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用药

2024-08-10

麻醉用药(精选九篇)

麻醉用药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于2007年1月~2013年3月期间收治的37例接受剖宫产的精神病孕妇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 年龄20~37岁, 平均 (28.3±2.4) 岁, 其中包括急症手术24例, 择期手术13例, 所有产妇麻醉分级Ⅰ~Ⅱ级, 同时均排除合并有严重心、肺、脑器官疾病者及明显妊高症者。将37例产妇根据其临床表现共分为A、B、C三组并在围手术期给予不同的麻醉处理, 具体分组依据如下:A组 (12例) 产妇情绪相对稳定, 可勉强配合治疗;B组 (13例) 产妇情绪比较躁动, 多数情况下配合度较差, 但禁食时间比较充分;C组 (12例) 产妇禁食时间不充分或因其它原因由麻醉医师主观选择入组。

1.2 方法

A组:选择L1~2椎间隙穿刺置管, 穿刺成功后取平卧体位, 采用2%利多卡因12~15ml总量注入硬膜外腔行硬膜外麻醉, 同时以约束带限制产妇体位, 待麻醉药物起效 (10~20min) 后开始手术;B组:先予以面罩供氧, 由助产士静脉推注丙泊酚1~2mg/kg, 产妇入睡后, 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 将产妇置于左侧卧位, 行L2~3腰硬膜联合麻醉穿刺, 穿刺过程中产妇肢体不自主活动时, 随时追加丙泊酚30~50mg;穿刺成功后, 通过针内针向蛛网膜下腔注药物 (0.5%布比卡因7.5mg+舒芬太尼5μg) , 10~20s注完, 向硬膜外腔头端置管, 待麻醉药物起效后开始手术;C组:行全麻加气管插管进行麻醉处理, 具体方法为组内产妇采用丙泊酚100~150mg+氯胺酮50~100mg加司可林进行快速诱导气管插管, 在诱导的同时予以快速切皮手术取出胎儿后再予以芬太尼加阿曲库胺和丙泊酚维持麻醉。

1.3 观察指标

所有产妇在进入手术室后, 均给予密切监测其血压 (以平均动脉压MAP表示) 、呼吸频率 (R) 、心率 (HR) 以及血氧饱和度 (Sp O2) 。

1.4统计学方法

相关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表示并行t检验, 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以P<0.05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A、B两组在麻醉后血压均略有降低, 但与麻醉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同时两组在各对应时间点行组间比较也无明显差异 (P>0.05) , 而C组麻醉后血压显著升高, 与麻醉前比较或在各时间点与A、B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产妇术中的R与HR始终较快, B、C两组有所下降, 与麻醉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三组产妇麻醉前后Sp O2均无显著变化, 见表1。

3 讨论

合并精神病产妇进行剖宫产, 理想的鞘内局部麻醉药物剂量其目的实质上是避免产妇产生不适感, 并确保能更好的预防围术期精神病发作[2]。丙泊酚代谢迅速, 对血压和呼吸的抑制呈一过性, 切皮前单次静脉推注应用于剖宫产, 能有效解除产妇的焦虑, 对新生儿Apgar评分无明显影响, 适用于精神高度紧张的产妇, 使其更好地配合后期治疗[3]。舒芬太尼蛛网膜下腔给药的最佳剂量为3~5μg, 用于腰麻的优点主要表现为: (1) 在术中既能达到完善的镇痛, 又可防止因麻醉平面过高而出现的严重低血压及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 (2) 由于术后感觉阻滞时间明显延长, 可明显延迟术后开始应用镇痛药物的时间; (3) 能明显减轻术后运动神经过度阻滞的情况, 从而消除术后因长时间下肢肌肉松弛而产生的焦虑和血运不畅等不利因素, 因此使患者术后感觉更加安全、舒适; (4) 可以防止单纯低剂量布比卡因不能确保达到的满意麻醉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 B组产妇在麻醉后其MAP、R、HR以及Sp O2等四个方面的综合水平较其他两组麻醉方式及用药更优, 提示复合选用布比卡因与舒芬太尼, 并在丙泊酚辅助下行腰硬膜联合麻醉, 是精神病产妇行剖宫产相对更为理想的麻醉方法。

参考文献

[1]沈渔邨.精神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2]刘瑞华, 马城.精神病患者妊娠期剖宫手术围手术期麻醉处理与术后护理[J].右江医学杂志, 2008, 5 (8) :31-33.

麻醉用药 篇2

王静巍

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人民医院

277100

【摘要】目的:研究手术室麻醉用药安全管理中持续质量改进的运用价值。方法:选择手术室护士20例为研究对象,以2011-2012年的常规管理为对照组,以2012-2013年的持续质量改进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护理质量。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护理质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将持续质量改进运用在手术室麻醉用药安全管理中,能够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值得推广。

【关键词】持续质量改进、手术室、麻醉用药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in the operating room anesthesia medication safety management, the application of value analysis 【 abstract 】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in operating room anesthesia drug safety management using value.Methods: 20 cases in the operating room nurs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with conventional management in 2011-2012 as the control group, with a 2012-2013 years of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compared two groups of nursing quality.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of nursing quality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 0.05).Conclusion: clinical general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in the use of narcotic drugs in the operating room safety management,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nursing, is worth promoting.【 key words 】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the operating room, anesthesia drug use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医疗质量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尤其是护理质量,已经成为评价医疗机构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手术室作为医院比较重要的一个科室,是抢救患者生命的一个重要场所,在手术的过程中,麻醉作为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其管理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与手术效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1]。因此,本文对手术室麻醉用药安全管理中持续质量改进的运用价值进行了探讨,如下报道。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手术室护士2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17例为女性,3例为男性,年龄22~39岁,平均年龄为(30.4±7.2)岁,其中本科10名,大专6名,中专4名,以2012-2013年的常规管理作为对照组,以2013-2014年的细节管理作为观察组。两组的工作性质和内容等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能够进行对比。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而观察组则运用持续质量改进:(1)定期召开手术室护士全体会议,鼓励护士踊跃发言,找出用药风险因素,使护士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用药风险意识提高。同时,注意培养护士的慎独精神,使护士的约束力和责任心提高,即使在无人监控的情况下,也能严格按照医嘱要求给药,从而实现手术室麻醉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2)弹性排班。有报道显示,护士在疲劳的情况下容易出现各种小错误,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危及患者安全,增加出现医疗纠纷的风险。所以在日常的工作中,一定要对护士进行人性化管理,将每日手术量的大小作为基本依据,对护士的休息时间进行调整,使值班模式改变,避免护士连续工作较长的时间。同时,制定排班需求本,将护士的实际需求作为基本依据进行排班,充分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避免护士疲劳过度而导致用药缺陷;(3)定期组织手术室护士进行学习,内容包括规章制度、相关法规、法律等,增强护士的法律意识,对用药的工作流程进行讨论和制定,建立一套完善的用药制度,尽量做到有规可循、有据可依。同时,落实手术室用药制度,指导护士严格按照要求执行查对和交接班制度,对用药行为进行规范,对于存在疑问的医嘱,应该及时与医生进行沟通和查对,确定无误后才能执行。同时,在手术的过程中,由于一些是口头医嘱,应该当场对用药途径、药名、用药时间以及剂量等进行复诵,在固定地点保留用过的药瓶和安瓿,直到结束手术后才能丢弃;(4)在护士的日常工作中,掌握和学习临床药物知识是比较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也是提高护理质量内涵的一个关键环节。科室应该定期组织手术室护士进行药物知识培训,规定每位护士学习本人第一次接触的药物和科室第一次使用的药物,并且收集各种麻醉药物的说明书,便于及时查找和学习相关内容,制定可以随身携带的手术室常用麻醉药物说明书小册,运用醒目标识注明说明书中的重要内容。同时,指导护士对手术室麻醉药物的作用、规格、注意事项、剂量以及配制方法等进行学习和掌握,及时提醒护士容易混淆和更换商品名的药物,定期组织护士进行专业知识考核,采取笔试或者晨会提问的方式,尤其是手术的过程中,麻醉药物出现不良反应的表现和处理方法等,对护士的专业知识进行巩固,从而使护士的应急处理能力得到有效提高;(5)指派专人放置和保存药物,每天清点,并且将麻醉药物的使用情况作为基本依据,及时补充,标志醒目,分类放置,避免出现错用或者误用情况。1.3观察指标

运用自制护理质量评分量表评分两组的管理质量,通常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分别是麻醉用药安全意识、应急处理能力以及差错防范意识,每项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说明管理质量越好。

1.4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19.0软件包分析本次研究数据,运用(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护理质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1。

表1 两组护理质量比较(x±s,分)组别 对照组 观察组 麻醉用药安全意识 84.5±5.9 95.7±3.4*

应急处理能力 83.6±6.3 96.1±2.5*

差错防范意识 80.44±5.8 94.8±2.8*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持续质量改进作为科学的一种护理管理方法,是将全面质量管理作为基本前提,重视环节质量控制、过程管理,并且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收集资料,加强质量评估和改进,从而提高效率和效果的一种管理模式[2]。手术室是实施治疗和抢救患者生命的一个重要场所,麻醉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并且麻醉质量也与手术效果有关。持续质量改进是将“以患者为中心”作为基本理念,为患者提供全面服务的一个过程,能够使护士长工作的盲目性减少,护士长从调查中分析出现麻醉失误的原因,然后制定针对性改进措施,使患者的安全得到保障,使工作效率提高,从而使护理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在本次研究中,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护理质量评分明显较高,说明在手术室麻醉管理中运用持续质量改进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同时,临床研究资料表明,持续质量改进能够降低出现手术室护士用药护理不良事件的风险,使手术室护士的责任意识明显增强,密切了与其它部门的相互协作,不仅可以为手术的顺利进行提供有效保障,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实现手术室麻醉用药护理行为的规范化和安全化[3]。

综上所述,临床上将持续质量改进运用在手术室麻醉用药安全管理中,能够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值得推广。参考文献:

小儿眼科手术麻醉的个体化用药 篇3

关键词 小儿眼科手术 麻醉 个体化用药

资料与方法

2000~2005年小儿眼科手术患者974例,ASA评级Ⅰ~Ⅱ,其中婴儿占27%,幼儿占31%,小儿占42%。主要诊断为早产先天性视网膜病、斜视、视网膜细胞瘤,术前不伴有先天性神经肌肉及其他器官疾病。按年龄段将小儿分成三组,A组为婴幼儿,B组为<6岁小儿,C组为≥6岁小儿。

术前准备:向患儿父母充分强调禁食6小时、禁水4小时。因小儿体温调节能力差,保持手术室温度在26~28℃。

麻醉方法:术前用药咪唑安定0.1mg/kg,阿托品0.02mg/kg。患儿入室后PHILPS MP70监测SPO2、ECG、NBP,诱导给药后接Ohmeda S/5 Aespire麻醉机,潮气量6~8ml/kg,不同年龄给药方法不同。

A组:尽可能减少脱离父母怀抱时间,缩短进手术室时间,减轻患儿恐惧心理。患儿入室前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入室后加压面罩吸入纯氧。吸入2%~3%异氟醚直到患儿哭闹停止,睫毛反射消失。开通静脉入路,严格按千克体重输液(5%葡萄糖),降低吸入药浓度,术中根据手术刺激性调整吸入药浓度。

B组:体重<25kg,手术时间>1小时,手术中刺激强度大,需要全麻插管。小儿多不配合,挣扎体动很强烈,不能主动入室。因此入室前肌注氯胺酮5~8mg/kg,待患儿睡后抱入术间,开通静脉,静注万可松 0.08~0.1mg/kg为诱导药,术中吸入药维持,不再追加其他药物。

C组:可以配合,入室后静脉注射异丙酚2~3mg/kg,万可松0.08~0.1mg/kg,芬太尼3~4μg/kg,行气管插管,术中间断静注万可松,持续吸入异氟醚直至术毕。

后期我科对部分需气管插管的患儿改用喉罩通气道,因其具有不需肌松药,对气管无刺激性、拔出喉罩时少有躁动和呛咳的优点,因而可避免血压、心率、眼压的骤变。

结 果

5年来我院麻醉科完成小儿眼科手术,无1例麻醉意外死亡及麻醉并发症。A组在加压面罩吸氧、异氟醚时,因有刺激性气味,患儿剧烈躁动,血压、心率波动比较大,注意密切观察。B组快速诱导插管顺利,术中因眼肌牵拉,压眼球时出现一过性心率降低者占本组病例25%,术毕苏醒及时。C组用异丙酚注射,血管刺激痛造成小儿轻微体动,术毕苏醒不及时占本组35%。小儿插管全身麻醉循环、呼吸参数变化,见表1。

讨 论

小儿对疾病、手术、麻醉耐受能力弱,不能把小儿看成是成人的缩影[1]。而眼睛是人体重要器官,手术时需要完善的止痛,眼球固定不动,保证仅有轻微出血,消除紧张焦虑,预防眼心反射,防止眼压升高,熟悉麻醉药物的相互作用及对全身的影响[2]。小儿眼科手术因患儿性格的不稳定及手术部位的精密性,因此对麻醉要求严格,需保证患儿清醒快而无麻醉并发症,术中平顺无咳嗽躁动,尽快恢复体位,提高手术成功率。

该类手术麻醉成功的关键,在以下几个方面:

完善的术前准备:新生儿及婴幼儿对禁食及禁水耐受性差,机体糖及脂肪储备少,故婴幼儿在保证空腹前提下,应尽可能缩短禁食时间;眼科手术区域被手术单铺盖,麻醉师离开患者头端呼吸道不好管理,对不需要插管的婴幼儿给予足量抑制腺体分泌药,保证呼吸道通畅。

麻醉期间的监测:小儿入室后充分地无创监测,包括ECG、SPO2、NIBP、PetCO2,有条件则监测体温。

精确的术中管理:小儿呼吸系统储备少,对缺氧耐受能力差,一但缺氧SPO2下降速度快,加强给氧后上升慢,因此术中给氧一定要充分。小儿的眼心反射发生率高于成人[3],术者操作要轻柔适度,并密切观察心率变化,严防严重眼心反射的发生。一旦心率降到正常范围以下,需停止手术,减少因刺激引起的迷走反射,必要时静注阿托品[4]。小儿基础代谢率高,细胞外液比例大,水转换率比成人高,易脱水,术中按千克体重充分补液。小儿的效应器官反应迟缓,常需要较大剂量药物,但小儿的肌肉脂肪少,药物代谢时间长,导致苏醒时间也延长,所以术中用药要全面考虑。术毕苏醒不及时的患儿,不能给予催醒药,以防止患兒剧烈躁动、眼压骤升,影响手术效果;呼吸恢复不完全可以给予少量肌松药拮抗剂,在保证氧供下,尽快拔管,减少患儿不适,激烈体动会引起眼压升高及黏膜损伤。

眼科手术后需要戴眼罩,而患儿对突然黑暗不适应,加上眼部肿胀疼痛,患儿烦躁不配合,送患儿回病房的路上一定仔细观察,出现意外情况及时处理。

参考文献

1 刘俊杰,赵俊,主编.现代麻醉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907.

2 Paul G.Barash Bruce F.Cullen Robert K.Stoelting Handbook of Clinical Anesthesia,人民卫生出版社.

3 胡继伟,刘晓明,张世元,等.眼肌手术和心率变化.中国实用眼科杂志,1995,13:491-492.

麻醉用药 篇4

1 资料和方法

查阅我院药品仓库微机管理系统提供的2005年至2007年麻醉药品应用数据,包括药品名称、规格、单价、用量、金额等,采用WHO推荐的限定日剂量(DDD)[2]和药品说明书的剂量及我医院临床实际应用情况,计算出各个药品的频率(DDDs),并对此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我院常用麻醉药品有8种,其中注射剂5种,片剂3种,统计2005年至2007年麻醉药品消耗金额及占全部药品消耗金额的比例,结果见表1。

2.2 各年度8种麻醉药品用量,DDDs及排序

统计各年度麻醉药品的用量,根据各药计算其DDDs,公式为:

DDDs=使用数量×规格/DDD

2005年至2007年麻醉药品用量,DDDs及排序详见表2。

3 讨论

3.1 从表1可以看出,我院麻醉药品消耗金额及占全部药品消耗金额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

其一,我院肿瘤科不断扩大,患者逐年增加,麻醉药品用量也相应增加。其二,《处方管理办法》的施行及国家对麻醉药品管理政策的不断调整,体现出应让癌痛患者合理足量使用麻醉性镇痛药品,以提高此类患者的生活质量,预计麻醉药品消耗量会继续逐年上升。

3.2 从表2看出吗啡制剂用量各年度DDDs均排前列。

WHO将医用吗啡消耗量作为癌症患者治疗的标尺,全球医用吗啡消耗量的总趋势也是逐年增加。因《麻醉药品临床》规定哌替啶注射液不被推荐用于癌症患者长期止疼治疗,我院临床正逐步由吗啡制剂取代哌替啶注射液用于癌痛,临床效果得到医师、患者及患者家属认可。其中吗啡针剂有下将趋势,吗啡口服剂逐年增加,WHO倡导的“癌疼三阶梯止疼指导原则”规定:按阶梯、按时、个体化给药,尽可能口服给药和其他注意事项。口服吗啡控(缓)释片,止疼维持时间长,成瘾性低,且不良反应小,口服给药已成为推荐的缓解癌疼的最佳给药途径。由于疗效确切和使用方便,为我院临床越来越来多的医师选用,但医师时常不能正确使用,出现3次/d甚至4次/d,正确方法应该2次/d。需达止痛效果可增加剂量而非缩短给药时间吗啡,对于各种原因不能口服的癌症患者,吗啡控释片经直肠给药发挥药效[3]。同时临床反映,次类药物价格偏高,对经济困难又需长期应用的癌痛患者难以承受,限制了该药更广泛的应用。呼吁生产厂家表2 2005年至2007年我院麻醉药品用号,DDDs及排序

药物名称规格(mg)

用药数量(支或片)DDDs排序

吗啡注射液10410020251

哌替啶注射液1009004504

芬太尼注射液0.19009002

吗啡控释片3012006003

可待因片3011003675舒芬太尼注射液0.05μg

瑞芬太尼注射液1

降低成本和价格,期盼医保政策全面覆盖经济困难人群,以减轻癌症患者高昂的医药费。

3.3 从表2看出哌替啶注射液各年度DDDs均列第4,消耗量处于平稳,

我院多次对医师进行“麻醉药品的正确使用”的讲座和培训,使更多医师认识到:哌替啶注射液止疼维持时间短(仅2.5~3.5h)其代谢产物具有中枢神经毒性,因此该药不被推荐用于癌症患者长期止疼治疗,因起效快,价格便宜,我院临床多用于内脏绞痛和泌尿系统结石的止疼,临床调查非肿瘤患者用量高于肿瘤患者用量,使用符合有关规定。3.4芬太尼注射液各年度DDDs均列前3位。因芬太尼注射液在手术中用于麻醉前、中、后的镇静和镇痛,我院是一所中等综合医院,在门诊和住院患者的各级手术中被广泛应用。但从2006年我院相继在临床应用新型麻醉镇痛药舒芬太尼注射液和瑞芬太尼注射液,二者均为芬

2006年2007年

用药数量(支或片)DDDs排序用药数量(支或片)DDDs排序

太尼的衍生物,但舒芬太尼较芬太尼具有更强的镇痛效应(为芬太尼的5~10倍),镇痛时间为芬太尼的2倍,但呼吸抑制作用要弱于芬太尼,瑞芬太尼临床效价与芬太尼相似,药效起效快,消失也快,是真正的短效阿片类药,二者的临床应用更有优势,所以芬太尼的消耗量有下降趋势,而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用量大副增加,但从经济角度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的价格偏高。

参考文献

摘要:目的分析我院2005年至2007年我院麻醉药品的使用情况。方法对我院药库微机管理系统提供的2005年至2007年麻醉药品的应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麻醉药品的用药金额逐年增加,其中芬太尼注射液用量有下降趋势,新型麻醉性镇痛药舒芬太尼注射液和瑞芬尼注射液引入我院临床后,大幅增加,哌替啶注射液的非肿瘤患者用量高于肿瘤患者。结论我院麻醉品的使用基本符合有关规定,对癌症疼痛应按镇痛的临床需要,给足麻醉性镇痛药。

关键词:麻醉药品,镇痛,分析

参考文献

[1]张大禄.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4.

[2]陈新谦,金有穆,汤光.新编药物学[M].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53-259.

小儿骶管阻滞麻醉用药方法的探讨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40例来自于本科2010年5月-2011年9月施行小儿骶管阻滞麻醉患儿,采用坐标法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计算法20例,其中男11例,女9例。40例患者年龄最小出生后22 d,最大年龄13岁。其中,22例病变发生在肛门会阴部,如尿道口肿物、包茎、睾丸鞘膜积液;18例病变发生在中、下腹部,如阑尾炎、肠梗阻、肠套叠、嵌顿疝。两组患者分配在手术部位、病种及手术方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麻醉前准备

本组40例患儿在行手术前用东莨菪碱0.01 mg/kg和氯胺胴1~2 mg/kg静注或5~8 mg/kg肌肉注射行基础麻醉,如10 min内患儿未进入基础麻醉状态,仔细观察患儿的呼吸情况,再追加原剂量的1/3。

1.2.2 骶管阻滞操作方法

取患儿侧卧位,骶裂孔定位,用5~7号头皮针穿刺,直接与脊柱成135度角进针,小儿较容易穿刺,很多有明显韧带突破感,回抽、注药、再回抽、再注药,推完药平卧位注意观察反应。

1.2.3 麻醉的用药量

计算法组用6~8 mg/kg计算出利多卡因剂量,药物浓度为1.0%~1.3%;坐标法组,根据患儿体重计算,体重小于8 kg的患儿选用1.0%的利多卡因液,体重大于8 kg的患儿采用1.5%的利多卡因液加1:200000肾上腺素0.1 ml和0.1%地卡因液。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麻醉药物溶剂和麻醉平面符合率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例(%)

计算法组平均达到麻醉的时间明显短于坐标法组,差异有统学意义(P<0.05)。两组平均麻醉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连续硬膜外麻醉效果确切,肌松良好,可重复用药。但其对循环影响比骶管阻滞大,且操作较骶管阻滞复杂,单次注药后维持时间短,在硬膜外导管留置过程中应防止患儿挣动,以免其穿透硬脊膜及脱出硬膜外腔[2]。小儿骶管阻滞解剖学特点,骶骨由5块骶椎融合在一起的三角形骨,通常1~7岁的小儿骶骨是没有骨性融合的;骶管是脊椎管的延续,管内有马尾(腰、骶、尾丛的神经根)。骶骨硬膜外特殊性:出生时硬膜囊位于S3~S4段,2岁时达到S2水平;婴儿硬膜外间隙特点,半固体脂肪、少量连接纤维;6、7岁儿童脂肪逐步变得致密并且富含纤维组织;富含大量的静脉丛,没有静脉瓣。随着年龄的增大,后方融合渐趋完全、紧密,骶裂孔减小,穿刺难度增大,故小儿骶管穿刺成功率明显较成人高[3]。

min

从上述评估麻醉用药量和持续时间因个体差异各有不同,最有效的方法是坐标法,可根据患儿的体重判断用量大小。小儿骶管阻滞麻醉用药(以利多卡因计)参考剂量:浓度:1岁以内,0.25%~0.5%;1~3岁,0.5%~0.75%;4岁以上,1%;药量(单次)7~10 mg/kg。麻醉范围,T10以下[4]。

适合采用骶管阻滞麻醉的适应证,大多数下腹部和下肢手术;尤其适用于睾丸扭转、不能复位的疝、脐突出、嵌顿包茎等[5]。阻滞操作禁忌证:严重的全身性病理变化,如出血功能紊乱、败血症、不适当的低血容量、神经系统疾病等;局部的异常,如脓肿、覆盖骶裂孔的皮肤发育不良;对局麻药高敏反应;骶骨严重的畸形、脑积水、脑膜炎等[6]。操作技术要点:从骶裂孔进入骶管时深入1.5~2 cm即可,大大低于脊椎和硬膜囊的水平,体位采用侧卧位,患儿髋和膝屈曲90度。穿刺时注意位置的选择,易发生错误的表现有误入软组织、穿破硬膜、穿破静脉。表现为阻滞不完善或完全性阻滞失败;单侧阻滞在,在上面一侧的麻醉平面比对侧高1~2个皮节或4个皮节;未阻滞节段或阻滞高度不够。

由于骶管阻滞麻醉,能提供良好的镇痛和肌松,满足婴小儿腹部手术要求,并根据手术时间长短灵活给药,可控性强,且用药简单,对生理干扰小,术后并发症少,麻醉效果确切。

参考文献

[1]聂立雄.静注氯胺酮加骶管阻滞用于小儿中下腹以下手术320例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08,11(5):13.

[2]王建,徐宝生.骶管阻滞局麻药中加入吗啡术后镇痛的临床体会[J].交通医学,2010,36(1):94.

[3]苗琼,周银燕,成黎明.骶管阻滞做小儿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的麻醉体会[J].河北医学,2009,21(12):114-115.

[4]谢柏樟.实用麻醉技术[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38.

[5]王立文,马秀光,杨焕杰,等.套管针连续骶管阻滞用于小儿手术及术后镇痛[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0,22(1):205.

无痛人流术的麻醉用药观察研究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50例, 妊娠42~60 d的孕妇, ASAⅠ~Ⅱ级年龄20~39岁, 体质量41~73kg, 随机分为Ⅰ、Ⅱ两组, 每组25例。Ⅰ组为单纯异丙酚组, Ⅱ组为异丙酚联合芬太尼、利多卡因组。

1.2 麻醉方法

麻醉前禁食6 h, 无术前用药, 入室后常规监测SBP、DBP、HR及SpO2, 开放上肢静脉以5%葡萄糖维持。Ⅰ组单纯用异丙酚静脉注射。Ⅱ组先给芬太尼0.5~1 μg/kg, 加利多卡因0.5 mg/kg, 然后给异丙酚静脉注射, 患者意识消失后开始手术, 术中根据患者体动反应, 适量追加异丙酚至体动反应消失再行手术。

1.3 观察项目

①诱导时间:指注药至手术开始的时间;②诱导量:指诱导期注入异丙酚的剂量;③苏醒时间:指睫毛反射消失至呼之能应的时间;④离院时间:指苏醒至安全离院的时间;⑤效果分级:优, 手术期无肢体活动;良, 手术期间有轻微肢体扭动, 但可继续手术;差, 手术期间肢体剧烈扭动, 难以手术。

1.4 统计分析

所有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用t检验和χ2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两组年龄、体重及手术时间比较统计学差异 (P>0.05) 。Ⅱ组诱导期异丙酚的用量明显少于Ⅰ组 (P<0.01) 。Ⅰ组诱导后2 minBP下降、HR减慢, SpO2降低 (P<0.01) 。Ⅱ组麻醉镇痛效果好并发症少。

3 讨论

人工流产术由于操作简单, 既往多不使用麻醉, 随着全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有效镇痛的问题日益受到临床的重视。无麻醉下手术, 术中93%的患者诉疼痛并出现心率减慢, 血压下降甚至人流综合征等多种不良反应。应用其他麻醉剂作表面麻醉也不能很好解决人工流产中的疼痛问题, 异丙酚是一种新型的快速、短效静脉麻醉剂, 其特点是起效快, 诱导平稳, 持续时间短, 苏醒快。已在临床麻醉、术后镇痛及人工流产中广泛应用, 且取得较好效果。缺点是心血管抑制, 注射部位疼痛, 对呼吸和循环的影响与剂量和注射速度相关, 加大剂量则麻醉安全性降低[1]。本实验Ⅰ组证明单纯用异丙酚静注, 其剂量需达到3 mg/kg增加了麻醉的危险性, 且Ⅰ组患者异丙酚诱导后2 min SBP、DBP、HR及SpO2均明显降低, 而Ⅱ组患者无明显变化, 表明异丙酚2 mg/kg的诱导量对呼吸、循环的抑制程度轻, 可作为无痛人工流产手术的安全诱导量。为了减轻异丙酚的不良反应, 笔者采用缓慢静脉注射的方法, 无一例发生呼吸抑制现象。但为保证安全, 手术时应常规备有给氧及复苏设备。单纯静脉注射异丙酚注射部位疼痛的发生率高达95%[2]。本实验Ⅰ组注射部位疼痛发生率为90%, 与上述报道相近。使用异丙酚复合小剂量芬太尼既克服了异丙酚没有镇痛作用的弱点, 又不影响清醒, 同时使用利多卡因减轻注射痛[3]。Ⅱ组麻醉镇痛效果明显优于Ⅰ组, 表明异丙酚联合用药能充分显示异丙酚的优势。

芬太尼为麻醉性镇痛药, 主要作用在皮层下, 通过减少伤害性刺激传导到皮层的强度, 加强对应激反应的抑制, 具有镇痛效果好, 保持心血管功能稳定, 减少全麻药用量的优点。芬太尼的剂量过大可发生肌肉强直, 呼吸频率减慢, 加重异丙酚的呼吸抑制。应用复合小剂量的芬太尼、利多卡因既可加强镇痛, 减轻镇静深度和伤害性反应, 又可减少异丙酚的用量, 及减轻对注射部位的疼痛, 提高麻醉效果, 使麻醉诱导和苏醒更加迅速, 并不影响清醒质量, 同时未见加深异丙酚的呼吸、循环抑制作用。

总之, 异丙酚复合小剂量芬太尼、利多卡因用于人工流产的麻醉安全有效, 镇痛效果好, 呼吸循环抑制轻, 不良反应少, 孕妇愿意接受, 术中无知晓, 术后苏醒快, 恢复快, 使施术者及受术者无后顾之忧, 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异丙酚、芬太尼、利多卡因联合用药无痛人流术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ASAⅠ~Ⅱ级人工流产患者50例, 随机分为Ⅰ、Ⅱ两组, 每组25例, Ⅰ组单纯使用异丙酚, Ⅱ组用异丙酚联合芬太尼、利多卡因。观察两组患者的诱导时间、苏醒时间、离院时间、记录诱导前及诱导后2min, 手术结束时, SBP、DBP、HR、SpO2的变化和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及并发症。结果两组年龄体重及手术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Ⅱ组诱导期异丙酚用量明显少于Ⅰ组 (P<0.01) 。Ⅰ组诱导后2min-BP下降, HR减慢SpO2降低 (P<0.01) 。Ⅱ组麻醉镇痛效果明显优于Ⅰ组。结论异丙酚联合芬太尼、利多卡因用于人工流产手术的麻醉安全有效镇痛效果好。

关键词:异丙酚

参考文献

[1]张弘, 杨峥崎.异丙酚联合芬太尼在无痛人工流产中的临床应用.中国伤残医学, 2009, (02) :75.

[2]孙秀成.异丙酚复合小剂量芬太尼麻醉用于人工流产的临床探讨.中外医疗, 2009, (07) :69.

长托宁在临床麻醉前用药中的应用 篇7

1 镇静作用

麻醉手术期间应使患者维持于既无意识, 又不能感知或记忆手术引起的伤害刺激的状态, 使麻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与有害刺激所致之沉醒之间达到平衡[1]。有研究表明在采用同样的麻醉方法和维持用药的基础上, 虽然术前用长托宁和阿托品两组间无明显差异, 但说明长托宁有加强麻醉镇静深度的作用[2]。虽然东莨菪碱可作用于M受体所存在的所有组织, 对中枢M1受体的抑制作用强[3], 常用剂量 (0.3mg) 既有明显镇静效果[4], 但有研究表明, 长托宁的镇静效果作用持续更长且强度更优于东莨菪碱。

2 抑制腺体分泌作用

干燥气道是我们术前应用抗胆碱类药物最主要的目的之一, 以往主要应用阿托品和东莨菪碱。阿托品作为麻醉前用药, 广泛应用于临床以抑制唾液分泌, 其主要缺点是造成对阿托品敏感的患者血压升高, 心率增快, 甚至心率失常。术前常规肌注阿托品0.5mg不能有效地抑制迷走神经反射, 相反有增快心率, 体温升高, 口干舌燥, 抑制胃肠蠕动及降低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以至增加反流误吸等不良反应, 而术后应用长托宁可有效抑制长时间手术气道分泌物的增多, 较阿托品作用显著, 且不增快心率。无明显的口干, 面红等不良反应[2]。在其推荐应用剂量0.01mg/kg肌注时, 在40~60min后抑制腺体分泌作用最为突出。其半衰期t1/2B为10.34h。

对于心率较快或冠心病, 青光眼等不宜应用阿托品的患者, 目前临床多选用东莨菪碱, 长托宁消除半衰期较东莨菪碱也长 (东莨菪碱为2.9h) , 能较长时间抑制腺体分泌, 且有研究表明其抑制腺体分泌的强度更优于东莨菪碱[4]。

3 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长托宁与阿托品比较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更小。长托宁可有效维持交感和副交感张力的平衡, 具有更好地抑制HRV对伤害刺激的反应, 从而有利于维持麻醉期间的血流动力学和心率的稳定。东莨菪碱对心率的影响较阿托品为轻, 对于心率较快患者, 冠心病等患者, 目前临床多选东莨菪碱, 但东莨菪碱也通过影响内源性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产生间接拟交感作用使心率增快, 而术前应用长托宁则可保护心率双向调节作用, 不增加心率和血压, 或通过双向调节适当减慢心率, 从而降低心肌氧耗保持心肌。但也有文献报道长托宁对心脏窦房结M2受体与其他它M型受体的组织一样有直接亲和力, 但亲和程度与M1, M3分布含量和消除速度的差异成正比。临床使用长托宁是手术麻醉的首选药品。

4 对眼压体温的影响

东莨菪碱和阿托品对体温调节中枢具有不同程度的兴奋作用, 使体温上升及代谢增高, 而长托宁无明显影响, 而且长托宁对眼压及的影响较其他同类药都更加轻微[1]。

5 临床适应证

长托宁临床适应证选择是非常广泛的, 适合绝大多数患者其中包括忌用阿托品或东莨菪碱的病例:如青光眼眼, 甲状腺机能亢进, 二尖瓣狭窄或心功能不全引起的心动过速, 其他心脏病患者的心脏手术 (尤其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或非心脏手术的麻醉前用药, 除外心动过缓和心脏束支传导阻滞的病例, 可安全用于麻醉前用药。

6 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有研究表明长托宁除具有上述诸多优点外, 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 包括面红, 头晕等, 且药物不良反应的程度与使用长托宁的剂量呈正相关。再者有关观察结果显示对心率正常者长托宁肌注后20、30min的心率下降至最低达57~68次/min, 而心动过缓者的心率可降到48~54次/min。故麻醉前有明确的心脏束支传导阻滞, 心率低于60次/min的患者或因窦房结功能减退, 唾液腺细胞萎缩退化唾液分泌减少的老年患者仍应慎用或较少给药剂量。

综上所述, 临床应用长托宁作为麻醉前用药具有以下优势:长托宁具有药效强且持续时间长的腺体抑制作用和中枢镇静作用;具有高选择性优势, 保持心率双向调节作用, 不增加心率或适当减慢心率;对眼压的影响较其他同类药都更加轻微, 面红, 头晕等不良反应小, 有利于术后安全恢复;广泛的临床适应证等。故术中心率降低风险较小或不相使心率升高的患者, 以上特点使之无疑成为抗胆碱药的更加选择。

参考文献

[1]李仲廉, 邓乃封.妇产科麻醉学[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2]曾繁忠, 王志萍.新药长托宁研究和应用概况论文集[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3]刘俊杰, 赵俊.现代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

某院麻醉性镇痛药的临床用药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利用医院药品星系管理系统, 查阅我院2010年~2011年麻醉性镇痛药的用药信息, 统计麻醉性镇痛药的药品、规格、剂型、使用数量、用药天数。

1.2 方法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限定日剂量 (DDD) 方法, 分析麻醉性镇痛药的临床用药情况。按下式计算各药的用药频度 (DDDs) 和药物利用指数 (DUI) 。DDDs=某药的年用量/该药的DDD值。DUI=DDDs/用药天数。式中DDD是指达到主要治疗目的用于成人的平均日剂量。DDD值主要依据《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及《新编药物学》规定的日剂量, 并结合实际应用情况确定。见表1、表2。

2 结果

我院麻醉性镇痛药主要用于外科手术和缓解癌症疼痛, 由表1、表2可知, 2011年用药总量较2010年有所增加, 2010年~2011年我院8种麻醉性镇痛药中, 枸橼酸舒芬太尼注射液的DDDs最高, 居首位, 其次为枸橼酸芬太尼注射液, 主要用于外科手术镇痛。盐酸吗啡注射液DDDs居第三位, 临床主要用于缓解癌症疼痛。从药物利用指数分析, 各类麻醉性镇痛药的DUI在1以下或在1附近波动, 表明我院对麻醉性镇痛药的使用情况基本合理。

3 讨论

3.1 阿片类镇痛药是治疗中、重度疼痛的最主要药物, 此类镇痛药通过激动中枢神经系统的特定部位的阿片受体, 产生镇痛作用, 同时可产生欣快感, 缓解患者因疼痛引起的不愉快情绪。本研究调查显示阿片类镇痛药在临床上主要用于外科手术及缓解癌症疼痛, 用药种类较多, 满足不同种类患者的临床需求, 其中枸橼酸舒芬太尼注射液使用率最高, 其次为枸橼酸芬太尼注射液。分析显示, 枸橼酸舒芬太尼DDDs排序居第1位, 其次为枸橼酸舒芬太尼。枸橼酸舒芬太尼主要用于外科手术镇痛, 为一种强效镇痛药, 其作用强度为吗啡的60~80倍, 是临床常用的外科手术麻醉药物;舒芬太尼是芬太尼的衍生物, 由于起效快、镇痛时间长, 代谢快, 镇痛效果比芬太尼强5倍~7倍[1], 临床评价较好, 使用范围逐步推广, 已成为外科手术麻醉的主要用药品种。

3.2 缓解癌症疼痛是我院麻醉性镇痛药主要用途之一, 临床主要应用品种为盐酸吗啡注射液、硫酸吗啡缓释片、盐酸可待因片、盐酸羟考酮控释片, 其中盐酸吗啡注射液为缓解癌症疼痛的代表性药物[2], 其镇痛作用强临床用药较多。

3.3 阿片类镇痛药主要不良反应涉及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及过敏反应等, 反复应用易产生依赖性。采用联合用药可增强药效, 减少麻醉性镇痛药的不良反应。如抗组胺药异丙嗪能增强强杜冷丁的镇痛和镇静作用, 并减少杜冷丁的用量[3]。对乙酰氨基酚与曲马多联合应用有明显的镇痛协同作用[4]。临床上两者联合应用起效迅速、作用时间延长, 同时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综上所述, 根据DDD和DUI统计结果显示, 我院的麻醉性镇痛药的临床应用基本合理, 在工作中临床医师应养成良好的用药习惯, 对患者按阶梯、按时、个体化给药, 及时调整用药剂量, 让患者得到规范化的治疗。

参考文献

[1]孙晓林, 陶怡怡.舒芬太尼与芬太尼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麻醉效果比较[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8, 11 (2) :991.

[2]高立士.对麻醉药品的使用和监管工作的调查研究[J].中国药业, 2006, 15 (2) :8.

[3]安泽余, 顾吉顺.相关镇痛药的合理应用[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08, 10 (10) :137.

高血压患者在麻醉过程中的用药方法 篇9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例高血压患者中, 高血压病史1~20年, 男8例, 女4例;年龄24~79岁。12例高血压患者中实施食管、肺、乳腺癌手术4例, 腹腔镜胆囊切除3例, 胆道手术2例, 脑外科手术1例, 甲状腺手术1例, 肾、肠系膜、子宫全切术1例, 手术历时1.5~4 h。

1.2 方法

1.2.1 麻醉方法

术前30 min肌内注射地西泮针10 mg、东莨菪碱针0.3 mg。进入手术室后血压≥165/94 mm Hg者静脉滴注氟芬合剂2~4 ml和 (或) 乌拉地尔25 mg, 面罩吸氧, 血压降至术前水平, 即行麻醉诱导或硬膜外穿刺。气管插管静吸复合麻醉8例, 硬膜外阻滞4例。

1.2.2 麻醉处理

术中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用失血量和尿量来指导输血和输液速度, 本组以5%~l0%葡萄糖及乳酸林格氏液为主, 计算出血量, 调整输液速度使尿量保持在2~3 ml/ (kgoh) , 维持血容量相对稳定, 为心脏提供适宜的前负荷。术中因探查肿瘤、牵拉反应致血压升高140~l75/78~101 mm Hg者12例, 经吸入2.5~3安氟醚或追加地西泮、哌替啶、芬太尼等加深麻醉, 血压下降至145~135/94~75 mm Hg水平。

2结果

12例采用不同的降压措施取得满意的效果:①经莫菲氏管静脉注射乌拉地尔0.4~0.6 mg/kg者8例, ②经鼻腔滴入硝酸甘油1 mg/次者3例;③硝苯吡啶10 mg舌下含化者2例。全部患者用药后1~2 min血压下降, 15~20 min内降至术前或略低于术前水平。12例中无一例出现心、脑、肾重要脏器并发症。

3讨论

高血压患者术中的主要危险是心律失常, 心肌缺血, 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 一过性或永久神经系统并发症, 急症患者尤其如此。术前及术中控制血压及良好的麻醉处理, 可明显降低手术麻醉的危险性。麻醉前应给予充分镇静药, 宜选择一些对患者循环系统影响较小的麻醉方法及药物。硬膜外麻醉可降低血压, 下腹及下肢手术可首选, 局麻药中以不加升压药为宜。全麻诱导时不宜选用使血压上升的药物。如氯胺酮, 羟基丁酸钠等选用异丙酚, 芬太尼等对心血管有负性作用的药物, 有利于降低血压。术中给药速度应缓慢, 诱导时常规给予乌拉地尔静脉滴注, 可减少插管反应, 避免麻醉过浅时拔管, 可减少心动过速, 喉痉挛等并发症。很多学者认为:术中血压的控制应以下降幅度不低于原水平的临界值。术中应随时调整乌拉地尔或硝酸甘油的滴速。另外, 进行血气分析, 纠正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 以及补充有效血容量等, 都是决定麻醉成功的重要因素[3]。

预防围手术期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波动, 必须作到术前充分准备, 术中严密监测及时处理, 维持血压平稳, 术后继续镇静、止痛, 才能防止高血压危象和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

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围术期的麻醉用药方法。方法对12例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的麻醉处理中用药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进行分析。结果全部患者用药后1~2min血压下降, 15~20min内降至术前或略低于术前水平。12例中无一例出现心、脑、肾重要脏器并发症。结论围术期高血压患者麻醉处理的基本原则在于权衡降压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有效性是指适度降压, 安全性是指降压的可控和防止低血压。

关键词:围手术期,高血压,麻醉,硬膜外穿刺

参考文献

[1]郭建荣.围术期高血压患者麻醉用药及处理.实用药物与临床, 2005, 8:6.

[2]王焱林.高血压患者围术期的治疗与麻醉.医学新知识杂志, 2005, 15:6.

上一篇:住宅小区规划研究下一篇:IP化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