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欣赏

2024-07-10

外国文学欣赏(精选十篇)

外国文学欣赏 篇1

《简爱》这部作品成功塑造了一个坚强、独立的女性形象。她生活穷困, 受尽挫折, 但是她追求男女平等, 渴望爱情, 充满智慧。虽然这部小说是以爱情为主题的, 但是主人公对美好生活向往及对理想勇于追求, 在与命运的不断斗争中获得美好的生活, 是对当时上流社会拜金、贪婪、堕落等行为的强烈抨击。本文就这部作品中所展现的女性形象、人物性格和文学价值等方面来欣赏《简·爱》。

1. 作品简介

《简爱》是十九世纪的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之一, 现在很多人认为这部小说其实就是夏洛蒂自身生活的真实写照, 非常具有自传色彩。主要讲述了简爱从小失去父母, 寄养在舅母家, 但是在这个家庭里她受到种种虐待。在被舅母赶去罗沃德孤儿院后同样受到了各种屈辱, 但她从来没有屈服。离开孤儿院后她去了桑菲尔德庄园做家庭教师, 在这里开始了她浪漫而传奇的人生。她与男主人公罗切斯特的爱情若即若离、真挚而浪漫, 在历经磨难之后终于幸福牵手。

2. 主要人物形象鉴赏

2.1 简爱

首先, 简爱最鲜明的性格特点是她的独立、坚强和勇于反抗。最早在书中体现出来是她在舅母家生活的那段时间, 她受到里德太太多年的虐待和小里德等人的嘲笑欺辱, 这种自尊与现实的矛盾冲突必然会使她的反抗意识逐渐强烈起来。在与小里德对打和怒斥里德太太的残酷和偏见时, 她的勇敢和独立自主的意识显露无疑。而在爱情中的简爱的表现同样是独立自主富有新思想的。她不会刻意奉承罗切斯特, 而是按照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回答他的问题, 她的率真、坦诚使得她在对罗切斯特的爱上大胆和真挚。

其次, 简爱另一方面又爱主观幻想。由于童年生活的不快乐, 她并没有享受到一个儿童应该有的生活权利, 在痛苦不堪的生活中她只能求得内心的支持, 她丰富的想象力无法在外界中展现出来只能回归到内心世界, 简爱的想象力和浪漫主义的性格逐渐形成。她总是幻想着结识更多的不同性格的人, 幻想着什么时候能够进入一个希望与恐惧并存的新天地。她虽然社会地位卑微、貌不惊人, 但是, 她有理想有追求、有着对生活的无限向往和幻想, 正是这种幻想一直伴随着她的生活[1]。

2.2 罗切斯特

首先, 罗切斯特其实在本质上和简爱是同一种类型的人, 他们都非常真诚和坦率, 向往自由和新的生活。罗切斯特虽然是一个商人, 但是他风度、优雅、气质高贵。他朴实、正直, 完全不像那个时代的商人一样自私自利、虚伪和贪婪, 相反, 他坚毅果敢, 敢爱敢恨。在变故面前默默承受。他勇敢地接受简爱, 一个贫穷与她地位不想当的女人。他敢于冲破世俗而追求自己的爱情, 在那个时代的英国是难能可贵的。

其次, 罗切斯特代表了那个时代婚姻制度的牺牲者的形象。他虽然出身名门, 但身为次子的他不能继承财产, 为了富足的生活他被迫娶了有着巨额陪嫁的伯沙·梅森。这场没有爱情的婚姻注定是失败的, 随着伯沙·梅森因为家庭遗传的原因疯掉, 罗切斯特陷入了痛苦之中。而简爱的出现幻想了他内心对的浪漫爱情向往, 简爱的朴实和真诚打动了他。

再次, 我们不能否认罗切斯特身上的男权主义思想。在对待两个女人上他的男权思想不断展现。在娶了伯沙·梅森之后, 他变得富有, 但是当伯沙·梅森疯了之后他将她禁锢并说她疯了, 而她只有通过纵火来表达自己的愤怒;在和简爱的爱情中, 他牵引着简爱, 企图用财富和夫权来控制她。他急于让简爱过上富足人的生活却忽略了她的独立人格和尊严, 在男权统治下的社会里罗切斯特难免会流露出这种性格特点[2]。

2.3 疯女人伯沙·梅森

这个被很多读者视为简爱陪衬的疯女人形象, 通读全文我们能够发现她其实并不是一个坏女人, 而是一个可怜, 令人同情的女人。在她的几次破坏行动中她并没有伤害哪个女人甚至简爱, 她的矛头都指向了男人, 她知道自己的对抗对象。通过分析品读, 不难发现, 伯沙·梅森其实是简爱内心怒火的化身, 伯沙每次出现都是简爱愤怒但是必须压抑的时候, 而伯沙歇斯底里的发泄着她对丈夫的不满, 当伯沙放火烧掉庄园则是象征着那个禁锢罗切斯特和简爱两个人的地方从此消失, 如此说来, 伯沙也是一个冲破束缚、渴望生活、反抗男权的女性形象[3]。

3.《简爱》的文学赏析

⑴这是一部充满着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作品。作品以第一人称简爱的自叙形式写成。小说中大部分是人物的心理描写, 这也是本书的特色。全书构思精巧、情节波澜起伏, 读者被带进一个充满反抗与斗争的氛围中。以行情的笔法描写了男女主人公之间真挚的爱情和美丽的自然风景, 感情色彩丰富而强烈。《简爱》的优美、动人、扣人心弦使它至今保持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⑵小说通过男主人公罗切斯特两次截然不同的情感经历, 强烈地批判了以金钱作为婚姻基础的观念。塑造了简爱和罗切斯特在思想、才能、品质与精神上的默契。

⑶小说主要围绕简爱和罗切斯特的爱情来展开描写。简爱对爱情的看法是爱情要建立在平等自由的基础上, 而不要被金钱、财富和社会地位所束缚, 真正相爱的人是不在乎这些的, 这深化了她的独立自主的个性。她对罗切斯特的财富不屑一顾, 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你一往无前。罗切斯特被她的勇敢和率真所打动而爱上了她。

4. 结语

在欣赏《简·爱》的时候, 要充分了解到人物性格和贯穿始终的简爱与罗切斯特的爱情。简爱的不堪忍受穷苦生活而奋力反抗的形象是当时英国低层人民生活的最真实写照。夏洛蒂这样一个没有接触过社会的女人能够把生活在社会下层里的觉醒中的新女性形象塑造的这么成功, 对于当时的女性作家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摘要:《简爱》可以说是夏洛蒂·勃朗特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它所塑造的年轻少女简爱不卑不亢, 充满想法, 对生活和爱情的渴望和坚持让人记忆犹新。这样一个坚强独立且勇于和社会及宗教进行抗争的女性形象一直是人们所推崇的。在品读欣赏《简爱》时, 不能仅仅把它当做一部描写爱情的小说去读, 还要深刻的体会简爱所处时代的背景、文章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设计甚至是语言的运用,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鉴赏就能够慢慢的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也就在鉴赏的同时得到一次心灵的洗礼。

关键词:《简爱》,文学价值,文学欣赏

参考文献

[1]龚轶, 浅析简爱的反抗精神及其时代意义[J].九江学院学报, 2010 (2) .

[2]李红萍, 论简爱独立人格的塑造[J].泉州师专学报, 2011 (1) .

外国文学欣赏作业 篇2

《威尼斯商人》的剧情是通过三条线索展开的:第一条是夏洛克的女儿杰西卡与安东尼奥的友人罗伦佐的恋爱和私奔;第二条是鲍西娅选亲,巴萨尼奥选中铅匣子与鲍西娅结成眷属;最后即最为重要一条的是主线,安东尼奥为了帮助好友巴萨尼奥向鲍西亚求婚,向高利贷者犹太人夏洛克借款三千元而引起的契约纠纷。

高利贷者犹太人夏洛克因为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是个宽厚为怀的富商,借钱给人不要利息,影响自己的事业,加之又侮辱过自己,所以仇恨安东尼奥。恰巧此时安东尼奥的好朋友巴萨尼奥因要向贝尔蒙一位继承了万贯家财的美丽女郎鲍西娅求婚,而向他告贷三千块金币,安东尼奥身边已无余钱,只有向夏洛克以他那尚未回港的商船为抵押品,借三千块金币。于是夏洛克借签订借款契约之事设下圈套,想要报复安东尼奥,要求他身上的一

磅肉代替商船。在一番口舌之后,安东尼奥答应了。巴萨尼奥欢天喜地的到贝尔蒙脱去求亲了,在贝尔蒙脱,他不但自己成功获得了鲍西亚的青睐,而且他的侍从葛来西安诺喜欢上了鲍西娅的侍女尼莉莎,然而两对新人因为安东尼奥的来信只好匆匆结了婚。安东尼奥信中说:他的商船还没有回来,他立刻就要遭到夏洛克索取一磅肉的噩运,因这一磅肉可能会导致他性命不保,所以,他希望见到巴萨尼奥的最后一面……听到这个消息,巴萨尼奥与葛来西安诺赶紧奔回威尼斯,鲍西娅与尼莉莎也偷偷地化装成律师及书记,跟着去救安东尼奥。在法庭上,鲍西娅显示了她的聪明和机智聪,她答应夏洛克可以剥取安东尼奥身上的任何一磅肉,但是既不能使安东尼奥流一滴血也不能使安东尼奥的生命受到威胁。夏洛克无法做到,最后法庭宣布夏洛克意图谋害威尼斯市民,没收了他财产的二分之一,另外二分之一则给安东尼奥,但是安东尼奥把这笔财产让给了夏洛克的女婿——罗伦佐。

就这样,鲍西娅巧妙地挽救了安东尼奥的生命。同时,鲍西娅及尼丽莎也巧妙地捉弄了他们的丈夫。她们要求巴萨尼奥和葛莱西安诺用结婚戒指作为替安东尼奥辩护的报酬,其它一概不要。为了报答对朋友的救命之恩,他们无奈同意了。然后回到了家中,鲍西亚和尼丽莎假装不知情,责备丈夫忽视了结婚戒指的意义,并一口咬定是他们把戒指送给了别的女人。一连发窘的解释后,终于真相大白。不久安东尼奥的船只也顺利地到达港口里了!

全剧的高潮出现在鲍西娅以律师身份出场的一幕她的出场对矛盾冲突的剧烈变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她登场后一再宣布坚持依法审理,这无疑于鼓励夏洛克坚持处罚。从表面上看,鲍西娅似乎是处处为夏洛克打算,而实际上把夏洛克一步步地逼向绝路。最后,鲍西娅又劝他从起码的人道出发,在割肉时请一位外科医生,以免安东尼奥丧命。但夏洛克的目的就是要致安东尼奥于死地,当然不会同意。鲍西娅接过夏洛克坚持的“照约处罚”判决只许割肉,不准流血,只准割一磅肉,不准多一点也不准少一点,即使是一丝一毫,也要诉讼者抵命。夏洛克惊愕之余要求撤回原诉,但鲍西娅依据法律,剥夺夏洛克全部财产,将其一半充公,将另一半判归受害一方。鲍西娅执法如山,夏洛克只好节节败退,彻底败诉。鲍西娅以请君入瓮的方法让夏洛克自己钻进死胡同。剧中情节线索到这里会合,矛盾冲突双方正面交锋。全剧的两个主要人物——夏洛克和鲍西娅的形象以及全剧的主题思想在这一场都得到充分的表现。莎士比亚精心设计的这场戏,以其扣人心弦的情节,合情合理地展示了人物形象及矛盾冲突。从“法庭”一场来看,它写法庭审判,并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但在莎士比亚的笔下,却把这场戏写的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有很强的艺术魅力。莎士比亚运用层层铺垫的手法,推波助澜,将矛盾的双方推向白热化,然后奇峰突起,使剧情急转直下。这种大开大合、曲折有致的情节安排,显示了莎士比亚杰出的戏剧才能。

在这部作品中,莎士比亚善于通过行动和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形象。主要人物夏洛克是高利贷资本的代表,是一毛不拔的守财奴。但爱财如命的夏洛克却一反常态,非要一块无用的人肉,可见其心胸狭窄,冷酷无情,复仇心极重。败诉以后他又想要三倍的还款,贪吝的本相暴露无遗。同时,他也是一个饱受欺侮的犹太人,人们对夏洛克,既鄙夷他的贪婪,憎恨他的残酷,又同情他所受的种族压迫和屈辱。夏洛克可以说是这部喜剧中的悲剧人物,女儿抱着自己的财产和情人私奔了,最后甚至是输掉了自己的剩余的一部分财产。鲍西娅同样主要人物,她是莎士比亚极力歌颂的人文主义者的形象。她谈吐文雅,机智勇敢,是新时代女性的代表,在她的身上闪耀着女性觉醒时代的曙光。她为了援助丈夫的朋友,女扮男装,有胆有识,在面对咄咄逼人的夏洛克的时候,从容不迫,一步步让对手落入自己的圈套中。既维护了法律的尊严,又置恶人于死地,大快人心。

安东尼奥:他是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商人。他珍重友情,为了朋友而向高利贷者借钱并为此死而无怨;他宽宏大量,面对夏洛克的无耻阴谋,竟逆来顺受。总之,他身上有正派,重情,温文尔雅等人文主义者为之讴歌的品质。

这本书的道理很通俗但却又发人深省,它告诉我们如何看世界,如何做事情,求真务实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它通过剧中人物对金钱的看法,揭示了世人对一切事物的看法。现实生活中,我们看事物、评价人物不能只凭外表。所谓真人不露相,要相信只要是金子终究是会

文学欣赏与文学创作的影响互动 篇3

关键词:文学欣赏;文学创作;关系

人们可以通过文学作品进行思维的拓展,进一步领悟生活中的真谛。文学作品是人们了解世界,培养自身涵养和文明素质的有效途径。人们可以通过品味文学作品得到个人对人生价值的诠释,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享受。文学作品的创作是为了更好地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在呈现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需要接受专业学者和大众对文学作品的赏析,这样能够有效地进行文学作品的赏析工作,是积极促进高质量文学作品创作的有力措施。本文针对文学欣赏和文学创作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的互动影响力。

一、文学欣赏的内涵

文学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集结了作者的智慧和情感,读者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本身,进行更深一步的体会,在阅读文学作品本身的基础上更深一步地理解和想象,提升阅读的乐趣和意义。

文学作品的欣赏是有其固定步骤的,首先是在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前要充分地按照自己的理解能力进行文章的选择。选择的依据是个人的文化素养以及情感领悟能力。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选择,进行基本的欣赏阶段定位,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含义,进一步想象和体会作者的心境。其次,在选择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时,要对自己所选择的文学作品报以热情。充分期待的心情能够激发对文学作品实质内容的更高要求,在阅读的过程中就会有目的地进行阅读,并且提出文学作品中的优异之处和弊端。

通过文学作品这个载体进行读者和作者的沟通联系,能够在极大程度上丰富读者的精神感受,也能帮助作者传递自己的情感。读者可以通过阅读时的体会进行想象的发挥,提升自己阅读时刻的趣味性。作者则能通过文学作品进行有效的情感传递,在传递的过程中呈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共鸣。人类情感的交融是文学作品价值的最高体现。

二、文学创作的概念

文学作品的创作是一个伟大的精神价值创作过程,是作者精神和情感的有力体现,向读者传递思想的过程中,完成文学和灵魂的交换。文学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要积极地融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完成的艺术形象的塑造。通过具有感染力的文学叙述能力进行感人的传播,能够完善作者头脑中的思想,进而进行作品形象的创作,进而塑造作者的独特思维建立。

文学创作具有它的文学特点,首先是整个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是具有变化性的。在文学作品创作的过程中,作者的思绪会伴随时间、环境,以及周遭人的情绪等诸多原因而产生改变,或者是出现思维上的灵感,在创作的过程中出现的特点都是具有文学创作艺术性的。文学作品的创作者都具有自身的创作周期,在创作的周期里能够满足自己的创作灵感进行文章的想象和发挥,但是文章中还包含着深刻的情感诠释和意义哲理。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作者能够从贴合实际的故事引导角度出发,在创作的过程中添加艺术的创作和想象能力,从而进行深度的情感渲染,在复杂的情感诠释中,进行逻辑和文学思维的融合。

三、文学欣赏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文学创作是文学欣赏的基础,文学欣赏推动文学创作的进展,两者共同进步。文学作品的创作加速了文学欣赏的诞生,为了能够进行文学作品的品鉴,文学欣賞的方式被大众慢慢地所接受,在接受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欣赏体系,促使文学作品更具有艺术价值,并且在保留原有文学构架的同时又增添了文学内涵,促进大众的接受能力和阅读价值。运用文学欣赏的方式进行文学创作的延续和发展,利用文学欣赏的方式帮助文学创作提供动力,使文学创作更加完善和完美,在充分表达文章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进行文学灵感的创造,体现文学内涵和价值。文学作品的文学价值是通过文学欣赏的过程被有效传播的,文学作品中的内容能够成为树立读者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者,通过正确的文学作品指导,能够让读者在领会作者文章本意的同时,深刻品位文章中的社会教育意义。在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不断地完善文学作品的质量,能够有效地提升文学作品的欣赏价值。作者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能够运用适当的词汇来表达自己创作的思路和感情,是非常具有生活含义和社会意义的。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极高的社会指导意义,高质量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够提升国民的认知能力,还能够充分地提升国民的阅读素质。文学欣赏的作用就是能够促进和推动文学作品的再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体验;通过对文章中故事性的解读,帮助学生对社会生活指导思想的理解。文学作品的创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会受到读者的影响,一般作者都会根据读者的心理需求进行文学作品的内容创作,虽然不是完全的指导中心思想,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作者的选材和主旨的表达。实际的生活感受是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的重点,贴合实际生活的创作更能够吸引读者。想象力的丰富直接决定了文学作品和文学欣赏的研究价值,更加非凡的体验感受可以促进文学作品的艺术色彩。

文学创作能够激发文学欣赏的发展,文学欣赏能够促进文学创作的艺术价值。文学欣赏和文学创作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作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学明.从“毛泽东时代”到“后毛泽东时代”:简论当代文学制度的变革及对文学创作的影响[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75-81.

[2]邓心强.论“虚实”在魏晋六朝的发展及与文学创作的互动关系[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72-77.

文学意境欣赏与教学 篇4

1 构成文学意境的基本模式

1.1 触景生情、情随景生

这种模式体现的是空间美, 原本作者没有预想在作品中融入某种情意, 只是在遇到某种景物后, 触发了内心的情意, 由此借对景物的描写, 将内心情感抒发出来。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的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描写了鸡声、月光、茅店、板桥、人际、霜冻, 这些是原有的基本物象, 诗人对此进行刻画与描叙, 使读者在眼前呈现出一幅旅人在荒凉乡村道路上清晨踏霜的生动景象。

1.2 移情入景、景中生情

这种模式体现的是传神美和动态美。作者本身蕴藏着强烈的情感, 一旦接触到景物并将此种情感全部倾注于其中, 借对景物的描写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 将客观景物描写赋予了浓重的主观色彩。如, 杜甫的“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诗中的“花溅泪”和“鸟惊心”都带有诗人“感时”与“恨别”的主观色彩。在遇到鸟语花香的情境时, 人们往往会抒发自身的喜悦之情, 可是作者身处于安史之乱时期, 被迫面临家人离散的境地, 所以杜甫见花开也会流泪, 听见鸟语便会惊心, 美好的鸟语花香在诗人看来只是勾起痛苦回忆的导火索。诗人将客观事物与主观感受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达到了意境的统一, 体现了传神美和动态美。

2 文学意境欣赏与教学的策略

2.1 对情景交融细致品读

情景交融是意境最为明显的特征, 作者将自身的情感融入到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之中, 借对景物或场景的描写抒发情感。所以, 对文学意境的欣赏可以从“景”与“情”两方面着手, 而“情”是理解的重点, 是能够把握作者思想情感变化的主要因素。首先, 找寻情感源头。对文学作品的品评不仅要拥有较强的艺术鉴赏能力和丰富的艺术鉴赏经验, 还要具备“知人论世”意识。作品的思想情感必然与其所处于的环境和性格息息相关, 所以在欣赏作品意境时应当先找到作者的情感源头, 触及到作者的情感脉络。例如, 在了解李白重情义、爱游历的性格特点之后, 才能准确把握《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所蕴藏的“情”, 表现了李白对美好景物的向往, 以及不能与友人同游的惋惜, 表达了对友人依依惜别之情;其次, 抓住文中的关键字词。诗中有“诗眼”, 词中有“词眼”, 文中有“文眼”, 这些关键的字词语句可以营造出深邃的意境, 准确传达文章主旨。例如, 王维的《送别》中“君言不得意”中的“不得意”, 在交代友人归隐原因和不满情绪的同时, 也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愤懑;再次, 对景物特点和情感语言进行分析, 把握作品的情感变化。景物特点的描写可以传达作者思想情感, 达到“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境界。例如, 范仲淹《苏幕遮》中对秋景凄凉、萧索的描写, 表达了自己的羁旅愁思。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应让学生对景物特点进行分析, 揣摩情感变化, 进而帮助学生体会作品中的意蕴。

2.2 掌握虚实相生的特征

虚实相生是文学作品意境的结构特征, 表明了虚与实之间的联系, 使两者存在相互转化、相互渗透的关系, 达到虚中有实、实中带虚的境界, 进而丰富作品的意象, 拓展诗文的意境。例如, 刘禹锡的《乌衣巷》中, 对乌衣巷、朱雀桥、夕阳、燕子、野草花等是实物描写, 而对六朝古都繁华景象的联想和对历史变化的领悟则是虚构想象, 通过将现实景物与虚构想象进行对比, 表达了作者对大唐社稷的担忧之情, 也是展现了作者忠贞正直的形象。虚实相生分为以下两种形式:其一, 从“实”到“虚”, 到达“境”到“意”的转变。作者的情感是无法用语言去直接表达的, 而只能将其用“虚”的形式加以展现, 利用化虚为实、化情思为景物的手段, 使自然景物、生活情景与作者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其二, 由语言的变形处展开想象。我国优秀的诗文作品有时会运用语言变形, 如颠倒词序、改变词性等方式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例如, 蒋捷的《一剪梅》中“流光容易把人抛, 红了樱桃, 绿了芭蕉”, 这里的“红”与“绿”均是原本的形容词转换为动词的用法。在面对此类文学作品中, 教师应当为学生多举一些经典例子, 让学生能够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特点, 理解颠倒语序、改变词性后语句的真实含义, 引导学生在语言变形处展开丰富的联想, 体会诗人的情感。

2.3 切身体会无穷韵味

无穷韵味是文学意境的审美特征, 是指由意味、物色、事件、语言、风格、情感等因素所共同构成的美感效果。韵味虽然存在于整个文体之中, 但是却能将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例如, 欧阳修的《踏莎行》构思极为新颖, 上片描写了游子途中的所见所闻, 借以欢乐的手法刻画离愁, 达到了欲扬先抑的效果, 欧阳修以实景作为暗示, 烘托出离别的情感, 运用景生情、物设喻的表现方式, 将愁寓于水。下片描写闺中人对游子深深的思念, 进而烘托出游子思归的迫切心情, 上下片呈现出递进的关系, 以发散式的表达形式将离愁别恨展现的意味深长、荡气回肠。这首词以春水作为比喻愁肠的事物, 既生动, 引人无限遐思, 又以虚衬实, 言简情深、情景交流, 表达了强烈的意境, 值得后人细细品读其韵味。在品读韵味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传授学生熟悉意境创作的常用表达技巧, 如比喻、对比、通感、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 以及烘托、渲染、反衬、点面结合、用典等表现方式, 以帮助学生切身体会作品的意境。此外, 教师还要帮助学生熟悉意境创作的经典例子, 让学生熟记于心, 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丹.浅析古典诗歌教学中的意境美[J].魅力中国, 2011 (16) .[1]张丹.浅析古典诗歌教学中的意境美[J].魅力中国, 2011 (16) .

[2]徐桂萍.中国古典诗歌意境教学的美学价值[J].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11 (4) .[2]徐桂萍.中国古典诗歌意境教学的美学价值[J].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11 (4) .

[3]张国平.中学语文教学中诗的意境领略[J].现代教学研究, 2012 (1) .[3]张国平.中学语文教学中诗的意境领略[J].现代教学研究, 2012 (1) .

[4]张征宇.浅析戏剧导演教学的文学意境练习[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35) .[4]张征宇.浅析戏剧导演教学的文学意境练习[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35) .

《外国小说欣赏》文学常识整理 篇5

1、海明威——美国小说家。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桥边的老人》——现实主义短篇小说——“冰山理论”

美国大诗人弗罗斯特在海明威用猎枪自杀的次日作了恰如其分的描述:“他坚韧,不吝惜人生;他坚韧,不吝惜自己。„„值得我们庆幸的是,他给了自己足够的时间显示了他的伟大。他的风格主宰了我们讲述长长短短的故事的方法。我依然记得我想对碰上的每一个人大声朗诵《杀人者》的那股痴迷劲。他是我将永远怀念的朋友。举国上下沉浸在哀痛之中。”

海明威早期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7)、《永别了,武器》(1927)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50年代后,他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性格”(代表作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0)。

在艺术上,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

2、弗吉尼亚·伍尔夫——英国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世界三大意识流作家之一,被誉为“20世纪最佳女作家”。《墙上的斑点》——意识流短篇小说

莎士比亚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主要作品为剧本37部,悲剧有《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合称“四大悲剧”)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喜剧有《威尼斯商人》,马克思称之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3、维克多?雨果——19世纪法国伟大作家,浪漫主义文学最卓越代表。《炮兽》——浪漫主义长篇《九三年》节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巴尔扎克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主要作品为《人间喜剧》百科全书(包括《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等),是世界文学中规模最宏伟的创作之一,也是人类思维劳动最辉煌的成果之一,马克思称它“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

4、马克西姆·高尔基——前苏联无产阶级伟大作家。

《丹柯》——浪漫主义象征性寓言体短篇小说——《伊则吉尔老婆子》

主要作品: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长篇小说《母亲》,散文诗《海燕》等。列宁称他“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代表”,称《母亲》是部“非常及时的书”。

5、列夫·托尔斯泰

《娜塔莎》——长篇《战争与和平》节选

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主要有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长篇小说《复活》、自传体小说《童年》《少年》。他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因此被列宁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已被公认是全世界的文学泰斗。

普希金十九世纪俄国最伟大的诗人。“俄罗斯文学之父(始祖)”;其作品被称为“俄罗斯生活百科全书”;主要作品为抒情诗《自由颂》、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

屠洛涅夫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罗亭》《父与子》《贵族之家》,散文故事集《猎人笔记》描写农奴的悲惨生活,抨击农奴制度,被誉为“一部点燃火种的书”。《父与子》是屠格涅夫的代表作。

契诃夫19世纪末俄国伟大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主要作品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套中人》,中篇小说《第六病室》,剧本《海鸥》《万尼亚舅舅。他是俄罗斯唯一以短篇小说创作登上世界文坛高峰的作家。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之一。

果戈里19世纪俄国最优秀的讽刺作家,《钦差大臣》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死魂灵》吝啬鬼形象(四大吝啬鬼形象之一)。

奥斯特洛夫斯基:20 世纪前苏联作家,代表作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6、泰戈尔 ——19-20世纪印度伟大诗人

《素芭》——现实主义短篇小说

代表作《吉檀迦利》《园丁集》《飞鸟集》和小说《沉船》。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亚洲第一人。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

7、其他

《清兵卫与葫芦》——现实主义短篇小说——【日本】志贺直哉

《在桥边》——现实主义短篇小说——【德国】海因里希?伯尔,197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牲畜林》——现实主义短篇小说——【意大利】卡尔维诺

《半张纸》——短篇小说——【瑞典】斯特林堡

《山羊兹拉特》——现实主义短篇小说—【美】艾萨克?什维斯?辛格,197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欣赏啊,沿着文学的小径 篇6

亲爱的同学,祝贺你圆满完成小学学业,成功迈进了初中的大门。对于初中的语文学习,你或许会感觉有些陌生甚至有点迷惘。别担心,未来三年,我——初初(《初中生世界》杂志人物形象)会与你朝夕相处,和你一起徜徉书海,激扬文字,尽情领略文学的魅力,尽心体会表达的淋漓。

翻开初中语文课本,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便是一扇绚丽多彩的文学之门。跨进这扇大门,初初和大家一样,被琳琅满目的文学珍宝深深地吸引了。这里有巴金先生、冰心老人的优美散文和诗歌,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温婉小说,有流传千古、启人深思的寓言故事……这个单元,处处洋溢着文学之美!

但初初在想:怎样才能体会和感受它的美丽呢?这个单元告诉了我们答案:亲近文学。对于初中语文的起始单元,初初想,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去初步体会文学的美。

文学的美,美在样式的多样性。散文的细腻,诗歌的简练,小说的厚重,都从不同角度呈现了文学的别样精彩。亲近文学,我们要能感知各种体裁的特点和表达功能。

文学的美,离不开语言的美。或清新、或隽秀、或质朴的语言,各有特色,自有千秋。亲近文学,需要我们用心去品读作品的语言,感受语言的独特魅力。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或深邃的思考,这就需要我们在字里行间仔细思索和体悟,感受其意蕴之美。

学习这个单元,请大家和初初一起,沿着体裁的小径,穿梭于语言的丛林,尽情去品味文学的美丽和魅力吧!初初相信,这将是一次愉快而富有收获的旅行!

《繁星》延伸文本——

海上日出

巴 金

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很静,只听见船里机器的声音。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很浅很浅的。转眼间,天水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道红霞。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越来越亮。我知道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

果然,过了一会儿,那里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真红得可爱。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也突然有了光彩。

有时太阳躲进云里。阳光透过云缝直射到水面上,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有时候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阳升起来,人就不能够看见。然而太阳在黑云背后放射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后来,太阳慢慢透出重围,出现在天空,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候,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

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选自《海行杂记》,巴金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鉴赏空间

读完文章后,我们能从内容和样式上感知到,本文和《繁星》一样,是一篇非常优秀的写景抒情散文。行文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描绘了晴朗天气和有云时海上日出的不同景象,写景注重色彩的搭配和动静的结合,将海上日出这一自然奇观展现得绚丽多彩,朝气蓬勃。

在写景之中,也自然流露出作者对海上日出的无比喜爱和赞叹之情。

读有所思

1.本文和《繁星》都是写景散文。你觉得两篇文章在写景手法上有哪些相同之处呢?

2.读完这篇文章,你觉得作者除了表达对日出的赞叹之情外,还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冰心诗三首》延伸文本——

繁 星

三五

万千的天使,

要起来歌颂小孩子;

小孩子!

他那细小的身躯里,

含着伟大的灵魂。

春 水

三三

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便小了。

一〇五

造物者——

倘若在永久的生命中,

只容有一次极乐的应许,

我要至诚地求着:

“我在母亲怀里,

母亲在小舟里,

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

(选自《繁星·春水》,

冰心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版)

鉴赏空间

《繁星·春水》兼具中国古典诗词和泰戈尔哲理小诗之长,善于捕捉刹那间的灵感,以三言两语抒写内心的感受和思考,形式短小而意味深长。特别是语言清新淡雅而又晶莹明丽,明白晓畅而又情韵悠长,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读来回味无穷。

读有所思

1.冰心诗的语言往往凝练含情。请以第一首或第二首诗为例,结合关键词语作简要赏析。

2.仿照第三首小诗的样式,试着仿写一则简短的哲理诗,体会这类诗简练隽永的特点。

《安恩和奶牛》延伸文本——

老人与牛

郭宗忠

阳光暖暖的,令人想起三十多年前生产队里的场院,老牛刺啦刺啦地咀嚼着干玉米叶、地瓜叶、花生叶以及各种青草,享受着冬日短暂的闲适。场院里满是青草的芳香。

牛棚里的火盆烧得旺旺的,招来了许多闲散的老人,烤着火,讲一些村内外的新事旧事。牛棚虽小,却是一个洁净温馨的地方,就像喂牛的老人们一样,干净,真诚,不多事,不较劲。

旧时没有拖拉机,耕地、拉耙、运肥、拉沙、远行,都离不开那些黑牛黄牛。农忙时节,大人顾不上给牛们打草,我们这些孩子就成了主力军。喂牛的老人总会非常仔细地查看我们割来的草里有没有“剌剌秧”,牛儿吃了会剌坏肚子;有没有一种有三片叶子的草,牛儿吃了会中毒……老人会一根根地挑出来。春耕秋收,为了抢时间,牛们的粮食也被送到了地头,人们吃饭时,牛们也赶紧吃几口干草,或者就近啃几口路边的野草充饥,只有天黑下来,牛们拉着马车、牛车以及农具回到牛棚,才开始吃上一顿正餐。

这时候,喂牛的老人早已泡好了豆饼水,牛们把嘴巴深深地扎进水槽,几分钟也不抬头地咕咚咕咚一阵猛喝,随着水位的迅速下降,瘪瘪的牛肚子鼓胀起来。而后,牛们抬起头,甩一甩皮毛上的水滴,走向牛棚的石槽饱餐一顿,然后卧下来,反刍一天劳动的疲累和刚刚吞下去的草料。

到了这个时候,喂牛的老人是不允许有人打扰牛们休息的。我们这些孩子却不管这些,晚上捉迷藏时,牛棚里的干草房、老牛的石槽后面,都成了我们玩耍的地方。见我们招惹得老牛睡不安生了,喂牛的老人总会一摸一个准地从黑黑的石槽底下将我们揪出。

凌晨,鸡叫过两遍,喂牛老人就开始起来烧温热的水,让牛喝一次豆饼水,然后用白天铡好的草料将石槽填满。牛们也机灵,听到老人走到身边,就会“腾”地站起来,靠近石槽吃草料,吃饱了好干活。即使是寒冷的冬天,老牛不再下地干活了,喂牛老人依然坚持半夜起来喂牛。老人将牛当成自己的朋友、亲人一样照顾着,眼中满是慈爱,而牛们的眼中也总是散发出柔和的光,与之相互辉映。

冬日,喂牛老人开始铡那一垛山一样的花生秧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也小鸟似的来帮忙了。其实,孩子们心里惦记的是留在花生秧根部的嫩嫩的花生“妞子”,经过时光的风干,它们已成为籽粒饱满的“小花生”了。每逢找到“小花生”,我们都会如获至宝地扒开,放在嘴里细细咀嚼。喂牛的老人见着了也总是细心地摘下来,休息时给我们一人分一把,于是,我们的衣兜里装满了珍贵的小食品。

我的大伯也是喂牛老人里的一员,一场大病后别说喂牛,连走路也需要人搀扶,不得已离开了牛棚。可是有一天,大伯不知道到哪儿去了,急得一家人到处找。后来,是在牛棚里找到他的,他想最后看一眼和他相依为命了一生的牛们。看过那些老牛,他却再也没有力气走回家去。

(选自2015年5月24日《光明日报》)

鉴赏空间

本文可以算是一篇叙事性散文,如同一位前辈在娓娓讲述着曾经的故事。文章以平实的语言、细腻的叙述,为我们呈现了旧时的农村,一群农民与牛们相依为命,共同奋斗在广阔土地上,追求幸福生活的场景。行文没有在辞藻上过多修饰,也没有着力的抒情或精辟的议论,但平平淡淡之中,农民们对生活的坚定信念,对牛们的亲人朋友般的情谊都一一展现出来。喂牛老人对牛的情感,牛们对农民的忠诚,演绎出人与动物间超越界限的温暖的深情。

读有所思

1.如果朗读第三段中“喂牛的老人总会非常仔细地查看我们割来的草里有没有‘剌剌秧,牛儿吃了会剌坏肚子;有没有一种有三片叶子的草,牛儿吃了会中毒……老人会一根根地挑出来”一句,你觉得重读哪些词语更能体现喂牛老人对牛们的关爱?

2.对于大伯在大病之后坚持去牛棚看牛们最后一眼的行为,你如何评价?

《古代寓言两则》延伸文本——

买椟还珠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选自《韩非子》,赵沛注说,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引婴投江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选自《吕氏春秋·淮南子》,杨坚点校,岳麓书社2006年版)

鉴赏空间

买椟还珠,原意是买来装珍珠的木匣退还了珍珠,后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次要的东西比主要的还要好。启示人们应分清主次,不能取舍不当,本末倒置,喧宾夺主。

引婴投江,这则寓言的寓意比较丰富,选择角度不同,得出的启示也不尽相同。

读有所思

1.读第一则寓言《买椟还珠》,最后一句中的“可谓”“未可谓”两个词语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从第二则寓言《引婴投江》中,你能得出哪些启示?

《为你打开一扇门》延伸文本——

读书改变气质

潘裕民

北宋理学家程颢在《秋日偶成》诗中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刘勰论文学创作主张“贵在虚静”,讲究“入兴贵闲”,如此才能进入最佳状态。可是,如今的时代却有些浮躁与功利。在这处处充满诱惑的年头,一个人要做到“目不斜视”谈何容易。而读书能让人沉潜,让人保持内心的宁静,以求“自得”之乐。

在一定意义上说,读书就是与博学的先生对话,他以和缓的语调,告诉我们物质的速朽和精神的永恒。譬如唐宋,曾肥马轻裘雕梁画栋,而存活于人心不朽流传的,却是诗词歌咏。现在有一句很流行的话:“生活不只有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说明诗在人们心目中依旧代表着美好的事物和理想的生活。何况眼前的苟且,或许就藏着诗和远方。

从人类发展史看,文明与阅读是密不可分的。读书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生活,也是人类传承文明的主要方式。对人来说,恐怕没有比读书更好的精神食粮了。因此,宋代诗人黄庭坚深有感触地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清代的萧抡说:“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神爽。”

的确,读书人与不读书之人是不一样的,这从气质上便可看出。《曾国藩家书》中有言:“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唯读书可变化气质。”其实,每个人的身上,都可看到阅读留下的不同痕迹。正如复旦大学骆玉明教授所说:“一个人一辈子要读过一部大书。读过大书的人,会有不一样的气象。”因为以书为凭,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有书作媒,可穿越古今,知晓天下。读书,不仅仅是知识的源泉,也是滋养人们美好心灵的必由之路。我曾经说过,读书是有境界和品位的。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换言之,阅读不一定能改变一个人的长相,但一定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品位和气质。有些人相貌普普通通,但其言却让别人“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令人如沐春风。你会觉得他深邃厚重,气质不凡。

什么叫气质?宋代张载《语录钞》:“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现代西方心理学的气质是指人的心理素质、内在修养的外在行为总和,一般是指人的个性特点、风格气度。人的气质是先天与后天的统一、内在与外在的统一、率真与理智的统一。

不可否认,读书人确实具有一些特别的气质。这种“儒雅”之气,是通过一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折射体现出来的。正如培根所说:“把美的形象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必须指出的是,这种美好的气质或风度并不只限于那些外交家、政治家和影视明星等公众人物,它也体现在普通人身上。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看,读书对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也具有一定意义。于是乎,每次看到我们的同胞在国外旅游时摘花或乱扔垃圾,在国际航班上大声喧哗或大打出手时,我总在想,其实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阅读解决。一个认真阅读过孔子、托尔斯泰、莎士比亚的人,其素质肯定差不到哪里去,也一定会对学习和研究产生兴趣。

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及其质量,的确关乎一个人的素质养成和精神状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 在现实生活中,人的气息有正、邪之分。正气,人们都愿意接受和弘扬。邪气,人们都不喜欢或厌恶。苏轼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看看朱自清、罗庸、闻一多、王力等西南联大教授的精神气质,还有资中筠、叶嘉莹、龙应台等知识女性,便知此话绝非虚言。难怪有人说,40岁之前不美丽是上帝的错,40岁之后仍不美丽就是自己的错。阅读,也是为自己的美丽负责。由此我想起一件事情:作为北大学生的冯友兰,第一次去办公室拜会校长蔡元培,回来用“光华霁月”来形容自己的感受,那是一个浑身充满光辉的人物,由于这个人的存在,整个办公室都被照亮了。美学家叶朗认为,这是因为一个人的精神境界有高有低,中国传统要求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品质,涵养气象,就必须读书,必须有生活的积累、思想的积淀。因此,我们要牢记郑逸梅先生在《幽梦新影》中所说的话:“不读书,不看云,不焚香,不写字,则雅趣自消,俗尘自长。”因为,只有书香的熏陶、文化的涵养,才会使我们的思想保持鲜活的亮色,与时俱进,体现出时代气质。

(选自2016年7月11日《中国教育报》,本刊有删改)

鉴赏空间

《为你打开一扇门》以散文诗式的语句,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文学是什么,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文学的魅力,鼓励人们去打开文学这扇神奇的大门。而本文可谓是一篇说理的议论文。作者旁征博引,纵横古今,举例与说理相结合,从更广的角度畅谈了读书的意义尤其是改变人的气质之理。文章语言材料丰富,说理严谨有力,感情充沛丰盈。

读有所思

1.本文引用了很多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除了这些,你还能想起一些关于读书的经典名言吗?

《边城》文学欣赏课实录 篇7

教师:边城, 一方拂去了人间烟火的如诗如梦的乐土, 一片未曾被现代文明污染的青山绿水, 坐落在钟灵毓秀的凤凰小城。翠峰如簇, 薄雾缭绕;沱江似练, 缓缓流淌。这里萦绕着淳朴的湘西情调, 更承载着作者的美好理想:这是一座供奉着人性的“希腊小庙”。边城是一泓透明纯粹、不含任何杂质的清泉, 边城是一首田园牧歌式的无韵之诗, 边城是一幅不饰雕琢的天然之画。

二. 检查预习效果, 理清小说人物关系

教师:边城风景如画, 边城的人至善至美。时隔多年, 《边城》这部经典之作, 仍然款款走进我们的心灵。今天我们就从文学欣赏的角度来重温经典。请同学们回顾《边城 (节选) 》中的人物,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人物形象。

学生:天保、傩送兄弟同爱翠翠, 但没有为争翠翠兄弟反目, 而是互相谦让, 手足情深。爷爷五十年来守着渡船, 忠于职守;“对于自己女儿的爱情表示理解, 不加一个重的字眼”, 表现了他的通情达理。

教师:如果说这些人物的心灵都是一颗颗璀璨的宝石的话, 那么翠翠就是这些宝石环绕着的最亮的一颗。

三. 学习新课

教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倾听翠翠的心灵歌谣吧。文学作品中的典型景物能够衬托典型人物。同学们能不能举出一两个例子呢?

学生:林黛玉葬花, “花谢花飞飞满天, 红消香断有谁怜”, 漫天飞舞、枯萎凋零的花瓣恰似她愁绪满怀无法排遣;水生嫂月夜编席, “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 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勤劳能干的水生嫂, 劳动场面富有诗意。

教师:典型景物对典型人物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 景与人水乳交融, 使人物鲜活生动起来。同学们看, 《边城》中与翠翠联系较为紧密的景物是什么?

学生:白塔、碧溪砠、渡船、桃花色的晚霞等等。

教师: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 她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孩童成长为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 渐渐懂得一点人事了, 对生命有了奇妙的感悟, 会想到生死, 能感到孤独;而这一切对她又非常飘渺, 如梦一样, 不久便消失了, 爱情也在这朦胧中降临。文中对什么植物的反复描写让我们能体味到翠翠这种青春的萌动呢?

学生:虎耳草。

教师:对, 虎耳草。虎耳草的花语是“真切的爱情”。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几处写虎耳草的地方。思考:为什么写虎耳草浓墨重彩?虎耳草与翠翠有怎样密切的联系?

(学生找出《边城 (节选) 》有四处地方写到虎耳草。教师展示虎耳草盆景:叶, 心形;花, 紫红色。)

教师:中国文学作品传达感情的方式很含蓄, 感情往往借助一定的意象表现出来。不光虎耳草, 我们学过的文学作品中传递爱情的如:

水乡——采莲南塘秋, 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 莲子清如水。

南国——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我们今天学习的重点就是通过虎耳草这一意象, 解读自然之女翠翠的爱与梦。

教师:下面我们来赏析文中第一次写虎耳草的地方。

一生读:“老船夫做事累了, 睡了, 翠翠哭倦了, 也睡了。翠翠不能忘记祖父所说的事情, 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的歌声浮起来了, 仿佛轻轻地在各处飘着, 上了白塔, 下了菜园, 到了船上, 又复飞窜过对山悬崖半腰——去做什么呢?摘虎耳草!白日里拉船时, 她仰头望着悬崖上那些肥大的虎耳草已极熟悉。崖壁三五丈高, 平时攀折不到手, 这时节却可以选顶大的叶子作伞。一切全像是祖父说的故事, 翠翠以为这梦做得顶美顶甜。”

教师:虎耳草结合了什么在写?为什么要写歌、写梦?“顶美顶甜”反映了翠翠此刻怎样的心理?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学生:虎耳草结合了歌与梦在写。写歌和写梦是因为在歌声中、在梦中去摘虎耳草。歌是爱情的歌, 写梦体现翠翠对爱的憧憬。“顶美顶甜”反映了翠翠欣喜幸福的心情, 反映出她天真纯洁的性格。

教师:那翠翠欣喜幸福之前, 她有怎样的心绪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并归纳。

学生:翠翠感到欣喜幸福之前, 心绪是“薄薄的凄凉”;假想出走吓唬祖父, 感到“空落悲伤”。少女的春心萌动, 但无人可诉说, 听了父母的爱情故事后“神往倾心”又“沉重”。

教师:翠翠憧憬着爱情, 她的爱情之旅是否一帆风顺呢?下面我们一起来赏析第二处写虎耳草的地方。

(生齐读)

教师:“得到了虎耳草, 我可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是什么含义?反映了翠翠怎样的心理?体现了翠翠什么性格?

学生:实际上此时翠翠已经明了她爱的对象是傩送, 她不是不知道把爱的心迹表露给谁, 而是不知道该怎样表露, 反映了翠翠迷茫的心理和含蓄内敛的性格。

教师:翠翠不知道怎样向傩送表白, 所以才有爷爷进城打探, 打探到底谁唱了一夜的歌。爷爷打探的结果是什么?我们来品味文中第三处写到虎耳草的地方。 (生分角色朗读相关语段)

学生:唱歌的是傩送, 傩送与翠翠心灵相通。爷爷打探到是傩送唱歌后, 爷爷又试探翠翠:“翠翠, 梦里的歌可以使你爬上高崖去摘那虎耳草, 若当真有谁来在对溪高崖上为你唱歌, 你预备怎么样?”“河街天保大老走车路, 请保山来提亲, 我告诉过你这件事了, 你那神气不愿意, 是不是?可是, 假若那个人还有个兄弟, 想走马路, 为你来唱歌, 向你攀交情, 你将怎么说?”爷爷把傩送为翠翠唱了一晚上的歌变相告诉了翠翠。

教师:傩送既然与翠翠两情相悦, 按道理说他应该趁热打铁, 将爱情进行到底, 但他没有继续为翠翠唱歌, 翠翠这时候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抓住关键句。 (师范读)

“月光极其柔和, 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白雾, 这时节对溪若有人唱歌, 隔溪应和, 实在太美丽了。翠翠还记着先前祖父说的笑话。耳朵又不聋, 祖父的话说得极分明, 一个兄弟走马路, 唱歌来打发这样的晚上, 算是怎么回事?她似乎为了等着这样的歌声, 沉默了许久。”

“她在月光下坐了一阵, 心里却当真愿意听一个人来唱歌。久之, 对溪除了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以外, 别无所有。翠翠走回家去, 在房门边摸着那个芦管, 拿出来在月光下自己吹着。觉吹得不好, 又递给祖父要祖父吹。老船夫把那个芦管竖在嘴边, 吹了个长长的曲子, 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学生:这两段文字把翠翠的心情刻画得很细致。首先, 翠翠“心里却当真愿意听一个人来唱歌”表现了她的期待。其次, 歌声“久候不至, 自己吹芦管吹不好”, 用“草虫的清音复奏”衬托翠翠这时候纷乱的心情。第三, 翠翠听爷爷吹芦管, 她沉醉于对爱的幻想中, “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教师:月华如水, 翠翠“心里却当真愿意听一个人来唱歌”, 满心都是期待。在爷爷的芦管声中, 她驿动的心寂寞守侯, 沉醉于对爱的幻想中。翠翠跟爷爷聊天, 后来又央求爷爷唱歌她听, 在爷爷的歌声中, 翠翠是怎样的心理呢?我们来一起赏析第四处写虎耳草的地方。

(学生读) “翠翠忽然说:‘爷爷, 你唱个歌给我听听, 好不好?’祖父唱了十个歌, 翠翠傍在祖父身边, 闭着眼睛听下去, 等到祖父不作声时, 翠翠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祖父所唱的歌原来便是那晚听来的歌。”

学生:翠翠主动要求爷爷唱歌她听, 印证了爷爷唱的就是傩送那天晚上唱的歌, 她的心里踏实了。

教师:翠翠在歌声中无比沉醉, 她对爱的表达也由先前的含蓄羞涩变得勇敢热烈了。几处虎耳草的描写与翠翠爱情意识的觉醒是紧密联系的, 虎耳草是翠翠爱情的象征。

四.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一) 人物形象:

翠翠天真纯洁、含蓄羞涩, 在爷爷讲父母故事的鼓励下, 她大胆追求爱情, 变得勇敢热烈, 坚定执著, 虎耳草寄寓着她爱情意识由朦胧到觉醒的过程。

(二) 主题:

作者笔下的湘西, 自然风光秀丽, 民风古朴纯洁。人们不讲等级, 远离功利世俗, 人与人之间真诚友爱。外公对孙女无私的爱, 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 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 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 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 都突出了湘西人心灵的明净无瑕。

五. 拓展探究

1.翠翠选择虎耳草表达她对爱情的向往, 你选择什么植物来寄寓当代的爱情呢?为什么?

2.结合虎耳草续写翠翠的爱情之梦。 (任选一题, 100字左右。)

学生1:我选择莲来寄寓当代的爱情。莲, 圣洁高贵,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爱情是无比神圣、不容亵渎的。莲, 温柔娇羞, 柔情似水。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恰似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爱的柔婉动人让人回味不已。莲, 坚定执著。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谁说那在时光的来回里摇曳的清香不是对爱情的坚守?

学生2:我选择梅花来寄寓当代的爱情。梅花洁白, 代表着爱情的冰清玉洁。梅花凌寒不屈, 傲然绽放于冰天雪地中, 象征爱情的坚贞伟大。就算零落成泥碾作尘, 梅花也要散发自己的缕缕幽香, 爱情何尝不是这样坚毅无私呢?

浅谈文学欣赏课 篇8

文学欣赏课分两种类型:

一是语言欣赏课

语言是文学作品的精神外衣, 最具魅力, 最值得回味, 也最值得鉴赏, 令人受益无穷。而且可以通过语言之美来涵泳情感之美、体悟精神之美, 从而提升生命的质量。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应该引领学生在语言的大花园中涵泳, 领略它的含蓄、它的壮美、它的朴实、它的清新、它的无穷韵味。我们的文学欣赏课应该帮助学生揣摩语言, 发现弦外之音, 了解言外之意, 品味韵味之致。

二是情感思悟交流课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任何文学作品是传情达意的, 都会具有动人心魄的魅力。文学欣赏无论是技法还是形象的欣赏, 它的落脚点都应该归结到对情感的思悟上。例如《端午的鸭蛋》使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和对故乡的热爱, 而《藤野先生》使我们感受到了鲁迅深深的爱国之情。这样的课型最大的好处就在于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净化心灵, 以灵魂的真善美, 情感的美好和高贵, 引领学生一生做善良的人、真诚的人、高尚的人、正直的人、坚毅的人, 一个大写的人。

不管是哪一种文学欣赏课, 优秀的文学作品因充满美的张力而成为审美的对象, 为读者提供了无比阔达的审美空间。文学欣赏课是语文教学中最值得咀嚼回味的大餐, 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体现教师文学修养的重要途径, 也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体现语文魅力的最佳领域。在文学欣赏的过程中, 不仅能习得语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更重要的是通过领略古今中外丰富的文学作品, 能够继承人类优秀文化, 滋养丰厚心灵, 丰富精神生活, 培养高尚品德, 提升个人修养。同时丰富人的想象力, 拓展延伸思维能力, 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激发对生活的真诚热爱, 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 激励人乐观向上、积极进取, 学会做人和做事, 为回报社会奠定坚实的精神基础, 而这正是教育的本质所在。

外国文学欣赏 篇9

一、站在时代的背景下品评作品

文学作品的价值需要经受读者的检验, 而每个人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就是见仁见智的过程了。以高尔基的《母亲》为例, 它讲述了一位平凡的母亲从胆小懦弱的家庭妇女到坚定的革命工作者的蜕变过程。作品中的母亲不再是一个单一的个体, 相反, 她成为了当时俄国社会中的典型人物代表, 是那个时代群众的革命意识被唤醒的表现;再以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为例, 它立意于研究社会被金钱征服的全过程, 用典型的人物刻画出了时代的本质。虽然它汇总了多部文学作品, 但这些都无一例外地揭露了资产阶级发家史的黑暗, 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无限向往。

二、以中国文学为参照欣赏外国文学

以欣赏神话故事为例, 中国神话故事和希腊神话都诞生于人类社会较初始的阶段, 当时虽然受空间隔离的阻碍各国之间难以交流, 但各国社会发展水平却存在着惊人的相似, 但两者之间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中国神话故事多数带有浓厚的历史与政治色彩, 故事人物都被赋予了鲜活的形象与性格, 多有象征意义;而希腊神话的人物就显得较为单一了, 他们代表了希腊人对美的追求, 人物与普通人在形象上并无差异, 但因自身拥有独特的超能力而成为了万民崇拜的对象, 他们成为了希腊人的精神支柱。此外, 在阅读译著时, 还应注意中外语言文化的差异。由于翻译水平参差不齐, 译著所传达出的情感或多或少会与作者本身的情感表达存在差异, 因此在有条件的情况下, 可以将中文译著和原版作品对照阅读, 或许能读出全新的感悟。

三、探寻悲喜剧的美感

1. 发掘悲剧作品的美感

悲剧往往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以剧中正面人物的不幸遭遇作为主脉络, 向人们诉说着人性的辉煌。虽然悲剧以人物的不幸、苦难和死亡等作为题材, 它容易引发人们的负面情绪, 但这种文学表达形式却能被理解和接受, 这是因为悲剧的情节发展是由美的形式表达出来的。悲剧往往比喜剧更能令人产生精神上的愉悦, 这是悲剧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悲剧的苦难并不等同于现实中的苦难, 正是这种艺术形象与实际生活的差距才能令人产生发掘悲剧之美的欲望。悲剧往往与崇高紧密相连, 并不是所有人物的苦难经历都能引发读者的同情与共鸣。在阅读此类文学作品时, 不应仅仅着眼于人物的悲惨命运, 他们面对不幸与恐惧时所表现出来的伟大与正义对于读者来说也是一种情操的陶冶。如《哈姆雷特》《悲惨世界》《茶花女》此类文学作品, 主人公虽然遭受着极大的不幸, 但读者所产生的主观情感中, 赞美应该能比同情占更大的比重。悲剧的艺术表现方式与喜剧有着本质的区别, 但这并不代表悲剧只能传达出负面的情感。如果在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能够寻找出悲剧中传递的“正能量”, 那么对于作品欣赏水平就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2. 走出喜剧故事情节感受作品美感

喜剧是与悲剧截然相反的一种艺术表达形式, 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在以轻松愉悦的方式描述故事情节的发展。以著名喜剧作品《钦差大臣》为例, 果戈里用戏剧性的情节描述了俄国官僚阶层谄媚钻营、愚昧贪婪的本质特征。但当我们跳出故事情节就可以清楚地感受到, 这反应的就是当时俄国社会的现状, 果戈里巧妙地运用了幽默的手法对丑恶和不公正的事物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讽刺。

四、以作者的角度理解文学作品

一般而言,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塑造灵感会源于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或是直接成为了作者自身的写照。以名著《飘》为例, 斯嘉丽不惜以自己三次婚姻为代价, 只因为自己承担着振兴家业的使命, 最后, 她的真爱也离她而去。在作者笔下的主人公斯嘉丽骨子里充满了叛逆, 她敢于反抗长辈的传统婚姻观, 坚持自己的爱情理念, 是那个时代上层社会中离经叛道者的典型。而本书的作者米切尔年轻时学医, 因为母亲的离世她被迫回乡照顾家庭和生意。后来, 米切尔顶着巨大的压力与不务正业的丈夫离婚, 后来与马什再婚才找到了自己的真爱。在某种意义上, 无论是斯嘉丽还是米切尔, 她们都是新时代追求真我的女性的代表, 米切尔塑造了斯嘉丽这个人物形象, 借此表达了自己内心追求宁静淡泊名利的情感。

五、结论

因此, 在欣赏外国文学作品的过程中, 不能单单停留在把握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之上, 还应该放弃约定俗成的套路, 以全新的视角来鉴赏文学作品的深刻内涵。作为读者而言, 更多的应该联系社会现实并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 将外国文学与国内文学进行比较并且站在作者的角度去理解文学作品表达出的丰富情感。要重视自己的主观判断, 用独特的眼光去发掘作者无意中传达出的或许连自身也未曾预料到的内容。只有真正走出固有的思维模式, 才能更好地感受外国文学作品所传达的艺术魅力。

摘要:文学作为一种综合艺术, 在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古往今来, 文学作品所传达出的思想内涵和人文关怀一直推动着人类文明不断进步。但在欣赏外国文学作品的过程中, 读者往往更关注于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最终命运, 但却很少去发掘作品的精神层面的内容, 这是国内对于外国文学作品鉴赏水平有限的结果。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不同的文化之间已碰擦出激烈的火花, 应以新视野和新角度去发掘外国文学作品更深层次的内容。

关键词:外国文学,文化,新角度

参考文献

[1]方汉文.多元文化的中外文学比较:新辩证观念[J].外国文学评论, 2000, 03:137-145.

[2]朱建宏.对外国文学欣赏教学的几点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 2013, 09:51-52.

略谈《外国小说欣赏》的教学 篇10

一、让学习内容单纯而集中。

《外国小说欣赏》是选修模块, 与必修模块相比, 选修模块有更大的选择空间, 它提供的是一种资源, 一个平台, 能让师生尽情地挥洒才华, 因此, 自主地处理教材、灵活地安排课堂成为了一种可能。

教材前言中说到“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欣赏外国小说以及初步感知小说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外国小说思潮迭起, 流派纷呈, 一部小说史源远流长且又头绪繁杂。叙述这样一部外国小说史, 不是本教科书之所能, 对于高中生而言是, 现在就系统接受这方面的知识似乎也没有必要”。因此, 我们不妨解读为:这门选修课程并不是大学课程的“下放”, 学生的学习目标也不是形成完整的外国文学知识体系, 它只是以小说的基本元素为抓手, 以教材提供的话题为平台, 引导学生欣赏外国小说。例如, 教材的第二单元所提供的文本是《丹柯》《炼金术士》, 话题是“主题”, 那么学习的重点就是了解欣赏作品的主题。可以形成这样的学习过程:

第一步, 肯定初读文本《丹柯》的第一印象, 即“丹柯将自己的心掏出来高高地举过头顶照亮前行之路”, 并由此欣赏丹柯这一形象的特点。这一学习过程学生基本上能自己独立或小组共同完成。这样学生既享受到了自主欣赏成功的喜悦, 又为切入话题做了铺垫。

第二步, 探讨作者塑造这样的人物形象力图表达怎样的主题。这样第二层次的学习直奔话题“主题”, 探究形象特点背后的深刻, 学生也完成由表及里、由此 (人物形象) 及彼 (作品主题) 的思维过程。

第三步是, 探究形成作品主题的途径, 更深一步地将获取的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分析文本达成主题的途径, 同时完成能力迁移, 学会自己在自己的文章中表达主题。

三个步骤, 三个问题, 三个层次, 紧紧围绕“主题”逐一展开, 传统小说教学中的“三要素”并未逐一讲解突出, 文本与话题很好地融合为一体。

第四步, 学生自主学习《炼金术士》, 归纳概括主题, 并从中发现《炼金术士》主题的达成的途径——以情节为抓手。《炼金术士》的学习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学习成果的反馈。

同理, 其他的单元也可以根据话题, 结合文本, 做出相对简洁单一的学习设计。“删繁就简三秋树, 领异标新二月花”, 单纯的学习目标, 能为外国小说的学习欣赏提供更多的契机。

二、让学习方式活跃而有趣味。

《外国小说欣赏》的选修性质和欣赏的定位, 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个问题:因对“欣赏”的敬畏, 学生更多地将自己定位于“听众”的位置。当一个人只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时, 其学习兴趣难以持久, 更何况是意志力处在成长与多变的高中生。因此, 主动地欣赏学习需要学生走进文本、交流文本、表达文本, 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完成自己的欣赏建构。比如, 第一单元的话题是“叙述角度”, 学习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一是自主学习文本《桥边的老人》和阅读话题, 自主完成知识的温习和新知识的触摸;一是用有限视角的“我”或“老人”这两个叙述者分别再写名作《桥边的老人》。学生有的加入了“我”对老人猜测的心理活动, 有的加入了老人对家乡生活的回忆, 将有限视角的特点尽情地展现, 尝试再写名著的学生站在海明威的肩膀上展示了很好的文学素养。

学生发现自己再写的作品与名作家的名作品相比, 别有一番滋味时, 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自信大增, 外国小说欣赏的课堂也引入了一股活水。

上一篇:地网络技术下一篇:电视会议新闻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