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发展与经营

2024-07-08

企业发展与经营(精选十篇)

企业发展与经营 篇1

20世纪90年代来, 一些国家相继推出了主题为环保的“绿色计划”。很多学者对于绿色营销有着不同的观点, 总结出具有以下四种类型:

1、环境中心论

其观点认为“企业在市场营销中要保护地球的环境, 充分利用资源来造福后代的营销行为为绿色营销”。

2、利益中心论

其观点认为“绿色营销就是通过对产品的促销、分销、定价和观念的实施过程和策划来实现企业在保护环境、环保的情况下保持自身的利益”。

3、发展中心论

其观点认为“一种能预期、辩识及符合消费者需求与社会需求, 并且能带来利润以及永久性经营的管理过程就是绿色营销”。

4、产品中心论

其观点认为“绿色营销是一种营销手段, 其中心点是以产品对环境的。”它强调的宗旨是环境保护, 从本质上改革消费后废弃物的处理方式和产品构成以及与之联系在一起的产品的生产过程。

综合这些观点, 企业为了在企业的营销活动中谋求企业的利益、社会的利益、生态的利益和消费者的利益的同一, 既要实现企业利益目标和满足消费者需求, 还要注意自然的生态平衡的营销则是我认为的绿色营销。而以保护环境为理念作为经营的哲学思想, 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具有全局、系统一起长期性的, 从消费者的消费绿色化为中心的出发点, 绿色的文化则作为消费者的价值观, 营销策略就是当今企业的绿色营销。而在当今的中国来说, 实施绿色营销是现在企业的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

二、绿色营销与传统营销的区别

绿色营销与传统营销的区别就在于对于环境的保护程度、需求的绿色程度、消费的绿色程度的不同, 而在这些方面两者又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

1、营销目标

在刺激消费转为追求可持续消费的限制上提高到最大。

2、营销服务对象的改变

以前的“消费者”仅仅是消费者, 而现在的消费者较传统而言增加了“社会”。

3、“客户”从本质上发生了变化

绿色营销中的消费者不再仅仅是传统营销中的人了, 而是“社会人”, 而社会人的需要包含着消费的需要, 但不全是。

4、发展了“需要”的含义

从传统营销里消费者的单一需要转变为具有这多样化的需要, 这其中包括生态的需要、物质的需要和精神的需要。

5、重新定义了“顾客满足”

即使社会人得到了“社会责任”的需求的满足, 也使消费者得到了作为经纪人的满足。

6、企业文化从本质上发生了变化

竞争文化在传统营销中是企业文化的本质, 他对于环境保护是不利的, 而绿色营销中会在向导和价值中更加地注重人的, 所以会经常把自己的竞争对手看作是自己的伙伴, 而且经常会与上下游企业合作, 共同承担社会责任, 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是企业与客户之间共同的义务和责任。

三、企业的绿色品牌战略

对于企业来说将品牌作为核心的竞争力, 来获得差别价值与利润的企业的经营战略就是品牌战略。而企业以建设人类与环境的和谐相处为核心竞争力, 使得企业的生产经营绿色化, 对于企业所要达到的目标途径、手段和发展目标等等, 来进行长期性的、全局性的总体谋划的战略就是绿色品牌战略。

1、树立企业绿色品牌观念

现代企业所需要考虑的经济增长核心问题是怎样的生产可以节约资源、怎样的使用合一保护环境、怎样的策略可以谋求可持续发展, 首先我们要提高人们对绿色产品的认识, 培养员工对绿色市场的研究, 建立绿色生产专业线;其次企业要站在保护人类生态平衡的立场上呼吁人们对绿色产品的消费倾向;最后在创造绿色品牌的同时让其观念成为企业的营销观念。

2、企业要在适应新形势下创新

为了加快绿色营销的发展速度, 企业一定要进行创新。企业之间的竞争力的增大会促进绿色产品的生产与研究的速度加快。就当今社会来说绿色的消费观念已经深入老百姓的生活了, 所以, 要在企业的竞争中找到我们的优势, 然后加以推广与研究, 研究出好的、节能的、创新的绿色产品才会加大我们竞争力, 从而在企业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3、积极开发绿色产品的生产和消费领域

为了速进我国的绿色产品市场的发展和形成, 我国的市场是具有很高的潜质的, 但是绿色环保的观念在我国的宣传力度是不够的。加大绿色消费的选产是企业的首要任务, 因为只有人们消费的绿色化的观念加强了, 我们生产与研究的绿色产品才会有市场, 才会促进绿色产品的消费。

4、绿色产品的开发和推广的力度要加大

在人们的消费绿色化的当今社会, 绿色产品的需缺是企业的潜在市场, 所以绿色产品的开发和推广是企业发展道路上的首要任务。加强研究新的产品, 加大推广成熟的产品。

5、国家的绿色产品标识管理要积极促进

我国的绿色产品体系还不够完善, 尽管在近年来推出了不少规定与标准, 但与国际的标准来看, 我们国际的标准和规定还是比较低的。在人们的消费绿色化, 企业的生产的绿色化的现今, 国家的规定也是需要绿色化的。了确保绿色产品这一具有权威性的国家标志, 我们要加强对绿色产品的标准执行的监督检查和管理规定。

四、绿色市场开发战略

由于全世界多数国家选择的发展战旅和发展模式大多为可持续发展战略, 目前来看, 企业的社会责任需要选择绿色市场, 而选择绿色市场也是寻找新增长点和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所以, 现代企业发展的任务和机会将是开发和挖掘绿色市场。

1、市场扩展策略

这是一种为了达到扩大销售对象来实现增加销售额为目的, 以最开始的绿色节能的产品想新的消费者销售的策略。这种策略实施是必须要保证绿色节能产品的质量是上乘的, 因为实施这种策略的关键是可以有效的吸收新的消费者, 并且, 还要结合人员推销、公共关系、营业推广和广告宣传等等的营销手段是更多的顾客能了解和喜欢我们的新产品, 当然, 这还是远远不够的, 同时还要制定好消费者所欲的销售渠道和恰当的价格水平。

2、产品创新策略

这是一种为了达到扩大销售的目的, 来面向最原有的消费者, 通过开发新的绿色节能的产品的策略。而这种策略实施过程中风险较大, 因为, 开发新的产品是投入就会很大。所以, 实施这种决策的决策者需要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开拓精神和风险意识。在实施的前期工作是找到好产品加以开发, 尤其是做好市场分析、产品的开发可行性技术和市场预测的工作, 还要在产品上市的时候组合配套的合理充分的营销策略。

3、市场渗透策略

这是一种为了提高达到销售目的来提高消费者的消费量的, 以原来拥有的绿色的节能的产品来面向最开始拥有的消费者的策略。这是一种对企业来说很实用的策略选择, 因为这种策略非常的容易操作, 而且实施起来所付出的代价极小, 因为他是用消费者熟悉的产品来面向这一产品的忠实客户。但是这种策略时企业炫耀采取适当的促销策略, 因为, 在现代的消费者的对绿色产品的意识提高, 所以消费者更愿意选取一些绿色节能产品。所以除非企业所实施的绿色产品的有点很明显。

4、多元创新策略

这是为了实现扩大销售的策略基础上, 开发新的客户的同时, 开发新的产品的策略。很明显, 这是一种范围均最大的和具有创新的内容的策略。高的投入和高的风险也与高的回报相互结合。

五、结论

总之, 在21世纪绿色营销竟成为全球企业所实施的行销模式的主流, 它是指社会和企业在发展各项事业上所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以及关注点。绿色营销的观点是非常有意义的, 他对于企业与消费者、人们与社会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关键。它体现了人们以及企业在思想上的提升, 推进了人们的文化发展以及深灰的文化发展、思想发展, 在人们的进步以及企业的营销道路和思想发展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绿色的消费观念在人们的生活中是不可以缺少的, 是人类为了维护社会, 保护生态平衡所要进行的最重要的一步, 人们的消费绿色化也是推动企业生产绿色化的速度。企业生产绿色化才能增加企业的竞争已销售力。所以绿色营销模式是企业在现代来说必不可少的营销模式。

参考文献

[1]魏玉芝.浅谈我国企业的绿色营销战略[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7 (01) .

[2]杨静.关于实施绿色营销的思考[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 (03) :12-13.

[3]曾祥师, 刘伟光.绿色营销与经济可持续发展[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 (04) .

[4]龚晓光, 易法海.绿色营销:企业营销战略的必然选择[J].南方经济, 2000 (10) .

企业发展与经营 篇2

----访中国国际货运航空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李锦林

从“重客轻货”、“客货并举”到“客货分立”,从闭关自守到开放市场,从肩挑手提的搬运方式到现代航空货运设施设备的操作,从松散、粗放的经验管理到国际化管理方式的引进„„,这是中国航空货运的历史,演示着中国航空货运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过程。

李锦林,中国国际货运航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货航”)首任总经理,堪称国内航空货运的专家,不仅以自身所拥有的35年从事航空货运的经历,见证了中国航空货运的历史,更是以情倾于国货航的发展,并拥有使其在面对困境时风回路转的智慧,在国际航空货运市场的风云变换中以小博大、以弱博强、以质量博市场,立志在国内外航空货运市场中打造出中国航空货运的旗舰。

面对中国航空货运市场的困境与机遇、竞争与发展,国内从事航空货运的决策者、管理者、经营者们应如何认识市场、把握市场、开拓市场、经营市场,使之占有更多市场份额?本刊记者专访了国货航的李锦林董事总经理,力图通过他的经营思路、经营思想,为业内人士提供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以小博大别无选择

记者:据有关专家的市场调查,截止2004年底,中国承运人在国际航空货运业务中所占市场份额不足30%,外航占70%多,对这样的市场格局,您怎么看?

李锦林:看到这些数据,我也很感慨。从航空货运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看,竞争日趋激烈。在客观环境上,世界民航业自由化、区域合作一体化、经营股权多元化等趋势对国内航空运输企业的影响越来越大;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大开放,使更多的非国有资本进入航空运输领域,以各类航空细分市场为目标的航空公司越来越多,航油价格的持续攀升进一步吞噬了航空运输企业的利润,上半年,国货航因此而多支出成本1亿多,成本压力越来越大。此外,中美、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给航空运输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及利率、汇率以及资本市场的变化,也对航空运输企业控制风险的能力构成了新的考验。

在政策环境上,中国政府已多次向国内航空货运市场实施新的大开放、大引资政策。2004年,翡翠货运航空公司成立;2005年3月首家民营的奥凯航空公司开航,已被核准的业务包括国内航空货邮运输及快递业务;2005年5月新加坡航空货运与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淡马锡控股独资子公司在中国设立货运航空公司;另外,上海航空公司利用租机的形式开通了货运航线。

但是,中国的航空货运企业也有自身的优势。由于中国经济正在快速发展,国际贸易进出口大幅增长,2004年,中国对外贸易增长了35.7%,物流业越来越被视为拉动经济腾飞的重要产业。许多国家将加 1

工工业基地向中国转移,为国内航空货运企业带来更广阔的市场,更丰富的货源,更大的发展机遇。只要

我们牢固把握机遇、努力开拓市场、精心为客户服务,航空货运市场的份额是会不断的增加。从1978年

-2003年,我国民航的货邮运输量年均增长16%,2004年同比增长24.5%,预计2005年全行业运输总周转

量的增长率将继续保持在13%—15%左右,并且呈现国际快于国内、货运快于客运的特点,这将有利于国际

航空货运企业的发展。

另外,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为加快实施中央企业发展战略,国资委明确要求中央企业要进一步突出

主业,因此,航空货运的发展必将受到更多的关注。从国货航目前的情况看,正处于民航改革发展的战略

机遇期,面对新的市场环境,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给自己定位,采取措施实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记者:面对UPS、FedEx此类跨国物流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战略抢占,你们在策略上准备怎样拼搏?

李锦林:目前,以国际快件运输为主的大型物流企业,凭借已拥有的强大的运力资源、快捷的信息平

台、完善的产品结构和先进的经营管理念,采取多元化战略、以迅捷的速度抢占我国航空货运市场的份额。

在2004年,FEDEX的在华业务比2003年增长52%;UPS的在华出港业务增长125%、进港业务增长100%;

由于处于市场开发阶段,他们以抢占市场份额为要务,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对国内航空货运企业造成了

巨大的竞争压力。

仅以运力资源为例,FEDEX和UPS两家公司共拥有1000架货机,而国内所有航空公司加起来仅有近

30架货机。与他们相比,中国航空货运业起步晚,规模小,经营理念和管理水平比较落后,缺少从事航空

货运的专业人才,尤其是缺少专门从事航空货运的高、精、尖人才,基本上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国外

公司经营多年,拥有丰富的市场经验和先进的管理水平及众多的专业人才。另外,具有国内企业所不及的IT等硬件优势。可以说,本土航空公司与他们的竞争是不对等的竞争,犹如土枪和洋炮的竞争,但又必须

是直面的、势在必行的竞争,这种竞争带来的是落后企业的被淘汰与先进企业的立足与发展。国货航会趁

外航尚在我国市场处于摸索、磨合期的阶段,在学习他们先进理念的过程中,尽快在扩充运力、构建网络、提高服务质量等方面发展自己,逐步做大做强。

记者:为了做大做强,听说贵公司将在2006年底以前,将国货航的全货机数量增加一倍?

李锦林:是的。按照机队发展与市场紧密衔接,以重型运输机优先发展,适当增扩中小型机的思路,国货航将率先搞好货机的引进和机队结构的调整,最终形成规模适度,机型结构合理,与航线网络和市场

需求相匹配的货机机队。

我们现已订购了2架B747-400全货机,将在2005年11月--2006年3月间投入到现有的5架B747机

队中。同时,还准备租赁两架B747-400改装型货机。另外,我们所订购的3架图204货机,也将在明后

年陆续到达。

记者:新的货机将主要投入哪些航线?

李锦林:新的运力首先是充实完善现有的航线,重点还是放在中美和中欧航线上,同时还将把握市场

需求,开辟新的航线。

记者:受中外贸易不平衡的影响,国内货运航空公司会出现往返程载运率不平衡的状况,这会直接影

响货运航空公司的盈利水平,对这个问题你们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

李锦林:中外贸易的不平衡给国际航空货运带来困扰,中国出口导向型外贸发展战略的实施,客观上

造成了进出口量的不平衡,2003年中国通过航空货运出口的货运运输量是146万吨,而进口货物运输量则

是82万吨。事实上,货运市场单向性的特点也必然造成来回程的不平衡。

2005年,我们立足于客观实际,在自身优势上做文章,提出了“国外问题,国内解决”的思路,广泛

调动国内资源提高国际回程业绩。同时,实施了“航线来回程捆绑”的策略,通过对去程紧俏舱位的有条

件出让,解决航线回程舱位的闲置。我们积极推行欧洲区域销售联动,具体讲,一是在舱位资源上对欧洲

各营业部统一协调,主动引导货物流向;二是发挥区域的调控能力,推广国际联程产品;三是对欧洲境内

销售价格实施动态管理,避免相互竞争。

以弱博强再见分晓

记者:2005年,中国承诺开放物流市场,在新的市场规则下,国货航怎样确定自己的发展战略?

李锦林:按照中国“入世”的承诺,2005年,我国政府将开放物流市场,允许国外货运代理公司以独

资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为此,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们已逐步调整了自己的发展战略方式,通过实施“物

流链伙伴计划”,将与物流商的合作领域由“区域战术合作”扩展至“全球战略合作”,与国际知名物流企

业等就合作共赢结成利益共同体,并与位列欧美半数以上的物流商进行正式接触。

记者:听说你们为实施新的市场战略,建设了国货航的“网络化营销”系统?

李锦林:“网络化营销”的理念和具体实施方式在国外已存在多年,航空货运的发展必须依赖于发达的航线网络,才能实现货运航空公司“全球到达”的服务理念。国内货运航空公司要与国外货运航空公司

在实力上比拼,建立自己的“网络化营销” 系统,并与国际航空货运网络相连接是我们必须要走出的重

要一步;建设覆盖面广,成本收益结构合理的航线网络是国货航实施做强做大发展战略的前提。

随着新货机的引进,我们在航线网络上进行了合理的规划,力图在降低货机运营成本,提高航班收益

方面有所突破。为了使销售网络配合航线网络,我们确定了“海外创新,区域整合”政策。10年前,这种

货运市场营销政策,有过在美国以特许经营模式外包销售的成功尝试。2004年,国货航在德国推行了分销,并计划继续在英国和法国推广,海外销售总部作为国货航全球战略的重要一环,将在更大范围实现。

在拓展销售模式之外,在中转货源上做文章,总部与海外营业部紧密配合,推广国际联程产品,设立

专门机构,将“海外直接反馈制度”进一步规范化,使总部能够了解欧洲、日本等主要市场存在的中转需

求,同时,我们对海外营业部提供低载率航班舱位信息、并协调国内相关部门对国际联程产品进行保障,充分授权各营业部根据市场变化确定销售价格。国际联程业务是对全球销售资源,运力资源的合理利用。

目前,北京作为国货航中转枢纽的重要节点,肩负着保障服务质量,拓展经营空间的重责。我们对枢纽建设提出了两项具体要求,一是继续提高服务质量,在中转速度、货物完好率和货主满意率上下功夫;二是挖掘中转枢纽的潜力,构建卡车航班网络。

此外,把“网络化营销”推向西部,将是我们2005年下半年网络扩张的战略重点。国货航拟将货机投入成都市场,开辟成都至欧洲的航线。届时,国货航将是第一个使用全货机连接中国西部与欧洲的货运航空公司。

对普遍认为继中国之后的另外一个有发展潜力的重要市场—印度,我们将采用“同业合作”政策,通过运力采购,代码共享方式,开航往来于中国与印度,印度与德国间的全货机服务,取得第三国航线经营的新突破。

记者:一个公司不仅需要好的营销网络,还需要好的营销产品,贵公司营销的品牌产品是什么? 李锦林:随着我国产业、产品结构的变化,带来航空货运市场结构的变化,传统的产地、客户、产品转化为新产地、新客户、新产品。国内空运企业一直将航空运输定位于销售舱位的服务,在市场结构的变化中越发显得缺乏规范化、系列化的产品做支撑,无法通过销售产品获得高附加值与品牌效应。

为此,国货航从市场需求出发,将航空货运产品归集于航线、运力、舱位等资源的高度整合,尝试为客户提供完整的产品系列、规范的服务流程。2年来,我们陆续开发出一些新产品,如:航班候补产品,北京--沈阳、青岛--北京卡车航班,以及国内快件产品等,目前客户反映良好。国货航还采取市场细分与定位策略,调整了原有的产品和服务,使新产品呈现多样化,并赋予新产品特有的内涵:一为迅捷,这是品牌的本质内涵;二为全球达送,这是品牌的主要特色,三为增值服务,这是高端产品的主要体现。

2005年,我们实施新的邮件销售政策,刺激了邮件市场的增长。年初,我们以完整、系统的企划方案成功中标香港邮局的空运招标,获得2005年部分空运业务,并与北京邮政局共同打造北京邮件的运输平台。在国内邮件市场的开发中,我们要求营业部将邮件开发作为经营重点予以保障。各营业部针对邮件实行“邮件复兴计划”,从摸清邮件现状入手,展开邮件运输调查,进一步了解邮件的操作背景、运输途径以及运价政策等一系列的相关信息。通过详尽的资料积累,因地制宜的制定运输政策,将更高的优惠给予原本邮件销售的薄弱地区。

随着国货航开发的新产品日益成熟,以适应不同细分市场的航线产品还将逐步面市,届时,国货航将真正实现航空产品的系列化与规范化,带来国内新营销理念与营销方式的一场“革命”,为跻身于世界先进货运航空公司之列做出自己的最大努力。

记者:中国货运航空公司与国外货运航空公司之间,您认为是否只有竞争?

李锦林:不是。坚持“国际化”同业合作是国货航寻求低成本快速扩张的必由之路,是改进自身弊端,缩小与先进公司差距的有效手段。国货航目前有不少合作伙伴,德国汉莎货运公司就是我们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我们从1995年合作至今,在运力、销售及运作成本上2家基本上是平均分摊,只有在某些航线上,由于市场需求的不同会采取不同的分摊比例。在中德航线上2家公司每周货运量超过1000吨,双方的联营航线销售收入连续5年保持10%以上的增长。04年底,通过与汉莎航空公司的联营,搭起了连接华南与欧洲的第一条货机航线,刺激了华南市场国际货运业务的增长。与我们还有特殊合作关系的是NCA、KE、SK、AC、AY等外航,通过与实力雄厚的外航合作,将我们的航线网络延伸至全球众多运力未达的角落。

以质量博市场胜于久远

记者:自国货航成立以来,屡次获得各种奖项,您也获得过物流、货运奖,并被评选为2004年中国物流风云人物等,您对这些荣誉是怎么看的?

李锦林:无论是国货航还是我本人获奖,可以说,是对国货航整体的管理水平、服务质量提高的一种褒奖,是对其品牌的一种认可,是社会、同行、客户对我们的信赖。获得的荣誉越多,我们的压力越大,客户对公司的服务质量的要求就越高,树立“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理念,不仅是市场竞争的需要,更是公司发展的需要。

记者:你们怎样把顾客作为关注的焦点?

李锦林:顾客是我们完成销售收入和利润指标的来源。在现今市场早已从卖方变为买方的态势下,货运航空公司之间对市场、顾客的争夺,除去运力投入、价格因素外,主要是在服务质量上的竞争。谁能向顾客提供稳定、高效的服务谁就能在市场上占得先机。服务质量的好坏是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这个观点在我们公司内已经普遍被认同,我们能否成为“客户首选的货运航空公司”,归根结底取决于我们所提供服务和服务产品能否被顾客认可和接受。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随着客户要求的不断提高,我们的服务和服务产品还不能完全满足顾客的要求,尤其是同行业的竞争使服务标准趋于同性化,如果没有满足个性化的要求和服务产品,难以吸引顾客。2005年,我们在北京启用了“电话语音自动查询系统”,并加快推出了“绿色通道”、“预约服务制”等特色化服务,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效率。我们在成都,强调服务流程上的“快速”、注重服务质量上的“安全”,突出服务细节上的“特色”,力争做到“中转无缝隙、每单有跟踪、信息有反馈”,积极打造我们的中转次枢纽。

记者:国货航成立后遇到哪些困难?您认为国货航怎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

李锦林:国货航2003年12月12日正式成立,成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独立运作的公司。一年半的运营,让我们感觉到,企业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充满艰辛的。国货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是一

个破旧立新的过程,我们既要顾及历史,更要谋划未来,我们把2004年确立为平稳过渡年,并顺利实现了平稳过渡,实现了货运的安全运营,获得了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双丰收。2005年,我们定为跨越式发展年,从上半年来看,各方面进展也算顺利。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成熟的模式可以参照,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具体而言,存在许多滞约发展的瓶颈,如飞行员短缺,资源布局与市场布局不合理,现有的组织构架与内部机制不适应,全员素质与企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等,我们是从一个困境走出,又进入另一个困境,我们每天都在用全新的速度和自信心进行不懈的努力。

“成为客户首选的货运航空公司”是我们的目标,同样也是我们的一个梦想。我们通常把企业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够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把握机会,以变求生的;第二类则是不知如何变化或者根本不想变化,结果难以摆脱失败的命运。国货航当然不会坐以待毙看到第二种结果,因此我们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打出王牌,拿出拳头产品,我们要“思想放活、机制做活、运力用活,市场搞活”,在“活”字上做文章,在“实”字上下功夫。

企业发展与经营 篇3

关键词:多元化 转型 趋势

北京2008年奥运会以来餐饮企业迅猛发展,旅游业也蓬勃发展,餐饮企业经营的规模越来越大,经营的理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各种豪华酒店不断的涌现出来,有经营中餐的大型酒店企业,也有经营西餐的大型餐饮企业,有经营中式快餐的连锁店,也有经营西式快餐的连锁店,有自助餐连锁店,还有美食街的各色小吃扎堆经营,各种商业区的中小型餐饮企业,这些企业都十分火爆,经济效益都不错,整个餐饮企业特别兴旺,吸引着很多投资者参与经营。

1 餐饮企业多元化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社会消费需求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现在我们居住的环境变好,小区配套设施完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花大量的时间去买菜做饭,有的人自己感觉做不好,于是条件稍微好的家庭就选择找经济实惠的餐厅去吃饭或者电话订餐,也有的从网上订餐。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地一旦到了法定节假日和传统的节假日,大小餐厅爆满,多为家庭聚餐也有各种家宴。满足市场需要,外出就餐的人增多,假日消费是最显著标志。截至2013年全国的旅游饭店有1.5万余家,是整个服务业领域中开放程度最深、产业规模最大、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产业。在日常的生活中饭店的餐饮虽然只是一个经营项目,但在节假日的时候也承担着很多顾客去就餐,有些豪华的婚宴在这些地方举行,属于高端一些的就餐聚会场所。社会餐饮企业在我国一线大城市是主要的消费场所,这些酒店主要是经营餐饮业,他们都是一些品牌和口碑相当好的风味酒店,就餐环境好,适合婚宴、寿宴等宴请,是大家比较愿意去消费的地方。商圈美食街是家庭还有年轻人们休闲娱乐聚餐的好地方,各个地方都有老的商业中心,也有“万达”这样新兴的商业娱乐中心,家庭聚会与青年人在那里逛街购物娱乐后可以找到自己想要吃的美食,美味佳肴能够让人高兴,更是生活的享受。

2 餐饮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绝大多数餐饮企业都是自身经营定位与建设失误还有经营不善导致营业额下降,客源下降流失。针对市场发展变化,规模很大并且豪华的餐饮企业他们对顾客需求预测不足,没有创新的经营理念,也没有创新的服务内容。管理者们在实际运作时各显神通、鱼龙混杂,对从业人员的培训不够,员工的工资待遇不够好,所以从客观上导致企业不能真正的做大做强。经营不注重环境,不能够很好的推动品牌文化建设。从硬件的设计与更新上来看,一些就餐环境经过多年的经营没有再投入进行维护翻新,从日常经营上没有做好服务,在营销活动和服务环节中没有展示出自己的企业文化,在社会知名度中没有好的口碑。行业人才不足,管理不够规范,服务意识与能力差。企业的竞争是靠人,核心的竞争力是人才,对各个部门的人才培养是企业最需要做的事情,人才培养与利用好了才能够更好为社会服务,每个细节才能做得更好。

3 破解的对策与思考

从中国烹饪协会发布的2012餐饮行业形势分析报告中可以看到,餐饮企业有很多在竞争中倒闭,达到15%,我国餐饮企业的发展前景并不乐观,2013年餐饮企业下滑的现象更为严重,大众餐饮下降率在10%左右,高端餐饮在20%左右,中国餐饮企业出现了首次负增长。今后如“湘鄂情”这一类的高端餐饮将不会有很多的存在,高端消费人群占比例相对有限。

常言道:“船大难掉头”,因此企业规模大经营就不是很灵活,餐饮行业规模小经营就会比较灵活,一些餐饮企业将会慢慢的变小,一些小而精的将会存在,大型的企业将会转型。大众餐饮的主流趋势人均消费低于100元,多数都在50-80元之间。“外婆家”已然成为大众餐饮的主流趋势,一些品牌成为社会餐饮及商圈中项目主力。我们到国外或者周围的地方去看看,以亚洲国家日本为例,东京为寸土寸金的地方,那里餐饮多为小型,店面装修并不是特别华丽,厨房餐厅布局也小,员工并不多,经营的是菜肴品质与服务,尤其是个性化的服务让人感觉特别温馨。近一点的地方我们可以看看香港,香港的社会餐饮店也是并不很大,中餐厅装修得也是并不奢华,经营的菜品也是具有明显的个性化,个人消费并不是很高,一般的百姓都能够消费。

现在国内外经济放缓的情况下,受市场环境的影响,高端餐饮业务减少;食品安全的问题时有发生,人们对外出进餐的顾虑不断加深,外出进餐的机会减少。如何摆脱困境已成为各餐饮企业迫在眉睫的事情,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O2O营销模式也成为餐饮界经营模式的首选。

政府要做好规划,给予政策倾斜。餐饮企业在承担的房屋租金压力增大,需要政府的支持,通过政府协调,采取多种方式减轻一些成本。如果能够采取联合采购,将餐饮行业里一些中央厨房集中在一起进行生产,既便于管理又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生产力,统一对员工进行培训,这样企业会减轻不少负担。政府还应该在资金、税收、贷款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有实力的企业让他们走出国门去发展多种经营,中餐在国外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越南人、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人经营,我们的政府应该将中国餐饮企业发展到国外连锁经营,扩大和占领一些国外的市场,将我们的中华饮食文化逐步推向世界。

参考文献:

[1]杨铭铎.对我国快餐业发展现状的分析[J].商业经济,2010(4):98-100.

[2]徐慧.餐饮企业的下一个“金矿”[N].北京商报,2011-3-29.

[3]焦晶.“三问”中国管理模式[J].中外管理2011(9).

经营开发与企业发展 篇4

一、正确的意识

正确的意识是整个经营开发过程的开头, 是经营开发行动的方向, 也是决定企业发展的经营开发工作能否成功的重要一点。在建筑市场上, 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多少决定着市场竞争程度的大小;也决定着投标企业中标率的高低;同时也决定着承包价格的高低。作为建筑施工企业, 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 我们从心理上要树立敢于战胜对手取得胜利的信心。决不能跌倒了摔痛了就不愿再爬起来重新投入新的战斗。要树立志在必得的信心和勇气。

1. 分析自身实力、洞悉市场动向

企业要发展, 要分一杯羹, 必须认清自己, 包括企业资质、人员实力、技术能力, 所谓分析自身实力并不一味是说避开能力所不能及的项目, 而是必须在认清自身的同时不断对相对较弱的部分进行补充和加强, 通过施工业绩、人员、机械设备等的搜集, 提升资质, 要多组织人员培训, 给能力较强的年轻技术人员锻炼的机会, 从而对企业技术能力进行提升, 绝不能在开头就被淘汰。

2. 建立市场关系、不盲目、不忽视

在市场中求生存, 必须建立优质的关系网, 摸清楚各地市场的特点, 很多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的市场我们应该选择性的参与, 绝不能盲目的投入, 毫无目的的乱撞, 这对企业来说不但是经营成本的浪费, 更会为企业带来很多不良的影响。相反, 很多的市场, 比如从前的主要战场, 可能随着市场的调整, 我们的竞争力受到了一定的威胁, 我们绝对不能全部撤离, 必须在班子决策下有重点的“露脸”保持住原有的关系网。

3. 创造良好的经营开发环境

在经营开发的行为中企业必须维持好的形象, 与业主、招标代理和其他施工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在合法合理的情况下为自身创造效益。

二、经营开发人力配置

企业经营部门的人员数量的配置应该是最强的。对强与弱检验的标准应该是能够适应当前和今后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所谓强与弱, 我认为主要是指人员专业配备合理。既有建筑经济方面的人才、又有工程施工方面的人才;既有土建工程的人才, 又有其他专业的人才。建筑施工企业的领导对经营不重视、人员配置不合理, 经营人员不能专业化是建筑施工企业经营活动开展好坏的重要因素。

经营人员需要的知识是多方面的, 即与建设工程相关的法律法规、行业管理规定、市场经营、社会公共关系、心理学、计算机应用、建筑经济、工程施工技术、质量管理规定等等。面对知识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 时代要求我们要不断学习掌握新的知识, 促使我们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经营方法

1. 全面搜集信息, 信息就是有用的数据或文字图象资料。

我们搜集信息的标准是及时、正确、来源可靠。静态的信息靠日常的搜集整理;动态的信息靠及时的搜集处理。

2. 及时把握机遇, 即及时发现工程发包的信息来源、及时报名

参加投标活动、及时利用一切条件宣传自己企业的实力形象、及时总结自己的以及别人的中标和参与开标活动的资料、从中找出可以借鉴的东西。不能放过一切可以利用的机遇。

3. 学会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 掌握数据库的一般知识、预测分析的一般方法、电子信息搜集传输打印的应用技巧和网络技术运用。

4. 在实际经营活动中, 最重要的是要学习和掌握一般经营预测、决策、控制的方法。在投标过程中是非常有用的。

四、现场施工与管理

很多企业, 在谈经营开发的时候常常忽略了现场的施工与管理, 其实现场的施工与管理对经营开发工作也影响重大。

中标后, 项目进入现场管理阶段, 与业主的关系的处理、与施工队伍的协调, 在实践中对新技术的运用和对传统技术的改良, 回馈给经营开发工作的都是宝贵的财富, 很多的业主在选择新项目的施工单位都会以旧项目的完成情况作为考量优先选择现场施工情况较好, 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 这样便为企业的发展抢占了先机。

市场经营活动是建筑施工企业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首要环节。从企业的角度来讲, 是整个企业素质的具体体现。作为建筑施工企业不能为社会创造出优质的工程、不能提供优质的服务, 那么就没有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信誉, 就不能给自己的经营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

作为市场的一员,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经营开发, 未来的企业竞争的最高境界是技术的竞争、思想的竞争和全方位的竞争 (包括国家竞争) 即企业的全员化进程。所以, 企业首先要有正确的思想、理念、信念, 开阔的思路与信息, 良好的用人方式与机制, 不断增长的技术进步, 去领先时代, 赶上潮流, 并适时满足员工的有效需求, 企业方能有运筹帷幄的基础。只有理清楚企业发展向何处去, 想干什么, 怎么走, 怎么做 (无论这个方向、目标有多大多小, 但企业必需要有) , 并且企业紧紧围绕着他所规定的目标、方向前进, 不断检索、自讨, 不断在符合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变化过程中, 改变自己、完善自己, 技术领先, 高度思维, 企业就能发展!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企业的发展问题逐渐成为与每个员工都息息相关, 影响重大问题。同时经营开发也成了企业能否适应未来环境的变化, 寻求长期生存的决定性因素和稳定发展的重要环节。

企业发展与经营 篇5

【摘 要】企业员工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满足员工精神层面的需求,以保持健康的心理,提高企业经营发展的团队精神,为企业经营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经营发展结合的总体思路。本文将在分析企业经营发展中开展员工思想政治教育重要作用的基础上,对如何将员工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经营发展结合起来,展开深入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企业经营;思想政治;员工教育企业经营发展中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企业的经营发展中,开展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企业员工思想政治教育针对员工的思想状况,结合企业实际进行教育创新,旨在解决员工的实际问题。同时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思想认知标准,提供员工思想沟通的渠道,有利于引导员工与企业经营发展目标达成思想上的共识。

(2)企业员工思想政治工作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遵循员工心理特点,消除员工工作中和生活中的心理困惑和焦虑、抑郁、恐慌等不良心理状态。员工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够有效处理工作中的问题,为企业的经营发展贡献自身的一份力量。

(3)新形势下企业员工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存在不足之处,我们只有贴近员工的心理强调人文关怀,满足员工内心深处的需求,才能够丰富企业经营发展工作的思想内涵,提供更多的工作动力。员工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经营发展结合的方法

企业员工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经营发展的结合,需要在思想教育中融入“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以企业的名义提供更多的关怀,让员工通过企业经营发展的贡献,体现出自身的个人价值。

2.1 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传统思想政治工作强调灌输式的教育方式,采用了强制手段,因为忽略了员工的主体性、能动性和个体需求。笔者认为企业员工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经营发展的结合,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首先是提倡引导教育的模式,鉴于每个员工都有多层次的感受和需求,其自我发展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思想教育工作要倡导引导教育模式,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在企业经营发展中体现出更多的人文关怀,更加贴近员工的心理,以赢得员工更多的信任和支持。其次是加强心理的健康教育,遵循每个人的心理轨迹,创办主题新颖的心理健康咨询活动,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并融入到企业经营发展的部署工作中来。

2.2 营造思想文化和谐氛围

企业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员工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正确引导的基础是思想文化和谐氛围,有利于提高企业经营发展工作的凝聚力。首先是以市场经济发展体系作为思想政治文化建设的主线,以企业经营发展的前景引领员工提高奋斗激情,提升团队凝聚力,通过提供岗位晋升条件,激励员工提高企业经营发展贡献水平。其次是设定企业经营发展前景,干部要以身作则,提高团队凝聚力,以身先士卒的精神带领广大员工工作,同时创设岗位提升机制,促使员工自觉结合企业的经营发展需求,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计划。笔者认为要加强员工思想状况的调查,将员工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统一融入思想文化建设当中,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经营发展协调统一,譬如理解和尊重企业员工,让员工获得为企业经营发展奉献的精神动力。再次是针对员工的情绪不稳定现象,在发展中提出“三保、三创”的奋斗目标,即“保安全、保稳定、保廉政;创岗、创业、创收”。把稳定工作当成一件首要的工作来抓,因为没有稳定的局面,工作就无法开展,因此成立了稳定工作领导小组,由党政领导任组长亲自抓,部门经理任责任人主要去做,进行责任分工,层层抓落实。一旦发现员工出现思想问题,要第一时间去化解,坚决不拖延。

2.3 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

企业经营发展工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企业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和良好工作氛围营造的前提条件。首先是管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框架,除了需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宣传、精神文化和规章制度等载体,还要整合相关资源,从心理咨询知识培训的角度优化员工队伍,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和水平,以便进一步适应企业的经营发展。其次是员工思想波动机制的建立完善,通过内部信息平台和定向访谈等途径,针对性地实施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建立员工情绪交流的渠道。最后是员工思想诉求渠道的构建,采用现代化的沟通管理手段,了解员工的心理问题、需求和诉求心理等,保证员工能够参与企业经营发展中,并在监督、表达等方面拥有绝对的基本权利。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的经营发展中开展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引导员工与企业经营发展目标达成思想上的共识,能够丰富企业经营发展工作的思想内涵,为企业的经营发展贡献自身的一份力量,因此需要将企业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企业经营发展结合起来,一方面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和营造思想文化和谐氛围,另一方面是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以企业的名义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让员工通过企业经营发展的贡献,体现出自身的个人价值。

【参考文献】

企业发展与经营 篇6

关键词:企业经营;管理;法制意识;发展;影响

目前,我国逐渐完善法律的各项条款,有利于实现我国成为法治国家,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在法律中明确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必须要履行的义务。法律不仅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对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方面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企业的管理中树立法治意识,这是企业发展的前提,可以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行。

一、法治意识的概述

法治意识就是指人们对于法律的性质、观念、地位等方面的认识,也是依靠法律来管理国家、以及管理经济的发展。法治包括两个部分,一方面形式意义上的法治,主要强调要依法治国,依靠法律来解决问题,在治理国家的方式方面,以及建立和运行的制度上都要依靠法律来实行。另一方面是实质意义上的法治,我们国家强调法律至上的法律观念,要有制约权力、保障权利等价值和精神。两方面的意义是实际上两者的统一,在形式的意义方面应体现当代法律的价值和原则,在实质意义上的法律应该通过法律的形式以及法律的制度来实现,在法治方面,这两者都必不可少。法治意识就是以法律制度为调节手段,人们需要通过利用正当的手段和途径来维护自身的合法的权益,履行自己义务的意识。现在法律意识已经逐渐在人们的观念中树立起来,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和法治意识,有利于人们能够清楚的认识到法律的地位。现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也逐渐增强法治意识,加强对企业的管理。

二、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法治意识

现在企业的经营在大的环境中,要保障企业内部的稳定运行必须应该加强企业管理者的法治意识。企业管理者的法治意识的提高,必须要注意在风险意识、责任意识以及制度意识方面增强防范意识。企业的经营者在管理中,经常面临各种经济风险,所以企业管理者必须要具备在法律层面方面的风险意识,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应该保持居安思危的意识,企业在运行的过程中必须要具备合法的营业执照。保障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应该保障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交易。企业经营管理者在于客户签订合同事业应该保持法律意识,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在从事经营活动中应该有相应的合同、收据、发票等,这些可以作为双方交易的证据,如果企业的发生纠纷时可以快速处理关系,有效的避免混乱的关系。

三、国家法律对企业经营管理的要求

应该加强对企业的法治建设,对于企业的管理必须要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自从我国扩大对外开发,尤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的经济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所以对于企业的管理方面应该提高客观的需要,坚持依据法律体系来管理企业。必须要加快建立现代企业的制度,满足企业管理的要求。国家实行由国务院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根据国家的相关条款规定,资委代表国家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依法对企业国有资产进行监督管理。所出资企业应当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对其经营管理的企业国有资产承担保值增值责任,不得损害企业国有资产所有者和其他出资人的合法权益。这说明了企业应该加强法律建设,企业在运行和管理中要遵守国家的法律规定。

四、企业管理者的法治意识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1.促进企业发展的规范化和法治化

由于受到全球化的影响,国际市场的经济发展更加激烈,企业的发展为了抢占更多的经济市场地位,制定了许多商业战略。一些大企业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增强自身的综合实力,对企业进行規范化管理,使得这些企业在国际上具有强的竞争力。但是在一些企业中,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缺乏法律意识,为了达到企业的利益,所以在商业战略上采取了一些不是正规的手段,这种竞争方式严重影响了市场的竞争秩序,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所以说,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这的法律意识,有利于促进企业发展的规范化和法治化,企业经济管者的法治意识提高,可以增强对企业内部制度的管理和创新,对企业的整体进行规范化管理和运行。

2.促进企业管理的现代化

要想企业更好的发展,必须要学习先进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必须要建立先进的管理管理,引进现代化的管理方式。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可以在内部建立先进的管理制度,对企业的内部的整体进行逐渐的改变,提高企业在管理方面的效率。对于企业的管理,最重要的是对内部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完善企业内部的管理体系。所以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管理必须要具备较高的法律意识以及综合素质。企业经营管理者具备的法律意识可以有效的避免市场上面临的风险问题,同时能够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3.促进企业的长效化

企业管理这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自身的法律意识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管理水平。现在企业的发展中出现一些不利的想象,比如贪污腐败问题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严重的阻碍了企业的发展。所以要必须加强对企业的管理,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促进企业在内部的建设,员工要正确的履行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在企业的内部管理和建设方面要形成一定的机制,不断的改变并企业促使企业在管理方面形成长效化。企业经营管理者要的法治意识的提高,促进了企业的不断规范化和法制化,并且有效的减少了经济纠纷问题。促进了我国企业的健康发展,并企业实现了我国的资本的保值和增值。

五、结束语

在企业的内部建立完善的现代化企业的制度。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自上具备的法律意识可以使得企业内部各项制度建设的更加规范化和法制化,能够有效的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以及建设的实力。企业的建设和发展是需要企业的经营者和员工的共同努力,提高自身的法治意识,推动企业向现代化的方向转变。总而言之,企业的经营者的法治意识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闫新燕.新生代员工法律意识觉醒对企业管理的启示[J].经营与管理,2014,No.36612:41-43.

人力资本经营与企业发展问题的探讨 篇7

要理解人力资本的涵义, 必须从人力资源的属性谈起。人力资源是一个社会范畴的概念, 它是从劳动能力方面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财富存量, 它不以经济利益为目标。人力资本则是一个经济范畴的概念, 它着重从价值方面反映一定时期的经济财富存量和流量[1]。人力资源强调的是人应具备的劳动能力和服务潜能, 人力资本强调的则是以收益分配为核心的资本产权关系。

1.1 人力资本

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西奥多·舒尔茨 (Theodore W.Schultz) 提出:“人力资本是凝结在人体中能够使价值迅速增值的知识、体力和技能的总和。”[2]我们不难理解, 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

从个体角度上说, 人力资本是指存在于个人, 并从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能力和健康等质量因素的总和。从企业角度上说, 人力资本是企业所有人力资源及其所对应的能力, 包括积累的知识、技能、能力等资本量的集合。

1.2 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的区别

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一种能力, 是人通过与生产资料相结合, 投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创造财富的能力。劳动能力转化为资本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劳动能力必须投入生产经营;二是投入生产经营必须以营利为目的, 否则, 就不能成为人力资本。例如, 我们待在自己家里从事家务劳动, 并没有以营利为目的, 这样的劳动能力就不是人力资本。因此, 人力资本的实质就是劳动能力的资本化。从这个角度上说, 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人力资源是一种未开发的资源, 人力资本则是人力资源开发的结果[3]。

2 人力资本经营在企业发展中的体现

2.1 人力资本经营的前提

人力资源管理是建立在资源利用最大化的目标和基础上的, 是通过对人的开发性管理, 以充分发挥人的潜力, 从而使人在工作岗位中实现价值。人力资源是立足于现状, 充分挖掘人的潜力, 侧重激励手段和管理方法。

人力资本的实质是人的一种能力, 是人通过与生产资料相结合, 投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创造出新价值。当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相结合, 产生剩余价值时, 人力资源就具有了资本的属性。然而, 人力资本管理则是通过对人教育、培训等投资手段, 使人在工作

作者介绍:欧胜彬 (1965-) , 南京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 广西财经学院

副教授, 主要从事企业管理研究。中创造的价值达到最大化。因此, 人力资本管理需要建立在员工和企业的共同价值最大化的基础上, 重视通过培训和激励等多种“投资”手段, 来实现和提高人的价值, 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才流动性也随之加大, 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数量也越来越大, 对人才的质量和发展潜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此时, 如果我们增加物质资源的投入, 就会受边际效益递减规律的制约, 而人力资源却能够打破这种规律的限制, 当人力资源的素质提高时, 将会促进企业健康有序地发展[4]。

企业需要从战略高度关心员工, 加大对各种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努力使人才的成长速度大于企业的发展速度。但是, 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未来发展, 往往决定于少数关键性的人才。这些关键人才, 比如知识型员工, 他们是企业价值的主要创造者, 是企业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和核心力量。

在企业中, 知识型员工一般包括:董事长、总经理、人力资源总监、业务总监、研发人员、高级营销人员、高级管理人员、项目负责人、有发展潜力的高素质员工等[5]。企业需要结合知识型员工的特点, 充分发挥其工作能力, 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 努力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

知识型员工是一种非常稀缺的资源, 是企业发展的财富之源和永续经营的基石, 是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的第一资本。这就为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提供了基础。

2.2 人力资本经营的主体

根据帕累托 (Pareto) 定律:“80%的收获来自20%的努力;其他80%的力气只带来20%的结果。”其实, 企业员工的投入与产出、努力与收获、原因和结果之间, 也存在这种不平衡关系。因此, 我们对人力资本的投资需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 要倡导全员培训, 建立学习型团队, 鼓励员工立足在岗位成长, 努力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竞争氛围。

我们要善于发现具有关键作用的核心群体, 即“关键性”人力资本, 加以培养、激励、使用、使他们处于“优胜劣汰”的状态。对员工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实际上就是一种投资。

2.3 人力资本经营的途径和制度保障

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通常有以下三种途径。

一是通过员工的教育和培训。企业对员工实行教育和培训需要突出重点, 逐步实现全员化, 学习内容包括知识学习、技能提升、团队精神等, 培训的方式可采取脱产学习、业余学习, 也可以立足在工作岗位中提高。

二是通过人才的合理流动进入市场。人才的流动既要“请进来”, 也要“走出去”, 可以通过有计划的竞争上岗、内部轮岗、挂职锻炼等方式, 拓宽员工的视野, 克服岗位疲劳现象。

三是通过承认员工的工作价值, 让员工获得与其贡献相对称的收益, 如职位、薪酬、福利等。

如何才能提高人力资本的经营能力呢?这就需要有制度保障, 需要根据企业战略、企业文化、经营目标等因素, 构建或创新管理制度, 保障和提高人力资本的经营能力。

3 人力资本经营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1 知识型员工的特点

知识型员工是指那些具有较强的学习和创新能力, 能充分利用知识提高工作效率的脑力劳动者。知识型员工的工作是一种思维性活动, 在自己所从事的工作领域内, 掌握先进的专业知识和核心技术, 拥有知识资本, 能够为企业带来超出一般员工所创造的几倍甚至几十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4]。与一般员工比较, 知识型员工具有以下特点[6]。

(1) 很强的独立性。知识型员工强调在工作中自我引导, 愿意对各种可能性进行最大的尝试, 喜欢宽松的工作环境和灵活的工作时间。

(2) 较强的流动性。知识型员工非常重视个人的成长和职业发展, 容易流向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潜力, 能实现其人生价值的企业。

(3) 鲜明的创新性。知识型员工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其创新性。他们不断推动技术革新, 使企业的产品得以更新, 服务得以提升。

(4) 高度的劳动复杂性。知识型员工的劳动是复杂的脑力劳动, 自发性强, 技术含量高, 劳动过程难以控制, 劳动成果也难以简单衡量。

3.2 知识型员工的激励

哈佛大学的管理学教授詹姆斯说:“如果没有激励, 一个人的能力发挥不过20%~30%, 如果施以激励, 一个人的能力则可以发挥到80%~90%”。有一个公式:人力资本=智力×激情, 它表明:人力资本的经营仅靠知识型员工的智力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激发他们的创造激情[7]。知识型员工考虑更多的是发展潜能和成就感, 以及如何获得与贡献相匹配的合理报酬。针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 要充分满足其需求, 以激发其工作热情。

根据马斯洛 (Maslow) 的需要层次理论, 人的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知识型员工的需求层次一般达到了自我实现需求和尊重需求层次。我们只有提供满足这两种需求的条件或机会, 才能对他们产生有效激励。

有些企业建立科学的用人和考评体系、“股权激励计划”、“接班人计划”、“梯队成长计划”, 模拟大学人才培养的“导师”制度, 有针对性地对高端人才进行培养, 是很好的人力资本经营方式。

3.3 人力资本的有效经营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整体水平的高低关系到企业最终的成败。事实上, 竞争能力的高低会体现在人力资本的经营水平上。人力资本的经营水平通常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人力资源规划。企业根据发展战略, 预测人力资本要素, 储备或调整人力资源的不平衡状况, 使之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人力资本经营的关键在于人才的配置, 人才合理配置的关键在于岗位分析和工作流程设计。因此, 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人力资本经营的关键。

二是建立战略性薪酬体系。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就要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员工积极性的持续发挥需要有完善的薪酬体系来支撑。薪酬是员工人力资本的价值体现。

据测算, 全社会每增加1亿元人力资本投资, 每年可带来近6亿元GDP增加额, 而每增加1亿元物质资本投资, 每年仅能够带来2亿元GDP增加额[8]。这组数据对人力资本投资来说, 是具有意义的。问题是企业对人力资本投资毕竟是有限的, 不能无限度地增加投入, 这就需要突出重点, 设计战略性薪酬体系。

薪酬是人力资本投资的表现形式, 要让员工认同收入差距的合理性, 鼓励员工长远发展, 有力地支持员工在岗位上创造价值, 必须建立企业的薪酬哲学, 让员工十分清楚地理解企业支付薪酬的主要依据。一般而言, 企业付薪的依据是职位价值 (Position) 、绩效结果 (Performance) 、素质能力 (Person) 、市场水平 (Price) 、支付能力 (payment) 等因素的集合, 这样才能使反映到薪酬上的人力资本充分发挥投资功能, 充分发挥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鼓励他们将企业的战略目标转化为持续的经营成果。

4 结语

具有高智慧的商业通才和技术专才对企业的发展举足轻重。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 人力资本的合理经营, 必将给企业带来更好的经营效果。企业能形成导向清晰、分配优化、鼓励绩优的战略性薪酬体系, 就意味着将逐步形成综合竞争优势;意味着人力资本的投资进入了良性轨道;意味着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摘要:从人力资源管理到人力资本经营, 既体现了企业经营理念的变化, 也体现了企业在员工管理上的不断人性化。本文结合知识型员工的特点, 分析应该如何战略性地开展人力资本经营, 以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

关键词:知识型员工,企业发展,战略,人力资源,人力资本

参考文献

[1]张留奇.人力资源资本化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 2009 (5) .

[2]肖璐.对国有企业人力资本管理的思考[J].陕西综合经济, 2008 (6) .

[3]王亚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人力资本经营的转换[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 (12) .

[4]邓丽君.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分析[J].企业发展, 2010 (2) .

[5]杨惊怡, 王伟琳.知识型员工管理模式研究[J].活力, 2009 (1) .

[6]杜梅雅.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及管理策略[J].集团经济研究, 2006 (9) .

[7]肖侠, 骆阳.论知识型企业的人力资本经营[J].企业活力, 2008 (10) .

企业发展与经营 篇8

众所周知, 推动社会与经济发展最根本的动力是生产力。企业发展也有内在的力量在起作用。一般认为, 是生产装备能力, 技术创新与产品研发能力。

我们从当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资本循环总公式中, 不难发现推动企业经营与发展的另一股力量, 即包括资本在内的货币金融的力量, 可简称为财资力。

如果没有货币金融, 社会资源不能转为企业的原材料物质, 企业的产品也不能转为商品转让给需求者使用。

由图1可以看出, 从G到G', 实现了企业生产经营与商品流通。周而复始不仅使企业获得利润, 更是推动了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越发展, 经济运行越复杂, 财务金融越重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财务是企业经营的命脉。

财资是财务金融资产与资源的简称, 财资是市场经济与现代信息通讯技术快速发展的必然产物

财资这一概念, 产生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 源于英语单词Treasury。自20世纪末接连发生在墨西哥、东南亚等国家与区域的金融危机, 尤其是美国的金融风暴引发连锁反应, 使得一大批跨国企业与全球性商业银行由于现金断流而宣告破产, 引发大家对现金的重视。“Cash is King” (现金为王) 成为共识, 同时也推动了商业银行推出并不断创新服务于企业经营过程整个现金周转生命周期的各类现金管理 (Cash Management) 业务, 帮助企业改善其资金运营的效率和水平。到21世纪初, 商业银行进一步将Cash Management业务升级为Treasury Management业务。全美Cash Management协会也更名为Treasury Management协会。

我国商业银行在20世纪末引入国外这个现金管理理念并陆续开发出适合中国本土金融环境的产品和服务, 有识之士在实践中对Treasury的内涵有了新的认识。该单词, 我国曾翻译为国库、金库、宝库。与其相近的Treasure翻译成财产、财富, Treasurer翻译为司库、出纳。而世界发达早已不只是我们原有的现金管理或财富管理, 也不全同于财务管理中的资金管理, 因而在香港、台湾等地区, 出现了财资这一新概念, 作为Treasury的新译称。这个名词自, 21世纪初引入中国大陆, 得到了金融机构及企业财务实务界人士的理解和肯定, 其内涵也不断地在实践中被认识和拓展。国家 (地区) 创新的Treasury Management, 其内涵

在市场经济中, 财资这一集合, 有着共同的特点, 具体表现如下。

(1) 表现形式主要是票据、凭证、契约;

(2) 使用价值非实体化, 有较好的流动性;

(3) 其使用效益取决于受让使用人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4) 所有权与使用权两权分离, 往往跨单位、异地使用;

(5) 其价值与经济环境紧密相关, 财务风险较大。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财资对企业经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显现。

IT与通讯技术的重大突破与快速发展, 使易地、跨区、跨行业的财资集合成为可能, 并为财资的易地流转、使用与管控, 提供了安全可靠的技术保障。IT企业在需求的推动下, 不断创新服务于财资的各种软件、网络通道与平台服务。银行的产品与IT部门也积极开发推出了现金管理、流动性管理等财资管理与运营的新产品与服务。应该说, 财资是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 是财务、金融、IT与通讯技术跨界融合的产物。

财资这一概念, 尽管目前在政府公文尚未出现, 在央企没有被普遍使用, 在高等院校也未纳入学科教育 (尽管许多高校开设了公司金融, 但基本是公司财务的思维, 主线是公司投融资) , 但在民间, 在金融业、涉外企业, 在一些不断发展壮大的民营企业, 已被认同并不断创新与实践。

在财资管理的推动下, 现金、账户、头寸、票据、外汇、债务、权益资产、授信额度等诸多财务金融资产与资源, 被予以集中管理或明确责权实施授权管理。先后搭建了现金池、票据池、外汇池、资产池, 延展提出了供应链、产业链、生态链, 以及银企直连、易地网上报销、多银行结算等, 各种财资集群与运营模式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它们提高了财资利用效率, 加速了资金周转, 并大大增强了财务金融风险的防范水平。

利用民间力量, 借助互联网开放式平台, 在Z省已注册设立了我国第一家财资研究院 (Z省财资金融科技研究院) 。每年坚持举办“银行财资论道”、“保险财资论道”、“企业财资沙龙”以及连接银企与第三方服务企业的财资年会, 连续编撰了“财资管理白皮书”, 撰写了“流动性专题报告”等。2016年12月7-8日, 在北京举办了第五届财资年会。本次年会的主题是:提升财资力, 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财资已成为企业经营的重要资源与现代社会经济的重要元素, 财资力对企业经营与社会经济发展均起着重要的保障与推动作用。研究、认识、激发与创新财资力有着重要意义。

财资力与其他力一样, 有着正反两个作用力方向

从宏观分析, 财资力包括货币发行、资本开放、金融衍生、外汇政策等金融市场化进展与管控的效率与能力。

在市场经济得以高速发展的今天, 金融已不仅是交换、流通与储备的功能, 随着资本市场、金融衍生, 以及具有准金融与特殊地位的房地产行业的兴起, 推动了我国的虚拟经济, 并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我们深化资本流通总公式, 不难发现由于虚拟经济远高于社会平均利率的高效益回报, 使财资力的作用方向偏离实体经济, 而在虚拟经济内流转循环, 进而产生泡沫, 潜伏危机, 有碍社会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见图2) 。

从微观分析, 财资力包含企业财资力与银行财资服务力。企业财资力是反映企业在经营交易与财资往来过程中的“财资管理与营运的效率和能力”。银行财资服务力是反映“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与企业财资的效率和能力”。在利润考核的驱动下, 企业财资力与银行财资服务力, 同样存在着偏好虚拟经济追逐显性效益, 进而制约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2015年末, 我国“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要“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财务金融资产与资源偏离实体经济的原因很多。金融机构担心企业风险, 尤其是中小企业风险很大, 责怪企业不守信用。企业却埋怨银行爱富嫌贫, 创业初期管理难以规范, 某些信息不愿意公开透明。另一方面, 银行由于受体制制约, 没有太多自主权, 考核的是显性效益, 承办人要终身承担风险责任。

用财资力的思维分析, 金融服务企业是市场行为, 同时受政府政策与出资人决策的制约。我们既不应限制财资力, 也不能放任自流;既不应制止虚拟经济, 但也不能任其膨胀。社会价值的创造最终离不开物质财富的生产。我们需要未雨绸缪、合理引导, 需要行为各方互动创新, 需要影响或制约财资力作用的社会各元素携手发力。

总之, 财资与财资力是市场经济、虚拟经济 (数字经济) 与信息通讯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 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财资与财资力主要关联银行、财政 (因为我国企业财务与财政的关联度较紧) , 也与保险、证券以及产业政策、行业管理等主管部委相关。

企业发展与经营 篇9

我国风电快速发展势头正旺, 连续几年装机容量的增长率超过100%, 截止2012年12月31日, 风电装机容量已增至75324.2MW, 名列装机容量世界第一。但是, 随着风电的快速发展也暴露出一些突出的问题, 风电的大规模并网发电, 电网建设不能及时跟上, 地方用电需求不能满足风电消纳需求, 造成风电并网难、送出难、消纳难。仅2012年一年全国风电弃风损失电量近100亿kWh, 直接经济损失50亿元左右, 给国家造成大量经济损失的同时也致使大量风电企业利润大幅度下滑乃至亏损, 不得不面临着经营艰难的困境。特别是早期建设的小型风电场, 由于其规模小、单机容量和发电能力低、设备故障率高和需要后续投入资金较大等, 致使企业经营负担急剧加重而不堪重负。如何破解企业生存发展的难题已成为众多早期投产的风电企业亟待破解的课题。笔者以大唐洮南风电场一个阶段的生产经营现状进行案例剖析论证, 以期共同探讨早期建设的小型风电场的发展出路。

二、风电场自然状况

大唐洮南风电场始建于2004年11月份, 是吉林省最早建设的风电场, 是我国2006年260万kW装机容量的一部分, 也是当时装机容量和单机容量较大的风电场。风电场位于吉林省洮南市大通乡境内、洮突公路33km处草原上, 属于二级风资源风电场。风电场设计装机容量为49.3MW, 58台西班牙Gamesa公司制造的G58-850风力发电机组, 年满负荷利用小时为2094小时, 发电量为10323万kWh。2006年6月份, 58台机组全部并网发电并网发电, 运行情况比较稳定。

三、存在的突出问题

1.风机单机容量小, 较兆瓦机组的发电能力低的较多, 发电竞争能力较差。

2.随着地区风电装机容量的增加, 受地方负荷及送出条件限制, 电网限电弃风的情况更加严重, 年发电量逐年下降。

3.随着风电场投运年限的增加, 设备故障率渐次提高, 维护量逐年加大, 加之原型号备品配件生产厂家、产量日益减少, 备品配件供应渠道日益狭窄, 供应量不足, 采购成本成级数增加, 导致运行维护成本大幅度上升。

4.为满足电网运行要求进行的技术改造成本加大, 特别是完成风机低电压穿越技术改造的费用需要1300万元左右, 一个已经运营多年的小型风电企业难以承担。

四、风电企业现状调查

(一) 吉林省风电并网情况调查

截止2012年年底, 省内共有29家风电场并网发电, 并网容量为3298MW。单机容量为850kW及以下的风机占总装机容量的21.12%, 单机容量为850kW以上的风机占总装机容量的78.88% (其中1240kW机组为2.24%, 1500kW机组为74.38%, 2000kW机组为2.26%) 。扣除特许权风电场 (特许权风电场执行特殊政策不限电) , 单机容量为850kW及以下的风机仅占总装机容量的11.37%, 单机容量为850kW以上的风机占总装机容量的88.63% (其中1240kW机组为2.59%, 1500kW机组为83.43%, 2000kW机组为2.61%) , 如图1所示。

(二) 850kW机组与1500kW机组发电能力比较调查

从吉林省风电发展情况来看, 新建风电场单机容量均为1500kW到2000kW之间, 风机叶片扫略面积越来越大, 风机塔筒越来越高, 其发电能力远远高于850kW机组。大通风电场与洮南风电场毗邻, 风资源相同, 风电场安装有33台德国NORDEX S77-1500风机, 单机容量1500kW。通过两年逐日发电情况对比, 850kW风机比1500风机年综合发电量按不限负荷核算同比低18.41%, 如果按大通风电场年发电1亿kWh计算, 少发电量1841万kWh, 满负荷可利用小时差373小时。如果发生电网限电, 因单机容量较小的机组低风速性能不好, 而限电大都发生在大风时, 单机容量较小的风电机组与单机容量较大的风电机组相比, 发电能力差距更大。按2012年限负荷情况统计, 如果两风场同等限负荷, 洮南风电场850kW风机比大通1500kW风机年综合发电能力低23.3%, 如果按大通风电场年发电1亿kWh计算, 少发电量2330万kWh, 满负荷可利用小时差473小时。根据洮南风电场与大通风电场2011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发电量统计, 不同平均风速下, S77风机多发电量占G58风机发电量的百分比如图2所示。

综合分析, G58-850风机与S77-1500风机在不同平均风速下的发电差异如下:平均风速为4m/s及以下时, S77风机多发电力占G58风机发电量的64.85%;平均风速为5-7m/s时, S77风机多发电量占G58风机发电量的20.6%;平均风速为8m/s及以上时, S77风机多发电量占G58风机发电量的6.46%;综合比较结果为S77风机多发电量占G58风机发电量的18.41%。

(三) 风电场发电指标对比

在不考虑风机故障停机影响的前提下, 选择一些典型风电场进行2011、2012年发电指标比较如下表1。

(四) 洮南风电场历年生产指标对比

(表2)

五、调查结论

1.单机容量为1500kW的风机已成为风电系统的主力机组, 850kW的风机只占风电系统一小部分, 1500kW的风机的发电能力远远高于850kW的风机, 年综合发电量按不限负荷核算同比低18.41%, 按同等限负荷核算, 同比低23.3%。

2.全省所有风电场的发电量均呈下降趋势, 装机容量较小的风电场的发电量下降的趋势尤为明显。

3.大唐洮南风电场虽然在吉林省同类风电场中各项指标较好, 但是随着电网限负荷的逐年增加, 其发电量也在大幅度的下降, 2013年将更加严重。

4.由于历史原因企业人员较多, 设备运行年限较长, 已进入故障高发期, 设备维护工作加重, 设备维护备件材料价格大幅度的上涨, 再加上电网要求的技术改造项目增多, 生产成本也在逐年加大。该企业发电上网电价为0.63元/kWh, CDM收益折算为0.05元/kWh, 按常规计算企业零利润点为完成发电利用小时1750小时 (发电量为8627万kWh) , 由于受到电网限电的直接影响, 企业将步入逐年亏损期。

5.上网电量发生改变致使投产时的边界条件发生变化, 投资回收期被迫延长, 形成了机组面临淘汰但投资成本尚未收回的状况, 投资商的利益得不到根本保障。而且, 随着风电技术的进步, 更大规模的机组将陆续投入运行, 现在的先进即是明天的落后, 这种局面很快会衍生到新投产的风电领域, 对风电产业形成波次冲击。

六、对策建议

1.发挥行业行协作用。通过行业系统调研, 形成科学的行业运营报告, 为政府对风电的决策提供有利依据, 使国家能够制定和出台更加有力的风电政策。特别是在产业政策方面对老风电场进行政策倾斜, 如对进口配件实行减免税、鼓励国内相关风机设备制造商生产小型风机零部件、地方政府继续在税费上予以倾斜等, 尽力给小型风电企业留出盈亏平衡的生存空间。

2.争取电网部门支持。一方面是对小型风电场限电应适当照顾, 保证其在大风季节的最低运行小时数, 使年有效运行小时不低于可研报告小时数。另一方面是电网要求的技术改进项目, 对小型风电场采用比较宽松的政策, 可以分期、分批实现以解决其经营成本短期过大、无法承受的问题。

3.技术改造优化资产结构。在维持其正常经营的前提下, 通过技改谋求逐步实行以大代小的可行性, 即重新按大容量机组规划现有风场面积风机分布, 尽力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 考虑配重、扭矩、高度、强度等诸多因素, 对现有基础及塔架逐年进行改造, 安装大容量、高效率风电机组, 使低效高耗机组逐步退出淘汰, 增加单机容量1500kW及以上机组的比例, 最大限度开发利用好现有风资源, 提高发电能力和生存能力。

4.企业整合资源共享提升竞争能力。积极推进风电企业向集团化、节约化一体化管理的发展进程, 实现风电企业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共享, 有效降低经营成本, 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5.加强协调保证发电。加强与电网调度的协调与沟通, 抢占发电先机和扩大发电空间, 为提高企业发电量和利润提供利好条件。

6.节约挖潜, 力求效益最大化。以“两全管理”、“双增双节”、“创先争优”、“绩效考核”等为手段, 进一步进行企业内部经营挖潜;加强企业员工培训工作, 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加强设备维护管理, 加大设备监测、监控技术改造, 提高安全可靠性, 有效降低设备故障停机影响发电;进一步压缩备品备件库存, 推进国产化替代等工作, 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开发节能降耗项目, 争取边缘效益最大化, 为提高企业生产经营能力和盈利能力创造有利条件。

7.积极参与弃风供热、小水电抽水蓄能、高耗能冶炼及其他耗电项目开发与应用, 寻求新的解决弃风限电的办法和提高利润增长点。

参考文献

[1]施鹏飞.全球风力发电现况及发展趋势[J].电网与清洁能源, 2008 (1) .

[2]李俊峰, 高虎, 马玲娟等.2008年中国风电发展报告[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8.

[3]2009中国风电产业发展研究报告[R].北京银联信信息咨询中心, 2009.

企业发展与经营 篇10

1.1 资产存量有水分

资产是企业得以正常生产和经营的物资保证, 但是, 有些企业由于人事配备不规范, 规章制度不健全, 原始纪录, 定额管理不完善, 审批手续不严格, 领报制度, 台账管理混乱等原因, 造成材料设备等物资通过各种渠道流失, 账实不符, 最终导致亏损或破产。

1.2 成本费用有水分

有些企业为了拓宽搞活, 允许经理开支一定比例的业务费用, 但对这些费用的使用范围无明确规定, 更无约束机制, 导致挥霍浪费现象严重。

1.3 盈亏核算有水分

有些单位领导为了完成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利润指标, 虚增收入, 倒挤成本, 给企业后期发展留下沉重包袱, 或为家税款, 骗取上级补贴, 隐瞒收入, 虚增成本, 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

1.4 会计报表有水分

有些单位为了领导的个人业绩或小集体利益, 人为的调整报表中的数字, 甚至撇开账薄随意编造, 或者编制两套报表, 一套自用, 一套对外提供, 其直接后果是导致报表使用者不能了解企业真实的经营善和经营成果。

2 煤炭多种经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弱化的原因

2.1 所有者和经营者目标不一致

就所有者而言, 会计控制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使会计信息达到真实性、相关性、可靠性等质量特征要求。就经营者而言, 经营者的目标决定了其在大多数情况下看重的是短期经营利益给自己带来的好处, 在这种利益的驱动下, 会借助信息优势, 利用掌握会计信息资源的便利, 夸大经营成果, 掩盖决策失误和经营损失, 损害所有者利益。

2.2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目前, 相当一部分企业对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不够重视, 内部控制制度残缺不全或有关内容不够合理;会计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不当, 业务交叉过杂, 会计人员兼职过多, 职责不明;会计的事前审核, 事中稽核和事后监督流于形式;遇到问题勿强调灵活性, 由此而言失去了会计制度的真实性和严肃性。

2.3 企业干部业绩考核机制不完备

长期以来, 对多种经营企业干部业绩考核都以目标利润完成情况为主要依据。有些企业领导为在位期间出“成绩”, 指使财会人员弄虚作假, 还有些企业领导通过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来欺骗主管部门, 以便获取较高的业绩奖励等。

2.4 企业会计素质不适应

主要表现在:一是会计人员政治素质不高, 责任心不强。二是业务素质低。三是由于目前煤炭行业的明显分配不公, 大量高级会计人员外流。

3 加强煤炭多种经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对策

3.1 提高企业领导对内部会计控制管理的重视

领导认真关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管理的监督检查, 员工就会自觉执行会计制度, 遵守职业道德。因此, 提高领导的重视程度十分必要。一方面要强化企业领导的会计法规意识, 使之自觉遵守法律规定, 不去带头违法违纪;另一方面要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管理领导责任制, 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好坏与主管领导的政绩业绩考核结合起来, 一级抓一级, 层层负责, 切实将内部会计控制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3.2 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并建立多层次的会计控制体系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实行股份制制度。明确公司董事会, 股东大会、监事会及经理层责、权、利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 建立多层次的会计控制体系。

3.2 加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管理在煤炭企业内, 煤炭生产经营领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会计制度比较严格、到位

相对而言, 多种经营起步较晚, 无论在机构的设置、人员的配备上, 还是在制度的制定上, 都存在比较多的缺陷和不足, 亟待解决和加强。

3.4 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目前大部分国营企业都建立了内部审计部门, 在保证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合理且具有独立性的前提下, 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由内部审计部门来完成评价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效果是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

3.5 强化外部监督与约束机制

强化外部监督与约束机制, 一是要发挥政府在建立内部会计控制方面的作用。在管理者内部会计控制观念普遍微薄的情况下, 应该依靠政府通过自身的权威性, 按照有关法规来规范企业建立和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使之有效实施。二是通过中介组织, 依据独立审计准则, 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对企业的任务报告进行评估, 及时发现企业有失“公允”及其它不当的会计行为, 对企业实施会计控制。

3.6 努力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会计工作不但技术性强, 而且政策性、法规性也很强, 同时还需要一定的职业道德。所以会计人员应当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熟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其中遵守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是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核心要素。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煤炭企业出于自身求发展和求壮大的需要, 多元化经营已成为煤炭企业的发展方向。在一些多种企业中, 内部会计控制功能弱化现象十分突出, 与会计有关的经济违法, 经济犯罪时有发生。因此, 加强会计内部控制, 已成为目前多种经营企业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上一篇:当代大学生信仰状况下一篇:新时期初中班主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