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角色刍议

2024-07-25

教师职业角色刍议(精选十篇)

教师职业角色刍议 篇1

一、与时俱进的“专家学者”的角色

做一个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 首先, 必须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这是由历史科学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因为历史科学是一门理论性、阶级性很强的学科, 如果我们没有一定的理论知识, 那么我们就不能很好地处理历史教学与现实的关系, 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 我们才能掌握历史现象的本质, 认识发展的规律。

其次, 历史教师应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 常言道:要给学生一滴水, 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教师主要的职责是教书育人, 因此教师在专业知识上的要求应更高、更完整、更系统。新课程改革需要新的教学理念, 时代在进步, 知识在更新。教师要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教学的得失。有反思, 才有创新;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 历史教师还要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 要经常了解史学动态和史家新观点, 刻苦钻研, 深化自己的历史知识及历史理论水平。扩大视野, 旁征博引, 增加历史教学的信息量, 这样历史教学的内容才能常讲常新。

第三, 历史教师应具备广博的相关专业知识, 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它与众多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学习与研究中, 学科间的相互借鉴, 越来越成为必然。有人称历史教师必须上通天文, 下晓地理, 古今中外, 无所不知, 反映了历史教师必须具备渊博的历史知识结构。今天的现实就是明天的历史, 因此, 历史教师就应该是百科全书式的教师, 博学多才是对历史教师的基本要求。

二、多才多艺的主持人角色

主持人的首要条件便是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丰富的情感。教师也一样, 清晰流畅、抑扬顿挫的语言是一节好课的首要因素。历史教学的生动性, 就是要让学生获得真切的历史感, 即在头脑中再现历史画面, 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引起其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关注和思考。课堂上, 教师不仅需要用精练的语言把问题引出来, 更需要用巧妙的语言引导学生各抒己见, 然后恰倒好处的点拨和整理, 把众多学生的发言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主持人在节目录制之前必须先做好大量准备, 熟悉主题, 掌握材料, 方能把握观众群体的心理。教师也一样, 认真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 授课之前, 必须熟悉教材, 研究教材, 同时翻阅大量相关资料, 提取有用的素材。而备好教材之外, 还要备学生, 学生是授课的直接获益者, 对他们的兴趣倾向、知识结构、思维特点、能力水平必须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学习方法, 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 这样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积累知识, 并且学会了学习历史学科的方法。

主持人在节目进行中要掌控现场, 随时调控现场气氛, 绝不能唱独角戏。课堂教学亦然, 教师与学生同样要进行对话与交流, 调节学生情绪, 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 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训练思维能力, 使其能举一反三, 学会独立地分析历史问题, 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会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最佳的导演和演员

传统教学中, 许多老师把讲台当作自己表演的舞台, 尽情地在上面表演, 学生的角色像观众。在新课标教学中, 学生的角色由“观众”演变成了“演员”, 原来的“观众席”变成了学生表演的大舞台, 而教师的角色则由“演员”演变成了“导演”。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演员”与“观众”的关系, 而是“导演”与“演员”的关系。

要想当好一名出色的“导演”, 首先要对“剧本” (教学内容) 了如指掌, 并精心设计好“演员” (学生) 如何去“演” (学习方式) 各场“戏” (各部分学习内容) , 对最佳演出效果进行预测。要善于挖掘“演员”的潜能, 调动其积极性, 让其得到更充分的发展空间。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才能, 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要创设出适合学生自我教育的环境, 提供给学生自我展示和发展的机会, 到了拍戏 (上课) 时, 就像导演让演员根据自己对戏的理解尽情地去施展自己的演技那样。老师尽量把课堂交给学生, 放手给学生去认知和感悟所学的内容, 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中, 老师要做的工作, 就像导演指挥演员拍戏那样, 按照课前的精心设计, 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循序渐进并选择最佳的学习方式来学习, 而且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适时地加以引导和点拨, 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学习的方法,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在历史课堂教学这个教学大“舞台”上, 历史教师既是“导演”, 又是“演员”, 与学生 (演员) 共演一台戏。不应以局外人的身份来讲授历史知识, 要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患难。教师只有走进历史, 才能更好地把握历史跳动的脉搏, 准确、形象、具体地再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从而引导学生走进历史的氛围之中。以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 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 牢固地记忆历史知识,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新课程改革呼唤传统教师角色的转换, 每一位教师都要以积极而乐观的姿态尽快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教师角色的出色扮演, 就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 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就得到了充分体现。

参考文献

[1]张文耀.历史教师应扮演好五种角色.

刍议中职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 篇2

传统语文课堂的“以师为本”“满堂灌”过度强化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传授,学生的主动探究和自主意识得不到发挥,所以在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道路上,我们一味追求所谓的课堂创新、倡导所谓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再加上目前评价一堂语文课好坏与否,主要是看教学教法是否新颖、课堂氛围是否浓烈、教学手段是否先进等等。导致了语文老师刻意追求教学形式,成了自导被演的组织者,为活动而活动,为表演而表演,在看似热烈纷呈的课堂背后,师生根本无法静下心来进行深层的思考。

台湾美学大师蒋勋在《蒋勋说文学》中说:“文学是照进现实的一道光,弥合了世界与内心的缝隙,成就更加丰盛的自己”。“美好的文学并不是拿来做教科书的,也不是拿来做考试范本的,而是使人觉得活着有意义,让人感觉活着是幸福的”。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何其有幸,成为传播文学之美的人;作为中职语文教师,我们更何其有幸,有机缘、有时间能相对自由的安排语文教学。教育是静待花开的过程,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侧面,要让学生在品味文本语言的过程中给学生以人文关照,让学生在获得言语智慧的同时,也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回归语文教学的“本昧”。那么,中职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就要如此:

一、回归生活的引导者

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称“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是的,语文是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作为语文教师,要具备一个善感的心,花谢花飞飞满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生活的点滴感悟是语文的灵魂:春有百花秋望水,夏有凉风冬听雪,生命的更迭交替是语文的抒写;风声雨声读书声,家事国事天下事,人生的纷繁无常是语文的观照。这些都需要我们自己来体验、感悟、聆读,然后在语文教学上成为回归生活的引导者,带领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原有知识与语文对话,构建语文的意义。如读《善良》时,“感动中国人物”带给我们的震撼,食品安全问题背后的道德缺失:如读《合欢树》时,“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那份遗憾,“舍与不舍”的那份纠缠。

《一张诊断书》中的林巧稚让我们不得不对照当下的医患问题,《绝品》中的常先生、刘三爷、王商人让我们感慨职业素养与民族大义,《列车上的偶然相遇》让我们懂得机会属于有准备的人,其实,这就是语文,它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它让我们去丰富、去充实、去感悟生活的常态与失态,去引导学生体悟生命的无常和质感,师生之间产生了异体同向的“情感共鸣”,从而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主动与文本、与教师、与生活展开自由对话。

二、回归阅读的反思者

“一部文学作品可以流传上千年,是因为当中有一个生命让我们觉得亲近,好像身边的朋友,阅读的时候,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喜悦、哀伤、孤独、希望,这是文学最大的力量,也是文学在人类文明史上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蒋勋的一段话让我们感受到阅读的美好。

是的,语文教师在专业发展上,首先要经常阅读,苏霍姆林斯基就在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十分强调这点:“教师的素养重要取决于教师的读书。”只有阅读才能视野开阔,才能更好地把握课堂。我们要阅读文学,无论经典还是当下;我们要欣赏艺术,无论美术还是音乐:我们要知晓历史,无论正史还是轶事;我们要研读理论,无论正统还是杂说;我们还要略晓心理,无论修心还是励志。学识渊博要成为语文教师毕生追求的使命,而这要从幸福的阅读开始。其次要学会反思,正如叶澜教授所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最后要勤于思考,善于探究,具有良好的创新思维品质。

三、回归故事的感染者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毛诗序》中这样描述诗歌的来源。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语文并不是一门学科,它是人们在自己抑或他们的遭际中得到的一丝感动和嗟叹,它的普世情结注定了要进驻你我的内心。所以,“传之以情、以情激情”,语文教师只有自己动情,才能以情感感染学生,激起学生心灵的“情”弦鸣响,因为在每一首诗、每一篇散文、每一部小说背后都隐含着有故事的人和丰富的故事,而这故事,恰恰是拨动师生情弦的灵犀之所。

中职语文教师要成为讲故事的人,通过故事,做到举一反三、以此及彼,从《赤壁怀古》中感受苏东坡坎坷达观的一生,从《雨铃霖》中感慨柳三变羁旅漂泊的一生,从《琵琶行》中感悟白居易“同时天涯沦落人”的共鸣,从《林黛玉进贾府》中照射曹雪芹繁华落尽的必然。其实,每一篇文章的背后都是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则组成了星河灿烂的文学,而这些文学书写的却是每一个人的一生,语文教师就是要成为讲故事的人,通过讲述,感染学生,然后激发学生去寻找,去寻找文章背后的故事,去寻找故事背后的自己的人生。正如莫言在诺贝尔问文学奖颁奖典礼上的那段话——《讲故事的人》:“我该干的事情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讲他人的故事,讲祖先的故事”。

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刍议 篇3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 教师素质是制约课程实施效果的关键。要从一个原先从事基础学科教学的教师快速转化为一个合格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 就要切实转换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活动角色, 要从传统的黑板前的授课型模式转变过来, 走下讲台, 融入到学生中间, 和学生一起参与到活动中, 与学生们一起同欢乐, 同体验, 同感悟。

1 提高学生活动的自主性, 做一个有效的指导者

“师者, 传道受业解惑也。”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 我们要强调学生活动的自主性, 教师要重在“指导”而不是“教授”, 要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由过去的讲授者转变为课程内容的开发者, 成为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协调者。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帮助学生完善其自主选择的意识和能力, 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不是包揽学生的工作。

在具体的课程实施中,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要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 教师要千方百计的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开发资源、营造氛围, 师生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共同发展。在《户外野炊》活动中, 没有传统教室里的黑板、粉笔, 没有任何多媒体的参与, 有的教师只是提供给学生各种食材和需要用到的炊具, 告诉他们基本的操作过程与方法, 强调活动的安全与注意事项, 由学生自己进行菜肴的搭配处理和饭菜的烹制, 这个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教师往往只是四处巡视, 纠正部分学生操作中的错误。那么这种自主是否说明教师在活动中除了观望巡视之外别无他用了呢?其实不然, 为了体现学生活动的自主性, 往往忽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认为让学生自由的去选择活动的主题, 随心所欲的开展活动就是所谓的自主了。要知道, 离开了教师的有效指导, 学生的活动只能是无意识的自由活动。殊不知, 教师的指导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学生对于活动中问题的产生与提升, 问题的解决与方法以及如何安排自己的活动计划、如何达到活动目的等方面, 都需要得到教师的指导。所以要使这个活动的开展取得好的效果, 教师画龙点睛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

教师指导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拥有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 以便更好地自主开展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要做到“学生能独立思考的, 教师不揭示;学生能独立操作的, 教师不代替;学生能独立解决的, 教师不示范”。行之有效的指导会让教师和学生象朋友一样, 彼此交流、讨论, 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让师生在活动中交流情感, 增进彼此的友谊、增加彼此的信任, 为学生亲近大自然, 走进社会与人相处提供很好的锻炼机会。能给予每个学生以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 为学生提供创造性的活动时空, 还学生以主人的地位, 让课堂充满情感的碰撞, 焕发生命的活力。

2 提高学生活动的规范性, 做一个积极的参与者

我们强调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 但不能说一切都放手让学生去做。在活动中, 教师应该既是合格的指导者, 也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 只有教师真正参与其中, 才能更好地去指导学生的活动。其实, 在每一个活动开始之初, 教师就应该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出现, 和学生共同来选择活动内容, 坐下来和他们一起探讨, 听他们的打算、意见和计划, 再和他们探讨合理性, 从而更好地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户外《趣桥游艺》的体验活动中, 水面上有十二座功能完全不同的桥, 要求学生用一定的时间能够安然地完成过桥任务, 十二座桥的过法都不尽相同, 有的强调身体的平衡性, 有的要求有较好的臂力协调, 有的要求脚及下盘非常扎实, 有的需要同学之间相互协作……如果学生操作不规范, 不仅很难完成过河任务, 还容易掉到水里, 甚至会扭伤脚踝及手腕。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不仅要告诉学生活动操作的正确与规范性, 也应该与学生一起, 积极地参与其中。一方面, 教师的参与有利于做好正确的示范, 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 提高活动中的积极性;另一方面, 教师的参与也有利于准确及时了解学生实际情况, 要指导学生顺利完成一个活动, 教师必须全面了解这个活动的目的、特点、实施步骤, 做到心中有底。只有亲自全程参与了, 才能了解学生各方面的动态和他们的活动状况, 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

同时, 教师的参与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心。长期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模式的教学形式造成我们的学生缺乏活动能力和自主能力, 这也正是综合实践活动课所要改变的。但它毕竟才处于尝试阶段, 指导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不要什么都事必躬亲, 但是也不能让学生独挡一面。我们要关注学生活动的每一步, 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就在他们的身边, 与他们一起体味失败, 收获成功, 感悟活动的整个历程。当然, 参与要合理, 要有策略, 要注意避免让学生产生依赖心理。

3 提高学生活动的积极性, 做一个优秀的评价者

有位教育家曾经指出:“孩子需要鼓励, 犹如植物需要浇水一样, 离开鼓励, 孩子就不能生存!”可想而之, 鼓励的作用对教育学生有多么重要, 因此教师要经常用鼓励性、启发性的眼神、语言及行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适时地对学生的活动进行鼓励性评价, 提高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在综合实践活动中, 只要学生能勇于参与, 教师就应该要求其他学生用掌声鼓励他, 承认他的成果。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然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爱, 渐渐地从不想做到认真地去做, 从不敢参与到积极参与。

在《低空攀岩》活动中, 很多女生由于臂力不够和恐高的因素, 往往喜欢躲在一边或者借故不去参与, 这时, 教师就要激励学生, 提高学生活动的积极性, 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往上攀登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挑战自我, 强大内心的过程, 虽然有一定的危险性, 但它带给自己最多的还是战胜极限的快感。同样, 如果学生在挑战过程中稍有进步, 教师就要适时鼓励, 加以积极评价, 及时增强学生的信心。在日常的各种活动中, 教师应该随时随地对学生的言行做出评价, 评价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 满意的微笑、信任的目光、亲切的手势等都可以。在过程性评价中, 教师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以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完成整个主题活动。在阶段性评价时, 教师和学生一起根据活动的过程, 从情感与态度、知识与能力多角度对过程进行评价, 促使学生反思, 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 让学生逐渐能自主开展主题活动。

教师的评价应该是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门, 而不是关上所有的窗。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 评价不应该是终结性评价, 不一定处处给学生以唯一肯定的结论, 多些省略号, 少些句号。我们需要极力避免出现从头至尾用“好”、“不错”来简单评价学生, 这样的评价只是无效的评价, 我们可以委婉地提出学生活动中的不当之处, 但更应该用鼓励赞扬的语言与行动来激励评价学生。

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学、做合一的活动, 是学生的梦想舞台、飞翔天空, 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社会生活意识, 能体现教师的教育素养和教学价值,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 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主力军, 没有广大教师对新课程的支持和参与, 课程改革不可能成功。路正长, 任更重, 改革之路, 还得靠我们全体教师一同走下去, 我们坚信, 阳光总在风雨后, 只要付出就会有回报, 综合实践活动的道路在我们广大教师的脚下, 肯定会越走越宽广。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7-1.

[2]陈时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与实施[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5-1.

[3]林淑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行动手册[M].广东:广东高教出版社, 2008-8-1.

简述教师角色冲突和职业倦怠的关系 篇4

“角色冲突”是由于个人在复杂的社会活动中往往需要同时扮演若干个角色,当这些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矛盾、难以取得一致时,就会出现角色冲突。教师职业是角色冲突的一种典型情境。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角色频频转换,常常扮演不同的角色。相对教育对象而言,教师是社会的代言人,是知识的传授者,是班集体的领导者,是社会的模范公民,是学生家长的代理人,是心理咨询者,是学生的知己和朋友;相对学校管理而言,教师是被领导者;相对同事而言,教师是合作者,也是竞争者。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长期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对工作任务的退缩、畏难、情感的衰竭,以及各种各样的心理症状,如易激怒、焦虑、悲伤和自尊心降低等。它会使教师对教育工作缺乏动机和兴趣,勉强维持教育工作,在内心对教育产生厌烦并感到心力交瘁,从而导致教学能力和工作业绩降低的一种现象。

二者关系:

二者都是教师行业中一些特别情况,二者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其中一项处理不好就会加剧另一项的严重程度。

一方面,教师的角色冲突,让很多教师经常要在各种角色中进行转换,这个矛盾体的交织中,面对行业内部与现实的差距,教师得不到应有的社会肯定,表现出不能很好地适应,这就加剧了教师职业倦怠的程度,让教师对工作任务产生畏难情绪、对教学和学生工作缺乏热情,在内心埋下对职业的反感。

另一方面,形成职业倦怠的教师由于无法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缺乏应有的激情,在教师职业的角色冲突中表现出反应迟钝,不能很好地进行各种转换,使各项工作业绩出现下滑,陷于更加被动的状态。

“传道、授业、解惑”原本是教师的基本职能,但现在教师被寄予了太多的社会期望,使得教师在多重角色中纠结。

第一,社会对教师拔高的道德要求,使教师不堪重负。教师被要求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普通人身上存在的毛病放在老师身上就成了不可容忍的,普通人的某些言行在教师身上就不能够出现,于是教师往往被迫隐忍自己的真实想法,成了戴着面具的双面人。

第二,教师在家庭里也被赋予了普通人养家糊口的重任。可一来教师从事第二职业时间不允许,二来政策也不允许,三者最关键的是教师没有一技之长,即便想从事二职业也无从着手。高强度的工作与较低的劳动报酬使教师身心俱疲。

第三,教师传统的知识权威形象**益受到贬损。那种相对学生高高在上,受学生尊崇的感觉不再有了,在课外甚至课堂受到学生知识挑战的情形不再少见了,教师也开始有了自我能力的怀疑与焦虑。

第四,教师人际交往的边缘化。由于教师**常工作的对象是学生,缺少与社会沟通和交流的机会,渐渐欠缺社会交往能力,社会上的人将教师当成了另类,教师在与人交往时缺少了自信。

第五,教师工作的长性效与工作的无边界。由于教师劳动成果不能短期见到,加之工作范围的无边界,劳动时间的无限延长,使得教师对工作放得下手也放不下心,心理负担长期超负荷。

针对上述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的情况,我认为要解决教师职业倦怠应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1、教师自我心理解压,主动从道德的祭坛上走下,将社会强加的过高要求放置一边,提倡教师当仁不让地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理直气壮地拒绝不合理的要求。

2、呼吁政府真正提高教师社会地位与经济待遇,让教师不再为囊中羞涩而心绪不宁,不再为地位低下而心态失衡。

3、加大教师继续教育力度,提高教师培训的效率和实用性。同时,教师要有紧迫感、使命感,加强自学,抢占知识制高点。

4、走出封闭的小圈子,多与社会上的人交往,获得自信。

5、对教师评价制度进行改革,减轻教师劳动强度,压缩教师工作时间。

6、做一名心灵阳光的教师,积极面对生活和工作。真正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不只是把教书当职业当生存的手段,而是作为一种兴趣爱好,当作一项事业去追求。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自己的人生品位。同时,心胸要广阔,真正的快乐不在几张荣誉证书,而在师生灵犀相通的默契,心灵的融合不在做秀的公开课,而在真实的课堂。

7、做一名内心淡定的教师,积极地自我暗示。面对社会纷扰,我们清静生活,保持一颗平常心,不攀不比,不骄不躁,不卑不亢,做个普普通通的人,会感到生活其实很美。积极的自我暗示既可激励自己,保持信心,克服困难,又可松弛过分紧张的情绪。

8、做一名业务精湛的教师,积极投身教学;关爱学生,培养职业情感。业务精了,平常工作能够信手而来,压力会小许多许多。关爱学生,使自己在学生的成长中提升职业成就感,获得快乐与幸福。

9、做一名有生活情趣的教师,热爱生活,学会放松。在工作以外要多从事一些有意义、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多接收各种有益的知识和信息,多与各种职业、各种层次的人交往,以开阔视野、丰富生活情趣,使自己的角色多样化,避免角色固着。通过各种方式做到劳逸结合,放松自己。这对舒缓压力和紧张的情绪是非常重要的。如有心理问题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和治疗来解决。

我想,如果自己能从这些方面去努力,去践行,应该能够较好地适应教师的多角色特点,少一些职业倦怠的吧。

古人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个人只有清楚地认识了自己,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了解自己从事的行业的特点,才能取长补短,做最适合自己的工作。教师——学生的表率,不仅要能很好的认识自己,做一个人格完善,心理健康的人,更要学会观察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首先,作为教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要全面的认识自我,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认识自我不能孤立地去评价,应该放在社会中去考察,每个人生活在世上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都有他人所不及的地方,同时又有不如人的地方,与人比较不能总拿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不足,把别人看得一无是处。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调整自己的主观需要,充分认识自己职业的社会价值。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教师对自己的工作要确定合适的期待值,不要期待太高,凡事不必尽善尽美,时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教育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保持心理的平衡。

其次要丰富自己的课余时间,多做有意义的活动。不管工作多忙,尝试着让自己的身心放松,会更有利于精神抖擞地去应付繁重的教学工作。

第三,要主动吸收新知识,“活到老学到老”。建立挑战意识,学会主动接受矛盾,并相信自己成功。不要将自己的生活与他人的生活比较,不掩饰自己的失败。

最后,鉴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作为教师不仅要真实的自己,不做作,表里如一,同时更要做好学生学习和行为的导师,培育出更多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新世纪人才,才不负职业的光荣,社会的重托。

总之,教师只有全面认识自我,强身健体,提高素养,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自卑是自我情绪体验的一种形式,是个体由于某种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或其它原因所产生的对自我认识的态度体验,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轻视自己或看不起自己,担心失去他人的尊重的心理状态。自卑的实质就是自我评价过低。

自负指那些自我中心强烈,优越感极强,藐视和不主动同他人交际的心理现象.表现为自视过高,认为自己非常了不起,别人都不行,唯我独尊,及过防卫,有明显的嫉妒心.自卑和自负其实就像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实质还是一样的。两者都是源于对自己缺乏一个客观的认知,其实内心还是不够自信。自负心理也很容易转化成自卑心理。自负者过分肯定自己,自傲自大,因此,很容易受到挫折。遇到挫折就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过分肯定自f我走向完全否定自我。

自卑的人永远是怯懦的,他总想为自己找一个避风港;总是羡慕那些成功者,“眼红”他们有良好的机遇,并且得到了成功的喜悦。

自负的人就是自以为是,永远带着“傲”。殊不知,自负者是盲目的乐观主义者。有人说: “自负,像一个泥潭陷进去了就难以自拔。”的确,自负者是很“恋旧”的,他经常沉缅于往日极少的胜利之中,故而不听他人的意见,最终因为自负成为了自己人生的绊脚石。让我们翻开历史的书卷,让历史重现:项羽因自负而垓下惨败;关公域自负失荆州;拿破仑因自负而被囚爱尔巴岛……

自负和自卑虽是人的心理的两个极端,但却有着共同的思想根源,即不能正确、客观地

估量和评价自己。

协调好这种关系,最重要的是需要客观地看待自己:即看到自己的缺点,不要盲目自负;也要看到自己身上的优点,不要盲目自卑。自卑者要认清自我,悦纳自我,修正理想中的我,改变不合理信念,降低自己的期望水平,还可以通过补偿与升华克服自卑心理,加强人际交待。自负者要学会接受批评,与人平等相处,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我。

总之,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平和地看待一切就行。

自卑的人永远是怯懦的,他总想为自己找一个避风港;总是羡慕那些成功者,“眼红”他们有良好的机遇,并且得到了成功的喜悦。其实,你错了!成功者不是上帝的宠儿,他们最后的欢乐不代表往日的轻松;他们欣喜的表情不能掩饰往日的艰辛。他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自信,他们能够带着这份自信,巧妙地抓住难得的机

遇,勇敢地去开创一个新的境地。

自负是自卑的对立面,但却有着共同的思想根源,即不能正确、客观地估量和评价自己。曾有一幅画:两

只形状,大小相等的动物,分别走到凸凹的哈哈镜前,凸镜前的动物看到自己变大了,便得意洋洋;凹镜前的动物见自己如此渺小,便垂头丧气,这不正是自卑与自负的真实写照吗?

自卑与自负均是人的畸形心态。这种不正确的心态,阻止着今后的成功,成为失败的伴随者,那么怎么才

能成功呢?你必须具备自尊和自强。人,皆有自尊;人,皆需自尊。毕达哥拉斯说过:“无论是在别人眼前或

者自己单独的时候,都不要做一点卑劣的事——最要紧的是自尊。”的确,自尊犹如一个膨胀的气球,戳上一

针就会发出大风暴来;自尊犹如一面旗帜,凌驾于人们的生活、工作、感情之上;自尊犹如人生杠杆上的一个

重要支点,赋于生命的意义。命运并不像人们想象中那么的神秘,它只是人生过程中的一定境遇。有人说:“

它既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是客观的、可知的;它又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可以把握的,可以改变的。

”我很难领会它的含义,但我懂得“人能主宰自己的命运。”不是吗?

无论是自卑还是自负,都严重阻碍了人生。不去比较,就会感到满足,也不会因为沾沾自喜而头脑膨胀。

别人接不接受你其实没什么大不了,你却一定要接受自己,相信自己,对自己感到满意。自信但不自负,这应

该是我们每个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有的一种良好的心态吧。

漫漫人生路上,阻碍我们前行的,往往不是别的,而是我们自己。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既不自高自大,有不妄自菲薄,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自卑与自负,就像一对孪生兄弟,都会成为我们人生路上的绊脚石。因此说,学会“悦纳自己”,要知道每个人都是世界上独

一无二的;走出自卑与自负的阴影,勇于战胜人生道路上的最大敌人——自我。我们没有理由自暴自弃,没有理由妄自菲薄,更没有理由居高

刍议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角色转变 篇5

[关键词]教师行为;适应转变;教学技能;教学策略

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到学科的特点,更要遵循学生学习知识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依据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知识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进而让学生获得对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教师的行为必需尽快地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新课程的研究者、实施者和创新者。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新课程呼唤教师的角色转变。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要素之一,迫切需要从教育观念、教育素质、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等各个层面上做出战略性的调适。

一、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价值是引导和学生自主构建的辩证统一,这就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新条件下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它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视为学生通过自主活动主动构建学习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构建者;另一方面要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进发展”的教学理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中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是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要想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组织者,应注意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研究学生“以学论教”。研究学生内在的知识结构、生活经验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间的关系,保证教学内容能适应并顺利地植入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去;二是研究学习策略,实现有效的知识构建;三是研究合作交往实现交往互动,研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意向,研究现在学生间的合作学习,交往互动的机制。创造有利于学生活动交往的学习环境,设置问题情境在制造学生认知上的突破,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去组合、批判、澄清新旧知识的差异,解决认知不平衡。在认识发展同时,获得轻松、愉快、成功的情感体验,创造良好的利于师生共创合作交往,使整个教学过程中从始至终呈现积极主动的学习气氛,形成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二、教师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的角色必需发生转变。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应帮助学生制造适宜的学习目标,并确认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立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学习服务。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教学中的各种情况,设想下一步如何组织、指导学生学习,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种适当方式的设计,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使学生的探索热情更高,在交往互动中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觉、自律能力,注重指导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学生合作精神。还要注意与没有明确需要的学生交往,指导他们确立目标,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动机,使他们的需要不断升华,积极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自主学习活动中去。

三、教师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

新课程标准全面实施,教学新情况新问题会突出涌现,教师应成为孜孜不倦的学习者、专业问题的探索者,新教学思想的实践者和教育改革的专业决策者。教师通过对自己教育行为的反思、研究和改进,实现教师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提高,进而从策略上提高教师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增进“时态性”,教师在成为动态的研究者过程中,既培养了教师自觉反思行为,又密切了教师群体间的合作关系,使动态研究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持久动力。教师由静态到动态的转变一般要经过一定的过程,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者通过自己观察思考,发现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尚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或者说是从教学中不明白情况出发,确立所要研究的问题,找到研究的起点;围绕问题进行对话;对材料进行分析。通过阅读资料、选择资料,对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做出解释,得出结论,构建行为策略。在行动研究中应充分利用教学情境,明确行动策略的实施和行动策略成功的标准,分析行动策略检验可能发生的问题等。教师成为动态研究者在具备研究能力的同时,必须成为现代研究型教师,这是实现教师行为转换的前提。教师能通过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和研究,更新教学观念,充实知识结构,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在研究过程中,积累实践教学经验,加大新教学理论学习与分析的力度,使积累经验不断提炼、发展,然后反过来指导实践,形成一种有意识的进行研究的良好习惯;用先进的现代化教学理论对积累的丰富经验进行提炼、升华,用更科学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工作。研究过程是教师不断充电的过程,对完善师德人格,提高专业素养,形成终生学习习惯至关重要。

四、教师还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更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为此,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论的观点和消积被动执行的做法。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者的能力,培养课程评价的能力,学会对各种教材进行评价和鉴赏,积极投身于校本教研的活动中去,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教师职业角色的实现及其影响 篇6

随着学校功能的日趋复杂和多样化, 教师的职业角色越来越多元化。现代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还是“学习者”、“研究者”;既是“教学者”、“管理者”, 又是“学生心灵的培育者”;既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管理者”, 又是“学生的知己及朋友”等, 这些角色统一于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教育者”是教师所表现出来的首要的、最突出的角色, 它具有较强的职业性、专业性, 处于核心地位。这一角色主要体现在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 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能力。而教育教学活动又是具体而富于变化的, 在不同的教育情境中, 教师又会扮演不同的角色。教师的各种职业角色都有其相应的规范和要求, 对教师的行为作出适宜的规定, 教师能否根据具体的教育情境, 积极有效地实现自己特定的职业角色, 决定着教育活动成效的高低。

教师职业角色的实现就是指教师能够根据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 全面灵活地发挥角色功能, 并依学生心理需要和发展特点表现角色行为。教师职业角色实现的关键是角色转换和角色整合。角色转换是指在不同的教育情境中, 教师要善于根据具体教育情境的特点扮演不同的角色。角色整合是指, 教师的各种职业角色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 各种角色的实现都要以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教育为核心。教师职业角色的实现是角色转换与角色整合的统一, 教师既不能以教育者自居, 抹煞其他角色的特点;更不能把教育教学活动等同于一般的社会实践, 泯灭了教师职业的特性。

二、教师职业角色的实现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影响

1. 教师职业角色的实现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师生关系丰富的内涵决定了教师职业角色的多元化。师生之间的现实关系又是不断变化的, 随着主体需要的不同, 联系的环节、内容、方式不同、环境的差异, 师生关系的性质和内容将会发生改变。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依赖于师生之间相互的交往和影响, 这是一个艰巨的、复杂的潜移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包含着师生之间认知、情感、态度、技能等诸多作用因素, 更包含着师生相互影响的诸多方式。这个过程的实现对教师的职业角色及其实现技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有研究表明, 在共建良好师生关系过程中, 不断调整角色是非常重要的。真正民主的师生关系, 是在双方主体性共同建立的情况下才能够实现的, 而这种双主体交往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职业角色的转化。教师能否根据具体师生交往的具体情景, 积极有效地实现自己特定的职业角色, 决定着真正民主师生关系的形成。

2. 教师职业角色的实现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在师生之间的沟通中进行的。沟通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满足教育要求、实现教育理想的重要手段。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 教师的教育影响, 只有被学生心甘情愿地接受, 教育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沟通和交流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和接纳的基础上的。“教育中的许多偏见和失败, 都源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够”[1]。有调查表明, 要让学生体会到“教”的价值, 并自觉地遵从教师的要求, 并非通常人们所想想那么简单, 教师从理念到行为技能都要有一套相应的要求。

3. 教师职业角色的实现有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

教师职业角色的多元化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全面要求。每一种角色都有其特殊的规定性, 对教师的角色行为提出专门的要求。教师要实现多元角色的转换, 就要掌握各种职业角色规范, 表现相应的角色行为。作为教学者, 要善于组织系统的知识体系和相应的教学活动;作为学生的朋友、心理沟通者, 要善于把握学生个体特殊的心理活动规律, 以平等友好的态度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和交流;作为学习者, 要善于根据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作为研究者, 要善于抛弃权威和固有经验模式, 理论联系实际创造性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研究。只有熟悉掌握各种角色的行为规范和技巧, 教师才能够突破单一角色的固有模式, 顺利地进行角色转换, 有效地解决专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这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全面锻炼。

三、教师职业角色实现的策略

1. 认清职能, 正确定位

教育教学活动不是单向传递的被动过程, 而是在师生的共同交往中实现的, 教师和学生都是活动的主体。因此, 教师不应该把学生作为受动的客体, 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教育过程也不是单向灌输的过程, 而是通过学生主动建构实现的。教师面对的对象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 教师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充满变化的具体情境。教师不应该以一种固定的、模式化、经验性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职业, 教师的角色和行为是随着教育对象的个性特点和特定的教育情境而不断发生变化的, 教师应该根据变化调整自己的行为, 并使自己的行为保持理智的方向。

理解教育学中提出建立“我—你”式的新型师生关系, 在这种师生关系中, 学生不再是对象, 不再是接受者, 而是以全部的感情、理性、直觉、思维、行动平等地参与到与“我”讨论共同“话题”的对话的“你”[2]。这种关系是直接的、相互的、生动地、灵活的, 教师和学生都作为真实的、完整的人在交谈、相遇, 双方在交流中获得理解与共享。在这种关系中, 教师要以自己真实的、完整的人格面对学生, 真诚地与学生交往, 给他以帮助, 并且指导他理解生活, 理解世界。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作为独特的个体的需要、体验、愿望, 体会学生作为主体的独特个性和自由选择, 并且尊重、信任学生。

现代教育教学活动强调教师应该具有丰富生动的职业形象, 能够灵活机动地解决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问题, 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灵活多样地实践“教育者”角色。教师要从传统单一的角色模式中走出来, 善于根据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需要创造性地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全面灵活的实践自己的职业角色。

2. 创设情境, 加强沟通

教师的职业角色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现的, 丰富多元的教育教学情境是实现教师多元职业角色的基础。首先要拓展师生交往的时空。师生交往的时间越多、空间越广、范围越大, 越有利于师生交流、沟通和了解, 也越有利于教师多元角色的实现。其次, 提高师生交往的频度。师生交往次数越多, 就越有利于教师多元角色的实现, 另外, 师生交往方式的多元化, 即通过言语, 非言语, 书面或借助于现代传媒技术, 如电话、短信以及网络等手段, 拓展交往的空间和时间, 在多元化的交往中, 教师或鼓励、或帮助、或建议等, 使师生沟通更深刻, 更全面, 对教师多元角色的实现也更有效。

3. 换位思考, 增进理解

多元智能理论也指出, 人际职能是一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表现为个人察觉、体验他人情绪、情感和意图, 并据此做出适宜反映的能力[4]。师生之间的交往, 不是一般的人际关系, 因为双方从年龄、身份到经历均有着显著的差异。教师要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职业角色, 需要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 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 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 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只有当教师学会领会学生的内心世界, 并懂得如何做出恰当反应时, 他们才能有效地实现自己的职业角色。

4. 创新管理, 提供保障

教师的职业角色具有社会性、规范性, 教师的职业行为背后往往有一套制度化的教育措施, 如考试、成绩、升学、奖惩等等。因此, 在客观上教师职业角色的实现需要社会和制度的支持和保障。宏观上, 要转变传统以应试、智育为主的教育价值观, 对教师的职业形象进行科学定位。教师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者”;是“顾问”, “参与者”、“建议者与促进者”;是一个教育教学活动的积极“创造者”。微观上, 学校管理者要为教师提供一个宽松、民主、和谐愉悦的教育教学环境, 让教师拥有充分的教育教学的自主权, 这样才有利于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拘泥于传统的模式, 自由的、创造性地实践自身特定的角色行为。

参考文献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2]唐思群, 屠荣生.师生沟通的艺术.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3]王晓春.今天怎样做教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4]吴康宁.教育社会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5]杨晓.后现代教育学中师生关系重构.教育科学, 2004.3.

[6]薛联莹.“我—你”师生关系解析.当代教育科学, 2005.21.

[7]张秀琴.课程教材改革呼唤教师角色转变.光明日报, 2002-05-30-02

浅谈声乐教师的职业角色特征 篇7

1 职业角色的双重性

古今中外, 教师是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职业而存在的。声乐教师和其他教师一样, 有着自身的特点, 从事声乐教师的人也自然会形成相应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角色特点。

声乐教师是艺术工作者, 创造和传播着人类的声乐文化;声乐教师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职业者, 从事的是审美教育, 为社会培养和塑造歌唱人才。因此, 声乐教师既属于知识分子, 又不同于一般的知识分子;声乐教师既是社会职业者, 但又是特殊的社会职业者。这就决定了声乐教师的双重性特征。

2 职业角色的育人性

这是声乐教师的共性特点, 和其他学科的课任教师一样, 都在做着培养人的工作。天下所有的教师, 如果离开“育人”这一职业特性, 那么, 教师也就不存在了。“教书盲人”是教师的天职和使命。声乐教师的职责是把人类长期以来所创造和积累起来的声乐知识经验、技能技巧和审美艺术规范传授给学生, 发展他们的歌唱能力, 培育他们的演唱个性, 为社会输送声乐文化传播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 承担教书育人,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为国家和社会培育演唱人才是声乐教师职业的根本特色。

3 职业角色的复杂性

声乐教师所从事的职业专业性很强他们所面对的教学对象、所处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等, 都有着本学科所属的鲜明的特点, 声乐教师的工作性质需要突出技巧’性、复杂性、特殊性等特点。

歌唱和舞蹈、杂技、武术、体操等行业一样, 要靠技巧来说话, 教师必须“事必躬亲”, 一招一式, 一颦一笑, 一举手一投足, 都要手把手、口对口地教给学生掌握。歌唱这门技艺和舞蹈、武术、体操等又有区别舞蹈、武术、体操的一招一式、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很直观, 哪怕一个很小的细节都活脱脱在眼皮低下、视野之内, 而歌唱大多要靠感觉来进行, 因为发声器官主要在人体内, 尤其是声带, 长在喉咙里, 看不见摸不着, 只能以思想来调整和控制, 也就是说学习者主要靠意念来掌握信息, 如果被动地靠教师的言传身教来获取信息 (技巧) 的话, 其结果是很糟糕的。歌唱既是一种高级神经活动的精神劳动, 又是一种复杂的体力劳动;声乐教师既要进行属于生物力学性质的施教, 又要进行人文精神和情感化的心理施教, 通过千万次的教学练习, 才能最终完善和规范学生的歌唱技巧、风格特点。

4 个体性

由于人的发声器官构造和身体构造的个体差异很大, 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来进行, 必须进行个别教学。从古到今, “张口”技艺的传授莫不是这种“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这种个体性的教学要求产生个性化的教学效果, 根据学生的声音特点, 教出来的是女高音、男高音、女中音、男中音、女低音、男低音等具有声音特色的声乐人才。另外个体性教学, 还要体现出创造性, 教出的学生不能是模型化的“标准件”, 只有共性而没有个性, 要具有异彩纷呈的各种各样的风格特点, 尤其是民族声乐的教学, 特别要体现这种创造性特点, 因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每个民族在声乐上都有本民族的唱法特点、声腔特点。

5 职业角色的长效性

声乐教师教学工作的长效性, 主要体现为工作目标的长远性和影响力的长期性。声乐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 由于学科性质的复杂性、特殊性, 需要较长的教学周期才能完成教学目标, 很难在短期内见效。学生对声乐知识技能的掌握、歌唱能力的发展、演唱情操的陶冶、演唱个性和风格的完善, 需要声乐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长期艰苦的训练、塑造、磨合、传授, 才能最终完成。声乐教师的教学成果不仅要看学生在学校里的演唱成绩和艺术行为表现, 更要看他们毕业以后, 在社会中的表现, 在市场中的效应, 看他们演唱能不能为广大观众所接受、所认可、所喜欢。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孤芳自赏或仅会博得区区圈内几个人的欣赏和喜欢, 而不免会遭受观众的冷落和排斥, 不能说这种教学一定就是成功的。因此, 声乐教学的长效性必须接受文化市场的检验。

成功的声乐教学应具有长期效应, 如果仅凭某个学生的某次考试成绩和某次比赛成绩, 来评价和衡量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成果的话, 这是不全面的, 也是不科学的。曾几何时, 仅靠一两个演唱得奖的学生而显赫一时、名声大震的声乐教师也是屡见不鲜, 可是这样的教师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并未见教出更多的能得奖而又有影响的学生来。那么, 究竟是学生因老师而成名, 还是老师因学生而成名呢?毕竟是水涨船高的事情, 也是一种特殊的声乐文化现象, 在此不再赘述。

总之, 声乐教师的双重性、育人性、复杂性、个体性、长效性等职业角色特征, 是教育教学中的客观存在, 深入而有效地研究这一课题, 对于我国声乐文化和声乐教育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我们作为一个声乐教学工作者和群众音乐文化工作者, 很愿意致力于这个领域的研究, 本文只是抛砖引玉而已。

参考文献

[1]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9.

[2]刘兆吉.高于学校心理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

[3]张大均.教学心理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普通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角色定位初探 篇8

一、扮演好教师角色, 做好知识的传递者

教师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 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者的角色意识。在教学工作中, 要以服务学生为最高目的, 以培育青少年成才、成人为最大责任, 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 以主人翁的精神多做贡献。

怎样做好知识的传递者, 这就要求教师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座知识的宝库, 一本活的教科书, 一位学者或专家。只有确立这样高目标高水准的角色意识,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 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扮演好公司管理者角色做好制度的执行者

我们的学生毕业过后直接进入工厂, 而每个工厂都有一套自己的管理制度来要求员工遵守。对于教师来说, 必须肩负起管理者的角色, 从而确立起相应的管理者意识。我校让学生在学习期间推行“文明规范+敬业忠诚+一技之长”以及“一式两化”、“双重身份管理”的育人模式, 为学生适应企业打下了基础。教师在实施教育管理中, 要有明确的管理观念、管理方式、管理标准, 让学生意识到在课堂上自己既是学生又是公司员工, 除了要遵守学校的相关制度外, 还要遵守学校模拟公司的相关制度, 通过实施管理, 使学生逐步形成“律己”的习惯, 并且提高自己的自控能力。在管理过程中, 教师要注重培养讲秩序懂规范和爱岗敬业思想, 有意识地引进集体主义观念和责任意识, 给予学生更多的团队力量, 创造一种文明规范、敬业忠诚、和谐民主、团结进取的集体环境, 从而使学生自觉接受管理的同时, 也提升了自我约束的能力, 有助于积极地参与管理。

三、扮演好家长角色, 做好学生成长的服务者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数都是远离父母来自农村, 他们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赚钱, 很少有时间来关心和照顾自己的孩子。在实际教育中,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不可避免地就担负着家长的角色。学生从家庭来到学校, 家长把自己的权威和教育责任部分的托付给了教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教师是学生继父母之后遇到的最直接的社会权威。因此, 教师应自觉地树立起家长的角色意识。这种角色意识的确立, 要求教师要时常充当学生父母的角色, 对学生施以家长般的培养和引导, 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具有“长者”般的责任心和义务感, 以真诚温暖的情感、耐心细致的教育激发和鼓励学生的上进心和进取精神。要视学生为自己的子女, 拥有“长者”的心胸和气魄, “长者”的理智和情感, 对学生要关心、体贴、爱护, 而决不应该动辄体罚、羞辱、恐吓和嘲讽。

四、扮演好师傅角色, 做好技能的传授者

中职学校培养的是生产一线的员工, 公司录用一名员工最起码要求是拥有生产的相关操作技能。这样教学的目标将变成培养“社会需求、市场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要求教师在传授学生技能时要充当师傅的角色, 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徒弟。在教学时注重技术的传授, 让学生先看师傅操作, 师傅边操作边讲解操作技术要领, 然后布置“产品”让学生自己实际操作, 经常带领学生深入工厂, 从实际操作中学习到生产过程中的相关技能要求。教师转变成了师傅的角色, 才能更好地发挥传、帮、带的作用, 在师傅带徒弟的整个教学过程要注重讲解技术要领、操作方法、突出实践, 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体会、讨论、探究、下结论, 从而增强学习的研讨性、互动性和实用性。另外, 教师还要注重对企业生产的研究, 注意将企业的先进生产工艺运用于教学中。这样, 才能更好地实现与市场无缝对接, 保障学生的就业。

五、扮演好朋友角色, 做好心灵的交流者

在某种程度上, 学生往往愿意把教师当作自己的朋友, 也希望教师把他们当朋友看。要想方设法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教师应该要有扮演学生的知心朋友的角色意识。教师如果一味把学生看作是自己管教的对象, 就会无形中在自己与学生之间划上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造成师生间的隔膜、误解甚至敌视。教师只有以知心朋友的身份走到学生中间, 随时随地洞悉他们内心世界的波澜, 学生才会及时地把自己内心的喜怒哀乐倾诉出来, 从而使教师适时找到对症下药的最佳教育方法。这样, 他们会更喜欢自己的老师, 更喜欢自己的专业, 更乐意从事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

六、扮演好心理医生角色, 做好心理健康的疏导者

学生的心理健康离不开教师正确的引导和培养, 教师应该具有心理医生的角色意识。教师要具备较高的心理学方面的修养和才能, 及时消解学生的心理障碍和不良情绪, 从而使学生从惧怕权威、缺乏自信和自卑的感觉中解放出来。教师要适时地关心学生的情绪变化, 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 使学生始终保持正常、健康向上的情绪和心态。

教育是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一切, 一切为了学生。学生是因为无知才走进校门, 教师就是为了满足他们的愿望才施教。从思想上感化学生, 让他们懂得爱存在于社会的每个角落。加强感恩之心、施恩之心、敬畏之心、怜悯之心的“四心”教育。教育学生不仅爱国, 更要热爱劳动, 尊重劳动人民, 正是那一双双长满粗茧的手创造了人类的奇迹和文明。

摘要: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 给我们广大中职教师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将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扮演怎样的角色以及如何扮演这些角色与各位同仁探讨。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和学生角色探讨 篇9

教师和学生是职业院校教育环境中的两大关键群体。教师是什么?教师在师生关系中扮演着多重角色,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传播者, “在一本标称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的教育学中, 关于教师的角色还仅仅是从职业的主要的方面就被规定了六个方面, 即‘传道者’角色, ‘授业、解惑者’角色, ‘示范者’角色, ‘管理者’角色, ‘父母与朋友’角色, ‘研究者’角色。”

传统观点认为, 学生是学校学习的主体。?高职院校的学生刚刚脱离中学的学校和班级管理制度, 课堂秩序和自我生活管理能力都处在比较低的水平, 完全靠学生自律学习还不够, 还应该以学校规章制度、教师指导和课堂纪律完成在校期间的学习。职业院校教师学生在顶岗实习之后, 在职业技能使用、实际操作创新等很多方面已经走在了教师前面, 学生就业后对宏观行业把握、企业微观运作和对市场的认识要比工作在学校的教师深刻的多。实习生和毕业生返校与教师的交流对在校教师的职业教育理论更新、职业技能创新、知识和技能对接都有极大的帮助, 这是一种师生互育的良好体现。

2 职业院校师生关系现状调查

2.1 课堂教学方式枯燥单一, 学生参与度不够。相对于中学教师来说, 高校教师的社会角色担任较多, 偏重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 学术上的精力远远多于课堂教学。由于备课时间少, 在课堂上灌输知识时追求效率, 提问单调, 多采用“提问—回答—反馈”的互动方式, 这使得很多不听课的学生滥竽充数, 并没有真正参与到互动中, 师生互动中的不正常现象比较突出。成绩优秀的学生拥有很多机会, 中等生和积极性差的学生机会却寥寥无几。

2.2 教师课堂教学难以满足学习方式的转变。职业院校教师没有学生的升学压力和就业压力, 工作目标仅仅是完成教学工作中的上课任务, 而没有思考教学质量问题。这让职业院校教师缺少了更新自身教学和知识储备的动力, 千篇一律, 学生换了而教案没换, 年代变了而教法没变。互动环节设计不科学, 提问缺乏趣味性和探索性。尤其是当前的互联网发展迅速, 教师已经可能不如学生获取知识快, 我们要尊重互联网发展的规律, 尊重教育教学的规律, 尊重学习的规律, 尊重学校管理的规律。

2.3 学生离校后的反馈难以传达给学校和教师。高职学生在校两年的职业教育并不能满足其实习和就业的需要, 其中的理论知识更不能保证时代性、实用性、创新性和就业针对性。人才培养天花板, 对学生的教育止于毕业, 甚至止于离校实习, 实习期间的一年只是学生自己在操作车间、实践岗位上观摩学习, 学生们走向工作岗位后的困惑、对学校制度的思考、以及对校内课堂教育的质疑和建议无法传达给任课教师和学校教务管理层, 沟通渠道得不到疏通, 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教学工作者改进教学质量的遗憾。如果学生在顶岗实习后, 在职业技能使用、实际操作创新等很多方面已经走在了教师前面, 把对市场的认识、对宏观行业把握、企业微观运作与教师进行深刻交流, 教师将会受到一次洗礼和教育, 对在校教师的职业教育理论更新、职业技能创新、知识和技能对接都有极大的改善。

3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建议

3.1 提升教师职业素养。高职教师更应该学会认知, 乐于接受继续教育的各种培训。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每年脱产接受时间应不少于规定的学时数, 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进行实践, 并作为教师提职、晋级的必要条件, 其他教师和管理人员也应定期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进行实践和调研。尤其是专业教师, 挤时间学习, 抓住在职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机会。高职教师除了教学之外, 应学会和学生共同感受生命和生活。这样, 教师才能培养职业技能学习者具备学会做事, 实现技巧到能力的飞跃, 具备理论创新和技能创新的能力。

3.2 培养学生自信心。高校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飞跃与突破就是要变传统的师生关系为伙伴、朋友关系。教学时, 应把自己当作学生学习的伙伴, 为学生服务,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使用激励、赏识的语言, 让每一个学生感到自信的力量。课堂上, 教学中努力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指令性口语习惯, 经常使用“你有什么发现了”、“相信你能说的更好”、“你的想法真奇妙”、“谁有不同意见”、“到现在为止你读得最好”、“你能超过老师吗?”鼓励、关爱、求异、激励的话语, 让学生在极具亲和力的平等氛围中树立起学习职业技能的自信心。

3.3 参与学习活动, 做学生中的一员。教师教学时, 改变传统的学生学习, 教师旁观、提问之后, 进行评价的做法, 而是积极参与到学生中, 特别是智力发展缓慢的学生中, 舍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学习行为。老师不耻下问, 向学生“求教”, 让每一位学生感到学习的主体地位和角色重要性。

3.4 完善顶层设计, 从制度上促进师生互育。学生和教师是对立的统一。行政管理层应充分重视教师角色问题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影响。要尽可能地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氛围, 更多地了解每一位教师的实际状况、以人为本、全方位考虑问题、合理安排工作。在工作中, 尽可能地发现每一位教师的闪光点, 运用物质和精神的方法给予激励, 满足他们合理的需要。高校职称改革考虑师生关系因素, 职称晋升改革。高校考核制度不只注重科研成果, 多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求知需求, 注重教师的课堂上课表现。

高校教师加强自身的角色认知。学生学习的资源逐渐多元化, 知识更新的周期急剧缩短, 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下, 教师应该放下“先知”的架子, 有意识地充当“未知者”和学生一起去探究, 甚至有时有意识地向学生求教, 明知故问, 给学生提供体验成功, 感受自我, 启发潜能的机会, 激起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的强烈信心。

摘要:教师和学生是职业院校教育环境中的两大关键群体, 互联网+背景下的学习方式被颠覆, 教育管理、师生沟通方式正在发生改变, 教师在师生关系中扮演着多重角色,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培养学生自信心。“互联网+”网络时代背景下, 职业教育改革潮流向教师提出了新的师生关系命题, 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 又是一次提升自身的良好机遇。

关键词:教育管理,师生角色,关系

参考文献

[1]钟祖荣.现代教师学导论.教师专业发展指导[M].中央广播电视出版社.

试论对外汉语教师的职业角色转换 篇10

一、语言教师角色

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其职业的基本角色是语言教师,确切地说是教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言教师。这要求其首先要具备系统的语言学理论知识体系,对语言学的基本原理、语言的本质、结构、规律等具有深刻的理性认识。其次,必须熟悉汉语语言学知识,包括现代汉语的语音、语法、语义、语用及修辞知识以及其它如文字学、音韵学知识、古代汉语知识、方言知识。对外汉语教师对这些知识的掌握越深越广,教学就越“得心应手”。第三,必须掌握系统的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知识,即教学法知识。对外汉语教学属于第二语言教学,与对象是中国学生的第一语言教学截然不同。外国留学生来华学汉语的目的大多数是为了掌握汉语这门工具,且多为成年人,具备一定的语言学及教学法知识,教这样的学生,不仅必须教会其“知其然”,还要教会其“知其所以然”,否则,教学就可能流于形式。第四,还必须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为了避免教学中的盲目性、随意性,对外汉语教师要掌握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探讨成人学习语言与儿童习得母语的不同特点。再有,掌握一门外语也是对外汉语教师必备的条件之一。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是外国留学生,其中有不少是零起点的学生,教这样的学生学汉语,懂一门外语无疑使自己“如鱼得水”,否则可能“寸步难行”。在教学过程中,会外语的教师通过汉外语言特点的比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汉语的特点,加深对汉语学习的兴趣。最后,掌握多媒体教学技术,也是对外汉语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留学生大多是成年人,在各自国内已受过良好的教育,都会熟练使用计算机。21世纪国际公认的文盲标准已不再以是否识字为衡量标准,而是以是否掌握一门外语,是否会熟练使用电脑为准绳。若不会使用电脑进行多媒体教学,就会落后于时代,同时也有损对外汉语教师的形象。总之,对外汉语教师在课堂上的基本角色是扮演一个语言教练,既要向学生演示学习的内容,又要组织学生展开语言实践,还要指导学生练习并检查结果。

二、文化传播者角色

文化与语言密不可分。历史表明,语言作为国际交流的一种工具,它的地位不是固有的,而是由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以及这种文化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决定的。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形式和载体,汉语是在汉民族悠久历史中发展起来的,负载了汉民族厚重的历史与文化。第二语言教学应不仅仅停留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还应有文化知识的渗入。在语言教学中,把语言体系本身蕴含的反映民族文化特色的国俗语义教给学生至关重要,这样能够在跨文化交际中减少信息差,增进互相的理解。对外汉语教学不能脱离文化的教学,在对外国人进行汉语语言知识传授和语言技能训练的同时,还必须进行与之相关的中国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要掌握比较丰富的中华文化知识,尤其是中国的民俗风情、历史发展、地理概况、各类艺术以及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规范、审美情趣、宗教信仰等等。在对外汉语教材中中国文化知识无所不在,如清明节的来历、中国人对待赞扬的态度及中国人表达礼貌的方式等。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了解必要的目的语文化,既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助于学生在实际的语言交际中更加恰当得体地使用所学的语言。另外,教师还应对异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包括异国的风俗习惯、人文地理及价值观等。只有这样才能站在别人的文化上去理解别人,正确处理异文化间的碰撞,避免闹出不应有的笑话。对外汉语教师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学知识,这其中既包括中国古代、现代和当代文学的发展概况、作家作品、名著名篇,还包括世界文学概况和世界一流的作家作品。从这个角度来看,对外汉语教师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中华文化对外的传播者。这也是对外汉语教师要扮演的一个重要角色。

三、涉外人员角色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向世界推广本国语言作为一项国策,作为国家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同样应该重视推广汉语,传播中华文化,这对于我国对外开放以及在世界上发挥大国影响具有重要作用。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是外国人,对外汉语教师每天都要跟外国人打交道,因此,对外汉语教师还扮演着涉外人员的角色,这就要求对外汉语教师具备一定的政治素质修养。与国内大专院校一般教师相比较,对外汉语教师的政治素质变得更为重要。对他们来说,其身份不仅仅代表着是哪门知识的传授者,而且代表着国家的形象,至少代表着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形象。同时,作为国家大专院校的组成部分,对外汉语教学从一开始就客观地承担着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政治使命。这样一来,对外汉语教师认识各种社会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必然或显或隐地反映在他的教学过程中,从而在外籍学生中间造成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因此,除了一般意义上的“爱岗敬业”之外,对外汉语教师必然同时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通过自己的语言教学宣传中国、介绍中国的政治热情。爱国主义不是一句空话,一个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应该时时都能感受到所站的讲台本质上无异于一道国门、一个海关。所不同的只是我们这道海关卡住的是来自异邦的误会或偏见,输出的是对中国各种对内对外政策法规的正确理解和认识。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每一个对外汉语教师都应重视自己的政治素养。

四、学术研究者角色

尽管对外汉语教学已有了几十年的历史,但对这门学科的理论研究还不成熟,很多教学问题还缺乏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对外汉语教师几乎都有这样的体会,备课中经常碰到一些问题,大的如究竟应当怎样处理结构、意义和功能的关系才更符合汉语规律和汉语学习规律?小的如在汉语语音教学阶段究竟如何处理音素和语流的关系?究竟如何教会外国人正确地使用“了”?等等,但往往查遍资料也找不到现成的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这是因为汉语语言学和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界至今尚未完全解决这些问题。这种现状要求教师必须边备课、边研究、边探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外汉语教师还扮演着学术研究者的角色,必须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应从事一定的科研工作。埋头教书,只是教书匠看家的本领;教研结合,才是当代对外汉语教师高素质的体现。因此,汉语教师应增加自觉的科研意识,不断拓宽研究领域,深化研究内容,通过科研促进教学,通过富有挑战性的探索更新观念、提高素养。不论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还是对外汉语所在的院校,都应该把独立从事本专业的学术研究作为衡量对外汉语教师学术水平的标准。

上一篇:是非得失下一篇:探究体验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