为在小组合作探究中,个人主义是行不通的,特别是在时间有限的对比试验教学中。

例如《水和水蒸气》一课中,当学生提出加热能加快水蒸发时,教师出示实验器材(两把勺子、水、注射器、蜡烛、火柴、放火柴的水杯)让学生来思考如何做实验。学生通过小组的讨论会发现,一个人是不可能在有限的器材和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个实验的,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提出解决的方法,合作是唯一的途径,这时教师就可以顺水推舟的让学生懂得合作的意义,同时增加学生的合作意识。有时甚至可以在个别学生独断的行为下而导致实验失败时,我们就可以用事实来证明合作意识是必不可少的。

三、努力提高合作效率

1.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是课堂的理论引导者,对于学生学习,效果有着关键性的影响。实施积极有效的合作探究式学习就应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在设定一定难度问题时,教师应在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进行积极的、正面的引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困难,使其适应教学的思路,学会与他人合作,提高合作探究的效率。

2.及时作出有效的评价

适当的评价是学生深入探究的关键,也是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肯定。小组间的互评,能使学生小组之间产生比一比的想法,在竞争中合作探究,在探究中进步。但主要贯穿于科学教学活动过程的评价是教师的评价,教师在评价中应投入真情,如赞许的目光、激励的言语、智慧的点拨,为学生的进一步探究提供了动力。如在种植凤仙花的活动中,小组之间的种植情况可以比一比,教师可以适当的评价,哪些方面做的较好,哪些方面还有不足需要改进,结合学生的表现,给学生一个综合的评价,这样给学生探究的活动就增加了更多的动力,努力提高学生合作的效率。

四、增加合作探究能力

1.激发学生课堂合作探究的能力

课堂合作探究的过程,是相互调整、相互改进、互补共效的过程。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可以使学生在精神上受到鼓舞,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

在执教《磁铁有磁性》一课时,我给每组准备一块磁铁、若干大头钉、纸片、木片、铜片、玻璃片等。要求试一试磁铁能否隔着这些物质把大头钉一个个吸起来?并在记录本上写出小组实验结论。在实验过程中我播放一段轻音乐,让学生在音乐声中合作探究,同时,我走入他们中间,和他们一起合作学习。没过一会,就有很多小组完成了合作探究任务。没有完成的小组,我在看他们的神情好像有点着急了,则会安抚他们:“不要急,慢慢来,需要老师的帮助可以提出来!”结果出乎意料没有小组需要帮助,都是在小组合作的情况下完成了探究活动。

2.促进学生课后合作探究的能力

课堂学习是学生重要的场所,但不是唯一的场所,课后活动对于小学科学课来说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有些活动往往要通过小组成员甚至全体同学课后共同的观察实验才能完成并得出结论的。

如三年级《动物的生命周期》一单元主要是对蚕的一生进行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探究过程,然而对于这个过程的观察实验在课堂上是不可能完全的展示给学生,光靠一些短片也不足以给学生一些深切的感受。只有靠学生课后的饲养的实践活动才能正真让学生体会其中的奥秘。然而这个饲养观察的过程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光靠个人很难完成的,(下转第137页)

(上接第75页)只有团体的合作,甚至于全班学生共同探讨研究,建造一个适合蚕宝宝生长发育的环境,那么如何加强课后自主合作观察研究呢?

(1)课外合作交流。学生在饲养蚕宝宝的时候可以以住的较近的学生为一组,小组成员间的分工要明确,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的工作,有的负责食物,有的负责气温,有的负责安全等,总之要充分体现每位成员的价值,以利于交流自己的观察研究结果。

(2)适时有效回馈。注重实效是饲养蚕的基本要素,当然教师不能急于求成,以偏概全,课后饲养过程中,教师要给每小组学习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也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活动时间,而学生只有在及时的观察讨论描述并回馈给教师后,才能做出一个比较正确的结论,当然这个结论是学生课后合作探究的成果。

合作探究学习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往和沟通,增加了相互的了解,同时对其他同学的思路进行分析思考做出自己的判断,这种活动不仅锻炼同学们的交际能力,也增强了他的生活实践能力,这种合作探究给每个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之间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精神。

总之,我认为在科学课堂内外必须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会学生合作探究的方法,并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最终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小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7第一期

上一篇:成功创业者的7种特质下一篇:鲇鱼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