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景观

2024-07-16

西安景观(精选十篇)

西安景观 篇1

现如今许多省份、城和市开始了环城绿化工程, 把关注点移向城市郊区绿地规划建设, 包括与市区相连的风景游览区绿地和生产防护区绿地, 近郊的自然风景区、森林公园、防风固沙林、水源涵养林等, 使之构成一个环状绿化圈, 由外向内改善城市生态环境[6,7,8]。本文从演绎生态的角度出发, 对处于城市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交接的“弹性”地带进行了景观设计, 必将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一、研究区概况

1、自然概况

西安市位于陕西省中心, 黄河流域中部关中盆地, 东经107.40 度~ 109.49 度和北纬33.42度~ 34.45 度之间。辖境东西长约204 公里, 南北宽约116 公里。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 然春季气候多变, 夏季炎热多雨, 秋季凉爽、雨水较多, 冬季则显干冷缺少雨雪。自然资源丰富, 具有较强的文化历史底蕴。

2、绿地现状

1) 城市公园的数量与其他大城市相比, 数量过少, 并且分布在城郊区的公园数量过少, 人口密度又大, 不能满足周边居民日常的娱乐休闲游憩活动。

2) 近几年的绿地规划建设主要以市级公园和区级公园为主, 忽略了郊区公园与生态绿地的建设。

二、城郊绿地景观设计

1、设计目标与定位

与传统设计相比, 城郊绿地要实现低成本维护;高生态效益;高服务要求和高景观品质的目标, 同时在城郊用地体系中, 不同景观要有不同的内容诠释。以交通快速干道为例, 分别对比市区, 文化区和城郊生态区的诠释理念 ( 图1) , 市区景观主要诠释体现现代生活, 高楼林立, 五光十色的灯光, 广告等;文化道路区主要诠释体验文化之旅, 人文资源荟萃, 使人畅游于历史长河中的感觉。而城郊生态区主要体现回归自然, 体验生态旅游的目的。

2、生态处理手法

与传统设计相比, 现代国际较为常用的生态设计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建立生态功能良好的景观格局, 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再生, 减少废物排放, 增强景观的生态服务功能, 是使人居环境走向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3、景观设计方案

对于西安城郊景观绿地的设计, 主要是模拟生态理念的场地设计演绎。

1) 种植形式分析

自然界鬼斧神工形成的群落使我们模拟生态, 并进行景观设计的最好参照。自然界植物根据海拔梯度呈现出人类较少参与的高海拔常绿针叶类植物区到低海拔人类开始参与的植物群类吩咐的乔木区, 再到地是较为平坦和人类接触亲密的地被草花区。整个自然界的色彩从高海拔常绿到低海拔的丰富的色叶类, 形成了墨绿色背景与绚烂的前景搭配的完美景观。

2) 种植形式演绎

根据目前城郊现有绿化的基础上, 吻合景观大规划的绿化, 从融入自然的理念, 模拟自然生态的种植形式, 前景植物采用常绿与落叶、绿色与色叶, 乔灌木的层次性空间搭配, 形成满足植物生长习性的丰富的景观层次, 前景形成了大片的疏林草地空间, 搭配乔木, 亚乔木, 灌木, 花草, 地被等植物, 是整个空间大气中不失精致。整体种植形成了背景林部粗放型管理的种植到中心空地精致景观的组合。

3) 景观地形演绎

众所周知, 自然界有非常丰富的地形条件, 此设计结合植物生长的地形要求模拟丰富变化的自然地形, 使整个绿地空间形成丰富, 有韵律感的竖向空间。

根据地形演绎的实际景观设计可以看出错落有致的展示了生态的美感, 实现了回归自然的感觉, 使人投身于大自然的生态之中。

三、结论

该景观设计实现城郊绿地要低成本维护、高生态效益、高服务要求和高景观品质的目标, 同时在城郊用地体系中有不同的内容诠释;城郊生态设计要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建立生态功能良好的景观格局, 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再生, 从融入自然的理念, 模拟自然生态的景观形式;植物立体空间的设计模拟了植物自然生长的林冠线, 景观上前景背景相互呼应衬托, 同时生态习性上相互依存, 形成稳定自然同时形成野趣丰富的种植空间。景观地形演绎结合植物生长的地形要求模拟丰富变化的自然地形, 使整个绿地空间形成丰富, 有韵律感的竖向空间。

参考文献

[1]彭少麟.生态景观林带建设的主要生态学理论与应用[J].广东林业科技, 2012, 28 (3) :82-87.

[2]王丽娟.园林绿化对调节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J].建筑建材装饰.2009, 10 (69) :17.

[3]牛君丽, 徐程扬.风景游憩林景观质量评价及营建技术研究进展[J].世界林业研究, 2008, 21 (3) :34-37.

[4]易国和, 杨继敏.旅游区森林景观改造模式探讨[J].防护林科技, 2009, 88 (1) :103-106.

[5]张文静.城郊森林游憩需求及景观改造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 2010.

[6]刘利香, 张茂源.生态景观林带营造技术[J].福建农业科技, 2013 (9) :74-75.

[7]王永洁, 张光昊.城市规划中绿地系统的布局[J].防护林科技.2003 (2) :12-13

西安景观 篇2

西安城市生态景观绿化的七大发展对策

通过实际调查,运用生物生态学原理结合当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和绿化状况进行系统分析,提出了西安市城市生态化建设的七大战略措施,为西安、关中以及相似植被区城市的生态化的实施和实际操作提供科学的思路和方法.

作 者:韩洛川 HAN Luo-chuan  作者单位:陕西中医学院,生物学教研室,陕西,咸阳,71 刊 名:陕西林业科技 英文刊名:SHAANXI FORE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1) 分类号:S731.2 关键词:西安   城市生态化   生态景观绿化  

西安市公共艺术景观研究 篇3

关键词:西安市;公共艺术景观;城市性格;创新

0 引言

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物质的基础,转而追求更加深刻的艺术文化精髓。随着城市公共艺术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设计者都参与到公共艺术的课题研究中。这是因为公共艺术中蕴含着深厚的艺术文化价值,它既能够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相互关联,也能够彰显城市的文化品位和精神风尚。同时,通过这项艺术的表现形式、美学特征,设计师能够充分强化城市的性格和魅力。再加上公共艺术景观所包含的种类多样、内容丰富,它所塑造的城市景观可谓是城市的“文化名片”,在一定程度上激励着广大设计爱好者位置探究发展。

1 公用艺术景观的发展内涵

从宏观上说,公共艺术一词来源于英国,它指的是开放、公开、由公众参与的公共性空间。顾名思义,公用艺术景观指的就是通过这种空间艺术,拓展出相应的景观环境,从而烘托艺术氛围,提升空间性格魅力,使公共艺术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当前形势下,西方公共艺术的探究起步较早,因此所取得的成果也较为突出,中国与之相比,呈现发展弱势。而鉴于艺术景观设计的独特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公共艺术能够进一步激励城市艺术创造,从而提升城市的文化价值。因此,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通过合理的运用公共景观设计,能够提升城市文化氛围、引导空间文明发展、深化艺术探究氛围、丰富景观设计成果。

2 西安市公共艺术景观成果的分类

目前,西安市公共艺术景观的成果呈现上升趋势,随着中西方文化的融会贯通,越来越多的艺术景观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是,“和谐统一”、“简洁明快”依然是公共景观的主要走势。从整体上看来,西安市艺术设计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分类:

2.1 综合的环境发展

当前,西安市景观艺术呈现出了综合发展的良性循环。从城市、街道、广场到学习、车站、商业区。越来越多的公用场所为景观艺术提供了创作环境。通过不同行业、不同功能、不同价值的环境综合,它们以雕塑、壁画、建筑等不同的形式出现,给现代化的西安带来源源不断的艺术生机。如今的西安古城已经不再是旧时的景象,转而通过人文、艺术、社会、科学等层面的融合,建立了一个有机的艺术形体。

2.2 开发的审美特性

作为专业的建筑外部艺术空间,景观艺术是一个开放性的公共性空间场所。俗话说:“众口难调”,任何开放性空间的艺术价值,都要建立在人们认同的艺术形态上,因此在景观设计的审美过程中,设计师应该在造型、色调、风格上和市民们建立一種“认同感”。人们的言行举止渗透在城市景观中,而优秀的城市景观有反过来感染人们的参与热情。而在西安很多景观作品中,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这项特点的运用也较为突出。

2.3 延续的艺术价值

众所周知,西安是一座文化名城,处于这座城市的景观设计,设计师除了要考虑不同时代、不同风格、不同文化对城市空间环境的影响,还要通过自然景观、人造景观和社会景观地融入,呈现富有时代特色的文化景观风格。通过这座城市的历史特性,将古今元素融合在一起,将优秀的文化传统贯穿其中,使古今造型相互交融,形成独特的景观艺术作品。

3 西安市公共艺术在发展演变中出现的问题

在公共艺术的发展道路中,公共艺术景观的塑造呈现出一个平稳的演变。20世纪80年代,物资匮乏、思想保守,景观设计在西安的城市建设中处于一个十分薄弱的地位。但是随着人们经济条件的上升,群众的艺术审美需求在拓宽,这也为西安市的公用艺术景观注入了动力。在每一个公用空间中,人们都渴望能够看到其中蕴含的艺术内涵,体会到其中的文化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公共艺术空间对个人的价值所在。但是,不可忽视的是,随着这门艺术的平稳发展,也出现了一些常态化的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3.1 公共艺术景观失去地区特色

古都“西安”的称谓可谓享誉全世界。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西安公共空间中的“商品化”艺术特色越来越明显。很多带有传统韵味的空间遭到“艺术绑架”,频繁遭受破坏。很多优秀的传统习俗、文化内容都被商业的景观设计冲淡,在盲目的“现代化”景观建设中失去了原本的特色,变得俗不可耐。

3.2 缺乏对自然景观艺术的运用

在提倡“低碳、环保、绿色、健康”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注意到了“生态”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自然景观艺术在景观绿化设计中拥有一定的局限性,很多设计者都将设计的重点放在硬性的建筑施工上,却常常忽略了树木、植物、水源等自然元素的运用,使“城市广场”“中心雕像”等硬装的景观艺术成为主导。

4 如何强化西安市公共艺术和地域之间的关联

4.1 公共文化艺术要和城市发展相互融合

每一座城市的发展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和方向,作为一名优秀的景观设计师,其首要方法就是在景观建筑中融合入文化、历史、地理特点。一方面要突出城市的发展特征,另一方面也要深刻挖掘其中所存在的历史文化。将城市的文化血脉融入景观设计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当前的现代设计作品和建筑群体相互协调,通过有目的的设计形态,打消景观给古建筑城市造成的“突兀”之感,充分展现城市所具有的艺术景观魅力。

例如,在西安世园会椰风水岸景区,一组名为《梦幻森林》的玻璃雕塑群落吸引着游客们的注意。这是由美籍华裔雕塑艺术家盛姗姗制作的一组公用景观装饰品。设计师选择用玻璃这种独特的质感,将通透的颜色、优美的造型组成了抽象的植物造型的雕塑艺术集群。光线从68个主体“叶片”中穿透出来,形成了多彩多姿的倒影。而富有“自然生机”的设计风格更加适合当地的村落建筑,形成统一、和谐的艺术美感,使人们在观赏的同时,体验这项艺术景观的魅力。

4.2 营造一个生态型公用艺术景观环境

自然界中的每一个循环系统,都有着健康的生态观念贯穿其中。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设计者要尽量保留开放空间中原有的生态系统,在一些带状的公园中构建一个完整的城市生态环境,通过绿植、水源、太阳能等环保洁净的能源,转化为设计元素。将屋顶绿化、立体墙面绿化等创新型方式融入其中。

5 总结

在西安市艺术景观的塑造过程中,设计者通过公共艺术作品的设计语言,能够表现出充分的地域特色。因此,在城市的环境发展中,为了让人们呈现出新的文化风貌,广大设计工作者要不断开拓进取,提高景观艺术的思想深度,进一步推动现代城市建设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白左民,艾鸿镇.城市雕塑设计[M].天津科技出版社,1985.

[2] 吴昊.城市公共艺术[M].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西安曲江遗址公园生态景观设计 篇4

1 西安曲江遗址公园相关了解

“曲江池———寒窑遗址公园”项目是曲江新区继成功建设大雁塔广场、大唐芙蓉园、曲江国际会展中心等重大项目之后, 又一个倾力打造的文化工程, 于2007年7月8日开工建设, 这是国内首家以盛唐文化为主题的大型开放式生态遗址公园。曲江遗址公园, 南至秦二世陵遗址, 北接大唐芙蓉园, 占地面积100hm2。从唐曲江遗址、秦二世皇帝墓等文物古迹的保护性开发, 城市功能配套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角度出发, 依托当地独特的人文传统和周边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 恢复性再造曲江南湖、曲江流饮、宜春苑、凤凰池、汉武泉等历史文化景观, 再现曲江地区“青林重复、绿水弥漫”的山水人文格局, 构建集生态环境、观光旅游、休闲娱乐、现代商务会展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市生态和娱乐休闲区。

2 西安曲江遗址公园生态景观设计分析

将历史文化名城视作血肉丰满的人, 城市所具有的自然环境以及城市布局则是支撑其站立的骨架;能够体现出城市历史的建筑则是其脸庞;历史地段是皮肤;文化风俗当然就是其性情的具体展现。

2.1 曲江的整体设计理念

2.1.1 生态公园的构思。

以“山水西安的历史延续, 汉唐胜地的曲水丹青”为主题, 以如意葫芦型水面为中心, 以自然曲折的岸线将曲江池分为3部分, 并以凤凰池作为水面陪衬。 (1) 北段为生态观赏区:以曲江池历史博物馆为构图中心, 以曲江平湖飞渡为动态景观活动中心, 由曲江水满、曲江关宴、汉武泉鸣、守护门狮、怅望江头、芳洲临流和曲江胜迹、元白胜游、长安花讯等景点组成。 (2) 中段为综合休闲康体区:以唐曲江池驳岸遗址为中心, 资借烟波岛和荷廊, 由江头醉归、明皇栈桥、御道长廊、斗花插花、唱和江头、曲江源流和涟漪亭等景点组成。 (3) 南段为多元空间休闲区:以阅江楼为构图中心, 以阅江坊、藕香榭和柳桥为陪衬, 由江亭晚望、始皇骑射、梦游曲江、曲江酒窑和白龙显圣、看花马、芸阁等景点组成。

2.1.2 景区功能。

(1) 阅江酒家:位于曲江之南, 既能高处观景阅江, 又能解决“吃”的问题, 在浓郁的盛唐文化中, 进行商务宴请、酒会, 品赏正宗陕菜和盛唐佳肴。 (2) 畅观茶院:品茗、尝酒, 外加各种美食。 (3) 云韵健身:因循水势而建, 坐落在湖的东岸, 为双亭一廊生态园林模式, 为高端健身俱乐部, 主要用于健身瑜伽和美容美发, 站在顶端的上巳广场上登高遥望, 湖景美色尽收眼底。 (4) 明皇栈桥:微风习习, 芦花飞絮, 漫步栈桥过把皇上瘾。 (5) 艺术人家:追索曲江历史, 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三秦书画, 主要由9栋建筑组成, 名称取自唐代的“词牌”, 例如:浣溪沙、满庭芳、念奴娇、忆秦娥和水龙吟等。 (6) 江滩跌水:以戏水为主, 满足人们与水亲密接触的需求。 (7) 湖心仙岛:展现一池三山皇家园林模式, 沿木桥登岛赏荷求静。 (8) 汉武泉鸣:水玩足了索源头, 细听泉声。

2.2 曲江遗址公园设计的历史特点与定性

2.2.1 曲江遗址公园历史特点。

(1) 选址确系历史上曲江遗址所在, 重新回生了已经泯灭的历史景区, 延续了曲江历史文化。 (2) 可以复兴大唐长安山水城市格局, 使之成为恢复与改善西安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步骤。 (3) 为西安市民提供生态化、人文化、景观优美的开放性公共休闲场所。 (4) 既体现了上海世博会提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口号, 又实现了“生活让环境更友好”的城市发展目标。

2.2.2 曲江遗址公园定性。

将文化传承、自然保护、景观设置以及休闲观光有机联系起来, 且具有开放性质, 这是曲江遗址公园的定性。这就如同张锦秋院士指出的, 曲江遗址公园要和大唐芙蓉园有所区别, 遗址公园要将生态维护以及自然风光作为主要的吸引点, 从而使得游人置身其中, 能够享受到淳朴的自然之感。

2.3 曲江生态公园的格局设计与植物设计

2.3.1 山水格局设计。

因为项目定位在遗址公园上, 因此, 设计人员将现有的地形地貌和相关资料、典籍中的描述一一对应起来, 通过“写意”的方法将这些风景重新展现出来。曲江池东、南、西3面为高地包围, 形成岗岸。池在低洼处, 岸线蜿蜒曲折, 富有变化, 多有水湾景色。池中有岛, 岛上地形与高岸相呼应, 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一池三仙山”格局。

2.3.2 景观植物的有效搭配。

(1) 栽植本地特有的树种, 这和生态恢复的原则相一致, 比如, 大量栽种本地常见的柳树、栾树、榆树、柿子树、红叶李等。 (2) 利用不同植物色相、季相、高低、疏密等变化各异的组团, 符合生态系统的结构特点。 (3) 让各个组团之间不仅有一定的统一元素, 同时, 形成一定的规模和气势, 凸显传统文化的地方特色。 (4) 与西安绿化原则相适应, 至少达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 体现了春来百花争艳、落英缤纷;夏来荷香袭人、佳木繁阴;秋来果实累累、层林尽染;冬至白雪皑皑、青松巍巍。整个景区的绿化采用传统配置手法, 以总体特色树种成片成林为主, 部分小范围采用自然质朴的散式自由配置, 结合景石的点缀, 让整体植物景观处处体现传统文化的和谐之美。

2.4 曲江生态公园景观的人文意义

2.4.1 6个一。

一水一滩汉武泉, 白龙显灵曲江边;曲桥横跨渡明皇, 游舫飘荡零星点。一水即曲江池, 一滩即江滩跌水, 一泉即汉武泉鸣, 一龙即白龙显灵 (石雕龙头喷水) , 一曲桥即明皇栈桥 (木质九曲桥) , 一飕飕游舫飘动。

2.4.2 3个二。

二桥高跨全园通, 双榭半跨江水中;荷廊回环水中间, 御道长廊占水边。二桥即解决交通功能的汉武泉桥和黄渠桥, 均为11孔桥;半跨两榭为芳洲临流和藕香榭;临水两廊, 即回环荷廊 (八角24开间双面回廊) 和曲桥式御道长廊 (70余间双面空廊) 。

2.4.3 4个三。

三桥藏源做的妙, 节令广场构思巧;一池三山皇家园, 三大建筑金项链。三桥藏源, 即片云桥、柳桥和隑洲桥;三大节令广场, 即上和广场、上巳广场和重阳广场;池三岛, 即烟波岛、鸭鹅岛和瀑布岛;三大建筑, 即阅江楼、畅观楼和云韶居。

2.4.4 3个四。

4个码头方便游, 上下左右自回环;4个入口出入便, 山上水边亭相连。4个码头, 即一阁 (云阁) 三亭 (红蓼亭、千树亭、祓禊亭) ;4个亭、2个水边 (曲江亭、涟漪亭) 、2个山顶 (祈雨亭、终南雪晴亭) ;4个出入口, 三主 (结合节令广场) 一副。

3 结语

西安曲江池遗址公园将地域文化以及生态保护融为一体, 使得公园的定位十分准确。与此同时, 也将文化的特征充分地彰显出来。在景观的设计上将历史文化的精华全部展现出来, 从而使得遗址公园达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文化效益的完美统一。

参考文献

[1]王璐, 杨强旭, 陈祺.0000曲江历史文化索源及其景观表达——以西安曲江遗址公园为例[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4)

西安景观 篇5

一、都市景观的发展理念从自然走向人文

1.都市景观设计的人文观

伴随着科学发展观在人类城市化中的实践指导作用日益突出,20世纪后期国际范围内的都市计划理念发生了明显的转型,从早期侧重建筑外形到重视经济发展计划,再到后来强调都市社会、经济、生态的协调控制,21世纪以来更进一步突出了现代都市发展的人文内涵、审美取向和都市的可持续发展等三大理念,这些都市计划总体性的新进展对当代都市景观计划理论与实践转型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所谓注重城市人文内涵的发展,是指受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的影响,都市景观建造贯穿了对满足居民个性需要的关注,特别是近几十年来“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重新崛起,都市发展理念中的人文关怀也更为突出。

所谓注重城市的审美取向,是指作为融合着有形景观和无形文化的都市美景,既是人类创造的一种文明的综合展示,本身也是当地居民素质、行为、理念和精神追求的抽象整合。当代国际最新的都市计划与管理理论,已将都市形象塑造和维护视为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西安景观 篇6

本文所谓“乡土景观技术”是指乡土景观营造中所采用的地方性技术,即在特定的地域,人们根据当地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乡土景观技术通常属于低技术或适宜技术范畴,它是“本地在实践中积累的知识”( Localized learningby doing),对于某地区而言是适当的、合适的技术。[1]乡土景观技术是凝结了民间工匠技术与智慧的传统建造工艺,受环境、材料、经济、技术、民间工匠和民俗等多个方面的制约,具有适度性、技巧性、可操作性等特点。适度性是乡土景观营造中的技术尺度和标准,强调自然资源对技术的制约性,包括地形地貌、地质土壤、水文资源、气候资源等等。技巧性是乡土景观营造过程中熟练的、专门化的技巧,强调长期人类生活经验的总结以及对自然规律和特征的掌握和应用。可操作性包括技术和经济两个方面,居民在营造过程中,需掌握熟练的技巧,使得营造活动简单易行。在乡村这个特殊的区位,同时还必须考虑建造过程的经济性。[2]

国外乡土景观自19世纪提出以来,研究领域多集中在乡土特色保留和自然风貌的保护以及乡村景观规划方面,它们对乡土景观的研究一直处于先进地位,在乡村地区的营造技术方面都有非常成熟的经验。在国内,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乡土景观的研究多集中在农业农田景观及乡村聚落景观方面,前者围绕农田景观展开,视其为“草地、耕地、林地、树篱及道路等的镶嵌体,表现为有机物种生存于其中的各类碎化栖地的空间网格;后者重点围绕乡村建筑及群体,关注其类型、分布、评价、规划设计等。[3]但是关于乡土景观技术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尚待深入。

资料来源:作者据《长安百村》记载自绘

2 秦岭北麓西安段五台镇留村概述

秦岭北麓西安段对于大西安地区具有重大意义。秦岭是中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秦岭山脉的主体部分横亘于关中平原的南边界,是古都西安的绿色生态屏障、水源涵养区。秦岭北麓西安段地处西安市与秦岭之间,属于城山过渡带,其内部的乡土聚落地处山地景区与不断扩张的大城市的夹缝中。在乡村建设如火如荼的今天,数量众多的村落不合理开发,千年形成的乡土聚落面临着摧毁式的野蛮开发。因此,秦岭北麓西安段乡土景观研究,不但对于秦岭北麓的生态安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本地区人居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课题,而且对于实施西安“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具有一定的推动意义。另外,秦岭北麓乡土景观技术作为一种当地居民生活经验的总结与记载,研究有助于寻求秦岭北麓村落适应生态环境的方式与途径,揭示当地人如何用最简单的技术和投入来获得最大收获的方法,使其学术意义得到彰显。

留村,又名五台留村,位于秦岭北麓西安市长安区政府所在地东南20公里的终南五台山下,距长安城区17公里,距市中心25公里,是长安区五台镇政府所在地,是终南山下有名的大村古堡之一。留村交通便利、历史悠久,西汉张良曾在此辟谷,因其当时被刘邦封为留侯,其走后,此地被称为留村。长安县志载,留村是唐代以前就形成的,历史上可追溯到西汉时期,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是古代重要的宗教文化区。留村的布局极具特色,自古就有“三十六丁字路,七十二座小庙”之说,丁字路现仍然保留,但是小庙大部分在文革期间被毁坏,尽存两座,分别是张良庙和大愿寺 ( 张良庙形成于西汉时期,历代修缮,现保存最老的建筑有清道光时期的大殿和戏楼 )。留村为南五台七十二汤房的起点 ( 汤房是寺庙给朝圣的人沿路提供汤饭、住宿的地方 ),四面有城墙环绕,十二座城门,现仍存有一些遗迹 ( 图1)。[4]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3留村乡土景观技术应用研究

3.1 人工水系统中的乡土景观技术

留村内原有一条引水渠,自神禾渠引水至留村,流入留村水库。神禾渠在石砭峪口内400米处,引水自石砭峪水库,渠从河东岸无坝引水上神禾原,干渠出峪口后经下寨、马厂上神禾原至温国堡村退至潏河,全长29公里,修建于1958年。灌区内还修建马厂、东见子河、康峪沟、药王洞、杜永村等库塘,形成长藤结瓜式灌溉工程(图2)。[5]

现留村内的人工水系统主要指排水系统和取水系统两部分。取水系统主要包括居民的日常生活用水来源,为地下水供给;排水系统主要为地表排水,排的是生活污水和雨水。

1)留村排水系统

留村的地势为南高北低,南北高差约为28米左右,东高西低,东西高差约10米,因此,村内排水便利,排水方向是由东南向西北方向。村域中的污水主要为雨水和生活污水。雨水顺地势向东南方向流入留村西北部涝池中,主要以排水沟排水为主,当雨量过大时,水也会沿路面往低处流(图3)。留村由于家家户户有污水储存池,所以生活污水村民自行清理,无地下管道统一排放处理。

2)留村取水系统

由于五台山区内熊沟的影响,使得北部地区与秦岭山脉割裂开来,秦岭山上的水无法补给,致使留村区域水资源较为匮乏。生活用水多为地下水,由于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的影响,致使留村地下水埋深为地下30米左右,所以,留村村民挖井取地下水时,打井深度一般为地下30米以下,有的挖的较为深入的要地下50米左右,或者更深。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3.2 道路系统中的乡土景观技术

留村所在区域为秦岭北麓洪积台塬区域,地势南高北低,留村所在区域海拔在500-600米之间,地势为南高北低,落差为28米左右,东高西低,落差为10米。村民为适应地形地貌,造就了村内独特的“丁字形”道路,36条丁字路形成的留村道路网落(图4)。南北方向上有三条主路,贯穿整个留村,东西方向的主街庙后街贯穿整个村子。除了主路外,还有支路和宅间道路,可以支撑日常生活。

留村“丁字形”道路节点的类型主要是有以下几种类型 ( 图5),如图示1到8所示,代表了留村的所有的丁字路的类型,其中图1、图7、图8为单一的典型的丁字路结构,其他的均为复合的丁字路结构,形成了两个丁字路口交错在一起的结构现象。

留村道路铺设时利用村内的乡土材料如砖、窑土、瓦等,通过不同的铺设方式,形成了既美观又实用的乡土道路。

3.3 建筑系统中的乡土景观技术

五台乡留村位于秦岭北麓冲洪积扇区扇缘地带,该区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适于耕作,工农业比较发达,所以聚落分布比较密集。村子位于石砭峪、太乙峪、白蛇峪三大峪交汇之地,地势高而平缓,土壤肥沃,水利条件优越,适宜生活和开垦。留村在塬上选择建立家 舍, 家舍周围 便是良田, 方便耕作。

留村以城墙为界,城墙内为独立的村落。留村的建筑系统布局为适应自然气候以及地形地貌,形成特色的棋盘式网络布局(图6)。全村巷道排列有序,横巷、纵巷组成四通八达的巷网。祠堂、院落、住宅均依巷而建,从城墙到内部形成了圈层式的围合状空间,表现出强烈的聚合性。村落内的庙宇、宗祠等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精神空间成为村落的中心,是居民的公共空间。建筑布局由内向外有秩序自然生长,以狭窄的街巷相连,形成一种渐进的向心结构,从而构成了留村建筑系统的基本格局。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由于地势高差关系,留村内部有许多挡土墙,村内挡土墙多为重力式挡土墙,其依靠自身的重力维持稳定,常用砖瓦或石材建造。

3.4人工种植系统中的乡土景观技术

从秦岭北麓的五台镇镇域范围内地区的景观特征看,植被组成以耕地和林地为主。留村农耕带主要分布在山麓低海拔区,从峪口冲积扇向山地过渡的地区以大片的小麦、玉米等类型的耕地,以及桃、杏等果林以及用材林为主。留村土地利用为平原模式,土地利用较自由,形成较方正的地块,农田斑块与林地斑块、廊道相互交错,不同景观斑块空间邻接产生的与斑块特征不同的边缘带即生态交错带。当地农民为适应地形地貌,将耕地改造成为台塬梯田形式(图7),以便农事活动的进行。

留村聚落范围内绿色空间(图8)大致包括以下几类:池塘岸边绿地种植,中心寺庙绿地、宅旁绿地、院内景观、古河道绿地带、公路绿化带等。为了充分利用土地,缓和地形高差,村民多在自家建筑旁建有种植池,种植花果蔬菜等,种植池多用当地乡土材料如砖、瓦、石材等建成(图9)。

4 留村乡土景观技术模式总结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资料来源:作者自拍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根据上述研究总结,可概括总结9种留村乡土景观技术的模式,能够描述出秦岭北麓村落选址、聚落营造时乡土景观技术应用的特征。这些特征的形成,是受到秦岭北麓特殊的自然资源的影响的,是具有代表性的营造模式语言(表1)。

西安曲江寒窑遗址公园景观文化探析 篇7

1 寒窑遗址公园背景分析

1.1 地理条件

西安是西部经济中心城市之一。辖区4县9区, 总面积9983km2, 总人口725万。寒窑遗址位于城南曲江新区, 占地4.6hm2。天然的黄土沟谷将寒窑遗址公园划分为三大区域。沟谷地貌是西安市周边难得的景观资源, 寒窑旧址、窑洞、黄土崖壁等是其独特的建筑形式及地形地貌。

1.2 历史条件

寒窑故事发生在唐朝, 相传王宝钏守候夫君就居此处, “寒窑”, 有生活上无依无靠的物质之寒和苦等无期的思夫之寒。现存寒窑遗址修建于清后期, 1934年由爱国将领杨虎城之母捐资修葺, 1984年地乡政府修建后对外开放营业。

传说后唐宰相王允的三姑娘王宝钏, 为了追求爱情不顾世俗观念, 被逐出家门。婚后薛平贵赴西凉参战。王宝钏拒绝母亲的资助只身居住在五典坡窑洞内, 靠挖野菜孤苦度过了18年, 等待丈夫得胜归来。王宝钏故事体现了中国传统爱情观, 是华人圈内广泛传播的民族文化品牌, 具有大量的文化载体———戏剧、影视、书籍等。秦腔《五典坡》久演不衰, 戏曲电影《寒窑记》吸纳了电影的数字技术与交响乐的大气磅礴, 使古老的剧目焕然一新。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 中国爱情观蕴藏着固有文化的舍生取义、义无反顾和姻缘前定, 将持续视为首要, 平淡的忠诚不渝是夫妻间的更高境界。在这样爱情观、婚恋观的影响下, 创作出很多爱情的成语、诗词、故事、戏曲和文学作品, 他们是中华文明瑰丽的知识宝库。寒窑故事及其文化是寒窑遗址公园的文化背景, 也是其文化源脉。

2 曲江寒窑规划的总体指导思想

改建以遗址保护为核心, 结合历史文脉和特殊的沟谷地形, 以真爱体验为主题, 紧扣人文特色和情感脉搏, 以幸福产业为主要方向, 为婚恋男女提供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体验活动及配套服务, 从而弘扬社会正气, 传颂爱情的忠贞不渝。将其打造成为集遗址保护、旅游开发、文化产业建设为一体的中国第一个体验式爱情主题公园。

3 窑遗址公园景点分析

新改建的寒窑遗址公园将成为定情婚礼纪念的圣地, 园区以各种形式全方位展示中国传统爱情文化, 经典爱情故事。园区可分为:遗址区、婚庆区和休闲娱乐区。

3.1 寒窑遗址区

满足旅游观光、体验历史民俗文化等需求。位于曲江池东南鸿固塬鸿沟坡岸, 此处是秦汉时代宜春苑, 山林悄静, 悠美自然, 主要景点有:寒窑遗址、鹊桥、海枯石烂、寒窑故事馆、寒窑遗存窑洞、廊桥、思夫亭、三姐泉、贞烈殿、柳林寺和妖马洞、土遗址保护现场等。其中寒窑遗址、思夫亭、三姐泉、贞烈殿、柳林寺、妖马洞、寒窑遗存窑洞等在原有景点的基础上进行了修复和维护, 既保留了原有景点的持续性, 又有一定程度的创新。如寒窑遗址, 保留要洞外宝钏菜园及织布、耕种、研磨等生活、生产用具。保留王宝钏当年生活起居的“茹苦洞”, 洞内重要的设施就是一个土炕, 室内光线幽暗, 采光就靠炕对面一尺见方的小窗, 炕下有2㎡大小的空间。窑洞底层增加了根据《五典坡》的剧情演绎来的“别窑”“探窑”, 内塑王宝钏斟酒别夫和王母探女的塑像。还增设了采用幻影成像技术和传统绘画艺术制作的王宝钏生活场景室, 画面中可以感受到王宝钏的刚毅、忠贞和勤劳。再如, 柳林寺的文昌阁外每天都有情景剧抛绣球表演, 外挑的廊檐常作为表演时的彩楼来使用。三姐泉边游客可以体验古时辘轳取水的生活场景, 如有兴致还可感受用三姐泉井水冲泡的别具风味唐茶, 观摩唐茶制作的过程, 感受古风古韵, 梦回大唐。

海枯石烂以我国传统叠山造景手法而造就园林艺术景观。成语“海枯石烂”出自我国宋朝王奕《法曲献仙音·和朱静翁青溪词》:“老我重来, 海干石烂, 那复断碑残础。”景区内叠石堆山, 层恋起伏, 上镌刻着中国文化中歌颂爱情的经典名句, 通过古人诗词渲染我国劳动人民人们坚贞不渝、情比金坚的爱情的观念, 诠释中国的爱情文化。

“寒窑·故事”展示馆占地面积972m2, 采用现代影像艺术的手法, 幻影成像展示王宝钏与薛平贵爱情故事, 通过艺术的展现手法, 融现代影像技术、网络技术和声光电等高端技术于一体, 向游客多角度、全方位展现了薛王二人相遇、相知、彩楼抛绣球、战场立功、婚后别离、幸福相聚等场景。游客可以通过不同的场景模拟和现代技术体验王宝钏的爱情故事。

新建的廊桥连接着园区南北, 其造型结合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回廊和三孔桥的形态, 象彩虹, 象门洞, 象回廊, 确保了物质上的衔接和视觉上的通透。真可谓是“美景壮新区, 喜虹桥绘彩, 奇洞通幽, 颇显恢宏气象;熏风辉胜地, 看玉柱凝光, 长廊映日, 堪夸时世繁华。”高大的廊桥不仅是对爱情主题的诠释, 更彰显了曲江新区在文化产业建设、城市内涵丰富等方面的积极探索。

园区对沟谷地貌、黄土崖壁进行了保护、加固和展示, 游人可以现场参观, 感受寒窑遗址原始黄土沟壑的地貌, 这种保护和展示既具有文物价值, 又具有自然价值。

3.2 婚庆产业区

位于曲江寒窑遗址公园南侧, 沟谷以北, 可满足更多青年的婚庆需求, 在此不仅能感受到中国传统爱情含蓄表达的魅力, 同时也能体会到西式浪漫爱情里的张扬与直率。主要景点有:惊世奇缘、玉洁楼、饮马池、欧洲风情教堂、金缘阁酒店、在水一方、许愿池等。

玉洁楼取冰清玉洁之意,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女性美德的较高评价, 体现了中国妇女对爱情忠贞不渝, 从一而忠的传统道德观念。是为纪念王宝钏而建的明清时期关中地区典型的四柱三间格局的牌楼, 牌楼西侧有著名书法家石宪章题写的“曲江寒窑”的牌匾, 东侧有清嘉庆十一年御赐的“玉洁楼”牌匾。饮马池据传是薛平贵西征凯旋后, 驾红鬃烈马赶回寒窑与王宝钏团聚, 途经此处饮马, 故曰饮马池。对玉洁楼和饮马池的保护和维修可以延续人们心目中寒窑形象。

惊世情缘位于公园主入口右侧崖壁上, 采用陕西民间艺术剪纸与现代浮雕艺术以醒目的红色塑造的气势雄伟壮观的景观墙。整体长270m, 高11m, 结合园区爱情文化, 景观墙融合古今艺术手法, 表现了世界文明史上“伏羲与女娲”、“亚当与夏娃”、“白蛇传”、“海的女儿”、“罗密欧与朱丽叶”、“牛郎织女”、“灰姑娘”、“牡丹亭”、“西厢记”和“梁山伯与祝英台”等10大爱情故事。

金缘阁酒店前有一座名为“在水一方”的小岛, 其上有一株旱柳, 犹如一位佳人, 伫立水中央历经岁月, 生机盎然, 好像在暗示岛的主人对自己的爱情期待。许愿池传说会使人愿望实现, 带给人们幸福, 很多游人都会在此池边掷硬币以求爱情美满, 婚姻幸福, 家庭和谐。

欧洲风情教堂四周绿草茵茵, 风景如画, 为相爱的男女提供纯欧式的婚礼服务。金缘阁酒店是婚庆区的主体建筑, 位于欧洲风情教堂旁。用“金玉良缘, 一生相伴”来表达对在此举办婚礼情侣的美好祝愿。可举办各类西式婚礼, 户外冷餐, 沙龙等。店内红色水晶灯组璀璨夺目, 唐朝宫廷画和气势恢宏的实木雕刻壁画, 使您的古典唐风婚礼更具奢华。

3.3 娱乐区

亦叫寒窑新街, 建筑面积2533m2, 建筑风格是关中民俗院落式, 区域内有古牌楼、照壁等民风淳朴的建筑形式。整个区域分为商业南区和商业北区和戏楼。戏楼是该区域的中心建筑, 凸显了以文化为灵魂的核心主题。游客每天可以在此欣赏到丰富多彩的戏曲节目, 有时还能观赏到名家大腕表演的经典秦腔剧, 凸显秦风、秦韵。其中商业南区以婚庆及相关产业为主, 商业北区以餐饮文化为主。

3.4 主入口

穿过玉洁楼的牌楼, 游客一眼就看见一池流水映入眼帘, 据说这是薛平贵骑红鬃烈马经此, 下马饮水。由于有工作人员不断打捞清理, 池水清澈, 池中喂养的有黑天鹅和鸳鸯及快乐自由的小红鱼。看到这些自在的水禽, 公园的爱情逐渐清晰起来。继续向前就是通透的入口设置。

3.5 次入口

紧靠新开门南路, 与壹影婚庆影视基地相连。在新开门南路上, 游客即可领会到以王宝钏和薛平贵爱情故事为题材的皮影雕塑。

4 植物景观分析

植物景观不仅能创造优美环境, 还能改善我们的生活。按植物生态习性和园林布局要求合理配置各种乔、灌花、草等植物, 发挥植物在景观中的功能性和观赏性。寒窑主要植物配置有:旱柳、五角枫、白玉兰、七叶树、柿树、钢竹、榆树、国槐、银杏、油松等乔木, 红叶李、小叶女贞、连翘、发青等花灌木。在植物景观的营造上, 着重做好以下几点:

4.1 适地宜种

园林植物的选择和配置首先就是要了解当地地理、气候、土壤、光照、湿度等情况, 再根据植物的常绿、落叶、观叶、观花, 以及植物的开花期、绿叶期、颜色、高度等特性, 选择适应当地环境的植物。

4.2 保护原有植物景观

寒窑遗址公园原有不少有特色的植物, 他们不仅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还历经沧桑而烙上了历史的印记, 见证着一个城市的发展。对于这些植物的保留, 可以强化景区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 在寒窑遗址公园中有很多这样的植物, 如:月老金桂、被誉为连理枝的古槐、在水一方小岛上的旱柳等。

4.3 植物与其他景观的结合

植物与天然地形、沟壑、水、窑洞等结合起来, 可达到环境与植物的和谐共融。植物景观与灯光、日光、月光、湖面、水面等相结合会形成如诗如画美妙的景色。

4.4 体现爱情主题

西安曲江寒窑遗址公园是我国首个以爱情为主题的全景体验式公园, 园区种植有三叶草、薰衣草、荷花、百合、玫瑰、相思树、连理树、枣树、松柏等表达爱情的草、花、树。

5 寒窑遗址公园景观设计特色

爱情是一个永远鲜活的主题, 值得每个人一生铭记。“姻缘际会苦难全, 相守寒窑佳话传。金桂枝繁红线挂, 楼台演绎劝贪钱”, 结合寒窑的文化、周边环境及所取得的成绩, 基于对西安曲江寒窑遗址公园的分析, 我认为其景观文化的特色在于:

5.1 挖掘历史内涵, 传承中国文化

寒窑遗址公园景观文化本着修复、展示、体验的原则和修旧如旧的手法, 使遗存的三姐泉、思夫亭、贞烈殿、寒窑旧址、妖马洞等景点焕发出新的历史韵味。围绕不同遗址表达的文化内涵, 在“民德归厚”戏楼、露天剧场和临时舞台有形式多样的文化表演。另外, 园区内的灯光音乐、水体绿化、艺术雕塑、楹联艺术创作等都多角度、全方位、多层次地解读了寒窑文化。

5.2 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陈

寒窑遗址公园的展陈内容包括民间传说和遗址窑洞, 王宝钏爱情及其故事的传颂是非物质文化的内容。展陈方式有文字、图像、雕塑、影像、多媒体等手段。如对王宝钏生活的展陈, 采取舞台布景加实物模型的形式进行展陈。将一口窑洞分为两个空间, 前部空间通过一些生活、生产模型来表现王宝钏的生活场景。后部空间, 通过舞台布景的形式, 展现王宝钏倚门而立, 望着满天飞舞着大雪的荒野, 翘首期盼夫婿薛平贵的回归。这充分表达了王宝钏对爱情的执着, 对亲人回归的期盼。

5.3 强化爱情主题

寒窑遗址公园是国内首个爱情主题的全景体验式公园, 景观规划中在爱情主题上下了很大功夫, 其中最为显著的手法就是对爱情故事的罗列。如主入口的景观墙“惊世奇缘”就采用中国传统艺术剪纸的手法, 罗列了中外经典爱情故事10个。成语路收录了中国描述爱情的成语“花好月圆、永结同心、一往情深”等百余条, 别具特色。海枯石烂, 利用中国传统园林叠石的手法, 镌刻出经典爱情诗词, 以渲染园区氛围。园区内中国婚俗吉祥图案, 媒妁文化, 象征爱情的信物、图案等元素数不胜数。以象征爱情的元素作为创作题材, 可从感官上影响观者的浪漫情怀和情爱细胞, 营造出浪漫氛围, 使公园的主题文化更饱满, 主题功能更突出。寒窑遗址公园内不仅有周到、全面地的技术供应与后勤服务设施, 而且各设施都突出体现了爱情这个主题, 并注重与其他景观之间的协调关系。

5.4 利用高科技手段, 让历史遗迹重放异彩

园区内大量使用高科技手法, 使传统艺术和历史遗迹重放异彩。其中“寒窑·故事”馆, 以高科技的手法, 从艺术角度出发利用声、光、网络、虚拟技术、影像等高科技术来展示薛平贵与王宝钏的爱情故事。寒窑遗址采用高分子材料塑像结合道具模型真实还原王宝钏当年生活场景, 给观者身临其境的感受。窑洞内有薄纱屏风, 通过古典幻影成像装置, 展现发生在陕西历史上六大爱情故事为主题, 给观者丰富的联想余地。

通过分析不难看出, 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地方特色是景观文化依存的基础;围绕鲜明而独特的爱情主题, 以丰富的艺术形式塑造的不同景观形象是塑造景观文化的手段;营造引人注目的景观, 保持与原有景观的和谐统一是景观文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洪铁城.漫谈俞孔坚创建中国景观设计学 (二) [J].建筑创作, 2008 (2)

西安景观 篇8

景观规划对未来校园景观的形成有不确定性, 没有统一标准。笔者提出, 合理的校园规划能带来好的校园景观规划, 规划布局要从一开始就考虑景观规划所形成的效果。同时注意对场地特质的运用, 重新认识校园景观规划。

1 新校园景观规划问题的提出

通过实地和问卷调查, 将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如下:

问题1——新校园景观的人性化、文化性缺失。

新建校园往往追求图面的轴线和形体视觉艺术效果, 却忽视了当地的地理、气候条件。校园环境过度人工化, 讲究大面积的草坪、序列化的景观树来造景, 却忽视了自然环境本身的精美结构。这种追求大空间、大轴线、大广场, 甚至上千米长、上百米宽的景观大道的做法, 使学生和教师活动其中, 感觉并不舒服, 同校园环境空间所需的安宁、亲切、祥和、宜人的氛围相悖。

实地调查中发现, 新校园的学生往往比老校园学生的“失落感”要强烈。大学的精神要靠人和校园环境等软质载体来认知和传承, 这是大学的“集体记忆”。如果这些物化的精神被异化掉, 那么大学就失去了自己的独特品格和风貌。

问题2——校园景观规划的同质化。

由于新校园多位于西安市各郊县, 时空距离距老校区较远, 设计之初多比对相邻新校园风格。以西安邮电学院为代表的各校地块紧邻, 规划设计、施工、学生入住时间接近, 规划上存在较强的同质性, 表现特征为:

各校入口均为较大面积的广场, 并沿主轴线布置校园的中心广场、中心绿地、主要建筑 (主教学楼和图书馆) , 其余次要建筑及绿化等沿该轴线两侧对称布置。建筑风格统一, 楼层以6楼为主。主干道多为人车共行。建筑密度较低, 绿地面积较大, 但乔灌木栽植较分散, 难以成片。

调研老校园却发现经过时间沉淀, 其景观轴线丰富与肌理完善。如西安交通大学校园的整体布局规整而严谨, 校园的建筑和室外空间以中轴对称为布局方式, 轴线由北向南依次为:入口区园林绿地→中心1号楼→行政办公楼→中心绿地→中心广场→图书馆→四大发明广场→教学主楼→思源学生活动中心。建筑与空间虚实相间, 与主干道相通, 空间层次变化丰富, 便于学生学习、生活。

调研过程中发现, 除主入口广场、标识性建筑外, 环境小品、地面铺装、人车混行道路这些人工元素在校园景观中占据绝对数量。校园内部各院系周边环境, 也是同一景观重复使用, 毫无识别性可言 (见图1) , 更谈不上体现本校文化内涵、学科特色。

此外, 新校园由于建设量巨大, 建筑往往采用模块化设计, 建筑风格容易统一。但不可避免地带来新的问题:建筑缺乏个性, 失去了校园建筑本应有的文化气质, 校园建筑过分倚重于大玻璃、飘屋顶、格构物, 导致校园建筑形象雷同, 缺少特色, 更缺少地域文化的表现, 这样的校园环境很难承载起大学的形象。

2 规划设计调查

2.1 新校园广场比较研究

校园内中心广场是大学最主要的开敞空间, 是学校的标志性场所, 是交往活动比较集中的地方。通过调研比较, 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北政法大学新校园和陕西师范大学新校园都有面积较大的中心广场。这些中心广场面积约占校园总面积的1%~3%。

这些校园中心广场的共同特征是位于主轴线上, 周围有学校主要建筑 (如主教学大楼、图书馆) , 与主要干道相通, 和绿地相邻。

2.2 新校园景观问题研究

具体如下:1) 新校园大多环境空旷、建筑密度低。2) 大部分绿地为草坪, 乔灌木栽植品种少且低矮, 缺乏统一的园林规划。建筑较为分散, 单体建筑周围有一定绿化, 但群体建筑缺乏院落、围合感。3) 已建成广场铺装多为大理石, 比较单调。4) 道路多为人车混行, 缺乏一定的秩序关系, 不符合校区道路景观设计和人流活动空间的要求。结合校园分区关系, 尽量多采用人车分流模式。5) 校园景观中过分强调对景和材质的运用, 缺乏大学特色, 同城市景观混为一谈。

在校园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 应把校园环境同人结合起来, 看作一个整体设计, 使大学校园成为一个完整的结合体。在生态环境方面, 随着校园的大规模建设, 规划设计方案中应提出现状, 结合并充分利用自然条件, 保护和构建校园的生态系统, 创造生态化、园林化的校园景观环境。在校园特色建设上, 做到传承大学文化, 反映学校人文精神和独特的校园环境。而在笔者之前的实地调查中, 发现在这方面往往存在着很大的缺失。因而, 在反映未来校园景观设计的景观规划中应当注意这些问题。

3 提倡校园景观的生态可持续性

3.1 校园景观应注重“原生态保持”

在对西安地区新校园的实地调研中, 发现许多校园往往是建筑、环境全铺, 而没有留下后续发展的余地。规划对基地内部的自然环境往往“重改轻保”, 没有体现生态与环境优先的理念。而世界上许多大学如牛津、剑桥等, 其校园都保持着基地原有的自然地貌和生态印痕, 出于对原有基地的尊重, 大多会考虑对农田、水塘、林地的利用, 形成了独特的校园环境。

调查了一些大学新校园的规划设计方案, 经常可以看到“山水大学”“园林大学”等字样。这说明设计者对高校校园中的生态问题越来越重视。但校园的生态建设、景观营造决不是堆个山、挖个湖、种点树那么简单。如何实现校园的“原生态”, 并在景观规划中实施。这些问题的提出为基于生态观的西安地区大学新校园景观规划的原则确定了研究方向。

3.2 校园景观应注重文化性

在调研中发现, 有些学校的建筑已经脱离了大学所应有的端庄、简洁、明快、高雅的建筑风格, 大学的商业化气息浓重, 校园景观中能结合教学性质、内容, 将学校历史、人文体现的建筑小品则更少。我国的大学历史有长有短, 这本身就给校园文化景点的设计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题材。美国仅有几百年的历史, 但却注重自身历史、文化、特色的展示, 我们的校园景观更应该宣传校园的历史、人文、风物、学科特性等内容。

校园是传道授业的场所, 一定的文化氛围直接影响教育手段的实施。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讲, 我们今天所作的校园景观规划研究正是对学校文化品格的积累。

摘要:研究了如何在校园景观规划中融入生态观, 通过对校园景观规划、景观生态学的研究, 从规划设计角度分析了大学新校园景观环境的影响要素, 结合基本理论, 探讨了适用于西安地区大学新校园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关键词:新校园,景观规划,文化性

参考文献

[1]周逸湖, 宋泽方.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2]高冀生.高校校园建设跨世纪的思考[J].建筑学报, 2000 (6) :54.

[3]彭康健.大学校园的科技模式[J].建筑师, 1993 (1) :20.

[4]沈国尧.大学校园环境规划理论探讨[J].建筑学报, 1991 (3) :7.

西安景观 篇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许多城市都把提升城市形象作为重点工程,为了提升城市的形象工程,国内各个城市都有独特的亮点。如:昆明主城区景观的定位研究、古都咸阳城市文化中大秦文化符号的研究等。而西安则通过书法文化、汉字书法艺术景观的建设来提升西安的形象。

内涵与现状

1.客观内涵

虽然关于文化西安的研究很多,如:寻根文化、姓氏文化、民俗文化等,但是关于用书法艺术景观的构建来提升文化西安的形象研究不多。在此,本项目就书法艺术景观在提升文化西安形象的运用展开研究。

汉字书法艺术景观的内涵。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对周边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是其他文字的母字;它由象形文字(表形文字)演变成兼表音义的意音文字,但总的体系仍属表意文字。汉字的演变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程,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阶段,至今普遍使用楷书,但仍未完全定型。书法是在整个汉字演变过程中随之而生的,同时也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书法是不同于其他门类的艺术,它直接以汉字为载体,利用汉字的形体特点来表现抽象思维。

西安形象的内涵。随着西安向国际化都市不断地推进,多元因素的使用,将使西安成为一个注重文化、特色、魅力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西安(古称长安)居中国古都之首,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

2.现状分析

目前,在西安市区内,可以看到多处以书法形式为元素装饰的建筑、公园、广场、匾额、广告牌等,由此可见,在西安近阶段城市文化发展中它的城市建设、城市景观改造、城市形象提升几乎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因素为主的。

根据考察结果分析,汉字书法艺术景观在文化西安形象提升过程中可分为古典型和现代型两类。古典型是中国最早的社会文化风格,而在传统文化中,汉字的应用要追溯到秦汉时期的建筑,典型代表就是瓦当的应用。瓦当是用以装饰美化和庇护建筑物檐头的半圆建筑附件。它不仅有着挡瓦、挡水等实际功能,更有充满趣味的建筑装饰功能。从目前出土的秦、汉时期的瓦当来看,用文字装饰的为数不少。现代型是随着中国的发展而产生的。它符合现当代中国发展的规律,也符合中国文化不断多元化的环境要求。汉字是中国特有的文字形式,它通过书法的抽象表现,更具丰富的艺术美。汉字因其造型优美,表意性强,从古至今一直被运用在多种形式的建筑装饰中。典型代表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徽标中国印就采用了“京”字的变形体,这个独特的徽标被彼得·T.莫舒斯(1994年利勒哈默尔冬奥会设计与景观主任)谈及时,莫舒斯道:“就是当世界另一端的人第一眼看到它的时候,也会感觉到这就是中国的,同时有表达出基于悠久历史传统的沉淀之上的现代感。”由此可见,汉字徽标准确地传达出了它所要表现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文化,并且充分体现出其设计的个性化。

方式与形式

1.运用方式

通过书法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示汉字特有的造型美和体现西安的形象特色。汉字是书法的载体,书法是汉字的表现形式,书法线条又是汉字的语言;线条通过书法家的抽象空间思维以主观意识表现。只有达到以上要求才能创作出汉字特有的造型美——即特殊的艺术效果。

以汉字的特点,设计特色造型。汉字自从被中国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以后,就为它孕育了有别于其他国家文字的特点。汉字与自然界万物有关,并且“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也就是说汉字是以象形为本体而出现的,随着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其通过书法的表现形式而存在,逐渐形成了其自身发展的规律。文化西安的景观形象的设计者就需要准确地运用汉字的原真本意,设计出符合汉字发展规律的艺术造型。

以书法形式,表现其特色艺术。首先,书法的形式美,是指书法笔线在表现书法家内在气质性情的同时展现出外在的线型结构的美感。其次,探索汉字的造型美,应从书法形式美的“线条”这个基本元素开始,才能“笼天地于形内”。文化西安形象的设计者应在自身具备书法常识的前提下,从局部到全局的考虑书法家运用的一切手段所表现出来的书法造型美与空间美。

以传统的内质美,提升西安形象的文化品味。汉字书法艺术作为文字符号的表示方法,它是一个信息的载体,而汉字书法艺术的作用在于他能表达符号本身传达不了的信息。作为一个西安文化形象的设计者,也要通过自己的作品,提升文化西安的品位。

2.表现形式

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是非常多的,因为它是在完全摆脱了纸质的形式下,通过各种形式展出的独特艺术。

书法艺术是一门相对复杂的艺术,它不仅是书写汉字那么简单,主要的还得具有实用性。由于它的书体多,表现手段和形式也多。从甲骨文中可以看出一种古朴和谐、相对统一的美感;从楷书中看出端庄、严谨的美感;从行书中看出行云流水的意味;从草书中可以看出公孙大娘舞剑的风姿;可见,书法的书写意识与景观设计的思维越来越接近。越能体现书法所要求的对称、和谐、统一的美,在西安的文化形象建设中很重要。在书法多形式的表现环境中,注重文化背景。中华历史五千年,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社会生活,也会有不同的文化氛围。秦汉强势,书风“尚势”;隋唐开放、兴盛,书风“尚法”,都体现了古代的文化氛围。在当代的西安,汉字书法艺术景观的建设就应该尊重历史背景,注重文化。

发挥汉字原始造型的自然特性。汉字有其自身的造型特点,在其自身的造型特点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独特的汉字书法艺术景观。据《易系辞下》记载,中国汉字的来源是“古者包牺(伏羲)氏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纹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可见汉字是与自然界万物有关,并且“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也就是说汉字是以象形为本体而出现的,随着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其通过书法的表现形式而存在,逐渐形成了其自身发展的规律。那么,文化西安的景观形象的设计者就需要准确地运用汉字的原真本意,设计出符合汉字发展规律的艺术造型。注意书法风格与西安自然环境相互统一;文字的艺术表现形式与西安的城市面貌相统一;书法艺术景观与西安的城市发展思路相统一。

思考与建议

政府应该注重市民对汉字的学习,正确使用汉字,能够区分汉字的古意与今意之区别;开发者应该尊重历史,有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意识,提高自身的书法修养,通过对书法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汉字书法艺术景观在西安形象中的文化内涵。政府加强与设计者、开发商、市民之间的交流,在对汉字书法艺术的理解达到共鸣时,才能和谐统一汉字书法艺术景观;特别,设计者、开发商应该具备丰富的汉字常识和书法文化艺术修养,准确地通过自己对汉字的理解,以书法的形式在作品中合理表达出来。

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西安市内某些地方的景观特点;并且根据当地的民俗、文化特点制定相关的保护政策;统筹规划,建设主题公园、书法文化艺术广场;正确引导市场,规范广告宣传中使用的汉字,特别是需要通过书法艺术形式表现的。

总之,汉字是有着无穷的魅力和吸引力,通过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将其升级化,更加丰富多彩地展现其艺术价值;在西安,这个文化色彩浓厚的古城,要通过汉字书法艺术景观提升其形象,很有历史文化价值;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建设西安,才能无限地扩大西安文化圈,提升规模化的文化西安形象。

参考文献

[1]祁小春.迈世之风[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05).

[2]倪文东.高等书法教育的教学定位与人才培养[J].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4,(01).

[3]常怀.书法导论[M].西安:陕西美术出版社,2007,(05).

西安景观 篇10

西安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古都之一, 建城史长达两千五百年以上, 作为中国的首都长达千年, 烙印和保留了周秦汉唐四个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的都城遗迹[1]。近些年来这些重要历史遗迹及建筑为核心, 附带周边环境, 形成了受保护的景观单元, 散布于城市建城区和郊区。

2西安城市主要遗址景观现状

随着城市建设发展和规模的快速扩大, 建筑和居住区侵占了大量土地, 将众多遗址压缩成面积有限的孤岛。周边的建筑和社区, 成为一种美学和景观价值有限的不良背景。这些成为孤岛的遗迹和建筑在更早的时代就已经被包围, 如钟、鼓楼即是西安城市中心也是商业中心, 在以往城市规划和建设活动中被重点规划和设计, 周边环境中的广场空间和建筑设计向钟鼓楼妥协, 形成了以钟鼓楼为中心的广场、街区和景区, 完成了与城市中其他建筑及社区的有机过渡。在随后的唐皇城复兴规划中, 西大街整体改造为以唐风建筑为主的城市风貌, 同时连接钟鼓楼和西城门以及西城墙, 构成景观带, 形成整体的古代建筑元素为主的浸入式景观特征 (图1) 。

与此同时大雁塔周围环境进行了整体的规划和建设, 建设之初大雁塔南边的土地资源尚未开发, 于是以大雁塔为核心, 以南部的曲江池复原为契机, 建设了大雁塔曲江景区。该景区形成了足够的规模, 成片分布, 可以充分浸入 (图2、图3) 。形成了以国内外游客观光为主的大雁塔景区, 唐代皇家园林主题公园体验为主的大唐芙蓉园和本地市民散步休闲活动加外地游客观光体验的南湖遗址公园, 大型街心花园雕塑群和纪念广场为轴线的大唐不夜城商业集聚区, 以及唐城墙遗址公园[2]。其中, 南湖单元又把旁边的秦二世皇帝陵墓博物馆和著名的爱情传说发生地“寒窑”纳入其中。这个大景区, 形成了完全步行需要一个多小时, 来往交通线路不重复的景区, 并且较好的融合了居住小区。

图片来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地景文化研究中心西安城市形态研究项目组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随后保护开发的大明宫遗址公园, 不如大雁塔单元土地资源丰沛, 由于文物保护和设计理念等诸多原因, 这个版块规划设计并不尽如人意 (图4) 。大明宫遗址本身的面积较大, 整个景区步行需半个小时以上, 但是视觉效果相对单调, 并且和外部的交通阻隔, 景区内部业态和服务较少, 和周边的生活区以及商业缺乏渗透和互相补充 (图5) 。这个区域的交通组织、规划结构与周边的对接和延伸需要改善。作为大明宫旁重要的交通干道, 东侧的太华路上密植的绿化带阻隔了景区, 使其未能展示出足够的景观特质, 成为一种“内院”式的非开放景区, 而未能融入和带动周边城市街区整体的景区化。

基本上处于同一纵向轴线上的大雁塔版块, 和大明宫板块, 中间的核心的交通线路紧邻明城墙东段, 在明城墙东段向东一个街区, 有更早期建设的唐代兴庆宫遗址公园, 这个公园具有一定历史, 水景浩渺, 花木繁盛, 曲径幽深, 内部景观资源良好。大明宫景区与环状的城墙及其附属的护城河园林景观联通, 将极大地改善这几处孤岛景观, 并因此形成绵长的历史相关的大景区之间的景观带交通组织, 提供给游客市民以绵长的浸入式的风貌情境体验。

景观, 终究是以交通方式完成体验和观光的。景区提供多少公里的浸入式景观线程, 才是景观的资源丰沛度的重要参数。大雁塔曲江景区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并且这种经管的交通线程, 是必须考虑汽车自行车等交通方式的。在一定程度上, 大雁塔景区, 就是一个汽车交通穿越浸入的景区, 而大明宫, 兴庆宫, 仅仅提供了汽车相邻而过的机会, 并未提供给这种交通线浸入甚至是局部浸入穿越的体验和设计。明城墙景区也是如此。环城公园外的护城河, 将汽车交通线分割拒斥于景区之外, 是否我们可以考虑将城墙景区局部外扩, 以园林广场淹没环城路外的局部社区, 从而提供环城路汽车线穿越城墙景区 (树林, 草坪, 广场) 的浸入体验, 并改善过去规划的简单粗暴的直线条的区域分割 (图6) 。

西安西北二环紧邻的汉代未央城遗址保护区, 每天大量的车流经过西北二环, 因为规划设计缺陷, 路边的林木阻挡视线, 得不到足够的视角和景观体验。道路本身的视线过低, 未央保护区林木过于逼近道路, 没有缓冲, 无法对以林木为主的未央保护区景观构成视野, 更无法获得浸入的机会和线程。而这个面积巨大的优质生态资源无法释放其城市景观特性, 是一个巨大的遗憾。针对这个区域, 适当将景区外扩, 淹没部分二环以内的局部空间, 使得二环穿越林区, 或者, 从二环分流形成高架和地面辅道, 渗透穿越进未央保护区内部边缘地带, 也不失为一种经济并且提供新的更有意味的景观体验的可能。

图片来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地景文化研究中心西安城市形态研究项目组

3西安城市遗址景观景象空间设计策略

从符号学和心理学的角度, 当我们将紧邻广阔的未央遗址保护区的交通线抬高, 高于林木层, 就将在这个交通线上获得临海的心理体验, 一边是城市, 一边是苍茫开阔, 将为这个城市提供新的景观视角。这是内陆城市难得的一边是城市楼群 (类似于山) , 一边是平原而形成的类似山海分界线的大景观资源。海滨城市的海景和滨海大道, 正是这样的陆海或者山海分界的景观资源。未央遗址保护区恰恰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偶然但是珍贵的类海岸资源和机会。

至于未央的林木资源, 是否可以提供类似于海岸界上的视角和感受, 日本的枯山水就是一个重要的成功启示。枯山水, 并没有水, 却通过沙石模仿河床, 带来水的感受。并且, 可以提供类似水景的对象必须低于脚下的交通层的高度。对于内陆城市, 人们更需要的是在城市的边界上类似于海的宽阔体验, 这显然是一个机会。因为在一般意义上的城市现状层面上, 从中心到郊区, 城市是一个从繁华到衰败的过程, 城市和郊野互相渗透, 很少有一个戛然而止的清晰边界。未央遗址却恰恰清晰如此。

基于以上讨论, 可总结出以下主要景观设计策略, 首先, 景观资源的内在丰沛度最终提供给观赏者的参数其实是景观交通线上的感官丰沛度, 此交通线的长度亦有一定的影响。其次, 将交通线景观化并获得一定的宽度, 从而获得足够的浸入度, 则按照交通线增加适当的广场, 雕塑、堆石、林木、水景、甚至局部覆盖道路的喷泉等景观要素, 围绕交通组织形成具备季节性审美的林木聚集和覆盖将大大推动整个城市的景观化, 是改善城市景观资源分布均好性的途径。最后, 这种道路拉通孤岛遗址景观, 可以形成可控的景观网络。

4西安城市遗址景观再组织系统

回到西安的现实, 作为一个极为重要的, 甚至承载中国古代辉煌历史和民族精神的一座古城, 他的城市风貌中, 那些“古”的符号和意境, 以及情景情境的塑造。也必须是浸入式网络化的, 才可以提供若干长度的浸入式古都风貌的景观交通组织和维度 [3]。因此, 重新从交通线组织、交通与景区的关系等角度思考研究西安的城市景观建设, 寻找新的重塑可能性是必要的。风景园林, 首要的是可进入、可活动, 而进入意味着它本身应该是一个场景, 是可浸入, 是排除不必要的其他干扰要素的“噪音”存在的一种情境。而进入就意味着交通, 活动就意味着交通, 用交通组织、交通和景区的互相关系、交通线本身的景观化等几个视角思考和研究和改建, 可以为这个城市重构一个新的景观印象和体验。

5结语

城市里存在着交通便利带来拥堵被迫更强化交通的悖论, 在交通的基础上, 存在技术功能和生态功能之间围绕土地资源和资金上的博弈, 存在着交通, 生态和商业之间的互动关系, 存在着中心与反中心的博弈, 寻在规划与反规划的博弈, 存在技术的人工空间和自然之间的互相渗透与互相增值关系, 也存在着遗址的存在和新商业文化中心与其对立与借用关系。利用交通重构景观, 用景观化的交通拉通景观孤岛, 将交通和道路景观化, 并以此重构城市景观。

摘要:景观化道路可以将目前土地资源紧张背景下孤岛化的遗址景观及其环境进行再组织, 利用景观连接度的研究方法, 使其连点成线成网, 从而释放大量可沉浸式景观感知空间。景观资源的丰沛度最终提供给观赏者的参数可以景观交通线的长度为量化单位。遗址环境的景观设计原则首先是可进入、可活动、可浸入, 其次环境应该是一个情境和场, 并能排除其他干扰要素, 最后利用交通组织活动与感知的路径及与遗址本身的互相关系, 在对其环境设计过程中利用城市交通线的重组为城市重构新的景观印象和体验。

关键词:景观道路,遗址景观,景观连接度,再组织系统,丰沛度

参考文献

[1]王桢.古都西安的文化与特色——西安城市特色塑造的思考与实践[J].建筑与文化, 2008, 07:34-39.

[2]李令福.古都西安城市布局及其地理基础[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113-115.

上一篇:生态生理学下一篇:控制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