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的多媒体教学

2024-08-10

初中历史的多媒体教学(精选十篇)

初中历史的多媒体教学 篇1

初中历史课程是讲述跨越时空很久远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故事”, 但通过教材文字, 不足以揭示历史过程、挖掘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善与恶的斗争史, 尤其是历史的过去性和不可重建性, 更让学生认知和理解历史产生巨大障碍, 对于历史教学来说更是一种永远的痛。如今, 多媒体信息技术走入初中历史教学课堂, 能为学生逼真地再现历史情境, 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学习历史, 在多媒体技术下“重演”历史, 引导学生感同身受历史事件, 体验历史“真实”氛围, 丰富学生的历史体验, 辅助学生领略历史内涵的凝重与多彩多姿, 从而强化历史学习效果, 有效地提高了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 《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课, 仅通过历史挂图和历史教师讲解, 很难感受到火烧圆明园带给中华民族的耻辱, 感受到面对八国联军可耻的暴行自然喷发的憎恨情感, 从而产生由衷地维护国家爱护祖国的历史责任感。但运用多媒体技术逼真地再现火烧圆明园的历史情境, 最大限度地还原当时悲痛的历史原貌, 让学生最大限度地亲临历史现场, 这是传统历史教学所无法比拟的。最后, 再呈现如今今天的多幅圆明园历史残迹图片, 不需要历史教师述说, 学生们低沉而悲痛, 激发了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总之, 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逼真再现历史情境, 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发多重感观刺激,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丰富学习体验

初中历史课程比较枯燥单调, 记忆性的文字资料比较多, 让学生学得索然无味, 更无兴趣和效率可言。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可生成图、声、像、动并茂的立体式多维画面, 丰富历史教学信息, 引发学生的多重感观刺激, 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 加深对历史知识的学习记忆和应用, 内化成有效的历史认知体系, 从而丰富学生的历史学习体验,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

例如, 《戊戌变法》一课, 关于戊戌变法的前因后果等教学内容比较多, 且比较抽象, 不如其他历史事件惊心动魄和曲折惊人。这其中,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教学难点, 而初中生掌握的历史知识有限, 很难理解透彻康有为为什么要利用孔子的儒家思想来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因此, 历史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补充诱导式历史影像素材, 拓宽学生的眼界, 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得出正确的认识。另外, 通过戊戌变法的专题网站资料, 让学生根据探究学习需要查询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 通过这些丰富充实的多媒体历史史料,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引导学生对该课历史知识进行自主建构, 更深刻领会戊戌变法的历史评价, 并且还培养了学生较强的分析、理解、综合、概括能力, 提高了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3 运用多媒体技术强化历史事件细节, 引发学生思考, 突破教学重难点

受历史教材局限性, 即使教材上提供了文字或图片说明, 再配合历史教师生动精彩的讲解, 学生对于相关历史史实或事件的细知末节都无法眼见为实, 无法深刻理解, 但通过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 就可以将其历史事件的重难点和关键处化虚为实, 化繁为简, 把抽象的历史知识点形象化、具体化、宏观化, 有效地引发学生思考, 突破历史教学重难点,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

例如, 《红军长征》一课, 为学生播放毛泽东那首著名的《长征》诗词视频, 再倾听歌曲《十送红军》与《七律长征》, 观看有关红军长征的多幅图片资料和电影片断《四渡赤水》《爬雪山》等, 最后用Flash课件制作交互式多媒体课件, 绘制出动态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长征路线图, 再一次体验长征的艰辛, 也通过动态路线图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和重大历史事件及其伟大意义, 让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 同时, 也激发学生珍惜幸福生活、热爱祖国的爱国情怀, 从而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4 运用多媒体技术创建网络学习平台, 形成自学探究团队, 拓展历史学习空间

网络上海量开放、共享的历史资源, 可为学生自学探究提供宝贵的学习平台, 拓展历史学习空间。历史教师可引导学生下载、收集、整理、分类、利用好网络学习专题资源, 有效扩充历史学习资源, 开拓学生眼界, 提高历史知识的综合性评价效果。另外, 还可以通过QQ群、QQ空间、微博等形成自学探究团队, 有效组织学生在这些自由开放的网络平台上讨论, 提高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效率。总之, 网络时代为历史教学空间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 初中历史教师要努力提高网络技术操作水平, 有效促进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全面提升历史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 初中历史教师要确立正确的历史多媒体辅助教学观, 挖掘历史学科的多媒体教学特点, 最大化地整合多媒体技术, 高效突破教学重难点, 节省教学时间, 扩大课堂教学容量, 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过程,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历史综合素养, 提升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摘要:初中历史教师要提高现代教育技术操作水平, 有效促进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 运用多媒体技术生动再现历史画面, 通过直观形象化的多媒体素材让历史知识不再枯燥乏味, 使历史课更具有感染力,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多种感官的刺激, 获得所需的历史信息量, 掌握历史事件和历史意义, 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全面提升历史教学质量。本文对历史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进行了分析, 希望对提升历史教学的质量有所帮助。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历史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崔素云.历史教学之我见[J].考试周刊, 2007 (21) .

[2]蔡金娣.多媒体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意义及应注意问题[J].安徽教育, 2007 (11) .

初中历史的多媒体教学 篇2

单位:刘家堡乡一中 姓名:朱晓红 性别:女

电话:*** 邮编:030063 [内容提要]:多媒体作为一项现代科技成果,在当今很多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样它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既可以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为解决重点难点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还能够提高课堂效率。当然,在利用多媒体辅助历史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教学优势 多媒体教学问题

多媒体技术,是信息传播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印刷技术的组合。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领域极其广泛,然而,多媒体技术最令人振奋的发展莫过于在教学中的应用。多媒体教学就是把声音、文字、图形、图像、视频这些媒体按一定的要求和原则有机地整合起来,利用文字、实物、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以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的一种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法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让学生更直观、更全面地获取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下面,我就谈谈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一)多媒体技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历史作为初中时期的小学科,学校、家长、学生普遍上不重视,加之学生的年龄特征,造成了很多学生历史学科学习兴趣淡薄。而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多媒体教学中,老师用PPT等软件对影像、图片、文字等各种素材进行编辑制成历史课件,通过计算机、投影映射出来,使本已过去的抽象苍白的历史事实,以多种形式动态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压缩了空间感和距离感。因此,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活泼地学习和发展自己,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例如在探究学习《对外开放》一节课时,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邓小平实行和坚持改革开放政策所做的伟大贡献,我利用课件展示一段情景材料:播放《春天的故事》歌曲,学生低声跟着伴唱的同时,屏幕展示下列几个问题(1)歌词中的老人指的是谁?举例说明他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贡献有那些?(2)第一个“春天”和第二个“春天”的含义各是什么?(3)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学生的思绪飞回到了二十多年前的改革开放时代,同学们仿佛看到了邓小平挥手微笑的伟人丰姿,在伴唱声中使课堂气愤达到了高潮,欣赏完歌曲后,经过几分钟的热烈讨论,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同学们对这节课形成了自己的看法。

(二)它是教师解决教学过程中重点难点的好帮手。历史学习是以掌握历史概念,探求历史发展动因和规律为目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很难从表象阶段直接过渡到概念阶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的历史概念,仅凭教师的讲解往往难达到很好效果,不能够理解历史知识生成的过程,这样就会出现学生掌握得不够牢固,不久就忘掉的现象。而采用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课件就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将知识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巧妙的动态演示代替抽象的说教,学生就会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很快地去学习。

历史教材中的一些知识点,其间的关系纵横交织错综复杂。如何条分缕析、清晰明了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这就需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通过视频播放、图形动态演示、老师生动讲解点拨。

(三)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够实现师生间传统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改变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综合运用的引入改变了历史教师传授式的教学方式,教师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方式发生了变化,更随意、更方便、更直接、更灵活、更有针对性。同时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

教师通过制作学习课件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对历史信息加以提取、整理、加工,然后进一步的研究讨论得出正确结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正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能够实现交互,能够使学生由过去单纯的的“接受式”学习知识,变为学生自己主动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充分领悟历史知识的内涵,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利用知识的迁移猜想结论,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提高了各种能力,学会了学习。同学们通过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合作学习,获得了充分展现自我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全面地参与学习过程,做到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从而学会了学习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够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一直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过去传统的教学手段践行时有一定的约束和阻碍,而多媒体电教手段的运用则能更好地达到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它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在高昂兴奋的状态;能有效创设历史情境,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加强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再加之教师的循循善诱和适时点拨,便为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搭建了极佳的平台,在这样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必然会步步提升。

(五)多媒体技术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多媒体教学,注重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宫,视听并用,拓宽了信息传输渠道,能充分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教育心理学知识说明,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若两者同时使用,就能够接受约65%。科学研究也证明,人们通过各种感官获得的知识比率为:视觉83%,听觉11%,其他6%;视听结合可获得几乎是最佳的知识保持率。而且省略板书,使教师能增大知识容量,有充足时间进行讲解、分析和培养学生能力。课件界面美观、色彩丰富、纲要信号齐备;版面保留完整,通过超级连接,前后切换方便,达到过去手工板书无法企及的地步。因此,无论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还是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来辅助教学,教学必须重视教学的直观性。而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直观性是任何传统的教学手段都无法代替的,它通过多种媒介的交替演示,可以多渠道地向学生传递多种多样的教学信息,使学生的各种人体器官对新知识进行多角度多渠道地交叉吸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已经逐渐深入课堂,绝大部分教师虽然对如何进行高效的多媒体课堂教学进行了有益的、大量的实践和探索,但是在实际的多媒体课堂教学中却也存着或多或少的一些问题。现将自己多年来从事历史多媒体教学的诸多问题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唯多媒体是从,不能合理使用多媒体

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传统教学中仅靠讲述无法使学生想象到历史场面的恢宏气势、波澜壮阔,无法想象到历史珍品的美妙绝伦、璀璨夺目;更无法在教学中形象生动地再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化静为动,化虚为实,而且能缩短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同时还能保证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性和有效性。可是在现实教学中不少教师片面追求多媒体教学:基本形成了“无多媒体不成公开课、示范课”;更有甚者片面认为多媒体教学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捷径或唯一途径;“唯多媒体是崇”等,实际教学中我们都知道多媒体教学不是万能的,传统教学也不能全盘否定。其实传统教学中有很多的优点需要我们去继承。

(二)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顾此失彼、本末倒置。

现实教学中,历史课课件制作一定要体现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主作用。可有些历史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为了向同事展示自己驾轻就熟的课件制作水平,一堂课中不仅有精美的动画、详实的文字材料,而且还大量视频和动听的歌曲及相关的图片„„这样便使学生沉浸在动画、视频以及音乐的欣赏、观赏以及鉴赏的气氛中去了,学生上课便少去留意和思考实质性的历史内容了„„时间一长,学生一上这类型的课便陷入了视觉和听觉的疲劳了。而历史多媒体教学原本是通过多媒体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当然不是我们看到的欣赏、鉴赏者了。而真正有经验的教师是通过自己的教学设计(问题或者图片、视频)来让学生总结、发现,探究新的知识,构建相关的理论或概念。比如:我在完成《南京大屠杀》一框时,我用多媒体出示几幅“日军无幸杀害中国军民的图片时我就提出以下几下问题:中国人被杀的对象有哪些?日本人采用哪些残忍手段?你想对日本军国主义及极端右翼分子(不承认南京大屠杀事实)说些什么?这样才能更深层次调动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日本军阀主义的憎恨,坚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信念。

另外有些历史教师(尤其年龄偏大的教师)不注重课件制作,要么有的从相关网页上下载,要么有的直接用教师教学参考用书中的光盘,要么有的教师对幻灯片中的字体及颜色和版式制作不协调,甚至模糊不清„„这样的历史多媒体课件来教学就必然会出现教师上课逻辑不清,学生上课易疲倦的现象,当然这样的课件便使学生的学习激情在一片怨声中被浇灭。

还有些历史教师由于本身技术水平的问题造成课件中的视频无声音或由于不会视频剪辑而时间过长也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可见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提高计算机及课件制作水平已成为高效课堂的必由之路。

(三)多媒体不能和传统媒体有效结合。

在部分教师的多媒体课堂上有个误区:以为使用了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就告别了黑板粉笔这种传统的教学工具。其实使用粉笔进行板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对课堂的知识体系的构建;另一方面有助于初中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落实(勾划在课本上);还有极为重要的是黑板上的板书重现力强,随写随看。更有甚者,教师在上课时偶有突发的灵感,这些灵感往往是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但在多媒体教学中却无法即时增加到板书中去而留下诸多遗憾;同时教师在黑板上的板书用彩色粉笔警示的重难点能整堂课都使学生有意注意;甚至还有,个别教师的精心的板书设计,流利工整极富个性的粉笔字简直是一种陶醉的艺术。实际中,多媒体教学虽有文字演示的板书,实际中对学生往往只是一种“昙花一现”式的演示,当然就对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构建非常不利,对学生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效果不佳。本来系统性的黑板板书是教师在讲解引导下形成的知识体系,是学生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的桥梁。因此,教师在进行历史多媒体教学时,注重黑板板书与教学内容密切配合,势必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我们广大年轻教师要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力求将传统教学中优秀的教学方法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用我们教育者的智慧创造出较为完美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的明天。引文及参考文献:

(1)加 涅 《教育技术基础》

(2)谢幼如 《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

(3)李建平《会诊课改新课堂》 《中国教育报》(4)刘 硕 《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多媒体对初中历史教学的辅助作用 篇3

一、改变传统教学的信息传递方式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只能被动地听讲,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的信息传递方式,使学生由听讲者变为参与者。

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思想、行为、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要将自己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营造和谐、融洽、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它能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出来,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从某种程度上说,改变传统教学的信息传递方式就是在师生之间架起传播信息的“桥梁”。

二、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历史课件,将历史事实以多种形式动态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例如,在讲解“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尾声——日本无条件投降”的相关知识时,教师不能只进行口头说教,还要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一些有关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影视片段,使学生清楚地了解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具体史实,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形式多样、新颖独特的教学手段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利用多媒体,将历史事实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印象。

另外,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因此,教师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学会主动地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教师要利用历史教学的情感因素,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要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效解决教学内容繁多与课时不足的矛盾,通过播放视频、音乐等方式,创设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深刻理解教材知识。

教师要结合教材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节省板书时间,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讨论。

教师要根据教学容量,利用多媒体向学生传递多种多样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全面获取知识、转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四、促进教师讲解

随着多媒体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将大量的历史知识列入课件,并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展示。这不仅会使学生难以掌握重点知识,还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这无疑违背了新课改理念,背离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初衷。

目前,教师的讲授仍是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的语言、态度、情感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恰到好处地进行生动的讲解。

初中历史的多媒体教学 篇4

一、将多媒体资源与认知过程整合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历史学习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运用多媒体进行历史教学,必须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设计、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使多媒体资源的使用与学习主体的认知融为一体,实现师生互动、“人机交互”。初中历史教学有很明确的教学目标,初中生对历史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的理解还不够,思维的时间也不易持久,这需要教师对课堂学习进行很好的组织,并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引导,引导学生叩启历史知识之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并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思维,及时获取反馈信息,使“传道授业解惑”有的放矢。而多媒体手段只能辅助历史教师教学,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作用。

每一媒体信息,都为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在设计历史教学课件时,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在课件结构上,可采用模块化思想,变线性结构为“非线性结构”,将课件设计成学生学习的导航器,并注意增强课件的交互性及其界面的人性化,使课件流向能够根据教学需要随意调度。那种让计算机教师把历史课件设计成顺序式结构,上课就是按键和顺序播放的做法,只不过是由“教师中心”演变为“电脑+教师中心”,由“人灌”变成了“机灌”,它强化的只是教师的主动性和学生的被动性,甚至于教师也成为计算机的“奴隶”。

利用多媒体进行初中历史教学,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必须注意课堂的宏观调控和引导,同时根据教材内容,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强大交互功能,高屋建瓴地创设一些情景引导学生自学、思考和分析,而不是受课件限制和左右,失去教师在课堂的主导地位。

二、将多媒体手段与传统手段整合

计算机有着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在多媒体教学中占据核心地位,特别是动态演示更是常规教学手段所不能企及的。但常规教学手段的许多特色功能也不容忽视。如投影机的放大演示功能,展示台的实物静态展示功能,教学模型的空间结构功能等,都是计算机所不能完全替代的。如果教师在历史教学中纯粹以计算机代替小黑板和挂图,单纯让计算机“唱戏”,而忽略板书、语言和教态,那将会使历史教学变得更加呆板和僵化。实际上,教师的讲授仍是目前历史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生动幽默的语言、入木三分的分析、和蔼可亲的教态,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培养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情感。要做到这一点既要看老师的教,又要看学生的学,但归根结底还是要看学生的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往往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有的老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后,不注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原先传统手段的师生交流、讨论都在光、声、图像的展示中湮灭了,学生不是课堂的主人,而是成了置身于课堂之外的观赏者,学生常常停留在对精彩画面的欣赏上,而对实质性的历史内容不去留意,时间一长就不自觉地游离于学习活动之外。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只有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媒体,让现代手段与传统教学完美整合,灵活运用,才能提高学习效益。

三、将硬件设备与课件资源整合

初中历史多媒体教学尚处在起步阶段,由于硬件设备缺失、相关课件的匮乏和制作的困难、历史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限制等原因,使得历史课件的利用率很低,往往是公开课现形,随堂课匿迹;即使是多名教师费尽心机苦战多日的精制的课件,也仅在公开课上露露脸,而在平时教学中则被束之高阁了。要改变这一现象,必须将现有的硬件设备与课件资源充分整合,另辟蹊径,才能化难为易,让更多的课件走进课堂,把更多的精彩呈现给学生。一是可以因地因人制宜,选择制作课件的软件。一些难度较大要求较高的课件,可用比较流行的功能强大的Authorware Director等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辅以专门的图形图像、音频及动画软件制作完成。但是制作复杂,对多数历史教师平时教学而言,不太适合。因此我建议,更多的一般性的课件可采用Powerpoint,易学易用,省时省力,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二是可以给课件“减肥”。教师设计课件时应集中精力花在每堂课的重点、难点上,切忌堆砌素材,面面俱到;图片的处理宜简洁,切忌滥用色彩,哗众取宠,否则就会分散学生注意力,淡化授课效果。七年级学生宜更多地播放音像资料和动画,增强直观性,八九年级学生可适当增加理性分析。但是历史知识的板书和逻辑推导写入课件,在课堂上展示,实际教学效果并无明显增强。三是可采取“拿来主义”,将市面上的历史课件拿来,采用抓图、动画等软件截取其中所需部分,重新组合加工制作,过程会轻松得多。课件是多媒体教学的核心部分,它的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的好坏。课件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不能肤浅地停留在表面。有的老师不注意教学目的,只是让书本搬家,把屏幕当成电子黑板,而没有真正实质性的内容。另外,历史的多样性常常导致大量的图片和视频被牵扯进课件中来,有的教师往往热衷于追求多媒体显示效果,学生对显示画面印象很深,但仅此而已,不能掌握历史知识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教学目标无法实现,这样的课件给人以喧宾夺主的感觉。还有的教师在设计课件时不注重教材的整体优化结构,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很难有所体现,整堂课下来感觉平淡无奇,轻重难辨,缺少一个“拎起来一条线,撒下去铺满地”的教学主旨,这样的课件,实际上只是“绣花枕头稻草芯”。多媒体手段有着自身突出的优点,但它并不排斥传统教学媒体和手段,因为传统教学媒体和手段也有自身的长处,至今仍是确有实效且普遍使用的教学手段。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力求改变盲目使用多媒体的现象,也要注意克服传统教学媒体和手段的缺点,将传统教学媒体与手段和多媒体有机结合起来。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如果能用别的手段达到预想的效果就用别的手段,而运用多媒体教学就是要表达其他教学手段难以表达或无法表达的教学内容。毋庸置疑,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确实有其它教学手段无法代替的优势,但这并不是意味着它能包办一切,它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之一,而不是唯一的手段,更不是最终的目的。我们要从历史教学的实际出发,当用则用,不当用则不用,使用时要注重科学性,要使多媒体的运用做到“适时、适度、适当”,恰到好处。

刍议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篇5

摘 要: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点燃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还能使历史教学在多媒体这一技术的影响下向学生呈现出一幅幅充满浓郁历史气息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历史图景。基于此,从三个方面对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初中历史;多媒体;作用

一、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多媒体是一种集悦耳动听的声音、栩栩如生的图片、精彩灵动的视频、五颜六色的色彩于一体的信息技术,它能把抽象的知识转化成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基于此,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这一设备进行教学,从而点燃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例如,在开展“青铜器与甲骨文”这一内容的学习时,教师就可以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首先,教师通过多媒体这一设备向学生展示一幅幅有关青铜器的精美图片,并对学生说:“请同学们仔细地观看大屏幕上各种各样的青铜器,并想一想、说一说你们对青铜的理解。”有的学生说:“从孔雀石这种天然矿石中提炼出铜这种金属物质。”有的学生说:“青铜是红铜与铅、锡等的合金。”接下来,教师通过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青铜器的发展历程这一知识。教师让学生观看“青铜刀”“铜镜”等图片,并让他们说一说我国的青铜器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什么地点。再次,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夏朝时期青铜器的发展情况。有的学生说:“夏朝时就有了鼎、爵等青铜器。在讲授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状况时,教师向学生展示了九鼎八簋的图片。在讲授青铜器的特点以及用途时,教师通过播放乐器、兵器、礼器、农具等类型的青铜器图片使学生明白了青铜器种类繁多的特点以及知道了青铜器可以用于饮食、祭祀、军事等广泛用途。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讲授有关青铜器的知识,这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二、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创设如诗似画的教学情境

教师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利用黑板、粉笔等教学手段以及工具只能以简单机械的方式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很难创设出如诗似画的教学情境。如果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利用多媒体这一信息技术,这不仅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还有利于创设一种有效的教学情境。例如,在开展《盛唐气象》这一内容的学习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一种如诗似画的教学情境,从而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盛唐的恢弘气象以及雄伟气势。首先,教师对学生说:“同学们,盛唐不仅仅是唐朝最为鼎盛的时期,还是整个中国发展史中最为繁荣的时期。下面,让我们先通过倾听《霓裳羽衣曲》这首著名曲子的方式来初步感受一下盛唐的气象与辉煌。”于是,教师通过多媒体这一设备向学生播放了《霓裳羽衣曲》这首曲子。在优美动听的音乐的渲染下,在飘逸轻盈的舞姿的感染下,学生学习这节课的热情被瞬间点燃。当音停、乐止,教师把鼠标轻轻一点,《忆昔》著名的古诗便展现在大屏幕上。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这首古诗的理解说一说这首诗歌展现了怎样的图景。当学生回答结束后,教师点击鼠标,下一张写有“学习目标”的幻灯片飞快地映入学生的眼帘。这张幻灯片把本节课的三点学习目标清晰地展示了出来。在讲解盛唐的农业时,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了“简车”“曲辕犁”“水利工程”等图片;在向学生讲授唐代手工业时,教师则让学生观看精美的花鸟纹锦、如冰似玉的青瓷、类雪似银的白瓷、绚丽多姿的唐三彩等图片。在向学生介绍盛唐的诗歌绘画书法等艺术成就时,教师则通过多媒体这一技术向学生展示了王孟、李杜等著名诗人的诗篇以及颜体柳体等书法作品。由此可见,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不仅营造了一种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还能创设一种如诗似画的教学

情境。

三、多媒体技术有利于把烦琐的知识系统化

与其他科目不同,历史这一学科包含了诸如历史背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时间、历史地点、历史意义许多繁杂的知识点。为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这些繁杂的历史知识做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整理与总结,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一个系统的认识,还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笔者认为,多媒体这一信息技术集图片、音像、色彩于一体,能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展示某一历史事件的背景、起因、经过以及作用。比如,在开展《盛唐气象》这一知识的学习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这一技术把课堂小结展示给学生。当教师打开幻灯片的那一刻,盛唐气象的各个知识点便以更加系统的方式展示出来,这一节知识共有经济繁荣、民族交往、社会风气、文学艺术等四大部分,而每一部分下面又包含了许多个细小的知识点。这样一来,学生对这一节的知识有了完整的、系统的认识。再比如,为了使学生对秦统一中国的历史意义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教师就可以在课前通过上网搜索或者查阅资料的方式搜集相关的图片以及资料,并把搜集的资料制作成课件。等到上课时教师播放给学生:经济上的作用、政治上的作用、军事上的作用等等。如此一来,就可以使学生对这些繁杂的历史知识产生立体的、层次性的理解,使他们理解这些历史知识所包含的历史规律,进而真正地为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注入

力量。

总之,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如诗似画的教学情境,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把烦琐的历史知识系统化。如此一?恚?初中历史教学在多媒体这一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变得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篇6

一、使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即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以往由于教者只注重讲解,课堂教学中常出现课堂气氛沉闷、死水一潭的僵局,使学生学得比较死板,直接影响历史课的教学效果。在使用多媒体手段后,则可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鸦片战争》时,可利用录像播放《林则徐》电影片断;讲授《甲午中日战争》时播放电影《甲午风云》片断等,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从中使学生掌握了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也了解了历史人物,进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使用多媒体,有利于巩固知识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单凭教师讲学生听,这只是单向交流,信息反馈量很小;教师问,学生齐答,气氛虽好,然而捕捉的反馈信息质量却不十分理想:大多数学生往往只是听少数优等生回答,人云亦云自己不动脑的弊端不易排除。作为教者,提出的问题学生掌握如何,很难从集体回答中把握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制实用课件,把所提出的问题投到屏幕上。例如,将唐、宋、元、明、清的文化制成表格,学生回答一个问题,教者点击显示答案。这样教者能准确地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看屏幕加快练习速度,增强练习密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去积极分析、理解。

三、使用多媒体,有利于爱国主义教育

初中历史教学要求向学生进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的同时,进行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教材中介绍了大量我国的科学技术文化成就,也介绍了我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卓越贡献,以及民族英雄的形象,促进了学生民族自豪感、自信心的形成,激励和唤起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激情以及爱国主义情感。我通过多媒体,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四大文明,如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郑成功收复台湾,岳飞抗金斗争及李四光的地质学等,充分展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爱国热情。

四、运用多媒体,使教学形式多样化

教学形式如果能够多样化,教学手段达到现代化,教学效果就能达到最优化。比如:在教《南宋与金对峙》一课中,由于时空跨度大、头绪繁多、地点庞杂,学生对复杂历史史实记忆相对较困难的特点,除利用常规手段与方法教学外,采用多媒体教学,采用网络教学手段,让学生上网查询相关资料,同时把当时宋金对峙的形势图投影在大屏幕上,屏幕上显示出不能再现的古战场,通过图文、声像等多种信息手段,趋于真实地以感性画面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其融于其中,在短时间内帮助学生了解了重要史实。“多样的方法,现代化手段”,创造活泼的课堂形式,效果达到了最优化。

现代多媒体的使用具有许多优越性,它向传统的教学提出了挑战,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必要手段。我们在使用媒体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缺点,有必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改进和完善。

总之,使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历史教学,只是万里长征走出的第一步,今后的路还很长,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必然会在教学领域全面开花,取得丰硕的成果。

初中历史的多媒体教学 篇7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继续搞好多样化的电化教育和计算机辅助教学。”《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要求, “加强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 将信息技术作为资料的来源、交流的平台、认知的工具和管理的手段。”根据上述要求, 笔者在初一历史教学中, 运用电脑技术进行了辅助教学。

1. 运用教材配套光盘辅助教学

初一历史的教学内容是中国历史。在课本的配套光盘中, 有相关的教学资料。例如, 利用配套光盘《中国历史》 (初一上学期) , 讲解《唐代的诗与画》, 讲解李白、杜甫的诗歌和吴道子的绘画作品, 比较生动形象。光盘中的图片、“word文档”及有声有色的幻灯片, 介绍中国历史知识的网站链接, 使学生兴趣盎然, 且能突出教学重点、难点。

2. 综合运用办公软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运用计算机技术制作优秀的课件必须体现出其特性, 发挥出其优良的教育功能:即特效性、领先性、科学性。”“Office”组件的综合运用, 能制作出更有吸引力的课件。例如, 在幻灯片中插入“word文档”、图片、音频和视频等, 就能使各种文件“各显其能”, 产生出“资源整合”的最佳效果。在教“抗日战争”时, 笔者在幻灯片中插入了图片“word文档”和“九一八事变”等视频, 使学生掌握了历史知识。同样, 在利用“文语通”等软件朗读有关内容, 给学生以耳目一新之感, 便于其理解和记忆。利用“WPS演示”制作课件, 可插入视频的格式有mpg、avi等十几种, 比“Power Point”支持的格式种类多——笔者运用它制作了“辛亥革命”等课件, 效果良好。

3. 借助网络辅助教学

(1) 上网搜集教学资源。笔者和学生一起, 上网收集其他学校的教学信息。通过“百度搜索”, 收集了其他学校的教学资源, 例如, 通过“司马迁与《史记》”等的文章、图片等, 积累资料。

(2) 制作电子板报, 巩固教学内容。利用“Office”组件, 指导学生制作的“开天辟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等板报, 图文并茂、精彩纷呈。学生在实践中学到了知识和技术。

(3) 制作网页, 拓展教学内容。利用“Front Page”等制作网页。通过指导学生制作“唐代的诗歌与绘画”等网页, 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 又感受到了成功的乐趣, 增强了其进一步学习历史课程及运用电脑技术来学习的积极性。

(4) 通过网络观看或下载有关视频, 巩固知识。在“我乐网”等网站有很多关于中国历史的视频。笔者指导学生观看了相关的视频。有些视频, 还利用“realplayer下载和录制管理器”下载。例如, 下载了视频《卢沟桥事变》等。这些文件成为师生制作课件的资料。

二、运用电脑技术进行初一年级历史学科辅助教学的理性思考

1. 是否需要运用电脑技术辅助教学

运用电脑技术辅助教学, 能体现出诸多的功能。以电脑技术为主的现代化教育技术具有多种功能:再现功能、信息调用功能、启发与引导功能等。运用电脑技术辅助教学, 对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具有重要作用。因此, 要运用电脑技术辅助教学。

2. 怎样运用电脑技术辅助教学

(1) 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和训练。马克思主义指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运用电脑技术整合学科教学内容, 是“普遍联系”的体现;运用电脑技术辅助学科教学, 是“永恒发展”的要求。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要求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开展工作。在电脑与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 在“教育要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面向现代化”的时代, 教师要首先实现“现代化”。

这就需要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 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新时代要求教师不但要学习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还要学习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诸如党的教育方针、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等, 都要掌握。而以电脑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 又需要进行训练。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和训练, 做到“一专多能”, 才能与时俱进。

(2) 教师要精通业务。韩愈在《师说》中有言:“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精通业务, 做到熟能生巧, 才能完成上述任务。否则, 即使运用了现代教育技术, 也只是形式而已。这就要求教师要以扎实的业务功底为基础, 进而才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3) 要掌握好“课容量”。电脑技术, 只是“辅助性技术”。过多地使用此“技术”, 就会造成学生的“心理疲倦”, 产生出“副作用”。一味地使用“现代化教具”, 则教师的引导、讲解、板书等过程就削弱了, 师生间的“互动性”就减弱了, 教学效果就难保证。因此, 要给电脑辅助教学以准确定位:它只是“辅助性技术”, 电脑只是“教具”。

教师要发挥师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互动作用”。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会副秘书长柳夕浪指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述、问、答等都是导向学生的行为, 即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从他们的学习需要出发, 加工处理教学内容, 以适当的方式输出教学信息, 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同时, 学生也通过反馈评价、模仿等途径对教师产生影响。”不论采取何种方法, 都要在“互动”中获得实效。否则, 即使运用了现代化设备和技术, 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4) 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这种形式, 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 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在运用电脑技术辅助教学中, 要反思与总结, 要扬长补短, 提高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水平,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浅议初中历史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 篇8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多媒体,改进策略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多媒体教学方式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多媒体技术能很好地将文本、动画、影像等信息有机结合起来, 使得教学内容更为丰富、直观、生动, 教学结构更为合理,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获取历史知识, 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一、多媒体辅助初中历史教学的作用

(1) 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图形、声音、视频、动画等形式, 多媒体技术将知识动态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使历史教学更富有感染力。这就打破了传统的历史板书教学法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模式, 使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实践发现, 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可以节省时间, 增大课堂容量, 为取得更好的教学效益奠定基础。运用多媒体技术, 能够变无声为有声, 变抽象为具体, 极大节省课堂讲授时间, 进而可以利用多余的时间来引导学生探索和把握历史深层次问题, 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 创设多媒体教学德育情境, 发挥历史德育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多媒体技术所具有的声像效果和感染力强的特点, 能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历史情境, 再现历史场面, 增强历史真实感, 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氛围, 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促使学生自觉地接受熏陶。

二、多媒体辅助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滥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冲淡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 历史老师为了完成教学内容, 相对比较快速地放映演示文稿, 而学生还没来得及记下重要信息。特别是在课堂小结时, 学生不容易看到前面已经讲过的内容, 头脑中还没有形成教学内容的整个框架, 导致学生不知所云。多媒体辅助教学不像传统板书那样, 老师将提纲板书在黑板上, 学生可以边看边听, 老师总结, 并和前面学习的内容实现链接。如果滥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会导致学生所能记住的仅仅是绚丽的画面和耐人回味的历史故事, 历史教学主题则完全被淹没了。

(2) 课件制作费时费力, 质量不高。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要求教师在原有备课模式的基础上寻找大量的合适的图片、影像等素材, 这对老师来讲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特别是一些老教师。同时,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 网络上共享的资源也越来越多, 但质量参差不齐, 一些老师直接从网络上下载教学课件, 导致课件内容与教材出入很大。

三、多媒体辅助初中历史教学的改进策略

(1) 整合教学内容, 完善“二度备课”。“二度备课”是指在第一次备课的基础上, 再次甚至多次备课。备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对于才开始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历史老师来讲, “二度备课”的质量决定了其教学质量的高低。首先, 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 提升制作课件所需的基本功。其次, 合理利用互联网资源, 并运用于不同的教学班。最后, 注意平时积累素材, 以备不时之需。

(2) 学生参与全员化。任何教学活动都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活动, 是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因此, 历史教学中, 老师在制作教学课件时, 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将课件设计成为学生学习的导航器, 注意加强课件的交互性及界面的人性化, 使课件演示能够根据教学需要而随意调度。同时, 在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中, 结合其他教学方式, 如情境教学法、教学启发法、串联教学法、关系创新法等来调动课堂氛围。

总而言之, 多媒体教学综合了幻灯片、音响设备等优点, 图文并茂, 动静结合, 是新时期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但是, 无论是传统教学手段, 还是现代信息化教学技术, 都各有优劣。因此, 在实际运用中, 我们要有机结合两者的优势, 最大限度地激发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柴俊泰.多媒体辅助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文学教育, 2012 (1) .

初中历史的多媒体教学 篇9

一、多媒体课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

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 初中历史教学应有效地展现以人文本的教学理念, 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念, 以引导其对人类历史进程有科学的理解和认识。多媒体的教学方式更为灵活、多样, 能够适应不同学习情况的学生要求, 最大程度上实现教学的整体性和统一性, 是体现以人为本教学要求的重要方式。此外,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正视历史的发展进程, 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有效运用, 学生有更广的渠道和方式, 了解历史发生的细节和社会背景等因素, 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促进学生历史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多媒体课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1. 教学方案的制定

多媒体教学方案的制定包括教学重点的选择、教学目标确定以及详细方案制定三个内容。以《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一课为例,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清末民初的文化特色极其形成的背景, 包括社会因素、统治阶层以及国家性质的变化, 以及这一阶段的变化为我国发展带来的影响等。学生在完成这一课程的学习之后, 应能够充分了解清末民初的文化现状、典型的学派以及当时创建的学院特色等。在教学方案的制定中, 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运用, 进行适当相关知识的补充, 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理解能力的提升, 教师主要起引导和解惑的作用。

2. 课堂教学组织

多媒体的课堂教学更强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以上文的《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为例, 首先, 教师可设置一个与课程有关的问题, 例如:“为什么在当时能够实现科举制的废除?”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观看教师准备的多媒体展示的相关资料和文献, 以此引入课程。其次, 设置教学情景, 让学生自主参与表演, 充分感受当时的具体情景, 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逻辑思维的展开。接下来, 教师针对关键性的知识点和难点问题进行讲解, 鼓励学生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 构建愉快的教学氛围, 以提升学习效率。最后, 教师可就课程的难点问题进行展开, 例如为什么说科举制的废除是中国历史里程碑式的事件, 其带来的结果和深远的影响还有哪些等。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历史事件和资料记载, 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课程结束后, 教师适当地安排随堂测试, 并根据测验结果进行知识点的补充和巩固。

三、多媒体课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建议

1. 强化多媒体教学环境

作为新型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若缺乏足够的教学环境和相关设备, 极有可能导致教学效果和教学目的难以达到既定要求。因此, 强化多媒体教学环境, 是实现多媒体课件有效运用的重要前提。一方面, 当前大部分中学都已经有基本的多媒体设施, 但由于使用时间过长, 设备陈旧等问题, 使得其使用体验不良好, 给教学效果和质量带来不利影响。针对此问题, 学校可进行多媒体设备的更新, 实现整体设备达到统一标准。另一方面, 软件是关键的基础部分。软件的好坏与多媒体整套设备的使用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关系, 校方可构建足够的软件库, 有针对性地购进软件和多媒体素材等。

2. 掌控多媒体教学中教师的定位

新的课堂教学方式的实现, 科学的教师角色的定位是教学效果的保障。首先, 教师的角色应从课堂的主导者转换为引导者。多媒体课件的运用, 更需要学生的主动思考和发问, 教师应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 自己则主要起着引导和解惑的作用。通过这样的方式, 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效应,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其次, 教师应从讲解者转换为倾听者,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 不再需要教师一味地讲解, 而是需要学生自己通过现象发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关系。教师应着重讲解关键、难点部分, 其余时间则给予学生提问和思考, 以掌握教学节奏, 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课件的有效运用, 是当前提升历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从教学目标设置、教学重点划分、教学方案的制定到实际课堂节奏的掌控,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有效运用, 通过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营造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 实现初中历史教学效果的提升。

摘要: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 有赖于课堂效果的增强和多种灵活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 有赖于多媒体技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利用。当前, 我国初中历史课程教学, 普遍存在教学方式和理念的问题。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有助于使学生在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历史实践能力。

关键词:初中历史,多媒体,运用,优势

参考文献

[1]包义华.课件制作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性运用[J].考试周刊, 2015, 33:129.

初中历史的多媒体教学 篇10

这种现象的出现, 对历史教学而言是可喜的, 所以如何激发和进一步增强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是历史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事情。新课改对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要求是“从教师与学生关系看, 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不完全是知识的传授者, 还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促进学生学习。同时新课改也对教师教学观提出了新的要求, 即“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如何更好地扮演好促进者这个角色, 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提高效率呢?

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多媒体被引入到初中历史教学中, 有利于把历史知识更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给学生,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有效性。

一、多媒体课堂教学信息技术激发兴趣, 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在于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教育家赞可夫说:“凡是没有发自内心的求知欲和兴趣而学来的东西, 都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创设教学情境, 变静态为动态, 变抽象为具体, 变死板为鲜活, 让学生穿越历史时空、参与历史事件、对话历史人物, 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诱发强烈的学习动机, 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以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第4课《“大危机”与“新政”》为例, 罗斯福新政的背景是经济大危机。首先, 只有明白了经济的危机是怎么回事, 才能准确把握和理解新政的内容与影响。但是, 初中生对经济术语、经济概念、经济现象的知识储备少得可怜, 如对股票、崩盘等词汇很难理解, 更谈不上理解为何股市崩盘会席卷全球;其次是今天的学生对80多年前的那场灾难性危机不能形成有效认同, 也就不能理解不同国家应对经济危机的不同措施, 不能理解罗斯福新政对美国乃至整个世界的重要性。

我们可以用通俗的语言对相关概念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 帮助学生厘清金融市场中股市、股票及股市崩盘对金融的毁灭性打击, 而经济危机的灾难性影响却是难以言表的。因此我选择以视频展示“经济大危机”。画面触目惊心:股市大厅里喧哗的人群, 因股票价格下降而绝望的表情, 歇斯底里的愤怒;工厂倒闭、店铺关门, 市场一片萧条;纽约街头的施粥棚、难民营;倒掉的牛奶、蔬菜、水果……纽约瞬间从人间天堂变为地狱。然后设问:这种状况会诱发哪些社会危机?社会各阶层会有怎样的主张和期待?政府应该如何带领民众一起化解危机?这样引导学生进入思考状态,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使他们带着极大的兴趣学习罗斯福新政。

二、多媒体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重难点, 突破重难点教学。

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但许多内容仅凭教师的讲解往往事倍功半。以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6课《近代工业的兴起》为例, 本课的难点是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课本如此表达:“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 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 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评价分成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洋务运动的局限性, 另一方面是洋务运动的进步性。这种归纳总结性的语言, 如何让学生理解、内化呢?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在教学这一课时, 我选用了《走向共和》的几个视频片段。

片段一:洋务运动进行期间, 正值慈禧太后为庆贺其六十大寿而修颐和园, 李鸿章筹办的北洋水师也急需资金来扩充, 但是他们选择前者而忽视后者;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 为了筹措买军舰的费用, 天皇禁食、皇后卖掉首饰、举国募捐;最终中国订购的军舰被日本买走了。学生从中便能得出结论,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之一在于腐朽的政治制度。

片段二:洋务大臣张之洞在办汉阳铁厂时, 引进了西方的高炉。但是由于缺乏经验, 没有对本国的铁矿石进行化验, 而购买了不符合本国国情的高炉, 但最后经过一番努力重新引进高炉。当穿着官服的张之洞站在燃烧着熊熊烈火的高炉前, 背后浓烟滚滚, 他的朝服翻动, 是一副多么震撼的画面。背后的世界是近代的、西方的, 前面的世界是古老的、东方的。我们看到了这个古老的国度开始有了近代的工业, 它对中国的历史发展而言是一种进步。

三、多媒体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有效记忆, 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 知识的习得和提取都离不开记忆。有效的记忆会使学习者在获取并运用知识之时如虎添翼,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记忆系统分为感觉存储、感觉记忆、长时记忆三个阶段。从感觉存储到感觉记忆虽然持续短暂, 但对学习起到“过滤器”的作用, 学习者会凭直觉在第一时间内对所接收到的信息作出判断, 决定是否继续关注下去。人类主要依靠视觉和听觉获取信息, 多媒体技术融合了图形、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元素, 对于调动学生多感官接受和处理信息的作用不可小觑。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有效刺激, 学生的学习进入短时记忆阶段。虽然短时记忆的容量小、信息停留的时间短, 但也是转换为长时记忆的关键因素。短时记忆转成长时记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接受信息的强度和频率。频率就是学生复习巩固的次数, 我们主要关注的是接受信息的强度。强度与知识呈现的生动性及内容的长远性和意义等因素有关。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之一, 就是把抽象的、相对枯燥的知识以生动、具体、活泼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以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14课《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为例, 本课重点是识记、理解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在讲述“车同轨, 书同文”、“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时, 我选取了一组漫画。漫画以齐国商人姜某外出经商为例:他周游各国经商, 因度量衡不统一, 语言交流不方便, 给他的经商带了诸多不便, 后来好不容易赚到了大钱, 换成本国刀币荣归故里, 却因刀币坚韧划破钱袋空手而归。学生看到最后都开心地笑了, 在开心之余, 让他们明白了,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繁荣, 离不开货币、语言、文字、车轨的统一, 这些措施对加强秦朝的专制统治有着深远的意义。相信在课后, 学生对于这个知识点的记忆是轻松的, 而且有效地转变成长时记忆, 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四、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和总结性。

通过实践教学发现, 使用多媒体软件可以节省更多的课堂时间, 增大课堂教学容量, 为取得更好的教学收益奠定基础。多媒体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把教学内容以连贯的思维方式呈现出来, 教师在制作课件、选用资料的同时, 对相关的各种因素作了综合考虑, 如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能力、教学资料的选取与引用等。经过实践教学发现, 多媒体教学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总结性。这种特点在对历史知识点进行总结, 或复习课时表现得更为明显。历史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 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及学习历史的方法, 所以给学生传达一种整体的历史观, 学会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把握历史, 知道历史前后的联系是非常有必要的。当然传统的课堂教学也能够把这种理念传达给学生, 但是其直观性及时效性不及多媒体教学。

新课讲授结束, 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将一节课内讲述的知识结构体系、重点纲要、教学难点、社会焦点及热点等问题展示在学生面前, 这种方式不仅大大节省了板书时间, 扩大了信息含量, 而且有利于学生深层次地理解教材。节省出来的时间, 教师可以从教学资源中选取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题目进行知识巩固练习。

历史教学有历史教学的特点, 初中历史特点之一就是通过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民族关系、外交关系、思想文化等展现一个王朝的特点, 因此, 在进行单元小结时, 多媒体制作的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 可以通过巧妙的多媒体制作把每一个单元的要点都提炼到一张幻灯片上, 让学生既看到每一课的知识点, 又看到这个单元的主题, 整体对所学知识进行把握, 养成学习历史的良好习惯。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行, 新课程理念逐渐深入到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 如何在教学活动中贯彻新课程理念,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是教育工作者应关注的问题。本文试图从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破教学重难点等四个方面, 并结合相关教学案例阐述多媒体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有效教学的关系。

上一篇:玻璃幕墙成杀手下一篇:人口与计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