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的住区规划

2024-07-03

可持续发展的住区规划(精选八篇)

可持续发展的住区规划 篇1

改革开放近30年来, 中国的城乡经历了沧海桑田般的巨变。建设部的统计数字显示, 到2006年底, 中国城镇人口已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7亿人达到5.77亿人, 城镇化水平也从不到18%增长到近44%。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城市的快速增长, 同时也产生了诸多城市盲目发展和无序扩张的现实问题, 给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城乡规划法是城市规划和建设工作的根本大法, 因此, 如何从城乡规划层面确保住区的可持续发展, 正是此次规划新政出台的关键所在。城乡规划就是要将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统一纳入管理范围, 其目的就是要“协调城乡空间布局, 改善人居环境, 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住区规划和建设的不和谐因素分析

近30年来, 我国的住区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基本实现了居者有其屋, 城镇居民人均居住建筑面积已经达到了22平方米人。城市绿化率大幅提高, 居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服务设施配套显著增加, 百姓安居乐业。但与此同时, 住区建设中也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因素, 干扰的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宏观管理层面

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工作有效, 城镇和乡村的规划管理无序。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 城市郊区化趋势明显。大规模的郊区化造成了土地使用效率不高, 盲目占地问题严重。小城镇在住宅建设方面往往更重视居住面积的增加, 而忽视了镇域统一的基础设施规划, 造成大量的重复性建设。村庄建设用地大量闲置, 宅基地严重超标。

2.中观规划层面

受开发区热、大学城热的影响, 很多城市都出现了规划建设新区、新城的热潮。为了扩大住宅土地供应量, 同时避免旧城的拆迁难题, 城市政府往往愿意采取另建新城的办法, 希望通过新城建设实现城市的跨越式发展。由于新城的选址并没有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进行论证, 因此, 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对外交通拥堵、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产业布局不合理等诸多现象。新城的建设变成了住宅的建设。

3.微观建设层面

居住区的规划和建设水平出现滑坡现象。房地产开发商为了追求高额的利润, 片面增加建筑密度和容积率, 忽视居住环境的建设和住宅设计质量。近年来在各地城市出现的住宅土地供应短缺现象, 更使得住区的规划和建设面临严峻的质量问题。

国外可持续的住区规划理论和建设经验借鉴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 国外城市住区发展同样面临着郊区化的现实问题。对汽车的过分依赖, 导致城市生态环境

1. 紧凑型城市 (Compact City)

近年来, 欧洲主要城市一直倡导紧凑型城市, 强调土地混合使用和密集开发的策略, 使人们居住得更靠近工作地点和日常生活所必须的服务设施。紧凑型城市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减少出行距离;降低出行次数, 避免单一的土地用途;减弱对小汽车的依赖;发展公共交通, 沿公共汽车线路将开发项目线性集中, 改善服务水平;便于步行和自行车出行, 将公共设施和就业机会配置在步行可达的范围以内, 提高步行道和行车线路的安全性、方便性及美观性。

2. 新城市主义 (New Urbanism)

面对美国郊区化的严峻现实, 规划学者提出了新城市主义的规划对策。新城市主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 倡导公共交通和步行为主的TOD模式, 主张城市的增长应更多地依赖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方向, 并在五分钟的步行距离内统一安排交通枢纽、公共设施等等。其二, 倡导回归传统居住邻里生活的TND模式, 通过小尺度、步行邻里空间环境的营造, 改变郊区内部的汽车交通模式, 使住区更加宜居和人性化。

3. 精明增长 (Smart Growth)

精明增长的核心是强调环境、社会和经济可持续的共同发展, 强调对现有社区的改建和对现有设施的利用, 强调减少交通、能源需求以及环境污染来保证生活品质, 是一种较为紧凑、集中、高效的发展模式。美国对城市发展的引导中, 有意识地运用城市规划这一重要工具达到节约城市资源的目的, 从而有利于城市从根本上实现集约型的增长。

规划新政对我国住区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城乡规划法的正是针对国际和国内城乡发展的现实问题出发, 从规划范围、管理手段和监督措施等等方面对城乡可持续发展进行了一系列严格的法律规定, 对我国住区的可持续发展影响深远。规划新政的重点包括:

1.区域统筹发展

“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 应当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 改善生态环境, 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 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 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 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 并符合区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

城乡统筹发展是住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 更多的城市将面临来自世界各地城市的竞争。因此在城镇体系中, 各个城市的等级和产业分工必须越来越清晰, 城乡之间互补要越来越明确。城乡规划应综合考虑城镇空间布局和规模控制, 重大基础设施的布局等等, 在区域范围内划定禁止建设用地、限制建设用地、适宜建设用地区域。这样才能真正节约利用有效的土地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 为住区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2.城镇集约布局

“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应当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量力而行, 优先安排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 妥善处理新区开发与旧区改建的关系。近期建设规划应当以重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中低收入居民住房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内容, 明确近期建设的时序、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

在城市总体规划层面, 特别强调新区开发建设的条件和控制内容, 强调尽量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 紧凑高效规划建设, 慎重考虑跨越式发展, 并在规划审批程序上严格保障总体规划的有效实施。城市新区或新城的建设必须以总体规划作为依据, 以近期建设规划为重点。任何政府领导不能任意修改已经批复实施的规划, 更不能盲目地规划建设用地以外进行各类的新区建设。这就从根本上避免了个别城市政府搞政绩工程, 并且再次出现一届政府一个新区的现象。

3.住区科学规划

“城市新区的开发和建设, 应当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时序, 充分利用现有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严格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体现地方特色。旧城区的改建, 应当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风貌, 合理确定拆迁和建设规模, 有计划地对危房集中、基础设施落后等地段进行改建。鼓励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增强城乡规划的科学性。”

新的住宅用地的选择有两种, 要么在新区, 要么在旧城。无论在哪里进行住宅的开发和建设, 首先要有科学的规划, 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优美和谐的社区环境、因地制宜的适用技术、切实可行的开发时序都是实现住区可持续发展所必备的技术要素。规划新政在规划修改的程序上增添了严密的审批步骤和公众参与程序, 确保详细规划方案的有效实施, 避免出现开发商故意调整控制性详细规划各类指标要求, 增加建设总量的随意性。这样从法律上保护了规划控制的严肃性和科学规划方案的实施效果。

结论

注重景观的居住区规划设计 篇2

一. 一草设计重点以调整规划设计方案为主。并根据地块性质及位置,确定符合地块特征的主题住区设计理念。

二. 结合自己选定的地块及规划设计结构方案进行深化。

三. 仔细核对容积率及建筑密度指标,确保相关指标没有较大范围浮动。(浮动

不超2%)

四. 户型可自行选择,也可维持原设计,但选用户型不宜过于复杂,不超过一梯

四户户型。

五. 规划结构合理:路网分级完善,遵守主干路通而不畅的原则,内部道路人车

分流的原则,人行主要出入口与机动车相分离的原则,人行主要出入口形象设计原则。

六. 功能分区合理:居住组团划分均衡,中心绿地位置显著,面积大小适中,公

建配套设施完善,幼儿园及会所位置适中,满足各组团便捷使用。

七. 满足各类规范设计要求,重点核对建筑日照、边界退让、红线退让距离,如

不满足相关规范要求,按照不合格设计处理。

八. 空间设计:遵循“私密-半私密-半公开-公开”的空间序列设计原则,重点把

握组团空间(绿地)、公共活动中心(绿地)的协调关系,积极营造尺度适宜的邻里单元宜居空间。

九. 图纸要求:

1.总平面规划图(路网结构)

2.主题住区空间设计理念图

3.建筑日照分析图

4.各类分析图:

后退红线、后退边界分析图,道路分析图(入口分析、主干路、组团路、宅前路、消防车道)功能分析图(组团、中心绿地、公建配套设施等)

景观分析图(组团绿地、中心绿地、景观轴线等)

十.技术指标:总用地面积;总建筑面积;住宅建筑面积;公建建筑面积;容积

住区规划设计的评析 篇3

1.调研结果评析

通过对枫林绿洲的紫薇城市花园的调研对现代住区设计进行定性分析。枫林绿洲社区是西安高新区内大型生态社区。占地近千亩,绿化率40%。住区毗邻城市干道,交通快捷便利。住区内公共配套设施齐全,有小学和幼儿园,满足了住区居民子女的教育需求。整个社区由一点、两带、三街、七区组成。规划整个住区由7个住宅组团组成,各个组团既自成体系,又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创造了和谐的居住氛围。设计者秉持生态、运动、教育、阳光的设计理念将生态功能与运动功能密切结合。营造住区充满生态气息的森林湿地景观。在充分满足街区内商业需求的前提下,重点考虑人群交流的需求,为居民的室外生活与交流空间提供场所。住区依据人车分流的理念,设计了小区和周围地区在内的行人和行车路线,为住区提供了安全合理的交通流线。

紫薇城市花园社区采用中轴线空间和围合庭院的空间序列布置。给人以安静、安全、亲切、领域和归属感。住区的主轴由东向西依次为前广场、中心广场、后广场,形成秩序井然的空间序列。住区车流人流依次按层面依次分开,互不干扰。东端为小区人流主出入口,西端为人流次出入口,南北两端为地下车库的车流出入口,交通组织合理且流线分明,同时又保证了住区内最大限度的绿化面积和安静的居住环境。

2.住区规划设计的优劣

(1)适合城市总体布局,与城市的发展相适应

住区规划设计应从城市总体布局着眼。对住区外部环境有合理的认识,分析本住区和周围环境之间的联系,合理运用并改造周围环境。目前部分住区规模较大,同时由于管理和公共设施使用等原因又封闭了起来,导致了许多“大盘”的出现。对城市公共设施使用、交通组织带来了不利的影响,造成了公共资源的浪费、城市阻塞等问题。不利于城市的发展,住区设计应充分保留并利用原有的遗留建筑和景观来润色住区,增强住区的文化内涵,而不是所谓的现代住区,盲目建设,浪费人力财力物力。

(2)住区在城市中的位置以及内部规划结构形式

住区在城市的位置对城市的结构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设计者在住区规划时,应在考虑城市总体规划所预留的城市公共空间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基础上确定住区的位置和规模。避免住区过度集中,缺乏足够使用需求的公建设施,且居住功能过于单一,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在城市中生态环境优美的地段,应合理的控制住区的数量,防止住区过多,破坏了城市自然景观带和城市空间环境。在内部规划结构形式上应根据住区的功能要求综合解决住宅和道路、绿地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来组织住区,配合地形及自然条件选择合理的布局形式。

(3)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

住区建立完善的公共设施体系。如优质的水体系统、清洁的能源系统、高效快捷的通讯网络系统和有保障的社会卫生医疗系统等。达到一定规模的社区还应配套建设中小学校、幼托、会所等高档服务设施,并确保其合理的服务半径。中小学校、幼托等场所一般规划在小区的边缘地带,着重考虑教学楼的朝向、通风和采光,并保证周边住宅居民的生活不过多受到影响。

(4)住区内部交通组织与停车设施设计。

住区内部道路应按照所在城市地块的肌理设计。总规将整个地块划分为若干块,划分出来的各个地块就是组成住区的基本单位,共同构成了住区。住区的内部道路应合理的处理人行和车行的关系,建立人车分流的交通系统,并有一定的消防保障。路网设计应考虑交通量的影响。住区内的车行主干道在满足交通量的均匀分配的前提下做到“顺而不穿,通而不畅”,确保行车顺畅,又不影响住区内居民的各项活动。在住区规划中,要保证与住户数量呈一定比例的停车位,确保满足住区居民的停车需求。

(5)住区住宅的设计要求

住区住宅设计是住区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居民在安全性、私密性、社会交往及审美等方面的需求。确定合理的楼间距,以满足居民保护隐私和日照的要求。确保住宅有良好的朝向,满足采光和通风的要求。合理的组织空间序列,满足居民的审美需求。现阶段规划的住区应调整住宅的平均层数,使各类层数目建筑风格多样化的住宅相互穿插,确保良好的住区外轮廓线,注重降低住宅层数,避免高层建筑集中修建,给居民的心理带来压抑感,住宅设计要避免建筑风格单一、缺乏个性,导致住区的识别性差。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建筑学院)

可持续发展的住区规划 篇4

1 苏州边缘住区的特点

苏州城市边缘住区的开发建设主要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90年代的进一步发展,2000年后进入高潮,其发展演变的轨迹也正与苏州市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相契合。

1.1 第一阶段

“古城新区”时期(20世纪80年代)。苏州边缘住区以集中在新区和古城之间的大运河两岸的城市“新村”为主。这类住区物质空间一般与现代生活不匹配,公共服务设施利用不足,区内停车设施缺乏,绿化环境缺乏管理和维护。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这类住区已经融入城市中心区,但由于没有及时进行更新和改造,造成用地的分割和交通的拥堵等问题,目前已成为城区居住改造的难题。

1.2 第二阶段

“一体两翼”时期(20世纪90年代)。苏州边缘住区以封闭式大型的住区和城中村为主。这类住区一般规模较大,住区内环境品质较差,居住人群较为单一,公共设施的配套不够完善,缺少合理的规划与建设。由于租金的低廉,该类住区已经成为外来务工人员居住的主要地区。但是由此产生的一系列诸如城市阶层的隔离与极化、城市贫民窟等社会问题也随之出现。

1.3 第三阶段

“五区组团”时期(21世纪初至今)。苏州边缘住区以分离的独户住宅景观空间和半分离的独户住宅景观空间(如Townhouse或联排别墅)为主的高档住宅或度假居住区。这类住区一般依托城市边缘区相对低廉的地价、“零距离”接近自然的地理优势,已经成为城市住宅发展的最佳方式。由于该类住区的居住品质较高,属于中高档类住区,这就造成了少数人群对社会稀缺公共资源的侵占和蚕食,同时破坏了整体自然生态环境。

2 苏福路周边地区住区概况

2.1 住区现状

据实地调查,苏福路住区现状主要由居住小区与无地队组成。如表1所示,区内共有居住小区27个,其中农民居住区(无地队)16个。共有80年代以前、80年代、90年代和近期四个不同时期建设的居住区,分别代表了苏州边缘住区发展的不同阶段特色。

2.2 现状问题分析

由于住区内混杂着不同时期所建设的居住区,而各自存在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因此,要分类对每一时期建设的居住区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80年代和80年代以前建设的居住区(以金塘新村为代表)。

这一时期建设的居住区即第一阶段的边缘住区,主要问题集中表现为:住区内商业建筑的建设较为杂乱,搭建现象严重;沿路设摊现象屡禁不止,对社区环境卫生造成了负面影响;小区内十分缺乏停车设施,致使大量私家车沿小区内步行道停放,或将原有绿化草地当作了停车场,对小区内环境破坏较大。

2)90年代建设的居住区和农民居住区(以新康花园和西巴里为代表)。

这一时期建设的居住区即第二阶段的边缘住区,现存的最大问题表现为:大型住区规模巨大,但是体系不全、配套标准不高、配套投资不足;城中村环境品质较差,居住人群混杂;住区内社会问题严重,社区老龄化趋势明显,老年人设施(如健身、休闲娱乐、交流场所、健康护理等)的需求量很大。

3)近期建设的居住区(以公园天下为代表)。

近期建设的居住区由于建设标准和品质定位较高,住区内基础设施以及服务设施配套相对完善,环境绿化较好,较少存在前两类住区中的问题,属于类似第三阶段边缘住区的建设形式。

3 苏福路周边地区住区规划设计与社区发展

3.1 规划设计

1)功能结构布局。

以居住生活为主导功能,依托现有苏福路商业段为主要社区商业发展轴,街坊邻里为功能整合单元,形成社区级公共中心与街坊邻里级服务中心,城市道路和社区道路为骨架沟通联系,分别承担居民的购物、休闲、交流等不同活动的需求,形成八大片区的社区总体功能结构框架。

2)道路交通系统。

为保证苏福路社区良好的可达性、居民出行的便利性以及区域交通的通畅性,需调整并完善社区的道路交通系统,调整涉及车行交通和人行交通两个方面的内容。社区内部道路系统在原有小区道路的基础上,增设区内部不同小区之间的沟通,形成社区内部自成体系的道路框架。社区内部道路断面宽度在10 m以下。

3)绿地景观系统。

为构筑良好的社区生态环境和景观环境,根据社区总体空间结构规划,强化桐泾公园、秋香公园等区域公共绿地,通过用地的局部调整,按照重组后社区规模,在每个社区中心设置一定规模的社区级公共绿地,并在社区内部见缝插绿,形成点、带、面相结合的社区绿地景观系统。

4)公共服务设施。

根据苏福路社区的空间范围和服务设施的总体规模及水平,按照社区整体服务网络调整的要求,对社区范围内的服务设施项目布局进行重构。为了更好地适应现阶段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及管理的特点,建议社区服务设施的规划控制和配建分为指令性标准及指导性建议两类,并依据社区级(8万人~10万人)和街坊邻里级(0.5万人~1.8万人)的不同规模分级设置。

指令性标准针对那些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或是居民基本生活的基本需要,但不能由市场充分调节配置的社区服务设施;指导性建议针对社区中可以市场化、有利益驱动机制的作用力,不同规模及水平的住区单元可依据实际需求引入的服务设施。

3.2 社区发展

1)社区单元重组。

为了满足社区服务网络、管理网络覆盖的合理性与经济性,以及社区居民邻里互动的社会性两方面的要求,突破开发阶段性的制约,将开发与服务管理相分离,据此提出对苏福路社区进行社区单元结构重组建议。

在原有的行政管理单元的基础上进行服务单元的重组,重组后的居住用地分为八大社区。以社区为单元,配置相应的社区配套设施。

2)社区管理与服务。

a.实行统一管理:使社区内各小区能够交流贯通,首先要拆除环境恶劣的农民居住区,在原址进行社区建设,将原本隔离的小区连成一个整体;物业分别管理和居民管委会的统一管理并举。b.增强服务共享:建立社区级邻里服务中心,作为社区文化休闲场所,实现社区服务共享。c.营造社区文化:社区活动中心和中心绿地是举办社区文化活动的主要场地,实现文化与休闲的结合;建议举办以家庭为单位的社区文化活动,实现广泛参与;以离退休的中老年人为社区文化活动的主要组织与参与人群,发展各种文化社团。

4结语

由于城市自身发展的特点,其城市边缘区发展演变的过程有所差异,存在的问题也不尽相同,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边缘区发展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为此,文中对苏州边缘住区的规划设计与社区发展提出一点管窥之见,以期在今后的城市边缘住区建设得以广泛重视,从而促进城市边缘区和城市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孔俊婷,任彬彬.中国城市边缘居住区发展分析研究[J].城市,2006(5):78-79.

[2]王国恩.社区发展与城市居住区建设[J].规划师,2002(8):63-64.

[3]朱小地.北京边缘住区发展的问题研究[J].建筑学报,2005(6):123-124.

[4]刘刚.浅议当前城市住宅区的发展[J].山西建筑,2005,31(1):23-24.

可持续发展的住区规划 篇5

《与城市互动的住区规划设计》以分析现状和问题开始,分别从规划原则、交通规划、公共配套设施、景观空间、住区管理模式等方面详细讲解了与城市互动的住区规划设计,说明了传统的住区规划设计和与城市孤立的理想式小区规划是难以实现的,只有在规划小区时充分考虑住区与城市的良性互动,才能建设成适宜居住、相对开放的小区。下面从几方面来总结自己的阅读笔记:

一、现实问题和原因分析

道路规划方面,住区道路系统破坏了城市的路网肌理,同时住区交通空间的封闭,造成城市路网稀疏,干道交通负荷过大,住区出入口交通拥堵,导致居民出行不便;公共配套设施方面,现行规范对住区分级配套的要求与商品房住区开发模式相矛盾,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的合理界限尺度不够完善,配套设施作为销售卖点,盲目建设大规模、豪华的配套设施;景观空间规划方面,住区级的绿地和活动场地缺乏、公共景观资源被开发商“掠夺”,住区景观设计脱离周边的景观环境,造成使用率低等等。

以上问题是目前大部分住区规划中都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了住区的封闭建设上,这种规划建设模式忽视了住区作为城市的一部分应起到的作用和肩负的责任。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开发商追求经济利益、政策法规和管理机制不健全以及土地权限归属不明确等等,因此本书针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后提出了一系列的设计原则,使住区能和城市更加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产生良性互动。

二、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要遵循住区路网有机地融入城市路网中、引入城市公共交通、成为城市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的原则,根据城市支路的密度间距、入口的疏散通畅程度和居民出行的合理步行距离设计合理的“居住环境区”,使得住区的道路建设能够有机地融入城市路网中。

再向住区内深入,引出了“生活次街”的概念,不仅起着承载交通的作用,同时是居民日常生活起居的重要场所,是城市活力的载体,往往是整个住区中最有活力的地段,以公共设施营造“生活次街”空间、以景观资源丰富“生活次街”氛围、以建筑变化塑造“生活次街”界面,这是塑造“生活次街”的三种主要方式。

除此以外,还要注重住区与公共交通系统的结合,住区道路规划中要引入公交汽车的规划,方便居民生活,总之,住区交通规划要适合公交服务。

位于城郊的住区,适宜发展成围绕车站的紧凑而且具有综合用途的捷运住区,以其便捷的交通、多变的步行空间、近距离的商业中心吸引市民从市区迁移到城郊的住区。

三、公共配套设施规划设计

公建配套设施要按照从城市整体的角度配置、利于城市共享的原则、住区公建配套的应对城市复杂性原则、商业配套按照购物周期分级,从城市整体的角度配置的原则进行规划设计。同时需要把克式中心地理论、G·费德分级构成理论、邻里单位理论结合起来运用,可以同时考虑到居民需求、设施供给、城市区位、交通出行等各种因素的住区公共设施配置原则与方法。

住区中的商业设施方面,由以日为购物周期的商业设施和以周为购物周期的商业设施组成,按照购物周期配置商业设施的商品内容,按照购物周期配置商业面积及位置,按照购物周期配置商业的出行方式,按照购物周期配置商业设施的形态,商业设施的配置要与城市道路交通分级紧密结合,大部分商业设施要设置的外向性。

从城市的角度考虑商业种类,有餐饮设施、日常必备型配套、阶段性商业配套、文化类商业配套、零售型商业和传统型商业,分别有不同的布局和选址需求;为了应对住区商业的生长性和城市的复杂性,住区的商业用地要预留发展用地、考虑建筑功能转换的可能性。对于住区商业的开发及物业管理方式要从城市竞争的角度出发,根据住区周边城市情况,对商业设施分期建设、分期招租,注重住区商业业态的培养和引导。

不同的住区商业形态与城市的互动方式也有区别,独立型的商业设施由于形体与住区分离,将周边面向城市开放加长与城市的接触面,从而获得与城市的良好互动;步行街型的商业设施沿住区的主要道路或城市支路开发,与城市也能良好互动,同时利于形成住区内的良好文化环境;沿街型的商业设施由于延伸至住区内,人车混行,因此沿街型商业设施来往人流较多,富有活力,即“生活次街”。

住区教育设施的规划设计,不应只是开放商配套的责任,这种方式应该变革,政府部门要加入其中进行配建审批等等。扩大教育设施规模、防止教育设施的空置化、尊重住户对住区教育设施的选择,可以加强教育设施的规模和服务半径与城市的互动;住区中各类义务教育设施应具有独立地块,其他教育设施可以和公共设施合并,并在使用功能上可以具有多重性和复合性,幼儿园、小学、中学的位置要与居民生活区分开设置,以排除环境噪声对居民生活区的影响;教育设施的开放和共享有利于节约土地、可持续发展,可以避免很多教育设施封闭带来的问题,因此值得提倡。

四、景观空间规划设计

景观空间的规划设计要遵循住宅中绿地、活动场地参与到城市公共空间的有机组成中,反映并保护基地环境的景观特质的设计原则,横向方面,要在空间上、视觉上、人的活动上,住区的景观空间与城市发生着种种联系与互动;纵向方面,是对城市文明的承载与延续,包括人文的与自然的两方面。

从横向互动上来讲,住区要制定相应的规划管理机制,住区中的景观活动场地应纳入城

市公共空间进行总体规划与实施,提供开发、建设和维护几方面的资金支持以及法规、政策的支持;同时要注意住区中的景观空间与城市共享,即住区的景观空间要有“可见性”,从一些小区的主入口经过就可以看见住区精心营造的景观,改善了城市面貌,住区的景观空间还要有“可游性”,公共空间在城市公共生活中要有物质形态的联系与时间感知的连续,关键在于人的生活动线的连续,而不仅仅是单纯的形式联系,促进住区景观的“可游性”是保证城市空间连续而丰富的必备条件。

从纵向互动上来讲,要对城市的自然环境加以保护和利用,尊重原有的地形地貌、顺应自然的水体环境、保护原生的树木景观;同时保证对地段景观文化资源的挖掘和传承,如对地段记忆的保留、对城市文脉的延续等人文因素。

住区应提倡景观优先的设计原则,围绕住区的特质景观展开的公共活动空间才是整个住区的精髓,也正是这些公共景观空间使得城市的景观更加丰富多彩。

五、结构与管理模式

规划结构采用“新三级”模式,即住区—“居住环境区”—“邻里院落”的原则进行规划,“居住环境区”的建立是这个三级体系成立的关键,是一个对城市车辆完全封闭的、安静与安全的纯居住区域,保证了与城市互动和居住环境质量的兼顾。由于住区级是开放的,该三级体系涉及到管理只有两级,居住环境区和邻里单位,第一级是居住环境区,管理进出该区域的外来车辆,仅在院落间设流动保安进行巡逻,在第二级“邻里单位”中,在院落入口设置门禁系统,阻止院外人员进入。

因此相应的管理模式是住区物业管理模式的沿革,进而是加以改革的与开放式住区相应的物业管理模式,采用适宜的封闭管理规模、适当的人车管理。目前出现了一些物管的物质形态表现,如管家房、共享门厅、“通过会所回家”,这些都是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过渡,属于半私密空间,目的是提供安全保卫和楼栋公共服务,是可防卫空间的一种形式,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邻里交往。

六、总结

住区与城市的关系如同细胞与肌体的关系,住区在满足城市中居住要求的同时,充当着构成城市结构单位的作用。健康的住区发展保证了城市的发展动力,而城市与住区的良好关系又提供给住区充足的活力。相反,破败颓废的住区成为城市肌体中的一个“毒瘤”,与城市隔绝的住区阻隔了城市交通和复合式功能的正常发展,也使住区自身的机能发展发生“萎缩”。

针对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探索研究 篇6

【关键词】 居住区;规划;设计;问题

一、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现状及特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从最早的集体住房到单位的分配住房,然后再到住房的商业买卖,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过程。在居住区规划设计的过程中,每个设计环节都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每个设计节点都不能作为设计过程独立进行。但目前的规划设计步骤环节中还存这样的问题,比如规划、建筑和景观的三段式设计,分阶段的完成让整个设计从知识体系结构上就不具备完整性,最终产生的存在很多设计上的缺陷。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存在一个共同的特点:目前居住区规划设计主要以规划、建筑与景观三段式设计步骤为特点。这种设计特点存在着一些问题,设计本身应该是建立在一个完整规划研究和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的考虑问题及解决问题。这种三段式设计方法,使设计本身缺乏完整性,由于设计过程中各规划与设计专业存在着差异性和片面性,导致规划设计方法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从而使设计师不能创造出一个优良的居住区环境。

二、缺少对居民精神需求的关注问题分析

居住区规划是为满足居民在居住、休憩、教育养育、交往、健身甚至工作等活动的居住生活方面的需求,进行的科学、合理以及恰当的用地和空间安排。除了需要考虑物质空间的需求,还需要考虑居住者精神领域的需求,如对居住区的绿地率和绿化率应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标准,但很多新建居住区的绿化面积达不到规定的标准。同时有些开发商为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片面增加建筑用地,压缩绿化用地,甚至毁绿建房,致使居住区整体居住环境更加恶化。再如,居住区与所在环境应该是和谐的、协调的。一个良好的居住区规划设计应该合理地利用周边环境,包括周边环境中的自然景观、水系、气候条件、空气质量等,以及周边现有的建筑、道路、公园、绿化等。居住区的规划、建设应该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应该成为构成整个环境的一部分。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不仅要关注居住区的经济因素,还应关注居住区的人文因素。将重点放在居住区内居民的需求上,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创造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否则,只追求建筑和商量面积的居住区只会导致居民缺乏交往,缺乏对社会的理解和认同。

三、缺乏与城市发展相融合的长远眼光问题分析

随着城市建设水平的提高和房地产业的不断繁荣,建设用地的数量限制与城市扩张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很多一线甚至二线城市的土地可以用“寸土寸金”来形容。因此,也就出现了开发商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加之部分地方政府追求“土地财政”的迫切心理,从而导致居住区规划缺乏与城市发展相融合的长远规划。很多居住区开发缺乏相应的必要设施,尤其是城市边缘社区的出现,缺少相应的教育设施和文化娱乐设施。出现与城市脱离的现象,社会问题突出,犯罪率上升,住宅区内部交通与城市交通缺乏衔接,居民上下班不便,单一功能居住区的过分集中导致城市交通流量的不均匀,影响城市交通功能的正常发挥。另一方面,居住区同样应避免在商业繁华地段选址兴建。因为居住建筑的性质和功能决定了它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休息、家庭生活、学习、休闲、交往等基本要求的。喧闹地段和街区只能增加人们紧张和兴奋的情绪,不适宜作为居住区的选址。因此,在进行现代居住区规划选址时,应尽量避开城市中心区、选择交通便捷的区域。

四、忽视居住区的节能设计问题分析

有研究表明,我国城市建筑能耗的总量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在能源总消费量中所占的比例已从上世纪70年代末的10%,上升到近年的27.45%。而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建筑能耗一般占全国总能耗的33%左右。而且,我国在一个时期内忽视了建筑节能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导致目前我国建筑节能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同时,我国能源总量虽然丰富,但人均储量少、能耗效率低,建筑节能技术发展水平的落后直接加剧了能源危机。因此,对居住建筑进行节能设计已成为城市居民区规划设计的长远方向。节能主要考虑节约使用能源和材料资源,如近年来,东北地区兴起的“暖房子”工程采取外墙体加装保暖材料和外涂层的方法,直接减少了煤、电等能源消耗,提高了住宅保暖程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节能减排技术。

五、缺乏完善的配套设施问题分析

居住区是一个涉及众多方面设施的集合体,是拥有多种功能的完善的居住系统。居住区内除必要的水、电、煤气、电话通讯等生活必须的配套管线设施外,随着居住区规划设计理念的不断更新,还必须有合理的交通组织网络、驻停车辆系统和完备的物业管理、安全保障和家政服务、清洁绿化、文化集会、娱乐购物等配套设施。目前,部分居住区过于注重对概念的炒作和宣传,忽视了对实用功能的配套和建设,因此,在规划建设时还必须留有持续发展、补充完善的余地和空间。

应该看到,除了上述问题,目前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还存在着不利于邻里、人际交往,小区管理智能化程度低,户型设计不合理等问题,均需相关部门和开发商加强对居住区规划设计科学化的重视程度,切实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建设和谐、安全、便利、舒适的人居环境。

六、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法分析

1、完善居住区的配套设施。拥有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是现代社区的一项基本要求,这些设施包括家政服务、治安保卫、清洁绿化、文化集会、健身娱乐、邮政电讯、休闲购物等。

2、注重居住区整体性设计。完善建筑群空间布局艺术性、避免单一呆板兵营式的组群布局,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融洽,可持续发展三大原则。

3、突出生态化设计理念。重点强调低容积率,高绿化率的设计要求。设置大面积绿地,分散组团绿地;应当关心绿地率,并非绿化率。

4、城市居住区规划多样化设计。(1)居住社区规划设计的多样性。居住社区设计多样性包括在城市总体分布设计与功能布局设计。(2)居住区建筑的多样性设计。居住建筑设计本身有着追求富涵人性色彩设计的历史传统。然而一段时期以来,源自工业化以来的公寓式住宅平面加上或中式仿古,或西洋仿古,又或中西结合的立面设计可以出现在任何一种类型的居住社区里,居住建筑已漸渐失去其承载与表达不同文化认知、不同社会关系的特性,沦为一种批量生产的行货。建构不同类型居住社区的空间特色,应要求建筑设计在风格定位、功能布局、形式选择、材料运用等多个方面,以不同的居住社区特色需求为设计依据,以满足不同类型居住人群的生活需要。(3)居住区与服务区的设施多样性设计。主要分析交通、绿化、房型、物业管理及社区设施配套五项因素在同一价格水平上对居民选择住房的首要性比较,以反映出不同类型居住社区居民的不同需求。

七、结语

居住区的建设水平直接影响着居民的居住环境,而优秀的居住区规划是良好居住区建设的先决条件。针对近年来城市居民对居住环境要求的日益提高,各地对居住小区的建设水平也不断提升,在建筑风格、舒适性、便利性方面有了很大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居住环境,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在居住区规划设计方面容易忽视的一些问题。本文以上谈了谈自己的观点。

参考文献

可持续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法 篇7

北片居住区是保定市铁路西侧三个重点居住区之一用地面积252.15公顷范围:北至徐庄路;南至化纤路;西至省印路;东至京广铁路所围合的区域。位于城市副中心、保定市规划的发展新增长级核之一的附近, 是城市扩张的重要部分。于是北片居住区的规划建设将直接影响城市副中心的形象展现以及整个城市的景观轴线和视觉通廊的建设。

《保定市北片居住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 将化纤路、城苑路、任庄路、主干道沿线以及城市副中心定为北片重要景观区;主干道交叉口是北片重要景观节点。通过以下方法加以重点规划和设计以达到集中展现城市副中心形象以及联结城市主要绿化和景观轴线的方法 (如图1) 。具体手法是:一、选用不同的树种区别不同等级的道路系统, 以增添层次性和辨识度。城苑路两侧设置以种植高大乔木为主达50米宽的绿化防护带;化纤路沿线建设绿化面积不小于85%的开敞式公共绿地, 其间兼之设置适宜的小品以利景观的丰富性;二、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增加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 以增强垂直方向的景观效果。通过系统、连续和有层次的绿化景观设计, 与整个城市总体规划相适应显得连续又有节奏感;三、在北片轮廓线凸起部位, 建筑物体量相对较大, 建筑风格简洁、明快富有新城特色, 突出此居住区的节点特色。

建筑设计

要建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居住区的首要条件就是和谐的邻里关系, 即是居民之间对居住区的归属感和凝集力。要实现和谐共进的居住区氛围必须首先从居住区整体的规划上给予高度重视。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邻里规模、社区安全、公共空间、混合使用。

首先, 适宜的邻里规模利于缔造牢固的邻里关系。据相关研究表明, 人的交往过程中300人左右是构成一个交往小群体的上限。人们一般选择与自身相近的交往对象, 所以如以每户3人计算, 则每个邻里规模在300户以内可以建立较为牢固的邻里关系, 这就要求在规划设计中控制对应于邻里规模的组团规模。在保定市北片居住区规划中, 各个地块中的组团户数都基本保证了这样的组团规模, 以其中5号地块为例内部组团的户数在250~350户, 为创造良好的社区关系提供了基本条件。

其次, 合理的交通系统设置对身处其中的居民安全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当市政路网已然确立的时候, 居住区内部的道路架构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方面要能使新区融入已形成的周边环境中并且适应城市空间脉络的延伸和发展;另一方面又要配合内部居民使用情况和道路安全。这就要求内部道路系统: (1) 采取灵活、分级明确的规划系统。 (2) 使车、人行路线与已有市政道路有机联系, 使之通畅, 符合人的行为模式。 (3) 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符合合理的服务半径, 使的居民不必跨越主要交通性干道。在北片居住区道路系统规划中 (如图2) , 由于有市政道路切割地块, 于是采取严格限制区内机动车开口和道路两旁的绿化隔离等措施来保证社区安全性。另外居住区内部形成人车分流的交通系统设置, 各系统内部都各设停车场以减少机动车交通对内部居民人行系统的影响。同样以5号地块为例, 一方面其道路系统骨架明确, 各级道路宽度层次清晰, 避免了人车混行, 确保居住安全。人行路口设置在两条市政道路交叉口, 利于人们出行和树立本小区的社区形象, 社区中部规划路作为车行主入口也利于联系整个小区内部的通达性;另一方面地块中部有规划道路同时佐以环形小区路形成“中”字行主干道系统, 是居民进入小区内部的主要途径, 在沿线布置小区内主要的公共服务设施, 包括社区活动中心符合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模式。由“中”字型主干道伸展开来的曲折不一组团道路, 贯穿组团中心的水体以及绿带, 使得住区结构虚实相生、环环相扣, 亦各顺其势、并因势造形、因形成景, 住区的生活也由此串联。

再次, 公共空间的设计直接影响了居民交往情况。对于城市、居住区、建筑而言都具有一种内在的向心性, 这种中心是某种内聚力在物质空间的体现。这样的向心性自古就有, 六千年前西安半坡仰韶文化聚落遗址, 各种小型住宅群落围绕一个供氏族成员公共活动的大房子设置, 老北京的四合院建筑也同样如此。通过公共空间的活动保持公共关系的平衡。在居住区的规划中这样的“向心”思想同样适用, 在设计中按照人们不同需求和不同活动内容, 分层次的设置不同类型的公共活动空间以适应不同年龄、不同兴趣、不同文化的人们开展社交和活动的需要。其中居住区活动空间的分层的依据可以参照奥斯卡·纽曼的空间体系设想 (如图3) , 分为私密、半公共、公共活动空间, 其主要内容是单体建筑内部的活动空间、组团活动空间、小区活动空间。在居住区内部将这些公共活动内容合理结合便能形成丰富多彩的内部活动。以5号地块为例, 在2个中心地块用使用率高人流量密集的公共建筑——会所、小学、幼托以及老年和青年活动中心分别配置;在次中心用不同主题的组团景观内容, 形成区内游玩路线, 满足日常小范围的居民休闲和交流需要。通过这些设置配合建立稳定而和谐的邻里关系。

居住区绿化规划设计研究 篇8

关键词:居住区绿化;规划设计;植物配置

中图分类号:C91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2-0290-01

1 概述

居住区绿化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接近居民,与居民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它对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增进居民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居住区的绿化水平,是体现城市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居住区绿地在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中分布最广,是普遍绿化的重要方面,是城市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

2 居住区绿地的功能

(1)居住区绿化以植物为主,从而在净化空气减少尘埃吸收噪音,以保护居住区环境方面有良好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改善小气候、遮阳降温、防止西晒、调节气温、降低风速,而在炎夏静风时,由于温差而促进空气交换,造成微风。

(2)娥娜多姿的 花草树木,丰富多彩的植物布置,以及少量的建筑小品、水体等的点缀,并利用植物材料分割空间,增加层次,美化居住区的面貌,是居住区建筑群更显生动活泼。还 可利用植物遮蔽丑陋不雅观之物。

(3)在良好的 绿化环境下,組织、吸引居民 的户外活动,使老人、少年儿童各得其所,能在就近的绿地中游憩、活动观赏及进行社会交往,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增进居民间的互相了解,和睦相处。人们赏心悦目,精神振奋,为形成好的心理效应,创造良好的户外环境条件。

(4)居民区绿化中选择即好看,又实惠的植物进行布置,使观赏、功能、经济三者结合起来,取得良好的效益。

(5) 在地震、战时能利用绿地疏散人口,有着防灾避难,隐蔽建筑的作用,绿色植物还能过滤、吸收放射性物质,有利于保护人民的身体健康。

3 居住区绿地的设计原则要求

居住区绿化应从其绿化的作用出发,遵循绿化规划原则,使居住环境适应现代建筑,满足功能需求。然而要吸引人们到绿地去活动有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1)可达性。无论集中设置或分散设置,公共绿地都必须尽可能接近住所,便于居民随时进入,设在居民经常经过并可以自然到达的地方。

(2)功能性。绿化布置要讲究实用并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最好,同时还应考虑其经济效益。长青的针叶树可以有些,但主要应选择是生长快,夏季遮阳、降温、冬天不遮挡阳光的落叶树。

(3)亲和性。为了让居民在绿地内感到亲密与和谐,居住区绿地尤其是小区绿地一般面积不大,因此必须掌握好绿化和个项公共设施以及各种小品的尺度,使它们平易近人。

(4)系统性。居住区绿地设计与总体规划相一致又自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居住区绿地是由植物、地面、水面以及各种建筑小品组成。它是居住区空间环境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城市绿化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绿化形成系统的重要手法就是“点、线、面结合”,保持绿化空间的连续性,让居民随时随地生活在绿化环境是、之中。对居住区绿地来说宅间绿地和组团绿地是“点”,沿区内主要道路的绿化带是“线”,小区小游园和居住区公园是“面”。点是基础,面是中心。

(5)全面性。居住区绿化要满足各类居民的不同需求,因此,绿化设施必须要有各种不同设施设置,通过居民室外环境需求的调查,大多数居民的共同愿望是居住区内多种花草树木,另外还要根据不同年龄组的居民使用特点和使用程度,作出恰当的安排。

(6)艺术性居住区绿化必须居于必要的生态功能和优美的环境才能起到应有的功能,否则就难以吸引居民的兴趣,植物材料的选择和配置,要结合居住区绿化种、养、管,依靠居民的特点,在节约投资且具有收益的基础上,突出美学观点,使人赏心悦目,以充分发挥绿地的美化功能。

4 植物配置及树种选择

居住区绿地的植物配置是构成居住区绿化景观的主题,它不仅起到保持、改善环境,满足居住功能等要求,而且还起到美化环境,满足人们游憩的要求。居住区绿化时植物配置还应该以生态园林的理论为依据,模拟自然生态环境,利用植物生理、生态指标及园林美学原理,进行植物配置,创造复层结构,保持植物群落在空间、时间上的稳定与持久。

(1)空间处理:居住区除了中心绿地外,其他大部分都分布在住宅前后,其布局大都以行列式为主,形成平行、等大的绿地,狭长空间的感觉非常强烈,因此,可以充分利用植物的不同组合,打破原有的僵化空间,形成活泼、和谐的空间。根据植物的生态特性,可分为:

①适合于作上层栽植的植物:落叶乔木:银杏、白蜡、栾树、元宝枫、柿树、杜仲、泡桐、刺槐、悬铃木。常绿乔木:白皮松、雪松、华山松、蜀桧、侧柏、油松、洒金柏。

②适合于作中层栽植的植物:适合于林下遮荫条件下的植物:鸡麻、连翘、小花溲疏、天目琼花、红瑞木、金银木、麻叶锈线菊、棣棠。适合于林下半荫或全光照条件下的植物:紫荆、猬实、太平花、珍珠梅、红叶小檗、铺地柏、紫穗槐。适合于林缘或疏林空地栽植的植物:黄栌、西府海棠、紫叶李、紫薇、丰花月季、榆叶梅、锦带花、平枝木旬子、迎春、牡丹。

③适合于作下层栽植的植物:紫花地丁、金银花、扶芳藤、白三叶、草坪草、铺地柏、常春藤。

(2)线形变化:由于居住区绿地内平行的直线条较多,如道路、围墙、居住建筑等,因此,植物配置时可以利用植物林缘线的曲折变化,林冠线的起伏变化等手法,使平行的直线条融进曲线。突出林缘曲线变化的手法有

①在灌木边缘栽植,利用花灌木矮小、枝密叶茂如郁李、金钟花、火棘、迎春、棣棠、木瓜海棠、贴梗海棠等植物密栽,使之形成一条曲折变化的曲线。

②孤植球类栽植,在绿地边缘挑出几个孤植球,增加边缘线曲折变化。突出林冠线起伏变化的手法有利用尖塔形植物如水杉、铅笔柏、龙柏、桧柏、蜀桧等,此类植物构成林冠线起伏变化较强烈、节奏感较强;利用地形变化,使高低差不多的植物也有相应林冠线起伏变化,这种变化较柔和,节奏感较慢。利用不同高度,植物不同树冠构成的林冠线起伏变化,一般节奏感适中。

③季相变化:居住区是居民一年四季生活、憩息的环境,植物配置应该有四季的季相变化,使之同居民春夏秋冬的生活规律同步。

一个居住区内应该注意一年四季季相变化,使之产生春则繁花似锦,夏则绿荫暗香,秋则霜叶似火,冬则翠绿常延。如泉景——四季花园的四季园以两侧略起的微地形以及四季花木,形成中轴夹景效果,四季园内以不同季节开花的植物来表现四季植物景观。春以樱花为主附以玉兰;夏以百日红为主附以棣棠;秋以石榴为主,点缀两株柿子树并配以红枫;冬以腊梅、云杉为主,并穿插红瑞木。整体四季园内以云杉及大叶黄杨相互连接,既满足了景观要求,四季皆有景,景景有不同,又紧扣了四季主题。

5 结束语

住宅区的设计要考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的总体规划,从城市用地,建筑布点,群体空间,结构造型,改变城市面貌以及远景规划等全局考虑,并融合意境创造,自然景观,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等总体环境,精心设计每一个部分,给人们提供一个方便,舒适,优美的居住场所,将居住与建筑,社会生活品质相结合,使住宅区成为城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点。合理有效的利用城市的有限资源,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利用自然条件和人工手段来创造一个有利于人们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让居民区与城市自然的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1]赵建国.园林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2]富英俊.浅谈园林植物配置[J].园林,2001,(5).

上一篇:化学教育中的德育渗透下一篇:学生成绩考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