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的电化教学

2024-08-17

数学课堂的电化教学(精选十篇)

数学课堂的电化教学 篇1

一、数学教学中的“加减法”

(一)减法,即数学教学要“瘦身”“减负”。

裴斯泰洛奇曾经说过:“初等教育从它的本质上讲,要求简化它的方法,这种方法是他一生所有工作的出发点。”“教育教学过程必须从这些简单的因素开始,逐渐转移到复杂的因素,这样的教学就符合心理学原则,简便易行,效果很好。”那么如何减呢?我以为,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缩短。

即将冗长的教学过程予以合理剪裁,使之变成一条捷径。无论是学生的认知过程还是练习过程,都要尽量简化思维过程和操作演练过程。缩短数学过程能够使课时目标相对集中,内容明确单一,方法简易有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 要平坡削坝。

即减少原有的坡度,使学生既可攀援,又有一定难度,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爬上去。

3. 学会舍弃。

课堂追求简单而有效,就必须考虑“成本”,关注“投入与产出”。课“瘦”不下来,往往是因为教师备课太充分,预设得太完美,不能忍痛割爱,以致成本投入越来越高,结果消耗了大量资源,还侵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让课“瘦”下来,就要求教师学会做“减法”,学会取舍,因此教师只有居高临下地抓住课的认知冲突主线,即学什么—怎么学—有何用,才能追求到深刻的简单。

就当前数学课堂教学而言,就是减去课堂上的“非教学现象”,减去那些多余的、无用的空话、大话和套话,还要减去那些重复多次的“正确的废话”,减去那些琐碎、繁杂和无效的“议论纷纷”,减去那些和数学教学无关的冗长的活动过程。如在某些公开课上,教师用五六分钟时间才将探究的内容“千呼万唤始出来”,实在没有必要。“减法”的宗旨,即简化,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和能力形成的过程。

(二)加法,即数学教学要“增强”“增加”。

我认为,在某种意义上,减正是为了增,在数学教学中的“减”正是为了提高学生教学质量,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已形成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那么数学课堂教学还要“增加”些什么?我认为要增加以下几点。

1. 增加学生预习情况检测。

许多老师布置学生预习,但如果没有检测,效果甚微。

2. 增加学生动手操作实践的时间。

在动手实践中,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就产生了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学会主动去完善、改进、探求和创新。

3. 增加学生动手书写的时间。

有许多学生反映,上课一听就懂,作业一做就错。针对这种情况,课上教师要多给学生练笔的时间,做到精讲多练。

4. 增加学生自我揣摩和独立思考的时间。

二、“减负”“增效”是当前数学教学的基本策略

(一)教学主线追求简约明晰。

有人说,好的数学课堂就像演唱一首优美的歌,要唱响主旋律;又犹如开掘一湾清清的泉,要奔向主渠道。其意一方面表达了对数学课堂的诗意追求,另一方面也暗含了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整体的、结构的、层递的、流动的。

就数学课堂的知识教学任务相对而言,并不十分复杂,重要的是要分清“主线”,也就是教学的重点和主干脉络。例如,教师教学“指数函数”时,就应将指数函数的概念、图像、性质作为全课学习的知识主线,将指数函数图像、性质的简单应用作为解题能力主线,将观察、分析、归纳作为学习能力培养的主线,而将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作为数学思想的主线,始终抓住这一“主线”展开,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可使教学流畅、轻快,效果很好。

“主线”明了,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环节、取舍教学内容、考虑教学进程,有效组织教学时就有了根本出发点和终极指向,课堂教学的结构和层次就容易清晰起来,起转承接、轻重缓急就能落到实处,课堂教学的动感和韵律也就能自然显现出来。

(二)教学素材追求精选妙用。

要让课“瘦”下来,教师还要经济用材。首先,选材要“少而精”。“少”不是单纯地减少教学的知识容量,而是选择“核心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精简浓缩。当然,所选题材还是要有典型性和扩张力,能以一当十,题材的包装也要适可而止,切不可喧宾夺主。其次,用材要“单而丰”,努力做到一“材”多用、一“材”多变、一“材”多效,以此引导学生体会素材的内在联系,从多种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每一个教材在课堂上都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益。最后,组材要“整而优”,切忌随意组拼、杂乱无序,力求将材料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教学简洁明快,整体感强。经济用材,不仅可以去除臃肿,走向凝练,去除繁琐,走向精干,而且可以给师生对话和动态生成留出更多的时间。

(三)教学调控追求恰当有效。

高效的数学课堂,必然对教师的教学组织和控制能力提出高要求,而再完美的教学预案如果没有教师有效的调适、智慧的引领,没有学生的充分参与和自主建构,课堂实施也只会变得一盘散沙,不可能实现有效地教学。

教师的教学调控是多方面的。首先,教师要对教学内容精确把握,教学内容一定要有主有次,有取有舍,教师适时点拨提示,要用力得当,恰到好处;其次,教师的教学语言也应起到很好的调控作用,“语言之外无教学”;最后,教学方法应力求“活”,教学时要灵活应变、深入浅出。

(四)教学目的追求凸显到位。

教师的教需要智慧地教,需要删繁就简、去粗取精;课堂教学要善于做“减法”,“减法”不是简单、草率、机械地割舍,而是科学、艺术地进行整合、提炼,合理地除去那些多余的环节、无效的程序、负效的形式,勇敢地把那些“华丽的装扮”和“无意义的问题”赶出课堂。如,当我们在讲解概念、公式、定理时,能否让学生亲身经历其来龙去脉,并启发学生去领悟其有什么用,哪里最有用?在讲数据、公式、定理、概念的记忆时,怎样记才能记得又快又牢固?在讲例题、习题时,应讲清怎样解才是最简,其解法又是怎样想到的?

总之,数学课堂要想真正做到“减负”与“增效”,是数学教学之路上并不容易的发展过程。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成长的不只是学生、教师,还有数学教育。

参考文献

[1]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8.20.7.

[2]夏玉钦.实现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五大要领[J].高中数学教与学, 2010.5.

数学课堂的教学反思 篇2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对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和举措在不断强烈,要求教师成为研究者已成为大家的共识。教师成为研究者,指的是教师要参与到教育研究中去并成为研究的主体,而不仅仅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与专业理论研究者不同,教师从事教育研究是为了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而不是为了建构宏观的教育理论。所以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成为反思型研究者,认识到自己教学的思想基础、教学理念,认识到要把自己的教学变成和学生相互联系的活动,从而创造出更加完美的课堂。

2、基于课堂教学特点的考虑——加强课堂教学片段的反思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因为课堂是鲜活的,是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江苏省教科所所长成尚荣说得好:“教室,是出错的地方。”是的,课堂教学是师生精神的旅游和探险,是教师构思和教学实际之间的对话过程,不完美甚至有错,才是它的真实存在。它可能有教师面对学生发问而回答不出的尴尬,它可能有学生面对问题所作出的“越轨”甚至“错误”的回答,它可能有未能完成教学目标的遗憾,这都是正常的。而这种不完美往往会给课堂本身增添许多耐人寻味的地方,使之变得更美丽、更精彩。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纵横交错的数学知识内容的呈现,课堂教学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过程,是由无数的教学片段组成。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是师生向未知方面挺进的旅程,它随时可能遇到曲折和阻隔,但也随时可能发现美丽的通道和亮光,需要我们老师真正静下心来,不断加强实践和反思,真正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也许我们无法让每一堂课完美无瑕,但一个又一个成功片段的演绎,恰恰支撑起课堂教学的精彩天空。

3、基于本校数学教研状况的考虑——重于反思,力求提高教学质量

数学课堂的分层教学 篇3

教学目标分层次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前提。教师要在透彻理解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将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起点目标(全班学生都应达到),基础目标(中优生应达到),提高目标(优等生达到)。例如:在“平方差公式”这节课中,起点目标: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理解公式中字母的含义,能做直接套用公式的简单题。基础目标:会计算当字母a表示的单项式,系数是负数时稍复杂一点的题,使公式应用深入一步。提高目标:会将题目变形后,再利用公式进行计算,并利用公式计算综合问题。这样,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到层,使各层学生都有获得知识的条件。

分层授课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中心环节。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将授课水平定位于中等程度的学生,然后采取分层设疑、讲解、实验、提问的方法,使优生学得充实,差生经过努力也能消化得了。例如:在新授“三角形内角和”一节时,首先让所有学生尝试练习“任作△ABC,用量角器分别度量∠A、∠B、∠C,并计算∠A+∠B+∠C=?”虽然学生所作的三角形形状各异,但经过度量都发现:其内角和约为180°。这时,教师便提出问题:“是否三角形的内角和会等于180°呢?”接着让学生进一步操作,把所画的三角形标上字母A、B、C,剪掉∠A,∠B,然后按图所示和∠C拼在一起,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点B、C、D在一条直线上,三个角的和构成一个平角,进一步验证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通过实验、猜想、验证,引导学生寻求证明方法,围绕证明,设置了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

A、 实验操作过程中,∠A,∠B拼凑成的公共边CE与AB有什么关系?(研究确定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B、 在实验操作启示下,如何画(或作)一个角等于∠A或∠B?(研究未确定的直线和画角的问题)

C、 在实验启示下,如何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然后教师组织同层次的学生展开讨论,同时巡回分类指导,这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师有选择地参与各组讨论,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如:上述对A组提出的问题,学生可利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得出CE∥AB,教师进而点拨:若作出∠1=∠A或∠2=∠B,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通过讨论便会利用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得出结论,从而找出了作(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问题的关键,这就分散了A组学生添加CD、CE两条辅助线这一难点;对B组学生提出的问题,只要点拨作∠1=∠A或∠2=∠B,自然发现CD、CE两条辅助线这一关键,学生便领会意图,理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对C组提出的问题,可从解决问题的方法及灵活性方面进行点拨:一是作∠1=∠A或∠2=∠B,分析难点及解题思路;二是过点C作AB的平行线(或过点A作BC的平行线等)的证明思路,培养了C组学生分析问题的深刻性和灵活性。这样A、B、C三组学生都能够在老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下,进行观察、分析、探究和尝试,引发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培养了学生实验、观察、动手、动脑、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

为了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达到相应的目标,在练习、作业的布置中,既有统一的习题,又有分层次的选做题,A组学生完成基本题,B组学生完成基本题+综合题,C组学生在此基础上还要布置一些在利于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提高题。例如:在复习“ 一次函数解析式的求法”时,设置了以下三组练习题:

A组题(基本题):已知某一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P(-1,-2),Q(-3,4),求此函数的关系式。

B组题(综合题):已知直线与直线平行,且过点(4,6),求此函数的关系式。

C组题(能力提高题):某长途汽车客运公司规定旅客可随身携带一定质量的行李,如果超过规定,则需要购买行李票,行李票费用(元)是行李质量(㎏)的一次函数,其图象如图所示,(1) 求与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旅客最多可免费携带多少千克的行李?

此例练习能使A组学生会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B组学生能结合一次函数的性质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C组学生则能灵活运用一次函数的图象和相关知识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并解决有关问题。这样,各层次的学生都达到了相应的目标,使差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也避免了优生对做题不感兴趣的现象。对于同一道题也可有不同的要求,对于A组学生要求用一种方法解,对于B、C组的学生要求用多种方法解。练习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并创造条件让低层次学生向高层次突破,体现弹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此同时,教师要进行巡视,把握信息,并作个别点拨和纠正。

数学课堂的电化教学 篇4

——夸美纽斯

斯托利亚尔在《数学教育学》一书中指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在新课程理念的驱动下, 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在科学化的基础上不断向民主化、平等化、人性化发展。静心锤炼的数学课堂教学语言以其独特的魅力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丰硕的学习成果。

下面就以《走进圆的世界》一课为例, 来谈谈我对数学课堂教学语言魅力的感受。

一、课前谈话, 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讲这节时, 借的是平顶山五条路小学的学生, 初次和学生见面, 相当陌生。于是, 利用课前几分钟时间沟通师生情感、活跃课堂气氛而设计了即兴式谈话, 用幽默风趣的语言, 让智慧课堂充满愉悦。

师:喜欢赵老师吗?说喜欢我那是“一见钟情”。 (生笑)

师:你们的数学老师姓什么? (生答“姓李”)

师:比一比看, 我和你们的李老师有啥不一样呢?

生:你胖一些, 我们李老师瘦一些。

师:“瘦”这个词李老师不一定喜欢, 叫“苗条”她就高兴了。

生:您是女的, 我们李老师是男的。 (生笑)

师:你还别笑, 这一点他一眼就能看出来。

生:李老师戴眼镜, 您不戴眼镜。

生:您的性格比较幽默, 李老师比较温柔。

师:你比较喜欢哪一个呢?

生:我两个都喜欢。

师:你是一个都不得罪啊。 (生笑)

师:刚才说了不一样的地方, 大家再看看我和李老师哪些地方一样呢?

生:你们都是老师, 都有五官。

师:这话我听得怎么这么玄乎。 (生大笑)

生:你们的教学目的都一样, 就是培养好学生。

师:这话我听得好像吃了蜜似的。

师:还紧张吗? (生高兴地齐答“不紧张了”) 上课!

所谓“亲其师, 信其道。”让课前谈话这一小小的环节如春风化雨, 沟通起师生之间的情感, 使学生得以更快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中, 真可谓是“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优美的语言, 引进数学的课堂

在教学时, 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 问学生:认识吗?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

在学生回答时, 教师注意引导其使用准确的数学语言。 (在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后)

师:这样下去说的完整吗?正所谓圆“无处不在”

学生在感知体验后和教师同时说出了圆“无处不在”这一感悟。然后教师通过课件演示, 辅以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大自然中的圆。

师:见过平静的水面吗?掉进一粒石子, 你会发现什么?其实这样的现象在大自然中随处可见。瞧!盛开的向日葵、五颜六色的鲜花、美妙的光环……有人说, 因为有了圆, 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妙又神奇。那么, 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 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好吗?

图片、音乐和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 不仅以绝美的意境感染了学生, 更把知识的种子撒播在学生的心田,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 又自然而然产生了对数学知识的渴求。教师优美的语言, 引领学生走进华美的数学殿堂。

三、鼓励的话语, 激发创造的情感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 教师能及时肯定学生的表现, 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剪得真好、真快、真漂亮”!“行、你真棒!”“他是这样想的, 你呢?”、、、、、在学生出现错误时, 教师不是急于指出错误, 而是用“你再猜一猜, 我相信你能行!”的方法,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信心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

在引导小组研究时, 教师提出要求:自己动手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 你们一定有新的发现!直接用鼓励的话语作为小组学习的要求,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创造的情感。

对于学生的回答、精彩的讲述, 教师总是由衷地赞赏, 送上掌声。对于学生独特的发现, 教师会情不自禁的说出:“我终于找到知己了!”教师发自内心的赞美, 会在学生的心头荡漾,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的欲望。

四、俯身是爱, 无声语言的魅力

聆听学生的发言也是一种重要的沟通方式。在课堂上, 不论学生的发言精炼或者罗嗦, 教师要认真倾听, 找出关键之处、启发点拨。

教师总是用亲切的目光去扑捉学生的视线, 让每个孩子感到老师在关注自己。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 教师走进每一组学生中间, 俯下身子, 倾听发言, 参与研究, 成为小组成员。在看似不经意间, 教师以表情语言、肢体语言给学生传递着丰富的信息。

俯身是爱, 无声的语言给课堂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五、动情的渲染, 波动探究的心弦

从欣赏阴阳太极的图案到相关的计算, 教师没有停留在这一层面, 接着进行了动情的渲染:“古老的阴阳太极为什么与圆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是值得我们探讨的话题。你们说, 是吗?”老师动情的话语, 使学生的心灵受到触动, 引起了继续探究的冲动。

“在我们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圆都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并成为美的使者与化身。”一段动情的语言, 一组生活中人类创造圆的组合照片, 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圆的魅力。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像老师所期盼的那样, 从今天起, 真正的走进圆的世界.

数学课堂的电化教学 篇5

现代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而初中数学教学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需要,必须要面向全体学生,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不仅能传授学生知识,还能充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种能力呢?我通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发现“探究式教学法”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方法。

我所说的“探究式教学法”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亲自尝试后,经过积极思考和讨论,找到知识的规律,总结出结论,学会新知,并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综合教学方法。

如何使“探究法”渗透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知识采取不同的探究教学?在此,我以华东版初二数学部分章节的教学为例,作一个阐述。供大家参考。

一、操作型探究

我在进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教学时,我让每一个学习小组(每个学期初我都会按学生的成绩、性格特征等因素,把全班同学分成了10-15个固定的学习小组),给出已知条件(每个小组的标准要求一样)如已知两边和夹角,每个同学用尺规作出一个三角形。作三角形时各组先讨论作法,并让其中一个小组派一个代表上黑板演示。作出后再让各组同学把自己所作的三角形裁剪下来后,不同的同学相互叠起,看两三角形能否重合。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们很自然能发现只要是用相同的两边和夹角作出的三角形是完全一样的。进而就能理解两个三角形中,如果有两边和其夹角对应相等,这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因而就自然而然地总结出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一。以下两个判定公理也只要同样操作。

二、总结型探究

再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为例。学习完三个判定公理后,同学们会发现在三角形的三条边和三个内角中,我们并不需要知道它们全部对应相等才能得出两个三角形全等,而只需已知其中的三组量对应相等就行。于是我们把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和三个内角分别组成除“SAS”、“ASA”和“SSS”之外的另三种情况“SSA”、“AAA”和 “AAS”。通过进一步的探索发现“AAA”和“SSA”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这样就有四种方法可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而有两种情况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如果本节课到此为止,同学们会在方法的选择上遇到很多困难。于是,我让同学们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能否把这四种方法进行合并。通过启发和小组讨论后,同学们发现当我们找到两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角对应相等时,我们再去找一组量相等,只能找边,不论是哪一边都行,但绝对不能再去找另一角相等;当我们找到了两个三角形中有两边对应相等时,可以再去找第三边也对应相等,但如果是找角时,就只能找两边的夹角了。这样,学生们就避免了去死记三角形的判定公理,并且能灵活地由问题中的已知条件,找到合适的证题方法了。

三、类比型探究

在初中数学中,有许多知识间有着内在联系,并有很多知识在理论和方法的运用上是相同或相似的。如分式的运算和分数的运算。

我在进行分式的加减运算时,我先让同学们做同分母分数的加减和异分母分数的加减,再让同学们仿照分数的`加减进行分式的加减,并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出同分母分式加减的运算法则。接着在异分数的通分的基础上,探讨异分母分式间的通分。这样既便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也能区别新旧知识间的不同。

四、练习型探究

在进行“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的教学时我就是使用了练习型探究。课堂上我先精心选择了几个因式分解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再请同学说出他是如何思考的,在此基础上各小组展开讨论,总结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

五、提问式探究 在进行如下练习的教学时,我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逐步找到合理的解题方法。

已知:如图,点D、E在△ABC的边BC上,

AB=AC,AD=AE。求证:BD=CE。

提出的问题:1)要证什么?

2)你学过什么方法?

3)如何证明?

这时大多数同学都只会想到证三角形全等,请同学用这种方法证明后继续提问:1)在图中有什么特殊的三角形?2)这种三角形除了以上用的“等边对等角”外,还用什么性质?3)利用这种性质你是否能想出另一种证题的方法?4)如何证?

用两种方法证明后,让同学们比较哪种方法更为简单。通过比较后同学们就会发现在做题时,我们可以以不同的角度分析,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解决,而且有些方法会更简单更巧妙。

实际上,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可能只单独使用一种探究类型,而是各种类型的探究方法要相互渗透。我在课堂教学时一般就是先让同学们实际操作或练习,在亲自动手中得到启发,发现规律;再通过提问,指引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并展开热烈的讨论;最后归纳总结出结论;并且随时注重新旧知识间的对比和转化。

数学课堂的电化教学 篇6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数学文化 课堂教学

数学属于一种文化现象,数学文化是包含数学和其他超越数学自身意义的一种文化形式,数学文化给人类发展带来非常大的帮助,并且是人类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在教育中数学文化与数学教育是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地将数学文化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知识,并且加深对数学知识的记忆,进而提高学生整体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未来良好发展。

一、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与课堂教学结合的意义

(一)有助于转变传统教学模式。

受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讲授数学知识时多数选择灌输式教学形式,学生学习状况相对比较被动化,而且教师选择的教学模式相对单一化,无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因此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今天,高中数学教学模式必须进行转变,有效将数学灵魂、数学文化渗透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将数学精神、数学思维方法、数学推理方法等铭刻在学生脑海当中,进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文化不单单是表面上可见的实物,它是隐藏在各类知识当中的,学生需要通过对知识进行探究和感悟才能掌握数学文化,所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有效渗透数学文化到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升数学教学整体水平。

(二)有助于学生创造力提升。

数学素质指人具有的天生基础,还有通过后天学习和努力获得的数学知识、数学能力和数学观念的总称,学习数学文化能够有效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优质的思维品质,进而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并形成正确科学的数学观念,这对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提高有着非常大的帮助[1]。数学文化中归纳、类比、猜想等内容都是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必不可少的部分,因此高中学校要重视数学文化与课堂教学的结合,发挥数学文化重要作用的同时,更好地促进学生未来成长。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与课堂教学结合的实施策略

(一)数学课堂教学前,做好渗透数学文化的有效设计。

进行数学教学前,教师必须了解和挖掘教材中的内容,了解数学教材中重要的内容,并且注重挖掘教材中隐含的数学文化内容,再根据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及难点,设计教学方法时要发挥出数学文化的重要作用,之后引导学生练习数学知识,并在其中有效渗透数学文化,进而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2]。例如,教师讲授“函数与方程”时,首先必须做好数学课堂数学文化渗透设计,设计教学内容时,要对本课教学内容进行全面分析,深度挖掘本课中的数学文化,之后找出本课教学目标、教学难点和重点,教师可以将函数和方程文化内容融入教学当中,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本课文化内容,让学生更快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点,加深学生对本课知识的记忆。

(二)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时,注重数学文化的渗透。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参与到数学知识逻辑组织中,可以在教学中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数学文化,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渗透与教学相关的数学文化,并不断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让其思考和探索,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数学文化,进而提高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能力,增强数学教学整体效果。例如,讲授“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时,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不断渗透数学文化,并在教学各个环节中向学生提出“什么是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如何运用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进行运输?”等问题,让学生在了解数学文化的前提下分析这些问题,更好地掌握所学教学知识,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及数学课堂教学整体水平的提升。

高中数学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高中数学教师必须重视数学教学,并有效地将数学文化融入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数学文化的作用,从而有效提高学生整体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未来良好发展,进而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永林.论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与课堂教学的结合[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13):125-125.

小学数学课堂“数学角”的教学体会 篇7

一、落实实践活动,勾起学生乐趣

在过去的数学教学中,由于过于注重教师讲而把是否激发了学生数学潜能忽视了,这种不开放的教学严重束缚了学生对数学的思考和探索,也让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发现不了数学的奥秘,因此这种教学方法也一定会被淘汰.现阶段,要想展现出数学丰富多彩的一面,数学课堂中的实践操作是极为重要的,通过实践活动勾起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让学生在好奇和兴趣中展开思考、开拓思维,会对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听讲率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中“认识钟表”这段内容,课本中往往都会有一些钟表的时刻图供学生认识,这种传统教学只会局限在课本上,也不容易勾起学生学习的乐趣.在授课之前,教师可以带上每名学生都见过的钟表,学生也会好奇老师要讲什么内容,在讲课之前,将表摆出八点上课的时刻,告诉学生这就是上课的时间点,之后再随意摆出各个时刻教学生认识,最后让学生分组,每组写下几个时间点在各组中交换,在黑板上画出要求的时刻,并让其他学生来判断对错,在这种氛围中真正让学生学会认识钟表,也勾起了学生学习本堂课的兴趣,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

二、利用实践活动,锻炼学生能力

数学教学中最不可取的就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定式,老师在授课中,经常以课本中的练习题为例进行讲解,学生的思考方向也就局限在一种解题思路上,从而造成学生思维单一,没有发散思维能力,这在以后的学习中也会造成严重问题.因此课堂上的问题讲解要注重开拓学生多方面思考问题的能力,一题多解或者寻找最简解题方法,而这些就要通过在课堂上不断地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融入进来,把待解决的问题用多种思路展现出来.

例如在学习“计算百分比”时,可以结合班级中男女生人数来计算百分比,老师可以就这个问题让学生展开思考,“班级男生15人,女生25人,那么女生比男生多的百分比是多少?”启发学生对问题有多种考虑方法,学生给出的一种办法是先算出女生比男生多出的人数,再除以男生人数就是女生比男生多出的百分比;第二种办法是把男生人数当作“1”,先算出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百分之几,最后减去“1”,就可以得出女生比男生多出的百分比.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总结出哪种办法更为简便,锻炼学生一题多解,在多解中得到最简捷的思路,从而在以后的各种问题中都有这样的习惯.在课堂中要多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总结的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讨论活动可以说出自己的想法,发现自己的问题,并通过教师和同学纠正问题,这样既锻炼和发散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也给学生带来了丰富的数学体验.

三、数学融入生活,鼓励学生探索

学生学习的任何知识都能与现实生活连接起来,因此,生活之中也处处都有数学的影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把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中或者将生活常识带入课堂都能让学生拥有无穷的探索精神,小学生的童年是最有色彩的,在他们的思想里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无穷的想象力,正是这份想象力充分说明了教师传授数学知识是要将学生带入数学与生活为一体的情境中去,教师自身对生活中的数学要足够了解,并通过自身的能力把学生在生活中的自我体验引申为对数学深层含义的探索,对数学拥有更多、更深的认识,通过生活让学生学会用自己已有的数学经验来延伸到未知的数学境地,使他们发觉最好的数学老师是生活,是生活与数学的息息相关让他们可以把数学知识应用在现实生活中,并在现实生活中乐此不疲地探究和发现.例如在课堂上讲了有关于圆的周长、面积、半径等内容后,老师可以让学生探究与生活最离不开的自行车,在自行车中是否存在数学现象,鼓励学生探究发现.学生可以比较一般的自行车和变速自行车都蹬一圈,哪个自行车走得远,有的学生也会发现变速自行车中的许多数学问题,哪种速度变换是最适合的,可以有多少车速变换等问题,在遇到不懂的问题时也可以带入课堂请教老师,这样一个小小的生活现象也可以让学生结合数学知识,达到了生活与数学相结合、鼓励学生探索发现的目的.

数学课堂的电化教学 篇8

一、何谓“生命化课堂”

“生命化课堂”就是指教育要以促进学生生命多方面发展、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等生命教育的理念为指导, 以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能以关爱生命、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为教育目标, 顺应生命的整体性、现实性、体验性、自主性、创造性、多样性、独特性等特性, 选择学习内容, 组织和设计教学过程, 创设课堂氛围, 进行教学评价。

二、如何践行及实施“生命化课堂”

(一) 积极营造自由、平等的人文氛围

作为老师, 要耐心地听取孩子们的意见, 让他们充分表现, 因为在他们的童言稚语中, 我们可以看到每个学生的个性与思想。因此, 在课堂上教师不应该是权威, 而应该与学生成为朋友, 在朋友面前什么都可以说, 大家平等。学生无拘无束, 畅所欲言, 师生和谐自然地相处, 才能处处体现人文关怀。

(二) 努力挖掘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人文内涵

1. 解题策略多元化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例如在复习《平面图形面积计算》一课中, 我是这样展开复习的:

师:我们会计算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请你把这些图形的面积公式写在相应的图形上。

师:先请同学们互相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然后把它们之间的关系排列起来。

师:好, 下面请你们把各组推荐的作品拿上来进行展示, 并说一说想法。学生在经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后想出了很多方法。在此过程中, 师生共同完善结构图, 帮助学生理清知识间的联系。这样的教学改革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体验成功的同时不仅培养了他们的概括、归纳等能力, 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创新潜能、多元的解题策略被挖掘出来了。

2. 多学科融合、整合

数学教材中充满着人文精神, 我们在强调数学教材的工具性时, 首先要有效地开发教材中的人文资源,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 着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将数学与语文、品德、美术、音乐等多个学科融合起来, 挖掘教材中的智育、德育、美育因素是开发数学教材人文内涵的探索方向。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 我先通过多媒体出示了一组图片, 有中国的天安门、法国的艾菲尔铁塔, 还有生活中常见的蝴蝶等, 让同学们带着好奇的心态去感受着这些美妙的图片带来的震憾, 接下来我出示了经修改后的天安门、艾菲尔铁塔图片, 学生们就有反应了, 不够雄伟, 不够壮观, 在学生们愤悱诧异时, 我让他们观察这两组图片的异同, 从而得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同时感受了美, 进而鉴赏了美, 许多同学也从中悟出了生活中其实并不缺少美, 只是我们没有去发现, 没有去珍惜。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可加强数学与艺术的联系, 介绍一些工艺品设计与数学的关系 (图案与面积) 。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知识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后, “凝聚”并积淀下了一代代人创造和智慧的结晶, 我们有理由向学生展现数学所凝聚的这一切, 引领学生通过学习感受数学的博大与精深, 领略人类的智慧与文明。

(三) 积极尝试小学数学人文化的评价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结果, 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 更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信心。”如执教《角的认识》一课时, 可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 借助不同钟面上时针与分针间的夹角, 探索角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学生的方法很多, 当然, 有便捷的, 也有笨拙的、繁琐的, 还有错误的。有一个小组用直尺测量时针、分针两个针尖间的距离, 得出结论:距离长的角就大。显然, 这是有局限性的, 因为时针、分针的长度是一定的, 在钟面上可以, 但是, 如果换到其他地方, 就会产生错误, 这是因为角的边本来就没有一定的长度。要不要纠正?怎么纠正?二年级学生初次认识角, 还无法准确把握角的边的性质, 轻易而草率地否定更会伤害学生敢于表达意见的热情, 此时, 我们可以先肯定学生的思维方式并给予表扬, 同时引导学生进一步地探究, 从而使他们发现方案的局限, 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三、结语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 更是人性培育的圣殿。我相信, 只要我们有正确的数学教学观, 只要我们身体力行, 回归生命教学, 就能找到课堂教学的本源。

参考文献

数学课堂的电化教学 篇9

一、激发兴趣, 促进教学

乌申斯基说过:“没有兴趣, 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所以提高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即引趣是课堂教学的最基本的也是最有效的教学环节.在一节课上如果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 那么这节课就会非常的失败, 不但学生不爱学数学知识就连教师教起来也是缺乏激情, 更有甚者会导致这节课没有办法进行下去.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是促使学生学习的重要保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在这里我介绍一下自己教学的经验.死板的教学不会有好的效果.于是我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 研究酝酿合适的小的笑话或者将信息技术引入教学, 或者可以找同学模仿一些人物, 等等的知识导入方法.虽然高中生们已经成为了大孩子, 但是偶尔的一笑也会使学生们感兴趣, 学生们由于好奇心会集中精力, 迫切地希望知道后面的故事而变得兴奋.由于方法得当, 学生的学习兴趣渐渐被调动起来, 学习效果越来越好.

二、用师生情来感化学习

在高中学习阶段, 学生的反差心理是很大的, 他们会在这个时期凸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同时, 这个阶段也是思想感情比较丰富的阶段, 对于教师和他所教的科目会有自己的评价, 有很多学生因为不喜欢教师而对这门科目极度反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避免产生这样的结果.这就要求教师和很多学生学会沟通、学会合作等,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们大力地配合教师.这样的培养和教学交际技能是现代化教学的重要目标.无论是在创设充分参与的情境, 还是提高和谐的学习氛围或者开放合作学习的空间中, 都要让学生全程参与、全面配合, 这样能充分开发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潜能, 塑造学生完整的主体, 实现学生有意义的自主学习.在和教师的配合中学生们可以大力地发掘自己的学习潜力, 这样, 作为教师也可以发现学生们的能力.课堂不但是学生们学习的环境也是学生们自我发挥的舞台, 高中生在成长时期, 可以时刻锻炼自己的品格和素质.老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 无论是在课上还是在课下都应该和学生时刻沟通.无论是学习上的困难还是生活上的困难, 教师都应积极地帮助学生解决, 这样学生就会更加信任教师, 自然也会喜欢这门科目.在学习过程中, 最忌讳的就是呆板的读书, 陈鹤琴曾经说过:“学生们要读书活, 活读书, 读活书.”一个人单独埋头读书, 气氛过于沉寂, 遇到问题, 没有人可以请教, 这样就会感到疲倦, 容易产生孤独与厌烦心理.所以教师应打开这种局面, 让学生们在活跃的氛围内学习, 也能在这种氛围内发掘他们的个性.

三、拓宽知识面, 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

在高中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很多的重点题和难点题, 而这些题只靠老师讲解, 学生死记硬背是不够的, 我们当前所学的知识是为了以后充实自己, 不是为了应付考试, 所以对于一些难点题和重点题, 教师要深化教材, 真正地让学生理解这些重难点题.那么如何才能把握这样的题型呢?传统的教学方法不适用新的教学理念, 引入信息教学课弥补这一空缺, 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 把一些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化, 把书本上一些呆板的、难理解的、死记硬背的知识点变得有生命力, 积极地调动学生们的各个器官去接触, 这样的多媒体教学使死的东西变活, 解决了很多在教学方面上遇到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胜过于教师的一味讲解.通过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 大力地拓宽了学生们的知识面, 开拓了他们的视野, 对于要讲的知识, 简单明要、省时省力地用信息技术呈现给大家.

四、培养逻辑思维, 增加知识面

高中课堂有效教学中最关键一点就是要培养学生们的逻辑思维, 思维是学习的关键, 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技巧进行发挥, 其中会有弊端或者错误的过程, 但是作为教师也要给予表扬.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内开展逻辑思维大赛, 就是说在比赛中学生们针对某一道题采用多种解答方法, 哪种方法运用得好, 就给予学生们奖励.在比赛中学生们可以自由发挥, 只要有理论依据的解题技巧和方法都可以拿来尝试.教师们通过在比赛中了解和掌握大家的学习情况和应用情况, 也可以分析学生们的不足点, 及时地掌握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学生们也可以锻炼自己、充实自己.教师们开展学习一角, 让学生们在课余的时间自己找一些感兴趣的知识题, 并且自己根据给出的原题来进行引申.同时, 也可以组织互帮互助小组, 发挥自己的思维和解题技巧帮助学习稍微差点的学生们学习.这些活动都能使学生们自由发挥能力.例如, 在我们学校中, 定期地开展一些知识竞赛, 我鼓励我的学生们要积极参加.虽然现在的高中学习紧张, 并且压力很大, 但是参加比赛可以锻炼一个人的综合素质, 也可以在紧张而繁重的学习状态下放松心情, 在比赛中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

五、严肃教学, 严厉风格

在融入课堂教学以后, 教师们所讲的知识点已经能让学生们快速地吸收.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言语信息必须让学生们有所佩服.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批评的艺术在于严厉与善良的圆满结合, 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批评中感受到的不仅是合乎情理的严厉, 而且是对他充满人情味的关切.在知识的讲解和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上, 必须严格地对待学生们, 让他们感觉到老师既严厉又和谐.教师在一段时间内进行综合测评.在测评上, 教师一定要有奖励有惩罚.对待一些问题要追究一些根源性问题, 对待模棱两可的事情一定要有严格的态度.在知识上, 要有一丝不苟的精神, 帮助学生们总结分析.当学生们回答问题回答得很优秀的时候, 老师要给予一定的鼓励和奖励, 以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动力.教师正确处理好学生们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是最大的教学目标, 对促进教学有一定的帮助, 教师会很受学生们的欢迎, 也会很受学生们的尊敬.

综上所述, 优秀的教师是教学中最美的奇葩, 是引导学生创造优秀成绩的万事通.良好的教学策略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桥梁, 是学生未来的指明灯, 更是通向人生成功的必经之路.高中教师在高中课堂上发挥着重要的凝聚力, 他就像一只美丽的百灵鸟带领自己的孩子通向成功的大门, 不断地努力把所有的技能和知识传递给学生.为了给学生们和家长们一份最满意的答卷, 他们孜孜不倦地付出着, 把课堂上的实践教学法尽情演绎.相信有了这样的教学方法, 对于马上步入高等学府大门的高中生提供了最好的捷径.

摘要:针对教学方面的不断改革, 教学模式的不断更新, 教师在教学方式上也有了自己新的理念.本文针对高中课堂上的教学法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高中生,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白露.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教学有效性[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1 (06) .

[2]崔娇.浅谈创新教育[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1 (5) .

数学课堂的电化教学 篇10

一、转变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 学生学.现代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有效、合理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 学得主动.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建立符合现代教学观的崭新体系, 努力做到“五个转变”和确立“四种教学观”.

“五个转变”是指: (1) 由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全面的素质教育; (2) 由“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3) 由局限于课堂的封闭教学转变为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开放性教学; (4) 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既传授知识, 又发展能力的教学; (5) 由“一刀切”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因材施教.

“四种教学观”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确立如下四种观念: (1) 整体观.即用整体观点指导课堂教学, 从整体上进行数学教学改革,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各种因素 (教师、学生、教材等) 的积极性, 使它合理组合, 和谐发展, 实现课堂教学整体优化. (2) 重学观.就是要求教者重视学法指导, 积极地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的过程. (3) 发展观.不但要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能力, 发展智力. (4) 愉快观要把愉快因素带进课堂,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获取知识.

二、精心备好每一堂课

备课是起始环节, 是加强课堂教学计划性、预见性的前提, 也是实现课堂教学高效率、轻负担的重要保证.经过实践, 初步形成了以“导学学案”为载体的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法

学案不同于教案, 学案和教案一个侧重于“学”, 一个侧重于“教”.因此要想真正实现课堂的优质高效, 要想把整堂课学生的学习“导”好“导”活, 关键在于学案的编写设计上, 编写的学案要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课堂教学中注重教学反馈

教学反馈是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主要环节之一, 是新课改一直重视的问题.美国心理学家加涅认为, “学习的每一个动作, 如果要完成, 就需要反馈”.数学课堂教学反馈, 一是要有及时性.二是要有准确性.

1. 重视学生在情感态度上的反馈

数学相对其他科目来说, 确实比较枯燥乏味一些, 因此要重视学生在情感态度上的反馈, 让学生愿学, 乐学.在数学课上, 学生愿不愿学, 学得怎么样, 这些信息都会体现在他们的表情上.另外, 课堂反馈和评价应尽量用具有激励性的言语, 使学生了解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学习, 应该以什么样的标准评价自己的学习.这样, 学生才能更好地把握自己课堂学习的效果.例如, 教师对答题出错的学生说:“再努力想一想, 你会有新的发现的!”而对于那些不简明扼要回答问题的学生, 给予“还有更简练的说法吗?”的评语.

2. 在反馈形式上要体现面向全体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 使人人都能参与数学的学习活动.偏爱“尖子”学生, 带来的肯定是反馈信息的失真和课堂教学的两极分化.所以, 应改进反馈方法, 根据问题的不同, 合理地采用小组讨论、自学质疑、生问师答、生问生答、小组提问集体讨论作答等多种反馈形式, 创造让全体学生参与、展示的机会.

3. 反馈要体现分层思想, 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重视个体差异

新的教育理念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 就应当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的不平衡.个体差异是一种宝贵的教学反馈资源, 可利用差异, 加强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让反馈矫正在互动中进行.如在教师的指导下, 有时通过让学困生回答有一定难度的问题, 并利用其中的错误与缺陷激发中、优生进一步思考.反之有时提问中、优生, 而目的是给学困生做示范, 期望他们能从中学到方法与思路.在示范性回答后, 让学困生复述再现, 强化记忆.这样, 使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或平时比较少主动回答问题的同学也有参与的机会.同时, 他们在互动中, 不知不觉地学到知识, 矫正知识, 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心, 也促进了学生在课堂中敢说、敢问、敢议、敢于表现自我.

4. 注重当堂检测反馈

通过当堂检测反馈, 教师不仅可以准确了解学生“学”的情况, 还可以发现教师“教”所存在的缺陷, 从而为教师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供重要依据.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情况下完成五分钟左右的检测题,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做事迅速、认真和自主解决问题的习惯, 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减轻学生与教师的课外负担.

四、注重课后及时自我反思, 提醒学生进行自我反馈

“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 弗赖登塔尔教授也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教师应通过集体备课交流和教学后记的整理, 及时反思自己在教学安排、教法等多方面存在的不足, 制定补救措施, 合理有效地调整后续教学.同时经常提醒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例如, 培养学生保留错误答案的习惯, 有的学生为了使作业看上去工整、干净, 往往将所犯的错误“毁尸灭迹”, 但时间一长, 又会犯同样的错误如果将其保留, 做上一定的记号, 就可以时时提醒自己, 避免“重蹈覆辙”.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写“反思错误习题集”, 使“失败”真正成为“成功之母”.

如何打造优质高效的数学课堂, 是每一个教师苦心研究的课题.我相信只要有心, 就能使自己成为这方面的先行者.

参考文献

上一篇:就业指导策略下一篇:台湾自由行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