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环境

2024-07-21

外语环境(精选十篇)

外语环境 篇1

一、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亦称自我调节学习、自我指导学习等。关于自主学习, 心理学家给出了很多定义, 综合起来, 可对自主学习作如下定义: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具有主体意识和元认知能力, 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一种学习过程或学习方式 (庞维国, 2003) 。

从理论基础的作用分析来看, 自主学习的发展主要受到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理论的影响。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 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学习中, 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 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 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人本主义认为, 人的学习是以自主学习潜能的发挥为基础的, 人类有机体有一种自我主动学习的自然倾向, 学习的目的是走向自主和自我实现。学生自身具有学习的能力, 当学生负责任地参与学习过程时, 就会促进学习;那种涉及学习者全身心的自动自发的学习, 是最持久最深刻的学习。

外语学习中的“自主学习”不是一个新概念。早在20世纪80年代, Holec首先将自主学习的理论引入外语教学领域, 以后, Dickinson、Littlewood等学者都对此给出了不同的定义。由于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 在英语中自主学习的名称也不同, 除了称其为Learner Autonomy和Autonomous Learning外, 还有叫Independent Learning、Learner Controlled Instruction、Self Direct-ed Learning、Self Organized Learning、Self Study、Self Teaching和Open Learning等。我国学者束定芳教授在研究了国外学者的定义后, 对自主学习的理论归纳为以下3点———态度 (attitude) :学习者自愿采取一种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学习, 即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并积极地投身于学习;能力 (capacity) :学习者应该培养这种能力和学习策略, 以便独立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环境 (environment) :学习者应该被给予大量的机会去锻炼自己负责自己的学习能力 (束定芳, 2004) 。

二、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

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 是指学生利用网络环境提供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主动地、有主见地、探索性地学习。其实质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并在主体认知生成过程中融入学生自己的创造性见解。

自主学习是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解决问题并形成个体观点的过程。同时, 在整个网络自主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自主学习也会受到教师以及社会人文等因素的影响。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主要有4个步骤 (见图1) :

(一) 制定学习计划阶段

首先, 在网络服务及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可以分析自己的学习特长、整体学习能力, 以及可能影响学习活动的各种因素;其次, 通过网络课程的内容介绍, 学生可以确定所要学习知识的难度、学习目标、学习时间, 从而掌握认知材料、认知任务方面的知识;再次, 在网络课程以及教师的指导下掌握不同学习材料相应的学习方法。通过这一阶段的分析, 学生就可以制定出个性化学习计划。

(二) 确定、开展学习活动阶段

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资源丰富、时间灵活, 教师对学生的控制相对较少。因此, 学生要通过自己的元认知策略来促进知识的迁移, 并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自我监控。同时, 在学习任务、教师指导以及网络管理的提示下, 学生逐渐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增强学习动机, 进行认知调控, 从而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并强化了自我监控能力。

(三) 评价学习结果阶段

学习结果评价主要由学习中评价和学习末评价两部分构成。学生主要参与学习中评价。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监控, 学生可以随时对自己进行学习中评价, 反思学习过程中的进度安排, 学习方法是否适用等。通过教师的学习末评价以及指导意见, 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根据教师的学习末评价学生还可以反思自己的评价方式, 从而加强自我评价能力。

(四) 修订学习计划阶段

学生可以根据上述学习中评价以及学习末评价的结果, 及时调整学习过程, 根据学习实际情况修订学习计划。

三、对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学的启示

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英语,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学习能力和学习目标, 在英语老师的指导下制定适合自己学习的计划。在学习期间, 学生严格执行已定的计划, 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监控。在英语学习过程中, 在与老师的进一步沟通中, 学生可以随时对自己进行学习中的评价, 反思学习过程中的进度安排, 学习方法是否适用, 并随时调整计划。

由于在网络自主学习环境下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互相对较少, 因此, 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学习内容, 这样才能具有非常有效的支持性。例如, 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学习内容包括预先和事后提问、带反馈的问题、索引、导读、所学内容回顾、学习指引等。此外, 教师要注意教学的反馈信息, 及时向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教学反馈从教学对象处获得的信息, 可以作为调控教学过程中的依据。在充分教学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的基础上, 教师必须注意观察学生, 及时发现学生的困难并尽可能及时的向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同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方法和时间, 做到教其所需, 解其所惑。这样才能有利于教与学的调节, 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写作, 词汇掌握和口语水平等, 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教师还可以通过介绍英语的学习方法、记单词的技巧以及听力策略等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

在网络环境下, 学生和老师可以利用电子邮件、留言板进行交流。老师可以使用留言板来发布信息、布置任务、补充课程材料, 学生们使用留言板和电子邮件开展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讨论。

例如, 大学英语第6单元是关于情商的因素 (The EQ Factors) 。教授这个单元之前, 教师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 然后安排学生在因特网上查阅资料, 通过搜索引擎和站点导航, 能够很快找到众多与情商有关的英语网站, 它们提供了远远超过课本的信息资源。学生可以就老师提供的问题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网上收集整理信息, 如:What is EQ?Wha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Q and IQ?Who created the term“emotional intelligence”?Could you describe interpersonal qualitites that make up EQ?What is the effect of EQ on adults……在此基础上,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最后学生写出关于情商的小论文。通过资源丰富的互联网进行学习, 学生的视野最大限度地得到拓宽, 通过动脑动手, 成为知识的发现者, 构建起他们自己的知识链和认知结构, 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他们自己的手中。

四、结束语

网络环境下的外语自主学习是以课堂教学为基础, 学生自己或是在老师指导下制订学习计划和策略, 依托互联网、个人电脑等媒体进行的学习。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有利学生之间交流的加强, 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发展, 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提升。当然, 在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在实践过程中会碰到一些问题, 需要我们继续研究与探讨。

摘要:大学英语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自主学习者。而网络环境为现代外语自主学习提供了更有利、高效的平台。文章简要论述了自主学习概念, 外语学习中的自主学习, 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4个步骤, 并提出对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外语学习,自主学习,网络学习

参考文献

[1]、钱玲, 范宁.网络自主学习与元认知发展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 2004 (4) .

[2]、钟志贤, 谢云.基于信息技术的自主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 2004 (11) .

[3]、庞维国.自主学习[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4]、金霞, 刘雅敏, 戴艳雯.网络自主学习与面授辅导相结合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 2005 (8) .

[5]、王笃勤.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外语界, 2002 (5) .

外语环境 篇2

中国少数民族外语教育的文化生态环境

中国少数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主要表现在宗教文化、民族思维方式和民族心理,民族价值观和教育观以及民族语言文字方面.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体系导致文化生态环境的失调问题,在少数民族外语教育方面表现在中国少数民族外语基础教育文化生态失调,学校生态内部的`不平衡和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和英美文化之间的文化冲突等方面.在少数民族外语教育的发展中解决文化生态失调问题的途径主要在于文化导入方法的选择、课程的设计和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生态环境的重视.

作 者:刘雪莲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外语学院,北京,100081刊 名:四川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ICHUAN COLLEGE OF EDUCATION年,卷(期):24(6)分类号:H319关键词:文化生态环境 少数民族外语教育的文化环境失调 解决途径

我市外语环境整治报告 篇3

【关键词】外语 环境

一、绪论

我校分四批先后派20名学生到四所酒店针对英文标识的翻译情况进行拍照摸排。详细情况请参见下表。

总体来说,上述四所酒店的英文标识翻译情况令人满意,各个酒店的错误率基本持平,翻译总体可以正确表达意思,基本上不会给外宾带来误解或不便。根据学生们所拍照片进行总结,翻译错误率平均约为16%。具体情况详见下表。

二、翻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我们的拍照摸排,我们发现这四所酒店在翻译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现将这些问题分类总结如下:

1.机械式翻译。所谓机械式翻译是指翻译时不仔细分析句子结构,不考虑措辞,或忽略文化内涵或风俗习惯,简单机械的照搬母语,造成翻译母语化。下面是我校学生收集到的此类错误例子。

我们在A酒店发现的一处翻译问题。其实很多地点的名称翻译都是约定俗成的,不能随意变动。图中关于地址的翻译存在显而易见错误,把“南大街”译为“Nanda Street”,就是认为该条街的名字叫“南大”,殊不知该条街的命名是为了与我市另一条街“北大街”区分开,是谓“南北”之分。因此这条街的名字其实更应该理解为“‘南大街”,而非“‘南大街”。我们认为比较合适的翻译应译为“Nandajie Street”。

剩下部分的翻译即按照英语关于道理翻译的规则,从小到大翻译,即“街-市-省-国”的顺序。而该翻译中省略了山东省的翻译,是一个严重的漏译。我们认为比较合适的翻译应为“81,Nandajie Street,Yantai,Shandong,China”。

2.望文生義式翻译。此类翻译错误主要成因在于翻译者没有深层次的理解某些表达的内涵,只是肤浅的照其字面意思翻译,从而造成翻译错误,词不达意,表达欠准确等后果。用词不准的错误可大可小,小的方面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如果造成外国人的误解或对其有伤害,也就得不偿失了,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也发现了翻译严重错误的标识。

我们在A酒店房间内的浴室发现的一处翻译问题。图中,“男洗液”被译为“Mens Lotion”,“女洗液”被译为“Womens Lotion”。而“Lotion”的本意为“护肤液、乳液”,可类目表中产品的属性是对人体私密部位的清洁,意思大相径庭,易造成顾客的误解,带来很多不方便的后果,同时对酒店名声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认为恰当的翻译应译为“Feminine Wash”和“Masculine Wash”。

该类翻译在英语国家中可以找到对应的名称,因此译者针对此类翻译应参照英语中的惯常翻译做法,决不能主观臆测,这些错误完全可以避免。

3.语气生硬造成的翻译错误。当然,这些句子从语法和意义上讲都是正确的,但语气显得太重,容易给人一种距离感。酒店是服务性场所,应该营造一种随和服务顾客的气氛,产生令人身心愉快的效果,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避免使用生硬的单词。

我们B酒店休息区的一个小桌上发现了一处翻译问题。图中中文内容彬彬有礼,人称口吻都非常符合服务行业要求,给宾客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表达了酒店服务客人的良好态度。然而英文的翻译就有些差强人意了。首先英文中没有称呼,或许是由于该牌子的篇幅有限,正文的内容翻译也较生硬,未运用委婉语等礼貌用语,读起来完全是第三者的态度,宾客未明显感到酒店服务客人的决心。我们认为恰当的翻译应为“Please Dial 8400 for housekeeping”。

4.同一或类似名称翻译不统一。我们在C酒店发现了一处翻译问题。图中火警按钮“按下”被译为“Push”,“Push”的原意是“推”,与本意完全相悖,非常不恰当,要知道如果真正发生火灾,在比较慌乱的环境下,这样的误译会造成非常严重的恶果。然而同样的内容我们又在该酒店另一个地方找到了合适的翻译。我们认为此处译为“Press Here”是比较合适的。可是该酒店针对同样的内容所作出前后不一致的翻译,让人费解。这也是翻译中一个译者应注意的问题就是内容上的一致性。同样的内容,这里一种翻译方法,那里又换成另一种,难免让顾客觉得费解、混乱。所以服务行业应整合相同的内容,同时翻译,如果翻译的时间不一致,也应该参考以前的翻译。

5.关键标识无翻译。无独有偶,同学们在某酒店进行拍照排查的过程中,都发现了这样一个共同的问题:

我们在某两个酒店拍摄到一组照片。这两幅图上方的中文和英文翻译一致,下面的中文内容也完全一致。通过阅读这段内容,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我消防部门给各个酒店服务部门统一派发、并要求他们在醒目位置悬挂、实施、并接受监督的一组消防安全知识宣传牌。我们认为牌子上宣传的消防安全知识不仅是入住该酒店的中文阅读者应该了解的,而且入住酒店的英语国家人士也应该知道酒店需要自己的服务人员具备怎样的消防安全知识,从而判断一旦发生危险的情况下,该酒店是否能做好应对措施,保障自己的人身财产安全。因此牌子上应该有对应的英语翻译。再经过仔细阅读这段内容,我们发现这是一段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是我国特有的消防宣传标语,因此在翻译中,我们就应该注意理解该段内容想要表达的中文思想,通过对中英文化差异的理解,将其转化为适当的英语翻译,做好翻译的桥梁工作,宣传中国文化,让外国友人了解中国文化。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该段的翻译。

经过斟酌,我们认为翻译成下文比较妥帖:

“Fire Safety Training

1.Building evacuation;

2.Extinguishing Fire;

3.Identifying Fire Hazards;

4.Fire Safety Training”.

三、結论和建议

总结上述情况和翻译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深深体会到任何一种语言都是特殊文化背景下的产物,语言的运用也是特殊文化的集中反映。文化上的差异,尤其是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人们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理解和解释。由于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英语与汉语在语言表达上存在差异。标识语翻译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交流形式,不仅需要译者在翻译中解读源语中的内涵,也需要译者从跨文化的视角来破译源语中的信息。如果在翻译过程中不顾及文化内涵,则会造成翻译的生硬、僵化,乃至错误,严重影响文化交流。

我们认为,在汉英翻译过程中,从大类上讲,无非只有两种翻译:一是在英语中可以完全找到对应的翻译,二是有中国特色的英语翻译。针对第一种翻译,译者万万不可凭借主观臆测,必须完全根据英语的规律和说话特点习惯进行翻译。然而有些翻译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是中国独有的,在英语中确实无法找到对应的翻译,那么就需要译者认真深刻的理解汉语的内容,然后运用自己的英语知识,翻译成符合英语逻辑习惯的说法,避免产生歧义,正确的传达中文的精神和理念,作为外国友人了解中国的一扇窗。

针对这种现象,我们认为酒店在进行标识翻译的时候,应选择专业的翻译机构或权威人士,或翻译完成后,由专业机构或权威人士进行纠错定稿,公共标识的英文译法应符合国际通用惯例,遵循英语语言习惯,避免低级错误的出现,让酒店的英文翻译成为顾客入住的一种享受和帮助,而不是制造混乱,混淆视听。同时让我的英语翻译为我们的文明城市称号增光添彩,成为对外窗口的一张名片。作为这个美丽的海滨城市的一份子,我们也愿意贡献我们自己的微薄力量,帮助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最终避免错误,为我市的魅力走向世界添砖加瓦。

生态化外语虚拟学习环境构建研究 篇4

关键词:生态化,学习环境,外语虚拟学习环境

一、外语虚拟学习环境的定义

(一)学习环境的定义

学习环境是影响人类学习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体。学习环境由包括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与规范环境构成。物理学习环境包括学校宿舍、教师、图书馆、运动场等场所以及各种信息资源、软件资源和硬件资源等。社会环境是指学习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所形成的一种关系和以此为基础的各种活动,例如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班集体、学习小组和学习共同体等。规范环境是教师与学生在环境中相互作用的行为规范,包括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的范式、行为规则等,例如,学习计划、教学策略、学习任务的设置等属于规范学习环境[1]。

(二)传统虚拟学习环境的定义

虚拟(virtual)与现实(real)相对应,虚拟学习环境是相对于现实(真实)学习环境而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新型环境,是利用信息技术构建起来的一种特殊学习环境。从技术角度看,虚拟学习环境是教育机构为了支持教和学而设计的软件系统;从学习角度看,虚拟学习环境是应用信息技术构建的、能够支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信息技术硬件、软件和信息资源,通常又可以称为信息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环境;从生态学角度看,主体与其周围的环境(以技术为支撑的所有资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就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因此,虚拟学习环境与参与其中的主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就构成了一个生态化的教学与学习系统。

(三)外语虚拟学习环境的定义

顾名思义,外语虚拟学习环境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构建起来的进行外语学习的信息化环境。但由于我国语言教育环境的特殊性,语言教学(除母语外)是“在外语环境中发生的,不管是课堂中的正式学习,还是课堂外的非正式学习都缺乏获得语言的真实社会文化情境”[2]。换言之,我国的外语教学是在非真实的虚拟学习环境中发生的,因此,本文中的外语虚拟学习环境定义为学校内外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的接近母语国家真实语言世界的社会文化环境,既包括传统的课堂教学,也包括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各类自主教学平台、教育网络、专题学习网站、教育博客、学习社区、课堂直播系统、讨论答疑室、网络音频会议系统、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电子论坛校园网、多媒体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等。

二、生态化外语虚拟学习环境

(一)虚拟学习环境的构成因子

学习环境是由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构成;虚拟学习环境同样是由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构成。物理环境是指研究对象周围的环境,包括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等物质系。虚拟学习环境中的物理环境主要由物化的硬件(基础设施和设备)、软件和信息等构成,是构成虚拟学习环境的基础要素,是学习赖以发生的支撑环境,主要包括计算机和网络的设施、设备、相关的教学软件和各种线上线下的信息资源。社会环境是指研究对象周围相互作用的人和物的关系的总和,它包含各种社会关系、自然关系等等。在虚拟学习环境中,它是主要包括教与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教师、学生、教学管理者和助学者之间的关系,是影响主体发展的一种关键要素。规范环境,主要指个体在相互作用和联系过程中所形成的观念、道德、行为准则、法律法规等,它属于一种文化环境的范畴[3]。在虚拟学习环境中表现为学风、学习规范与习惯、学习模式等,它是影响学习效果的直接因素。

(二)生态化虚拟学习环境的特点

生态化虚拟学习环境是指能体现生态学基本规律和原理,具备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能力的,以学习者为中心,对学习者的学习产生直接或间接作用的各种因素的统合[4]。实现虚拟学习环境的生态化,可以提高软硬件的利用率和利用效果,优化信息资源,加强主体间的互动和协调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统筹教学管理,避免物力、人力资源的浪费,使虚拟学习环境健康、有序、良性发展。生态化外语虚拟学习环境具有以下特点:

1. 系统性。

系统性强调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以及功能上的统一。生态化虚拟学习环境是由学习者和各种支持性条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功能实体,是众多构成要素的统合,具有系统性。系统性要求对系统的各要素做出区分,研究它们的相互关系和动态变化,同时又综合各组分的行为,探讨系统的整体表现。系统研究,还必须探讨各组分之间的作用和反馈的调控,以指导实际系统的科学管理。系统性良好的生态化虚拟学习环境,其各类生态因子相互依存,互为条件,能够实现功能和作用上的统一,有助于实现系统总体功能的最优化。例如,在语言虚拟学习环境中,语言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合理运用是实现外语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因素[5],学习资源的安排应当与学习活动的设计具有一致性,学习策略的选择应当与学习内容、活动的设计相统一,这样学习者在学习时才能感到顺畅和连贯,从而最大限度地吸取知识并建构对知识意识的理解[6]。

2. 整体性。

系统内的每一高级层次都具有其下级层次所不具有的某些特性。这些特性不是低级层次单元特性的简单叠加,而是在低级层次单元以特定方式组建在一起时产生的新特性。整体论要求始终把不同层次的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生态整体来对待,注意其整体特征。因此,虚拟学习环境中物理环境、社会环境、规范环境一旦组成系统整体,就具有独立要素所不具有的性质和功能,形成了新的系统的质的规定性,从而表现出整体的性质和功能。

3. 协同进化观。

协同进化的观点应是生态学研究全过程中的一个指导原则。各种生命层次及各层次的整体特性和系统功能都是生物与环境长期协同进化的产物。在虚拟学习环境中,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学习主体的需求变化,系统应随之逐渐扩展和升级。虚拟学习环境中的物理环境在设计和建设时,都要对可以利用的资源和限制条件加以协调。同时,虚拟学习环境的构建是以学习主体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是主体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同时又随着主体需求的变化而变化。虚拟学习环境中的社会环境主要是在以信息技术为媒介的教学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主体间的关系的总和。社会环境优劣的前提是物理环境能否体现主体需求,反之,社会环境又影响到技术如何支持、限制或加强学习环境。例如,目前在线学习平台的学习内容,仅仅是纸质教材的翻版,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无法满足学生深入学习的需求[7]。规范环境是建立在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基础之上,是维护环境秩序的约束条件。因此,为了创建生态化的虚拟学习环境,在虚拟学习环境中应该注重物理环境、社会环境、规范环境等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4. 人文性。

语言的特殊属性决定了语言虚拟学习环境不同于其他虚拟学习环境。语言在教学领域中既是学习的媒介,又是学习的目标,因此,在语言教育与教学中,必须充分考虑语言的属性特征。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言的基本属性之一。语言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呈现人文精神的内涵,并反映其与当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语言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语言的社会功能凸显,对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至关重要,出现了语言民族论、语言人权论、语言资源论和语言软实力论,语言与社会有密切的联系。生态化语言虚拟学习环境要充分考虑目标语国家的社会文化因素,在逐步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形成了各种能力、价值观念和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方式。

参考文献

[1][6]张立新,张丽霞.生态化虚拟学习环境的设计与开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顾世民.虚拟学习环境下大学英语辅助教学模式研究——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集成框架探索[J].外语电化教学,2011(6).

[3]张立新,张丽霞.虚拟学习环境的生态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电化教育研究,2010(10).

[4]张立新,李世改.生态化虚拟学习环境及其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8(6).

[5]刘辉.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基于学科研究的大学外语教学思考[J].外语电化教学,2012(2).

外语环境 篇5

对中介语石化理论及其成因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提出了其对国内外语教学的几点启示,旨在帮助英语教学者正确对待学习者语言习得及运用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清楚地了解学习者所处的学习阶段,从而有效地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计划.

作 者:周楠 赵巍 ZHOU Nan ZHAO Rui 作者单位:周楠,ZHOU Nan(沈阳师范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沈阳,110034)

赵巍,ZHAO Rui(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沈阳,110004)

多媒体环境下外语视听教材出版创新 篇6

[关键词]多媒体 外语视听教材 出版创新

外语教材作为外语学习过程中的必备图书,有着巨大的市场,是各外语出版社的“必争之地”。同其他行业一样,产品创新是外语出版社在激烈的教材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必由之路。因计算机发展而兴起的多媒体技术为外语教材的革新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外语出版社通过产品创新引领外语教材出版的契机,应引起足够重视。

一、外语教材发展历程中阅读和听力教材的创新出版

对于外语学习而言,语料的输入是先决的,有足够、充分的输入,才能确保输出。外语教学中,语言输入的教学总是放在第一位,其课程量在外语课程设置中占比很大,因而输入型教材占据重要地位,本文所论述的外语教材也主要指语言输入型教材。

在外语教材发展历程中,主要经历了阅读和听力两个较为成熟的阶段。在无线电和录音机广泛使用之前,外语学习的方式非常有限,学习者主要通过阅读来学习外语。教材出版单位根据市场需求出版外文选本、阅读、精读等教材,如20世纪20年代周越然编写的《英语模范读本》、30年代林语堂编写的《开明英文读本》以及60年代出版的《许国璋英语》等。随着收音机和录音机的普及,听力学习成为可能,听力训练成为学习者的必修内容。教材出版商给阅读教材配上录音,同步提高学习者阅读和听力能力,深得学习者喜爱。此外,出版单位还借机适时创新研发了以听力技能为编写主线的听力教材,此类教材的出版标志着外语教材发展新阶段的到来,代表性作品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大学英语听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英语听力入门》等。听力教材以其全新的编写理念、内容和形式,给学习者完全不同的学习体验,一出版便受到好评。自听力教材创新出版后,听力课成为外语学习者的必修课之一。

二、多媒体时代全新的视听外语学习方式及视听教材的出版

多媒体技术是利用计算机对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综合处理、建立逻辑关系和人机交互的技术。多媒体技术是计算机和网络科技飞速发展的产物,被广泛运用于人类生活各领域,对教育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比如现在大多数课堂都采用多媒体教学。

语言的基本要素是声音,听力语料更能呈现真实的语言,听力教材因此受到学习者重视和欢迎。但最接近真实语言的是视听语料,因为对现实语言的理解不但包括语言本身,还包括非语言因素,如说话者的表情、手势、背景声音等,这些因素只能通过视频材料来呈现。视听语料的趣味性和真实性是阅读语料和听力语料无法比拟的,它对英语学习者的吸引力也不言而喻。大学生热衷于通过看欧美影视剧、电视纪录片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即可看出视听语料的魅力。

但这些未经专家精心编选的视听语料用作语言学习材料时,其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第一,重情节和视觉效果而导致语言呈现较少,常使学生获得的语言输入量不多,对提高语言能力的作用有限;第二,影视剧中非规范表达较多,外语学习者无鉴别能力,接触大量非规范表达对学习标准的外语也有不利影响;第三,系统性不足,学习者无法根据难易度、主题内容的全面性来选择资料,难以实现普通教材事半功倍的效果;第四,缺乏有效的视听理解练习,学生看完精彩视频后不能对视听理解的程度进行检查,因而无法对症下药来改进视听学习过程中的缺点,提高学习效率。上述不足严重影响了视听语料的使用效果。

鉴于多媒体技术的成熟、视听语料的广泛传播和外语学习方式的改变,外语教材出版社又一次创新研发了视听教材,推进了外语课程设置的改革。目前,视听教材多与培养“说”的能力结合在一起,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新世纪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等。大多数高等院校的英语听说课均已升级为视听说课。视听说教材的出版和广泛使用标志着外语教材发展新阶段的到来。

三、视听外语教材的创新出版基础

随着多媒体技术日益发展和对视听教学认识的深入,外语教学对视听教材更是求之若渴。视听教材的出版不过10年左右,利用已有视听说教材及教学上取得的经验,出版商在视听外语教材的创新出版方面仍有很大空间。视听教材有其坚实的语言理论、科技和运用基础,为外语教材的创新出版以视听为方向提供了保证。

1. 语言理论基础:多模态话语理论的发展

随着话语分析研究的不断深入,语言学家们发现仅从语言的角度分析话语已有很大局限性。话语分析中,除了研究语言系统和语义结构本身,还应考虑其他非语言的意义表现形式,如图像、声音、动作等,因为很大一部分话语意义正是由这些非语言因素体现的。基于这样的认识,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兴起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多模态话语理论研究的深入也给外语教学带来了新思路,在外语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多媒体话语理论,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使学生采用文字、声音和图像三种方式相结合的多模态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充分接收外界信息,帮助学生学习包括语言和非语言信息在内的更为全面的外语。视听教材可以完美实现多模态学习方式,是多模态话语理论的具体运用。

2. 科技基础: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的普及

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的普及为外语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条件和环境。现在多数大中小学的教室均配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如PPT投影仪、计算机等,有的学校甚至为学生配备了电子书包、平板电脑等移动阅读设备。这些设备均可播放视听材料,使课堂上进行视听教学有了可能。此外,这些设备均有强大的功能,可以运行以视频资料为基础的多媒体软件,如视频配音软件。这些功能大大延伸了视听教材的创新空间。网络传输性能的提升则为传送视频作业及进行视频交流提供了条件。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成熟和普及,视听外语教材和教学的全面推广条件已经成熟,将引发外语教学的革命。

nlc202309040028

3. 运用基础:视听测试的推广

科技的发展一方面推动学习方式的变革,同时也促进了外语测试的革新,如听力教学的推广曾导致听力测试的形成。随着网络多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外语测试理念又一次发生变化,国际上一些主流英语考试机构开始推出基于网络的考试(IBT,即Internet-Based Test)。IBT与传统的纸质考试相比,其优点之一就是为测试学习者的视听能力提供了可能。因视听能力更能全面反映一个学习者的语言理解能力,所以得到了全球外语教学界的广泛关注。视听测试的推广为外语教学目标提供了方向性的引导,要求外语教学把视听能力培养作为目标,从而促进视听教材的发展。

四、视听外语教材创新的一些设想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深入研究、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的普及以及视听测试的逐步推广,为外语教材的编写创造了新条件,也提出了新要求。从上述语言理论、科技、运用基础的分析可知,视听应是多媒体时代创新型外语教材的发展方向,根据市场需求和超前的预见力,开发实用的视听外语教材将会使出版社在外语教材出版方面占据领先地位。

1. 传承成功传统产品的优势。比如广受国内学习者喜爱的《新概念英语》,具有选文幽默、短小精悍、难易梯度合理、系统性强等特色。又如,以情景会话为特色的《走遍美国》,情节感人,人物发音标准,体态语言丰富,内容涉及美国各地风土人情、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还融合了歌谣、说唱、卡通等知识呈现方式,是体现最新交际法的上佳视听教材。上述成功教材的特色在开发全新的视听教材时,可以参考借鉴。

2. 与其他语言输入学习模式结合。视听资料的出现增加了一种外语输入方式,已有多个出版社推出了供高等院校使用的视听说教材,这些教材虽以视听为核心,但为了与“说”技能培养配合,主题内容多囿于生活、学习和工作方面,无法很好地体现视听材料丰富多彩的特色。因此,可以开发结合视听、阅读、听力等多种输入模式的教材,增加视听输入量。比如视听和阅读的结合,利用传统阅读教学优势和全新的视听教学特点,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于2010年出版的《全新版大学英语视听阅读系列教材》就是视听和阅读创新结合的有益尝试。再如,课外读物与视听结合,开发视听读物,其优势将会大大超越以文字为主的传统读物。

3. 与培养输出技能的教学内容结合。外语学习需要培养听、说、读、写、译五大技能。在视听教材的设计中,除了开发与读或听这两种输入技能结合的教材,也可开发与说、写、译技能培养结合的教材。比如,将视听与翻译结合起来,可设计让学生看视频进行口头翻译的练习,以提高学生的口译能力。又如,将视听与口语结合,学生看视频后,为视频配音,训练口语表达。

4. 多种话语模态的融合。充分利用视频可以同步展现字幕特点,设计多模态教学活动。比如:字幕采用完整呈现、关键词呈现、译语呈现等方式,通过视觉模态、听觉模态、语言模态的结合,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让他们循序渐进掌握语言,提高理解能力。

5. 与电子教材同步开发。电子教材的最大特点即学习的多模态化,能够便捷、完美地展示视听教材。iPad掀起了平板电脑革命,平板电脑可能会大大推动电子教材的普及。在开发外语教材时,可以利用这一良机,同步开发视听电子教材,设计实用的学习功能。比如:在电子教材嵌入视听资料的同时,整合词汇游戏、正音软件等程序,构成以多媒体为特色的互动外语电子教材。

6. 多层次开发。目前,视听教材主要集中在高等英语教育上,为基础阶段英语教育开发的视听教材相对较少。因此,开发基础阶段的视听外语教材更具必要性和可行性。比如:开发初中、高中阶段的视听英语,将大大提升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技术的日新月异为外语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方式。外语教材的革新是教材出版社发展的动力,在多媒体时代,开发视听教材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新方向,若能结合平板电脑的功能同步开发互动视听电子教材,则必将引领外语教材的出版。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外语教学环境中的话语行为 篇7

1 外语教学与教学话语

外语教学是在特定环境下对语言发生行为的过程。它是一种通过语言来完成对该语言的教学过程 (Vivan Cook 2000) 。这样, 在教学中使用的语言也就自然地形成了一个特定的概念, 我们称之为“教学话语”。它除了被用作从事教学活动的教学工具以外, 还用来使学生理解在课堂上要学习的材料。因此, 无论是学生在教学环境中要学习的语言, 还是我们在教学过程所中使用的话语本身, 可以说都是一个教学上的意义。

教学环境形成于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本身又为话语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它随着教学的开始而开始, 随着教学的结束而结束。也就是说, 在教学环境中所发生的话语行为主要是对教学内容和语言知识, 如单词, 句型结构, 语法现象等等作出的介绍性和解释性的行为。从这一意义上说, 语言内容主要来源于教材, 另一部分来源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话语, 使学生通过教学话语理解所学习的语言内容, 而且需要得到教师的承认 (Willian Littlewood 2000) 才具有一定的意义。在这方面表现较为突出的是, 学生对语言作出的反应基本上是被动的, 主要是根据教师的话语意图来完成的。这一情况实际上是学生在课堂上对话语的理解, 并不是为交际而进行的语言活动 (刘润清1999) 。换句话说, 学生只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某一活动作出的模仿性行为。在教学环境中学生对某一思想能作出表述, 仅仅说明了学生能完成一个教学话语的要求, 它没有明确的交际意义。因此, 学生对语言的学习和掌握始终与教学环境中对话语的理解有着直接的关系, 无论我们怎么去看, 就教学环境本身而言, 它就必然会产生教学上的话语, 并通过这一话语得到和掌握运用外语的机会。

2 教学环境中的话语行为

学生在外语教学环境中对语言的理解实际上首先是对教学话语的理解, 教学内容是学生进入外语学习状态的前提条件, 而学习过程中对教学话语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掌握和运用外语的能力。总体上说, 教学环境并不影响学生对话语的理解, 因为不管在何时、何地, 只要是使用语言, 都会涉及到对话语的理解问题。从这一点上说, 理解是一个广义上的概念, 在教学环境中学生对话语的理解亦是如此。在这一环境中, 话语行为主要是通过教学来实现, 而教学又是一种以教学内容和教师话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对语言进行重新组合, 并以话语的方式从事教学活动。因此, 在教学环境中, 学生无论是理解单词还是理解语句, 始终是在教学内容和教师的话语中展开的对语言的认识。这并不影响外语的教学过程, 但它对理解却有一定的限制作用。有一点值得说明的是, 教学环境中的话语只是一种教学提示, 或者说是迎合于提示的教学内容的延续。

这一点在44名学生中所做的调查结果可以得到证实。调查目的是了解在教学环境中学生能否通过教学的话语使用他们曾经学过的“I’d like to...”来表达思想。教师说:Let’s express the following Chinese in English.

1) 我真想买这本书。

2) 我很想知道。

3) 我不想打扰你。

这一话语的目的意图很明确, 接下去就要看学生作出如何反应了。对第一句话, 有30名学生 (68%) 做出如下响应:“I want to buy this book very much.”;有11名学生 (25%) 说“I really want to buy this book.”;只有3名学生 (7%) 用了“I’d like to buy this book.”。对第二句, 有38名学生 (86%) 的表达是“I really want to know.”;其余6名学生 (14%) 的表达是“I want to know.”。对第三句, 有40名学生 (91%) 说“I don’t want to trouble you.”;其余4明学生 (9%) 则说“I don’t want to disturb you.”。

换一种话语方式, 教师说:Let’s try to use“I’d like to...”to express“我想跟你一起去”in English。44名学生众口一词:“I’d like to go with you.”。这一调查结果显示, 学生在教学环境中对教学话语的理解和作出的反应有很明确的针对性, 或者说就是一种对教学话语的延续行为。

事实上, 教学环境中的话语并不是出于自然的需要, 它是教学话语和教学环境的结合体。在教学环境中, 无论使用什么样的话语, 这种话语只存在于教学过程中, 与教学内容以及对教学内容的话语提示和理解有着直接的关系。

3 教学环境中的话语意义与话语理解

教学环境中使用的话语虽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和语言意义, 但它很难使学生对话语作出有连贯的、有意义的联系。理解教学环境中的话语意义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语言, 而运用语言的最终目的是根据一定的话语规则来实现的, 即, 将一个接一个的话语行为“构成连贯的、有意义的语言交际” (何兆熊1995) 。换句话说, 达到对话语意义的理解, 是要通过一种连贯的, 有意义的思想传达来进行的。然而, 在教学环境中, 学生对话语意义的理解是通过教学内容, 就如上文提到的调查结果所表现的那样来完成的。在这一环境中对话语意义的理解是以话语形式来引导的。毫无疑问, 话语意义的产生和对话语的理解都依附于教学环境, 并在教学环境中对话语作出一个延续性的话语行为。另外, 话语意义在教学环境中也同时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限制, 这一限制不在于话语在运用过程中的理解, 而在于如何来表现这一教学环境中的教学内容。

从语言的自身规则和规律的角度来讲, 对话语作出一致的理解或一致的响应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教学环境却是例外, 它既需要对语言的规则和规律的理解, 同时也需要对语言的规则和规律与教学话语意义相统一的理解, 并在这一基础上来完成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对教学话语的意义作出的理解, 可以说是根据教学内容来实施的, 它并非来自于连贯的、有意义的语言交际, 而是一个在教学环境中对语言的学习和掌握的重要方面。学生对话语作出的反应, 从有意义的语言交际而言, 它可能就是一种假设, 或是一种虚拟的语言现象, 它更注重于语言的外部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讲, 学生主要关注的是教学内容和理解内容, 而不是语言本身 (任素贞2003) 。虽然教学过程也是一个对语言的运用过程, 但这种运用事实上是以教学为目的, 对教学话语的一种理解形式, 或者说让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话语作出类似于模仿话语表现行为, 上文提到的另一个调查结果九证明了这一点, 教师说:Let’s try to use“I’d like to...”to express“我想跟你一起去”in English, 44名学生无一例外地做出了相同的理解。

从话语分析的角度来说, 对话语的理解是交际双方对某种思想做出的真实响应, 其结果“能使人们意识到某种价值的存在” (索绪尔2001) 。在教学环境中对教学话语作出的响应“I’d like to go with you.”是作为一种教学内容来实施的, 它着重于对话语表达的内容和句子的结构以及语法现象上的理解, 而不在于话语本身所表现的交际意义, 即, 表现话语的连贯和有意义的交际价值。教学内容是一个被指定的理解内容, 其理解产生的结果基本上符合于教师使用的话语。因为教学内容一开始就已被教学话语指定了, 只是在这一基础上希望学生能够对句子结构和语法现象做出相应的模仿行为而已。

学生对教学话语的理解和作出的反应主要理解教学内容与教学话语之间达成的统一。其理解是以指定的教学内容为基础的, 其理解过程, 即对话语的响应实际上是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话语的体现和延续过程。

教学环境营造了一个教学话语和对这一话语形式的理解方式。而这一理解方式必须与教师所制定的内容发生关系 (Luiz Paulo 1999) , 这意味着学生在教学环境中对话语的理解取决于教学内容或教学话语所指定的范围内发生行为。这样, 学生基本上是作为一个教学话语的模仿者出现在教学环境中, 而不是一个交际者在交际环境中进行有联贯的和有意义话语交流。

这一观点并不否认在教学环境中可以使学生获得语言的运用能力, 相反, 就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话语的理解而言, 这种运用语言的方式是非常必要的。它解决了教学内容和教学话语所指意义的转换, 而不是教学意义上的对话语的模仿。

4 结束语

总之, 在教学环境中, 要将学生对教学话语的理解转换为具有实际意义的对语言的运用行为, 除了要考虑使学生尽可能地利用教学话语习得语言知识以外, 还需要作另一方面的考虑, 使教学环境赋予语言运用的价值, 也就是说, 使教学环境中的话语成为连贯的和有意义的语言活动。

参考文献

[1]Cook V.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Language Teach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121

[2]Willian Littlewood Foreig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67.

[3]Luiz Paulo De Moita Lopes.What is This Class about?Formu lation in an L1reading comprehension classroom.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352.

[4]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168.

[5]何兆熊.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5:78.

外语环境 篇8

关键词:语言磨蚀,外语学习,影响因素,成因

一、引言

在当今中国,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 无论是国家、社会、家庭还是个人, 对于外语学习都给予了充分的重视。许多外语学习者从小学就开始接受正式、系统的外语教育, 外语学习历时长、投入大, 然而产出和成效却不尽如人意, 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费时低效的现象。大一新生在经历了高考后的外语学习空窗期后往往会遭遇外语水平大幅下降、学习乏力的困惑。大学生在四六级后减少或停止外语学习, 其语言知识和能力在大学毕业前往往会发生严重的退步和退化, 导致毕业时外语交际能力和工作能力差强人意, 令人不禁生出无限的感慨和诧异。这零零种种, 究其根本, 语言磨蚀是始作俑者。外语学习者应遵循语言习得规律, 正确认识语言磨蚀与语言习得的关系, 了解语言磨蚀的影响因素和产生原因, 才能有效防止和克服语言磨蚀, 确保语言习得效果。

二、语言磨蚀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根据生命全程心理语言学的观点, 语言学习是—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不仅包括学习和获得的一面, 还有丧失和磨蚀的一面。语言磨蚀 (1anguageattrition) , 简称语蚀, 也可译为语言耗损、语言流损和语言摩擦, 是指个人或言语社团的任何语言或者语言某一方面的丧失, 即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者在接受语言教学之后, 由于经过若干时间不使用而产生的第二语言或外语技能和知识丧失或退化的现象, 亦可指操母语者生活在第二语言环境中而产生的母语技能退化和丧失的现象。

1980年, 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召开的“语言技能磨蚀会议” (Conference on the Attrition of Language Skills) 上, Lambert首次提出了语言磨蚀的概念, 由此开创了语言磨蚀这一新的研究领域, 确立了语言磨蚀研究在语言学的重要地位。此后, 许多的国外学者对语言磨蚀理论、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及实证研究。Lambert提出的干扰假设 (Interference Theory) 、De Bot提出的激活阈值假设 (Activation Threshold Hypothesis) 、Hansen提出的处理资料减少假设 (Reduced Processing Resources Hypothesis) 以及Jakobson提出的退化假说 (Regression Hypothesis) 等较为系统的语言磨蚀理论和解释框架, 有力地推动了语言磨蚀研究发展[3]。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国外语言磨蚀研究已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

与国外相比, 国内的语蚀研究起步较晚, 发展也相对缓慢。十几年前, 国内外语界才开始关注和重视语言磨蚀, 并开展了一些综述性研究, 对语言磨蚀进行了介绍、评述和分析, 对语言磨蚀的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理论研究。其中, 蔡寒松和周榕梳理和评述了国内外的语言磨蚀研究;倪传斌综述了外语磨蚀的影响因素, 分析了外语磨蚀的基本属性;钟书能探讨了国外外语磨蚀的研究成果对我国外语教学与研究的启示。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外语界的专家、学者和外语教育者认识到语言磨蚀在二语习得中的重要性, 投身语言磨蚀研究, 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有力地推动和发展了国内语言磨蚀研究。

三、语言磨蚀的影响因素和产生原因

许多专家学者对语言磨蚀的影响因素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倪传斌、延俊荣认为语言磨蚀主要受到磨蚀前外语水平、受蚀时间、与受蚀语的接触、年龄、外语习得方式、社会情感因素和读写能力这七大因素影响。他们对于语言磨蚀影响因素的分析和论述得到了我国外语界学者的普遍认可。我国的外语学习者在以汉语为母语的环境下学习外语, 常常会发生语言磨蚀的情况, 饱受其苦, 其语言磨蚀产生的原因和以上七大因素的影响密不可分。笔者仅结合磨蚀前的外语水平、受蚀时间、与受蚀语的接触、外语习得方式、社会情感因素五大影响因素对其语言磨蚀成因进行探讨。

(一) 磨蚀前的外语水平

根据关键阈值假说, 外语学习者应该努力提高语言知识水平和语言能力水平, 使其外语水平超过关键阈值, 尽量减少语言磨蚀。然而, 在我国, 虽然外语学习倍受重视, 但外语学习者身处汉语环境之中, 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因缺乏外语学习的环境和外语实践机会, 得到的外语输入不足, 其语言知识和技能很难达到关键阈值的水平, 因此外语能力往往更容易遭受磨蚀和流损。外语学习者只有加倍努力, 刻苦练习, 提高自身的外语水平, 以达到关键阈值, 才能尽力降低语言磨蚀发生的可能性。

(二) 受蚀时间

受蚀时间意指学习者在接受语言教学后不学习或不使用该语言的时间。受蚀时间是影响语言磨蚀程度的重要因素。Bahrick研究发现, 语言磨蚀的程度与受磨蚀的时间长短有着紧密联系, 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磨蚀呈现“前快一中慢一后快”模式的动态变化, 即学习者在减少或停止外语学习后的开始几年, 其语言水平耗损比较大, 而在中间阶段则不大或没有耗损, 等到后期其耗损又加剧。语言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工程, 需要长期坚持和练习, 学学停停的模式必将导致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的退步和退化。许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就减少投入甚至投入时间和精力学习外语, 却期待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提升外语水平, 完全不切实际。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语言受蚀的时间也在累加, 语言磨蚀的程度就会增大, 外语能力退步退化势必发生并日益加剧。四六级考试后的大学生在毕业前的1-2年中, 减少或停止学习外语, 缺少机会接触和使用外语, 很快就会发生严重的语言磨蚀。因此, 外语学习者应牢记“前快”的警示, 坚持学习, 时常温习以减少受蚀时间以防止语言磨蚀或减小语言磨蚀的程度。

(三) 与受蚀语的接触

与受蚀语的接触也是影响语言磨蚀的速度和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与受蚀语接触频率高、时间长就不容易发生语言磨蚀, 反之, 则容易发生语言磨蚀。此外, 与受蚀语的接触方式也对语言磨蚀具有重要影响。在我国, 外语学习者与受蚀语的接触方式是人工接触, 而非自然接触, 即人为地创设目标语语境, 这种接触方式增加了语言磨蚀的可能性和速度。在日常生活中, 外语学习者与受蚀语接触很少, 练习和实践的机会少, 绝大多数外语课堂又都是中国教师授课, 且听多说少, 并非沉浸其中, 课堂中与受蚀语的接触量、时间及方式也并不理想, 总体而言, 外语学习者与受蚀语接触的时间、方式和频率都决定了其外语能力很容易发生语言磨蚀。与受蚀语接触的减少和停止也可以较好地解释大学生在四六级后外语能力快速退步, 毕业时所剩无几的现象。因此, 外语学习者应坚持学习, 保持并加强与受蚀语的接触, 才能防止或减少语言磨蚀, 提高外语学习效果。

(四) 外语习得方式

Reber指出, 人们能够按照两种本质不同的学习模式来完成复杂的任务, 即外显学习模式和内隐学习模式。内隐学习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是更先进的学习方式。内隐学习能长久保持记忆。外显学习则不像内隐学习那样能在大脑中长久保持记忆, 容易被遗忘, 所以通过外显方式获得的知识更容易被磨蚀。我国的外语学习者从小到大多是通过仿读仿写、死记硬背单词、句型和课文等方式进行“强迫”记忆, 是典型的外显学习, 以这种方式习得的外语知识很容易受到磨蚀。因此, 外语学习者应大量地接触目的语, 采取理解记忆和沉浸式的学习方式, 进行内隐学习, 培养语感, 掌握外语, 减少语言磨蚀的发生。

(五) 社会情感因素

情感因素对外语学习影响举足轻重。相关研究表明, 学习者若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 就能理性摆脱受语言磨蚀的影响。Nagasawa对7名学习日语的美国学生调查表明强动机和持积极态度的学习者外语磨蚀程度低。然而, 被动使用英语, 被动学习英语的现象在我国并不少见。一些外语学习者保守被动, 存在着一定的畏惧心理, 担心语言表达错误, 害怕丢面子, 在语言课堂上选择沉默, 不回答问题, 不参与课堂活动, 甘心做听众, 在日常生活中更是拒绝使用英语。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抑制行为, 即为自我保护而采取的回避或退缩行为。这种拒绝使用语言的抑制行为势必会造成语言磨蚀。外语学习者应保持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强烈的学习动机, 积极理性地对抗和应对语言磨蚀。

四、结语

语言磨蚀作为语言习得的伴生事物, 是外语习得过程中的自然现象。外语学习者应正确认识和对待语言磨蚀, 了解语言磨蚀的影响因素和产生原因, 掌握规律, 积极应对, 定期复习, 通过减少提高磨蚀前语言水平、增加和改善与受蚀语的接触、改进外语习得方式、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与动机等方式, 尽量避免和减少语言磨蚀, 提高外语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蔡寒松.生命全程心理语言学:理论和实践[J]外语教学和研究, 2001 (1) :3-7.

[2]Lambert R, Freed B.The Loss of Language Skills[M].Rowley, Mass:New bury House, 1982.

[3]蔡寒松, 周榕.语言耗损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 2004 (4) :924-926.

[4]倪传斌, 延俊荣.外语磨蚀的影响因素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6 (1) :50-55.

[5]倪传斌.英语磨蚀的本质属性[J].外国语, 2007 (1) :40-47.

[6]钟书能.语言流损研究对我国外语教学与研究的启示[J].外语教学, 2003 (1) :66-70.

[7]Bahrick H.P.Fifty Years of Second Language Attrition Implication for Program matic Research[J].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84 (1) :105-118.

[8]郭秀艳, 崔光成.内隐学习本质特征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 2002, (1) :43-46.

外语环境 篇9

建构主义教育家Glaserfield认为, 教育就是赋予学习者独立思考的权利, 教师对建构主义教育学的实践是使用对话而不是向学生灌输信息, 教师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向学生提出概念、观点等, 问题留给他们去探究, 问题解决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胜任感和快乐, 这对促进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同时, 建构主义也认为环境是建构他们背景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总是在一定的外围环境中进行的, 外语学习更是如此, 学生对语言环境理解得越多越对语言学习越有帮助。

2 课堂微观环境的含义

课堂微环境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总的因素, 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 外部环境条件, 它指的是声音、温度、照明以及教室内的布置、设施等条件;2) 情感环境, 即学习者的内在环境条件, 它指的是学习者的动机、兴趣、毅力等心理环境;3) 语言学习的社交条件, 它包括独自学习和合作学习以及课堂上的人际关系等;4) 生理条件, 如适宜的学习时间、健康状况等。

3 从客观环境入手, 为学生创造适宜的外部学习环境

外部环境是指学习者学习期间的外在的客观条件。其一, 它包括学习者学习时各种声音对他们的影响;其二, 学习者在学习时所处的室内外温度、光线等是否适宜;其三, 学习者所处的教室内外的布置、设施等条件。

1) 创设有益于学习者学习的声音条件, 消除不利于学习者学习的其他噪音。学习者在学习时的声音主要来自于授课教师、室内的辅助教学设备等。首先, 教师的授课声音很关键, 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师抑扬顿挫、柔和可亲的授课声音会使得学生听起来悦耳、亲切、舒适, 自然就让学生处于一种心旷神怡、愉悦的精神状态, 就会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相反, 如果教师的声音太大甚至有点刺耳, 学生听起来就很不舒服, 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产生莫名其妙的疲劳厌倦的感觉;如果声音过小, 也会感到听课时较为费力, 稍不留神, 就会错过重要的内容, 这样, 会使得学生在听课较为费神, 从而产生焦虑感。其次, 影响学习者学习的声音便是辅助教学设备了, 如麦克风、录音机、电脑网络等, 他们的合理使用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快捷地教和学。但是, 在使用它们时, 切记调好声音, 保持声音质量良好, 听起来悦耳, 这样就会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得知识, 理解教学内容, 特别是外语语言的教学, 可利用的资源较多, 会以更多的语言输入渠道方便于教学, 更好地为教学服务。然而, 近几年来, 不少的英语教师, 为了说话时省力气, 往往使用讲课宝或者是扩音器之类的辅助设备。对此, 笔者曾经做过一个调查, 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这种声音听起来不舒服, 甚至说是有些刺耳, 远不如教师的原声听起来那么好听、自然。

2) 为了增加学习者在室内学习的舒适度, 在特别冷的时候应开启空调或其他取暖设备等, 这样学习者的手脚不至于冻僵、冻伤;在炎热的夏季, 一定要设法让室内的温度降低到人们感到舒适的温度。据科学分析, 当人处在摄氏26度以上时, 大脑思维开始迟钝, 这是临界点, 如果高于摄氏30度, 人会较多地流汗, 汗液会浸湿衣物, 使得学生因缺水而产生饥渴, 所以, 保持室内舒适的温度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3) 关于室内的布置和设施, 切忌把教室布置得花里胡哨的, 这样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灯光过于强烈或过于暗淡, 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有条件, 教室里的窗帘可以每年按照季节的不同而更换, 比如在冬季换上暖色的, 给人温暖舒适的感觉, 在夏季换上冷色的, 给人凉爽的愉悦感, 这样会给学生良好的感觉和舒适的环境, 让他们学得开心。

4) 选择名人名言张贴于教室四周的墙壁上, 并定期改变其内容。这样不仅使学生感知学习的氛围, 还能扩大他们的知识面, 从而鼓励和促进学生的学习。

4 努力打造学生学习的内在情感环境

情感环境是课堂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即学习者的内在环境条件, 它通常是指学习者的动机、兴趣、毅力等心理环境。

1) 根据学习者的年龄、不同的学习阶段和学习目的等, 研究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设法找到激发他们学习动机的方法。动机, 一般被视为内在的动力, 一种情感作用, 一种使人采取行动的欲望, 一般可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根据实证调查研究的结果, 内在动机往往比较持久;而外在动机是指来自学习者本身以外的动力, 一旦外部条件消失, 其外部的学习动机也会随之减弱乃至消失。所以, 在选择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时, 注重以内在动机的激发为主, 适当结合外部动机, 这样, 他们的学习动机才能更持久。

2) 在教学过程中, 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毅力。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能够长期保持学习兴趣是关键。近几年来, 不少学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 认为情感因素对学生学习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教师应多多关注这方面的研究, 以便把研究的成果运用于教学之中, 努力使学生在学习中保持最佳的情感状态。

3) 努力为学生打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课堂氛围, 为课堂微环境创造学习的社交条件。

(1) 要做到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必须树立课堂教学交往观。教师从课堂主宰地位转向伙伴角色, 由教授者变为促进者, 由管理者变为引导者、合作者, 平等参与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教师要成为教学过程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 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在生生交往、师生交往、课堂互动、资源共享、分工合作的课堂氛围中, 体会学习的成功。

(2) 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根据建构主义教育学的观点, 教育要赋予学习者独立思考的权利,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引导学生学习, 向他们提出问题, 引领他们去探究、去学习, 而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 而且获得了成就感和快乐, 这对促进他们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3) 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良好师生关系。良好的情感环境, 是学生学习时不可缺少的内在微环境, 学生只有亲其师, 才能信其道, 如果没有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就不可能学会进行交际, 如果没有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 学生就会产生焦虑、害怕等不利的负面因素。

5 创造课堂微环境还要关注学习者的生理条件

学生健康的生理条件是他们能够高效、愉快学习的前提条件, 适宜的学习时间、充足的睡眠、健康的身体和饮食习惯是有效学习的保证。有调查显示, 身体的健康程度和学习成绩呈正相关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 教育学生注重锻炼身体, 劳逸结合, 在学习中才能提高效率, 事半功倍。有的学校, 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或出什么成果, 无限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 这是不科学的, 是违反教学规律的。

综上所述, 课堂环境是立体的、全方位的, 而不是像一般人看到的那样简单, 它不仅只是由老师、学生和教室等看得见的客观存在所构成, 它还拥有更多的内涵。作为一名教师, 努力打造课堂微观环境有着深刻的意义, 它不仅能使学生高效率地学习, 取得更好的成绩, 也能使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摘要: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课堂是学生学习最主要的环境之一。如何营造这个微观环境是一门艺术, 也是一门科学。该文从几个方面对课堂微观环境进行了分析, 并就如何营造课堂微观环境、提高学习效果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课堂微观环境,客观环境,情感环境,建构主义

参考文献

[1]Kramsch C.语言教学的环境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 2000.

[2]Williams M, Robert L.Burden.语言教师心理学初探[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3]王坦.合作学习的原理与策略[M].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1.

[4]黄永红.跨文化交际学教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环境工程专业外语教学的现状与建议 篇10

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和交流, 使人们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 更方便地进行国际交流。因此, 社会对高等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的外语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适应社会需要, 高校在英语课程教育上设置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基础英语有各个高校的外语学院承担, 着重培养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专业英语以前作为选修课在不少专业做了设置, 现在变得更为普遍, 几乎所有的专业都有专业外语, 而且作为必修课, 成为现代化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 让他们能够用英语交流信息”, 是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和根本, 开设专业英语这门课当然也不能偏离这个根本, 应该帮助学生熟悉并掌握专业英语词汇、特点和表达方式, 能够阅读并获取国外与本专业有关的科技信息, 并能够与国外的同行进行交流。

学生进入毕业设计阶段需要查阅大量国内外科技文献, 是对专业英语的应用阶段。但大部分学生在查看外文资料时, 困难很大, 大大限制了学生知识面的扩展, 也影响了毕业课题研究工作的深入进行。虽然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 但在应用时却是如此不尽人意, 我们应该深入思考一下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教学环节存在什么问题, 应该如何改进。这些都是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和讨论的问题。

二、现状及存在问题

1.学生现状

目前我国的英语学习仍然存在应试倾向, 基础英语的学习目的是通过四六级考试, 因此学生就围绕着考试这个指挥棒展开学习。一旦通过, 基本上就可以停止英语学习了。事实上即使通过了国内统考, 学生的听说能力仍然较差, 很难进行日常的外语交流。

本科三年级开始进入专业英语学习阶段, 很多同学并不清楚学习这门课的目的, 只是为了毕业凑学分, 很少有同学是为了提高专业外文文献的阅读能力。因此在学习过程中碰到困难就退缩, 抱着能及格即可的心态学习。在课堂上缺乏主动性, 表现低调, 不敢出声阅读, 不能积极回答问题, 只能靠老师点名回答问题, 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 课堂气氛沉闷, 不利于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

2.重视度不够, 师资队伍不强大

目前各高校的专业外语教师一般有专业教师担任, 且大部分是年轻教师, 虽然精通专业知识, 但外语水平有限, 对外语教学方法和规律知之甚少。教学过程中经常是孤军奋战, 缺乏团队支持, 几乎没有专门的英语培训, 个人外语能力难以大幅度提高。因此专业外语课就变成了汉语专业课, 或者是学习专业词汇和翻译, 学习内容枯燥, 学生缺乏兴趣。专业外语课对教师的外语水平、专业知识、执教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课程设置不恰当, 学时太少

专业外语课程的学时设置一般都不太多, 新疆高校农业院校为20~40个学时,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为32学时。一般设在大三下学期或大四上学期。与基础英语的课时相比, 专业英语课时太少, 在这么短的课时安排下, 让学生掌握专业英语应用, 如果不在课下有较多的投入, 实在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

4.教学内容陈旧、方式单一

目前专业英语教材难以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公开出版的教材较少。就环境工程专业而言, 有些教材所选文章过于陈旧, 有些教材专业性与通用性不能兼顾。而且教材一般选用外文原版文献, 句子冗长, 结构较复杂, 学生学习难度大。针对课文的词汇或短语解释以及配套的长难句翻译, 相对课文来说较少或个别存在错误;课后练习缺乏、设置不尽合理。目前为止, 公开出版的教材没有配套练习册, 使学生缺乏相应的训练。由于教材所限, 课堂成了翻译课、解释课, 致使学生认为学习专业外语就是学习词汇、学习如何翻译。

三、建议

师资力量薄弱、教材落后、学时较少等问题, 几乎是工科院校的一个普遍问题, 究其原因可能是整个教学体系中重视程度不够, 投入太少, 不能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教学队伍, 教师队伍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 重中之重是加强师资, 这也是“以人为本”的一个体现, 其次是延长课时并改进教材。

1.加强师资

专业外语对教师要求很高, 尤其是外语水平, 一方面, 可以引进有国外留学经验的专业人士担任任课教师;另一方面, 对专业教师进行适当的外语培训, 提高其外语交流和应用能力。另外可以在政策上给予支持, 这可以增加教师的积极性。

建立专业外语教学团队, 增加人力投入, 包括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外语基础较好的等思想活跃的教师, 大家定期讨论, 群策群力, 对专业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 及时解决。上课形式采用全英语或必要时双语教学, 创造英语学习的氛围和英语思维的习惯。根据课程设置的需要, 编写合适的教材、选择期刊、准备多媒体素材, 创新教学形式, 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2.改进教材, 延长课时, 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

加大投入力度是关键。清末的京师同文馆设置目的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培养中外交流所需要的外交人才, 历史证明其教学富有成效, 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懂外语的外交人才, 这些人成为晚清、民国外交舞台的重要人物。京师同文馆学制8年, 以英语学习为主, 兼学其他学科, 重视汉语学习, 认为只有汉语学好了才能正确表达外文资料;重视英语应用能力, 考试方式有笔译 (英汉互译) 、口译 (将汉语译成英语) 、写英语作文等。我们的专业外语学时只有32学时左右, 又因枯燥、厌学等原因导致教学效果较差。

借鉴京师同文馆的经验并按照我国高校教育英语四年不间断的要求, 将专业英语由一个学期改为四个学期, 从大三上学期开始一直到毕业结束。

(1) 第一学期开设专业概述类课程

由于学生直接阅读专业文献困难较大, 我们可以为其做一些铺垫, 从专业概述类课程开始。以激发学生兴趣为目的, 注重实用性。教学内容选择通俗易懂又结合专业的材料, 就环境工程专业而言, 可以是目前热门话题, 也可以是国外环保方面的成功实例介绍、区域循环经济实例, 从接近日常生活的话题着手, 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同时, 注重听说读写的练习。由于这方面的题材较广泛, 可以从网站下载一些视听资料, 课堂上在听的基础上用英文写出所介绍材料的大意;另外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 用英文总结课文;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将课下自己阅读的材料做成幻灯片讲给同学听, 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和交流, 初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交流能力。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 让学生感到专业课并不是枯燥无味的, 让学生学了就要用, 把看到的、听到的通过说或写的形式表达出来, 让他们看到学习的进步, 逐步建立学习兴趣, 由厌学变成愿学;另外学生可以掌握一些常用的专业词汇, 简单的专业英文表达。

(2) 第二学期开设较深入的专业课

在初步了解专业词汇和表达的基础上, 强调向专业化、深入化方向倾斜, 选用的教材力求涵盖环境工程专业的各个方面的专业知识, 包括水、气、固废、甚至噪声的污染与治理以及环境影响评价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要求工艺介绍要全面, 作用、原理要简洁, 并指出发展方向与最新进展, 发明创新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热情, 是他们所感兴趣的东西。这一阶段的教材可以选用国外大学环境工程领域的基础概论类的外文原版教材或影印版, 或由教师根据教课内容和要求进行选编。这一阶段, 仍然要加强听说读写以及译的训练, “译”包括中英文互译, 由于涉及专业知识, 一词多意、长句、复合句增多, 能够阅读、理解并正确的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能够看懂别人的研究成果, 并讲给同行听或者将自己的东西翻译给别人听, 这也是交流的一个方面, 因此需要认识到“译”的重要性。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 学生已经比较深入地了解并掌握的专业外语词汇和表达方式。

(3) 第三学期开设专业拓展课

至此, 学生已经掌握了比较丰富的专业外语基础知识, 了解了相关专业课, 在此基础上, 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一门新领域课程的能力, 此时可以专业课程的某一个方面为切入点, 选用英文原版教材, 巩固并提高学生的外文学习能力。就环境工程专业而言, 人们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 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专业发展越来越全面, 新技术日新月异。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方面作为学习内容, 继续加强“听说读写译”的训练。由于这部分内容阅读量大, 专业性强, 学生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部阅读完, 在课堂上可以分组、分部分阅读, 然后以交流式、讨论式或演讲式的方式相互学习, 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英语交流的学习氛围。上课可采用双语课的形式, 但仅在必要时辅以汉语作为必要的补充。

(4) 第四学期为专业英语应用课

大四下学期的毕业设计阶段, 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积极开展专业外语实践, 使其成为专业外语教学课堂的延伸。教师选取环境工程专业SCI、EI的期刊文章讲述其投稿要求, 并提供几篇内容较简单、不同题材的文章作为范例, 要求学生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按照投稿要求写出英文摘要, 并与作者摘要做对比, 找出差距, 逐步提高。毕业论文完成后, 要求写出英文摘要, 并按照国际会议的要求, 制作幻灯片, 做不多于10分钟的答辩演讲, 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在制作、准备英文幻灯片和编制报告的过程中, 受到了系统而严格的训练。将英文学习、应用与毕业设计相结合, 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新探索, 是将英语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一种新尝试。

四、结语

专业外语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其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在专业上的英语应用能力。这和做学问一样, 没有捷径可走, 必须下功夫才行, 必须从上到下包括领导、教师、学生给予足够的重视, 围绕专业英语教学做好各方面的工作, 才能切实提高专业外语的教学质量, 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浩峰, 李建新.进行专业外语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高等工程教育, 1993, (1) :27-28.

[2]黄天寅.浅议工科专业外语教学的改革.苏州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4 (1) :83-86.

[3]吉雪花, 庞胜群, 辛建华.新疆高校农业专业外语教学之我见.中国西部科技, 2009, 8 (3) :95-96.

[4]陈莉娜, 贾国欣.工科专业外语教学探讨.河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21 (4) :75-77.

[5]郑朝红, 张殿清.京师同文馆与中国近代专业外语教学.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6, 8 (2) :110-112.

[6]魏栩, 边丽英.关于计算机专业外语教学的几点思考.网络与信息, 2009, (3) :33-33.

[7]李志芳, 谢红梅, 何贵青.专业外语教学方法的探讨.高等理科教育, 2008, (1) :86-88.

上一篇:生态智慧下一篇:新编“老鹰捉小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