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木刻版画

2024-07-22

黑白木刻版画(精选十篇)

黑白木刻版画 篇1

在如今的艺术潮流下,艺术家们疯狂的创新、变革,不断地尝试各种新的方法,试图在艺术潮流的浪尖上留下自己的位置。各种艺术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当他们在各种杂乱颜色与虚拟空间的争论中出出进进时,唯独版画艺术却静静的走自己的道路,黑白木刻版画更是用黑白形成的大明大暗总结对万物的理解,带着其特有味道默默地行使着自己的使命。在金属、石板、木版、纸板、麻胶版等不同板材上布满着凹凸的痕迹,这些凹凸的痕迹寄托着艺术家对美的追求,当这些痕迹拓印到画纸上时,便把艺术家对美的追求带给了大家。

我们的祖先把这些凹凸用阴阳去理解:凸为阳,凹为阴。《周易》上有“阴到至极就是黑,阳到至极就是白。”五彩既散,黑白乃出,在色彩斑斓的影像世界里,黑与白显出格外朴素单纯,可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黑白将五彩缤纷的世界归纳为统一,而这正是黑白木刻版画的真谛。黑与白也就成了黑白木刻版画的生命,在黑白木刻版画中构建了独特的审美情趣。

一、黑与白的精神属性在画面中的象征意义

黑与白有着自己的色彩表情和精神属性。面对它们会令人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于是人们赋予了“黑”和“白”固有的象征意义。

黑色具有崇高,庄重、肃穆、博大、神秘、高贵等品性,又是昏暗、恐怖、死亡的比喻。黑又称为玄色,是最神秘的颜色,它在人们心理上构成了坚硬、充实、深沉、严肃、凝重之感,有阳刚之美。同时还有永恒的意味,在人们印象中永不退色。正如画家康定斯基所说“黑色是绝对的虚无,具有无希望、无未来而永远沉默的内在音调。”在中国的阴阳五行学中,黑色作为北方和冬天之色,象征通往极乐世界的通道。【1】(P7)

在这一幅蒙克的作品中,幽灵和少女眼前的河流都被作者安排成了黑色,使人感受到面对死亡时所表现出的一种恐慌和困惑。在画面中,“黑”色的使用还会使画面沉重、稳健、有力,与“白”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形式感。

黑色把鲜亮的颜色带进了永恒的黑暗与寂静,白色则使所有的色彩世界升华到一个无限光明与虚幻的境界。由于它们具有正反矛盾的多重含义,所以给人的印象是深刻而有张力的。

白色的性格特征表现为纯洁、明亮、优雅、朴素,有扩张感,又有冷漠、凄凉、静谧等等感觉。它赋予画面一种轻盈、纯洁、空灵的神韵,呈现着飘逸流动之美,给人以优美的感受。如图中的白衣少女,给人一种纯洁、优雅之美,同时,也给人一种凄凉、静谧之感。白色赋予画面中白衣少女的这种感受,正好与黑色的死神形成鲜明的对比。由此可见,“白”在画面中能起到醒目、明亮、衬托对比黑色物象的作用。

二、黑与白的强烈对比,使黑白木刻版画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黑白木刻版画具有强烈的黑白对比效果.画面单纯,明快醒目,再加上用刻刀造型使黑白版画具有特殊的艺术美感。对比是绘画艺术最基本的表现语言,对比的手法很多,如:黑与白,疏于密。虚与实,刚与柔,曲与直等等。万事万物都是矛盾的集合体。有了矛盾,有了对立,才有了节奏;有了韵律,才有了美。

黑色和白色都是无限的色,黑色吸收所有的颜色,白色则相反,能反射所有的颜色。黑色和白色各具色彩的两个极端,就像地球的南北两极一样,成为色彩的极限。这种终极的状态,使黑白对比最能满足人类视觉的清晰度。黑白木刻版画使在只有黑白的世界里,万物都显得那么明了。最简单的黑与白给予了艺术家大胆的想象和几近疯狂的大胆对比构造,在色轮表里,再没有哪种色彩艺术语言能够如此明确的区分眼中这纷乱的世界。

三、在艺术形式的构成中,黑白构成占其主导地位,增强了版画艺术的表现形式

一幅好的作品,应该在形式美上第一眼打动人,引起欣赏者的感官的快感,其后才细细品位这些形式所包含的内容,仿佛美就是形式本身,而忘掉了它的来源【3】(P117)。

在黑白木刻版画的形式语言中,黑与白的构成占其主导地位。首先从欣赏者的角度来看,黑与白是作品中第一个冲刺了观者视觉的艺术形式,乃至可以直接撞击观者的心灵。让观者强烈的感受到整幅作品的构图、色调,以及整个作品给人所传达的画家所依附于画面中的独特情感。由此可见,黑白构成在优秀作品中具有首当其冲的重要作用。

在一幅优秀的黑白木刻版画作品中,黑与白的构成是极其讲究的,在整幅画面的构成比重是经过仔细的考虑而运营的。通过以其中一种构成为主调,以此显露出画面的基调以及画家个人的情感倾向。大面积的黑色缀入小块的白色,则呈现出庄严、悲惨或玄妙之感。大面积的白色掺入少许黑色,则会产生舒畅、轻快的效果【2】(P6)。如果黑与白的面积相差无几的话,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单调意味。黑与白的面积相等,会造成强烈对比,破坏整个画面的构图,从而损害它的装饰性。

四、黑与白在画面中的节奏效果,增强了黑白木刻版画的画面美感和审美趣味性

不仅音乐要讲究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绘画也是,也要讲究起伏跌宕,错落有致。以此控制视觉感受的规律变化,就能给人心理造成一定节奏的感受。在节奏的基础上,赋予更多的内在的情感色彩,便形成了韵律,韵律能给人更多的情趣,使画面的趣味性更浓郁。【3】(P117)

黑白木刻版画的色彩语言比较单纯,而且黑与白对比强烈,使画面具有简洁、醒目的特点,容易让观者产生视觉上的跳跃。如果黑白面积安排得当,位置经营合理,就容易让观者产生强烈的节奏效果,给人一种装饰性的节奏美感。

在一幅优秀的黑白木刻版画作品中,要想表现画面的节奏美感,则要把作品中的黑白色调的构成比重、位置以及物体的造型用心推敲。某物体明亮的效果并不是由大量的白色而获得的,一小块的白色衬以一大块的黑色,比一大块的白色衬以一小块的黑色要明亮的多。如果要画面上某物体不太突出,可以改变它周围色调的浓度,或将该物体的面积增大,以此达到目的【2】(P7)。一般来说,面积最小的色调是最有吸引力的。以此规律来安排画面中黑与白的面积和位置,当然,还要考虑画面主要传达的内容和情感,以及画面的视觉中心来定。使整幅作品的具有得当的节奏美感。

在黑白木刻版画中,黑与白的精妙之处在于他们处于色彩的两级,存在着最强烈的对比,却又能恰好地融合在一起。白寓意在黑之中,黑通过白表现张力,两者在在相互依赖中存在,相互作用中表现形式美感。

黑与白的冲突碰撞、交融变化,使黑白木刻版画仅以这两个颜色就可以演奏出宇宙万物、色彩斑斓的视觉交响。它使黑白木刻版画以貌似原始的艺术表现形式演绎了一种充满形式装饰美感和强烈艺术趣味的精神追求,赋予了我们一种莫名的震撼与感动。

参考文献

[1]王少君余镭:《黑白散论》,载《齐鲁艺苑》2004年第三期(总第82期)。

[2]林斌:《绘画教学论稿》,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杜滋龄、孙建平:《速写基础训练》,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

[4]祈海平:《黑白散论》

[5]约翰·基西克:《理解艺术》,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

[6]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生活、读者、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99年版。

[7]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有趣的黑白木刻版画》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有趣的黑白木刻版画》,根据中职学生的具体你学情,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具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八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有趣的黑白木刻版画》教材的要求是在本节课所学的绘画形式美原则——多样与统一的基础上,通过对黑白木刻版画特殊美感的体会,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锻炼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学会用线条和明暗对比总结对象,体会线条的魅力,表达自己对黑白版画的感受与理解。本课是一节集欣赏性、操作性、创造性、乐趣性于一体的美术课。根据教材要求,本课用一个课时教学。

二、学情分析

中职学生属于高年级阶段,认知能力较强,对绘画形式美有一定的感受,有了一定的审美欣赏能力和造型经验,为本节课的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新课改的精神和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会用线条和黑白对比表现对象。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对木刻艺术作品的欣赏及尝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锻炼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学生培养设计意识,锻炼造型表现能力,感受美术学习的乐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依据美术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课的教学 重点是:学会用黑白木刻版画表现对象。

难点是:体会线条和黑白色块的魅力,表达自己对木刻版画的感受与理解。

五、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学无定法”,依据新课程标准 “以学生为主体”和“充分发挥学生个性” 的理念,我将运用直观教学法、示范教学法、启发教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采用欣赏法、对比法、观察法、讨论法、操作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眼、手、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他们充分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六、教具学具准备:

为了使学生静物写生有更深的理解和表现,我准备了以下 教具:优秀木刻版画作品、木刻制作过程小视频、课件、教具等。

学具:绘画工具等

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本课教学重点,完成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我将从五个环节设计实施本课教学。

(一)问题导入新课

手拿木刻版画的雕版教具问“用什么方法能看到这件雕版上老师雕刻的内容。”同学们会说:罩上纸用铅笔拓印。师在木雕版画上涂上油墨盖上纸,均匀施压,随后揭下,展示一副黑白版画。进而引导学生:木刻版画艺术直接方便,表现力强,是一门及其有趣的艺术门类。引入新课内容《有趣的黑白木刻版画》。

(二)直观感知,具体分析

再让学生欣赏版画课件及教师的刚刚拓印的版画作品,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欣赏评价,并小组讨论,思考“一幅好的木刻版画作品应该具有什么构图和黑白分配特点”。学生感受木刻版画的美感,回答作品线条应该有虚有实、主题简洁而且形象,黑白构图比例合理,前后层次安排的得当。

(三)示范讲解

1、教师播放木刻版画的制作步骤的小视频并对每一部分内容的知识要点进行讲解。

2、步骤:1.打磨版画。2.上稿。3.刻板。4.调墨,上墨。5.印刷。

3、提示创作注意事项:1构图。2确定画面比例。3突出主体,刻画细节。4黑白明暗关系。

(三)实践创作

让同学们四人为一小组,合作创作一幅木刻版画的稿子。在学生写生过程中,我会及时巡场并提醒学生运用构图原则,注意作画基本步骤,并且要抓住静物的主要特征,处理好线条之间的疏密关系、粗细运用、虚实规律,物体之间的比例关系、前后层次,注意整体把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了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有效的发挥,我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动手操作,并及时的给予帮助和指导。)

(四)欣赏评述,教师小结

在评价环节中,我让同学们将他们的作品自愿展示出来,并让学生上台介绍自己的设计意图,发表自己对作品的看法,这样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主动参与者,也能让学生对这堂美术课留下深刻印象,更加喜欢美术课。

我还会将同学们和他们的作品一起拍摄并保存下来,记录他们成长的经历。最后教师做小结性讲评,回顾本课所学知识,并肯定他们的作品,鼓励他们继续努力。鼓励学生课下尝试用木刻的形式把自己的稿子变成一件真正的木刻版画作品。锻炼自己动手实践的造型能力。

七、板书

黑白木刻版画特色教学的实践研究 篇3

黑白木刻版画特色教学实践研究一、木刻版画制作的原理

版画就是指制版印刷的印刷物,版画制版方式有平、孔、凹、凸四种类型,而其中的木刻版画属于凸版版画制作。木刻创作运用的版材是木质材料,木质不同会直接影响创作作品的整体面貌。木质分为硬质版材和软质版材,梨木、枣木便是硬质版材,适合于精雕细琢的创作作品,而椴木、白果木则属于软质版材,适用于粗犷画风的作品创作。但是木刻版画制作适宜的木材短缺,所以代用品逐渐被推广,如纸版、塑料版,代用品的产生使版材更为多样化,而近年来,木质胶合板在国内甚为推广,受到木刻家的青睐。对于学生初期学习木刻版画制作时,因版材过于坚硬,而难以进行操作学习,所以诸如石膏板、橡胶板、铝塑板、KT版、地板块等代用版材开始被大量应用,较之木板刻制效果更佳,而且容易刻制,适用于学生初期学习,版材的多样化开发促进了版画教育的发展。

三角刀的应用,三角刀性能广泛,刀锋锐利,刻阴纹线条时最具有力挺拔的表现力。圆口刀的应用,圆口刀是刀具中较为常用的,刀锋圆润,体积厚重,常结合其他道具来刻画制作。斜刀的应用,斜刀是用来切刻复制木刻线的刀具,刻线丰富而方法多采用双勾式进行切刻和断刀。平铲刀的应用,平铲刀是用来铲木刻版材底子的工具,是用来制造刮刻和晕刻效果的刀具。排刀的应用,排刀是用来刻具有明暗效果的排线所用的刀具。方口刀的应用,方口刀有三刃,用来刻画整齐的方形线条,也可以刻画齿形线条。每种刀具都有大中小号之分,各种口径的刀具都要准备充分,以备变化丰富和精细的木刻版画刻制。木刻版画刻制是美的创作过程,趣味性强,因而用刀的具体方法上也类似于用笔写字。

二、黑白木刻版画的制作

(一)上稿

对于木刻版画的初学者,上稿一般先是在纸上起稿画定,然后转画在木板上,上稿方式有复写法和直接转写法两种方式,学生在制作木刻版画前期应该先将题材内容以及版画的具体构图确定下来,然后大致设计版画的黑白效果以及刀法的运用,画稿的选定要适合木刻版画的具体表现手法。待学生对制作方法熟悉后,要整合学生的刀法以及版画具体印刷效果,结合起来考虑并进行教学。画稿的黑白处理具体是用白广告颜料和墨汁来配合上色,黑白木板中黑白效果的突出是非常讲究两种颜色之间的关系的。主题形象一般由大块对比来强调突出,黑白两色相衬,效果突出强烈,对于色调丰富、细致的版画刻制,可以运用强弱、疏密、大小等不同的黑白线条、色块和点进行画稿的设计和处理。待学生对画稿熟练时,可以直接在板上进行起稿。

(二)制作

木刻版画的制作方法与绘画方式在颜色增添上是不相同的,绘画的上色是渐次来增添颜色,而木刻版画的增色却是版面刻画越多,黑色就会越少,黑白木刻版画在刻制时应该对刀痕板味进行充分表现,应该对学生拘泥于画稿的心理进行引导,刀刻是刀刻,画稿不应用刀去描,只有这样才能刻画出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具体制作过程:先刻画画面的外型和主要轮廓,在进行画面灰色调子的处理,灰调子的处理是采用线条的不同表现来进行,最后进行画面的部分仔细刻画,然后统一调整加工。学生在学习中,应加强引导,并鼓励创作。

(三)印刷

在印刷之前,要去除画面中的碎屑,以及对纸块是否粘牢进行检查,然后进行印刷。在玻璃板上用油滚滚一层薄且匀的油墨,可以滴加汽油或是松节油来调制油墨,油滚在滚动时,如果没有声音,则是油墨太稀的表现,在玻璃板上,油墨要均匀,而且油滚受墨亦要均匀,这样才能上板使用。上板滚油墨时,可采用多次滚墨的方法来使油墨均匀。版面如有杂质出现,要及时清除,然后再次上墨,将印纸轻覆在版面上,以手抚平,在放置印纸过程中要小心,不要移动以免画面印刷效果不好。若是印刷有脏污出现,应再次换纸进行印刷。在纸背处用木蘑菇细细来回磨,并在纸背打蜡以免磨损印纸。依据画面深浅墨色层次变化需要,在磨印中适当控制,磨印中可以揭开印纸局部看是否磨印恰好,若有损坏不满意之处,可以在不好的局部滚上油墨,再进行磨印,直到满意为止。印好后,小心将印纸揭下,用夹子挂起来或者平放在干净的桌子上,勿碰触以免脏污作品,可多印若干張。

三、黑白木刻版画教学研究

不同画种的学习,在学生阶段进行创作是永恒的话题,临摹或者查寻资料虽然是一种独立的自学方式,但是成品的模仿以及学习并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木刻版画的教学研究是极其必要的。

传统画种教学模式的打破,对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具有长远的发展意义,学生内在深藏的潜能,需不断挖掘,才能促发其创作灵感,想象力对于艺术创作来说是必备素质,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多类学科的书籍以及出外写生来提高自身的艺术想象力,想象力在每个人身上都是可无限发挥的优点,惯性思维尤其束缚了想象力的发展,教师应先做到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才能引领学生进行艺术创造。

版画教学中,不能一味进行技法上的严格教学,这样容易使学生越学越狭隘,失去其自由表达的艺术空间,因此版画教学中,应该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予学生,以此来展现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灵感的不断激发,才能够自由创意式表达,教学方法也亦多样化,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个性,这才是版画的成功教学,作画氛围本应该是轻松愉悦的,艺术想象的翅膀才能在自由天空中翱翔。

作者在创作中明锐的洞察力很是重要,生活感受在创作中是重要的来源,敏感源于此,艺术亦来于此,生活要学会去研究,细致深入地观察,发现美好,艺术概括,提炼精华,创造非凡,这便是创造的构思过程及渊源。艺术创作是真实感情的表达和释放,是审美观念的体现。版画创作中,情感于其间的流露是一种艺术冲动,会随着外部客观条件而不断变化更新,生活经历、感受能力、文化背景等都是艺术的来源,只有从内心出发,反复提炼才能显示以艺术的本质。

参考文献:

\[1\]沙永汇,徐彦婷.黑、白与灰调系列在黑白木刻版画中的表现意义\[J\].艺术研究,2008,(02):102-103.

\[2\]胡建清.浅析黑白木刻版画的艺术处理\[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4):63-64.

\[3\]崔国伶.目的与手段——黑白木刻版画创作教学的方法\[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04):157.

\[4\]冯荣荣.中国现代黑白木刻插图(连环画)艺术风格演变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3.

黑白木刻版画中的黑与白探析 篇4

一、在艺术作品中, 黑与白要来源于现实生活又要区别于现实生活

艺术这种表现形式来源于创作者对现实的理解, 所以说艺术源于生活, 而艺术又是通过艺术家对现实生活中物象的加工, 或夸大、或着色, 所以说艺术高于生活。因此黑白木刻版画中黑与白要想合理运用必然是与现实生活中的物象密切相关的, 那么如何处理黑白运用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是艺术作品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一方面, 黑与白的运用要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的素材千千万万, 同时现实是艺术家创作的来源, 身为木刻版画艺术家要深入生活, 仔细观察生活中的万事万物, 为木刻版画的创作选好题材。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 作为一个优秀的木刻版画艺术家在处理黑与白时不能单纯的按照现实生活中的物象进行呆板的描摹, 更要区别与现实生活, 艺术家要在创作的过程中加入自己对世界, 对人生的感悟, 根据画面表达的需要和自身的主观意愿来进行黑与白的安排、配比, 不能在黑白关系的选择上受限于现实事物, 要做到灵活运用, 这样才能使画面中的物象从生活实际的层面上升到艺术层面。例如, 在蒙克的一幅黑白木刻版画作品中, 幽灵和少女面前的河流都被作者用黑色来表现, 以此来传达一种压抑、黑暗的气氛, 少女用白色来表现, 以此来表达少女面对死亡的凄凉与无助, 整幅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充分合理的运用了黑与白的色彩表现。

二、在艺术作品中, 黑与白在画面中的构成比重与相互之间的关系

中国现代版画是通过拿来主义形式从欧洲现代版画中引入的, 随后逐渐和我国本土和民族化产生了融合, 最终形成了以阴刻为主的阴阳脸, 以及中国传统阳刻为主的制作版画形式, 和我国的传统审美之间产生了一定的融合, 并最终发展为了木刻版画中的刀木风味、刀趣、黑白经营为主的审美语言规范。我国的传统绘画工具、材料和绘画基本语素主要是在笔触的方式下展示的, 并最终成为了独立性的审美意味, 例如中国化中比较讲究笔法和笔墨等。而版画的创作中较为重视三味:刀味、版味和印味, 在刀味中是以刀代笔, 但是刀并不是笔, 绘刀最终留下的绘画语言具有自身的独特性特点。版味主要出现在刀刻版内, 同纸绘不同的版面上, 刻制在木板上的语言符号不同于其他信息传递工具的特殊性质, 印味指的是在版画被拓印中, 会出现各种不同的艺术效果。

在黑白木刻版画中, 毫无疑问黑与白两种颜色占据主导地位, 二者是相互依托, 相互穿插的, 那么怎么去安排它们在画面中的构成比重和位置关系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木刻版画的色调分为暗色调、中性色调、亮色调三种。那么如何处理这三种情况下的黑白构成问题呢?第一种, 在暗色调的画面中, 应该将黑色作为主色调, 加大黑色的比重, 用大片黑色进行背景渲染, 烘托出沉重、肃穆的背景效果, 白色作为明亮色调在画面中占比重较小却较为突出, 达到画面主体的效果。第二种, 在中性色调的画面中, 主体和背景是黑白色都有运用的, 整幅画面中黑色与白色所占比重相近, 二者相互渗透、相互结合, 黑与白的位置安排要符合画面的主旋律, 做好黑白配比的节奏感, 相互突出, 避免造成画面的单调乏味感, 突出视觉上的美感。第三种, 在亮色调的画面中, 白色占的比重较大, 使整个画面营造出一种轻松、优雅的氛围, 黑色的运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重点突出的部分用黑色进行表达, 更好的抓住欣赏者的眼球, 起到增加画面表达效果的作用。

三、在艺术作品中, 黑与白在处理强弱光下物体形象时的合理运用

在黑白木刻版画中, 黑与白的作用更多的表现在对物象的明暗对比上, 在处理黑白的明暗关系时, 黑与白在处理强弱光下物体形象时的运用是一个非常值得考虑的问题。首先, 在处理强弱光下的物体形象时要考虑省略物体本身的轮廓线, 同时以一定的创作技巧进行补充创作, 来体现物体形象。比如, 在强光下, 进行创作时, 可以省略物体黑色的轮廓线, 同时通过对物体光照下阴影部分的处理来达到表现效果, 而其中白色物体的阴影部分则可以用黑色来填充, 如此巧妙运用黑与白就能够充分处理好画面中的明暗关系。其次, 在某些特殊的场景中存在着一些不用黑白来表现而是用一些象征物来表现主题的技巧, 在现代一些大师的作品中, 多用星星、月亮、灯烛等来表现黑夜, 而不是简单的用黑色来表现黑夜。比如, 黑白木刻版画大师罗·肯特在为《哈姆雷特》绘制木板插画时, 就曾用在天空中点缀数颗星星的方式来表示即将迎来曙光的黑夜。最后, 利用黑白配色的不同来表现明暗。在黑白木刻版画中多利用黑色的湮没效果来进行艺术表现, 对画面中的次要部分用黑色进行渲染, 来淡化次要部分, 突显主要部分, 以此来加强艺术对比的效果。木刻版画印刷图像自身有着一定的独特性, 在当今的印刷过程中, 过去实在的, 作为实在性的物的版, 在当前的虚拟数字技术中都可以被实现。图像被呈现的最终和最重要载体都可以不用存在, 当前我们所说的印刷不管针对文字还是图像都产生了和印刷本质相关的变化。我们将这一时代成为后印刷时代。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日渐丰富, 随之对黑白木刻版画这种艺术的欣赏水平也有所提升。黑白木刻版画是用黑白这两种对比鲜明的颜色, 简洁而深刻的突显作品的主题, 用深刻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对人们的心灵与情感进行熏陶。黑与白作为木版画的主要表现形式, 二者相互衬托, 相互感染, 我们在创作过程中要充分做好论文中说到的三点, 在实际创作中要充分而合理的运用黑与白来提高黑白木版画的表现力, 不断提高, 不断创新, 争取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献

[1]沙永汇, 徐彦婷.黑、白与灰调系列在黑白木刻版画中的表现意义[J].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2012 (6) .

[2]周斌.论黑白木刻版画中的黑与白[J].大众文艺, 2013 (2) .

[3]陈霆.清末民初石版画与传统木版画的图像差异[J].美术, 2014 (5) .

初识木刻版画 探索刻印之美 篇5

《黑白木刻版画藏书票》教学案例

长沙市芙蓉区大同第二小学 姜玲 【针对问题】

针对小学木刻版画教学中技法指导问题。

【案例】

案例背景:

木刻版画是用刻、切、铲、凿、划等手段在木板上来表现形象的“以刀代笔”的艺术。少儿木刻版画是少儿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工具材料的特殊和刻印过程的好玩让孩子们觉得很新鲜很好奇。刻印版画包含了绘画活动又有手工活动的过程,毅力和耐心、特长和个性、成就感和自信心在孩子们手脑并用中得到很全面的培养。因为好玩,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很浓,我们学校将版画列为校本课程进行研究,其中木刻版画就是最重要的研究部分。

藏书票是一种小型的版画,最早出现在十五世纪的欧洲,当时的欧洲印刷技术还很落后,拥有书籍是很奢侈的事,只有少数一些贵族拥有书籍,贵族们为了标明自己显赫的地位,让版画家们为他们做一些小版画,并且刻上自己的名字或家族的族徽,以示书籍的归属权和自己显赫的地位及身份,这就是最早的藏书票。后来,藏书票以它独特的魅力传遍各个国家,藏书票就被赋予一些新的意义——收藏、交友的纯艺术品。内容不受限制,可以表达自己的兴趣喜好,也是对学生进行读书、爱书、藏书以及情感交流的培养。因此,在版画校本课程的教学中,我选择了藏书票的设计制作这个内容带着孩子们走进黑白木刻版画的世界的。

《黑白木刻版画藏书票》这个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为四年级学生。作为黑白木刻版画的入门课程,为了不让技法的灌输给学生学习带来枯燥和无味。不能恪守传统美术技法教学的套路。所以我想要选择一些具有趣的环节,并用对比发现等方法来激起学生参与实践的兴趣,让他们在刻印实践中感到惊喜”、“开心”、“盼望”从而有持续学习的兴趣。课堂教学目标:

1、欣赏黑白木刻版画藏书票作品,认识黑白木刻版画异于一般绘画的特点。

2、认识黑白木刻版画的表现语言,创作黑白木版画藏书票。

3、感受黑白木刻版画的独特艺术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美化生活。教学重点:黑白木刻版画的艺术特点与表现语言。教学难点: 木刻版画藏书票的刻印。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具: 媒体课件,木刻版画藏书票范画、木版、木刻刀、油墨和颜料、滚筒、木蘑菇、印纸、黑色油性笔。

学具:木版、木刻刀、颜料、黑色油性笔、印纸。

教学过程:

一、引发好奇,激起兴趣

1、课件出示老师的藏书,并带一本印有自己刻印的木刻版画藏书票的书,打开扉页给学生看。

设问:你知道老师这本书的扉页上印的是什么吗?猜猜看它有什么用?是怎么做的?

生:一幅画吧,黑白的,是是不是老师给自己收藏的书打记号……

教师小结:对,这个是藏书票,藏书票起源于欧洲。它是书籍收藏者的藏书标志,作用就是标明藏书是属于谁的。可以贴在书籍扉页上,增添书的珍贵和美感,在上个世纪初传入了我国。

(设计意图:用老师的藏书票,激起学生的对学习内容探究学习的兴趣。)

2、让学生欣赏课件中各种各样的藏书票,了解藏书票的基本特征。设问:你发现藏书票是由那几个部分组成的?从这些藏书票中你发现藏书票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一般用什么方式进行制作的?

生:有文字还有图案……都有一个英文单词吧。教师叙述:藏书票包括图画和文字组成。图画都很简洁,都刻有“EX—LIBRIS”字样,这是拉丁文,就是我的藏书的意思。还可以刻上藏书者的名字。大多数藏书票通常是版画形式的,版画是用“版”转印到纸上的,可以重复印制很多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黑白木刻版画,为自己设计一张藏书票,你也可以在你收藏的书上都贴上你刻印上你的藏书票了。

(设计意图:让同学们在猜玩中发现藏书票的特点,激发学生拥有自己藏书票的积极性。)

二、师生交流,探究方法

1、课件出示一盆景的照片和由这一盆景为图案的藏书票的黑白版画底稿。讨论:对比观察一下,构思版画底稿时要注意些什么?

生:底稿画出来的是白色衬托黑色,黑色衬托白色,黑白分明。师:说得很好,用黑白互相衬托。那外型上有什么变化呢?

生:底稿中的盆景比实际的盆景简单很多。

师:对,那就是画稿对盆景进行了简化了,概括了。教师小结:黑白木刻版画是用黑色油墨印制的,具有强烈的黑白对比。先要设计黑白稿,稿子上的图要简练概括,可以夸张突出主体,省略不必要的细节。你可以把你喜欢的、能体现自己的个性的图案可以是动物、植物、卡通形象……画成简洁的线条稿,然后处理成黑白色稿。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发现黑白稿中图形的特点。)

2、教师示范起稿,在涂了淡红色墨水的板面上黑色油性笔直接画出。教师边示范边叙述:除了这样直接画,我们还可以将画在纸上的底稿下面垫张复写纸转印到涂了淡红色墨水的板面上。

3、课件出示一张藏书票作品,这张作品有什么问题?为什么会这样?

生:它的字是反的。

设问:为什么会这样?怎样可以避免呢? 教师小结:因为印刷出的画面与版面是方向相反的, 注意文字“EX—LIBRIS”或者名字要反过来写。印出来后才会是正的。

设问:说说你知道的办法把反字写好写正确呢?(设计意图:生硬的告诉学生字要是刻成反的,不如让学生自己来发现,在操作中他们更加能注意。)

4、让学生在小板上尝试体验用刀,说说自己是怎么用刀的?

师:请大家找出刀口是三棱和圆口的这两种刀,在小板上试着刻一刻,学生尝试交流:感觉怎么样?你是怎么刻的? 生:我要用很大的力气才能刻动…… 生:我的板子戳烂了…… 师边示范边讲解:

(1)正确的握刀方法:就跟拿钢笔写字一样,并不像有些同学想象的那样吃力,刀子的运动全凭大拇指、食指及中指来控制,左手拇指在刀的前方顶住刀柄前侧,用相反的力配合右手的运动,可以增加阻力,刀子就不会“飘”。(2)姿势:刻的时候人与版面形成大约30度角,姿势也很重要,侧坐着便于右手灵活运动与全身力量的协作。

(3)刀法变化:通过起、行、收、停等力的变化,可以创造出多种刀法变化。不同的刀刻出的效果不一样。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试着握刀和用刀后,教师再示范很直观,让学生对怎么用刀来刻不再茫然,有了失败的经验后更容易掌握了。)

5、课件出示黑白木刻版画和一张平时的儿童画。比较:回忆你平时画画用笔涂颜色的习惯,思考黑白木刻版画里刻掉的是哪些地方?留下什么地方?

生:是不是留下黑色的部分,把没涂黑色的红色板子部分刻掉……

教师小结:木刻制版的方法与其他的绘画相反,其他绘画是一步步涂颜色,而黑白木刻是刻的愈多画面颜色愈少,所以刻制时要充分利用“刀痕和板味”的特点,不要太拘泥于画稿,一刀就是一刀,至于处理画面的灰色,像我们学习《线的秘密》那课一样充分运用疏密、粗细、大小、强弱不同的线条和点组成。

6、出示三张由同一版面印出的版画藏书票。对比讨论:刻好版后,我们就可以印刷了,这三张哪张印得很好?想想跟什么有关?怎么解决呢?

生:第1张油墨印制均匀,第2张少油墨不清晰,第3张张油墨过多太稠,很多线条被填盖了……

教师小结:第1张印得最好,解决第2张的问题,我们应该将油墨滚均匀地滚在木板上,版上的所有凸起部位都沾上油墨。如果一遍油墨滚得不够或者不均,可多滚几遍,直到滚好为止。解决第3张得问题,是油墨太多又不匀称,油墨太稠,可以滴一些松节油,滚动油滚,如果没有声音,是油墨太稀。如果看到玻璃板上的油墨均匀,油滚表面受墨也均匀,而且滚动油滚时可以听到“嚓嚓”的声音,才可上板使用。

7、出示同一版面印出的但有重影的版画藏书票,你知道这又是怎么回事吗? 生:可能是印的时候纸张移动了,所以弄脏了还出现了重影。

教师小结:所以说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在印刷之前,还要检查纸与木板是否粘牢,并将画面中不必要的碎屑除去,然后就可以印刷了。用木蘑菇在纸背上来回细细地磨,为了防止磨损印纸,可用蜡烛轻轻擦一遍或者垫上一层纸。小心揭下印纸,放在干净的桌子上或者用夹子夹好挂起来晾干,切勿用手触摸,以免弄脏作品,作品可多印几张。

(设计意图:这部分我运用了对比教学法,让学生自己通过对比探究发现木刻版画刻制的技法,让学生领悟到的技法要点是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中了解的。因为,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真正掌握好。)

三、提出要求,创造表现

用木刻版画的方法为自己设计刻印一枚藏书票。要求:有刀痕板味,黑白分明。

四、作业展示,评价反思

鼓励学生向同学们展示自己的版画作品,介绍刻印技巧和设计经验。

1、自评:我能运用所学的黑白木刻的制作技法,刻印出体现自己个性的藏书票。我体验到了刻印版画的乐趣。我有了经验。

2、互评:评出别出心裁的的藏书票,说说自己的感受。

3、师评:鼓励和建议。

(设计意图:通过作品的自我推荐展示,巩固了学习的重点,也是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示的好机会,看着自己和同学们的第一次木刻版画作品,学生对木刻版画有了初步的认识。学会欣赏他人也体验了成功的快乐。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和作品的建议,有利于学生的提高。)

五、课堂小结,课后延伸

今天我们刻印的木刻版画藏书票,有一定难度,但老师看到大家的藏书票都很棒!希望同学们在后面的木刻版画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智,慢慢体会木刻版画独特的“刀味”和“木味”,一定会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版画作品来。课后反思: 版画的画、刻、印等制作过程能让孩子的心、脑、眼、手得到很全面的训练。我校将版画列为校本课程两年多了,孩子们在四年级之前接触了以实物拓印为主的版画和纸版画课程,拓印后的惊喜让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很浓厚。

《木刻版画藏书票》这个内容是我带着孩子们走进黑白木刻版画的世界的入门钥匙。如果在教学设计时不考虑孩子的心理特征,就会是枯燥的技法说教,难以让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持续,以后的木刻版画教学活动就会更加难以开展。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尊重少儿学习及理解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以满腔的热情与学生真诚互动交流,充分给予他们自主权。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学生自主、创新的原则。让孩子们发现并攻下一个一个的技法,为接下来的画面黑白的处理和刀法的运用与组织等的学习打下了不错的基础。

探析木刻版画的发展之道 篇6

回望明清木刻版画艺术的辉煌

版画作为三大传统绘画种类之一,曾经在明清时期盛极一时。明代中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市民文艺逐渐形成,人们在满足基本需求之后,开始追求精神文化的享受,这种追求最先带来的自然是明清民间小说戏剧以及话本等艺术的广泛流行,如小说四大名著,三言二拍,戏剧《牡丹亭》、《 西厢记》、《桃花扇》等。随着这样的追捧,人们更加不再满足于单纯的文字阅读和听书看戏等,于是催生了视觉艺术的发展,市民文艺也由此进入读图时代。

正如美学家李泽厚说:“把这种市民艺术转变为视觉艺术的,正是明中叶以来沛然兴起的木刻版画。”这一时期的版画以复制版画为主,作为当时文化传播的载体善于选择有戏剧性的情节的画面,摆脱时空的限制,利用戏剧小说诗词等文艺作品的盛行打开了销路,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出现了丁云鹏、陈洪绶,改琦,彦涵,叶浅予等等版画大家,为当时的版画艺术的繁荣提供了人才基础。版画艺术在明清时代达到高峰,也深深影响了日本的浮世绘艺术,同时也对西方的艺术大师产生一定影响。明代末期,版画艺术到达极盛的鼎峰。

溯源当代木刻版画艺术

然而伴随着清政府对文化领域的专制统治不断加强木刻板画日渐衰落。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崛起,以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化倡导者成立了木刻讲习会,由此兴起了革命浪潮中轰轰烈烈的新兴木刻版画运动,木刻版画迎来了第二个春天。这一时期的版画与时事相结合,为了抵抗西方文化的“围剿”和国内国民党反动势力对于文化的压制,广大革命进步文艺工作者在鲁迅同志的带领下大力倡导创作版画,产生大量具有思想教育性质的版画作品如野夫的连环木刻《水灾》和《卖盐》,新波的连环木刻《平凡的故事》,温涛《她的觉醒》等等不胜枚举的优秀作品。

到抗日战争胜利和解放战争中期,木刻版画更是发挥了它便于印刷的特点获得极大发展,出现了以上海和延安为代表的较为繁荣的版画运动,胡一川、陈铁耕、陈烟桥、古元,力群、马达等优秀的版画家应运而生。

新中国成立后,各种版画巡展、版画研究会成立,为木刻版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不得不说的是鲁迅先生1934年鲁迅在《木刻纪程》的小引里写到“中国木刻图画,从唐到明,曾经有过很体面的历史。但现在的新的木刻,却和这历史不相干。新的木刻,是受了欧洲的创作木刻的影响的”。所以事实上新兴木刻版画大力引进并出版苏联、英、美、法、日、德等国艺术家的木刻版画作品,并且聘请日本著名版画家进行技法讲习,因此此时的木刻版画是吸收了广泛的西方文化发展而成的,大部分属于创作版画的范畴。

直到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版画艺术的发展一直延续这样的传统。

寻求当代木刻版画艺术的发展

大时代的进程里,各种艺术形式纷繁出现是不可逆的,艺术与经济社会不断融合产生更新的艺术,木刻版画身处其中自然在劫难逃。那么是继续苟延残喘随等待被历史淡出,还是打破常规适应新环境寻求新发展便成了当下木刻版画艺术迫在眉睫的问题。

在古代木刻版画在中国传统的园林木结构建筑装饰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有浓郁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在近代木刻版画艺术又杂取百家,找到了新的表现性。那么时间运行到新时代新时期,在这样的瓶颈期我们该何去何从呢?我们可以暂且回头看看:中国第一步版画《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在唐代便有出版发行,明清之际更是木刻版画艺术的顶峰,先不用说“徽派版画”等诸成就,单单看航海使得中国的版画艺术被传播到了英国、法国、德国等西方国家,最终形成的不同的版画艺术风格又被我们拿来借鉴就足以让我们反思。求变求新求融合才是木刻版画艺术的发展之道。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已经为艺术融合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人们在快餐速食式的生活节奏之外着实更需要的是一份通俗简单宁静,带有归属感关怀感要因的艺术作品,情感需要愈发成为艺术审美的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之一,传统的“慢艺术”恰巧迎合了这种需要。而木刻版画作为“慢艺术”的一种所能带来的稚拙、朴素充满人性化的感觉以其独特的审美感受与现代人的需要不谋而合,因此木刻版画在当代的发展是有巨大潜力和基础的。而今在徽派版画的故乡黄山版画院,一批年轻人正在践行此事,相信在未来越来越多的人也会参与并关注木刻版画艺术,这种深入心灵的艺术结合当代人的审美借助现代信息推广技术一定会愈来愈被现代都市人所认可。

结论

在传统文艺大受瞩目的时代形势下,结合新时期新内容不失本我的借鉴融合其他艺术的精华,利用其自身感情意味浓厚的特点加入现代科技推广手法,创作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打动人心的作品是当今木刻版画艺术重回大众主流视野的可求之道。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中国黑白木刻艺术 篇7

一、黑白木刻的发展历史

黑白木刻版画艺术是中国传统的版画艺术表现形式。黑白木刻, 顾名思义就是在画面中只有黑和白两种颜色, 通过黑与白的处理、接合, 然后再用版画语言表达出来的形式。黑白木刻从最早的复制版画一直走来, 经历了不同时期的不同历史背景, 在这个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下, 黑白木刻呈现出了丰富多样的艺术题材和表现手段, 为今天现代黑白木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黑白木刻版画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画种。中国是世界上出现版画最早的国家, 鲁迅先生说:“镂象于木, 印之素纸, 以行远而及众, 盖实始于中国。”现存最早的木刻版画是1900年发现于我国甘肃省敦煌莫高窟的《金刚经》。在中国古代版画最兴盛的宋元时期, 版画多被用于书籍插画, 以及佛教版画。最鼎盛时期则是明代到了, 明末清初, 版画纷呈。由于此时涌现出的名画家与名刻工的通力合作, 创作出许多优秀的版画。郑振铎在《版画史》序例中说:“故于陈 (老莲) 、萧 (尺木) 纵笔挥写, 深浅浓淡, 刚欲壁立千寻, 柔如新毫触纸之处, 胥能达诣传神, 大似墨本, 不类刻木。”由此可见画与刻的相得益彰了。清朝后期, 版画艺术渐见衰落。近代的印刷术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而传入我国, 传统的雕版印刷术以及由它派生出来的版画也开始遭受冷落。到20世纪30年代, 鲁迅先生把木刻版画从国外介绍进来并加以提倡, 我国的版画艺术才得以进一步发展。抗日战争时期, 更多的画家深入到群众之中, 学习民间艺术的风格, 与群众相结合的作品成了普遍的现象。 这一时期的黑白木刻作品主要有:古元的《人民的刘志丹》《减租斗争》, 江丰的《清算斗争》, 力群的《帮助群众修理纺车》, 马达的《推磨》, 夏风的《瞄准》, 彦涵的《不让敌人抢走粮食》, 张望的《八路军帮助农民秋收》。解放以后, 版画的表现形式及艺术手法千变万化, 优秀的版画家层出不穷, 创作风格各异, 出现了繁花似锦的局面。

二、黑白木刻是体现黑白规律最完美的形式

“木刻研究以黑白为宗”是鲁迅先生对黑白木刻的高度评价。黑白是木刻的基本用色, 要用这两种颜色来表现画中的繁华世界, 实属不易。黑白使画面对比强烈而凝练, 有着用绚丽色彩无法比拟的效果, 同时黑白木刻追求着一种独特的表现力, 画面留下各种刀在版面的丰富印痕。也因为黑白木刻的黑白色意味深远, 致使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版画家一生致力于研究“黑白木刻”。鲁迅先生把木刻艺术比做“一种捏刀向木”、“放刀直干的充满力之美”的艺术。它的创作全过程融入了艺术家的感情与感受, 而且更能表现“现代社会的魂魄”。

在黑白艺术的领域内, 黑白木刻是体现黑白规律最完美的形式, 它对比强烈、单纯朴实, 有浓郁的装饰风味、很强的表现力和独特的趣味。木刻的黑与白是高度抽象的形式, 它与自然中的明暗关系有本质的不同。木刻版画表现事物的空间关系, 只能以黑白两色来完成。因而, 其表现手法要以一当十、以简代繁, 对庞杂的事物进行高度提炼, 运用黑白对比来相互衬托, 以疏密相间、穿插的节奏变化构成新颖独特的艺术风格, 达到其他绘画不可替代的效果。黑白木刻版画家将点、线、面进行分解与组合, 使单调的黑白画面产生出无穷无尽的变化, 使它在众多的绘画门类中独具魅力, 经久不衰。

黑白木刻版画是众多绘画表现形式中难度最大的一种。要求版画家必须有很强的概括能力, 因为它只有黑白两色, 用这两种色彩构成的对比、节奏、韵律等组成一幅画面。木刻版画家在处理黑白关系时并不是重点去追求色调的浓淡变化, 而是在寻找对比关系的强弱, 在调整画面整体结构中的黑白比例。黑白版画大师麦绥莱勒, 具有非凡的技巧, 其作品推进了木刻艺术的发展。他在处理黑白的时候, 非常自由, 既不受光影明暗规律的束缚, 也不拘泥于物象的固有色, 一切从黑白对比着眼, 务求画面黑白对比的和谐。用黑白来描绘五彩缤纷的世界, 不但不减弱艺术表现力, 从获得独特的审美意趣来说, 反而是加强。黑白版画的语言创造有无限的发展潜能。在绘画的大千世界里离不开黑白的语言, 黑白艺术以其单纯、宁静、素雅和走向极端的独特面貌远离喧嚣的色彩, 产生了不同的美感, 在绘画的百花园里独树一帜, 从而传达了画家的主观精神和独特的审美理想。所以鲁迅先生在谈及黑白关系时说, 他对黑白的观念是意味深长而独特的, 在强烈的黑白对比中有东方的艳丽和精巧的白线在律动。黑白艺术是一门高级的艺术、纯粹的艺术, 高雅和朴实并存于黑白之中, 它能把人们带入较高的审美层次。

三、走入21世纪的中国黑白木刻艺术

21世纪的艺术将是多元化的艺术, 要求我们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内部主观世界和外部客观世界要相互联系。上世纪90年代以来, 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知识的膨胀、市场经济的发展、开放的进一步扩大, 艺术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一些观念被推翻, 进入了多元化的艺术时代, 这种开放竞争社会的出现, 迫使我们面临更大的挑战, 必须面对现实社会的残酷性, 但也要看到现代社会的机遇性, 只有更加的针对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生活本身的艺术, 才是真正的艺术。

从版画的视觉形态上看, 首先是对传统图式结构的破坏与重组。再就是从传统的造型语言和色彩语系中脱出, 借助西方现代语言资源, 或开发本土的民间语言资源, 着力于形的变换和色彩的出新。打破完形而追求一种残缺与扭曲感, 形象处理在随意性与偶发性中趋于符号化, 色彩也打破常规, 追求单纯强烈或稚拙的意象效果。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如王华洋的黑白木刻, 就突破了传统木刻的造型方式, 刻版时的直接与随意克服了“版”对画家的情感转写与艺术表达的限制, 极大地发挥了黑白木刻的刀法魅力。他的套色木刻将传统木刻的造型语言以精湛的印制技术推向极致。再如王连敏的《梦之恋》, 作者用现代工业符号组成两个躺在一起的人, 表述异化的生存状态。还有部分从事抽象创作的版画家, 他们更关注版画的“印痕”, 如谭平的铜版作品可以看作是工具与媒介在版面上无数偶然性反应的结果, 而这个结果也恰恰是作者开始时无法预料到的。偶然性的抽象版画因其不限定性, 在视觉上给人极大的想象空间及满足感。另外还有不多的观念性版画的作品, 典型的如徐冰的《祈世鉴》。版画只是艺术家创作观念作品表达的手段之一, 且作品往往没有多少“复数”, 无论是作品本身还是其引发的批评都已超出版画的领域。由于此类艺术家观念先行, 版画在他们手中的应用并不广泛, 大多仅是其中存在的印痕, 是作为符合版画理论的概念, 是因为角色的需要才把版画应用到他们的手中。

21世纪的中国已经进入经济的又一个高速增长期, 思想的转型、社会的转型, 使艺术也跟着进行了一次非常规的转变。新的艺术形式如:装置、影象、行为的出现, 使我们创作媒介更加多样化。中国的黑白木刻艺术发展到今天, 虽然研究的人不多, 但是她的艺术魅力却和其他画种一样博大而精深。中国黑白木刻版画在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它在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振兴的事业中一直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目标指引下, 中国的黑白木刻艺术将会迎来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摘要:黑白木刻版画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画种, 有上千年的历史。它的发展过程经历了漫长的时间, 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风格特点、不同的艺术形式。它既具备一般的艺术规律, 更有自己的特殊规律。在黑白艺术的领域内, 黑白木刻是体现黑白规律最完美的形式。

关键词:黑白木刻,版画,表现形式

参考文献

[1]齐凤阁.20世纪中国版画文献[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8.

[2]金丹元.比较文化与艺术哲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5.

[3]王伯敏.中国版画通史[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 1996.

浅析木刻版画教学的发展 篇8

关键词:梳理,木刻,教学,发展,民族

当今, 我们正处在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 版画如何适应时代的要求, 在教学中如何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已经是事关我国版画发展的重要课题。只有把我国木刻版画教学的发展梳理清晰, 才可以踩着前辈的足迹找寻到木刻版画在新世纪的发展之路。

中国的新兴木刻运动, 由鲁迅先生在上海举办木刻讲习班开始, 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经历了两个重要的时期。首先是初创时期 (1931—1936年) , 由于当时中国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的发展, 中国木刻运动由南到北迅速兴起, 从木铃木刻社到铁马版画会, 先后有16个木刻团体产生。组成这些团体的主力是青年人, 许多人是美术学校的学生。木刻艺术是作为争取自由与光明、反对黑暗与邪恶的斗争武器, 受到了社会重视而发展起来的, 所以一开始就受到反动统治者的镇压。木刻界经过顽强的奋斗, 先后举办了全国木刻巡回展和在国外举办的“中国革命新艺术展”。在出版物、编印画册和培养木刻人才方面亦获得丰硕成果。

第二个时期是抗日时期。“七七”事变后, 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国兴起, 创作活动异常活跃, 木刻创作进入了一个高峰期, 从而促进了木刻技术的提高和普及工作。各类木刻讲习班、函授班纷纷开办起来, 如浙江战时木刻社举办的木刻函授班班有一百多人参加, 由十一位木刻家分别指导, 规模很大。随着木刻技法和创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一些技法专著陆续出版。如《木刻概论》《论作版画》《木刻教程》等, 并出现许多木刻刊物, 推动了创作的发展。

1939年, 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成立, 在美术系正式设置了木刻课程, 同时成立了木刻团和工厂。木刻家们在火热的斗争生活中, 创作了大批新年画、木刻宣传画、木刻连环画、单幅图画等。这些作品以清新的风貌表现出作者们在艺术上的追求, 反映了大众的审美观念, 改造了木刻原有的形式, 延安木刻为我们提供了宝贵而丰富的经验。

建国后, 木刻教学的发展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停滞低潮时期, 后又复兴, 其前后可分为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 1954年, 版画教学确立了从基础训练到创作教学、实践课、技法教学等一整套新颖正规的教学法。

基础课:绘画造型基础课, 内容主要是素描 (含速写) , 色彩两部分, 培养严格写实的造型能力, 教学安排对不同年级有不同的具体要求。

木刻技法课:作为独立课程, 从黑白到色彩, 由对西方技法的吸收到民族传统技法的研究, 进行系统的讲授。

实践和创作课:教师亲自带学生深入生活实践, 并讲授创作理论课、构图课等内容, 最后通过课堂创作体现出来, 创作课要求由浅入深, 从初步的记忆画、默写画、构图练习逐步培养学生独立的创作能力。

通过不懈的努力, 为版画界培养出了众多的人才, 60年代初的毕业生, 在基本功水平、专业素质、创作能力和知识修养各方面, 均达到一个新的水准。新的教学体制, 与同期版画迅速的发展形势是相适应的, 充分说明当时的教育模式是成功的。

1963年, 中国版画的翘楚中央美院版画系开始进行木刻教学画室制的改革, 这也是一次中国版画教育木刻教学寻找发展变通之路的新探索。说明当时的版画教育者们已经认识了版画必须按其自身的艺术规律而取得发展的道理。促成这一变革的社会环境是当时“双百方针”的实施, 艺术个性和不同的风格流派得到了肯定和促进。

中央美院版画系在当时设立了四个木刻画室, 在教学主张与风格上截然不同。教改的重点集中于三个方面:提高学生审美观念, 以专业的特殊要求改革基础教学, 加强艺术创作力的培养。

画室制使当时美院的版画系出现了不同流派的四元化雏形。这种多样平行的变化, 突破了原来教学中单一而狭窄的局面, 求同存异、互促互补, 但遗憾的是1964年以后, 文化大革命的开始使画室制教学被迫中止了。

第二阶段, 1976年以来, 艺术界随着改革开放渐渐的活跃起来, 版画教学的改革也被各大院校提上了日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国版画界产生新理论、新观点、新风格流派以及新工具、新材料手段的应用等等, 给每一个版画家都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因此当时的版画教育者需要重新认识世界版画发展的倾向, 正确估计中国版画特别是木刻版画界的现状。

当时的木刻教学收到来自三方面的压力:国际版画潮流中各种新版种、新工具材料的使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艺术思想的波及;国内木刻家包括当时的自由版画家在创作上的推陈出新、标新立异的趋势;教学对象的变化, 现代大学生与改革开放前的学生相比变化很大, 他们思想活跃, 富有创新精神, 在知识结构、文化修养、美学思想各方面有许多新特点。这些压力迫使木刻版画的教学必须要做出相应的改革, 教师要做到既重教又重学, 向学生传授新知识、新技术, 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法, 通过在实践和认识中的反复论证, 使新的教学体系日臻完善。

木刻版画教学发展到今天, 我们在秉承了我国传统版画艺术精华和近代版画发展成果的同时, 要不断创新木刻版画教学方式:木刻写生教学作为基本功训练的重要办法, 是基础训练的重点之一, 不能放松, 应放在首位;开设木刻艺术课程要以研究木刻形式美为中心, 找寻、欣赏并掌握木刻版画对于光、黑白规律、线条、刀法、空间和质感、综合处理等的独特运用, 能够树立新的艺术观念、敏锐的艺术感觉和灵活的应变能力;木刻工具应用练习, 以研究木刻工具表现性能为中心, 着力发展刀法练习, 丰富木刻艺术语言, 推动木刻版画的发展;借鉴其他版种作品的特点, 使木刻版画的艺术语言更加丰富, 扩充教学内容;重视民族及民间版画继承和发展, 中国现代版画是由欧洲引进, 风格上有偏洋倾向, 相对民族风格方面重视不够, 要结合对古代版画的收集整理和研究, 赋予中国传统版画木刻技法新的生命, 感受民族艺术精华的同时也加强了版画教育的民族性。

参考文献

[1]周立.第三届全国高等院校版画年会综述, 美术学报.1997.1

[2]雷务武.第十届全国高等院校版画教学与创作年会论文集:本土资源与国际视野.广西美术出版社.2013.4

[3]李卫东.浅析现代美术教学的现状与发展.美术教育与研究.

[4]]王静.浅谈优化美术课堂教学.教育前沿, 2013 (10) .

浅析抗战时期的延安木刻版画 篇9

一、抗战时期延安木刻版画的创作背景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延安木刻版画的创作繁荣时期正是中国处于抗日救国的关键时期, 抗日战争的爆发让大批的积极从事抗日救亡宣传活动的文艺工作者来到延安 (其中不乏来自上海等大城市的文艺工作者) 他们用木刻版画的形式来反映抗日战争中的战斗生活, 团结和鼓舞人民, 让木刻版画成为打击和消灭敌人的重要武器, 成为革命战斗中的一部分, 因抗战时期延安解放区的政治生存环境比较稳定, 着给延安木刻版画的迅速发展提供了优势, 在加上延安的地域特征、淳朴的农民、浓郁的黄土文化等都给艺术创作提供了自由广阔的创作空间, 走出了一条贴近现实, 贴近陕北生活的有利于抗战的艺术道路。

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 文艺作品是团结、鼓舞人民、打消敌人的武器。一部分朱德再给鲁艺工作者做报告时也同样指出:党的文艺工作者必须是党的纲领的宣传者, 在这些思想的带领下,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成为延安时期木刻版画创作发展的主要旋律。解放区的木刻家在党的思想的影响下, 逐步的改变了自己的立足点, 按照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 把老百姓喜欢的风格, 主题融合在一起, 创作了大量以人民生活、抗日张震为主题的艺术作品, 并对不同的战斗场景进行描绘, 力求从不同的方面来展示中国共产党的英勇, 坚持和果敢。有力的激发了解放区军民团结的战斗热情和必胜的抗战信心, 为中华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思想上的保障。也从侧面反映、丰富了延安解放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面貌, 帮助老百姓树立新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营造了新的社会风尚和解放区人民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发挥了文艺作品在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作用, 而延安时期木刻版画的自身也在艺术与现实结合的过程中实现了艺术性、思想性的有机统一。是艺术用作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成功实践。

二、抗战时期延安木刻版画中的民族风格

1. 从人物的造型上体现民族特色

解放区的美术工作者在进行版画艺术创作的时候, 人物的表现必须是具体的, 木刻家需要从日常生活中仔细观察人物的衣着、体态相貌特征。然后用特殊的艺术表现手法将其表现出来。比如古元的《乡政府办公室》中塑造的一个妇女脑后的盘髻的描绘, 一双封建社会裹的小脚, 具有当时特色的服装, 她的衣着和体态一看就是地地道道的陕北农村妇女的形象。

2. 从农村的生活、景象中体现出民族特色

在解放区的木刻版画作品中, 中国北方农村的生活景象, 风俗民情都在木刻作品中作了生动的描写, 这是延安艺术工作深入生活成功体现出来的结果。如张映雪的《陕北风光》是一幅描写陕北高原村庄生活的场景;石鲁的《妯娌俩》描绘了两个农村妇女的日常生活场景;夏风的《庆祝胜利》中众人吃饭划拳的喜庆场面是北方典型的民俗特色;马达的《推磨》是陕北农家常见的日常生产劳作的场面。

3. 从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上体现民族特色

抗日战争时期延安时期解放区的木刻版画是30年代新兴木刻运动的延伸, 延安解放区的艺术家们, 在特定的时期和新的社会环境下, 选择鲁艺指出要从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中融合新机的道路, 走艺术的大众化, 这使延安木刻版画融入了许多当地传统艺术形式, 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延安木刻版画。

第一, 从新年画中吸取营养。解放区的延安木刻版画家们创作了许多宣传抗日的新年画, 鲁迅曾经提过向传统版画年画学习的主张, 对后来创作新的版画作品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抗日时期的延安木刻家创作了许多以反映新生活的革命内容为主的新式年画, 为了更好的吸收民间美术的营养, 他们不断地深入农村, 为延安的木刻版画的创作注入了新年画中的养分。

第二, 从剪纸中吸取营养延安时期的木刻家们直接用民间的剪纸进行版画的艺术创作, 陕北地区的剪纸有着强烈的地方特色, 带有浑厚、豪放的气质, 深受广大高原人民的喜爱, 他们在艺术实践的过程中、深入生活向群众学习这种剪纸艺术, 使版画的形式语言变得更加的生动有趣。

第三, 从画像石、画像砖中吸取营养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表现形式与表现手法, 成为了延安木刻版画创作要参照的艺术形式之一。如古元的《拥护咱们老百姓自己的军队》这幅作品在表现形式上模仿了画像石、画像砖的艺术手法。在画面的边框上采用了画像石、画像砖的装饰, 在装饰边条的内外边用了比较粗的黑线, 构图也采用画像石、画像砖的平面分段式构图, 使丰富的内容和众多的人物分别列于几段之中, 展现了一种充满生机的审美形式。

三、抗战时期延安木刻版画民族风格的成因

1. 时代精神的需要和中国共产党的指导

20世纪初, 我国仍然是封建的经济、政治、思想占统治地位。在这种恶劣的形式之下, 高举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新文化运动随着《青年杂志》的创办而逐渐形成 (1916年改为《新青年》) 。在“民主与科学”思想的启发下, 使得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的蓬勃发展, 反帝反封成为了近代以来到五四运动前后的人民世代精神追求, 1937年,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 让我们在先帝反封建中又要为了民族独立和自由而战斗。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导致抗战时期的延安木刻版画必然会在时代精神的号召下, 重视本民族自己的文化和与人民息息相关的民间艺术。本民族的艺术在新的艺术形式中继续的发扬光大。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要求文艺工作者应把文化作为我们党革命事业的一个重要部分, 要求艺术工作者要懂得利用艺术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 创造农民大众所喜爱的、普遍的、接受的艺术形式, 这位版画民族化的探索, 提供了一个前提。

2. 地方资源、黄土文化的影响

解放区延安拥有悠久的历史文明, 它融汇了许多民族的文化精髓, 形成了具有黄土特色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 由此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形式。比如腰鼓、剪纸、年画等。这些艺术形式对抗战时期延安木刻版画具有重要的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 画家在版画作品中所表现的黄土高原上劳动人民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都是他们历代受黄土文化影响的结果, 所以为创作艺术作品而深入基层的延安美术工作者, 以然接受了黄土文化的影响。

第二, 延安工作者所创造出的版画作品, 自然而然的要受到祖祖辈辈在黄土文化影响下的劳动人民的鉴赏, 在黄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 他们在就形成了具有黄文文化特征的审美情趣, 所以他们对作品的态度、喜欢与否, 会直接影响延安美术工作者的创作, 最终使延安木刻版画向着大众所接受、喜爱的方向。

因此, 延安美术工作者在抗日的特殊时期, 借鉴剪纸和年画中大众所熟悉的艺术形式, 用木刻版画的形式来描绘战士的抗战生活、英勇事迹和解放区的生活场景, 用借鉴民间艺术语言以达到最有效的革命宣传方式, 从而也造就了延安木刻版画的民族风特色。

四、结语

抗战时期的延安木刻版画对建国后的美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根据相关的资料分析和对大量抗战时期延安木刻版画的研究, 我们可以看出, 它为扭转20世纪以来社会上认为“国外什么都好”的殖民地思想, 为艺术作品民族化做出了巨大的世纪努力和卓有成效的成绩, 也使艺术层次达到了一个空前的境界, 影响了整个20世纪美术的发展, 在新的历史时期延安时期木刻版画家们对艺术民族化的追求和作品中所反映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仍将在我们未来的美术实践中, 指引着我们不断地迈向未来。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延安解放区的木刻版画作品, 是中国现代绘画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当时对大众的政治宣传教育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艺术追求上亦有很高的成就, 这主要体现在抗战时期延安木刻版画所表现的内容、形式以及对民族特色的追求上。本文从延安木刻版画的创作背景开始分析, 进而分析延安木刻版画的民族特色的成因及体现, 以及它在现代社会当中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抗战时期,延安,木刻版画,民族特色

参考文献

[1]陈叔亮.《回忆延安》《美术》1962 (2) .

[2]赖少其.《一本一石》《回忆鲁迅的美术活动》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

[3]艾克思.延安文艺运动纪盛.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7.

[4]江丰.回忆延安木刻运动[J].美术研究.1979 (2) .

试论中国木刻版画的当代性 篇10

中国版画艺术是当代艺术表现形式的一种, 是当今国际环境、文化心理、审美艺术和科技手段的综合体现。因此, 对于形式语言的要求更具有新时代的独特创造性, 符合当代人的审美情感。而在精神意蕴方面, 关注现实, 探索人们精神才是提升版画艺术精神品质的必经之路。当代版画艺术只有站在时代的高度, 与当代精神界、当代的技艺所构成的完美统一的艺术语境, 才能在世界版画艺林中占据自己的一席之位。

在当代中国画坛, 正在经历着世界文化的交汇和碰撞, 人们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 对西方现代艺术进行科学的观照。自从西方传统美术传入以来, 长期在中国占据统治地位, 近百年来经历了对于语言和观念的多向性探讨, 完成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艺术转型, 但它的负面却是使部分中国人在一段时间内丢弃了深厚的艺术功力和深邃的人文思想, 向着西方美术方向发展。不可避免的暴露出游离社会的弱点。反观当下世界艺术的潮流, 如何在当今艺术大潮中保留自己的传统意蕴的同时表现出多元、现代是一个很重要的历史课题。

版画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 它的出现离不开古老的纸张制作与印刷术的发展。众所周知, 版画艺术是印刷术的衍生物, 但在另一方面正是由于版画对印刷术的依赖, 常常也会被称为“复数艺术”或“间接艺术”。因为有着复制的属性, 在艺术市场中相对于国画、油画的火爆, 版画却显得十分“冷门”, 常常不被大多数人理解, 甚至会被片面的认为版画技术成分更甚于其艺术成分。但其实不然, “复数性”这一概念, 应当是对于版画的“版印”方式或所谓物质化方式的最表层描述, 与具体作品的关涉, 仅在于多次印制过程中所出现的印痕差异而已。即使是在“复制”中, 版画中刀法对画稿中线条的摹刻, 都是一次次全新的演绎与思考, 其刻制的结果都是线条或流畅似行云流水, 或笔触迟滞如斧凿顿挫, 类似的再现性的制作, 给观者带来的就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 这些刀具与板材的对抗中所产生的情感波动, 不能说是完全没有精神价值与艺术价值的。在对刀具的运用把握中, 作者都会自觉或不自觉的体现出力度与技法造成的与笔描完全不同的视觉感受, 其审美价值自然也蕴含于不言之中。

木刻版画的故乡在中国, 回顾版画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版画艺术, 起源于远古时的岩画、陶器上的彩绘符号刻画以及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字和秦汉的印章、画像石刻。清光绪二十五年 (189年) 世界最早的版画《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扉页在敦煌被发现, 里面的佛像被生动的再现到我们的眼前, 版画最先作为传播宗教的工具让信徒膜拜, 向世人展示出中国古代木刻版画的艺术魅力。宋元之后, 随着当时手工业的发展和民间通俗文学的产生, 木刻版画的应用逐渐扩大, 其内容开始摆脱了宗教的束缚, 打破了以往版画题材限于表现宗教内容的单一现象, 出现了平民化和通俗化的趋势。直至明代到达最鼎盛的时期, 为中国版画史留下了丰厚的艺术遗产。风格也从明中期的大刀阔斧, 线条粗放体现木刻的刀味转变到后期的纤细精美, 开始追求画面的工整细致和透露着人文气质的风格特征。与当时传统人文画风的盛行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不难看出以前的版画家在木刻插图中表现的高超技法, 画面中刀法灵活, 构图饱满, 环境塑造真实。但在中国这种早期的版画, 就艺术创作形式而言, 传统的雕印版画基本上都是复制性版画, 即使是后期发展到一定阶段, 开始脱离媒体功能变为相对单纯的艺术而存在, 但相较于西方版画的发展还是带有了较多的复制性与不自觉性。欧洲的雕版印刷术是在中国的影响下产生的。同样也是始于宗教, 不同的是他们在经历一次次的艺术运动浪潮的洗礼后, 版画艺术很快成熟起来, 以德国丢勒为代表的版画家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到了19世纪末, 绘画从传统的再现性向理性的综合和个性的表现方面转变。版画在这时也逐渐完成了对复制功能的摆脱, 单纯的成为画家手中的一个艺术表现手段。这种改变正是因为后印象主义思潮的出现, 开始了美术领域的视觉革命, 从印象主义的外光色彩客观再现的观念向艺术家应该用自己的感觉和认识对客观事物加以主观的重新组合并予以创造性的表现转变。从这时起, 版画艺术已经向现代艺术形式跨越, 构图新颖, 用色大胆, 有着丰富的视觉冲击力。

然而在中国, 版画作为现代艺术领域内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 真正开始是在上世纪30年代由鲁迅先生发起的新木刻运动中发展起来的, 他引进了欧洲的版画作品让人们认识到了更为现代的思想。在此之后, 新兴木刻版画不仅在制作技术上与古代复制版画有很大的差异, 而且其艺术表现形式、功能与现实意义也有质的区别, 是传统版画的延续也是发展, 并承载了特殊的历史使命。不过, 立足于当今中国版画艺术理念的发展过程, 当时的新兴版画艺术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有局限性。其中最大的原因则是政治因素的过多介入, 反映人们心声、关注社会现实的同时, 也把版画推向偏执的功利性和单一的革命性, 过多的强调版画是作为“武器的艺术”“时代的号角”, 不仅影响了中国众多的社会人士对版画艺术形式的认识, 也严重影响了一大批版画家对自身的定位。尽管21世纪的中国版画事业已摆脱了狭义的政治功利的困扰, 但是版画与政治的关系已成为中国版画艺术理念中构建不可回避的问题之一。其次, 初期对西方绘画作品与现代主义观念的渗透过程中, 人们自主意识较弱, 学习中无意识的淡化了中国传统版画的意蕴与人文内涵。随着改革开放, 政治环境的宽松, 中国版画艺术在版画语境方面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层面, 尤其是版画的制作性、技术和媒体材料的丰富性方面。今天的版画除了以木板、铜板、石板、丝网等传统的版种创作外更是以综合版、摄影、多媒体等新的媒介手段不断拓展新的表现领域, 成为现当代艺术的新锐。克服了我国版画语言陈旧, 印制粗糙的弊端, 也改变了版画创作模式化的传统理念, 迎来了一次很重要的蜕变, 对传统图式结构的破坏与重组;黑白布局与刀痕肌理的表现方面注重视觉冲击力;从传统的造型语系和色彩语系中脱出, 借助西方异域的现代艺术语言资源, 开发本土的民间语言资源, 着力于形的变幻与色彩的出新;打破完形而追求一种残缺、扭曲感, 形象处理在随意性与偶然性中趋于符号化, 色彩也打破常规, 追求单纯强烈或稚拙的意向效果, 这种转化标志着版画视觉形态的变革, 显现出日新月异的面貌。

多元更是成为了当代艺术发展的趋势。面对如今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经济、文化快速发展, 虽然受到了08年金融危机的打击, 但现在也渐渐趋于稳定, 人们的生活条件逐步提升。相对于过去的年代, 当代对艺术有一个更为宽松的创作环境, 再者现在科技的发展数码印刷的流行, 依赖于传统印刷术的版画在复制功能上已不能满足现代对印刷批量生产的要求, 版画本身的功能有了本质上的转变。对版画功利性的束缚越来越少, 也变得越来越纯粹, 从主要的宣传手段转变为纯艺术的载体, 这对于画者无疑是打开了一个更广阔的天地, 在画作中表现自我与内心, 更能潜心于对构图、图式、技法的创新上。而作为身处在当代的人们, 面对版画自身功能的转变, 对艺术品需求的出发点也是有所改变的, 随着现在物质生活水品的提高, 人们可以很容易的得到或满足于物质上的需求, 但在现在快节奏、快消费的时代, 人们对于精神上的追求却一直不能停步, 他们希望通过一定的途径来填补对于精神世界的空虚感, 观赏艺术品成为不少人寻求精神慰藉的途径之一。艺术具有审美的特质, 但不仅具有审美的价值, 而且具有认识、伦理教化和历史记忆的功能, 是一种精神的生产, 它是通过审美观照和体验的方式为人们所接受, 由此使人们获得某种精神的家园。版画作品作为艺术门类中的一种, 从此一来便成为了人们精神需求的附属品, 对它的用途也得到了转变, 成为了一种装饰, 观者对画作的喜欢可能是一瞬间的打动, 或是传出的一种情感;或是其中的一片色彩;亦或是某个精致的画面等, 观者的这些反应对于创作者的我们无疑是一种无形的风向标, 能最直接的反映出这个时代对于艺术的感受与趋势。但并不是说他们的喜好就是完全的正确, 更不是说创作就是对他们完全的遵循, 在未来, 和而不同、多元发展的文化理念与文化标准认同的冲突仍然存在, 多级开放时代仍然会伴随庸俗与奢侈习气, 常态、常形、常象与异态、异形、异象仍然会相伴相随, 大众的欣赏与文化水平不一, 这样一味遵循的创作只会沦为大众喜好的奴隶, 更有可能变成随处可见的“行货”而欠缺艺术价值, 这是不可取的, 不过我们也不能完全对此置之不顾, 因为艺术终究是要“出世”, 要能够融入人们的生活中, 这样才能为人所接受。现代艺术的特点就是将艺术中某一个因素加以放大深化, 从本质上改变了传统图像的视觉效果与表达方式。使艺术从真实再现走向了非真实再现与内心情感表达, 从概念上扩展了艺术创作的多种可能性, 过多种方式接近了事物的本质, 接近了大众的生活, 让人们更能感受到艺术的存在并接受它们。

然而什么才是受欢迎的作品?什么样的风格才能处在当代的前沿?到底何为美?人们对于美的把握应该是怎样的方向趋势?自从中国打开大门放眼世界, 面对中西方语言的交融, 使绘画艺术在对美的追求上有了更新的见解。特别是在当代, 社会意识形态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时代发展的“不确定性”和“共时性”带来了艺术作品表现上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所以近年来, 现代绘画艺术也呈现出更为多元的繁荣景象。除了延续传统技法并不断突破外, 在构图上更多的是对画面的重构, 这种“视觉错位”使得今天的艺术语言在对传统艺术的反诘、颠覆与超越中更新了以往的美学判断和表达语言, 形成一种图式的排列与对破碎画面的整理, 不断追求变化。版画作为绘画艺术门类之一, 本身就是一种平面化的画种, 一幅版画作品的完成, 最终也是以图式的面貌来呈现的, 这种“当代”符号化、图像化的特性也将会更为明显。

面对当代版画艺术, 首先最能感受到的就是画作中精神意识的觉醒。作为一个中国的艺术家, 肯定会有浓浓的东方情结, 即使在学习与探索中会渲染上西方艺术的色彩, 但自幼本土的传统文化熏陶早已化入血脉中。在东西方文化相互冲击后人们会渐渐趋于平静, 去思考何谓特殊性?何谓民族与个性?如今画者对于自身民族文化精神的反思与艺术再现的追求表现的更为细腻。在古代, 美, 讲究的是一种意境, 是一种距离的美。在文学艺术中, 绘画与诗歌同属, 在诗歌中有“初学词求空, 空则灵气往来。”之说, 灵气往来是物在呈现着灵魂生命的时候, 是灵感诞生的时候。所以美感的养成在于能空, 对物象造成距离, 使自己不沾不滞, 物象得以孤立绝缘, 中国传统审美精神中“写意”就是这种境界, 在简淡中包具无穷的境界。这一点在当代也同样得到延续, 中国画在面对“空”的问题上, 通常利用“隔”:舞台的帘幕、图画的框廓、雕像的石座、建筑的台栏, 从窗户看山水、夜色笼罩下的灯火街市、明月下的幽淡小景, 都是在距离化、间隔化条件下诞生的。这些东方写意的营造更能留出画面的美感。然而在版画艺术中, 画面的美感, 则更多的通过黑白灰的的中间色调来营造, 它不似国画利用淡墨与留白贯穿作品带出画面的空间感, 在版画中, 大黑与大白的大面积使用虽然也很有视觉的冲击, 但把握不当很容易会造成画面的空洞, 所以更多的是利用黑白灰的对比关系, 通过刻画在木板上的点、线之间疏密聚散排列而构成的不同肌理, 来创造出“木刻”特有的层次和空间感。特别是现当代木刻版画, 对于灰调的运用越发有活力, 画者会在灰调中寻求艺术上的突破。利用灰色调创造出一层层虚空间, 或连接、或重叠、或异位等。这样的灰调贯穿着画面, 同时也为画面结构的塑造带出更丰富的层次变化。像许多艺术家一样, 雷务武先生一直对于自己的版画艺术语言如何表现这种浸其骨髓的中国传统审美精神有着不懈的追求, 在他的黑白木刻《与鱼翱翔》系列中, 我们可真切的感受到这一点。在作品中, 我们已看不到版画系列中的谨慎和刻意。“一丝不苟”的“讲究”已荡然无存, 取之而代的是自由奔放的刀法, 随心而动的线条, 一种情绪的变化, 一种气韵的律动。黑与白、线与面的丰富变化和对比, 构成了寓涵着强烈的“意向”, 虽然其画面的人和鱼等因素还保留着物象的特征, 但其形态及所承载的内涵已是作者心绪的转换, 随心所生的物象, 它们原有的物质性已被精神所代替, 成为生命精神的形态。线条与黑白的构成组合, 虽仍可看到作者对形式的追求, 但这种形式美感更多的服从于情感的需要而非纯语言的探索, 以更为新鲜的血液走出传统, 在现代作品中通过现代的形式语言渗透出传统东方“线”的审美意味。所谓民族性, 是强调人类艺术的差异, 一味表面的对西方后现代主义追随与模仿是不可能与我们的现代社会对话的, 也更不可能与时代同音。

中国的版画艺术应该扎根于其赖以生存的民族土壤, 只有建立个性话语, 才有不被他人所取代的存在价值, 使东方艺术有别于西方。而个性化并不仅仅是局限于所为表达语言的符号化, 而是更多地体现在对内心的思考、内心感受、内心诉求的尊重与释放, 更是对东方精神意识的觉醒。同时基于多元与一体化的时下特征, 中国古代版画的历史纵然在千年前就曾经辉煌于世界并不断让版画人骄傲着, 但只一味的向后顾恋是不可能走出来的, 版画也不可能“固版自封”, 现在的艺术实践已经不是关门修炼就可以完成了, 是关系网络中各方协同动作的结果, 基于这种认识, 许多艺术家都做了不同的尝试, 希望能在现代的话语中体现自己的独特性与背后文化的内涵。李全民先生曾在他的创作实践体会中悟到:学习西方现代某家某派可能走向现代, 但无法实现自我。“当各自独特性优势充分展示的时候, 文化才有意义。我们与其叹息自不如人, 不如从本土传统文化的原创性出发, 从自我做起。”所以在他一系列的作品都从中国最传统的文化符号中寻找灵感, 在《网络纸马》系列中对“书”与“版”的经典样式进行重组, 与一些集成线路板等现代工业符号相契合, 使画面在方圆点画之间既充溢着浓郁的东方文化气息, 蕴含着传统文化的理性之美, 又体现出一种现代的抽象精神, 而作品中融入的民间文化符号, 如民间剪纸、纸马与现代网络重叠并置, 既能增加作品的历史感, 丰富了民族文化含量与广阔的精神空间, 对于技法的综合运用上, 则是以更为开放的纬度含括凹、凸、平各版种因素, 甚至将胶与沙子、泥土与粉调和, 创造出一种斑驳的肌理效果与岁月侵蚀的沧桑感。他对版画材料与技法的多项探讨不仅提高了版画的表现力, 而且更重要的在于其对版画的技法、语言、情感三者关系的清醒认知与把控上。他主张:综合版画的作者要站在艺术语言的高度去对材料技术进行取舍, 从表达的内涵情调意味去发挥综合版的优势, “如果不以表现语言的层面去把握发挥其材料的艺术表现品质, 挖掘一种它所能体现的文化精神意义, 将质材美感与艺术情感有机地融合起来, 技术就会显得苍白无力, 也就会使之失去其存在的魅力。”这个开放的时代, 东方的文化性、民族精神与西方的现代性要融合起来, 创作者更应保持本真。当全民的艺术创作以更为开放的创新思维把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各种观念、技艺融汇于当代富有独特性的视觉图式中才可能出现更多优秀的蕴涵东方精神意蕴的现代作品。

再者, 从版画形式语言上可以看出当代对空间意识的转变与图像符号化的流行。其中部分是因为受到西方解构主义的影响。“解构主义”和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构成主义在形式上有一定的联系, 在哲学上与结构主义又有牵连, 在风格上则与立体主义有相通之处。如果透过解构主义复杂的哲学内涵从构成去理解当代版画艺术的特征以及表现手法, 就是一种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组合的创新。与传统的版画作品把点、线、面、层次、色彩等全因素组建起来不同, 现当代作品则是将各因素独立起来摆脱对写实的依附, 强调各自独立的审美价值。更是反映出一种社会现象与人们的内心映照, 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像在早期, 毕加索在创作过程中打破传统格局, 对客观事物进行破坏和重组。在追求形式创新的同时, 创造出意外空间和虚空间。现代的中国版画和最早传统版画的一味平面化不同, 在对现代生活的反映与创作做中融入了解构的思想, 更注重画面之间空间的互动协调关系。就像是范敏先生的作品, 韩国艺术家朴天男对其画作的评价曾说到“范敏的作品可以说是反映了一种社会现象, 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结构, 他虽是用理性的知觉和艺术的感觉去理解传统, 并以严谨的构造经营画面, 但在他的作品中重复出现的形象绝不是单纯的形, 是画家把在生活中的感情体验传达给观众。”在作品《偶》系列中, 利用破裂的“异化”的人, 一方面体现出当今现实社会中人的“异化”与机械统治的所谓“后工业文明”时期失去“原我”的自我在无法抗争时的表象, 旋转的布絮与绳索有如现实生活中种种束缚与羁绊, 同时也表现出一种精神层面上对生存压力、自由等人文关怀。这一系列的作品在空间的处理上无疑是利用破裂、错位的图像符号完成的, 画面中的“人”更是抽象的化身为一种象征式的符号, 整个画面呈现“片段”的特征, 深化了作者对当代社会的理解。同样, 在版画艺坛上着力于对图像艺术化重构的, 还有被称之为木刻艺术忍者的康宁。他对于木刻艺术有着纯粹的前卫精神, 力图从版画本体和自律方面深入探求可能性、可变性的途径与空间, 其巨幅作品《延续的片段》 (六联) 即是变法后的力作。它以多种符号构成一种网络, 一种局域, 灵活演示具有刀木韵味的动作片段, 它是视觉的碎片, 截开而有关联、纠葛, 完全是画面无限叠化、绵延过程的演绎。符号的运用在此不是必须被重新编织的纵横聚合, 而指向视觉信息的分衍、旁逸。这些非确定性信息, 构织着事物的碎片, 非连续性的纯线条排列组合, 使每一块木板的画面相互回应, 而得以“延续”。这种符号化的隐喻、联想使现代

版画作品中的图像不再是写实而繁琐的具象造型, 而是由高度浓缩意象而简洁的符号语言来表达。像是黄启明先生的版画, 对于符号的运用也是十分的精妙, 观赏他的版画作品, 首先给人直观的感觉就是画面色带的强烈单纯, 色调多为吉祥唯美的红色或是明净优雅的黄色等色调, 这里的色彩基调首先就成为最直接的一种视觉符号, 具有中国的气质。再者, 从图像学的角度分析黄启明先生在构图上方运用的拱形与佛教石窟文化中的某些象征性元素吻合, 在作品《千禧看灯》《秋月观鱼》中, 这种图式的转植无疑是将中国文化的精神用视觉文脉的形式传承下来, 运用图像学和符号化的象征方式将文人画的传统进行了当代性的表现。如《秋月观鱼之一、之二》, 精灵般的水鸟、隐没的渔网、枯淡的残荷、柔和的月牙、波浪层叠交织的水面, 都以一种视觉符号的形式隐含在画语之中。传达出一位当代文人对古代文人画隐喻表达的追寻, 但都悄悄超越经典, 呈现出极其当代的视觉形式。

艺术在于变化、在于创新。当代艺术的形式是模糊的、多样的, 对于当代版画形式语言的尝试与更新, 图像符号的强化与画面的重构已成为一个发展的趋势。面对当代版画艺术的多元化一体化的发展大潮, 其创作的的内涵与外延在不断扩大, 各版种的界限也渐渐交错融合, 新的观念、新的媒体使版画的创作题材、创作手法和创作表达形态日趋多元。但这也是一个让人眼花缭乱的时代, 我们每天都会面对着网络, 被裹挟在各种潮水般的信息中, 我们似乎在被时代、被生活推着往前走。当代中国艺术也是热闹非凡, 艺术家们被一波又一波的潮流冲击的心荡神漾, 独立思考的精神、严肃的创作变成了很奢侈的事。所以作为一个创作者, 我们都应该清醒地直面社会, 认识到对潮流的盲从, 对网络的复制, 都会使作品丧失了表达的原创性。对生活碎片化、偶然的、随意的截取致使好多作品流于表面化, 似乎作品都戴上了时代的面具, 但却是浮华而空洞, 缺乏真实感, 更是缺乏个人的深刻而连贯的思考。其实当代对于个性的表达、个性化的形式语言都是在共识、共性中显出的独特的部分, 是独特审美观和内心写照的呈现。个性的形成是由内而外渐进的过程, 只有立足当下时代, 了解深处的社会现实生活, 感受内心, 在自己民族文化中探索传统东方精神意蕴, 推陈出新, 以更为开放的心态, 不盲从、不守旧、不纠结、乐于尝试于探索, 才有更多的可能创作出有个人特色的, 有现实意义的当代作品。

参考文献

[1]齐凤阁.个性图式与理性探求:2011中国当代版画家文献展[M].岭南美术出版社, 2012.10.

[2]宗白华.美学散步:插图本[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3]王玉辉, 郭浩, 张鸣.绝版套色木刻[M].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7.

[4]徐恒醇.设计符号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7.

上一篇:结节性硬化的影像诊断下一篇:地域化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