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泵的研究及应用

2024-06-15

胰岛素泵的研究及应用(精选五篇)

胰岛素泵的研究及应用 篇1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 以及治疗技术的提高, 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渐增高的趋势, 糖尿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性问题[1]。胰岛素迄今已成为治疗糖尿病安全有效的药物之一, 一个国家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比例, 体现了其糖尿病治疗水平。胰岛素的应用, 尤其是强化治疗是预防和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有效措施[2]。传统的胰岛素治疗需一日多次皮下注射, 给患者带来痛苦, 血糖波动明显, 易发生低血糖。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 简称胰岛素泵, 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新的胰岛素注射技术, 它模拟正常人体胰岛素生理性分泌方式, 安全、可靠、方便、灵活。

1 胰岛素泵的发展历史

胰岛素泵是用于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 (continuous subcutaneous insulin infusion;CSII) 的装置, 20世纪60年代年由Arnold Kadish博士发明的可连续输注胰岛素的设备被认为是胰岛素泵的前身[1]。20世纪70年代末人们开始尝试胰岛素泵疗法, 此治疗方法被认为是控制血糖的最佳手段, 但由于相关技术的不足, 其普及受到制约。直到20世纪90年代, 随着血糖检测技术和胰岛素递药系统的发展, 胰岛素泵才开始受到广泛关注[2]。1993年, 为期10年的糖尿病控制和并发症临床试验研究 (DCCT) 结果公布, 数据表明胰岛素泵给药接近生理胰岛素分泌, 为患者生活带来极大便利, 从而确定了胰岛素泵的优势, 使得带泵治疗方式受到重视。仅在美国, 使用胰岛素泵的人数就在5年内增长了4倍。近几年胰岛素泵治疗更得到了诸多认同, 带泵治疗技术已逐渐成熟。

2 胰岛素泵结构和工作原理

早期的胰岛素泵体积庞大, 今天我们见到的胰岛素泵已高度集成化, 由电池驱动, 最小的体积仅一部手机大小, 质量一般100克左右, 随身携带非常方便。胰岛素泵根据结构不同可分为开环式和闭环式两种。现仍处于早期研发阶段, 现有的带泵治疗仍以开环式胰岛素泵治疗为主导方式。开环胰岛素泵的结构主要包括:控制器、泵体、储药器、导管, 导管一端连接注射针头, 针头埋扎部位多为患者腹部皮下, 腹腔和静脉较少。植入式胰岛素泵则是将泵体、储药器整体植入皮下, 避免外部携带的不便。使用时需通过控制面板根据血糖变化手动设置输注参数, 胰岛素泵按照设定的程序控制微型电机运转, 精确调节胰岛素的泵出剂量, 储药器一般可容纳2~3毫升药品, 每次泵出微量通过导管输入患者体内。

3 胰岛素泵的优势

胰岛素泵是目前最符合生理状态的胰岛素输注方式.它可以准确控制胰岛素输入的剂量、速度和时间, 使其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方案工作, 较好地模拟正常人胰腺胰岛细胞分泌模式, 24 h不停地向患者体内输入胰岛素。其中基础量, 可调节肝糖输出, 满足外周组织的基础糖供给, 并使血中胰岛素浓度趋于平衡。而餐前设置大剂量胰岛素可控制餐后高血糖[3], 避免了餐后高糖毒性[4], 并抑制肝糖的生成, 使两餐之间血糖平稳下降.其另一大优点是在夜间, 可根据不同时间段, 设置相应的基础量。2型糖尿病高血糖患者使用CSII治疗比采用MSII治疗能更快速、平稳、理想地控制血糖, 而且减少低血糖事件发生, 减少胰岛素用量, 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4 胰岛素泵的应用及注意事项

老年2型糖尿病 (T2DM) 患者通常病程较长、血糖波动较大, 口服降糖药或皮下胰岛素注射往往不能理想控制血糖。对于难以控制的高血糖、反复发生的高血糖或低血糖交替现象等需要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可采取胰岛素泵治疗[5]。胰岛素泵的携带原则上要求安全、方便、牢固[6]。因此, 在老年患者胰岛素泵治疗的临床护理中, 如何使病人安全带泵, 提高治疗的安全依从性是临床关注的问题。针对患者目前存在的问题的评估及加强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后, 患者带泵知识明显增加, 这对提高老年2型糖尿病胰岛素泵治疗患者安全带泵依从性至关重要。同时加强家属及陪护的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也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在胰岛素泵的运用过程中, 人为因素占了很重要的比例[7]。为了更安全和成功地使用胰岛素泵, 应进行正确的用泵指导, 以及建立一个综合的糖尿病教育和治疗体系[8]。在老年患者胰岛素泵治疗期间应注意重点加强病情观察、全面评估病人及家属、陪护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针对病人个体情况进行带泵期间的健康教育。入院评估;泵前相关知识介绍及评估;带泵流程介绍;带泵期间注意事项及家属陪护卫生宣教;饮食睡眠指导等, 做好护理计划及各班次的交接班记录, 这是老年T2DM胰岛素泵治疗患者安全带泵的重要流程

5 胰岛素泵存在问题和前景

胰岛素泵给患者带来了更便捷的给药途径, 但多年的临床观察和调查统计表明, 带泵治疗虽弥补了一些常规疗法的不足, 仍存在疗效问题和安全隐患, 约1/3带泵治疗患者因各种原因中断了胰岛素泵的使用。

5.1 血糖水平异常。

糖尿病治疗中的首要问题, 在带泵治疗中同样存在。胰岛素泵治疗中高血糖和低血糖的情况都可能出现。低血糖最为常见, 出现的原因多是胰岛素泵程序设置不当, 输注量过大、输注持续时间过长或没有结合自身饮食运动等情况调整输注参数, 高血糖情况则出现很少。开环式胰岛素泵不能通过监控血糖自行调节给药剂量, 只能靠操作者自身及时监测来避免血糖水平异常。

5.2 注射部位感染。

胰岛素泵需要持续输注, 注射针头长期插于患者皮下, 可能产生局部过敏。日常生活中针头不可避免与创口摩擦, 可导致感染。长期注射部位可能产生红肿和硬块, 不但给患者带来不适, 也会影响胰岛素输注和皮下吸收, 使用过程中需要定期更换针头和输注位置。

5.3 泵体故障

储药器内气泡未排尽, 管路漏液, 药液沉淀堵塞管路, 都会导致输注剂量变化, 引起血糖回升。这一方面取决于胰岛素泵和泵用胰岛素的质量, 同时也需要操作人员注意观察发现。

5.4 价格高昂。

胰岛素泵的价格都在万元以上, 治疗过程中的耗材也很昂贵, 使不少患者望而却步。调查显示虽然对胰岛素泵有所了解的患者达到70%, 但真正使用并能持续使用的并不多, 后期治疗费用高昂是半数以上带泵患者的最大担忧[9]。人们对胰岛素泵虽然整体看好, 但是普及率不高, 多数患者仍无法受益。

6 胰岛素泵前景

自第一台胰岛素泵发明以来, 带泵治疗技术一直走在糖尿病治疗的前沿。从开环系统到闭环系统的研发, 从人胰岛素到胰岛素类似物的使用, 胰岛素泵治疗方式已经自成体系, 相关技术的研究都在兴起, 正逐步走向新的纪元。胰岛素泵及泵用胰岛素仍存在技术瓶颈, 但发展空间很大, 对带泵治疗技术的研究将进一步促进人工胰岛的实现, 糖尿病治疗也将获得长足的进步。

胰岛素泵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并不长, 从美敦力针对中国患者推出中文界面的胰岛素泵开始, 中国的胰岛素泵生产也开始渐渐发展起来, 并很快有了一席之地, 近几年我国自主研制的无线微创胰岛素泵也已问世, 开始具备了与进口泵的竞争力。全世界糖尿病患者群体已相当庞大, 大多数还在进行不便的多次皮下给药, 虽然胰岛素泵的普及仍需要一定时间, 但作为糖尿病治疗的最佳手段, 胰岛素泵的潜在市场是很广阔的。

参考文献

[1]尤黎明.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427-441.

[2]Weissberg-Benchell J, Antisdel-LomaglioJ, Seshadri R.Insulin pump therapy:ameta-analysi[J].Diabetes care.2003.26:1079-1087.

[3]Schiel R.Continuous subcutaneous insulin in-fusion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J].TherapApher Dial, 2003, 7 (2) :232-237.

[4]彭建华.胰岛素泵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内分泌分册, 2001, 21 (1) :234.

[5]于意轩.胰岛素泵临床运用进展[J].临床荟萃, 2008;23 (1) :72-4.

[6]符雪彩, 王欣然, 苗凤茹.胰岛素泵的临床运用及护理[J].现代护理, 2007;13 (1) :82-2.

[7]马建化, 陶小军, 吴锦丹等.胰岛素泵临床操作中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J].中国糖尿病杂志, 2007;15 (6) :380-1.

[8]李维辛, 严祥.老年2型糖尿病和胰岛素泵[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7;5 (24) :470.

胰岛素泵的研究及应用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3年3月至2008年6月对51例老年糖尿病人(均明确诊断)进行胰岛素泵的强化治疗。男42例、女9例,年龄53~92岁,平均年龄72岁,病程最长的达35年,最短的2年,其中i型糖尿病13例,2型糖尿病38例。在病人的选择上我们遵循以下原则。

(1)病员自愿接受Minimed胰岛素泵的治疗,每天9段血糖监测;(2)病员神志清楚,能对答切题;(3)具有一定的文化层次;(4)生活能自理,或家属能积极配合,动手操作;(5)均服用降糖药或长期注射胰岛素血糖仍控制不良或血糖波动较大;入选的51例病员均符合上述条件,文化程度大学38例,中学11例,小学2例。

1.2 胰岛素泵的组成和功能

Minimed胰岛素泵大小如BP机,由泵、注射器和与之相连的输液管构成。泵由微电脑控制,可以设定12种不同的基础率、餐前大剂量及其他特殊选择。其功能是模拟人体胰岛β细胞的功能,根据病员个体的生理需要,持续24h把胰岛素泵入患者皮下发挥作用,保证血糖达标,以控制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危险性。

1.3 方法

采取自身前后对照方法,对51例糖尿病病员置泵前后1周每天9段血糖监测,包括三餐前后、睡前、2AM、5AM,观察置泵前血糖及置泵后血糖控制情况、有无低血糖和黎明现象的发生。

2 结果

51例糖尿病病员应用胰岛素泵前后空腹与餐后2h血糖、血糖达标天数、低血糖和黎明现象的次数进行比较,见表1。

经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由表1可以观察到51例病员置泵前后空腹与餐后2h血糖、血糖达标天数均有明显差异(P<0.05),低血糖和黎明现象的次数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51例病员对胰岛素泵的依从性较好,5例病员带泵出院,46例病员带泵1~3周血糖控制良好,取泵后继续注射胰岛素治疗,随访3个月~2年,除1例病员因肺Ca去世外,其余病员血糖稳定,控制良好。

3 护理

3.1 置泵前的护理

3.1.1 心理护理

我们对所有入选病员进行了调查,51例病员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主要担心的是:胰岛素泵是否真的能让血糖达标;出现故障如何处理;针头埋在体内会有不适;埋管如何固定,是否牢固;脱落了该怎幺办;担心不能洗澡及会不会出现低血糖;我们针对病员关注的相关问题,拟定了“致胰岛素泵置入病员的一封信”,把以上问题以浅显易懂的语言逐一进行了解答,并在术前以一对一的方式给病员及家属进行仔细的讲解,解除了病员的思想顾虑,取得了病员及家属的配合。

3.1.2 准备工作

(1)置泵前病员需洗澡更衣,病情不允许洗澡的要清洁腹部皮肤,贴身穿宽松的棉质或真丝衣物,裤腰不能太紧;(2)在置泵前24h停用中长效胰岛素,改用短效胰岛素泵入,在安装前将药液置于室温下(25℃左右)4~6h备用;(3)部位的选择:可选择腹部、大腿外侧、手臂三角肌等,本组所有病员均选择腹部置泵,距离脐周5cm的位置,避开因长期注射胰岛素致的硬结及裤腰部份。

3.2 置泵中的护理

(1)备齐用物至床旁,嘱病员平卧或半卧位,选择腹部适当位置消毒皮肤,直径约10cm;(2)用专用配套空针抽取胰岛素,缓慢灌入储液管,致充盈并确认整个管路无空气;(3)正确安装输注装置,安装完毕后设定泵输注3~5U胰岛素,以针尖有1粒液珠溢出为宜;(4)使用专用的助推器将针置于皮下,拔出针心后,固定,注意将管路盘好,避免折叠,并留一定的管路缓冲,泵体可以别在皮带或放在裤兜里;(5)设定基础率,即仿人胰岛B细胞持续分泌胰岛素,遵医嘱根据病员的血糖情况把1d24h分成几个时段,设定病员每段每小时的胰岛素需要量,胰岛素泵会根据设置匀速的泵入胰岛素,控制空腹血糖;(6)设定餐前大剂量,指遵医嘱根据病员进餐和活动情况在三餐前15~30min注入较大剂量胰岛素,控制餐后血糖;(7)设置完毕后,用腰带夹将泵固定在腰带上或放在口袋里,原则是要安全、方便和牢固。

3.3 置泵后的护理

3.3.1 监测血糖极为重要

置泵后应每日3餐前、后;睡前;2AM;5AM九段进行血糖监测,观察血糖控制情况,根据血糖调整基础率和三餐前大剂量,能有效克服低血糖及黎明现象。

3.3.2 故障排除

置泵后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1)输注装置堵塞,当出现堵塞报警时,嘱病员平卧,检查输注装置是否扭曲或管道有气泡阻塞,如为气泡,应快速将泵分离,排除空气后接上;如2者均不是,可用IML注射器吸取少量无菌生理盐水,检查针套管是否阻塞,必要时可更换输注装置和输注部位;(2)更换电池:屏幕无显示或显示不全,泵会发出长鸣警告,此时需更换电池。一般为每2个月更换1次;(3)低药量或无药量报警:每4分钟会发出一次短鸣警告声,需及时更换储管液,通过储管液槽窗可观察到胰岛素的余量,一般在剩余15~20个单位即可更换新的胰岛素;(4)餐前大剂量注射后30min报警:餐前大剂量注射后30min如未进食,仪器会发出音乐声,提醒及时进餐,避免低血糖。

3.3.3 饮食和运动

(1)带泵后的饮食治疗仍然是至关重要的,患者应保持低脂、低碳水化合物、高纤维的食物。每次餐前大剂量注射15~30min后需及时进食,以防低血糖的发生。如果进餐量加大,可随时输注补充量。(2)合理的运动可恢复糖代谢,预防和控制并发症的发生。本组大多病员因带泵顾虑不敢活动,同时年龄超过70岁的病员有21例,且大多合并其他疾病(高血压、冠心病、慢支炎等),对这类病员我们提倡适当活动,如散步;而年龄<70岁,且无心脑疾患的病员,我们建议适当运动:每天3次,每次30min的运动。可以打太极拳、快走、骑自行车、游泳、打门球、高尔夫球等等,因人而异。每次活动前后检查针头及导管固定情况,教会病员在游泳、做X光、CT等放射检查时,需暂时断开泵:只需轻轻拧注射管上的快速分离器即可分离泵,待活动完后重新接上便可。

3.3.4 预防感染

(1)置泵前指导病员清洁皮肤,有皮肤病的患者需治愈后方能安装;(2)置泵时需严格按照无菌技术操作进行;(3)长期带泵的患者应5~7d(秋冬季可7~10d)更换1次注射部位[2],避开上次注射部位3~5cm;如注射局部发红、有硬结、疼痛,需消毒局部或更换注射部位,由于护理及教育病员得当,住院病员及出院随访的病员均无一例发生穿刺部位感染。

3.3.5 出院指导

(1)我们针对个体,对不同情况的病员逐一进行面对面及书面的糖尿病相关饮食、运动、胰岛素泵操作要领、故障排除等健康教育,经反馈及回访,均取得满意效果,也赢得病员的好评。(2)每天需测4~6次血糖,睡前必测,每月至少测1次2AM的血糖;至少每3个月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3)每月门诊随访,如无异常,3个月后每季度随访1次;

4 讨论

糖尿病是常见的代谢系统疾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近20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1980年全国14省市30万人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糖尿病的患病率为0.67%[3],1994年全国19省市21万人的调查,患病率为2.5%(人口标化率为2.2%),糖耐量减低(IGT)为3.2%(人口标化率为2.1%)[4],亦即每12个成人中就有一人患糖尿病,这一数字与同等发展水平国家的数据相近,比1998年增加了近3倍。但目前糖尿病的发病机理不清楚,仍没有根治糖尿病的方法,但高血糖对全身大小血管及人体重要器官的损伤是众所周知的,故控制血糖达标是减少糖尿病并发症、降低致残率、死亡率的重要措施。老年糖尿病人多属2型糖尿病,随着年龄增长伴有多器官功能减退,而二甲双胍、噻唑烷二酮类及作用强且作用持续时间长的磺脲类等都不宜选择[5],且大多病员存在胰岛β功能衰竭,需要长期依赖注射胰岛素来维持生命,但每天注射胰岛素不仅增加病员的痛苦,也给病员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降低了病员的生活质量。我们自2 0 0 3年引进美国Minimed507胰岛素泵,为51例住院老年糖尿病人置入胰岛素泵强化血糖治疗,研究发现病员空腹与餐后2h血糖以及血糖达标天数均较置泵前有明显差异(P<0.05),低血糖和黎明现象的次数差异也有显著性,使病员的血糖尽快达标,且方便安全。同时胰岛素泵体积小,便予携带,操作简单,病员易于接受,减轻了糖尿病员每天多次注射胰岛素的痛苦,提高了病员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林东平,孙健,吴万龄,等.2型糖尿病患者门诊使用胰岛素的有效性、实用性、安全性的初步研究[J].中国糖尿病杂,2003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第九次全国糖尿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03,32.

[2]吕丽雪,刘俊卿,吴彩勤.多数量和多品牌胰岛素泵在临床应用中的护理安全管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12:29~30.

[3]全国糖尿病研究协作组调查研究组.全国14省市30万人口中糖尿病调查报告[J].中华内科杂志,1981,20:678~83.

[4]Pan XR,Yang WY,Li GW,et al.Prevalence of diabetes and its risk factors in China,1994.National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ooperative Group[J].Diabetes Care,1997,20:1664~9.

胰岛素泵的研究及应用 篇3

1 心理护理

由于糖尿病患者一般病史较长, 多数出现程度不同的焦虑、抑郁等负性心理变化[1], 加之胰岛素泵这一治疗手段尚未在国内广泛应用, 虽然大多数患者愿意接受治疗, 但由于对之了解甚少, 仍存有一定的心理疑虑和负担, 主要表现在: (1) 担心血糖控制不好, 影响疗效, 延误疾病治疗; (2) 担心终身带泵会影响正常生活和学习, 担心一旦发生故障的处理问题; (3) 担心出现低血糖反应; (4) 考虑费用问题, 致使有的患者从心理排斥这一治疗手段。针对以上各种心理问题, 护士必须向患者介绍糖尿病发病机制, 胰岛素泵的作用原理、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及机器发生报警后的应急处理, 使之明确所有需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均可应用胰岛素泵治疗[2];要告知患者如何观察低血糖反应, 出现后的处理方法;要告知患者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试验业已证明胰岛素泵能明显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危险性[3], 同时避免了每日多次皮下注射之痛苦, 能在愉悦的状态下进行正常的工和生活。经过耐心细致的解释, 介绍成功案例, 患者及其家属逐步消除了疑虑和抑郁, 自愿接受了这一治疗手段。

2 临床护理

2.1 置泵前的准备和护理

胰岛素泵为电脑控制的高科技产品, 必须选择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接受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作为治疗对象。安泵前3~7d先在餐前皮下注射短效胰岛素, 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 等血糖平稳后可按泵, 对于病情较重这可直接带泵。在此期间, 护士应督促患者洗澡、更衣, 以防皮肤感染的发生;同时, 备齐所用用品。

2.2 置泵方法和护理

(1) 在患者床前放置备齐物品, 嘱患者保持良好心态, 取平卧位或坐位, 穿刺点为脐部两侧不妨碍活动之处。 (2) 操作人员对自己的手进行常规消毒, 用0.2%碘伏为患者皮肤消毒2次, 之后在持针器上放置软管置式插头, 操作者一手持针一手捏紧皮肤, 按下开关针头快速刺入皮下并将针芯拔出, 用护皮膜固定。 (3) 医师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调整胰岛素泵, 之后将其置于患者腰部或其他适当部位。

在安泵前, 护士必须协助医师认真检查胰岛素泵的储液管和输注软管内有无气体, 对直径在1mm以上的气体应及时排出;护士应掌握不同浓度胰岛素的安装、调试及常见报警的处理, 给患者定时定量输注餐前大剂量, 同时掌握如何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计算和设定胰岛素剂量, 如何正确操作胰岛素泵, 能处理常见的故障, 维持患者的血糖在正常范围内波动。

2.3 安置后护理

(1) 护士要经常检查胰岛素泵的运行情况, 每天最好自检导管系统1~2次, 注意观察是否出现输注装置滴漏、导管弯曲、针头堵塞、电池电量不足和药液不足等情况, 并给予处理。 (2) 血糖的监测。置泵后1周每天监测5~7次血糖, 以便合理调整胰岛素用量。 (3) 低血糖反应的观察。置泵后3~7d容易出现低血糖反应, 此时应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无力、饥饿、心慌、出汗, 甚或意识模糊、昏迷, 一旦发现应及时予以常规处理。由于低血糖一般较多发生在夜间, 症状不典型但很危险, 家属要协助观察, 必要时睡前少量加餐或减少胰岛素的基础释放量。 (4) 局部皮肤护理。输注软管在皮下保留3~7d后, 需更换置管部位及新的皮下充注软管。将组织液从原穿刺点挤出后, 常规消毒皮肤并涂以红霉素软膏。新旧部位之间的距离应超过在2~3cm, 长期用泵者一般3~5d更换一次充注部位, 以避免皮肤感染的发生。 (5) 用储药器抽取所需胰岛素连接输注装置、排尽空气, 抽取药液时应缓慢, 严禁气泡进入。

3 体会

胰岛素皮下注射常常影响糖尿病患者的工作生活, 往往血糖控制不是很稳定。胰岛素泵由微型计算机控制的电子信息板、微型马达驱动的螺旋推杆、胰岛素储药器、电池、输注导管系统几部分组成[3], 能很好地模拟生理胰岛素分泌模式提供机体所需胰岛素[4], 为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选择[5]。由于24h不间断的输入微量基础量的胰岛素, 减少了皮下注射时在局部形成的胰岛素“储存池”, 缩短了胰岛素从注射部位吸收入血的起效延迟时间[6]。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 血糖控制在短期内可获得理想结果, 逆转高血糖的某些毒性作用[7]。胰岛素泵可持续抑制胰岛素对抗激素的作用, 较满意地控制“黎明现象”[8]。

胰岛素泵的应用, 缩短了糖尿病患者临床治疗时间, 为其解除了多次注射的烦恼和痛苦, 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患者的需要, 成为临床上治疗糖尿病的最佳手段之一。在使用胰岛素泵过程中, 通过系统的全方位的临床护理, 使患者能正确地应用“人工胰岛”, 保证了这种方法的治疗效果。如何给患者带来更多的益处, 是临床护理实践中应该解决也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问题。良好系统的护理, 能保证接受胰岛素泵治疗的糖尿病患者控制好血糖, 逐步提高其生活质量, 使其更好地融于社会, 回归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参考文献

[1]朱禧星.现代糖尿病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0:216-226.

[2]郝光浩.胰岛素泵的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J].实用糖尿病杂志, 2005, 1 (5) :64.

[3]马学毅.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24-25.

[4]钱宇宁.糖尿病强化治疗对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长期并发症的发生和进展的作用[J].中国糖尿病杂志, 1994, 2 (1) :58-65.

[5]Boland E.A flexible option for adolescents with diabetes.Insulinpump therapy[J].Adv Nurse Pract, 1998, 6 (2) :38.

[6]钱荣立.糖尿病临床指南[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0:145.

[7]李延兵, 翁建平, 许雯, 等.短期持续胰岛素输注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J].中国糖尿病杂志, 2003, 11 (1) :13-18.

胰岛素泵的正确使用 篇4

胰岛素泵能根据人的生理需要, 灵活地、方便地向人体输注胰岛素, 从而能有效地控制血糖, 使糖尿病人的血糖像健康人一样稳定, 就像在生理状况下调节血糖代谢一样。

使用胰岛素泵, 能精确地将每时每刻所需的胰岛素输入体内, 而患者所需要的, 只是每周左右将胰岛素泵的针头或软管的固定部位更换一下。使用胰岛素泵, 可以免除患者每天注射多次胰岛素的繁杂和痛苦。即使你想要游泳、淋浴或做其他运动, 也只须暂时分离胰岛素泵并将其封好, 就可以非常方便地享受自由的生活。

使用胰岛素泵的最大优势, 在于该技术可避免糖尿病患者反复出现的高血糖和低血糖反应, 严格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特别是对于工作和生活不规律, 或者是有特殊的工作和生活要求的糖尿病患者, 比如经常加班、出差、喜欢运动的患者, 再比如经常接受宴请和参加各种聚会的患者, 均可避免血糖波动及其带来的不利影响。

对于患有或出现糖尿病的孕妇来说, 胰岛素泵更是有力的保护措施, 可以保障孕妇和胎儿的健康, 避免死胎、畸胎、巨大胎儿等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它还可以尽快使需要择期手术的糖尿病人血糖保持正常, 从而缩短等待手术的时间, 减轻疾病带来的痛苦, 同时也避免了疾病对人体组织器官的继续损伤。

一日多次胰岛素注射给患者带来了不适, 可能会引起皮下脂肪组织萎缩, 形成难看的橘皮样凹陷及局部皮肤硬化, 导致胰岛素吸收不稳定。使用胰岛素泵, 你只需每2~4天更换一次输注管路, 只要在皮下埋入一个小的软管即可, 避免了每天打针的困扰, 不会给皮肤带来损伤。

使用胰岛素泵应注意的问题

1.胰岛素种类要注意

胰岛素泵只使用短效或者速效胰岛素, 不能使用预混和中长效胰岛素。这一点, 大家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方法区别:常规或速效胰岛素是澄清如水的, 可以用到泵里。预混和中长效胰岛素则是浑浊的, 不可以用到泵里。

胰岛素浓度要分清:短效胰岛素国内分为笔芯式和瓶装式, 胰岛素泵治疗使用笔芯式胰岛素居多, 具体请遵医嘱, 一旦用错, 剂量将相差数倍, 切记两种不可混淆。

2.注射部位要选择

装泵前要求沐浴、更衣, 保持皮肤清洁。部位一般选择在下腹部为输注部位, 避开沿着腰带周围和腰围处及距脐4~5厘米区域内。新输注部位与上一次输注部位应相隔2厘米以上。入针规范, 胶布固定牢固。如果腹部因为手术、妊娠等原因不能入针, 可以再选择其他柔软、方便的部位, 如上臂、大腿、臀部等。

3.血糖监测要坚持

很多患者平时只监测早晨的空腹血糖, 觉得空腹血糖值不高, 一天就没什么问题, 这种认识是不对的。良好的监测要全方位, 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都要监测才有价值。以一天四次为例, 比较容易发现问题的四个点是早上空腹、早餐后2小时、午餐后、临睡前。其他常见的一日监测4次的时间还有空腹加三餐前或空腹加三餐后2小时血糖。平时感觉不舒适也应立刻测血糖。

特殊情况下胰岛素泵的使用

有部分患者应用胰岛素泵治疗的效果不理想。主要表现为仍发生酮症酸中毒, 低血糖不易避免, 运动带来的血糖波动和妊娠期间血糖对胎儿生长发育带来的影响等。在特殊情况下, 如何应用好胰岛素泵, 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1.警惕带泵时酮症酸中毒的发生

在糖尿病患者, 特别是1型糖尿病患者在胰岛素泵使用过程中, 当出现电池耗尽、导管阻塞等情况, 致使胰岛素不能被输注到体内时, 胰岛素停止输入后9 0分钟内血糖即开始升高, 在3~5小时后体内就已完全没有胰岛素了。这些问题如未能及时发现, 血糖将会急剧上升, 直至发生酮症酸中毒。因此, 在使用胰岛素泵期间应定期监测血糖, 一旦发现血糖升高, 要及时检查, 排除故障, 控制高血糖。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要加强糖尿病知识的学习, 尤其要了解胰岛素泵的有关知识。

2.避免带泵时低血糖的发生

几乎所有使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特别是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都发生过低血糖, 而半数以上的低血糖则发生在夜间。采用胰岛素泵治疗, 使这个问题能得到较好的解决。不过, 虽然使用胰岛素泵后, 低血糖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都大幅度的下降, 但是在一些情况下仍会发生低血糖: (1) 胰岛素量过大; (2) 餐前注射胰岛素后未进餐或延迟进餐: (3) 大量饮酒后; (4) 运动前未减少胰岛素用量, 且在运动中及运动后未能及时补充糖类食物; (5) 洗热水澡或桑拿浴时, 因血流速度加快, 使胰岛素的吸收高峰提前, 引起血糖快速下降而出现低血糖: (6) 各种应激状态 (如创伤、手术、女性月经来潮等) 消失后未能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只有注意避免各种发生低血糖的因素, 才能有效地防止低血糖。

3.使用胰岛素泵时的运动

胰岛素泵的疗效观察与护理 篇5

我院自1998年开展糖尿病胰岛素泵强化治疗以来,对患者进行了心理、技术、家庭等全方位综合护理,治疗效果理想。现对其疗效与护理体会进行总结与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糖尿病住院患者50例,其中1型9例,2型41例;男40例,女10例,平均年龄51岁。病史2年~15年,平均7.5年。所有患者要求采用糖尿病(DM)饮食。体力活动稳定,血糖控制较为稳定。

1.2 方法

应用美国MiniMed 507型胰岛素泵,短效胰岛素优泌林,皮下埋置针头。24 h持续输注基础胰岛素和餐前追加剂量。

2 护理

2.1 置泵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选择具有一定文化知识,主观上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对于相关知识能够掌握的糖尿病患者进行胰岛素泵的安置与治疗。首先应该对患者进行有关培训,讲解糖尿病的饮食、保健及治疗的知识,使患者了解保持血糖稳定的重要性和胰岛素的应用价值。进而介绍胰岛素泵治疗的优点和注意事项,例如可减少肉体痛苦,减少低血糖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如何辨别低血糖及其处理措施等。护士还要耐心地回答患者及其家属的问题,以消除他们的疑虑、不安和认识误区,征得其同意,最终使得患者对于胰岛素泵有一个全面和正确的认识,保持一个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

2.1.2 置泵前准备

患者装泵前至少24 h停用各种中、长效胰岛素,改成泵用短效胰岛素,以观察血糖变化。预防感染,协助患者洗澡、更衣,有皮肤病者治愈后才能装泵。并教会患者如何进行正确的消毒,防止置管部位发生感染。选用短效胰岛素,最好是笔芯胰岛素,将胰岛素提前2 h~6 h置于室温下,以免胰岛素受热后产生气泡,影响储液管及输注装置排气。同时注意检查胰岛素的生产日期及性状。

2.2 置泵护理

护士应熟练掌握不同浓度胰岛素的安装、调试及常见报警的处理,胰岛素泵各项参数设定等。置泵时患者取平卧或坐位,一般选择下腹部为输注部位,避开沿着腰带周围和腰围处及距脐4 cm~5 cm区域内。新输注部位与上一次输注部位应相隔2 cm以上。如果腹部因为手术、妊娠等原因不能入针,可以再选择其他柔软、方便的部位,如上臂、大腿、臀部等。选择合适的输注装置(一般选用Soft-Set快速释放装置,偏瘦者选用直或弯形快速释放装置),吸取适量胰岛素,缓慢灌注输注装置,直到充满胰岛素从针头流出为止;将纸巾放于输注装置和储液管连接处,检查是否滴漏,避免将湿的储液管放入泵内而导致机械部分腐蚀。安装储液管和输注装置,储液管上的计量标志向外,便于观察胰岛素余量;储液管推柄末端固定于两个驱动臂之间。应协助医师认真检查胰岛素储液管和充注软管内有无气体,要立即排出直径1 mm以上的气体。用2%碘酒和75%酒精消毒待干,范围8 cm~10 cm。将软管置式插头放置于持针器上,左手捏紧皮肤,右手持针,垂直进针,轻轻转动90°拔出持针器和辅针,用护皮膜固定。调试胰岛素泵:由医师根据患者安泵前胰岛素用量和血糖监测结果,计算并设定初始的胰岛素基础释放量和餐前大剂量,设定完毕后将泵置于腰带或裤袋等处。护士定时定量为患者输注餐前大剂量,同时教会患者掌握胰岛素剂量的计算和设定以及泵的操作技术和常见故障的处理。

2.3 置泵后护理

2.3.1 确定基础注射率

使用泵治疗的最初几天,应限制患者的活动量,以使更准确地确定基础输注率。患者住院期间的饮食尽可能与日常饮食一致,要教会患者掌握碳水化合物的计算,以便患者更自由安排膳食,以满足其营养需要并与胰岛素剂量相适合。临床上一般3 g糖用1 U胰岛素。如果用于急性并发症补液时要注意补钾。

2.3.2 泵的固定及管理

置泵后,泵应安置在安全稳妥的地方,防止输药管打折而影响胰岛素的输入。若泵安置在上肢时,避免在置管的肢体上监测血压,以免袖带反复充气影响胰岛素的泵入。护理人员应经常检查泵的运行情况,认真执行床边交接班,注意是否有输注装置滴漏、针头堵塞、导管打折、胰岛素药室走空等,及时发现与处理,以防胰岛素不能正常输入使血糖升高而发生酮症酸中毒(DKA)。护理人员要识别各种报警,能对各种报警作出适宜反应和实施措施。报警显示10,提示胰岛素剩余不足20 U,须及时更换新的储药器。报警显示04,提示针头或输注管阻塞,应仔细检查导管是否扭曲或气泡阻塞,应将空气排出或及时更换输注导管。如出现高血糖应及时经其他途径注入。

2.3.3 血糖监测

血糖监测对保证成功和安全用泵极为重要。观察血糖控制情况,既可调整基础输注量及餐前大剂量的值,也能及时发现低血糖和高血糖,以便及时作出处理。置泵后前3 d每日监测血糖5~7次,即早、午、晚三餐前半小时、三餐后1 h及03:00。3 d后视血糖控制情况改为每日3~4次,为医师调整胰岛素用量提供可靠依据。注意低血糖反应,尤其是置泵后3 d~7 d为胰岛素剂量调整期,容易发生低血糖。特别是监测睡前和凌晨血糖,可以减少患者夜间低血糖的次数。当血糖>13.30 mmol/L时,应每2 h~4 h测血糖及尿酮1次,改变输注设定及采用注射法注射一次大剂量胰岛素(按医嘱),防止DKA出现。

2.3.4 局部皮肤护理

泵安装好后,应注意观察套管周围皮肤情况,是否有红肿、感染、过敏反应等,如有应立即拔出重新安装。充注软管在皮下保留5 d~7 d后,需连同旧的装置一起拔出丢弃。更换部位用新的充注装置,新充注部位与原充注部位应相隔2 cm~3 cm以上。用手轻轻将原穿刺点里面的组织液挤出,以0.2%碘酊或75%酒精消毒局部皮肤后,涂以红霉素软膏加以保护。如有感染,应立即更换充注部位和装置,更换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泵使用期间指导患者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感染;每日观察注射部位有无红肿、出血,并学会正确的消毒方法。

2.3.5 家庭护理的指导

带泵后,家庭护理成为患者今后生活与治疗的重点,离开了医护人员的专业治疗,更容易出现问题。因此,对于患者和家属的相关指导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1)泵的使用:向患者详细讲解并示范胰岛素泵的主要结构,逐步教会患者胰岛素泵的操作技术,包括储药器的更换,各项设定的操作,转换运动模式,如何输注追加胰岛素,识别报警的原因及处理方法等。使患者的感性认识增强,通过练习让患者真正学会正确的操作方法,并积极给予技术指导和心理支持。

(2)可能危险的处理:让患者了解治疗中可能出现的意外,如:输注装置滴漏、导管式针头阻塞、储药器走空、电池无电等;如未及时发现与处理,可导致血糖在短时间内迅速升高,因此应指导患者经常检查泵运行情况与功能。患者还必须学会自我皮下注射胰岛素技术,以防万一泵停止工作或发生DKA时临时自我治疗,以及快速血糖测定法。认识低血糖反应的症状及一般处理方法,要求老年患者的家属懂得老年患者发生低血糖时症状不典型且很危险,低血糖在夜间发生较多,家属要协助观察和防止低血糖。必要时患者睡前少量加餐或减少基础释放量。

(3)泵的携带与分离:平时可将泵放于衣服的口袋中或装进盒里栓在腰带上,也可用泵随皮带扣挂在身上。睡觉时可放于睡衣口袋里、枕头下面、枕套里面或夹在毯子或床单上。洗澡时可使用快速分离器将泵脱开,但不应>1 h,沐浴完毕应立即装上。避免摔坏或浸水,也不要在大于45℃及小于0℃的环境中使用,防止胰岛素泵失效。特殊检查时应注意避免将泵直接置于X线下,如患者需行CT、核磁共振及其他放射性检查时,应使用快速分离器将泵取下,检查完后再接上。

(4)常见故障处理:输注装置阻塞为最常见故障。阻塞时可导致胰岛素输注中断,短时间内出现高血糖,处理不当可导致DKA。当出现阻塞报警时,嘱患者平卧,仔细检查输注装置是否扭曲或有气泡阻塞,如有气泡,应使用快速分离器将泵分离,把空气排出后再接上。如两者均不是,可用1 ml注射器吸取无菌生理盐水,从快速分离器隔膜处注入少许,检查Sofe-Set针套管是否堵塞,必要时更换输注装置及输注部位。如已出现高血糖应及时经其他途径注入胰岛素。

3 结果

置泵后50例患者血糖均得到良好控制(5.95~7.57 mmol/L),达到靶血糖所需时间平均为3.2 d。胰岛素的每日平均用量为44.90 U。低血糖发生3例,发生率为6%。

4 讨论

经过临床实践证明,胰岛素泵对于血糖的控制效果良好,能够达到正常的血糖水平,且低血糖的发生率较低[1]。操作简便、快速,大大减少了糖尿病患者的痛苦,提高了生命质量。大量的研究表明,高血糖和较大的血糖波动可以增加糖尿病患者的氧化应激,从而激活糖尿病并发症的多条通路,导致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2,3]。而且糖尿病控制和并发症研究(DCTT)等临床研究也发现胰岛素强化治疗较普通胰岛素治疗,血糖水平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显著降低,各种糖尿病并发症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病率及恶化程度均显著降低,其中胰岛素泵的应用者较多次皮下注射者HbA1c水平低[4]。这些结果均表明胰岛素泵治疗由于24 h模拟正常人体胰岛素分泌,从而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最佳治疗方法。但是也需要使用者经过良好培训,从而掌握胰岛素泵的使用,进一步获得最大的生活自由。

摘要:目的 观察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的治疗效果,并分析安置胰岛素泵的护理要点。方法对 50 例糖尿病患者进行胰岛素泵的治疗和综合护理。结果 患者治疗后血糖控制理想,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次数显著减少。结论 胰岛素泵治疗控制血糖快速、有效,有助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综合护理保证了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

关键词:胰岛素泵,糖尿病,护理

参考文献

[1]周蝉英,刘道平.糖尿病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8):465~467

[2]王玉粦,马萍萍,李斌,等.胰岛素控制血糖对糖尿病大鼠早期视网血管的影响[J].眼科学报,2007,23(4):205~211

[3]Takahashi S,Uchino H,Shimizu T,et al.Comparison of glycated albumin(GA)and glycated hemoglobin(HbA1c)in type2diabetic patients:usefulnessofGAforevaluationofshort-termchangesinglycemiccontrol[J].Endocr J,2007,54(1):139~144

上一篇: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下一篇:5.12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