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操作

2024-08-19

急诊护理操作(精选十篇)

急诊护理操作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5月到2014年2月来我院急诊科就诊的192名患者作为护理对象,其中男100例,女92例,患者年龄分布17-76岁平均年龄(59.5±3.5)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呕吐、出血等症状。其中心脑血管疾病有98例,消化道系统疾病60例,呼吸系统疾病34例。抽取72名护理人员,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B组和A组,B组护理人员年龄分布20-46岁,平均年龄(28.1±2.5)岁,A组护理人员年龄18-45岁,平均年龄(27.9±2.4)岁,两组护理人员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均知晓本次实验的目的。

1.2 方法

1.2.1 B组

B组采用常规护理,通常在常规护理中容易出现如下风险因素[3]:①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不高,对风险预测能力不强,不能及时对患者病情进行预估,不能合理的给患者用药。②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不过硬,急诊科室具有特殊性,患者病情多急骤发生,护理方面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有较高的要求,部分护理人员技术掌握不到位,缺乏处理紧急事件的经验和沟通技巧,令患者和家属不满,也增加了风险机率。③护理记录不规范,部分护理人员没意识到护理记录的重要性,出现书写不及时、不全面的情况,令书写记录出现脱节现象,若发生护理纠纷,该记录不能发挥法律效力,为风险事件埋下隐患。④患者家属,部分护理人员缺乏与患者家属沟通的经验,没对患者家属做好疏导工作,家属对护理的每个流程进行围观,给护理人员增加了心理压力,加大了犯错机率。发生护患纠纷时难以冷静的处理。

1.2.2 A组

A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风险管理,操作内容如下[4]:①针对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培训,这是基础环节也是关键环节,护理人员素质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护理效果,要通过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责任意识,对护理人员在护理操作中的不当行为要即刻指出,规范好每个护理细节。定期展开相关的知识讲座,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并将其纳入护理人员日常工作考核中,加强护理人员对风险管理的重视。②制定合理的风险管理制度,医院的领导和急诊科管理人员要共同设立相应的督察小组,制定出具体的风险管理流程,让风险管理能够有条不紊的展开,将风险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具体内容包括安排好交接班,每次交接前都要对日常的风险因素作出总结,提出对应的建议或方法,主动询问患者的情况,了解患者的需求,对病患家属的投诉要及时合理的处理。此外要明确好护理人员的职责,合理的安排工作,令整个护理流程更规范化。③加强对仪器及物品的风险管理,护理人员每天都要检查急诊科仪器和设备是否放在规制的位置,是否处于备用状态,若患者在急诊时出现仪器缺失或消毒不全等情况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所以医疗器械的使用存放都要纳入管理条例中,并配有相应的消毒杀菌说明。④上岗前对护理人员进行考核,考核护理在培训期间的学习是否达标,如灭菌处理,护理操作合格率和文书书写等。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的投诉例数进行比较和对两组护理人员综合能力进行考察(包括灭菌处理,文书书写,护理操作,三项考试平均分>80为优秀,60-80之间为合格,<60分为不合格)。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对两组护理人员投诉概率的对比

通过对比,A组患者为2例,B组患者投诉14例,A组的投诉率明显低于B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注:与B组相比,χ2=9.512,P<0.05。

2.2 另组护理人员考试结构对比

通过对比可知观察灭菌处理合格率94.44%,B组66.67%,A组文书书写合格率为100%,B组为66.67%,三成以上的护理人员护理记录书写不规范,护理操作A组合格率97.22%,B组合格率69.44%,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注:与B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护理风险指的是在医疗救治过程中,存在于整个护理过程中不确定性风险因素,能直接或间接对患者造成损害、伤残和死亡等不确定事件[5,6]。

通过本文选取192例患者作为护理对象,将72名护理人员随机设为B组和A组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A组实施风险管理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在护理期间的投诉概率和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因此在急诊护理操作实施风险管理是有必要的。风险管理可以对护理中潜在风险事件进行有效识别,有助于及时各个环节中的不良问题并及时予以纠正,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本文总结出风险管理有如下几点意义:①有传统护理的“家长制”模式转变成“理解配合模式”,在急诊医疗护理过程中,存在很多潜在的风险因素,靠医护人员的努力难以将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必须有患者和家属的配合才能达到,传统的护理中护士只解释治疗目的,很少告之家属和患者可能存在的风险,及需要配合的方法,造成家属和患者不清楚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引起了摩擦或纠纷。通过本文的对比,使用风险管理的A组医疗投诉概率明显低于B组。②能够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水平,通过A组和B组的比较,可以在风险管理中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有助于提高护理人员文书书写能力,规范护理人员的操作行为,令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③能及时的规避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减少或避免有关部门或机构的损失,这种损失既可以减轻对病人的伤害,也可以避免医院因为医疗索赔付出沉重代价。目前我国医院人员没有很强的风险意识,对医疗措施缺乏针对性的措施,如平时忽略了护理记录的重要性,一旦发生医患纠纷难以拿出有利证据,导致很多正常的医疗缺陷成为纠纷的起因。由此可知,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是有必要的。

摘要:目的 对急诊护理操作实施风险管理进行探讨,提高风险管理的应用效果。方法 取2010年5月到2014年2月来我院急诊科就诊的192例患者为护理对象,选取72名护理人员按数字表法随机设为B组(n=36)和A组(n=36),A组人员实施护理风险管理促使耦合,B组的人员实施常规风险管理,分两班倒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护理,对比患者对两组护理投诉发生率和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评分结果。结果 A组的投诉率为2.1%低于B组14.6%,A组灭菌处理合格率94.44%,文书书写合格率为100%,护理操作合格率为97.22%。B组灭菌处理合格率66.67%,书写合格率为66.67%,护理操作合格率为69.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风险管理应用于急诊护理操作实施中,不仅可以保障医疗安全,也可以降低患者与医生之间的摩擦,减少投诉率。

关键词:急诊护理,风险管理,探讨

参考文献

[1]张桂霞.对急诊护理操作实施风险管理的探讨[J].健康之路,2014,16(5):276-277.

[2]丁利.在急诊护理操作中实施风险管理必要性的探讨[J].现代妇女(医学前沿),2014,21(3):68-69.

[3]赵雪红,程丽君.风险管理在急诊护理质量管理中的运用[J].中国急救医学,2005,25(2):130-131.

[4]刘玉青,吕萍.急诊科护理风险管理与降低医疗纠纷的体会[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2,9(4):169-171.

[5]郭志华.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中的应用[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4,26(5):602-603.

对急诊护理操作实施风险管理的探讨 篇2

关键词:急诊;风险管理;护理操作

【中图分类号】R47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8-0022-01

在护理工作特别是急诊护理工作中总是有着一定的风险,急诊护理工作中遇到的都是生命情况危急、病情复杂、年龄不定的各种各样情况的病人,在救治的过程又可能有其他意想不到的变故,所以在急诊护理工作中就存在各式各样的风险性,护理人员就承担了一定的风险。本文主要研究对急诊护理操作实施风险管理的临床意义,具体报道如下。

1. 风险管理的方法

1.1 风险管理思路

根据我医院我具体实际情况以及国务院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我院制定出了急诊护理操作实施风险管理的相关规范,制定这些规范制度以保护医护、患者的合法权益为中心,把每一项护理操作中所存在的风险情况告述给患者家属,让患者家属能够理解护理中存在的风险,从而使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能配合医院的医护工作。充分地满足了患者家属的知情权,最终达到减少医患纠纷,减少患者的投诉。以下为具体的风险管理实施方法。

1.2 风险管理中风险因素评估

风险因素评估是急诊护理中风险管理的首要方法,首先要识别风险因素。护理人员平时的实践工作里可以总结出许多风险因素,在急诊护理中的风险因素有:护理人员不够仔细,有疏忽大意的地方、对患者不够耐心和悉心、违反护理操作规范,削减操作程序、专业技能水平不够扎实,不能正确合理地进行救治、心理素质不好,专业技能不熟练,在实际抢救工作中手忙脚乱,不足所措、与医生的沟通不及时,耽误患者的救治时间、由于工作劳累繁忙给患者用错药物等等。

1.3 风险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

1.3.1 风险管理小组的成立

根据本院的具体人员情况组建风险管理组织,由护士长为组长,与其他主要护理人员一同组成风险管理小组,风险管理小组要及时发现护理风险,然后定期举行工作会议,讨论风险管理的相关问题。

1.3.2 风险防范意识的强化

组织护理人员对风险管理制度进行深入且全面的学习,通过一系列的学习让护理人员知道执行和坚持风险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对风险管理制度学习进行一段时间以后,要对护理人员进行考核,通过考核来强化护理人员对风险管理制度的认識,让护理人员坚持救死扶伤的原则,并且同时还要尊重患者的合法权益,最终通过学习与考核让护理人员对风险管理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知。除了集中的学习之外,还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强化护理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如让护理人员开展自学、加强专业技能的学习和熟练、加强护理人员对职业道德的认识。

1.3.3 高风险环节的管理

高风险环节的管理是护理风险管理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要做好对实习护士的管理,对实习护士要做好岗前培训,做好相关规章制度的学习。以老人带新人的方式去培养实习护士,将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护理人员和刚刚参加护理工作的护理人员搭配排班,加强对新人的训练和考核。训练的内容包括护理工作的各个方面,从相关急救仪器的认识、操作、注意事项、仪器的保养等等逐次讲解培训,并且不定时地进行模拟病例的考核。对于刚刚入院且情况危重的病人、有特殊心理的患者和有可能发生医疗纠纷的患者要安排护理人员加强巡视,特殊病人重点护理。对于急救的相关仪器和药品要加强管理,对于抢救车里的药物和急救仪器要定点放置,并配制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负责仪器和药物管理的人员要每日要对仪器的性能进行检查,确保急救仪器能够正常使用。

1.3.4 风险管理再评估

在风险管理制度制定并且实施以后,每月要进行一个重新评估,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有:护理人员同患者的交流沟通情况、药物的保管情况、急救仪器的管理情况、风险管理中的监管情况、综合护理质量的评价、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等等,在综合的评估中找出缺陷和不足,积极改进风险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和改进风险管理制度。

2. 结果

我院于2013年以来在急诊护理中实施风险管理制度,接收到患者以及家属的投诉一共2次,其中有1例投诉是由于护理人员与患者家属的沟通不及时的问题,1例投诉是由于药物管理问题引起。

在急诊护理中实施风险管理制度之前的2012年接收到患者以及家属的投诉一共23次,其中有有关护理操作的投诉有9例,有关护理人员与患者家属的沟通问题的投诉有7例,有关药物管理问题的投诉有4例,有关科室监督管理的投诉有3例。2011年接收到患者以及家属的投诉一共27次,其中有有关护理操作的投诉有10例,有关护理人员与患者家属的沟通问题的投诉有8例,有关药物管理问题的投诉有5例,有关科室监督管理的投诉有4例。

3. 讨论

对急诊护理实施风险的管理指的就是对于急诊护理前后以及在护理过程中已经存在或潜在的护理风险进行识别,识别后进行评价,最后处理风险,最终能够减少风险事项的发生并且降低风险所造成的危害和损失。随着我国不断地进行医疗改革,医疗制度不断完善,观念也慢慢与国际医疗相结合,逐渐重视医患关系的重要性,开始制定并且逐步完善医疗风险管理机制。根据本文的实践结果可以看出来自从我院在急诊护理中实施风险管理制度以来,来自患者以及家属的投诉大幅度的减少,医患关系得到了极大的缓解,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实施风险管理制度后护理人员对于各种突发情况的处理比较合理,与患者和患者家属的沟通也及时进行,使护理工作高效率开展。

参考文献

[1] 席淑华,王雅芳,周立,严爱萍,朱国琴.对急诊护理操作实施风险管理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4,02:43-45.

[2] 邵凤娣,萧海怡,蓝芬芳.急诊护理操作实施风险管理的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12:108-109.

[3] 唐翠秀,韦云猛.急诊护理操作实施风险管理的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17:246-247.

对急诊护理操作实施风险管理的探讨 篇3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400例2014年1月-2014年12月进入本院急诊接受治疗的患者, 随机平均分为两组, 根据就诊顺序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 对照组男121例, 女79例, 年龄21-78岁, 平均年龄 (54.3±2.5) 岁, 试验组男111例, 女89例, 年龄范围20-80岁, 平均年龄 (53.2±2.3) 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病种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操作, 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之上实施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具体方法[1]:1.2.1规范相关护理物品及仪器管理, 急诊护理人员需接受相关专业培训, 急救物品与仪器由专门护理人员负责管理, 保证物品仪器合格性及保护物品仪器完好无损;1.2.2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及风险意识, 集中护理人员进行风险管理制度的学习, 强化护理人员操作技术水平;1.2.3强化护患沟通, 履行告知患者义务, 医护人员应用足够的耐心及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患者沟通, 注意表达措辞应恰当, 及时向患者告知治疗过程中存在和可能发生的问题及具体情况, 以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1.3 观察指标

使用护理部自制的调查满意度的问卷调查表进行统计并比较两组的护理服务满意度, 同时统计两组患者的意外事故事件数, 计算并比较两组事故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对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 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护理服务满意度96%大于对照组的84%, 差异具有统计性 (P<0.05) , 试验组患者的意外事故发生率为2.5%小于对照组的9.5%, 差异具有统计性 (P<0.05) , 具体见表1及表2。

注:对照组与试验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性 (P<0.05) 。

3. 讨论

急诊科属于高风险科室, 是医院不可或缺且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急诊科与其他科相比具有其特殊性, 其面临的大多是生命垂危、病情复杂多变、年龄大小不一的患者以及意外事故导致的批量伤患者, 是护理医疗工作的最前线[2]。急诊科具有的病情危急、工作量大以、突发性强以及不可预见性的特点, 且患者的大部分医疗活动是由护理人员完成, 这导致医护人员的工作若稍有差错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医疗事故, 甚至是威胁患者的生命, 这会导致一系列的医疗投诉与纠纷。护理风险管理指的是识别、评价、处理护理工作中的或潜在的护理风险, 以达到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从而减少风险事件对患者及医护人员、医院的精神损害和经济损失的目的。本研究选取400例2014年1月-2014年12月进入本院急诊接受治疗的患者, 探讨急诊护理操作中实施风险管理的疗效,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操作, 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之上实施风险管理, 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护理服务满意度96%大于对照组的84%, 差异具有统计性 (P<0.05) , 试验组患者的意外事故发生率为2.5%小于对照组的9.5%, 差异具有统计性 (P<0.05) , 这与蓝芬芳等在2012年得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也与国外相关文献结论相符。

综上所述, 在急诊护理操作中实施风险管理能够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降低意外事故发生率, 很大程度上提高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及工作质量, 同时有效减少医疗纠纷, 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上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侯云秋, 郝璐, 张莉, 王莹, 吴莉, 李静, 王晓媚, 徐阳.对急诊护理操作实施风险管理的探讨[A].上海市护理学会.第二届上海国际护理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上海市护理学会, 2014:1.

急诊外伤的护理措施 篇4

【关键词】急诊;外伤;换药;交叉感染;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3-0105-01

随着工业现代化的发展,交通事业也发展起来,创伤患者的数量也显著上升。医院急诊科承担着处理患者的外伤创面或感染、手术切口等部位并对该部位进行换药、护理的工作。外科门诊换药指的是处理患者伤口和更换敷料,换药的目的是有效观察患者伤口情况,并将伤口坏死组织、分泌物、脓液等清除干净,确保创面清洁及伤口引流通畅,从而有效控制伤口感染,促进患者伤口愈合[1]。急诊科患者数量多,流动性大,创伤及病原微生物种类繁多,发生交叉感染的几率高[2]。因此,急诊科换药室应当严格遵守制度,加强医护人员素质,保证换药室的环境卫生,将预防交叉感染作为门诊换药室的重点工作。

1临床资料 于2016年1月~2016年3月急诊诊外科治疗80例外伤患者,其中男 53例,女 27 例;年龄9~75 岁,平均 43.5 岁;受伤至伤口处理的时间为0.5h~5d,平均6.2h,其中,感染伤口感染34 例,清洁伤口46例。

2护理

2.1心理护理 创伤后病人常有精神紧张、情绪焦虑,对疼痛的恐惧,加之对伤口愈后的担心,容易产生恐惧、烦躁等不良心理活动。所以换药时首先要态度和蔼,文明用语,面带笑容,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取得患者的信任,通过换药了解患者的病情及伤口情况,告知其换药的程序及注意事项,使患者对伤口有一定的了解,减少不良的心理。急诊外科门诊换药时,不同年龄、伤口的患者有不同的不良心理反应,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给予科学合理的心理护理[3]。

2.2换药前准备 让患者了解换药的目的和意义,指导患者采取舒适体位,同时便于操作,伤口要充分暴露,有充足的光线,同时注意保暖。初步了解创口部位、类型、大小、深度、创面情况,以及是否为带菌或化脓创口,有无引流物,以便准备适当敷料和用具。无菌创口换药应到无菌室进行,感染创口在普通换药室内进行。

2.3伤口处理 所有外伤伤口都用0.1%新洁而灭、生理盐水、双氧水等清洗,伤口周围选用碘伏进行消毒,消毒的范围从伤口边缘向外圈延伸4cm,然后针对不同伤口采取不同的清创、缝合及确定换药顺序及次数[4]。

2.4清洁的伤口护理 清洁的伤口是指没有污染的伤口,如刀伤、无菌手术切口,创面干燥。换药的目的是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对伤口周围进行清洁消毒,以防止伤口感染化脓,每2-3天换药一次即可。常规用0.5%碘伏从伤口中心向外消毒2边,0.9%生理盐水擦拭干净,外敷油砂(遮创妥)。再用无菌纱布覆盖包扎,保持创面新鲜干燥。

2.5感染的伤口护理 指损伤时间较长或已经发生感染化脓的伤口。换药的目的主要为清除坏死组织及脓液,改善局部环境,促进创面愈合。感染重且脓液多的每天换药,较轻的隔日换药。感染严重时,可引流排脓,必要时拆开缝线,扩大伤口,彻底引流,伤口内用过氧化氢和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有坏死组织的应给予清创,也可以用抗生素纱布填塞伤口,伤口周围用碘伏充分消毒。对于化脓的伤口,应清除周围脓苔,以利愈合。对于下肢小面积烫伤感染伤口,去除坏死组织清洗消毒后用呋喃西林湿敷,创面新鲜后再用优拓覆盖无菌纱布包扎。若气温较低创面渗液较多局部可用烤灯烘烤20分钟/次,每天2-3次。优点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创面愈合。

2.6特殊伤口的换药 动物如犬、猫、鼠等咬伤,病人的伤口需用双氧水、生理盐水冲洗后,再用碘伏外涂并暴露伤口。注射狂犬疫苗的同时,一定要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并根据伤口情况应用抗生素。

2.7预防换药室交叉感染措施 ⑴要求医护人员严格遵守相关规章制度,强化无菌观念,如要求操作前后应用"六步洗手法"流水清洗并消毒双手。操作时必须穿着工作服,佩戴口罩,帽子,并定期清洗更换;⑵加强换药室管理,完善换药室规章制度,如物品清洁消毒登记制度、消毒液更换时间登记制度。严格控制换药室进出人数和人员,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并检测空气质量。严格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与污染区并执行。要求使用专用抹布和消毒药液对室内桌椅物件进行消毒灭菌,保持清洁。及时严格清洗消毒使用过的医疗器械,必要时进行高压灭菌等方式消毒。及时处理使用过的敷料、引流器等一次性医疗物品。不使用过期药物和医疗用品;⑶医护人员及时正确处理创口,根据伤口严重程度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换药方式。换药时遵守清洁伤口优先,感染伤口在后的原则。换药时检查伤口是否红肿,是否有血迹,是否有分泌物等。彻底清除创口处的异物,缝合时保证皮肤对位。根据伤口选择相应的药物,必要时给予抗生素药物。

3体会

急诊科患者的伤口类型比较多,需要根据伤口的不同情况采取治疗。无菌原则是外科伤口换药时需要遵循的最重要原则,即换药的整个过程必须在无菌的环境下进行,相关器械需要进行严格的消毒。换药前医护人员应该充分了解伤口情况,根据伤口的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换药后根据患者伤口的愈合状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造成患者病情的恶化。换药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还需要严格区分无菌和有菌伤口,以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根据不同的伤口类型确定换药顺序,即先清洁伤口、再污染伤口、后感染伤口。根据伤口情况,告诉患者下次换药的时间,换药后让患者保持局部清洁,避免感染,要保持伤口敷料的清洁干燥。对小手术后的患者要注意渗出量及疼痛。如渗出量过多或出现剧烈疼痛,立即来院复查,切不可擅自处理,随便包扎。对置引流物的伤口,告诉患者切不可随便将引流条取出,换药最好在医院进行。

参考文献:

[1]张美丽.外科伤口换药方法及护理[J].全科护理,2012,10(14):1287-1288.

[2]梁丽英.外科门诊换药病人的心理护理体会[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19):304.

[3]杨笑媚.浅谈门诊换药病人的心理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1,8(15):336.

急诊护理操作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本院于2013年至2014年收治的行侵入性操作急诊危重患者共计746例的相关资料加以分析, 其中男女分别为423例和323例, 年龄平均 (46±0.8) 岁 (年龄区间16~86岁) , 发病和入院之间用时1.1~5.9 h, 病程平均 (3.2±1.1) h。其中心血管疾病、高血压脑病、休克、其他疾病分别为332、203、111、100例, 家属知情治疗方案、护理措施之类, 一般资料统计学意义不大, 故而其数据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借助于本院自拟问卷分析患者相关资料, 统计急诊患者的抗菌药物以及激素使用、接受侵袭性检查及采取的治疗方法、入院时诊断之类情况, 对感染菌群分布、感染部位、感染率之类数据加以了解, 参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确定患者进入急诊科之后48 h内发生感染, 先前不存在 (处于) 各种感染的潜伏期。

1.2.2 护理方法:

(1) 消毒护理措施。配备足量的消毒液、感应龙头、洗手池等于急诊科范围内, 并在抢救室床头柜、检查床边等处放置快速消毒液, 并且制定相应的“洗手制度”, 从而使得医师掌握正确洗手技术[1]。 (2) 加强环境管理。制定合理的“急诊科消毒管理方案”, 提升物体表面、空气等方面的消毒工作力度, 并定期开展相应的细菌检测。进行免疫力低下患者的隔离准备, 对患者排泄物、体液、血液等加以严格管理[2]。

2 结果

见表1。

3 结论

众所周知, 作为医院重要组成部分的急诊科, 最大特点在于收治的患者有着较为繁杂的疾病类型和较快的病情变化情况, 随着中国大陆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飞速发展, 很多现代化的医院都已经有了相对比较完善配备的急诊科, 包括妇科、五官科、儿科之类, 而不管什么急诊科, 实际上都输医院工作的缩影, 可以对医院的护理质量、急救水平之类加以有效反映[3]。然而, 很多急诊科的患者在开始相应的治疗之际都会接受医师方面的多次“试探性操作”, 尽管这样的操作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症状, 但毕竟会给患者身体的“天然屏障”造成各种形式的损伤, 并由此造成很高的患者感染发生率。在本研究中, 746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者达到104例 (24.59%) , 这一结果明显体现出上述情况。在本研究涉及的104例感染患者中, 气管插管、留置导尿术、插管洗胃术者分别为41例 (39.4%) 、31例 (29.8%) 、18例 (17.3%) , 这一结果也和这一领域的其他研究结果类似。从这一点可见:急诊患者侵入操作有着很高的感染率且和侵入操作类型有着很大关系。为有效降低侵入操作感染率, 医院方面应加强护理干预, 必须在无菌操作下开展各项操作, 并定期消毒医疗用品, 在树立预防感染意识的同时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急救人员还应做好自身的消毒、清洁工作, 保证护理质量和规范操作, 有效地处理患者的血液、体液、排泄物等。总而言之, 进行急诊侵入性操作这一过程中应有效地加强对患者的各种消毒护理, 尤其是插管留置这一类型的活动和无菌操作过程中的一系列消毒护理, 从而将患者感染发病率努力降至最低, 以此来提高对急诊危重患者的各种侵入性操作水平。

参考文献

[1]钱丹, 林玉贞, 林晶, 等.中西医结合护理在急诊护理工作中的运用[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19 (3) :180.

[2]肖利芳.急诊危重患者侵入性操作消毒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14, 29 (9) :829-830.

急诊护理操作 篇6

呼吸心搏骤停是急诊科最紧急的危险情况,心肺复苏是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采用人工方法建立和恢复循环、呼吸功能,同时积极保护大脑,最终使大脑功能恢复的一系列急救措施[1],是急诊护士必须掌握的急救技术。我们对2011~2012年入急诊科见习的轮转护士进行了心肺复苏培训前后的结果对比,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0月至20112年10月入急诊科见习的轮转护士46名,均为女性,年龄在20~26岁之间。其中大专38人,本科8人。

1.2 方法

1.2.1 培训前考核。

参照《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标准,本院护理部制定《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术》标准,对轮转护士在入科时进行理论及操作考核。

1.2.2 培训。

参照《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标准,对轮转护士进行理论及操作技能培训。理论培训内容为:CPR的基本理论及操作注意事项。技能培训内容为:CPR新程序、判断呼吸心跳停搏、按压位置、频率、深度、开放气道(包括评估)、手法、复苏有效指征等。

1.2.3 培训后考核。

模拟突遇一患者突发心搏呼吸骤停场景,护士现场进行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术考核。采用营口巨成教学科研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型号为JC-CPR4500A全自动模拟人。

2 结果

理论考核成绩均在75分以上。操作存在的问题较多,详见表1。

培训前后的效果对比,说明了及时有效的培训对于提高见习轮转护士急救水平和意识的重要性。护士是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的“哨兵”,及早的发现、判断并有效的复苏措施对于抢救成功至关重要。操作培训不到位必然会影响临床抢救工作,使得抢救时达不到心肺复苏的最佳效果[2]。培训强调真实性而不是泛泛的表演秀,才能在实战中得心应手。

3 缺陷原因分析

3.1 胸外按压:

缺陷率达67.4%,排在第一位。表现为:按压部位不准确;未垂直施压;手掌根离开胸壁,虽然很用力,但仍然不到按压效果;按压时胸骨下陷<5cm, 频率<100次/分。

3.2 清理开放气道(包括评估):

缺陷率达60.9%,排在第2位。主要表现为:清理口、鼻腔分泌物时头未偏向一侧;纱布一带而过,未达到清理作用;遗忘取下义齿;开放气道时未评估颈部是否有损伤、口部有无损伤等情况。2010指南中开放气道建议使用仰头提颏法,如医务人员怀疑有外伤,应采用推举下颌法[3]。口部损伤严重者采用口对鼻人工呼吸。未评估而错误开放气道的方法可能会造成次伤害。

3.3 人工呼吸:

排在第3位。临床急救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重视心肺复苏,但未同时行有效人工呼吸,患者心脏复跳后却最终脑死亡或成植物人[4]。主要存在问题:通气过大或不足;未确保人工吹气时胸部升起并持续1s;吹起同时眼睛余光未观察胸廓起伏。

3.4 未评估现场安全或非有效评估:

排在第4位。护士在急救过程中,只重视了操作本身而忽视了对救援现场是否危险的评估。安全的环境对于无论是施救者或是被救者都是至关重要的。

3.5 评估(意识、颈动脉搏动):

排在第5位。存在问题主要为判断意识呼叫患者时未做到两侧耳边轻声呼叫;离耳较远;判断颈动脉搏动定位不准确;存在直接定位的现象。

3.6 整体急救意识:

排在第6位。发现颈动脉搏动消失、意识丧失时未启动紧急呼叫增援;未看表记录开始抢救时间;在整个CPR操作过程中结构不紧凑、频率慢。

3.7 急救后操作:

排在最后一位。存在问题为评估心肺复苏效果项目不全;未洗手看表记录;用物整理不规范。

4 结论

通过对见习轮转护士入科前后考核结果分析显示,系统的理论、操作培训能让护士客观掌握CPR操作各步骤的要领和注意事项;增强了急救意识;重视了对危险环境、情况的评估及避险实施。利于以后工作中突发情况的应急处理。

摘要:目的 分析20112012年见习期轮转护士在急诊科培训心肺复苏前后效果的对比, 探讨CPR操作过程中常见的缺陷, 以提高低年资护士心肺复苏操作水平及急救意识。方法 应用《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为标准, 进行培训前后操作成绩对比, 提出常见操作缺陷。结果 培训后操作合格率明显提升。结论 通过培训考核, 提升了见习期轮转护士心肺复苏操作技能, 增强了急诊急救意识。

关键词:急诊科,见习期轮转护士,心肺复苏,培训

参考文献

[1]邱宁茹, 王吉文, 卢玉贞, 等.临床护士在心肺复苏技能考核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 17 (3) :336.

[2]向莉.急诊科新护士使用模拟人进行心肺复苏技术培训中出现的问题和对策[J].护理研究, 2009, 5 (23) , 1211.

[3]于素云.《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摘要解读[J].中外健康文摘, 2011, 3 (10) :131.

急诊护理操作 篇7

关键词:胸痛,急诊,护理流程,抢救

急诊科是医院收治危重患者最多、最集中、病谱分布最广的科室, 其治疗与护理效率直接影响医院整体医疗服务水平。胸痛是许多危重症常见症状表现, 约5 % 急诊科患者伴有胸痛症状, 常见疾病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主动脉夹层、肺栓塞、纵隔肿瘤等, 这些疾病多数发病急骤, 致死率较高[1]。快速、正确的诊断胸痛病因, 及时、有效处理, 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2]。以最常见的急性冠脉动脉综合征心肌梗死为例, 血管再通治疗时间越早, 患者获益越大, 及早再通闭塞血管有助于挽救缺血心肌、缩小梗死面积、保护心功能, 预防心力衰竭, 降低病死率。为进一步提高急诊胸痛患者抢救效果, 本科自2014 年5月制定并实施系统性胸痛急救制度, 取得一定成效, 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及方法

1. 1 研究对象2013 年7 月至2013 年12 月, 医院急诊科共收治胸痛患者142 例, 纳入对照组。其中男81 例、女61 例, 年龄18 ~ 91 岁、平均年龄64. 2 岁。发病至就诊时间20 min ~ 71 h。伴随症状: 心悸70 例、盗汗19 例、恶心或呕吐7 例、昏厥3 例。病谱特点: 心源性胸痛80例, 其中心绞痛44 例、急性心肌梗死23 例、夹层动脉瘤7例、心肌炎4 例、心包炎2 例; 非心源性胸痛62 例, 其中肺炎17 例、肺癌10 例、自发性气胸6 例、肋软骨炎5 例、反流性食管炎18 例、消化性溃疡6 例。2014 年1 月至2014 年6 月, 实施改良急诊护理流程后, 共收治胸痛患者135 例, 纳入观察组。其中男77 例、女58 例, 年龄18 ~ 96岁、平均年龄64. 1 岁。发病至就诊时间20 min ~ 71 h。伴随症状: 心悸64 例、盗汗14 例、恶心或呕吐5 例、昏厥3 例。病谱特点: 心源性胸痛76 例, 其中心绞痛40 例、急性心肌梗死19 例、夹层动脉瘤6 例、心脏瓣膜病5 例、心肌炎3 例, 心包炎3 例; 非心源性胸痛59 例, 其中肺炎16例、肺癌9 例、自发性气胸9 例、肋软骨炎4 例、反流性食管炎15 例、消化性溃疡6 例。纳入标准: ( 1) 临床资料完整; ( 2) 非创伤性。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传统抢救护理流程, 主要内容如下: ( 1) 接诊: 对于来院主诉胸痛患者, 进行简单、迅速的分诊, 将患者安置于抢救室, 启动绿色通道, 呼叫值班医师, 行全导心电图扫描; 对于院前急诊急救患者, 指导家属做好简单的急救, 稳定患者情绪, 初步评估患者病情。 ( 2) 抢救:值班护士为患者立即建立两条静脉通道, 遵医嘱给予抢救药物, 并进行静脉采血取样, 行血常规、心肌酶、肝肾功能、肌酐蛋白、凝血系统、病毒事项等检查, 根据医嘱用药, 对症用药, 如对于心肌梗死患者, 嚼服阿司匹林300 mg, 口服氯吡格雷300 mg, 必要时皮下注射肝素钠, 遵医嘱做好手术准备, 常规备皮并进行过敏试验, 常规吸氧、心电监护、生命体征记录; 对于院前急诊急救者, 抵达现场后, 测量生命体征, 给予吸氧等必要的支持措施, 积极进行心理支持, 减轻患者紧张情绪, 必要时启动绿色通道, 与医院进行沟通, 安排手术通道。

1.2.2观察组针对胸痛急诊患者制定急诊护理流程, 主要内容如下: (1) 事前准备: (1) 进行系统化、专业化的培训, 包括法制观念、优质服务、技术服务强化培训, 要求护理人员掌握临床护理流程制定方法, 护士长督导检查, 组织进行急救模拟训练、技能培训, 进行量化考核, 使护士掌握急救设施仪器使用方法, 切实提高急诊科护士综合护理能力; (2) 制定急救救护应急流程、风险管理制度, 规范护理流程, 制定实施风险管理策略, 落实防范措施。 (2) 接诊: (1) 院前接诊与对照组同, 对于自行就诊者, 监测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等指标, 进行疾病危重程度评分, 对于等候区留置患者进行病情评估, 优先处置病情相对较重患者, 全面、客观的采集信息, 包括患者年龄、胸痛发作时间、发展区域、表现、诱发因素、放射痛、伴随表现、进展情况等, 详细询问患者既往病史、合并症情况, 如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药物治疗情况; (2) 将胸痛划分为心源性胸痛以及非心源性心痛, 据患者具体症状表现鉴别, 如非心源性胸痛一般为锐痛、与呼吸咳嗽有关、痛无定处、转动或按压身体局部或可加重、持续时间较短、阵发性疼痛, 识别发现高致死性胸痛, 编写分诊记录单, 详细记录患者主诉、来院方式、症状表现、生命体征; (3) 所有资料应在5 min内获得, 且保证准确、有效, 进行详细的体征检查, 主要内容包括神志、面色、体位、外周血管充盈情况, 进行必要的胸部听诊、叩诊、触诊, 特别关注胸痛诱发情况, 是否与体位、呼吸有关, 观察双肺情况, 有无湿罗音、心音情况等, 特别关注腹部疾病, 如胃溃疡胃反流所致胸痛、急性胆囊炎放射痛, 此类疾病具体压痛触诊多为阳性; (4) 辅助检查, 除心电图检查外, 对于胸痛患者, 若接诊, 还应进行专业的辅助检查, 如血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胸X片、血气分析、心肌标志物检查等[3], 对于怀疑为肺栓塞等疾病者, 可进行主动脉CT、肺动脉CT, 若仍无法确诊可进行增强扫描[4]。 (3) 急救: (1) 根据不同病因患者给予相应的急救治疗护理, 采用改良的早期预警评分 (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 MEWS) 将患者分为危重症患者、重患者、一般急诊患者, 给予相应的急救护理, 对于高危患者直接送入抢救室, 给予相应的急救护理, 如对于心肌梗死患者, 多数需进行介入治疗, 护理以围术期护理为主, 对于中危患者, 进行监护, 遵医嘱给予相应的强化治疗护理, 对于低危患者进入留观区, 接受留观监护; (2) 对症处置,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患者, 应绝对卧床休息、吸氧、生命体征监护、开放静脉通路, 配备除颤仪, 遵医嘱给予抗血小板药物、硝酸酯类药物、镇痛药、β受体阻滞剂、做好围术期准备;对于急性夹层动脉瘤患者, 给予体征监护, 遵医嘱给予药物降压治疗、镇静镇痛, 做好转血管外科准备;对于肺栓塞患者, 给予吸氧、止痛等对症处理, 配合医师做好溶栓治疗、手术或介入治疗、抗凝治疗。对于无法明确诊断者, 按照常规急诊留观路径留观, 对于高度疑似某类疾病患者给予相应的症状观察、定时复查, 若见新发症状表现, 及时通知医师处置。

1.3观察指标抢救时间、开始治疗时间、平均住院日、患者满意度、抢救成功率、住院期间不良事件 (心律失常、再次急性发作、心衰、肾功能不良、休克、中风等) 发生率、死亡率。

1. 4统计学处理数据资料采用SPSS 18. 0 软件包处理, 计量资料以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n ( %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以P < 0. 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计量指标观察组抢救时间、开始治疗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 ( 13. 6 ± 6. 7) min、 ( 28. 5 ± 5. 6) min、 ( 9. 5 ± 3. 1) d, 对照组抢救时间、开始治疗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 ( 15. 8 ± 8. 2) min、 ( 26. 6 ± 3. 1) min、 ( 10. 7 ±3. 8) d, 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 见表1。

2. 2 计数指标观察组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6. 30 % , 对照组为88. 73 % , 对照组高于观察组 ( P <0. 05) , 见表2。

3 讨论

3. 1 诊断急诊科以胸痛为主诉患者疾病病谱主要包括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夹层动脉瘤、肺炎、自发性气胸、消化性溃疡等, 不同疾病表现不尽相同, 为疾病初步诊断奠定了基础。以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为例, 患者以胸前绞榨性疼痛、闷胀不适为主要症状表现, 可放射至牙齿、耳朵、颈部、肩部, 患者多伴有持续性气短、呼吸困难、意识丧失、大汗等低氧血症症状表现。接待与分诊护士根据患者症状表现结合辅助检查对于绝大多数典型性胸痛可快速诊断。本组患者多为相对典型的心源性与非心源性胸痛。也有部分患者胸痛并不典型, 无法快速明确诊断, 便需要做好更详细的病史收集、辅助检查。无论是否明确诊断, 对于入院胸痛患者, 均应迅速评估疾病危重程度, 常用MEWS量表评估患者疾病危重程度。诊断胸痛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 1) 胸痛剧烈程度与病情凶险程度并不成比例, 胸痛不明显者, 不应盲目乐观; ( 2) 胸痛病情变化性强, 应详细询问病史, 既往基础疾病、诱发原因、胸痛始发情况、持续时间、缓解情况等, 寻找典型的信息, 以利于诊断; ( 3) 快速完善体格检查, 部分疾病伴有典型的体征, 如主动脉夹层瘤常有双上肢血压显著差异; ( 4) 对于高危患者, 不应盲目追求明确诊断, 应立即安排至急救室; ( 5) 应落实辅助检查, 避免遗留不典型病例; ( 6) 合理应用关键技术, 如心肌标志物检查; ( 6) 做好电解质监测, 血钾水平与心脏疾病发生、进展密切相关; ( 7) 若有必要, 应及早安排患者进行CT检查; ( 8) 重视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基础疾病多、主诉能力差、体征不易测, 疾病常不典型; ( 9) 辅助检查尽量安排在床边。优化护理流程注重培养护士专业技能、对疾病理论知识掌握能力, 尽可能提高患者对胸痛这一症状病因认识, 掌握可引起胸痛的常见病、少见病病因、临床表现、进展情况、基本处理情况, 做好定期培训, 量化考核。结果显示, 观察组胸痛患者, 开始治疗时间短于对照组, 提示优化护理流程, 有助于提高早期诊断、分诊效率。

3. 2 胸痛急救胸痛病谱分布广, 其中不乏高致死性疾病, 如心肌梗死、夹层动脉瘤等, 其中多数为高危重症患者, 护士应在给予基础治疗护理基础上, 快速转入急救室, 配合医师的专业诊疗技术手段进行治疗, 如溶栓、介入治疗等。及时、有效地治疗干预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 急诊护理流程指引护士进行预见性护理, 如及早做好急救术前准备, 有助于缩短抢救时间, 争取治疗时机, 这对于挽救患者生命安全非常重要, 可以说是分秒必争。然而, 并非所有的胸痛患者均为危重症患者, 如肺炎, 对于此类患者, 多数在急诊科停留确诊后转科治疗, 护士应根据护理流程在停留期间对症护理, 以对症治疗、支持治疗护理、病情观察、体征监护为主, 必要时还应加强健康教育、心理护理。有报道称, 急诊胸痛患者普遍伴有死亡恐惧、失控感、濒死感, 这种负面心理状态不利于疾病治疗, 甚至可能成为不良事件诱因, 如升高血压、影响内分泌[4]。从住院时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来看, 优化后的护理流程通过提高护理合理性、及时性、有效性, 确实有助于减轻疾病对患者的损伤, 加速患者康复, 但其对长远预后的影响尚有待深入研究。此外, 还需注意的是, 在进行急诊急救护理时, 部分患者病情并不乐观, 或因患者及其家属文化素质偏低对疾病缺乏足够的认识, 可能存在过激行为, 影响护理效用[5], 优化护理流程后, 提高护理及时性、有效性, 体现了护理的专业性, 有助于争取家属理解与支持。

参考文献

[1]陈军.急诊危重患者护理风险识别与管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10 (29) :7167-7169.

[2]刘淑梅.急诊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J].中国校医, 2011, 25 (11) :863-865.

[3]李亚娟.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急诊护理[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014, 29 (1) :290-291.

[4]葛振, 费立博, 张炜, 等.急诊胸痛患者心理状态及临床特征研究[J].临床急诊杂志, 2014, 15 (3) :132-134.

急诊手术的心理护理 篇8

1 心理分析

1.1 孤独

突如其来的疾病对患者的心理打击非常大,大多数患者对自己的病能否治好心存疑虑,尤其是一些重度伤残的患者,由于急诊患者入院时间短,无良好的心理适应过程,加上手术时四周都是生疏的面孔,躺在手术床上会产生一种孤独的感觉。另外,治疗效果、治疗费用等也是加大术前紧张、孤独程度的重要因素。

1.2 惧怕

有的患者认为自己病情很重,失去了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过分失望、悲伤。这类患者心里高度紧张,表现为话多、浑身发抖等。如有些患者一进手术室就问:“大夫,能不能多给我点麻药?让我什么都不知道最好”。

1.3 猜疑

多数患者术前对手术不了解,而且缺乏必要的医学知识,把手术想象的很神秘、很可怕,甚至担心以前听说过的医疗事故发生在自己身上。

1.4 悲观绝望

瞬间袭来的天灾、人祸和恶性事故等超常的刺激可以摧毁一个人的自我应对机制,出现心理异常。尤其因意外事故导致粉碎性骨折,需截肢的患者心理更为脆弱,他们认为自己将成为废人,怕今后的生活不能自理而负累家人。由于过分的忧虑和恐惧而失去心理平衡,产生悲观、绝望的心理,甚至不配合手术,严重的会产生轻生的念头。

2 心理护理措施

2.1 根据病情进行心理护理

手术室护士接到手术患者后,必须仔细观察,认真操作,特别是那些病情较重,内脏破裂,失血性休克危及生命的患者,要求手术室医护人员必须迅速投人到抢救工作之中,操作要做到稳、轻、快,沉着冷静,给患者一种安全感,切勿惊慌失措,以免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对于那些外出血,开放性骨折的患者,由于严重的创伤,剧烈的疼痛,加之气短、呼吸困难,精神极度崩溃,有一种濒死感,护士要用简明易懂的语言给予恰当的解释和安慰,同时给予紧急处理,缓解病情,稳定情绪。

2.2 根据麻醉方式进行心理护理

需急诊手术的患者,由于突然致病引起的疼痛,加之对麻醉知识了解不够,担心手术会增加疼痛。要给予心理上的安慰,告知根据手术的需要施行适当的麻醉,以及麻醉的优越性和注意事项,以取得患者的合作,如需气管插管全麻的患者,术前神志清醒的,均在麻醉前做好宣传指导工作,告知患者在术后逐渐清醒拔管时,必须与麻醉人员合作,以减轻不必要的疼痛。腰麻的患者,应告知患者或其亲属术后需去枕平卧6 h,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3 根据年龄进行心理护理

(1)儿童患者的心理护理。突发性的致伤,陌生的医院环境及医护人员,儿童已经十分紧张,加之进人手术室后,身边无亲人。此时护士要耐心鼓励、表扬,以消除其紧张、恐俱心理,满足患儿的心理需要。稳定情绪后,要针对儿童害怕打针的心理状态,在进行静脉穿刺等操作时,与患儿交谈,分散其注意力,并尽可能地避免让患儿看伤口、鲜血及医疗器械,以减轻其恐俱心理。(2)中青年患者的心理护理。车祸急诊手术中中青年患者占大多数,此种患者在社会、家庭中都担负重任,此时的心理活动极端复杂,脏器的损伤或四肢残缺,担心日后会丧失劳动力致残等,这时应根据情况酌情告知病情以及手术的必要性和成功率,麻醉的方式、注意事项和配合的要点等,使其面对现实,鼓足勇气,主动合作,战胜疾病,同时给予关心体贴。帮助处理好各种不愉快的问题,尤其是对肇事者,大多数患者有较强的自责、自咎的心理,手术室护士在积极救助的同时,应做好开导工作,帮助患者重塑心理平衡,争取早日康复。(3)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老年人对生病早已充满了恐惧感,加之突然遭到伤害需手术治疗,大多数担心自己受不了疼痛和手术的创伤等,甚至会有死亡的悲观感,这时护士应用委婉的言行、贴心的服务,赢得老年患者的信任。同时要及时解答患者对手术存在的疑虑,指导患者预防手术并发症,帮助患者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

3 总结

心理护理是在护理过程中护士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与患者交往,从而影响、改变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促使患者早日康复,发挥医疗护理的最佳作用。对于急诊手术患者,做好术中的心理护理,不仅能让患者积极配合医生的手术治疗,安全度过手术期,而且对促进其术后康复均有重要作用。施行心理护理时,医务人员应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态度和各项操作,给患者一个良好的印象,使其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顺利完成手术,安全返回病房。

急诊护理操作 篇9

【关键词】优质护理;急诊内科;护理纠纷;影响分析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108-02

急诊室与医院内的其他科室不同,急诊室内的患者大多病情危急,这也是急诊室护理纠纷发生率偏高的原因,如何实施更加有效的护理改革措施,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率,这就需要对急诊内的护理措施和护理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本次研究主要是对优质护理对急诊内科护理纠纷的影响,现将报告叙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之间于我院就诊的90例急诊内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为65例,女性患者为25例,年龄25—63岁之间,平均年龄(42.1±3.9)岁,患者的文化程度:小学12例,初中35例,高中及以上学历53例,以上患者已排除精神疾病、语言障碍的患者。将本次研究的患者按照一定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45例,对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及纠纷率进行对比和分析,两组患者在年龄、文化程度以及性别等方面均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观察组患者实施常规化护理,对对照组患者实施优质化护理措施。优质化

护理措施主要包括:接诊、就诊、救治以及文书记录方面的环节。

接诊环节:患者在入院时,护理人员要以微笑服务,为患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护理人员积极、热情的服务态度能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以此提高医院服务水平。医院要在科室的显眼位置设置分诊台,在为患者提供便利的同时,避免患者扎堆的现象,护理人员要及时安排并带领患者进入诊室,提高护理质量和就诊效率。

就诊环节:急诊科作为医院的特殊科室,在急诊科的患者具有病情危急且病情变化较快的特点,患者在就诊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就诊流程,可适当的省略检查、挂号等环节。对于一些重症患者,可适当开通抢救的渠道,患者在抢救时家属可办理相应的手续,以患者为根本,将患者生命安全放于第一位。护理人员要及时解答患者及家属的相关问题及疑虑,让患者及其家属能尽量理解医院所做出的做法。

救治环节:医护人员之间要加强流程的配合,对于不同的急救措施要进行细化分析,制定相对应的救治配合措施。医护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演练及培训,模拟不同的抢救措施,增加医护人员之间的配合,熟悉对医疗器械的使用,缩短救治过程中的实践耗用。以分层次、新老搭配的形式,充分发挥经验丰富护理人员的作用,相对应的设置护理组,每组安排一个组长,要求组内人员对工作负责。护理人员还要具备较强的责任意识和临危不乱的能力,面对急诊病人,护理人员要随机应变,熟悉药物放置位置、抢救设备的使用方式以及仪器的熟练操作,这些都会关系到抢救结果。

文书环节: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以表格的形式进行详细记录,针对不同患者的实际情况,缓解患者不良情绪,以此来提高患者治療的依从性。

1.3观察指标分析

对两组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健康教育以及服务态度等方面满意度进行调查和

分析,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及护理纠纷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的研究结果数据采用SPSS19.0专业数据分析软件,计数资料以X?标示,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及讨论

2.1结果

在对患者的满意度调查中,观察组为97%,对照组为82%,观察组患者满意

度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护理在接诊环节、就诊环节、救治环节以及文书环节的纠纷发生率分别为:4%、3%、7%、3%;对照组患者在接诊环节、就诊环节、救治环节以及文书环节的纠纷发生率分别为:10%、9%、12%、6%,对照组护理的纠纷率明显高于观察组患者纠纷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讨论

急诊室区别于医院的其他科室,是纠纷易发区,急诊科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

行护理时,首先要对患者的心理进行全面的了解,在与患者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及时解答患者及家属的问题,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使患者能积极的配合治疗。患者在入院后,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自身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的实施优质护理,有效的降低纠纷的发生率,以此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医院的护理质量。

通过本次的研究结果可以发现,急诊科室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和方法,能改善医患关系,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减少纠纷率的发生。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生活多样化的发展,人们在医院救治过程中也会遇到不同的护理纠纷,在这种社会发展背景下,护理人员要对入院的患者要及时做好心理评估,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心理状况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措施,以热情的服务分为和积极的服务态度,与患者及家属之间建立良好的联系,做好双方之间的沟通,从而有效的提高护理满意度。护理人员针对患者提出的、担心的问题要耐心解答,在护理的过程中减少纠纷的发生率及安全隐患的发生率。

结语

优质的护理服务不仅能有效的减少医患纠纷,还能提高医院的整体服务质量,增强医院在同行业之间的竞争。护理人员加强与患者之间的交流,能更加及时、有效的了解患者需求,在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的同时,还能促进患者身体的康复,优质的护理服务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钟楚燕. 优质护理对急诊内科护理纠纷的影响研究[J]. 中国校医,2015,02:137-138.

[2]邹传仁. 优质无缝隙护理在急诊内科中的应用效果[J]. 当代医学,2015,22:112-113.

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 篇10

1 急诊危重患者就诊时的心理特点

1.1 紧张、恐惧心理

急诊患者由于是忽然遭受意外伤害或病情急剧恶化等原因前来就诊, 患者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 表现为精神紧张、恐惧不安。

1.2 焦虑不安心理

因为发病急骤, 有的患者身边无亲属陪伴而倍感不安;有的因在单位或家庭中担任重要角色, 放心不下工作或家庭负担而显得顾虑重重。

1.3 情绪低落心理

因车祸、工伤等致残或突然失去亲友或受到过度的打击而处于不敢或不愿意接受现实的现状, 表现为表情淡漠、对周围的刺激无反应、不言语、拒答等[2,3]。

1.4 抗治心理

见于服毒自杀、伤残、久治效果不佳者, 因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抗拒各种治疗与护理, 表现为不与医护人员合作、易激动等。

2 心理护理措施

(1) 心理疏导首先尊重与理解患者, 护士通过交谈和观察, 发现患者忧虑、害怕、关心或希望实现的事情。 (2) 心理支持, 帮助患者建立必要心理准备, 对患者的病情变化、治疗过程及效果做适当的解释, 以安定情绪。 (3) 提供安全与舒适环境, 与患者交谈时, 护士态度要和蔼, 服务热情周到, 表示对患者的理解和同情, 减少对患者的刺激, 为患者提供安静的环境。 (4) 提供心理健康教育鼓励患者勇于面对现实, 面对未来, 树立新的生活目标, 加强责任心, 重新树立自己的价值观。

3 护理体会

患者的心理状态与疾病的治疗有直接关系, 能使患者积极主动配合各种抢救治疗[4]。护理人员要有广博的知识和敬业精神, 不断钻研业务, 学习心理学及医学知识、人际关系等相关的人文科学, 同时不断增强自身修养, 提高职业道德内涵。

关键词:急诊,情绪护理,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周秀华.急救护理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14:75.

[2]王俊艳.急诊病人的心理护理[J].中华临床护理研究杂志, 2004, 12 (1) :889.

[3]常丽杰.危重患者静脉穿刺的护理体会[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 24 (3) :100.

上一篇:让学生远离毒品下一篇:语文学习过程研究