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解读

2024-08-09

艺术解读(精选十篇)

艺术解读 篇1

一、对艺术产品的不同理解

对艺术产品的理解与研究, 各个学界形成了不同的艺术观点。在现当代的西方, 克罗齐对艺术产品的解读是极其特别并具有影响力的, 他认为, 艺术品就是直觉的产物, 直觉就是表现, 艺术品不过就是直觉品, 表现品。艺术直觉与一般直觉所不同的, 只在于它“有些繁复而艰巨”。艺术品作为直觉品在心灵活动中就完成了。英国美学家科林伍德, 接受克罗齐的观点, 除了突出想像和情感之外, 依然认为任何一种艺术作品, 仅仅存在于头脑中, 想像的事物, “就已经是完成的和完美的了”, 艺术作品不是制造品, 而是“想像的创造物”, “一种总体想像性经验”。科林伍德否定艺术作品是“一个具有形体的或可感知的东西”。克罗齐、科林伍德对艺术产品的理解, 并不是一种外在的感知的存在形式, 而是源于纯粹的内在心理经验。曾有一批研究视觉艺术的美学家, 从形式符号的角度对艺术产品作出了全面的分析, 其中包括著名的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德国哲学家卡西尔、美国美学家苏珊·朗格。他们认为艺术产品作为一种符号形式, 表达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情感, 更是一种运动, 一种内在生命的动态过程。美国哲学家杜威从经验主义哲学美学的观点对艺术产品作出了阐释, 他的研究与探索颇有特色。他反复强调艺术同经验的直接联系, 认为经验在艺术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他认为艺术产品只有在经验的过程当中被个性化, 才具有实在的价值。德国的哲学家海德格尔用存在主义的观点和方法, 对艺术产品作出了阐述, 艺术产品就是在艺术活动中被创作的存在, 艺术的存在。对艺术作品的种种解释, 除了上述简要提到的著名艺术家之外, 还有很多的艺术家的观点是倍受关注的, 如德国美学家姚斯和伊瑟尔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艺术产品进行研究, 以及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从解释学的角度表述了对艺术产品的看法, 等等。

在现当代的中国学界, 对艺术产品的解读也独具特色, 虽然没有现当代西方学者的见解繁多, 但是中国学界对艺术产品理解的独特性也是无可超越的。早年就有哲学家、美学家宗白华对艺术产品作出了系统的分析与研究。他将艺术产品的结构分为四种层次:印象、写实、理想、表现。宗白华认为, 艺术产品除了具有美感价值和社会价值, 还具有各种其它的价值。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中也谈到了艺术产品。他认为, 艺术产品是心灵创造的产品或作品, 是根据已有的意象做材料, 把它们加以剪裁综合, 形成一种新的形式。心灵的综合活动, 也是一种想象力的创造活动, 它将各种情感综合起来, 通过媒介把意象传达给人们。朱光潜对艺术产品的解释虽然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义式阐述, 但是传达给学者的信息仍然是明晰的。在20世纪30~40年代, 也出现了一批对艺术产品解读具有独特见解的艺术家。如向培良, 运用了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观点来研究艺术产品, 重视在艺术活动中人所具有的情绪要素, 认为情绪是一种无形的实际力量, 在实践活动中, 要不断地发泄, 并且在发泄中要得以满足。蔡仪在20世纪40年代撰写了《新艺术论》, 在书中处处表现出了他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以及认识论的观点, 并结合该观点对艺术产品进行理解与反思。目前, 随着历史的前进, 各个学界对于艺术和艺术产品的理解也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 慢慢形成了多元的发展趋势, 这将对后人发掘和研究艺术产品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从不同的艺术角度分析理解艺术产品

艺术产品也可称为艺术作品, 是具有一定艺术性的产品, 在艺术活动中产生, 是艺术活动的产物和对象。在艺术活动中, 使用思维和艺术创造出来的产品, 便可称为艺术产品。因此, 艺术产品与艺术创造、艺术欣赏、艺术批评有密切的联系。艺术产品是艺术创造、欣赏、批评共同创造的产物。从不同的艺术角度分析与探索艺术产品, 所产生的意义也是截然不同的。笔者将从艺术创造和艺术接受的角度分别对艺术产品进行分析与理解。

艺术产品是艺术创造活动的产物, 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的艺术家以一定的世界观为指导, 创造艺术产品。艺术创造凭借想像和才能技巧对艺术产品进行创作, 这样的艺术产品具有审美和非审美的精神价值, 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除了具有审美的价值之外, 也具有其他功利价值。不同的民族, 不同的区域, 具有不同审美个性的艺术家, 在艺术创造中所研究和发掘的艺术产品也是各具特色的。

艺术接受是构成艺术活动的重要环节, 艺术创造与艺术接受是相互依存, 相互推进的。艺术产品存在的意义便是被接受者和欣赏者所发现, 领会和思索。之所以进行艺术创作, 就是要享受被欣赏, 被批评, 被分析的过程。因此, 艺术接受为艺术创造提供动力源泉。艺术接受有批评性质的接受和欣赏性质的接受, 这两种接受方式是接受者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独特的见解对艺术产品进行解读, 对艺术本体的接受, 也是在感受和经验的基础之上进行分析探讨的。接受者也可参与艺术产品的创造过程, 在以本体为基础的前提下, 受本体的引导而创造艺术产品。因此, 一千个读者, 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三、艺术产品的构成

从艺术产品的本身来看, 艺术产品是相对独立的, 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艺术产品的各组成部分都要符合整体的要求, 无论这部分是属于核心的地位, 还是只起到辅助的作用, 都是整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长期以来, 艺术产品的结构成为艺术学界不断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为此, 笔者将从四个方面来阐述艺术产品的构成要素。

(一) 艺术产品最经典也是最易被接受的构成元素即是内容与形式, 这两者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 也不断地被学者和艺术家所认可。

艺术产品是由内在意义和外在表现所构成, 即是由内容和形式所构成的, 此观点是由黑格尔提出的。黑格尔认为艺术产品的内容就是意蕴, 包括心灵实体力量及其品质, 如内发的情绪、意象、道德品质等, 具有主体性。艺术产品的形式包括内容的外在的客观存在形式和具体形象的外在因素。其中外在的客观存在形式是指人物的性格、动作以及所处的情境, 具体形象的外在因素主要是指感性媒介和表现方式, 由此构成了艺术世界。笔者认为, 艺术产品中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的。形式是实现内容的前提和基础, 而内容又可以深化形式, 两者不可分割, 共同作用于艺术产品。

(二) 西方现当代美学界和艺术学界渐渐突破了内容与形式的二重组合, 将艺术产品分析到了多层次的组合模式。

由此笔者想到了波兰的罗曼·英加登, 他的著作《论文学作品》中, 综合了艺术学与美学的观点, 将文学作品分为语音层、语义层、图式化结构层、再现客体层。对艺术产品的多层次组合结构进行详细的研究, 这对艺术产品结构的更深层研究具有启发意义。

(三) 现当代中国美学界和艺术学界, 对艺术产品的结构作出了全面的分析。

李泽厚在内容与形式的二重组合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艺术作品的三层次说, 即感知层、情欲层、意味层。感知层就是感知形式层;情欲层就是形象生命层, 包括情欲与观念的交融;意味层就是寓于并超越前两层面的“神秘感、命运感、使命感、宇宙感、人生境界”等等。笔者认为, 李泽厚的三层次说, 是艺术与审美的双重结合。将艺术产品的艺术特征传达出去的同时, 也能被大众所接受的审美观念。李泽厚的三层次说比英加登的二重组合说分析得更透彻, 更加合理, 并且与审美相互结合。此后, 我国各个学界通过对艺术产品结构的研究, 总结并综合了二重组合说与三层次说, 概括出了更为准确的新的三层面, 即感相层、意象层、意蕴层, 并沿用至今。

(四) 艺术产品作为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 由审美层面和非审美层面构成, 包括审美价值层面和非审美价值层面。

在艺术活动中, 审美层面与非审美层面的比重是不稳固的。比如, 一件艺术产品, 当鉴赏的程度高于实用价值时, 审美价值的层面就相对突出, 非审美价值的层面就相对减弱。而这件艺术产品只是一件日常用品或者是文化产品, 那么它的非审美价值的层面就比较显著, 而审美价值的层面就明显削减。审美层面与非审美层面的各组成要素都是相互融合, 相互渗透的, 构成完整的艺术产品, 作用于艺术活动中。

四、艺术产品的风格

艺术风格是指艺术家或艺术团体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艺术风貌、艺术特色、艺术作风与艺术格调。而艺术风格是通过艺术产品显露出来的。艺术产品的风格突显艺术家独特鲜明的艺术个性。在艺术活动中, 艺术家通过感受经验, 来确定艺术产品的艺术风格。艺术产品的风格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 也是艺术家的艺术个性的表现。因此, 艺术产品的风格与艺术家的风格是紧密相连的。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艺术家, 根据自身所具有的不同审美个性, 创造出的艺术产品风格也是不同的, 艺术产品的风格源于艺术家的风格。

艺术产品的风格是艺术产品的总体特征, 显现艺术产品结构的综合特性。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特性都可以被称之为艺术风格, 被称为艺术风格的特性必须具有反复性, 或者要有一定的数量。这些特性可能出现在一位艺术家的不同艺术作品中, 或者从不同的艺术家的艺术作品中能找到相同的艺术特性。笔者由此可以想到洛可可式的建筑风格, 此风格于18世纪20年代产生于法国并流行于欧洲, 是在巴洛克式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主要表现在室内的装饰上。洛可可的艺术风格的特点是华丽精巧、甜腻温柔、纷繁琐细, 追求华美的艺术境界。洛可可一词是由法语rocaille演化而来, 原意为建筑装饰中的一种贝壳形图案。因此, 洛可可的建筑风格大部分都是采用曲线形的贝壳纹样, 被广泛应用于室内装饰中, 并扩展到绘画、雕刻、工艺品以及其它的艺术、文学领域。这种纤细、轻巧、华丽繁复的装饰特征便是洛可可所显露的艺术产品风格。

为了准确地理解与把握某种艺术产品风格概念的涵义, 艺术各个学界将艺术产品风格加以命题与分类。随着历史的变化, 这些艺术风格概念已被广泛地使用, 用于简要地描述艺术产品的重要依据, 有助于准确地描述与分析艺术产品, 加深对艺术产品的理解。笔者在此列举几种常见的艺术产品风格的命题, 便于读者的记忆与理解。一是以历史时期或朝代为标示, 如唐代风格、古罗马风格、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等等;二是以地域或地区为标示, 如中国西北风格、岭南风格、欧洲风格、北欧风格等等;三是以个人或民族为标示, 如鲁迅风格、鲁本斯风格、德国人风格等等;四是以宗教为标示, 如佛教风格、伊斯兰风格、基督教风格等等;五是以某种抽象类型或特征为标示, 如巴洛克、印象派、古典主义等等。这些艺术风格的命题, 只是一种表面的、不大规范的分类的方法, 但却在一定程度上便于理解某种艺术产品的风格, 最终掌握艺术产品风格的特性或特征, 以及各种艺术风格中间的复杂关系。

艺术产品风格的分类也较为复杂, 涉及的问题比较繁复。每一种艺术风格的分类, 都要以某种艺术产品的艺术特征为参考依据, 进行研究与划分。艺术产品风格的特征受到社会历史和文化心理等因素的影响, 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笔者就个人风格、民族风格、时代风格、阶级风格和宗教风格简要阐述下艺术产品风格的分类及其总体特征。

艺术家的个人风格, 显现了艺术家的独特的个性以及独创性。不同的艺术家, 具有不同的独创性, 因此便产生了不同的艺术产品风格。众所周知, 贝多芬风格、毕加索风格都是艺术家的个人风格。不同的民族区域, 产生了不同的民族风格, 民族风格显示出的是民族性和民族特征。如何构成一个完整的民族风格, 受到这个民族的自然环境、人文精神、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以及艺术和审美观念等等的影响。因此, 各个民族, 形成了不同的民族风格, 如中国风格, 法国风格、苏格兰风格、意大利风格等等。根据一定历史时期的艺术产品所显示的时代特征和时代印迹, 产生了时代风格。时代风格反映的是一定时期的社会现状、精神文化、审美观念、艺术特征等等, 是一定时期总体特征的集中体现。如文艺复兴风格, 显露出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和精神文化特征。谈到阶级, 便想到了阶级风格, 不同的阶级, 有不同的理想、信念、爱好和所崇拜的艺术和审美情趣。贵族风格和平民风格是明显的两种阶级风格。随着阶级风格的产生, 宗教风格也随之而来。宗教风格是艺术风格显露出的宗教特色, 包括宗教理念、宗教情感、宗教仪式等等。常见的宗教风格有伊斯兰教风格、佛教风格和基督教风格等等。

艺术产品的风格分类复杂而内容丰富, 艺术家仍在继续努力探索与研究着, 这是无终止的艺术研究。不同艺术家的创造个性, 必然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流派。艺术流派也具有一定的艺术特性, 与艺术风格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的。艺术流派是由艺术风格相似或相近的一些艺术家所组成的, 是一批艺术风格相似或相近的艺术产品;艺术流派不是稳定的实体组织, 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一种流变的艺术现象。具有相似或相近的艺术流派的艺术家是互相吸引的, 他们可自觉形成一个有纲领、有目标、有理想的艺术团体。随着历史的前进, 现实社会的发展, 艺术流派也在不断地变化着, 这种历史文化现象, 伴随着社会与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地进步。

参考文献

[1].克罗齐.美学原理美学纲要[M].外国文学出版社, 1983

[2].科林伍德.艺术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

[3].宗白华.宗白华全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4:557~565, 第1卷

[4].朱光潜.朱光潜全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3:161, 169, 193, 第1卷

[5].李泽厚.艺术杂谈[A].走我自己的路[M].上海:三联书店, 1986

解读当代新媒体艺术 篇2

解读当代新媒体艺术

数字媒体现象 20世纪是一个科技的世纪,在欧美,20世纪60年代的一场信息革命,使个人电脑成为计算机的主要形式.在这个空间中,自主地控制情感和信息,挑战我们对颜色、形状、声音、空间和时间的`一般看法,并创造出一个动态艺术空间.由于IT业的努力,其所带来的数字技术的发展已经影响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作 者:高琳 作者单位:中原工学院艺术系刊 名:美与时代(下半月)英文刊名:BEAUTY & TIMES年,卷(期):“”(3)分类号:关键词:

解读“整理艺术” 篇3

拿到这本书之前,坦白讲,我并没有听说过乌尔苏斯这位艺术家。好奇心驱使下,我去谷歌网站搜索了他的名字,发现2006年他在TED 大会上做了一段关于“整理艺术”的演讲,分享的便是这本书,或者说是他对这部作品的创作方法和思路。

他的方法,说起来也简单,就是把许多艺术名作拆分成最基础的组成部分,然后近乎强迫症似的按照颜色和尺寸重新排列。如保罗·克利(Paul Klee)用不同色块绘制而成的抽象画,到了他手里,便被按照颜色分成几堆色块,变成了关于保罗·克利用了多少红色块、绿色块的柱状解剖图。乌尔苏斯还调侃说,保罗·克利的创作一看就是赶飞机做的,所以色块大小不一,也没有涂匀,实在是太偷懒。而像他这种付出很多手工劳动,为现代艺术的混乱做重新整理的艺术家才是值得歌颂的。他认为康定斯基(Kandinsky)的作品是把所有东西都随意地丢进一个空间,如果他老妈看到他这么乱搞,肯定会把他禁闭三天;而米罗(Miró)的画就好像是边打电话边画出来的一样,极其随意……总之,每位大师的杰作都被乌尔苏斯先生“义愤填膺”地重组归类,他甚至为这种“合并同类项”的游戏申请了专利,命名为“整理艺术”。

乌尔苏斯对“整理艺术”的一通解读和他的“绘画实践”一样,透露着瑞士人特有的如阿尔卑斯山山顶一般“冷”的幽默——其实,喜剧演员才是他的本职——他正儿八经获得过一些国际上的喜剧表演奖。所以你大可不必把这本书当作严肃的当代艺术来阅读,因为他只不过是用视觉幽默地呈现了一位外行人对艺术的惯常误读,就像总有人开玩笑说毕加(Pi-casso)的画小学生也可以画出来一样。你可以选择接受他的调侃,并且理解成这是一种看待事物的新角度,只要别真的以为艺术界里面有人新创了一派叫“整理艺术”就可以了。

从古典时期的写实到现代主义的抽象,艺术的发展恰恰是其自身不断整理、推翻、修整的过程。如果回到历史发生的那个瞬间,就会理解保罗·克利的色块、毕加索的立体探索、波洛克(Pollock)的滴画,决不是什么玩偷懒或者信手涂抹,他们是在他们所烂熟于心的艺术面临自身合法性危机的当口,思考究竟何为艺术,并给出了在当时人看来甚为叛逆的答案。好的艺术,是要与艺术史对话的,它通过整理、消化前人的艺术,转化成属于自己语言的、动人的艺术。乌尔苏斯的做法是直接的、表面的“整理”,真正的艺术应该把艺术史揉碎了,揉进骨髓和血肉里,像夏娃脱胎于亚当一样,不轻易着痕迹。

美国语言艺术教室环境解读 篇4

一、环境设计

世界上并不存在最好的教室, 但归纳美国中小学教室的硬件设施, 可以归纳出一些共性:学生的桌椅以小组的形式摆放, 旨在鼓励学生交谈、分享和合作学习。教室分割出不同的活动区域:读写区、教室图书馆、听力中心、计算机中心、与领域内容有关的主题资料中心、戏剧活动中心, 只是不同年级尚有差异。如高年级学生还有与单元和研究主题有关的资料参考中心。

教师在教室里安排学习中心, 放入语言艺术学习资料。学生以小组形式自主参与有意义的、实用的、真正的活动。学生在中心参与活动而不浪费时间, 这是很重要的。在图书中心, 学生选择独立阅读的书籍;在听力中心, 学生听故事;在写作中心, 学生写作并编辑发表;在其他类型的中心, 学生运用教师教的语言艺术策略和方法, 或通过观看光盘来了解作者。图书、听力中心是教室硬件设施的一部分, 而其他类型的中心可以用桌椅在教室的任意空间做安排。下面是常见的美国语言艺术教室环境布置图。

1. 图书中心。

图书中心储存的儿童书, 摆放要吸引学生, 供学生精读。这些书有的是教师收集的, 有的是教师从学校、公共图书馆借来的。大部分书应与最近语言学习研究的单元有关, 且需阶段性轮换。其他供学生独立阅读的书也放在图书中心。美国学者丽莎认为小学教室里的图书中心应具有如下功能:

(1) 吸引力。

(2) 用书架、地毯、长凳、沙发或其他分割物界定图书中心。

(3) 图书中心足以能容纳五六名学生同时舒适地阅读。

(4) 用两种陈列方式的书架:绝大部分应竖放、书脊对外;另一些书需平放, 能让学生看到书的封面。

(5) 按不同范畴归类摆放, 色彩编码的书按颜色类型摆放。

(6) 同一作者的书放在一起, 研究主题相关的书放一起, 类型变化应有规律。

(7) 地上铺地毯, 用枕头、豆袋椅或其他舒适的家具加以装备。

(8) 图书储备量应是班级学生人数的4倍。

(9) 提供各种类型的阅读资料, 包括书籍、报纸、杂志、海报、图册等。

(10) 呈现各种海报, 以供阅读。

2. 听力中心。

听力中心需配备录音机、耳麦。学生听故事、诗歌、信息类书的磁带, 有时是和书配套的。许多配套的儿童书籍磁带是可以利用的, 教师也可以自己配录书籍录音, 便于学生反复听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3. 写作中心。

为学生写书提供的写作和艺术资料、学生的习作都保存在写作中心。这些资料包括:各种铅笔、钢笔、蜡笔、记号笔和其他写作、绘画的用具;各种尺寸和色彩的, 装订和未装订的纸;做成书本所需的材料;有文字信息系统和绘画程序的电脑、调制解调器和互联网、打印机;照相机和影片, 用来制作插图照片和拍摄学生的“作者之页”;制作插图和封面的材料等。

在美国, 低年级一张桌子就是一个中心, 便于学生聚在一起写作和分享作品。中高年级的教室里, 写作材料一般存放在书架上或盒子里, 学生在自己的书桌上写作, 以小组为单位修改作文, 并在该中心和老师在会谈桌边交谈并校订作文。

通常教师会针对学生的小组工作、需运用的技能、要探究的读写概念, 而设立一些学习中心。在各类中心里, 学生利用读写资料排列顺序。学生可以运用刚上的微型课的知识, 如运用教师刚教的格式写诗, 或者根据微型课上作的词汇清单, 把文字和画拼成字词。学生也可以参与探索阅读书的活动, 他们可以做小册子, 看电影, 读有关读过的书的作者的自传, 读有关概念的信息书, 像书中插图作者那样做艺术试验等等。

二、环境利用

麦克林根女士教的是五、六年级学生, 她采用“阅读工作坊”模式上语言艺术课 (语文课) , 这个模式分为四个环节:阅读和反应、讨论 (Conferencing) 、教师范读、微型教学课。

1. 阅读和反应。

麦克林根女士带领五、六年级学生来到图书中心。学生先从特色作者陈列柜和书架上挑选书籍, 有《河狸的记号》《哈利伯特与魔法石》等, 然后回到各自的座位阅读所选书籍, 读完后对手中的书籍做出反应。他们的反应活动是多种多样的。今天, 麦克林根要求学生运用一种阅读策略——表格判断, 弄清所读的这一章的重要观点, 并从书中找出支撑这一观点的论据, 填入T型表。

2. 讨论。

当学生在阅读书籍、写阅读收获时, 麦克林根女士在巡视, 有时停下来和学生商议。她要求学生读完一节后说出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时用的策略。她随身带了一个带夹子的写字板, 随时记录每个学生所读的书名、阅读进展。

3. 教师范读。

麦克林根女士从教师贮藏区的搁板上取出小说《小岛》 (泰勒, 1969) , 学生围坐到会议桌旁或席地而坐。麦克林根开始朗读小说《小岛》, 同时, 她让学生在贮藏区的地图上找到小说描述的事发地。她每天都为学生朗读一二个章节。她读完后学生开始讨论故事。对将故事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建立联系、将文字内容形象化等问题, 学生能够自行有序地展开讨论。麦克林根不时地在身边白板上记录学生的问题。

4. 微型教学课。

麦克林根女士在这节课上教他们如何做推论。她先讲解:一个优秀的读者应如何从字里行间获取信息。她重新朗读小说《小岛》, 然后要求学生找出这一段的重要观点。接着, 她在白板上画了一张T型表, 用来记录学生的答案。在表格的第一列她写了“重要观点”四个字, 在第二列写了“课文中的证据”, 要求学生引述课文内容来支持找到的主要观点。最后, 她又朗读了另外几页上的段落, 要求学生完成填表。

在作文课上, 学生可以在主题中心查找资料、在计算机上写作。而后, 优秀的学生可以坐上作者椅, 和同学分享他的成果。最后全班学生的作文会在陈列区展出。

解读《琵琶行》的艺术情感 篇5

中唐杰出诗人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琵琶行》自问世以后,历千年而不衰,成为中国诗坛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它之所以能产生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笔者认为其奥秘就在于琵琶女不幸的生活和命运深深感染、震撼了白居易,唤起了他深埋心底、刻骨难忘的生命之痛,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共鸣。当然“共鸣”在《琵琶行》中不是单一的、单向的,而是多层次、双向的,主要表现为白居易与琵琶女之间在音乐艺术、人生境遇、内在感情上的三重共鸣。正是这些共鸣使得萍水相逢的他们相识、相知而相怜、相惜,共同奏响了一首绵延千年的诗歌绝唱。

一、第一层共鸣——音乐艺术的共鸣

《琵琶行》开篇,白居易秋夜浔阳江边送别友人,琵琶女孤身飘零于江船之上,两个本不会有交集的陌路人却在湓浦江上因音乐而萍水相逢了。音乐是白居易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他在《愧怀·序》中说:“诗酒琴……余酷好三事。”长安为官时期,诗人可以尽情地欣赏他酷爱的音乐,抚弄他珍视的琴弦,享受阳春白雪般的京都之音给他带来的审美愉悦。但贬谪江州后,偏僻、闭塞的浔阳“终岁不闻丝竹声”。难道浔阳之地蛮荒到竟连一点音乐都没有吗?应该说,音乐是有的,但对诗人来说只不过是些“呕哑嘲哳难为听”的“山歌与村笛”,这些下里巴人般的音乐根本不入白居易之耳,所以身居江州司马闲职的他虽可以赋诗,饮酒,却没有音乐可以怡情、遣怀、“销疾”。他曾在《好听琴》中说:“本性好丝桐,尘机闻即空。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清畅堪销疾,怡和好养蒙。”悦耳、高雅的音乐能使人内心宁静,忘掉尘世的烦恼和失意,甚至还可以消减疾病。“谪居卧病浔阳城”的诗人是多么渴望能有这样的音乐来为自己疗伤,清心,治病,排遣抑郁、愁闷的情绪呀,但这种焦灼、饥渴的心久未得到滋润与浇灌!今晚,孤舟之上琵琶女打发时间、聊以自慰的琵琶声似天籁一般飘入诗人耳中,触动了他敏感的音乐神经,真可谓“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惊喜万分、闻其声而忘归的诗人怎会只满足于这入耳的一声“仙乐”呢?因此他热情地“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希望能饱耳福,解饥渴。独守孤舟的琵琶女面对这久违了的邀请,迟疑不决,但盛情难却,故“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于是,浔阳江上两个素未谋面的飘零之人因琵琶声的牵引而萍水相逢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琵琶音乐,白居易自是白居易,琵琶女自是琵琶女,两者毫不相干,也不会相识。

但陌生人之间要能真正打破芥蒂,坦诚相见,仅靠那一声琵琶曲是不可能实现的。素不相识的他们此时一切言语上的寒暄、交流都会显得过于唐突、冒昧与无礼,能化解彼此内心尴尬与芥蒂的惟有音乐。所以琵琶女调弦试音,为眼前的陌生客人弹奏琵琶曲。但音乐只能感染那些具有一定音乐素养的欣赏者,而且高层次的欣赏者不但能听其声,而且能听其情。白居易是一位具有高深音乐修养的行家里手,他懂得真正的琵琶演奏高手不仅技艺精湛,而且能以声传情。他在《问杨琼》中说:“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唯唱声。欲说向君君不会,试将此语问杨琼。”在《乐府传声·曲情》中有更详细的阐述:“唱曲之法,不但声之宜讲,而得曲之情为尤重,盖声者众曲之所尽同,而情者一曲之所独异……悲欢思慕,事各不同,使词虽工妙,而唱者不得其情,即邪正不分,悲喜无别,即声绝妙,而与曲词相背,不但不能动人,反令听者索然无味矣……若世之止能寻腔依调者,虽极工亦不过乐工之末技,而不语以感人动神之微义也。”②白居易认为“情”是唱歌、唱曲者表演的灵魂,只有以声传情,才能以情动人。音乐表演者不带感情的演奏,即使再精妙也只是炫技,是“乐工之末技”,会令“听者索然无味”。诗人面前的琵琶女显然不是寻腔依调的乐工,而是技艺高超的演奏家。“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诗人发现琵琶女调琴试音之际,就已曲调未成,情泻指尖。正式演奏过程中,音乐旋律时而婉转圆润,时而幽咽凝涩,时而又激越高昂,直至戛然而止,这复杂变化的旋律里饱蘸着琵琶女内心深处浪涛般起伏不平的感情。这种技艺和感情完美交融的演奏,把久不闻丝竹之声的诗人带入了一个美妙无比的音乐世界。诗人没有直接描写听琵琶曲的感受,而是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景色描写来烘托音乐的曼妙及听者的如痴如醉。至此,音乐艺术的对话与共鸣消弭了两个陌生人之间的隔膜与尴尬,缩短了他们的心理距离,使得萍水相逢的他们敞开心扉,互诉衷情。

二、第二层共鸣——人生境遇的共鸣

曲意已达,心意已通。琵琶女深知,眼前陌生的听众远不同于当年重色轻艺的京城“五陵年少”,他是“善听”的知音。在他面前,无须矜持、沉默,不必心存芥蒂与隔阂。所以她“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敞开心扉,向诗人诉说淤积心中、无处倾诉的人生不幸和伤痛。出生长安的琵琶女,自幼学得高超的琵琶演奏技艺,是京城色艺双绝的名妓——“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状成每被秋娘妒”。名噪京城的她每天过着灯红酒绿、奢华狂欢的生活——“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但这种奢靡放纵的日子却在时光流逝、容颜衰老中渐行渐远,生活变故——“弟走从军阿姨死”,娇容褪去——“暮去朝来颜色故”,那些曾经游走于教坊、好色轻佻的纨绔子弟们不见踪影,教坊这样的风月场让她倍感失意。无奈的她心怀期冀地将感情和余生托付给了商人——“老大嫁作商人妇”。在农本商末的时代,商人的生活是流动不定的,琵琶女从此流离漂泊,远离长安。可是商人重利轻别,忙于商务,将自己一人丢弃在浔阳江头的孤舟之上。充满人生希冀的托付并没有得到商人相应的回复,夜深人静时,抚今思昔,琵琶女不由得“梦啼状泪红阑干”!

琵琶女的不幸命运唤起了白居易对自己贬谪落魄身世的回忆,触动了诗人内心不敢碰触的伤痛。作为一个敢于“为民请命”的官吏,一个正直而语切的知识分子,白居易从德宗贞元十六年春应进士举至宪宗元和五年五月的左拾遗,十多年的为官生活,他始终坚持“有阙必规,有违必谏”,“朝廷得失无不察,天下利病无不言”。他的这种主张和坚守不可避免地会触动当朝统治者及权贵的利益,也必然会遭到他们的仇视和打击。元和六年四月,白居易被罢官,直到元和九年冬才被授于太子左赞善大夫。而元和十年六月宰相武元衡被刺事件又一次改变了白居易的政治命运。直言敢谏的诗人上疏要求缉拿凶手,被权贵以宫官越职妄言朝政的罪名赶出京城,贬为江州刺史,后又贬为江州司马。诗人在《江州司马厅记》中说:“官足以庇身,食足以给家;州民康,非司马功;郡政坏,非司马罪。无言责,无事忧。噫,为国谋,则尸素之尤蠹者;为身谋,则禄仕之优稳者。”司马一职不过是一种无权、无事的闲职,对心怀兼济之志的诗人来说无疑是生命的重创和弃置。好友元稹听说这事后“垂死病中惊坐起”(《白乐天左降江州司马》),作为当事人的诗人忧愤郁积、牢骚满腹自在情理之中。所以《琵琶行》序中所说的“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只不过是诗人掩饰内心愤懑、表面旷达的话而已。政治生活的不幸和坎坷郁积在心中,欲吐而不能吐,欲语而无处语。今夜,江船之上,终于有人可以倾诉、倾听了,诗人毫无保留地道出了心中的苦痛、愤懑,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慨叹。这声来自心灵深处的慨叹,不仅是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更是他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无奈叹惋。相似的命运遭际使诗人的心弦和琵琶女一齐颤动,两个沦落的生命在人生境遇的共鸣中相知相怜,惺惺相惜!

三、第三层共鸣——内心感情的共鸣

解读艺术品市场 篇6

当前市场的研判

文物艺术品市场的基本态势。

首先,市场运行继续处在调整阶段。

从经济学角度看,2006年中国资本市场大洗牌后,走向盘整格局。但2007年人民币持续升值,央行连续5次加息,与之相伴随的是GDP增幅将保持在10%以上,税收收入与2006年同期相比,增幅将在8%以上。也就是说,国家宏观经济仍呈现持续过热现象,加之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和期货市场火爆,从某种程度来说也吸引了大量资金。因此,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并没有带动艺术品市场的火爆。

从文物艺术品市场深层次分析,前些年艺术品价格普遍狂涨,有人断言“泡沫”、“虚高”。怎么说与怎么评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文物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是遵循着一定规律的,它经过一个周期的发展之后,需要调整和规范,因此,人们对艺术品市场的看法越来越持理性的态度,对文物艺术品的收藏与投资持更趋谨慎的态度。

从雅昌艺术网2007年春拍成交数据分析,中国书画市场经过一年多的低迷调整之后转暖走强。其表现一是资金明显放大。因股市处在高位,有些人在获利后转向艺术品,这些增量资金进入艺术品市场后,对市场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二是市场人气复苏。自2005年底至今,人气逐步恢复,买气渐旺,2006年书画成交率多在50%至70%间徘徊,而2007年春季书画大拍许多场次成交率在80%以上。三是拍品质量逐步提高。四是市场周期性波动促使“转暖”。市场总是周而复始,涨跌起伏,在多时谷底“潜伏”调整后,再度掉头上涨也就顺理成章。五是北京奥运的临近这一利好也促进了市场的好转。

其次,艺术品市场进入盘整阶段。

艺术品市场“转暖复苏”走强态势的另一种表现是,各类艺术品交易活跃,买气渐旺。据雅昌艺术网2007年春拍成交数据分析,各主要拍卖公司书画类拍品的成交额依次是中国嘉德2.47亿元,较2006年秋拍增长49.1%;北京保利2.07亿元,较2006年秋拍增长62.68%;北京翰海1.43亿元,较2006年秋拍增长63.6%。

艺术品价格经历2006年调整后,又继续进入了盘整时期,从拍卖活动中的信息综合分析和实际情况反映看,市场“拐点”已现,走出低谷成为必然。

再次,市场人气复苏并走向上升阶段。

艺术品市场“转暖复苏”的另一个重要现象是人气复苏。具体表现为由于人气转旺,成交活跃,资金放大,天价频出,这些都反映收藏者和投资者对艺术品市场的信心和有力推动,也使艺术品市场供求矛盾由弱转强。尽管艺术品价格没有普涨,但这是对市场的一种“激活”。不仅市场人气大增,而且还新增加了拍卖公司,增添了市场活力,带动了人气。如2007年9月中旬的中国嘉德11期四季拍卖会,各路买家踊跃竞投,场面火爆,成交额超过1.3亿元。2007年10月6日,香港苏富比秋拍中国画专场成交额1.62亿港币。在调整和盘整后,拍卖公司之间恶性竞争少了,拍品数量和质量控制较好。不少收藏家和投资者都认为中国文物艺术品精品佳作存量有限,看好市场远景;一些在股市中获利的资金抽身投到了艺术品市场,他们看到了投资艺术品的机遇和前景。

文物艺术品市场的特点。

特点一: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交易冷热强烈反差。2007年中国画廊业进一步发展,估计已超过万家,三分之一画廊盈利,三分之一画廊持平,三分之一画廊亏损,经营较好者仅百余家,总交易额约200亿元左右。从拍卖业看,全国拍卖公司约4000多家,约800多家拍卖过艺术品,近200家具有文物拍卖资质。文物艺术品拍卖几乎被视作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的代称,成为文物艺术品特别是绘画流通领域的第一风向标。由此看来,拍卖资源日益向大公司集中,拍卖市场金字塔结构渐显,这与画廊业形成强烈反差。

特点二:成交价高低相差较大。2007年文物艺术品市场的成交价屡创新高。书画是名家大作挑大梁,如中国嘉德拍卖的陈逸飞《黄河颂》以4032万元创造了内地油画拍卖纪录,中贸圣佳的《南巡纪道图》手卷以3696万元创2007年春拍古代书画拍卖纪录。瓷器则是“大器称雄”,北京翰海拍卖的清乾隆粉彩霁蓝描金花卉大瓶以2408万元成交,中国嘉德拍卖的清代雍正绿地粉彩描金镂空花卉纹香炉以2643万元成交,这两件瓷器成为内地瓷器拍卖的亮点。古籍成交率创新高,中国嘉德春拍古籍善本专场近百件拍品成交额2000余万元,成交率73%,中国书店春拍近500件拍品成交额1103万元,成交率75.18%,这些都是近年取得的最佳业绩。钱币拍卖创造新纪录,中国嘉德拍卖的“民国孙中山像银币金质呈样试铸币”、“金代天眷通宝真书折二钱币”、“宣统辛亥年陕西官银钱号拾两纸币”各以616万元、134.4万元和69.44万元刷新本类拍卖世界纪录。与此同时,一些一般性作品不仅没有上涨,甚至与前年相比价格有明显的回落。这说明有艺术性的作品,会被市场看好,而只有商业性而缺少艺术性的作品,在市场逐步成熟后反而会走下坡路。

特点三:市场出现结构性“牛市”。2007年文物艺术品市场发展出现结构性“牛市”。从市场结构看,“二级市场”比“一级市场”交易活跃,而“一级市场”的人气和资金量均处低迷的状态。因此,拍卖市场的火爆与画廊市场“功能性”缺失,从一个侧面反映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的繁荣是一种畸形的繁荣。从时间阶段(结构)看,古代艺术品比近代艺术品交易活跃,成交价高。古代艺术品仍是“原始股”。近年来,中国古代艺术品价格不断走高,这是国人重新夺回艺术品定价权的一个开始。从2006年起,中国古代宫廷御用屏风、瓷器到古书画、古代佛像、成扇的价格全面走高,并且越来越受收藏者的青睐。近现代艺术品因前些年的人为操作呈“虚高”现象,近年“回落”。从绘画品种(结构)看,中国书画比油画交易量大,油画又比版画行情好。油画拍卖市场 继续走高。而中国书画中的古代书画精品继续在书画市场中起着提升的作用。版画虽已进入佳境,但还没有被人们真正认识,仍处在“冷门”的状态。由此看来,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的“牛市”是结构性的,是在发展中呈现出一种结构性的起伏。

特点四:艺术品经营融合和创新了金融理财的方式。随着文物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也带来了中介机构在商业模式上的创新。2006年底,上海市文化发展基金会和徐汇区筹建了中国大陆首家艺术银行,从事艺术品租赁业务。同时,北京设立了艺术家信托基金会,将金融与艺术家投资相结合。这些商业模式和金融模式的融合与创新,使艺术品基金化和证券化。2007年6月18日,民生银行推出非凡理财系列,其中“艺术品投资计划”1号产品引来众多关注目光。这款以私募基金形式出现的理财产品的诞生,标志着国内金融资本首次涉水艺术品市场,具有开创性的历史意义。

特点五:为适应文物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有关部门及行业协制定出相关规定。为了促进文物艺术品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关于加强和规范个人取得拍卖收入征收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这对文物艺术品市场的管理,将产生深远意义。

文物艺术品市场存在的问题。

文物艺术品市场在发展中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或现象。

问题一:市场忽悠现象。

定价随意。艺术品市场是由艺术品购买者、艺术品供应者、市场中介三方面构成的,前者是市场形态和运作方式的决定性因素。以书画为例,价格按平方尺计算,但有的中青年书画家的价格多数由作者本人确定,或与画廊、拍卖公司商定,而不是根据市场规律和价值规律确定的。这种背离经济规律的定价方式,直接使市场忽悠了收藏者和投资者。

市场出现“跳级”现象。拍卖行和画廊严重的“角色错位”,使一些中青年画家直接进入拍卖市场,出现了“跳级”现象。因此,一些中青年画家没有经过画廊的培育,直接拿作品到“二级市场”上拍出惊人价格,这说明“一级市场”存在“功能性”缺陷和“二级市场”本身存在体制方面的缺失。

拍卖公司替代画廊,成为“大卖场”。因拍卖创造的成交纪录会快速带动作品行情,一些书画家被画廊包装、起色后,擅自将作品送拍。还有的画廊放弃独立经营模式,急功近利地走与拍卖行“联姻”的高端路线,将代理画家的作品大批送拍。这样,画廊的功能被拍卖公司取代,而拍卖公司也成为一个事实上的“大卖场”。

问题二:媒体浮夸现象。

过高估价。有些电视台的收藏、艺术品投资、艺术品鉴赏类栏目,经常会有人带着所谓的“宝物”请专家鉴定,捧回电视台出具的证书。实际上,这些“宝物”真赝杂陈,但经媒体操作,有的可以涨到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忽略风险。有的媒体只说艺术品收藏和投资升值的传奇故事,对艺术品的真伪风险、交易风险等从不提及,这种收藏者一种只要买进就都赚钱的误导,从而忽略了艺术品市场存在着与股市一样的风险。

缺少依据,先吹为快。有的媒体为“抢新闻”,在并不了解事情真相的情况下,不负责任地向外吹嘘。如有媒体报道,一艘沉没于广东阳江海域的宋代商船(被命名为“南海一号”的沉船)“装载文物数万件,而且多为国家一级文物”,“价值可能超过千亿美元”,文物及考古价值可媲美秦兵马俑。“南海一号”是商船,船上的瓷器都是“外销瓷”,艺术性无法与御用瓷并论。

问题三:队伍浮躁现象。

艺术家、藏家、投资者、经营者都存在着浮躁的心理。如有的书画家为了商业利益,作品只求数量,不重质量,成为“印钞票”的高产“艺术家”;有的艺术品经营者,不注重培养和规范市场,涸泽而渔;有的收藏者和投资者缺乏眼光,短期“投机”,急功近利。这些风气严重的影响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的健康发展。

对发展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的建议。

严格规范经营行为,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从文物艺术品市场发展看,它已从无序向有序过渡,从无法可依逐步走上依法经营的道路。在这种背景下,收藏者和投资者对市场更加理智,市场发展趋向成熟。人们对艺术品市场的造假、售假、拍假的“三假“现象深感痛绝,所以,为了使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的健康发展,就要严格规范经营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和档次。有关部门应制定从业人员行为规范,除了业务标准、道德标准,还要有法律规定。

建立健全有关行业规章和法律法规,完善文物艺术品市场交易的法律法规体系。市场要健康发展,需要从以下三个层面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第一个层面是从国家立法的角度,要制定和完善文物艺术品保护、流通和交易的法律法规。如艺术品收藏、艺术品投资、艺术品经纪等法律法规,与拍卖法和文物法配套。第二个层面是从主管部门的角度,要制定出激活文物艺术品市场的行政法规,如与有关法律配套的实施细则,最好是几个主管部门联合行动,避免内容重复和相互矛盾。第三个层面是相关的行业协会,要制定自己的“行规”。这样才能使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形成一个高效的运作模式和法律法规保障体系。

创造文物艺术品市场发展的艺术生态环境,使文物艺术品市场按照科学发展观和谐的发展。文物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有自身规律。我们要把生态的概念运用到艺术领域,深入研究艺术生态环境,创作出既符合原始优秀艺术的传统,又适合现代人时尚的欣赏习惯的艺术作品,使艺术产品在传播和消费中更具有新的生命力。同时还要研究艺术生态环境的多样性。比如艺术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问题、艺术生态环境与民间艺术的关系问题,艺术生态环境的保护、传承与和谐发展问题等等。这样,就可以逐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经济生态学。

市场走势预测

奥运藏品将成为市场的热点。

北京申奥成功,收藏品市场刮起“奥运风”。特别是在北京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之际,由国际奥委会、中国奥委会、北京奥组委共同主办的“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珍藏品中国巡展”,从北京到天津、上海、南京、广州等十几个城市巡展,展出了700多件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博物馆的馆藏珍品,把收藏奥运纪念品、艺术品和工艺品等藏品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有的奥运藏品已涨了几倍,如北京奥组委批准发行的奥运题材金条,2005年发行的第一组最低零售价135元/克,而目前已达350-400元/克。因此,明后年奥运纪念品、艺术品、工艺品等藏品成为收藏品市场的一个热点。

现代艺术将成为市场追捧的亮点。

当代艺术的火热是历史的必然。在过去的100年间,中国曾经与世界处在一个较隔阂的状态,因此外界对中国充满了好奇,这使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一开放之后便产生了一种爆发力。人们已经感受到中国当代艺术的收藏跟随着西方资金和西方收藏眼光,以及在西方美学的影响和冲击下明显增长。从目前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来看,价格开始走高,有少数还是疯狂的急速增长,当代艺术品上涨已成为一种趋势。因此,从国内外中国当代艺术品价格不断走高的形势来判断,明后年中国当代艺术品板块将是一个亮点,其理由是,由于当代艺术已逐步发展成熟并开始具有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所以,随着当代艺术品的放量入市和收藏者与投资者的看好,人们对这个市场又增强了信心。所以中国当代艺术、特别是一线艺术家的精品价格依然会领涨,新艺术家作品也会广受青睐。

雕塑和影像作品将成为市场新增长点。

在国外的艺术品市场中,雕塑由于工序复杂,创作时间长等因素,因此好的作品有时往往要比油画的价格要高。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购买艺术品用于家居装饰的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雕塑作品价格在艺术品市场中逐步抬头将成为一种必然。通观2007年的拍卖会,发现不少拍卖公司都推出了雕塑作品拍卖,这说明了人们对雕塑作品已越来越关注了,而且目前雕塑作品价格相对低廉,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影像作品收藏在国外已经成熟,但国内还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在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中,影像作品开启是2003年,从2005年开始成为新兴的投资热点,从2006年纽约苏富比秋季拍卖会的“ 亚洲当代艺术”专场,中国当代摄影图片作为新宠。2007年随着当代艺术品价格的整体走高,影像艺术在成交量和成交价格上都呈现出明显增长趋势。明后年中国影像作品,一方面受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会走出新的价格行情,另一方面目前国内影像作品的价格距离国际市场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它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市场需求将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

从中国收藏投资主体趋势看,中国具有世界上最大的收藏群体和市场。据中国收藏协会统计,目前全国约有近8000多万收藏大军,而且每年还以10%-20%的速度壮大,因此艺术品收藏的群众基础得到空前地拓展,市场的需求也将出现多元化的格局。据我们分析和预测,明后年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上,中国传统书画、古代瓷器、古代文玩杂件仍然是艺术品市场的主体。而油画、邮品、古钱币、佛像等也会被众多收藏者和投资者看好的重要门类。其他新的艺术品和纪念品也会跟随着市场价格的上涨而被人们关注。所以在这种情形下出现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样性的格局是必然的。

国内与国际文物艺术品市场将逐步接轨。

解读动漫模型的艺术——手办 篇7

一、手办一词的来源

手办 (也有叫首办或者手版) 经常会被用作指人形 (フィギュア) , フィギュア一词是英文词Figures的日文音译词, 该英文词原意就是人偶、雕像的意思, 但用于现代的人物模型很少人愿意使用人偶、雕像此类翻译, 其主要原因在于人偶、雕像虽然一幕了然却并没有反映出手办的个性和特色。

其真正意义上的手办都是表现原型是个性的GARAGE KIT (简称GK) , 是指没有涂装的模型套件。GK模型 (Garage Kit) , 原意是“车库组件”, 因为西方人惯将车库作为工作房, 而GK模型就是在这种地方诞生的。最初的GK模型只是一些玩家们自行创作的作品, 通常都是只此一个。之后因为某些特殊成品很讨人喜欢, 也就有了把它当成商品来出售的念头。交易过程中常出现两个买家同时看上了一件作品的状态, 有人就开始用翻模的方式复制GK模型。淘汰各种加工原料后, 当下最主流的原料是使用硅胶作为翻模用的模版材料, 一般可翻制50—300次不等。大致有实心树脂、空心软胶、white metal (低熔点, 软软的铅锡合金) 数种。手办题材则以动漫画人物为主。但现在中国大陆很多玩家都习惯了手办泛指到所有人形作品的叫法, 这其实已歪曲了手办本意。

二、手办具有玩具的特性

无庸置疑手办带有很强的娱乐性, 它因该属于玩具的范畴。大体上有两种:

1. 完成品;

已经涂装好了的成品。只需要组装起来就好了。玩家可操作的余地比较小, 价格昂贵。但成品的视觉效果极好, 令人爱不释手。完成品的作品通常都是限量版, 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2. 白模;

还没涂装的白色模块。玩家通过自己着色、组装, 完成作品。着色一般采用颜料有油漆、丙烯等, 工具有毛笔、喷笔、各种刷子等, 要求玩家具备一些专业的技能平涂、晕染、干擦、照色、喷笔喷涂等。相对完成品来说白模更有“玩”的空间, 玩家在其中的乐趣更多, 更能体现手办的本意。

手办和别的人形玩具的不同在于它的娱乐重点在组装和制作上, 玩家通过痛苦的摸索和反复的制作才能最终得到完美的手办模型, 可以说是痛并快乐着。而像芭比娃娃、变形金刚虽然是可以换装、可以活动, 却没有手办的制作让人回味无穷。同时正由于手办制作的技能要求比较高、价格昂贵, 它更适合成人娱乐, 儿童是望尘莫及的。这和普通玩具的简单的娱乐不同。

三、手办具有的模型性质

手办是动漫人物的模型。和车模、航模一样, 都是模型。而手办主要体现的是动漫人物的个性化造型, 包括人物的形象塑造、形体特征、性格、装扮、动漫造型的风格等。可以说是动漫角色的实体模型。手办虽然也是像车模、航模一样由许多的零件组件起来的, 但是它的零件的分割是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的。手办的作者可以依据自己的习惯和喜好来分割模型, 并不像车模、航模那么有一定的功能的要求 (某些位置是必须有分割点的, 例如车门) 。所以手办应该属于静态模型。

模型的特性在于它的高仿真性——精度。而手办能称为模型也是源于它的精度, 否则它和扭蛋、公仔就很难区分了。只有力图表现角色本质, 细节做得相当精细的具有模型的严肃性的才能称之为手办。

四、手办的DIY情结

DIY是英文Do It Yourself的缩写, 又译为自己动手做。自己动手必然让人体会制作过程, 其中的成败、挫折让玩家欲罢不能。手办需要玩家亲历亲为的做一些工作, 特别是白模从着色到组件需要玩家具备一定的专门的技能。没有一点基本功是无法实现的。正是这个门槛比较高的缘故, 让玩家在失败中成长, 在挫折中坚强, 逐渐成为个中高手。而完成作品的成就感更是引领玩家坚持不懈的根源。

五、手办采用雕塑的塑造方式完成

手办的原创设计完全是雕塑的手法 (制作骨架、塑造大型、细节刻画、表面肌理处理。) 不同的是它比通常意义上的雕塑要小很多, 并且表面肌理要求相当的高, 必须更完美地体现质感。因此油泥是塑造手办的最常规、最主要的材料, 加热软化, 常温下硬化, 可反复塑造修改。与常规雕塑不同的是手办的设计制作结构相当的复杂, 动态十分得生动, 很少能只用两片模片开模的。为了更好的表现细节, 通常会在关节处预留接口。分段翻制完成后组装成型。这种分段的方式会因设计师的习惯而不同, 没有标准化的格式。但通常会选择容易遮掩的部位。总体看来手办的塑造更精确、更细节、更精湛。

六、日美手办作品对照

日本和美国作为动漫产业的大国其手办发展远比我国要成熟。

日本的手办以“御剑冥夜”是日本著名的H Game的人物;《死或生》游戏内的角色手办;《同级生》的角色手办等为代表做, 其特色在于人物的造型以身着学生装、飘逸的长发配上美丽的少女身材和稚嫩的小脸儿, 可以说除了极尽性感之能而外, 没有什么可优势可言。其它的怪兽和变形金刚之类的手办几乎没有什么卖点。

美国的手办以“暴雪出品”的魔兽手办、《现代战争》老兵手办、《燃烧的远征》伊利丹手办等都是以怪兽和战争为题材的作品, 显现出相当的仿真效果, 对材质和肌理的模仿更是无以伦比。

而我国的手办作品很多时候还处在仿效日美的阶段, 台湾中华名偶制作的西游记系列人物彰显了我国手办模型的实力, 我国的动漫衍生品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而手办也正向着本民族的特色发展, 形成自我的特色。

七、结束语

手办这种动漫的衍生产品, 以其高精度、高仿真性、精细的细节刻画、质感再现、复杂的组件、DIY的再次创造情结……打动了市场。手办除了让原本平面的动漫人物栩栩如生地出现在观众面前, 宣传它本身的动画片或游戏意外;它也是一种动漫的衍生产品, 为动漫产业创造着可观的财富。我国的手办模型虽然起步较晚, 但在我国广阔的市场的培育下正趋于成熟。相信不久的将来手办这个舶来品一定会为我国的动漫产业成就一片天空。

参考文献

[1]寂地, CM's FIGURE SPECIAL,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出版, 时间:2005-1-11

现代陶瓷艺术的审美解读 篇8

一、陶瓷材质的运用及审美价值

陶瓷是人类生活中最早出现的艺术形式之一, 从开始的以实用为目的, 渐渐随着工艺和技术的进步而增加了美学的价值, 逐渐成为集实用和欣赏为一体的工艺美术品。

1. 陶瓷的制作材料

次利用天然物, 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人们把粘土加水混和后, 制成各种器物, 干燥后经火焙烧, 产生质的变化, 形成陶器。在陶器工艺的基础上, 人们又创造了瓷器。瓷器是由陶器发展而来的, 但和陶器有着本质的区别。瓷器是由瓷土作胎, 表面施高温玻璃质釉, 经12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焙烧, 胎质烧结, 变得不吸水或吸水性很小, 敲击时可发出清脆的声音。瓷器作为观赏和实用相结合的工艺品, 其艺术价值, 除了表现在造型与纹饰方面外, 还决定于瓷器的外形美与整个瓷质的有机结合。

2. 现代陶瓷时代性和民族性的审美价值

陶瓷艺术是艺术门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观念、思想、工艺的结晶。制陶的过程带给人们的是惬意、快乐, 它以泥土的表现力展示艺术家特定的艺术风格。

陶瓷艺术的时代特征, 表现在某一特定陶瓷文化在不同时代的不同特征。原始陶器的朴素纯净, 魏晋青瓷的沉厚古朴, 唐宋风格富丽俊雅, 明清青花瓷的优雅清丽。各期独具特色的艺术创造, 负载的是具有时代特征的思想需求和美学内涵。陶瓷的审美观是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的, 社会的高速发展, 必然会对人的审美观念有影响, 这就要求陶瓷艺术家把握时代的精神, 深入到生活中去找寻灵感、发现思路、表达理想。

二、现代陶瓷艺术的美学内涵

1. 现代陶瓷艺术的形式美学

形式美是指构成陶瓷外形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和它们的组合规律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陶瓷的形、色、声等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所构成的形式因素是来源于自然界的客观存在, 人类通过视听感官接受来自于它们的物质刺激, 并能感受到审美愉悦, 所以它们具有审美意义的属性, 是可传达和获得某种情感意味的属性。

2. 现代陶瓷艺术的造型美学

陶瓷造型的设计, 使用性是造型的第一属性, 造型的形式美是表现事物内容的外在形象, 它必须与内容完美地统一, 而外在形式美先于造型内在美被人们感知, 通过形状、结构、色彩等要素表现外在美。形态传达给人们的视觉印象是有很大差别的, 方形、圆形、三角形、矩形各有其独立的造型语言, 带给人们不同的视觉形象和心理感受。其中, 圆形在造型中运用得最广泛。而方形则显示了端庄规整的气氛。

3. 现代陶瓷艺术的装饰美学

在纹饰造型上, 陶瓷艺术注重自我感知、自我创造, 这也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艺术家们更有别出心裁的创造, 用多种兽禽的部分组合成理想化的龙、凤;画鸡和羊表现吉祥;画牡丹、芙蓉寓意富贵;画莲花、石榴象征求生。在工艺技术上注重人与物的感情沟通, 从而在作品中显示出很浓的人情味, 这种创造极大程度上发挥了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4. 现代陶瓷艺术的审美取向

由于陶瓷与生活互相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 社会生活方式促使了陶瓷形态的不断变化发展, 使陶瓷形态不断出现新的面貌。陶瓷的审美功能是其内在和外在形式唤起的人的审美感受, 满足人的审美需求是陶瓷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高级精神功能因素。具备美的陶瓷, 没有人的情感认同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的。

(1) 节奏美

节奏作为一种普遍规律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经过相应的改造和应用过程中, 人们逐步将生活中的节奏运用于艺术, 比如远与近、大与小、断与续、虚与实、强与弱、起与伏等通过艺术处理, 都会产生节奏, 在陶瓷艺术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节奏给欣赏者带来的视觉和精神美感。陶瓷的节奏美是通过其构成因素的硬软坚柔、轻重缓急、光滑滞涩、疏密、曲直、大小、重复等运动来体现的。

(2) 肌理美

不同的陶瓷材质和工艺技法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肌理美感, 并能创造出丰富的外在形式。陶瓷外在肌理的设计需要体现其实用功能、认知功能和审美功能的不同意义, 使陶瓷肌理能够充分满足人的视觉、触觉感受和心理要求, 从而提高陶瓷的外在质量和审美内涵。

(3) 社会美

生产陶瓷的最终目的是以陶瓷产品的形式作用于人类社会, 其中不仅要满足人的生存与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 而且要充分考虑人类丰富的精神需求。

三、现代陶瓷艺术的价值内涵

1. 商品价值

陶瓷是非常古老的手工业, 当陶瓷从家庭制作转向作坊制作, 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属性已经完全显示出来, 陶瓷其实有着非常客观的经济价值。

2. 装饰价值

和传统陶瓷相比, 现代陶瓷艺术更强调作品的欣赏功能, 具有装饰价值。现代陶瓷艺术的建造基础就是欣赏功能, 无疑为其装饰价值确立了前程。

3. 收藏价值

艺术品价格的决定因素是艺术价值。现代陶瓷作品不管是釉上色还是釉下彩都能够应用自如, 呈色艳丽, 先进的工艺技法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现代陶瓷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已引起了世人的瞩目。

四、结语

综上所述, 陶瓷艺术是艺术领域的一个重要部分, 其艺术风格体现出艺术家的艺术追求和思想情感, 反映出时代的脉搏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二十一世纪是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世纪, 新的世纪赋予人创造力, 陶瓷艺术家以神圣的创新使命, 努力推动传统陶瓷语言改革的变化和发展, 其在民族文化的土壤与当今世界艺术的多层次空间中脱颖而出, 创造出了能够表达当代人们乃至社会的超前艺术思想和新颖的符合语言, 并通过泥与火的工艺凝铸, 将彩绘与雕塑融合在一起, 使之在火的洗礼中不断趋于完美, 从而逐渐成为现代中国陶瓷艺术范畴审美理念的新导向。

参考文献

[1]程金城.中国陶瓷艺术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0.

[2]李正安.陶瓷设计[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2.1.

[3]刘秀兰.走进陶瓷[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 2004.1.

[4]丁亚平.艺术文化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5.1.

[5]程金城.中国陶瓷艺术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0.

[6]蒋才东.陶瓷设计[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3.7.

解读现代艺术的“阅读障碍” 篇9

1 现代艺术作品中存在的“阅读障碍”

所谓现代艺术,是一种含混的泛指,它也被称为新潮艺术、前卫艺术、当代艺术、先锋艺术、实验艺术或者边缘艺术。在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不仅装置、行为、影像、架上绘画中的“波普”、“泼皮”、“艳俗”、“卡通”等等被称为现代艺术,甚至一些运用传统现代派手段制作的学院派作品,也往往都被笼统地归入现代艺术之列。

1.1 模糊的逻辑概念使人误入歧途

解构主义的作品“异延性”,现代西方艺术的替代艺术品的审美价值,混淆了这二者之间最起码的概念,他们利用模糊的逻辑概念使人误入歧途,并以“装置艺术”、“前卫艺术”作品进行某种“观念误导”,艺术形式的多样化,并非取消“美”的概念,偷梁换柱的诠释艺术审美价值观念中的核心内容,西方的“行为艺术”及其它前卫艺术形式缺乏人类接受审美土壤的基础。

1.2 不能整体叙述的表达方式

形式是重要的,形式是直接传达作者意图的载体、媒介,只有完整地传达作品的思想,才能使观者无障碍地全盘接受语义信息,引起心理互动。从前一阵在上海博物馆的“晋唐宋元绘画展”与“达利互动展”同时展出的情况看,前者观者如潮不仅具有丰厚的历史价值,重要的是作品具有直逼感官的场景待征的“现实性”与“可读性”。审美的主客体间没有任何障碍地引起各自心理的互动,真实的氛围与形象共同熔铸的情境直达审美者的心灵,而达利作品,那种怪诞的令人费解的信息代码使人不知所云,尽管现代艺术有着多的足以令人窒息的理论给予铺垫,但驻足于作品之前,欣赏者无法感受到作者的“真实意图”。这不禁使人想到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普鲁斯特的晦涩难懂的语言及跳跃而不连贯的语序,始终不能让读者真正地把握住作者的真实思想,而导致作者与读者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其障碍的设置正是作者所采用不能整体叙述的语言表达方式。

1.3 令人费解的艺术形式语言

运用令人费解的艺术形式语言是艺术家面对大众不能妥协的态度,“我们同意绘画的最后结果是与大众相沟通这一说法,然而,艺术不应该用大众的语言对大众说话,而是用其身自的语言。”艺术家是以自身的艺术语言去影响大众的审美趣味,不能仅用纯粹的,令人费解的艺术形式语言使人们在普通意义上给予接受。

1.4 叛离传统的美学评判标准

人们审美的心理定势仍然有着不可位移的偏爱性,一切真正具有艺术价值反映现实的作品仍然是为广大人民所能接受的东西。而达达主义的领导人马塞尔·杜尚曾宣称:任何物体,一经换上或做上标记便可成为艺术品,命名为“R.Mutt”的小便盆,正是这种观点的典型作品。由此,他认为他的作品“从不为美的享受所左右。这种选择是在不分优劣的视赏冷漠上建立起来的……事实上完全是一种麻醉的结果。”他有意叛离了传统的美学评判标准,为非艺术品作为艺术作了注脚,同时从此使现代艺术的解读造成了“阅读障碍”。

2“阅读障碍”的原因分析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方开始形成了反理性主义的思潮,这种思潮试图用模糊的,以情感为主导的直觉体验等取代理性。进入后工业化社会以后,由于受人类中心主义 (anthropocentrism) 、科学主义 (scientism) 、个人主义 (individualism) 的影响,人们片面追求物质利益,人类精神生活呈现出相对落后的局面,并且表现出复杂,迷离的现象,享乐主义也很快得以流行,并导致人类精神领域产生信仰危机,道德沦丧,人的物化等全球性问题。但人作为一种理性的、有意志、有情感的动物,具有超越其他动物的品格,享乐主义则贬低精神生活,看重官能享乐与物质享受,势必导致人情感上的堕落和物欲膨胀,必然导致信仰危机。现代艺术的“阅读障碍”就在就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应运而生。

3. 跨越现代艺术中的“阅读障碍”的思路

艺术家的作品形式不应有意设置某种“阅读障碍”,要使自己的作品让接受者“心无旁骛”融入其间,感受到创作者心灵的情感体验过程与创作心路的轨迹,诱发“心灵的波澜”,这才能真正起到作品的“启迪心灵”的感化作用。

3.1 感受艺术可感性审美体验

艺术家的职责在于他通过艺术作品展示艺术的可感性,在特定场景烘托下通过可视形象有意味的形式传达出一种感人的情绪氛围,使接受者能从美的感受中引起内心潜在的“心旌摇荡”以至于震撼,哪怕是仅仅溅起了“微小的心理波澜”。

艺术可感性审美体验在于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心理互动,艺术家的的审美价值取向经作品可视形象向欣赏者(接受者)输送情感信息,而欣赏者在解读该作品时首先应读懂它的信息代码,即作品外在形式的表达符号,欣赏过程从浅层次向深层次演进,从而达到接受者与传达者之间的心理互动,这里,作品实际演绎为一种传达情感的载体,潜移默化地融铸了创造者的审美趣味及他的人格品质。

3.2 领悟艺术融入现实的精神

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题材,才有足够的生命力,我们看到在梵高与塞尚的笔下,他们作品的形象也无不反映出他们那个时代的特有的“场景特征”,透射出画家身外那个特定社会环境里产生的情境,明确的笔触与充满张力的视觉画面,毕加索独有的画面形式结构不正折射出他在心境压抑的情绪下宣泄出他的内心本质,传达出爱与恨,喜与忧的情感特征,同样通过他有力的笔触与强有力的平面结构,直令我们的视觉感受到画家振奋、惊惧、迷惘、忧忿的心态变化,这些都说明了现实的精神正是艺术作品里最核心的部分,只有将这一因素融入于具体的形象塑造之中,才能使作品具有永恒的生命力,而现实的精神正是通过视觉艺术的情绪感染的审美特征传达给欣赏者引起内心的共震共鸣。

3.3 加快艺术形式的整合与互融

外来艺术在现实背景下需要与传统形式的整合,这种整合称为文化整合 (Cultural integration) 它是指因受外来文化冲击或本身蜕变而发生内容与形式变化后由于新旧体系与观念尚未协调,而需要进行相互适应的过程,艺术的整合也是如此,艺术之间的互相融合,在不断整合中,更趋向于带有各自地域文化特征的双方间的互融,亦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现代艺术的引入、认同、磨合从而也相应地改变了原有的文化,在潜意识中逐渐同化。

4 结语

当代艺术家应责无旁贷地担当起新形式下的传播者,他们的作品必须要具有新时代的特征,无论何种题材,反映的场景应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导思想,先进的科学技术引起了新的信息革命、数字化时代(digital times)宣告了新的审美观的产生,而艺术作品必须留有这个时代的现实特征,或通过作品折射出现实社会里的“脉搏起伏”,而作品的生命力是通过可感的真实形象反映这一时代的典型环境特征,以反映现实生活为已任,全面的向人们、向全社会提供高品质的视觉艺术作品,让历史留下这灿烂的一页。

摘要:分析现代艺术的“阅读障碍”及艺术作品具有的审美教育功能等问题, 跨越现代艺术中的“阅读障碍”的思路。

关键词:全球性,教育功能,审美素质,阅读障碍,文化传输

参考文献

[1]卢风著.人类的家园——现代文化矛盾的哲学反思[M].湖南大学出版社.1996

[2] (美) E弗洛姆著, 孙凯详译.健全的社会[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

[3]陈池瑜.中国现代美术学史[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4]傅伟勋.从西方哲学到禅佛教[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解读大师创作技巧感受艺术激情 篇10

在写实油画体系中, “光, 影”的探索是第一位的伦勃朗站在绘画艺术的颠峰上, 他用大面积的暗部突出重点, 塑造出了厚重的半明半暗的效果。他不像早期文艺复兴的大师那样去寻求形体的美, 而是借助自然界的“光效”去寻求形体的个性。用光技巧在亮色域中交替运用了厚涂法和透明重置法, 笔触显露处凸性强, 视觉醒目, 暗部则深沉平稳, 视觉效果浅弱, 如同雾一般迷朦和神秘。他在油画语言上开拓了一片广阔的天地。成为绘画史上独具一格的绘画大师。

伦勃朗的用笔豪放, 笔法大致分为润、拖、拓、挖、压、括等。一方面依据内容的要求, 也随绘画语言的探索发生变化, 即使在透罩时也非常讲究用笔的力度。整幅作品都好象处在一种颤动着的光的闪烁中, 他把注意力集中于主要部分, 有意识地减弱和模糊那些次要的部分, 特别是减弱了物体的外轮廓。

在色彩方面伦勃朗只用少数几种颜色画, 精简而考究, 并且着力经营, 注意保持色调, 明暗光影和色彩之间的微妙平衡。通过运用明度、饱和值、色阶、色差的分配来传达丰富的色感, 借助互补和强烈的对比致力于画面纵深感的传达, 其特点是大面积沉郁的暗色与浓缩后的亮色对比产生出的强烈明暗的差。再运用冷色、灰色和中间色来平衡, 协调画面, 以达到强烈、灿烂的光线效果。

平常人的心是多变的, 艺术大师的感情更是难以琢磨, 17世纪的鲁本斯, 即使是谴责罪恶, 他仍然会将人体的每块肌肉、每根线条、每一处阴影和高光, 都在这一场狂乱的布局中, 刻画得淋漓尽致, 《叛逆天使的坠落》无数扭动变形的人体, 互相纠缠着被火焰般的光芒穿透溃散在天空中往深渊里坠落。

大师们的艺术, 根植于他们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和体验, 以及对人的最大关注。他们用毕生的才华来传达他们对生命、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他们自己的个人情感的倾泄。现代艺术史中表现主义自凡高以来, 经历了早期的蒙克和德国表现主义, 中期的抽象表象主义 (不定形艺术以及后期的新表现艺术主义三大时期) , 时间跨度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实际上是始终贯穿在整个西方现代艺术史上, 甚至有一半的篇幅是表现主义史。

《奥维尔的田野》宁静而明朗, 空气中散发着成熟的麦香。近处疯狂在生长的植物像绿色的火在熊熊燃烧, 远处的天空像似海浪汹涌的波涛, 凡高画上所有的色彩和线条都是那么的丰富, 那么舒适, 而且每张画中都透着他对那美好生活的一种渴望, 都透着他对命运的抗挣精神, 凡高的画是灿烂的, 是疯狂的, 是本能的, 明亮的也是纯粹的, 凡高的艺术是极端自我的, 他经常将自己的肉体关闭着, 只是用笔画, 用自己对艺术绘画的语言去释放自己, 解脱自己。

通过以上对艺术大师名画的简单见解不难得出艺术就是一种观念行为, 正如艺术史学家贡布里希在《艺术发展史》一书中开宗明义地说:“现实世界中根本没有艺术其物, 只有艺术家而已。”艺术之所以为艺术, 是因为人们从一种认识出发, 在某种概念界定下才称其为艺术的, 或者说成为有价值的被称之为“好”的艺术, 这也是杜尚的“无物不为艺术”的最恰当的总结。

“观念”一词在《词海》中是这样解释的:

1、看法、思想。思维活动的结果。

2、在英国红经验派哲学中, 指人类意识或思维的对象, 即感觉、知觉。

在此基础上, 我们可以相信艺术观念大致就是艺术思想、艺术看法。在现实世界里, 观念往往是人们自觉行为的指南。一个新观念代替一个旧观念, 往往意味着一场不可避免的革命。

在艺术发展史上, 观念也起着同样的作用。

我们通常所说的艺术大师也就是那些通过他们的艺术实践从而改变了传统艺术观念的人们。从绘画的角度说得通俗些即是, 他们的作品告诉我们:画, 不仅可以这样画, 也可以那样画。在西方艺术史上, 我们知道, 是凡高、爱克首先找到了比湿壁画更利于绘画精致细密的油画技法, 而达·芬奇则是最早成功地运用透视的原理表现幻觉空间的人, 毕加索则是第一个把画面单一视点的表现发展为多点视角的构成, 凡此等等, 莫不如此。

我爱看大师的作品, 努力去了解大师在作画时的感情流露, 向他们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我在画创作时, 曾有过激情和强烈的感触, 但后来又逐渐消失, 也许是连续作画导致感觉的麻木, 使我停住了笔。端望着自己的作品, 沉思, 在那阴沉、黄暗暖湿的空气中就像是下雨前的那种静得可怕的紧张气氛, 包容关于被岁月磨擦去棱的痕迹, 空气中只能听见昆虫的细声, 让我喘不上气来, 静的水面, 没有风像是在等待。

我们不能离开我们的生活, 即不能离得太远, 也不能离得太近, 就好比“久入鱼市, 不闻鱼腥”所谓的那点生活气息常是由于新鲜才显得特别浓郁、一个艺术家每时每刻都应存在于生活中, 如果到了要“下去”的时候才“体验生活”, 那简直是不可思议的。

长期以来, 学画者从创作中体会到写生和描临大师的作品是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 写生本身就是一种真诚的表现。写生是油画家与大自然超脱对话的最有效的途径。临摹大师的画也是向大师学习真诚的表现独特的视角生活的最好体验。是让我们去感受艺术大师在创作时的激情与精湛的技巧。现在的绘画已不仅仅是停留在技法技巧表现的单一方面, 而是多层次、多方位的新绘画。在世界艺术的发展过程中, 正是由于艺术家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意志的作用, 才给我们留下了从希腊罗马到文艺复兴, 从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到象征主义、印象主义、现代主义等各个艺术历史阶段的多彩画卷, 才使我们意识到了艺术创造力量的所在, 各位前辈艺术家用自己的创造意志和聪颖才智一次次把艺术之舟推向一个个浪尖。

摘要:一、: (一) 解读大师; (二) 伦勃郎的光; (三) 鲁本斯激愤的人体; (四) 梵高跳跃的色彩。二、艺术需要生活 (一) 解剖自己; (二) 艺术的生活性。三、艺术的创新 (一) 形式美; (二) 观念行为。

关键词:体悟,豪放,创新,观念

参考文献

[1]《名家漫步艺术殿堂》我游画海 作者:张抗抗;

[2]《名家漫步艺术殿堂》维纳斯的明镜 作者:孟辉;

[3]《名家漫步艺术殿堂》缭斯的殿堂 作者:徐小斌;

上一篇:化工反应过程下一篇:性别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